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参考文献(共12篇)(共12篇)
1.物理课程参考文献 篇一
[1] Zhang Xuejun. Manufacturing and testing of two off-axis aspherical mirrors [J]. SPIE, ,4451:118-125.
[2] 郑立功,张学军,张峰. 矩形离轴非球面反射镜的数控加工[J].光学 精密工程,,12(1):113-117.
[3] 邓伟杰. CCOS 的控制模型及控制参量求解算法[D]:[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4] D.Ketelsen, W.Davison, S.Derine, W.Kittrell. A machine for complete fabrication of 8-mclass mirrors [J]. SPIE, 2199:651-657.
[5] P. Beraud, J. Espiard, R. Geyl. Optical figuring and testing of the VLT 8.2-m primary mirrors[J]. SPIE, 1995, 2536, 413-420.
[6] H.M.Martin, etc. Progress in the stressed-lap polishing of 1.8m f/1 mirror [J]. SPIE, 1990,1236:682-690.
[7] H. M. Martin, R. G. Allen. Manufacture of the second 8.4 m primary mirror for the LargeBinocular Telescope [J]. SPIE, , 6273:62730C1-62730C10.
[8] Lubliner Jacob, Nelson Jerry. Stressed-lap Polishing of 3.6m f/1.5 and f/1.0 mirror [J]. SPIE,1991, 1531:260-269.
[9] Bryan K.Smith, J.H.Burge, H.M.Martin. Fabrication of large secondary mirrors forastronomical telescopes [J].SPIE, , 3134.
[10] 谌桂平,杨力. 计算机数控应力盘面形研究[J]. 光电工程, , 27(3):20-23
2.物理课程参考文献 篇二
关键词:课程群,课程群建设,文献综述
引言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课程建设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施行,以及各高校纷纷对其开展的研究和实践,足以彰显其重要性。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课程群”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类型,时间跨度从1998年至2013年5月1日,总共搜索到的文献共计623篇,剔除2篇题目不同,内容相同和5篇内容和结构都非常相似的文献,最后剩下617篇。本文将从研究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内容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预测未来研究的趋势,以期为进一步的高校课程群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1、课程群的涵义
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王嘉才等发表了“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一文,在论述“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时,提出要注重“课群”(课程群的最早称谓)的研究与建设,开起了课程群建设的先河。 之后,一些高校陆续开展了名称大致相同但内容截然不同的课程群建设与实践,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程。
比较有影响力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六种:第一种也就是最早提出的,课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1]。第二,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第三,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3]。其四,课程群应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势,打造学科优势[4]。第五, 课程群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5]。 第六,课程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6]。
综上所述,课程群建设应该具备几个特点。其一,相关性。课程群所含的各门(一般三门以上)课程,内容方面, 相互之间纵向有传承关系,横向有内在的联系,但又自成体系。其二,融合性。课程群建设是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的重组, 是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再设计,要对课程间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整合。其三,创新性。课程群建设不是几门课程内容的简单叠加,而要打破课程、实验、师资等方面的壁垒, 使之实现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功能的优化。
2、课程群构建文献数据分析
2.1文献的发表年份分布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发表年度统计分析(见图1),大概可以看出对课程群建设的趋势,从1999年开始,课程群的建设逐步被高校所关注,近六年是课程群建设研究的高峰期,论文发表数量为508篇,约占总数的82.33%,特别是2013年达到最高峰,发表论文146篇,约占总数的23.66%。一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课程群的建设作为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而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另一方面,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删重就简、融合课程内容的课程群,自然也成为高校重视的对象。
2.2文献的地区分布分析
据统计(见图2),在发表的617篇关于课程群的文章中, 发表论文较多的地区江苏、浙江和山东。其中江苏地区的高校发表文章总计110篇,约占总数的17.83% ,浙江地区的高校,发表论文数量68篇,约占总数的11.02%,山东地区的高校,共发表论文50篇,约占总数的8.1%。而山西(4篇)、 海南(4篇)、新疆(1篇)和贵州(1篇)地区发表论文数量较少,宁夏、青海和西藏的高校则没有关于课程群方面的论文发表。
从统计的数据分析,中部和东部的高校对课程群的建设比较关注,而西部和西北部极少关注甚至不关注。可见,西部的高校在课程群建设方面,须有待加强。
2.3文献的期刊分布分析
经统计,共有165种期刊刊登了以“课程群”为篇名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117篇,约占总数的18.96%,分布在67种期刊上;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为500篇,占总数的81.04%,分布在98种期刊上(见表1)。
在核心期刊中,刊登关于课程群论文最多的是职业技术教育,共9篇;其次是现代教育科学和职教论坛,各刊登6篇, 再次是江苏高教,共4篇。其他的核心期刊绝大多数都只刊登了1篇文章。
从期刊的分布分析来看,关于课程群的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成功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此类文章很难在创新上有所突破。但其数量之多,足以说明各高校对课程群建设的关注和重视。
3、课程群建设的内容分析
3.1主题分布分析
搜索到的文章共涉及70个科目的主题,为了分析方面, 将这些科目按照教育部学科目录进行分类,如图3所示。
图中所示,工学所占比例占绝对优势,文章数量为339篇,占总数的54.94% ;其次是宏观、理论方面文章共58篇,占总数的9.4% ;另外就是理学课程群方面的研究文章55篇,占总数的8.9%。在工学类目中,计算机和通信信息信号课程群构建的研究文章都是39篇,各占工学类目总数的11.5% ; 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类文章34篇,占工学类目总数的10%。其他类目的研究情况,文学类目中英语课程群建设的文章较多,共27篇;理学类目中生物医药等课程群的研究共24篇,占理学类目的43.6%。
