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市

2024-07-05

创新城市(精选8篇)

1.创新城市 篇一

创新城市管理方式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时下,不论是“城管上街撕福字”还是“城管遭老太刺喉”,不论是“城管冲起飞踹老人”还是“城管围殴女商户”,不论是“大学生拍城管被打”还是“城管围殴退伍老兵”,无一不折射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如果不对城市管理方式予以创新,不仅会给城市的和谐稳定带来威胁,还会对政府执政能力带来考验,意义重大而深远。可见,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规范化管理是依据。规范化管理不仅体现在政策规定的规范化,也体现在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人性化与科学化。一方面,责任部门需要建立健全在城市管理中的相关政策与规定,完善操作细节,使执法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执法行为的合法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相关执行部门应创新管理方式,提倡管理的人性化与科学化,注意合理变通,提高执法的灵活性,实现管理方式多样化。

转变管理理念是关键。“管理理念”指管理在理性方面的概念,而管理理念的转变意指对管理的进一步认识,换而言之,是对管理的重新定义,实质是政府管理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的彰显。因此,负责任的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管理理念的转变,学会变“管理”为“服务”,应多做服务,进而达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终极管理目标。

宣传教育是保障。一方面,对执法人员开展定期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与文明素质,使其真正做到科学执法、人性执法。另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横幅等方式对民众进行广泛宣传,使其在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中提升自身的文明意识与文明素质。

强化监督是补充。首先,执法人员应增强自律性,自觉进行自我监督,并主动接受其他监督。其次,监管部门应充分履行自身监管职责,加强对执法者的执法监督,并通过设立监督举报热线电话等形式畅通监督渠道,引入媒体与百姓监督。最后,媒体与群众应充分行使监督权,加强对执法人员执法随意、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的监督力度,促使执行人员向执法合法化、科学化与人性化迈进!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对城市管理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城市管理水平才能得到质的提升,城市的和谐稳定与政府的公信力也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2.创新城市 篇二

1.1 市场经济是城市经营模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经营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城市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下, 对于城市的治理方式只有城市管理, 并不存在城市经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 城市不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舞台, 而成为一个能够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独立经济体。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城市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

1.2 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之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加剧, 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开始像经营企业那样经营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 在城市间不存在竞争的情况下, 只讲生产, 不谈经济, 城市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商业上的竞争, 也就不存在城市经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城市的发展都面临着竞争的威胁。为了在竞争中求发展, 进行企业化的经营运作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1.3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从1990年至200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8.96%上升到37%。人口和产业向城市的迅速集中使得城市基础设施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面对城市建设的历史欠帐和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昂需求, 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 如何解决城建资金短缺成为每个城市政府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为了拓展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 一些城市政府尝试运用市场经济手段, 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的资产进行重组、营运, 以挖掘这些资源潜力形成的收益来支持城市建设的滚动发展。

1.4 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流动性

城市要发展, 各种生产要素是不可或缺的, 在当今的社会中, 地区 (城市) 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高级生产要素, 如资金、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技术和研发, 但这些高级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 而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而, 城市要发展, 就必须获取竞争中的有限资源。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流动性使得城市经营成为必要, 这是导致城市经营的经济原因。随着中国加人WTO, 会有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 同时, 国内资本的流动性也进一步加强, 城市之间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高级生产要素, 竞争会愈加激烈, 因而对城市的经营愈显重要。

2 现阶段城市经营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以资金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

从根本上说, 资金导向的经营城市方式没有处理好城市短期建设扩容与长期规划发展的关系。重视城市建设资金筹措的短期利益, 而忽视了城市在土地、空间、文化等城市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忽视了服务于城市功能的城市环境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综合性要求, 忽视了城市资源经营对于城市功能优化与提升的作用。资金导向的经营城市思路使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以及经营本身面临着诸多的矛盾, 并已构成了“当前经营城市的基本矛盾”, 而在根本上, 这些问题恰恰是资金导向的城市经营观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运用的必然结果。

2.2 城市经营就是要城市化

城市经营的内容就是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的建设与强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仅需要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提供剩余人口, 还需要非农产业提供就业岗位, 也需要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和设施, 而这不应该是城市经营的主要内容。现代经济中的城市功能是指城市作为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等要素市场的中心功能。鉴于城市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这就要求通过城市经营提供资金和各种能量的支持。但是, 如果将城市经营的内涵仅仅定义在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和投入的市场化运作上, 则可能产生误导。

2.3 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土地

土地是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 土地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因而某些地方城市经营首先强调的是搞好城市国有土地资本运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围绕城市经营战略, 政府以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 用经营手段运作土地资本, 以实现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土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经营的主要客体来获得经营建设资金, 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这就难免以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 忽略了城市经营更为重要的内容。按照这种理论以不可再生资源的经营与炒作换来的是房地产的投机和城市经济的泡沫,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3 推行城市经营需要在城市管理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3.1 加快建立与健全适应城市经营的政府管理组织架构

政府部门组织架构必须适应城市政府职能的实现。通过合理界定城市经营的范围, 建立起完善的政府退出机制。在功能导向条件下, 政府在经营城市中的职能是政府从市场和企业能够经营的领域逐步退出, 重新调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把原来由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政企关系, 调整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间接调控关系。妥善解决城市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越位”现象。同时, 通过重新架构政府管理组织, 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改变城市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错位”与“缺位”的现实, 从制度上保证与提升城市政府经营城市的能力。

3.2 加大城市财政体制改革的力度, 为城市经营提供资金保障。

在构建合理的城市政府管理组织, 明确各职能部门的事权后, 就得对城市的财政资金进行合理的划分, 实现各职能部门事权财权的统一。但是, 由于城市的财政资金有限, 很难满足各职能部门的需要。因此, 笔者认为城市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作为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工具的市政债券上, 积极推行市政债券的发行。市政债券作为地方政府包括城市政府发行的用于地方基础设施融资的主要工具, 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 并已成为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市政债券的发行是不允许的, 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财政不许有赤字, 也不许举债。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旺盛需求和城市政府的一定财权与事权的获得对市政债券的发行提出了要求。另外, 巨额的居民储蓄所蕴藏的巨大的投资需求也给市政债券的发行提供了资金支持, 这表明发行市政债券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因此, 应该及时修改相关法规, 准许城市发行市政债券以进一步拓展城市建设的筹资渠道。鉴于我国的具体情况, 可先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进行试点, 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渐推广。

3.3

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非赢利部门和社会团体, 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城市郊区的村民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区建设, 给予公众参与城市经营的机会, 提高公众在城市经营中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王茜茹.城市政府运营理念分析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 (20) .

[2]洪银兴, 周诚君.城市经营和城市政府的改革[J].管理世界, 2003, (8) .

