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2024-10-07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精选8篇)

1.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篇一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从鼻腔到肺内的终末细支气管为导气部,可传导气体。从肺内的呼吸性细支气管至末端的肺泡为呼吸部,这部分管道都有肺泡,是气体交换的部位。此外,鼻有嗅觉功能,鼻和喉还与发音有关。肺还参与机体多种物质的代谢和转化过程。

一. 鼻腔

鼻由骨和软骨作支架,表面有较厚的皮肤,此处皮脂腺和汗腺较发达,为痤疮和疖的好发部位。

鼻腔分为前庭部和固有鼻腔两部分,其内表面覆以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

1.鼻前庭

鼻前庭为由鼻翼所围成的空腔、前部为有毛区,内面衬以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有鼻毛、皮脂腺和汗腺.鼻毛能阻挡空气中的尘埃等异物。

鼻前庭的后部为无毛区,表面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鼻前庭缺少皮下组织。皮肤深层与软骨膜直接相贴,发生疖肿时较为疼痛。

2.固有鼻腔

固有鼻腔较窄,由骨性和软骨性鼻腔构成,内表面覆以黏膜。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黏膜可分为呼吸部和嗅部。(一)呼吸部

呼吸部黏膜占鼻黏膜的大部分,生活状态呈粉红色。

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较多。固有层内有黏液腺、浆液腺和混合腺。腺分泌物与杯状细胞分泌物共同形成一层黏液覆盖于纤毛上,纤毛向咽部快速摆动,将黏液及黏着的尘粒推向咽部而被咳出。呼吸部黏膜的血液供应较丰富,有丰富的静脉丛,使黏膜形成许多小隆起。静脉丛血流方向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反,因此,通过散热和渗出可对吸入空气起加温和湿润作用。鼻部过敏反应或炎症可使静脉丛异常充血,黏膜肿胀,鼻道变窄,限制气体通过。(二)嗅部

嗅部黏膜生活状态呈浅黄色。

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称嗅上皮,由嗅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

嗅细胞

位于支持细胞之间,为双极神经元,有感受嗅觉的作用。

细胞呈梭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部,顶部树突细长,伸至上皮表面,末端膨大成球状称嗅泡,从嗅泡伸出10-30根较长的纤毛,又称嗅毛.嗅毛往往倒伏,浸埋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中,由于嗅毛内的微管无动力臂,故不能摆动。嗅毛为嗅觉感受器,能接受不同化学物质的刺激,传人中枢,产生嗅觉。

嗅细胞胞体基部发出一条细长的轴突,穿过基膜进人固有层内,被施万细胞包裹,构成无髓神经纤维,多条无髓神经组成嗅神经。

支持细胞

呈高柱状,其顶部宽大,基部较细,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

细胞核位于胞质上部,胞质内含黄色色素颗粒,因而嗅黏膜呈黄色。

作用:支持细胞起支持、营养和分隔嗅细胞的作用。

基细胞

位于上皮基底部,呈锥形,可增殖分化为支持细胞和嗅细胞。

嗅黏膜的固有层富含血管,并有许多浆液性腺,称嗅腺,其分泌物经导管排到黏膜表面.可溶解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并可清洗上皮表面,以保持嗅细胞感受刺激的敏感性。

二.喉

喉以软骨为支架,软骨之间以韧带、肌肉和关节相连。会厌表面为黏膜,内部为会厌软骨(弹性软骨)。

会厌舌面及喉面上部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有味蕾。喉面基部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的疏松结缔组织中有较多弹性纤维.并有混合腺和淋巴组织。

三.气管与支气管

气管

气管与支气管是连于喉和肺之间的管道,气管的管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三层

(一)黏膜

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刷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基细胞组成。

1.纤毛细胞 数量最多,呈柱状,游离面有密集的纤毛,每个细胞有纤毛250~300根。

(纤毛向咽部快速摆动,将黏液及附于其上的尘埃、细菌等推向咽部被咳出,净化吸入的空气。感染或一些慢性刺激(如吸烟、刺激性烟雾、粉尘、大气污染)可损伤气管、支气管黏膜上皮,使纤毛粘连、变短、倒伏,数量减少,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的重要原因。)2.杯状细胞 较多,散在分布于纤毛细胞问,其分泌物与混合腺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形成黏液性屏障,可黏附空气中的异物颗粒,溶解吸人的SO2等有毒气体。慢性气管炎时杯状细胞数量可增多。

3.刷细胞 呈柱状,游离面有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形如刷状。刷细胞的功能尚未定论,有报道.在刷细胞基部有与感觉神经末梢形成的突触,故认为该细胞可能有感受刺激的作用。

4.小颗粒细胞 是一种内分泌细胞,属APUD系统。数量少,锥形,单个或成团分布。电镜观察胞质内有许多致密核芯颗粒,颗粒中含有胺类或肽类物质,可调节呼吸道、血管壁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活动。

5.基细胞 呈锥形,位于上皮深部,为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上皮中其他各类细胞。

总结: 上皮 五种细胞,基膜明显 固有层 弹性纤维(纵)、浆细胞、淋巴组织

(浆细胞与黏膜上皮共同合成免疫球蛋白SIgA)

(二)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固有层和外膜无明显界限,内有较多的混合性腺,称气管腺。其黏液性腺泡所分泌的黏液与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共同形成黏液层覆盖在黏膜表面,浆液性腺泡分泌的稀薄液体位于黏液层下方,有利于纤毛的正常摆动。

(三)外膜

外膜较厚,主要由透明软骨和结缔组织组成。软骨呈“C”字形,软骨环的缺口处为气管后壁(有食道通过),内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和平滑肌束。人气管有16~20个透明软骨环,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构成的膜状韧带连接,它们共同构成管壁的支架。

支气管

支气管的结构与气管相似,但管径变细,管壁变薄,三层分界不明显,环状软骨逐渐变为不规则的软骨片,而平滑肌逐渐增多,呈螺旋形排列。

四.肺

肺的组成:

肺实质 支气管树 & 肺泡

肺间质 肺内结缔组织,其中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支气管经肺门入肺后反复分支呈树枝状,称支气管树,依次为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肺小叶:

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它是肺的结构单位。形态:锥体形,尖端朝向肺门,底部朝向肺表面。(每叶肺约有50—80个肺小叶)临床上称仅累及若干肺小叶的炎症为小叶性肺炎,而累及肺段、肺叶的大范围炎症性病变为大叶性肺炎。

肺导气部:

肺的导气部是气流通过的管道,包括叶支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各段管道随分支越细,管径越小,管壁变薄,结构愈趋简单。(一)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

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管壁结构与支气管相似,但随着管径变小、管壁变薄,结构发生移 行性改变。

1. 黏膜

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但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固有层变薄,其外侧出现少量的环形平滑肌束。

黏膜下层 腺体逐渐减少。

3.外膜 外膜中的不规则软骨片逐渐减少,软骨片之间出现平滑肌层。

(二)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

细支气管

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渐变成单层纤毛柱状,“三少”——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逐渐减少或消失,“一多”——环行平滑肌更为明显,黏膜常形成皱襞。

终末细支气管

黏膜皱襞明显,上皮为单层柱状或立方,“三消失”——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全部消失,“一完整”——有完整的环行平滑肌。

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壁中的环行平滑肌可在自主神经的支配下收缩或舒张,以调节进入肺小叶的气流量。是产生气道阻力的主要部位。

在支气管哮喘等病理情况下,肺间质内的肥大细胞释放大量组胺,引起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平滑肌发生痉挛性收缩,进出肺的气流量减少,以致呼吸困难。

细胞成分:电镜观察发现,终末细支气管上皮由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纤毛细胞较少,分泌细胞较多。

分泌细胞 又称克拉拉细胞,呈柱状(这种细胞在小支气管即已出现,然后逐渐增多)

细胞顶部呈圆顶状凸向管腔,顶部胞质内含分泌颗粒。

作用:分解黏液——分泌稀薄的分泌物,内含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管腔内的黏液,利于排出。

生物转化——细胞内还含有较多的氧化酶系,可对吸收的毒物或某些 药物进行生物转化,使其毒性减弱或便于排出。

修复上皮——上皮受损时,该细胞能分化成纤毛细胞。

(有人还认为该细胞能产生表面活性样物质,降低细支气管的表面张力)

肺呼吸部

肺的呼吸部是呼吸系统完成换气功能的部位,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其共同特点是都有肺泡

(一)呼吸性细支气管

呼吸性细支气管是导气部向呼吸部过渡的管道,特点:

i.其管壁上有肺泡的开口,因而管壁结构不完整。ii.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包括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在肺泡开口处,单层立方

上皮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

iii.上皮外有少量环形平滑肌和弹性纤维。

(二)肺泡管

肺泡管是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分支 特点:

1)管壁上有许多肺泡开口,故其自身的管壁结构很少,仅在相邻肺泡开口之间保留稍许,光镜下呈结节状膨大。2)其表面覆以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3)下方为少量平滑肌束和弹性纤维,平滑肌纤维环绕在肺泡开口处。构成肺泡管的肺泡约占肺泡总量的一半。

(三)肺泡囊

肺泡囊与肺泡管相连,是许多肺泡共同开口的囊腔。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无平滑肌,故无结节状膨大。

(四)肺泡

肺泡是气道的终末部分,为半球形的小囊,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成人两肺约有3亿~4亿个肺泡。

肺泡壁很薄,以适应气体交换的需要,由单层肺泡上皮和基膜组成。相邻肺泡之间的组织称肺泡隔。

1.肺泡上皮 由I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组成

(1)I型肺泡细胞

覆盖了肺泡约97%的表面积,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I.光镜下,细胞除含核部略厚外,其余部分扁平菲薄,光镜下难以辨认。

II.电镜下,胞质中细胞器较少,但可见较多的吞饮小泡,内有细胞吞入的微小粉尘和表面活性物质,细胞能将它们转运到间质内清除。

相邻I型肺泡细胞或与Ⅱ型肺泡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可阻止组织液进入肺泡内。I型肺泡细胞无增殖能力,损伤后由Ⅱ型肺泡细胞增殖、分化补充。

(2)Ⅱ型肺泡细胞

分布于I型肺泡细胞之间,数量较I型肺泡细胞多,但仅覆盖肺泡约3%的表面积。

光镜下,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核圆形,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电镜下,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核上方有较多的电子密度高的分泌颗粒。颗粒内含同心圆或平行 排列的板层状结构,称板层小体,其主要成分有磷脂(主要是二棕榈酰卵磷脂)、蛋白质 和糖胺多糖等。

作用:分化补充 I 型肺泡细胞

分泌表面活性物质(PS)

细胞将颗粒内容物胞吐释放后,在肺泡上皮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称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吸气时肺的阻力、稳定肺泡大小的重要作用。吸气时肺泡扩大,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减小.肺泡回缩力增大,可防止肺泡过度膨胀;呼气时肺泡缩小,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增加.降低了肺泡张力,可防止肺泡塌陷。如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肺泡在呼气时容易塌陷。

宫内胎儿在妊娠第25~30周时Ⅱ型肺泡细胞才能产生表面活性物质,以后分泌量逐渐增加。早产儿可由于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肺泡不能扩张,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症。休克或重度感染时表面’活Jl生物质不足,也导致肺泡塌陷。呼吸困难。研究还发现表面活性物质具有杀菌作用,能帮助清除到达肺泡内的病原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细胞不断产生,经I型肺泡细胞吞噬转运,保持不断地更新。2.肺泡隔

为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属肺的间质。

主要结构:

1)密集的连续毛细血管,紧贴肺泡上皮,参与构成气一血屏障。

气血屏障:气体交换时须通过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这些结构称气一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或呼吸膜(respiratory membrane)。气一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交换的迅速进行。间质性肺炎时,肺泡隔结缔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以致肺气体交换功能障碍,使机体缺02。

