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文化常识

2024-10-18

古代诗歌散文文化常识(共9篇)

1.古代诗歌散文文化常识 篇一

古代诗歌常识

【诗歌概念】

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诗歌特点】

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3、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4、诗歌在形式上,不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1、先秦时期: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2、两汉魏晋时期

(1)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

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

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

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

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

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2)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

汉末魏初,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歌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而且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实地位。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以描写田园风光为主,平淡自然、醇厚有味、富有意境。

(3)《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3、南北朝时期

南朝乐府民歌几乎全是情歌,多用双关,语言清新、自然,大多体裁短小。《西洲曲》 北朝民歌内容广泛,语言质朴无华,风格豪放刚健,以五言四句为主的同时还创造了七绝体。《木兰辞》。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4、唐朝

格律诗兴起,更讲究平仄和韵律。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5、宋——词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6、元——散曲

7、明清

诗歌逐渐衰落,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艺术手法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囿于前代,没有创新,较为有名的大诗人就是清代的龚自珍了。【诗歌的分类】

1、按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分 ① 抒情诗 ② 叙事诗

2、按内容分 ① 田园诗 ② 山水诗 ③ 咏物诗 ④ 讽刺诗 ⑤ 史诗 ⑥ 哲理诗

3、按表现形式分 ① 古体诗 ② 乐府诗 ③近体诗 ④ 格律诗 ⑤ 律诗 ⑥ 绝句 ⑦ 排律 ⑧ 散文诗

附:古代诗歌的分类——诗、词、曲。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声韵;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 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2.古代诗歌散文文化常识 篇二

一、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意

文化常识的不理解、误解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为了应试的需要“重知识”而“轻文化”。教师们在文言文的字词句章的讲解上投入了很多精力, 使得学生在文言章法翻译技巧上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却在古代文化的教学中蜻蜓点水。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 古代文化常识的讲授不可少。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广、内容多,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人物称谓:古代的称谓习惯, 敬称、谦称等。②纪年月日的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干支年号混合纪年。③重要作家的字号、谥号及诗文集命名方式。④古代官职: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及其任免。⑤科举制度。⑥行政地理名称。⑦礼俗知识等。对于初中生阅读的这些浅显文言文, 这些常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 2011年《中考指导说明》中文言文训练题中有《黄生借书说》的内容理解, 其中首句“黄生允修借书”学生竟然把它翻译成“黄生允许修借书”和“黄生到修那儿借书”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句子, 导致上下文不连贯, 进而影响整个段落的理解, 以致解题时耗时长而正确率低。正确的理解应为“黄允修去借书”。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古代人名的构造缺乏必要的常识, 在理解文意上出现很大的偏颇。古代人名的构造比今人要复杂得多, 它涉及古人的籍贯、身份、官职、字、号、谥号等, “黄生允修”即姓黄, “生”是对年轻读书人的一种通称, “允修”才是他的名字。

二、重视古代常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诚然, 古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能从人物形象分析的几个方面入手, 得出他们自己的认识。但是理解文言文中的人物还要从当时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文化背景等角度来考虑。有时对古代一些特有文化的了解就成为理解人物形象的钥匙。比如,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中对“秦王”形象的分析, 学生们都知道从秦王的语言、动作来进行分析。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描写:“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曰…”中的“跪”, 学生一眼就抓住要点“跪”, 就简单地以为就是秦王对唐雎下跪, 一个大国之君为了保命竟然对一个小国之臣行如此下跪之礼, 从而得出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结论。其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就是关于古人的坐姿——跪, 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下跪”。它和我们现在的“下跪”是有很大区别的。“跪”在古代即秦汉以前没有坐椅, 直身而跪。古时席地而坐, 坐时两膝据地, 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 以示庄敬。上对下用“长跪”这个动作本身就表示庄重, 秦王一反常态这个坐姿表示对唐雎的尊敬。我们不难想象秦王内心深处的紧张、恐惧, 暴露出秦王的卑躬屈膝, 把长期骄横中隐藏的懦弱无能完全暴露。秦王形象这时就更加鲜明, 更加突出唐雎的视死如归、从容不迫。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错过对“跪”字的探究, 不仅让学生对这个字存在错误的认识, 还对秦王形象的分析流于表面的, 显得肤浅。通过课上仔细分析, 学生受益匪浅, 明白多了解、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文言教学中, 指导学生多了解古代的许多文化现象, 在其自主的阅读中, 才能游刃有余。

