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2024-12-14

如何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共11篇)

1.如何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篇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先从1/2,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充分感知1/2,再判断能不能用1/2来表示,在学生充分建立1/2的表象基础上再来估一估1/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再折出长方形的1/4,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再折出1/8。1/16等。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几分之一,然后让他来介绍自己的分数。让学生自己评析,说说理由,平均分成的数做分母,取的份数做分子。

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队报版块用哪个分数表示,再来比较1/2和1/4、1/8大,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引导,希望学生能够愉快的学习让学生看生活中的图片,并找其中的分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其实离自己很近。

练习分看图写分数,看分数涂一涂,判断三个基本联系,很好的巩固了分数的意义,最后的拓展题,不仅巩固了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下节课的几分之几的学习和分数的大小比较作了很好的铺垫。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及计算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本册教材主要是借助操作、直观,从“部分-整体”的角度初步认识分数。安排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的目的也是为了理解分数的含义。安排分数的简单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沟通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成功之处:1.借助直观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分一个物体,如一块月饼、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理解不管是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整个例1和例2的教学中,学生发现我们所得到的分数都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其次,对于平均分的教学要尤为重视,分数必须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分数,我们通常所说的分数线实际上就是表示平均分的含义。2.注重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分月饼的现实情境,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2、1/4表示;然后用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3、1/5表示。通过这样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实现由平均分物体到图形表征,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体现了“行为”“图形”“符号”等多元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做到了顺向思维的引导;最后又通过折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它的1/4,这是根据给出的分数符号进行的回溯操作活动。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实质上就是在“有来有回”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建立起“行为”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对于平均分还是存在判断上的问题,导致练习中出现错误。再教设计:注意强调“平均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在意义上,在读、写方法或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认识分数是本单元的基础,是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它的学习直接影响分数计算的学习质量。上完这节课后,我有如下感受。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送纸同学的活动,在送纸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后来的学习活动中,明显感到,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好,学生还未能在活动中未能形成“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尤其是在练习第3题时,部分学生第一次完成没有注意到第一、二幅是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老师提醒后,才恍然大悟。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折纸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折出1/2、1/4、1/8等分数,并在其中找出更多的分数。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在练习中,发现学生用分数表示图形和涂色表示已知分数做得比较好。

在教学中,自己对课堂的掌握还不好,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的调整教学。在设计中,采用了更多的文字叙述,而不是采有形象的图例出示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形象的图例比抽象的文字理解得更容易,而要将文字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确实有些难度,我却忽略了这个问题。

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方面,也做得不够。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学生在举例上,也比较窄,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实学生每天写字的“田”字格就是平均分最好的例子。在问题设计时,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也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注重对教材的理解,利用好教材里有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把握好编者的意图。并时刻注意尊重学生,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

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你给他机会,他就会还你一个奇迹,课堂就会呈现别样的精彩……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平均分

二分之一 1/2

1/2 1/4、2/4、3/4、1/8、3/8叫做分数

【李聪老师反思说课】

通过执教这节课,我觉得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去肯德基吃饭。在分比萨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比萨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积累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做中学,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在大家的帮助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我认为个别教学环节设计还不够细致,驾于课堂能力仍需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力求在这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

片断一:

在引入新课阶段,师出示一道猜规律题:

师:屏幕上第一行有8块饼,第二行有4块饼,你认为这里面可能有什么规律?

生1:每行减少4块。

生2: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教师出示第三行的2块饼

生:它的规律是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师:那接下去是多少呢?

生:一块。

师:再接下去呢?

生:半块。

师:你能用手中的圆形折出半块来吗?

生折出后

师:怎么表示这半块饼?

生1:可以用“半块饼”表示。

生2:可以说“一块饼的一半”。

生3:可以画出半块饼“D”。

生4:可以用表示……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块饼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的概念,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这个分数表示这块饼的一半。现在谁能说出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片断二

在学生认识了和这两个分数之后,

师出示题目: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出吗?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的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吗?

生动手操作后反馈

生1:我用正方形纸表示出__。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表示出__。

生3:我用图形表示出__。

生4:我用长方形纸表示____。

生5:我用长方形纸表示____。

[反思]

本课中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

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课后反思: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我利用了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了他们原有的经验,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

二、加强了动手操作,降低了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两次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学生加深了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实际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搜寻素材,如:常见物品中的分数、人体中的分数、广告画面中的分数。通过这些联系强化了孩子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有的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比如在“估一估”这个教学环节的最后没有引申到“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再如,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简洁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有效、精彩的数学课。 点评我校耿老师的课: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课题,相信各位老师都很熟悉,但也是我们教学中值得深思的一节课,自己的课感觉上的还比较成功,但听了同年级耿老师的课,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全课一气呵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巩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我的课相比较,

她的课主要体现在: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主旨,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自主探究,着眼一个“探”字。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已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一半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用一个符号或其他方式去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没有疑惑处生疑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粘,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1/2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个图形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当理解了几分之一的意义后,再一次引寻学生思考:在这个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再多涂上几份颜色,又能创造出一个几分之几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能力,突出一个“动”字。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脑、动手,更重要的是通过“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另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来引出新课,在教学完1/2的意义后,对1/4的教学进行了改动,直接让学生利用1/2的经验,自已动手创造出一个几分之几,这比教材的`编排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本节课从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出发,我选择了教材中的活动编排。在教学中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先创设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迫切地感到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的问题,产生学新知识的必要性。但在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情境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经验,感觉这个情境没有出现的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分数这一数学符号产生的必要性没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

通过上色,折纸等活动,学生对分数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表示简单分数。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滞后,没从低级向高级提升,要适时给学生示范一下语言上的陈述,让学生进行模仿。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跟进没有把握好,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中生成资源。