2)丰富的弹性纤维,其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老年人的弹性纤维退化,或由于炎症等病变使弹性纤维破坏,肺泡弹性减弱,肺泡渐扩大导致肺气肿。

3)肺泡隔内还有成纤维细胞、肺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及淋巴管和神经纤维。

肺巨噬细胞由血液单核细胞演化而来,广泛分布于肺间质,肺泡隔中最多,有的游走进入肺泡腔。

吞噬功能

免疫防御

尘细胞:当肺巨噬细胞吞噬了较多的尘粒后,又称为尘细胞;

心力衰竭细胞:当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肺淤血时,大量红细胞从血管溢出被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转变为含铁血黄素颗粒。储存于细胞质中,则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肺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异物后,大部分进人细支气管,通过黏液流动和纤毛摆动排出体外,少数沉积在肺问质内或进入淋巴管迁移至肺门淋巴结。

2.肺泡孔

是相邻肺泡之间气体流通的小孔,一个肺泡壁上可有一个或数个,可平衡肺泡间气体的含量。当某个终末细支气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阻塞时,肺泡孔起侧支通气作用,防止肺泡萎陷。肺部感染时,肺泡孔也是炎症扩散的渠道。

三、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一)血管

肺有两组血管系统,即肺血管系统和支气管血管系统。

1.肺动脉和肺静脉 肺动脉是肺的功能性血管,属弹性动脉。肺动脉从肺门人肺后,随支气管分支而分支,到肺泡隔形成毛细血管网,经气体交换后,汇集成小静脉,行于肺小叶间结缔组织内,小静脉汇集成较大的静脉,与支气管分支及肺动脉分支伴行,最后在肺门处汇合成两条肺静脉出肺。

2.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静脉 支气管动脉是肺的营养性血管。支气管动脉人肺后,沿途在肺导气部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内以及肺动脉、肺静脉管壁内和肺结缔组织内分支形成毛细血管.营养管壁组织。支气管动脉也有分支参与形成肺泡隔内的毛细血管网。上述毛细血管一部分汇人肺静脉,部分汇集成支气管静脉出肺。支气管动脉还分支供应肺胸膜和肺淋巴结。

由于全身血液均通过肺循环,故肺血管内皮细胞的代谢作用对机体的影响很大,内皮细胞具有激活、合成和灭活流经肺循环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二)淋巴管

肺的淋巴管分深丛和浅丛两组。深丛分布于肺支气管树的管壁、肺泡隔内及肺血管周围,并汇合成几支淋巴管,伴随肺静脉向肺门方向走行,入肺门淋巴结;浅丛分布于胸膜下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网,汇合成几支较大的淋巴管,也注入肺门淋巴结。(三)神经

肺的传人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在肺门处形成肺丛。传出神经末梢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布于支气管树管壁的平滑肌、血管壁平滑肌和腺体。其中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则相反。传入神经走行于迷走神经内,末梢分布于支气管黏膜、肺泡和胸膜的结缔组织内,将肺内的刺激传人呼吸中枢。

2.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篇二

1 教学观念

传统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理论课整堂课上教师“一言堂”, 学生忙于记笔记;实验课, 也是先由教师复习理论课所学过的相关知识, 然后示教组织标本切片, 并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观察[2]。尽管多数学生能“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 但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容易养成思维惰性, 缺乏自主性。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因此,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适当地开展一些讨论, 甚至课下可以让学生参与教案、课件的整理, 让学生多给教师提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在思考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大大提高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2 教学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不能仅局限于指定教材, 可以多选择一些参考教材, 尤其是人医方面的。学生对人体本身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兴趣和认知程度要远远高于动物。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人医方面的例子, 有时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同时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在讲甲状腺结构功能时, 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甲亢病人的图片;讲肝脏的时候, 可以把黄疸病症给学生详细讲解一下, 使学生明白黄疸原来是因为胆小管的连接复合体被破坏而引起的,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

理论教学中融入一些科研热点, 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以及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沿动态的把握, 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为有意深造的学生奠定一定的科研基础。如2007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研究胚胎干细胞的科学家[3], 将组织胚胎学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成为科研关注的焦点, 可以此带动学生的关注度。

实验课的内容要更加丰富。以往的组胚学实验课都是让学生观察正常状态下的组织切片, 染色的方法也比较单一。可以引入一些病变的组织切片, 便于学生了解机体在发病状态下的组织变化情况。切片的染色知识的传输也应该具有多样性, 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常用的染色反应的染色效果和不同组织的嗜性, 如PAS反应、免疫组化技术、银染法、铬染法等。此外, 适当删减一些教学内容, 留作学生自习, 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紧密联系相关学科, 可以使学科间的交叉更加充分。

3 教学方法

课堂授课时, 教师尽量不要看讲稿和教科书, 更不要对着课件照本宣科, 力争把要讲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 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并尽可能地使语调抑扬顿挫, 避免出现病句和错误,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重点内容要反复强调, 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 难点内容要反复讲解, 直到学生理解为止。联系前后章节的知识点, 便于加深学生记忆。如讲呼吸道管壁的结构时, 要联系到前面章节循环系统中血管和消化道管壁的结构, 指出三者的分层结构不同, 且功能也不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并加以区别, 还能培养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

肢体语言能使学生将直观的视觉感受与抽象的理性认识巧妙结合, 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难以理解和记忆的问题。一个手势、一个姿势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以最简洁、最形象、最有效的方式传递足够的信息量。教师能否科学性、创造性、形象性地用肢体语言来替代单调、枯燥、抽象的形态描述可以反映其教学能力的高低[4]。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采用比喻联想教学。如把肺小叶比喻为是一串串葡萄 (葡萄相当于肺泡) ;把肾小体比喻为滤过器, 血液流经此处, 血浆的部分成分能通过此滤过器形成原尿;把有髓神经纤维比喻为电线 (铜丝相当于轴突) 等。

在进入新教学内容之前, 合理运用启发式和问题式教学[5], 提出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 尽量覆盖整章的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同时也为日后的复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举两得。每一章结束后要有小结, 这个小结可以在课堂上留几分钟让学生自己来整理, 锻炼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告诉学生组胚不能死记硬背, 而应注重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 如形态与机能的联系, 每种细胞、组织、器官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点, 这些特点往往是它们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基础。了解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 能够更好地掌握它们各自的组织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目前, 该课程多采用多媒体教学, 即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CAI的优点是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声像图文并茂等。但是, 各个学校、教研室制作CAI课件的水平参差不齐, 造成教学效果相差很大[6]。这就要求教师们平时应多加强自身计算机水平的锻炼, 同时注重同科室之间的交流, 以提高教学课件的实用性。课件中适当增添一些Flash动画, 使内容更加生动,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如可以用动态的形式将精子和卵子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记忆。

此外, 在实验课教学方面, 运用数码互动显微教学设备, 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此法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相比, 有以下优点[7]:全程实时监控实验过程;实验内容即时互动;实现师生互动, 课堂气氛活跃;图像资源共享, 提高教学效率等。

参考文献

[1]沈霞芬.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况花荣, 王小丽, 刘波兰.浅谈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体会[J].科技信息, 2010 (21) :I0121, I0414.

[3]单智焱, 孙瑞珍, 李秋明, 等.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 (15) :2968-2970.

[4]李徽徽, 卓煜娅.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艺术[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6) :565-566.

[5]刘学红, 张泳, 张金萍, 等.构建创新型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1) :45-47.

[6]方富贵, 张丽霞, 蒋书东, 等.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CAI课件的制作[J].农业网络信息, 2009 (2) :86-88.

3.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篇三

关键词:组织学与胚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许多护理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在学时方面有较高的相同性,为了优化课时安排,可以开展合班教学,采用理论与实验分离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的教学方式,实验分离式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重要器官、重要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让学生自由观察、分析组织切片,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模式开展的。笔者在长期教学中总结发现,传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劣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康复医学生的需求。对此,为了更好地探究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模式,本文采用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的模式,进行相关实验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笔者选择2015级康复医学30人与护理学30人2个专业的学生作为混合式教学组,另外选取2014级康复医学30人与护理学30人两个专业的学生作为常规教学组。两组学生在高考时的成绩、男女比例、年龄以及文科理科等多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学时数均一致,教学的难易程度相同,并由同一组教师进行教学。

常规教学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也就是先合班上理论课,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再上实验课。实验课上,教师先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本次实验所讲解的器官、组织的结构特点,然后让学生观察石蜡切片,最终让学生拟写实验报告。

混合式教学组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式如下。

(1)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①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及教学计划的明确

非康复医学的学生只参与组织学内容而不参与胚胎学内容,在实际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集体备课并按照康复医学与非康复医学的培训目标,重新设计并编制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在学时安排中,康复医学专业应当更多,并适当优化组合教学的内容。

②学时设计

学时设计上,将传统的理论24个学时、实验16个学时变更为理论与实验各20个学时,也就是每次授课包括2个理论学时与2个实验学时,学生可以借助理论来开展实验,借助实验来验证理论。

③授课班级安排

将传统的专业混合大班授课转变为各个专业分开的小班实验室授课。

(2)教学过程

①课前

在授课之前,教师需要创建学习小组,然后发放问题。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如微信群或QQ群等给每组发放不同但是与专业相关的启发性问题或病例。例如康复医学专业,可以发放“为什么药物对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差”,借助这类问题促使学生掌握血、脑脊液屏障的组织结构特征。学生在课堂之前,通过自主学习讨论课本内容,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及文献,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②课中

课中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检查课前小组的学习状况,各个学习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课前对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的观点进行评价并提出质疑,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借助观察组织切片来判断各个小组的争论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引导和控制教学环境即可。

二是观察组织切片,小组成员各自观察切片,在观察过程中,采用显微互动系统拍照储存不同放大倍数之下的典型结构图片,小组内相互讨论图片的各个特征结构并对比,并将其制作成PPT,借助观察客观、真实的图片,每个小组纠正或补充自己的观点。

三是在切片观察完成之后,每个小组选取一名成员上台借助自己小组制作的PPT重新阐述并补充观点,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在该成员描述完成之后进行补充或及时纠正,教师将小组表现与组间互评成绩加入平时成绩。

四是教师在课堂中观察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借助单独切片考核的方法监督其学习,考核成绩也可以计入平时成绩。

五是分工完成实验报告,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在相互合作、讨论下完成教师布置的题目,将小组每次实验报告总成绩的平均值计入实验报告成绩。

六是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纠正、补充和引导,促使学生在解决课前问题的同时,掌握重要组织、器官以及结构的形状特征。

③课后

教师对本次课堂上小组的互动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告知学生,从而激发各小组的竞争意识。教師还可以把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以及相关教学内容在整理之后,借助网络发放给学生,促使学生在网络上随时随地学习,弥补自己课堂上的学习缺陷,巩固所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3)评价标准

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综合性形成性评价,期末理论成绩占据50%,实验成绩占据50%,实验成绩中包含20%的实验考试成绩以及30%的平常实验课程成绩。实验考试内容主要以器官辨认及幻灯片考试两大结构为主,平常成绩主要包含20%的实验报告成绩以及10%的平时表现成绩,平时表现成绩主要以考勤、切片考试、小组学习表现、问题讨论情况以及PPT汇报等为主。因此,学生的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两个方面的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

在学生学习完成之后对混合式教学组开展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含是否喜欢理论与实验结合教学、是否喜欢小班授课形式、学习积极性等。

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差异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学生学习成绩对比

混合式教学组康复医学专业学生、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均显著高于常规教学组医学专业及护理学专业学生,差异均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混合式教学组调查问卷结果

对2015级两个专业的学生(60人)发放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支持率非常高,高达59位学生喜欢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且所有学生都喜欢小班授课形式,详情见表2。

三、讨论

在相互学习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及时借助客观、真实的切片图像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容,并完成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记忆。小班授课形式上,教师可以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目标,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形成性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体现以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体现现代化医学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引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于教和学都有明显的推动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质量,不仅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实现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实现高效教学。

本研究结果显示:“混合式教学组康复医学专业学生、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均显著高于常规教学组医学专业及护理学专业学生”。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质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其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本研究另一结果显示:“对2015级两个专业的学生(60人)发放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支持率非常高,大多数学生喜欢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小班授课形式。”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乐观程度更高,更愿意参与学习,其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也更加理想。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个性化教学,还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综合教学水平,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姚志勇,王喜梅.高职高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当代医学,2016,22(12):163-164.

