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2024-08-01

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精选16篇)

1.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

加强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加快我市养老事业发展

许 俊

我市是中外闻名的长寿之乡,也是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2009年,共有60岁及以上老人约3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3%,其中90岁以上7380人,百岁老人256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越来越严重,江苏省比全国提前1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如皋又比江苏省提前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我市又是教育大市、建筑大市,离家求学、外出务工,在外落户的人员随之大幅增加,使城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家庭。

养老事业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我市虽然实施了一系列帮老、助老计划,但养老事业发展与我市人口老龄化和快速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现实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当今机关、学校、幼儿园、住宅、商店、酒店、公园、街道不断更新上档次的同时,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国家实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是不相符的。目前,我市机构养老(敬老院、福利中心等)床位仅3600多张,仅占老年人口的1.2%,大部分老年人都在家养老,由于其中有不少是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失能老年人,部分有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希望到有治疗康复水平的养老机构进行养老,而我市目前尚没有一家集养老、保健、康复、诊疗于一体的老年机构。为提高长寿老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助老的养老新格局,建议政府尽快出台鼓励投资养老事业的政策,加快我市养老事业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根据不同的人群,对养老机构的种类、比例和总数进行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的各类养老机构建设的规模,定编床位、入住人数,工作人员数及其从业资格,硬件设施、必备工作内容,完善办院各项条例规则等。

2.加强市、镇养老机构的建设。政府予以一定的财政投入,投资建设市级集养老、保健、康复、诊疗一体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康复医院;出台鼓励政策,将镇敬老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姻,让其在敬老院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敬老院对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水平,让敬老院老人足不出院即可享受到具有一定水平的医疗救治服务。同时,鼓励乡镇医院开办社会养老服务,政府予以适当补贴。

3.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投入。目前从中央到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工作,建议参照南通市鼓励政策,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使广大困难老人、空巢老人有自己的活动阵地和养老保障。

4、鼓励社会团体兴办养老机构。出台有关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团体和民间资本兴办条件较好、收费合理、服务齐全的敬老院、老年公寓。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办好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棋牌、书画、球类、歌咏等场所,为老年人养老、健康长寿提供条件。

2.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二

我国的民营养老院多以提供享受服务为主旨,建立最好的硬件设施,对老人的饮食、住宿、医疗、康体活动予以品质的保证。这种经营与星级酒店经营的意识存在着共性,但缺乏的是对老人独特心理的了解,使老人的自我实现、情感归宿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

1.养老机构内部自主管理难实施

在养老机构内部的自主管理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老人在机构的协助下,成立自主联盟,通过民主选举推选老人代表;二是以住宿楼为单位,每层楼推选楼层长,每栋楼推选楼长,这样层层管理,充分覆盖到每一位老人,老人代表能够充分了解老人意见,及时与机构负责人进行协商,共同改进。随着借鉴国外养老经验,许多机构领导人都有让老人参与到机构管理中来的意识,知道这种模式有着种种优势,但能够真正让老人参与管理的机构却寥寥无几,即使有很多机构也只是“空架子”。

老人参与到机构管理中,实施难度很大。老人群体的集结对机构来说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其能够拧成一股合力与机构相抗。要发挥出自主管理的正功效,引导老人群体与机构的和谐共处,一方面需要机构领导人开放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负责该事项的工作人员有专业的知识背景,能够以合理的理念引导老人团体的发展,增加机构与老人的沟通、理解。

2.员工心理压力大,人员流失多

养老机构的工作面临很大的一个难题就是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并且员工流动大,这也是该机构当下所遇到的困境。

在机构工作的年轻人大多觉的在养老机构工作没有发展空间,环境工作没有新鲜感,很难留住年轻人。员工的服务对象是老人,老人的情绪特征很容易使员工产生压抑感,而机构又缺乏对员工的心理干预,员工缺乏正式的情绪发泄的通道,只要在有选择的条件下,离开养老院往往也就是情理之中的选择。

3.文化价值薄弱,机构活动模式化

民营养老机构以家文化作为机构核心价值文化,通过以爱筑家,成就老龄者的理想天地,希望老人把机构当做自己的家一样关爱,共同维护,一起感受家的温暖。在机构的文化建设导中,提倡老人把爱暮家当做自己的家来对待,入住的老人相互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互相帮助,这种情感催发出来的对机构的不舍。以家为核心,实质是需要机构与老人能够平等相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机构活动组织者定位于文娱活动,欠缺发展老人潜能意识。机构康娱部门的设置就是通过娱乐活动来增强机构的活力,部门工作人员的选取也主要看重文艺特长,能带领老人唱歌、跳舞、会乐器。而这样长此以往只会让机构活动模式化,老人参加者的相对固定化。养老机构的活动安排不能定位于“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需要以该部门为机构文化建设的窗口,树立激发老人广泛、积极参与的意识,尽力为不同的老人建立彰显个性的平台,增强老人的自信,鼓励老人用小事、小情融入到机构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来。

4.养老服务被动化、效率低

民营养老机构的每个部门工作都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但每个部门又对自己的工作独立负责,各个部门之间常常会因为工作沟通不到位而引起冲突,各个部门之间的互相指责就成为了当前机构的问题。

在养老机构,工作的繁杂、被动式的服务已经偏离了为老人服务的宗旨,各部门工作重复低效率,没有专人负责,使各部门各自进行这样的工作模式是零散的,造成对老人的多次打扰但又不完整的了解。

综上所述,机构运营中的问题也正是社工介入的必要性所在。民营养老机构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是在原有模式上予以改正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新的介入机制,需要有新的意识与理念,能够以专业的人才队伍去改善机构服务。社会工作机制的引入既能够为机构管理带来新的思路,又能够改善对老人的直接服务,在机构的运营中具有广大的发展天地。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社会工作对民营养老机构的介入将直接改善对老人的服务,对老人的需求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服务策略,满足老人精神层次的需求。而这些成为可能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工作是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有着适应于老人群体的理论作为分析依据。

1.助人价值理念易走进老人内心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对养老机构的运营和服务都有着天然的适配性。“助人自助”强调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以提升其自身能力进行自我帮助,“自主管理”与“助人自助”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老人自主参与管理提升了管理的文化价值,老人的主人翁意识的激发会让老人产生被重视的感受,使老人的人生价值得到了肯定。机构自身的价值理念也通过融入自主管理中,让老人切身感受到,老人有所参与才会有所认同。从服务角度分析,老人的主动参与,激发老人的主观能动性,老人的意见及时反馈,提高服务满意度。

2.专业技能过硬、访谈技巧高

社会工作在个案专业课程、小组专业课程中对个人访谈、小组访谈做了系统的教育。社会工作有专业的访谈技能,社会工作者以真诚的态度,在倾听时可使案主感到尊重和鼓励;能够以同理心进行反馈,获得访谈对象的接纳;能够引导访谈,控制好话题和时间分配,社会工作者具有访谈的能力与技巧。

3.专业理论支持了解老人需求

社会工作者专业培训的老年社会理论、心理需求理论解释了不同老人对老年形成不同态度的原因所在,也更为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提供了方向与思路。角色理论认为,人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角色,是否能够接受自己老年的角色是关键,而这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以老人角色走进老人内心的工作策略。活动理论认为,个人能否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会是判断老年成功与否的标准,这就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养老机构与社会环境相联系的理论支撑,明白了加强社会与机构交流的重要性所在;延续理论认为,老年延续一生中所有的活动形态,这种理论让社会工作者明白了老人一生的生活状态对老年生活的影响所在。明白了要改变老人的生活状态首先就要了解其一生经历,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改变。

三、民营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民营养老机构中存在各种问题所在,而社会工作对机构的管理与服务具有天然适配性,具有介入的必要性与能力。

1.价值理念融入机构运营管理

社会工作者不仅仅是停留于一线的服务,拥有的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应该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融入到机构的运营理念中,从宏观层面为老人服务提供专业化的氛围。

建立自主管理的体系,鼓励老人参与机构建设是养老院发展的趋势所在,现在机构采取这样非正式的方式进行尝试,引导双方友好交流的气氛,及时反馈双方意见。引导老人自主联盟的成立,双方平等对话,共同协商,构建双方交流的桥梁。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通过与机构的“自主管理”相结合,社会工作人员在引导老人自主联盟的发展方面具有的专业优势,为机构的运营管理带来新气象。

2.提供员工关怀,搭建成长空间

员工在养老机构工作精神压抑,缺少心理关爱,所以提供必要的员工关怀很重要。社会工作可以建立“每周领导关怀”时间,促使员工单独与领导见面,以述说为主,促进领导与员工间的交流。除了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关怀以外,对员工进行素质培训,提升员工的成长空间也很有必要,通过培训,开展“认识专业关系”的讲解,不仅有助于社工理念的推广,也有助于员工的技能的提高及知识的积累。

3.秉承以老人为主体的文化建设

建设文化价值的思想,树立以老人为文化主体、以老人视角为文化关注点意识,这是建设养老机构文化的出发点。民营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对文化有着自己独立的理解,机构在文化建设上需要给予自由的空间,鼓励老人在机构内彰显自己群体的文化特色。秉承以老人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只要有老人参与的地方,经过耐心挖掘,文化就在身边。

发展文体活动,推动老人间互教互学,拓宽兴趣爱好。倡导老人间互助互爱、友好相处,将该机构“家”文化落到实处。机构文化更是一种氛围,机构所提倡的家的温暖,更是需要老人之间,老人与机构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温暖。组织一系列的小组,都以老人相互需要的情感满足作为落脚点,老人在一起感受到相互支持、关爱,为组内老人获得情感的支持与归宿。

4.建立支持网络,抵抗社会隔离

通过对老人生理和心理状况的评估,运用社工专业方法,整合院内外各类资源,为老人开展个案性的关怀服务,在养老院内以人际关系作为核心点,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抵抗社会隔离,社会隔离是给老年人身心带来最大伤害的因素,而强有力的支持网络是老年人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的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老人家属网络支持。老人与其家人间的关系模式在前文进行了分析。在养老机构生活的老人缺少的是代际的亲情以及天伦之乐,这就给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老年人,更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支持和爱护,让老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温暖。入住养老院老人最大的担忧就是与家人情感的疏远。这一判断也是受益与社会工作中的生态系统理论。将服务从被动化为主动,最好的策略就是让老人的亲情得以满足。关注亲情,强化亲情纽带,开展亲情小组,传授有关老年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子女认识到对老年人提供精神照顾的重要性,鼓励家庭成员一起参与老年人个人照顾计划。

其次,建立老人友谊支持网络。老人入住机构后,每天就是和其他老人相处,在机构里拥有温暖的友谊,相互照顾、相互陪伴的精神慰藉就是必须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的开展可以极大地推动老人间亲密关系的建立,让老人相互认识、理解,寻找与自己品性相投的伙伴。机构的“家文化”其中一部分就是使老人相互之间互相照顾,犹如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在机构获得情感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吕新萍.养老院老人的需求与养老机构专业化——对北京市某养老院的个案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1):65-68.