本节课的小组活动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有序的进行,并达到了活动的目标。学生在活动中能相互交流,做到人人参与。在活动中给学生“活动小秘决”让学生都能明确自己活动目的与步骤,我认为这个方式是小组活动有序开展的关键。小组长在本次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说明我们班采用不频繁换组长,让每个组长都以半个学期为一任,并进行小组长培训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对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我们课题实验的下一个试点。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在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从整堂课的教学来看,基本上完成教学目 标。但教学的过程上来看还不是很灵动,按步就搬的比较多,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较少。这是我经常犯的问题,所以以后还需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 专业上我还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吸收。

此堂课是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分数的学习,所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数可以分成整数和分数。整 数,孩子们一直都在接触,所以都很熟悉。“建构注意者”认为知识的学习就是知识的内化和建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所以导入就从整数的平均分导入,从4个平均分成两份,到2个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讨论半个该怎么写,引起孩子知识结构的冲击。在教师书写半个可以这样写,再让学生 把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比较有什么不同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分数的特点也就是分数的三大组成,分数线,分母和分子。我觉导入和初步认识分数这一部分教学还是可 以的。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

“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数学教学,在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在于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新知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润物无声的渗入脑际。”

一、巧妙利用学习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

本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认识分数,这是关键,这个时候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认识分数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套用了书本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然后具体到某一食品:回答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就回答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引出 。

二、加强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 1/2的含义是基础也是难点,这环节充分让学生折、涂、讨论,突现分数的平均分的本质。

2、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其它几分之一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创造、探索其它几分之一。首先让学生选择图形,折、画、涂几分之一,再交流、讨论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分析,体会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开始教师直观运用已有的和图片进行比较,再小组合作在同组内比较原来已创造的几分之一的大小(课前发给学生同组内同样大小的图形)。再运用学生折出的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三、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联系生活,在生活图片中运用分数,再利用其它变式图形拓宽学生思维。

四、不足之处

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的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用了一周多的时间把第八单元学完了。学习起来还真没那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关键是让孩子们理解分数的意义,比较中理解、计算中理解、应用中理解。给出一个分数,能举例说明他所表示的意义,反复说,说完一个说第二个等,学生轮换着说。

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比较的是两种分数的大小:一种是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另一种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一个月饼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母越大,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同样大小的月饼,分的份数越少,其中的一份就越大。所以分母是1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其次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同样大小的物品,分成相同的份数,取出的份数越多,分子就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

分数的简单计算,主要学习了:同分母(本册没有说明是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运算,1减一个分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是:结果的分子和分母都相等的时候化简成1。1减去一个分数时,要把1看成是和这个分数的分母一样的分子、分母一样的分数,然后再计算。

最后一节是分数的简单应用。主要是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作分子。还有一些这样的题目:形如有15个苹果,其中三分之一是红苹果,三分之二是黄香蕉苹果,问题是红苹果有几个?黄苹果有几个?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三分之一就表示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15除以3等于5,每份是5个,1份就是5个,2份就是10个。检验的过程是:10+5=15,和总数15一致,因此解答正确。在讲这一节时,学生是在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的情况下进行的,感觉做起来特别的顺,效果也挺好。

所以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以学生理解为前提,多说、多动手操作,这样在练习的时候就没有那么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2.拓展认识几分之一

师:刚才你折出手中图形的1/2,拿出你准备好的正方形,你还能折出其它的分数吗?(1/3 1/4 1/5)

师:折出正方形的1/4,并涂上颜色,涂完说一说怎样得到的.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

师:仔细看,它们的折法不同,平均分后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能用1/4表示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不论怎么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1/4.

教师小结:虽然折法不同,形状不同,可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4。

【学生对于1/2认识深刻了,认识几分之一也就迎刃而解了】

3.认识几分之几

师:涂一份是1/4,那图2,3份呢?你还能涂出四分之几的分数.

生:(2/4 3/4 4/4)

师:涂出你喜欢的分数.

学生涂,教师巡视.

展示2/4(用什么分数表示,2/4是什么意思?)

展示3/4(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

展示4/4(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充分的说)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1)中间这条短粗的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2)谁来说一说3/4这个分数中,4叫做什么,3叫做什么?2/4?

活动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哪些能用1/2表示。

2、课本P100 、 T1

(学生自主完成,指2名学生说一说写出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3、课本P100 、 T2

(学生自主完成,1名学生说为什么?)

4、出示课件判断

师:考考你的眼力和判断力

(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说清楚为什么错)

活动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学习分数,你感觉分数怎么样?你想对分数说点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简要总结。

【设计说明:一节课的结束,不应是学生一段学习历程的终点,而更应成为引发他们深入学习的起点。本环节一是想呈现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二是想以此引发学生对分数的探究热情,将学习引向深入。】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个过程的,怎样体现这种过程,并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去体现,我努力尝试提供这样一个途径,让每个学生自由去展示自己想象——图像——抽像的探究过程。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我对这节课的这种想法和设计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我的老师曾经这样对我说过“只有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已有储备情况及他们的差异,才能在教学中找到每个学生,更好地把每个学生都带向获取知识的目标”。正是在课前做了相关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情况,我才能在课始便找到了每个学生所在的位置,有效率地把每个学生凝聚到一块,各尽所能,互相补充,成功完成了这次学习活动。

2、“生生互动”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包括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竞争等。这样,课堂上不只教师一个人跟学生互动,而是几十个人形成师生间、同学间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以至个性特点等方面都会得到长足发展。而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成功地促进了“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的形成,我主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看法,可以不跟老师的意见一致。

(2)我采用了多种有利于学生交流的形式,如同桌商量,全体学生交流、讨论等,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交流学习的体会。

(3)改变教师的引导语,我采用“有道理吗?”“谁有补充”“谁有不同意见”“对不对呀”“好不好呀”这样的提问。

(4)不随意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让学生之间养成互相倾听、互相尊重的习惯,例如认识1/2的教学,安排同桌间互相倾听、互相评议,然后再是全班倾听、全班评议,目的就在于此。