[2]李锦新,马宁芳,刘玉荣,等.组织学与胚胎学网络式PBL教学模式探索及其效果分析[J].解剖学研究,2015,32(6):509-512.

[3]夏平,徐邦生,姚健,等.基于Blackboard教學管理平台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模块化教学模式探讨[J].解剖学杂志,2014,37(1):247-253.

[4]张玉英,李艳萍,伍思琪,等.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14,25(4):316-318.

4.组织学与胚胎学试题及答案 篇四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紧密连接

2、三联体

3、血脑屏障

4、血窦

5、桑椹胚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胰岛的A细胞能分泌_____.2、消化管的粘膜由______、_____、____组成。3、唾液腺的腺细胞有______、_____两种类型。4、肾小体由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5、生精细胞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6、黄体由两种细胞组成,即:_______、_______。7、组织切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_____。

8、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有____、______、_____。9、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细胞是_______。10、能感受压觉和振动觉的神经末梢是______。1

1、受精一般发生在排卵后_______以内。

2、外胚层细胞在 _______诱导下,形成神经板。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甲状腺滤泡细胞能分泌()。

①甲状腺素 ②甲状旁腺素 ③降钙素 ④促甲状腺激素 2、能够分泌胃蛋白酶原的细胞是()。

①主细胞 ②壁细胞 ③颈粘液细胞 ④内分泌细胞 3、嗅细胞是()。

①支持细胞 ②感觉上皮细胞 ③分泌细胞 ④神经细胞 4、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细胞是()。

①Ⅰ型细胞 ②Ⅱ型细胞 ③肺泡巨噬细胞 ④clara细胞

5、需要抗体介导起杀伤作用的细胞是()。

①T细胞 ②B细胞

③K细胞

④NK细胞

6、T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结的()。

①皮质浅层

②副皮质区 ③髓索 ④髓窦

7、产生肾上腺素的是肾上腺的()。

①髓质 ②皮质球状带

③皮质束状带 ④皮质网状带

8、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法)是显示细胞内的()。①蛋白质 ②多糖 ③核酸 ④酶

9、被覆在体腔浆膜表面的上皮是()。

①单层扁平上皮 ②单层立方上皮 ③单层柱状上皮 ④复层扁平上皮 10、形成纤维和分泌基质的细胞是()。

①肥大细胞 ②成纤维细胞 ③巨噬细胞 ④脂肪细胞 1

1、纤维软骨内的纤维是()。

①胶原纤维 ②弹性纤维 ③网状纤维 ④胶原原纤维 1

2、神经元的轴突内不含有()。

①神经丝 ②微管 ③徽丝 ④尼氏体 1

3、骨骼肌纤维的肌膜向内凹陷形成()。①肌质网 ②终池 ③横小管 ④纵小管 2

4、消化道上皮来源于()。

①内胚层 ②中胚层 ③外胚层 ④胚外中胚层

15、下列哪项不属 于胎膜()。

①绒毛膜 ②胎盘膜 ③脐带 ④卵黄囊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肌性动脉包括()

①微动脉 ②小动脉 ③中动脉 ④大动脉 ⑤主动脉

2、腔面为单层柱状上皮的消化管有()

①食管 ②胃 ③小肠 ④大肠 ⑤阑尾

3、下列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细胞有()

①单核细胞 ②肥大细胞 ③巨噬细胞 ④成纤维细胞 ⑤淋巴细胞

4、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包括()

①星形胶质细胞 ②少突胶质细胞 ③小胶质细胞 ④室管膜细胞 ⑤神经膜细胞

5、胚泡的结构包括()

①滋养层 ②胚泡腔 ③内细胞群 ④透明带 ⑤放射冠

五、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输卵管粘膜上皮在月经周期中有周期性变化。()2、精子在附睾管内达到功能上的成熟。()3、球旁细胞有化学感受器。()

4、胸腺皮质主要由淋巴小结组成。()

5、肺不仅是气体交换器管,而且参与体内物质的代谢。()6、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是细胞少,间质多,有血管。()7、疏松结缔组织基质的化学成份是蛋白质。()

8、骨组织的间质是一种钙化的间质,又称骨质。()9、粗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构成。()

10、位于脊索两侧的中胚层依次为轴旁中胚层、侧中胚层和间介中胚层。()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试述有孔毛细血管的结构及主要分布。2、试述初级卵泡的结构。

3、试述胶原纤维的结构和特性。4、何谓蜕膜?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七、论述题(共10分)试述肝小叶的组织结构。

组织学与胚胎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是相邻细胞之间的一种特殊连接结构,常见于上皮细胞的顶部。紧密连接多呈点状、斑状或带状;连接处相邻细胞膜上各有网格状的嵴,且彼此紧密相贴,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紧密连接除加强细胞之间的连接外,可封闭细胞间隙,形成屏障,防止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深部组织。

2、三联体:位于骨骼肌纤维内A带和I带交界处,由一条横小管和其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其功能是将肌膜的兴奋传至肌质网膜,使钙离子大量进入肌浆,引起肌丝滑动,肌原纤维收缩。

3、血-脑屏障:是脑内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形成的胶质膜所组成。它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4、血窦:是通透性最大的一种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骨髓、肝、脾及一些内分泌腺内。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分布在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差别较大,有的内皮细胞有孔,有的基膜连续,有的不连续,甚或缺如。

5、桑椹胚:受精后30小时,受精卵在向子宫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迅速进行卵裂,约在第3天由12-16卵裂球组成的实心细胞团,形似桑椹。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高血糖素 2、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 3、浆液性和粘液性 4、血管球和肾小囊

5、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6、膜黄体细胞和粒黄体细胞 7、HE 8、微绒毛、纤毛、糖衣 9、浆细胞 10、环层小体 1

1、24小时 1

2、脊索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① 2① 3④ 4② 5③ 6② 7① 8② 9① 10② 11① 12④ 13③ 14① 15②

四、1②③ 2②③④⑤ 3①②③⑤ 4①②③④ 5①②③④

五、1、√ 2、√ 3、× 4、× 5、√ 6、× 7、×

8、√ 9、× 10、×

六、1、内皮细胞之间连接紧密,基膜完整,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份有贯穿胞质的窗孔,有的有隔膜,分布于胃肠粘膜、肾血管球等处。

2、中央1个初级卵母细胞,卵泡细胞为单层立方或多层。卵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出现透明带,周围的结缔组织形成卵泡膜。

3、LM:纤维粗细不等,形成波浪形走行的纤维束,相互交织成网,HE染色片上呈粉红色。

EM:由胶原原纤维组成,胶原原纤维上可见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特性:韧性大、抗拉力强。

4、胚泡植入后的子宫内膜称蜕膜。分为基蜕膜、包蜕膜、壁蜕膜。

七、论述题(共10分)

多边形,棱柱状,中央一条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窦周隙及胆小管以中央静脉为中轴,共同构成肝小叶。

肝板:由肝细胞单行排列而成,肝细胞多边形,核圆形,可见双核,胞质嗜酸性,含有丰富的各种细胞器及内含物。

肝血窦:有孔的内皮,无基膜,窦腔内有肝巨噬细胞。

窦周隙: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有血浆、网状纤维、储脂细胞

5.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篇五

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

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88学时:理论课50学时,实习课38学时

学分:4.9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麻醉学、法医学

教学目的:本课程理论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正常组织学与胚

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方面达到:掌

握或熟悉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光镜下微细结构、主要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功能关系;掌握或了解人体胚胎早期发生、胎膜胎盘、各主要器官系统的发育、发生过程与常见畸形的发生原因。

为学习后续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内容介绍: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生必修的重要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包括

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门形态学科,二者即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组织学

主要是利用光镜、电镜等技术研究正常人体的各种细胞、组织、器官

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其内容可分为基本组织、器官和系统

两大部分,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的研究。

胚胎学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机理及其生长变化规律的科

学,主要研究人体的个体发生、发育与先天性畸形等。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邹仲之,6版,2004年

参考书目:

1.《组织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令忠,二版,2000年

2.《组织学彩色图鉴》,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令忠,2000年

3.《人体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斌/高英茂,1996年

.4 Basic histology.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 Junqueira LC and Carneiro J , 3rd

ed,1980

5.Human embryology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Bruce M and Carlson ,1994

6.组织胚胎学3 篇六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不属于人体基本组织的是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脂肪组织 D.肌组织 E.神经组织

2.下列关于组织的构成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细胞和无定形基质 B.细胞和细胞外基质 C.细胞和组织液 D.基质和纤维

E.基质、纤维和组织液

3.组织学中最常用的制片技术是 A.石蜡切片 B.火棉胶切片 C.冰冻切片 D.涂片 E.铺片

4.涂片一般适用于 A.上皮组织 B.骨组织 C.肌组织 D.神经组织 E.血液

5.冰冻切片

A.是将组织块冷冻后用普通切片机进行切片的技术 B.最常用于骨组织 C.主要应用于血液

D.能较好地保存酶的活性 E.能较好地保存微细结构

6.用于光镜观察的石蜡切片厚度一般是 A.1~2μm B.5~10μm C.50~80μm D.5~10 nm E.50~80 nm 7.在还原剂存在时被硝酸银染成黑色的结构具有 A.嗜银性 B.亲银性 C.嗜酸性 D.嗜碱性 E.中性

8.普通光镜所能分辨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是 A.0.2 mm B.0.2μm C.0.2 nm D.2.0μm E.2.0 nm 9.光镜观察时,低倍镜下结构清楚,但高倍镜下看不见或看不清楚,其原因常是 A.虹彩未打开 B.对光不好 C.载玻片太厚 D.盖玻片太厚

E.切片放反,盖玻片朝下

10.观察活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时应该用 A.荧光显微镜 B.普通光学显微镜 C.暗视野显微镜 D.倒置相差显微镜 E.电子显微镜

11.荧光显微镜技术中常使用的光源为 A.紫外线 B.红外线 C.荧光 D.激光 E.电子束

12.透射电镜的最大分辨率约为 A.0.2 mm B.0.2μm C.0.2 nm D.2.0μm E.2.0 nm 13.透射电镜术中常用的染色剂是 A.苏木精和伊红 B.甲基绿和派若宁 C.柠檬酸铅和醋酸铀 D.溴乙啶和吖啶橙 E.锇酸和油红O 14.对于透射电镜术来说哪一点是错误的? A.取材要新鲜

B.组织块不需要固定 C.需制备超薄切片 D.用重金属染色 E.在荧光屏上观察

15.扫描电镜术主要用于观察 A.组织和细胞内部的微细结构 B.器官和细胞表面的立体微细结构 C.细胞断裂面的微细结构 D.各种细胞器的微细结构 E.细胞膜内蛋白质颗粒的分布

