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的本质

2024-07-03

四个全面的本质(精选11篇)

1.四个全面的本质 篇一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四个全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认真学习领会和正确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布局,从哲学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它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四个全面”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我们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首先,我们看一看“四个全面”是怎样提出和形成的。其次,我们分析一下“四个全面”将如何协调推进。

在2月11日,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喜迎新春·联欢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就一语中的,深刻阐述和揭示了“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提出来的,它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延大大拓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将来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四中全会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的战略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对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对党的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获得的经验、形成的成果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今后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出的新要求。“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四个全面”来自实践,要发挥好战略布局对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并发展之、完善之,然后再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对新的实践又指导之、引领之。“四个全面”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实践中。它的每一个“全面”的演进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它的整体协调推进也将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变动不居的、发展变化的、循环往复的,直到其目标任务的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开始。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的原理,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不能以机械的、固定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看问题。要认识规律、探索规律、遵循规律、把握规律,不做违反规律的事。要树立世界眼光、统筹战略思维、运用创新方法,鉴析好世情、依据好国情、把握好党情,不断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四个全面”是一个系统

马克思主义指出,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联系是客观、普遍存在的。一切事物、现象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则构成联系。“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第二、第三和第四个“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布局中的三大战略举措。从整体上看,“四个全面”是一个系统,并且是一个大系统,而每个“全面”则又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小系统。每个小系统又有自己的具体内容,由此决定着系统的性质、功能、作用和地位。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四个全面”也不是四个部分的简单组合,而是有机的统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由此构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

那么,“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各自是一个什么系统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是党的所确定的,就是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翻一番。其基本内涵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系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是5加1加1:即覆盖构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相对应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等,具体内容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项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系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全面从严治党是调控系统。党的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把党建设好,充分发挥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关键在“治”,要害在“严”。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要求是: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这些要求实际上强调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上都要“严”起来,即思想要严、教育要严、组织要严、标准要严、作风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把“严”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并将其作为一条贯彻始终的主线。全面从严治党标定了治党的路径,提出了“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要求。

“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及其内容,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是一个系统的原理,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观察大势,着眼大局,把握大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防止单打一,防止顾此失彼,防止孤军奋进,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关注每个“全面”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协同性。善于谋划、善于筹划,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统筹,全局和局部配套,渐进和突破衔接,横向和纵向连线,上下和左右贯通。

三、“四个全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法则。“四个全面”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以及每一个“全面”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总起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在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地位,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支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实现,四者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之中。进一步具体来说,全面深化改革,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其改革的本身也包含了法治建设和管党治党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既内含了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固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内容,也包含了依法治国和依规管党治党的内容。而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起着重要的政治引领和思想保证、组织保证的作用,而三者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所以,同时它们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四个全面”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相互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尽管每一个“全面”讲的内容各不相同,分属不同的范围和领域,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辩证统一关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原理,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坚持两手抓,坚持辩证思维。既抓改革,又抓法治;既抓物质文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和其他文明建设;既抓经济工作,又抓思想政治工作;既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又抓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就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与推进“四个全面”有关的重要关系,比如,“四个全面”中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关系,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党和法的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领导干部带头和全党全社会参与的关系,反腐倡廉中治标和治本的关系,等等。

四、“四个全面”是全局和重点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在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里,主要矛盾是处在支配地位和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四个全面”是全局和重点的有机统一。从“四个全面”的内容、功能、地位、作用看,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各国共同的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平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在“四个全面”中有战略目标,有战略举措,战略举措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的。然而,“四个全面”又是一个动态的矛盾运动过程,反过来,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四个全面”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又各自成为目标和手段。比如,当一定环境下,改革不突破成为阻碍发展的主要障碍时,寻求改革突破就成为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工作推进的重点。当一定环境下,法治不完善,不足以保护改革,固化发展成果时,加强法治建设就成为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必须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当一定环境下,党的建设问题凸显,影响党的威望和形象时,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就成为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必须狠抓的工作任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这条线索勾勒出了党治国理政的“路线图”和社会主义中国行进的未来前景。

另一个方面,如果我们从“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的内在要素看,也会发现它们的每个要素之间也不是完全处在等同和平列位置的,各自的系统中也有工作的着重点、侧重点。比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诸项目标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始终是整个目标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点目标,只有这个目标实现了,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对所有改革起着牵引作用。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既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但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再比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党员领导干部对全社会起着“关键少数”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还比如,全面从严治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思想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组织建设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作风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制度建设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反腐倡廉建设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是全局和重点有机统一的原理,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牵住工作中的“牛鼻子”,抓重点,抓关节点,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敢于点穴位、疏经络,聚焦疑点,破除难点,发力重点,推出亮点。就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这样我们才能在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中,占“高屋建瓴”之势,得“势如破竹”之效,取繁荣昌盛之功。

