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民币汇率的新闻(精选8篇)
1.分析人民币汇率的新闻 篇一
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分析及改善建议
近几年来,国际及国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美国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事实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仅来自于欧美国家,还来自所有对中国有贸易逆差的国家,各国对美元汇率连创新高,进而会将希望寄托在人民币升值上,日本、韩国、巴西等国都希望人民币升值从而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局面已由美国“独唱”逐渐演变为多国组成的“大合唱”。
本文主要剖析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并据其提出关于改善我国汇率制度的观点及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 优点 缺点 改善
一、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特点
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就是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一直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1、鲜明的市场导向性。更大幅度地引入了市场的力量,市场化导向更加鲜明,市场供求对汇价的形成作用更加显著。
2、“参考一篮子货币”:相较之前的单一盯住美元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局部可变性。参考一篮子货币有利于较好地应对美元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降低人民币多边汇率的波动,从而保障我国汇率的安全。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3、浮动汇率制:与市场化导向的一致性。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中央银行主要起到滤波器的作用。随着经济适应程度的提高,滤波器的作用是可以减弱的、是自适应的。实践表明,采用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汇率制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1,本国对外贸易必须是多边的,并且分布比较均匀。2,国家的外汇储备必须是多元化的。3,必须有能够自由交易的外汇市场。包括外汇现货交易市场和外汇远期交易市场,特别是远期交易市场。
二、现行汇率制度的正面效应分析
汇率制度由之前的固定汇率机制向浮动汇率机制转变后带来了一系列正面效应:
1、富有弹性。相比于之前的钉住单一美元的制度现行汇率制度更具弹性且经常波动,一篮子货币中货币的相互波动可能部分被抵消,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压力实际上较之原来是下降了,有利于稳定汇率预期。同时保留了央行对调节汇率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有效的规避世界上其他货币的汇率变动给人民币带来击由此引发的结构失衡,从而增强了我国应对投机压力的能力。
2、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不断加快,我国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也越来越密切。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变化,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国际化、多元化的趋势,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日趋与国际接轨。
3、对市场反应灵敏。随着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日益完善、市场作用在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敏反应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利于间接融资企业的发展。
4、有利于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现行汇率政策推动外需扩张,带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三、现行汇率制度的负面效应分析
在看到现行汇率制度的优点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1、限制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著名的“三元悖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自由流动、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三者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实现汇率的稳定性目标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那么在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性独立性两个目标中,只能“二选一”。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决定了汇率变动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是根据篮子中货币之间的汇率来被动调整的,是中央银行被动干预的结果。因此,目前的汇率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并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2、汇率基本上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汇率的变动可以起到影响一国国际收支的作用,因此它可以作为调节一国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但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决定机制下,货币的比率被基本固定,而且汇率的波动范围被限制在央行规定的一定幅度之内,从而使得汇率基本上失去了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3、汇率调整缺乏准确依据,且维持成本较高。在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时,这一市场十分狭窄,而且仅限于由经常项目中的贸易项目派生出的外汇供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银行无法获取准确定价所需要的完全信息。此外,维持现行汇率制度增加货币政策灵活操作的难度,其总维持成本较高。
4、推迟了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由于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需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资本项目基本平衡,那么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5、弱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现有汇率制度约束了汇率变化的灵活性,使人民币汇率的经济杠杆功能被弱化,也淡化了交易主体的风险概念。如果人民币仅是小幅波动,企业通过适当的内部调整就可以应对汇率变化,但未通过运用金融市场工具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因而,企业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和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造成了风险的累积,而这些风险的累积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隐患。由于人民币汇率相对固定, 当国内外利率出现差异时, 便导致了单边无风险套利机会的出现。尽管在我国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这种套利存在一定的成本, 但当套利收益超过套利成本时, 套利会通过非法逃套汇等形式进行, 这就增加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难度。而另一方面, 人民币汇率的相对固定增加了无风险套汇的机会, 也使投资者可以在国内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产品, 在国外销售后换取外汇, 再兑换成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的相对固定保证了这种投机行为无风险,从而增加了无风险套利机会。
6、银行风险增加。虽然间接融资企业对汇率的敏感性强于对利率的敏感性,但是对浮动汇率制下的市场波动适应性较弱。这些企业向银行的借款并不会随利率的升降而出现大幅变化,但是企业经营国际贸易的收益却会随汇率的变化而波动。企业还贷不确定性增加,银行贷款回收率下降,贷款风险增大,呆账坏账增加,银行利润率和收益率随之下降。
四、完善汇率制度的建议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浮动汇率制应是必然的选择。现阶段,我国必须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管制之间寻求某种平衡,既能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兼顾汇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同时使资本管制发挥一定效果。
1、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浮动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央行调控能力的进一步加强,我国可以逐步由管理浮动汇率制转向单独浮动汇率制。但目前的主要工作还是加强完善现行汇率制度。
2、坚持汇率改革市场化方向的同时要打破市场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近些两年来,人民币汇率较均幅的、缓慢的爬升,使市场上形成了强烈的、可预测的升值幅度预期。这使得国际投机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内,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这不仅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且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打破市场上人民币可测算的升值预期刻不容缓。
3、加大国际游说和沟通力度,保持改革的话语权并赢得外部支持。一国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相关国家的利益,因此,一国汇率制度的改变也常常会引起国际上的干预或协调。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或是部分利益集团的压力不断地通过政治等途径对中国政府施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主动应对,加大国际游说和沟通的力度,保持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话语权,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赢得有利的外部环境。
4、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深化商业银行和企业的改革。当前要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和各种外汇衍生品,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更多、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例如在已允许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远期和互换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和推出人民币期货和期权交易等。从汇率改革的过程来看,今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难以预测,人民币升值的空间也可能会大于预期。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汇率问题的研究,提高风险意识,学会应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金融机构应加快金融衍生品的研究与创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5、协调好汇率与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关系,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合理的利率水平是形成合理的汇率水平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利率水平高于国外,则会推动本国汇率上升,反之则下降,因此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保持同步,相互协调,共同维护币值的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参考文献: [ 1 ] 国家外汇交易中心,CEIC,招商证券研发中心《浅析中国的汇率制度以及不愿升值的根本原因》
[ 2 ] 李美艳.现行汇率制度的思考[ J ].财经界, 2008, 03: 8363.[ 4 ] 谭雅玲.改革前行要看问题掌握主动要有远见———人民币汇率改革3年反思[ J ].金融论坛, 2008, 08: 45.[ 6 ] 毛蕊.我国汇率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J ].法制与经济, 2007, 04:87-88.
2.分析人民币汇率的新闻 篇二
人民币于1948年诞生之后并未受到国际社会的过多关注, 20世纪70年末的改革开放, 把中国不可逆转地推向市场经济体制, 使之渐渐成为国际货币经济舞台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员。伴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 即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十年之后, 人民币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但当时也仅限于专业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联系领域。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人民币引起国际普遍关注的诱因,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才是根本原因。1998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转入旷日持久的态势, 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缓和做出了自己的牺牲, 并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保持在了1:8.3的水平, 因而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归为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东南亚金融危机逐渐恢复后, 以美国、日本为首的一波声势浩大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在国际社会叫嚣开来, 说什么人民币8.3的汇率水平是当时世界经济衰退走势的罪魁祸首。日本财政大臣盐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促使人民币升值, 公开提出中国威胁论, 并于2004年西方8国财长会议上提出人民币升值的提议。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方案, 相应汇率水平上调2%,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为1:8.11, 至此人民币汇率进入不断升值的通道, 2010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为1:6.6227, 已升值20.2%。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分析
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是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了。那么人民币是否被低估, 哪些因素会影响人民币汇率水平?
