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乡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2024-07-28

2020乡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精选9篇)

1.2020乡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篇一

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按照《××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方案》(*林改办[2006]5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开展林改工作实际情况,我们认真开展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林改开展情况

××县地处江西省南部,全县有18个乡镇,159个行政村,183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08万人,总户数6.78万户。全县国土总面积356.2万亩,林业用地面积299.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4.1;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面积66.74万亩,占林地面积的22.3,果业山地面积25.6万亩,占林地面积的8.5,森林活立木蓄积53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6。

林改前,全县林地中,国有林地面积75.7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5.3;集体统一经营面积102.5万亩(已流转集体山林面积43.4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4.1;自留山面积68.6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2.9;责任山面积52.9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7.7。

2005年7月以来,我县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县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规范流转、放活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至2006年3月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完成深化改革面积288万亩,占应改革面积的96;已明晰产权面积288万亩,占应明晰产权面积的96;完成区划面积298.2万亩,占应登记面积的99.5;完成林权登记面积288万亩,占应登记面积的96;经自查评定,分山到户率达到81.6;分户登记率达到88.1;纠纷调处率达到80.2;群众满意率达到95。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开展得到了广大林农群众的衷心拥护,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实现了“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聚力于民”和“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良好局面,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促进林农受益、税费减轻、权属明晰、经营放活、流转规范、林区稳定的大好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查分析评价

从自查情况来看,我县村组林改操作规范,全县不合理收费项目全面取消,木竹采伐指标公示制度得到落实,垄断经营和区域封锁已经打破,林业部门行政经费已纳入财政预算,未发生森林资源重大案件,林区秩序良好,综合评价定为合格。

具体分析评价如下:

(一)组织领导

建立机制,形成合力,坚持把“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贯穿于林改全过程,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全民配合抓林改的局面。县一级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总督查,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副县长××为副组长的林改领导小组,从县林业、财政、信访、档案、法制办、国土、监察、政法等单位抽调12名同志成立林改办,下设信访接待、政策宣传、业务指导、维护稳定等四个工作组;并于2005年7月4日召开了全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建立了各项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由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责任状;乡镇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和挂点干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并召开了相应的动员大会,成立了机构、落实了专职人员,村、组及时召开了干部大会、党员会、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组建了驻村工作组,并制定了改革方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林改工作开展以来,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林改工作,多次实地进行调研,发现和解决林改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2005年6月21日-23日县委书记××分别到××、××*、××等乡镇,深入农户和山头对集体山林流转开发果业如何确权发证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县长××经常听取林改工作汇报,重大问题亲自决策。2005年9月5日,省林业厅厅长××*在我县调研林改工作时,对我县在林改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与果业发展、矿业资源开发、国有林场和招商引资等“四大关系”的工作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宣传发动

我县林改宣传主要采取发放公开信、组织宣传小分队、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条幅、书写固定宣传牌、编印林改简报、编制林改资料汇编、开办林改电视专栏、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各乡镇、村、组按照要求书写、张贴标语5695条,制作宣传条幅80余幅,发放林改公开信6.8万份,确保了发放到每户林农家中,县电视台开办了林改专栏,每周播出1期,县林改办编印了林改简报12期,组建林改文艺演出小分队深入乡、村巡回宣传18次。

(三)明晰产权

针对我县林业“三定”时期确权情况,我县以明晰产权为重点,稳定山林权属。一是做到“

2.2020乡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农村产权制度是农村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大势所趋。结合我镇该项工作的实际,我汇报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我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镇位于**区南部山区,总面积136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70余个农村专业合作社,现有农户17600户,人口4.5人,耕地面积34700亩。根据这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我镇**、**、**三个村为首批试点村。

三个试点村1999年第二轮土地延包签订的耕地面积2497.21亩,签订土地延包合同1135份。二轮延包后共收回330人承包地。其中因家庭人口变化收回承包地的有236人(死亡、出嫁),因上学收回承包地的有36人,因户口迁移收回承包地的有52人,外出务工经商收回承包地6人。近几年三个试点村土地流转的总面积达到1078亩(其中流转到合作社的370亩、流转到企业的708亩,)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873份,涉及农户873户。

工作中,我们一是加强该项工作的领导。镇党委政府及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纪委书记、分管镇长、各试点包片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同时,三个试点村也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在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重视宣传发动。各试点村认真学习市区产权制度改革会议精神,先后召开两委成员、老干部、党员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本村相应的工作细则。同时,专题召开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对该项工作进行全面发动,通过张贴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悬挂横幅,发放明白纸等形式,使村民充分认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工作的主要内容目标。三是抓好相关人员培训。组织三个试点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参加市区学习培训,系统学习省市区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文件及领导讲话精神,具体掌握农村产权制度工作的主要步骤和重要政策依据。

二、下一步主要工作目标

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今天的动员会议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不折不扣的落实好该项工作,在全区该项工作的开展中起好步、带好头。

一是制定出台工作方案。今天的会议召开后,镇工作领导小组将因村制宜,推行一村一策,制定出台详细的具有指导性的工作方案。二是搞好调查摸底。各试点村包村干部和两委成员将分工入户,对照二轮土地延包台账、承包合同、经营权证等土地承包等相关原始档案材料进行清查整理,要求各村入户率达到100%。同时,对各农户家庭承包状况,承包人、承包经营共有人和承包地块、面积、四至、土地变动等各方面情况信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并由工作组人员协助村上核实核准。三是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督导。镇工作组定期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各村入户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汇总,并集中解决问题。进一步摸排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土地权属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村民自治研究具体办法,有效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加强定期调度,坚持三天一碰头、一周一调度,抓进度、抓质量、抓矛盾处理,确保该项工作如期顺利圆满完成。

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 篇三

为稳步推进我镇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按照成委发[2008]1号文件精神和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市委、市政府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举措;是提高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客观要求;是加强耕地保护的有效手段;是依法维护农民利益的充分体现;是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此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帮助村组和农民摸清家底、理清产权关系,通过确权、颁证等方式,进一步明晰相关权属,理清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的关系,通过依法流转,切实保障集体和个人的权益,使农村产权流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证可据,农民的权益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二、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域成都”理念和市委1号文件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以“35223”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把握改革的市场化基本取向“还权赋能”根本要求,大胆创新,积极推进,真正还权于民,让利于民,逐步实现农村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着力破除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的体制障碍,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全县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提供试点经验,为争创全县推进城乡一体化样板镇奠定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将尊重农民意愿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农民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和利益攸关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农民各项权利,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二是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通过召开村民小组议事会和村民大会,把群众的事情交给群众来处理,真正做到“还权赋能”。

三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到每户的切身利益,必须严格政策,不得简单以三分之二多数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每项改革的实施必须透明。否则,将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影响改革的推进。

四是坚持“五改”联动。五项改革,必须统筹兼顾,协调配合,整体推进,确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四、实施范围

在镇官塘村、火石岩村、钓鱼嘴村、秦皇寺村、凉风顶村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包括五个方面: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属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农村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

五、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培训阶段(2008年8月12日——9月20日)。健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报批各村实施方案;对镇、村相关负责人、参加改革试点的工作人员(各村村支部书记、村文书)进行培训。

2008年9月10日,召开xxx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动员暨培训会。

(责任人:xxxxx)

2008年9月12日——2008年9月22日,召开各村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党代表会议、院坝会议,宣传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和相关政策法规。

(责任人:xxxxxx)9月22日,各村上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名单。(责任人:各村支部书记、驻村干部)

2008年9月23日——2008年9月26日,召开各村民小组产权制度改革动员会,选举村民小组议事会并公示,确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人员并公示,确定议事会成员联系户名单并公示。以村为单位建立耕地保护农会,各村民小组建立耕地保护农会分会。

(责任人:各村支部书记、驻村干部、村民小组长)2008年9月27日,村民小组议事会成员开展入户问卷调查,收集梳理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和问题。

(责任人:各村支部书记、驻村干部、村民小组长)2008年9月28日对村民小组议事会成员和工作组成员进行集中培训。

(责任人:xxxxxx)