3.创新城市 篇三

北京是肩负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的国家首都,也是全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丰富、科技人才最密集、科技创新对全国辐射带动能力最强劲的中心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业中,北京应确立更高标准,树立更大目标,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最近发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北京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北京要努力抓住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进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中心、能够与国际创新型城市对接与比肩的一流创新型城市。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充分激活、整合与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将创新成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驱动力,以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和区域创新为重点,实现城市功能升级、竞争力提升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开创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是应对复杂多变国内外环境的新抉择,是实现首都辐射带动功能升级的新举措。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北京郊区城市化速度仍然较慢,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大力发挥城区科技创新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对郊区发展的应用水平和支撑力度,积极以创新为手段,促进北京郊区“三农”问题的解决。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城市,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尚显不足。北京要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重要载体,实施高端创新战略,发挥创新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和服务功能,强化在区域城市群中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促进周边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立足科技文化资源优势和集中体现首都城市定位,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北京科研院所众多,大专院校云集,科技人才密集,高新技术产业实力雄厚,创新资源可谓得天独厚。北京现有中央和市级独立科研机构居全国第一,每年获国家奖励的科技成果占全国的1/3;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和其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重都处在全国前列,两院院士半数尽在北京。同时北京还在金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创新环境十分优越。这些是北京最突出的发展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正是依托利用首都的各种优势资源,集中体现科技文化中心的城市定位,综合挖掘和发挥首都资源长项的整合联动效应,扬我之长,带动通盘,开创一条最适合首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首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优路径。北京资源、能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8,世界的1/33,人均平原面积不足全国水平的一半,土地资源日趋短缺,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经济发展所需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大量依靠外埠输入。目前北京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能源消耗大,产出效益低,对环境造成相当压力。因此,要实现北京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就必须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的过度依赖,保证首都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和发展后劲。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发挥高端资源的控制力和辐射力,实现世界城市目标定位的战略举措。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城市,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纵观国际上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其产生和发展最终取决于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形成均是以当时世界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为根基的,当今这些世界城市仍代表着全球最富创新活力的区域。目前北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对周边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还比较弱,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这距离世界城市的远大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对科技创新高端资源的整合力、控制力和科技创新的辐射力,实现城市功能升级和战略跨越。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对全国创新辐射功能的载体城市,打造国际战略资源的汇聚中心,成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高层控制力的节点城市。

北京要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卓著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城市,主要表现为三类:一类是文化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的创新活动侧重于文化艺术层面,通过文化艺术创新实现城市的新生和繁荣发展,主要代表城市有巴黎、赫尔辛基等;另一类是服务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主要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服务,充分满足人们日常的交通、购物、娱乐、休闲、安全、教育等各种需求而获得持续发展,主要代表城市有柏林、东京等;再一类是科技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拥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明显的产业优势,是世纪之交,在适应知识经济大潮和发展当代先进科技生产力的新基础上,脱颖而出的崭新城市形态,主要代表城市有加拿大的渥太华、美国的奥斯丁等。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具备突出的科技创新优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现代服务业比较繁荣发达,因此从首都特定的性质、城市功能定位与资源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看,北京可以集成上述三类创新型城市的功能,综合发挥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作用。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在开放的环境中,以学习的心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借鉴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北京要瞄准高端,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全力打造成为我国创新思想主要传播地,创新型产业、创新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全国技术创新的辐射源,努力使创新理念深入人心、融入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重视创新的良好氛围。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目标是将创新塑造为城市发展的灵魂,促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我们认为,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具体目标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端创新能力卓越。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开发上有卓著的创新能力,在产业若干重点领域的技术前沿和核心环节有领先、强大的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成为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在知识创新方面,继续提高在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等三大权威检索系统中收录北京科技论文的数量;在技术创新方面,万人申请、拥有国际、国内专利数量继续位于全国前列,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二是对外创新辐射强劲。发挥强劲的创新成果辐射能力,所产生的大量新知识和新技术将以创新服务和高端产品的形态充分地服务全国乃至世界,带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升级。北京要发挥科技资源的优势,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辐射全国,技术市场交易金额在全国保持首位,成为全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

三是创新引领产业提升。努力使以创新为特征的“高科技含量、高增值性、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传统产业实现卓有成效的改造和提升。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继续增强,北京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大幅降低,创新型服务业与高新技术制造业成为首都经济主要支柱产业和经济结构升级的动力,争取涌现出数十个在全国及国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四是创新环境完善优越。努力促使北京保持长久创新领先能力的机制和环境,吸纳和凝聚全球创新资源,促使各类创新要素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营造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特征的文化氛围,将北京建设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区域总部及外埠大企业总部的聚集地,并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使北京成为风险投资的热土,每年涌现大量高新技术企业。

全面推进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必须分阶段、有步骤,明确重点、逐步推进。我们认为,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强化中关村园区的创新源头作用

中关村在国家创新战略中承担重要任务,要按照“重要载体、强大引擎、服务平台、前沿阵地”四位一体的定位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整合创新资源,做大做强创新产业,全面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动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原始性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实现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跨越。大力发展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数字音视频、光电显示等产业领域,培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核心和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对首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瓶颈技术研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超导、纳米、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积蓄力量。

优化自主创新的机制和环境

继续深化落实《中关村条例》等政策,突破固有的工作方法与路径,不断探索各种新机制和新模式,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环境,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形成市场机制带动下全社会各类机构积极参与创新、推动创新和充分享受创新成果的新局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联合大学、科研机构进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选择、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承担技术研发项目、共担风险开展技术成果产业化等;以市场为纽带,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战略联盟。加快优化创新环境,加速解决资金、人才、中介等困扰企业创新的问题,在政策法规体系、投融资环境、企业孵化、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强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商务成本,发挥人才资源和区位优势,营造对跨国公司和外地大企业在京设立总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良好环境;强化创新的宣传舆论导向,促进市民创新观念形成,积极培育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企业家创新核心地位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应高度重视创新型企业以及企业家,支持龙头企业走一条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道路,同时使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加大培育联想、京东方等重点企业,使其充当带领中小企业创新的领导者,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激发其原始创新活力,确立中小企业的创新地位;重视企业家的关键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切实维护企业家的各项合法权益,吸引和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企业家。

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坚持市场化配置人力资源模式,重点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和国际化人才。继续实施“科技新星计划”,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产业技术工人。加大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在岗工人的再培训。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吸引留学生来京创办高科技企业。完善创新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科技人员以股份合作制及个人持股等多种形式,创办科技企业。

4.推进城市管理创新 篇四

城市管理工作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保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深入城市管理一线调研,我们感到,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只有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推动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上品位,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一、管理理念创新,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理念”,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刚性管理,柔性执法。

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理念,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

(一)转变执法方式。城市管理工作实质上是人对人的管理,在城市管理与执法实践过程中,要坚持文明执法,把人性化管理贯穿于执法活动始终,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是以管理者为本。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知识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

才能适应城市建设发展需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推进宣传教育机制创新。要加强城市管理法规宣传力度,加强对市民的行为引导。

1、强化新闻舆论引导。要加强与新闻传媒的沟通,采取在电视、广播、网站、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开设专栏,制作城市管理公益性广告、定点定期宣传等形式,占领舆论主阵地,营造舆论氛围,一改目前城管执法负面消息满天飞的局面,从而在全社会树立正气,提高市民对城管执法工作的认知度,提高正面效应。

2、与社区、居委会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市民的教育引导。社区与市民的接触更多一些,更了解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具体需求。城市管理部门要利用好社区这一平台,积极进行城市环境意识教育,利用社区宣传阵地,加大对城市管理法规、知识的宣传,强化市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

3、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把城管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小抓起,从年轻一代抓起,增强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城市环境观念、城市公德意识。

(二)推进内部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和执法效能低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产生的根源说到底还是内部管理机制落后。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如果说:没有严明纪律的军队是一盘散沙的话,那么没有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城

1、要主动适应管理对象多元化趋势,大力推行分类管理。要针对不同管理对象特点,细化管理目标责任,制定个性化管理措施,及时将各类违规问题发现和解决在萌芽状态,如针对占道经营行为反复性强的特点,可采取引摊入市静态管,区域监控集中管、全方位巡查动态管、处罚取缔严格管的方法,增强日常巡查管控,加大治理查处力度,降低案件发生率。

2、要着眼构建和谐社会需求,创新思想工作模式。对一些违法违章行为相对突出的难点户、钉子户要坚持定期走访,进店入户进行思想和法制教育,提高相对人自率意识,及时化解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减少工作难度。

