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总结(精选9篇)
1.语文课文总结 篇一
初中语文精读课文研究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本课题是区级课题。近一年来,在盟、县的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不断促进课题研究走上科学规范的道路。课题组每位教师明确自己在课题中所承担的任务,在教学中自我把握、批判反思。教研组内定期研讨、及时总结,注重资料的形成。在开展群众性科研活动中,努力做到“读书、实践、写作”三个结合,坚持“理论学习、反思性教学、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五条途径相结合,构建“课题组——教研组——教师”的科研网络,初步形成“人人重视、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2010年3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课题组以卢校长为主要领导,课题组制定了规范的便于操作的课题实施方案,依照方案要求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把课题研究纳入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的议事日程,做到“月月讲课题,周周议课题”。
我校初中部现阶段共有32个班级,人数共有1500人。2010年3月——2010年9对课题实施一个多月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进一步改进精读课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2010年12月下旬课题组组织教师收集有关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资料,利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时间学习先进经验,并把收集的有关资料编辑成册。
2010年12月下旬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先后由王小华老师举行《孤独之旅》公开课、孙艳青老师举行《杨修之死》研讨课。
2010年12月课题组要求全体教师,特别是实验班教师对本学期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利用寒假每人撰写1篇教学案例。课题组撰写阶段性小结。
三、研究成效
通过对本课题半年多的研究和探索,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精读课文学习方略的研究,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阅读课上放手让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主题,自主取舍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少了以往的那种教师繁琐的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了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的机会,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真正确立了学生阅读的主人地位。
2、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力的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以往课间、自习课,学生或聊天,或做一些自己加量的习题。现在,学生一旦完成作业,能主动拿出各种杂志或名作来读,甚至有些学生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读完自己的,再主动去借着读或换书读。
四、反思与努力方向
1、初中生由于学习时间比较近,学习压力比较重,阅读的语文活动还不够丰富多彩,今后争取多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把学生自主阅读与语文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个性化阅读的实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与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水平的提高联系更紧密些,阅读与作文相结合,充分为作文服务。
3、引入个性化的评价。在阅读教学中寻求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实施标准多元而不唯
一、要求中肯而不过高、方法多样而不单
一、处置灵活而不呆板、注重阅读过程而不仅仅重视阅读效果、面向全体而不是面向一部分的评价。
4、重视学生的情感融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突泉三中语文课题组
2010年12月
2.语文课文总结 篇二
一、规避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这样几种误区:一是略读课文精读化, 教师把教学环节设计得很精细, 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 这样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二是略读课文泛读化, 教师不去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品读, 使学生对略读的内容不求甚解。三是略读课文自读化, 教师完全任由学生, 让学生自读, 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教师要规避这些误区, 明确认识到教材编排略读课文的作用。编排略读课文的作用之一是对精度课文的巩固迁移, 包括对阅读方法的巩固迁移和对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作用之二是对精度课文的拓展延伸, 有对内容、思想方面的拓展;也有对文体、方法方面的拓展, 是丰富学生阅读量, 增加学生文学感知力的必要手段。
二、探索略读课文教学的简要模式
具体来讲, 搞好略读课文的教学,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简化目标, 便于体悟
略读课文一般编排在单元的最后或精读课文的后面, 这样编排, 目的是给学生自读自悟, 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既然如此, 制定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 一是时间不允许, 二是会干扰精读课文的教学, 导致“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因此, 要简化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做到“一课一得”即可。教师可以根据每篇略读课文的特点, 参照“阅读提示”, 设计一两个重点问题, 也可依据学情, 根据单元重难点确立目标, 这样便于学生体悟语文的丰富多彩,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 教师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内容确立了简化的目标:自读课文, 想想作者写了童年时代读书、写作的哪几件事, 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并结合学生写作实际, 看受到了什么启发。
2. 粗化结构, 利于理解
略读课文教学一般要完成三项基本任务:一是了解“写了什么”, 二是说说“有什么感受”, 三是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刻”。对照这三项基本任务, 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也就是粗线条的, 有个简约的教学框架即可。如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 语言浅显易懂, 可设计“反复自读, 了解大意──分角色读, 把握基调──展开讨论, 交流感受”这样的教学框架来帮助学生自读感悟。进行这样粗化结构的自主学习, 不但能利于提高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把握, 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 而且能促使学生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可谓一举多得。
3. 活化教法, 保证效果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共同完成单元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任务, 在各自的教学方法上要灵活搭配, 保证教学效果。
(1) 主题阅读, 模块整合
运用主题阅读法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几篇文章整合在一个或几个课时里进行教学。如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伟人毛泽东的风采和情怀。在精读了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 可以将两篇略读文章整合在一起, 运用主题阅读法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带着问题“毛主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敬佩, 哪些事让你认识了一个拥有朴素情怀的毛泽东?”研读文本, 进行交流, 这就使得毛泽东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2) 把握重点, 精略互融
虽然说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 但也不排斥在课文的重点、精彩之处用精读的手法来处理, 让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刷子李》时, 抓住“黑衣白点”这一富有语言感染力的细节进行重点指导: (1) 阅读课文3-11节, 抓住“果然”“居然”“竟然”等引出的重点词语体会“刷子李”的本领。 (2) 联系第1自然段, 辨析“有白点不要钱是否有点傻?” (3) 重读第1自然段, 对于这个问题有新的体会。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了这篇略读课文的重点, 彰显了略读教学的精彩。
(3) 比较异同, 开阔思路
充分发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比较, 也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 同一内容不同体裁,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等进行比较。如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畅谈感受, 学习方法, 领悟写法。再如, 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教学第十一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时, 可以让学生回顾第九册《松鼠》, 温故知新, 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对比阅读, 提升学习效率, 开阔思路。
(4) 宽化拓展, 形成能力
略读课文一般十分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 如语言积累、写法感悟、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等。学生在自读自悟和交流探讨中能够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 体会描写的精彩绝妙, 感受文本呈现的生动形象, 习得写作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
对意味深长的略读课文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 让学生写出感受。如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 布置学生课外采访周围爱读书的人, 列一个采访提纲, 做一份访谈记录。对诗歌类的略读课文, 如《最后一分钟》《听听, 秋的声音》等, 可以采用“朗诵训练法”, 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 进行强化训练, 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对戏剧、相声类的略读课文, 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 可以采用“表演再现法”, 辅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排演课本剧, 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感悟课文。对那些图文结合比较好的略读课文, 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妈妈的账单》等, 可以采用“看图说文法”, 让学生借助图片展开想象联想, 开展交流, 进行对比, 深入感悟。
3.用课文教语文 篇三
一 、课文是识字写字的例子,识字写字要扎实
四年级上期的孩子刚认识不到2000个字,会写的字约1300个左右,距离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虽具有初步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但不能完全自主识字,识字写字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
《尊严》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要认识“沃”“呈”“惫”“堪”“杰”“捶”6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难”“量”,会写“尊” “沃”“呈”“惫”“堪”“善”“款”“例”“瘦”“杰”“喉”“捶”“僵”“配”14个生字。教学时可以尝试语境识字、分类识字,提高识字的兴趣和效率。