3、成功以“情”有层次地带动学生始终保持很高的兴趣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能欣赏到自己和全班同学共同完成的1/2图形的展示板,体验到合作的快乐,积极的情绪得到提升;让学生一起来大声读出自己和全班同学共同创造的由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分数,再次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成就感油然而生,积极地情绪再次得到提升;课堂总结时候,同时目视展示板和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回想自己这节课的学习经历,情绪更是提到最高点。

正是由于这节课开放性的设计,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在事先所不能想到的,以致总有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教学契机没有利用好,所以还需要在教学活动学生生成预设部分做更深入、细致的思考,尽量避免教学遗憾的发生。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知道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为道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境化教学。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通过让学生帮助给双包胎兄弟分蛋糕导出“一半”,从而顺利解说“二分之一”的写法以及读法。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二分之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使接下来的课堂都能保持活跃的气氛。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

本节课所存在的不足:

1、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转变得不够完美,对于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在让学生比较图形不同的二分之一的大小时,没有让同学们充分思考这几个二分之一的大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相同,就直接演示课件,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处理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本节课知识,每一步都应该扎实的去进行,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改变教学方案,对于最后一道题的拓展讲解过细,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拓宽那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过多的讲解会给那些基础学生产生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所学的知识,如果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去发现,再配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应该比老师长篇大论效果要好。

这节课给我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会从中吸取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矗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在分一个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

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用一张圆形的卡纸代表一个月饼,把这个月饼平均分给小组同学,先让学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平均分。从分饼入手,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让学生在认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自己创造出四分之一。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内容单一。教学几分之一,由1/2到1/4中,内容略显单一。

2、知识拓展不够。在教学中讲练结合,在讲练习题时,让小老师讲解过于详细,浪费时间,导致拓展练习没时间做。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的。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我相信以后我将加倍努力,积极反思、积极评课、反复研究,以期望能有所进步。

2.如何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篇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1~93页内容例1、例2、例3, 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会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等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概括等能力。通过简单的合作交流培

3.充分尊重学生主体, 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以及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渗透分母、分子所表示的含义, 理解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饼、小刀、长方形、正方形等学生用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疑, 激发兴趣, 引出新课

1.师:4块月饼, 分给2个小朋友, 可以怎样分?怎样分公平?

(板书:平均分) 为什么? (说明:每人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

4块月饼,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每人分多少?4÷2=2 (块) 。

2块月饼,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每人分多少?2÷2=1 (块) 。

1块月饼,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每人分多少? (半块) 1÷2=?

师:“半块月饼”怎样表示?还有别的办法吗? (同学们各抒己见, 表扬有创意的学生。) (1/2)

2.师:像这样的半块可以用1/2新的数来表示,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 引导参与, 认识1/2

(一) 认识二分之一

师:课件出示:中秋节, 小红妈妈只带回一块月饼, 让小红与小玲姐妹俩分着吃, 小红和小玲都是谦让的孩子, 大家说她们怎样分才公平呢?现在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 (课件出示:现在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

师:怎样才能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 (生:回答师:演示课件, 把两个半块重合再还原) 小红与小玲每人得1份, 这1份是多少?课件出示:这块月饼的一半。

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 这一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 另一份也是这块月饼的一半, 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 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演示分数的书写, 分数线、分母、分子)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红、小玲是怎样得到这块月饼的1/2的?

(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 其中的1份是它的1/2。)

(二) 开展折1/2的活动

1. 折长方形纸, 找出1/2。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张长方形纸片, 先折一折, 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把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 涂色的1份是它的1/2。)

师: (集中展示学生作品) 折法不同, 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师: (小结) 折法不同没关系, 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 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 找一找, 生活中的1/2。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1/2, 想想看。

小结:哇, 月饼中能找到1/2, 长方形中能发现1/2…看来, 1/2无处不在。

3. 判一判:下面的图形中的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1/2吗?并说明理由。

三、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认识1/4

1.认识1/4。

师:孝敬的小红想要给父亲母亲各留一份, 她在月饼中间再切一刀,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 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学生回答) 建立课件演示: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 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如果不是平均分, 每份是它的1/4吗?师强调, 只有平均分, 每份才是月饼的1/4。1/4怎么写? (指名板演, 师生评议)

2.开展折1/4的活动。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相同正方形纸, 小组合作, 用不同折法折出它的1/4并涂上颜色, 看哪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折法。 (贴在黑板上展示, 并说一说各自是怎样折的?为什么用1/4表示?并表扬有创意的学生)

3.比较分数的大小。

(1) 出示直条表示1, 再让学生估计的位置。

(2) 比较谁大。

(3) 从中你发现什么?

(4) 完成做一做2。 (比较分数大小)

四、联系生活, 巩固新知, 拓展延伸

1.估计:《预防流感专刊》《数学园地》《作品专栏》各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学生估计, 并指名汇报。

2.看到下面图形, 你想到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联系生活, 体验数学源于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教学要贴近生活, 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给数学找个“原型”, 把常识提炼为数学,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依托知识背景进行学习, 促进学生的迁移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将分数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环节。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了,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二、组织交流, 理解分数形成过程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 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当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与1/2时, 老师就安排学生进行折出1/2活动, 让学生明白怎样分才能使每一份同样多。老师给每个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让他们进行操作, 把每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自己的喜爱折法平均分成2份, 并涂上颜色表示1/2。然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与交流, 用不同的折法折出它的1/4等。

三、巩固应用, 体验生活中应用数学

巩固应用这个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情况。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此, 在学生基本上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后, 老师可以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习:

1.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得到分数?

2.《预防流感专刊》《数学园地》《作品专栏》各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以及看到下面图形, 你想到几分之一等。这要求学生能理解某个图形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并且能联想到用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分数来表示?