从定量角度测算人民币汇率水平, 由于不同测算模型的具体取值范围不同, 造成定量测算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存在数据差异。但是大多数学者测算的结果总体显示人民币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低估。
从定性角度分析, 国际金融学中分析影响汇率的因素包括六项:
1、经济增长率
从长期来看, 一国汇率水平与该国经济实力呈正相关的关系。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将有利于本币汇率的稳定, 保持坚挺。因此, 判断人民币的长期汇率走势, 来自于对我国经济长期走势的分析, 这是决定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最为关键的因素。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GDP增长率达9.54%, 2009年GDP为340506.9亿元人民币, 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从现阶段经济走势来看, 我国经济将会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这就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升值的, 这种格局难以得到根本性逆转。这也是人民币升值的最根本原因。
2、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使一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下降, 货币对内贬值,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必然引起对外贬值, 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而货币汇率相对于通货膨胀存在滞后性。我国人民币却表现为“外升内贬”的状况, 中国的通货膨胀是阶段性的, 并没有形成长期持续的通胀, 因此, 不会导致人民币的贬值。而且中国有抑制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需要, 政策倾向于人民币升值。
3、国际收支状况
这是影响币值的一个直接因素, 一国国际收支顺差, 本国货币需求增加, 会引起本币汇率上升。反之亦然。中国从20世纪90年开始一直保持国际收支“双顺差”, 外汇储备不断激增, 给人民币带来极大地升值压力。
4、利率水平
相对的利率水平是影响汇率的一个直接的短期的因素。如果一国利率水平高于他国, 该国货币汇率会升值。中国2010年内两次加息, 一年期利率为2.75%, 而美国宣布其利率水平保持在0-0.25%之间。中国高于其他经济体的增长率和高利率水平吸引国际资金不断流入, 进一步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5、市场预期
预期因素已经成为影响汇率的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 所谓预期, 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人, 对与其经济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在未来某个时期的数值做出估计和预测。当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形成某种货币升跌的预期, 其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会带来该货币汇率的相应变化。当前外汇市场已经形成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 大量热钱伺机流入中国, 给人民币造成极大升值压力。
6、中央银行的干预
各国货币当局为保持汇率稳定, 或服务于某种经济政策目的, 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进而影响到汇率水平。在后文会分析人民币不升值给中国经济造成的两难局面, 中国央行政策上倾向于人民币缓步、小幅升值。
三、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分析
从上述教科书经典理论阐述的六大影响汇率变动的原因分析, 人民币完全符合了升值的要求。除此之外, 中国特殊的宏观经济状况也决定了人民币必须要升值。但现实中我们表现出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升值, 那么到底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影响如何呢?
1、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短期方面:第一,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后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背景下, 一些出口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 就业受到影响。本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 将影响中国出口, 由于出口占GDP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 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第二, 不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周边国家在吸引外资上的激烈争夺, 可能造成资本外流。当然, 在现今中国的经济条件下, 对于吸引外资应该辩证的来看。第三,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缩水。第四,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会带来国际资本流入, 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 增加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难度和金融风险。第五, 会造成流动性过剩, 导致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泡沫。由于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美元利率, 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现实和中国高的经济增长率, 在资本项目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背景下, 大量资金涌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市。
2、人民币低估的不利影响
进一步分析, 如果人民币由于升值带来上述不利影响而努力保持不升值, 其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更大。
第一, 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力, 使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处于两难境地。例如, 从2002年开始,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房地产等行业出现局部过热, 2003年中国经济出现明显的高涨, 2004年6月开始, 中国的CPI指数连续超过5%, 通货膨胀抬头。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意在控制通货膨胀, 而人民币有强烈的升值预期, 大量资金伺机流入国内。从理论上讲, 降息和货币升值是控制资本流入的有效方法, 但是降息会加重通货膨胀的压力。当时政府政策注重币值稳定, 虽然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稳定, 而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多依靠行政手段来完成, 货币政策的效力减弱。人民币持续低估, 这种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就依然存在, 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稳定。
第二, 汇率低估影响总体经济的资源配置, 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汇率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 汇率低估会提高贸易品部门的相对价格, 降低非贸易品部门的相对价格, 使资源更多配置到贸易品部门, 导致出口部门增长过快而非贸易品部门集中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31:64, 中国的比率为15:52:33, 产业结构落后。同时中国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使得经济增长对外依赖太大, 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世界生产资源价格的上涨、贸易摩擦的加剧, 我们遭受外部经济冲击的风险加大。
第三, 通过管制实现的汇率稳定, 客观上保护了国内金融体系免受外部冲击,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制约金融业的发展。企业既没有动力也没有机制去分散外汇风险, 使企业风险意识淡化, 抗冲击能力不强。
第四, 外汇储备的超常积累, 带来中国资产缩水和流动性过剩。外汇储备充足是抵御国际风险的坚实物质基础, 能够增强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币值的信心。但是, 过多的外汇储备使中国的持有成本大增, 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增加。巨额外汇储备如何管理也成为一个金融难题,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资产形式持有。当美元不断贬值, 美国债务在减少, 而我国的资产不断缩水。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3991.52亿美元, 为了调控人民币升值的速度, 央行投放大量等值基础货币, 用以购买美元外汇。截止2010年9月份, 我国外汇占款195222.49亿元, 基础货币是161320.34亿元, 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的1.21倍, 外汇占款完全支撑了基础货币的供给。
3、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影响
上述分析表明人民币低估将会影响中国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 其危害更大于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同时中国现在只是一个经济大国, 要想成为经济强国,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民币升值的好处正在于此。
第一, 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货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的必备要素。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增加我国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有助于减少本国企业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 并且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
第二,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在客观上可以长期促进我国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优化我国经济结构。货币升值后, 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 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造, 增强国际竞争力, 实现良性循环。这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优化, 提高综合国力。
第三, 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升值对技术含量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冲击较大, 但能促使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激励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附加价值,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人民币升值使一些依赖于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 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会被挤出市场, 从而改善我国出口结构, 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 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失衡折射出中国经济内部发展的失衡, 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阻碍。
第五, 纠正资源配置扭曲, 恢复市场机制功能。价格的扭曲带来资源的错配,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 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企业长期以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 实际是自相杀价竞争的结果, 是自己的福利流失去补贴其他国家人民。人民币升值后, 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从自身加强管理入手, 提高生产率和技术含量, 提高质量, 以增强竞争能力。
第六, 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基础货币的过度发行, 持续增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使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这种被动的货币发行数量, 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得到保证。