1. 结合课文内容分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1)初读课文后,出示按课文内容分类的生字词。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沃尔逊小镇
主要人物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
写哈默的词语有:尊严?摇?摇?摇面呈菜色?摇?摇?摇疲惫不堪?摇?摇?摇骨瘦如柴?摇?摇?摇喉结?摇?摇?摇?摇捶背
写杰克逊大叔的词语有:善良?摇?摇?摇款待?摇?摇?摇僵硬?摇?摇?摇许配
(2)解决读音后,要求学生查字典理解“尊严”“疲惫不堪”“款待”的意思。
(3)用以上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 归类指导,提高写字效果,学习发现汉字书写的规律。
四年级的孩子写字指导要基于原有的写字能力做适当的引导,以提高写字指导的效果,分类指导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1)指导重在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尊” “沃”“呈”“惫”“堪”“善”“款”“例”“瘦”“杰”“喉”“捶”“僵”“配”14个生字可以分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做分类指导,还要注意间架结构的宽窄、高低、长短的变化,发现汉字的间架结构规律,指导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培养读帖的能力。
(2)课堂练字要有时间保证。课堂练字8~10分钟,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小结写字情况,再练一练,做到心手合一,信念所至,行动必至。
二、课文是积累语言的例子,积累语言是关键
积累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一个人的语言发达程度与词汇量的大小紧密相关。积累语言不能光靠纯粹的背诵和记忆。在一篇文章中,很多的词语或句子因内容表达的需要是相互关联的,寻找并发现这样的相互关联,可以使看似互不相关的语言联结为一个整体,把发现和运用联结在一起,有助于理解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发现语言的规律和秘密,更好地积累语言。
1. 默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杰克逊大叔看到一群(?摇?摇?摇?摇?摇?摇)的逃难人(面呈菜色?摇?摇?摇疲惫不堪?摇?摇?摇狼吞虎咽),看到一个(?摇?摇?摇?摇?摇?摇)的哈默(脸色苍白 ?摇?摇?摇骨瘦如柴)。
2. 这些词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同样是逃难的人,他们却有着细微的差别,这表明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记下这些词语,选2个词语练习说一句话。
三、课文是理解感悟的例子,理解感悟要适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第5条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怎样把握“初步感受”这一标准?笔者以为,“初步感受”是了解,是意会,是粗浅的认识,是反复品读中的朦胧的发现和感悟,因此,理解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要有梯度,还要讲究适度。
1. 感受哈默的坚持。
(1)找出课文中描写哈默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读一读。
(2)哈默和其他逃难的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哈默。
(3)为什么说哈默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2. 感受杰克逊大叔的善解人意。
找出文中写杰克逊大叔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哈默成为石油大王和杰克逊大叔有什么关系?说说杰克逊大叔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课文是习得方法的例子,习得方法是重点
课文不但是识字学词、理解内容的例子,更是习得表达方法的例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止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更要知道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习得方法有助于深化理解内容,也有助于掌握常见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的能力。
1. 体会对比写法的好处。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哈默,为什么第一自然段要写一群逃难的人?(通过对比,写出哈默和其他逃难的人的不同之处,他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这样的写法叫对比。
课文中还有很多地方用了对比的写法,同桌合作,找出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逃难的人的“狼吞虎咽”和哈默的“狼吞虎咽”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把接受别人的款待看作理所当然的事,吃得快极了,甚至忘了感谢;后者是付出劳动之后,用劳动换取食物,是个坚持自己原则的人,有尊严的人。)
2. 读这样的文章,你的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意外——敬佩)好文章就像这样,着墨不多,篇幅不长,但富于变化,让人读来心潮澎湃,过目难忘。
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表达方法,发现比知道更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表达之妙,也要善于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
五、课文是学会运用的例子,学会运用是归宿
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完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更要总结一堂课的收获。这些收获既包括获得的语文知识,更包括获得知识的方法与策略。梳理、归纳学习所获并学习加以运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归纳可以让思维从混沌变得清晰,从而让记忆更加久远,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1. 谈学习收获。
(1)这节课,在识字学词方面,你收获了什么?可以从积累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汉字间架结构的规律等方面做出小结。
(2)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你收获了什么?读懂文章中的人物,要仔细品读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在细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格。
(3)在学习方法上,你又收获了什么?细读是感悟的基础。细读应基于文本,语言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特定的蕴意。联系上下文品读哈默,联系杰克逊大叔品读哈默,让哈默的形象更加饱满,更耐人寻味。
(4)今后的学习中,你会运用哪些方法学习语文?
2. 你还想要知道什么?
在学习课文中,学生获得了语文知识,积累了语言,习得了方法,锻炼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把握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提高了语文素养。用课文教语文,教的是例子,学的是语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上街中心小学)
4.语文课文总结 篇四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⒊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三、初读课文
1.字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鞠jū躬尽瘁cuì
2.词语: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四、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共有四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三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四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五、作业
5.语文课文总结 篇五
1、人们都称“桂林山水( )”,“甲”的意思是( )。我看见过( )的大海,玩赏过( )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 )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 )啊,( );漓江的水真( )啊,( );漓江的水真( )啊,( )。这一部分写了桂林的( ),先与大海、西湖( ),再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 )、( )。
2、我攀登过( )的泰山,游览过( )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 )啊,( ),( ),像( ),像( ),像( ),( ),( );桂林的山真( )啊,像( ),像( ),( ),( );桂林的山真( )啊,( ),( ),好像( )。这一部分写了桂林的( ),先与( )、( )作比较,运用了( )、( )和( )的修辞手法。
3、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围绕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 ),山间( ),江上( ),让你感到走进了( ),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山势,溪流( ),( ),( ),( ),溪声也( )变换调子。
5、五岳:东岳:( ),西岳:( ),南岳:( ),北岳:( ),中岳:( )。
6、五大淡水湖:( ),( ),( ),( ),( )。
7、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 ),生活很( )。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 ),( ),就等于有了( )。”
8、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 ),工作( ),深得老板的( )。他( )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9、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 )的人。他们( ),( )。( )的沃尔逊人,家家烧火做饭,( )他们。这些逃难的人( )地吃起来。 只有一个人( ),这是一个( ),( )的年轻人。这是一个( )的年轻人。 他就是后来成为( )大王的( )。
10、突然,一只幼龟把头( )出巢穴,却( ),似乎在( )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 )时,一只( )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 )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11、向导却( )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 ),招来了同伴们一片“( )”的呼喊。向导( )地抱起那只小龟,超大海奔去。那只( )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 )地飞走了。
12、《自然之道》让我们懂得,如果不按照( ),往往会产生( )。
13、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 ),它是用( )和( )配合起来探路的。它一边飞,一边从( )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 )。超声波像( )一样向前( ),遇到( )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14、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15、夜莺的歌声打破了(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 )唱起来。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 )在河岸边上,耷( )着两条腿。他( )着头,( )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 )着一块木头,不知在( )什么。
16、小孩有时候( ),有时候( ),有时候( ),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17、《夜莺的歌声》中“野兽”指的是( ),从“不慌不忙”这个词语中可以看出小夜莺的( )。小男孩用夜莺叫得次数表示( ),用杜鹃叫得次数表示(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男孩是一个( )的孩子。
18、请写出《小英雄雨来》的六个小标题:( )、( )、( )、( )、( )、( )。