三、以古代文化常识为载体, 可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与现代文不同, 古诗文作者喜欢用历史典故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委婉地表达出来。典故来源于古书中的事件或词句, 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典故能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人物的情感, 把握文章的主题。

还是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 文章的感情倾向、主题明显, 表现对唐雎这种忠君卫国、不畏强暴、胆识过人的一种赞扬。文章中提到的“士”这个阶层已经交代了它的文化背景。唐雎说“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中提到“士”。学生查资料了解到:“士”这个阶层是我国古代最为特殊的一个阶层, 到了战国时期, 士已经成为有才略、胆识或品格高尚者的尊称, 从封荫的爵位变成凭借个人修为得到的称誉。上至达官, 下至草莽, 俱可称士。士是战国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主宰国家兴亡。他们或在朝堂上雄辩滔滔, 或在战场上杀伐决断;他们为国家大事出谋献策, 于千钧一发之际出而力挽狂澜。战国的士是中国历史上最骄傲的一种人, 他们傲视王侯, 凭一己才略主宰天下大势, 威震诸侯。士只为知己者死, 不为高位者奴。通过这些认识, 学生对唐雎的举动有更清楚的认识, 也对作者对“士”这个阶层的褒扬之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篇三

【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山东】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4.古代文化常识 篇四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5.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6.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7.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优美的汉字》

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2.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发。《奇妙的对联》

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2.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3.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出生年、月、日的干支。又指东、西、南、北、天、地。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兰亭集序》

1.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2.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赤壁赋》

1.既望:过了望日(阴历每月十五为望),阴历十六。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琵琶行》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马嵬》

1.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

2.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寡人之于国也》

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劝学》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过秦论》

1.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2.六合:天地四方。3.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8.七庙:天子的宗庙。《师说》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4.祗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5.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2.下榻:在某地住宿。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8.投笔:投笔从军。《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望:望日是阴历十五,既望是十六;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其他重要文化常识】

1.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2.座次: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3.银河:又叫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星河。

4.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5.五湖: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6.趋:从长者尊者前面走过,要小步快走,以示敬意,叫“趋”。7.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8.三楚:西楚、东楚、南楚。

9.古人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干支纪年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得一种纪年方法。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明清两代)的方法。10.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1.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古人纪月:序数纪月和特殊称谓纪月。每季用孟、仲、季区分。用朔(初一)、望

(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标识日期。

13.五更报夜:黄昏甲夜一更19-21 人定乙夜二更 21-23

夜半丙夜三更 23-1 鸡鸣丁夜四更 1-3平日戊夜五更 3-5 14.名: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15.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标志着成人。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释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有的字与名相近相成,也有的相反相成。16.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

17.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贵族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来定的,带有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8.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19.《周易》把礼仪分为五类:

吉礼:有关祭祀的,包括祭祀自然、神、祖先。凶礼:有关丧葬的,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

宾礼:有关外交活动的,包括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

5.古代文化常识——目录辞书 篇五

目录辞书

【目录学】

研究书目的编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学问。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经史子集】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u)。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类书】

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太平御览】

类书名。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辑录。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子目。引书浩博,达一千六百九十余种。引书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抄录,并注明出处。

【永乐大典】

类书名。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该书广泛搜集当时能见到的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录六十卷,共装订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名。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改为今名。雍正初年蒋廷锡等人奉命再编,四年完成,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六千—百零九部,一亿六千万字。每部先列汇考,次列总论,有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取材繁富,脉络清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

【丛书】

按一定的目的,在——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世界著名的古代大型综合性丛书,是清代乾隆年简编的《四库全书》,收编古籍达三干四百六十一种,其中有不少罕见的旧刻和旧钞本。丛书的作用:一是集中大量稀见难得的重要图书文献,对保存、流传、校勘古籍具有巨大意义;二是给人们治学以很大方便。

【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图书三干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每部再分类、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有—定的作用。

【四部丛刊】

丛书名。近人张元济主编,分初编、续编、三编,共收书五百零四种。我国古代主要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朝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大都辑入。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四部备要】

丛书名。中华书局自一九二四年起辑印,前后共出五集,收书三百三十六种,一万一千三百零五卷。选书以研究古籍常备、常见和带注的为主,有的采用清代学者整理过的本子。该书较《四部丛刊》实用,两书可互为补充。