3、开展多层次示范户、示范单位和示范路创建活动,提高管理效能。要通过采取入户宣传、领导见面、点位考核以及强制取缔等多种举措,加强对重点摊位的治理力度,变难点为示范,达到以点带面,以重点带一般,以局部带全局的管理效果。

4、要立足提高处置能力,努力改进勤务工作。在违章易发点位要逐步建立固定执勤点位制度;在商业繁华地段应逐步推行机动巡查与徒步巡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错时上岗、占位式管理措施,做好违章行为多发路段管控工作。

5.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 篇五

智慧城市和社会管理创新两者之间有着非常强的结合点。尤其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改变我们社会生活、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托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社会管理创新上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作为信息化典型应用的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能够作为地方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在推进我们社会管理创新上有哪些基本的思路和做法?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信息化演进的基本趋势和前景

信息技术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技术突破,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项技术这么普及,这么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项重大技术的产生会带来社会形态的变革。信息技术带来信息社会,带来信息时代,不仅从工具层面上改变了我们的管理行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在理念层面、价值层面上也对社会管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主要有三大方面的进展:一是关于技术产品的演进;二是关于网络环境的演进和融合;三是关于计算方式的演进和变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这三方面对我们的管理、工作乃至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是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去思考、依托的一些基本的理念和基础。

(一)信息技术产品的演进。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三大定律或者是三大法则。

第一是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性能将提高一倍,而其价格将降低一半。它反映了信息技术或者信息技术产品在发展过程中的演进速度。信息技术产品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性能迅速提高,但成本又在迅速降低。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法则,信息技术产品不再是一种奢侈品,每个人,甚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都可以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产品。

第二是吉尔德定律。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带宽将每6个月增加一倍。其增长速度超过摩尔定律预测的CPU增长速度的3倍,并预言将来上网会免费。

第三是麦特卡尔夫定律。网络的价值在于网络的互联。在农业社会,拥有了土地,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社会地位。在工业社会,拥有了资本,就可以当老板,社会的分配机制就是以资本作为基础的。到了信息社会,信息是核心。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分享、信息传播本身就带来了非常巨大的价值。通过网络,通过麦特卡尔夫定律,网络一互联,每个接点的价值都在迅速提升。

不过,前几年有人预言这些定律一二十年就会失效。因为光刻技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某种工艺技术)到极限了,已经到了分子级,甚至到原子极了,摩尔定律还能不能发挥作用?这时,有人提出新摩尔定律。最开始一台电脑可能需要占用好几间屋子,现在,一部手机、iPad就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电脑,而且性能比前几年电脑的性能还要高得多。甚至是手表、跑步记步器、洗衣机、电冰箱等也可以由一台微型电脑控制。这些事物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芯片技术演进的情况,这遵循于摩尔定律。但如果这个设备不单单进行信息处理,还要进行信息感知,有传感设备等。而传感设备在原来的技术范畴里算是一个机械产品,不遵循摩尔定律。只有芯片遵循摩尔定律,这个设备却不能小型化,也不能移动化,不就对技术的发展产生制约吗?所以,不单单在微电子行业遵循新摩尔定律,在电源技术、生物技术、微机械技术等行业也遵循新摩尔定律。东西可以越做越小,性能越来越好,但价格越来越便宜。正是因为新摩尔定律起作用,又出现了所谓的智能技术、感知技术,让一个手机既可以在信息层面用来通话、发短信,又可以用来定位、拍照片。新摩尔定律使得信息技术产品越来越小型化,越来越智能化了,越来越移动化。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这个趋势为智慧城市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基础。

以上是从产品本身来说,智慧城市之所以能够被大家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和平台,是和智能终端(如手机)紧密相关的。如果每人在处理信息的时候还背着一台电脑,而这个电脑的供电只有两个小时的话,那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则有非常大的制约。

(二)网络环境的演进和融合。

从网络环境来说,信息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单个的产品,它的价值的最核心增长在于这些产品之间能够联网,能够有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这种平台使人们分享、传播、使用信息变得更加可能。

一是计算机网络。就是传统意义上讲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形成的互联网。曾经很多人都在思考:现在基于IPV4的第一代互联网,从带宽上、从用户的容量上、从安全性上,能否支撑未来那么大的网络需求?能否支撑网络安全的需求?就像我们的电话号码一样,原来六位,后来到七位,不够用了,又升到八位。第二代互联网的产生,既解决了容量的问题、用户规模的问题,也解决了网络安全的问题、传播速度的问题。我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第二代互联网,已在教学科研的范畴里使用,将来一旦扩展到社会,网络应用将会发展更快。在第二代互联网上下载一部电影可能只要几秒钟,比读取本地硬盘上的文件还要快。这些技术本身也是一会要说到的云计算产生的条件之一。如果网络存储技术不过关,很多东西还要装在自己的硬盘上,那么终端就不可能小型化,也不可能较好地移动化。

二是通讯网络。移动技术和互联网、城市宽带、wifi结合,将智能化的感知设备应用到网络之后,网络不仅让人跟人之间能够交流,而且人与物体之间也能够交流,就出现了物联网。物联网也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平台。人们在谈到智慧城市往往和物联网分不开。除了网络,现代通讯网络也在不断发展,从固定电话到移动通讯,从最早的模拟信号到GSM。GSM也就是所谓第二代通讯,语音通讯和简单的文本通讯都没有问题,但视频通讯或电话对讲等其他的多媒体通讯方式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所以后来又出现了3G。现在,3G还没有完全普及,很多国家就开始普及4G了。我国在一些地区也开始试运行4G。计算机网络适合大规模、大容量、快速的传输,但主要应用于计算机之间。而通讯网络使手持终端之间有了非常快速的沟通方式。

三是广播电视网。相对于计算机网络来讲,它的覆盖范围更广。我们思考这三个网能不能联起来?让手机随时可以和电脑相联,让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和计算机、手机都联起来。未来网络的规模所产生的潜在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各个国家都在发展三网融合。我国从2010年开始发展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在我国推行比较慢,是因为三网融合技术本身相对容易,但三网融合主要是管理上的问题,主要是部门之间的相互利益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些利益格局、权力配臵问题,单从技术层面促进三网融合很困难。但我们的目标已经确定为:2015年实现全面三网融合。

随着网络发展的演进,我们未来所面对的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现在有时都不提互联网了,而称为泛在网。所谓泛在网,即广泛存在的网络,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都能有网络接入,任何人在这个网络上所分享、传播的信息是多媒体的、智能化的。

网络技术演进所带来的是什么?从技术层面上看,它可能带来的是一些工具层面的变化。很多人认为工具层面的变化不是我们管理和服务的核心,它只不过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手段。实际上,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是因为工具的变化才导致社会形态的变化。虽然手机、电脑现在看来只是一个工具,但如果做个小测验,一个部门把电脑、手机全关掉一天,我们发现这个部门的工作可能无法正常运行;一个人几天不使用手机,不使用电脑,他发现他可能在社会上简直没法生活。你会发现你对这些工具的依赖越来越强,强到和它难以分离的程度,甚至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理念等很多价值层面的东西都和它有关。这是网络不断演进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移动化之后所产生的一些网络应用。比如微博、微信,这些应用使得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演化出一种新的形态。以前我给大家做报告,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即使我的话再没有用、再空泛、再毫无价值,讲完了之后大家一定都会鼓掌。但如果我们采取的是网络交流的形式,我的微博空话、套话连篇,我相信大家不仅不看,不会成为我的粉丝,而且还会给我带来一个巨大的网络灾难。现在,人们在网上都不敢随意笑,也不敢随意哭。这就是网络给大家带来的一个行为方式上的变化。