[2]秦瑶.对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现状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7):187.

[3]孙建萍,周雪,等.国内外机构养老模式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1264-1266.

[4]孙静晓.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8-79.

[5]施德容.建立面向21世纪的老年人照顾体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介入研究 篇三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养老已经成为社会重要问题。而作为社会福利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社会工作在老年群体服务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结合相关实践经历,重点探讨在社会福利机构中如何明确老年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工作原则和介入模式,从而明确老年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

老年社会工作的概念和范围

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对于的养老机构而言,老年社会工作可以为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提供个案辅导、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层面的工作,此外,还可以介入机构的行政管理、服务的制定和评估等工作,因此是老年社会工作是完善养老机构的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的必要性

老年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其范围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和心理方面的支持。老年社会工作不是简单的开展活动,娱乐老人,更多的是在帮助老人快乐度过晚年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老年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自助的专业,运用其专业工作方法,能够帮助老人更快的适应环境,培养集体意识,提升归属感,在帮助老人享有一个人性化的、充实的晚年生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的角色和原则

老年社会工作的角色。首先是辅导者,为受家庭、个人及社交问题困扰的老人及其家人提供指导和辅导的服务,并举办支援小组和其他活动,协助老年人摆脱困扰。其次是使能者,促使老年人案主完成被清楚界定的改变。协助案主发现改变环境的方法。再次是咨询者。就如何协助处理老年人的需要,可以向机构的管理层、专业人员、老年人及其家人等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最后是协调者,通过协调和推动社区资源,让机构、老人及其家人受惠,同时还促进诸如社区、企业义工服务队,非营利性机构等不同社会服务之间的联系,为养老机构提供智齿。

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原则。首先是接纳。是指接纳老人的现况,并从中发现老人本身的能力与长处,相信他有成长和改变的潜力。其次是同理心与尊重。由于大部分老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社工必须能站在老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去体会他们的情绪、想法和感受。能理解老人承受的痛苦,在与老人谈话沟通时,能尊重老人细致的感受及情绪。再次是不批判。对于老年人案主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轻易的责难与判断,尽力去理解潜在的原因。再次是增权。让老人感觉到自主性,有自决的能力,提高老人的参与。最后是自决。需要尊重老年人的自我决定的权利,社工需要引导老年人案主享有这份权利。

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的方法讨论

多系统。多元化的工作模式

养老机构是由住院老人系统、机构职工系统、老年人家庭系统、社区系统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性生态系统。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多系统的介入模式,协调各系统之间的运作,充分调动各系统的资源。同时通过“怀旧”和“生命回顾”等个案辅导方法。通过康乐小组、社交小组、治疗小组以及老人互助小组等小组工作,和大型义工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工作。

多样化的介入点

首先是采取不同方法整合各种资源。综合协调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老年志愿者群体、社工群体、院外志愿者等相关群体资源,增加老人与社会的接触。同时建立家庭关爱平台、社会志愿平台,老年人互助平台,为老人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还可以充分发挥机构入住老人的资源优势组建住院老人议事会、老年兴趣小组等协助社会工作者有效开展活动。

其次是与老人建立专业关系。通过入院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收集老人的年龄、爱好、经历等详细资料,深入了解其健康状况、具体想法。在与老人的接触中,逐步排除老人的疑虑,取得老人的信任。在与老人交谈中一定要注意倾听、神情专注、目光柔和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此外,还要注意同理心、关注、支持与鼓励等技巧的运用,有针对性的对特殊老人的情绪等进行疏导,使其很好的融人群体。

最后是严格按照制定的工作计划,针对老人需求,定期为老人开展探访、兴趣小组、大型活动等社工服务。

专业反思

介入困境。首先是机构工作人员对社工的角色的认识模糊,认为社工主要是做一些资料收集、文件整理或者管理等相关工作,有的甚至认为社工和护理人员一样,都是帮助老人处理和解决生活照料问题,这常常给社工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麻烦。其次是还有服务对象的误读,认为社工就是照料他们生活起居的工作人员,很多老人会在上班时间找到社工帮他们做些修理、跑腿的工作,这些都对社工的正常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解决社工介入困境的方法。解决介入问题主要的途径是开展职工培训工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职工的技能和知识的积累。还有助于社工理念的推广,引导职工理解和配合社工的工作。社工协调各种资源,在职工中开展小组工作,引导和协助职工成立工作经验分享小组,开办各种技能工作坊,使职工能够相互交流彼此照护老人的经历,获得小组成员的群体支持,从而提高职工的归属感和满足感,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为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4.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四

引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衰老失去劳动能力的那一天,所以社会养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现状加重了年轻子女在家庭里赡养老人的负担,不少儿女选择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家庭养老模式正在悄然向社会机构养老模式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与正常老人相比,痴呆症老人的养老问题给子女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只来源于老人的痴呆症状本身,更来自于养老机构和相关福利机构对于痴呆症老人的歧视与排斥。解决好痴呆症老人的机构养老问题不仅对于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故此,通过对两个老年养老机构的痴呆症老人的个案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为痴呆症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社会养老机构提高对痴呆症老人的服务质量,保证痴呆症老人度过一个快乐的晚年生活。

一、老年痴呆症的基本概述

老年痴呆症又叫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与生活功能[1]。老年痴呆症会给子女和养老机构带来很多的不便之处,是因为痴呆症老人有很多异常行为,严重时表现为不安、易激或少动,个人卫生不佳;后期仍保留习惯性自主活动,但不能执行指令动作;疾病晚期可见四肢僵直、锥体束征、小步态、平衡障碍及尿便失禁等,大约5%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和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往往不能站立和行走,生活完全依靠护理。可以看出,对痴呆症老人的关爱与照顾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痴呆症老人是一个需要我们全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因此研究痴呆症老人生活问题及机构养老现状问题尤为重要。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所要研究的问题,了解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发展现状。

(二)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北京某社会福利中心和云南省某老年公寓两个养老机构中痴呆症老人的典型个案养老现状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综合性地探讨我国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现状及存在的地区差异等问题。

(三)实地观察法

进入机构实地观察痴呆症老人日常生活状况和康复状况。并且参与到痴呆症老人与护工以及与其他老人的互动之中,并通过与痴呆症老人的共同活动从局内人的视角对痴呆症老人进行观察。

(四)访谈法

通过与护工及其他机构工作人员交谈,客观地了解养老机构里痴呆症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康复状况,为了保证访谈的真实性和针对性,采取严格的结构式访谈,事先拟定访谈提纲,列出所有想要了解的问题。并且对于被访谈者的回答加以调查、询证及分析,以弄清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的真实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提出恰当的改进措施。

三、目前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机构区别对待痴呆症老人和正常老人

由于痴呆症老人各种异常的精神症状,给护工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对于痴呆症老人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像照顾正常的老人那样和颜悦色,尽心尽力。而且无论是在入院程序上还是在住宿安排上,痴呆症老人都有单独的一套程序,区别于正常的老年人,这样长期的不与人交流不仅不利于痴呆症老人病情的`好转,而且还会导致痴呆症老人智力和记忆力的持续下降。

(二)工作人员对于痴呆症老人的服务意识和态度有待改善

晚期的痴呆症患者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完全丧失生活能力,记忆力严重衰退,不能独立进食,理解和语言表达困难,在居所内找不到路,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在公共场合出现不雅的行为,行动需要轮椅或卧床不起[2]。以上种种症状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增加了护工的工作强度,干扰了其他老人的正常生活,于是有的护工对痴呆症老人失去耐心,态度粗暴,语言过激。我们对待痴呆症老人应该有起码的理解、关爱和善意,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包容他们,而不应该对他们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过去他们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现在他们是需要我们照顾的“孩子”,需要全社会关爱的弱势群体。

(三)养老机构软硬件条件均较差,缺少专业护工、科学的康复计划和康复设施

调研的两个机构中都没有制定科学的痴呆症老人康复计划,更缺少必备的康复器械。这样的环境不利于早期痴呆症老人的康复训练和晚期痴呆症老人病情的好转,而且工作人员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对于如何照顾痴呆症老人的饮食起居,如何应对痴呆症老人的异常行为没有很好的技能支撑。有时护工在不经意间会碰触到老人的精神痛楚,让老人倍感痛苦。这种情况不但会影响痴呆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更会加重老人的病情,要坚决杜绝。

(四)养老机构对痴呆症老人的服务存在误区

5.美国医院与养老机构考察报告 篇五

2011年9月28日到10月8日,应美国医院与养老集团的邀请,集团总经理等一行五人对医院与养老集团达拉斯办公区、达拉斯贝勒医院、达拉斯失忆老年公寓、奥斯汀养老社区等地进行了考察交流。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院与养老集团达拉斯办公区:

1、基本情况:

医院与养老集团于1975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城成立,在美国亚特兰大、达拉斯、圣安东尼奥、斯波坎和墨西哥城等地设有分支机构,集团由美国医院与养老建筑设计公司、美国大学医疗保健部公司(AUHC)、医院与养老医疗护理规划事务所组成,主要业务是面向养老社区和医院,从选址、规划与建筑设计、运营管理和服务流程规划、到医院和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辅导,实行一条龙服务。是全球公认的医院和老年公寓规划设计的领先者,曾在35 个国家,规划设计和辅导了300 家老年公寓、1010 家医院,名列全美建筑设计机构的前100名、医院规划设计公司的前20名。已完成的项目建筑价值超过210亿美金,曾获得93个国际大奖,规划设计并负责运营管理辅导的土耳其Anadolu 医学中心连续18年被美国权威机构“新闻与世界报告”评为“最有声誉”的美国医疗机构。

2、主要特点及考察体会:

(1)在医院和养老公寓(社区)规划、设计、基建及改造、运营管理等有丰富的一条龙服务经验,在初期规划、设计时就将先进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流程考虑进去。

(2)在医院和养老公寓(社区)的基建和改造时,能充分考虑医疗服务的人性化要求和常被忽视的细节,包括家私的配备。

(3)在养老服务模式设计上有丰富的经验,能准确把握人们的心理需求。

(4)在医院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上非常超前,真正注重病人

1或顾客的人性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5)拥有较多的美国医疗资源,能将美国许多著名医学专家、高新医疗设备、科研机构、医疗管理培训进行整合。如能合作,将我公司获得国内大型医疗机构投资的竞争优势。

(6)在养老公寓和社区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上的经验可使我公司的养老服务在较短时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二、达拉斯医院:

1、基本情况:

为Baylor 大学医疗中心,专注于重症医疗护理的综合医院,占地20英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设有独立的妇产、儿童、肿瘤、ICU、医学影像、理疗等50多个临床医技科室,在德克萨斯州医院中排名第4位。是由医院与养老集团负责规划设计。

2、主要特点及考察体会:

(1)医院的设计理念与中国有非常大的不同,更注重人性化和细节。特别是在新老医院改造的衔接和一体化上,完全融为一体。

(2)医院的管理和服务非常注重人们隐私,在管理和服务流程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细节。如不允许照相、走廊的弯度设计等。

(3)医院的设备非常先进,摆放位置充分考虑到对病人的吸引力和方便性。最好的设备放在最显眼的地方。

(4)医院的环境和公共区域整洁而宁静,管理和服务突出人性化和细节。医务人员的仪容仪表和着装高雅、简洁、美观。

(5)医院非常重视观念、医院文化(特色)、服务要求的内部培训,实行医院岗位的再认证制度。而非国内常进行全员外出考察培训。

(6)我们下属医院的内部管理和服务应逐步引进类似国际先进的培训制度,改变员工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

三、失忆老年公寓

1、基本情况:

为专门的失忆老人护理中心,实行无门坎入住,按月服务收费的方式,收纳了66位失忆老人,人月平均收费为1.4万美元。

2、主要特点及考察体会:

(1)专病老人公寓在规划设计时有其特点,可根据病情需要规划设计,有很好的针对性。硬件设置要求低于豪华高端老年公寓。

(2)专病老人公寓的服务不同于常规老年公寓,有更多的医学服务,更注重与病情相关的服务细节。

(3)专病老人公寓未设入住门坎(入住押金),但日常服务收费(14000美元/月)远高于中高端老年公寓(5000美元/月),有很好的市场需求和效益。

(4)在入住时进行健康评估,实行评估后永久固定式月服务收费。永久固定式月服务收费有利于减轻入住人员及家属对未来费用的担心,同时有利于稳定入住人员,还可以提高服务人员对入住人员身体健康的关注,尽可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5)养老服务的利润有一半来自于养老公寓的医疗健康康复等增值服务,日常服务收费的利润约占全部利润的一半。

(6)专病养老公寓需要有非常广阔的内部公共活动空间及有针对性的活动安排,同时控制所有对专病有影响的因素发生。

(7)专病老年公寓与中国的养老需求相一致,应该是中国养老市场可以借鉴的四、奥斯汀养老社区:

1、基本情况:

为覆盖健康、半护理、全护理养老服务的高端养老社区,拥有42户活跃老人别墅,182套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居住公寓,40个半护理单元,62个全护理单元以及16套失忆老人单元。所有入住人员根据其入住的条件确定入门费(押金),从77万美元到129万美元不等,月服务收费在入住时进行健康评定后长期

不变,人均每月在5000美元左右。

2、主要特点及考察体会:

(1)较大的规模,五星级宾馆硬件设施,VIP式服务,健康养老--半护理--全护理一条龙式规划设计和服务,可满足老年人的全部需求。

(2)高额的会籍入门费注定入住人群的层次,较低且固定的服务收费,使入住老人自入住之日起就无后顾之忧。

(3)医疗保健服务是整体养老社区的核心价值所在,无配套完整的医疗保健服务将失去养老社区的吸引力。

(4)美国养老服务与中国养老服务在核心需求上基本一致,即入住老人更多的是考虑到需要半护理和全护理后的状况,而非自理阶段的环境和舒适。

(5)好的环境、人性化的规划设计、高档次的公寓条件是高端养老公寓的基本要素。

(6)入住时进行健康评估是入住人永远不变固定收费的决定因素,因此非常重要。这也是筛选入住人非常好的方法之一。

(7)入住时就确定并固定不变的收费可减轻入住人对未来身体和收费的担心,留住入住人,并使入住人与服务管理者的目标完全一致---使入住人能更久、更好地生活在自理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更短地生活在无法自理状态。这也使服务者更注重入住者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状况。

6.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六

2013-10-31 21:46:19 来源:湘声报

◆见习记者 许望桥

“离自己家稍微近一些,可以方便子女来看我;收费跟我的退休金1500元差不多;服务耐得烦,饭菜合胃口,最好看病有医生。”家住长沙裕南街,今年76岁的老人吴运林,最近想找一家合适的养老院。按照老人的要求,子女忙活了半个多月,走访了市内十几家养老机构,才发现老人随口提的几点条件,看似不高,实则很高。“好的进不去,差的又不想去”,说起这段经历,大儿子吴建国不禁连连摇头。无奈之下,家人只得商定让儿媳妇辞掉工作,专门在家里照看老人。

在记者的走访中,像吴运林老人这样的遭遇并不少见。据长沙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长沙60岁以上的老人人数已经超过110万,但是各养老机构却只有1.8万多个床位。受收费价格、地理位置、养老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养老床位的提供和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

公办养老院的“门槛”

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第一福利院)内,今年87岁的谢慈兰老人每天吃完饭总喜欢拄着拐杖在楼道一端的阳台上四处望望。入住第一福利院已经3年的谢慈兰告诉记者,每个工作日的中午1点钟,准时坐电梯去14楼的活动中心打麻将,是她在这里唯一的消遣。

虽然子女会经常给她送来饭菜,但是老人始终觉得“这里没有子女身边好”。事实上,老人要想住进这个让谢慈兰感觉“好也是这样过,不好也是这样过”的地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一福利院社工部主任李小玲告诉记者,目前院里的寿星公寓和颐养园公寓共有床位1000张,入住率为95%左右,还有些空床。之所以还有空床,因为老人要入住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一是高龄;二是多病;三是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院里的护理员王利红告诉记者,寿星公寓和颐养园的生意一直都很好,一旦有老人去世,床位空出来,不用等多久,就会有老人住进来。因为这里能医疗,有护理,既可以看病住院,又能够生活。而且与同等规格的民营养老院相比,第一福利院收取的费用要低很多。

记者了解到,目前第一福利院的服务分为四个级别,最高规格的一级服务每个月大概需要3000到4000元,最低一级的服务费用每月大约为1500元。李小玲告诉记者,住在院里的老人绝大多数吃、喝、拉、撒都需要人伺候,还有很多老人天天离不开打针吃药。“住在医院,费用太高;住在家里太不方便,家里人没办法了,才会把老人送到这里来。但很多老人家庭观念重,还是觉得这里没有子女身边好。”

与第一福利院一样,长沙市第三福利院(以下简称第三福利院)也是一家集医疗、养老于一体的养老机构。10月28日上午,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拨通了第三福利院的电话。电话那头话务员问:“老人有没有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解释说,如果老人办有医疗保险或者是养老保险,则可以报销费用的50%到60%;如果老人没有办理过以上保险,那么入住的所有费用都必须自付,每个月至少得花6000元。“对没办保险的老人,我们一般建议他们去别的养老院,住在这里,老人肯定心疼钱。”

记者还了解到,入住有医疗、护理服务的公办福利院,老人还需交付一笔数千元的医疗保证金。再加上设施消耗费和物品费等费用,入住前需要准备的资金对于一些经济不宽裕的老人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民办养老机构的艰难

10月28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长沙市开福区的某老年公寓,正碰到院里的老人们吃中饭。现年91岁的余正华老人从护理员手中接过饭菜:一个家常豆腐,一个蒜苗炒肉,外加一碗香菇炖排骨汤,老人吃得津津有味。

老年公寓的院长张炬告诉记者,目前养老院一共入住了70位老人,“所有的床位都住满了,入住率100%”。老人入住的费用每个月不到2000元,因为收费低廉,没有限制条件,加上地处人口密集的市中心,隔墙挨着一家规模较大的医院,因此很多家境一般的老人都选择将这里作为自己最后的家。