【尔雅】

我国最早的释问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研究者认为,此书是西汉初年的学者们编辑周秦至汉诸书的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全书计十九篇。累计各篇条目共二干零九十一条,释词语四千三百多个。书中采用的通用语词与专科语词既结合义分科的编注体系与方式,开创了我国百科词典的先例。它的丰富的词汇训释,是研究古代语言学的重要资料;它的释词方法、编辑体例,对后世训诂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首创了部首分类法,将一万零五百十六个字归入五百四十部。每字先解字义,再按六书说解形体构造,并注明读音。

【康熙字典】

清代张五书、陈廷敬等编纂;在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全书四十二卷,共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一般少见的字,大都可以从中查到,是迄清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字书。

【辞源】

我国第一部有现代意义的综合词典。陆尔奎、傅运森、蔡文森等主编,一九一五年出版正编,—九三一年出续编,一九三九年出合订本。此书突破我国旧辞书的传统,吸收现代辞书的优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共收单字一万一千二百零四个,复词八万七千七百九十个,合计词目九万八千九百九十条。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是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辞海】

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舒新城等人主编,一九三六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单字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五个,语词二万一千七百二十四条,百科词目五万零一百二十四条。按部首排列,以字带词,而词又以字数、笔画为序,在引证、释义、体例、收词等方面都较严密。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倡议重新修汀《辞海》,先后有九百多人参加工作,一九七九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以后,《辞海》不断增补修订,——九八三年出版了《辞海·增补本》,****年出版了修订后的《辞海》(****年版)。

【中华大字典】

是《汉语大字典》出版前我国大陆上收字最多、规模最大的字典。欧阳溥存等主编,一九一四年成书,——九——五年由中华书局初版。全书收字四万八千多,按部首分二百十四部排列。此书继承《康熙字典》的字汇,又采录近代的方言和翻译中的新字,体例比《康熙字典》先进。

【经传释词】

古汉语虚词研究专著,清代王引之著,共十卷。以经传为主,兼及子史,收周秦两汉占籍中文言虚词一百六十个,详加解释。

【文言虚字】

6.中学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识 篇六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拜

(2)升官:迁擢

(3)降官:谪左迁

(4)免官:罢黜

(5)招聘:征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7.古代诗歌散文文化常识 篇七

一、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意

文化常识的不理解、误解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为了应试的需要“重知识”而“轻文化”。教师们在文言文的字词句章的讲解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使得学生在文言章法翻译技巧上积累了必要的经验,却在古代文化的教学中蜻蜓点水。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古代文化常识的讲授不可少。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广、内容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人物称谓:古代的称谓习惯,敬称、谦称等。②纪年月日的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干支年号混合纪年。③重要作家的字号、谥号及诗文集命名方式。④古代官职: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及其任免。⑤科举制度。⑥行政地理名称。⑦礼俗知识等。对于初中生阅读的这些浅显文言文,这些常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2011年《中考指导说明》中文言文训练题中有《黄生借书说》的内容理解,其中首句“黄生允修借书”学生竟然把它翻译成“黄生允许修借书”和“黄生到修那儿借书”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句子,导致上下文不连贯,进而影响整个段落的理解,以致解题时耗时长而正确率低。正确的理解应为“黄允修去借书”。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古代人名的构造缺乏必要的常识,在理解文意上出现很大的偏颇。古代人名的构造比今人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古人的籍贯、身份、官职、字、号、谥号等,“黄生允修”即姓黄,“生”是对年轻读书人的一种通称,“允修”才是他的名字。