还有就是物联网,它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在互联网基础上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和物之间的交流。以前看到西方警匪片有辆车带有导航,车开到哪里就能算出路径。当时我们觉得很神奇,现在已经很普遍了。为什么能够对移动的车进行准确定位?因为车里有一个装臵,通过卫星,这个装臵不仅可以把你的位臵信息给记录下来,还会把这个信息反馈到你的GPS上,会以语音的方式、以图片的方式告诉你路该怎么走,而且这个过程是不需要人干预的,是靠卫星定位的感知装臵。所以,物联网不单单改变人的行为,还改变人和自然界的交流方式。

(三)计算方式的演进和变化。

大家在思考信息技术时,可能更多地从前两个层次出发,例如用的是什么样的新手机,使用的是2G还是3G网络等。其实,未来能让信息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的是计算方式的改变。我们最早的计算机都是放在机房里的,因为成本太高,每人不可能拥有一台计算机。到后来,每家都可以有一台计算机,甚至是每个人有一台。再后来,有了互联网之后,设备之间可以相互连接,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一些问题,比如说要和别人分享信息的时候,要怎么获得信息呢?是拿U盘拷,还是把信息放到一个公共平台上,谁都能从上面获取,而且数据平台越来越虚拟化,最后就变成我们说的云计算。

云计算是什么?我们常讲,数据在云端,软件在云端,服务在云端,管理在云端,那云端到底是什么?是东西都在天空中飘着,现实生活中什么都没有吗?我想花钱了,在网上一敲,就把东西买了,就把钱支付了。我用百度搜索信息,信息从哪儿来的,对我来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通过这种搜索工具能够获得信息。

云是什么概念?我举个例子,就像家里自来水一样。为了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我们家里有没有必要建一个自来水厂?显然不需要。只需要把水龙头打开就可以获得要喝的水。云计算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模式,其实就类似自来水一样。未来你想获得什么东西,不需要有很大的硬盘,也不需要你的电脑有非常强的处理能力,只要需要,随时随地可以获得。这种新型计算,在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下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新的信息获得方式或者是信息使用模式。另外,由于云计算,终端也发展。以前,我们要背个挺沉的笔记本电脑,现在只要带一个手机或是iPad。而且终端还在进一步演化。现在微软、谷歌、苹果都在研发智能眼镜。云计算甚至能让我们随时随地获得世界上的任何东西的想法变成现实。

正因为云计算的这种模式,使网络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运用。而这种网络化资源一定是全球性的。个人的电脑配臵再高、硬盘再大,计算能力和存储量始终是有限的。以前,我们写论文、查资料,收集很多东西,就用硬盘存下来,越存越多,硬盘越换越大,但等真正要用的时候,就发现从硬盘里找太难,反而回头再到网上去搜索。将来移动硬盘的容量就没有必要那么大了,也没有必要什么都存,因为在网上就可以信手拈来,这就是云。有了云计算这种模式,那么全世界的资源就可以为我所用,而且这些信息不在我的个人电脑里。即使我的电脑坏掉了或者被偷走了,但由于信息都存在云端,就像家里的水龙头坏了,再换一个水龙头,水还是一样流出来。云计算使得全球性的网络平台变成个人的计算平台、分享模式。所以,云计算远远超过了单个设备的能力,使所有的扩展性资源实现按需服务。云计算是共享性的,加上在信息技术里的开放性意识,甚至开放原代码,甚至有人讨论这种网络分享形态到底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是贡献的信息多,收益就多;还是所有知识都是开放的,对整个社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所以,有人说未来的网络、云计算会导致所谓的网络共产主义,实现按需服务、按需供给,这方面与共产主义的概念是一致的。

再举个例子,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智能交通取决于道路基础设施、采集设备等。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就是摄像设备、电子指示牌,还有交警手持设备终端、GPS等。这些东西要么是感知设备,要么是信息获取设备,而政府的管理都体现在后台非常巨大的数据系统,或者将来一种云服务的概念。虽然现在叫云,但更多的还是数据平台。如果真正是一个交通云,它就不单体现交通部门的信息,人口、道路情况,甚至是小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分布情况都集中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通管理更容易、更方便,没有必要给每个人都配臵最先进的设备,没有必要使用一些昂贵的平台。云平台会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加高效、更加廉价、更加有利于分享的平台。

云计算的成本如何?首先,它有更低的硬件成本。因为不需要那么大的硬盘了,也不需要那么快的处理速度,硬件可以做的更小、更省电、更容易携带。其次,云计算的资源是通过泛在的网络来提供的,因此有更高的利用率。如果使用云计算,成本将便宜30倍,这就带来了收益率。

总结一下,从信息技术看,信息技术产品本身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处理能力越来越高,存量越来越大,处理速度越来越快。从网络技术来看,带宽越来越宽,速度越来越快,性能越来越高,网络越来越泛在。再加上新摩尔定律,感知技术、电源技术、物联网等的发展,以及新计算的模式。信息化给大家展示了有以下特征的一个美好前景:第一,泛在性,无所不在;第二,虚拟化,是一种云计算的模式;第三,智能化;第四,交互性。这些特征将显著改变政府部门的管理与服务、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和模式。

正是因为有了信息技术层面的发展,未来会进入一个智慧时代。智慧时代既是一次发展浪潮,也是一种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智慧的理念、工具、平台使用好,融入到我们政府管理里面去,改进政府管理服务,处理好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前景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不断演进的一个最典型的应用。正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智慧城市越来越成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未来改进管理和服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应用和发展到底体现在哪个层面上?国内外的智慧城市战略是什么?

最早,IBM在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是基于3S技术提出的,即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相结合。也就是通过一些传感器、感知设备把政府要管理的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联网,与人的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更加动态化的管理。

2009年底,IBM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人们开始关注智慧城市。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人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世博会的门票里有一张芯片。这个芯片不单只是进门刷卡做一个记录,芯片记录参观者信息,提供参观者在何处参观,各个场馆人流情况等信息。世博会就像一个示范区一样,让大家真正体验到智慧城市的理念。

IBM提出智慧城市有三个特征: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

一是透彻感知的物联化。所谓智慧,首先是要有一个判断力,对周围的环境、状态能够自觉识别、检测,然后能分析、处理。就像交通管理的摄像头一样,把现场的情况记录下来,再通过互联网或政府专网或通信3G网络传到控制平台上。在控制平台上就可以对现场进行监测、控制。如果某处交通拥堵,就可以联系到距离较近的交警手持设备上,让交警到现场处理了。其次是更全面透彻的感知。例如,一个社区被分成很多网格,每个网格有自动化的感知设备。目前我们用的是摄像采集装臵,甚至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感知,将来有其他的感知方式。比如,将来给社区里的每个老年人配一个终端,就可以掌握老年人的各种状态,如果独自在家的时候发生紧急状态,一个按键就能启动他家的摄像头。如果身体不舒服,老人身上的血压仪、心脏监视器等数据发送到社区医生那里,社区医生马上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施救。更加透彻的感知,这是物联网、智慧城市最具特征的特点。

二是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智慧城市光感知是不行的,现场的信息怎样和系统连接在一起?那就必须有广泛的连接。现在咱们用的就是城市宽带,或是互联网,或者有线网络。

三是更加集中有深度的计算。假设一个老年人在家里生病了,一个医生到现场给他处理,而他的身后有一个更大的平台,一旦有需要很多专家可以进行会诊。这种处理的方式会更加有效。