2008年9月29日,各村民小组召开议事会议定本组确权方案草案,提交村民会议或户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报村委会审批,同时报镇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向村民公示。

(责任人:各村支部书记、驻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第二阶段:调查摸底阶段(2008年10月8日——2008年10月23日)。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制定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确权的配套实施细则和办法。

2008年10月23日——2008年10月29日,对各类统计数据进行公示。对公示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正。

各村民小组收集办证所需资料:户主声明书、办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等。

(责任人:xxxxx)

第三阶段:确权颁证阶段(2008年11月10日——2008年11月25日)。在全镇开展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制定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流转的配套实施细则和办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

2008年11月10日——2008年11月17日,制作各类权证、耕保金卡、社保卡。

(责任人:国土局、房管局、农发局、社保局)2008年11月18日——2008年11月25日,颁证。2008年11月18日召开全镇产权制度改革颁证大会。

(责任人:xxxxxx)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11月26日——2008年11月30日)。回顾总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经验,对所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责任人:各村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建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机构。

1、成立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常务副组长,负责改革试点的决策和统筹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文秘信息组、信访维稳组、问题调研组、驻村工作组、监督检查组。

2、各村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

(二)建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三会”制度。即: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参会人员为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专项听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镇、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人员参加。原则上第周召开一次,小结上周工作,安排下周工作,并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三是不定期召开专项工作推进协调会议。由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召集,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协调会,协调推进试点工作。

二是建立党政领导和驻村干部对口指导工作制度。党委委员、副镇长xxx对口指导xxx村;党委委员、副镇长xxxx对口指导xxxx村;党委委员、副镇长xxxx对口指导xxxx村,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xxxx对口指导xxxx村,党委委员、副镇长xxxx对口指导xxxx村。驻村干部负责指导联系所驻村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三是建立“两报”制度。即:每周一简报、半月一汇报。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全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工作情况收集汇总后,形成简报报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两次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四是建立培训机制。建立镇、村、组三级培训机制,分别对镇、村负责人和工作组(队)成员、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进行培训,各村建立农民夜校,对农民进行政策、法规培训,让各级干部群众真正把握改革的政策、要求、重点和方法。

4.2020乡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篇四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XX街道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扶贫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任务来抓,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任务落实。目前,我街道现有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XX户XXX人,其中,国省标X户X人,市标X户XX人。经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兜底保障等多途径精准帮扶,现已全部稳定达到现行脱贫标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政策保障到位。根据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要求,现将我街道脱贫攻坚自查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严格程序标准,认真组织自查评估验收工作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XX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在做好贫困群众生活、就医保障,确保不发生任何“极端”事件的前提下,不等不靠、统筹谋划、主动出击,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三落实”,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核心指标、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行业政策精准供给,帮扶责任落实等重点工作,坚持质量标准和时间节点,组织街道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有序开展脱贫攻坚自查评估,全覆盖、无遗漏检验2016年以来的脱贫攻坚成效,精准核查各扶贫政策落实台账。

一是细化自查评估工作方案。

结合XX实际,研究制定了涵盖责任落实等9大项66条细化指标任务的《XX街道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脱贫攻坚自查评估指标》,科学设置指标体系,明确重点指标、指标内容、指标标准、评估要求、责任部门和具体详细标准要求等。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能,分解细化具体的专项工作方案,由街道扶贫办统一指导调度各成员单位扎实有序推进,形成了全街道“

1+4+N”(1指的是街道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4指的是13个行业站所部门、4个管理区、39个行政村、4个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主体,N指的是其他社会力量等)脱贫攻坚自查评估大扶贫工作体系。

二是组织开展专业遍访暨“巡诊回访”自查自纠。

自3月下旬开始,全街道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由扶贫办专职工作人员专业“巡诊回访”,完成率100%,发现各类疑似问题110个,最终“确诊”新发现问题50个,存有较大争议问题32个(有待与省市等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已整改销号“确诊”问题50个,问题整改完成率100%,对所有已“确诊”问题建立《自查评估问题台账》,所有疑似问题建立《XX街道扶贫内部问题台账》,针对各类问题核实深究问题根源,目前正联系相关责任部门推动有关政策落实整改销号。

三是开展扶贫政策落实情况两线大数据核实比对。

4月上旬开始,组织学区、村建、卫健、卫生、民政、水利、人社等行业站所,利用XX市扶贫数据管理系统市教体局、住建局、卫健委、人社局、民政局、水利局等行业部门录入的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逐人逐户“两条线索”大数据核实比对分析研判2016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等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确保各行业扶贫政策落实不漏户不漏人,通过大数据核实比对发现存在有异议的,再次组织入户核实核查,上下沟通或召开联席会议进行精准修正、查缺补漏,确认无误后,由各行业站所打印后盖章装订成册,按照人口分别建立到村到户到人的扶贫政策落实台账。截至目前,全街道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享受的扶贫政策已全部建立各政策落实台账

13盒68册。

四是开展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暨扶贫领域问题整改推进工作。

利用4月份“驻村蹲点月”一个整月的时间,再次组织“三级书记”和领导干部遍访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重点关注户。通过遍访,再次建立《扶贫遍访问题台账》,与扶贫办专业《自查评估问题台账》和上级有关行业部门反馈的《问题台账》进行比对,逐一核实,最终综合评估。截至目前,全街道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落实率100%,项目收益覆盖率100%,帮扶责任人到位率100%,群众满意度100%,82户16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二、突精准抓落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XX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XX市、XX市决策部署,按照

“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的工作布局,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贫困人口脱贫质量,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信心不动摇、落实责任不松劲,扎实推进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

(一)抓保障建机制,坚决扛牢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XX街道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共同挂帅,各职能部门和管理区、村积极参与;配备责任心强业务能力水平高的x名同志专职从事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包管理区、党员干部包户的原则,确定帮扶责任人xx名,确定每村一名责任心强的女同志担任扶贫专干,成立村级扶贫专干队伍,形成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制定详细脱贫帮扶方案和脱贫时间表,规定各帮扶责任人每个月至少走访

1次帮扶联系户,同时也要求扶贫专干经常性深入了解贫困户实际状况,认真细致地搞好调查摸底,及时掌握生活工作状况,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列为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研讨、集中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真功出实招,积极把理论学习成果用于指导工作实践。同时,多次组织召开XX街道脱贫攻坚专题会议和扶贫业务培训会议,调度安排并培训全街道机关干部、村“两委”干部和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熟悉掌握脱贫攻坚各种精神要求和政策要领。

三是压实攻坚责任。

把脱贫攻坚列入村级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对各村“两委”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实行考核打分排名;每年与各村“两委”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细化攻坚任务目标,拧紧压实村级主体责任。党工委书记、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和村支部“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街道扶贫办工作人员专业遍访遍查贫困户,沉一线全覆盖、抓整改促落实;街道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履职尽责,积极主动作为,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发现问题短板及时整改。同时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对各行业政策推进落实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召集相关部门研究解决。

四是持续高位推进。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相继制定出台《XX街道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XX街道关于贫困户结对帮扶责任人的管理办法》等多个政策文件。在全市率先探讨重点关注人群及

时帮扶举措。每月召开街道党工委会,专题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现场观摩会、问题整改推进会等会议X次,持续保持高位推进态势,确保攻坚方向不偏、力度不减、作风不散,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抓精准严管理,贫困信息准确脱贫结果真实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抓精准是核心,严管理是保障。我街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的指示要求,拿出“绣花功夫”,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上下硬功、出实招、见真效。

一是以“绝对精准”意识抓贫困识别。

2016年4份,在全街道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驻村蹲点月”活动,全街道机关干部进村入户,“三看、四问”,体察民情,精准锁定贫困人口XX户XX人,真正摸准了扶持对象,盘清了全街道贫困家底,系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第一粒“扣子”。

