经典新闻作品赏析

2024-09-27

经典新闻作品赏析(精选8篇)

1.经典新闻作品赏析 篇一

卓别林(Sir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Jr)

卓别林,英国电影喜剧演员,导演,制片人,反战人士。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一度被誉为“喜剧之王”,卓别林戴着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反映了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过程。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作为一个从无声片时代成功过渡到有声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卓别林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难以估量。

《淘金记》赏析

《淘金记》改编自唐纳·派莫的短篇小说,是卓别林电影风格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也是卓别林最钟爱的作品。《淘金记》讲述了一批贫困人士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前往环境恶劣的美国西部去淘金。许多人失败了,不是被狂烈的暴风雪天气吓到,就是缺乏坚定的意志让自己留在这片土地上。而卓别林扮演的小个子流浪汉不畏艰险,留在了阿拉斯加,并且遇上了一系列有趣又惊险的事。《淘金记》分三个段落。第一部分,是小不点和两位难友在小木屋中发生的故事,第二部分,小不点遇见舞女乔治亚的故事,第三部分,小不点与吉姆重新联手,找到金矿的故事。

和其他多部作品一样,《淘金记》也是一部关于流浪汉与舞女的故事。在喜剧的表象下面,埋藏着深层的辛酸。结局颇具讽刺,小不点穿上华贵的衣服,仍会蹲下身去捡别人丢弃的雪茄头,表现了金钱可以改变个人的物质生活,但却改不了人们的本质特性。

在这部作品里,卓别林加入了很多想象力丰富而且喜剧效果出色的素材,像经典的“煮食皮靴”场面,以及“小包面舞”、“带狗跳舞”、“别人打架而枪总对着自己”、“悬崖木屋险象横生”、“查理变公鸡”等等,都成为后世参考模仿的对象。在影片的风格上,本片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抒情韵味三者作巧妙的平衡结合,使它成为别林作品中成熟期代表作。往后的作品增加了不少社会批判色彩,反不如本片直接关注十九世纪末阿拉斯加淘金潮中的小人物来得那么单纯和乐观。而本片的圆满结局也是他以后的作品没有的。

在默片时代,电影演员靠个人肢体动作来完成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到了卓别林的电影里,全景镜头,让卓别林的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女人四十》与伦理片

伦理电影是指以伦理为主题的电影,它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探讨。与其他片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伦理的精神几乎体现在每一部影片之中:爱情、婚姻、家庭、宗教、代沟、社会问题等等都可以在伦理的范围之内,因此伦理片有着比其他片种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更模糊的边界。

《女人四十》回归五十年代家庭伦理片的传统,描述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在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公公的过程中,儿媳一家领悟到人生真谛,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同时也点出了当今社会中年女性所面对的种种问题。

1995年《女人四十》轰动华人影坛,年底,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把数项大奖都颁给了该片。片中,许鞍华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用舒缓的语调娓娓道来一个寻常家庭的寻常故事,细腻而富有亲和力。全片以生动活泼的手法来处理一个其实很沉重的题材,因此能引人共呜。影片展现了香港市井小民的生存现状以及种种无奈与悲欢;格调极其柔和平稳,人情味十足,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安谧,而影片所表现的一位中年女人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乐观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所有观众。

主演萧芳芳不着痕迹地完美演出,将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的四十岁女性的悲喜与甘苦刻画的淋漓尽致,其对情绪控制之游刃有余,让人叹为观止。

阿娥是香港千万职业女性的缩影,精明强干、照顾老小,有时虽因不堪长期超负荷运转也发发牢骚,甚或独自痛哭,但仍然费尽心机维持家庭和睦。

除了真实表现中年女性面对生活的压力外,《女人,四十》的主题升华之处在于通过阿娥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公公感悟到亲情伟大、生命可贵的人生真谛。公公对待儿媳的态度不乏中国大男人的传统心理,儿媳与痴呆公公的相处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没有刻意的说教,只有朴实亲情的传达,令观众融入其中,暗生共鸣。

侯孝贤与《悲情城市》

侯孝贤拍摄的《悲情城市》以台湾二·二八事件历史背景,讲述一家兄弟四人的遭遇和生活,其悲怆的情感流露于一些家庭生活琐事之中,其历史责任感充斥于暗昧含混的历史事件里。台湾本土人和外来人之间的矛盾、本家人和国民党之间冲突,在微微叙述而又暗藏杀机的故事里讲述的动人而平缓。人物之间的伤痛和豪情,于不经意间在时光流转中,无声地凋零成历史的隐痛。侯孝贤电影独立自觉的台湾意识,正是在对大陆纽带的艰苦追寻与对台湾历史的悲情陈述中次第展开,至《悲情城市》达到震撼人心的深度和广度。一个家庭的衰亡征象,与一段历史的惨痛记忆交织在一起。在强烈的政治批判中,寄寓着真切的人性关注与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悲情城市》呈现出一种立足台湾乡土、面向中国文化的史诗气质。

《悲情城市》的复杂性是多面的,事实上,《悲情城市》的复杂性与其说展现在其史诗素材上,更不如说是全片在场面度、多线叙事方式、众多人物关系的网络之中寻求到一种形式的配合。以往侯孝贤电影中重视空间的整体感在这部作品里,竟演变得相当复杂,门廊、窗棂仿佛是历史的框子,不断框限分划着剧中的每一段人性悲剧,而多场室内戏的前、中、后景,经常出现了侯氏过往作品中少见的昨杂变化。一个地方大家族的衰徽事迹,当豪情壮志的歌声仍在空中飘荡,却不经意在流光转换间,无声地凋零成历史的隐痛。知识分子也好,帮派老大也好,在片中都各自闪露着尊严与生命力,这是侯孝贤影片一贯的人性化的体现,只不过在《悲情城市》里,却流露喜新厌旧更为强大的动力和戏剧性。在侯孝贤作品系列中那种谈化低压的处理,似乎已抑压不住那时代的悲情,有着更多人性化的表现时刻此起彼落地,烙印于那位无法言语的叙事者的历史见证里。

《可可西里》的赏析

《可可西里》是内地年轻导演陆川继《寻枪》大获好评之后的第二部作品,讲述的是神 秘恐怖的可可西里高原地区反盗猎小队对抗疯狂猎杀藏羚羊的盗猎者和恶劣至极的自然条件的沉重故事。

《可可西里》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存在的电影,是一群人为了活着和另一群为了活着的人的存在故事,存在不是戏剧,所以《可可西里》没有把生活戏剧化,它没有刻意的强化、营造、渲染生活的戏剧性因素,导演陆川像文学大师海明威一样,用平凡、寻常、偶然的氛围,道出了一群人和另一群人的残酷存在状况。整部影片像一则新闻报道,以一个随队采访的记者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荒凉的无人区,屠杀藏羚羊的场景,残酷的自然环境,凶残的猎杀藏羚羊的杀手„„关于屠杀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影片都像一部纪录片一样真实而不加修饰地记录了下来。

影片把强烈的情感埋在“冰山”之下,这样描述的世界却是真正的世界,是接近生活的世界,它没有廉价庸俗的煽情,但打动人心的力量却是非同寻常的。看过此片后,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保护可可西里,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不被商品世界彻底摧毁。

《小鞋子》与伊朗儿童电影

伊朗电影常常以儿童为主角,透过孩子们纯真的眼光,来看伊朗人民的生活哲学,充满童趣而温暖。伊朗儿童电影的共同点,就是剧情简单、温馨感人,象《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谁能带我回家》、《天堂的颜色》等。目前,伊朗儿童电影正在形成一种艺术力量,与亚洲、西欧、东欧、美洲的所有“真诚电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比好莱坞电影更人性、更关怀、更丰富的世界性的艺术电影思潮,而且正在征服越来越多的真正热爱电影如同热爱人生一样的人们。

