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优秀教学方案

2024-09-08

《古诗》的优秀教学方案(14篇)

1.《古诗》的优秀教学方案 篇一

一、复习古诗,谈话导入

1.指名背诵古诗《草》。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3.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古诗《小池》。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运用各种方法识字。

(1)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2)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3)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3.指导写字。

(1)小组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2)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三、细读古诗,总结学法

1.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草》这首诗时是按照怎样的学习步骤来学习的?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请同学们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学生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2)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帮助)

四、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捕捉蝴蝶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当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中找不到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3.比赛读:谁读的好?好在哪儿?

4.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五、巩固古诗,能力培养

你能把这首小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吗?小组交流。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宿新市徐公店》这个故事讲给自己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笆 小路

2.《古诗》的优秀教学方案 篇二

近十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十分关注古诗词教学的发展,对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一线教师对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了解和掌握,能够搜集到很多有关古诗词教学的辅助资料,但对古诗词鉴赏具体的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总体来说不高。作为高中这个特殊学段,古诗词鉴赏的具体目标应该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研究现状

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研究范畴,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关于古诗词鉴赏目标的定位;关于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的研究;关于古诗词鉴赏方法的研究;关于古诗词鉴赏内容的研究。

三、高中古诗词鉴赏目标研究意义

(一)古诗词自身价值

古诗词的认知、教育、审美等价值得到了教育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孔子在《论语》中不止一次提到过学诗的重要性。他认为“不学诗,无以言”①,并且肯定了诗歌抒发情感、认识事物、人际交往、疏泄情绪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事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木兽草之名。②宗白华先生肯定了诗歌的审美陶冶的功能:“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③

(二)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价值

以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举例来说。人教版必修有五册,共选入课文有79篇,其中古诗词集中在必修二、三、四中,共22篇(诗14篇,词作8篇),占到接近28%的比例。在人教版选修系列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代诗歌散文共48篇,其中有古诗词30篇。无论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古诗词的比重体现出了它的重要地位。

四、高中古诗词鉴赏目标依据

(一)古诗词特点

我国古诗词,与外国诗歌题材相比,它蕴含了抒情性、高度凝练、表达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等特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特点是中华民族沉淀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感受体悟。

(二)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而古诗词教学的鉴赏目标,是让学生可以“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三)学生自身情况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高中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矛盾中,这个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古诗词鉴赏目标应使学生通过与先人对话,陶冶性情,追求高尚品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社会发展要求

国学热现象的出现,说明大众对传统文化、古诗词学习的强烈需要。而“中国梦”也要求高中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古诗词中彰显的家国情怀、理想追求、高尚道德可以引导高中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高中古诗词鉴赏目标内容

(一)感悟优秀民族文化

古诗词鉴赏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热爱祖国、勤劳勇敢、团结统一、自强不息……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秀民族精神。

(二)学做谦谦君子

1. 浩然正气。

通过古诗词鉴赏,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面对挫折,能够直面问题,不断改变。得意时,安详自若,失意时,乐观旷达。

2. 审美素养

高中古诗词鉴赏应该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加强古诗词诵读,在诵读中体验作品意象和意境,感受美、理解美。

3. 语文素养

通过古诗词鉴赏,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积累丰富的诗词知识,培养语感,提高高中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目标应该适应高中段的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使学生在感悟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践行君子品格、修养,提高审美素养、语文素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摘要:古诗词鉴赏教学目标是古诗词教学得以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从古诗词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自身情况、社会发展要求四个维度确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具体目标:感受优秀民族文化,学做谦谦君子。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君子修养,文学素养,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世颖.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2]张爽.高中古诗词鉴赏策略[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3]游思源.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4]蒙芳玉.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2.

[5]刘玉娟.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4.

3.古诗《赠刘景文》优秀教学反思 篇三

说实话,对于上古诗这类课文,确实心中没底,毕竟他距离我们太遥远,且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即使自己理解了,也不知该如何传达给学生。但是没办法,作为教师,只有去适应教材,而不能让教材适应我们,我也只好赶鸭子上架。

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没想到他们一下就说出来了,让我欣喜不已。对于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4.古诗两首小迟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处于6-7 岁之间,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并 且在朗读方面需要很好地训练。所以必须巩固学生的积累知识情况, 并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认识“池 惜 阴 晴 柔 露”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理解诗的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激发热爱大自然的 情趣。

说重点

以朗读和背诵作为基本训练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来逐步理 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可爱,接受美的熏陶。