二是以“不落一人”标准抓动态监测。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严格按照省、XX市、XX市对扶贫工作动态管理的相关要求,全力做好贫困户精准识别纳入、脱贫退出、动态调整不再享受政策工作。通过摸底调查、村级初选、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征求意见等环节。2014年确定省级贫困户x户x人,2015年底已全部完成脱贫,脱贫以来未有人员返贫,脱贫成效巩固,截至目前省标贫困人口目前还有x户x人继续享受政策。2016年确定市标贫困户x户x人,2016年11月已全部完成脱贫,脱贫以来未有人员返贫,脱贫成效巩固。2018年上半年贫困人口再识别、再认定工作,识别纳入市标贫困人口x户x人,现已经实现稳定脱贫。

2018年11月动态调整又纳入市标贫困人口x户x人,现已经实现稳定脱贫。2019年春,经市(县)街道两级“集中问诊”和各级书记遍访再次纳入市标贫困人口x户x人,并根据致贫原因制定了帮扶措施安排专职帮扶责任人进行帮扶。2019年10月动态管理,再次纳入市标贫困人口x户x人,针对性地根据致贫原因制定了帮扶措施安排专职帮扶责任人进行精准帮扶,截至目前已经基本上实现脱贫。以上市标贫困人口截至目前还有x户x人继续享受政策。综上我街道还有继续享受政策的各级建档立卡户XX户XXX人,档内人员已经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三是创新即时帮扶工作。

2017年在全市率先探讨重点关注人群即时帮扶工作举措,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对15户已脱贫不享受政策户和档外低保户、分散供养五保户群体实行重点关注,有效防止返贫和新致贫。2018年街道扶贫办在各村重点关注人员纳入摸排及防贫保险工作摸底调查初审的基础之上,为了彻底控制新致贫的情况,做到即时发现、即时帮扶,将档外低保户、特困人员(民政局认定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集中供养特困人员)、重点关注户(因重大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家庭对医疗、教育、住房等刚性支出应对能力较弱的农村居民)共x户x人全部纳入重点关注人员台账,登记造册建立重点关注人员管理台账,其中建立村级《重点关注人员台账》x册,街道级《重点关注人员台账》9册,上述人员均免费参加了XX市防贫保险,如若发现致贫因素,可以随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截至目前,上述重点关注人员相关信息比对核查已实现全覆盖,对脱贫不享受政策户可能新发生“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问题、重大变故导致家庭困难的,及时标注脱贫享受政策进行针对性帮扶。其余即时帮扶对象重点关注人群,建立村级申报、调研排查、信息比对等多维度贫困监测预警机制,对因病因灾等突发性困难群众即时发现、及时帮扶,符合条件的按程序识别纳入市标相对贫困人口精准管理。

(三)抓项目重质量,强力推进产业扶贫提质增效

产业扶贫项目是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主职主业,也是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有力保障。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一批”总要求,始终把发展扶贫项目作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高度重视各级扶贫专项财政资金投入,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用足用好用活金融政策,为推进产业扶贫提质增效提供了强力保障。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扶贫促进群众增收。

********每年按照8%的分红每季度按时足额发放。下一步我街道将积极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扶贫开发的新路径,跳出扶贫抓扶贫,把产业扶贫融入农村经济发展大格局,坚持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充分论证、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建设本真产业扶贫项目库。

二是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强化项目资产管护并建立扶贫资产保值增值长效机制。

XX街道严格遵守上级扶贫资金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关于进一步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XX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XX扶贫项目评审意见》《XX市扶贫项目验收暂行办法》《XX市县乡两级产业扶贫项目资产确权实施意见》《XX市扶贫项目收益分配指导意见》等文件规定,严格实行“五个不准、十一个严禁”管控措施。

(1)建立扶贫资金专账管理制度,每年开展绩效评价,由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嵌入式”审计监督全覆盖,确保了每一笔资金拨付及时、使用安全、精准高效。

(2)严格规范项目从立项到资金拨付、建设运维、验收确权等各环节程序标准。建立项目管护责任人制度,实行“一项目一档案”“身份证”制精细化管理;将项目库、建设运行、资产确权、收益管理、分配台账等纳入XX市精准扶贫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了项目管理全过程“一屏清”。

(3)严格落实产业扶贫项目资产确权全部到村有关规定,严格落实扶贫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置”,将原属于市(县)街道两级的扶贫资产全部确权到村。目前,全街道扶贫项目形成的XXX万元优质资产均建立专账,全部纳入“三资”管理平台并确权到XX个村,实现了产业扶贫资产家底“一本清”。

(4)为克服和防止扶贫资金使用碎片化、发挥成效慢、分散发展、风险较大等问题,特别是综合考虑无扶贫重点村,无更多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各村贫困人口“插花式”分布等客观因素,在全方位摸底排查、充分审核论证的基础上,主动要求整合资金精准投向XX市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明显、市场发展前景可持续可稳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新型经营生产主体,真正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体谋划、产业发展与企业需求共同推进、扶贫资金保值增值与贫困人口受益脱贫的多方“共赢”。

(四)抓政策促落实,严格兑现各项行业扶贫救助政策

一是持续拧紧压实行业扶贫责任。

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中央、省、XX市、XX市部署要求,及时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谋划出台《XX街道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党工委抓推进、办事处抓落实、扶贫办抓协调、行业部门抓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根据2017年上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意见》,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强化成员单位工作实效,不断拧紧压实各成员单位脱贫攻坚“主力军”责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街道扶贫办充分发挥脱贫攻坚“指挥部”“中军帐”作用,根据脱贫攻坚阶段性工作进展和自查自纠、督查发现的问题短板,适时组织相关行业部门站所召开座谈会或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落实意见,强力推动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真正构建形成了部门联动、共同发力、精准施策的脱贫攻坚“三位一体”扶贫大格局。

二是紧盯“三保障”核心标准不放松。

深化教育扶贫“拔穷根”。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政策,通过实施“雨露计划”、“三一助学”、防贫保险—教育救助等措施,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都能接受到良好教育,彻底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截至目前,已资助各学龄段贫困家庭学生x人次x元,x名中高职贫困学生享受“雨露计划”资助资金x元。全力推进健康扶贫“脱穷境”。严格落实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两免两减半”、“三个一批”、“八个一”工程、医疗机构减免、卫生室服务、签约医生履约等健康扶贫政策,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大病再救助、门诊慢性病、“一站式”信息交换结算等政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终末期肾病患者救治救助政策,全力办好扶贫领域民生实事,真正夯实筑牢了因病致贫、返贫“防火墙”。截至目前,为贫困群众减免救助各项医疗费用

x万元,集中救治x名重度精神病和x名肾病透析患者,x人享受免费服药治疗。扎实做好危房改造“挪穷窝”。坚持宜固则固、宜建则建、宜养则养、宜租则租、宜保则保,组织力量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排查鉴定全覆盖,真正摸清了底数,采取挂牌形式逐户标明房屋等级。加大补助资金拨付力度,对已经实施危房改造的确保了及时到位。2016年以来,全街道共改造贫困户危房x户,补助资金x元,目前x户等待验收。

三是行业政策精准供给。

全街道各行业部门履职尽责,扛牢脱贫攻坚“主力军”责任,凝心聚力抓扶贫突攻坚。民政所严格落实农村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兜底保障政策,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核查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范围,目前已纳入低保兜底保障x人,分散特困供养兜底保障x人,进一步编密筑牢了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护网”。人社所、扶贫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指示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贫困人口就业技能培训,通过扶贫公益性岗位、村级保洁员等渠道,加大对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人口安置力度,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提升了贫困群众的依靠自身劳动“自食其力”脱贫的获得感。目前,解决就业岗位x人,两批次积极申报村级补助性公益岗位x人。残联、民政、卫健、医保、村建部门强化配合、协同作战,目前共认定贫困群众残疾人员x人,每年发放残疾“两项补贴”x元。其他行业部门结合各自职能任务,充分发挥政策、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统筹各类资源和资金力量,深入实施企业扶贫行动,积极开展贫困村信息化建设、“金晖助老”、贫困妇女就业、文化旅游、科技培训、生产消费等扶贫活动,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进程,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全街道

x个村“五通十有”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提升。

(五)抓队伍强作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任务能否该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的指示要求,脱贫攻坚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把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扶贫领域作风摆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位置,把问题排查整改作为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根本保障,紧紧抓在手上不松劲,紧盯落实责任不放松。