16.PAS反应显示的是组织和细胞内的 A.蛋白质 B.脂类 C.多糖

D.核糖核酸 E.脱氧核糖核酸

17.显示组织和细胞内特殊的多肽或蛋白质时应选用 A.H-E染色法 B.PAS反应

C.孚尔根(Feulgen)反应 D.免疫组织化学术 E.原位杂交术

18.应用放射自显影研究细胞DNA合成及增殖时,注入体内的物质常是3H标记的 A.胸腺嘧啶核苷 B.亮氨酸 C.胆固醇 D.抗体 E.抗原

19.在体外长期保存活细胞时应选用 A.冷冻干燥 B.福尔马林固定 C.干冰内保存 D.甘油内保存 E.液氮内保存 20.细胞株是

A.原代培养的细胞 B.传代培养的细胞 C.长期培养的细胞 D.贴壁培养的细胞

E.用某种单细胞或细胞克隆培养成的纯细胞群体

(二)B型题 A.嗜酸性 B.嗜碱性 C.异染性 D.嗜银性 E.亲银性

21.组织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 22.组织结构被伊红染成红色

23.组织结构与银离子结合且直接使其还原成银颗粒而被染成黑色 24.组织结构被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 A.石蜡切片 B.冰冻切片 C.涂片 D.铺片 E.磨片

25.检测酶活性常用

26.观察骨和牙等硬组织常用

27.检查液体材料如血液、胸水等常用

A.组织化学术 B.原位杂交术 C.流式细胞术 D.细胞培养术 E.扫描电镜术

28.检测细胞内的DNA或mRNA 29.研究各种理化因子对活细胞的影响

30.对细胞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特性进行快速定量测定

(三)X型题

31.与苏木精亲和力强的结构或化学成分有 A.细胞核 B.细胞质 C.细胞膜 D.DNA E.RNA 32.PAS反应中使用的试剂是 A.稀盐酸 B.过碘酸 C.甲醛 D.乙二醛

E.希夫(Schiff)试剂

33.细胞质嗜碱性常是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 A.粗面内质网 B.滑面内质网 C.游离核糖体 D.溶酶体

E.高尔基复合体

34.酶组织化学的特点是

A.属于酶催化其特异性底物的反应

B.直接或间接生成不溶性的有色终产物 C.可反映酶在细胞内的定位

D.反应产物越多,表示酶的含量越多 E.既可用于光镜研究,也可用于电镜研究 35.透射电镜术中通常使用的固定剂有 A.甲醛

B.多聚甲醛 C.戊二醛 D.酒精 E.锇酸

36.能够显示DNA 的方法或试剂有 A.PAS反应

B.孚尔根(Feulgen)反应 C.吖啶橙 D.甲基绿 E.派若宁

37.免疫组织化学术中可用于标记抗体的物质有 A.荧光物质(如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B.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C.金属(如胶体金)

D.放射性核素(如3H和35S)E.硝酸银

38.应用原位杂交术可显示 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B.细胞内特定的mRNA C.蛋白质的含量 D.蛋白质的降解速率 E.基因的转录活性

39.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时应注意 A.严防微生物污染

B.培养液的pH和渗透压 C.培养液含适宜的营养 D.温度 E.O2和CO2的浓度

40.可用于形态学定量分析的仪器有 A.透射电子显微镜

B.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C.显微分光光度计 D.图像分析仪 E.流式细胞仪

二、名词解释 1.组织

2.H-E染色法 3.组织化学术 4.PAS反应 5.原位杂交术 6.细胞培养术

三、问答题

1.在进行H-E染色之前,一般还需对所取材的新鲜组织做哪些处理? 2.组织结构和细胞对不同染料的结合特性有哪几种? 3.与光镜术比较,透射电镜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4.说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和细胞内蛋白质抗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5.常用的形态学定量分析方法有哪几种?简述其原理。附:参考答案(看思考题点此处)(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C 2.B 3.A 4.E 5.D 6.B 7.A 8.B 9.E 10.D 11.A 12.C 13.C 14.B 15.B 16.C 17.D 18.A 19.E 20.E

(二)B型题

21.B 22.A 23.E 24.C 25.B 26.E 27.C 28.B 29.D 30.C

(三)X型题

31.ADE 32.BE 33.AC 34.ABCE 35.BCE 36.BCD 37.ABC 38.ABE 39.ABCDE 40.BCDE

二、名词解释

1.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细胞间可有或多或少的细胞间质(或称细胞外基质)。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的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类型。由这些组织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器官。

2.H-E染色法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染色时使用苏木精和伊红;苏木精是碱性染料,将细胞核染成蓝紫色;伊红是酸性染料,将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染成淡红色。

3.组织化学术是应用化学反应、物理反应或免疫学反应等原理,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组织或细胞内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定位、定量及相关功能研究的实验技术。凡是组织、细胞内的糖类、脂类、蛋白质、酶类和核酸等都可与相应试剂反应,最后形成有色反应终产物或电子致密物,应用光镜或电镜进行观察。广义的组织化学术还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等。

4.PAS反应即过碘酸-Schiff反应,是显示多糖的一种组织化学反应。其基本原理是过碘酸将糖分子中的乙二醇基氧化为乙二醛基,后者再与Schiff试剂中的亚硫酸品红反应,形成紫红色不溶性反应产物,沉积于多糖存在的部位。根据反应产物的多少或颜色的深浅(或光密度)可对多糖进行半定量。

5.原位杂交术是一种在组织、细胞原位进行核酸分子杂交的技术,用来研究某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或编码某种蛋白质的DNA或mRNA在细胞内的表达。其原理是两条单核苷酸链通过碱基互补原则紧密结合,形成稳定的杂交体。根据这一原理,应用一条碱基序列已知的、并经特定标记(地高辛,生物素,放射性核素等)的核苷酸链作为探针,与细胞内待检 DNA片段或mRNA进行杂交,然后显示标记物,从而分析待检核酸的分布和含量。

6.细胞培养术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分离和纯化组织中某种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在适当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生长的技术。细胞培养必须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培养液要有适当的营养物质、生长因子、pH、渗透压、O2和CO2浓度、温度等。细胞培养术不仅可直接研究细胞的行为,如生长、分化、代谢、形态和功能变化,还可研究各种理化因子(如激素、生长因子、药物、毒物、辐射等)对细胞的影响,同时也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重组DNA技术的关键环节。

三、问答题

1.①要对取材的新鲜组织进行固定,即使用一定的固定剂使蛋白质凝固,以防止组织自溶,保存组织的原有结构。②要将组织块包埋在有一定硬度的物质内,以便将软的组织块切成薄片。组织学中常用石蜡包埋。但在石蜡包埋前,需用酒精等使组织块脱水,再用二甲苯置换组织块中的酒精(透明)。③用切片机将组织蜡块切成适当厚薄的组织切片,使光线可以透过。最后进行H-E染色,使不同的组织、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颜色,便于光镜观察。

2.组织结构对不同染料的结合特性有:①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易被染色的称嗜碱性。②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易被染色的称嗜酸性。③与酸性和碱性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的称中性。④某些结构成分如肥大细胞的胞质颗粒,当用蓝色染料甲苯胺蓝染色时呈紫红色,称为异染性。⑤当用硝酸银染色时,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银离子还原为银颗粒而呈黑色,称为亲银性;而有些组织结构需加入银盐和还原剂才能显色,称为嗜银性。

3.与光镜术比较,透射电镜术的特点有:①以电子发射器发射的电子束代替光线。②以磁场代替玻璃透镜。③组织取材需快,组织块需新鲜,常用双醛(多聚甲醛和戊二醛)固定,并经锇酸后固定。④由于电子束穿透力弱,组织块需切成超薄切片(50~80 nm)。⑤用重金属盐(柠檬酸铅和醋酸铀)代替普通化学染料进行电子染色。⑥在荧光屏或照片上观察结果,以电子密度的高低分辨各种结构。4.⑴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原理是应用带有可见标记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物质。

⑵其关键技术是:①抗体的制备:分离纯化人或动物的某种蛋白质,作为抗原注入另一种动物体内,使该动物产生相应的多克隆抗体;或制备单克隆抗体;②抗体的标记:常用的标记物有荧光染料如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酶类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重金属如胶体金等;④组织或细胞制备:需保存尽量多的组织抗原及其抗原性。

5.常用的形态学定量分析方法有:①显微分光光度测量术,以各种物质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为基础,在显微镜下对样品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定量分析。②形态计量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原理,对组织和细胞进行二维和三维的形态学测量;其中三维立体结构的研究又称体视学;目前多应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形态计量研究,方便、快速、准确。③流式细胞术,其原理是分离被检细胞,制成悬液,并进行荧光染色或标记,然后使单细胞液流快速通过流式细胞仪的激光照射分析区,被检细胞产生不同的荧光信号并转变为电脉冲,分别输入计算机内贮存,同时显示于示波器屏幕上,即可获得该细胞群体中不同类型细胞的有关数据。第2章 上皮组织(看答案点此处)(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列哪一点不是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 A.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外基质很少 B.细胞呈现明显的极性

C.上皮藉基膜与深部结缔组织相连 D.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E.含丰富的神经末梢 2.单层扁平上皮不见于 A.心脏腔面 B.心包膜表面 C.胃壁内表面 D.胃壁外表面 E.肺泡壁

3.纤毛可见于 A.小肠上皮 B.气管上皮 C.变移上皮 D.口腔上皮 E.血管内皮 4.间皮可见于 A.肺泡上皮 B.腹膜腔表面 C.血管外表面 D.心脏内表面 E.肾小囊壁层 5.关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细胞形状、高矮不一,细胞核位置高低不等 B.细胞都附着于基膜上 C.细胞表面都有纤毛 D.有杯状细胞

E.主要分布于呼吸道腔面

6.上皮细胞侧面的特殊结构不包括 A.桥粒 B.半桥粒 C.紧密连接 D.中间连接 E.缝隙连接

7.复层扁平上皮的特点是 A.浅层为一层扁平细胞

B.中间层细胞之间有大量缝隙连接 C.基底层细胞有较强的分裂增殖能力 D.含较多的毛细血管

E.与结缔组织的连接面平直 8.微绒毛 A.又称绒毛

B.存在于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C.内含纵行的微丝 D.内有9+2微管结构 E.可进行定向摆动

9.膀胱腔面上皮的特点为 A.细胞层数和形状可发生变化 B.上皮的厚度恒定不变 C.浅层细胞为柱状

D.表层细胞角化以防止尿液浸蚀 E.基底面凹凸不平10.杯状细胞的特点是 A.分布于胃肠黏膜上皮中 B.胞质内充满酶原颗粒

C.细胞核大,染色淡,核仁清楚 D.细胞不贴附于基膜

E.分泌黏液,起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11.人体内最耐摩擦的上皮组织是 A.单层立方上皮 B.单层柱状上皮 C.假复层柱状上皮 D.复层扁平上皮 E.变移上皮

12.质膜内褶处细胞质内常含有 A.粗面内质网 B.滑面内质网 C.溶酶体

D.高尔基复合体 E.线粒体

13.毛细血管内皮的基膜的组成是 A.透明板

B.透明板和基板

C.透明板、基板和网板 D.基板和网板 E.网板

14.微绒毛中央的纵行微丝向下连于 A.细胞核 B.线粒体 C.中心体 D.基体 E.终末网

15.关于桥粒的描述哪一点是不正确的? A.在上皮细胞顶部呈带状 B.细胞间隙可见致密的中间线 C.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附着板 D.附着板上连有张力丝 E.桥粒是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16.缝隙连接的特点是

A.连接处细胞间隙约为20 nm B.连接处细胞膜外层融合

C.细胞膜上有规律的柱状颗粒,由12个亚单位组成 D.柱状颗粒中央有直径约2 nm的管腔 E.细胞之间有微管相连 17.单层柱状上皮可见于 A.胃 B.胆囊 C.结肠 D.子宫