《天堂的小孩》是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1997年拍摄的一部儿童电影,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延续了伊朗电影独特的简朴风格。影片与很多伊朗电影一样清新、质朴,真诚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实生活,表现窘迫艰难的平民生活中隐含的人性的善良,带领观众回到纯真澄净的世界。

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浓郁,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关怀和温情的气息贯穿于影片的始终。

在阿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这个故事发展的人文背景:他们对伊斯兰信仰的虔诚和知足,阿里父母的善良,周围老师和其他人的宽厚,都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即使是阿里兄妹在换鞋过程中的奔跑,导演也选择了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和音乐作为底衬。阿里没有为缺少鞋子没有更多的钱而伤心抱怨,他只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执著地奔跑,跑向自己平淡真实的生活。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

《美丽心灵》赏析

《美丽心灵》由朗·霍华德导演,讲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福克斯·纳什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纳什跌宕起伏的传奇生命历程。影片作为一部人物传记,既选取纳什真实的生活素材——从年少有为到成为精神病者、战胜疾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主要的现实经历,又进行艺术的处理,创造性地构建了精神与现实交叉的时空,增加了戏剧冲突。生命中充满不断博弈的过程,爱引领纳什获得心灵的平静.揭示出天才孤独的处境和女性力量的伟大与坚韧。在其生命的历程中获得完美的心灵。影片以“美丽心灵”为主题.着重刻画心灵及精神的体验,阐释人性的孤独。纳什幻觉中出现自己虚构的人物:舍友、小女孩、特工,从不同方面代表着他内心的缺失,象征着他所渴望的友情、亲情以及事业。

在视听语言方面。首先,镜头语言的运用娴熟而义巧妙。影片使人物精神世界的冲突与幻觉外在化,使虚幻的精神感觉变成可视可听的影像,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冲突效果。纳什从天才变成精神病患者。主要冲突在于心灵的挣扎和迷茫。影片使其实体化为不同的形象,虚幻与现实相结合.表现出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不动声色地带来精神分裂的视觉体验。影片多次运用主观镜头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在纳什进入五角大楼破译密码时.采用旋转镜头来表现面对抽象数字时纳什的思维反应,360度的镜头旋转带来晕眩感,主观镜头将观众直接引入剧情中.体验主人公的感受,增强主观体验;同时运用景深镜头和特写,前景是纳什思考的近景.逐步放大成眼睛的特写,充斥在面面的一角,具有逼迫感,而后景深是行走的人员,与站立思考中的纳什形成对比。凸显纳什的孤独处境。影片中白手绢多次出现.重复蒙太奇的运用使其之于纳什的意义得到揭示:第一次约会。艾丽西亚帮他整理衣服,送上白手绢.两人彼此吸引,揭开纯洁美好的爱情之旅;当纳什病发,医生要求住院时,纳什焦虑地抚摸着白手绢,独自坐在床边。满含对妻子的不舍:最后纳什获奖后亲吻白手绢.寄托着纳什对妻子全部的爱意和感谢。白手绢成为爱情与亲情的纽带。白色象征着纯洁,犹如两人的爱情不受任何污染;白手绢伴随着他从天才到疯子,再到成功的巅峰,一生不离不弃,凑的氛围;在汽车追逐的一场戏中.采用间断的打击乐突击枪声的清晰,紧张的追逐和缓相知相伴。其次,影片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具有选择性和独特性,仅仅选取纳什真实生活的一些片段.同时艺术性地构建和外化其精神幻觉世界,呈现出幻想与现实并存的时空:一方面是纳什的幻想世界,既有温馨的舍友及小女孩,又有惊险刺激的枪战追逐;另一方面是现实世界,如沉闷的家庭生活及校园中人们的嘲笑,虚幻与现实时空的交叉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效果。再者,影片色彩具有二元对立性:一方面是暖色调的场景.如淡黄色的普林斯顿大学校园.那样的宁静与祥和:另一方面是冷色调的幻想世界.身穿黑色制服的特工,黑暗空旷的丁作室,冰冷的机器设备,没有温度,充满压抑。暖色与冷色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与幻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暖色暗示着心灵的平和,冷色则充斥着不安与躁动,带来心灵的伤害。最后,音乐的匠心别具与剧情相得益彰。该片的配乐由曾为影片《泰坦尼克号》作曲的詹姆斯·霍纳创作.影片开始由钢琴和管弦演奏,配合低沉的女声吟唱.营造出神秘而又紧慢的打击相结合,快巾有慢,静中有动,使气氛更加压抑低沉;在片尾部分,渐渐采用舒缓平和的乐曲,影片结束在婉转悠扬的女声独唱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影片前后呼应.形成完整的对照。年轻的纳什和竞争者马丁下围棋.纳什因为输j’棋局惊慌失措,撞倒了棋盘.他的心灵是脆弱的:多年后再在同样的位置下棋,早已时过境迁,这时他平静地面对一切.年华老去。沉淀的是弥足珍贵的友情。初入教工俱乐部的纳什。看到别人向教授献出自己的钢笔。这给年轻的纳什带来深深的压力。埋下精神分裂的伏笔:多年后,当年老的他再次走进同样的房间.人们纷纷向他献出钢笔.纳什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尊敬。这一过程漫长而义艰辛,谁能理解其中的滋味?犹如纳什画在窗玻璃上的数学中表示无穷大的符号,窗外是骑着自行车在地七不断蚕复着这一符号形状.兜兜转转.从起点再到终点的契合。相间的点,不同的过程,再回首已是百年身;环境依旧.岁月的沧桑刻在了人的脸上与心上,擦不掉抹不去时光的痕迹。

2.经典新闻作品赏析 篇二

一、高尔基生平经历和创作

高尔基出生于俄国社会形势动荡的1868 年, 年幼时就失去父母, 11 岁时就外出打工养活自己。高尔基先后当过学徒工、搬运工等各种底层工作, 尝尽了资本家的残酷剥削, 逐渐了解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情况。随后, 高尔基逐渐培养起了倾向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 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当时各种无产阶级社会活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后, 高尔基义无反顾地投入无产阶级的阵营, 并进行了大量激情昂扬的创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篇小说《母亲》和散文长诗《海燕》。在这两篇代表作中, 作者毫不掩饰地展示了他的革命热情和信心, 塑造了一批坚忍不拔, 不畏艰苦, 用信念和激情参加革命运动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高尔基, 其革命者的身份和作家的身份是相互重合、相互影响的。俄国革命失败后, 高尔基的创作重心转向政论文章, 尽管其中也有一些错误思想, 但总体来说, 这个时期高尔基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作品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创作风格。高尔基的一生, 始终离不开对祖国前途的忧心和对俄国未来的展望, 他怀着强烈的革命热情生活和创作, 是俄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作家。

二、《海燕》的主题思想分析

《海燕》创作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 当时俄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出现不同的气氛, 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黑暗的沙皇却竭力镇压。正是在如此矛盾而又充满希望的环境下, 高尔基创作了《海燕》。这首长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暴风雨来临前, 海燕在大海上快乐地飞翔, 并且热情呼唤暴风雨的到来;第二部分写猛烈的暴风雨来临之时, 黑压压的天空只剩孤单的海燕在振翅飞翔, 它依然快乐而充满激情;第三部分是暴风雨过去后, 海燕热切地呼唤新一场暴风雨的到来。整首诗生动地刻画出高傲、勇敢、积极的海燕形象。在俄语中, 海燕象征着“暴风雨的预言者”, 这种积极反抗、逆流而上的形象与艰苦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十分接近。《海燕》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抒发了自己对于俄国未来前途的乐观预言。《海燕》之所以激励了一代革命志士, 正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奋发向上的热情和永不妥协的革命激情。