一是全面强化扶贫队伍建设。

着眼于全面强化扶贫干部和帮扶责任人两只队伍,不断调整补充、配齐配强扶贫力量,注重在攻坚一线锻炼历练和识别考察干部,加大扶贫干部的重用提拔力度。目前,XX街道共有专职扶贫干部x人,帮扶责任人x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全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为决战决胜这场脱贫攻坚硬仗提供了坚强有的组织和队伍保障。

二是全面强化基层党组织攻坚能力。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农村,扶贫工作抓的实不实,贫困人口脱的稳不稳,是否真正做到了识真贫、脱真贫、真脱贫,关键看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两委”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强不强。街道党工委坚决扛牢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全面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有扶贫工作任务的村“两委”班子;选派市(县)“第一书记”扶贫任务重的苗家村、河南村、尹家河村等村驻村帮扶,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职责;把脱贫攻坚列入村“两委”和“第一书记”工作绩效考核,对履职尽责不到位、扶贫任务完不成的,将及时调整更换,并视情扣减村支部书记绩效工资,目前,全街道有扶贫任务的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基层党组织攻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是全面强化作风建设。

着眼于打造作风过硬、政策娴熟、干事创业的扶贫干部队伍,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和扶贫系统作风建设年活动,教育引导广大扶贫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增强攻坚本领,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担当作为、敢打硬仗。XX街道扶贫工作扎实推进,2019获得脱贫攻坚考核“单项奖”第四名。街道党建、纪检、审计部门紧盯紧靠,聚焦聚力资金项目、贫困人口识别退出、“三保障”政策落实、帮扶责任等重点工作,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加大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虚假脱贫、数字脱贫、违规违纪等作风不严不实问题查处处置力度,为脱贫攻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2016年以来,共查处扶贫领域案件X件,处理各级干部X人。

四是全面强化培训与宣传。

根据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和工作需要采取多种方式,针对脱贫攻坚形式任务和中央、省、XX市、XX市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了扶贫形势清、政策明、方向不走偏、落实不走样,有力提升了各级各部门扶贫工作能力和水平。联合宣传部门及各类新闻媒体,深入挖掘提炼各级各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基层扶贫干部在脱贫实践中我将无我、不负使命的担当精神,产业扶贫、结对帮扶的典型案例,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了党政一起上、部门齐发力、社会全参与的良好扶贫氛围。

五是全面强化督导考核。

实行最严厉的督导考核,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检验工作实效、巩固提升脱贫结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主题教育期间,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机关干部深入全街道x个村调研,进村入户察实情解民困,抓整改促落实,摸排发现扶贫问题144个,并对问题逐一建立台账,细化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和落实时限,跟踪整改完成情况。建立重大涉贫事件和信访舆情处置反馈机制,综合利用扶贫热线、网络舆情、来信来访和上级转办“五位一体”的信访舆情监控渠道。

三、紧盯任务目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战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验收交账之年。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脱贫攻坚专题座谈会,对脱贫攻坚再动员、再部署,作出了坚决克服当前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攻可时限,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示要求。下一步,XX街道将重点在以下六各方面抓紧抓实:

一是坚决扛牢“收官战”政治责任。

以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指示要求为根本遵循,在做好贫困群众疫情防控和扶贫项目复工复产基础上,聚焦贫困人口脱贫成效,紧盯责任落实、项目管理、政策落地、群众认可等重点事项,对脱贫攻坚工作再回头、再核查、再落实,确保扶贫工作更加务实、脱贫过程更加扎实、脱贫结果更加真实,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整改落实。

聚焦自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综合2019年省、XX市、XX市明查暗访、督导考核调研等反馈的问题,举一反三,制定全街道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方案,按照“事业工程化、工程责任化、责任数字化”的要求,列出施工图、路线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提速、与时间赛跑,坚持质量标准,严格完成时限,确保在6月底前全部销号清零,全面巩固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成效,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和项目运维。

在抓好2020年扶贫项目建设运维的基础上,持续强化对各级专项扶贫资金和所有项目“嵌入式”审计,健全项目资产专账,严格项目确权到村,确保“账清物实”。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扶贫开发的新路径,积极争取扶贫示范项目建设资金,实现扶贫资金的高回报、贫困群众多增收和优势产业大发展的“多赢”,为贫困群众置办一项长期受益、稳定脱贫的“家业”。

四是全力抓好民生救助政策精准落实。

持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标准,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众就医、就学、住房、饮水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坚决防止返贫和新致贫。加强防贫扶贫政策与低保、残疾人护理、就业、社会救助、保险等各项民生政策紧密对接,编密织牢贫困兜底保障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安全感。

五是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根据脱贫攻坚实践经验,编制“十四五”扶贫开发规划。扎实推进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工作,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成立专门的工作专班,精心谋划、高位推进、严密组织,保障试点工作有效有序开展。制定相对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办法,探索切实可行的帮扶救助政策机制,6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效,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5.2020乡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篇五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集体经济的非农经营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过去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不清晰并且相对封闭,其集聚生产要素能力受到限制,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集体经济收

益管理不规范和监管不到位,使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的收益人却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引发农民不断上访。为适应农村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昌平区坚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公开、公正、公平和群众公认等原则,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和实践资产股份化、管理公司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管理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促进了发展和稳定,取得了初步成效。

×年上半年,昌平区在东小口镇白坊、狮子营两个集体经济实力强、又不稳定的村进行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分别于××年月、××年月、××年月启动了第二批个村、第三批个村和第四批个村的改革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个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其余个村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一、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组建工作机构和队伍,筑牢工作基础。建立区、镇、村三级工作体系。区级成立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指导、协调、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从区有关职能部门抽调名干部组建了个驻村工作队,深入到改革村指导工作。镇级成立相应的改革领导小组,并成立清产核资、人口清查等工作组。村级“两委”班子在区、镇两级领导小组和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在人员到位的基础上,对所有参与改革的区、镇、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先后组织次培训会,培训达余人次,并适时组织实地考察学习,使其全面、准确掌握改革的有关政策、操作规程等。

(二)清产核资,摸清底数。由驻村工作队、镇(街道)、村经管财务人员和村党员代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组成清产核资、人口清查工作组,对村内账目和全部实物等集体资产(包括集体土地、树木、较大固定资产及出租出借物等)逐一进行清理、核实;对年成立合作社以来村民的人口变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对入社原始股金进行核查,并登记造册。将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数、每户原始股金清查及核实结果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向村民张榜公布,征求村民意见;根据村民意见和政策规定进行核实、完善后,再向村民张榜公布;对村民提出的具体问题再进一步核查,核查结果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公布给村民作为村集体经济底数。

在完成改革的个村进行的清产核资工作中,累计清查资产万元,清查土地亩,重新确认可量化净资产万元。

(三)制定方案、量化股权。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听取村民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了解村里实际情况和演变过程。然后,由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对老股金处理、集体净资产量化配股、股东界定、奖励政策提出方案,对历史遗留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拟定解决办法,起草成《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并将《意见》发给村民,使村民对照《意见》自己测算股份,一般三个月。在村民理解、熟悉《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召开村民座谈会,对《意见》进行讨论、修改,并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向村民张榜公布,进一步征求意见。对村民提出的具体问题和特殊情况,按政策规定,研究解决办法,政策没有统一规定的交村民代表或村民讨论、表决,确定解决办法,并向全体村民公布。在对《改革意见》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对改革的具体内容、操作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做到改革方案、方法公开、公正、可操作性强。

在股权设置上,扣除原始入社股金按原始股倍返还后的集体净资产用于量化股权,设集体股和个人股。其中:集体股不超过,为集体组织成员共同共有,其收益由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主要用于处理遗留问题、村级事务管理及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必要的社会公益性支出;个人股主要由户籍股和劳龄股组成,户籍股按人口平均量化配股,劳龄股按劳动力的劳龄配股,同时设独生子女奖励股,使集体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