E.以上所有器官 18.哪个部位的腔面上皮不是变移上皮? A.尿道 B.膀胱 C.输尿管 D.肾盂 E.肾盏

19.上皮组织的功能不包括 A.保护 B.营养 C.吸收 D.分泌 E.排泄

20.上皮组织的极性是指

A.细胞的表面可分为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B.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结构和功能具有明显的差别 C.侧面常具有特殊的细胞连接 D.细胞核常位于基底部

E.浅层细胞和深层细胞的形态不同 21.细胞连接不存在于

A.单层扁平上皮的细胞之间 B.骨细胞之间 C.外周血细胞之间 D.平滑肌细胞之间 E.神经细胞之间

22.细胞分泌的哪种物质与水结合形成黏液? A.蛋白质 B.蛋白聚糖 C.糖脂 D.脂蛋白 E.糖蛋白

23.浆液性腺细胞的结构特点不包括 A.细胞核扁平,贴于细胞基底面 B.基底部胞质嗜碱性 C.细胞顶部含分泌颗粒

D.细胞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E.细胞基底部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24.腺上皮的含义是

A.含有腺细胞的上皮组织 B.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组织 C.具有吸收功能的上皮组织 D.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组织 E.以吸收功能为主的上皮组织 25.属于浆液性腺的是 A.腮腺

B.下颌下腺 C.舌下腺 D.肾上腺 E.甲状腺

(二)B型题 A.内皮 B.间皮 C.单层柱状上皮 D.复层柱状上皮 E.复层扁平上皮 26.食管黏膜上皮 27.直肠黏膜上皮 28.男性尿道的腔面 29.阑尾黏膜上皮 30.阑尾外表面

A.微绒毛 B.纤毛

C.紧密连接 D.中间连接 E.半桥粒

31.细胞的运动装置 32.将细胞固定在基膜上

33.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

34.扩大细胞的表面面积,促进细胞的吸收 35.机体内许多屏障机制的结构基础 A.浆液性腺 B.黏液性腺 C.混合性腺 D.内分泌腺 E.单细胞腺

36.分泌部完全是黏液性腺泡的腺 37.分泌部完全是浆液性腺泡的腺

38.含有丰富毛细血管、没有导管的腺 39.含有浆半月的腺

40.分泌物扩散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腺

(三)X型题

41.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是 A.上皮的来源 B.上皮的功能 C.上皮的分布 D.上皮细胞的层数 E.表层细胞的形状

42.含有杯状细胞的上皮是 A.胃黏膜上皮 B.小肠黏膜上皮 C.结肠黏膜上皮 D.膀胱黏膜上皮 E.气管黏膜上皮 43.内皮的特点是 A.表面光滑

B.细胞为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 C.表面有纹状缘

D.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 E.内皮细胞薄,有利于物质交换

44.微绒毛密集、整齐排列,形成光镜下的 A.纤毛 B.绒毛 C.纹状缘 D.刷状缘 E.基底纵纹

45.缝隙连接的功能有

A.阻挡大分子物质进入深部组织 B.传递神经冲动 C.保持细胞形状 D.细胞间离子交换 E.传递化学信息

46.单层立方上皮多见于 A.淋巴管腔面 B.甲状腺

C.食管黏膜上皮 D.胃黏膜上皮 E.肾小管 47.基膜

A.位于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之间 B.PAS反应阳性

C.电镜下可见有透明板、基板和网板 D.化学成分主要为糖蛋白和蛋白聚糖 E.是一种半透膜

48.肌上皮细胞的特点有 A.细胞扁平,有突起

B.是分布于肌组织中的上皮细胞

C.位于某些腺体的腺细胞与基膜之间 D.胞质含肌动蛋白丝

E.其收缩有助于分泌物的排出 49.纤毛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包括 A.细小,光镜下不可见

B.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 C.胞质含纵行的微管 D.根部连于终末网

E.纤毛运动的原因是动力蛋白分解ATP使微管之间产生滑动 50.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 A.皮肤 B.角膜 C.食管 D.阴道 E.口腔

51.属于连接复合体的是 A.紧密连接+中间连接

B.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

C.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D.紧密连接+桥粒+半桥粒 E.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52.紧密连接

A.多位于上皮细胞侧面的顶部 B.常呈带状环绕细胞

C.相邻细胞膜外层完全融合 D.细胞膜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

E.具有封闭细胞间隙、阻止大分子物质通过的作用 53.与纤毛摆动有关的蛋白质有 A.动力蛋白 B.肌动蛋白 C.肌球蛋白 D.肌钙蛋白 E.微管蛋白

54.外分泌腺的特点是 A.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

B.分泌部一般由一层腺细胞围成腺泡

C.腺泡可分为浆液性、黏液性和混合性3种 D.常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E.分泌物排止体表或器官腔内 55.可分泌黏液的结构有 A.杯状细胞 B.间皮

C.浆液性腺泡 D.黏液性腺泡 E.混合性腺泡

二、名词解释 1.微绒毛 2.纤毛

3.质膜内褶 4.紧密连接 5.中间连接 6.桥粒 7.半桥粒 8.浆半月

三、问答题

1.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2.比较内皮和间皮的异同点。

3.试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存在的环境论述其结构与功能的统一。4.复层扁平上皮耐摩擦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5.试述缝隙连接的分布、结构和功能意义。6.试述基膜的细微结构、化学成分和功能。

附:参考答案(看思考题点此处)(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D 2.C 3.B 4.B 5.C 6.B 7.C 8.C 9.A 10.E 11.D 12.E 13.B 14.E 15.A 16.D 17.E 18.A 19.B 20.B 21.C 22.E 23.A 24.D 25.A

(二)B型题

26.E 27.C 28.D 29.C 30.B 31.B 32.E 33.D 34.A 35.C 36.B 37.A 38.D 39.C 40.D

(三)X型题

41.DE 42.BCE 43.ABE 44.CD 45.BDE 46.BE 47.ABCDE 48.ACDE 49.BCE 50.BCDE 51.ABCE 52.ABE 53.AE 54.ABCE 55.ADE

二、名词解释

1.微绒毛是细胞表面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常见于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轴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后者从微绒毛的尖端向下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在某些细胞,大量微绒毛整齐排列,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缘或刷状缘。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面积,并可适当伸长或缩短,促进细胞的吸收。

2.纤毛多位于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是细胞表面伸出的细长指状突起,比微绒毛粗长,光镜下可见。电镜下,纤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微管的排列呈“9+2”,即周围是9组二联微管,中央是2根单独的微管;微管的根部连于胞质顶部的基体。纤毛的二联微管上有动力蛋白形成的动力臂,通过分解ATP释放能量使微管之间产生滑动,纤毛的运动呈节律性定向摆动,可清洁细胞表面。

3.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质膜皱褶;内褶质膜两侧的细胞质内有许多纵行的线粒体,形成光镜下的基底纵纹。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而线粒体为此转运过程提供能量。

4.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是相邻细胞之间的一种特殊连接结构,常见于上皮细胞的顶部。紧密连接多呈点状、斑状或带状;连接处相邻细胞膜上各有网格状的嵴,且彼此紧密相贴,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紧密连接除加强细胞之间的连接外,可封闭细胞间隙,形成屏障,防止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深部组织。

5.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是相邻细胞间的一种特殊连接结构,常见于上皮细胞顶部、紧密连接的下方。中间连接常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连接处有15~20 nm的细胞间隙,其内充满细丝状物质,连接相邻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薄层致密物质附着,其上连有微丝,后者伸向细胞质,加入终末网。中间连接除有细胞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6.桥粒又称黏着斑,常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桥粒呈大小不等的斑状;连接处相邻细胞之间细胞间隙稍宽,约20~30 nm,内有电子密度较低的丝状物,细胞间隙中央有与细胞膜平行的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胞质侧有致密物质沉积形成的附着板;附着板上连有张力丝,并呈袢状返回细胞质;另外还有一些跨膜细丝连接附着板与中间线。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常见于易受牵拉和摩擦的组织,如复层扁平上皮。

7.半桥粒是见于某些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的特殊结构;其结构为桥粒的一半,即在连接处细胞膜的胞质侧有致密物质形成的附着板,附着板上也连有袢状的张力丝。半桥粒的作用是将上皮固着在基膜上。

8.浆半月见于外分泌腺的一种腺泡即混合性腺泡,由几个浆液性腺细胞贴附于黏液性腺泡的末端,切片上呈半月状,故而得名。浆半月分泌的浆液通过黏液性腺细胞之间的细胞间小管排入腺泡腔。

三、问答题

1.⑴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①上皮组织的细胞紧密排列,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间质(细胞外基质)极少。②上皮组织的细胞具有极性,即细胞具有朝向体表或器官腔面的游离面和与深部结缔组织相连的基底面,游离面和基底面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③上皮组织一般都附着于基膜。④上皮组织内没有血管,其营养依靠结缔组织中的血管通过基膜扩散而获得。

⑵上皮组织的分类:根据功能,上皮组织可分为被覆上皮(保护为主)、腺上皮(分泌为主)、感觉上皮(感受刺激)等。⑶上皮组织的功能: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功能。

2.①内皮和间皮都是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扁平而薄,表面呈多边形,细胞核扁圆形,居于细胞中央。②内皮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的腔面;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也有利于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③间皮衬于心包腔、胸膜腔和腹膜腔的表面;细胞表面光滑、湿润,有利于内脏运动。

3.①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道腔面,由呼吸道吸入的空气中常含有灰尘颗粒、病原微生物、抗原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中有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等。③杯状细胞分泌黏液,涂布于上皮表面,可黏附吸入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颗粒状物质。④柱状细胞游离面有许多纤毛,纤毛通过节律性摆动,将上皮表面的黏液及其所黏附的颗粒物质向咽部推送,形成痰液,引起咳嗽反射而被咳出。⑤通过上述过程,呼吸道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发挥净化空气的功能。

4.复层扁平上皮耐摩擦的结构基础:①上皮厚,细胞层数多;②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角化,胞质充满干硬的角蛋白。③细胞之间有大量的桥粒,而桥粒是很牢固的细胞连接。④基底层的细胞与基膜之间有半桥粒,加强了上皮与基膜的连接。⑤上皮与结缔组织的连接面凹凸不平,扩大了二者的接触面,使连接更加牢固。⑥基底层细胞有很强的分裂增殖能力,新生细胞不断上移,补充表层衰老脱落的细胞。

5.①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除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外,还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细胞(如骨细胞)之间、心肌细胞之间、神经细胞之间等。②缝隙连接常呈斑状;连接处细胞间隙变窄,仅2~3 nm。③相邻细胞膜上有配布规律的柱状颗粒(连接小体),每个颗粒由6个柱状亚单位(连接蛋白)组成,中央有一条直径2 nm的管腔,相邻细胞膜上的柱状颗粒彼此相接,管腔也相通。④缝隙连接是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相邻细胞内的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可借小管彼此交换,传递化学信息;缝隙连接处电阻低,也有利于细胞间电冲动的传递。6.①基膜是位于上皮组织与其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特殊的细胞外基质,在光镜下一般难以辨认,但比较厚的基膜常呈嗜酸性均质薄膜。②基膜的PAS反应为阳性,银染色呈棕黑色。③电镜下基膜可分3层:靠近上皮的为电子密度低的透明板;中间为电子密度高的基板,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靠近结缔组织的是网织板或网板,较厚,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由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有的基膜无网板。④基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Ⅳ型胶原蛋白、层黏连蛋白、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纤连蛋白等。⑤基膜对上皮组织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基膜是一种半透膜,有利于上皮和结缔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基膜对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也有重要影响。第3章 固有结缔组织(看答案点此处)(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对于结缔组织的细胞外基质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又称细胞间质 包括无定形的基质 含细丝状的纤维

