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重点总结(共8篇)(共8篇)
1.发育生物学重点总结 篇一
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绪论
1、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见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的发现: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
3、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及其贡献
法国的巴斯德: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4>创立巴斯德消毒法。
德国的科赫:1>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2>发现肺炎结核病的病原菌;3>提出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科赫原则。
4、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变异易、抗性强。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
3、选择培养:选择平板培养、富集培养。
4、古生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胞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的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5、真菌:霉菌(菌体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酵母菌(一群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6、用固体培养基获得微生物纯培养方法: 1>涂布平板法:(菌落通常只在平板表面生长)
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已倒好的平板表面,再用无菌涂布棒涂布均匀,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特点: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2>稀释倒平板法:(细菌菌落出现在平板表面及内部)
取一定稀释度的样品与熔化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保温培养。缺点: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3>平板划线法 4>稀释摇管法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异同点: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细胞壁
除少数外都有肽聚糖
无肽聚糖
细胞膜
一般无固醇
常有固醇
内膜
简单,有间体
复杂,有内质网等
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
有很多种 核糖体
70S(50S+30S)
80S(60S+40S)线粒体叶绿体中的 70S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成有核膜、核仁,有多条染色体,DNA 与
形染色体,DNA 不与 RNA 和组
RNA 和组蛋白结合,有有丝分裂
蛋白结合,无有丝分裂
大小
直径通常小于 2 微米
直径在 2-100 微米之间
2、革兰氏阴阳性菌的特点: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是一层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和磷壁酸。肽聚糖的肽链之间通过5个甘氨酸交联着。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是多层结构,最外一层是薄薄的肽聚糖层,肽链是直接交联在一起的。细胞壁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两类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阳性紫色阴性红色)和对不同类抗生素敏感性的不同。
3、缺壁细菌
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自发突变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缺壁菌株。
原生质体:人为溶菌酶除尽壁或青霉属抑制新壁合成,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组成。球状体:人工去除部分壁而形成的,一般由革兰氏阴性菌组成。
支原体: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没有的甾醇。
实践意义:原生质体或球状体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4、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壁厚,折光性强(不易着色); 代谢活性低(酶含量少,抗不良环境); 抗热性强(含吡叮二羧酸钙); 耐干燥和化学药物; 条件适宜可萌发;
5、革兰氏染色的机制: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分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方法:涂片→干燥→热固定→染色(初染、媒染、脱色、复染四步)→水洗→干燥。
6、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答: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渗透性很差和皮层的阳离子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很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导致核心具极强的耐热性。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1、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项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
2、营养元素: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3、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失去合成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
4、培养基种类、四大微生物的常用培养基……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1、发酵: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叫做发酵。
2、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最终电子受体。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细菌生长曲线:以细菌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对数或生长速率为纵坐标,由此得到的曲线为生长曲线。
2、各时期特点:
迟缓期:又叫调整期。细菌接种至培养基后,对新环境有一个短暂适应过程(不适应者可因转种而死亡)。此期曲线平坦稳定,因为细菌繁殖极少。对数期:又称指数期。此期生长曲线上活菌数直线上升。细菌以稳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此期细菌形态、染色、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细菌性状以此期细菌最好。
稳定期:该期的生长菌群总数处于平坦阶段,但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
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菌数明显增多。活菌数与培养时间呈反比关系,此期细菌变长肿胀或畸形衰变,甚至菌体自溶,难以辩认其形。
3、减短迟缓期的措施:1>通过遗传学的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2>用出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种;3>尽量使接种前后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4>适当扩大接种量。
4、同步培养:使细胞的分裂周期为同步的培养方法。同步化方法的原理是在使所有细胞都处于大体相同的分裂周期的时候,才使增殖同时开始进行。离心法、过滤分离法、硝酸纤维素滤膜法、温控、药控、培养基成分控制等。
5、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包括恒浊培养(菌体恒定)、恒化培养(营养恒定)。优点:1>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2>便于自动控制,降低动力消耗和体力劳动强度;3>产品质量较稳定。缺点:杂菌污染和菌种退化。
6、抗生素: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合物。
7、代谢产物:
8、灭菌: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措施。
9、消毒: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10、抗生素作用机制:1>抑制细胞壁合成;2>破坏细胞膜;3>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
11、细菌的耐药机制*:1>细胞膜透性改变;2>药物作用靶改变;3>合成了修饰抗生素的酶;4>抗药菌株发生遗传变异,导致合成新的多聚体。
如何避免抗药性的产生:1>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足;2>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3>不同的抗生素混合使用;4>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5>筛选新的更有效地抗生素。
第七章 病毒*