从统计的结果看,由于工学本身所包含的学科广泛,而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比较强,所以其文章发表量与学科本身性质和特点有必然的联系。而法律、政治、军事和管理等几个类目中的学科,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太多的衔接关系,建设课程群相对较困难,这应该是今后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领域。
3.2内容分析
3.2.1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资源是课程群建设的基本保证,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建设应以课程群为中心,培养骨干教师,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上趋于平衡,形成一支团结、互助、富有激情的教师团队。 在本领域开展研究的文献主要有《.Net网站开发课程群师资队伍研究》、《基于课程群的学科教学团队建设》和《基于选修课程群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3.2.2教材建设
课程群建设对多门有内在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删除了过时的和重复的内容,这些思想应该也要体现在教材健身上,教材的建设包括对优秀教材的选用和自编教材。高水平的课程群建设应该有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相互配合。《实验课程群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基于课程群的教材建设思考》、 《“森林昆虫学”课程群教材的建设与创新》和《MATLAB仿真与电类专业主干课程群、系列教材建设》。
3.2.3课程内容的整合
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是课程群建设中最多的表现形式, 发表论文数量占整个文献的60% 左右。课程群建设不同于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7],课程群建设属于中、微观层面的课程建设,是针对某一受教育对象,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删除重复过时内容,产生新的课程群;课程建设是从微观层面上对单门课程为对象,为提高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课程实施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精品课程的建设等; 课程体系建设则是从宏观层面上以整个课程体系为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调整课程模块比例。
3.2.4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改革
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是课程群建设一个重要环节,课程群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突出培养具有扎实的分析能力、较强的应用技能和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对几门课程的整合,势必减少一些理论课时,这些课时可以用于填补实验课时的缺失。因此,建立开放的实验室,大力整合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应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蒋持平等从基础实验、综合研究型实验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三个层次,构建了基础力学实验课程群[8]; 孙燕等分析了“网络主导、课程协同、情景教学、综合应用” 的网络课程群模式,规划了网络课程群的实验体系、实验组织、实验设备和环境的建设方案[9];余建国等通过对工业工程专业ERP人才培养定位、ERP实验教学方法及其趋势的分析,开展了《ERP原理与应用》实验课程群研究[10]。
3.2.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
陈得宝、杨一军等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控制课程群的特点和专业要求,提出了“比喻教学法”、“对比类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和“分组预习法”的教学方法。黄录良,黄晓洲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群的特殊性,抓住“作品”这一核心要素,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对作品制作全过程的解析让学生了解作品制作的全貌,进而“逼”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才敢于动手、善于实践,真正熟悉、掌握教学所要求的东西的教学思想。屈文涛,宋红等结合西安石油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环境要求,基于校企结合理念构建了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 开展了“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 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尝试;吴兆荣结合数学专业函数类课程群的建设,结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性,提出了“阶段教学法”的思想。
4、结束语
3.浅谈专业文献阅读课程 篇三
鉴于专业文献阅读的重要意义,我们配合2009年郑州大学本科生教学计划修订,为考古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了“阅读与写作”课程。其目的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辅助专业主干课学习,通过若干专题文献的阅读,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考古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基本研究方法和一些较为前沿的理论问题。二是通过阅读和读书笔记撰写,了解专业文献的撰写方法和基本格式,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三是通过共同的阅读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接受较为集中的专业熏陶,从而更顺利地跨入专业之门。
鉴于教学目的和授课对象,我们在专业文献的选择上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覆盖面广。综合考古学的传统研究和新的动向,我们将阅读文献分为考古学文化、地层学与类型学、文化研究与器物研究、聚落考古、墓葬研究、风俗习惯与宗教观念、美术考古、田野考古报告等8个专题,基本涵盖了考古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二是兼顾前沿和经典。我们在各专题下设立核心文献和扩展文献,其中核心文献以新近学术论文为主,代表了该专业领域新近的研究动向和前沿;扩展文献则是包括早期经典文献在内的第二层次文献,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和更深入地学习。三是以研究案例为主,兼顾理论文献,并适当增加趣味专题。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大家阅读原初的研究文献,故而文献选择侧重于具体的研究案例,力图从具体研究案例中学习,增进对相关理论方法的了解。但是考虑到青年学生往往具有浓厚的理论兴趣,且好奇心强,对于有新意的研究有强烈的兴趣,我们在文献选择中亦兼顾了纯理论文献及有趣的专题文献,如对考古学文化、聚落考古、性别考古的理论探讨文献,以及有关拔牙习俗、古代妆饰、茶具酒具的文献。
本课程采取了课前阅读、课上讨论和课后撰写读书报告三结合的形式,可分三个步骤:一是课前阅读。由教师印制阅读资料,提前一周分发给学生。为了使阅读有针对性,还须拟定若干问题供学生阅读时思考,这些问题也是课堂讨论的提纲。为避免讨论流于空泛,所拟问题应紧扣材料,侧重论文的论证过程,围绕诸如论文的论据类别、论据的组织方式、论证逻辑、结论是否准确可靠等问题提出。二是课上讨论。作为讨论课,若要使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则分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每组人数应控制在4~6人。上课时,每组推举一人做主题发言,其余人可做补充发言。主题发言期间,其他同学若有问题,可随时提问,由发言的同学进行解答。三是课后撰写读书报告。每次讨论课后,教师安排大家根据讨论内容撰写读书报告,要求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地写作。读书报告的内容除对阅读材料作客观准确的总结外,应围绕若干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阐发。尤其鼓励围绕专题进一步查找、阅读其他文献,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经过两年教学,“阅读与写作”课程产生了较好的反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识到,开设文献研读课不但要求教师有更广阔的视野、阅读面和鉴别力,还应该有灵活主持、耐心倾听、准确总结的技巧和能力,并且还要为课堂设计、批改读书报告付出更多的精力。
