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舆情工作总结

2024-08-16

高校舆情工作总结(共8篇)

1.高校舆情工作总结 篇一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丁义浩,王 铄

摘要 :网 络 舆 情 工 作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网络舆情工作效 率、保证网络舆情工作质量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包括舆 情信息的搜集 当 前,整理、分 析 汇 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四 项 内 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责 任 主 体 不 明 确、管理观念落后 等 问 题。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 高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的 实 效 性,高校舆情工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 机 制、队 伍 保 障 机 制、舆情预警机制和干 预 引 导 机 制。关键词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随着网络 和 新 媒 体 的 迅 速 兴 起,网 络 舆 情 应 运而生。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 等特点,网络舆 情的产生和传播 速度相较传统舆 情 得 到 大 幅 提 升,影 响广 度 和深度亦显著增加。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引起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 和 社 会 的 广 泛 关 注,如 何 加 强 和 改 进网络舆情工 作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

高校网络 舆 情 是 网络舆情发展在高校的具体反 映,是大学生在 社会公共网络平台或校园网络空 间内,通过多种 多样的互联网渠 道对其所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 达的个人1]。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因 此,建 立 健 全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机制有利于及 时了解 大学生群 体的意见和诉求,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自身运行发展的规 律。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生成 和发展过程一般 包括 四 个 环 节:言 论 形 成 期、讨 论 传 播 期、为了 提高舆情工作的主动 性,网 下 冲 突期和 舆 论 消 退 期。有效规避消极舆情的影响,必须对网络舆论生 成与传播规律有清醒的认识。1.言论形成期

新闻事件、社 会 热 点 等 信 息 资 讯 是 网 络 舆 情形成的重要诱 因,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 由 那 些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较高或关乎大学生群体自身利益的网络新闻事件引发的。这些网络信息可能首先来自于传 统 媒 体 的 报 道,再经过网络媒体转 载,但更多的时候传 统 媒体保持沉默,于 是 有 关“知情人”首先 在论坛等网络场所发表相关信息。此类信息一旦 触及到大学生群体的兴奋点,往 往 会引起他们的 高 度 关 注,事件相关的言论 便 会纷纷在网络上 出 现,引起 更多大学生群体甚至 全 社会的广泛关注.2.讨论传播期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网络言论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相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事件、社会热 点等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传播了热点事件本身,多样化的评论观点也会随之产生和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高校,热点事件和相关评论、观点等在公共社交网络或 校园论坛等平台上发表、传 播 和 碰 撞。当大学生们关于某个争议性事件的不同意见 逐渐成为舆论 焦 点 后,极 易引发他们在网下对该热点问题的 争 执 和 讨 论。网下讨论的新情况、新 信息又会被随 时传播到网络上,形成网上网下的 交互影响。经 过 短 时 期 内 的 集 中 讨 论,针 对 该 事 件的讨论高潮 随 即 形 成,这标志 着高校网络舆情高潮期的到来。

3.网下冲突期

由于大学生 群 体 具 有 易 情 绪 化、易 受 鼓 动 和 诱惑等特点,在负面舆论信息的刺激下,他们容易采取过激行为,甚至组织、参与某些不良群体性活 动。群体性事 件 是 舆 情 危 机 的 表 现 形 式 之 一,反 映着舆情双方的矛盾关系,是舆 情状况的极端外

化形式或非正常表现[4]。如果高校无法及时有效地对舆情高潮 予 以 应 对,极易导 致网下群体性事 件的爆发。当 然,网下冲突期并 非高校网络舆情 形成、发展的必经阶段,是高校网络舆情发展中较少发生的异常情况。即便舆情 发展进入高潮期,发展仍处于可控范畴,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期采取有效手段防止舆 情危机的发生。4.舆论消退期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扩散,无论是否经历网下冲突期,最终都必将迎来舆论消退期,即舆论观点及影响的逐渐淡化直至消逝。舆论消退期持续 时间长短不一,取决于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事件 本身的影响面、解决是否合理以 及媒介环境中是 否有新的吸引受众注意的事件发生

。消退期通常伴随着新的舆论讨论点的酝酿、舆情环境更换,因此也可能出现新环境下已冷却的舆论重新升温即“二次发酵”的现象。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任务及存在问题

自媒体时代,新一代 网民日益热衷于以“快餐”方式追逐最新的信息资讯,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这种方式满足了他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但是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真伪的严肃甄别和对事件发展的完整了解。大学生群体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处于形成时期,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使用新技术、乐于获取 “异 类 ”信 息,许多时候不能客观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准确把握各种信息的本质,极易受到负面网络信息影响。因 此,明确高校网 络舆情工作的具 体任务和存在的 现实问题,加强网络言论的正确引导和监控,成为 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应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重要工作的开展及重大事件的发生展开,运用科学的手段,在网络上广泛收集广大大 学生群体的意见和观点,并通过一定方式和程序,加以分析、整理,形成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舆情信息,供高校管理者和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搜集 整理、分析汇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搜集整理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广泛收集网络上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社会公共事件、高校规章制度和突发事件的 意 见 和态度,并 根 据 舆 情 的 内 容(包括重大决策部署类、经济发展类、社会热点类、突发事件类、宣传思想工作类、重要境外涉华类等)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汇总是指运用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分类后的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舆情产生的背景、成因、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走向,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酌情处理是指高校 管理层以科学分析为依据,综合考量舆情信息所 反映事态的严重程度,从而决定是否采取干预行 动,何时采取干预行动以及采取何种干预行动。及时上报是指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将舆情的产生、发展、处理方式、处理结果等相关工作向教育管理部门汇报,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在舆情发展和演变的各个不同阶段,高校实际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各有侧重。在网络舆情的言论形成期,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对网络上出 现 的刺激性信息,尤其是与大学生群体利益密 切 相 关的信息加强 监 控,科学 预估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并提前做好处置预案。在讨论传播期,高校舆 情工作部门应在广泛搜集网络上出现的各类信息 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汇总,密切关注 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针对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 行有针对性的正面解释与疏导,用真相和事实引导舆论走向。如果网络舆情发展进入网下冲突期,网络舆情危机爆发,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在前 期分析和预判等工作前提下,根据舆情事件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处置预案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恰当运用网上和网下的双重力量(如进 一 步 披 露 热点事件的真相,对不良信息进行辟谣,干预刺激 性信息的传播,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有效降低舆情的负效应。舆论消退期是一个舆情发展周期的尾声,无 论在该舆情周期内是否出现 网 下冲突,高校舆情 工作部门都应该 对前期工作进行 总结,梳理实际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及时上报学校 和上级领导部门。

2.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队伍建设、工作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对 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尚未

建立网络舆情工 作专门领导机构,没有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预案,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舆情工作队 伍建设起步较晚,无专业人员配备或配备不合理,不能按照舆情 工 作 规 律 开 展 工 作,导 致 舆 情 工 作 实效性不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缺乏必要的 舆情预警意识 和 预 警 措 施,不能 科学研判舆情态 势,影响舆情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对 网 络 舆 情 的 干预 方 式 单 一,主 动 引 导 不 足,封 锁 消 息、强 制 删 除消息等 简 单 粗 暴 方 式 大 量 存 在,容 易 引 发 “次 生”不良情绪,甚至给 舆情危机 的爆发埋下隐患。综观这些问题,其核心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