二、重视古代常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诚然,古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能从人物形象分析的几个方面入手,得出他们自己的认识。但是理解文言文中的人物还要从当时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文化背景等角度来考虑。有时对古代一些特有文化的了解就成为理解人物形象的钥匙。比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中对“秦王”形象的分析,学生们都知道从秦王的语言、动作来进行分析。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中的“跪”,学生一眼就抓住要点“跪”,就简单地以为就是秦王对唐雎下跪,一个大国之君为了保命竟然对一个小国之臣行如此下跪之礼,从而得出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结论。其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关于古人的坐姿——跪,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下跪”。它和我们现在的“下跪”是有很大区别的。“跪”在古代即秦汉以前没有坐椅,直身而跪。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上对下用“长跪”这个动作本身就表示庄重,秦王一反常态这个坐姿表示对唐雎的尊敬。我们不难想象秦王内心深处的紧张、恐惧,暴露出秦王的卑躬屈膝,把长期骄横中隐藏的懦弱无能完全暴露。秦王形象这时就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唐雎的视死如归、从容不迫。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错过对“跪”字的探究,不仅让学生对这个字存在错误的认识,还对秦王形象的分析流于表面的,显得肤浅。通过课上仔细分析,学生受益匪浅,明白多了解、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文言教学中,指导学生多了解古代的许多文化现象,在其自主的阅读中,才能游刃有余。

三、以古代文化常识为载体,可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与现代文不同,古诗文作者喜欢用历史典故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委婉地表达出来。典故来源于古书中的事件或词句,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典故能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人物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

还是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文章的感情倾向、主题明显,表现对唐雎这种忠君卫国、不畏强暴、胆识过人的一种赞扬。文章中提到的“士”这个阶层已经交代了它的文化背景。唐雎说“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中提到“士”。学生查资料了解到:“士”这个阶层是我国古代最为特殊的一个阶层,到了战国时期,士已经成为有才略、胆识或品格高尚者的尊称,从封荫的爵位变成凭借个人修为得到的称誉。上至达官,下至草莽,俱可称士。士是战国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主宰国家兴亡。他们或在朝堂上雄辩滔滔,或在战场上杀伐决断;他们为国家大事出谋献策,于千钧一发之际出而力挽狂澜。战国的士是中国历史上最骄傲的一种人,他们傲视王侯,凭一己才略主宰天下大势,威震诸侯。士只为知己者死,不为高位者奴。通过这些认识,学生对唐雎的举动有更清楚的认识,也对作者对“士”这个阶层的褒扬之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文言文里面包含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古代文化常识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责任编辑 韦雄)

8.古代诗歌散文文化常识 篇八

第一课时

一、天文地理: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星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第一百十四回,《水浒传》辽国统军元帅兀颜光麾下有二十八星宿将军。如: 角木蛟孙忠,亢金龙张起,氏土貉刘仁,房日兔谢武, 心月狐裴直„„

文曲星,天权,北斗七星之一,位于斗柄与斗勺连接处,斗勺的第一颗星。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3、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四方:东、南、西、北

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4、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5、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6、关内、关外

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7、山东、山西

“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华山、太行山。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即长江以东。

11、江表:

长江以外,指江南。

12、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13、五湖

洞庭湖,鄱阳湖(彭蠡),太湖,巢湖,洪泽湖(鉴湖)。

14、古今地名 大都

北京 东京、汴京 开封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 南京 临安

杭州 姑苏

苏州 会稽

绍兴 长安 西安

15、地名别称

冰城 花城 蓉城 春城 雁城 星城 雾都 水城 牡丹城 哈尔滨 广州 成都 昆明 衡阳 长沙 重庆 苏州 洛阳

2、(1)河内:黄河以北。河东:黄河以东。(2)山东:崤山以东。(3)河西:黄河以西。

(4)关西:函谷关以西。今陕西、甘肃一带。(5)江表:长江下游以南地区。(6)淮左:淮水东面。

3、(1)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

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北辰:以德治国的统治者。(2)逝者:流逝的时光。

(3)知者乐水:智者是聪明人,善于思考,反应敏捷,像水一样灵动。

仁者乐山:仁者是仁慈宽厚的,安于义理,不易冲动,像山一样稳重。(4)日月之食:日食,月食。犯了错误,人们都能看到,知错能改,人们都会敬重他。

二、纪年纪时 纪 年:

(1)干支纪年法(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年号纪年法(如:庆历四年春)。

(3)年号干支兼用(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纪年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例:1911年 辛亥年 2007年 丁亥年 2008年 戊子年 2009年 己丑年 纪月

孟: 朔 仲: 望 季: 晦

纪时——地支纪时

23-1 点为子时(三更)1-3 点为丑时(四更)3-5 点为寅时(五更)5-7 点为卯时7-9 点为辰时9-11 点为巳时11-13 点为午时

13-15 点为未时15-17 点为申时17-19 点为酉时19-21 点为戌时21-23 点为亥时

传统节日 见课件

第二课时

三、姓名字号 《百家姓》

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 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 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 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