不过与公办养老院相比,老年公寓的硬件设施要差很多。20多平方米的双人间感觉有些拥挤,老人睡的都是木板床,一台麻将机则是养老院里仅有的娱乐设施。

张炬的办公室紧挨着老人的住房,房间里的桌椅都是从二手市场淘的,一张沙发破得露出了里面的海绵。“所有花销能省则省,余下的都用在老人的伙食上”。即便如此,自老年公寓2008年建成至今,没有盈利,只能勉强维持经营。

由于资金紧张,目前老年公寓仅有8名护理员,除去值夜班的,平均每个护理员每天要照顾十几个老人,工作量极大。但直到今年上半年,她们的工资才从1500元上调至2000元。“待遇太低,现在很多民办的养老机构都招不到人。”张炬说。

老年公寓是长沙某某出资创办的,养老院的一栋三层楼房由教会免费提供,不收租金。“这为老年公寓省下了一大笔的建设成本”。

而同样是民营养老院的某某老年公寓就没那么幸运了。“当初以为是自家的土地,自己修建的房子,随便装修、配置一下就好了,没想到后来就投入了几百万元。”几年前,游建林在省植物园旁建起了某某老年公寓,不曾想老年公寓前期的各项建设成本所带来的债务,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另一家民办养老机构某某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吴晓磊也碰到了类似问题,“床是定制的,比普通的床价格更高,而且水、电、消防等设施都需要按照养老院的标准改造。再加上老人房间配备的电脑、电视机、空调等家电,花费了大笔费用。”养老服务中心经营两年多以来,“亏空远远没有补上”,还经常入不敷出。

事实上,为了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长沙市政府在2012年出台了《关于扶持养老福利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凡依法注册登记的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城乡非营利性养老福利机构,均可纳入政府扶持范围,在审批、立项、用地、医疗等方面均可享受优惠政策。对新建成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养老福利机构,经验收合格投入运营后,按每张床位一次性给予最高4000元的建设补助;对利用原有设施改建的养老福利机构,按每张床位一次性给予最高2000元的建设资助。

但吴晓磊告诉记者,“还有很多补贴,目前尚未得到落实。”除了补贴之外,吴晓磊表示,民办养老院老人的医疗保障同样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民办养老院很难具备医院的条件,因此老人如果生病只能外出就诊,或者请医生上门。“要是请医生上门,医疗费就无法报销,因此相对公办养老院的老人看病不出门就能报销,民办养老院老人看病的花费就要多很多。”

7.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七

依据“十二五”机构养老床位规划目标,河北省机构养老床位数量应达30万张以上;截至2015年9月,全省养老机构共1283家,床位19.73万张,该数量与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另外,据2014年河北省老年人口数据估算,全省半失能老年人约150万,完全失能老人约67万,而目前在河北省入住养老机构的6.6万五保老人中,半失能老人1.4万,失能老人不足0.4万。半失能和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这部分半失能和失能老人客观上急需进入专业养老机构,但河北省养老机构总量不足,依靠政府兴办养老机构在资金及人力调配上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发展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极其必要。但目前河北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有效弥补养老机构床位缺口,所以扫除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障碍,发挥其整合政府资源与社会力量的优势,对缓解养老供需矛盾的作用尤为显著。一方面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凭借其公益性可以调动社会资源,通过向基金会、慈善团体等进行多元化融资,减轻政府负担,弥补财政力量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河北省以公办为主的养老机构格局,充分发挥市场优势,促进整体养老机构协调发展。

一、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界定

2016年通过的《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可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其中“社会服务机构”是指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慈善法》中首次实现“民办非企业单位”向“社会服务机构”的概念转变,因此“民办非企业养老机构”也应更名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

二、河北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困境及分析

(一)制度不健全

《条例》中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其资产来源必须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该界定使得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首先,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其房产无法对银行抵押贷款,导致贷款困难。其次,社会资本进入非营利性机构通常是一种投资抉择,但养老机构的投资回收期长且回报率低,且投资者在出资后需放弃财产所有权,容易使投资者望而止步。最后,不能设立分支机构的规定具有极大局限性,遏制了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化发展,不利于品牌化和连锁化产业形成。

(二)地区发展不均衡

河北省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导致养老服务业发展严重不均,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尤为突出。2014年年末,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共336家,工作人员6222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共623家,工作人员7782人。受地价、租金等成本因素制约,大多数养老机构将地址设在农村,导致农村养老机构较为密集,但城乡养老机构与工作人员的配比差异很大,城市配比约为1:18.5,而农村配比约为1:12.5。另外,资金不足也是农村养老机构发展的障碍,尤其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因其公益性下降,为节约成本普遍采用减少基本设施和人员的方式,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缺乏专业养老服务人员

由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受资金等问题制约,缺少标准化管理流程,欠缺处理意外事故和解决纠纷的能力,难以配备高素质专业人员,同时缺乏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和行业间的交流。而且目前河北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以下岗、失业和退休的社会闲置再就业人群为主,其服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这部分工作人员受年龄、文化水平和经验等因素限制,其工作效率和能力普遍落后于专业服务人员,导致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长期存在服务模式单一,服务水平提升缓慢的问题。

(四)基本设施配备不足

河北省内12个市区55家养老机构,包括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在内,其中生活设施齐全的占18.9%,专业医疗设备齐全的占7.7%。目前这种只能维持基本生存需求的服务模式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和健康维护需求。基本设施配备不足,尤其是医疗设施的缺乏给老年人的健康维护带来极大隐患,同时容易造成供需错位,导致部分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床位空置率高。

三、河北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困境的对策

(一)合理界定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性质及资产归属

首先,合理界定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性质。融资对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极其重要,但《条例》决定了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属于社会资产,其盈利的不可分配性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融资造成极大限制。解决融资问题可借鉴温州市经验,温州市在《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突破民办养老投资融资体制障碍,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意见》出台后,温州泊岙老人公寓以土地产权为抵押获得银行贷款3000万元,突破融资困境。通过解除不得盈利的制度门槛,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允许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抵押房产和设立分支机构,解决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融资困难问题。

其次,明确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资产归属。浙江省在资产划分方面具有参考性。2014年浙江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规定,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投入满5年后可进行转让、继承和赠与,其出资财产归出资人所有,其中经营状况较好的,可提取收支结余中一定比例奖励举办人。明确政府和投资方的结余分成,允许投资方从盈余中取得一定比例的回报,能够产生长期激励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养老机构,同时减轻政府与投资方的压力,促进资本合理配置,避免因所有权和结余分配不清导致的投资方权益难以保障的状况。

(二)严格准入机制,强化过程监管,引入退出机制

首先,严格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准入机制。澳大利亚养老机构建设由政府统一规划,在法律上对养老机构及工作人员有严苛的准入机制,养老机构达到各项准入指标后才可通过审批,工作人员须拥有职业执照且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后才可在养老机构工作。一方面,政府统一规划建设能够减少养老服务机构地区发展不均和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可实现对低水平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进入市场的有效控制,提高养老市场整体质量,满足更高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减少纠纷,实现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有序竞争。

其次,强化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过程监管。目前我国约束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法律较少,忽视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过程监管。2013年《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中对养老机构的财务管理、评估、举报和投诉等制度,仅以宏观政策建议为主,缺乏实施的具体性和可行性。温州市在《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立“备案制”,即对现实存在却无法达标的养老机构,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使其获得养老资质。借鉴温州市发展经验,可依据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状况及地区发展状况制定过程监管机制的具体内容,明确权责划分和监管政策,强化过程监管。

最后,引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退出机制。2013年《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中只对撤销和注销养老机构的两种情况进行界定,未详细界定退出机制,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退出养老市场时往往面临如何妥善安置老人的问题。一方面,应建立切实可行的退出评估标准,根据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盈亏状况、基本设施、服务水平等指标评估该机构是否符合退出标准。另一方面,可参考北京市推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的措施。《北京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市财政对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的标准保费给予80%的补贴,养老机构自付标准保费的20%。通过建立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退出评估标准和推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增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退出市场时的善后能力,降低经营风险,确保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有序退出。

(三)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2016年《河北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中明确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各级部门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申请要优先予以审核审批。但实际上当前卫生部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医疗资质审批相当严格,其处理标准等同正规医院的基本标准,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取得医疗资质上存在困难。一方面,鼓励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医疗服务的同时,可适当放宽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医疗资质审批门槛,引导医疗机构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优先挂号和上门服务。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主要针对住院间的医疗支出,护理费等均不在基本医保报销范围内,缺少对老年人健康维护的保障。因此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极其必要,鼓励社会进行商业护理险种的开发,且依据保险标准给予有差别的补贴,实现降低保费的目的,维护老年人的长期健康。

(四)实行差别化的财政补贴政策

8.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八

您好!为了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为您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同时为政府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满足养老机构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相应依据,我们需要您真实的回答以下问题。请您仔细阅读题目,不要遗漏任何问题。本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写,对于您的相关信息将不会被提及或透漏给任何人,只用于本研究。谢谢您给予我们的大力的支持!