第七, 提升人民币的购买力及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由此, 可以减轻我国外债压力;增加个人的财富效应;有利于旅游等个人消费福利的增加。
第八, 有利于中国投资者的国外并购等投资行为。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成本下降, 使得“走出去”的企业充分利用全球优势资源, 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有利于造就我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同时遏制外国投资者肆意廉价并购中国境内的优质资产。
总而言之, 从长期来看,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从近期来看, 人民币不升值的危害大于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但是, 我们也不能忽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 从政策上应该坚持独立自主、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温总理提出的“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 小幅、稳步地推进人民币升值, 把幅度控制在多数国内企业短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可以给企业以时间消化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有利于提高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防止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在具体外汇市场操作时, 应该手段方法灵活, 采取急升和缓升、有升有降相结合, 打乱市场游资的套利预期。
摘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走向近十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一致要求人民币升值, 国内出现了人民币升值与否的激烈争论。人民币升值固然对中国经济有负面影响, 但是人民币不升值的负面影响将更为深远。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从长期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
3.人民币汇率的风险分析及应对 篇三
一、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分析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开始于l994年,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建立,汇率并轨,稳定在8.3上下。2005年宣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6月至2015年5月这10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欧元与日元分别升值了26%、32%与33%。人民币兑其他国际主要货币的升值幅度更大,根据BIS数据,上述10年间的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分别升值46%与56%。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日波动幅度,在2007年5月、2012年4月与2014年3月三次放宽,由最初正负千分之三扩大至目前的正负百分之二。2014年人民币汇率一波三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2004年1月初至6月初由6.05下跌至6.26,12月初升至6.14,全年贬值2.5%。2015年汇率也是反复波动,1月底跌至6.26,然后从2月开始回升,6月为6.11,8月10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后汇率贬值幅度最大达4%,9月稳定在6.37左右。虽然市场对人民币贬值预期依然强烈,但政府已明确表示人民币不存在长期贬值的基础,因此预计至年底汇率应该基本稳定。在外汇管理上,我国仍有人民币结售汇制度,限制了出口企业的外汇留存,使得供求形成的价格与实际价格有所背离;加上我国虽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资本项目并未完全放开,这些制度性因素都影响外汇价格的变化。
人民币汇率此次变动也是近年贬值压力累积的结果,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第一,经济基本面。一是国民收入变动。2004—2013年我国经济处于高度增长时期,国民收入增长较快,商品供给和内需都在增长,货币购买力加强,因此人民币汇率基本都在升值之中。2013年底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经济风险开始不断积聚,2014年始汇率双向波动较明显,2014年3月20日出现最低点 6.1,此后在6.0—6.3区间波动,年底受美元汇率走强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加上国内出口数据偏弱,对汇率的支撑作用减弱,汇率持续走弱。二是国际收支变化影响了汇率趋势。国际收支顺差则本币升值、外币贬值;出现逆差则本币贬值、外币升值。我国十多年国际收支都为顺差,汇率逐年上升。2014年有所变化,经常账户顺差收窄,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逆差,2014年第4季度,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达912亿美元,是1998年以来最大规模赤字,说明经济基本面出现了较大变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需求下降。其实从第三季度开始,外汇市场的主体结汇意愿就开始下降,购汇动机逐步增强,人民币汇率也随之以贬值反映出来。三是利率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利率波动,国内外资本流出和流入进行套利引起外汇市场供求变化,对汇率影响巨大。利率提高、信用紧缩,货币升值;反之亦然。过去由于美联储连续下调联邦基准利率,我国相比其他国家(地区)间利率水平较高,国际资本涌入,人民币汇率升高,2014年下半年我国进入了降息周期,资本大量外流导致汇率下降。
第二,美元因素。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全球避险情绪加重,资金纷纷回流美元,中国也是规避资金风险的重要目标市场,美元汇率下跌时期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升值压力增大。当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分化,美国经济复苏,美元汇率进入上升周期,强势美元导致人民币承压,人民币汇率下跌。美元自2014年6月底开始逐步上涨,美元指数从75攀升至85,这得益于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IMF预测2014年至2017年间美国经济增长率会比欧元区和日本高出1—1.5个百分点,美元上升动力进一步增强。强势美元的引导,企业开始调整财务运作方式而重新配置资产负债表的币种头寸。在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从供过于求转向为供不应求。从市场交易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波动性上升,人民币不再是安全的投资货币,风险逐步显现。在2014年以前,仅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我国出现过短暂的资本外流和人民币汇率贬值。其它时段由于人民币汇率具有持续的升值预期,套利空间较大。境内企业一般会采取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财务运作,持续吸引外部资本流入。但是2014年之后,人民币汇率和新兴市场货币指数开始趋同,特别是在下半年,人民币汇率的表现和新兴市场货币类似。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中国大陆利率水平仍相对较高,贬值预期使得跨境资本对人民币需求反而下降。
第三,央行的市场干预。自2005年汇改后,中间价作为基准汇率对于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汇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2014以来,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偏离幅度较大影响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和权威性,2014年央行的外汇储备和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有所下降,市场流动性相对紧张。8月汇改以来,汇率跌幅较大,因此央行8月份动用了约1200—1300亿美元来稳定汇率。同时,央行对代客远期售汇收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导致9月1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半小时内大涨逾300点。9月11日,央行再次发布新规,便利跨国企业集团开展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随后,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应声大涨,价差大幅收窄,央行此举是拓宽人民币回流机制,打通两者市场之间的通道,离岸人民币供给将下降,因而离岸汇率大涨,向在岸即期汇率靠近。央行的举措旨在应对未来外汇挤兑风险,抬升跨境套利的成本,缓解人民币贬值预期的无序发酵。由于经济持续下行和新汇改的推出,央行也面临尴尬处境。如果不让人民币贬值就需要大量的外汇储备干预,这不仅不能阻止资本外流,还会造成国内流动性紧张;但如果冒险让人民币更自由地浮动,就会在短期内造成更大的资本外流压力,外债违约,甚至国内投资减速。因此,央行的做法是,允许人民币有序贬值,同时开始对资本流出设置更多限制。预计2015年底人民币即期汇率能维持在6.37—6.5区间。当然如果美元进入加息周期,人民币波动可能加剧。
二、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的风险分析
人民币汇率受远期汇率下降、外汇储备减少和衰退性顺差影响,贬值风险仍长期存在。
衰退性顺差将影响汇率稳定。我国数年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盈余,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如今经常账户盈余收窄,资本流动明显转向。就贸易顺差看,2015年8月出口1.2万亿元,下降6.1%;进口0.84万亿元,下降14.3%;顺差3680亿元,扩大20.1%。在出口继续低迷,内需极度疲弱的情况下出现的顺差被称为“衰退性贸易顺差”,这种出口不断下滑而仍然保持的贸易顺差显然并不有利于汇率稳定。如果要对出口形成刺激,须大幅贬值10%以上,但目前不可行,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贬值也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投资海外。
汇差带来的套汇风险。人民币远期汇率即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汇率基本上可视为由供需决定的市场均衡汇率。香港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受政府管制少,具备像新加坡元、泰铢等亚洲货币的特性,是全球外汇市场的一部分。但人民币远期汇率低于在岸即期汇率反映了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8月12日汇差超过600点,9月7日超过1100点,9月14日在央行干预下缩小至475点。一些投资者选择做空人民币各类产品,现期按一定汇率以美元为抵押获取人民币,在到期日按先前汇率结算获利。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企业也由于汇差较大,倾向于境外结汇,境内购汇,收益较为丰厚。
外汇储备下滑明显。外储自2014年6月冲至3.99亿万美元之后,仅2014年8月、2015年4月为正增长,其余月份均为负增长。从2014年6月最高点近4万亿美元到2015年8月3.56万亿美元,约减少4400亿美元,而8月比7月骤减939亿美元,是历史最高单月跌幅。实际外汇储备下降数额可能更大,原因在于:一是外汇储备中的日元和欧元的升值被抵消。8月欧元对美元升值2.0%,日本对美元升值2.2%,以欧元和日元的比重2014年约占我国外汇储备30%来看,欧元和日元资产在8月应有220亿美元增值。二是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被抵消。2015年1至7月外汇储备月度均值3.74万亿美元,按照3%的平均年收益率看,每月约有90亿美元的投资收益。考虑上述两项,外汇储备下滑规模更大应是940+220+90=1250亿美元。
资本加速外流的趋势和风险。如果8月外汇储备减少939亿美元,去掉贸易顺差3680亿元人民币(584亿美元),还尚未去掉FDI,资本净流出就已超过1500亿美元,创下惊人的历史最高,实际流出可能更多。而之前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资本外流总额也超过5000亿美元(不含债务清偿部分)。若资本持续外流,外汇储备不断下降,就如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因很多外资提前进入这些原本高速增长的国家,一旦经济恶化,外资撤出这些国家导致其货币和国内资产价格崩溃。虽然我国外储仍居世界第一,按照国际上各种标准测算,足以应付各项职能。但若资本外流加速,外储下降太快,人民币面临的贬值风险骤然增大。因此,必须控制资本流出规模,目前外管局对外汇交易业务的监管已经收紧至资本项下,要求上海各外汇指定银行自查全部境外直接投资外汇业务,此前还要求上海、广东等地金融机构加强各项外汇业务监管,严控外汇流出。未来我国一段时间仍处于汇改“磨合期”,资本外流加速,通过加强监管来防范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非常必要。
美元加息压力。如果美联储9月加息,我国外储将加速下降,或者年底进入加息周期,而欧盟、日本仍然是货币宽松政策,我国随着货币宽松导致利率下降,资本流出加速,降息和股市下跌都会刺激投资者将资金投往海外。由于经济增速减缓,而美元不断升值,人民币贬值预期较明显。
三、建立人民币汇率风险管理机制
央行需要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干预以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如果把此次人民币汇改作为压力测试的话,其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恐慌的结果超出预料,央行通过动用外汇储备积极干预即期和远期汇率,给予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预期,措施及时,使市场意识到短期内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基础并不存在,使得国际市场和周边货币趋于稳定。