1、病毒的特点:1>不具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大分子的特征;2>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阮病毒只有蛋白质;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不完全;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5>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6>个体小,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到。
2、病毒的壳体结构*:螺旋对称*P170、二十面体对称、双对称.3、病毒的复制周期*:从一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受染细胞释放的全过程。分五个阶段:吸附→侵入→脱壳→病毒大分子合成→装配与释放。
4、整合感染P188:许多温和噬菌体和肿瘤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因病毒和细胞的性质,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并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
5、溶源性感染对细胞的影响P190
免疫性:溶源性细菌对本身所携带的原噬菌体的同源噬菌体有特异性免疫力。免疫性由源噬菌体产生的阻遏蛋白的可扩散性质所决定。
溶源转变: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细菌除免疫性以外的表型改变(表面性质、致病性)。第八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或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到载体当中,然后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产生生物新的性状。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1>目的基因的获得;2>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体外重组;3>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4>目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5>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
3、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1> 基因资源:微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抗性基因,为基因工程提供了丰富独特的资源。2> 基因工程载体:由质粒、噬菌体或其他病毒DNA等改造而成。
3> 工具酶:基因工程所用的千余种工具酶大多数都是从微生物中分离纯化而得。4> 宿主:微生物细胞是基因克隆的重要宿主。5> 基因表达的生化反应器
6> 基因工程理论研究:基因工程得以建立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之于微生物研究。
4、PCR扩增原理:变性→退火→延伸
5、细菌质粒的特点:1>含有复制起点;2>含有多种限制酶的单一识别位点;3>含有抗抗生素性标记基因;4>高拷贝;5>具有较小的相对分子质量;6>可通过转化或电穿孔法极易导入宿主细胞。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1、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土壤,水体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2、水体的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超标,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水华:藻类(主要是微藻)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出现颜色,并变得浑浊,许多藻类团块漂浮在水面上形成。
4、赤潮:在海洋中,某些甲藻类大量繁殖可以形成水花,从而使海水出现红色或褐色。
5、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土壤是固体无机物(岩石和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合物,是微生物的合适生境。因此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多、代谢潜力巨大,是主要的微生物源。
6、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盐、嗜压微生物。
7、防治生物霉腐的方法:
1>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品上的一切微生物,再用物理方法防治微生物再生。
2> 保存于微生物不能进行代谢活动或代谢水平极低的环境条件下。3> 通过加工或加入添加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补充
细菌的生长规律和各个生长时期的特点
水中微生物的来源
原核微生物包括(7种)包括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菌种保藏条件(4点)
2.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篇二
答:迁移是位置变换,转化是性质的改变。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生物迁移的动力:生物的生理代谢。转化方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
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
影响因素:a内部因素 b外部因素
举例:①大气中的碳氧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等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
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O3、PAN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二次污染物)。②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类型,氧气充足(湖面),分解产物为H2O、CO2、NO3-、SO2(2-)等;而(水底)缺氧分解为NH3、H2S和CH4,造成水质恶化。
2.污染物的吸收。
结合吸收,消化部分,主要动物的吸收,吸收消化部位,几种方式,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污染物性质,环境条件。
动物吸收方式:①呼吸系统吸收:呼吸道→肺→血液
②消化系统吸收:(影响因素:pH,溶解性消化作用强度)主要部位:胃和小肠
③皮肤吸收:通过角质、皮质、汗腺。影响因素:皮质完整与否,不同部位的皮肤;接触面积、时间、温度;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
3..污染物的转化。相Ⅰ,相Ⅱ反应(举例)
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下代谢变化的过程
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
(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
相Ⅰ反应:改变外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成活性基因,或进一步使其暴露,产生一级代
谢产物。
①氧化反应⑴微粒体的氧化(在微粒体内氧化):脂肪族烃基氧化;芳香族烃基氧化;胺
氨,环氧化;硫氧化;磷氧化。
⑵非微粒体氧化:二胺的氧化;醇醛的氧化。
②还原反应⑴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⑵非微粒体还原:醇醛酮的还原;氮氧化物的还原。
③水解反应:脂、糖、酰胺类水解。
相Ⅱ反应(结合反应):在酶的作用下使一级代谢产物与细胞内物质结合的反应,可是某些
有毒化合物功能团失活,减轻甚至祛除其毒性。反应可以降低甚至消除有毒化合物的毒性,还可以排出有毒物质,但消耗能量。以及代谢产物为受体,细胞内原有物质为供体。类型:(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乙酰化。
4.生物浓缩。浓缩稀疏的获得方式(多种方法的利弊)水中生物的简化模型?
生物浓缩(富集):生物机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种元
素或化合物浓度超过环境中的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浓缩系数:生物有机体内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与其在环境中的浓度之比。浓缩系数应指定
在一定时期,一定器官。
浓缩系数=(生物体内浓度)/(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获得方式:自然(真实)环境中的实测;实验室模拟培养实测。
影响因素:样本数量、样本状态。
5.生物对环境污染物作用的双重性(举例)?
(1)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a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霍乱弧菌对饮水的污染易导致霍乱暴发流行] ; b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c微生物代谢产物环境污染[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属剧毒物质,易引发食物中毒]
(2)生物对环境的净化:a对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分解者对粪便尸体的分解作用];b重金属的生物转化[汞砷硒的氧化、还原和甲基化]
7.污染物对生物群体和个体的影响:
(1)对种群的影响:a对种群结构的影响:种群密度下降性比和年龄结构改变b对种群数量影响c对群落结构影响:引起优先种的变化,耐污种易成为优势种d对群落功能的影响e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2)对个体的影响:a死亡:在一定的剂量和浓度作用下污染物可引起死亡b对行为的影响:影响水生物的回避行为、捕食行为、警惕行为等,还会导致鸟类的姿态效应改变、对领地的失控、不能照顾后代。c对繁殖的影响:减少生殖细胞数量、降低活性,影响胚胎发育幼体成长d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环境污染可影响生物体的摄食率和生理代谢的危害,导致生长和发育障碍。
8污染物对细胞、分子水平的影响?