三、《海燕》中各个形象的象征意义

(一) 第一部分的象征意义。第一部分出现了海鸥、企鹅等动物形象。这些动物因为暴风雨即将来临而变得懦弱, 胆怯, 这与依然挺立胸膛迎接风雨的海燕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际上, 那些因为风雨即将到来而原形毕露的动物正是暗示着当时俄国社会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 他们一看到革命的之火即将燃起就乱了阵脚, 露出他们胆小怕死、犹疑不决的缺陷。海燕则依然勇敢无畏, 这种形象化的比喻充分体现出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坚定和勇敢。

(二) 第二部分的象征意义。除了诗歌前期出现的一些动物形象, 这首长诗中还出现了许多自然景象, 如雷声、乌云、闪电、太阳等, 它们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雷声、乌云、闪电这些景象是阴暗而恐怖的, 象征了当时俄国社会革命前夕, 资产阶级血腥镇压革命党人, 社会极度压抑的气氛, 为革命的爆发渲染了环境。而太阳, 是其中最为光明和温暖的景象, 象征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预言。即使在黑暗而压抑的社会环境中, 作者仍然抱有强烈的信心, 坚定地相信俄国革命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满怀激情地创作一系列革命作品, 将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四、总结

《海燕》的问世不仅在当时的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大大激励了无产阶级革命志士的斗争和反抗意志, 也在世界范围内激起了无产阶级劳动人们的革命激情。甚至可以说, 《海燕》造就了一个时代。即使在现代社会, 人们对于海燕这一形象也依然怀有巨大的喜爱, 因为它不畏挫折、坚持向上的心态, 是每个人都值得学习的。总之, 《海燕》是一篇价值永存的经典著作, 其对于世人的激励作用, 将延绵千代。

摘要:高尔基是俄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学家, 他创作的抒情长诗《海燕》, 生动地刻画出一只不畏艰险, 勇敢地在暴风雨来临时的海面上展翅飞翔的海燕, 并用这只海燕的形象来预示着勇敢参与战斗的俄国无产阶级英雄。本文对《海燕》中出现的形象进行分析, 揭示其象征意义, 并对其主题思想进行赏析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尔基,《海燕》,作品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语文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单幅新闻作品 篇三

瑞 泽:在所有的学员作品中,表现建筑工人和城市建筑的作品很少。其实,大量的农民进城参与城市建设,是中国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你们应该记录下在中国发生重大变化时人的生活。

任 悦:画面中的建筑物有了变形,您认为是不是有必要将这种变形矫正过来?

瑞 泽:没有必要,也许这种变形更能够表现主题。城市是这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建造起来的,如果没有这些劳动者,城市也就将不存在。但是,你应该跟踪一个人,进行深入的拍摄。

2000年8月,北京朝阳商务节的一块麦当劳的广告牌。麦当劳目前已经在全球50个国家有270个分理处,在中国拥有接近300家连锁店。此次北京为吸引外资举办的商务节,它又前来参展。

4.十一月份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篇四

技能雄风

——露天煤业技术比武屡获佳绩工作纪实

张铁志 陈雅文 侯志成

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换挡期”,转型升级已然成为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主题。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对我国的企业技术环境研究后认为:“我国企业技术能力落后的第一原因是在产品再生产和研究发展中没有充足的、高水平的从事设备操作、维护、改进和更新的生产技术人员,以及科技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中,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高精尖技能人才数量短缺,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作为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露天煤业在劳动力结构也曾与全国众多企业极为相似,但是,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露天煤业紧紧围绕“员工队伍发展与企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人才建设理念,整合资源,逐渐构建起以“四位一体”为工作机制,以岗位骨干型、技术专家型和管理复合型青工队伍培养建设模式,加强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学技能、练硬功、钻业务、比技能,比学赶帮超浓郁氛围蔚然成风,技能人才队伍成长壮大正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技术比武是企业培养技能人才,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是企

业员工展示高超技艺、促进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近几年来,无论在全国煤炭工业协会举办的露天采矿专业职业技能的大赛中,还是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职业技能的技术比武里,还是在通辽地区举办的数次技术比武的赛场上,都能看到露天煤业员工英姿勃发的身影;每次技术比武的状元都有露天煤业员工的名字。于海洋、杨建国等等众多普普通通的员工,因为大型技术比武而熠熠生辉,成为数千名青工中的亮丽风景线,露天煤业也因在大型技术比武成绩显著而闻名遐迩。

2012年,在全国煤炭工业协会举办的露天采矿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中,露天煤业机电修配厂采掘车间于海洋以总成绩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露天采剥机械电修工技术状元,同时他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和“煤炭行业优秀技术能手”称号,露天煤业代表队在此次荣获了团体第二名和优秀组织奖;

2013年,在蒙东能源举办的2013年“蒙东能源杯”露天煤矿大型自卸车岗位技能比武活动中,扎哈淖尔煤业公司的张宏伟获得了技术状元;扎哈淖尔煤业公司的刘森林、王领辉、刘田、徐海兴、孔霍生,南露天煤矿的尤金龙分别获得技术能手;

201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中,扎哈淖尔煤业公司采掘部杨建国,荣获了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挖掘机项目组“技术状元”称号,同时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2014年,在通辽市举办的职业竞技大赛中,南露天煤矿工程部于大鹏获得挖掘机“技术状元”荣誉称号、扎哈淖尔煤业公司采运部

包岩获得装载机“技术状元”荣誉称号,同时分别获得了“通辽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4年,在通辽市政府、霍林郭勒市政府联合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中,机电修配厂焊接车间步维富获得了霍林郭勒市政府普通焊工比赛“技术状元”荣誉称号;

2014年,在蒙东能源举办的首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中,煤炭加工公司郝鑫亮、赵宏亮,机电修配厂付晓雷、王洪甲、梁志恒、冯俊青、步维富,分别获得了地面生产系统检修电钳工、大型采掘、运输设备检修电钳工和普通焊工“技术状元”称号,机电修配厂郭景立等23名选手获得了“技术能手”称号。

据统计,近年来,在露天煤业各级领导充分重视下,露天煤业及所属单位举办的各类技术比武项目、参与人次、奖励金额都创历史新高,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轰轰烈烈开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公司重视措施得力是取得佳绩的关键

一直以来,露天煤业在抓安全生产的同时,把技术比武、岗位练兵都当做重要工作来抓。几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蒙东能源工会《关于组织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的通知》要求,积极引导露天煤业广大员工学知识、练本领,提升岗位技能,露天煤业工会结合露天煤业发展实际,坚持以“强基础、造氛围、建机制、搭平台”为原则,深入推进开展各项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为露天煤业各项生产效率

效益工作的不断提升,为露天煤业圆满完成各生产经营指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有力的组织保障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几年来,为深入推进开展好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露天煤业工会先后组织召开多次工作会议,研究并制定下发了露天煤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三年工作规划》,明确了第一年建制度、建体系,第二年突出重点抓实施,第三年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按照《三年规划》工作要求,露天煤业工会制定下发了《露天煤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总体方案》,明确了以露天煤业工会为主导,各基层单位工会为方案制定和落实部门,各单位车间为具体活动组织者的三级技术比武工作要求。各基层单位纷纷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研究《总体方案》的落实,组织各有关部门相继成立了本单位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组织机构,制定了本单位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规划,确保了露天煤业练兵比武的有效落实。

基层积极参与是取得佳绩的法宝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基层各单位的全力配合和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自2010年以来,露天煤业各基层单位共累计开展各类技术比武活动172次,参加技术比武人员8700多人次,开展技术比武的工种几乎涉及了所有一线生产和服务岗位。各项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为露天煤业广大员工学习岗位知识、提升岗位技能增添了浓厚兴趣,也为露天煤业快速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

为了此项活动取得实效,各基层单位根据本单位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方案,结合本单位中心工作和员工队伍实际,分、分类型、采取不同方式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不断优化技术比武项目,细化技术比武考评细则,使技术比武活动迅速在各单位推广开来,固化下来,极大地激发了员工们的参与热情。