(四)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公司化管理。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要求,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经济合作社章程》、《经济合作社董事、董事长、监事、监事长选举办法》、《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章程》等制度,召开股份合作制创立大会,通过《经济合作社章程》、股东按本人持有股份选举产生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以及董事长、监事长,如需要设置总经

理,由董事会聘任。然后,办理相关注册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发放股权证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管理。

二、取得的初步效果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变革性尝试。它破除了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农村相适应的新型生

产关系,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城镇化。

(一)变农村集体资产的抽象所有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体的按股所有,并受益,使农民得到实惠。

改革后,通过股份合作制方式,使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按股份量化给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将村集体资产形成的收益逐年按股份分配下去,使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利益。据统计,××年,昌平区完成改革并已经进行分红的个村,分红总额万元。其中分红最多的白坊村共发放红利万元,村内股东个人分得红利最高为万元,户分得红利最高为万元。狮子营村徐士荣由于旧村拆迁前房宅已卖,没得到补偿,生活困难。产权改革后××年全家分红万元,他说:“要不是产权制度改革,我就要饭去了。”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行,破除了过去农民群众对集体资产抽象所有、共同共有、实际上很难保障应得利益的体制怪圈,形成了农民真正所有、人人按份享有的良性局面,真正体现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二)使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得到有效保全,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中,通过清产核资,使各村明晰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特别是理清了过去多年来形成的一些陈账,处理了呆坏账和不良资产。同时,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应收款进行了追缴,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为村集体经济组织今后的发展清了家底、除了包袱。如狮子营村通过清产核资就追回欠款万元,处理不良资产万元。

(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同步改革,理清了党支部、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使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方式不断创新,执政能力不断加强。

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建立起机构制衡或机构加职务制衡的机制,使党支部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实现了由支配人、财、物的经营者变成服务、监督的掌舵者,党支部围绕着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需求,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要求,进行引导性服务、监督、指导。集体经济组织已被改造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是依法独立经营的市场竞争主体。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和法律的规定,村委会严格尊重股份制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不再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的管理和干预,而是集中精力搞好全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发展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化解村民矛盾及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

(四)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使用的监督制约机制,从体制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农村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

经过改革,建立了既相互配合又有制约监督的民主管理体制,使干部处在企业股东、监事会等的监督之下,把财权、事权合理分解,使权力真正掌握在农民群众的手中。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土地出租、购置较大固定资产、公益性工程等)均需经股东们表决同意,村干部(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只能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支配村集体资产的集体股部分,而且按年初计划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的预案定向支出,用后公布帐目,使他们在各种有效的监督之下只能将权力用来为股东服务,而无法以权谋私。在已经完成改革的村,各股份合作制企业新当选的董事会成员及村两委班子都非常注重自身形象,自觉廉洁自律。改革完成的村用于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较改革前都有了大幅度降低。

(五)调动了村民加快发展本村经济的积极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了组织保障,村民主动参与,几套班子各司其职,形成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农民变成股东后,比以往更加关心村里的经济发展状况,积极为村经济发展献言献策,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用股份制改造共有的集体所有制,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党企分开,企业依法自主经营,村委会、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民主决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相互制衡监督,又密切配合的新型村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了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村级经济的能力,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后,以往农村存在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村民和“两委”之间的矛盾明显减少,形成了为加快发展的合力。

(六)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推动了试点村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员身份,保证了失地农民和农转非人员对原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权,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了稳定地生活来源,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农村的稳定;通过设置独生子女奖励股,促进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老人按照劳动贡献拥有相对多的股份,解决了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还发现以下问题:基层干部对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推进改革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村干部和农民股东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新型农村管理体制还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监督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下一步,昌平区将从方面进一步完善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在改革前和改革中,按照分类指导、按需培训的原则,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解等形式,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教育培训。使基层干部、党员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熟悉规律,学会方法,切实增强领导、组织、推动改革的意识。在改革完成后,及时举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干部培训班。

(二)加大对改革村的指导和监督。区镇有关部门加大对试点村的指导和监督,督促改革村认真落实股东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的民主监督。区经管部门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运营状况进行动态监测,镇经管部门审核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年初预算方案、平时预支分红方案、年终收益分配方案。通过对改革村的指导和监督,保证改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良性运营和股东收益的最大化。

6.2020乡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篇六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刚才几位领导对我镇如何开展此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我们恩乐镇工作组从6月12号进驻按板镇开展试点工作以来,也将近有两个月的时间了,现在外业工作基本完成,正在完善电脑绘图、面积测算、表格填写等内业工作。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向大家学习,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我就把自己在按板镇试点工作中总结的几点个人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一下,说不对的地方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1.我们要按照把林改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作为“第一步骤”、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目标”、把维护林区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的总体思路来开展林改工作。整个林改工作的工作流程是按照“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公示林权现状——制定并通过林改方案——外业确权勘查——签订承包或管护合同——审核——输入微机——发林权证——建档”几个步骤来实施。

2.宣传发动中我们一定要把政策界限透透彻彻的宣传到位,开村、小组动员会时不能只是把各类文件走过场的读一遍,要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的语言明明白白的讲清楚。在宣传过程中,必须给农户明确此次林改工作是以林业“三定”和“两山一地”区划的四至界限为主要依据,此次林改是确权发证,而不是重新分山。“两山一地”区划的四至界限只是主要依据,并不是唯一的依据,如果过去发生过纠纷的,但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就以最后一次调解的为主要依据。村上一定要负责整理好已调解过的纠纷,并让整个工作队员都清楚,不要调解过的又重复调解,这样既加大了工作量,又容易滋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3.调查摸底阶段中要确实调查清楚各村民委员会所管辖的村民小组数,村民小组的农户数、人口、外出、外迁人员、外迁地点等具体情况;搜集林业“三定”以来的有关林权登记表册、林权证(责任山证和自留山证)、承包(流转)或管护合同等资料,外出、外迁人员的山林处理情况、村民小组的集体山林情况(责任山、自留山、集体未分到户的情况、集体山林代管情况、插花山林情况、林权纠纷情况、山林调换、流转情况等),了解村民小组的林权现状,对缺失资料的林权权利人,建议到林业站复印权源依据。总之对以上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后才能便宜下步工作的顺利开展。

4.调解山林权属纠纷建议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纠纷调解组,人员为5人,小组长为调解组组长,成员可以由村民小组会议讨论通过,或者选择在当地有一定威望,农户信任,办事公道,原则性强,并且对山林历史情况比较熟悉的老党员、老社长、老同志等组成调解组成员。成立纠纷调解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耐心向林农宣传林改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诚恳的调解纠纷,充分得到林农的支持、配合后,及时把山林纠纷处理在最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特别注意的是,过去有的山证上的四至界线的填写由于工作疏忽大意导致宗地的方位和四至界限不符,有的本来是东边的界线,山证上却填在西边,我们在调解纠纷时只须认真勘查地形便可以弄清楚,给百姓讲清楚后很容易的就化解了纠纷。如果遇到没有划分到户的集体林,村小组会通过需要划分到户的,也可由5人小组牵头,建议以(确定的)年份人口基数为标准,进行划分,如要以户为单位划分,先将地块划分好,然后进行抽签决定。

5.农户确认界线时,一定要要求相邻农户同时参加认可,如果才是自家认可,到外业勘界时又要出现户与户界线不清的争执,使外业作业不能顺利正常的开展,影响整村的工作进度。如双方界线已经认可没有争议,最好确定比较明显的界限标记,便于外业四至界线的描述。描述四至界线的人员,一定要细心。有时农户说的界线只是一个比较笼统,大体的叫法,并不能达到闭合,或者是东接某家西接某家,这样的语言一律不能作为四至界线的描述,必须按东南西北方向的顺序填写宗地周围永久固定的地物、地貌名称,没有明显标志的加注地理坐标或实地丈量距离,使东南西北首尾相接达到闭合。如张三家北边是李四家的南边,描述时一定要一至,同一条共用边界不能描述出两种叫法。林权证的四至界线、面积与实地不符的,应该实事求是的给予核实。林权证上四至界线清楚的,应该以四至为准,而不以面积为准;四至界线填写不明确的,按四至界线填写的最近的明显标志物确定界线;四至界线不清楚的,由集体出面协商解决。