(1)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对细胞膜的影响:a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细胞膜损伤;b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
c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干扰受体正常功能。
对细胞器的影响:a引起线粒体膜和脊形态结构的变化,影响氧化磷酸和电子传递功能;b
影响污染物活化代谢产生自由基,导致内质网结构和微粒体模的一些重要组分破坏;c阻碍叶绿素合成,加速叶绿素分解,破坏叶绿体超微结构,影响光合作用;d影响微管微丝高尔基体等其他细胞器。
(2)对分子水平的影响
对酶的影响:诱导作用,污染物是酶的合成速度增加或降低酶蛋白的分解;抑制作用,污染
物与酶的中心基团结合抑制酶的活性。
对蛋白质的影响:氨基酸的活性基团与污染物发生反应,导致蛋白质化学损伤;
对核酸的影响:污染物与DNA形成加合物,引起基因突变。
9.生物测试与生物监测的利与弊:
生物测试:定义:利用生物反应鉴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单独(或联合)存在时造成的影响与危害。生物的反应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结果。
测试的条件:(1)具有敏感型(2)广泛性,代表性,易获得(3)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4)易培养人工条件下正常繁殖(5)对被测生物有基本了解(6)试验效应能被测定(7)是食物链的成员。弊:生物实验重现性差,标准化使实验结果易于重现,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的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检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特点:能直接反应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能中和反应环境质量状况;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监测灵敏度高;价格低廉,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不需要繁琐的仪器保养等工作;可以大面积或较长距离内密集布点;
甚至在边缘的地区也能布点进行监测。
10.急性毒性试验
(1)实验材料的选择::a对实验毒性或因子具有敏感性b.分布广数量多易获得易培养c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的生态学价值d反应可被测试e对受试生物有准确的了解f与人类有食物链联系g生活史周期更合适h易于培养的繁殖
(2)实验条件
3.发育生物学重点总结 篇三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2.氨基酸的分类及结构 3.寡肽和多肽的定义
4.蛋白质的结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分别指什么?一级结构中存在的主要化学键是什么?二级结构主要有哪几种形式?依靠什么化学键来维持其稳定性?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依靠哪些键?四级结构中,各亚基间的结合力主要是什么?
5.肽单元、模体、结构域、分子伴侣的概念
6.分子病与蛋白质构象病的概念及各自的典型疾病代表
7.氨基酸和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在pH大于或小于pI的环境中,其所呈现的状态
8.何为蛋白质变性?可以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2.核苷酸的组成
3.碱基的分类及各个碱基的字母代表 4.DNA和RNA的区别
5.DNA和RNA的方向性指的是什么? 6.核酸的一级结构
7.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反向平行、右手螺旋;互补碱基对及所形成氢键数目;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作用力)8.DNA的遗传信息以什么形式存在?基因的概念 9.成熟mRNA的结构、构成;真核mRNA的结构特点 10.密码子、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开放阅读框的概念 11.mRNA、tRNA、rRNA的功能
12.DNA变性的概念及引起DNA变性的因素 13.DNA解链温度(Tm)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 酶
1.酶的必需基团、酶的活性中心的定义 2.酶的活性中心内必需基团的种类 3.同工酶的定义
4.酶与一般催化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6.米氏方程式中Km、Vmax的含义 7.竞争性抑制作用中Km、Vmax的变化 8.非竞争性抑制作用中Km、Vmax的变化 9.反竞争性抑制作用中Km、Vmax的变化
10.变构调节、正协同效应、负协同效应、变构激活剂、变构抑制剂 11.酶的化学修饰包括哪些?哪一个是最常见的? 12.酶原、酶原激活的概念,酶原激活的实质
第四章 糖代谢
1.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2.糖的无氧氧化过程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 3.关键酶的概念
4.糖酵解的主要生理意义 5.糖氧化供能的主要方式是? 6.糖的有氧氧化包括哪些反应过程? 7.三羧酸循环的概念
8.糖原的概念,糖原作为葡萄糖储备的生物学意义 9.糖原分解过程中两种重要的酶
10.糖原合酶和磷酸化酶的快速调节有哪两种方式? 11.血糖正常水平,低血糖、高血糖时血糖水平12.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可以升高血糖的激素分别有哪些?
第五章 脂类代谢
1.脂类的消化过程中,胆汁酸盐的作用是? 2.脂肪动员的概念
3.脂酸通过什么方式供能? 4.磷脂的分类
5.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的概念 6.胆固醇的母体结构
7.胆固醇控制细胞膜的流动性 8.脂蛋白的概念
9.血浆脂蛋白按照超速离心法的分类 10.CM,VLDL,LDL,HDL的生理功能
第六章 生物氧化
1.氧化呼吸链的概念
2.氧化呼吸链中的4种具有传递电子能力的复合体(作用、是否有质子泵的功能)3.NAD+,FMN,Fe-S,细胞色素c等各为几电子传递体,是否可逆 4.根据电子传递方向,判断各成分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低 5.细胞内ADP磷酸化生产ATP的两种方式 6.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7.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8.3类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及其抑制机理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1.氮平衡(概念、摄入氮、排出氮、氮平衡测定意义、氮平衡的三种情况)2.营养必需氨基酸的概念,所包含的8种氨基酸 3.真核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两条重要途径 4.转氨酶的辅酶
5.哺乳动物组织中唯一能以相当高的速率进行氧化脱氨反应的氨基酸是? 6.联合脱氨基作用的概念 7.氨在血液中的转运 8.氨的主要去路
9.一碳单位包括哪些?以什么作为运载体?一碳单位结合在运载体的哪个部位?