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1.在一定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推理和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迁移、类推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与合作意识,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分数含义,建立分数初步概念。

学习难点:

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和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具、圆形、正方形纸片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理

1.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动画片吗?你觉得其中的人物谁最有趣?(课件出示西游记片段)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作为课的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为新知的探究开设了绿色通道。)

2.质疑。唐僧给猪八戒和孙悟空4块饼,你会怎样分给他们俩人?(说出分的理由)

3.自主交流。(依次交流4块饼和2块饼分给两个人怎么分合理,并说出想法)(板书:平均分)

4.升华质疑。师:现在只有1块饼,又怎样分给他们俩呢?

(学生由前面的4块饼,两块饼的分配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平均分这样最公平的数学意识,所以当问一块饼怎么分时,学生自然会想到一人一半最公平的分法,也为下面的新知探究引发了很好的教学资源。)

二、探索交流、抽象概念

(一)认识1/2

1.半块该怎样表示呢?小朋友们,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一块饼的一半吗?(学生上黑板上画出,有的用圆形纸折出……)然后请这些同学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

2.半块饼不能用学过的确1、2、3来表示,于是我们就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板书1/2)。

3.揭示课题:1/2是一个新朋友,谁听说过这个数,你知道关于这个数的什么知识?在数学王国里,你知道这样的数叫什么吗?(板书:分数)

(其实分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在生活中内过,也有的同学在课前已经预习这部分内容,此时让学生说一说对分数的了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还给预习学生一种奋进的力量,培养他们更好的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二)认识1/4

1.创设质疑(课件显示)唐僧和沙和尚也来分这块饼。

2.质疑:4个人分一块饼,你会怎么分呢?

3.全班交流:每一份用什么数表示呢?同学们用手中的纸折一折,分一分。

4.展示交流:学生在全班介绍自己的折法

5.找一找,同学们,你认为在分数王国里只有1/2、1/4吗?你还能折出你想折的分数吗?(展示并介绍自己折的是图形的几分之一)

(“找一找,折一折,折出你想折的分数”,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出现,推动了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三)建立数感

师:同学们,你是喜欢1/2、1/4这样表示方法吗?

生1:不怎么喜欢。

生2:我还是觉得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好。(大多数的同学都表示赞同)

师:那好啊,请你们用你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一百分之一 。

生3:老师,这个分数太大了,画起来太麻烦了。

生4:折也不好折,还是向1/2的表示方法好,那一百分之一就可以写成1/100了。

(此环节的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己表示方法的机会,又通过巧妙地提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表示方法的特点,由此实现从自己的表示向数学表示的飞跃,同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

三、观察比较、体验方法

1.质疑:同学们,你猜一猜猪八戒是愿意吃这块饼的1/2还是1/4呢?

2.小组交流:①分析比较1/2和1/4的大小。

A.学生猜想哪个分数大。

B.学生讨论并交流。

C.课件演示1/2和1/4比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②分析比较1/4和1/3的大小。

3.小组讨论交流:通过以上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练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由质凝——猜测——交流——验证,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师徒四人即将出发的情景,引出练习)。

2.课本第93页练一练。

3.练习一第1、2题。

4.总结全课:像这样1/2、1/4的数都是分数,你知道分数表示什么吗?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5.用分数说话。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看书91面,你能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看书91面,看图说,再自由说生活中的分数)

教后反思:

学喜欢的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是儿童潜能得以开发的最佳的途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数学知识溶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中,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交流中,并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本节课把分数的一些知识融入到《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分饼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然而升。

4.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旅游分东西。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个?

(2)把2瓶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瓶?

师:我们分东西时要做到公平、公正,那要怎么分呢?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里我们叫“平均分”。

生:苹果每人分得2个(可以用“数字2”表示)

水每人分得1瓶(可以用“数字1”表示)

(3)现在只有1块蛋糕,也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个。

师:每人分到的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师:看来要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已经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数,什么呀?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感受: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做数学,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找圆形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认识1/4时,同样一张正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都是把同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阴影部分是其中的一份,所以都能用1/4来表示。

(一)认识1/2。

认识了月饼的1/2,你知道什么是这个圆形的1/2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并把它的1/2用阴影表示出来。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这个圆形的1/2?

(二)认识1/4。

师:1/4大家都会写了,那在正方形纸上要表示出它的1/4,你会吗?

师:拿出我们桌上的蓝色正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4涂上阴影。(阴影部分要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本课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片自由地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用分数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图形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吗?我们小组合作,来看看活动建议。

4、练习层次分明。

设计练习时,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先从刚学的知识入手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什么是平均分,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分母其实是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的分子是取的份数。

5.《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篇五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程三年级上册数学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一单元的起始,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认识并理解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教学过程:

[片断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师: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个西瓜的一半

(3)一个苹果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6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西瓜的一半、一个苹果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它来表示。

4、收集生活中的分数,如医生嘱咐每次吃1/2的药片和1/4包的药,让学生说说1/

2、1/4怎么读、表示什么意思?懂得意思才能正确吃药,不至于吃错药而影响身体健康。

.折一折:在长方形纸或圆片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片断二]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师: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4.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片断三]类比联想,抽象概括

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3.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

[片断四]练习运用,提高能力

完成后习题。

后反思: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1/2,1/3,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在本节中,我们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四、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在本节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1/

4、1/8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1/32这个分数。又如在片断三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五、堂练习追求高效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发展性的堂的练习更追求高效,能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最优化是我们的追求。为了使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设计了长方形纸条的变化这一题,这个习题集很多知识点于其中,看涂色部分写分数、通过带子的几分之一的估计和验证,初步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联系,追问涂色部分,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小。其中有对基础知识的回顾,有对估计能力的培养,有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一步步提升难度,学生的思维也真正得到了参与,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教师的引导、评价及时、灵活。

6.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正确读、写。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具准备:一张圆形纸片 一张长方形纸 一张正方形纸 彩笔

教学过程:

一、产生分数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准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出示主题图)小军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你们看,他俩准备了哪些食品?(生答:苹果、矿泉水、蛋糕。)师:怎样分才会让两人都满意?(学生回答)

师: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苹果怎么分?(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2个)

矿泉水怎么分?(把两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1瓶)

这个蛋糕可以分吗?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两个苹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出来,每人分得一半蛋糕这个一半怎样用数来表示呢?有谁知道?(如果知道,问:是什么数?如果不知道,问: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孕伏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认识分数

1、师:刚才有位同学说“二分之一”,谁知道二分之一怎么写?