19、啊!( )听见了,( )听见了,( )听见了,( )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如约”指的是( )和( )有约定。他们的约定是( )。
20、雨来和外号小夜莺的两个孩子相同的特点是:他们热爱( ),在敌人面前表现得( )、( );不同的是雨来( )本领强,小夜莺学( )。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 )。
2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中的孩子们都希望要维护( ),制止( ),都希望生活在战火中的孩子们能( )。
22、雨来像( )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23、那双手就像( ),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24、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 )上做操,安静在( )。她走得很( ),没有
一点儿( )。……谁都有( ),谁都可以( )。
在这个( )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安静是一个( ),( )的女孩。
25、但它挣扎着,极力( ),我感到( )在我手中(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 )啊!竟使它可以( )的外壳,在没有( )、没有( )的砖缝里,( ),( ),( )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那一声声( )的跳动,给我极大的( ),这就是我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 )它。一切全由我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 )。
虽然生命( ),但是,我们却可以让( )。
《生命 生命》作者从( ),( ),( )三个事例中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6、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 ),它们一个个( ),衬着那(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 )。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 ),( )。鸡,乡下人家( )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 )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 )一群小鸡,在竹林中( );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天边的( ),向晚的( ),头上飞过的( ),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 )。
27、默写古诗《乡村四月》作者(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山原:( )。
白满川:( )。川:( )。子规:( )。了:( )。这首诗不仅表现出诗人对( )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 )的赞美。
28、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作者( )。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杂兴:( )。耘田:( )。绩麻:( )。未解:( )。供:( )。傍:( )。诗人描写了( )以及( )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 )、( )、( ),流露出诗人对( )的赞扬。
29、默写古诗《渔歌子》作者( )_____ 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箬笠:( )。蓑衣(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 )。
30、再默写两首课外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
_______ _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1、伽利略是17世纪( )伟大的(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 )”。他提出的问题( ),( )使老师( )。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他带着这个( )( )做了( )试验,结果都证明( )的这句话说错了。他乡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 )上做一次( )的试验。伽利略是个( )的人。
32、玉泉的池水( )。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 )看鱼儿( )地游来游去,真是( )。
33、他高高的( ),长得很( ),一对大眼睛( )得就像玉泉的水。这是青年人( )。
他老是一个人( )站在金鱼缸边,( )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这是青年人( )。
他有时(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 )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 );有时又(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 )。这是青年人( )。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 )着,( )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得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 )了。这是一个( )的青年。
34、《纪昌学射》一文飞卫让纪昌练习眼力要先练好( )。纪昌按飞卫的要求回家先练 ( ),再练 ( )。告诉我们 ( )。
35、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 )就能够治好;发展到( ),用( ) 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 ),( )也还能治好;一旦( ),只能( ) ,医生再也( )了。《扁鹊治病》告诉我们 ( )。
36、普罗米修斯把( )带到了人间。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 ( ),但众神的领袖 ( )得知消息后,( ),决定给普罗米修斯以( )。火神把普罗米修斯押到( )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 ) ,被( ),他既( ),也( ), ( )的痛苦。后来狠心的宙斯又派一只( )鹫鹰,用它( )。但普罗米修斯没有( ),他的( )真让我们感动。
37、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许多神,天神( ),众神之王( ),太阳神( ),海神( ),冥王神( ),智慧女神( )。
[四年级下册语文精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的答案
★ 《詹天佑》的课文内容填空及答案
★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文内容复习提纲
★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复习题
★ 孔融让梨课文内容
★ 金子课文内容
★ 新版二年级课文内容
★ 《珍珠泉》课文内容
★ 小学语文模拟试卷:古诗填空
6.语文课文目录 篇六
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二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 衡 三 我很重要……………………………… 毕淑敏 四 *笛梦……………………………………黑 塞 五 *草莓…………………………………伊瓦什凯维奇 六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 七 *哦,香雪…………………………………铁 凝 第二单元
八 《激流》总序………………………………巴 金 九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赵丽宏 十 新诗二首
悼念一棵枫树 ……………………………牛 汉
星星变奏曲………………………………江 河 十一 *寒风吹彻………………………………刘亮程 十二 *热爱生命………………………………蒙 田 十三 *听泉…………………………………东山魁夷 十四 *生命的本质………………………北京自然博物馆 第三单元
十五 爱因斯坦与艺术………………………赵鑫珊 十六 自然笔记………………………………杨文丰 十七 邂逅霍金………………………………葛剑雄 十八 *改变世界的人们……………………贝弗里奇 十九 *科学与艺术(二题)
说 数……………………………………沈致远
科学美质疑辩……………………………沈致远 二十 *公众的科学观………………………史蒂芬•霍金 第四单元
二十一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二十二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 迅 二十三 晨 曦…………………………………丁 宁
二十四 *宣南雨又来——浏阳烈士谭嗣同殉难百年祭……袁 鹰 二十五 *闻一多诗二首
发 现………………………………………闻一多
一句话………………………………………闻一多 二十六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二十七 *邓稼先…………………………………杨振宁 第五单元
二十八 《论语》七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等)二十九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等)三十 垓下之围…………………………………《史 记》 二十一 左忠毅公逸事……………………………方 苞 二十二 *王风•黍离……………………………《诗 经》
三十三 *苏武传(节录)…………………………《汉 书》
三十四 *词三首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 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秋 瑾
三十五 *五人墓碑记………………………………张 溥
第六单元
三十六 诸子说水
三十七 秋水(节录)………………………………《庄 子》
三十八 江水•三峡………………………………《水经注》
三十九 前赤壁赋…………………………………苏 轼
四十 *邵公谏厉王弭谤…………………………《国 语》
四十一 *与朱元思书………………………………吴 均
四十二 *唐宋诗六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汉江临泛………………………………………王 维
清溪行…………………………………………李 白
旅夜书怀………………………………………杜 甫
江上……………………………………………王安石
泛舟……………………………………………朱 熹
四十三 *愚溪诗序…………………………………柳宗元 第二册
第一单元
一 社会和个人…………………………………爱因斯坦
二 短文两篇
记住我…………………………………… 泰斯特
合欢树……………………………………史铁生
三 隔膜……………………………………… 叶圣陶
四 论友谊…[课件]………………………… 培 根
五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季羡林
六 “冰山愈冷情愈热”……………………何平男
七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第二单元
八 巴尔扎克之死…………………………… 雨 果
九 《商鞅》(大型历史剧)……………… 姚 远
十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十一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十二 回忆鲁迅先生…………………………萧 红
十三 哭小弟…………………………………宗 璞
十四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柳鸣九
第三单元
十五 再别康桥………………………………徐志摩
十六 想北平…………………………………老 舍
十七 废墟……………………………………余秋雨
十八 江南的古镇……………………………杨国民
十九 城市野望………………………………龚 静
二十 你知道“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吗? ………罗祖德
第四单元
二十一 白莽作《孩儿塔》序………………鲁 迅
二十二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资中筠
二十三 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迈耶•莱文
二十四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野 夫
二十五近代中国人在鲁滨孙身上寻找什么…………邹振环
第五单元
二十六 汉魏六朝诗三首
长歌行………………………………汉乐府
赠从弟………………………………刘 桢
读《山海经》………………………陶渊明
二十七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 愈
二十八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 辙
二十九 志未酬……………………………梁启超
三十 唐宋诗四首
望蓟门…………………………………韩 愈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 参
致酒行…………………………………李 贺
暑旱苦热………………………………王 令
三十一 送东阳马生序………………………宋 濂
三十二 狱中上母书…………………………夏完淳
三十三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 文
第六单元