10.含硫氨基酸以及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及重要生理功能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1.体内嘌呤核苷酸的两条合成途径(原料、反应过程)2.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终产物 3.体内嘧啶核苷酸的合成途径
4.发育生物学实验教案 篇四
实验一
模式生物蛙、海胆胚胎发育各阶段切片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了解模式生物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原理
在多种动物中,胚胎发育经历受精、桑椹胚、囊胚、原肠时期、神经时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发育中其形态和构造经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三、试剂与材料 1.实验试剂
香柏油、显微镜 2.实验材料
模式生物切片、装片(蛙、海胆)
四、实验步骤
观察模式生物发育各时期的胚胎形状变化。
五、实验作业
记录形态学变化。
实验二
模式生物鲫鱼、鸡胚胎发育各阶段切片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了解模式生物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原理
在多种动物中,胚胎发育经历受精、桑椹胚、囊胚、原肠时期、神经时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发育中其形态和构造经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三、试剂与材料 1.实验试剂
香柏油、显微镜 2.实验材料
模式生物切片、装片(鲫鱼、鸡)
四、实验步骤
观察模式生物发育各时期的胚胎形状变化。
五、实验作业
记录形态学变化。
实验三
两栖类变态过程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了解两栖类动物变态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原理
在多种动物中,胚胎发育经历一个幼虫期,幼虫具有与成体非常不同的特点,在发育中其形态和构造经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其中有一些器官退化消失,有些得到改造,有些新生出来,从而结束幼虫期,建成成体结构,这种现象统称为变态。
三、试剂与材料 1.实验试剂
何尔夫列他溶液(氧化钠0.35g,氯化钾0.005g,二氯化钙0.01g,碳酸氢钠0.02g,蒸馏水100mL)2.实验材料
蛙的蝌蚪
四、实验步骤
人工饲养青蛙,观察其变态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五、实验作业
记录蛙变态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附] 蛙的饲养方法
卵和蝌蚪的培养最好用洁净的自来水,并加上稀释5-6倍的何尔夫列他液(氧化钠0.35g,氯化钾0.005g,二氯化钙0.01g,碳酸氢钠0.02g,蒸馏水100mL),这样可以增加胚胎和蝌蚪发育所必需的钠、钙、钾离子。培养水要多而清洁,否则会因缺氧而致死。
蝌蚪主要吃植物性饲料,如水藻等。煮过的菠菜和莴苣是最适宜的食物,但投喂时不宜煮得太熟,并注意除去纤维。初次投食量要小,以后可不断增加。每天定时定量投喂,不宜过多,以防残渣腐败,造成水体污染。若用缸、盆培养,或水体较小,一般3-5d换一次水较好。当蝌蚪发育成带有短尾的幼体开始用肺呼吸时,若用池塘培养,水中必须放些水草,或小木条,以供其登陆用。若为缸、盆培养,水里可放一些泡沫塑料。
成体主要吃昆虫之类的动物性食物,以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蜻蜓目为最多,其次为双翅目、脉翅目、半翅目等昆虫。有时也食蛛形动物、蚯蚓,甚至也以谷粒、鱼苗或蝌蚪及小蛙为食。
实验四
鸟类胚胎发育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熟悉鸟类胚胎发育的过程。
二、实验原理
鸟类胚胎发育是典型的体外发育,利用人工孵化的家禽,可以方便观察其发育过程。鸡胚胎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成蛋阶段和成雏阶段。(1)胚胎在卵形成过程中的发育
即母体内的发育,也即是成蛋阶段的发育。这个阶段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卵裂+囊胚期+原肠期。当胚胎发育到原肠期时,已分化形成上胚层和下胚层,从外观上看形如一个圆盘状体即为胚盘,当卵排出体外,因温度下降,胚胎生长发育随即停止。(2)胚胎在孵化过程中的发育
卵排出体外后,保存在18℃以下的环境中,胚胎发育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当人孵后,胚胎即开始发育。胚胎在孵化过程中发育的时期称孵化期。鸡的孵化期为21天。
种蛋人孵后,胚胎在原肠期形成的同时,上胚层像个碟状圆盘,在其末端,细胞不断地向中线集中,形成一条细胞带,称原条。原条细胞通过原沟的底部逐渐转人上胚层与下胚层之间,并分别向两侧扩展,这些迁移至上下胚层之间的细胞称为中胚层。原条细胞也逐渐转人上胚层与内胚层之间,并分别向前伸展,伸展的结构称为头突,后发育成脊索。脊索是胚胎期的纵轴支持器官,最终为脊柱所代替,随着胚胎的不断发育,由外、中、内三个胚层逐渐形成各种腺体、器官、骨骼、肌肉、皮肤、羽毛和喙,最后形成新的机体—雏鸡。
三、试剂与材料
鸡的种蛋
四、实验步骤
1.观察比较种蛋(受精)与非种蛋(未受精)内部结构的差异。2.观看教学片,熟悉鸡的胚胎发育过程。2.人工孵化种蛋,记录鸡的孵化进程及特征。
五、实验作业
拍照记录鸡孵化进程中的特征变化。
[附]
1.鸡胚发育进程及特征
1胚龄:蛋黄表面有一颗颜色稍深,四周稍亮的圆点,俗称“鱼眼珠”或白光珠。2胚龄:可看到卵黄囊血管区,其形状很象樱桃形,故俗称为为“樱桃珠”。3胚龄:卵黄囊血管的形状象静止的蚊子,俗称“蚊虫珠”。卵黄颜色稍深的下部似月牙状,俗称“月牙”。
4胚龄:蛋转动时,卵黄不易跟随着转动,俗称为“钉壳”。5胚龄:明显看到黑色的眼点,谷称“起珠”、“单珠”、“起眼”(若为5天整,还可见到些羊水)。
6胚龄:胚胎形似“电话筒”,一端是头部,另一端为弯增大的躯干部,俗称“双珠”。可以看到羊毛。
7胚龄:白茫茫的羊水增多,胚胎活动尚不强,胚胎在羊水中不易看清,似沉在羊水中,俗称“沉”。正面已布满扩大的卵黄和血管。
8胚龄:胚胎较易看到,象在羊水中浮游一样,俗称“浮”。从背面看,卵黄已扩大到背面,蛋转动时二边卵黄不易晃动,俗称为“边口发硬”。9胚龄:蛋转动时,二边卵黄容易晃动,背面尿囊血管迅速伸展越出卵黄,故俗称为“发边”。10胚龄:尿囊血管继续伸展,在蛋的小头合拢,整个蛋除气室外都布满了血管,俗称为“合拢”、“长足”。
11胚龄:血管开始加粗,血管颜色开始加深,解剖背部出现绒毛,腺胃明显可辨。12胚龄:血管加粗、颜色逐渐加深。解剖身躯覆盖绒毛。
13胚龄:主要观察小头发亮的部分随着胚龄的增长而逐日缩小。头部和身体大部分覆盖绒毛,跖、趾出现角质鳞片原基。
14胚龄:小头发亮的部分随着胚龄增长而逐日缩小,蛋内黑影部分随着胚龄增长而加大,胚胎全身覆盖绒毛,头向气室,胚胎开始改变横着的位置,逐渐与蛋长轴平行。
15胚龄:蛋内黑影部分增大。解剖观察,翅已完全成形,跖、趾的鳞片开始形成,眼脸闭合。体内外的器官大体上部形成了。