南露天煤矿以确保安全生产为目标,深入组织生产一线的广大员工每年开展一次五大设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在各个竞赛项目的设计上全面突出安全生产主题,以日常装车、卸车、平路、推货、作土档为主要内容,规范行驶路线、装货高度、推货倾角、土档坡度等,融入倒车入库、定点停车、勾圆环、剥砖头等趣味项目,极大地引发了员工们学习岗位知识、争做岗位标兵的热情。

机电修配厂以提高员工检修技能为出发点,分车间、分机型设立技术比武项目和规则,规范员工日常检修行为,推动员工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型检修设备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打造出了一支技术精湛、管理一流、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检修员工队伍。

煤炭加工公司以促进本单位“精、细、化”管理为重点,突出系统检修质量、运行平稳、装车精确度等要素为目标设定比武项目和细则,在维修一部与维修二部之间,运行一部、运行二部、电厂输煤系统之间,大力开展部门间员工队伍对抗竞赛活动,促进了各部门间的竞争意识、争先意识的不断增强。

扎哈淖尔煤业公司以培养队伍为目标,首先确定基础比武项目,即以基础工作为主要内容开展各岗位之间的全员比武,强化员工对规

章制度、流程规范的学习,之后再逐渐引入更加精细的考评标准开展比武,促进单位快速培养了一支优秀员工队伍。

北露天煤矿结合生产实际,积极推进开展推土机推墩、平台和前装机装车比武竞赛,使本单位生产工作效率得到了不断的攀升。

煤炭运销公司突出煤质化验为工作重点,强化化验班人员素质培训,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化验人员技术比武活动,促进了单位化验工作水平及效率得到提升。

地质勘探公司以钻机司机技能竞赛为主,不断向测量、绘图等相关工种扩展,最终形成了全生产工种每年一比的良好工作氛围,增强了员工们对操作技能和岗位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供电部突出外线架设、内线维护两项重要工作职能,积极开展变电所、外线电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促进了各项业务质量的提高。

设备物资公司以提升仓储工作水平为重点,在所有库房之间开展流动红旗竞赛和保管员出入库技能竞赛活动,提高了仓储工作环境和水平。

中企时代公司和蒙东能源宾馆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文明窗口创建与优秀员工“三比一评”竞赛活动,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外部形象。

营造浓厚氛围是取得佳绩的有力保障

几年来,为了充分调动露天煤业广大员工参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露天煤业工会及各所属单位工会不断改善

获奖人员的奖励政策和奖励方式,加大对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状元、能手的宣传,努力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的学习氛围。

自2012年开始,露天煤业工会逐渐加大对技术状元和技术能手的奖励工作力度,获得露天煤业层面的技术状元每人每次奖励1000元增加到2000元,最高时可达3000元,获得地区级及以上级别的技术状元最高可奖励5000元。对于每个获得技术状元称号的员工,露天煤业工会安排各单位在矿山公路两侧以及厂区内悬挂其照片,以增强获奖人员的荣誉感。对于获得更高层次的技术状元,露天煤业采取拍摄专题片、专题采访等方式,在电视、报纸、网站、OA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在通勤车视频中轮番播放、展示等形式,从而扩大了获奖人员的影响力,并以此激励大家向他们学习的舆论氛围。南露天煤矿、机电修配厂、煤炭加工公司、地质勘探公司等单位,结合优秀员工健康体检工作,每年安排获奖的人员到外地进行健康疗养,既放松了心情,又愉悦了身心,增强了获奖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

实施同工种技术比武是取得佳绩的重要途径

为了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了各单位每个员工每年所想、每年所盼并为之而努力的一件事情;为了整合各单位活动资源,提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活动层次,加强各单位之间交流与学习,露天煤业工会从2012年开始,结合南露天煤矿两条半连续生产剥离系统的上线运行,扎哈淖尔煤业公司各项生产工作的走向正轨,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煤业间各生产单位之间开展主要生产岗位“同工种”技术比武活动的构想。从2012年到2014年,露天煤业连续三

年落实并开展了此项工作,从最初的大型自卸车、电铲、五大设备,到之后的地面生产系统检修电工钳工、装车工,再到2014年的焊工、叉车、天吊、大型采掘运输设备检修电工、钳工,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提高竞技评比标准,逐渐打造出了具有煤业特色的“同工种”技术比武品牌。三年间,露天煤业累计开展“同工种”技术比武活动3次,涉及竞赛工种20个,先后有1100多人参加了本项活动预赛,270多人参加了本项活动的总决赛,先后共评选出技术状元18名,技术能手68人,为露天煤业各单位进一步抓好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重效应引领是取得佳绩的强大动力

为了展现技术状元、技术能手的实力,带动广大生产一线员工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从2013年开始,露天煤业各基层单位纷纷组织开展状元一课、状元讲堂等活动,突出“行家里手”的引领效应,相互学习工作经验和成果。

南露天煤矿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组织本单位技术状元、技术能手到各基层单位进行经验交流、介绍,讲解在生产中注意的事项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增强了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工作意识。机电修配厂深入开展技术状元授课活动,安排车间技术状元每周一课,持续讲解检修工作中的技巧与实务知识,提高了各车间的检修工作效率和水平。煤炭加工公司积极聘请技术状元为内部讲师,每年在新员工入职及本单位安全培训工作中安排其进行讲课,增强了新学员对实务工作理论的学习。扎哈淖尔煤业公司组织所有技术状元、技术能手开展师

带徒活动,每人每年至少带一个徒弟,同时利用工余时间结合切身实际向班组人员讲解三大规程、操作规范等内容,迅速提高了本单位员工的标准化作业水平。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不仅进一步增强了技术状元、技术能手的荣誉感,同时还带动了露天煤业广大员工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几年来,通过露天煤业、露天煤业工会以及各单位工会的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露天煤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已经走上了良性的发展之路,为企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技能人才,带动整体露天煤业员工队伍的素质得到了快速提升,促进了露天煤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为实现人才兴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露天煤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品赏析与点评

本篇新闻作品是《蒙东能源报·露天煤业专刊》第70期第一版刊登的长篇通讯。

这篇长达5000字的通讯,全方位、全角度、立体式的报道了自2012年以来露天煤业紧紧围绕“员工队伍发展与企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人才建设理念,整合资源,逐渐构建起以“四位一体”为工作机制,以岗位骨干型、技术专家型和管理复合型青工队伍培养建设模式,加强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学技能、练硬功、钻业务、比技能,比学赶

帮超的浓郁氛围蔚然成风,技能人才队伍成长壮大正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露天煤业为广大员工搭设了很好的展示技能的舞台,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各种技能比武,无论在全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地区、还是蒙东能源举办的技术比武中,状元都有露天煤业员工的名字。通过各种培训和技术比武,为露天煤业广大员工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培养了大量的高水平的从事设备操作、维护、改进和更新的生产技术人员、科技人员,为企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这篇通讯在文中列举了自2012年以来,露天煤业参加了全国煤炭系统、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和蒙东能源公司各种技术比武,于海洋、杨建国、于大鹏、包岩、步维富等多名员工获得了技术比武状元称号,这些状元称号的取得,是与他们每个人拼搏努力的结果,但更是露天煤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员工培养的结果。文中列举出的各种技术比武状元,充分展示了露天煤业全体员工的综合技术水平,点出各种技术比武状元的名字,又使广大员工感觉更亲切,因为这些员工都是露天煤业员工中的身边人,使广大员工学习有榜样、赶超有方向。

在这篇长达5000字的通讯中,作者选取了露天煤业参加各种技术比武取得多个状元、领导高度重视员工培养、基层单位积极组织、公司营造浓厚的学习技术的氛围、实施内部技术比武、员工积极参与等典型材料,表达了露天煤业从领导到员工都高度重视员工队伍的建设和员工技能的提高,使全体员工特别是广大青年员工觉得在露天煤业工作更能提高自己,能展示出自己的才华,也更有发展前途。