三十四 唐宋诗五首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望月怀远…………………………………张九龄
把酒问月…………………………………李 白
登快阁……………………………………黄庭坚
关山月……………………………………陆 游
三十五 后赤壁赋………………………………苏 轼
三十六 宋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 轼
念奴娇(洞庭青草)………………………张孝祥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辛弃疾
三十七 长安雪下望月记…………………………舒元舆
三十八 虎 丘……………………………………袁宏道
三十九 山庄玩月记………………………………皮锡瑞
第三册
第一单元
一、陈奂生上城…………………………………高晓声
二、老 王………………………………………杨 绛
三、项链…………………………………………莫泊桑
四、*我的几个先生…………………………… 巴 金
五、*母亲这样的女人………………………… 周佩红
六、*外国微型小说两篇
在柏林………………………………………奥莱尔
诚实致富记………………………………埃•赞特涅夫
七、*诗二首
当炉女………………………………………臧克家
一脉野烟飘起在田野上……………………丁庆友 第二单元
八、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九、三棵树………………………………………苏 童
十、世上本无害虫………………………………詹克明
十一、*短文两篇
草…………………………………………鲍尔吉•原野
海边荒石…………………………………高立群
十二、*地球,我的母亲!…………………… 郭沫若
十三、*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十四、*绝版周庄……………………………… 王剑冰 第三单元
十五、非攻………………………………………鲁 迅
十六、光荣的荆棘路……………………………安徒生
十七、两个“世纪之交”的联想………………李文海
十八、*书生论剑……………………………… 韩静霆
十九、*曹操与杨修…………………………… 陈亚先
二十、*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杨振宁 二
十一、*法兰西投降之真相………………………… 克洛德•西蒙 第四单元
二十二、音乐短章………………………………纪伯伦 二
十三、如果优美的文字离我们而去…………邓海 二
十四、你为什么会感到愉快…………………朱光潜 二
十五、*中国画与西洋画…………………… 丰子恺 二
十六、*百代法书…………………………… 陈燮君 二
十七、*昆剧的故事………………………… 刘厚生 二
十八、*凡•高的向日葵……………………… 余光中 第五单元
二十九、劝学…………………………………荀 子 三
十、师说……………………………………韩 愈 三
十一、墨池记………………………………曾巩 三
十二、*学记……………………………《礼 记》 三
十三、*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三
十四、*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三
十五、*宋诗四首
科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陆 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 游
鹅湖寺和陆子寿………………………朱 熹
偶题……………………………………朱 熹
第六单元
三
十六、唐诗五首
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
终南山…………………………………王 维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 白
独坐敬亭山……………………………李 白
九月齐山登高…………………………杜 牧
三
十七、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三
十八、石钟山记…………………………苏 轼
三
十九、诸子喻山
四
十、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四
十一、宋金词三首
沁园春 叠嶂西驰…………………… 辛弃疾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清平乐 太山上作…………………… 元好问
四
十二、游雁荡山记………………………方 苞
四
十三、游黄山记…………………………费伯雄 第四册
第一单元
一、新诗二首…………………………戴望舒
雨巷
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荷塘月色…………………………朱自清
三、荷花淀……………………………孙 犁
四、*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 青
五、*日 出………………………… 刘白羽
六、*天 籁………………………… 周同宾
七、*文学意境的特征……………… 顾祖钊
第二单元
八、内蒙访古…………………………翦伯赞
九、春天,遂想起……………………余光中
十、永恒的敌人
——古埃及文化随想…………………冯骥才
十一、*故都的秋…………………………… 郁达夫
十二、*只有扇子崖………………………… 苏 叶
十三、*外国散文两篇
美洲之夜………………………………夏多布里昂
塞纳河岸的早晨…………………………法朗士
十四、*微型小说两篇
走出沙漠……………………………沈 宏
天涯思情……………………………林 园 第三单元
十五、杂文两篇…………………………邓 拓
不求甚解
不要秘诀的秘诀
十六、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
十七、与李贺共饮……………………………洛 夫
十八、*幼学纪事…………………………… 于是之
十九、*城隍庙的书市……………………… 阿 英
二十、*短文两篇
怎样读书…………………………弗吉尼亚•伍尔夫
书籍是即将绝灭的物种吗……………鲍勃•格林
二十一、*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陈宏天 第四单元
二十二、实践论(节选)………………………毛泽东 二
十三、《呐喊》自序…………………………鲁 迅 二
十四、新诗两首
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 舒 婷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梁小斌 二
十五、*马克思在伦敦……………………… 南 帆 二
十六、*自述………………………………… 爱因斯坦 二
十七、*《宽容》序言……………………… 房 龙
二十八、*火刑——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郑文光 第五单元
二十九、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三
十、陈情表……………………………………李 密 三
十一、谏太宗十思疏…………………………魏 征 三
十二、训俭示康………………………………司马光 三
十三、*去私……………………………《吕氏春秋》 三
十四、*《新序》二则…………………… 刘 向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宋人有得玉者
三
十五、*自表后主………………………… 诸葛亮 三
十六、*《世说新语》三则……………… 刘义庆
荀巨伯
庾公乘的卢马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三
十七、《诗经》二首…………………… 《诗 经》
蒹葭
采薇
三
十八、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三
十九、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 轼
四
十、黄英……………………………………蒲松龄
四
十一、*诗四首
咏史(郁郁涧底松)…………………… 左 思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感遇(兰叶春葳蕤)…………………… 张九龄
山园小梅………………………………… 林 逋
四
十二、*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四
十三、*病梅馆记………………………… 龚自珍
四
十四、*板桥题画三则…………………… 郑 燮 第五册
第一单元
一、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二、老人与海……………………………… 海明威
三、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四、*我愿意是激流…………………………裴多菲
五、*雅舍……………………………………梁实秋
六、*谈白菜…………………………………李 锐
七、*上海的风格……………………………易中天
第二单元
八、守财奴………………………………… 巴尔扎克
九、关汉卿………………………………… 田 汉
十、别了,哥哥…………………………… 殷 夫
十一、*告别权力的瞬间……………………李 辉
十二、*简论市侩主义………………………冯雪峰
十三、*“钱”与是非………………………曾敏之
十四、*钱锺书伉俪…………………………徐 泓
第三单元
十五、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恩格斯
十六、短文两篇
人类的文明…………………………… 乔 德
文明的进程…………………………… 赵鑫珊
十七、相信未来…………………………… 食 指
十八、*《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
十九、*百年工程主世界之沉浮……………宋 健
二十、*地球的镜像…………………………郑文光
二
十一、*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王 磊
第四单元
二十二、伊凡•屠格涅夫…………………… 莫泊桑
二
十三、《药》评点………原作:鲁迅 评点:吴中杰
二
十四、“夏天里一个春梦”——评周冲… 钱谷融
二十五、*情感的世界——我看散文……………王安忆
二
十六、*说“诗眼”…………………………何西来
二
十七、*空间的美感…………………………宗白华
二
十八、*小溪巴赫……………………………肖复兴
第五单元
二十九、国殇………………………………… 屈 原
三
十、过秦论………………………………… 贾 谊
三
十一、伶官传序…………………………… 欧阳修三十二、六国论……………………………… 苏 洵
三
十三、*秦晋崤之战……………………《左 传》
三
十四、*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三
十五、*肥水之战…………………………司马光
三
十六、*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第六单元
三
十七、登楼赋…………………………… 王 粲
三
十八、诗三首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登楼………………………………… 杜 甫
安定城楼…………………………… 李商隐
三
十九、阿房宫赋……………………… 杜 牧
四
十、项脊轩志…………………………归有光
四
十一、*滕王阁序……………………王 勃
四
十二、*黄州快哉亭记………………苏 辙
四
十三、*词三首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 永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 观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四
十四、*长亭送别……………………………王实甫 第六册
第一单元
一、阿Q正传…………………………………… 鲁 迅
二、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三、乡场上………………………………………何士光
四、*套中人…………………………………… 契诃夫
五、*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
六、*典型……………………………………… 傅道彬
第二单元
七、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
八、人生颂…………………………………………朗费罗
九、《傅雷家书》两篇……………………………傅 雷
十、*生命的五种恩赐…………………………………… 马克•吐温
十一、*永远的校园………………………………… 谢 冕
十二、*节日………………………………………… 季栋梁
第三单元
十三、边城……………………………………………沈从文
十四、亲情•旧情•友情………………………………於梨华
十五、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里柯克
十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十七、*沉默的芭蕉………………………………… 邵燕祥
十八、*人之初……………………………………… 吴仕龙 第四单元
十九、《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李约瑟
二十、胡同文化………………………………………汪曾祺 二
十一、重读云南……………………………………雷 达 二
十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艾 青 二
十三、*唐诗过后是宋词………………………… 葛兆光 二
十四、*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 于 沛 第五单元
二十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 语》 二
十六、琵琶行……………………………………白居易 二
十七、香菱学诗…………………………………曹雪芹 二
十八、*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二
十九、*马伶传………………………………… 侯方域 三
十、*《人间词话》七则……………………… 王国维 第六单元
三
十一、兰亭集序…………………………………王羲之 三
十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 维 三
十三、秋声赋……………………………………欧阳修 三
十四、*词三首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 永
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三
十五、*窦娥冤………………………………… 关汉卿 三
7.小学语文“童话类课文”教学初探 篇七
一、学情分析