含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

细胞散居于细胞外基质内,分布具有极性 2.对于间充质细胞的错误描述是

呈星状,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细胞网 细胞核大,染色浅,核仁明显

分化程度很低,有很强的分裂分化能力

在胚胎时期能分化成多种结缔组织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 成体的结缔组织内仍含大量间充质细胞

3.对于成纤维细胞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

细胞呈扁平、多突样,细胞核扁卵圆形,较大,核仁明显 细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 细胞质较丰富,呈弱嗜酸性

电镜下,细胞质内富含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4.对于浆细胞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呈圆形或卵圆形

细胞核染色质成粗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 细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电镜下,胞质内含有少量粗而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中心体位于核旁浅染区内 5.与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有关的结构是 大量溶酶体和吞噬体

大量粗面内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大量滑面内质网和溶酶体 大量滑面内质网 大量嗜酸性颗粒

6.对于肥大细胞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细胞质内充满异染性的嗜碱性颗粒

颗粒内含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

颗粒内含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肝素和白三烯 颗粒内还含有类胰蛋白酶、胃促胰酶和糜蛋白酶

多见于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周围,主要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7.细胞质内含有白三烯的细胞是 巨噬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肥大细胞 中性粒细胞

8.巨噬细胞的前身细胞是 淋巴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9.对于脂肪细胞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细胞体积大,常呈圆球形或相互挤压成多边形 细胞核被挤压成扁圆形,位于细胞一侧

细胞质被许多小脂滴挤到细胞周缘,成为薄层包绕脂滴 H-E染色标本中,脂滴被溶解,细胞呈空泡状 常沿血管分布,单个或成群存在

10.对于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蛋白多糖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是由蛋白质与多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物

多糖部分为糖胺多糖,主要分硫酸化和非硫酸化两种类型 非硫酸化的透明质酸构成蛋白多糖复合物的主干

硫酸化和非硫酸化糖胺多糖结合于核心蛋白质形成蛋白多糖亚单位 蛋白多糖的大分子复合物形成有许多微细孔隙的分子筛 11.对于组织液的描述,错误的是

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 是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后剩余的液体 在基质中处于动态平衡

对组织和细胞的代谢起重要作用 组织液最终回流入血管或淋巴管中

12.以下纤维中,哪一种又称嗜银纤维? 网状纤维 弹性纤维 胶原纤维 微原纤维 肌原纤维

13.以下哪一种细胞产生纤维和基质? 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浆细胞

成纤维细胞 脂肪细胞

14.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B细胞 浆细胞 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15.关于胶原纤维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纤维粗细不等,韧性大,抗拉力强 H-E染色标本上呈嗜酸性,染成粉红色 新鲜时呈白色,又名白纤维 化学成份为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 电镜下,由微原纤维粘合而成

16.对于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主要构成肌腱和腱膜,使骨骼肌附于骨上 大量胶原纤维顺受力方向排列成束 腱细胞很多,位于纤维束之间 腱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成纤维细胞

腱细胞胞体伸出多个薄翼状突起插入纤维束之间 17.对于黄色脂肪组织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为通常所说的脂肪组织

在人呈黄色,在某些哺乳动物呈白色 由大量多泡脂肪细胞聚集而成 见于皮下组织、网膜和肠系膜等处 具有储存脂肪和维持体温等作用

18.对于棕色脂肪组织的描述,正确的是 棕色脂肪组织中的毛细血管较少 由单泡脂肪细胞组成 脂肪细胞内线粒体甚少

在成人极少,新生儿及冬眠动物较多

在寒冷刺激下,脂类分解、氧化,产生大量热能

(二)B型题 致密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 网状组织 弹性组织 脂肪组织

19.细胞间质主要由粗大的胶原纤维束构成 20.细胞间质主要由粗大的弹性纤维束构成 21.细胞间质由基质和嗜银纤维构成

22.细胞间质主要由基质和少量3种不同的纤维构成 成纤维细胞 纤维细胞 肥大细胞 浆细胞 巨噬细胞

23.参与机体过敏反应的细胞 24.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细胞 25.可产生纤维和基质的细胞 26.处于功能静止状态的细胞 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 网状纤维 微原纤维 胶原纤维束

27.与腱细胞构成肌腱 28.被醛复红染成紫色 29.又称为嗜银纤维

30.与弹性蛋白构成弹性纤维 31.新鲜时呈黄色,被称为黄纤维 真皮 黄韧带 皮下组织 肌腱 淋巴结

32.弹性组织见于 33.黄色脂肪组织见于 34.网状组织多见于

(三)X型题

35.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 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构成 细胞具有极性

细胞外基质包括无定形基质和纤维 细胞外基质中含组织液

具有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等多种功能 36.固有结缔组织 指广义上的结缔组织 多呈固态存在

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在体内广泛分布

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发生而来

37.对于巨噬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是吞噬功能较强的细胞

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又称组织细胞 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而改变

功能静止时,常伸出较长的伪足而形态不规则 由血液内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而成 38.成体内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是结缔组织内的较原始的细胞 数量较多,保持着多向分化的潜能

在炎症及创伤修复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等 常分布在小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周围

能分化为新生血管壁的平滑肌和内皮细胞 39.胶原纤维的特性是 新鲜时呈白色,又名白纤维 化学成分为Ⅰ型和Ⅳ型胶原蛋白 由微原纤维藉少量黏合质粘结而成 韧性大,抗拉力强

所含胶原蛋白易被胃蛋白酶消化

40. 网状纤维不同于胶原纤维的特点是 由胶原蛋白构成

在H-E染色标本上不可见 PAS反应阳性 具有嗜银性

电镜下可见周期性横纹

41. 关于结缔组织的无定形基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是水化的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形胶状物 主要成分是蛋白多糖和糖蛋白

蛋白多糖聚合物由蛋白多糖亚单位结合于透明质酸而形成 糖蛋白包括纤维黏连蛋白、层黏连蛋白、软骨黏连蛋白等 形成有微细孔隙的分子筛

42.对于腱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是一种形态特殊的成纤维细胞 存在于肌腱和腱膜中,数量较多 位于平行的胶原纤维束之间

细胞体伸出多个薄翼状突起插入纤维束之间 细胞核扁椭圆形,着色深

43.对于弹性组织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是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

粗大的弹性纤维或平行排列成束,或编织成膜状 存在于项韧带、黄韧带和大动脉中膜的弹性膜 项韧带和黄韧带可适应脊柱运动 大动脉中膜的弹性膜可缓冲血流压力 44.白色脂肪组织

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和少量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在人和某些哺乳动物均呈白色 主要由单泡脂肪细胞组成 脂肪细胞中央有一个大脂滴

主要分布在皮下、网膜和系膜等处 45.网状组织

是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的组成成分 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网状细胞是有突起的星状细胞,相邻细胞的突起相互连接成网 网状纤维由网状细胞产生

为淋巴细胞发育和血细胞发生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二、名词解释 1.细胞外基质 2.趋化运动 3.糖胺多糖 4.分子筛 5.胶原蛋白 6.嗜银纤维 7.组织液

三、问答题

1.试述成纤维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试述浆细胞的来源、光镜及电镜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3.试述肥大细胞的来源、光镜及电镜结构、分布和功能。附:参考答案(看思考题点此处)(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E 2.E 3.D 4.D 5.B 6.C 7.D 8.C 9.C 10.D 11.B 12.A 13.D 14.B 15.E 16.C 17.C 18.D

(二)B型题

19.A 20.D 21.C 22.B 23.C 24.D 25.A 26.B 27.E 28.B 29.C 30.D 31.B 32.B 33.C 34.E

(三)X型题

35.ACDE 36.CDE 37.ABCE 38.ACDE 39.ADE 40.BCD 41.ABCDE 42.ACDE 43.ABCDE 44.ACDE 45.ABCDE

二、名词解释

1.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包括无定形的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细胞外基质由细胞产生,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有支持、联系、保护和营养细胞的作用,对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及信息传导也有重要影响。

2.巨噬细胞可伸出伪足,朝某些化学物质浓度梯度高的部位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的特性称为趋化运动,这类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3.糖胺多糖为氨基己糖多糖,是基质中的主要化学物质,可分硫酸化和非硫酸化两种类型。前一类型有硫酸软骨素A、硫酸软骨素C、硫酸角质素、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皮肤素等;后一类型为透明质酸。硫酸化糖胺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蛋白多糖亚单位,后者再结合到透明质酸分子形成蛋白多糖聚合体。

4.蛋白多糖聚合体的立体构型为有许多微孔隙的结构,称为分子筛。小于孔隙的水和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而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的防御屏障。

5.胶原蛋白简称胶原,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分泌。分泌到细胞外的胶原再聚合成胶原原纤维,电镜下,胶原原纤维上有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为64 nm。胶原原纤维再藉少量黏合质粘结成胶原纤维。

6.嗜银纤维即网状纤维,因其表面被覆有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故PAS反应阳性,并具有嗜银性,用银染法染成棕黑色。嗜银纤维较细,分支多,交织成网;由Ⅲ型胶原蛋白构成,电镜下也有周期性横纹。嗜银纤维多分布于结缔组织与其他组织交界处,如基膜的网板、肾小管和毛细血管周围,淋巴组织、造血器官和内分泌腺中也含较多的嗜银纤维。

7.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细胞外基质内的液体。在毛细血管动脉端,血压高于血浆渗透压,溶解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的水通过毛细血管,渗入基质内,成为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又回流到血液中。组织液不断更新,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成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三、问答题

1.①光镜下,成纤维细胞扁平、多突起;细胞核较大,呈扁卵圆形,染色质颗粒细小稀疏,着色浅,核仁明显;细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②电镜下,细胞质内富于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③上述结构特点表明,成纤维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旺盛,既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生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也合成和分泌基质的蛋白多糖和糖蛋白。④成纤维细胞处于静止状态时,称为纤维细胞。光镜下,细胞变小,呈长梭形,细胞核小,呈长扁椭圆形,着色深,细胞质少,常呈嗜酸性;电镜下,细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⑤在一定条件下,如创伤修复、结缔组织再生时,纤维细胞又能再转变为成纤维细胞。⑥成纤维细胞常通过基质糖蛋白的介导附着在胶原纤维上;在趋化因子(如淋巴因子、补体等)的吸引下,可作趋化性运动;成纤维细胞还有一定的吞噬异物颗粒和胶原蛋白的能力。

2.①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B细胞激活、增殖,转变为浆细胞。成熟浆细胞为终末细胞,寿命较短,仅存活数天至数周,退化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②光镜下,浆细胞呈卵圆形或圆形;细胞核圆形,多偏居细胞一侧,染色质成粗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细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③电镜下,浆细胞表面平滑,仅见很少的微绒毛状突起;细胞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中心体位于核旁浅染区内。④浆细胞通常在疏松结缔组织内较少,而在病原菌或异性蛋白质易于入侵的部位,如消化道、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及慢性炎症部位较多。⑤浆细胞具有合成与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功能,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和调节炎症反应。