16胚龄:黑影继续燕大,解剖冠和肉髯明显,绝大部分蛋自己进入羊膜腔。17胚龄:以小头对准光源,再看不到发亮的部分,俗称“封门”。躯干增大,脚、翅、颈变大、眼、头日益显小,两腿紧抢头部。喙向气室。
18胚龄:气室向一方倾斜,这是胚胎转身的缘故,俗称为“斜口”、“转身”。解剖头弯曲在右翼下,眼开始睁开。
19胚龄:喙进气室,开始呼吸,颈、翅突入气室,头埋右翼下,两腿弯曲朝头部,呈抢头姿势,以便于破壳时挣扎。雏胚开始啄壳,可闻雏鸣叫。照蛋时,可见气室有翅膀、喙、颈部的黑影闪动,俗称“闪毛”。
20胚龄:起初是胚胎喙部穿破壳膜,伸入气室内,称为“起嘴”;接着开始啄壳,称“见嘌”、“啄壳”。
20.5-21胚龄:出壳。2.鸡的人工孵化
鸡属鸟类,鸟类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不同,受精卵(种蛋)排出母体后完全依赖外界环境条件继续发育。第1-4天为内部器官发育阶段;5-14天为外部器官形成阶段;15-19天为胚胎生长阶段;20-21天为出壳阶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温度,湿度,通风换气与翻蛋等外界条件将是保证胚胎正常发育,并使孵化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1)温度:
温度是孵化过程的首要条件,发育中的鸡胚对温度最敏感,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保证鸡胚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所以正确地掌握孵化温度是提高孵化率的关键。在1-18天中孵化的最适温度是37.5°C-38.6°C;19-21天则应稍低于此温度是36.1°C-37.5°C。如果温度过高胚胎发育迅速,孵化期缩短,胚胎死亡增加。温度过低则会延长种蛋的孵化时间,同时胚胎发育迟缓并带来死亡。(2)湿度:
水是温度的良导体,空气中的湿度对鸡胚胎发育有很大作用。一般要求1-18天相对湿度40%-60%;19-21天相对湿度65%-75%。若湿度过高会妨碍蛋内水分蒸发,使胚胎发育所产生的大量代谢水不能及时排出,严重时可导致胚胎畸形。若湿度过低,将加速蛋内水分蒸发,造成失水过多,阻碍代谢废物的排出及所需氧气的摄入。易引起胚胎和壳膜粘连。(3)通风换气:
通风换气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胚蛋中的胚胎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和热能交换,同时调节机内的温度。
胚胎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和水分。孵化初期,胚胎需要少量氧气可通过酶的作用从蛋黄中获得,而后利用气室的空气,再后则利用尿囊循环与蛋壳上的气孔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19天后胚胎开始用肺呼吸。随着胚龄的增加,胚胎的气体交换量也不断增加。因此除胚胎发育初期外,胚胎的气体交换都是由通风换气解决。
通风换气还与温度、湿度有密切的关系。通风良好时,空气能充分流通还能与外界不断的进行热能交换。温度、相对湿度都可保证。(4)翻蛋:
翻蛋的主要作用是改变胚胎方位,促进羊膜运动,防止胚胎、蛋黄、蛋白与蛋壳之间粘连。胚蛋放置位置必须适当,在1-18天进行定时翻蛋,每2小时翻蛋一次,翻蛋角度以90度为宜。
种蛋孵化到18天时,将种蛋移到出雏盘上叫落盘。这时胚胎发育完成,在20-21天时开始出壳。出壳时胚胎已经完全长成雏鸡。这时雏鸡的头位于气室中(即鸡蛋的大头部分),健壮的雏鸡先把蛋壳啄开一个小孔,然后慢慢的将小孔向两侧扩大,直至破壳到一半以上时,雏鸡的头便可脱壳而出,而后身体也逐渐自行挣脱出来。
1胚龄
2胚龄
3胚龄
4胚龄
5胚龄
6胚龄
7胚龄
8胚龄
9胚龄
10胚龄
11胚龄
12胚龄
13胚龄
14胚龄
15胚龄
16胚龄
17胚龄
18胚龄
19胚龄
20胚龄
20.5胚龄
替补实验
实验五
精子形态观察及体外获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哺乳类精子的形态结构。2.了解精子体外获能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的精子离开精巢后并没有受精能力,必须要经过成熟和获能才能使卵子受精。精子在附睾中成熟。成熟过程中,在附睾中多种物质的作用下,精子质膜的脂类、糖蛋白、唾液酸、吸收抗原、表面ATP酶等许多成分发生变化,负电荷增加,与凝集素的结合力也发生改变。精子射出后,经阴道和子宫到达输卵管,在壶腹部与卵子结合,完成受精。张明觉、Austin 1951年发现兔子和大白鼠直接排出的精子不能使卵受精,必须在生殖道中停留一段时间后才具备受精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精子的获能。后来研究发现,精子在体外也能完成获能,卵泡液、输卵管分泌物、血清、房水等多种液体都可使精子获能,pH、Ca2+浓度等环境条件对获能也有影响。精子在获能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的变化,呼吸明显加强,运动形态和速度也发生很大变化,由直线前进变为曲线运动。
体外获能一般分为两步:一是精子的洗涤,经1次或多次离心后除去杂质、死精子、低活力精子、冻精保护液及稀释液等;二是精子的获能处理,主要是使用高离子强度液(His)、钙离子载体、肝素等,以促进钙离子进入精子顶体并刺激精子内部pH升高,从而诱发精子获能。
三、试剂与材料 1.实验试剂
IVF液(NaCl 5.803g/L,KCl 0.201g/L,NaHCO3 2.106g/L,CaCl2·2H2O 0.264g/L,丙酮酸钠0.055g/L,60%乳酸钠3.5mL,葡萄糖1.000g/L,青霉素G钾或钠盐0.063g/L,硫酸链霉素0.050g/L,酚红0.010g/L,Na2HPO4·12H2O 0.056g/L,MgCl2·6H2O 0.102g/L),牛血清白蛋白(BSA)2.实验材料
雄性小鼠
四、实验步骤
1.断颈处死雄性小鼠。
2.打开腹腔,剪取附睾尾(尽可能除去脂肪),将每个附睾尾放入已在37℃、5%CO2培养箱预平衡2h的2ml IVF液(加30mg/ml BSA)中。3.将附睾尾剪成几段,用镊子轻轻挤压之,使精子挤入培养液中,去掉附睾尾。4.吸打均匀后,1800 r/min离心5min,弃上清,以2ml IVF液重悬。5.将精子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5h,使之获能。6.镜检,观察获能精子的运动。
五、实验作业
观察比较精子在获能前后运动形态和速度的变化。
实验六
植物组织培养
一、实验目的
了解植物细胞全能性。
二、实验原理
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三、试剂与材料 1.实验试剂
MS培养基、无菌水,升汞、酒精、次氯酸 2.实验材料
银杏枝叶
四、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配制 1.母液配制 母液分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及有机物质四 类。2.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 3.培养基的灭菌
(二)取材、消毒与接种(1)先将剪下的枝条清洗干净,选择新鲜的花柄、嫩梢和带腋芽的茎段作为外植体,将外植体放在自来水下冲洗12h,以冲洗掉大的土壤颗粒。