2.四个全面的本质 篇二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代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部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我们党和国家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基于时代背景和形势任务变化,不断思考和挖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特征和时代意义,对于我们不断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积聚实现中国梦的大众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特征是“全面”

“全面”二字集中体现了我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传统。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摆在我们面前。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解决体制机制上的失衡与缺陷,就需要我们改变思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从单兵突进到全面统筹、从“四个现代化”到“五位一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党始终恪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中国国情之实,走特色发展之路,既没有走上僵化封闭的老路,也没有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当前我国又站在了历史新起点上,除了牢牢牵住经济建设这一“牛鼻子”,更要注重总体谋划。建国前后贫瘠落后的中华大地,决定了必须“单兵突进”,用高速的经济发展来使人民脱贫致富。如今“发展起来以后”,发展本身又带来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更加关注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持续性,这是联系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伟力在于人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全面深化,具体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是通往共同富裕理想的康庄大道。习主席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可见,以习主席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保持着革命时期党对人民群众的质朴情感。当前,尽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格局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党的执政和国家发展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必须看到,党始终没有放弃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祉,坚持把发展的问题放到发展中来解决。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我们党谋求突破与创新的努力始终没有变。从固步僵化到改革开放,从封建落后到屹立东方,发展格局一直在变,党为人民谋划的小康梦不但没有变,而且已经从“朦胧画”逐渐变成了清晰的“工笔画”。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格局巨变的今天,仍然作为党指导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仍然在人民。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生原动力在于正确的政治方向

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和平演变”“文化殖民”,一刻也没有停息。“四种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能不能经受住这些风险挑战的考验,是对新一代共产党人政治方向是否坚定、理想信念是否牢靠的又一次大考。应该看到,当前党的肌体健康确实出了一些问题,部分党员甚至是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金钱,不拜道德拜鬼神;“管灵魂的出卖灵魂,管反腐的带头腐败,管干部的带头卖官鬻爵,讲艰苦奋斗的带头贪图享乐”。[2]带领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马克思主义,真切面临着“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3]的风险。基于“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4]的忧患意识,全党上下大兴“打虎拍蝇”之势,上紧整治“四风”发条。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教育整顿活动,再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正是我党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病症,祛除滋生于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规整党风、牢固信念、匡正方向的一套组合拳。可见,在新形势下,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仍将是我党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不变遵循。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生命接力,把中国推到了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面前。我们从未有过地接近这一伟大目标,也肩负从未有过的使命担当。作为新一代共产党人,要敢于用生命去接续、传承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助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的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讲信仰的不能丧失信仰——谈以整风精神革除问题积弊[N].解放军报,2014-12-0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3.四个全面的本质 篇三

——全球即将进入中国世纪。未来10年,中国可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不会像日本一样,加入西方阵营。

——中国领导人很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为什么不呢!他们再次觉醒的使命感,是一股势不可当的力量。

——他们将坚持和平崛起的路线,奉行邓小平韬光养晦的指示,在经济及技术上争第一。但不会接受美国在二战后主导的世界秩序。

李光耀说,他在中国问题看法上出错的可能性大约1/5,“如果观点无误,那中美两国将在未来几十年展开激烈较量”。

这正是我一再说的:“全球一盘棋,中美大博弈!”

中美博弈什么?过去如何?未来如何?这要从1979年谈起。

自1979年迄今,中国已经有过了三个战略机遇期,战略互动的对手都是美国。第一个机遇期从1979年到1991年,当时中国决定换一条路走,即改革开放,但一无理论指引,二无经验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正巧美国要打“中国牌”对付苏联,跟中国建交。这段时期是蜜月期,美国在许多方面给予中国协助,中国也牢牢抓住了这个机遇期,搞四个现代化。但此一机遇期在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告一段落。

1991年到2001年,是第二个机遇期。美国主要是克林顿执政,冷战结束,苏联和东欧波浪潮掀起,美国十分自负于其价值与体制,并希望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放诸四海。于是对中国极尽诱导之能事,每年并以“最惠国待遇”为饵。此一期间,两国关系已不若上一阶段,并先后发生银河号事件及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但总的来讲,尚称不恶,乃在2011年以中国入世,双方满意,告一段落。

2001年开始,小布什新保守主义鹰派团队执政,时美国国力丰盈,十分嚣张,竟列出所谓的“邪恶国家”名单,并视俄与中为竞争对手。但“9.11”事件搅乱了布什的“路线图”,为了反恐,先后发动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结果元气大伤,债台高筑,其后再遭世纪金融海啸冲击,美国完全无力东顾。中国则继续韬光养晦,抓住了第三个宝贵的机遇期。

综观过去的三个机遇期,中国战略互动的主要对象都是美国,但互动性质则有所不同,依序分别是:美国(1)利用;(2)诱导;(3)警惕——中国。但很明显,到第三阶段时,本已想对付中国,却被反恐战争所累,不得不暂时搁置。

奥巴马2009年上台之后,决定全盘调整战略,进行战略东移,重返亚太,剑指中国。而此时中国GDP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了。这即是李光耀目睹的、并赖以对未来预测的现状。不妨就把奥巴马上台之后的形势看作是中国的又一个(或第四个)战略机遇期——与前三个一样,互动对手仍是美国,让人关注的是,互动性质又将是什么?