如果抛弃理论层面的定义,按照IBM的观点来讲,所谓的智慧城市,就是把城市功能的六大核心系统--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利用技术集成起来。比如,新闻里曾听说小孩被落在校车上,长时间没有发现,最后发生死亡的事故。如果每个孩子有带着感知设备,少一个小孩,系统就报警了,就能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智慧城市应用促使我们在管理上的创新或者说做出一些新的技术选择。当然,这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公共安全,包括社会管理创新,其中大家更加关注的是市民服务。

智慧城市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的技术都在不断渗透、不断延伸。各级部门都在思考、利用一些新的管理技术、方式和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服务。我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智能医疗,因为有了网络,有了云计算的模式,可以实现一个整合的医疗平台,就像北京现在搞电子病历一样。电子病历一旦建好,今天在空军总医院看病,第二天跑到别的地方看,尽管看的不是一个病,但只要把我的病历打开,关于我的所有记录就全有了,那么就有助于医生做出诊断、进行治疗。当然不单单在电子病历上,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利用这样更加有效率的、效果更加好的整合性平台。

“两会”后,国家开始对我们的房产信息进行登记管理。其实,一些与公民权利相关的信息比房产信息还重要,包括政府最基本的一些服务,比如说个人社会保障等,需要建立电子档案系统。目前,全国社保还不能联网,很多地方的系统还不全。将来一个人的社会保障号就能记录这个人一生享受到的各种基本的服务信息和各种个人信息。我们构建个人房产系统,更多是从政府管理角度,甚至是从反腐败的角度出发的,特别是一些名人一个人拥有多户籍的事情曝光后,大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其实房产登记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因为房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财产事项,从开发建设到居民购买,政府都有非常严格的管理手段和程序。按道理说,在此基础上搞信息化,比社会信息化来得容易多了,但目前我们没有这些基础的信息。就像现在的社保系统,数人头我们都数不准。

再比如中国移动开发的“车务通”。车务通主要是对公车进行管理。其实公车管理,从技术来看是非常容易的。不管是现成的GPS,还是中国移动的车务通,还是电子车牌,只要在车上装上一个装臵,就可以随时管理监察,因为现在网络已经初步泛在化了。当然,公车管理不是技术本身的事,还牵扯到管理层面,甚至牵扯到利益分配等方面。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给政府的管理带来极大的便捷性或精准性。

智慧城市是在原来的数字城市或无线城市的基础上,逐渐扩展起来的城市信息化战略。现在国外智慧城市发展比较好的有首尔、纽约、伦敦、新加坡,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不久,温家宝总理到无锡去调研,提出一个“感知中国”的计划。“感知中国”计划提出来后,各个地方也纷纷推出数字城市的发展战略。北京的一些城区、上海浦东、宁波等地已经有一些较好的平台了。

对我国而言,智慧城市有很多层面,刚才讲的智慧城市更多是在产业层面,因为经济发展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很多地方借助智慧城市这个发展机遇推动与智慧城市有关的各种产业、项目的引进,有的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智慧城市有非常大的技术依赖性、技术平台依赖性。就像智能交通光有摄像头还不行,还要有设备能反映道路的情况,并进行识别。但是,我们现在一提智能交通就限于摄像头,而没有往其他方面扩展。那是因为在道路建设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去思考怎么让道路、车辆具有感知功能。如果道路、车辆有感知功能,那么发展智能交通就更加容易了。所以,智慧城市对基础设施有很大的要求。而我国更多是应用导向性的智慧城市。我国基层政府来做智慧城市,主要是应用导向,关注于利用智慧城市为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所提供的应用性平台。

三、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工具对我们的管理和服务产生作用,这个工具日益与管理活动相结合,在某种层面上改变了我们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一方面是技术手段、环境、产品不断演进,另一方面是政府的理念也在不断转型。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原有模式越来越朝着管理—治理—善治的模式来发展。

善治的模式是什么?联合国概括了政府善治的八个特征:参与、法治、透明、回应式治理、共识、公平和包容、有效和效率、问责。这八个特征也贯穿于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之中。

第一,社会参与。这种理念使我们政府不再更多关注于政府自身,而是更多关注外部,尤其是关注政府和外部的关系,强调参与的治理。我们的社会管理是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强调公众参与,强调社会管理。在推动服务型政府改革过程中,这种理念得到彰显。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建设行风政风评议平台,让社会对政府的运作进行打分,进行评价。像政务公开,让政府文件、决策事项、决策过程向老百姓公开。公开,一方面是监督,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让老百姓的诉求能够得以体现。另外,很多地方还搞了很多诸如听证会、网络问政平台、市长信箱、书记信箱,就是想建构一个渠道引入更多的社会参与。特别是web2.0出来以后,政府的管理从单向到双向互动式发展。而web2.0相当于政府实施管理从原来贴公告的模式转变为市长现场办公会模式,利用一个让公众都可以访问的微博平台、问政平台,像开现场办公会一样地解决问题。第二,依法行政。第三,透明化治理。政务公开和参与是相辅相成的。第四,回应性治理。北京市西城区构建全响应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什么是全响应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就是政府部门能够快速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回应;服务对象也能够及时掌握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并及时处理响应,特别是在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由于信息技术的推进和深入使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回应老百姓的诉求,政府可能在某些方面就会受到挑战。第五,共识取向治理。从政府合法性角度来讲,政府和社会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社会。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个理念在进一步得到强化,甚至在价值观念上也影响我们。网络一旦泛在化之后,每一个人都想表达,可以说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麦克风,使每个人都成为政治活动中的一员。将来政治的模式要转型,转向全民政治或全民参与的方式,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网络表达。如果政府的一些做法不能形成共识的话,有时候会有风险。第六,公平公开。第七,效能效率。第八,尽职尽责。这就是信息技术给政府自身转型所带来的一个基本取向。

越来越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的一种善治的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强调参与性、透明性,强调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强调一种共识取向,强调公平和效率。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一个基本取向,它是一个社会规律,而且会随着网络越来越泛在化,这方面的诉求会更多。从最初的一些网络开发建设,到越来越多地强调资源共享,强调结构重组,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最后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作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政府一种运作模式的改变,一种范式的变迁。

信息化越来越强调更多的公众参与,更多的互动性、参与性。所以,智慧城市在这些方面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优势和价值。信息技术电子化服务演进的趋势,从内部逐渐往外部扩展,从原来强调单向的业务越来越强调双向的业务,越来越强调对外部的支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时,强调知识的共享,强调各种工具、业务的融合,强调政府机构的重组。以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为例,为什么要把服务集中在一个办事大厅里面?每项职能、每项业务都由不同部门来管理,原来老百姓、企业办事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现在强调管理的创新,实行一站式服务,不再让老百姓、企业四处跑了。这里面牵扯到信息的共享、业务的融合,还有组织结构的调整。说到大部制改革,大部制实质是什么?大部制的实质是减少行政事项,缩小行政权力,并在这个基础上精简机构。如果这些东西不改,那就是简单的合并。

信息技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或者智慧城市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个根本性理念的转变:从原来的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时候,主要有两个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之所以加强社会管理或者强调社会建设,根本目的是维稳。通过社区摄像头也好,各种信息采集也好,对人财物进行登记管理,就是为了掌握情况遇到问题好处理、好应对。第二种观点是,社会管理创新是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管理方式、服务理念、服务平台的改进,业务的整合,让老百姓花更少的时间得到更加便利、更加好的服务。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的需要都存在。