对人民币风险的预期管理很重要,要防止羊群效应和踩踏事件。人民币应该适度贬值,但要通过全球合作,防止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过高,陷入类似1997年东南亚危机的恶性循环。中国是大国,人民币贬值对全球的冲击要大得多,很难想象会出现不可控的大贬值,应该利用这点和美国及新兴国家达成妥协,控制好全球人民币贬值预期。既要明确摒弃“用大幅贬值换取外需”的想法,承诺不会让人民币贬值太多;也要求美联储配合中国央行做大规模的货币互换,以阻断做空人民币的势力,缓解资本外逃压力。在此保障下,人民币中间价的市场化进程可以继续推进。
加强外汇市场建设,应大力拓展市场参与者的类型和层次结构,切实拓宽市场深度和广度,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兑主要货币的浮动区间。另外,可以适时推出外汇平准基金,以增加平抑汇市价格波动的机制。
要加强对跨境流动资本的监管。针对跨境资本外流风险,尤其短期国际资本的投机套利风险,要采取相对措施。由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汇率双向波动有利于抑制短期套利资金大量流入。可以加大资本流出的手续和成本,在短期内也许较为有效,同时考虑开征金融交易税,增加短期资本的进入成本,抑制短期资本的频繁流动。
继续培育离岸金融市场。由于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人民币在国际地位中的提升,有赖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为非居民提供人民币投资或筹集资金的功能。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指标体系,可为国内的外汇市场调节提供参照,有助于降低远期和即期人民币的套汇风险。
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外汇风险管理机制。中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民币汇率波幅不断增大,这种汇率波动不仅取决于国内经济基本面,还取决于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的供求关系。面对有升有贬的汇率行情,企业判断人民币汇率趋势的难度增大,要做好汇率双向波动的各种准备,企业应强化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制定一套系统、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
推出人民币期货来管理外汇风险。人民币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具有发现人民币汇率的功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2006年首次推出人民币期货,香港交易所2012年也推出了首只人民期货,但由于交易量小影响很小。随着条件成熟,可考虑在上海推人民币期货合约以发挥人民币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由于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将来能够以巨额的人民币期货交易量为支撑,成为全球人民币期货交易中心并左右全球人民币汇率的定价。通过市场手段来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就能把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权掌握在手中,维护币值稳定,控制汇率风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本文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2015年“中经基金管理委员会”基金支持,是阶段性成果)
4.人民币汇率走势回顾与展望 篇四
摘要:2006年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显著特征为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双向波幅扩大、总体呈小幅升值态势。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取向是,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从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非理性预期;其核心内容为:货币政策将突出汇率政策;采取合适的政策组合;适时调整汇率水平; 发展 和完善外汇市场。展望2007年,对人民币汇率的基本判断为:汇率浮动空间将会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小幅升值。
关 键 词:人民币汇率;回顾;展望
2006年是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的第一年,尽管人民币汇率面临着国内外多重的 政治、经济 等方面的压力,但人民币汇率改革依然以稳健的步伐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回顾,旨在分析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图把握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并对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作出基本判断。
一、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特征可概括为: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双向波幅扩大、总体呈小幅升值态势;而从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因素来看,美元走势已成为最直接的因素。
(一)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和 金融 市场建设不断加强,2006年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市场供求关系导向的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
1.人民币名义汇率呈波动性升值态势
人民币汇率屡创汇改以来新高,名义汇率波动性升值。2006年5月15日,中国 人民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82元,{1}首次“破八”。此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小额波动中的稳步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屡创新高。仅在2006年11月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继突破了7.88、7.87、7.86、7.85和7.84五个整数关口,当月累计升值近400个基点。2006年12月28日,人民币汇率更是创出1美元兑7.8149元的新高;与2005年12月30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8.0702元相比,已上升2553个基点,升值幅度高达3.17%。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导致人民币对港币也加速升值。在2006年底,港币现钞兑换人民币也首次跌破1比1,人民币进入“港元区间”。
2.人民币汇率双向运行态势显现
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之后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双向运行态势显现。2006年3月6日开始,人民币汇率出现6个交易日的连跌,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浮动特征;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较大回调;11月17日,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经达到了7.8745。人民币汇率共下跌78个基点,成为自3月份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汇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的升幅过大,累积的大量回调压力得到集中释放,这也是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的体现。
人民币在短期内连续走高又蓄势下跌,无论朝哪个方向,累计的涨跌幅度都相当可观,这也显示了人民币汇率不仅日间的波动在日趋活跃,而且阶段性的波动区间也在放大,弹性不断增强。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比较,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汇率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3.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与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间汇率的波动相比,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和波动幅度仍属小幅渐进。例如欧元兑美元,2006年1月初为1欧元兑1.1980美元,到11月29日为1欧元兑1.3146美元,升值18%,其中仅11月份就升值了2.9%。美元兑日元汇率,2006年初和11月末基本相同,但5月16日的年内最低点110.07与10月13日的年内最高点119.81,则相差达8.6%。英镑兑美元,2006年1月3日为1英镑兑1.7404美元,11月29日升值为1英镑兑1.9492美元,涨幅为12%。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
1.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
人民币汇率之所以出现缓慢升值的态势,从深层原因来看,与我国经济总量地位的提升和持续增长的预期密切相关。从宏观经济因素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2004年和2005年的gdp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1%和9.9%,2006年gdp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上。从长期来看,一国汇率水平与该国经济实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判断人民币的长期汇率走势,来自于对我国经济长期走势的分析,这是决定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最为关键的因素。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走势来看,未来我国有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周期,特别是新一轮宏观调控已经发挥了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果没有重大干扰因素,我国经济将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这也就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升值的。但由于经济发展周期性 规律 的作用,汇率会有回归走势即螺旋式盘旋上升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看待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需要把握视角的转变,由过去“钉”住“美元汇率”转向关注“一篮子货币汇率”。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已从固定汇率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 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且在国际外汇市场汇率波动日益加剧以及贸易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观察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不仅要有“一篮子货币汇率”的视角,更应该注重从“美元汇率”转向“有效汇率”。根据国际金融的一般理论,货币升值或汇率上浮会产生“奖入限出”的效应,即鼓励进口、限制出口。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进口价格涨幅显著超过出口价格涨幅,而这种情况通常是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显而易见,如果从真实有效汇率(reer)来看,人民币汇率不是在升值,而是在贬值。
在人民币兑美元的几次快速升值过程中,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出现了大幅贬值,这就使得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大打折扣。汇改时确定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因而关注人民币汇率应该从对美元的单边汇率转向有效汇率。虽然据不同的有效汇率 计算 方法计算出的有效汇率结果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远小于兑欧元、日元等非美主要货币的贬值幅度时,从有效汇率的角度来看,人民币还是处于贬值状态。在目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确定方式以及美元走弱的情况下,人民币要实现有效汇率升值,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可能还要大一些。我们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涨跌上,而应多视角透视汇率的变动,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2.美元走势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直接因素