应该说我们的大部分孩子是在童话故事中长大的, 他们对于童话故事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 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孩子。这归根于童话体裁对于儿童具有的强大吸引力。
童话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 它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故事。主人公多为人类以外的各种被人格化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童话语言浅显、活泼、简洁而富有童趣, 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有趣、形象鲜明。让儿童在故事里的真、善、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从故事里的假、恶、丑中得到教育与启迪。更为重要的是, 在现实生活中, 孩子们往往能找到与这些情景相同或相似的“影子”。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 能够享受不受约束的想象, 接受心灵洗涤。
二、童话类课文教学建议
1. 充分放手自读文本, 熟练感知中帮助理解
我一直信奉这句话:“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更何况童话故事所表述的语言一般都是儿童化的, 比较浅显易懂。在教学童话故事时, 可以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 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交流阅读收获, 适当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当然, 放手并非指无视教师指导, 教师适当有效的指导能够帮助孩子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促进对文本蕴含道理的感悟。我认为在指导读的过程中, 应注重对朗读语气的指导。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一课教学中, 抓住小鹰在三个不同高度时所说的话, 体会小鹰心情的变化, 注重读出心情变化的语气, 利于感受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 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 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 使学生更加容易进入课文。
2. 适当渗透角色表演, 情境体验中感悟情理
学一篇童话要学会一些表演方式、方法。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培养出怎样的童话剧演员, 而是因童话故事的语言多为生动有趣的, 其情节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通过表演把课文的情境生动地再现出来, 把内化的语言以及生动的情感通过学生自己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表达出来, 促进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情感体验的功效。在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 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学生进行表演体验时, 情境丰富而逼真, 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 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既有机突破了教学重点, 又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 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 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 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
3. 鼓励大胆合理想象, 想象说话中训练思维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很多童话故事所表达的语言和表述的情境有诗一般的意境。在教学这些童话故事的时候, 可以积极发掘故事中的切入点, 充分调动儿童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蜗牛的奖杯》是二年级下册中的一则童话, 总结课文之后, 引导想象“很多年过去了, 蜗牛老了, 回想起自己从前的时光, 蜗牛会说些什么呢?”老蜗牛的话就是学生的心里话, 也是学生对寓意的理解, 让学生想象说话, 既给了学生一个尽情想象的空间, 又给了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 达到思想与语言共生的效果。
4. 重视品味关键词句, 语言内化中积累词句
童话虽然不是诗, 但它的意境和语言也可以像诗一样美。教科书中选编的童话往往具有饱满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它们色彩鲜明, 音律和谐, 充分显示了语言的魅力。如《小露珠》《世界多美呀》《蒲公英》《会走路的树》《云雀的心愿》……教学中, 我们要牢牢抓住那些优美的词句,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发想象、角色表演等环节, 感受故事语言的色彩美、情感美和音韵美, 使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感知形象, 又反过来通过形象的感知来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 以达到积累词句的目的。
8.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探索 篇八
关键词:略读课文 探索
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如何加以把握,如何将这部分教好,让学生从中收获新知,不同的教师都有个自的见解。
一、略读课文教学的困惑
在本人教学以及和广大同仁的交流探讨中,总结出教师在略读课文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方面。略读课能否上成精读课,整体感知、生字、词语的学习等环节可否不要,哪些方面可以略学,教学拓展涉及哪些内容。二是教学策略方面。略读课文可否放手让学生自读,略读课文需否品词析句,略读课文是否必须按照连接语的提示来教,略读课文是否就是进行更多的阅读技能方面的训练呢。三是教学时间方面。针对有的略读课文,是否必须要一节课教完。四是听课判断方面。判断略读课的教学时“精读”还是“略读”。这些问题都是教师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发出的困惑,对于教授好略读课文而言,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要我们对问题的本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需要对略读课文有一个精准的定位,把握好方向,进行有的放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和定位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略读课文教学应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点,不妨看“阅读提示”。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给学生留下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阅读活动前,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并在阅读活动之后评价一下目标的达成。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读课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导读是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要吃透导读所包含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作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也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明确了“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三学段又作出进一步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同时,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这样表达:“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在“评价建议”中也这样描述:“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三、略读课文教学中把握的原则与方法
从对比中我们发现,略读课文中字词教学的要求明显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学生“认识生字”,没有理解词语、积累词语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字词教学一般不作重点。(1)字词朗读不作检查。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总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后,安排一些时间来检查字词的朗读情况。但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由于字词读音比较浅显,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必花专门的时间进行字词的朗读检查。(2)字词理解不作重点。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字词教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任务,我们往往会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借助动作演示等多种策略理解字词意思,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字词理解一般不作重点。(3)字词赏析不作要求。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通过词句比较等手段来体会作者用字用词的精妙,但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一般不作要求。
四、略读课文教学的注意点
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因为这样,有的教师就干脆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天花乱坠一气,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这样才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但是,自主阅读是不是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阅读是不是就不要教师的引领?自主阅读又如何体现阅读的层次性?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总之,略读课文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广大教师也应该善于在日常教学中总结经验和方法,教师之间加强沟通与探讨,互通有无,力争让略读课文教学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真正能够有所收益。
9.语文课文 跳水 教案 篇九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们刚刚见面就要上课,彼此都不熟悉,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姓靳。哪能个靳呢?一个革命的革字,一个一斤二斤的斤,这个字念什么呢?念靳(jìn)。你们怎么称呼我呢?
生:靳老师。
师:欢迎我上课吗?
生:欢迎。
师:怎么表示?
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告诉我,举手。
生:我们是兴华一小的学生。
师:真好!我看到你们非常高兴,但是咱们不熟悉,就要上课,怎么办?我们先做一个很小很小的游戏,我们彼此就熟悉了。做个什么游戏呢?我说一句话,如果你觉得对就拍三下掌,嘴里不说,光拍三下掌,会拍吗?
生:会。
师:练习一下,我说拍掌,大家就拍。
生:(练习拍掌三下)
师:再拍得整齐一些,响亮一些。
生:(拍掌)
师:如果我说得不对,请你举手给老师纠正。怎么举手?这样举(示范),举手!
生:(举手)
师:放下。这一次要举得又快又齐,好象一排小树“刷”地长起来了。我来看谁长得最快,举手!
生:(举手)
师:放下,真好!
师:我这句话很短,我说完你们立即决定是拍掌还是举手,注意听。
师:我是天津来的靳老师。
生:(拍掌三)
师:好!反应再快一点。我是天津来的靳老师。
生:(拍掌三)
师:你们是兴华一小的学生。
生:(拍掌三)
师:你们很喜欢上我的课。
师:我也很喜欢你们。
生:(拍掌三)
师:我是你们的班主任。
生:(拍掌,笑声)
师:噢!这么多同学欢迎我做你们的班主任呀。这句话对吗?你说,大声说。
生:这句话不对。你是我人暂时的班主任。
师:暂时也不是斑主任啊,暂时给你们上课。你们把这句话说出来。
生:靳老师今天给我们上“跳水”一课,不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的班主任是辛老师。
师:很好!大家的反应非常快,再来一遍,看你们反应快不快。我是天津来的靳老师。
生:(拍掌三)
师:好!反应再快一点。我是天津来的靳老师。
生:(拍掌三)
师:你们是兴华一小的学生。
生:(拍掌三)
师:你们很喜欢上我的课。
师:我也很喜欢你们。
生:(拍掌三)
师:我们今天讲“跳海”。
生:(拍掌,笑声)
师:你说,又错了,哪错了?