3.①一般认为,肥大细胞的祖细胞来源于骨髓,经血流迁移到结缔组织内,发育为肥大细胞。②光镜下,细胞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小,多位于中央;细胞质内充满嗜碱性颗粒,颗粒具有异染性和水溶性。③电镜下,颗粒大小不一,表面有单位膜包裹,内部结构常呈多样性,在深染的基质内含螺旋状或网格状晶体,或含细颗粒状物质。④肥大细胞颗粒内含组胺、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可迅速释放;细胞质基质含白三烯,其释放比较迟缓。⑤肥大细胞分布很广,常沿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分布,也存在于某些器官被膜、周围神经的神经外膜和神经束膜结缔组织内。在身体易接触外界抗原的地方,如皮肤、呼吸道和消化管上皮下方的结缔组织内,肥大细胞特别多。⑥肥大细胞的功能包括:接受过敏原刺激时释放多种介质,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哮喘、过敏性皮炎和过敏性休克等;颗粒内还含有类胰蛋白酶、胃促胰酶和糜蛋白酶,释放后可降解结缔组织的基质成分,促进基质的新陈代谢;激活后可诱导成纤维细胞增生,促进胶原纤维的合成;释放的肝素还可促进血管内皮迁移,导致血管增生;此外,肥大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微环境。第4章 软骨和骨(看答案点此处)(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成骨细胞的结构特点不包括 A.细胞呈矮柱状或立方形 B.细胞核大,核仁明显 C.胞质嗜酸性

D.高尔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发达 E.相邻细胞之间可形成缝隙连接

2.有关破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哪一点是错误的? A.细胞大,胞质嗜酸性 B.含有一个巨大的细胞核 C.胞质含许多溶酶体和吞噬泡 D.接触骨基质的细胞表面有皱褶缘 E.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长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初级骨化中心的出现 B.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 C.骨领的出现

D.骨膜内成骨细胞的成骨 E.骺板软骨的不断生长和骨化 4.软骨囊是指

A.软骨表面的疏松结缔组织 B.软骨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 C.软骨细胞周围的软骨基质 D.软骨细胞周围的胶原纤维 E.软骨细胞所在的空腔

5.H-E染色的透明软骨切片中看不到纤维的原因是 A.软骨组织不含纤维

B.纤维在H-E染色中不着色 C.纤维平行排列 D.纤维密集排列

E.纤维与基质的折光率相同 6.相邻骨细胞突起间有 A.桥粒 B.半桥粒 C.缝隙连接 D.中间连接 E.紧密连接

7.骨陷窝和骨小管内除含骨细胞及其突起外还有 A.毛细血管 B.毛细淋巴管 C.神经末梢 D.组织液 E.结缔组织

8.长骨骨干内的血管穿行于 A.穿通管和中央管 B.中央管和骨陷窝 C.骨陷窝和骨小管 D.穿通管和骨陷窝 E.中央管和骨小管 9.分泌类骨质的细胞是 A.间充质细胞 B.骨原细胞 C.成骨细胞 D.破骨细胞 E.软骨细胞

10.骨板的组成主要是 A.平行排列的细胞

B.平行排列的细胞和骨盐 C.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和骨盐 D.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和骨盐 E.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和细胞

11.与透明软骨比较,纤维软骨的主要特征是 A.软骨基质较多

B.基质中含大量胶原纤维束 C.无同源细胞群 D.软骨陷窝不明显 E.无软骨囊 12.弹性软骨见于 A.关节盘 B.椎间盘 C.耳廓 D.气管

E.关节软骨

13.软骨分类的依据是 A.软骨细胞的数量 B.软骨细胞的形态

C.软骨基质中硫酸软骨素的含量 D.软骨基质中纤维的种类和数量 E.软骨的功能

14.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相同点是 A.细胞位于陷窝内

B.细胞周围的基质形成嗜碱性的囊 C.细胞有长的突起 D.有同源细胞群 E.含有血管

15.与软骨组织的营养有关的结构是 A.陷窝和小管系统 B.丰富的毛细血管 C.淋巴管 D.营养血管

E.富含水分的软骨基质

(二)B型题 A.内环骨板 B.外环骨板 C.骨单位 D.间骨板 E.粘合线

16.含骨盐多而胶原纤维较少的骨基质

17.由中央管及其周围同心圆排列的骨板构成

18.长骨骨密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19.除骨陷窝及骨小管外,无其他管道通过 20.较整齐地环绕于骨干外侧,骨板层数较多 A.骨陷窝 B.软骨囊 C.软骨陷窝 D.骨小管 E.穿通管

21.含有小血管和神经 22.含有骨细胞的突起 23.含有骨细胞的胞体 24.含有软骨细胞

25.含有硫酸软骨素和纤维 A.软骨贮备区 B.软骨增生区 C.软骨钙化区 D.成骨区 E.骨领

26.软骨细胞纵向成行排列 27.软骨细胞小而分散存在 28.软骨细胞肥大、退化、死亡

29.软骨雏形中段周围部的原始骨组织

30.H-E染色可见中央染成蓝色、表面染成红色的过渡型骨小梁

A.骨原细胞 B.成骨细胞 C.破骨细胞 D.软骨细胞 E.骨细胞

31.为间充质分化的一种原始细胞,可增生分化最终形成骨和软骨

32.位于骨组织表面的细胞,产生骨的有机基质和纤维,并促进骨的钙化 33.存在于骨组织表面的多核巨细胞

34.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位于骨陷窝内

(三)X型题

35.软骨组织与固有结缔组织的不同在于 A.软骨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B.软骨组织的细胞只有软骨细胞 C.软骨基质呈固态

D.软骨组织内无血管和神经 E.软骨组织只含胶原纤维 36.骺板软骨 A.是纤维软骨

B.位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之间

C.在机体发育期,其软骨细胞不断增殖 D.是长骨增长的结构基础 E.青春期之后软骨钙化为骺线 37.骨组织十分坚硬的原因包括 A.基质内含大量骨盐

B.羟磷灰石结晶与胶原原纤维紧密结合 C.胶原纤维排列成层,相邻两层相互垂直 D.骨基质结构呈板层状

E.骨细胞与羟磷灰石结晶紧密结合 38.骨原细胞可直接分化为 A.成骨细胞 B.骨细胞

C.成软骨细胞 D.软骨细胞 E.破骨细胞

39.影响骨生长的因素包括 A.遗传因素 B.激素 C.维生素 D.营养

E.细胞外钙

40.3种软骨组织的共同点是 A.有软骨囊

B.纤维相互平行或交织排列 C.有少量毛细血管 D.有同源细胞群

E.软骨细胞可分裂增生

41.关于透明软骨的软骨细胞,下列叙述哪些正确? A.均位于软骨陷窝内

B.近软骨膜的细胞体积小,单个分布 C.中央部的细胞体积大,同源细胞群明显 D.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E.主要以糖酵解方式获得能量 42.能产生纤维和基质的细胞有 A.骨原细胞 B.破骨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成骨细胞 E.软骨细胞

43.关于骨单位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围成筒状结构 B.平行于长骨长轴

C.中央管内的血管和神经伸入骨小管内 D.越成熟的骨单位,其中央管越大 E.被吸收后的残余部分改称间骨板 44.骨发生过程中

A.骨原细胞不断增殖分化 B.成骨细胞不断分泌类骨质 C.骨细胞不断增殖 D.破骨细胞不断溶解骨质 E.血管向骨内生长

二、名词解释 1.同源细胞群 2.骨小梁 3.哈弗系统 4.骨板

5.骨原细胞 6.软骨内成骨 7.骨领

三、问答题

1.试比较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的组织结构异同。2.试述长骨骨干密质骨的结构特点。3.试述骨是如何加长和增粗的。

4.从透明软骨的结构说明软骨的生长方式。5.试述成骨细胞的来源、结构及其功能。

参考答案(看思考题点此处)(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C 2.B 3.E 4.C 5.E 6.C 7.D 8.A 9.C 10.D 11.B 12.C 13.D 14.A 15.E

(二)B型题

16.E 17.C 18.C 19.D 20.B 21.E 22.D 23.A 24.C 25.B 26.B 27.A 28.C 29.E 30.D 31.A 32.B 33.C 34.E

(三)X型题

35.BCD 36.BCD 37.ABCD 38.AC 39.ABCDE 40.ABDE 41.ABCDE 42.CDE 43.ABE 44.ABDE

二、名词解释

1.同源细胞群是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软骨细胞群,位于软骨组织的中部。每个同源细胞群有2~8个软骨细胞,包含在一个大的软骨陷窝内,后者又分成几个小的陷窝,各含一个软骨细胞。越靠近软骨的中部,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目越多,反映了软骨的间质性生长。

2.骨小梁是由数层不甚规则的骨板及其中的骨细胞所形成的针状或片状结构,它们交错成为多孔的立体网格样支架,构成骨松质。3.哈弗系统又称骨单位,主要分布于长骨的骨密质内,沿骨的长轴排列。骨单位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及其中的骨细胞组成,呈圆筒状;中央的管道称中央管或哈弗管,衬以骨内膜,管内含小血管和神经等。骨单位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结构单位。

4.骨板是呈板层状的骨基质,由大量胶原纤维、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排列的细针状骨盐结晶及少量无定形基质组成。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胶原纤维相互垂直,骨细胞则散在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的骨陷窝内。骨板的这种结构有效地增强了骨的支持能力。

5.骨原细胞是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干细胞,位于软骨膜和骨膜内层。骨原细胞由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细胞较小,胞质弱嗜碱性。骨原细胞与软骨和骨的生长、改建等有关,软骨膜内的骨原细胞分化为成软骨细胞,进而分化为软骨细胞;骨膜内的骨原细胞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

6.软骨内成骨是人体大多数骨的发生方式。先由间充质形成一个软骨雏形,以后逐渐将其替换成骨。替换的顺序是先中段、后两端,中段形成骨干,两段形成骨骺。骨干的中央形成骨髓腔。骨干和骨骺之间保留的软骨为骺板,为骨生长加长的基础。

7.软骨雏形中段软骨膜内的骨原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后者在软骨膜下形成领圈状薄层原始骨组织,包绕软骨雏形中段,称为骨领。骨领形成后,其表面的软骨膜即改称骨外膜。骨领以后逐渐增厚增长,并改建成骨干的骨密质。

三、问答题

1.⑴相同点:①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②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软骨周边的为幼稚软骨细胞,体积较小,常单个分布;软骨中央的为成熟软骨细胞,体积较大,多为2~8个集聚在一起,构成同源细胞群。③软骨基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含较多的硫酸软骨素,呈强嗜碱性,称软骨囊。④软骨组织内均不含血管。

⑵不同点:软骨基质内所含纤维的成分各异,透明软骨含胶原原纤维,纤维软骨含大量平行或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弹性软骨含大量弹性纤维。

2.长骨密质骨由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3个部分构成。①环骨板位于长骨骨干内、外表层,分别称为内环骨板和外环骨板。外环骨板厚,由数层或数十层骨板构成,较规则地环绕于骨干的外周;内环骨板薄,仅由数层骨板构成,不如外环骨板规则。②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为短柱状结构,由多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弗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中央管内有血管和神经。③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内、外环骨板之间,形状不规则,由数层平行的骨板构成;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④骨密质中还有横向穿行的穿通管,内含血管和结缔组织,联通相邻骨单位的中央管。

3.⑴骨的增粗:骨外膜下的骨原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后者在骨干表面添加骨组织,使骨干变粗。而在骨干的内表面,破骨细胞吸收骨组织,使骨髓腔横向扩大。

⑵骨的加长:通过骺板的不断生长和演变而实现。①从骨骺端到骨干的骨髓腔,骺板依次分为4个区:软骨储备区、软骨增生区、软骨钙化区和成骨区。②成骨细胞在钙化的软骨基质表面成骨,构成条索状的过渡型骨小梁。③破骨细胞在钙化的软骨基质和过渡型骨小梁表面进行破骨,从而骨髓腔向长骨两端扩展。④软骨钙化区不断地被破骨细胞分解吸收,软骨增生区不断补充软骨钙化区,软骨储备区不断有部分软骨细胞增生,补充软骨增生区。如此,骨不断加长。⑤至17~20岁时,骺板软骨被骨组织取代,成为骺线,骨终止加长。