第一,网络 舆 情 工 作 责 任 主 体 尚 不 明 确。目 前,在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并没有引起 足够重视,工作责任归属并不 明 确。受 到 传 统 观 念和工作惯性 的 影 响,一般认为与学生事务相关 的工作应由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负责,或者认 为与网络相关的工作应由校园网络管理部门或宣 传部门负责。在 实 际 工 作 中,观 念上的分歧导致 许多高校网 络 舆 情 工 作 的 低 效 无 序。同 时,由 于 工作责任主体 不 明 确,加之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 中的新生事物,高校的网络舆情 工作专业人员仍 存在较大缺口,工作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第二,网络舆 情 管 理 观 念 和 管 理 方 式 有 待 改 进。在高等学校,由于缺乏对于网络舆情发生、发 展特点的深刻 认 识,采用传统舆情应对方式管理 网络舆情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负面舆情信息管理 上,“堵”和“禁”等传统舆论管理观念仍挥之不去

。这种落后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网 络舆情发展的 形 势,非但无法有效控制舆情事件 的爆发,甚至会激化冲突、加速矛盾升级。

三、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措施

目前,我国 高校网络舆情工 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段,长效机制 尚 未 建 立。为解决网络舆情工 作 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 校舆情工作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 制、队 伍 保 障 机 制、舆 情预警机制和干预 引 导 机制。1.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科学民主的工作领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动 态 多 变的工作,需要一套从上到下分层管理、各负其责 的工作领导机 制,这套机制的好与坏直接影 响 着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1)成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机构

高等学校的网络舆情工作质量直接关涉学校 的改革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高校内部的 舆情工作要在校党委领导下由党委办公室或校长 办公室、宣传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学团工作部门、后勤管理部门 等相关单位组成领导小组,逐 步 实 现各单位之间 协 调 联 动,实现舆情工作的专 门 领 导,快速反应和及时处理。(2)建立健全决策程序

高效合理的领导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直接决定了网络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领导系统的决策 程序是网络舆情领导工 作的基础和前提。因 此,规范严谨的决策程序对于提高网络舆情领导工作 的科学化、民 主 化 程 度 至 关重要。在 高 校 网 络 舆 情工作中,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应广泛调研、听 取各方意见,在 涉及舆情领导工作决策中坚 持 开 放、民主的工作原则和决策程序,确保高校网络舆 情工作在健康的轨道上有序开展。

(3)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舆情预案

为快速、有序、高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 情事件,舆情工 作领导小组应预先制定行之 有 效 的处置预案。当舆情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开展工作。执行过程中,舆情工作领 导小组应根据 事态的发展情况,对预案及时作出 调整,妥善处理每一个细节,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影 响降低到最小。

2.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密 切 配 合 的 队 伍 保 障 机制

(1)建 立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队 伍,提 高 工 作 实 效性合理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是做好舆情工作的

前提,高等学校 必须组建好专兼职结合的网 络 舆情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需要在相关职能部门 设立专门的工 作 岗 位,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 小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兼职工作队伍可以聘 请部分政治素质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网络舆论 引导能力强的 教 师 和 辅 导 员,担 任网络评论员或 信息搜集员。同 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的作 用,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其了解学生 群体动向、熟悉学生交流习惯的优势,及时搜集网 络舆情信息,积极发表正确言论。

在实际工作中,舆情工作人员要密切配合,保 证舆情工作 协 调 有 序 展 开。例 如,信 息 搜 集 员 需 要随时在网络上 进 行 “巡 查 ”,了 解各种舆论动向 和舆情变化情况,不定期形成舆情信息报告,上报 舆情专职工作人员。专职工作人员对舆情信息进 行分析预判后,对有关网络评论 员和学生舆情团 队发出处理指 导 意 见,安排正面信息发布和正向 舆论引导工作。

(2)组 织 网 络 舆 情 研 究 团 队,提 高 工 作 科 学性

众所周知,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和 多 元 性 等 特点,难以准确预测和直接控制。高 等 学 校 必 须 重视网 络 舆 情 研 究 工 作。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 中,要注重三个“契合性”。首先,注重网络舆情研 究和舆情实践的契合性。高校网络舆情实践工作 是网络舆情研 究 的 出 发 点,也是 网络舆情研究的 落脚点。研究成果指导网络舆情工作实践的有效 程度是衡量其 理论价 值和实践 价值的根本标准。高校舆情研究 应 做 到 为 了 实 践 而 研 究,在 实 践 中 研究,研究内容能有效指导实践

。其次,注重网络 舆情研究与高校实际工作的契合性

。高校实际工 作是高校网络 舆 情 产 生 和 发 展 的 源 头,高 校 网 络 舆情研究必须 立 足 高 校 实 际 工 作,全 面 了 解 大 学 生群体对学校方针政策、改革发展的意见与看法,深入探索高校实际工作与网络舆情发展的互动机 制,形成网上了解 舆 情、网下 解 决问题的良性互 动。最后,注重 高校舆情研究与 社会舆情研判的 契合性。随着 高 校 与 社 会 联 系 的 日 益 紧 密,社 会 思潮和舆 论 热 点 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不断深 入,准确研判社 会舆情的发展态 势已经成为高校 舆情研究的必 要 前 提,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中应 高度重视广大学生对社会热点、舆论思潮的态度,为高校准确判 断 形 势、掌握舆情发展趋势提供参 考依据。做好上 述 三 个 “契 合 ”,有助于高校网络 舆情工作者高 效 完 成 工 作 目 标、顺利推进舆情工 作,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科学性。

3.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全面可靠的舆情预警机制

舆情预警机制是在网络舆情事件实际形成之 前对舆情的预 报、预测及提供预先处理操作 的 重 要机制[5]。对网 络舆情的预警要 达 到 良 好 效 果,必须构建成 熟合理的预警体系[6],并 对 舆 情 事 件 进行科学分级,为舆情干预和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1)建立舆情发展的精确测算系统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科 学、全面的舆情监测工作基础上,为了提高舆情监 测的 准 确 性 程 度,首 先 要 确 定 科 学 的、全 面 的、分 层次、易操作的舆情指标系统,并且根据不同指标 的重要程度分 别赋予不同的权重,进 而 根 据 舆 情 动态核算舆情分数,以达到舆情监控的目的。(2)根据舆情分数划分舆情事件预警级别

为了提高舆情预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对舆情分数进行分级,划分舆情事件严重程度。在舆情预警实践中,一般可将舆情预警划分为四 个 级别: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在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利用预警“雷达”技术,随 时关注高校网络的即时动态,监测敏感信息,并在 舆 情 危 机 形 成 前 及 时 预 警,为进一 步干预、引导、处置工作做好准备。

4.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应 对 灵 活 的 干 预 引 导 机制

完善的、系统的、全方位的高校舆情干预引导 机制对消解网 络 舆 情 危 机,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 和谐发展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一 般 情 况 下,网 络 舆 情形成前的干 预 效 果 最 佳,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止 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网络舆情形成后,不恰当的 网上干预往往 适 得 其 反,甚至诱发舆情危机 的 出 现。因此,网络舆情形成后,积极主动地引导更有 利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1)加 强 事 前 干 预,从源头控制网络舆情事 件的发生

采用简单的方式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仍是高校 普遍采用的方 式,即由校园网络管理部门直 接 删 除敏感信息或采取技术手段屏蔽信息

。从结果来 看,往往适得 其 反,无 益 于 事 件 的 解 决。一 方 面,网络信息监测和删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成本。讨论焦 点 一 旦 形 成,删除大量的敏感信息 将成为不可 能 完 成 的 任 务。另 一 方 面,简 单 粗 暴 的应对方式可能激发网络讨论参与群体的逆反心理,进一步激化矛盾,使得敏感、负面信息爆发式激增。