《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增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夏侯、诸葛、尉迟、皇甫、公孙、慕容、长孙、宇文、司徒、司空、中国100大姓氏排名,看你的姓氏排名第几?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人名称谓(1)人名

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

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王绩字无功,管同字异之。名 字 号

诸葛亮 孔明 白居易 乐天 文天祥 宋瑞

王绩 无功 管同 异之

五柳先生 陶渊明 青莲居士 李白 六一居士 欧阳修 香山居士 白居易 东坡居士 苏轼 易安居士 李清照 稼轩居士 辛弃疾

屈原 名平,字原 孟子 名轲,字子舆 李白 字太白 杜甫 字子美 王维 字摩诘 苏轼 字子瞻 苏辙 字子由 岳飞 字鹏举 毛泽东字润之

鲁迅原名 周树人 艾青原名 蒋海澄 郭沫若原名 郭开贞 冰心原名 谢婉莹 老舍原名 舒庆春

谥号

表扬:文

明 景 昭 穆

批评:厉 炀

同情:哀 怀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范文正

司马文正

欧阳文忠

苏文忠公

(2)谦称。

王侯自称孤、寡人。

大臣自称臣。

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不肖、愚、鄙人等。

女子自称妾。

晚辈自称小子。

(3)敬称。

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

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四、礼仪制度 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100岁

科举: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 贡生 ”,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 进士 ”,第一名称为“ 状元 ”,第二名称为“ 榜眼 ”,第三名称为“ 探花 ”。

拜:授给官职。除:免去旧职任新职。出:出任。升: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升官。革:革除官职。罢:罢免、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远调。削:革职罢官。废:罢免或废黜。授:封给官职。擢:提拔、选拔。左迁:降低官职调动。座位尊卑——室内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 画出四人坐的方位。座位尊卑——堂上

朝南为尊。古代的“南面”就是坐北朝南,即面朝南坐,其位为尊为上;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师生在课堂上教学,老师面朝南坐,学生则面朝北聆听老师的教诲。二是古代的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朝北。

座位尊卑——车骑

车骑上的位次是以左为尊的。《史记·信陵君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这里的“虚左”就是空出车骑左边的位置,以表示对人的尊敬。今成语有“虚左以待”。

五、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 《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风骚:

《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四书五经: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

“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

指《诗》《书》《礼》《易》《春秋》《乐》六种经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吕氏春秋》:

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世说新语》:

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字典。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别: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9.2018古代文化常识好题集萃 篇九

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qí)、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也称“丁母忧”,指母亲的丧事。..C.河北在古代指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不同。..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自号的人,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到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B.“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D.“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属于非官方的私谥),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杨广为隋炀帝。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死的讳称,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9

A.“弘治六年进士”中“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B.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其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一般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补潍州教授”中“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知平江府”中“出”指京官外任;“除给事中”中...“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8.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指官员到任到职。.........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10.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明道二年六月”中“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1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畿辅:畿,指京畿;辅,三辅。指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B.尚方剑:俗称“尚方宝剑”,皇帝用来封赐大臣的剑,表示授权,可以便宜行事。...C.文士:知书能文之士,泛指文人、读书人。科举制度为底层贫寒文士入仕治国提供了重要途径。..D.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1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9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的宠爱。.1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其同义词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1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考查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文中“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C.文中“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1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冠族,指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C.辎重,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1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五经》指《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1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C.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18.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9

C.“海盐民”中“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古人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如《史记·吴太伯世家》:“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1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D.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20.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践阼”亦作“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指皇位;“祚”还有福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B.“居母忧”中的“忧”指父母之丧,比如“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此处的“丁”意为遭.逢、碰到。C.“谥曰”中的“谥”指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大官进行评定而给予的称号,比如“东坡居士”即为苏.轼的谥号。D.《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五..部书的合称。

2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2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2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2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9