“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说:“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专业文献的研读过程是对专业研究的观摩和学习。通过文献研读、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的撰写,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更多的是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对专业学术工作的深切感悟。具体的专业知识往往会忘记,但阅读的体验及从中获得的感悟将伴随一生。
4.高三物理下册试题参考 篇四
13.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电子由n = 1轨道跃迁到n = 2轨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
B.原子要放出一系列频率不同的光子
C.原子的能量增加,电子的动能增加
D.原子的能量减少,电子的动能减少
14.关于红光和绿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光的频率大于绿光的频率
B.在同一玻璃中红光的速率小于绿光的速率
C.用同一装置做双缝干涉实验,红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绿光的干涉条纹间距
D.当红光和绿光以相同入射角从玻璃射入空气时,若绿光刚好能发生全反射,
则红光也一定能发生全反射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布朗运动是指液体中悬浮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C.温度降低,物体内每个分子的动能一定减小
D.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
16.甲、乙两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半径之比为R1 : R2 = 1 : 4 ,则它们的运动周期之比和运动速率之比分别为
A.T1 : T2 = 8 : 1 ,v1 : v2 = 2 : 1 B.T1 : T2 = 1 : 8 ,v1 : v2 = 1 : 2
C.T1 : T2 = 1 : 8 ,v1 : v2 = 2 : 1 D.T1 : T2 = 8 : 1 ,v1 : v2 = 1 : 2
17.右图是一列沿着x轴正方向传播的横波在t = 0时刻的波形图。已知这列波的周期T = 2.0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列波的波速v = 2.0 m/s
B.在t = 0时,x = 0.5m处的质点速度为零
C.经过2.0s,这列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0.8m
D.在t = 0.3s时,x = 0.5m处的质点的运动方向为y轴正方向
18.如图所示,L1、L2是高压输电线,图中两电表示数分别是 220 V和 10 A。已知甲图中原、副线圈匝数比为 100 : 1,乙图中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 : 10,则
A.甲图中的电表是电压表,输电电压为 2200 V
B.甲图中的电表是电流表,输电电流是 100 A
C.乙图中的电表是电压表,输电电压为 2 V
D.乙图中的电表是电流表,输电电流是 100 A
19.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可以研究快速变化的力的大小。实验时,把图甲中的小球举高到绳子的悬点O处,然后小球由静止释放,同时开始计时,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获得弹性绳的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t2时刻小球的速度最大
B.t2、t5时刻小球的动能最小
C.t3、t4时刻小球的运动方向相同
D.t4 - t3 t7 - t6
20.如图所示,a、b是边界范围、磁感应强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两个匀强磁场区域,a的下端离水平地面的高度比b高一些。甲、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闭合正方形导线框,分别位于a、b的正上方,两线框的下端离地面的高度相同。两线框由静止同时释放,穿过磁场后落到地面,下落过程中线框平面始终保持与磁场方向垂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线框先落地
B.两线框同时落地
C.穿过磁场的过程中,乙线框产生的热量较少
D.穿过磁场的过程中,两线框产生的热量相同
21.(共18分)
小灯泡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某同学利用实验探究这一现象。所提供的器材有:
该同学选择仪器,设计电路并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I/A 0 0.12 0.21 0.29 0.34 0.38 0.42 0.45 0.47 0.49 0.50
U/V 0 0.20 0.40 0.60 0.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1)请你推测该同学选择的器材是:电流表为 ,电压表为 ,滑动变阻器为 (以上均填写器材代号)。
(2)请你推测该同学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并画在图甲的方框中。
(3)请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画出小灯泡的I U曲线。
(4)若将该小灯泡直接接在电动势是 1.5 V,内阻是 2.0 的电池两端,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 W。
22.(16分)如图所示,两块相同的金属板正对着水平放置,板间距离为 d 。当两板间加电压 U 时,一个质量为 m、电荷量为 + q的带电粒子,以水平速度 v0 从A点射入电场,经过一段时间后从B点射出电场,A、B间的水平距离为 L ,不计重力影响。求:
(1)带电粒子从A点运动到B点经历的时间;
(2)带电粒子经过B点时速度的大小;
(3)A、B间的电势差。
23.(18分)一辆汽车的质量为 m,其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 P0。从某时刻起汽车以速度 v0 在水平公路上沿直线匀速行驶,此时汽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 ,接着汽车开始沿直线匀加速行驶,当速度增加到 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恰好为 P0 。如果汽车在水平公路上沿直线行驶中所受到的阻力与行驶速率成正比,求:
(1)汽车在水平公路上沿直线行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率 vm ;
(2)汽车匀加速行驶所经历的时间和通过的距离;
(3)为提高汽车行驶的最大速率,请至少提出两条在设计汽车时应考虑的建议。
24.(20分)下图是放置在竖直平面内游戏滑轨的模拟装置的示意图。滑轨由四部分粗细均匀的金属杆组成,其中水平直轨AB与倾斜直轨CD的长度均为 L = 3 m,圆弧形轨道AQC和BPD均光滑,AQC的半径为 r = 1 m ,AB、CD与两圆弧形轨道相切,O2D、O1C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 = 37 。现有一质量为 m = 1 kg的滑块(可视为质点)穿在滑轨上,以 v0 = 5 m/s的初速度从B点开始水平向左运动,滑块与两段直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 0.2 ,滑块经过轨道连接处的机械能损失忽略不计。取g = 10 m/s2,sin37 = 0.6 ,求:
(1)滑块第一次回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
(2)滑块第二次到达C点时的动能;
5.初二物理联考试题参考答案 篇五
初二物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1、25542、10/9193、67-35、蒸发液化
4、π(R2-r2)/d(R2-r2)L0/(R2-R02)6、337、减小增大
8、变高减小
二、选择题(共20分,第9~12小题,只有一个正确作案,每小题3分;第13、14小题为不定项选择,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9、C10、A11、B12、D13、BC14、BCD
三、计算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1)10元
16、(1)2.1s(2)超速12km/h(2)0.6s(3)850m/s17、(1)3.75×l08 m(2)t =1.25 s
四、实验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计16分)