一、基本情况

1.性别

①男

②女 2.民族

①汉

②其他 3.年龄

4.婚姻状况

①未婚

②再婚

③分居

④离婚

⑤配偶去世

⑥在婚 5.经医院(县级以上)诊断,您目前患有哪些疾病(可多选)()①高血压

②糖尿病

③心脏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衰)

④慢性胃炎

⑤胆囊炎

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炎、肺气肿)

⑦白内障

⑧青光眼

⑨痛风

⑩其他

6.教育程度()

①文盲

②半文盲(识字但未上过学)

③小学

④初中

⑤高中

⑥大专

⑦本科及以上

7.退休前所从事的职业(可多选)()

①专业技术人员

②行政管理人员

③农民

④工人 ⑤商业人

⑥军人

⑦无业人员

⑧其他

8.您每月的经济主要来源(占≧60%经济来源)(单选)()

①退休金

②积蓄

③配偶供给

④子女供给

⑤政府救助 9.您每月的收入与支出情况()

①尚有结余

②收支平衡

③入不敷出 10.这是您来的第几家养老机构()

①第1家

②第2家

③第3家及以上 11.您在养老机构内己经居住了()

①1—2年

②2—3年

③3—4年

④4—5年

⑤大于5 年 12.您来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的原因是()

①无子女或亲戚照顾

②子女或亲戚没时间照顾

③子女或亲戚不愿照顾 ④因健康问题复杂,儿女或亲戚无这方面能力来照顾

⑤缺少住房 ⑥喜欢和其他老年人生活在一起

⑦养老院的照顾比在家好

⑧其他 13.您来养老院(老年公寓)之前与谁居住在一起()

①与配偶居住

②与一子(女)长期同住

③轮流居住子女家

④住亲友家

⑤独居

14.您参加了何种保险()

①无

②社会养老保险

③商业医疗保险

④其他 15.您一年内接受几次健康体检

①1次

②2次

③3次

④一次也没有

二、需求满足状况

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 生理的需求:

1.您目前日常生活活动(如吃饭、穿衣、洗漱、上厕所、打电话)的需求满足了吗?()①完全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确定

④未满足 2.目前您的睡眠时间、质量等方面得到满足了吗?()

①完全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确定

④未满足 3.目前您满意养老院组织提供的定期健康体检吗?()

①完全满意

②基本满意

③不确定

④不满意

4.在现有的基础上,您认为养老院内的活动场所(如运动场等)能满足您的需求吗?()①完全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确定

④未满足 5.目前您自我保健知识学习的需求满足了吗?()①完全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确定

④未满足 6.目前,您有专业人员给您饮食指导吗?()①有

②偶尔有

③从来没有 心理的需求:

1.您对进入养老机构生活有何看法?()

①十分赞成②一般赞成 ③不确定

④不赞成 2.您对目前养老院周边环境及院内环境布置满足吗?()①完全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确定

④未满足

3.在养老院里,您与其他老年人的交流需求得到满足了吗?()①完全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确定

④未满足 4就目前而言,您会经常感到孤独吗?()①经常会

②偶尔会

③从来没有

5.目前,您有接受过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吗?()①经常有

②偶尔有

③从来没有

6.目前,您满足照顾人员帮助您适应养老院(老年公寓)内的生活吗?()①完全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确定

④未满足

8.目前,您对护理人员的照顾有没有被人管束不自由的感觉?()①经常有

②偶尔有

③从没有

④没想过 9.您对养老院(老年公寓)的管理和服务满意吗?()①十分满意

②基本满意

③不确定

④不满意 安全的需求:

1.你目前对养老机构的安全设施情况满足吗?

①完全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确定

④未满足 2.目前,您有医务人员对您进行用药指导吗?()①有

②偶尔有

③从来没有

爱与归属的需求:

1.您目前满足于子女给您的经济上的支持吗?()①完全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确定

④未满足 2.您满足亲属看望您的次数吗?()

①完全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确定

④未满足 3.养老院的生活有让你与社会脱离的感觉吗?()①经常有

②偶尔有

③没有

4.根据目前的活动状况,您认为养老院(老年公寓)举办的运动休闲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棋牌)让您感到满足吗?()①完全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确定

④未满足 自我实现的需求: 1.您目前居住的养老院为您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如上老年大学、参加兴趣班)吗?()①有

②没有

③不确定

2.在目前的状态下,您认为养老院应该组织更多的社会活动(如参加老年秧歌队或老年合唱团)吗?()

①十分赞成 ②一般赞成③不确定

④不赞成

三、其他方面

1.您对养老院里的护理人员和您的交流时间满足吗?()①完全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确定

④未满足

2.护理人员给您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您的要求吗?()①完全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确定

④未满足 3.您赞同志愿者进入养老院为您们服务吗?()①非常赞同

②基本赞同

③不确定

④不赞同

4.您认为志愿者在养老院提供的服务对您有益吗?()①帮助很大

②有点帮助

③不确定

④没有帮助

9.社会养老服务建设调查报告 篇九

20xx年底,全区总人口86万,其中60周岁以上常住人口16.53万人,占总人口的1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老龄人口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日趋高龄化的特点。全区共有养老机构42个,床位5126张(其中民生工程建设床位3775张)。其中:(一)农村敬老院28所,床位 4291张(含开发区敬老院228张),农村五保供养对象4092人,五保机构供养能力已达100%。目前供养标准散居五保户人年均不少于2250元,集中供养对象年人均不少于3750元。(二)社区养老机构2所,床位数75张,活动人数15人。(三)社会办养老机构12所,其中经过民政部门审批并登记的 5所,床位数500张,收养对象170人。(四)XX区福利院床位数260张,入住院民228人。

二、全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自20xx年将敬老院建设纳入民生工程以来,我区坚持政府主导,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硬件建设,先后投入建设资金10806万元,共建设养老服务机构37个,新增建设床位3775张(其中农村敬老院33个,3570张),均购置家俱、电视机、电扇等相关配套设施,有效改善了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及生活条件。自建院开始,乡镇政府就安排敬老院配套生产用地,供种植蔬菜、养殖牲畜用,以解决、提高院民的生活水平。目前,我区敬老院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所到乡镇,最醒目的就是民生工程建设的敬老院、学校及幼儿园。

(二)完善政策,建立机制,五保老人的生活、医疗得到基本保障。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敬老院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扎实做好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XX区农村敬老院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对做好五保老人的养老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完善了具体措施,各乡镇养老服务机构也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一是认真落实供养及管养经费。20xx年全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标准为3400元/年、人,分散供养生活费标准为 20xx元/年、人(分散供养按季打卡),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期拨付;全区建立了敬老院及院民供养经费机制,并按600元/人、年的标准将管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区财政负担50%),每半年拨付一次,保证管养经费的足额到位,不足部分由乡镇兜底。二是切实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全区所有五保老人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范围,全额资助五保老人参加“新农合”,五保老人住院的给予“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住院看病不设起付线,对住院结算后由五保老人个人负担的费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再给予50%的比例救助,五保老人生活实行用水补贴等等。三是切实提高供养水平。全区共为养老服务机构安排生产基地 70亩,用于发展生产,改善老人生活。

(三)加大力度,增加覆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近几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立覆盖不同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促进了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一是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医疗救助等重大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二是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补充、完善被征地农民和村干部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五保老人除享受五保生活补助外,与其他居民一样同等享受60元/人、月的城乡居民养老补助。三是从20xx年起已连续两年向高龄老人发放高龄补助,20xx年发放高龄补贴664.5万元。

10.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十

一、闽侯县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由于人均生活水平不高,政府投入不足,缺少社会关注,闽侯县养老机构近年来发展低迷,目前正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与之相反的是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自2009年开始,闽侯县老龄人口年均增加约6000人,以每年6%的比率递增,且均在13%以上,已远远高于国际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7%的红线。2014年底,闽侯县总人口近69.5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占1 5.8%,约11万人,低保户10168人,五保户1439人。而目前该县已建成的养老机构仅4家,在建1家,正在审批的2家,主要以公立为主,私立养老院2家。

二、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入住意愿不强,入住率不高

受传统观念影响,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多选择居家养老即与子女共同生活。对70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的人选择居家养老,仅10人选择养老院养老方式,占14%;81.4%的老人因怕缺乏家庭温暖或因收费过高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闽侯全县养老机构床位共255张床,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仅2.38张。即便如此,入住率仍然不高。如该县某高档养老公寓目前床位为108张,目前仅有16个老人入住,入住率不足15%。该县某老年养老护理中心服务对象是无重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半自理与能够自理的老人,申请入住限制条件较少,但也未百分百入住。

(二)后期投入不足,营运难稳定

公办的养老机构在规划、财税、用地等方面都可以享受政府各项优惠的政策,但后期运营仍存困难。该县某乡镇公办敬老院就由于难以承担后期运营高成本而未投入使用。私立的养老院政府无投入,致使养老院难以发展,使得养老院发展缓慢,硬件设施、环境建设等也不够理想,盈利困难。如该县某养老公寓一年亏损10多万,该养老机构按工业用电交纳电费,每月电费高达1万多元。养老机构回报率低,盈利有限的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长期有效的行业发展指导;另一方面是社会力量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对投资建养老机构兴趣缺乏。从而导致社会对养老院的投资热情低,资金短缺恶性循环。

(三)护理人员高龄化,专业水平低

护理工作强度大,又脏又累,且照顾的多是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甚至痴呆的老人。“伺候人”的性质使得年轻人和专业护理人员大多是不乐意从事该项工作。聘用的大多是来自农村或下岗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员。文化水平低下,以初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居多。如该县某老年养老护理中心,除院长兼护士为大专院校毕业、一名护工为初中毕业外,其他均为小学毕业文化水平,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日常除院长给护工们做一些简单的培训外,也未再进行专业的护理培训,因此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下,多停留在简单生活护理阶段。

(四)设施简陋,功能单一

因为用地、资金等不足,基层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用地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和绿化场地、难以满足服务功能需求、卫生设备条件差、医疗服务不配套等问题。如该县某老年养护中心是利用小区里的民房改造,未设置通道扶手及无障碍设施,入住老人上下楼十分不便。医疗服务不配套,看病、打针不方便,老人稍有病痛就必须得上医院治疗。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行“公办民营”模式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公办民营”养老机构运行模式。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项目。缩减各类行政收费,并给予养老机构国家扶持发展服务业的相关税费优惠政策。要积极探索建立以需方为导向,政府直接补助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新型养老补助制度,改善需方的支付能力,并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竞争和发展。对于部分未投入使用的公办养老院设施和容量,以租赁、出让、委托经营、承包、参股等方式转给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甚至外资等市场主体,由市场主体按照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提供养老务。政府应从角色中解脱出来,为发展养老机构工作的引导者和组成多织者,更多地从政策制定、宏观管理、经验总结方面指导。对以前政府开办的养老机构大部分转为民营外,可以将条件突出的转为示范性、窗口式的养老机构,发挥它们服务、人才和设备方面的优势,作为骨干和辐射作用,促进公办养老机构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加大新闻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方面针对当前社会对养老服务工作存在各类错误认识,以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为主要目标,以老龄重点工作、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品牌为载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老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提高县级养老机构的人文服务水平,让入住老人有家的温暖,打消一些人对入住养老机构是“小孩不要、家人不理”的错误思想,推动县级养老机构养老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强化居家养老服务,带动县级养老机构发展