D.乞骸骨,自请退职之意,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2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2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武)侯名琦,丁丑进士”说明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2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28.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即“连坐”,或称“从坐”“相坐”“随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2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过省试后方可进入殿试。..B.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C.判,是代理(某官职)之意。文中“陈秀公罢相,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说陈秀公被罢免了宰相之职后降为.镇江军节度使,且代理扬州知府之职。D.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天(一说为前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30.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C.原文“端拱中”里,“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雍熙”。....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者。.3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9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于西周。唐代分化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C.丁酉,古时计时方法。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至今仍在沿用。文中“丁酉”指这年的十..一月为丁酉月。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3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一说。..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33.下列说法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代“国”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后常用来指都城。.②“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⑤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可作为成年女子的谦称。..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3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C.丁母艰,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不见经传”,经,指儒家经典。传指传记体文章。后来则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与典籍。..3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三省六部”制出现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中...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提升官职之意。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习惯上,唐以前对殁世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因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如曹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3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9

B.经略,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C.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因为先人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D.屯田,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3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原文“内艰起复”中,“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B.原文“刘永遭父丧„„英宗命夺情视事”中,“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C.原文“军民„„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中,“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D.原文“及十年春,大计群吏”中,“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38.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3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表示授予官职。.40.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出,古代称地方官调任到京城为官。.B.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借指边防重镇。.C.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车马。.4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9

4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4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中国:指黄河流域一带,是古代九州之一;九州:传说中国上古行政区划为九个区域,泛指中国。..B.斋戒:古人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忌酒忌荤,表示诚心。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C.结发:古时候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成年,可以结婚了。..D.六合: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叫“六合”。..4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泰山”喻指岳父,“伉俪”为夫妻自称。称老师: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中的“六艺”则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4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B.三省中负责执行国家政令的是尚书省,六部中负责军事事务的是兵部。....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4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时。...C.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用“社稷”代国家。..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4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职之意。..B.“与诸生言”中“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C.请老,告老,官吏因身体等原因请求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休政等。..D.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又称:成均、东序、右学,隋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4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最为完备,有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律诗(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绝句(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等。..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D.《四库全书》是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9

【参考答案】

1.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2.A。左迁是降职之意。

3.C。迁,可升可降,左迁指贬官,升官极少用“右迁”。4.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5.D。“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通史”。

6.D。大臣、妃子、名人、名吏等也会有官方给的谥号,除了表褒扬的“善谥”,也有表批判的“恶谥”。7.C。除:此处指任命官职。

8.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致政”与“致仕”一样,指官员离职(辞官或退休)。9.D。“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10.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错。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1.D。“旦日”有“初一”之意,但无“正月初一”之意。

12.C。薨是对诸侯死的描述,有封爵的大官死去也可称薨。帝、后死称“崩”,大夫死称“卒”,一般人(庶人)死称“死”。

13.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14.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补”指补缺任职,属于任职授官)15.A。冠族指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16.A。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7.B。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

18.B。署、权、假均表示暂代官职(暂借某官职的名义。如《苏武传》中的“假吏常惠”)。19.A。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即农业之神。20.C。苏轼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21.D。“朕”只用作皇帝自称,不能用于诸侯王。

22.D。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未成年而死叫殇,少壮而死叫夭(夭:未壮也),自然地终结生命叫老。

23.D。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非七品十八级。

24.C。我囯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5.C。谥号,一般特指官谥。平民一般无官方谥号,但可以有私谥(民间人士加予的谥号)。26.A。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27.A。日中大约是11点至下午1点,即“午时”。

28.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29.C。判,是兼任某官职之意,而且是以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兼任州郡官。

30.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与死亡原因无关;特殊情况下也有追赠平民的。31.C。“至日”指“夏至”或“冬至”,“丁酉”在此指年,即景炎年。32.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33.C。②“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⑥“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8点前后。34.D。“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非今天的传记体文章。35.A。“历迁协领”意为“曾因调动而担任过协领”,所以,此处应解释为“任职”而非“调动”。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C.“关”,指山海关错,这里泛指边关。D.不是“褒扬的评价”,而是“褒或贬的评价”。

36.D。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37.A。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38.B。“迁”既可指升迁,也可指贬官。39.D。除,此处指除去官籍,削除官职。

40.A。出:任中央官职的京城官员调任做地方官。41.B。“南面”指称王,“北面”是称臣。42.C。科举取士归属礼部。

43.B。九宾:古代外交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44.A。“伉俪”是对别的夫妻的称呼,把对方及其配偶尊称为“贤伉俪”。45.C。二者说反了。

46.A。“垂髫”指小孩,“黄发”指长寿老人。47.A。改,指调动官职。

上一篇:大班语言期末考试下一篇:农业机械化专业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