所以,基于信息技术的社会管理创新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平等性。由于我们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层级制,在西方也叫官僚制。纵向是分层的,横向是专业化划分的,是一个金字塔型结构。如果我们过于强化层级制,任何事情都要去审批,一旦有跨部门的事项需要合作、协商,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信息技术或智慧城市更强调网络化,而不是等级制。在一个网络平台里面,大家都一样。所以,我们在引入信息技术的时候,层级制在某种层面上和信息化的趋势是不太符合的。第二,强调非实体性。办事大厅、服务中心,往往有一些人员、一间房子、一套东西,还不可能做到上门服务。信息技术能够给我们提供非实体化的管理、服务,就是所谓虚拟化的。第三,强调集成化。纵向的每个部门就是条,横向的部门之间就是块,条块化管理上容易带来沟通和协调的问题。信息技术恰恰强调集成化。业务通过信息技术集成,利用网站或其他平台,提供一个非应急服务,上网或打电话各种问题都能在社区里解决。这是我们依托信息技术、依托智慧城市所强调的社会管理创新要思考的东西。

基于信息技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个新的概念叫做“政府2.0”。我国改革的目标是服务型政府,美国叫企业化政府,英国叫现代化政府。每个国家提法都不太一样,但实际上都蕴含着刚才提到的治理理念,强调回应、参与、公开、透明、公平、效率等。从研究信息技术角度来说,我们强调政府2.0。

政府2.0是一个什么概念?希望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第一,智慧城市一定要以公民需要为中心,来思考社会管理原有业务模式、管理方式。第二,提供有选择性的服务,提供可行方案。因为在社区里很难做到完全统一化的服务,特别是很多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往往都是个性化的。另外,还包括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服务和互动,允许公民随时随地以各种设备完成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要降低政府的成本。这是政府2.0的服务模式。

政府服务2.0的模式对应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些基本模式。从理念上,我们更多强调管理和服务,而不是监管。从服务的提供上,更多是靠一站式的服务、集成化的服务。从支撑平台上,强调智慧政府。所以,基于这些理念,地方政府依托智慧城市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产品、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管理、计算模式整合起来,为社会管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如果想要发展智慧城市,我们不一定一步到位,因为我们要有物联网,要有采集设备,网格化如何分布,如何采集信息,采集完信息,要有一个集中的信息平台或数据库的平台,这些数据平台要和移动终端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给领导提供一个管理决策的渠道,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一个服务的管道,形成数字城市的基本理念。

6.创新,让城市管理更和谐2 篇六

家住府城小区的李大爷有个习惯,每天总喜欢到街上溜达溜达,最近几个月来有许多变化引起了他的注意,每天早上他开始晨练的时候,城管人员就早早的上岗了,就是下了班也有人在街上值守,整个县城也发生着越来越大得变化,比以前更加干净整洁、规范有序了,走在街上也感觉心情舒畅、惬意无比。这是县城管执法局创新理念,以新境界、新作为、新面貌履行工作职能,推动城市管理上台阶、上水平,打造“人民满意城管”的一个缩影。县城管执法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城市管理领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市管理手段和方法,努力建立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与机制,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各项工作就实现了新跨越。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才会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才会发展。今年9月份,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县城管执法局完成了新一届领导班子调整。如何创新举措,实现城市管理工作新跨越,让人民群众满意成为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思考的问题。他们通过深入基层,走街串巷,进行座谈,倾听群众声音;通过外出学习,实地调研,集思广益,确定工作思路。通过反反复复论证、讨论,他们认为要实现城市管理上台阶、上水平,让人民群众满意,必须有先进的理念做先导。为此,该局从解放思想、嬗变理念、提升境界开始,一场围绕“如何做好城管执法工作,构建人民满意城管”大讨论在全局悄然开展。结合大讨论活动,组织人员到济南等地实地考察学习,观看

1先进地市城市管理专题片,学习外地城市管理先进经验做法。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为城管建言献策”等活动,使每个队员从内心深处提升境界,增强做好城管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通过强化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对各项工作制度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充实完善了《考勤制度》、《禁酒令》、《票据管理制度》、《保全物品管理制度》和《城市管理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范队伍建设的“高压线”,坚持“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培养城管人员“忠诚、敬业、向上、用心”的品格,“奉献在岗位,为人民管理城市”、“出了门就是上班”、“管理城市就像整理自己家务一样”,城管理念越来越血肉丰满,彰显城管为民。

城市管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还要依靠群众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沂南城管坚持服务群众为宗旨,在城管艰难道路上,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城管工作的首位,放在沂南城管人的心上。“过去,文化路中段城管人员一走,到处摆放流动摊点,特别是沿路有学校,一到放学的时候,挤得水泄不通。现在,摊点没有了,街道整洁、畅通多了!一位接孩子的家长说。

“执法局给我们设立了摊点区,还免费送给我们遮阳棚,让我们在这里安心、放心经营,再也不用东奔西走了。”日前,在花山路便民摊点区从事水果生意的李大姐高兴地合不拢嘴。

两句不同的话语,折射出了该局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受到群众欢迎拥护取得的可喜成绩。

流动摊点大多是下岗职工和瓜民菜民,摆摊设点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的生计。为解决流动商贩占道经营问题,达到商贩、群众和社会三方都满意,该局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坚持疏堵结合,变硬性管理为规范服务,既要整洁市容,也要方便市民,更要给小商小贩找出路,创造生存空间。先后在花山路北段、文化路中段、丹阳路中段等地点规划设置了5处便民摊点区,采取政府投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模式,购置了30个颜色、规格、样式统一的遮阳棚,免费发放给经营业户。规划设置了20个早餐经营点,进行定点定位规范管理,使经营者在规定的地点安心、放心经营。摊贩堵路的现象没有了,群众拍手叫好。

公厕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为切实解决群众“入厕难”的问题,该局加大了公厕建设力度,今年新建、改建公厕20余座,万人拥有公厕2.3座,群众再也不用为“入厕难”犯愁。

城市管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还要依靠群众。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关心、支持城市管理工作,他们用心工作,用情服务,文明执法,和谐管理。推行“先服务、后管理、再执法”模式,寓管理于服务中,寓执法于管理中,以文明为民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影响身边人。对于店外经营,队员一次次地弯下身子,将物品搬入店内;对于乱停放车辆,队员们在规范引导的同时,主动将其摆放整齐,划设了560多个机动车停车泊位,2000多个非机动车停放点;对于别人随意丢弃的垃圾,队员自觉地捡拾起来;“牛皮癣”出现了,队员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及时进行清除;通过行风热线,24小时接听12319城管热线,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快速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哪里有垃圾死角,哪里就有环卫

工人的身影……在他们的带动下,业户和居民也自觉到加入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违章行为少了,城市环境也自然而然变得整洁、有序了。

城市管理最高境界就是,让群众生活的安心舒适

城市管理最高境界就是最大限度的优化城市人居和发展环境,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生活的安心、舒适。而精细化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实行“城区一体、中队包块、队员包段”的层级管理模式,建立城管执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将县城划分为6个网格,每个网格区域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实施上下班高峰岗,从局领导班子到普通队员每天坚持站每天早上6点半至晚上7点分各条路段都有人值守,随时制止不文明行为,捡拾垃圾,清理“牛皮癣”、管护绿化带、防控道路遗撒,确保城区环境靓丽有序。

创新环卫保洁机制,调整作业方式,主要街道垃圾日产日清改为一日二清、三清,成立机动保洁队,实施错时、延时保洁,对人民路、历山路等主要路段实施无缝隙保洁,并逐渐向其它路段延伸,实现了城区保洁全覆盖,垃圾桶外垃圾堆满地,塑料袋、纸屑等满街飞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