套用春秋战国的历史经验,中美互动的逻辑不外两种模式:一是合纵,六国联合对抗秦;二是连横,被合力对抗的秦,联合六国中最大的齐,共同对付其余的五国。在奥巴马第一任期中,由希拉里主导的就是合纵战略,积极联合几乎所有中国周边国家一起对付中国,所以她是一个合纵派。美国有没有连横派?新国务卿克里是不是?需要时间观察。但基辛格肯定是个连横派,他在《论中国》一书中主张中美应共建“太平洋共同体”,非连横而为何?当然,近来中国一再向美国倡议的共建“新型大国关系”也是一个连横的概念。重要的关键点是,无论是共建“太平洋共同体”或共建“新型大国关系”,要如何共建?换言之,共建的基础为何?在哪里?

事关中美关系及世局演变,李光耀描绘了可能的趋势,但未给出答案。容我在后文中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分析。

4.“四个全面”的辩证思维特色 篇四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纲领、总方针,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动展开和灵活运用。深入学习贯彻“四个全面”的总方略,必须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及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立足治国理政的全局和根本,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战略目标,深刻体现了融科学性与人民性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廓清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貌,具有科学性。古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布局,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统一在一起,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进行阐述。同时,每一个“全面”又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子系统。“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中国由大向强的总方略。由大向强,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如何实现这“关键一跃”,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课题。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要用几十年解决西方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要解决自身特有的突出矛盾问题。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和“贪污腐化陷阱”等,这些都给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更好地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实现中国梦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坚持改革与法治的统一,坚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抓好党的建设这个最大政绩的统一,破解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确保发展风险有序可控,为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提供“路线图”。“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中国梦实现的总抓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实现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宏图伟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忍不拔地共同奋斗、接续努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懈前行。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不仅使我们党着眼总的战略大局,着眼当下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实际出发所做出的英明决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矢志不移,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写照,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总遵循,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四个全面”不仅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且体现了我党的人民性本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庄重承诺,展现的是我们党执政的宗旨信念和奋斗情怀,体现在对群众的关心、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民生的关注上,更体现在我们党履职尽责、制定发展战略,抓住根本、着眼长远、谋划全局,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上。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全面小康描绘了人民幸福的近期愿景。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仅是温饱富足,而且要社会公平公正,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共同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全面小康的核心就在于“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等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把13多亿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方方面面,着眼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了实现人民幸福的体制障碍,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了保障人民权利的制度基础。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党能否永葆先进性质和恪守根本宗旨。党风关乎民心,反对腐败顺应民心,全面从严治党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同和高度支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谋篇布局,是人民愿望的表达,是新形势下党执政为民的集中表现。