18、1.43~1.4836.719、(1)小水滴,①高,气体。②水蒸气遇冷液化。③蒸发(或汽化)
(2)甲。
五、探究题(共3小题,第20小题12分、第21小题4分、第22小题8分,共计24分)
20、(1)固体能够传声
(2)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3)金属的传声效果好
(4)①a,c;②琴弦粗细;
21、(1)B、D;(2)油。
22、(1)透光性;像的位置 ;B ;
(2)C
(3)b;c
6.初二物理竞赛试题参考 篇六
9.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物块甲与乙放在上表面光滑且足够长的木板上,随木板一起以水平向右的相同速度沿同一直线作匀速直线运动,当木板突然停止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若m1
B.若m1>m2,甲将与乙发生碰撞
C.只有当m1=m2时,甲、乙才不会碰撞
D.无论甲与乙的质量关系如何,它们始终不会碰撞
v 10.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下来; B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C 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变化;
D 物体做线运动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二、填空题(共5题,每空2分)
1、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14厘米处,能在凸透镜另一侧10厘米处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厘米(f为整数)。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8厘米处,能得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像(填像的三个特征)。
7.论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重新定位 篇七
我国高等学校的文献检索课始于用户教育课, 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开设的, 基本上经历了自上世纪30~70年代的初探阶段, 80年代的普及阶段和90年代的深化发展阶段。教育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对文献检索课教学给予宏观指导。1984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1985年9月,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1992年5月, 原国家教委再次印发了《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有资料显示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 我国约有700多所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 累计200多万学生学习了这门课, 这对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 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技能, 拓宽知识面,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伴随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 为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 我国高等学校的文献检索课也逐步向信息检索课深化。
二、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困境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各种载体的信息纷沓而至, 学生能够利用的信息数量急速增加, 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迅速改变。在这多载体、多方式的信息检索技术环境下,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需要, 许多学校文献检索课陷入了几乎停顿的状态。
文献检索课陷入困境, 其原因如下:
1. 文献检索课缺乏统一规范管理
教育部只是在1984年, 1985年, 1992年颁布了三个有关“文献检索课”的通知, 10多年再没有新的相关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文件、意见或通知, 各高校均依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教学内容, 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 课程名称、课程设置也不统一。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一直由图书馆负责实施, 未纳入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 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和统一实施。
2. 文献检索课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上, 忽视了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培养。当今我国的教育目标已由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转向包括信息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而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仍然定在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上, 这明显不符合我国现今教育目标的要求。
3. 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陈旧
我国的文献检索课来源于读者教育课,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 一直都局限于目录学、纸质文献检索的范畴。1939年《教育杂志》29卷8期何多源发表了《论“目录学”及“参考书使用法”应列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程》, 不久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立即开设读者教育课。20世纪80年代许多高校又重新开设文献检索课, 内容主体依旧局限于基础理论知识、传统信息源的介绍、中外文检索工具书的使用和几种常用方法的演示, 对于联机检索、数据库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也依旧只是检索技能的介绍, 而未能更深层次的探索。而事实上, 在网络、数据库等数字信息的检索方面, 只要掌握了一些非常粗浅的计算机利用知识, 实现一般性的检索是很容易实现的, 这在事实上弱化了文献检索课的功能和作用。而且把信息需求仅局限于文献的检索, 而忽视文献检索质量的评价, 对信息的应用、引文的分析等内容未予以涉猎。
4. 文献检索课教学质量不高
我国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教材陈旧、教学设备缺乏、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落后。文献检索课的教材版本很多, 但内容大同小异;教材更新速度慢, 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对于网络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的介绍远远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篇幅依旧主要集中于传统纸质载体的文献检索;主要采取课堂教学, 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更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使得以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转变为纯粹的技能培养方式。
5. 文献检索课师资管理薄弱
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质量。我国大多数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没有文献检索课专职教师, 基本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作兼职教师, 制约着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师资数量不足;师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专兼职结构等不合理;师资培训不到位;师资队伍不稳定等。先天不足、后继乏力的师资队伍严重影响了文献检索课的质量。