12指名板演,可能有以下三种、、1/2。

21师:正确的二分之一应该怎么写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古人是怎么写的吧。早

1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研究分数,这就是古埃及人的(第一幅图);

21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国人开始用算筹来表示分数,这就是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21(第二幅图);后来古印度人发明了数字,就写成这个形状了(第三幅图),与

2我们今天的写法相比就是少了中间的这一条短横;一直到12世纪,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第四幅图)。现在你知道二分之一怎么写了吗?

2、师: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分数线、分母、分子)

1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读作“二分之一”。你来读一下,你再来读一下。

2师:在写的过程中,有没有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自己打开书本98页看一下。(学生看书)书合起来还会说吗?中间这个短横叫做(),板书:分数线 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叫做(),板书:分母 分母是2就表示平均分成()份;分数线上面的叫做(),板书:分子 分子是1就表示这样的()份。

1师:这一份是,另一份也是()。课件出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21份,每份是它的。它是谁?

21师: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蛋糕的的?

211

3、师:这是蛋糕的“”,你能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 “”吗?

221请大家拿出这样的一个长方形,先折一折,再涂色表示出它的。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一名学生展示,教师把它贴到黑板上)和他相同的举起你的作品。

有不同的方法吗?(另一名学生展示,教师也把它贴到黑板上)还有吗?

1师: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呢?

21总结:虽然折法不同,但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那每份就是它的。

214、练习: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表示?

三、理解分数

11、师:除了,你还想了解几分之一? 2111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等

348100师;如果给你时间,这样的分数你说得完吗?分数的个数很多,我们可以用“„„”来表示。

想不想也用一个图形表示几分之一? 课件出示;动手操作:(1)想一个几分之一;(2)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3)把图形折一折,再画斜线表示出你想的那个分数。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第一层次的反馈:(加深理解)

1师;(出示学生的作品),大家猜猜他表示了哪个分数?为什么这个图里的41阴影部分可以用来表示?(找学生说一说,注意纠正)这里的分母4在哪里?4分子1又在哪里?

1师:谁还有不同的折法来表示图形的?(展示帖在黑板上)

41为什么图形各不相同?涂色部分却都是它的呢?

41总结:只要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来表示。

43、第二层次的反馈:(比较大小)

11拿出两个同样的长方形,一个表示,一个表示。

421师:这个图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板书)那这个图呢?(板

21书:)比较涂色部分,哪个大?哪个分数大?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相连?

4111 再拿出一个长方形,表示。这个图中的涂色部分比和表示的涂色部分要

84211111(),那说明比和都要()。(板书:>>)

4224811如果我们再往下分,把它平均分成16份,每一份用()来表示,要比(),168还能再往下平均分吗?还可能出现几分之一?

同一个图形,当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就会越来越()。也就是在几分之一的分数中,如果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分母越小,分数反而越()。

4、练习:课件出示:把下列分数从小到大排列。

四、练习巩固

1、师;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做99页“想想做做”第1题。

2、师;一张长方形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课件出示)第2张纸条中的涂色部分用几分之一表示呢? 估计一下第三张纸条中的涂色部分该用几分之一表示。(一生回答)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有没有什么窍门?(课件演示)

师反馈:不是随便估计的,而是借助于仔细的观察得出的。

总结:今天我们所学的分数和以前认识的“1“之间有联系吗?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4、生活中的分数。

看到以下图片你能想到几分之几?(1)法国国旗(2)巧克力

五、总结、延伸

7.分数的初步认识 篇七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几分之一;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几分之一。

【教学过程】

一、孩子们,中秋节时我们要吃什么?

(月饼。)你们喜欢吃吗?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中秋节时,幼儿园老师要给小朋友分月饼。

1. 把6块月饼分给两个人你想怎么分?

为什么这么分?(平均分,每人3块,这样分公平。)你能列个式子吗?(6÷2=3。)

把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呢?(每人2块,列式:4÷2=2。)

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呢?(每人1块,列式:2÷2=1。)

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呢?(每人分半块,列式:1÷2=半块。)

2. 这半块是怎么来的?请你到前面分分看。(纸质的月饼对折。)为什么对折?(平均分。)

3. 师:

怎么写呢?(老师写———表示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数写下边,每一份写上边。)

4. 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自己试着读一读。)

也就是说这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注意:长方形有3种折法,可以沿对角线折;正方形有2种折法。

师小结:我们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四、今天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的数,你能自己举例说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吗?

如:我们组有6人,每人就是这组的1/6。

五、老师出示钟面,让学生先读出时间。

六、练习:

1. 书96页第2题;

2.93页第1题。

七、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9份。(一点一点折掉。)

小结:我们平均分的整体不同,每一份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

八、出示一条绳子。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然后汇报。老师把折完的绳子贴在黑板上。)

老师指着黑板上的绳子和分数,问:你发现什么了?(绳子越来越短。)

那么它相对应的分数会有什么变化呢?关于分数大小的比较,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九、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呢?首先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其次看看分的是谁,那么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8.如何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篇八

教材解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

1.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课件以“老师带着同学们在森林公园秋游”的场景,呈现了本单元的主题图,对于主题图我作了一点改动,即在分月饼的2个小朋友旁边,增加了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主题图的呈现体现了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的思想。并且我把这一环节定位在生活中的事物,数量呈现从整数到分数的发展。教学设计中围绕下列问题开展教学:图中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当学生说了几个人在做什么事后,教师很自然地问:正中间的2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课件马上出现只有他们2人的分东西的页面。

(1)(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小朋友)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4÷2=2(个)。

(2)(课件出示2个苹果和2个小朋友)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2=1(个)。

师:像这样,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什么分法?