进一步挖掘社区资源,扩大日常照料服务,为老人居家养老创造好条件;完善和丰富各项社区为老人服务的内容和项目。跳出传统为老人服务的思路局限;面向全社会老人的生活需求,改善社区的医疗保健条件,充实各项生活服务内容,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据各个居家养老服务点不同情况,民政部门可以进行分类指导,探索适合农村的购买服务方式。对老年人口比较集中,条件成熟的社区,也可尝试引入社会力量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家政和物业等企业和机构,加盟、参与、托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培育一批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定点单位,支持其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特色品牌。

(四)建立多渠道培养人才模式,提高县级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一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沟通联系,建立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健全多渠道引入专业人才机制,提升管理、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大投入,鼓励机构从业人员积极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

(五)民办养老机构要予以鼓励并支持促进其自身发展

养老机构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强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加设施收入。设施完善的养老机构,要符合硬件的建设基础要求,如有老年人用餐、居住、购物、活动需要的基本场地。有些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备优越、地理位置独特,也可以为入住老年人亲戚朋友探访时提供餐饮、住宿、玩乐等服务,还可以为外地老年人的出游、度假、交流等提供合适条件。二是要增加特色服务的收入。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享受的满足,还要有精神享受的满足,所以养老机构首先要改善老年人生活状况,另外还要增加老年人心灵慰藉的服务,比如推出糖尿病套餐等。并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开展送饭上门服务台,还可以在老年人生日或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候设计特别的庆祝方式,让老年人以合适的价格接受有偿服务。从调查中发现,70%的人认为养老机构缺少家庭温暖,所以增加特色服务是养老机构发展大势所趋。三是增加教育培训的收入。利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激发老人们学习热情,可以开展老年大学教育,设置培养生活情趣、提升生活品位的课程。

(六)借力养老服务业,推动县级养老机构发展

在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以事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事业,推动其良性互动,共同繁荣”是养老服务业的必然选择。县级养老机构可以围绕适合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开发有效配套服务产品,完善老年公寓等老年生活设施。借助培育养老产业集群的大趋势,加大县级养老机构有序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应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养老机构应运而生,且不断发展起来。尤其是县级养老机构,在农村养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作者以福建省闽候县为例,通过对闽侯县养老机构多方位、多渠道走访,结合问卷调查该县10个乡镇近70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相关人员,了解该县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内在原因,作出了客观分析与思考,拟就此对县级养老机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11.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十一

一、课题调查总结

在此次调查活动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信息,我们第五组在指定任务外还另外走访了两个村,完成了预期的调查报告表。我们调查的课题是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施状况。被调查者的年龄基本在45岁以上,而农村的青壮年大多都因为维持生计外出务工了。对于农村养老保险这个国家政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通过村委会宣传、村民的相互信息传递、以及媒体等途径,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绝大多参加了新农保,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将自己未来的养老保障寄托在新农保上。对于这种养老方式,他们觉得非常放心,充分信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不过,虽然现在农村生活状况有所提高,但消费水平也在日益增长,他们支付日常开支后剩余的钱已屈指可数。通过调查发现,我们所调查的区域——平江县三市镇所有农村人口,他们的养老保险金一般都是每年交一百元。

农民非常感谢政府对他们的关心,认为有国家政策作保障,对自己日后的养老非常放心。但调查中也发现,随着现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的飞速上涨,尽管由前几年的每月55元的养老金提高到去年的65元的补贴,但也只能略微解决一点点养老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物价生活水平下的贫困状况。农民认为政府不差钱,还是希望国家能加大补贴力度。

调查中也发现,还有极少数的农民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原因是他们对政策根本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这说明基层政府对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但经过我们一番宣传过后,他们还是表示非常愿意参加新农保。

几经辗转调查过后,我们发现新农保在农村已经基本普遍,人们对这种养老方式非常满意,对国家政策十分感激,但还是希望国家能加大补贴力度,大大解决养老问题。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非常看好这种新农保的前景,同时也希望农民的养老问题能尽早得到解决!

二、感 想

这几天的体验,真可谓是痛并快乐着。虽然很累,很辛苦,喂饱了很多蚊子,但却很有收获,很有成就感,体会了农民伯伯的艰辛。这几天天气确实很热,但更热的是乡村人民那颗淳朴热情的心。我们耽误了他们休息的时间,他们却毫不介意,反而笑意盈盈的给我们搬来椅子,泡好茶水,还有的农民伯伯更是端来洗好的水果请我们品尝。这不禁让我们感到一丝惭愧,因为我们平时的冷漠,因为我们平时对农村的歧视,因为我们的不懂事。除调查的成果外,其实更大的收获是心灵上的收获,这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但乡村人民却教给了我们。

我们的户外体验就这样就结束了。虽然很苦,但我还是觉得很幸福,我觉得我们当代青少年正是缺少了这样的锻炼机会,我很感谢学校能为我们提供这个平台。我认为今后不仅要注重学习,更要学会与人交流的方式与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信任你,对你说出真话。这也是我们日后步入社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总之,这次活动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这几天,我们有辛酸,有感动,但不管怎么样,都是幸福。我们把握不住明天,也改变不了昨天,但是今天,我们要狠狠的抓紧!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我们可以肯定,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同学们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从而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高中生有能力承担起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追求进步,刻苦求知,勤于实践,全面成才,必将成为广大高中同学的共同心声和行动!社会实践活动将为进一步服务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花絮

我们付出,我们收获

绿油油的田地,充满了生机和希望。满眼的绿色充盈着我们的视线,清新之感涌上心头。这些都是农民伯伯们辛苦劳动的结晶,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成果,这片饱含汗水的土地却被无私的奉献给我们这群从没下过田,没干过农活的孩子来尝试除草,不怕我们毁坏他们的禾苗,农民伯伯的这种朴实无私着实令我们感动。

不够熟练的我们,手拉着手,互相搀扶,一深一浅地在泥泞中前进着拔草,每次失误都会心生愧疚,自责不已。上岸后的我们,看着被我们劳作后的田地,和旁边农民伯伯的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终于体会到农民种田是多么的不容易了。汗流浃背的我们虽然很累,但是很充实。我们虽然做的不够完美,但是我们尽力了。

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我们这群莘莘学子付出了我们的汗水,收获了我们的果实。喜悦,汗水,哀怨,劳累,杂陈在一起,酿造了我们一生的美好。

发现美

其实仔细回想,最难忘的,最值得纪念的,往往是那些细节。

我们冒着蒙蒙的细雨,来到种田大户徐大伯的家。他们听说我们此行的目的之后,始终微笑着。我们很高兴,马上就收拾纸笔开始记录。

徐大伯很耐心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而且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对我们的调查有用的信息。此时的我们已经调查了一天,又累又渴,眼冒金星。但我们还是尽量地保持着活力,努力的完成工作。或许是徐大伯看出了我们的疲惫,从房里拿出了许多梨子,洗完之后亲手送到我们手里,霎时感动在我们心底蔓延

很多人总抱怨这个世界的人性都已泯灭了,到处充满“阴暗”。但其实不然,阴暗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曙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礼让上车

下乡实践调查活动结束了,但其中有许多小小的瞬间,令人感动。

长郡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来的第一天,一中的师生夹道欢迎,热情的帮助他们拿行李,还帮他们打扫了寝室,带他们参观我们的校园。这充分体现了一中学生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这两天乘坐汽车往返于学校与三市镇之间的,平江一中的学生先让远道而来的长郡学生先上车,这是一种礼让,尽管都是学生,尽管通过了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都有些劳累,但平江一中的学生始终站在车下,让所有长郡中学的同学先上车,这种礼让,是好样的,尽管我们都知道那车子里很拥挤,因为一个19座的车,要坐上近40个人,显然后上的没有座位,但一中的学生还是做到了。

对此,我感触良多。我们是一中的学子,应该努力地做好每一件小事。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能体现一中学生的良好素质。我们会继续努力,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一名优秀的一中人!