二、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由实践来检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既是理论也是实践,既是目标也是纲领,集中体现了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四个全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辩证思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是治国理政基本方略认识与实践上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四个全面”的逐步形成就体现为过程的集合体。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就深刻揭示并阐明了“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把这四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有机统筹在一起,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政方针有了清晰认知和整体把握后,对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做出的崭新部署,是治国理政思路的重大升华。“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主攻目标、战略方向、重点领域。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对“四个全面”的定位也是一个不断升华与深入的过程。最初,这“四个全面”是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要求以及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2015年2月初,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党的工作战略布局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工作布局正确,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和挫折。“四个全面”是从实践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党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必然对实践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现在,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因而在实践中越来越心中有数、充满自信。我们要沿着这样的方向继续前进,不断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打开新局面。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发挥好战略布局对实践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使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然后再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对新的实践又去进行引领和指导,从而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四个全面”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实践中。它的每一个“全面”的演进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它的整体协调推进也将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变动不居、循环往复、发展变化的,直到其目标任务的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开始。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一是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即便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人均下来也只是世界中游水平。从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到相对落后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亟待破题的“三农”问题,到不断增加的环境资源压力,这些基本国情,都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工作的客观基点。二是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呈现新特点、产生新问题。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基本国情的内涵在变,面临的风险和困难也在变。如何升级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怎样推进腾笼换鸟取代傻大黑粗,如何驱散“十面霾伏”重塑美丽中国„„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其中很多是我们没有遇到、没有处理过的,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不能以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看问题,思想认识上的与时俱进,是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的基本前提。三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不做违反规律的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还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集中体现了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方针。深入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和深刻蕴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产生的。任何事物的持续发展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展开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小康社会、关于深化改革、关于依法治国以及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大思想,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基础上整合起来的,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例如,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八大描绘出“全面小康”的清晰图景,体现了我们党对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一以贯之的延续性。当前,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道路,不断拓展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开创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崭新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我们要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正确的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闯难关,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化解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沿着这条道路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构建了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宏阔战略视野。历史常常在继往开来中展现新气象新境界,也在继承与创新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创新,是事物生生不息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固有品质,虽然“小康”、“改革”、“法治”和“从严治党”以前都提出过,但这次在这四个方面之前加了“全面”,并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提出来,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一个闪亮的创新之点。“四个全面”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并提出全覆盖、全领域的新要求;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体系。同时,“四个全面”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战略布局,围绕一个战略目标,构建三大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内含法治建设的加强和法治体系的完善,用改革完善法治,使法治永葆生机;“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固化改革成果,用法治保障改革,实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领导保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题。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思想,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存在于十八大精神之中,存在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之中,是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的凝练表述和显著标识。可以说,“四个全面”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道路已开辟,航向已指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不会扭转,在协调推进中围绕好、贯彻好、落实好“四个全面”,是充分发挥这一战略布局实践威力的核心要义。“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队政工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5.四个全面总结 篇五

通过两周的讲解,我知道并了解了“四个全面”的含义。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这是党中央一直以来倡导的一个工作,近几年国民总体经济都有所增长,逐渐向小康社会迈进。(2)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4)全面从严治党

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总书记在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四个全面”是我国的一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6.四个全面的本质 篇六

中国大唐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 从实际出发, 坚持以全面责任管理为抓手, 以风险防控为重点, 以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载体, 积极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 努力实现安全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大唐承担着首都电网50%的供电负荷, 政治保电责任重大, 在三北 (东北、华北、西北) 地区拥有2 168万kW热电联产机组, 冬季供热任务艰巨。近年来, 我们出色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的安全供电, 保证了城市的供热工作, 成功应对了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 始终保持平稳的安全生产局面, 切实履行了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2009年, 大唐集团按照国家“安全生产年”的部署, 认真制定公司系统“安全生产年”行动计划, 深入开展“三项行动”, 加强“三项建设”, 杜绝了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 杜绝了一般以上的设备事故, 设备可靠性水平不断提高。

以全面责任管理为抓手确保各项工作到位

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领导就是责任”, 要着力解决责任制大而化之的问题, 以及张德江副总理关于全面落实领导责任、技术责任、监督责任和现场管理责任的指示精神, 大唐集团积极探索实践, 自上而下从目标出发确认与追究责任, 自上而下从问题出发认识与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 用“五确认一兑现”管理方法,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体系, 建立目标倒逼和责任认证与追究机制, 从提高领导力和责任心入手, 实施全面责任管理, 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到位做实。

集团公司领导率先垂范, 坚持定期召开安委会会议, 研究、分析公司系统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 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坚持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坚持每年1月1日下发安全生产1号文件;坚持每年部署公司系统安全生产月活动;坚持每周召开安全生产视频调度会议, 开展安全生产责任制贯彻落实专项效能监察活动, 督促各级领导履职到位。

公司系统完善了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 建立了以10项监督5项管理为基础的技术标准, 对设备主要技术参数和状态实时监控;重视安全监督队伍建设, 在基层企业均设置了独立安全监督部门, 实施专职安全监督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以车间、班组为重点, 以深入开展“三讲一落实”活动为载体, 不断规范作业行为;落实业主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 对外包、外委项目实施“大监督一体化”管理, 整合机构, 统一标准和要求, 坚决杜绝“以包代管”。

以风险管控为重点建立隐患排查长效机制

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 大唐集团不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 把工作重点前移, 从源头做起, 实施风险防控, 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构筑了从面到点、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实时全员、全工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防控体系。

2003年开始, 大唐集团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 全面控制安全风险。7年来, 组织专家3 100多人次, 现场查评170多厂次, 排查和治理隐患5万8 700余项。通过评价、整改、复查、再整改, 实现了闭环管理, 持续改进。

为有效防范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大唐集团编制了重大危险源评估标准, 完善了评估方法, 量化了重大危险源的风险级别, 进一步明确了监控责任, 实施分级、动态管理, 并对管理成效实时展示, 实现了对重大危险源的可控、在控。