绿化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体现着城市品位和活力。该局坚持建管并重,精雕细琢,开展城市绿荫行动,提升园林绿化水平。今年实现新增绿化面积20余万平方米,对朝阳路、澳柯玛大道、府前广场、交警队前游园绿地等城区园林绿化进行了全面提升,根据群众需求,在街头绿地设置了30余处座椅、健

身器材等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廊架200余米,县城品位得到极大提升。

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没有奉献精神是不行的。他们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不计得失,毫无怨言。寒冷的冬日,呼啸的冷风吹快了路人的脚步,大多数人都躲进了室内感受着房间的温暖,而城市管理工作却并没有因为严寒的来临而停止,城管人员每天依旧奋战在自己的管辖路段上;每天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一缕晨曦,许多人还沉浸在甜美梦乡的时候,大街上稀少的行人和晨练者中就已经有了城管人员工作的身影;夜幕降临,在上班族们放下了一天的劳累尽享美好生活的时候,城管队员们并没有休息,他们还在为维护城区环境整洁有序而站岗值勤……为了加强管理,巩固成果,所有城管人员都早出晚归,节假日一律不休息,每天工作要长达十个小时以上。然而,城管人员并没有被艰巨的任务所吓倒,更没有因为长期的奉献而抱怨,他们始终不计得失地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用高质量的管理为人民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难在别人不知处,乐在群众满意中。沂南城管人365天如一日,顶酷暑、冒严寒、风雨无阻,把艰苦的重担留给自己,将美好的环境献给人民,用实际行动铸就了新时期“城市卫士”的靓丽品牌。先后被评为“全市城管执法工作先进集体”、“提升县城文明水平先进单位”、“全县平安创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7.城市的空间文化创新 篇七

我们都相信21世纪应该是城市的世纪, 我个人更相信21世纪也是文化的世纪。城市里, 最珍贵的资产其实是人。城市里最美丽的风景是我们的市民。而人与市民最重要的素养是精神与心灵充满着人文关怀与文艺气息, 这样才能共同创造文明的城市, 才有机会成就城市的文明。文化的本质我相信是爱、善与美, 文化的终极关怀肯定是人。

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在不同的空间里面进行, 城市的文化空间最好能具自然与人文的特色, 空间的灵魂、空间的表情、空间的气质触动着每一刻当下万千的生命容颜。创新是21世纪很关键的名词, 但创新有本质上的创新, 有形式上的创新, 但是当我们把创新运用到城市文化和空间这个领域的时候, 我们相信这个创新应该自立于追求、改善生存的品质, 优化生活的气质, 提升生命的价值。文化是最需要时间来积累的, 文化也更需要我们付出热情。我认为, 假设没有准备30年的时间, 不要轻易尝试参与文化这个行业。

在1988年筹备诚品时, 我立下一个心愿。我希望“诚”是一份诚恳的心意, 一份执着的关怀;“品”是一份专业的素养, 是一份严谨的选择。我们其实希望透过这些诚品人内心的想法, 期待朋友跟市民、读者的光临, 然后希望能够把诚品内心的向往跟朋友们分享。我们成立的第一个诚品书店, 当年没有卖商业书籍, 因为诚品成立的理念是用人文代表善和爱, 艺术代表美, 创意代表了生命中不断的精进, 希望能够把爱、善、美和生命中不断的精进能够融入生活, 建筑一个我自己想象中美好的生活与美好的文化。

成立诚品画廊, 我们简单的结语是认为艺术是属于每一个用心生活, 用心感受万物的人。当年我们同时成立一个诚品的艺文空间, 我们希望将艺术领域里面文学、建筑、美术、摄影、戏剧、舞蹈、音乐等, 透过这个艺文空间能够不断多元的呈现文艺内容。

1991年诚品第一次有了刊物, 在这个刊物里面, 我们谈建筑, 我们谈美术, 我们谈音乐, 我们谈阅读。我们每年大概举办4500场不同的活动, 我们从1997年开设的诚品讲堂, 累计400个课堂, 有350位专家为诚品开了哲学、建筑、文学与很多在学校里面没有开的课程。

未来, 我们希望诚品能长的更好。除了画廊、书店、艺文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平台, 我们后来又有了诚品的文艺电影院, 有了诚品的古典音乐厅, 我们还希望有一个诚品的文艺为主题的诚品旅馆, 将来我们希望有更多诚品的不同的文化空间能够呈现出来。最近我们重新为诚品公司界定, 诚品是自我期许的深具社会价值的文化创意生活产业, 我们希望结合知识、心灵、艺术、美学、餐旅、时尚、设计、创意与生活的多元内容, 对诚品而言, 我们不光追求商业利润, 我们希望能够以实现这个美好的幸福社会为中心目标, 为这个社会带来人文关怀。真正知道一个理念, 至少需要花费20年的时间, 亲身的体验而至深信不疑, 则需30年的光阴, 要能够随心所欲的应用, 将要耗掉50年的光阴, 这是文化人的可爱, 也是它迷人, 或者令人敬重的原因。

现在我们都希望推广文化产业, 都希望建设一个文明社会和和谐社会, 如何把这个社会通过民间的力量, 确实执行在大陆的社会城市里面?任何一个组织, 或者盈利的组织, 必须要有这个组织成立的核心价值, 对诚品而言, 我们则是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然后有策略定位, 发展出的营运模式, 有资源分配的决策, 有执行绩效的考核。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空间, 我们最后希望它能够对社会、对产业、对文化、对城市、对市民都能够受惠, 这样有一个善性的循环, 满足它的核心价值。

20多年的时间, 诚品累计了将近200位创意团队, 他们负责文案、活动、视觉、美术设计、场地的安排, 展览的邀约和策展, 公关和媒体, 我们这个组织比中型的广告公司还要大, 他们都是在诚品里面举办超过4000个场次各种不同的活动, 他们是幕后的英雄, 他们必须来挑好的节目, 我们认为这个团队需要有想象力、知识力、创意力、整合力、执行力。

文化创意产业其实在全球, 才刚启蒙, 我们认为它必须要有一种创新的思维才能发展出好的营运模式, 这个好的营运模式, 必须达到彰显文化的特色, 但是又需要生存, 如何在文化与商业之间求得一个和谐的平衡?这是今天全球的文化创业产业, 不管是政府或者是民间最大的挑战。所以我认为诚品积累的这四个营运模式, 应该是可以作为参考的。诚品花了20多年, 寻寻觅觅, 经历了很多坎坷, 我们才学到了一个勉强可以融合商业、文化、理想, 又要顾及市场现实竞争的, 但实际可以并存、发展的模式, 所以这是一个产控过程。

诚品的四大理念是人文、艺术、创意、生活, 与它们相关的16个产业是现在全球公认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文化空间里面, 要有多元的活动, 然后要有多元的空间, 然后让市民可以体验、参与、学习、欣赏、互动、约会等等。所以这个是城市文化空间, 最后会形成所谓一个市民的集体创作。我认为中国应该要建构自己的文化空间设施, 必须跟一般的百姓、市民亲近, 应该是日常生活里面人可以亲身感受、参与、感动, 必须是跟社区结合在一起, 同时必须要把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质, 自然的特质相融进来。文化是在生活里面, 不是拿来谈的, 文化是真心、真情、真感觉的, 应该是让我们所有市民、老百姓在文化的城市空间里面, 让他们觉得他是一个有幸福感的人。

全球的城市大部分都有这两个现象, 焦虑不安和急躁紧张。文化在城市的空间里面, 我们相信它应该呈现一种人文关怀, 一种内在的气质, 一种品位从容, 一种和谐体现, 它将一种精神文明价值融合于市民的生活中。