说难点

指导学生透过字面意思挖掘诗句背后的意蕴,感受到古诗文字和 2 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说教法

1、朗诵法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为他们创造主动感知、积极思考、体味成功 的机会。在引导学生品词读句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边读边感知作者 的情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图景,边读边品味语言文字的滋味, 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使课堂里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运用图 片,音乐,动画等美学手段,使整个课堂里洋溢着美育气氛,使学生 在接受语文教学时同时受到美育的熏陶。

2、电教法

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

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无论如何强 调调动所有感官的必要性都不为过。这节课,教师打通了学生接受信 息的多条渠道。运用电教法,抓住了学生获得信息的主渠道--视觉。 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考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

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 道更加多元。当信息通过多种渠道立体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时,你还 担心美丽的乡村美景不在学生的脑海中吗?

说学法

1、感情朗诵法

这首诗极富艺术力。情溢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 情思,而这种情思,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但这种情,诗中并没 有直露地抒发,全部寄于字里行间,那么,要抓住这种情,只有读, 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去领会,会胜过老师重三 叠四地讲解,同时还起到了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

2、想象意境法

这首古诗短小精悍却意境深远。诗中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着力 描绘了夏初小池的美丽可爱。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意境美,就要让学 生通过看图朗诵、听音乐朗诵等多种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 境,要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感 受到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真正领略到古诗文的语言美、意 境美,读出赞美、愉快的感情。

3、小组合作法

联合国文教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 人。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不用老师教的情况下 能够做到自主学习,这很重要,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所以,在教 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自主 识字,初探诗意。

总之,在一年级古诗教学中,我们主要应该抓住朗读这个关键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共同感悟语言,品词析句,并做好课外延 伸训练。

5.《古诗》的优秀教学方案 篇五

《古代经典阅读与传统文化传承》课题的基本思路,已有成果,研究内容主要方法及实施步骤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以经典诵读为先导,传承“礼仪之邦”的美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的优秀品质。

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论语》、《三字经》,到《千字文》、唐诗、宋词,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早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

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进行经典优秀文章的教学时,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品德修养教育,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使传统文化与美德深入学生心灵。利用节日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

以诗词为例开发古诗词教学资源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6.古诗教学的诗意追求 篇六

一、入乎其内, 读进文本

学生只有充分地感知、理解诗中的语言, 才会形成自己的认识。读, 入乎其内的读, 使学生沉浸于文本, 去体味、感悟诗情。

1. 读通诗文——晓情。

朱熹有言:“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学生愿意读诗, 但多数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诵读, 分清诗歌章节之轻重缓急, 行文之抑扬顿挫, 把诗文读通、读顺。其次学生要熟读古诗, 熟读是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 才能真正领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教学《赠汪伦》时, 教师先讲授《十里桃花, 万家酒店》的故事, 学生兴趣盎然, 于是教师说:“我发现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诗了, 那就大声朗读吧。”接着教师指名读, 让学生读准“乘舟”“潭”等的读音, 然后教师指导朗读, 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读出诗的意境、感情。

2. 读懂诗句———悟情。

刘勰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悟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在解字词、明诗意的基础上插入情境。如果学生理解全诗后, 或听着教师诗化的语言闭目想象, 或走进画面, 创构诗境, 就一定会深刻感悟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了。

3. 读深诗意———释情。

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 它的功能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可明确显示内容, 即符号层;二是含蓄地表达信息内容, 即隐蔽层。学生要想真正理解诗文, 就要透彻理解隐蔽内容。读诗, 只有读出了诗人的切身感悟, 把握了诗人的思维方式, 才能进入诗人的“个性”领域。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中挖掘语言的隐蔽层, 潜入诗句的“深海”, 体会诗人隐藏在诗中的意思。

如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 教师紧紧围绕“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组织教学。教师疏通诗意后问学生:“这里的‘胡尘’, 写的仅仅是金兵战马扬起的尘土吗?”接着让学生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中, 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 你们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这样, 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逐渐加深的, 教师要启发学生精思, 使学生在读中逐渐领悟, 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二、出乎其外, 读出诗情