为有效防范人员的作业风险, 大唐集团提高员工对作业风险的辨识和控制能力, 实施作业危险点分析与控制制度, 从作业环境、工序、工艺、工器具的使用, 现场隔离措施等方面, 填写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措施, 作业人员签字后, 才能办理工作手续。

为及时消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 大唐集团开展安全监督人员例行评估、运行人员巡回检查等制度, 全面推进安全设施标准化, 提高员工对现场危险源的辨识能力。

以安全质量标准化为载体努力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大唐集团积极探索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 把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作为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必由之路。围绕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应急处置、持续改进4个关键环节, 大唐集团针对人、设备、环境、管理4个要素, 努力实现“人员无伤害、设备无伤害、设备无缺陷、系统无故障、管理无漏洞, 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 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

大唐集团实施生产一线人员持证上岗, 加强安全、操作、检修技能培训, 提高一线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班组“三讲一落实”活动, 规范班组管理;建立了生产任务管理平台, 做到对每项作业的可控在控;以“两票三制”为重点, 推行生产现场作业标准化;建立了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星级考评体系, 把各项工作标准和要求延伸到班组和员工, 使一线员工对标作业、对标管理, 量化责任, 激励员工不断挑战自我, 做最好的自己。

大唐集团建立了标准化平台, 收录国家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等14万余条。发挥集团优势, 组织技术协作, 不断完善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定期开展岗位分析、专业分析、异常分析, 细化反事故技术措施, 不断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大唐集团全面落实安全设施标准化配置, 不断提高现场安全防护水平, 改善作业环境;通过创建安全文化基地, 推动“生命至上, 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落地生根。

大唐集团还积极推进应急工作的常态化管理, 通过管理平台对公司系统预案编制及演练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考核, 有效提高了基层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实施全面责任管理, 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通俗地讲就是“做老实人, 办老实事”, “做老实人”就是““三不气”, 标准是“不置气、不气馁、不被气”;“办老实事”, 标志是“三不伤害”,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人伤害”。“做老实人”, 即全面落实企业责任管理;“办老实事”, 即全面抓好安全管理。科学发展必须建立在本质安全的基础之上, 标本兼治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必由之路。标本兼治的“本”是以人为本的“本”, 从关心职工出发, 真正实现“做老实人, 办老实事”。

7.四个全面的本质 篇七

在100年来漫长的基础教育普及过程中,基础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精英教育。主要表现为,在客观上忽视或者淡化基础教育自身固有的属性,将基础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从属地位,功利色彩明显,由于入学率低、大众普及程度不高,学校对学生的选择余地大,使得接受基础教育有了“门槛”,逐级进行甄别选拔,学生学业成绩差异不大,受教育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呈“金字塔”分布,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偏离其本质。

第二个特征是大众教育。主要表现为,由于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学生成绩愈来愈差异化,对课程内容、考试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既有对受教育者一定的选择余地,又面临着对受教育者非选择余地愈来愈小的趋势,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趋于回归其本质。

第三个特征是普及教育。主要表现为,由于实现了全面普及,基础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成为标志性特征,学校教育呈现为个性化、差异化,对受教育者没有选择余地,学校教育由主要面向一部分学生,兼顾其他学生,发展为面向每一位学生,对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试评价、管理体制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础教育回归到其本质。

以上三个特征,贯穿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在基础教育发展前期,主要表现为精英教育特征,中期主要表现为大众教育特征,后期主要表现为普及教育特征,这既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基于上述分析,本人认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从总体上讲,已经呈现出全面普及的特征,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正在并已经成为所有适龄人口的教育,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机制、教育内容、考试评价制度却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致使学生课业负担愈来愈重,基础教育的功利性愈演愈烈。

解决困扰偏离基础教育本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要全面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要破除陈旧教育观念的桎梏,消除传统科举文化以及精英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根深蒂固的影响,必须树立与普及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制度、管理制度、教育方式都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现有的考试评价内容和方式,克服单一的以掌握知识水平为评价标准的考试评价模式,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导向的考试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校长和教师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要重视对校长和教师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要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考核内容, 进一步改革考核方式,坚决摒弃以分数论英雄的考核形式。

二要必须建立面向个体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是回归基础教育本质的核心内容。课程内容要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自本世纪初启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方向是正确的,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由于考试评价等配套改革不落实,致使课程改革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要坚持课程改革不动摇,要进一步改革现行的课程管理体制,义务教育要大幅度减少国家课程的比例,增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比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普通高中要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要鼓励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开发设置本地区、本学校的课程,实现课程、教材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的课程中学有所得。

三要建立学生发展评价体系。义务教育建立学生综合发展评价制度,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进行评价,包括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条件、管理水平、课程教学情况、学生德智体美发展状况等,定期面向社会公布,摒弃以分数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法,引导社会从学生的综合发展状况来评价学校办学,建立正确、科学的学校评价体系。