网络舆情所表现出的观点和立场,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为防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前或形成初 期,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广泛关注 的具有争议性的 舆论热点(尤其是与学校密切相关的负面事件)进行干预和疏导 可以有效防止争议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形成关注焦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不正当言论的产生。有关工作人员应 广泛深入基层,认真听取广大学 生对于社会热点 问题,尤其是校内热点问题的意见和呼声,并有针 对性地予以解释和处理。

(2)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

首先,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第一时间 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及时将事态最新进展向社会和广大师生公布,避免网络上无端猜测与恶意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其次,不良网络舆论 一 旦产生,高等学 校应及时发布官方信息,用事实说话,对不实 言 论进行澄清或辟 谣,有效控制不良信息的进一步扩散。(3)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

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 “二 级 传 播”理论,在传播过程中,“舆 论 领 袖 ”[8]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他们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件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发表的信息 和观点能更广 泛地影响普通人,甚至左右事件的

发展和处理结果。在高校中,校园BBS版主、校园官方微博、人人网“人气之星 ”等 “舆 论 领 袖 ”了解高校学生关 注 的 热 点 话 题,并且知道如何使有关信息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在网络舆情 工作中,高校应合理利用网络“舆论领袖”在负面、敏感舆情形成后 积 极 传 递 “正 能 量 ”,抑 制 或 扭 转 消极网络舆情的发展势头。参考文献:

[1] 王 灵 芝 .高 校 学 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D].长 沙 :中南大学政治学院,2010:30.

[2] 周 滨 .“微 博 问 政 ”与 舆 情 应 对 [M].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2012:118.

[3] 郝 英 杰,马 海 红,彭 军 林 .高 校 网 络 舆情形成规律分析 [J]. 北 京 教 育,2010(6):13. [4] 常 锐 .群 体 性 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D].长 春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2:45. [5] 史 波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策略研究 [J].情 报 理 论 与 实 践,2010(7):93-96.

[6] 吴 绍 忠,李 淑 华 .互 联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J].中 国 人 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 然 科 学 版,2008(3):39.

[7] 张 勇 锋 .对《旅 游 新 报》事件的网络舆情解析 [J].今 传 媒,2008(9):44-46.

[8] 张 迈 曾 .传 播 学 引 论 [M].西 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47.

2.高校舆情工作总结 篇二

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概述

(一)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含义

高校突发事件, 是指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 关于师生的, 规模较大, 且迅速发展, 不易控制, 对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影响的事件, 甚至有的会危害到教师和学生的安全, 对高校的和谐发展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受到事件的刺激, 利用网络表达出来的个人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等。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 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 会被以网络的形式传播、评论, 从而形成网络舆情。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形成的网络舆情, 能够充分体现出部分大学生受一些社会现象和事件的影响, 表现出来的个人态度和观点, 大学生经过网络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其实也可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 高校突发事件经过一些诟病和歪曲, 形成了所谓的网络舆情。

(二)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突发性、随意性、隐秘性、多元性特点的形态, 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 这些特点有明显体现。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具体特点, 首先是环境的特殊性,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自然是发生在高校内部。其次是主体的同质性, 大学生作为主体, 思想活跃, 个性突出, 充满好奇心, 不断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再次是传播速度之快和影响之大, 互联网无处不在, 大学生时时刻刻便可以获取最新信息, 同时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所以,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一旦形成, 网络会迅速将信息传播, 对大学生产生广泛的影响, 甚至引发学生的群体反抗, 造成校园稳定局面失控的不良后果。最后是网络舆情的控制难度过大, 网络舆情会诱导大学生发生一些冲动的行为, 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自由, 个性明显, 辨别能力差, 这就增加了控制难度。

二、辅导员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进行网络舆情工作的一大阻碍就是网络的自由化, 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早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现在高校辅导员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控制已有所成效, 但是其在具体进行中, 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 以待解决。

(一) 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辅导员很少积极主动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 也很少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 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更是少之又少, 缺乏对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近年来, 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没有认识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很多辅导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做的更多的是隐瞒学生, 这就更加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猜测, 从而导致网络舆情走向歪曲的方向。辅导员如果加强对自身的建设, 重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 利用网络了解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倾向, 则会给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益处。

(二) 网络技术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现在一些辅导员没有社会实践经验, 网络技术能力和分析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 想要成为网络舆情的领导者自然是难上加难, 这就要求辅导员势必要提升对自身的培养, 尤其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变能力和敏感性, 以及分析能力, 这些都有待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存在很大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所以网络舆情的内容也更加的繁杂, 没有明确的走向, 再加上辅导员缺乏专业的网络技术能力, 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指导能力又存在一定的不足, 这会严重阻碍高校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及时处理。

(三) 辅导员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不完善

现在只有一部分高校专门设立了网络管理部门, 还未引起大部分高校的重视。虽然建立了专业部门, 但是其中的管理者即辅导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 对具体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并不十分熟练, 不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导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控效率下降, 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从而对高校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辅导员的工作

注重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控制, 是稳固高校内部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辅导员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作用。

(一) 加强辅导员与大学生的网络交流沟通

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现象既已普遍存在, 那么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就要充分加强自身对网络的技术使用能力, 有效利用网络的自由和开放的特性, 通过各种网络平台, 处于和学生同等的位置上, 与学生沟通交流, 主动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 关注一些群体性、攻击性的舆论, 以便于准确掌握网络舆情的倾向, 提高自身对网络舆情的预见性。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 辅导员及时地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对事件的态度和观点,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以此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引导工作, 从而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走向歪曲和恶性发展的方向。

(二) 提高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中的领袖作用

舆论的传播速度是十分快速的, 在其传播过程中, 通常都是把汇集好的信息传达给一些舆论领导者, 然后再扩散给所有群众。针对这一情况, 高校可以具体的加强对辅导员的领袖能力的训练, 使得辅导员能够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担任领导者, 在发生突发事件时, 可以积极有效地引导舆情, 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摒除那些歪曲的虚假信息和恶意评判。辅导员以网络为载体,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且, 做到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逐渐提高, 加强品格修养, 这样才能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正确引导学生, 积极理性地言论。

(三) 辅导员对网络舆情信息做到准确把握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存在着复杂性和多变性, 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反应快, 敏感, 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掌握准确的舆论信息。在发生突发事件后, 辅导员要与学校的管理部门配合, 将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整理, 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倾向, 为高校进行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础。同时辅导员自身也要具有分辨网络舆情的能力, 做到合理公正地评价, 不要将个人情绪情感带到舆论信息中去, 以免造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的不真实。在进行信息收集和整合时, 对于那些言论过激, 不良反应较明显的热点事件, 一定要积极关注, 早做处理, 这样才能有效防止那些难以遏制的后果的产生。

(四) 辅导员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公开透明

许多高校在发生突发事件后, 习惯采用隐藏压制的方式进行处理, 对舆论不做及时处理, 逃避责任, 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引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关注, 导致最终网络舆情难以控制。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改变这种应对方式, 逐渐向透明化、公正化地布告信息的方向发展。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 辅导员是信息的传达者, 他们也会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 所以辅导员有责任将具体的信息正确地传达给学生, 积极引导学生客观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不会对高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损害, 反而会增加学校的社会诚信, 这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公开透明度, 有效化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带来的危害性。

结语:高校是大学生的聚合地, 发生的突发事件自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势必会对高校、学生、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是有效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途径。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工作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采取适当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从而增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的作用, 以此保证高校稳定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有序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治, 王集令.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应对策略[J].北京教育 (德育) , 2010, (10) .

[2]许建平, 曹瑛.浅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7) .