朱自清说:“以己意己志去推作者之志。”真正的阅读是做书的主人而不是沦为书的奴隶, 是与作者平等地对话而不是做作者思想的俘虏。读诗也一样, 学生既要读进诗人的作品中, 品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更要对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 读出疑点———析情。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 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陆力渊先生说:“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读诗须有疑,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进行分析思考, 进而深刻理解诗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把学生肤浅的认识引向深入。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 教师抓住“倍”字, 巧设疑问:“‘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更’‘越’‘又’等字?”学生入情入境, 与诗人产生了共鸣, 深刻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开动脑筋、主动吸取知识的过程。在读诗的过程中, 学生应不迷信, 不盲从, 不满足于表面理解, 应融进自己的知识体验, 进行自己的思考, 这样才能深刻感悟到诗的含义, “品尝”到诗的别样风味。

2. 读出美感———传情。

语文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及其技能, 还应当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对于真正进入作品的人来说, 读书是美的体验, 每一本书都能成为他们精神原野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在古诗教学中, 学生用词准确地表达自己领略到的诗人的情感, 是有难度的。教师何不另辟蹊径呢?语气、语调同样能表情达意, 教师只要搭建想象朗读的平台, 学生就能演绎得至善至美。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力将学生放在一个能自由翱翔的空间, 点燃他们创造性的生命火花。这样, 学生才能从诗句中听到昆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 看到鸟儿的飞翔、溪水的流淌, 闻到青草的气息、野花的芳香……通过欣赏古诗, 学生领略到了诗的内涵, 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3. 读出新意———拓情。

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召唤性和“空白”意义, 是一个意义框架。这就决定了阅读的多元性、多解性、模糊性。鲁迅先生在谈《红楼梦》时曾形象地说:“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作者以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今人所说的“一百个读者, 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研读, 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诗作, 对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拓展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启发, 适时点拨, 激发学生对诗文的感悟, 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如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在思索,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所表现的是登高望远的舒展心情还是其他的思想感情。这样, 课堂上就会出现观点的交锋, 智慧的碰撞。

7.优秀的古诗词句 篇七

2、别后衣宽归日近,迎来欢聚奏管箫。才人多少别离怨,犹若钱塘涌海潮。

3、绿水苍山踽踽行,柳枝招手慰心平。草青脉脉垂花絮,果红勃勃怯意浓。

4、窗外相思随雨坠,车中离恨伴云逢。一条鹊桥无归路,只怪昔时太痴情。

5、孤身踉跄步红墙,放马悠悠赏灯光。落叶梧桐含晚籁,枝上喜鹊唱斜阳。

6、一位倩影踟蹰近,几句知心绸缪长。挽臂同行身似梦,更觉红颜锦绣香。

7、水绿山蓝分外娇,桃花碧潭暗香飘。佳人琵琶弹心曲,靓仔竹笛诉情苗。

8、款款身姿一日近,悠悠合奏两心交。时光易逝人易老,莫错佳缘香自消。

9、胸海能承几多愁,为消囧憾上高楼。来云竟然瞥青眼,去雨须臾闪白头。

10、往事遗留星似梦,今朝只剩月如钩。天高雁去人何处,垂泪相思锁清秋。

11、谢过桃花菊又红,时光无奈晚来风。莘莘学子乘鸿雁,栩栩凌云朝向东。

12、得志常思家乡水,耕耘不忘玉楼情。花到秋实时已杳,偶谢金荣慰平生。

13、屏前似把往昔说,几句绸缪令惨咽。雅韵人生逢知己,风骚旧阕唤离歌。

14、轻吟能教思肠断,重唱犹如念琴拨。自古痴心织壮锦,恩恩爱爱不停梭。

15、枫叶难同桃花香,粉蝶出水展疏狂。年年穿越菊花径,日日亲昵牡丹香。

16、多少新人招手到,几位旧爱别夕阳。相思本是玩笑话,作孽金钱泪两行。

17、落日青河绕城郭,群峰北望晚霞波。西山笃学吟唐宋,东寺钟声撞禅歌。

18、玉洁莘莘学子舞,冰清韵韵先生和。种树都嫌杉树少,红豆一枚采泪多。

19、烟波浩渺浪孤楼,曲榭亭台岸芷幽。远眺波花轻似梦,低徊鹬鸟款如愁。

8.处暑的优秀古诗词 篇八

《早秋曲江感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长江二首·其一》

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闲适》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唐代: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处暑》