(2)将清洗干净的外植体移入无菌操作台进行消毒,先用75%酒精表面消毒30S,再用0.1%新洁尔灭处理15min。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4~5次。
(3)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放入消毒过的培养皿上,在无菌条件下切成0.4~0.5 cm长的小段单芽,用无菌滤纸吸干水,立即接种到加有不同激素浓度的MS培养基上,每个培养基接种三个芽,并用封口膜封好。(三)外植体的培养
接种后的外植体放入用75%酒精消毒后的干净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条件为:温度27℃,光照周期为光照12h/d+黑暗12h/d,培养基的pH值为5.8,进行培养与愈伤组织的诱导。
全部接种工作都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的 , 所以要特别认真、仔细、以防杂菌污染。
(四)两周后观察愈伤组织的诱导并进行生根生芽诱导
五、实验作业
1.观察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物在培养中的生长情况。
2.观察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物有无污染,分析原因?
3.以MS为例,试说明MS培养基中各成分各有何作用。
实验七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发育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了解2,4-D、萘乙酸对无籽果实形成的诱导作用。2.了解乙烯对果实的催熟作用。
二、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2,4-D、萘乙酸(NAA)等,在适当的浓度下能诱导无籽果实形成。适当浓度的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
三、试剂与材料 1.实验试剂
20mg/L2,4-D(用少许1 mmol/L NaOH溶解2,4-D,再用蒸馏水定容),500mg/L NAA(用热水或少量95%乙醇溶解NAA,再用蒸馏水定容),40%乙烯利 2.实验材料
盆栽番茄、辣椒幼苗,香蕉(或大蕉、柿子、芒果等)
四、实验步骤
1.无籽果实的诱导形成(1)2,4-D诱导无籽果实
在番茄开花授粉前用2-3滴20mg/L 2,4-D溶液涂在花上,以水处理作对照。果实成熟时,观察果实内籽粒的有无。(2)NAA诱导无籽果实
在辣椒开花初期,用2-3滴500mg/L NAA溶液滴在花朵上(或喷花),以水处理作对照。果实成熟时,检查是否有籽。2.乙烯利对果实的催熟作用
将采收后的香蕉(或大蕉、柿子、芒果等)用500mg/L乙烯利溶液浸泡5s,以蒸馏水浸泡作对照,取出果实分别放在箩筐或纸箱内,室温保存。5-10d之内,观察结果。比较果皮的颜色和果实的成熟度
五、注意事项
1.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材料的时期一定要把握好。
2.可尝试使用不同的激素浓度,筛选出激素的最适作用浓度。
六、实验作业
5.生物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能描述动物的受精与生殖的方式,掌握鸟卵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了解鸟类、两栖类和昆虫等动物的发育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鸟卵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了解鸟类、两栖类和昆虫等动物的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鸟卵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教学准备试卷
教学过程修注栏
二、、梳理知识要点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2、鸡卵的结构示意图(P110)
卵壳:有许多气孔可以透气,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气室)
卵壳和卵壳膜对卵起保护作用
卵白: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
卵黄: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外面包裹着卵黄膜。
胚盘:含有细胞核,是鸡卵受精后分裂开始发育形成的初始胚胎,在适宜条件下胚胎发育成雏鸡。
3、变态发育: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三、、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蛙声是雄蛙在()A.求偶B.报警C.呼吸D.戏水
2.鸟卵的结构中,将来发育成雏鸟的部位是()
A.胚盘B.卵黄
C.卵白D.卵壳
3.蝗虫与家蚕个体发育比较,蝗虫生活史中不具有的时期是()
A.受精卵B.幼虫C.蛹D.成虫
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高速发展,新成就层出不穷。1978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为不孕症患者带来了福音;1996年第一只克隆动物“多利”问世,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保持有全能性。制造“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所采用的生殖方式分别是()
A.都属于有性生殖B.前者属于有性生殖,后者属于无性生殖
C.都属于无性生殖D.前者属于无性生殖,后者属于有性生殖
5.“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诗句形象生动地突出描述了燕子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
A.求偶B.筑巢C.产卵D.孵卵
6.下列诗句或成语中,不包含生殖现象的是()
A.探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7.观察下图,图乙中“发育中的幼雏”是由图甲中的哪一部分发育来的()
A、1B、2C、3D、4
8.蝗虫与家蚕个体发育比较,蝗虫生活史中不具有的时期是
A.受精卵B.幼虫C.蛹D.成虫
9.夏天,令人生厌的蚊子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蚊子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A.受精卵→幼虫→成虫B.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C.受精卵→蛹→成虫D.受精卵→蛹→幼虫→成虫
10.“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诗句形象生动地突出描述了燕子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
A.求偶B.筑巢C.产卵D.孵卵
11.蝗虫的发育过程比家蚕的发育过程少了哪一个时期?