生:平均分。(板书)

2.课件演示一人一半,认知冲突中产生分数

教学中从旧知识引入,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以及1块月饼分给这2个小朋友,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分物体,引出“平均分”,教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电脑演示1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flash动画),观察1个月饼平均切成2份后,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再次体会“平均分”。重叠比较大小一样半个月饼该用哪个数来表示让学生形成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感受分数的产生。[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教师可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表现出平均分。](课件演示平均分一个月饼,成了两半。)半个月饼可以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以此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如有学生回答出1/2,教师可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认识的1/2,或简要介绍自己学习1/2的途径)[设计意图:教师可通过此问题了解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水平,再有通过对1/2有认识的同学的介绍,其他同学也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课外学习方法。]

师:那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分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

3.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理解月饼的二分之一

作为分数学习的开始,二分之一的认识是起点。本例题定位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重点是二分之一,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老师在黑板上再次结合月饼图,指导学生建立二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明确认识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说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会学习分数的读、写法。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指导到位。

四分之一的认识就只借助月饼图来进行,重点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月饼的四分之一。学生有了二分之一的知识点,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放手让学生说出月饼的四分之一及其含义。板书也是在学生说了含义之后一起拿出来。

4.通过折纸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让学生折纸,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本例题定位在通过折纸,进一步体会四分之一,明确虽然折法不同,但结果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含义。教学中让学生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先确定操作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呈现几种不同的折法。再让学生介绍你是怎样折的?引导学生说清上下对折、左右对折、斜着对折等折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并追问:你为什么要把正方形对折呢?这样让学生知道对折就是要把正方形平均分,进一步明确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因为把这张纸都是“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5.将例3进行了改编,在数形结合中比大小

教材中安排了两组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本例题定位在三年级分数的大小比较要重点借助直观图来比较,让学生在直观图中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对教材的例3的分析,觉得学生在这两组图中对于几分之一大小比较的理解有些困难,也有点牵强。因此我将例3进行了改编,即课件出示一个馕,想一想把一个馕与好朋友分享,看学生想要吃馕的几分之一,然后用同样大小的圆片折出想要吃的几分之一。这样设计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孩子们在数形结合中顺利的比较出分数的大小,同时对找规律和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发现:同样大的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达到“在认识中比较大小,在比较中巩固对分数的认识”的目的。

6.回归主题图找分数,用足主题图中的资源

让学生再回到主题图,做到首尾呼应,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观察,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当然这里的主题图要做成可交互呈现的形式。学生说到那个小场景的分数,课件就可以交互出现放大的图片,让每一个孩子都看清楚小场景里隐藏的每一个分数。当然学生还可能不会说主题图中间分的月饼中得分数,即有2个小朋友把月饼切成大小不等的3块的地方,教师还要注意把学生引导观察到那个地方,让学生说出大的一块和小的一块分别是月饼的几分之一。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充分挖掘主题图中蕴含的教学资源,把这一资源用好用足,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课后反思:

几分之一是最简单的分数,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和整数有很大差别。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会遇到不少困难,能否正确的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注意以下几点:①抓住“平均分”,准确快速切入课题;②多媒体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③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④准确把握和挖掘了教材资源,合理安排练习。

9.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九

一直在努力,快乐并感恩地生活着...... 【教学设想】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92页内容。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课标中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所以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是:设置层层闯关游戏,希望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第一关我结合中秋节创设“给爷爷奶奶分食物”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学习数学就是身边的事,自主质疑,让学生 “我要学”。第二关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构建分数的概念,降低知识难度,让学生“我会学”。第三关巩固练习,拓展延伸,让学生“我学会”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和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学习会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本提供的素材,我设计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演示法,激励法。学生的学法是:合作法,操作法,比较推理法等。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

早就听说**小学三( 5)班的同学个个聪明,乐学善思,欢迎大家进入今天的闯关课堂,有信心吗?现在进入第一关:

2、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中秋节给爷爷、奶奶分食品的情境图

师强调“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两位老人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半个月饼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

师: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3、疑进教学,梳理知识点

师:看到“分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什么是分数……)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疑问,有哪些你们已经通过预习弄懂了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体现疑进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让学生学会学习。】

4、(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认识 的意义及读写法:

(1)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 二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说出: 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2)二分之一 的读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 二分之一”的含义,学会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3)说说生活中的二分之一 ,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生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 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现在进入第二关。

1、动手折一折

请学生从1号学具袋任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找出它的二分之一 ,然后和同桌说说 表示的含义。

(课件出示要求:先折一折,再把它的 二分之一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意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 二分之一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指名汇报展示,说出自己折的 二分之一的意义。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 来表示?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 ,丰富 二分之一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更加透彻地理解二分之一 表示的意义。】

2、判断 二分之一,引出 四分之一

课件出示练习,学生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 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3、探索

(1)认识 四分之一的意义和读写法

(2)折一折

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 四分之一并涂一涂,重点体现折法的多样化。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意义,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 四分之一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理解 四分之一的基础上,自然的掌握 四分之一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明白:相同的图形,虽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 ,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

4、猜测创造

(1)、猜一猜

师: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 和四分之一 ,猜一猜还会有几分之一?