通讯开始的部分,用概括性的语言阐述现代企业缺少的是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高精尖技能人才,技术比武是企业培养技能人才,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员工展示高超技艺、促进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下一步露天煤业大力开展员工技术培训和技术比武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做好了铺垫。

在这篇通讯的中段,作者又把为广大员工创造条件、领导高度重视员工培养、基层单位积极组织、公司营造浓厚的学习技术的氛围、实施内部技术比武、员工积极参与等各个内容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一一阐述,使每一个内容的叙述都很简洁精练,使近5000字的通讯让人读起来并没有冗长的感觉,而是循循善诱、耐人寻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佳作。

在这篇通讯的结尾,作者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对露天煤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进行了总结,阐述露天煤业已经成为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良好工作氛围的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为实现人才兴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露天煤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通过各项技术比武活动的参与与学习,不仅全面地展示了露天煤业几年来技术比武的活动成果,展现了露天煤业员工的风采,而且让社会各界更深入地了解了露天煤业员工队伍的实力和水平。随着露天煤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深入拓展、随着露天煤业员工知名度的不断扩大,更激发了员工们在未来的技术比武中,为煤

业继续争光的信心;用自己的技能,为企业未来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的决心。相信这也是每个“技术状元”的共同心声。

5.经典新闻作品赏析 篇五

《罗马假日》是好莱坞一贯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师级导演威廉·惠勒在五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惠勒成名于三十年、代末,四、五十年代是他艺术事业的极盛时期,曾先后九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三次捧回最佳导演金像奖和最佳影片奖。惠勒向来以精细、完美的导演风格著称。在本片的拍摄中,惠勒仍然体现了他这种精细、严格得近乎残忍的导演风格。在赤日炎炎的罗马街头,有时一个镜头竟要求奥黛丽与派克拍摄达60次之多。虽然在第26届奥斯卡角逐中,败给了《永垂不朽》的导演弗莱德·津尼曼,然而影片获得的最高票房和影评界的一片赞誉之声,特别是捧红了第一次在电影中担任女主角的奥黛丽·赫本,无疑对惠勒“残酷”的付出是最大的安慰与回报。

《罗马假日》是一部轻喜剧片。与惠勒以前导演的几部喜剧片比较起来,该片更接近弗兰克·卡普拉的风格。应该说反映宫廷王公贵族生活是一个十分老套陈旧的题材,而该片的编导却独辟蹊径,讲述了一个皇室的公主与一个穷记者意外邂逅,经过奇妙而愉快的24小时的生活,萌生爱意的现代童话故事。而且,导演那么轻松自如的娓娓道来,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影片的结尾虽然没有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但也没给观众留下感伤情绪,完全是导演对影片的轻喜剧风格的准确把握和演员的出色表演所至。

《罗马假日》重点刻画了安娜公主纯真热情、清丽典雅,同时又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感人形象。影片开头以新闻快报的形式,交待安娜公主出访西欧几国的行踪作铺垫,使安娜公主对官场的繁文缛节产生厌烦情绪;同时,安娜在罗马官方招待舞会上的脱鞋、在卧室趴在窗口羡慕地看着露天里翩翩起舞的青年男女等几个细节的交待,显示出她对平民自由生活的渴望;特别是当伯爵夫人让她穿不喜欢的睡衣,喝她不喜欢的牛奶,向她宣读第二天安排得满满的活动日程时,她痛苦地抱着头,怒不可遏地大声吼道:“不!我不要!我再也不要这样表演下去了。”她把官场上的一切看作是“表演”,充分反映了她对官场的虚伪和繁复的礼仪形式的强烈不满。对于安娜的这种逆反心理,她左右的人非但不能理解,反而认为她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因此,伯爵夫人找来大夫为她注射了催眠剂,强迫她听从他们的安排。在这里,一方面表现了安娜公主的单纯、幼稚、娇气与任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一国的公主,看起来似乎拥有令人羡慕的荣华富贵,显赫的地位和权利等,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戒律森严的皇宫生活使她确实没有完全的人生自由,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作为风华年少的安娜公主,对封闭、孤寂的皇宫生活的厌烦与反叛和对平民自由生活的好奇与渴望,应该说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的。正是在这一思想动机支配下,才促成了安娜的私自逃离。同时,也折射出对封建王朝旧制度的辛辣讽刺与嘲弄!

6.新闻作品评析 周佳 篇六

杀死最疼自己的人——衡阳留守少年灭门案观察

4月13日。12岁衡阳少年肖豪先后刺死自己的表弟表妹和姑姑。没有人理解这个寄养于姑姑家的少年当时的血腥冲动。

我们试图从可以破解的成人世界,介入少年不可破解的暴戾行为。在成年人遭遇一起血案之前,这个未成年人遭遇了什么?

杀亲惨案

在杀害小姑、表妹和表弟前四小时,光华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肖豪等到了放学的铃声。

这所位于湖南省衡阳县内的全封闭式寄宿制学校规定,每隔一周才放一次假。这天是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他刚刚完成了12天的课程。上午是政治、英语、信息技术、数学四节课,上完后老师宣布放假。

7个月前,在广州打工的父亲肖建军将他送到这所县里最好的初中,并将他托付给嫁到县城的姑姑肖玲林照顾。姑父刘文东在县城做建材生意,在地段最好的滨江西路君泰宾馆的家属楼买了房子,装修也比较精致。在到县城读书之前,每到假期,他也会到姑姑家吃住,偶尔也回乡下的老家看爷爷奶奶。

从学校出来后,这个少年应该是出去玩耍了一阵。根据警方事后提取的监控录像,下午四点时清瘦的肖豪出现在上楼的电梯里,在经过一段昏暗的走道后,进入姑姑家中。

“我没有吃饭,肚子好饿。”家中没人,肖豪打电话告诉正在学车的肖玲林。电话那头告诉他,家里有牛奶和水果,可以先垫垫肚子。四下无事,他打开姑姑家卧室里的电脑,玩起了他最喜欢的《洛克王国》游戏。肖玲林平时对侄儿管教很严,不许肖豪在家里的电脑玩游戏。

姑姑肖玲林是亲戚中最疼肖豪的,这个刚满30岁的女人喜欢鲜色的衣服,性格热情活泼。那一阵子,她正在县城的驾校学驾驶。姑姑和姑父婚后生下一双儿女,表妹今年9岁,表弟也有4岁了。姑姑平时挺严厉,表弟表妹都很怕她,凡事都会报告。在肖豪看来,他们就是姑姑的“眼线”。

“你又上网,我要告诉妈妈。”听到说话声,肖豪才意识到门没关好。这时是17点07分,放学归来的表妹表弟发现了自己。肖豪明白,姑姑知道的后果是自己又将要挨打了。

肖豪威胁表弟表妹不许说,但小女孩不依不饶。他拖出家中的水果刀。首先倒下的是9岁的表妹,随后是刚学会说话的4岁的表弟。肖豪将两具小小的尸体拖到餐桌后面,用椅子并排挡住,并用拖把将地上的血迹擦掉。

在清洗血迹的时候,肖豪听到了门外钥匙的声音。

因为身高的原因,侄子的利刃刚好抵达姑姑的腹部。18点,换上干净黑色运动服和牛仔裤的肖豪离开死寂的房屋,带着姑姑的手机、钥匙及2000块钱。

当晚11点,刘文东撬开房门才发现大小三具尸体。电梯中的监控录像显示,案发期间仅有两名老妇及肖豪乘坐,而且也只有他离开,嫌疑最大。听取警方的意见之后,悲伤的刘文东觉得可笑,“侄儿好好的怎么会杀姑姑呢”?