[3]喻健, 唐亚娟.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与舆情监测[J].新闻爱好者, 2011, (18) .

3.高校舆情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28.9%。目前网民的最大群体仍是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可以说网络的触角深入到了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随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第四媒体”的渗透和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其中,网络舆情就是公众对互联网上传播的某一“焦点”或“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社会思想状况的“晴雨表”。因此,了解网络舆情,把握舆情动态,引领舆情方向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构成及其特点

舆者,舆论也;情者,情况矣。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从高校网络宣传的实践来看,高校作为各种思潮交流相对活跃的领域,在师生中容易引起关注和讨论的网络舆情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发事件

人们由于具有猎奇心理,对于这类事件极易关注,进而形成讨论。这些事件具有极强的时间性、震撼性和不可预料性,能够迅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学校范围内具体包括,学校师生员工的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事故灾害类事件等。对于这类事件,在学校没有正式向外界公开之前,学生会产生恐惧和猜疑心理,使得一些虚假的小道信息通过校园BBS迅速传播,甚至在社会上造成舆论危机。

(二)国内外的热点问题

随着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多,大学生也在寻找机会让自己更多地融入社会,他们对于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国内问题十分关注。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尤其需要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增强自我的认同感。特别是一些国际问题,容易激發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引发他们在各大论坛上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三)与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学校这个大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切身利益。针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后勤服务质量等方面,师生们经常就某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投诉、批评或反映意见。

由于互联网的快捷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在校园网络中形成的网络舆情呈现出自身的某些特点:①形成的实时性和传播的广泛性;②开放性和交互性强,观点呈多元化;③内容贴近校园生活,追随高校校园的主流话题;④网络语言特色明显,且多以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达;⑤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因此对一些问题探讨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交流和传播的层面,并且“从众”现象明显,“楼下”跟帖者观点会受“楼上”的影响。

二、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舆论对于社会监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在某些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的局限性要比传统媒体更加难以控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大学生是网络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主要承受者。因此,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一)从挑战来看

1.网络舆情的开放性和网民的隐匿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目前,大学生占据着中国网民中的主体,现实中,他们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网民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道德束缚,在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他们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潜在动机,从而极易形成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促成了大学生们在网络中不道德行为的养成,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这势必会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难题。

2.网络舆情的实时性和交互性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和传统媒体产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快,特别是对突发事件及重大事件的报道上,优势尤其明显。互联网成为一种“实时”的互动工具。当今大学生提倡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已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大学生对网络的充分使用,让他们无疑成为制造和传播网络舆情的主力军之一。可见,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工作需要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把握学生的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这样在面对网络中隐匿性较强的被教育对象时才会占据主导地位。

3.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提出新的要求。网络是各种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网民们可以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进行辩论。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的多元化特点。大学生对于这个“大熔炉”中的各种观点并不能完全把握自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运用网络技术方法全面把握各种观点,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把思政工作作到实处。

(二)从机遇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积极的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而积极的网络舆情中也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

1.积极的网络舆情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和凝聚力。目前,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大学生课外很多时间是在网络上度过。他们在吸收正确主流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在经受着其他各种非主流甚至是错误观点的考验。如果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用积极的网络舆情去鼓舞和引导受教育者,发挥其引导作用,则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具说服力。特别是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中,网民们深入、激烈的讨论过程其实是一个价值澄清与选择、道德认知与判断的过程,大学生网民们通过自身参与其中真正地认识到事件的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2.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鲜活的原始材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关注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动态,掌握大学生们究竟在关注什么。当较多的学生针对某一突发事件发表情绪化的意见甚至表现出有可能实施过激行为倾向时,思政工作者应根据网络舆情中的信号,深入分析舆情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和矛盾,并对学生网民们所讨论事件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

3.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平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正是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当前国内外时事的教育。大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之后,势必会在课堂之外的网络上进行相关学习,并且通过网络论坛中的讨论最终形成自己较为全面的认识。可见,形势与政策教育实现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延伸,主讲教师可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把主流思想灌输进去,通过网络舆情这一新的载体实现积极的教育功能,把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内容内化成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精神动力。

三、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全力打造引领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先锋的红色网站

目前,很多高校校内各种网站很多,但是真正起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网站却为数不多。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校园网络舆情是网络环境中影响大学生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首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大环境的建设,在这基础上要建设一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部门的、学院的及专题网站,最后要全力打造引领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先锋的红色网站,贴近学生,吸引学生,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把握网络舆情的运行机制,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

高校网络舆情的运行机制通常包括酝酿、起始、扩散和整合四个阶段。高校在作好网络舆情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和运行机制,寻求有效地舆情引导方法和手段。在网络舆情的酝酿阶段,就要进行积极引导,作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网络舆情如果已发展到起始甚至是扩散阶段,针对负面效应当然要积极补救,在网络论坛中进行正确主流观点的回帖,并通过技术手段防止舆论圈进一步扩大,把负面效果降到最低;针对积极的网络舆情要充分发挥其正确的导向功能,扩大舆论范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高校要从更高的层面整合事件的不同声音,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干预措施和引导网络舆情发展的合力,共同致力良好舆情的走向。

(三)加强网络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工作水平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高校要合力组建一支既专业又稳定的队伍,而且结构是多层面的,包括学校的相关领导、教授、专职工作人员、辅导员,当然还可以吸纳在校大学生和普通群众。在这支网络工作队伍中,既有专门从事网络管理工作人员,也要有网评工作人员,他们要成为校园网络论坛的意见主导者。网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网络舆情的走向,因此必须提高网评工作队伍的素质。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网络舆情的主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如果靠强制性的手段去约束网民的行为,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网络道德教育,以及要在全校范围内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他们文明上网的自觉性。学校要就网络道德问题开展专题讨论活动,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从而使整个校园的网络环境形成扬善惩恶、扶正祛邪的良好道德动力,随时引导、激励、敦促人们做有德之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upload6les/pdf/2010/1/15/

101600.pdf,2010-01.

[2]苏云升,周如俊.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9(62):73-76.

[3]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64-65.

[4]廖扬平.网络舆情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政工研究动态,2007,(21):23-24.

4.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篇四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普及各个领域。网络不仅是一种向外界发布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而人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意见时,就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那么网络舆情的管理也应备受重视。在网络使用人群中,大学生居多,为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也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文章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校;管理机制;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主要是人们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网络舆情在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更是不可低估,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需要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重视,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正面舆论。在网络上,人们言论自由,言论平等,但是网络的传播速度过快,至今还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消极的内容,对人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为学生全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帮助。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管理现状

1.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中。参与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则是校园网站、博客、QQ群、贴吧、微博等,大学生主要经过这些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当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会经过这些载体,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在学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是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体心理和思维特征,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在评论事情时,根据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带有自我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舆论中扮演着不同于他人的角色,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1.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信息化,互联网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多数网络使用者是大学生,这为高校带来了便捷和新颖,却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学校在加强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机制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自由言论,也有人带着情绪进行大肆评论,不够理性,这给社会的网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高校舆情管理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而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正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虽已做出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1管理主体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现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确,时常会出现多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耽误网络舆情问题的及时处理。而且,目前许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网站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并不明确。就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依然处于起始阶段,而网络舆情也基本是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建网站的人来实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如今的网络舆情实在是好坏皆有,甚至可能负面信息更多,这必然会给学校网络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局面则急需明确的管理主体来进行管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去控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2管理人才不充足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必须为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据调查显示,现在的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网络舆情管理部分,导致出现严重缺乏人才的现象,阻碍了正常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危机的存在。专业的优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甚至能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危害。