生:应该是“跳水”。
师:大家说!
生:(齐生)“跳水”。
二、诱导预读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好!我们一起读课题,读吧!
生:跳水。
师: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就要一边读一边想。那么,看到“跳水”这个题目应该抓住哪个字来想?
生:跳。
师:说完整的话。
生:我们看到“跳水”这个课题,应该抓住“跳”这个字来想。(师在“跳”字下加点)
师:应该怎样想呢?第一个问题应该想什么?学会思考。
生:谁跳水?
师:接下来想什么?
生:“跳水”这一课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师:想得不错!还应该想什么呢?
生:怎么跳?
师:还不忙,在想怎么跳水以前还应该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问题?你说。
生:他为什么跳水?
师:想得好。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往下想,还应该想什么了?
生:跳水的结果怎样呢?
师:跳下去是淹死了还是得救了,结果是什么?还应该想什么?
生:还应该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跳水?
师:还应该想什么?最后一位男同学。
生:跳水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师:同学提过的问题就不要重复了。我来告诉大家,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把刚才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进一步想一下,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文章,在写作上学习什么呢?这就是这篇文章作者的大体思路,也是同学们学这篇文章的大体思路,也是教师教这篇文章的思路。把三者结合起来,揉在一起,我们大家一定能学得很好。你们相信吗?
(诱导预读,理解文章思路,教给学生读题思文的方法,做到不盲目读书。)
师:把书打开。我们大家做了很好的预习,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在预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不好解决。请举手告诉我,什么问题想不通,理解不了?
生:猴子为什么要取笑孩子?
生:船长为什么命令孩子跳水?为什么不用梯子接下来?
师;这个问题也提得非常好,为什么跳水,不用梯子或别的办法?还有问题吗?
生:猴子为什么戏弄船长的儿子?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还有吗?
生: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师:我再追问一下,你们说,如果孩子不跳水,船长会不会开枪?
生:(抢答)会。不会。
师;也有可能会,也有可能不会,究竟根据什么说会,或不会,以后研究课文时再重点研究。还有问题吗?
生:猴子为什么放肆起来?
生:孩子为什么非要抢回帽子来呢?
师:是不是帽子特别珍贵、值钱,孩子一定要抢回来?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孩子上第一要横木时不救他呢?
师:还有同学在举手,非常好!这些问题,我们随着读课文都要加以解决,弄清楚。一定要在读课文时扎扎实实地弄懂。清楚吗?
生:清楚。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读书的主观能动性。)
师:这些问题你们希望谁给解决啊?
生:老师。
师:现在我明确答复你们,这些问题我一个不给解决。那么谁来解决呢?
生:自己。
三、引导细读
师:自己提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怎么办?靠同学、老师帮助解决,这样做好不好?
生:好。
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课文。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节。在他读的时候大家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一自然段是写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另一个是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生: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读得不错。有几个这陕舌间和翘舌间区分不清,教师将在后边加以指导。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定段写了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
生:水手和猴子之间的事情。(板书:水手——猴子)
师:与了什么事情?
生:水手拿猴子取乐。(板书:取乐)
师:请你思考一下什么是取乐?
生:玩。
师:咱们到操场去取乐?显然不行,再思考。
生:拿某种事物来捉弄、玩耍对方,寻开心。
师:哪个字相当于取?
生:取。
师:哪个字相当于开心?
生:乐。
师:合起来就是——
生:取乐。
师:这就是取乐,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你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拿同学取乐的事情?
生:没有。
师:就是在后边逗逗人家,捅捅人家,让人家不知道,这就是拿同学取乐,有没有?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地理解词语。)
生:有。
师:具体怎么取乐我就不问了。你们生活中一定有取乐的事情,但是玩笑要有限度,超过限度就要吵嘴了。水手取乐猴子,猴子表现非常不好,书上有一个词写了出来,它是什么?
生:放肆。(让一学生在黑板上写“放肆”)
师:你先站在这里。她写得好不好?比较好。我问一问,她写得笔顺对不对?
生:放肆的“肆”第二笔不对,笔顺颠倒了。
师:你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同学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表示?
生:谢谢你。
生:不用谢。
师:这就叫礼貌,同学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看老师写“肆“这个字,怎么念?
生:肆(sì)。
师:读词。
生:放肆。
师:如果今天不留作业,明天默写“放肆”这个词,会不会?会的举手。
生:(齐举手)
师:课堂上学会了,何必回家默写十几遍呢?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一定要学会了。
师:“放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不顾一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约束。
生:任性,没有控制自己而拘束。
师:这个词同学是得来的,但没有理解。是个好办法,但还要回到课文里才能真正理解。看课文哪句话写了它放肆?
生:第四句……最后一句。
师:给他时间,谁帮他一下?你说。
生:第三句。
师:大家读。
生:“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
师:这就是猴子的放肆。你读一读。
生:(读第三句)
师:同学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表示?
生:非常感谢。
生:不客气。
师:你说得更好。查了字典,又回到课文里,对这个词就理解得更清楚了。大家清楚了吗?
(教会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并注意进行礼貌教育。)
生:清楚了。
师: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话的意思?
生:第四句。
师:(出示小黑板:它显然知道大家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因而”这个词把前后联系起来了,但意思不好讲,谁能换另外一个词,还不改变原意。你说。
生:所以。
师:好!请坐。你说。
生;因此。
师:好!你说。
生:然而。
师:行吗?你读一读。不行,再思考。我提示大家一下,先写一横再写一横,再竖钩。你说!
生:于是。
师:能换成一个字吗?
生:就。
师:你读一下!
生:(读句子)
师:还能换吗?
生:便。
师:你读一下!
生:(读句子)
师:真好,我们换了五个词,所以、因此、于是、就、便。我们通过换词,就知道这个句子,它是由于前边的这个情况,才有后边的结果,“显然”说的是上一句,“更加”说的是下一段。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我们读一个句子,不但要注意句子内部的联系,这要注意句子前后的联系。所以,读书时不要只读一个句子,而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请同学们说。
生:关系。
师:学到这儿我们归纳一下,理解词有很多种方法。理解“取乐”是结合你们的生活,理解“放肆”是结合上下文,理解“因而”是通过换词,理解“显然”、“更加”是通过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所以这就告诉我们理解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死记硬背。我们还知道概括段意要用中心句。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呢?
生: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另外,我们还知道了读书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一段中我们学了一个生字是——
生:肆。
师:学一个生词是——
生:放肆。
师: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及时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起到强化巩固作用。)
师:现在你们以最快的速度读第二、三自然段,能读多快读多快,越快越好,我给你们计时。开始!
生:(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好极了。大家用了二十秒左右。老师为什么要你们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呢?因为我们现在的报刊杂志数量很大,不但要像第一段那样逐词分析,还要很快的读,抓位它的大意。我们知道,台北师专附小六年级的学生一分钟读两千字,像“跳水”这样的课文能读三课,所以我们要求同学们读书时,不但要有质量,还要有速度。大家是不是读懂了?
生:读懂了。
师:现在看第二段猴子把玩笑开到谁的身上了?
生:孩子。(板书:孩子)
师:请用一个字概括,在猴子和孩子之间加个什么字?
生:逗。(师板书:逗)
师:合起来说,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猴子逗孩子。
师:第三自然段写出什么?孩子怎么猴子?
生:孩子追猴子。(板书:追)
师:所以这一部分第二自然段写了猴子逗孩子,第三自然段写了孩子追猴子。合起来就是这一部分的——
生:段意。
师:上一段用的是找中心句概括段意,这一部分用的是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压缩后合并起来,也是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写猴子怎样逗孩子,用了一系列什么?