由于人民币汇率由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决定,因此它对美元的汇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美元在国际汇市总体表现的影响。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几次大幅波动不难发现,美元在国际汇市的起伏几乎成了决定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势的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在2006年8月中旬的短期急速走低,其外部因素正是美元当时对其他国际货币整体走强。10月份以来,每当国际汇市上美元跌到一个新的低点,人民币汇率就跟随创出新高;而一旦美元反弹,人民币汇率就会出现回调。特别是进入11月份以来,美元和人民币之间反向联动更为明显,每次美元指数创出阶段性新低,人民币汇率几乎都会报以汇改以来的新高。
在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佳的影响下,美元遭受沉重打击,美元兑各主要货币大幅下挫。2006年以来,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总体走弱,美元兑欧元汇率、美元兑英镑汇率都跌至近两年的最低水平。11月底,美国调低了2006年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预期值,而美联储会议纪要也显示出多数成员预期经济增长将放缓;此外,美国公布的劳工市场失业救济人数远高于市场预期。这些因素加重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推动了市场对美联储可能降息的预期,因而导致美元进一步疲软,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是正面的。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和升值并没有超出金融体系和 企业 的承受能力范围;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减慢,而且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实践已表明,除了局部行业受到预料中的影响之外,总体上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在相当稳健的水平上,经济增长、物价和外贸形势都相当良好,如2006年gdp增长达到10.6%,外贸顺差达到了1770亿美元。我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于汇率浮动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把汇率机制改革的影响加以消化,这就为下一阶段继续推进汇率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兑美元自2005年7月汇改后一直保持着升值趋势,但同时,2006年以来贸易顺差却屡次创出 历史 新高,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并未降低贸易顺差的增长,这说明我国企业适应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能力在增强。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居高不下,而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企业之所以扩大投资,说明企业还是有利可图的。这反过来也证明人民币渐进小幅升值对出口的冲击是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出口企业实际盈利能力比预期高,升值强化并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从汇改后一年来的情况看,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企业效率的提高。这种竞争的加剧,则体现为出口产品的价格降幅超过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即部分企业以前隐藏了利润。二是企业在汇改进程中增加了抗风险的能力,已经开始逐渐适应汇率改革的方向,并逐渐学会运用多种汇率避险工具来应对汇率风险。多样化的汇率避险手段包括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提高品牌影响力和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等,其中企业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和投资外汇理财产品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另一方面,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和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大,企业使用远期结售汇的便利度明显提高。而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和掉期市场的逐渐活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对新型汇率避险工具的适应能力和汇率风险管理意识都有所增强(巴曙松,2006)。[1]
从国内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企业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以2006年4月底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可以看出,自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和大半年的适度升值以来,企业的汇兑损失不仅没有放大,反而实现了较大的汇兑净收益。总体而言,受益企业的平均受益金额,是受损企业平均受损金额的8.3倍。同时,汇率改革对特定区域的影响,取决于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且大企业云集的地区(例如上海、北京等地),比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的地区要做得好很多。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5.分析人民币汇率的新闻 篇五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2011年10月11日
编者按:2011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对人民币汇改的历程和成果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撰写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回顾与展望》报告,以事实和数据反驳了美方关于我操纵汇率、人民币币值大幅低估等错误言论。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1%后明显回落,2010年为5.2%,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2.8%。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均衡合理水平。现将该研究报告对外公布,以供各界准确认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和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市场化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始终坚持的方向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十几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这个方向,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
1994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997年底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1998年初起,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的进一步扩散,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8元左右的水平。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以及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7月21日中国再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以后,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此同时,深化外汇体制改革,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加快外汇市场培育,市场决定汇率形成的技术平台基本形成,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恶化,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再度收窄了浮动区间,稳定了市场预期,为抵御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展示了中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的努力。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复苏,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2010年6月19日,中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2—
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实践证明,坚持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对增强中国对外经贸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就业、抑制通货膨胀、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外部冲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有可能走得更快、更远。
二、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合理均衡水平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取向是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让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外汇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总体保持了稳中趋升的走势。
1994年汇改以来至2011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6.9%。截至2011年8月末,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口径计算的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累计升值33.4%和58.5%。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58种货币中,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分别排在第13位和第10位。
如果从2005年7月汇改以后的情况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尤其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2008
—3—
年8月-2011年8月间,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2%和5.0%,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58种货币中,分别排在第15位和第12位。像上次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样,人民币继续扮演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稳定锚角色。按照现在的渐进升值方式,加上其他结构调整措施逐步见效,中国将渐进、稳妥地实现汇率均衡。
从经常项目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来看,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正在逐渐发挥。2005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1%后明显回落,2010年为5.2%,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2.8%。从别国经验看,日元和德国马克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几轮升值中,对本国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也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
在经常项目收支状况逐渐改善的同时,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但这并不等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很大程度反映了很多非汇率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一是人口特性、文化传统、社保、住房和教育改革等因素,使中国的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过剩的储蓄成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结构性原因,正如战后日元和马克大幅升值也没有消除日本和德国迄今仍保持的经常项目顺差一样;二是基于政局稳定、工业基础良好、劳动力成本较低等竞争优势,近年来
—4—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积聚了全球制造业的大量贸易顺差;三是主要发达国家长期实施低利率政策,使中国面临较大的套利资本流入压力,而另一方面中国对资本流出仍保留较为严格的限制,民间对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水平较低,无法对冲经常项目顺差,也造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于国际收支调节作用的缺失。