2.3管理模式不新颖

网络的更新快速及时,随之而变的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为应对不同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方法。现阶段,许多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单独面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推敲他们的舆论倾向。这样的方式过于传统,不够新颖,无法适应现代快速进步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围广,这就导致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还是有诸多的高校依旧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成效不够明显。

2.4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进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现在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缺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增添了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打破了惯有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学生未曾涉世,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会涉足不良网站,接触恶性信息,这将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依旧存在许多欠缺之处,网络的维护不够全面,未及时筛选优良的信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约束和监管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学生和高校自身都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风建设及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舆论危机或者恶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现在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任务。

3.1加强管理主体建设

管理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加强管理主体建设,为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的进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安保部门三个部分,其各自具备着自身的相应的职责。想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建设,需要这三个部门团结和谐,各自完成分内任务,共同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处在对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具体的倾向性,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可以尝试着从学生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部分大学生使用恶性网站的行为进行网络管理。安保部门在学生处和网络管理部门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高校内部网络安全有序进行,从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建设。

3.2加强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是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尝试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地聘用符合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也要对在职人才和新进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是培训专业能力,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防在工作期间管理人才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内部也可以实行考核,以这种方式,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成长,从而能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3.3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的发展迅速,舆情的信息量也自然会随之加大,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无法满足现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的形式,过于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无法顾及每位学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积极交流,形成师生无障碍沟通的局面,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管理模式,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舆论倾向,从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3.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而这一体制的健全需要监测、分析、处理这几个专业的机制组合而成,需要他们互相合作,团结配合,形成一条稳固的规范链,监督大学生和高校使用网络的行为。监测是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的前提,对进行后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网络方式和不同的群体中全面监测、搜集信息,着重注意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之后,交予分析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判断舆情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等,并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总结,然后以客观的立场将信息数据保存。在此基础上,处理部门对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设。

四、结论

高校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高校,网络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做到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并且,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一定要时刻保持敏感,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5.高校舆情工作总结 篇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对网络的应用更加普及,如何做好高校网络舆情控制成为高校管理者进行管理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然而,高校网络舆情与其他领域所显现出的网络舆情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高校管理者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及容易引发的不良影响,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的应对策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高校环境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公民通过互联网获知社会事件并对其产生不同的看法,以此进行舆论表达,是一种社会舆论表达的总和。而高校网络舆情则是专门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一种舆论方式。它以“校内外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为主要的对象,通过校园论坛、个人空间、微博、贴吧等方式来展现。而高校的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

(一)从众性特征。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集中地,它天然带有群体性的特点。高校学生在群体之中生活,需要倾听和表达,高校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有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仿的年龄,对一些问题、现象的看法常常相似。高校网络舆情正因为学生的群体性特点引发了它的从众性。从众性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之下改变自身意见,力图与周围环境达成一致的行为。高校学生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会不自觉地跟随舆论风向,造成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二)隐秘性特征。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媒介,具有即时性与隐蔽性。高校学生不需要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通过计算机就能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新型的人际交流方式,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隐藏在计算机背后,无所顾忌地表达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表达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提出了挑战。

(三)突然性特征。互联网的快捷性既方便了学生与学校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学校论坛、贴吧、QQ群等发布消息或者发表评论,而这些消息会迅速扩散,一旦学校监控不力,就可能造成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如一些虚假信息的散布造成的学生恐慌,一些激烈言论的扩散造成的学生暴动等等。

(四)任意性特征。网络给高校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舆情的监控造成了不利。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任意性,一旦缺失网络监控,任何具有上网能力的公民都能通过网络发表个人观点。而现今很多高校网络监控松散,对学校的各项网络通信缺乏监督和审核,任何人都可以在学校论坛、贴吧上发送信息。这种网络舆情的任意性,也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所引发的不良心理表现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从众性、隐秘性、突然性和任意性的特点,这就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高校的网络舆情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方面,一是消极方面,对此高校管理者都应引起重视。对于积极舆情,学校领导要给予适时引导,让舆情发挥更大效益。针对消极舆情,学校领导应该想方设法进行疏导,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需要响应国家“以人为本”的号召,为满足学生需求而努力。为此,高校管理者应明确认识高校网络舆情会引发的不良心理表现并针对这些不良心理进行相应辅导,力图找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最佳策略。

(一)过度的自我表现。大学生在高校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一些社会技能。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际交往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还包括网络交流,学生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看法、意见通过文字、符号、表情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这种自我表现会受到外界舆论的干扰,演变为自我膨胀。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而网络的隐蔽性为他们的表达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场所,学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完全释放自己,这也会造成学生长期沉溺网络虚拟世界,逐渐迷失自我。

(二)焦躁的心理状态。高校网络舆情涉及面非常广,不仅包括社会热点、政策措施,还包括学校新闻、校园新规等。这些舆论信息的发布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焦虑和恐慌。而造成大学生焦虑的主要来源有三点:第一,就业压力。各种就业信息的网络发布会给学生造成压力,使他们产生对前途的担忧。第二,信心危机。大学生喜爱特立独行,喜欢在网络空间发布一些个人信息,如逛街购物的收获,各种奖状奖励等等,这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引起浮躁情绪。第三,竞争压力。高校网络常常会公布一些高校排名、专业排名信息,这些信息的公布容易引起学生间的盲目竞争。

(三)失衡的心理宣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为了推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校也不断改革,信息更加公开。但是,近年媒体不断曝光贪污腐败、事故危害等信息,这些信息的公开也引起了大学生的不满。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一些分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也引起了大学生的担忧,造成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有所降低。而且,这些网络信息常常只有前期报道缺乏后期解决,大学生们为了探寻真相,宣泄心中不满情绪,难免就会发布一些激进消息,产生负面影响。这就会造成负面舆情的循环产生,对高校的校园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四)困顿的未来期望。我国社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很多政策法规仍不完善,许多思想观念仍借鉴西方经验。由此,也产生了价值观与文化观的冲突。现今的大学生正处在思想转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在高校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不停更新自身思想观念。但是,现实的一些负面报道容易使他们产生迷惘和困惑。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高校和学生关心的重点问题。高校学生在现今网络舆论下,不仅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必须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从网络舆情造成的迷惘困顿中走出来,重拾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策略

随着技术的进步,高校管理不仅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档案管理,还包括网络舆情管理。现今的高校教学与网络密切相关,教师上课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学生学习离不开网络辅助。另外,网络也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管理者的必修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完善应急处理制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阵,除了担负为国家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职责,还担负着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的职责。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随时掌握舆论导向,一旦发现不良舆情及时导正,并预先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制度。高校是学生密集区,不良舆情的产生会造成安全隐患,学校对负面舆情的处理应该快速直接,可以借鉴危机处理的“3T”原则,产生舆情问题时学校首先牢牢掌握住舆论信息的发布权,及时发布真实、全面的相关信息,做到“源头掌控、动态把握、应急处置”三者结合,让学生享有知情权,稳定学生情绪。在稳定学生情绪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当然,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有处理问题的魄力,还应该主动借鉴他国或他校的经验,预先制定出一套应急处理方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反映,迅速控制住局面,避免事态的恶化,降低负面影响发生的可能性。

(二)培养“意见领袖”,导正网络舆情方向。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受众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了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管理者应该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来导正舆论风向。“意见领袖”,顾名思义是对意见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他们活跃于人际传播的网络中,通过向他人提供意见、信息,对他者施加影响。这些“意见领袖”是网络舆情的中介和过滤者。高校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既对网络舆情起到监督作用,也能及时导正网络舆论风向。当然,这些“意见领袖”必须是教师、学生中具有影响力、思想境界高、理论素养成熟的一批人。高校管理者可以让这些“意见领袖”担任贴吧版主、论坛版主等职,一方面监督校园网络的信息发布,另一方面及时跟贴回应维持网络秩序。