城市的空间文化创新, 我认为它必须具有永恒的价值、美好的生活、创新的模式。或者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永恒的美好创新, 文明价值的生活模式。或者是文明价值的美好创新, 永恒的生活模式。换句话说, 必须为这个城市注入正面的能量、正面的思考。

我们的诚品书店其实就是一个案例。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在选拔创意城市的时候是有这个标准的, 要有空间设施, 要有节庆展演, 能够营销推广, 要有人才培训, 我们提出这个概念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早。诚品当年的成立不是因为要做生意, 也不是因为要经营事业, 是我个人在生命的一个因缘转折时思考了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尤其是在经过一场大变之后的中年男人, 此生何去何从是我当年生命的课题, 所以我理出一个人文艺术创意, 就是善、爱、美, 可能这是我一生值得去追求的。后来我也希望能够把我想要追求的美好有机会分享给市民朋友, 所以才正式开了诚品。我从来没有经营书店的经验, 也没有经营画廊的经验, 但是就毅然决然走上这条路, 原来是生命的偶然, 现在已经变成必修了。当时我就想说, 要做一件事情, 尤其跟文化相关, 我必须先检验我的动机何在?我的哲学主张根基础在哪里?我们当时就立下一个小小的心愿, 诚品的存在必须是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文化、面向城市、面向市民和顾客。

区分了人文思维跟商业思维, 这是诚品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大部分的商业思维, 看到顾客进来就想到他的钱, 其实心里面没有把他当成人, 只是把他当成是消费者, 笑脸和亲切全部是为了争取他要买东西, 他要贡献, 对诚品而言我们没有这个想法, 我们认为我们更珍惜的是一种缘份, 一个人在某一个时刻的缘分。时间在商业上要被转换成金钱, 时间对诚品书店而言, 我们认为那是读者的生命, 那是它的某一刻当下, 所以在那种情况下, 诚品书店就不能光被称为交易的店, 它被我们解释成为书店该是一个安顿心灵的空间。很多读者到书店来其实是寻找自己, 看见自己, 跟自己对话, 觉察自己, 或者进一步的苦闷自己, 孤独自己, 想了解自己。所以当时我们成立书店的时候, 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把生命里边的眼耳鼻舌, 色声香味触五觉, 不管是背景音乐, 不管是店里面书的陈列, 不管是咖啡香漂在书区里面, 我们希望能够更完整的照顾到视觉、听觉等各种人类的五种感觉, 我希望他们停留在书店, 至少繁忙的都市人有一个喘息的空间, 有一个从容的可能。

文化的形成, 自古到现在都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空间从事不同的文化, 累计堆积出来的。所以人和空间和活动的内容其实是变成文化最重要的三个元素。在城市的文化空间我们认为是市民集体参与、体验, 诚品一直强调场所精神, 就是期待这个空间是有灵魂的, 有表情的, 有气质的。怎么样才叫场所精神?在这个空间里面注入了什么样的活动, 什么样形式的内容, 它就产生了作为不同的场所精神。在城市里面有人行道, 有天桥, 有广场, 有屋顶, 有街道, 诚品是尽量利用这些城市的公共空间展现风格不同的文化主题和内容, 这样可以做到一个城市里面处处是文化, 文化是可以无时不在的, 这个其实是很多政府很容易做到的。它也可以提供给当地的创作者一个平台, 甚至于是公益性的内容。比如一个天桥, 我们就把这天桥赋予了文学作品跟影像, 让匆匆路过天桥的市民感染一点文艺气息。所以对我们而言, 希望争取城市里面的一些公共空间有各式各样的文化讯息就是人文关怀。

8.发展创新型经济 建设创新型城市 篇八

创新型经济,是依靠知识、人才、科技、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经济;创新型城市,是创新产业优先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文化氛围浓郁、创新载体充满活力的城市。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开创扬州改革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选择。扬州2008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2009年达5800美元,已迈入国际公认的“创新驱动”门槛。这几年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已经破题,项目集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扬州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二是增强后危机时代扬州发展新动力的根本途径。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每次经济危机以后,必然伴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创新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提升后危机时代发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引擎。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一轮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的竞争浪潮,迫使我们提升创新能力,在新的产业革命中占领发展的制高点。三是赢得区域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当前区域发展你追我赶,区域竞争愈演愈烈,苏南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力度很大,苏中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实力不断增强,苏北争先进位的势头强劲,扬州如果不谋划创新发展,势必处于距离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甚至被反超的窘境。四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现实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扬州经济更加发达、城市更加秀美、生活更加幸福。我们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目的就在于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壮大综合实力,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创优的活力,让城市充满生机;进一步创新社会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我们将突出以下五个方面重点:

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抢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着力推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智能电网产业率先突破、加快发展。以打造“中国光电城”为目标,促进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能加快释放,抢占产业上游高地,全力扩大下游应用,尽快形成产业集聚。以建设国家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以“两高、两低”(高端、高效,低碳、低耗)为方向,推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以烯烃、芳烃产业链建设为重点,推动石化产业向系列化、组团化、专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以节能环保为方向,促进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和核心配套件的开发和生产;以实现高附加值为目标,促进船舶工业进入海工装备和特种船舶制造领域:以突破核心技术为关键,促进机械装备产业向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发展。大力发展符合扬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挥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优势,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以及与物联网、智能电网相配套的信息服务业。优先发展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业,整体提升旅游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扬州旅游从景点游向城市游转变,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龙头、产业化为抓手、生态化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城市创新为关键。把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作为推动城市创新的重点,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让创新的活力充分进发。在空间上,积极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主动对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的步伐,既通过新一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的辐射、集聚能力,又大力推动宁镇扬经济板块打造,谋求同城效应,形成“江苏中心(宁镇扬)”。在功能上,加快构建“创新创业创优”的环境、载体和平台,增强对创新成果、创新企业、创新资本、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在品质上,进一步挖掘并开发扬州城市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步伐,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开放、创新、精致、优雅”的市民精神,进而提升城市的经济价值,彰显扬州“宜居城市”吸引创新人才的优势。

以发展模式创新为基础。继续强力推进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推进开放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双轮驱动”、互相促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注重在开放型经济基础上叠加发展创新型经济。既要招商引资,更要招才引智,加大对创新型产业、创新型项目的招引力度,推进知识资本、技术成果和人才智力的引进。积极引导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更加注重从单个项目引进向产业整体素质提升转变,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之路,争做发展创新型经济主战场、建设创新型城市主阵地。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更加注重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大政府创新投入;更加注重科技资源的引进,着力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与扬州企业的创新需求结合起来,全面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更加重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更加注重金融创新,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激活本地金融市场,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和促进风险投资与创新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对接,把各種创新要素整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集聚创新人才为支撑。更加注重人才对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性作用。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营造更加适宜人才发展的环境。加大力度培育、吸纳、集聚创新型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团队和领军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通过发展创新产业吸纳集聚创新型人才,通过集聚创新型人才发展创新型经济。让优秀人才的目光聚焦扬州,让扬州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将全方位推进扬州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用知识引领创新——着力推动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经验,构建起适合创新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用实践推动创新——进一步明确创新的重点,落实创新的责任,靠实创新的举措,让各级干部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不断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开拓创新发展的局面。用民智激发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甘当群众的学生,注重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营造扬州讲创新能创新会创新的氛围,培育激发创新的社会土壤。用制度保障创新——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完善推动创新的组织架构、支持体系,引导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中发挥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的智慧和力量,使一切有利于扬州发展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上一篇:元宵节祝福短信经典句子下一篇:15个哲理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