四要突破高考改革“禁区”。高考改革关系着基础教育的办学导向,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民族振兴的长远利益。要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扩大学业水平考试在高考中的作用,给高校以自主招生考试权,实现多种方式考试和录取。

五要建立正确的政策导向,克服基础教育功利倾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注重合格,而不是被误导为所谓“优质”的误区。在某种意义上,政府所要承担的是基本责任,也就是“底线”责任,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人与人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教育上也必然表现为差异。教育培养的是人,不是作为物的产品,既要培养红花,也要培养绿叶,教育公平是机会公平,不是结果公平,只有多样性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的非功利性。当前,基础教育的功利倾向造成了学生发展的片面性,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而轻视人格教育;德智体美中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只重视分数成绩而轻视全面素质,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要尽快制定《学校法》,进一步明确学校依法办学的方向、价值取向、办学内容、办学原则、办学方式等,从法律上保证学校办学自主权,防止政府及社会对教育的不适当评价及干预,建立正确的政策导向,保证基础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办学。

六要大力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办好基础教育关键是校长和教师。当前,对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应该更加重视对校长、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建立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队伍,教育事业才能具有高尚的地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长、教师的职业道德考核机制,建立奖惩制度,狠抓薄弱环节和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问题,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努力培养高尚的职业素养。要加强校长和教师的通识培训,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新的教育理念预示着新的教育行动,只有观念真正转变了,课堂才能发生变化,学生才会受益。转变教育发展模式观念必须先行,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校长和教师的观念转变,要不断加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培训,并作为各级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坚持不懈的培训,引导校长、教师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去培养学生,纠正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

七要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所有创新改革都必须在课堂教学上得到体现,要大力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改进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要建立教与学的互动机制,特别是要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式方法,提倡研究性学习、参与式学习,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以学促教,以教助学,教学相长,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8.关于四个全面的思想汇报 篇八

尊敬的党组织:

“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它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也是对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认识的新境界、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总遵循、总抓手、总方略。

“四个全面”的每个“全面”都有各自丰富的思想内涵,各个“全面”之间又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另外三个“全面”是重大举措,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每一个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彼此互关互联、有机统一、互促共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完整地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刻学习和领会党中央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论述,并自觉贯穿于自身的实际工作之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我们说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 一定要把理想信念当作指引前行的灯塔,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灵魂深处深刻认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夯实理想信念根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能够站稳政治立场,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总之,只要我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踏踏实实地干,勤勤恳恳地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托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9.四个全面学习心得 篇九

经局领导研究决定,从2017年2月20日至3月10日,在全系统开展一次为期三周的“大学习、大讨论、大思考、大整顿、大提升”活动。这一周的学习内容是:习近平系列讲话。于2月22日下午进行了一次集中学习讨论,局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及党员观看了题为:《目标 两翼 保障--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 》的视频。

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体现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正是报着这种坚定的信念,以“中国梦”开篇,布局内政外交,着眼长治久安,转作风、反腐败,抓改革、促转型,严党纪、正自身,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积极付诸实践,推动了经济转型,加快了改革步伐,凝聚了党心民心,赢得了广泛赞誉。

一、“四个全面”的提出意义重大。

从本质上说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二、“四个全面”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三、立足本职,贯彻落实

通过此次的学习,作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扎根基层,天天和老百姓走在一起,更要不断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改革,勇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因此,要结合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树立五种意识,抓好五大落实。

(一)五大意识

1、要树立大局意识。要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

2、要树立服从意识。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群众”,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要树立责任意识。作为一名民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4、要树立团队意识。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要正确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小肚鸡肠”,不“尔虞我诈”,在同心协力中更好地位社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5、要树立创先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基层干部要树立创先意识,要根据发展变化,不断转变工作思路,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和思考,来找到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最佳路径。

(二)五大落实

1、要以“一个不能少”的理念抓落实:切实坚守民生底线,强化“雪中送炭”职能作用,实现对每一名城乡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通过兜底线、补短板、促公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拉长和补齐民生“短板”,实现人群全覆盖的全面小康社会。

2、要以“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精神抓落实:经常深入基层,努力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了解群众需求,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多做稳人心、暖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打造“贴心民政”。

3、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抓落实:勇于开拓创新,敢于责任担当,扎实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4、要以“关键少数”的引领抓落实: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始终坚守好廉政底线,加强救灾救助、优抚安置、移民扶持、福彩公益金等重点领域监督,打造一支乐担当、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民政“狮子型”团队。