4.①透明软骨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②靠近软骨表面的软骨细胞较小而幼稚,呈扁平椭圆形,大多单个存在;渐至软骨深部,软骨细胞逐渐增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并形成2~8个细胞的同源细胞群。③软骨基质由无定形基质和纤维组成,由软骨细胞分泌。④周边的软骨细胞是从软骨膜内的骨原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向软骨表面添加新的软骨细胞,并分泌基质和纤维,使软骨组织从表面向外加厚,这是外加性生长,或称软骨膜下生长。⑤深部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同源细胞群,并产生软骨基质,使软骨组织从内部增大,这是间质性生长,又称软骨内生长。

5.①成骨细胞由骨原细胞增殖分化而来。②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通常单层排列在骨组织表面;细胞核大而圆,胞质嗜碱性;电镜下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③成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泌类骨质和使类骨质钙化:细胞产生类骨质,并向类骨质中释放基质小泡,小泡内含细小的钙化结晶;钙化结晶进入类骨质后,即以此为基础形成羟基磷灰石结晶。④成骨细胞还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⑤成骨细胞被自身分泌的类骨质包埋后,转变为骨细胞。第5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看答案点此处)(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 A.石蜡切片、H-E染色 B.冰冻切片、H-E染色 C.涂片、H-E染色

D.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E.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2.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内含有 A.碱性磷酸酶 B.吞噬素和溶菌酶

C.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 D.组胺酸

E.芳基硫酸酯酶

3.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外周血红细胞无细胞器 B.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 C.细胞呈双凹圆盘状

D.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E.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 4.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

B.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 C.来自多核巨细胞 D.细胞核常分4~5叶

E.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 5.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B.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

C.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 D.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

E.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白三烯 6.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B.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 C.胞核呈圆形

D.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

E.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 7.关于血小板描述正确的是 A.是有核的细胞 B.细胞直径7~8μm C.胞质中有嗜碱性的特殊颗粒 D.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 E.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8.关于单核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占白细胞总数的3%~8% B.是最大的白细胞

C.细胞核呈椭圆形或肾形,着色较浅 D.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E.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脱落后形成血小板

9.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 A.残存的滑面内质网 B.残存的多聚核糖体 C.残存的溶酶体 D.残存的线粒体

E.残存的高尔基复合体 10.多能造血干细胞是

A.发生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B.是一种小淋巴细胞

C.不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细胞繁殖 D.起源于胚胎外胚层

E.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大淋巴细胞相似 11.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 A.卵黄囊血岛 B.骨髓 C.肝 D.淋巴结 E.脾

12.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A.分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

B.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 C.细胞分裂能力从无到有 D.细胞核由大变小 E.红细胞核消失

7.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篇七

1 构建学习资源教学平台

本着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以发挥网络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优势为出发点,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交流, 我们依托校园网构建了一个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学习资源教学平台。下面分别介绍了该平台的设计开发方法、步骤以及实现的主要功能。

1.1 开发方法与步骤

该平台利用ASP.net动态网站开发技术, 实现了Browser/Server模式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双语网络实验室学习资源教学平台。平台开发分为四个主要步骤完成:第一阶段为系统的需求分析, 第二阶段为系统的模块设计与开发, 第三阶段为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 第四阶段为系统的发布、运行和维护。

1.2 教学平台功能

该网络教学平台分为组织学与胚胎学双语网络实验室学习资源库与师生交互式网络平台两大部分。学习资源库主要功能模块包括中英文的:实验课程教学资源模块、实验测评系统模块和素材资源库模块。交互式平台模块主要用于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可实现同步与异步交互。

组织学与胚胎学双语网络实验室学习资源教学平台中文主页面上设有各类学习资源的链接 (如图1所示) , 包括课程简介、授课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考试考核、教学大纲以及英文版等不同内容的链接。

交互平台主页面分实验教学和教师辅导答疑两大部分。登陆后, 学生可以浏览、发布信息, 教师可以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浏览、修改和删除。其中, 教学部分主要由教师给出各部分的课程学习指导, 供学生浏览。辅导答疑区主要用于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建构式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它强调学习是个体的自主学习的行为, 教师只是对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2]。在建构式学习理论中教师成为学生知识和经验构建的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做的工作是“计划”、“干预”和“解答”。因此, 我们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设计了师生导学互动教学模式, 该模式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教师指导并重的教学方式[3], 主要内容包括: (1) 定期在教学平台发布由教师设计和制定的课程学习指导, 囊括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 及重点学习内容。学生可在课程教学指导下,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 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 可通过网上教师辅导答疑区与教师进行交流, 答疑解惑。

2.1 定期发布专业课程教学学习指导

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编写各个章节的课程教学指导, 学生可以通过在网上公布的教学指导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自主学习, 并通过实验测评系统检测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时, 可借助师生交互平台及时与教师沟通和交流。

2.2 教师在线实时辅导答疑

教师在网络学习中的学习辅助非常重要, 师生交流是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当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时,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通过交流, 学生的疑问可以获得解答, 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针对大学一年级医学本科各专业的学生, 进行师生导学互动式网络教学实践, 教师每周安排了两次网上在线辅导答疑。此外, 经常不定时解答学生网上的提问, 开展师生之间网上互动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在线实时与非实时辅导, 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网上学习情况, 学生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 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2.3 效果评价

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结束后, 对本科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进行组织学与胚胎学双语网络实验室学习资源教学平台应用效果问卷调查 (如表1所示) 。

结果表明, 有81%的学生认为该网络教学平台对学习有帮助, 有8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有95%的学生认为该平台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有89%的学生希望继续开展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3 讨论

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建立专业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丰富的、开放式的自主学习环境, 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经我们初步实践发现, 学生普遍期待建立更多的专业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平台, 对网络学习资源平台的建设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但是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及如何建立一套适应网上自主学习的评价体系, 客观准确地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 给学生及时的反馈, 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志选.现代远程网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30 (5) :154-156.

[2]杨晓, 刘成凤, 高鹏, 等.建构主义视野下《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2 (6) :415-417.

8.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篇八

关键词: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前言:《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动物医学学生学好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及兽医产科学等动物医学课程的关键所在。其研究的内容包括动物机体的微细结构及个体发生和发育;该课程属于形态学范畴,研究对象细微复杂,专业术语多,所涉及内容广且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大部分学生反映该课程是一门枯燥乏味、抽象艰涩、难以理解和记忆的学科。而传统《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则以幻灯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授课,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学习,这样不仅学生获得知识的量不大且不能加深记忆,因此教学效率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建立与使用大大改善了传统《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条件,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优良的基础。在此情形下,对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改进已势在必行,本课题将充分利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这一教学资源进行理论课与实验课“反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1、显微互动实验室创造的优势教学条件

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专业问题,而实验课教学是学生尝试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参加本专业工作时能够有的放矢,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实验课比理论课更重要。传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实验中,学生各自使用自己的显微镜,只能独立观察各自的观察切片,不能同时观察到其他学生显微镜下的切片图像,无法实现切片标本多样性资源的共享[1]。并且学生使用传统显微镜时,师生不能同时观察切片,当学生找不到靶组织或有疑问时,老师只能在观察切片后给学生讲解,学生只能在老师的讲解描述中结合自己所观察的单一切片样本自己去找、去体会,观察的不够深入。这样学生不仅难以快速理解、掌握,由于切片样本单一,还耗费实验时间,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不能整合优化多切片样本资源的同时观察及共享。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切片结构可以直接显示在与之相连的电脑上,当学生找不到目标结构或有疑惑时,师生便可以通过电脑显示屏观察切片,老师也可以在电脑屏很直观的分析指导问题所在。不仅缩短老师有针对性解答问题的时间而且学生也容易听懂,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可以将某一同学发现的问题分享给全班同学,大家都能相互学习理解,实现多样性切片的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间内解决更多的知识点疑问,便于消化理解,学习到更多理论和实验契和的知识。数字化的显微数码网络互动教室的应用,实现了切片信息多靶样本的资源共享与整合,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全面的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2]。

2、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实验课反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甚至出现了本科生与同专业的专科生竞争同一个岗位,结果专科生被录取而本科生被淘汰的情况,原因就是本科生大部分只会一些理论性知识,而实践操作能力却远不如专科生。本科生多“应试性人才”,动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在校期间成绩优秀,但却不会给动物看病的大有人在。

针对传统教学的这些不足之处,本课题基于“显微互动实验室”这一优势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对传统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进行“反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即由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前安排并指导学生对《动物组织胚胎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一个知识点的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整理提前观察相关切片标本,以“教科书内容”为主,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知识体统的最新进展为辅,课后把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串联。讲台下的老师有针对性的对于理论和实验切片内容讲解不准确、重点不突出的知识点强化解疑,便于同学理解掌握正确的重点知识点。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对查阅的最新相关研究知识进行了梳理,再通過自己的讲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这一环节,使学生由“被动的接收”变成“主动的学习”,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理论课的提前预习和实验切片的观察能力,对于未来学生参加工作和科研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

《动物组织与胚胎学》理论课和实验课“反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跳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创造性的主动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极大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一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3、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反转课堂”改革的具体措施:

3、1改变教学模式,增强教学互动;加强教学管理,严肃课堂纪律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重要的动物医学专业基础学科,内容抽象复杂,描述的是微观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情况下我们肉眼看不到、摸不着,学生普遍觉得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该课程的学习是在大学一年级,这时候的很多学生还未完成高中到大学这一角色的转变,大部分学生仍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和听课方式,他们更习惯以老师为“拐杖”被动的去学习。大学老师授课多以课件为主,讲课速度较快,学生往往会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课程内容难、课时偏少、学生听课和学习方法不当的共同因素作用下,导致大部分学生因听不懂这门课而选择玩手机、开小差、睡觉甚至逃课,这种情形下改革已势在必行。

nlc202309081715

(1)首先,老师应该严格实行点名制度或者课前提问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来上课,杜绝学生逃课现象。

(2)其次,老师应该适当提及典型的关于动医临床方面的病例,把这些典型病例和理论课相关内容串联,比较并解释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有关的知识,强调该学科联系的重要性,煽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3)然后,老师还应该在讲课过程中积极向学生提问,间接督促学生集中听课的注意力,同时“反转课堂”的应用,还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4)最后,学校还应该加强有关人员的巡逻,加强教学管理,严肃课堂纪律。

3、2增加实验课课时,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讲解: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的重要途径。理论课是基础,实验课才是重点。实验课甚至比理论课更重要。老师应该用最短的时间将理论知识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概括讲解,将具体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用大量的课后空闲时间细细阅读、理解,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上提出来,老师给学生集体讲解。这将避免实验课中理论课基础知识的过度重复,占用大量的实验课课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切片。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组胚教研室已经将《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2学时调整为3学时,这样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切片,便于深入的理解、消化、应用。利用现有的“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这一教学平台,结合组织切片具体讲解,期间可以适当给学生放一些典型病理性的组织切片,让学生将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对照学习,加深记忆。同时又可以提前学习《病理解剖学》相关知识,为以后《病理解剖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吸纳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结论:“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出现是《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的一个巨大飞跃,可以有效的针对切片靶样本多样性将讲解、示教、观察、问答、讨论、测试、监督和共享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变,同时“理论课和实验课反转课堂”教学的应用,让学生主动投身于教學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实现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且可将“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为社会培养了创新型和创业型的高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力,郭泽云,吴春云,李坪.数码显微互动教学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11,33(5):1-4.

[2]张新华,孙建华,徐辉,周国民.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04,27(2):10.3969/ j.issn.1001-1633.2004.02.038.

上一篇:我爱少先队演讲稿下一篇:高三语文教师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