生:(……)

(2)、验证、创造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折出这里面的一个分数或创造出其它分数并涂上色。

生:小组交流,动手操作,代表汇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2分钟就创造了这么多分数,如果给你足够多的时间,你还能创造吗?能创造多少个?(板书:……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折出不同的分数,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从而知道,分数同整数一样,都有无数个。】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现在进入第三关:(课件出示)

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2、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刚学的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以上的分层练习设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

师小结。

延伸:奖励关

为了奖励大家的出色表现,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奖品,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拿走相应的红花朵数。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运用所学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10.分数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

本节课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所以就显得十分重要,要为以后的分数学习打好基础。课本创设了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情景,让学生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通过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时就产生了分数。这时就重点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可以怎么表示,结果是半个。

初步认识“半个”可以用分数1/2表示,在此过程中介绍1/2的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并教授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如: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每份表示它的1/2,让孩子们一一说说,同桌相互说一说。

但是,在教学分数含义的时候,我有点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发现而是自己说了出来,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的含义,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可以对其提示。而我却在教学中无形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是对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不负责任。

在教学分数的比较的时候,我让学生准备的是两张圆形的纸,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通过图片上不同的颜色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也通过举例分糖,有10颗糖果,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只能分得1个,若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5个,尽量引导孩子们总结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1份就越少。

11.如何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篇十一

一、发现学习,让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探索之旅

发现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实录中的三个片段:

片段一:引发冲突,产生新知。

师:下面该分月饼了,只有1个月饼,还能平均分成2份吗?

生:能!

师:准备从哪儿分?怎么分?

生:从正中间分。(课件演示。)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半个。

师:刚才每人分到的苹果用数字2来表示;矿泉水用数字1表示。那么半个月饼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生:二分之一。

师:你真了不起!说出了一个新的数,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数吗?

生(齐):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片段二: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理解。

师:联系刚才分月饼的过程,想一想分母2表示什么?

生1: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2份。

师:分子1呢?

生:分子1表示其中的1份。

师:对了!2份中的1份,就用来表示。

师:那哪一份是这块月饼呢?

生1:这一份是它的。

生2:我补充,另外一份也是它的。

师:你们所说的“它”是指什么?

生:整个月饼。

师:对了。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深入理解。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月饼的。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折出呢?

生:想!

师: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

(2)学生操作。

(3)展示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介绍你是怎么折出的?

生1:我把长方形纸横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生2:我把长方形纸竖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把长方形纸斜着折,其中的1份也是它的。

师:这3种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和位置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呢?

生:因为我们都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片段三:灵活运用,主动建构。

师:下面图形中,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说说理由。

生:第二、三幅图的涂色部分是,因为两幅图都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图形的;而第一、四两幅图虽然也分成了2份,但不是平均分,所以不能用表示。

师:很好!看来产生分数的前提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很多。现在谁能总结一下,不管是物体还是图形,如何找到它的?

生:只要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总结得真好!

这是一堂分数概念的起始课,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建构这一分数的概念又是重中之重。教师采用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先创设分月饼的情境,发现半个不能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出现了新的数;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月饼和长方形纸的过程,深入理解的意义;让学生独立解决新的问题,判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的意义。其间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习变成了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

二、接受学习,让学生搭上数学知识的直通车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句话中的认真听讲指的就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为发现学习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写法等知识,既非重点,也非难点,并无探索的价值,可以直接讲授给学生。为了达到扎实掌握知识、渗透数学文化、拓展数学视野的目的,教师可以将上述内容和分数的发展史精心整合成资料直接呈现给学生。

片段四:

1.直接介绍资料。

师:我们一起去资料库看看,好不好?

生:好!

课件播放如下文件:

2.小组合作交流。

师:从这则资料里,你学到了什么呢?先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

3.全班分享收获。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

生1:古代人在分东西的时候,发现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发明了分数。

生2:我学会了四分之三怎么写。

师:请你指导老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拿出笔来一起写。

生2:先写小短横,再在小短横下面写4,最后在小短横上面写3。

师:谢谢!其他同学都会写了吗?

生:会!

师:大家还学到了什么呢?

生2:我还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哦,请介绍一下。

生2:这条小短横是分数线,4是分母,3是分子。

生3:我还知道了分数线就表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上述资料图文并茂直接呈现,学生好比搭上了知识的直通车,学得高效,学得扎实。当然,接受学习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不是简单的学生听教师讲,而是合理地组织材料、恰当地呈现材料、有效地组织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思维对话,互动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有机整合,让学生一路收获最美丽的风景

事实上,在一节课中,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往往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二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

从上述前三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因此可以称为“有指导的发现学习”;而从片段四可以看出:尽管采用的是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开放性以及合作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挖掘自身的教学智慧,将接受和发现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发现学习的平衡与整合。只有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领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之旅一路收获到最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张 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素养的形成,既要靠发现学习,也离不开接受学习。

一、发现学习,让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探索之旅

发现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实录中的三个片段:

片段一:引发冲突,产生新知。

师:下面该分月饼了,只有1个月饼,还能平均分成2份吗?

生:能!

师:准备从哪儿分?怎么分?

生:从正中间分。(课件演示。)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半个。

师:刚才每人分到的苹果用数字2来表示;矿泉水用数字1表示。那么半个月饼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生:二分之一。

师:你真了不起!说出了一个新的数,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数吗?

生(齐):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片段二: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理解。

师:联系刚才分月饼的过程,想一想分母2表示什么?

生1: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2份。

师:分子1呢?

生:分子1表示其中的1份。

师:对了!2份中的1份,就用来表示。

师:那哪一份是这块月饼呢?

生1:这一份是它的。

生2:我补充,另外一份也是它的。

师:你们所说的“它”是指什么?

生:整个月饼。

师:对了。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深入理解。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月饼的。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折出呢?

生:想!

师: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

(2)学生操作。

(3)展示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介绍你是怎么折出的?

生1:我把长方形纸横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生2:我把长方形纸竖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把长方形纸斜着折,其中的1份也是它的。

师:这3种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和位置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呢?