6.这次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实行阳光作业,把林改的决定权交给林农,全程改革在林农的参与下进行,该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的交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该由群众表决的交由群众表决,要提高改革的透明度,不搞暗箱操作。

7.2020乡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篇七

--**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7月18日)

自中央部署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县各项工作紧密围绕“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目标,牢牢把握“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守法律政策底线、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原则,按照“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精心谋划、科学统筹,突出组织领导、宣传培训、机制建设、政策完善、督查考核,全面拉开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进

省、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召开后,我们迅速行动,提早谋划部署,做到了“四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设立了相应办公室,乡村两级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了“双组长主抓、四大家共管、多部门协作、县乡村联动”的工作推

进机制。二是工作部署到位。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先后4次专题研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县委、县政府8次召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清产核资工作动员部署会、推进会,县上主要领导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做了详细安排部署,明确工作任务,细分时间节点,确保8月底前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任务,年内完成改革试点任务。三是推进措施到位。为了推动工作落实,县上细化任务清单,实行县级领导协调抓促责任制,责任到乡到村,实行周统计、半月一汇报、一月一总结通报,并对后进乡镇进行通报整改,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同时,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对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完善考评机制,同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确保了工作任务有效落实。四是经费保障到位。县政府在财政非常困难情况下,安排启动经费10万元,安排专项资金60万元,全力保障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二、深入宣传培训,确保政策到户

我们坚持把宣传工作贯穿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过程,多层次、全方位、高频次宣传改革政策,营造改革氛围,做到了“四到户”。一是宣传发动到户。结合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培训,县上组织召开了全县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业务主办和村党支部书记参加的政策宣讲会,县产权办通过深入乡镇、村组召开座谈会、动员会、培训会等89场次,培训人数3700多人,征求各类意见建议100多条,在街道、村部等公共场所设立宣传点40多个,接待咨询群众800多人次,解答相关问题110多个。二是会议参与到户。以村“三委会”为基础,组织村民小组召开宣传会71场次,普及改革知识,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维护自身利益。三是资料发放到户。印发《政策文件汇编》《政策知识问答》《一封信》等宣传资料2万多份,发放到每一个农户手中,动员农户悬挂张贴在自家醒目位置,方便农户学习、了解和掌握。四是政策宣讲到户。结合精准脱贫工作,培训指导帮扶干部利用入户对接行动,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宣讲活动,向广大群众阐述了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步骤。

三、立足考察调研,坚持试点先行

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业务部门负责同志,先后分批次赴贵州省六盘水市,陕西省蓝田县、黄陵县,甘肃省张掖、庄浪、陇西等市县进行了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深入乡镇、村组调研,采取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思路,先行指导在村集体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的**等7个乡镇及**等16个村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目前,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乡镇和村组清产核资工作已基本结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已全面拉开,预计年内基本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任务。

四、规范制度章程,健全政策体系

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依照相关法规政策,争取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印发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农村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的指导意见》等意见4个,《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实施方案》《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农业设施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案》等方案3个,为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集中制定出台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价值评估办法(试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办法(试行)》《农业设施产权登记颁证管理办法(试行)》《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登记颁证管理办法(试行)》等办法5个,建立健全了**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职责、文明服务规范、工作人员纪律规范、六项窗口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4大类93项;编撰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知识问答110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文件汇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用法律法规文件汇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关工作应用文件汇编资料》等资料4套;印制制式《农业设施产权证书》、《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等2类权证700本,为全县农村产权交易公平、公正、规范、合法运行提供了政策保障。

五、完善工作机制,抓促任务落实

按照省、市时间安排和进度要求,我们严格程序,规范流程,细化任务清单,靠实工作责任,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具体事项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照单问效的工作机制,紧扣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加快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务。一是建立“三包”责任制。实行“四大班子”县级领导包片,科级领导包乡镇,一般干部包村组的工作机制,县产权办成立3个工作督导组,坚持每月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及时解决乡村工作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三级联动机制。进一步靠实县级组织协调、乡镇的责任主体、村组的实施主体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全县建立一个统一、协调、高效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纠纷调解机制。县产权办结合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农村土地确权等工作,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行动,深入村组、农户,逐级开展排查,逐个进行造册登记,联合国土、司法、林业、水务、交通、教体等部门,建立“一站式”接访、多部门联动的信访问题调处机制,做到掌握政策准、排查问题细、协调处理快,目前已经解决清产核资、组织成员身份界定等各类矛盾问题76件。

六、紧扣关键环节,做实“三资”清理

清产核资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我们邀请省经管总站专家就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组织成员身份界定、“三变”改革工作涉及的政策规范和业务流程,对县、乡、村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严格按照六个环节(召开村“三委会”讨论通过清产核资工作开展、向乡镇政府请示核准、乡镇政府批复、向村民下发告知书并开展清理、公示确认、汇总上报)、七步流程(摸底调查、价值评估、产权界定、公示确认、审核备案、建立台账、汇总上报)的工作步骤开展“三资”清理,通过保证量准、保证核准、保证评准“三保证”对村级资金、资产、资源进行清理核实,确保农村集体“三资”不漏、不落、不差,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债权债务清晰清楚,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打好基础。截止目前,全县19个乡镇215个村

1991个村民小组清产核资工作全部展开,其中已完成全部工作任务的村77个、组615个,分别占任务的35.8%和30.9%;已清理资金:村级593.29万元,组级34.23万元,已清理资产总额:村级9486.42万元,组级458.03万元,已清理资源总额:村级55.7万亩,组级69.77万亩;开展价值评估371.15万元。在产权界定中,界定资产类金额264.2万元,界定资源类面积6.4万亩。完成“三资”监管电子台账的村5个,组37个。已有88个村750个组建立了资源台账,84个村580个组建立了固定资产台账,74个村606个组建立了统一经营资产台账。全县12个村112个组进入清产核资数据汇总上报阶段。

七、健全交易机构,搭建体系平台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中,我们以“考察调研学经验、集思广益纳建议、立足实际建机制、统筹推进抓落实”为步骤,初步建成了“县有中心、乡镇有所、各村有站”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依托县政务服务中心,在县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了综合受理、权证办理、信息发布、交易鉴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等6个业务窗口,从县直和乡镇抽调了1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组建成立了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成了庆阳市首家管理科学、运行规范、上下通畅的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在19个乡镇设立了乡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所,每个交易服务所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2-3名,明确乡镇农经服务中心负责人兼任服务所所长;在全县215个村组建了村级产权交易服务站,由村委会主任兼任信息员;县上通过公开招标,开发了“**县农村产权交易管理系统”,现已上线运行,待与“甘肃省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互联互通后,可全面实现“一窗受理”和“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目标,为广大农民群众发布产权交易信息、进行各类备案登记、价值评估、交易鉴证、权证办理等提供便利服务。同时,编制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登记颁证管理、农业设施产权登记颁证管理、家庭农场备案、专业合作社备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等办事告知单6项,业务流程图8个;制定各种流转交易事项的受理、申请、登记、鉴证、委托、资料清单、批复等制式文本文件9项56个,大厅业务窗口受理簿册11种;确定交易品种8类(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其他农村产权)。近期,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已上线发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文件19个,实用法律法规44部,土地流转出让和需求信息20多条,完成农业设施产权颁证10个,接受相关政策咨询300多人次。