5、要以“三严三实”的要求抓落实:始终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始终履行最基础的公共服务职能,引导民政干部职工提振精气神、锤炼好作风、展现新作为,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民政事业城乡统筹发展,真正把党员干部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做好各项民政工作的强大动力。

通过此次学习,要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在新常态下,要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武装头脑,努力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民政好干部;要以落实“四个全面”为契机,扎实推进民政事业发展。打造一支高素养、高效率的民政工作队伍,为高平市办好“两件大事”、实现“两个率先”贡献民政力量。

2017年2月24日

10.四个全面的本质 篇十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客观世界的实际出发,把握现阶段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我们面对的最大实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直接体现了这一实际要求,其他三个“全面”都是根据这一最大实际、为保证实现这一目标而提出的战略举措。同时应看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发生很大变化,要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世界,就必须准确把握现阶段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这也是需要面对的客观实际。“四个全面”是根据这两个客观实际提出来的,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明确“全面”、“协调”的总要求,强调“建成”、“深化”、“依法”、“从严”,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都明显带有今天问题的特点和工作要求。

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必须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党现阶段提出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四个全面”正是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同时,意识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而且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解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时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提出中国梦,就是要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注重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都强调了重视这种反作用。

矛盾无处无时不在,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问题就是矛盾,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敢于面对矛盾,承认矛盾,及时化解矛盾。按照矛盾运动规律,矛盾会发展变化,不及时解决,就会积少成多、堆积成山,进而转变性质、不可调和、酿成激变。“四个全面”就是针对现阶段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它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清晰、对化解矛盾的主攻方向更明确。这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不回避矛盾、敢于担当的精神。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矛盾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必须坚持全局观,同时把握重点,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有全局观,就是对所有矛盾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把握重点,就是在解决矛盾时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按轻重缓急、分先后顺序,逐次解决。“四个全面”正是这样。首先着眼全局,经过全面实践和深入调查研究,所有情况都了然于胸,再从中抓住最关键、最主要、最急迫的问题加以解决。每个“全面”也是如此,要注意处理好总体谋划和“牵牛鼻子”的关系。如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四个全面”既覆盖所有的矛盾和问题,又重点突出、切中要害,每一个问题都抓到了点子上。

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反对形而上学。唯物辩证的方法,就是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普遍联系的方法,它要求正确把握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而形而上学的方法则相反,是静止的、片面的、零散的、孤立单一的方法。“四个全面”是对唯物辩证法的自觉运用,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作出的十分慎重的战略思考和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它是系统工程,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由一个战略目标和三大战略举措构成,强调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强调每个“全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一显著特点,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又有反作用。必须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积极推动理论创新。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由实践来检验;要强调理论自信,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要强调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四个全面”是从实践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必然对实践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状况。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发展起来后出现的新问题。“四个全面”遵循了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着力解决不断产生的新的不适应问题。今天讲发展、讲改革、讲法治、讲党建,要求都与过去有很大不同,着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11.四个全面的本质 篇十一

关键词:四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规律性,价值性,主体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党对治国理政认识的新境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方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结构是复调性的,犹如四个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彼此各自独立,彼此又和谐统一,形成和声关系。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高音声部,“全面从严治党”则可以说是低声部,为其它“三个全面”提供支持和保证,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方法的重要切入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从严治党的实践,已经试出了人心向背,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要害在治,关键在严,一个“严”字体现着我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其内涵有着丰富的方法论底蕴,因此尝试通过对从“严”的解读可以为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思想方法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一、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个维度(规律性)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统一性

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中,可以将“严”的解读为“规矩”,“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规矩”本身的外延要宽于“法律”,党的规矩总括之,有四个层面:其一,党章,这是总规矩;其二,党纪,这是刚性约束;其三,国家法律,这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其四,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就约束主体的范围而言,“规矩”则窄于“法律”,法律是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必须遵守的准则,作为一政治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从严治党”必然包含依法依规治党这一维度。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力量,就理应受到更严格的约束,除了法律外在的约束,也需要组织内在的约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规矩”来解读“从严治党”所反映的是党对于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深刻理解,这是“从严”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即规律性,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个维度,也是我党对于执政规律的最新理性认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客观的规律科学地进行党的建设,才能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坚实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最终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一定意义上,全面是‘四个全面’最鲜明、最显著的特征,规矩是“四个全面”最内在、最本质的要求。全面的背后是规律、规矩,是立规矩、守规矩,是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办事。”所以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办事是四个全面的一个本质特征,也是把握四个全面内在统一性的一个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即是要尊重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全面依法治国”即是要尊重法治规律,“全面从严治党”即是要尊重执政规律,总括之即是要尊重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如果再深入分析,会发现共产党执政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两大规律之间有着侧重点的区别,共产党执政规律更多的是关涉到主体,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主体,最根本的政治力量;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侧重的是客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能否真正尊重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看关键主体———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水平和执政水平,这就要求首先把握执政规律,按执政规律科学建党、治党,因此“从严”治党是理解四个全面内在统一性的关键所在。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跟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区别所在。