明代:张穆

一岁频过处暑天,单衣林麓胜情偏。

田无负郭供公役,邻有藏书借为编。

山市每欺沽酒近,岩居深德种桃先。

宵来疏雨添无赖,尽夜绳床恣意眠。

《处暑》

宋代:吕本中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处暑后一日作》

宋代:江南雨

旷世喧嚣许暂休,华光耀彻古城头。

拼教一秀名青史,忍看千金冠沐猴。

此夕和谐堪把握,明朝风雨待绸缪。

绮筵散罢尘初静,渐有新凉递好秋。

《次韵毕叔文苦旱叹》

宋·赵蕃

尔何不归乎故宇,却向殊方书闵雨。

江东数月不得书,忆弟看云在何许。

旧传重湖北之北,米贱真成等泥土。

如何比岁公及私,衰竭不能堪再鼓。

贫家一饭有并日,远市朝炊或亭午。

朱门但知粱可厌,我辈翻嫌字难煮。

晚且禾秀早向实,舂箕不须逾处暑。

胡为旱势复如此,坐致诗人形苦语。

如闻巫觋有通灵,肸蛮似逢人问妪。

前朝一雨苦不难,况今磨神无不举。

会当劳以三日霖,绿浪黄云看掀舞。

《七夕处暑》

清胤禛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

9.《古诗》的优秀教学方案 篇九

一、古诗是琴,是画,有声有色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先用古诗的韵律美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文字韵律上得到满足,接下来再领会诗句的意思。比如,学《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可把诗句内容讲成故事,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体会,在音乐中出示画面:作者乘船回头遥望岸上,汪伦在岸上唱歌作别,水浮船起,一道道水波传递着汪伦对作者的嘱托和不舍。作者回眸之间流露出的感动尽情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让学生想象一下两人之间会说什么,假如你是汪伦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你又会说什么,说出你的感慨。 这样,整首诗的场景就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故事丰富了, 人物的感情鲜活了,诗句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明了,整个课堂就像情景演出,让学生身临其境。

二、自主创设情境,情景交融

古诗要表达思想感情都要借事或景,叙事就会有情节,写景就会有画面。叙事诗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给大家听,自己发表见解评价故事中的人或事。比如《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讲述渔者怎样的艰辛,想象一下食鱼者的享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学生自己就是作者,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动静结合,声情并茂古诗含蓄、深奥,有些情境不容易被小学生理解,但抽象的意境让学生感觉确实很美,却又抓不住,摸不着, 猜不透。比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觉很美,可美在哪里呢?诗中的山没有特点,山中的小屋也没有描述,只有枫林似乎还是一处不错的景色,但它不能代表整首诗的意境啊!细细品味后引导学生:山中伸向远处歪歪斜斜的小路通往大山深处冒着炊烟的人家,袅袅炊烟和白云相连。可以想象,小屋主人归来沿青石板路回到小屋生火做饭的情景。而“我”当然要停车欣赏火红的枫林了。前两句虽然只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却给人足够的遐想空间。在这幅静态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任意的去勾勒动态场面。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动静结合,让学生去遐想,去感触,让诗的意境“活”起来,让诗的画面“动”起来。

三、注重诗句感情色彩的出处

诗人的每首诗都不是单纯的叙事写景,它主要是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发个人感情。在教学中,讲解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诗人所在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故事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课堂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再从诗句中斟词酌句,品味诗意, 最后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学王安石的诗,诗人生活在那样一个腐朽堕落的封建王朝,诗人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所以他的诗大多忧国忧民,具有政治色彩。而李白生活在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盛世时期,所以他的诗多以赞美和思乡为主。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句,重点是要理解诗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诗句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诗句情境当中,这样学到的古诗才有血有肉,才能体会诗句所赋予的生命力。

四、情景交融,激发兴趣

小学生起初对故事的兴趣只停留在形式上,朗朗上口,和仄押韵,但小孩记得快忘得也快,原因就是不理解,背诵起来出口成章, 但不知所云,更别说所以云。在教学中,我们应借助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学《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青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示画面,按画面去讲解体会, 让学生想象小孩垂钓时怕鱼儿不上钩时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在课堂上学生有交流,有表演,有欣赏,有想象,整个课堂在兴趣中开始, 在兴趣中进行,在兴趣中收获理解。

五、有感而发,理解诗句内涵

古诗是借描写抒发感情,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古诗句的意思作为重点,从而来解决抒发感情这一难点。让学生知道古诗词中没有单纯的描写,都要借描写表达一种思想感情, 无论借物咏志还是借景抒情。故事内容是载体,思想感情才是内涵。