八、破解资金难题,保障集体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全面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奋斗目标,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关于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和《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土地确权、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及集体经济“空壳村”消除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以发展多种形式农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以股份合作型、资源开发型、项目带动型、服务创收型、资产经营型等为主要经营形式,助推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截止目前,全县215个行政村中,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村88个,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村127个;全县120个贫困村中有“空壳村”101个,目前已消除41个,消除率为40.6%,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8.46万元;未消除60个。一是多渠道注资,破解发展资金少难题。县上研究制定了《**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向村集体下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互助资金,破解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缺少资金的难题。目前拟向全县215个村下拨发展资金8925万元,委托县扶贫开发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保本增值,力争2018年底全面消除“空壳村”,到2020年所有行政村有稳定可持续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二是挖优势资源,创新村集体发展模式。目前,已消除集体经济空壳的41个村收入来源主要是部门扶持、征地补偿、废旧资产处置、土地承包流转、房屋租金、考核奖金、林场发包收益等。未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的60个村将抢抓机遇,深挖优势资源,用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20万元,通过中药材、文冠果种植,黄花菜、万寿菊栽植,新建蔬菜大棚,肉鸡、肉羊、奶山羊养殖,入股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惠达投资公司分红,村集体耕地、林场发包收益等方式,走出了切合村情实际的发展路子。三是据县情实际,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我们围绕种养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抓促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贫困户摆脱贫困和贫困村集体稳步实现经济收入目标提供了发展载体。目前,依托土地经营权流转,全县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32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232个(种植合作社347个,养殖合作社455个,从事其他业务合作社430个)、家庭农场73个、农业龙头企业23个;发展成员2.3万人,培养经纪人0.16万人,辐射带动农户8.6万户。年购销各类农产品27.3万吨,购销农用物资2.36万吨,销售收入5.68亿元,年盈余4895万元,带动农民增收2.15亿元。

8.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篇八

一、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引发的问题

产权问题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新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进一步稳定与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等前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时至今日,农村土地产权模糊状态还没有根本转变过来。国家赋予的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或曰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权,或曰法律规定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转让、抵押、继承等权利屡遭侵害,究其原因就是农村土地产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表现为所有权主体虚置,使用权缺乏自主性、稳定性,收益权被分割,缺乏独享性,转让权不自由,并由此引发了困扰“三农”的诸多问题。

(一)农民产权主体被虚置,农民的土地收益权没有被充分尊重

有关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集体”是哪一级,法律规定得较为含糊。如《宪法》笼统界定为集体所有;《民法通则》中界定为乡(镇)、村两级;而《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界定为乡(镇)、村或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实际七由于土地所有权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复存在,农村县、乡(镇)、村的基层政权组织成了事实上的土地产权所有者。所有权主体虚置,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被层层分解,国家作为超经济主体对土地享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控制、处置农村土地,如国家或公共权力机关随意征用或过度使用土地,资本大力圈占土地。代表集体行使土地实际所有权的基层政府主管部门及领导也时常侵占农民的利益。农民仅凭使用权很难有话语权,土地收益几乎被各利益部门掠去,农民所获补偿甚微。有资料显示,地方政府大约在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权益分配中得60%至70%,村集体的25%-305,农民自身只得5%-10%。

(二)农村土地流转受限,土地市场被割裂、扭曲。

国家以垄断身份处置农村土地,规定农村土地不准买卖,土地的唯一买者只有国家,农村土地市场的微观主体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统一的农村土地市场无法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不确定,其所有权被分割,为众多的行政村或村民小组所掌握,造成行政村(或村小组、社区、城乡)之间的壁垒,土地产权市场被割裂、扭曲。与实际市场行为相背离,使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打破。而真正的所有权主体(农民)又缺位,被剥夺以土地要素进入市场交易的权利,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土地流转和土地市场运作的权力,仅有土地使用权(以契约方式订立的土地承包权,其内容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土地的流转受到极大限制,因而造成农村土地资源浪费或低效配置。

(三)土地承包权内在的不稳定性在于土地产权的集体所有制,限制土地规模经营的根源在于土地产权的转让和交易制度

集体产权所隐含的产权模糊和集体成员权利和责任的平分机制造成了地权分散化和经营的细碎化趋势不断加剧。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集体土地不能在不同集体间方便的转移,农民土地承包转让权不能超过承包期,本集体外的成员不能直接承包机体内的土地,限制了人们对土地的长期投资,特别限制了城市资本向农村的转移,也限制了土地的规模经营。

二、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方向的考辨

针对上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大致五种改革思路和主张:(1)土地国有制;(2)土地集体所有制,包括按份共有制、股份合作制、强化承包权或承包权永久化、集体所有制下的自由式;(3)土地私有制,包括土地私有、自耕农所有制、有限私有制、农村土地家庭财产权或土地家庭所有制;(4)两级或复合土地产权制,包括国有与集体所有制、集体与私人所有制、国家与个人所有制;(5)多级土地所有制。以上研究各有侧重,论述也似乎各有其理,但从解决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存的问题考虑,本文认为,必须明

确两个层次的问题。

(一)第一个层次

必须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1)农村土地产权到底归谁合理?从产权经济理论看,产权是一组权利,由法律明确界定,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不同的产权安排会有不同的经济效率,而私有产权的效率是最高的,只要产权明确界定为私有,无论采取哪一种合约,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都会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同样,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回归农民,使农民能够成为真正完整独立的经济主体,在法律的保护下自主决策、权衡利弊,放心大胆地行使土地财产的“三权”(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转让权),符合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从现实看,1979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自主支配土地的权力,但仅有使用权的土地在其绩效最大限度发挥之后,随着社会转型、断裂与分化,原订的制度效应逐渐弱化,“三农”问题日益突显。政府虽意识到了产权问题,却只在使用权上做文章,土地承包期一再延长,到目前承诺永久不变,其本意也是土地回归农民,然而没有最终所有权的实现,结果必然是农民的土地被大量侵吞、占有和流失,农民的利益屡遭侵害。所以,实现土地产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就是土地回归农民。

(2)产权归属清晰能否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许多人认为,产权回归农民不可能解决因产权模糊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几乎所有坚持产权私有化的学者甚至包括反对者们都认可的一个公理性假设条件是:产权明晰会导致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高,从而提高整个市场效率,这个前提基本被大家认可。我们不否认产权回归会产生问题,但相比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产权回归农民至少有以下好处:其一,提高农业效率。上地产权私有是土地市场化的基础,能使土地和农村劳动力流动起来,不但有利于交易费用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城乡二元体制的破解、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其二,减少政府干预。土地产权回归能增强农民与政府博弈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集体以公共利益名义侵害农民土地,如“在转让过程中拥有地权的农民至少还有点发言权,是交易的主体方,在许多情况下农民的所得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少”;其三,保障农民利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如果把土地私有了,村民会自发维护自己的权益,土地不会被轻易出卖;土地补偿费会给每一户村民,乡村官员失去了一大人块腐败的机会,这对于村民权益,对于廉政建设都足有好处的”。

(二)第二个层次

如果农村土地产权农民所有是一种理性回归,那么必然要理清学术界争论最为激烈的几个问题:

(1)产权回归是否会造成土地兼并,出现社会危机?许多人认为,农民一量有了私有权就会失去土地,就会发生土地兼并,出现社会危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如果国家允许土地私有化,必然会带来频繁的土地兼并,很多干部会成为大地主,很多农民会因天灾人祸而失去土地,成为佃民;土地的自由买卖将彻底完成国际资本与新兴资本对土地的占有和瓜分,形成金融资本兼并士地。事实上农村土地私有化小会出现土地兼并和大量无地农民,“土地兼并主要由于政治势力的介入,例如封赐、圈地、投献豪门等。若非政治势力介入,土地私有制也不会导致土地高度兼并和社会**”;旧中国的农村上地私有制所出现的‘土地集中兼并’或‘农民两极分化’的现象,根源不在于土地买卖与产权流转,而是政治强权造成的”。农民也是理性经济人,出卖土地是非常谨慎的,如果“农民卖地完全是自愿的选择,就像城市居民不会为了变现把私有住房卖掉向露宿街头一样”,各国经验证明,在民主与法治条件下,可以防止土地恶性兼并现象发生,“土地的适度集中,小仅不会导致社会冲突,反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2)产权回归是否会导致农民失去保障?许多学者认为,农村土地私有化后农民将失去

社会保障。其理由是,中国农村不具备土地私有化的基本条件,基国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是农民的就业保障和绝人多数农民的谋生手段;如今农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土地作为生存保障也只有在贫困地区或西部地区,对绝人多数地区的农民而言已不把土地作为生活保障,农业通常是弱质产业,许多地方种地反而亏本,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第二、三产业,农民看病、孩子上学等主要依靠打工收入。