从“严”的实质便是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严”正是我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党建的客观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科学论断的体现。从“严”便是牢牢抓住“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它根本上保证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的内在统一性,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之间一脉相承、一气相通。

二、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二个维度(价值性)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向性

在汉语词典中由“严”字构成的词汇除了严格、严厉,还有严正、严明、严谨等等,我们发现“严”字的涵义更多地带有情感色彩,以至可以直接来形容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严父”。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个政治词汇,是不是应该彻底排除这种情感色彩呢?我们认为不是的,我们恰恰应该继续追问这种情感色彩,从而去深入全面“从严”治党的另一个维度。“从严”除了规矩、规律性这一内涵,还包含着深刻的政治伦理在里面。为何治党要“从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很好地作了诠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也就是说党如果失去了人民立场就等于失去了自身执政的合法性,要保持这种合法性,就必须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种血肉联系使得党与群众有着深厚感情,我们总是用鱼水情来形容这一点。所以情感性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另一维度,这是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另一个关键所在。情感往往意味着主体的价值取向,好之则喜,恶之则怒。“从严”之“严”的情感性,实在是指其价值性。其价值性的根源何在?这是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的。“从严”的价值性源于党性,党性根于人民性,人民性即是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从来是坚持规律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只有从规律性和价值性来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从“严”才能说是深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刻开始便自豪地宣传自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先锋队是引领方向的,对于中国的事业方向是根本,方向对了,事半功倍,不忘初心,方向对了,才能战胜前方险阻,方向错了,则可能前功尽弃。我们的党是方向感绝对明确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底气十足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在政治方向上是引领性的,是其他“三个全面”的政治保证和价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方向是明确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有了新表述,但方向是不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也是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不管是哪一个“全面”的具体战略布局,方向感始终是如此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个“严”字,强烈地透露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鲜明价值立场和政治方向,方向的一致性使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协调一致。如果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大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可以视为四个子系统,方向的一致性,使得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功能发生和谐共振,从而形成叠加效应,释放出巨大的力量。

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三个维度(主体性)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

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从“严”是因为社会活动的本质是实践而不是自然过程,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能动性作用。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其他三个全面相比,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注重的是主体性问题。在我国的整个现代化实践中,人民是根本主体,党则是关键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党的建设正是当代中国进行一切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健所在,全面从严治党正是要解决这一关键主体的一系列问题:信仰、作风、团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等。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由此,我们可以说主体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实践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面对的主体性问题并非凭空臆断,而是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而来。

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性维度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利于我们去把握其实践特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植根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语境之中:处于现代化过程中改革的深水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并非是为了理论而理论,它是一整套系统的现实的实践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状态便会以问题意识的方式反映给主体,主体通过自觉调整实践方案从而顺利实现实践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了改革倒逼,正是有了硬骨头,我们才去啃,这是一种充分体现共产党人不怕艰难的实践精神。这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是改革到了关键性的时期,正是改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才有了深化改革的必要,问题出现了,主体必须通过调整实践方案,才能顺利实现实践目标。我党充分尊重实践的本质要求,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正是为了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制度设计,从而提供正确的实践方案。从这一点而言,这正是我党将“四个全面”定位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的原因所在。

一个“严”字可以看出我党是具有敢干、实干的实践精神的执政党,这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超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地方正是实践。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指出整个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并提出哲学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的革命性观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承着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根本原则,从我国发展现实需求中得出来,又回到现实中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保证了它的科学性,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所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说明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四、结论

“严”是全面从严治党始终贯彻的主线,从“严”字可以看出我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从“严”字可以看出我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政治立场,从“严”字可以看出我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态度。

全面从严治党的从“严”是深刻理解、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思想方法的关键所在。国内学界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有趣的比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如鸟之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有如鸟之双翼,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则可以说如鸟之神经。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但是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的切入点,可以起到窥局部而见整体的作用。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个维度(规律性)我们看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统一性,这种内在统一性是我们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在逻辑的起点;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二个维度(价值性)我们看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向性,方向性是我们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功能协调性和最大化的前提;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三个维度(主体性)我们看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实践特征则从根本上说明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思想方法之根基所在: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打铁还需自身硬——关于全面从严治党[EB/OL].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6/04/28/ARTI1461795433665492.shtml.

[2]李文阁.规矩:把握“四个全面”的一个维度[N].北京日报,2015-06-15.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6/07/01/ARTI1467383240864582.shtml.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上一篇: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文件修订格式下一篇:繁星春水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