6. 文献检索课所处环境不佳
许多学校对开展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 各级领导不够重视, 导致资金投入少, 教学所需硬件设施匮乏。文献检索课在专业教学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往往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 学时少, 缺乏延续性;有的学校则是以专题讲座的方式介绍图书馆利用的简单知识;有的部分学校甚至未开设本课程。而且文献检索课教师待遇方面往往不能与其他教师一致, 严重挫伤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这些都严重影响文献检索课的开设。
三、文献检索课的重新定位
1. 教学思想
文献检索课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 教学目标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大学2002年图书馆教学计划中指出通过文献检索课学生必须具备: (1) 定义信息需求的任务:我真正需要发现什么以及我需要做什么; (2) 查找信息源:我能够在哪儿找到信息; (3) 选择和记录信息:我需要获取什么信息; (4) 理解和批判地评价信息, 有效地联结和组织信息:我怎样才能最好地使用信息; (5) 表达获悉的信息:我如何能最有效地使用信息; (6) 根据信息满足程度和增加的知识情况评价信息:我是否达到了目的以及我学到了什么。
我国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应顺应时代发展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掌握有关信息检索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光盘检索、网络检索工具特别是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以文献检索为基础, 以计算机和网络检索为重点, 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的信息素质。
3. 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目标, 立足于信息管理科学, 结合计算机科学开展文献检索课程。更新原有的文献检索课教材, 改变内容结构。精讲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由原来的手工检索为主转为以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为主;精简并弱化传统纸质载体检索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图书馆馆藏, 有的放矢地介绍手工检索工具;重点介绍电子资源及网络信息检索, 使学生熟练掌握国内外常用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的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整理信息、分析评价信息以及合理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并重, 同时强化文献检索能力在人终身教育, 在全面素质提高中的作用和意识。
4. 教学组织管理
文献检索课应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实现从板书教学向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转变、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从面授教学向远程教学转变、从小班教学向无限受众转变。采取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专业化;采取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实现知识传授的终身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灵活运用启发式、引导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 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尽量多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子邮件、BBS等信息化手段, 丰富教学形式。要强化实习环节, 改善实习条件, 切实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让理论与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文献检索教育过程中, 可以寓教与用, 应该突出教学的目的, 使教学过程与学生论文写作相结合, 突出信息知识的应该;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突出检索效率的重要性;与学生终身学习相结合, 突出信息评价能力。
5. 师资建设
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是开好文献检索课的技术保障, 高校应该加强文献检索课师资建设。在师资建设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师资管理思想, 满足教师需要, 激励教师积极性,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应该努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采取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和其他各学科专业教师相结合的方式, 采取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 积极引进文献检索课教学高级人才, 特别是硕士研究生,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注重对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进修、培训,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努力使教师成为信息管理专家、计算机专家和优秀的教育者。
随着计算机技术, 特别是信息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文献检索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迷失了方向, 导致定位不准, 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之中。而文献检索课又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任, 它要求广大的教师面对新的形势, 能够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勇于改革, 充分利用新的知识成果, 重塑文献检索课程,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对整个课程进行重新定位, 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摘要: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文献检索课程陷入困境的原因, 提出应该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思想、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同时提出应该改革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 加强教学组织管理,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困境,定位
参考文献
[1]杨玫.文献检索课教学新模式初探[J].图书馆论坛, 2004, 3
[2]王镭, 朱世祥.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情报, 2006, 1
8.物理课程参考文献 篇八
【关键词】文献检索 双语教学 定位 教材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62-02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based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first is the definite of teaching orientation, second is the choose of textbook and other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last one is choose which teaching model can help students improve information quality.