模范留守儿童

除了过年的光景,肖建军在老家衡阳县岘山乡灵官村的家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来过这么多人。贴着白蓝瓷砖的两层小楼坐落在一座小山的收尾处,明丽的颜色掩映在绿树之中。这是他这些年打工的血汗,屋中常年就只有他年迈的父母居住。

这个38岁的男人难以启齿:亲生儿子杀害了亲妹妹以及她的两个孩子。人多时,他会附和亲友们愤怒的议论,“让政府把这个小兔崽子多关几年”。一个人静下来,他又悲伤地觉得“这些年,没能好好地关心儿子”。

儿子肖豪出生于2000年,那时他已经在广州呆了近十年。上世纪90年代初,再度复苏的开放让广东充满了活力,对周围的农村青年充满了吸引。当时,正在上初中的肖建军在假期随村里人一起到了广东,发现这里“动手就能挣钱”之后,他便不想回家念书了。

“一直到3岁多,肖豪都是我在广州亲自带的。”起初,肖建军在广州做餐饮店,过程中结识了来自常德的姑娘刘春琳,并走到了一起。不久,肖建军和刘春琳迎来他们的小孩出生,在这个寄居的城市里搭建着三口之家的生活。

自始至终,肖建军和刘春琳都未结婚。好景不长,就在肖豪快要4岁时母亲决定离开,结束打工者不安定的日子。她回到老家开了服装店,不久同当地人结婚生子。在打工者来去匆匆的城市里,肖建军也很快同一位贵州女子结婚,第二个儿子也在2006年出生。

在同刘春琳分开之后,肖建军将肖豪送回老家,肖豪成为了单亲家庭中的留守儿童。

爷爷奶奶都记得,年轻的新儿媳对自己的大孙子并不怎么好。肖建军之后学了开车,送货挣钱,和妻子常年住在广州。只是在过年时节,才挤着火车回到农村的家中。事实上,夫妻二人的关系并不稳定,分分合合,小孩出生之后也被送回老家。

衡阳县是一个有着上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当地官员介绍说有近三十万人在广东等地打工。肖家所在的灵官村,多数漂亮的小楼房都关门插锁,或者只留有老人小孩在家。多数青壮年都像肖建军一样出门在外,疲于生计,无力细致地关照家中老人小孩。

年幼的肖豪有时会想念自己的母亲。远在常德的刘春琳会偶尔送来衣服,并打来电话关照儿子,“但近两三年从未看过孩子”。但在爷爷奶奶悉心的照料下,肖豪健康、活泼。

“每当放学都有好多小伙伴找他下军棋,一起打打闹闹。”肖豪的小学六年都是在奶奶的陪读之下念完的。虽然肖豪就读的檀山完小离家不远,但老人家还是在集镇上租了房子,给孙子做饭洗衣。“除了有些孩子气的倔,挺乖巧一孩子啊。”出事后,一病不起的老人常常回忆起之前孙儿快乐活泼的样子,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

檀山完小的老师们也都记得这个瘦白文静的小男孩是个学习的“尖子”。“看上去乖乖的,考试能在全乡四百多同级生中排前25名。”学习成绩优异的肖豪连年拿到三好学生奖状,并且在班级中担任了班干部。爱好绘画的他也曾获得学校的奖励,如今家中还散落着他画的枪炮彩笔画。

几乎所有的亲友都觉察到,这个有些爱哭的“模范学生”转变出现在进入县城念书之后。

阁楼男孩

刺死三个人后,换掉血衣的肖豪,去了滨江西路附近的新太平洋网吧,继续他未完成的游戏。之后,他又买了两本历史玄幻小说和一本漫画书,其中一本为《大宋日月记》。借助手机,他又将关系要好的一名女同学约出散步。

警察抓到肖豪是第二天早上9点,当时他正在县城的船山广场和同学闲聊。在审讯桌前,肖豪语气平静地承认“人都是我杀的”。

“我明天不想待这里了,我想回学校。”审讯了一阵子,这个刚上初中的男孩觉得有些困倦不安,便认真地向一脸严肃的大人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肖豪就读的光华实验中学位于县城东南角的工业园区附近,这是一所私立的全封闭、全寄宿制初中学校。从2005年成立以来,这所学校一跃成为衡阳县全县七十多所初级中学的领跑者,每年考入高中的学生都占学生总数九成以上。

作为全县成绩最优秀学生的集中所在,很多家长都想将孩子送进这所“贵族中学”。在这所大门紧闭的中学内,初中生们常常需要早上6点左右就起床晨读,晚自习到20点45分结束一天的学习。

光华中学规定隔周放假,也就意味这些孩子需要在学校吃住12天后才能回家。其间学生吃住也都必须在校内完成,住得离学校很近的孩子可以回家居住,他们需要另外缴纳约60元钱办理一张“通宵证”。

由于“小升初”考试中的优异表现,小村庄来的肖豪进入这所全封闭的寄宿学校。肖建军当时想,自己常年在外打工,把儿子放在寄宿制学校正好方便,“何况光华是县里最好的初中”。在缴纳了4700元的报名费用后,肖建军将儿子托付给妹妹肖玲林,“她很心疼肖豪”。

在进入中学之初,肖豪仍期望着能在强手如林的班级脱颖而出。在新学期召开的班会上,他毛遂自荐担纲班级的语文课代表,负责同学们的课文背诵。老师见他喜爱读书,就应允了。那时候,肖豪已经看过《警犬拉拉》、《丛林守护神》、《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些书籍。

“别人家都有妈妈送饭,就只有我没有。”虽寄居在至亲家中,肖豪很快发现自己的异样。每当放学,光华中学的校门口停满了看望孩子的轿车,而他也只能看看罢了。姑姑肖玲林听后很触动,答应有空就给他送饭,“每次去上学都给他书包塞满吃的”。

事实上,姑姑家中也并不温暖。姑父和姑姑感情一直不和,在他寄居的几个月中一直争吵打架闹离婚。“有一次我电话过去,家里刚吵完,他姑姑在哭,姑父带着孩子出去了。”肖建军说,隔着电话他发现儿子声音唯唯诺诺,“听得出是很尴尬”。

2012年3月中旬,肖建军送货到湘潭,回广州时路过衡阳去看肖豪。他发现儿子身上穿着别人的一件衣服,是乔丹牌的运动服。“不想他穿别人的衣服,我就把自己身上的一件安踏的黑色运动服脱给了他。”肖建军看着校门口来往的轿车,家长手中提着的进口牛奶,他察觉到孩子已经变化了。

县城的美丽新世界渐渐席卷这个懵懂的少年。在接触电脑后,他开始沉迷于游戏。在他留下的寥寥几篇日记中,他曾兴奋地写道:今天起得特别早,急急忙忙向电脑房跑去,边跑嘴里还不停地说,赶快登录《洛克王国》。

等到寒假回到乡下,奶奶发现“去了县城,原来活泼好动的孙儿没了”。这个刚放假的少年瓮声瓮气地叫了声“爷爷奶奶”,便兀自上楼去了。桌上,是他获得的“三好学生”奖状。虽然贪玩,肖豪仍然在强手如云的70人班级名列前茅。

“一个人逛街真没安全感啊。”寒假的第三天肖豪在日记中感叹道。整个假期,他几乎都在家中的二楼度过,远在他乡的父亲也一直少有电话。在楼上,他开始看之前表姐留下的日记,上面记录着表姐16岁时面临的学业和生活困惑。无聊时,他还拉着5岁的弟弟下军棋,弟弟不会,他就一点一点教,结果还是乱糟一团。

肖豪的爷爷已经76岁了,奶奶也68岁了,年老体衰让他们已经无力再去管教这个如同野马的孙子,只能用苍老的眼睛看着他。这个寒假,每次肖豪都要等到奶奶说吃饭时才从楼上下来,“他看了好几遍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影片”。

阁楼上,挂着肖豪花了上百元买来的练习拳击的专用沙包。假期中,老人们不时听见楼上传来沉闷的捶打声音。

十二岁的江湖

李喆和宋飞是肖豪在班级中仅有的两个朋友。

在这个封闭式的学校里,孩子们多数时间吃住在一起,常会抱团成“小团体”。李喆和肖豪成为好友源于一次“猜谜”,肖豪当时在宿舍问伙伴们谁知道他暗恋的女孩,李喆一口猜中,被肖豪引以为知己。

“他性格很怪,但是很爱显。”课堂上,肖豪爱跟性格温和的老师抬杠,英语课老师是班主任,会打人,他则不敢妄动。每次当语文课的女老师,说到“可爱”时,肖豪就会在下面接一句“可怜没人爱”。此外,他还经常捉弄班级的女孩子,譬如在清明节用纸折一朵白花送给她们。

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捕捉不到肖豪生活中的异常。在校内,肖豪与朋友们常一起散步,他总是两手插袋望着天,显得很深沉的样子。肖豪会看大家都不会看的书,例如《三国演义》。他崇敬讲义气的人。同学曾把他拉到墙角借钱,他爽快地答应了,同学千恩万谢。他笑道:“不就是借个钱么?有必要这样么?”