古诗能激发小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教学中以此为契机,教师用情景交融的教学手段,带学生走进古诗所展现给我们的意境, 产生感情,与古人交流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让学生由对古诗形式的赞赏升华到对古诗内涵的欣赏,这才是教学目的。

摘要: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展现古诗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诗配画,乐配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诗的意境出发,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有所感,有所悟,欣赏之中出见解,思考当中有交流。在品味古诗内容的同时,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增强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习古诗的真正目的。

10.《古诗》的优秀教学方案 篇十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我的叔叔于勒 教案示例一。

(二)能力训练点

1.绘形写神,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通读全文,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析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是本文的难点;

3.作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是学习本文可能产生的疑问。

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学生可以运用以前学得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本文主要是神态),语言等的.浯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教师应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加之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设计

1.由于本文情节生动、曲折、有趣、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让学生充分阅读,从而理清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

3.教师可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课时的思考题。(投影仪打出)

①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②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③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目夜盼望的于勒,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 教案示例一》。这是什么原因?

④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后的归纳能力)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个是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 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讨论并归纳: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感情。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惶”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怖,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

(四)总结、扩展

1.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2.试举例谈谈,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双在情理之中。

参考:

(1)于勒在南美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能被哥哥“打发”反“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11.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探析 篇十一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初始阶段, 在其中穿插进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 而且还可以通过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美”, 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语文, 喜欢上古典诗词。现在古诗教学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这种潮流, 积极进取, 对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进行深入剖析, 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古诗词的意境美。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素材,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进行古诗词的美育教学。笔者认为古诗词中最具欣赏价值的是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是诗人将情与景交融之后的产物, 所以诗词中作者往往会赋予感情, 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就会被拟人化, 光怪陆离或者空灵幽密。在进行授课时,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以使他们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让学生对诗中的意境产生更深的理解,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教学。

例如, 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种意境, 可以组织学生去亲密接触大自然。杨柳飘摇、细雨霏霏, 刚刚冒出芽儿的绿草被雨水沾湿, 朦朦胧胧, 显示出极淡的青绿色, 再让学生吟这首诗, 此情此景, 仿佛与诗人所处的时空重合, 不仅使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给他们带来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古诗中的情感美。古诗是诗人情感的表达, 古人的诗中大多夹杂着个人的情感, 而这情感的存在不仅没有影响到古诗的欣赏价值还升华了古诗的内涵。由于古诗距今都有较长的时间, 所以, 其使用的文字对现代人来说都较为生疏, 对小学生来说就更是难以理解了。为了让学生领略到古诗中的情感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反复的诵读, 首先要做到熟读, 然后再对诗中情感进行剖析。学生在熟读时很容易就会对诗中的情感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反过来又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这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一个途径。

例如, 在对杜甫的《绝句》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先叙述作者所处的时代, 介绍此诗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对此诗的基本情感有一个把握。教师在进行背景介绍时要着重介绍杜甫报国为民的崇高理想和安史之乱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让学生明白杜甫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深切同情和报国无门的焦虑心情, 这样就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感情的喷薄做出了解释。安史之乱平定, 战争消弭, 作者回到成都草堂之后写下此篇, 全诗一句一景, 各臻其妙,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感情轻快明亮, 写出了作者对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但是, 随着作者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和江船的出现, 他的乡情被触动了。表面上写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 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 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仕途不达的失落之意, 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全诗言景, 却通篇是情, 将一个一心为国为民却只能在家耕读的寂寥读书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教师通过向学生们分析此诗情感,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明白杜甫崇高的情怀, 最终号召学生向杜甫学习, 关心疾苦, 热爱国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的美育教学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领略古诗的语言美。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我国的古典诗词言简意赅、语言凝练, 字字珠玑, 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因而有“炼字”一说。要想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就要对诗人的炼字有所了解。

例如, 在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就经过了作者的反复研究才得以选用。关于“敲”字的选用还有一则轶闻, 贾岛因苦思“推”字与“敲”字孰优孰劣与韩愈的仪仗相撞, 被押到韩愈面前, 韩愈了解缘由后思考良久, 说“敲”字更好。教师可在课上向学生讲述这则故事, 既加深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告诉学生炼字不易, 佳句难得。

12.古诗《钱塘湖春行》的优秀教案 篇十二

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13.优秀的古诗词句 篇十三

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4、好天良夜秋如水,明灯一觉黄昏睡。

5、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6、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7、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8、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9、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10、小楼昨夜又春风,云雨巫山数落红。