【Key words】Information Retrieval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orientation Textbook Teaching model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外语好、懂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针对这种形势,教育部于2001年发出(教高[2001]4号)文件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1]至此,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中外文献检索与应用这种课程具有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条件,双语课程的开设也为提高大学生自身信息素养、提高检索和利用国际信息文献能力提供了基础。为此,我系开设了此课程,就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双语教学定位的明确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就是“Two Languages”(两种语言)。其含义是能熟练和恰当地使用两种语言,以便促进那些掌握母语而正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学生的学习。文献检索要开设双语课程,而且能达到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
1.教学目标的明确
文献检索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一般都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信息的布局与检索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科研能力,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即撰写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通过双语课程的开设,可扩大学生信息资料的来源面,又可提高英文水平。综上所述,文献检索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上,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即“知识的掌握为主,外语的提高为辅”。
2.教学层次的确定
根据我国国情,双语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简单渗透层次,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地用英语表达课程的常用语言和重要名词等;二是双语整合层次,交替使用中英文授课,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表达中文内容;三是双语思维层次,即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同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2]
此课程的面向对象为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其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因而双语教学难度定位为第一个层次为主、第二层次为辅,即选用英文教材,课本内容中教浅显的部分,尽量做到用英文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较深的专业术语或晦涩难懂的部分,要以学生掌握为前提,中文表达解释清楚,辅以英文讲解。
二、教材與教学辅助资料的选用
1.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载体。但是直到现在,各专业依然很难找到适合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原版教材虽然具有语言规范、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等优点。但由于中西学科体系的差异,很难找到与现行课程教学大纲完全相符的原版教材,而且原版教材价格昂贵,学生负担较大;而组织教师编写需要有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师,还要求他们投入较多的精力、时间和热情,而且编写教材需要的周期也较长。因此到目前为止,教材的缺乏仍然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3]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材选用方面遵循了以下几点条件,选用了美国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出版集团出版的英文原版教材Student Guide to Research in the Digital Age:How to Locate and Evaluate Information Sources进行中外文献检索与应用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
(1)选用外文原版教材。原汁原味的外文原版教材的使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英文学习环境,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外电子资源的分布状况,使用方法与检索技巧,从而提高对外文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应用能力。
(2)教材简洁易懂,且文献资源类型齐全。针对大一新生的英语水平,教材不宜难度太大。本书词汇量不大,便于学生学习,根据专家统计,每篇阅读材料的生词量不超过4%,不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文献资源类型较全,囊括一般情况下我国学生经常使用的论文、图书、专利文献、会议文献、报纸、政府出版物、标准、学位论文等文献类型,可满足教学需求。
(3)知识结构体系合理,理论与实例结合。所选教材分八章,每章为一个主题,每个主题相对独立。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科学研究以及批判性思考的概念,强调信息收集、分析评价是科研的基础,进而提出了开展科研工作的七个步骤。第二章到第七章以各种类型文献的检索方式、方法为主线进行编排,依次介绍了图书、学术期刊和报纸文献、网络资源、传记、法律文献、政府文献等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第八章主要论述了如何为写作引用做笔记、如何使用直接引证、如何正确标注引文避免抄袭、如何在研究过程中引进批判性的评价技能。第一章和第八章为基础理论知识,第二章到七章讲解各种信息检索的技能,是本书的重点部分。知识结构合理,与此同时在教材的每一章节中都有多个检索举例,简单具体,便于学生掌握。
2.教辅资料的选用
选用部分汉语资料,搭配部分双语资料。根据前文教学层次和教学难度的确定,本双语教学课程采用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因而一部到位完全采用英文资料不是合理的。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而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即可根据自身英文水平在课后选用母语含量不同的教辅资料。对于一些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可采用汉语资料,提前理解一些专业术语的含义,有利于课堂理解和双语教学效果的巩固,一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采用双语教辅资料,在这里我推荐的是How to find information: a guide for researchers(second edition)原书作者为英国人,译者为北大从事高等学校文献检索专业教育的廖晓玲翻译,结合国内文献检索课程的脉络,少量删减,而且此书的结构与教材的结构系统一致,也给学生的预习与复习带来了很多方便。