生:动作。
师:请把一系列动作划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这样读:“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把帽子摘下来”的“摘”,“戴在头上”的“戴”,就这样读。
生:“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把他的帽子摘下来”的“摘”,“戴在自己头上”的“戴”,“很快爬上桅杆”的“爬”,“坐在桅杆横木上”的“坐”,“用牙齿和爪子撕”的“撕”,“故意逗孩子生气”的“逗”,还用“冲着他做鬼脸”的“做”……
师:他说的全不全,还有吗?
生:还有“喊”。
师:对吗?老师让找的是猴子逗孩子的词,喊是孩子的动作,对吗?
生:不对。
师:谁错了?
生:我错了。
师:从明白老师问话的角度看,你错的还很有价值,应该受到表扬。
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孩子面前(他是船长的儿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它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
师:你们理解吗?
生:理解了。
师:不一定,究竟猴子怎么逗孩子,你们还没看见。读书一定要读到像你们亲眼看见了一样,才算真正理解了。为帮助你们理解,我放一段录像。我们天津紧靠渤海湾,我租了一般外国轮船,让一个外国小孩当船长的儿子,让外国人当水手,从动物园借了一只大猴子,拍了猴子怎么逗孩子的经过,想看不想看?
(引导想像,建立形象,启发学生展开形象思维。)
生:想看。
师:真想看假想看?谁想看,举手!
生:(齐举手)
师:闭上眼睛,我做一下准备工作,眼前有一张大屏幕。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睁眼,看见了没有?
生:看见了。
师:看见了什么?我没放录像看见什么了?实际上你们不是在看,而是在干什么?
生:想像。
师:太重要了。读书时一定要想像,就像在自己面前表现出来一样,这样读就读懂了,读活了,读理解了。你们说这种读书方法好不好?
生:好。
(老师通过朗读,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的情境进行再造想像,对学生渗透形象思维的训练。)
师:请有这种方法默读第三自然段,最好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想像。
生:(默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想像。
生: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不一会儿,他已经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了。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
师:大家读“……不一会儿……”
生:(读)
师: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
生:夺帽子。
师:帽子就这么值钱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
生:挽回面子,自尊心。
师:理解得非常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想像。
师:光想像行吗?你说。
生:反复地读课文。
师:非常宝贵的经验,理解课文不仅要想像,还要反复地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这里有两个学习方法要总结:第一,概括一段的意思除了抓中心句外,还可把两层的意思合并起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第二,读书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像。
(对学习方法及时强调,以引起学生重视,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师:同学们现在跳过第四节,请读第五节。
生: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都在笑孩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子。
师:这一节作者讲几个要点?
生:走上横木,全都吓呆了。(板书:走上,吓呆)
师:这一节课讲到这里,休息一会儿,(生起来)请坐。
第二课时
师:刚才我们讲了,孩子放开桅杆的绳子,摇摇摆摆地走上最高横木,人们全都怎么了?
生:全都吓呆了。
师:哪一节写了孩子摇摇摆摆走上最高横木的原因?可以翻开书看。
生:上一节。
师:哪一段分析了人们吓呆了的.原因?
生:下一节。
师:请同学们看,孩子放开桅杆的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最高横木,人们全都吓呆了,什么原因走上了最高横木,上一段说了原因;人们为什么吓呆子,下一段说了原因。这就告诉我们,读书不但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什么?
生: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不时地围绕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提示、指导,促使这种学习方法尽快转化为能力。)
师:把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都弄懂了,就弄清了这篇文章的前后联系。我们大家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就研究孩子走上最高横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请同学读,你们想想该读第几自然段。你读!
生:(读第四自然段)“你逃不了!”孩子一边喊一边往上爬。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生气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猴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爬到桅杆的顶端,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方法。
师:孩子看见猴子在撕他的帽子,就吓唬它,猴子也不怕。(板书:吓唬)猴子龇着牙朝他做怪样,这个“龇”是个生字,学过吗?
生:没有。(板书:龇)
师:这个龇左边是牙齿的“齿”,右边是个“此”,这个字读什么啊?
生:龇(ZI)。
师:孩子非常气愤,丢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人们全都吓呆了,请你告诉我,孩子这时候有没有可能掉下来摔死?
生:有。
师:他为什么不顾一切地非要夺回帽子呢?为什么?
生:要挽回面子。
生:要挽回名誉。
师:不太准确,名誉还没遭到侵犯。是否用维护自尊心就准确了?他要维护自尊心而采取了这样一个危险的办法,好吗:
生:不好。
师:他已经什么都不顾了,把帽子拿回来就达到目的了。可是这样做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危险,是什么呢?也就是人们吓呆了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分析了原因,请同学们读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
师:(出示小黑板: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大家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作者从哪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生:失足,不失足。
师:作者从两方面进行了严密的分析。第一方面只要孩子失足,就会跌在甲板上摔个粉碎,用一个成语来说是——
生:粉身碎骨。
师:第二方面不失足,书上用了一对关联词语——
生:即使……也……。
师: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时间长了还要掉下来。在这时候有人大叫一声,看书上怎么写的。
生: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喊一声,孩子往下一望脚底下摇晃起来。孩子醒悟过来。(第七节原文是: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师:他这时醒悟过来,请你注意这个“悟”字,“”旁,一个语文的语的半边,“悟”当什么讲?(板书:悟)
生:当明白讲。
师:明白,那么醒是什么意思?
生:清醒。
师:醒是清醒,悟是明白,合起来就是清醒明白。我们又学习了一种解词方法,就是把两个字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这个词的意思。醒悟过来了,脚底发抖,一眨眼就要掉焉。不要忘了,他在甲板的桅杆的最高一根横木上,并且放开了绳索。掉下来的后果呢?
生:摔死。
四、指导议读
师:当你读书预习时,读到这里你心里紧张吗?
生:紧张。
师:你想救他吗?
生:想。
师: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可不能等啊,就像你看见孩子要掉下来一样,我一说你马上想法子,哪怕这法了不成功也得快。告诉我,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生:找梯子把他接下来。我先上去,然后把他接下来。
师:你这种舍已救人的精神非常可贵,我问你梯子在哪儿呢?就算有梯子,你得把梯子竖起来,这时候孩子掉下来,这法子行吗?
生:不行。
师:再想别的法子,快想,容不得等。你说!
生:找海绵垫,铺上被褥。
生:用手接住。
生:叫直升飞机。
生:让水手上去。
师:时间来不及。这个办法不行,那个办法不行,最后船长出现了,大家读第八节。
生: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枝枪,本来是要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咸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扎就跳了下来。
师:你最佩服谁?
生:船长。
师:佩服他什么?
生:机智、沉着。
生:临危不惧。
师:你站起来,研究研究。谁临危了?
生:儿子。
师:谁不惧?
生:船长。
师:他儿子有危险他不害怕,换一个词。
生:沉着。
生:(抢答)果断、冷静、沉着、镇定、急中生智、机智……
生:勇敢。
师:哪儿表现勇敢了?
生:拿枪打他儿子。(笑声)
师:你们常常是一说机智,就是勇敢。应该是有勇敢就说勇敢,没有就不说。说临危不惧倒可换一个词,什么词?
(教育学生用词造句要联系实际,不能信口开河。)
生:遇事不慌,遇事沉着。
师: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乱,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歌颂了船长这种精神。
师:刚才有同学问,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
生:不忍心看到孩子摔死的惨样,开枪打死孩子。(笑声)
师:你起立,你回家问问你爸爸,如果你遇到危险,你爸爸是千方百计救你呢,还是提前结束你的生命?