四、感谢

时间过得真快,长郡中学与平江一中2011年《“走进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现在就要结束了,几天的时间下来,我们心中充满感激。一是感谢长郡中学和平江一中的领导、老师能给我们这个很好的社会实践机会,让我们有机会溶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实践、学习、锻炼和成长,让我们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了不少的见识,提升了我们的人生感悟。二是感谢长郡中学的同学们,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名校的风采。三是感谢我们的团队成员,在这几天的合作中,能团结一致,团结互助,并团结合作,圆满地完成了这次调查任务。最后,我更要感谢给我们带队的张从军老师,在这几天中,他始终与我们坚守在一起。张老师是我们这次调查活动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老师,可他却从不因为自己年龄大就不跟随队伍,也不因为年龄大就不与我们合作,倒是在活动过程中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与人交流,如何来获得农民伯伯的信任从而获得宝贵的调查资料。

感谢一切帮助过我们的农民朋友,是他们的热心与淳朴的感情,才让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最后,祝长郡中学的领导、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长郡中学的同学学习进步,愉快生活。

12.去养老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十二

20xx年2月4日

调查目的:

通过到养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了解青少年是否有爱心和责任心。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世间人情的温暖流动。

调查方式:

去敬老院,帮助老人,慰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正文: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学校组织我们寒假进行社会实践,而从小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的我,毅然选择去养老院帮天下子女奉献孝心。

我们买了一大袋水果,刚一进去就看到养老院里有个很大的院子,里面有很多锻炼身体用的`运动器械。有相当多的老人在锻炼身体,原来我们还很拘谨,以至于不敢向他们打招呼,但他们看到我们后很兴奋地向我们打招呼,渐渐地我们被这些可爱的老人用他们热情的欢迎感染了,一起聊起了天。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些老人在这儿住的时间长短不一,有刚来的,也有已经住了好几年的,他们都准备在这儿养老了。接着,我们自愿举手帮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大扫除。

随后我们挨个看望了老人们,给老人们送去了温暖,在即将干完活时阿姨拉过我们,给我们讲这些日渐年迈的老人,给我们讲他们的思念,给我们讲他们的伤心,给我们讲他们的病痛。这些都与他们的孩子,一个个出门在外,一个个以赚钱为借口的不孝子。而这些老人之所以选择养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一人自说自话,在孤独中老死;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而那些子女却不晓得,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才知道为时已晚。他们何时才会明白这些守候他们的父母希望的是每天见到自己。

小时候,父母牵着我们的手,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从不厌烦,从不要求什么回报,他们只是一心的希望我们好。怎么当他们老了,我们却厌烦他们的抱怨,厌烦他们的迟钝了呢?曾看到过一句话: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正如古代先贤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善待天下所有的老人,尊老爱幼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下午三点左右,天开始刮起了大风,乌云也慢慢遮住了天。老人们开始催促我们可以回家了,天要下雨了,要晚了。其实今天天气预报报道说多云,而这些老人就是担心,害怕我们淋了雨感冒,紧张我们晚了路上会有危险。他们就是这样总是时时刻刻在为着每个人担心着,为了出门在外的孩子担心,为着每一个忙碌的人担心,为着每一个善良的人担心。因为他们都是一群善良的人,可是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有过担心他们吗,有过为他们做什么吗?答案似毫没有,他们给善良的他们是冷眼观看。

13.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十三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昌吉市共有10家养老机构, 本调查对所有养老机构进行调查。通过“简易智力状态量表”筛选, 排除具有认知障碍、交流障碍和因身体状况不能完成调查的老年人, 获取本人同意后共有793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自制“昌吉市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健康调查问卷”来获取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的构成和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患病情况。正式调查前对20位老年人进行预调查, 根据其理解程度对问卷予以修正。

通过“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定表”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环境适应4个方面来获取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

通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来了解入住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状况。

发放问卷各793份, 调查员面对面访谈并核查问卷填写情况, 各问卷回收率均达100.00%。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性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 偏态分布采用M (QL, QU) 进行描述。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 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 等级资料的两样本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 多组资料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2 结果

2.1 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

调查发现, 目前排在前几位的健康问题是:听力障碍、疼痛、便秘、视力障碍和跌倒, 分别占38.97%、37.96%、32.66%、28.63%和22.95% (见表1) 。视听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老年人多患持续性疼痛, 可致功能障碍和行为活动受限,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长期便秘可诱发心绞痛、脑血管意外, 威胁老年人生命。跌倒是最常见的意外事故, 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不可忽视。

2.2 老年人常见疾病

随着年龄增长, 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而且多种慢性疾病并存, 严重影响其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调查发现, 在380位男性老年人中, 315人患有慢性疾病 (82.89%) , 在413位女性老年人中, 335人患有慢性疾病 (81.11%) , 差异无显著性, 尚不能认为男性和女性老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793位入住老年人中, 650人患有慢性疾病 (81.97%) , 其中267人患一种慢性疾病 (33.67%) , 223人患两种慢性疾病 (28.12%) , 160人患两种以上慢性疾病 (20.18%) , 具体见表2。

慢性疾病患病率居前四位的分别是高血压 (47.67%) 、冠心病 (23.46%) 、糖尿病 (20.30%) 和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6.90%) 。老年期骨质疏松症女性和男性患病率分别为18.16%和12.89%, 差异有显著性,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P<0.05) 。老年脑梗死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7.89%和12.59%, 差异有显著性,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P<0.05) 。老年期抑郁症女性和男性患病率分别为5.57%和2.63%, 差异有显著性,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P<0.05) 。其他慢性疾病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3) 。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环境条件是导致慢性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 吸烟嗜酒, 久坐不动等。

2.3 老年人生活质量

通过调查发现, 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方面较差的老年人占54.98%, 差的占17.53%;身体健康方面较差的老年人占52.21%, 差的占14.75% (见表4) 。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老年人有慢性疾病以及病痛, 影响生活功能, 易紧张、忧郁, 智力明显下降, 生活满意度低, 家庭矛盾多, 生活孤独无规律, 嗜烟酗酒, 生活困难。应积极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延长期望寿命。部分老年人生活质量良好, 应进一步关注其生活方式、自我保健、情绪调节和慢性疾病, 及时发现问题并改善, 从而维护健康。

注:H=98.249, P=0.000

2.4 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MINSJ) 》中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共有14项, 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躯体生活自理量表, 共6项:上厕所、进食、穿衣、梳洗、行走、洗澡;二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共8项: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自理经济。评定结果可按总分、分量表分和单项分进行分析。总分最低14分, 为完全正常;大于14分, 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 最高56分。单项分1分为正常, 2~4分为功能下降。凡两项或两项以上≥3分, 或总分≥22分, 为功能有明显障碍。

通过调查发现, 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前几位分别为:打电话、使用交通工具、购物、做家务、备餐和洗澡, 自己完全可以做的老年人分别占10.97%、15.01%、17.91%、25.98%、30.01%和32.03% (见表5) 。各项目中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分布位置不全相同, 主要反映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提示老年人很难独立生活, 不具备良好的日常生活能力。

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 通过对793位入住老年人的调查, 发现383位老年人完全正常 (48.30%) , 279位老年人具有不同程度功能下降 (35.18%) , 131位老年人存在功能明显障碍 (16.52%) 。380位男性老年人中, 188位完全正常 (49.47%) , 132位具有不同程度功能下降 (34.74%) , 60位存在功能明显障碍 (15.79%) 。413位女性老年人中, 195位完全正常 (47.22%) , 147位具有不同程度功能下降 (35.59%) , 71位存在功能明显障碍 (17.19%) , 男性和女性在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的分布位置相同 (P>0.05) (见表6) 。

注:Z=-0.694, P=0.488

3 讨论

3.1 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 机体老化严重, 各系统功能下降, 很容易出现跌倒、疼痛、便秘、二便失禁、视听障碍、营养缺乏、受虐待等严重威胁和损害健康的问题。其中跌倒容易发生在高龄老年人和独居老年人身上, 后果最为严重, 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养老机构, 应该合理布置老年人生活空间, 正确指导其进行康复锻炼, 酌情使用必要的辅助工具, 重视引起老年人跌倒的疾病、药物和日常生活因素。当然, 也要注重易跌倒老年人的急救和护理。在养老机构中, 老年人受虐待情况时有发生, 是导致老年人焦虑、恐惧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精神虐待更加让老年人难以忍受。养老机构应该加强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鼓励老年人拿起法律武器,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也要教育老年人的子女尽可能多关心老年人, 给予其心理支持, 教育老年人之间互相尊重, 和睦相处。

3.2 老年人常见疾病

老年人机体防御能力严重下降, 很容易患病, 加之很多老年人有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 使得慢性疾病患病率不断上升, 而且很多老年人多种疾病并存, 严重威胁其健康。在慢性疾病中,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尤为常见, 患这类病的老年人多有高盐、高脂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的行为特征。养老机构应该重点调整老年人的饮食, 改变其行为方式, 如倡导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 少量多餐, 戒烟限酒, 注意水果蔬菜的摄入, 通过适量运动来控制体重。另外还应该注意, 老年人患病时, 往往缺少该病典型的特异性临床表现,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由于生理性老化和病理性老化皆可导致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 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所以患病老年人用药要注意用法用量并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3.3 老年人生活质量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1993年第十五届国际老年学会进一步提出“健康老龄化”和“科学为健康老龄化服务”的宏伟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 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1]。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 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是老龄化社会和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课题[2]。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因此,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环境适应是决定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3~5]。在身体方面, 老年人应该加强自我保健, 防治慢性疾病及并发症,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在心理方面, 鼓励老年人培养稳定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 学会倾诉以获得心理支持和精神安慰;在社会适应方面, 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文体活动, 消除孤独, 使生活充满情趣, 理顺夫妻、子女和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 缓解矛盾, 以安享天伦之乐;在环境适应方面, 尽可能规范自己的生活方式, 养老机构也应该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服务环境, 使老年人适应环境, 获得心理舒适。

3.4 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

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主要包括3个方面, 即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和高级日常生活能力。其中基本日常生活能力是老年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所必备的能力, 主要包括穿脱衣、进食、行走、洗漱、沐浴、上厕所等方面, 自理能力是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6]。如果老年人不能独立完成或者依赖别人辅助也不能完成这些日常活动, 就说明老年人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需要补偿服务。养老机构应该将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康复训练作为维持和提高老年人基本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方面。老年人只有拥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 才有可能具备服药、购物和乘坐交通工具等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 以及娱乐、参与社会活动等高级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茅清, 柯雪梅, 郑玉仁, 等.福建中南部城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2) :165-168.

[2]邬沧萍.提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J].人口研究, 2002, 26 (5) :1-5.

[3]徐涛.深圳市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3, 22 (7) :429.

[4]何碧秀, 李雪兵, 余国龙.150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J].中国医师杂志, 2002, 4 (4) :393-395.

[5]姜宝法, 徐涛, 孙玉卫, 等.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 (12) :813.