“讲义气”也是他对朋友的要求。有一次,肖豪让李喆陪去教室,他不想去。肖豪甩下一句“之前我陪你去宿舍都可以”,气冲冲地走了。事发前不久,肖豪找不到晚间看小说的手电筒,宿舍伙伴没理会他。肖豪对着伙伴们大叫:“我知道你们都在排斥我!”

“后来,他脾气就变得很暴躁,动不动就打人。”长着娃娃脸的宋飞还记得,邻班的小鹏平时爱调皮捣蛋,肖豪决定找个机会教训他一顿。

机会很快就找到了。宋飞目击了肖豪的暴躁。“小鹏的眼镜都被打飞了。”宋飞有些心悸地说,当时小鹏就是站在肖豪寝室门口而已。打完架,肖豪问身边的人,“刚才打人的动作帅不帅”。

在一群只有11到13岁的孩子中间,肖豪160cm的身高让他显得很突出,随着发育的开始,他的肌肉如海绵吃水般膨胀了起来。肖豪十分清楚自己的力气意味着什么。此后,他经常出现在打架的场合。他向同学吹嘘,自己在小学时就曾有五十多个“小弟”,让大家相信他是一个“混得开的老大”。

肖豪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同周围的关系,他四处借钱不还,还常常将同学的手机拿过来玩游戏。2月份,肖豪结识了一名曾被学校开除的学生做“大哥”。

检讨

一直严厉管教他的姑姑,站到了这个青春期刚刚开始的少年面前。

虽然父亲每个月都会给他近600元的生活费,但大手大脚的花钱让肖豪开始频频向同学举债。在家中,刘文东也发现这个沉默的孩子居然悄悄地翻妻子的包找钱。2月6日,学校老师将肖豪的在校表现通知了家长,肖玲林将肖豪打了一顿。

“我成绩退步了,性格也变了。”在当日肖豪亲笔写下的检讨书中,他说会体谅爸爸的血汗钱,将来会“尊敬长辈,孝悌忠恕”。

刘文东仍记得,当时妻子说警告这个学习正在下滑的初中生:如果期末不考进全班前20名,就送回檀山老家。肖豪咬着牙说:“我不!我不!”他看到这个少年的眼神中充满怨恨,“像要吃人一样”。

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挡住这些少年,他仍然进出网吧,在学校里惹是生非。在他“找茬”打了同学之后,刘文东夫妇再次被肖豪所在1106班的班主任江方林叫到学校,为被打的小孩赔付了200元购买新眼镜。

“记录本上记载他的错误居然有满满一页。”班主任给刘文东看了他收集的违纪状况本,上面记录了肖豪“上课瞌睡”、“晚上玩手机”、“给同学背上贴字条”等等。气不打一处来的姑姑肖玲林让肖豪当着老师的面下跪,还打了他一记耳光。

“她姑姑是最疼他的啊,所以才会严格要求他。”肖建军做梦也想不到,儿子横刀杀亲。而且原因正是“姑姑管得太严”。

事情发生之后,光华实验中学显得十分紧张,县城百姓对其寄宿学校的封闭式管理方式议论纷纷。“学校过度强调学习,没有让孩子全面发展。”为了让在光华中学念初一的儿子多接触家人,黄女士在学校门口开了书店,照顾小孩。

就在肖豪杀亲惨案发生前半个月,3月23日该校1007班学生方磊在被“班主任要求退学”后,在家中7楼跳楼自杀。方磊也是一名留守儿童,母亲常年在广州务工。

“我们也在思考检讨这些事了,希望大家留给学生一张安静的课桌。”光华实验中学校长蒋亚东说,不方便接受采访。而在不久前,光华实验中学刚刚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校园。

“是不是我不该‘离婚’呢?”事发之后,肖建军总觉得自己无脸见人,耽搁了孩子的教育。堂屋中祖宗神位旁的电烛台也被拔掉了,“祖宗明德远矣,子孙勿替引之”的楹联上沾满了灰尘。

在田垄池塘围绕的屋前,肖建军年迈的父亲常若有所思地呆立着,5岁的小儿子在跟前跑来跑去。午后风过,带来一阵阵油菜花谢了的苦香。

(文中涉及未成年人皆为化名)

作品评析:

青春花儿谢 多维度温柔质问

“4月13日。12岁衡阳少年肖豪先后刺死自己的表弟表妹和姑姑。没有人理解这个寄养于姑姑家的少年当时的血腥冲动。”没有声嘶力竭的责问,没有悬念迭起的追溯,文章伊始,作者的笔调于简洁之中流露出异常的冷静。仿佛让人听到了城市施工工地喧嚣的背后那冷酷的宁静。

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破解这位失足少年暴戾行径的背后原因。“留守”,这个词对于现代社会已经不陌生了。“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少年”……“留守”的背后是每一个务工人员家庭满满的辛酸,甚至悲哀。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 以说是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的牺牲品。

但是,这种牺牲并不是孤立的。留守的悲哀与多种社会问题交织,形成一个莫大的陷阱,将这位少年绑架。纵观全文,作者看似温和的语言是如此犀利地指向家庭氛围、学校体制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仿佛一张大网,将这位失足少年的“留守”经历刻画得细致且触动人心。

“肖豪威胁表弟表妹不许说,但小女孩不依不饶。他拖出家中的水果刀。首先倒下的是9岁的表妹,随后是刚学会说话的4岁的表弟。肖豪将两具小小的尸体拖到餐桌后面,用椅子并排挡住,并用拖把将地上的血迹擦掉。”一连串动词,没有多余的形容词,只“小小的”三个字便将一种残酷直逼人心。

“事实上,姑姑家中也并不温暖。姑父和姑姑感情一直不和,在他寄居的几个月中一直争吵打架闹离婚。‘有一次我电话过去,家里刚吵完,他姑姑在哭,姑父带着孩子出去了。’肖

建军说,隔着电话他发现儿子声音唯唯诺诺,‘听得出是很尴尬’。”“是不是我不该‘离婚’呢?事发之后,肖建军总觉得自己无脸见人,耽搁了孩子的教育。堂屋中祖宗神位旁的电烛台也被拔掉了,‘祖宗明德远矣,子孙勿替引之’的楹联上沾满了灰尘。”家庭的不完整、爱的缺失、破碎的氛围——少年压抑的生活显而易见。只是,如果说家庭的不完整不是父母可以选择,那么,父亲那句“是不是不该离婚”多多少少有些让人绝望和寒心。父亲没有认识到,儿子悲剧的种子也许在他和儿子的母亲非法结合之初已经种下了。

从这点来说,留守家庭的悲哀,恐怕并不仅仅是他们现实的经济压力和骨肉分离的现状,更为可怕的是未能跟得上时代步伐的思想观念,因为后者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后代的成长。如今,“留守困境”的应对方式大多局限在经济救助、亲子交流等方面,大多忽略了打工者家庭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本质的疏忽。