(三)增加学生意见平台,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疏导学生不良情绪。为此,高校应该通过学生意见平台的设立,为学生情绪表达提供机会。高校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知情权,并且让他们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力,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想法。这既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也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努力。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站、论坛等地专门设立一个学生意见平台,或者可以开一个领导意见邮箱,并派专门人员及时收发回复,了解学生的动态,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另外,学校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责任意识,明确部门分工,避免发生网络舆情问题时出现推诿现象。

总而言之,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特征的前提下,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完善应急处理制度,培养“意见领袖”,导正网络舆情方向,增加学生意见平台,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6.高校舆情工作总结 篇六

摘要:随着高校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网络舆情成为校园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来自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需要。针对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 成因 引导策略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问题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态度、意见、情绪的总和。[1]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在网络空间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借助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新媒体工具,随时阅读、评论、转发。这种轻松、便捷的交流方式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进而加深了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但是,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研究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迫在眉睫。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

在商品市场经济中,有需求就有生产,同理,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正是因为网络媒介的

独特之处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和愿望,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高校网络舆情便应运而生。

(一)网络信息量大,能满足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

信息和知识共享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网络内容包罗万象,有着极为丰富的信息,其中讨论的话题各式各样,从学业到就业、从购物到旅游,从体育健身到休闲娱乐,从社会问题到校园文化等等,应有尽有。在大学生的眼中,实用是网络的最大功能,遇到什么事,都倾向于在网上发出求助,有些热心的同学会及时回复,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经常把一些有意义的网络资源分享到网络上,与他人共同分享。这就是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原因。

总之,在校园网络舆情载体上,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能成为大学生舆论的话题,网络上海量信息,使得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应运而生。

(二)网络的交互性,能给大学生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

情感交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交流与沟通是人们传递情感,以获得心灵慰藉的必经之路。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生活的困惑,考研、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紧迫感和危机感也越来越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向熟人表露自己的情感,找人倾诉时会犹豫不决、不好意思开口。

再者,校园生活的人际交际圈较小,学生之间彼此的交流的范围有限。因此,他们的社交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得到满足,他们迫切需要寻求其他的途径来结交朋友,需要一个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和宣泄的渠道。

社会化网络服务特定的群体,使得网站的群体表现出“同辈群体”的特点,成员有大致相同的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共同语言、生活方式等,具有很强的群体认同感,易形成自己的亚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2]相同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是交流感情的前提之一。因此,高校校园网络的“同辈群体”如校园官方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种方便。

总之,由于互联网的互动性、平等性、隐匿性,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的需要,使得他们有强烈的欲望来表达和倾吐内心的声音,从另一个侧面引发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空前繁荣。

(三)网络的自由与开放,开通了大学生表达利益的渠道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意见表达的不畅,也是导致校园网络舆情兴起的重要原因。当学生在遇到挫折或者对不满想提出意见的时候,在常规渠道上,比如学校的报纸、校园广播、座谈会等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寻求网络便是学生一个便捷的选择。

校园网络凭借它的天然亲和力和吸引力成功地打造成为一个汇集校园意见的新平台,成为大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新渠道。第一,可以达到宣泄的目的;第二,在舆情达到一定的程度下,能够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便于问题的解决。

(四)网络的平等性,能满足大学生对尊重理解的需要

互联网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的交往空间,使得他们在交流感情、发表言论的时候不受性别、身份、地位的束缚,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充分享受这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交往模式。

通过网络平台对某些焦点问题来表达自己具有深刻思想的看法和观点,对学校的改革和服务质量等发表深刻意义的意见和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这样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学生会受到网友的极力追捧。而且,大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认同感,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也满足了他们被理解与被尊重的需要。

当然,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也与当今社会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官员腐败、就业等热点问题密不可分。包括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国际关系也会触动促发大学生的情绪,造成校园舆情热点。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一)主动介入,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舆情平台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借助校园官方微博、校园门户网站等载体进行发布和传播。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平台,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自媒体时代里,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上的信息层出不穷。但如果信息泛滥,或者一些扭曲的言论,则会对校园网络舆情产生恶劣的影响。高校可以加强主题网站的建设,网站上设置一些具有教育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议题,立足于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生活。高校还可以在主页面设置网络意见箱,提高学生表达意见的渠道,拉近大学生网民与主题网站的距离,使主题网站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运用诸如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校外主流网站,在校园网站上建立相应官方论坛、微博等,让主流媒体声音的覆盖面更加扩大化,让学生的信息获取更加完整和正确,积极进行网络舆情引导,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氛围。

当前,大多数高校主流网站内容比较单一,以校内新闻、通知公告等为主,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对此,高校应当完善校园主流媒体建设,充分利用好学校新闻广播、校报等主流媒体,营造健康的校园舆情环境。

(二)强化熏陶,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大学生群体面对网络中充斥的鱼龙混杂的信息,往往缺乏理性的判断,容易人云亦云。在使用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更容易扩大言论发起者和转发者因理性缺失而助长的负面效应。美国学者埃瑟?戴森指出:“网络比大多数环境拥有较少的普遍规则,也较少需要这样的规则,它更多地信赖于每个公民的判断与积极参与。” [3]因此,要做好网络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疏导,不仅要靠社会大环境的净化,还有赖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

首先,大学生要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价值判断的能力,以及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履行好作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的道德义务。

其次,高校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腐蚀。

最后,高校还可以将网络道德教育延伸到高校校园官方微博、官方人人网主页面上,通过留言、发帖等采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文件、网络链接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并积极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三)健全队伍,扮好“把关人”的角色

高校要重视校园微博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微博的交流沟通和服务功能。高校微博是大学生主要的舆论场所,也是高校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加强微博的管理。

微博上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舆论甚至谣言,因此,高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舆论动态,有必要安排教师或者专家、网络技术过硬的人对微博上的言论进行清理、严格把关,一旦发现虚假的、低俗的、反动的或者错误价值取向的,要迅速鉴别并加以查封,从源头上杜绝反面性、虚假性的言论在校园网上传播。对于那些恶意的情绪宣泄信息,不是盲目地“堵”,而是要重“疏”,及时进行疏通和引导。因为,大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尊严和价值的人,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我们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认真倾听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

(四)交流互动,做好大学生的服务工作

网络的自由和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思想的新空间,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校园网络舆情载体,集中着大学生大量的观点,心声的倾吐,情绪的宣泄等。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与广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要,有效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党委可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两课”教师都要申请一个微博账号,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4]针对大学生的学业迷茫、情感挫折、就业压力和成长困惑等各方面的问题,应给予及时的解答和提出有效的建议,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正能量。针对大学生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高校要进行有效的辨别和引导。

当这种热点问题可能会对大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的,高校则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加以关注,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达成有利于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当这种热点问题可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的,则应减少大学生对此事的关注,转移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如针对大学生对学校制度、食堂质量、宿舍情况等问题的反映,高校应给与正面的解释以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以学生为本,尽量做到一切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曹银忠.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6):146-150.[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2.[3](美)埃瑟?戴森.2.0 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8:18.[4]陈树春,黄华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引导策略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2-134.此课题为:江苏大学第12批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编号:12C027。

作者简介:

曹新燕,江苏大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创新。

7.高校百度贴吧舆情研究 篇七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指网民基于网络主题的情绪、意见、态度等的集体反映。