三、教学模式的探索
“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4]
课堂教学在双语教学中处于首要地位,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课余助学环境对课堂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网络环境下双语互动教学与助学新型模式将现代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因此,主要采用双语循序渐进+多媒体技术辅助的课堂教学模式。
1.双语教学循序渐进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在强调实践及实用的同时都不能忽视基础理论课的作用。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分阶段地进行双语教学。本课程可分成三个阶段,不断地增加外语使用比例。
第一阶段,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可在简单英语的基础上渗透专业术语,学生初次接触双语教学,心理与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英语渗透不宜过多。并鼓励学生勤翻阅专业外语词典,不断积累和整理出有关词义的信息。课堂英语使用比例为8%左右。
第二阶段简单英文文献的检索方式、方法的学习,应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内容,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对于检索方式的示范最好全部采用英文。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解。对学生不易掌握的复杂内容,用中文解释。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发言,课堂英语使用比例争取达到30%左右。
第三阶段专业英文文献的检索方式、方法的学习,英文应完全渗透教学内容。在此阶段的讲解中,坚持用英文在黑板上板书,用英文归纳和总结重、难点,让学生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教学语言由汉语为主转变为英语为主,课堂使用英语比例达到60%以上。
2.多媒体技术辅助模式
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检索软件,讲解电子文献资源的检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種感官同时投入学习,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理论讲解之后,学生的上机实践和教师的辅导应立刻跟进,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在课上没听清楚的操作,解决以为清楚却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步骤错误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完成信息检索任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
2 林川.文献检索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医学信息杂志,2008(3):69
3 李海涛.高校双语教学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8):124~125
9.高二物理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九
一选择题:
1、在一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有一被水平向绳子拉住边缘的圆柱体,如图,若圆柱体质量为m,且处于静止状态,则绳子的拉力为
A.mgsinθ B.mgtgθ C.mg/cosθ D.mgsin/(1+cosθ)
2、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三秒内的位移2m,第四秒内的位移是2.5m,那么可以知道
A. 这两秒内平均速度是2.25m/s
B. 第三秒末即时速度是2.25m/s
C. 质点的加速度是0.125m/s2
D. 质点的加速度是0.5 m/s2
3、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列车,车头经过某路标时的速度为v1,车尾经过该路标时的速度是v2,则列车在中点经过该路标时的速度是
4、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在水平恒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时间t,速度达到v,如果要使物体的速度达到2v,可以采取的下列方法是
A. 将物体的质量变为m/2,其他条件不变
B. 将水平恒力增为2F,其他条件不变
C. 将时间增为2t,其他条件不变
D. 将质量、作用力、时间都增为原来的两倍
5、要计算竖直上抛一个物体时手对抛出物作用力的冲量,如不计空气阻力,所需的已知条件为下列几种组合中的
A. 物质的质量m,它能上升的高度H
B. 抛出时的初速v0,它能上升的高度H
C. 抛出时用力F的大小,物体上升到处所需的时间t
D. 物体的重量G,它在空中的时间t′。
6、如图所示,在一个足够大的光滑平面内有A、B两个质量相同的木块,中间用轻质量弹簧相连,今对B施以水平冲量EΔt(Δt极短),此后A、B的情况是
A. 在任意时刻,A、B加速度大小相同
B. 弹簧伸长到最长时,A、B速度相同
C. 弹簧恢复到原长时,A、B动量相同
D. 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系统总动能最小
7、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A、B两个小球向右沿同一直线运动,取向右为正方向 ,两球的动量分别为pA=5kgm/s,pB=7kgm/s,如图所示。若两球发生正碰,则碰后两球的动量增量ΔpA、ΔpB可能是
A. ΔpA=3kgm/s,ΔpB=3kgm/s
B. ΔpA=-3kgm/s,ΔpB=3kgm/s
C. ΔpA=3kgm/s,ΔpB=-3kgm/s
D. ΔpA=-10kgm/s,ΔpB=10kgm/s
8、两上质量不同的木块A、B(mA
A. 子弹质量并不比木块B质量小很多时,木块A先落到地面
B. 子弹质量远小于木块B质量时,两木块同时落到地面
C. 木块B到达地面时速率大些
D. 两木块落到地面时速率一样大
9、摆长为L的单摆的摆θ小于5°,摆球质量m,摆球从位移处运动到平衡位置的过程中
10、如下图所示,小球从高处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在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整个过程中,下列关于能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重力势能和动能之和总保持不变
B.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和总保持不变
C. 动能和弹性势能之和总保持不变
D. 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动能之和总保持不变
11、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间距离为10m,以恒定的速度1m/s匀速传动。现将一质量为0.2kg的小物体无初速放在A端,物体与传送带间滑动摩擦数为0.5,g取10m/s2,则物体由A运动到B的过程中传送带对物体做的功为