实践证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了汇改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2005-2010年间,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8.2%,就业年均增加1120万人。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也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次危机发生以来的2009和2010年间,中国进口年均增长13.8%,较出口增速高6.1个百分点,中国需求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
三、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民币汇率 中国并不追求贸易顺差越大越好。早在2002年底中共十六大上,中国就明确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目标之一。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扩内需、—5—
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一直积极致力于推行中外资国民待遇,扩大市场准入和降低关税水平。中国已全部完成加入世贸组织时所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关税总水平从2002年15.3%降至2010年的9.8%,为发展中国家中最低。
中美贸易关系是中国重要的经贸关系之一。中国一直高度关注中美间的贸易失衡问题。近年来,中国采取了多项措施扩大进口。过去10年里,中国是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据美方统计,美国对中国出口由2001年192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919亿美元,增长了379%,同期美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仅增长了67%。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出口增幅远大于美国对中国进口增幅。
正如许多美国各界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的就业问题。第一,早自19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对外贸易就持续逆差,美元指数从1971年1月至2011年9月累计贬值36.1%,但美国的贸易逆差状况未见改善。美国本轮对外失衡问题是以往失衡的延续,美国实际面临不是从中国进口,就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问题。如果不做宏观政策和结构调整,而仅由汇率调节国际收支是行不通的。
第二,中美贸易失衡很大程度反映了贸易顺差的转移效应。2005-2010年间,中国累计一般贸易顺差2729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1.46万亿美元。特别是,中国主要承接了欧美、—6—
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的最终加工组装环节,出口体现为全部商品价值,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美国以外国家的进口,而中国在整个产业链中取得收益为少量的加工费用。
第三,美国从中美自由贸易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美国商会2008年对238家在中国企业调查,71%获利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0%准备追加投资。摩根斯坦利调查报告分析显示:中国对美出口,美国消费者每年节省1000亿美元,美国企业获利6000亿美元,占标准普尔指数涵盖公司利润总额的10%以上。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零售价为178.96美元,其中中国赚取的加工费仅占3.6%,大部分价值被美国的设计、运销和零售企业获得。2011年8月上旬,旧金山联储两位经济学家研究认为,2010年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仅占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的2.7%,其中从中国进口的真实成本不到一半,其余都来自美国本土企业和工人的运输、销售和营销成本。
第四,美国出口限制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作为全球技术领先国家,在高科技产品方面较中国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本可以充分发挥这种比较优势。但美国始终奉行冷战思维,以所谓的安全为由,对中国高科技出口贸易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事实上,美国前商务部部长骆家辉也曾表示,扩大对中国出口,而非限制从中国进口,是美国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的最好办法。
—7—
因此,应该客观、公正地认识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对人民币汇率的无端指责,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不仅解决不了美国储蓄不足、贸易赤字和高失业率等问题,而且可能严重影响中国正在进行的汇率改革进程。
四、采取包括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内的一揽子措施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中国充分认识到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对中国自身和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中国坚持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政策,已出台了增加消费、发展服务业、完善社保、卫生、住房、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并且,“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再次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国已经和将要实施的各项措施,核心就是通过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降低储蓄率,使经济增长由较多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同时,推进城镇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也将理顺中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促进对外贸易更趋平衡。
中国将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发挥汇率对调节国际收支的积极作用。但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反映了许多结构性问题,以及现行涉外
—8—
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的不适应。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民币汇率改革之所以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就是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力求使可能发生的内外部负面影响最小化,为一揽子的结构调整和配套改革争取时间。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结构的演变具有内在规律性,再平衡需要多方面努力,且必然是个渐变的过程。(完)
6.分析人民币汇率的新闻 篇六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谈谈全球经济失衡,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三个问题在我看来是当前我们政策方面非常重要的三个需要做决策的问题。
一、全球经济失衡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
事实上我们关于全球经济失衡这个问题,关注了很多年。我们眼下说的全球经济失衡,这个情况实际是从2002年开始,2002年当美国的经济出现越来越多的经常项目逆差的时候,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也是加速在上升。
这样的一种发展,在2002年初期应该说大概两国都是,就是经常项目占gdp比重都在3%至5%的样子。但是经过四、五年发展,到06年期间全球经济失衡达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程度。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在7%左右,中国在07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达到11%,应该说达到了历史性的高点。07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两国的经常项目失衡都有所回落。去年年底,两国差不多都回落到4%左右,中国占gdp的比重是4%点多,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大概3%左右。是不是全球经济失衡这个问题消失了?个人觉得其实并没有消失。展望未来,很有可能失衡重新成为一个问题,至少我们需要关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从美国方面来说,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幅度增加财政赤字,这个后果早晚会反映在经常项目逆差进一步扩大上。中国实际上如果现在政策不进行明显的调整,顺差进一步扩大,也是非常可能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全球经济失衡完全有可能重新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过去大约十年时间里全球经济失衡,虽然有波动,但是整体来讲一直值得关注。应该如何来看待?它的原因讨论很多了,概括说有这么几个方面。
1、。
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要调整,在中美之间,这两个全球经济失衡主要的伙伴之间如何分担责任?有人说,这个责任主要是美国,美国过度消费,过度赤字,主要责任不在中国。
我个人觉得,实事求是讲,其实中美双方都有责任。因为失衡,一边有逆差,一定是那边有顺差,不存在说是哪一方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我觉得我们当然不能去为美国承担责任,在这调整的过程中,美国人应该作他自己的功课,我们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
在考虑和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间,我们确实还需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拒绝调整是不是符合中国的利益?以不断增加的失衡去维持经济增长和就业到底是否值得?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有巨大的机会成本,而且有巨大的美元贬值风险。这种调整其实现在看来非常难的,现在谈到了外汇储备,最近一个时期人们总在想怎么消化,最近一段时间,对存量的消化兴趣很大,怎么走出去?是不是成立新的主权财务机构?我个人觉得其实对存量的化解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防止增量的进一步增加。
搞清楚在全球失衡调整中,中国的利益到底在那里?搞清楚了以后,我们就能够坚决的采取措施,我们不会在调整的具体政策出台的时候,犹犹豫豫,调整应该说肯定会有障碍,任何调整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当你看到代价在不断增加的时候,是缩回去还是继续往前走。
2、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调整障碍
我觉得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调整主要障碍来自两方面: 一个是对就业和增长的关注,第二个是来自于既得利益的阻力。对于就业和增长的关注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是我们要想一想,是不是除了继续搞加工贸易,我们就没有其他路可走呢?其他经济增长模式就不能支撑高速的经济增长吗?还是可以研究的。我个人觉得扩大内需有巨大的空间,西部的开发可以重新启动,我们过去两三年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起动了4万亿计划,修了很多路。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为我们再次启动对中西部地区开发创造了很大空间。我看到一个数字,中国的人均支线机场的拥有量只有美国的800分之一。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些这方面的投资和建设,少一些简单的出口?同样都可以创造就业,都可以维持经济增长。
另外一个阻力,我相信来自于一些既得利益,特别是一些出口企业。当然我没有做地详细的调研究,燕升所长说过在中国大量的贸易顺差中间,到底谁是主要的受益者?我想有农民工、地方政府,还有大量出口企业,其中大量的外资企业在我看来可能是这里面最大的赢家。所以在美国讨论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其实有一股力量从来就是保持沉默,它是在华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它们可能是非常反对中国进一步经济调整的。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考虑,就是在这种结构调整中,我们有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转产,他们要倒闭,工人要寻找新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认为我们不要怕,因为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一种代价。政府可以通过财政,通过税收的政策,来缓解这个阵痛,而不要一看到这边不行了赶紧缩回去。
3、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与开放度的关系