A.卵B.幼虫C.蛹D.成虫
12.日常食用的“茧蛹”实际上是柞蚕的蛹,由此判断柞蚕的发育过程经过()
A.两个时期B.三个时期C.四个时期D.五个时期
13.以下对图示昆虫发育过程最正确的解释是()
A.图示昆虫发育过程属不完全变态发育
B.若此昆虫是一种害虫,则成虫期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C.昆虫这种发育特点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这种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蝗虫相同
14.蝗虫的发育不需要经过的时期是
A.成虫B.蛹C.卵D.幼虫
15.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成的,“毛毛虫”在蝴蝶一生中所处的时期应该是()
A.受精卵B.幼虫C.蛹D.成虫
16.小麦和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
A.卵细胞的成熟B.精子的成熟
C.受精卵D.胚或胚胎
17.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指
A.卵→蛹→茧B.卵→幼虫→成虫
C.卵→幼虫→蛹→成虫D.卵→蛹→成虫
18、观察下图,图乙中“发育中的幼雏”是由图甲中的`哪一部分发育来的
A、1B、2C、3D、4
二、非选择题
8.鱼类受精卵的孵化受水温影响很显著,下列表格和曲线图是某种鱼的受精卵在不同水温中孵化的实验结果:
水温(℃)1418222630343842
平均孵化率(%)0557092845660
请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回答:
(1)该种鱼的受精卵在水温为℃时平均孵化率最高。
(2)在18℃~38℃温度范围内,平均孵化率与水温的关系是:在18℃~28℃之间,随水温上升,平均孵化率;在26℃~38℃之间,随水温上升,平均孵化
率。
(3)若将14℃和两组鱼受精卵所处的水温分别逐步调节到26℃,结果14℃组的能孵化出鱼苗,而42℃组的能孵化出鱼苗,原因是:42℃组的鱼受精卵。
(4)水温在18℃~34℃之间时,鱼受精卵平均孵化时间与水温的关系是。
9.鸟卵的结构模式图,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注明图中1~9各部分结构名称
1.______2.______3.______4.______5.______
6.______7.______8.______9.______
(2)图中的______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进行______的部位。
(3)图中5的作用是为胚胎发育提供______。
(4)图中3的作用是为胚胎发育提供______
6.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和遗传教学反思 篇六
教师:王莽
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类通过生殖、发育体现了物种的延续和发展。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生殖方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示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
所以本章在教学安排上,首先通过植物生殖方式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其它一些动物的生殖方式,按昆虫、两栖动物、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顺序进行学习,其中在教学中重点突出生殖和发育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对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利用,强调环境对生物生殖发育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人类要加强对环境的瓮中保护。
我在进行本章教学时,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手段:
(1)教学尽量利用多媒体放映各种生物的生殖发育影像,如在学习“植物的生殖”时,我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绿色开花植物的虫媒花、风媒花是如何进行传粉受精,家蚕的完全变态,青蛙的不完全变态,鸟类的占巢区、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和育雏等行为。
(2)教学中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如植物扦插我就举这里的学生比较
熟悉的富贵竹的扦插为例;关于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尽量让学生回忆人们是如何养蚕;让学生针对鸟类的生殖行为发表见解。
(3)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让学生实际操作植物的扦插,嫁接,压条等无性繁殖活动;让学生进行家蚕的饲养的;让学生亲自对鸡蛋进行解剖。
(4)教学中尽量利用课本中的资料。如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探究,资料分析,技能训练。
7.发育生物学重点总结 篇七
1、蛙的受精卵动物极朝上,颜色较深,其优越性是能满足受精卵在发育时所需要的( )
A、营养
B、温度
C、空气
D、水分
2、蛙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的过程应属于( )
A、个体发育
B、变态发育
C、胚后发育
D、胚的发育
3、蝌蚪从卵膜内孵化出来便是( )
A、个体发育的开始
B、生命生动的开始
C、胚发育的开始
D、胚后发育的开始
4、蛙的原肠腔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
A、动物半球细胞的外包和植物半球细胞的内陷
B、动物半球细胞的内陷和植物半球细胞的`外包
C、动物半球和植物半球细胞都外包
D、动物半球和植物半球细胞都内陷
5、下列动物不属于变态发育的是( )
A、蜜蜂和家蚕
B、苍蝇和蚊子
C、蜥蜴和家鸽
D、青蛙和蟾蜍
6、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早期原肠胚的细胞从一个部位移植到另一个部位时,被移植的细胞能适应新的环境并参与那里的器官形成。但如果在原肠胚的末期,把未来将发育为蝾螈下肢的细胞移植到另一蝾螈胚胎的部分,将发育为一条额外的腿,这说明( )
A、原肠胚末期出现了组织和器官的形成
B、细胞是全能的
C、原肠胚末期出现了细胞分化
8.发育生物学重点总结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鸟类、两栖类和昆虫等动物的发育过程
2)描述鸡、青蛙和家蚕等动物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图示等,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动物正常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动物繁衍后代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又知道大多数的动物不是胎生的而是卵生的,那么这些卵生动物的发育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鸟对陆生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前面我们讲的只是产卵这一环节,要完成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繁殖行为。那么还包括哪几个阶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要经过哪些阶段?