“就在肖豪杀亲惨案发生前半个月,3月23日该校1007班学生方磊在被‘班主任要求退学’后,在家中7楼跳楼自杀。方磊也是一名留守儿童,母亲常年在广州务工。”“‘我们也在思考检讨这些事了,希望大家留给学生一张安静的课桌。’光华实验中学校长蒋亚东说,不方便接受采访。而在不久前,光华实验中学刚刚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校园。”用事实说话——作者用这两个事实给学校教育和体制等各项问题扇了一记大大的耳光。似乎还记得上小学那几年,在“素质教育”和“减压”口号的号召下,我们是如何任凭老师偷偷为我们安排各种校外辅导班,书包变得越来越沉。无独有偶,光华实验中学刚刚获得的“省级安全文明校园”不知道是用多少“通过评估”的手段以及学生所谓封闭式管理的苦涩换来的。

作者丝毫没有越界,从少年每天的日常生活——家庭&学校来解构他如此暴戾的行为。语言温柔,情绪平静,却极尽冷酷。

7.赏析《新闻周刊》栏目语言特色 篇七

一、语言形式合理、丰富不冗杂

(一) 语言简练精干

《新闻周刊》, 顾名思义就是每周一播的节目, 节目时间定在每周六22:15, 节目时长45分钟。一周一播, 使观众在周末的一个夜晚, 仅仅花45分钟就能轻而易举地了解国家、身边发生的大事, 观众何乐而不为呢?

(二) 栏目语言成体系, 条例明确

整个节目主要由“本周视点、本周人物、本周声音、本周特写”四个版块构成, 将一周内发生的所有大事清晰合理地分成四个版块, 让观众看起来舒心、明确。除主要版块以外, 节目在开始和结束时分别加入了新闻回顾和下周关注版块, 在短暂的几分钟内将所有新闻精炼概括, 既是对受众记忆的提醒, 又是盘点新闻的一种方式。

(三) 语言内容综合性强

《新闻周刊》栏目是一期综合性的新闻栏目, 既不偏向于新闻评论, 为观众呈现出一段新闻后长篇大论、侃侃而谈, 也不会仅仅抓住某个人的光辉事迹, 夸张地将“他”像神般展示, 而是各个版块“各司其职”。“新闻回顾”是梳理一周内的新闻热点;“新闻视点”是对当周国内发生的最值得关注的新闻事件进行梳理、点评、分析“;新闻人物”包括两个小分块, “人物回顾”和“人物”, “人物回顾”是梳理点评一周内的新闻人物, “人物”则是在一周中选出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人物进行重点点评;“新闻特写”讲述本周最温暖、最难忘的一个新闻故事。人物与评论结合, 严肃与活泼并存, 整个节目展现出了综合性特色。

二、语言风格特色明显

(一) 语言自然朴实, 轻松活跃

节目的开始, 白岩松总会以“您好, 观众朋友, 欢迎打开《新闻周刊》”简单开场。“打开”这个动态性的词语在展示了白岩松的主持魅力之外, 更在开头降低了观众对新闻类节目的抵触之情。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掌控者和把握者, 其形象语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 装束、形态上应该平易近人。白岩松在主持《新闻周刊》时通常选择坐在凳子上, 面前并没有放桌子和主持稿, 完全给人一种和人聊天、说话的感觉, 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一种亲切感。他主持中尽量帮助群众理解, 善于运用夸张等手法, 并且一般先采取叙述的方式列举新闻事例, 之后再进行分析。在节目最后, 白岩松总是不忘与观众定下约定——“好了, 下周的事, 咱们下周再聊”。“聊”字为受众营造了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 让观众不自觉地满怀期待。

(二) 语言犀利中伴着正义

白岩松作为央视名嘴, 在《新闻周刊》中表现得爱憎分明、刚柔并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 使受众在整个新闻过程中感受到他主持的魅力以及栏目的魅力所在。他的语言准确、清晰、简洁、通俗、流畅, 在主持节目时, 还流露出幽默和智慧。他用标新立异的修辞, 咄咄逼人的口吻, 专家一样的评论, 学者一般的反问, 最后引出自己的希望与思索。

三、语言内容选择贴近大众

(一) 新闻报道主体范围广

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新闻特写”这一栏目中。例如,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最近进行公检法系统的考试, 它突破了常规, 聘请了18名少先队员担任监考官。这场考试涉及小学生与公检法工作人员, 《新闻周刊》栏目通过报道的主体拉近了与观众的关系。再如, 全国各高校的占座风波, 当代大学生看后不免产生共鸣, 乐于欣赏被载入节目的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一周内发生的事情数不胜数, 然而要挑选最吸引人的, 就必须要经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集纳和有深度的分析, 找到适当的切入点, 平和却深刻有力地贴近大众。

(二) 新闻内容接近民生

在《新闻周刊》栏目中, 很少出现两国最高领导人会晤之类的报道, 更多的是房屋拆迁、高考监考老师被打等民生类的信息。例如, 2011年10月份的一期《新闻周刊》中, 栏目提到了一个这样的名词——“十一黄金‘粥’”。这是对十一黄金旅游周的一个报道。因为十一期间旅游热, 许多旅游景点人满为患, 报道在切入话题时化用了“十一黄金周”的概念, 对十一的旅游状况进行了较为形象的描述。这不仅贴近民生, 并且这个化用的词语作为切入点, 新颖、独特, 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主题切入得形象、生动。《新闻周刊》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语境, 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解读新闻事件, [2]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选择与受众群体接近的主题、地点、内容进行报道, 可以拉近与大众的心理距离, 使新闻更具显著性。要从老百姓身边的事谈起, 显得亲切自然。由当天某一重要新闻引发评论, 顺应观众的思路和感受, 显得流畅统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体现出《新闻周刊》在语言内容选择上更贴近民生。

当然, 以上仅仅为《新闻周刊》赢得大众青睐的主要原因。白岩松颇具个人魅力, 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流畅, 还特别注重具体和抽象的结合、故事与哲理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给人以开阔的视野, 使观众尝到一种俯瞰的快乐或警觉。这些也不少为节目锦上添花。

当今, 在这个新闻信息过剩的时代, 《新闻周刊》以独特的方式取得了成功。无论从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还是语言内容上来说, 该栏目都以优质的信息引领着大众, 不仅告诉大众发生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这些有什么意义, 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新闻周刊》最终成为一档值得大众信赖的节目。日后, 它也定能发扬自身的优势, 浓缩一周的信息, 更准确、客观、真实地将一个新闻世界呈献给广大观众朋友。

参考文献

[1]刘琼.央视《中国周刊》的编排特色解析[J/OL].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2005-01-27.

8.经典赏析:春日 篇八

等闲④识得东风⑤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①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②寻芳:游春,踏青。

③泗水:河名,位于山东省境内。

④等闲:平常,轻易。

⑤东风:春风。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写过一些哲理诗,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为有名。

翻译:

天气晴朗,在泗水之滨探寻美景,无限的风光此时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春风的面目,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春天的讯息。赏析:

这是一首游春诗。首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晴朗的天气,泗水边,寻觅美好的春景。下面三句描写踏青时的见闻和感受:啊,无边的春色焕然一新,到处都能感受到春天鲜活的气息。第_一句“识”字与首句的“寻”字相照应,最后一句中的“万紫千红”又和第二句中的“无边光景”照应起来。

朱熹是哲学家,却能把春天描写得这么活泼可爱,特别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写得十分传神。“等闲”一句把春风人格化了,而“万紫千红”一句色彩绚烂,形象鲜明,意境宏大,赞美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格调健朗,使人感奋激扬。

有人认为,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写游春观感,但其实不然。作者写作此诗时,泗水之滨早已被金人侵占,并且朱熹又未曾北上,所以不可能是朱熹写自己寻芳泗水之滨的感受,诗中的“泗水”其实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是指寻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则喻孔学的丰富多彩。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上一篇:棚改工作会议简报下一篇:月全食三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