对于学术界支持土地私有化的学者所提出的。土地产权私有将导致土地规模效益的观点,有很多学者提出质疑,例如,裴小林在其一个研究中引入了“土地产出率极限法则”来重新构建马尔萨斯模型,在他的分析中,证明是土地生产率极限和土地面积的极限性这两个自然法则导致制度产权理论在解释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土地问题时失灵。并用此模型结合新古典分析,断言了土地私有化会使中国的粮食亩产和总产量水平下降,从而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在这一点上有待进一步探讨。

通过分析,各种改革思路和主张孰优孰劣,不言而明。纯粹的农村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已经被证明足发展的死胡同;纯粹的私有化在中国又不具有现实性,强烈的路径依赖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国有或集体主导下的实现形式难以根本突破公有制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强化农民私权的两极或多极所有制不是最好的方案,但应是最优的方案,应成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方向探究

本文主张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多元化改革,其一,国家土地的终极所有权,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二,强调农民土地实际所有权即农村土地私有,这是改革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具有实质意义的改革;其三,农村公共领地的集体所有权(主要包括公共的水塘、水库、山地、森林、墓地、祠堂、试验田等),这是出于对改革的路径依赖、村庄公共治理、基层公共服务的考虑。实施农村土地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并赋予产权主体相应的权能。

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主体并确定产权主体对土地的权利、义务、利益和责任的限度,使产权主体行使相应的权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1)国家土地终极所有者的权能。国家拥有土地的宏观调控权,通过决策、计划、指导、协调、审批、监控来规范农村土地的基本用途、土地流转及征地行为,特别对地方政府的土地决策及执行活动予以监督、规划、约束,即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保障农民土地私权的享有。(2)集体(乡、镇、村或村小组)必须退出对土地的自己支配权,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对自己产权领域的职责,对农村的土地由过去的产权土体和直接参与者转变为农民权力行使的维护者、监管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3)农民个人或家庭对自己的土地拥有绝对所有权。国家要明确农民土地私权的范围、国家公共利益的边界,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让农户享有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继承权、收益权、流转权,即包括所有权在内的所有权能,使农民拥有独立的经济主体地位和权利。

(二)转变政府职能与干部政绩观,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改变农民绝对弱势地位,必须在明确农村土地产权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把土地资源市场化作为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实施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国家对土地履行规划、管理、调控和监督职责;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使地方政府从上地交易中退出,把精力主要放在上地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上,充当纯粹的服务者、监管者和仲裁者;创新政府官员的考评机制,转变政府政绩观。只有这样,政府职能才不至于缺位、越位、错位,才能有效摆正领导干部的政绩观,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加强和完善土地立法,使法律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相协调。

中国拥有最严格的立法,但土地违法却令人触目惊心。其原要在于,只有严格的土地审批法,却没有约束政府行为失范的法;只有保护公共利益如何实现的法,却没有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法;现有的土地立法足粗线条的,弹性大,没有更为细致和专门的立法,而且已有的立法存在相冲突的地方,对土地关系的处理方面主要依靠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来调整,而不足靠具体的法律来严格规范、界定、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所以,一要通过立法来确定各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规范其土地使用、流转和补偿等行为,依靠法律规范、界定国家土地管理部门的权限、义务及行政行为。二要完善现有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如解决《农村土地承包法》表述过于宽泛、缺乏实施条例的问题,统一《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中的相关规定,解决中国征地制度中存在的“二律背反”现象;优化土地征用的审批程序;制定土地抵押贷款的法律等。三要进行司法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当农民土地权益遭受侵害时,要有能为农民提供救济的制度与机制,如法院不受地方政府控制,拥有独立审判权,能相对公平地裁判农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土地纠纷。

(四)建立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相配套的其他制度或机制。

9.2020乡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篇九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西核村委会隶属罗免镇,属山区半山区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国土面积17.98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52 户、1368人,有耕地1425.5亩、人均1.04亩,有林地17051亩。2014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956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37元。

2013年,西核村委会列为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市级试点。试点工作由县委农办牵头组织,在县农业局、林业局、国土局、住建局及罗免镇的指导下,我村紧紧围绕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房屋使用权等的确权登记发证,严格按照清查、勘界、确权、登记、发证、管理5个程序扎实开展工作。通过县、镇、村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试点工作从2013年8月10日全面启动,于12月30日全面完成改革试点各项工作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村委会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村党总支书记、主任为组长,村三委成员为组员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自然村也相应成立议事小组,选派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熟悉业务的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并根据市、—1—

县及罗免镇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西核村委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任务、实施步骤、责任分工、保障措施等。

(二)重视宣传发动。我村委会通过悬挂横幅、张贴小标语、制作宣传栏等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先后制作了《致西核村委会全体农户的一封信》,张贴到西核村委会的9个村民小组村务公开栏;制作了《户主委托书》、《户主声明书》等宣传材料,发到每家每户,让广大农民群众深入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对外出务工人员,我村委会通过电话联系、亲戚朋友带信等多方面联系,让其回家签订户主委托书、户主声明书等相关的文件,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在试点工作中,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村组,针对各阶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经与村、组干部讨论研究后,对农户提出的问题当场进行了解释和解答。

(三)强化教育培训。我村委会通过召开动员部署会、培训会等多种方式,做好教育培训。2013年8月22日,在西核村委会召开了动员会,9个村民小组干部和村委会全体干部32人参加,采取以会代训方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目的、意义、做法、步骤和工作要求做了讲解。10月30日,再次对50多名党员干部进行了进一步的宣传、动员和培训,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四)严格规范操作。我村委会严格按照清查、勘界、确权、登记、发证、管理5个程序,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政策标准、统

—2—

一时间进度、统一技术规范,扎实抓好各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先摸清底数,有争议的暂不登记,待妥善解决后再做处理。对于农户不认可的权属登记信息进行再次核实。对存在纠纷的作详细记录,进行集中讨论,及时进行调解。争议大的问题,即时召开村民会议,由村民讨论、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决议,经村组审核后进行公示。对公示有异议,及时进行核实、修正,并再次公示。村组公示期满后,由镇政府审核后提出颁证申请,报县农业局审核后进行部门公示。

(五)通力协作配合。试点工作中,县、镇、村、组四级和测绘公司密切配合、积极协调,不论出现什么问题,不管时间有多晚,县、镇、村、组相关人员,都能及时到现场组织协调,研究解决问题。

三、工作成效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我村委会共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面积2714.25亩,颁证16宗;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3970亩,3110宗;完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面积29614平方米,确权登记230宗;完成房屋确权面积7.33万平方米,730宗;完成集体林权确权面积17051亩,确权164宗,颁证117本。初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是真正让农户吃上“定心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集体林权进行确权登记,以法律凭证的形式对上述权利进行了固

—3—

定,确保了农户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承包经营权或财产权利,让广大老百姓真正做到了“手中有证,心中不慌”,充分调动了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二是进一步盘活农村“死资产”。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及流转,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农村的土地资源“流”起来,“活”起来;通过房屋产权登记及流转,不但可以实现农村房屋与城市房屋的“同证”、“同权”,还可以通过买卖、抵押、租赁等形式,把“死资产”变成“活资本”,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四、存在困难及下一步打算

当前,我村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经费不足。因工作量大,政策性、专业性比较强,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费保障难度较大。

二是测绘难度大。我村委会共涉及9个村民小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测绘工作,工作量大,且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需外聘专业测绘公司进行作业,在经费保障、技术支撑、工作协调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三是矛盾纠纷突显。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全面铺开,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的土地权属纠纷问题将进一步突显,且调处难度较大,影响工作的顺利推进,甚至有可能引发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4—

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争取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财政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强化经费保障。

二是认真组织培训。积极开展村、组业务骨干培训,加强基层干部法律、法规、政策及档案管理、登记规则、操作规程等专业培训。

三是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组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组,加大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调处化解因土地权属问题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农村地区社会稳定。

四是加快推进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利用丰富的本土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让樱桃、杨梅、甜杏等特色林果成为西核的形象名片,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上一篇:健康讲座安排下一篇:勘察(预)验收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