教师:鸟类生殖发育的过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所有的鸟在繁殖时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吗? 学生:不是。(杜鹃)
教师:大多数的鸟类的受精卵产出体外后,亲鸟就开始孵卵,那么孵化的过程需要些什么条件呢?卵的孵化时间与什么有关?胚胎进一步发育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播放课件鸡的发育过程)
学生: 观看课件鸡的发育过程。
学生猜测:孵化条件和描述发育过程。教师:小结孵化条件(教参140页)学生:进一步分析鸡蛋变化的原因
教师:结合回顾鸡卵的结构与功能,说明发育过程卵内营养、水分的变化。教师:鸟卵孵化到一定阶段,雏鸟就破壳而出。但是刚出壳的雏鸟在形态上是不是都一样呢? 学生:不是
教师:讲述早成鸟和晚成鸟的差别。(教参141页)
教师: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应该说鸟类是生物圈的重要一员,它们为生物圈增添了色彩。我们不仅要爱鸟护鸟,还要让鸟类在生物圈中更好地生存、繁衍和发展。最后,我把一首诗《燕诗》送给学生,希望大家了解了鸟类繁殖后代的艰辛,进一步认识到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比鸟类对后代的爱还要深远、还要厚重,父母的爱更是不能忘记的。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在上学期曾经学过南京赵师秀的《约客》,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这两句诗描述了怎样一幅景象呢? 学生:黄梅季节 天气逐渐转热青蛙进入繁殖的旺盛时期 教师: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这节课我们就以蛙为代表来了解一下两栖类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教师:老师想先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青蛙在外形、在生理上有些什么特征?
学生:没有鳞片和其他覆盖物、皮肤裸露,可分泌粘液;眼有眼脸,只对动的物体有反应;后肢发达,善跳跃、游泳——蛙泳;前脚短小、支撑,吃害虫——保护青蛙;皮肤下有很多毛细血管,辅助呼吸——冬眠时依靠皮肤呼吸等。
教师:蛙类究竟如何进行繁殖呢?请大家四人一小组阅读课本114页的内容,试着回答这样几人问题:
1、who:哪一方发出交配信号?(雄性)
2、when:交配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天气转暖)
3、where:蛙的生殖与发育在何处进行?(水中)
4、how:精子和卵细胞如何相遇?(体外受精)
教师:在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后,又进一步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学生:
1、受精卵在胶质膜中进行细胞(受精后2-4h)分裂,形成胚胎。
(卵处有2-3层胶质膜,可被精子穿透,并在形成受精卵后吸水膨胀漂浮水面,以利于充分接受照和积累以育所需的热量。此外胶质膜还可促进精子正常受精,保护受精卵,使胚胎免遭污染、机械损伤、病菌入侵及水生动物吞食)
2、胚胎发育形成蛙的幼体——蝌蚪 问:蝌蚪有哪些特征?
(1)用鳃呼吸(外鳃——内鳃)
||(视频)(2)有尾 无足 咽部
教师:蝌蚪进一步发育,先长出后肢,然后长出前肢,尾、内鳃逐渐消失,肺逐渐形成,蝌蚪发育为幼蛙。
幼蛙离开水登上陆地,发育为成蛙(动画)
教师:大家想一想,在蛙的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学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教师:大家能不能比较一下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有哪些不同呢? 教师:生活习性上呢?(水生——陆生)
教师:很显然,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差别,这样发育方式称为什么?
学生:变态发育
教师:和青蛙一样,像蟾蜍、大鲵、蠓螈这些,其他两栖动物也是进行变态发育的。教师:说到这里,以青蛙为代表的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已经很清楚了。
教师:据统计,地球上生活着100万种以上的昆虫。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十分复杂,今天我们就以家蚕和蝗虫为例来学习。
讲述:下面我们观看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录像片(播放录像),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 在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风雨的洗礼”?
2. 家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你能简单的介绍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吗? 3.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你发现了还有哪些动物与家蚕的生殖方式相似的? 教师:大家根据刚才所观看的内容,是否能回答出以上的问题呢?
学生:家蚕是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雄蛾和雌蛾通过交尾使卵受精,最终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学生: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阶段是需要我们喂养的。
学生:有很多动物都和家蚕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一样,比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昆虫。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请哪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好吗?
学生: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它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性都很大,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比 2 如幼虫身体柔软具有体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而成虫有三对足,两对翅,不取食,几乎不能飞。
教师:你回答的太好了,像家蚕这样的发育过程我们生物学上就称为完全变态发育。教师:我国养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最早的养蚕应该追溯到黄帝的妻子——了,她是第一个学着开始养蚕、丝的人。自公元551年养蚕技术开始传到欧洲,在此以后的1000多年里,大量的中国丝织品西运,由此便形成了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所以说,小小的蚕不仅同文明紧密相连,同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蚕还经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试文。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蚕的默默吐丝行为赞扬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人。不过,我要对此诗句稍作改动,因为蚕虽然丝吐尽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为蛹了,所以古人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好了,家蚕的学习就暂时告一段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教师播放蝗虫发育的多媒体片)
1. 你从下面这幅图发现了一些新东西吗? 2. 它的发育过程和蚕的相同吗? 3.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有与此相似的发育过程?
学生:蝗虫的发育和家蚕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现蜕皮现象,共蜕皮5次。发育过程中,只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经过蛹期。学生:和蝗虫的发育过程类似的还有蟋蟀、螳螂、蝈蝈等。
教师:像蝗虫这样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我们称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师:通过对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哪位同学告诉大家“态”指什么意思?学生:通过对此,我认为“态”指的是形态。在蚕的发育过程中,幼虫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而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改变的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的“长相“相似。
【发育生物学重点总结】推荐阅读:
发育生物学研究内容07-01
八年级生物下册《鸟的生殖和发育》教案07-30
宝宝发育指 标06-26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09-29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06-25
第三次课青春期发育08-12
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生长与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10-17
化学生物学重点08-06
初中生物重点知识点06-21
中考生物重点知识复习提纲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