14.农村社会养老现状调研报告 篇十四

一、农村社会家庭养老现状

我县农村社会养

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集中供养,县内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有光荣院、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五保之家37所,供养老人1480人;二是分散供养,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2009年4月,我们深入茨岩塘镇进行调研,通过调查,子女孝顺老人基本上能履行赡养义务的占60%;赡养问题上争争吵吵有分歧、有矛盾的或尽赡养义务有困难的占30%;不尽赡养老人义务的占8%;因赡养问题引起纠纷,告状诉讼的有2人。上述情况说明,政府组织办光荣院、福利院、敬老院、五保之家养老有限,满足不了社会老人需求;“养儿防老”已难适应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们通过调查了和解,造成农村家庭养老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青年人结婚后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已成为普遍现象,赡养老人意识逐渐淡薄;二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不再是维系家庭的主要生产关系,一些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给身在农村的老年父母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是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独生子女通婚,造成一对夫妇上养四个老人,下养一个孩子的家庭单元结构(亦称4-2-1结构),使家庭经济上难以负担,生活照料、精神抚慰更难以顾及。

三、解决农村家庭养老存在问题的对策

15.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十五

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川省乐山市社会福利院杨柳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加强老年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老年福利机构服务水平,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精神及《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基本要求,就如何进一步做好老年福利机构管理工作浅谈几点个人想法。

一、推进科学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按照《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认真做好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机构服务管理程序和流程、人事、财务、安全管理等配套管理制度,实现机构管理和服务的最优化。同时积极参加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和等级院评定,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二、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护理水平

认真做好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全员培训计划,护理人员严格实行持证上岗,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制观念和专业水平。提供人性化生活照料,从规范化、制度化入手,进一步做好膳食、护理、医疗、康复、娱乐等养护服务工作。根据老人的身体特点,为老年人提供营养丰富、形式多样的膳食服务,根据入住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等级规范,科学地实施分级护理。

三、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健全医保机制

加快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同时加大医疗康复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开

设老年病专科,做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与康复治疗,不断提高院内老年人的救治能力和医疗康复水平;根据不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实施细则,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保健康复服务。院内医疗机构符合医保定点医疗条件的,应积极申请纳入定点范围,确保院内老人按规定享受医保待遇。

四、实行院内民主管理,保障老人合法权益

通过民主选举,成立院内老年人自治群众组织,建立相关制度(章程),组织中各成员积极参与到院内事务管理和各类公益活动中,充分发挥建议、监督和促进作用,逐步形成养老机构内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认真学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和强化社会福利从业人员,特别是养老机构管理的人员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做好与老年人及其家属服务合同签订,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机构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聘请了专业的法律顾问,不断提升福利院依法办事的能力。

五、关爱老人身心健康,建立老人临终关怀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定期组织老年人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各类知识讲座和健身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老年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发挥老年人的余热;设立心理咨询室与老年人开展心理交流和情感交流,为老人提供必要的心理慰藉服务,消除老人的心理障碍。对待临终老人,组成临终关怀团队,为患者制订一对一关怀方案,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疼痛,并以此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让其舒适安宁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六、安全责任常抓不懈,切实履行“一岗双职”

16.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十六

一、江苏新农保发展现状

(一) 新农保实施早

江苏从2009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开展新农保, 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开展新农保的进度有所不同。苏南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镇江, 苏州从2003年就开始新农保试点, 其他四市均是从2006年左右实施新农保政策。苏中由泰州、南通以及扬州组成, 泰州和南通新农保政策实施较早也较完善, 扬州2009年才实行了新农保政策。苏北地区包括徐州、淮安、宿迁、盐城和连云港, 基本都是2009年开始响应国家和省政府相关政策, 实施新农保惠农政策。截至2015年, 全省已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 新农保参保率高

2015年末, 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47.9万人, 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1, 022.96万人。到2010年底, 江苏省内新农保参保率就已超99%, 基础养老金发放率已接近100%, 基本实现了适龄城乡居民参保与基础养老金发放“两个全覆盖”。

(三) 新农保替代率低差异大

以替代率 (基础养老金/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为指标, 2015年江苏城乡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75.7亿元, 人均1, 778元, 江苏农村地区人均年收入为15, 069元。因此, 省内新农保替代率约为11.80%。苏南新农保替代率大多在12%左右, 以苏南常州为例, 基础养老金补贴为每人每月210元, 2015年常州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0, 133元, 替代率为12.51%。苏中新农保替代率大多在7%左右, 泰州市基础养老金标准为60到100元/月, 全年可得720到1, 200元, 农村常住居民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076元, 因此, 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只有4.78%到7.96%之间。苏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大多在8%左右, 徐州市基础养老金标准为≥80元/月, 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811元, 替代率大于7.49%。

二、新农保惠农政策的运行比较分析

(一) 缴费标准

苏南地区除镇江从100元标准起步外, 其他四市的新农保个人账户缴费标准明显高于苏中、苏北地区。以苏州为例, 有1, 200元、1, 680元、2, 160元、2, 400元四个缴费档次, 标准较高, 有利于农民日后的生活保障。苏中和苏北的缴费档次均是从100元起步, 且往年人们大多会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其中100元的缴费档次, 现在原则上只适用于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普通农民最低缴费300元, 经过测算, 连续缴费300元, 15年后, 领取金额保守说来, 约为147元, 并不能起到保障老年生活的目的。

(二) 政府缴费补贴及基础养老金标准

苏南政府缴费补贴、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较高。2012年苏州市区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1, 950元, 从2002年到2012年, 十年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翻了近两番, 被征地农民保障养老金等养老待遇均形成稳定的上调机制, 同时, 居民养老保险强化了政府主导, 增加补充养老保险待遇。苏南外来人口以户籍年限为界, 以无锡为例, 目前标准为每人每月340元。具有市区户籍满6年, 全额发放;不满6年的, 按50%发放, 满6年后全额发放。苏州也有相似政策。苏中、苏北则是按人均发放基础养老金, 各市均有鼓励政策, 例如淮安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最低60元, 对于连续缴费超过15年的城乡居民, 从第16年起, 每超过一年, 基础养老金加发1%, 鼓励人们多缴费长缴费, 有利于日后的养老保障。

(三) 养老金缴费分担比例差异

苏南各市均是个人承担50%左右的缴费比例, 政府和集体共同承担剩余部分。苏中、苏北个人承担缴费比例明显升高, 其中泰州个人承担90%, 政府和集体共同承担10%。苏南养老金缴费水平较高, 因此苏南各市个人承担金额仍高于苏中、苏北个人承担的金额, 但是苏中、苏北由于本身收入水平较低, 造成新农保养老金个人部分的缴纳, 仍有较大压力。

三、江苏新农保惠农政策运行面临的问题

(一) 城乡养老保障差距大

根据江苏省2015年统计年鉴可知, 江苏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为32, 538元, 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为13, 598元, 经济收入比为2.39, 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达到月均2, 236元, 而农村居民仅拿到148.17元, 明显可以看出城乡差距过大。苏南的苏州、无锡等地由于养老金个人账户缴费档次较高, 最终的养老待遇保障也较好, 苏中、苏北等地仅仅依靠新农保养老金, 则完全不能满足农民养老的生活需求。

(二) 集体补助的普遍缺失

新农保的资金来源按照国家规定, 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组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苏南地方财政大多可以进行支持, 苏中、苏北各地集体补助这一模块普遍为空白状态, 进行集体补助的村子相当少。究其原因:多数村集体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不愿补, 二是无力补。大部分村集体的经济状况不好, 部分还有债务, 均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由此, 集体补助的政策一直没能真正付诸实施。

(三) 各市养老金制度缺少衔接机制

省政府鼓励各地依照自身发展水平, 因地制宜实施当地的新农保政策, 导致了全省13个地级市相互间的新农保政策千差万别。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大多数人会选择到苏南地区打工, 这就导致很多人不能及时缴纳养老保险。部分人存在如果在打工地缴纳养老保险, 将来回到家乡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的困扰。这种缴费标准、缴费责任以及基础养老金补贴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参保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农村人口的流动。

此外, 由于全省的信息不对称, 以及城乡参保情况衔接不够紧密, 导致少数人重复参保, 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充分利用, 违背惠农政策的根本内涵, 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不利于新农保政策的正常运行。

四、完善江苏新农保政策运行的相关对策

(一) 加大城乡一体化力度, 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由于没有单位补贴, 由个人出资主要部分而增加了缴费难度。国家应加大城乡一体化力度, 增加对新农保的政府补贴额度, 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苏中、苏北地区可以参照苏南模式, 提高城镇化率, 鼓励人们选择较高缴费档次, 更好地保障日后养老需求。

(二) 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集体补助主要依靠村集体的自身经济实力, 国家应该增强对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同时出台相关办法强制规定各地集体补助、补贴比例。苏南地区发展乡镇企业, 外向型的园区农村经济已取得良好成果, 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苏中、苏北地区可以参照其经验, 利用其矿产资源较丰富的优势, 因地制宜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以壮大集体经济补助的实力。

(三) 加强经办系统的透明化以及信息化

实行全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化, 有利于各地市间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推行全省养老保险体系联网一体化, 避免重复参保和影响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的事件出现。加强新农保政策的相关信息公开透明力度, 便于农民全方位了解新农保的相关信息。

(四) 对新农保基金进行有效统筹管理

新农保基金目前大多采用村集体收缴, 难免存在资金流失的情况, 为此需要加快建立全省资金管理网络平台, 厘清政府、集体与个人的责任, 拓宽运营渠道, 与保险公司或者银行等理财公司合作以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同时完善基金监管机制, 促进养老基金城乡一体化。

摘要:江苏是全国较早实行新农保制度的省份, 通过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地新农保政策的运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差异, 揭示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有利于新农保运行体制的进一步健全, 截止2015年, 全省已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新农保,苏南苏中苏北,比较分析,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毕少斌, 戴继翔.江苏省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 2012 (2) :125-128.

[2]杨阳.城乡统筹视角下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2015.

上一篇:正方系统华南农业大学下一篇:工作效率不高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