关于失衡调整还有最后一个观点,可能是一个具有长远影响的战略性思考: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会不会降低开放度?我觉得有可能,但是我同时也觉得适度降低开放度是有益的,部分的去全球化是可取的。当前严重的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然结果。所以你要想治理全球经济失衡,在某种程度上的去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我也不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倒退的太远,实际上我们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调整开放结构,我的主张是加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度。同制造业的开放度相比,我们的金融服务业开放度太低了。其实这方面是有空间的,问题在于它同样会影响到一些垄断型企业的经济利益,我们如何来面对?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
我接下来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汇率的变动,具体讲人民币升值对失衡的调整,到底有多大作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争议来源于有人认为,汇率人民币没有低估多少,人民币基本是均衡的;也有人认为虽然低估了,但是汇率的调整、它的传导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使人民币升值了,但是这种升值作用在传递过程中间可能会遭到很多漏损,总而言之,它的作用有限。但是我觉得即使是不完全的,我们仍然应该使用这个杠杆,而不要忽略它。
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其实是可以保持名义汇率的稳定,而去调整实际汇率。在名义汇率稳定时调整实际汇率这意味着就是涨价,说白了是通过通货膨胀,包括提高要素市场价格,去实现实际汇率升值。前两年当通货紧缩的时候,我们有很好的时机去改革要素市场,以适度的通货膨胀压力去推动实际汇率升值。但是现在恐怕这一招又遇到了障碍,因为我们现在通胀的压力比较大,通胀预期很强,在这个时候如果说你还去保持名义汇率稳定,然后去推动要素市场改革,靠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来实现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我觉得是风险很大的。所以个人认为,现在还是要动名义汇率,而且可能要动得稍微大一点,因为小动作用也有限。当然要素市场的改革也还可以继续,稳步推进可以。
其实名义汇率与要素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有一种很好的配合协调作用,可以防止要素市场改革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失控,因为毕竟名义汇率升值有通货紧缩的倾向。所以这两者同时进行,我觉得既解决了一个短期的实际汇率升值问题,也解决了一个长期的导致失衡的结构性问题。
另外,关于汇率我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虽然现在人民币汇率改革重点仍然应该是扩大汇率浮动弹性,在这一点上现在有着非常的紧迫性。我们大家都知道,汇率如果僵化,长期保持不变,那么一定会导致外汇市场供求的严重失衡,这一点过去些年已经充分证明了。另外一个,汇率的僵化还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下降,这一点现在非常明显。美国现在利率明显低于我们,名义利率如果我们再给对方一种汇率升值很确定的幅度,3%或5%,那么他们就会理所当然觉得在将资本流入中国的时候,获取逆差的同时,还有稳定的汇率升值收益。
三、人民币国际化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
7.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的影响分析 篇七
1、人民币升值的外因。
要求人民币升值最强烈的是美国。在中美两国的经济议题中, 贸易不平衡和人民币的币值问题一直是两国争议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又以人民币的币值最为根本。美国的就业率下降, 贸易出现逆差, 视为中国人民币币值过低的结果。中国的经济还在发展阶段, 中国在加入WTO后, 进口没有明显的增加, 反而中国的贸易都为顺差, 这是因为中国出口的产品都是初级加工品, 且出口价格较低, 在国际上很有竞争优势, 这就加大了中国的出口。美国是中国的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初级产品大量占有美国市场, 中国的出口品的优势是造成美国初级产品市场疲软的一大原因。因此, 美国就强烈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来改变美国的困境, 使中国的出口品不再有优势。日本作为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国家, 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稳定了日元的亚洲地位。但日本近年来经济的衰退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于中国的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汇率的稳定使中国周边国家大部分越来越相信人民币, 对日元的地位造成了影响, 其亚元地位受到了人民币的冲击, 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也是出于降低中国出口优势的考虑, 以确保日元在亚洲的地位。
2、人民币升值的内因。
人民币升值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增长。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GDP保持年均8%~9%的速度持续增长, 劳动生产率和竞争能力逐年提高, 已跻身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近2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内涌现出像海尔这样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 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加, 这一竞争力表现为我国密集型产业的初级产品的自给自足, 由于出口价格低, 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颇有竞争力, 从而推动了中国对外出口, 中国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从理论上来看, 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反映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但从现在实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看, 由于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特点, 即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 导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 从而使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体现的是政府意志, 而非市场供求关系, 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强制性结售汇制度是在担心人民币贬值时出台的, 然而在有升值预期时, 这种制度会导致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 强化升值的压力, 进而造成了一种不对称的外汇管理体制, 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最后, 目前我国所采取的货币政策, 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多次加息, 使得目前相对较高的人民币利率水平吸引着套利资本大量资本涌入我国, 致使资本账户大量盈余。
二、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1、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首
先, 贬值使得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上涨。进口品本币价格上升, 一方面直接影响进口原料与半成品的价格, 进而使得本国商品成本提高, 就比如当前的能源价格;另一方面由于进口消费品价格上涨, 必然会推动本国工资水平上升, 间接影响本国商品成本。这两方面共同导致本国国内价格水平上升。其次, 若贬值在短期内促进了贸易收支的改善, 则引起贬值国的出口需求增加, 从而总需求增加。在充分就业条件下, 在出口大于进口时, 意味着该国总收入水平大于供给国内需求的产品和劳务。在此条件下, 国内会由于过度出口造成国内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通货膨胀。在短缺经济条件下, 这种状况会尤其加剧。相反, 在国内需求不足时, 出口会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促进经济发展。如果一国尚未实现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只会使资源利用程度提高, 更接近充分就业程度。因此, 货币贬值导致的贸易收支顺差在两种情况下不会导致物价上涨, 一是国内产品和劳务的供给大于需求, 二是国内生产要素尚未充分利用。再次, 贬值后出现贸易收支顺差, 则外汇储备会增加。外汇储备的增加, 将使央行通过购买外汇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多。实际上, 当国际储备增加时, 很可能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扬。国内价格上升, 从两方面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第一, 当名义货币供应不变时, 价格上涨使得公众所持有真实现金余额下降。为让真实现金余额恢复到意愿持有水平, 公众一方面会出卖有价证券, 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 投资下降;另一方面会减少消费支出, 两方面作用结果是国内总支出下降。这样必然影响贸易收支的变动。第二, 假定国外价格水平不变, 当国内价格上涨幅度超过本币名义汇率贬值幅度时, 则名义货币贬值不但不会引起货币实际贬值, 反而会导致实际汇率上升, 最终会恶化贸易收支。
2、汇率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汇率变动
可以通过影响国民收入来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第一, 如若货币贬值的国家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 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贬值的这种支出转换效应会改善自主性贸易余额, 自主性贸易余额的改善会通过凯恩斯乘数的作用, 提高一国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增加会相应提高国内支出。如果贬值引起的自主贸易余额改善超过因国民收入增加而带来的进口增幅, 即满足罗宾逊—梅茨勒条件, 则货币贬值的主要影响仍然是改善贸易收支。第二, 贬值通常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 出口商品价格下降, 从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若国民收入中支出比进口的比重高很多, 则贸易条件对支出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国内货币贬值后, 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 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 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贬值国支出的下降, 从而改善贸易收支。
3、汇率变动引起的贸易商品价格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可通过引起国内和国际市场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来影响进出口和贸易收支。本币贬值可降低本国产品相对价格, 提高国外产品相对价格, 这样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增强, 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有利于扩大出口量, 限制进口, 促进贸易收支的改善。但是贸易收支对汇率变动的这种价格传递和竞争效果, 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汇率变动到进出口商品价格的调整是否存在时滞以及时滞长短影响。在国际市场中, 汇率变动引导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可在瞬间完成, 但其引导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动相对迟缓, 因此本币贬值可能导致本国贸易收支先恶化后再逐步改善, 存在一个J曲线效应。J曲线效应在汇率较为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国家和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比较明显, 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软弱、经济运行相对封闭等往往会使得J曲线弱化和变形。另一方面受汇率变动引起的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程度的影响。现今大部分国际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 大部分商品也不是同质产品。在这种情况下, 进出口价格变动幅度可能并不等于汇率变动的幅度。由于进口和出口是相对的, 将汇率传递定义成汇率变动引起价格变动幅度。但是由于出口商有一定的决定价格和产量的权利, 而商品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需求弹性的变动, 使得本国货币贬值并不一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例上升, 一般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要小于汇率贬值的幅度, 这就是不完全汇率传递。一般说, 如果市场集中程度提高, 进口商品用国内货币标价的范围扩大, 则汇率传递系数会降低;若产品同质和替代程度提高, 国外厂商相对国内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扩大, 则汇率传递系数上升。