百度高校贴吧自2003年年底创立以来, 深受网民欢迎。在2008年, 该贴吧高踞全国高校第二, 是学生乃至教师经常访问的网络社区, 诸多颇有争议的热点或焦点在此呈现或演化, 具有校园舆情风向标的意义。

百度高校园贴吧舆情的特点

毫无疑问, 在全国高校停开BBS之后, 百度高校贴吧已风靡至今, 深受师生认可, 是高校重要的校园网络社区, 成为师生网络人际传播的第一处所, 深刻地影响着其对校园事务认可和决断。通过长期对贴吧的关注, 结合舆论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综合起来可以看出百度高校贴吧的舆情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舆情营造的主体与主题校本化。与很多社区不同的是, 贴吧创造的社区往往是一个话题非常封闭的社区, 如高校贴吧, 其不仅表现在主体的校本化, 即吧友绝大部分是本校生, 而且表现在主题校本化, 即90%以上的事件与学校有密切的关系。虽然理论上贴吧可以有更开放的讨论主题, 但是多数贴吧的成员更愿意围绕一个封闭的主题来展开交流, 这就促进了互动的深度的不断挖掘, 营造舆情事件。

舆情诱发的事件类型广泛。高校贴吧舆情诱发的事件首先为学生利益事件, 如奖助学金遴选、入党、评优评先、学生干部、就业等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 其次是教师利益事件, 例如工资、职称评定、对学校发展的看法等, 再次是师生集体关注的事件, 如本科教学评估、行政行风、后勤、校园建设、校园重点人物、重大活动事项、突发事件等。

舆情演化的机制复杂。一般来说, 事件舆情的开始是某个吧友个体事件的独立的体会的普通帖, 然后经诸多吧友点击或跟帖, 较短时间内飙升人气, 形成“热贴”, 进而吧主将该帖置顶或设为“精华帖”;然后引发更多普通吧友的跟帖或回复或点击, 吧社区的群体感受的诉求喷涌而起, 同时吧友线下对该事件反思与聚议或同时在线的顶帖, 至此舆情形成, 并对现实事件产生不断的影响;随之, 在一段时间内, 贴吧舆情诉求与现实诉求同步与异步发展, 引导该舆情事件现实中处置方式的变化;进入到舆情再激发对事件深层次的反思的阶段, 如实际已经解决仍然引起网络关注, 或处置的方式引起争议, 或曝料, 引发对事件更热度关注, 促使舆情诉求方向转变;最后, 舆情及其事件的平息与湮灭, 该事件主体参与表达, 澄清表达本意, 或事件妥善处置, 或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出现分散关注度, 或随时间延续, 最终该事件舆情渐微乃至湮灭。

舆情形成中的群体极化与群体涣散。高校贴吧的吧友来自该校的各个院系专业, 分布于各个年级, 各类层次, 每个吧友加入的贴吧动机各不相同, 首次进入贴吧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初期阶段, 基本处于吧主或重要吧友的从属意识下, 进行着无意识的顶帖或跟帖, 多为简略的浅层次的表达, 无法引起楼主关注或形成社区影响力, 但是诸多此类吧友此类网络行为就会形成群集效应, 造成群体极化, 该层级吧友是舆情事件形成的重要帮手。在进入毕业阶段或遭遇贴吧暴力体验或厌倦贴吧方式或追求新的网络诉求方式;吧友进入有ID而匿名的形式逃匿期, 然后逐步脱离贴吧, 该层级吧友易造成群体涣散, 是舆情及其事件的平息与湮灭的另类力量。

高校百度园贴吧舆情目前的问题

目前, 高校贴吧舆情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舆情形成事件的主体对主题表述的情绪化。个体的情绪体验在表述中为寻求更多关注, 往往拟出一个极具“点燃性”的题目来承载主题内容, 对主题内容表述恣意行文, 尽量渲染悲情色彩, 从而使该事件的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 一“触”即“燃”, 一“燃”即“火”。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表达, 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情的导火索。

舆情事件的解读的消极化与无限极化。吧友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 对社会问题及校园问题片面认识等, 都会利用贴吧得以宣泄, 借助舆情事件这一载体, 从感性视角尽情发泄, 甚至漠视事件本身的处置。长期以来, 由于吧友身份隐蔽, 并且缺少有效的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 贴吧自然成为师生情绪的空间, 因此在贴吧上很容易对舆情事件进行消极解读, 甚至群体消极情绪进行无限的舆情事件的极化消极效应, 极度影响现实中该舆情事件的最终处置。

舆情发展态势认可度的群体差异性较大。大学生群体的青春期特征决定在校园空间必然存在一个各种诉求充分表达的空间, 同时, 社会转型期、高校发展转型期、个人发展转型期交织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潜在的矛盾, 个体容易出现情绪化冲动与表达, 诱发潜在舆情事件。在没有其他表达空间的前提下, 目前高校师生比较认可贴吧的诉求表达的方式, 但是学校管理者对校园舆情习惯于自下而上的汇报, 即使出现舆情也多是回避或堵塞, 更为关键是对网络化诉求表达鄙夷与不信任。二者的认识差异导致在舆情事件中对事态的趋向与强度认可度极不同步, 其结果易造成舆情事件蔓延至邻近高校, 连锁反应, 造成区域范围内高校群体性学生事件。

高校百度园贴吧舆情问题的策略性建议

对于贴吧舆情的问题, 高校管理者应当了然于心, 能做出及时反馈, 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通过以上分析, 充分考虑高校百度贴吧及高校管理的实际, 结合舆论学, 社会学, 传播学的相关原理,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策略性建议。

首先, 校园管理者要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社会学规律表明, 当权威信息缺失时, 就给小道消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因此, 当贴吧舆情危机出现时, 要最大程度地争取现实群体的支持, 利用校园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立校园重大事件恳谈会制度, 通过该平台既向师生传递权威而且实事求是的信息, 又满足了个体利益的表达内在诉求, 同时加强各群体的交流与沟通, 易化解潜在的冲突与矛盾, 促进相互理解与支持, 营造解决舆情事件的良好的现实情境。

其次, 发挥重点吧友的“舆论领袖”作用。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的参与情况看, 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 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 已成为普遍做法。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 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 以强化主流言论, 孤立非主流言论。高校要积极组织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 主体意识和大局意识的, 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较强师生与普通吧友一道, 营造良好贴吧舆论空间, 平等平心地进行网络表达与交流, 尊重网络诉求, 应用网络大众传播的规律因势利导地进行引导贴吧的舆论。

再次, 强化各级吧主及管理员的“把关人”角色。任何信息传播, 都是信息选择的过程, 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贴吧把关人包括各级吧主、百度贴吧管理员等, 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贴吧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 设置好有关话题或议题, 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 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 及时的事实报道, 再加上详尽的背景材料, 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 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情, 促成正确舆情的形成。在把关中, 切忌简单粗暴地删帖, 要注重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艺术, 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

最后, 做好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日常监测是指将贴吧舆情监测作为高校管理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 随时掌握贴吧舆情的导向、特点和趋势。突发事件监测是指当发生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时, 对贴吧相关舆情的监测。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 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 原有信息沟通渠道的不再畅通, 各种“小道消息”有机可乘, 若不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 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

结束语

高校百度贴吧舆情问题仅是目前网络舆论问题的一个侧面, 其有效解决更有赖于现实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不断前行, 网民普遍自律的形成, 网络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以及高校日常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的不断深入与完善。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社区舆情管理问题研究”成果, 项目批准号为2008-GH-034)

参考文献

[1].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 。

8.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篇八

7月5日,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正式发布。报告总结称:相对党政机关和企业,高校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待提高。