生:因为我们都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片段三:灵活运用,主动建构。

师:下面图形中,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说说理由。

生:第二、三幅图的涂色部分是,因为两幅图都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图形的;而第一、四两幅图虽然也分成了2份,但不是平均分,所以不能用表示。

师:很好!看来产生分数的前提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很多。现在谁能总结一下,不管是物体还是图形,如何找到它的?

生:只要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总结得真好!

这是一堂分数概念的起始课,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建构这一分数的概念又是重中之重。教师采用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先创设分月饼的情境,发现半个不能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出现了新的数;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月饼和长方形纸的过程,深入理解的意义;让学生独立解决新的问题,判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的意义。其间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习变成了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

二、接受学习,让学生搭上数学知识的直通车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句话中的认真听讲指的就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为发现学习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写法等知识,既非重点,也非难点,并无探索的价值,可以直接讲授给学生。为了达到扎实掌握知识、渗透数学文化、拓展数学视野的目的,教师可以将上述内容和分数的发展史精心整合成资料直接呈现给学生。

片段四:

1.直接介绍资料。

师:我们一起去资料库看看,好不好?

生:好!

课件播放如下文件:

2.小组合作交流。

师:从这则资料里,你学到了什么呢?先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

3.全班分享收获。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

生1:古代人在分东西的时候,发现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发明了分数。

生2:我学会了四分之三怎么写。

师:请你指导老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拿出笔来一起写。

生2:先写小短横,再在小短横下面写4,最后在小短横上面写3。

师:谢谢!其他同学都会写了吗?

生:会!

师:大家还学到了什么呢?

生2:我还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哦,请介绍一下。

生2:这条小短横是分数线,4是分母,3是分子。

生3:我还知道了分数线就表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上述资料图文并茂直接呈现,学生好比搭上了知识的直通车,学得高效,学得扎实。当然,接受学习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不是简单的学生听教师讲,而是合理地组织材料、恰当地呈现材料、有效地组织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思维对话,互动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有机整合,让学生一路收获最美丽的风景

事实上,在一节课中,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往往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二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

从上述前三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因此可以称为“有指导的发现学习”;而从片段四可以看出:尽管采用的是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开放性以及合作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挖掘自身的教学智慧,将接受和发现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发现学习的平衡与整合。只有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领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之旅一路收获到最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张 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素养的形成,既要靠发现学习,也离不开接受学习。

一、发现学习,让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探索之旅

发现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实录中的三个片段:

片段一:引发冲突,产生新知。

师:下面该分月饼了,只有1个月饼,还能平均分成2份吗?

生:能!

师:准备从哪儿分?怎么分?

生:从正中间分。(课件演示。)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半个。

师:刚才每人分到的苹果用数字2来表示;矿泉水用数字1表示。那么半个月饼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生:二分之一。

师:你真了不起!说出了一个新的数,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数吗?

生(齐):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片段二: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理解。

师:联系刚才分月饼的过程,想一想分母2表示什么?

生1: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2份。

师:分子1呢?

生:分子1表示其中的1份。

师:对了!2份中的1份,就用来表示。

师:那哪一份是这块月饼呢?

生1:这一份是它的。

生2:我补充,另外一份也是它的。

师:你们所说的“它”是指什么?

生:整个月饼。

师:对了。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深入理解。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月饼的。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折出呢?

生:想!

师: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

(2)学生操作。

(3)展示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介绍你是怎么折出的?

生1:我把长方形纸横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生2:我把长方形纸竖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把长方形纸斜着折,其中的1份也是它的。

师:这3种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和位置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呢?

生:因为我们都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片段三:灵活运用,主动建构。

师:下面图形中,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说说理由。

生:第二、三幅图的涂色部分是,因为两幅图都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图形的;而第一、四两幅图虽然也分成了2份,但不是平均分,所以不能用表示。

师:很好!看来产生分数的前提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很多。现在谁能总结一下,不管是物体还是图形,如何找到它的?

生:只要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总结得真好!

这是一堂分数概念的起始课,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建构这一分数的概念又是重中之重。教师采用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先创设分月饼的情境,发现半个不能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出现了新的数;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月饼和长方形纸的过程,深入理解的意义;让学生独立解决新的问题,判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的意义。其间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习变成了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

二、接受学习,让学生搭上数学知识的直通车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句话中的认真听讲指的就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为发现学习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写法等知识,既非重点,也非难点,并无探索的价值,可以直接讲授给学生。为了达到扎实掌握知识、渗透数学文化、拓展数学视野的目的,教师可以将上述内容和分数的发展史精心整合成资料直接呈现给学生。

片段四:

1.直接介绍资料。

师:我们一起去资料库看看,好不好?

生:好!

课件播放如下文件:

2.小组合作交流。

师:从这则资料里,你学到了什么呢?先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

3.全班分享收获。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

生1:古代人在分东西的时候,发现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发明了分数。

生2:我学会了四分之三怎么写。

师:请你指导老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拿出笔来一起写。

生2:先写小短横,再在小短横下面写4,最后在小短横上面写3。

师:谢谢!其他同学都会写了吗?

生:会!

师:大家还学到了什么呢?

生2:我还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哦,请介绍一下。

生2:这条小短横是分数线,4是分母,3是分子。

生3:我还知道了分数线就表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上述资料图文并茂直接呈现,学生好比搭上了知识的直通车,学得高效,学得扎实。当然,接受学习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不是简单的学生听教师讲,而是合理地组织材料、恰当地呈现材料、有效地组织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思维对话,互动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有机整合,让学生一路收获最美丽的风景

事实上,在一节课中,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往往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二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

从上述前三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因此可以称为“有指导的发现学习”;而从片段四可以看出:尽管采用的是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开放性以及合作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挖掘自身的教学智慧,将接受和发现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发现学习的平衡与整合。只有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领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之旅一路收获到最美丽的风景。

上一篇: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歌欣赏下一篇:欢乐的周末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