1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3、十年磨一剑,霜寒未曾试。

14、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8、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19、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2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2、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2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4、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6、莫问东君诉恩怨,自来春梦不分明。

27、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2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9、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30、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31、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32、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33、闲院午阴迟,衾寒许枕知。

3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5、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36、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37、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38、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9、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4.浅谈古诗词的教学 篇十四

一. 重视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背景

课前预习, 是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 体会作者创作情感的重要一环。学生可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 了解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就让学生谈谈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风格, 学习曹操的《短歌行》引导学生了解曹操诗中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让学生议议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 悲歌噱慨、气韵沉雄。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引导学生了解陶诗平淡自然之美, 语言质朴无华, 不加雕饰, 极尽语言纯净之美。学习王维诗《山居秋瞑》引导学生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学生经过预习, 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 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

二. 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是的, 现在的学生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 文化积淀非常浅薄,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去大量积累, 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 为此。

l.每节语文课前三五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诗, 使学生掌握快速讲析诗词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每册课本上的诗词都要求学生必须背诵, 诗词的内容也必须掌握, 这样就有六册课本中的几十首古诗词知识财富了。

3.坚持每天的晨读来背诵古诗词, 除了课本上以外, 相关的作者的名篇也要背诵, 教师可进行古诗词背诵竞赛活动, 看谁背的篇目多, 进行激励有奖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从温故知新中获取良好效果。

4.佳句的积累。古诗词中有些名句突破了时间的局限, 仍然“存活”于今人的文章中, 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诗人手法的巧妙, 能当时就背下来, 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 不去写依依惜别的情怀, 而是代之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孟浩然怀才不遇、终身不仕不甘的寂寞的豪逸之气, 却发出“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的盛唐之音。更要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沉舟侧畔千帆进, 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名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这些名句将积淀于学生的精神中, 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净化了学生的灵魂。

三. 深入品昧, 赏析研讨

古诗词文字简练, 蕴含丰富, 传统的教法只注重讲解, 强行灌输, 此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训练鉴赏品味能力, 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综合能力, 因此, 根据课标目的要求,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等习惯, 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具体的做法是:

1. 了解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 思想的外化。因此, 我们赏诗品词, 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例如李清照这个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女词人, 北宋灭于金, 举朝南流前生活舒适安定, 与夫金石考古家赵明诚游于文艺, 南流后, 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 生活颠沛流离, 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丈夫离别的相思愁绪, 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沮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所以研赏古诗词前, 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 同时, 亦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 成为自身的积累, 为以后去赏读别人之作及他们该时期的其他之作打开方便之门。

2. 品析名句, 抓住意象。

写作诗词, 讲究练字练词, 抓住关键的字、词、名句进行赏析, 可直接披文入情, 品味作者当时迸发的情感, 体会练词练句的妙境, 教学中, 引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快速入境, 加强古诗的理解。例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新逢席上见赠》中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联推开一步, 摆脱现实处境, 展望未来风光, 沉舟侧畔千帆竟发, 病树前头万木春, 景象壮丽改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 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慨。诗句借用自我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蕴含哲理, 至今常被人引用, 成为千古传诵名句。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 但并不悲欢, 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 未来总比现在好, 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 学生听至此, 会陶醉其词, 被锤字炼字所折服, 这种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学生也亦可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了。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 即我们常说的意境, 阅读品赏时应先抓住意象即物象, 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 然后作整体理解, 体会意境。掌握意象知其含义, 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 渲染悲寂氛围,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摇有此寄》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 多为思恋他人, 发泄心中忧闷之意, 吹奏笛、笙、箫等, 多暗含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 在掌握各句含义和把握诗句意义后, 学生形成一些认识, 使之能归纳出一些特征, 更加能顺畅品味赏析诗词了。

3. 分析写作手法, 渗透爱国主义和审美教育。

诗词分析品赏时, 在写作手法分析中不能一概而论, 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的不同特点, 有的放矢的进行鉴赏。

鉴赏诗歌时, 通过分析其中修辞手法, 更能领会诗蓄积的情感, 如李白《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用冰寒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 荆棘丛生, 使人容易透析其心境, 因此, 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诗歌中表露的情感。

在古诗司的教学中, 不仅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还要让学生学习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权、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 激励学生从小就树立热爱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坚强信念,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通过创设情景, 唤起学生的情感, 创设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 让学生置身其中, 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 并让这些美感创新在学生心灵中积淀下来。

上一篇: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下一篇:歌剧《红楼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