该份研究报告从100多家境内外报刊的报道和评论、8家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约30家论坛/BBS、400余名网络“意见领袖”博客以及微博客、QQ群和播客网站中,梳理出了2011年上半年10件与高校有关的代表性“舆情热点事件”,并对这10个事件中高校的应对、处置能力做出了评估。其中包括南科大学生集体放弃高考、西安交大教授被撤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江西中医学院破除“留学生强奸女学生”谣言、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冠名风波、西安音乐学院回应药家鑫案、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生违规参与高考阅卷等。

报告还对近期大学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进行了总结分类:

第一类是学校的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西安音乐学院回应药家鑫案、西安外国语大学违规参与高考阅卷等。对于这类事件最有效的办法是要真诚面对并积极回应。

第二类是需要辨别和澄清的。如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公众质疑的关键是“真维斯”三字及教学楼命名过程。报告称,此时大学应及时站出来表明态度,明确立场,让事实说话,引导公众和舆论。

第三类情况是如何看待新鲜事物。报告称,各大学面对新鲜事物的态度是衡量大学开放、闭塞的重要标志。南方科技大学45名同学发表公开信被外界解读为拒绝参加高考就属此列。

此外,报告还指出,有些高校以稳定为名不真诚面对公众,是非常荒谬的。并质疑几乎所有大学都有新闻传播学院,但能利用新闻传播规律应对突发事件的却很少。

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

武汉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怀民

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是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舆论的必然选择。在高校出现突发事件后,学校往往采取传统的“堵”和“捂”的办法,也就是“新闻──旧闻──无闻”策略。如此结果,往往使事件妖魔化,甚至是谣言满天飞,使学校工作很被动,直至学校的公众形象受损。而为了化解危机,较好地实现与媒体沟通,将事件的真相告知社会、得到社会的理解,提升学校的公众形象,都有赖于高校新闻发言人制的建立。建设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与社会公众、学校师生沟通的渠道,是权威的信息发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彰显校务公开、决策民主勇气和学校改革力度的体现;是宣传学校建立良好的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职工互动氛围的重要举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既可以发挥社会沟通的职能,又能树立形象、引导舆论、控制信息。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可谓正当其时。

高校危机发生时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闵建颖

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当危机传播过程中的潜在危机已转化成显性危机时,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立即根据危机的类型,按照预先制订的危机管理计划,迅速成立紧急事件的处理小组。这个紧急事件处理小组应在日常的危机管理小组基础上成立,小组成员应该包括与之相关的所有部门的人员。这个小组的成员要比预防阶段的危机管理小组的人员多,并且包括的部门也要更全面。它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各成员直接对危机首席执行官——组长(校长)负责。这个机构是整个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协调机构,它有权调动校园里的一切资源,有权做出相应承诺或声明。

信息及时公开,阻断网络谣言谣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不确定性而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时期。也就是说,如果传统主流的渠道能够畅通地发布来源准确可靠的消息,就会相应减少谣言的传播。谣言始于封锁,止于公开。所以在危机发生之后就公开相关信息,向社会诚实地报道事实真相和事件进展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危机发生时,信息不公开不仅会扰乱校园秩序,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大打折扣。对于公共危机来说,特别是在网络这个特殊环境下,消息通过各个渠道及时公开,能让师生和社会公众少一份担心多一份稳定,对转“危”为“机”有很大帮助。

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体在很多方面影响和规范网络信息传播。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设置着网络的议题。不排除一些问题在传统媒体没有报道时,网络就已开始传播,但更多的是在传统主流媒体上报道的事件成为网络传播的焦点。电视、广播和报纸还可直接建立自己的网站或采取电子版的形式,由于这些传统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品牌优势、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等,他们的网站比较容易获得网民的认可。

网络技术处理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网站头条和论坛置顶区。事件一旦发生,校方应该尽快联络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尽快撤下头条和论坛置顶区论帖,同时要大量发布正面信息,弥补信息空缺,淹没负面信息。

陆续发布跟踪处理结果高校危机发生后,高校通过媒体发布的消息最初都是不全面的。随着事件的发展,管理者要及时通报动态信息,对过去由于情况不清晰而发布的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进行纠正和补充,把危机事件处理的最新情况向公众公布,保持信息最权威发布者的地位。这一阶段媒体的信息发布不仅可以通过通报网络危机事件的发展情况,更可透过对危机事件的解释和评论影响公众的观念,加强组织的影响力。通过网络等媒体不间断地发布事件动态信息,能够避免小道消息和谣言对公众判断力的影响,能够舒缓公众不安的情绪,确保危机舆论减少、组织的品牌所受损伤逐渐减弱。

网络舆论疏散真正有效的做法应当是积极疏导,主动引导,要使那些积极的、正向的舆论能够逐步扩大声势,特别是那些在群众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热点舆论,更应当适时地将其纳入组织希望的和所主张并着力张扬的舆论场中,使其发展为主导性舆论。而对那些消极的、负向的舆论则应尽快地加以疏导,使其淡出舆论场,防止其再次回流形成舆论危机,继而引起危机反复。

进行正面形象宣传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组织形象的正面宣传。可以在网上线下举办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制作形象宣传片等来主动创造良好的气氛;可以通过媒体采访、网上座谈、交流等活动展现正面风采。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以实际行动表明组织重振雄风的决心和期待今后公众支持、帮助的愿望,努力在各种内外部公众中全面恢复形象,消除各种不利的舆论对组织的影响。

事后评估和反馈事后管理是对危机遗留问题和滞后效应的处理,也是由危机状态到正常状态的恢复过程。危机发生之后一定会对高校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损失,而这些影响又会作用到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危机过去了,但是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打击和影响将持续一段时间,存在对再次发生危机的恐慌和害怕。高校要建立起有效的恢复体系,及时对可能再次出现的危机做出评估,并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同时通过具体的措施和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加强事后的预警,避免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此外,还要及时疏导民众、稳定民心,做好危机的补救和安顿工作。

我国高校危机的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我国现在已经开始重视网络监管和改善网络危机处理方式。我们希望研究发掘到高校危机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规律,并构建实际有效的网络危机控制模型,以求达到真正化解突发危机并转化成机遇的目的。希望在以后的实践研究中能结合不同的新案例,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相关控制模型,提出更多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案。

创新机制,畅通舆情信息汇集渠道

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方倩琳

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为做好信息工作指明了方向。而做好这一工作,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信息汇集网络。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应从拓展舆情信息渠道,扩大舆情信息涵盖范围入手,为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是实行舆情信息直报点制度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是学校舆情信息工作直报点单位。各直报点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敏感问题及学校有关热点、焦点、难点,及时了解、报送师生的思想动态。

二是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了解舆情、引导舆情的重要阵地,为此,我们要依托并充分发挥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门户网站的作用,积极掌握校园网舆情,主动引导网上舆论。这就要求校内各学院、各单位、各部门指定熟悉本单位情况、责任心强、懂网络技术的专人担任网络信息员,负责收集和整理本单位在网络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以及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呼声、反映,每周至少向党委宣传部报送1次信息,重要信息必须及时报送,信息员报送信息必须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盖章。同时,要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帖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帖,从而正确、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三是建立新闻宣传通讯员制度各单位确立一名新闻宣传通讯員,由新闻中心聘任。负责及时、定期向新闻中心传送本单位教学科研、学生活动及各项工作成果的新闻信息,负责本单位新闻宣传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存档,负责接待和组织校内外媒体的采访活动,完成新闻中心委托的宣传报道和采访任务。

上一篇:《面纱》观后感下一篇:施工现场文明生产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