4、汇率变动引起的支出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汇率的变
动会引起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 本币贬值则本国出口商品的对外价格下降, 而本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 所以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而言更便宜了。这样贬值就会使得国内外支出从外国商品转移到本国商品。支出转移能否实现以及其效果是否显著则取决于国内外商品的供求弹性。供求弹性大时, 则汇率变动后通过影响支出转移就可以改变贸易收支状况。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不只是通过影响支出转移来达到, 还会通过改变支出规模达到。本币贬值则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贸易收支改善。但是随着本国出口商品的增加, 本国的国民收入将增加, 从而本国的支出规模就会扩大, 从而就会导致进口增长, 这样贸易收支的改善程度将减小。这就是汇率变动通过支出数量的改变进而影响贸易收支的原理。如果考虑回传效应, 那么本币贬值后本国的国民收入提高, 则本国的支出规模扩大, 从而提高了外国的国民收入, 反过来又增加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 从而扩大了本国产品的出口。这样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就更为复杂。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1、提高抗汇率风险能力。
对外贸出口企业来说, 与其说是面对汇率不确定性风险, 还不如说是面对能否加快消化汇率升值成本的风险。在市场开放的情况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因此, 外贸出口企业在这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适应期”内, 应该增强汇率风险意识, 增加结算币种, 并学会利用更多的汇率工具来规避和管理风险。
2、提高国际竞争力。
首先, 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 企业应该更多的选择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 假如使出口产品的“路润率”能够达到20%以上, 那么人民币升值5%或是10%不会对企业产生太大的影响。当然, 要实现“产品升级”, 也要循序渐进。其次, 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才资本和技术投入, 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度。当国内企业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 不能再一味地引进先进的技术, 而是要致力于走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发展和自主营销网络开发的道路。企业应该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的路线, 加快培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自主品牌, 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输出和产业带动效应, 进而出口产品在国内向上下游延伸, 以提高我国外贸经营效益。再次, 对政府来说, 应该在WTO协议允许的范围内辅之以相关的经济政策, 如税收、财政、信贷、利率等各种经济杠杆,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调节各项对外贸易。在出口贸易方面, 提高出口退税率, 甚至提供国家发展专项基金等等。对于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 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其出口过快增长, 包括采取下调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 提高出口暂定关税等措施。同时, 规范外贸经营秩序, 在政府指导下, 借助行业组织力量, 制止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和进口企业哄抬价格现象, 这将有利于改善我国进出口产品的结构。
3、实施“走出去”战略。
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对外投资的外币成本降低, 有利于我国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发展跨国经济, 实施“走出去”战略, 企业可以通过扩大海外生产规模的方式顺利绕开贸易壁垒, 并享受诸多优惠政策, 但这要求企业首先要学会遵守国际规则, 遵守国外法律, 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法, 在各种商务活动中树立讲信誉的良好形象, 要把重点放在学习技术和国际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 建立技术研发和销售服务网络。同时, 了解当地市场信息、发展动向, 更好地贴近市场, 从而发展各种比较优势, 增强产品竞争力, 并最终扩大我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
参考文献
[1]刘伟、朱军林: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美贸易失衡的关系研究[J].南方金融, 2007 (1) .
[2]龙强:人民币适度升值与贸易问题研究[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18) .
8.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篇八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汇率问题已成为国际金融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汇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降,但整体缓步上扬,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另外汇率的波动归根到底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在国际外汇市场中,当某种货币的买家多于卖家时,买方争相购买,买方力量大于卖方力量,价格必然上升。反之,则汇价必然下跌。
一、影响汇率变化的原因
一国汇率的变动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各个因素之间又有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下面选择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来集中分析它们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第一,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状况是一国汇率变动的直接原因,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与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顺差国的汇率就上升;反之,它的货币汇率就下降。
第二,经济增长率。两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往往构成汇率变动的基础。我国GDP的水平逐年上升,除了1990、1998、1999年这三年外,GDP增长率在8%以上,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快速,国民的收入水平逐渐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人民币汇率的缓步上扬。此外,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就相应提高,这也使人民币在长期内保持坚挺。
第三,通货膨胀。一国货币价值的总水平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通货膨胀,国内物价上涨,一般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这些变化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信用地位,导致汇价下跌。
2005年以前的通胀率对汇率影响程度不大,2007年和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通胀压力较大,人民币不会大幅升值,其余年份通胀率不是很大,这有利于出口增加促进经济实力发展,使人民币比较坚挺和有受到较大升值的压力,2005年汇改后,中国的经济状况发展良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体是持续渐进式地升值。
第四,财政赤字。政府的财政赤字常常用作预测汇率变化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个国家的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和国际收支恶化,二者都会导致汇率的自动下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低于国际警戒线3%。因此,使人民币较为坚挺和稳定。
第五,利率、外汇储备和心理预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币汇率。中国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外汇供大于求,人民币具有较大升值的压力,中国经济的良好状况,使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抱肯定态度。
另外,人民币NDF常用于衡量海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2005年到2008年的汇改3年间,人民币升值幅度达21%,2010年6月2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7980,创2005年7月汇改以来新高。汇率变化显示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
一年期美元兑人民币NDF收报6.7090元,比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6.7430下跌了340个基点,人民币创下近一个月以来的最高收盘价,代表海外市场认为人民币对美元一年后升值1.77%。央行在6月19日在新闻稿中表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今年以来,虽然人民币中间价以及即期汇率保持相对的平稳,但NDF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一直存在。
最后,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政治因素对人民不汇率也有一定影响,国外政府对人民币升值施加的一定压力等。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美元币值的变化和制度因素等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走势,央行的干预和市场预期等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步伐。
二、预测人民币汇率走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难以大幅升值
首先,按照长期汇率决定的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会调整到能反映这两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变动。这种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所以能够互相兑换是因为它们各自在其国内具有购买力,因而,两国货币的兑换率(汇率)应该等于这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大小之比。
世界银行按1000多种商品价格计算的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为3.4(1美元兑换3.4元人民币),它与世界银行2004年计算的1.9相比实际汇率更向购买力平价靠拢。2008年4月15日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各国概况》(CIA TheWorld Factbook)估算的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3.51。但这个数值并不代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长期内要向3.51的汇率水平不断靠拢,而是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一种升值趋向,今后几年内人民币有会温和持续升值的趋向。
其次,人民币很可能像2005年汇改那样,对美元走出升值行情,但对欧元则可能贬值。因为此前欧元对人民币已大幅贬值,对我国出口欧洲造成明显不利影响,高赛尔研究中心分析师认为,现在欧元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遭受全球性的抛售,下跌远未结束,中国国内通胀压力十分严重,人民币对美元难以大幅升值。
最后,目前外汇交易市场上,1年后美元对人民币的汇价在6.6805,人民币较现在升值接近1.8%。在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上,1年期美元对人民币报6.6250左右,即海外市场预期1年后人民币升值2.6%左右。因此市场预期人民币会升值但幅度并不很大。
【分析人民币汇率的新闻】推荐阅读:
人民币汇率制度图文10-24
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分析08-07
监狱人民警察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10-28
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10-15
新闻的导语举例分析07-26
政治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08-20
分析新闻作品内容09-23
新闻策划案例分析10-23
认识人民币的教案09-03
人民币的借贷合同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