生:会开枪吓唬孩子。
生:不肯开枪,是因为打死孩子就绝了后代。(笑声)
师:顺着你的话推理,船长不开枪是因为是他的亲儿子;如果不是他的亲儿子,船长就会——
生:开枪。
师:那也不会。你这个道理站不住脚。到底开枪呀,还是不开,你说。
生:不开,因为开枪是吓唬他,而不是真打他,是逼他。
师:是往哪儿逼他?
生:往海里。
师:往活路还是死路上逼?
生:活路。
师:因此不会开枪把他打死,更不会提前开枪把他打死。我们看课文上哪一段写了父亲不会开枪的。他就是要救自己的孩子。同学看“跳到水里,跳到水里……”那一段。
生:(齐读这一段)
师:父亲喊“三”没有?
生:刚喊出“三”。
师:刚喊出“三”,也是喊了,如果他要开枪,还喊“三”吗?
生:不喊。
师:“一、二”,不跳,“砰”,对不对?喊“一”孩子紧张,以为要开枪了,喊“二”更紧张了,以为马上要开枪了,喊“三”孩子以为开枪了,就不顾一切地往下跳。父亲瞄准的目的是什么?
生:吓唬。
师:看这个“瞄”字,目字旁,一个苗字。这个生字会写吗?
生:会。
师:瞄准他,你不跳我就开枪了。如果喊“三”孩子也不跳,父亲会不会开枪?
生:不会。
师:他就是要救他,看最后他救没救得自己的孩子?
生:救了。
(通过指导议读,挖掘了文章的中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师:读最后一段。
生:孩子的身子像一颗炮弹似的扑通一声落在大海里。波浪还没有来得及把他淹没,已经有20个勇敢的水手由船上跳到海里。40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孩子的身体浮上来了。水手们把他抓住,拉到甲板上。过了几分钟,从孩子的鼻子里、嘴里控出许多水。他又开始呼吸了。(板书:似shi的)
师:似,这里读shi,shi的。字音要字字读准,句句理解,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全都要理解清楚。
(板书:船长命令孩子)
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黑板不只是老师的专利,而是我们共同的园地。(生板书:行救)
五、归纳总结
师:这一课的课是什么?
生:跳水。
师:这一课谁跳水?
生:孩子。
师:还有谁跳水?
生:水手。
师:水手跳进海里把孩子救上来,如果没有二十名勇敢的水手,孩子会得救吗?
生:不能。
师:所以,不要忘记大家。(板书:水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谁跳水?
生:孩子。
师:为什么跳水?为了维护自尊心,爬到危险地方去了。怎么跳的水呢?在父亲的威逼下,像一颗炮弹,从最高的横木上跳下来,结果是得救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向谁学习,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水手取乐猴子。
师:这是事情的——
生:起因。(板书:起因)
师: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是事情向前——
生:发展。(板书:发展)
师:孩子走上横木,人们吓呆了,这是事情达到了——
生:高潮。(板书:高潮)
师:解决总是的办法往往在这时候出现,这时候谁出现了?
生:船长。
师: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在水手帮助下,终于得救了。这是事情的——
生:结果。(板书:结果)
师:事情的发展是分为阶段的,在一定条件下没有关系的事情联系起来,在联系中向前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高潮,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这时候出现,或者孩子摔死,或者孩子得救。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在水手帮助下,孩子得救了,事情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篇文章事情和事情都是互相联系的,就是说不仅句与句之间有联系,段与段之间有联系,全篇都在联系当中发展。文章是事物的反映,事物是有阶段的,联系也是有阶段的,所以我们要给文章划分段落。这篇文章可分为几个段落?
生:四个段落。
师:本文中心思想赞扬了船长什么?
生:机智、沉着、冷静、遇事不慌。
师:我再帮助同学理解理解,划分段落还有其他办法,比如说第一段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船的甲板上。
师:第二段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桅杆上。
师:第三段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最高的横木上。
师:第四段孩子得救在什么地方?
生:海水里。(边说边画轮船的示意图)
师:看老师要画海水了,因为大海是无风三尺浪,所以我画得波涛汹涌,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讲了是风平浪静。
师:他说得对吗?
生:对。
师:课文一开头讲了这一天风平浪静,请同学们看我画这个成语。
生:风平浪静。
师:没有这样的环境,就不会发生这件事情,这就是环境和事情的关系。
(归纳总结,理清文章结构,落实训练重点,回到整体。)
师:这一课有六个生字,会不会?
生:会。
师:课文分几段?
生:四段。
师:段意、中心思想会不会概括?
生:会。
六、辅导练习
师:最后练习造句。(出示小黑板: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用“显然“造句,必须把前提条件说充分。如果没有前边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如果没有这一句,绝对不能用“显然”造句。前边一定要把前提条件说充分,明确吗?
生:明确。
师:我说一句话,你用“显然”来接,看前提条件充分不充分。我们学校的红领巾艺术团为外宾演出,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大胡子叔叔,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手里的苹果都忘了吃,用“显然”接——
生:显然红领巾艺术团表演得太好了。
生:他显然被红领巾艺术团的表演迷住了。
生:他显然看得着迷了。
生:他显然没有看过这么好的节目。
师:为什么你们接得这么好?
生:懂得了“显然”的意思。
生:前提条件充分。
师:谁说得充分?
生:老师。
师:别忘了老师的功劳,那个同学说懂得了“显然”的意思,如果我不把前提条件说充分,你会用吗?这个同学记得教师的功劳,谢谢你。
师:再说一句。今天早上看院子里都是水,显然——
生:昨天下雨了。
生:显然雪化了。
生:下水道坏了。
生:有人泼水了。
生:发水灾了。
师:为什么这个接得这么不好?
生:前提条件不充分。
师:我换一换。昨天晚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今天早上院子里、街道上、房顶上到处都是湿最,显然——
生:昨天下雨了。
师:知道怎么写前提条件了吗?你说一个前提条件,我来接,好不好?
生:今天下午,校园里乱糟糟的,又是笑声,又是闹声,请靳老师接。
师:谁知道这学校怎么了?你告诉我,你想让我接什么?
生:校园里打架了。
师:这个句子前提条件不好,为什么不好?你们学校那么多好人好事,那么多学雷锋的典型。你还不如说我们学校彩旗招展,鼓乐齐鸣,少先队员戴着红领巾夹道欢迎,显然是请先进人物来做报告。你来个乱糟糟的,也许你们学校就这一回,你全抖落出来了。这种句子不要造,要造有积极意义的。
生:十月一日,我们的校园里又是笑声,又是喊声——
师:又是笑声,又是歌声,这样好不好?/
生:请靳教师接。
师:你们显然是开庆“十一”大会。
生:昨天教室里果皮成堆,请靳老师接。
师:是不是茶话会,吃水果了?不过教师觉得还是不太理想。最后一个!
生:考试卷发下来了,我一看,一蹦三尺高,请靳老师接——
生:显然得了双百。
师:那不然呢?考试卷发下来一蹦三尺高,不然呢?
生:不然怎么会跳起来呢?
师:把显然一翻个,就呆以用另外一个词“不然”。
师:今天回家,程度好的同学把显然、不然放在一起写一段话:程度差的同学用显然、不然写两句话。认真读“跳水”这一课,把这个故事讲给邻居的小朋友听,好吗?
师:我们一起说谢谢老师们,老师再见。
生:谢谢老师们,老师再见。
附:板书一:
跳水
取乐
逗
走上
【语文课文总结】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面试课文06-08
五下语文《白杨》课文资料08-19
语文课文朗读中技巧10-27
语文课文亲人教学教案10-31
小学语文16课文目录11-01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2-05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06-16
语文第一单元课文06-17
火烧云语文课文教案06-23
三年级上语文课文默写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