A.零 B.10J C.0.1J D.除上面三个数值以外的某一值
12、1.4米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个质量为200克的小球,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通过高点的速度为5米/秒,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小球从点到达最低点过程中,小球受的冲量大小等于
A.0.8牛秒 B.1.0牛秒 C.1.8牛秒 D.2.8牛秒
13、一列火车在恒定功率的牵引下由静止从车站出发,沿直轨道行驶,行驶5分钟后,速度达到20m/s。设列车所受阻力大小恒定,则可以判定列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
A.一定大于3km B.可能等于3km
C.一定小于3km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4、下面各例中的物体在运动中都不计空气阻力,判断哪些情况下机械能守恒
A. 绳的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个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B. 在轻质木棒的一端固定一个小球,以木棒中心为轴转动木棒,使小球在竖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C. 把一只弹簧压缩后用线缚住,把弹簧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个小球。当把束缚弹簧的线烧断同后,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往返运动
D. 把一个物体放在匀速转动的转盘上,由于摩擦力的作用而使物体随转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
15、如图所示,一物体自某一高度处自由下落,恰好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质弹簧上的a点外,到b点处弹簧被压缩到最短,并又将物体弹回,设弹簧始终处于弹性形变范围内,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物体以a下降到b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小;
B. 物体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大;
C. 物体从a下降到b,以及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动能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D. 物体在b点时,所受合力不为零。
16、如图所示,在河岸上用细绳拉船,为了使船匀速靠岸,拉绳的速度必须是
A.加速拉 B.减速拉 C.匀速拉 D.先加速,后减速
17、甲、乙两人从距地面h高处抛出两个小球,甲球的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是乙的2倍,不计空气阻力,为了使乙球的落地点与甲球相同,则乙抛出点的高度可能为:
18、如图所示为小球做平抛运动时所闪光照片的一部分,背景标尺为每小格5cm,内光的快慢为每秒20次,则小球平抛运动初始位置的坐标是
A.(0,0) B.(-5cm,0) C.(-5cm,-5cm) D.(2.5cm,0)
19、将一物体以某一初上抛、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在下列四幅图中,哪一幅能正确表示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与时的关系?
20、如图所示,在匀速转动的圆筒内壁上,有一物体随圆筒一起转动而未滑动。当圆筒的角速度ω增大以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所受弹力增大,摩擦力也增大了
B. 物体所受弹力增大,摩擦力减小了
C. 物体所受弹力和摩擦力都减小了
D. 物体所受弹力增大,摩擦力不变
21、甲、乙和丙三人各乘一架直升飞机,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机匀速上升;丙看到乙机匀速下降;甲看到丙机匀速上升,那么甲、乙和丙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甲、乙匀速下降,且v甲>v乙,丙停在空中
B.甲、乙匀速下降,且v甲
C.甲、乙匀速下降,且v甲v丙
D.甲、乙匀速下降,且v甲>v乙,丙匀速下降,且v甲
22、下面关于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个力有施力物体,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B. 只有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C. 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作用效果就一定相同
D. 两个大小相等的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效果一定一样
23、一小球质量为m,用长为L的悬线固定于O点,在O点正下方L/2处钉有一根长钉,把悬线沿水平方向拉直后无初速度地释放小球,当悬线碰到钉子的瞬时
A.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突然增大 B.小球的角速度突然增大
C.小球的速度突然增大 D.悬线的张力突然增大
24、地球的半径为R0,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一颗人造卫星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R0,下列关于卫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25、一球状星体具有均匀的密度ρ,当转动周期不超过( )时,其赤道上的物体才不会飞离星体表面。(G表示万有引力恒量)
26、如图所示长木板A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物体B以水平速度冲上A后,由于摩擦力作用,最后停止在木板A上,则从B冲到木板A上的相对板A静止的过程中,下述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B动能的减少量等于B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B. 物体B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量
C. 物体B损失的机械能等于木板A获得的动能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之和
D. 摩擦力对物体B做的功和对木板A做的功的总和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量
27、一个滑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支架上悬吊一个小球,悬线竖直时,球刚好接触滑块。把球拉到与悬点水平处静止释入,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与滑块碰撞(图)。设碰撞过程机械能无损失,那么关于滑块的运动下面哪些结论是正确的
A. 滑块每次被球撞击时都向左动,可以一直走下去
B. 小球每次向下运动时滑块不动,小球上升时,滑块随着向右动,滑块可以一直向右走下去
C. 小球向下运动时,滑块向右走,撞击后,小球上升时滑块向左动,因此滑块将保持往返运动
D. 只是小球上下往返运动,滑块总保持静止
28、质量为m的小球A,沿光滑水平面以v0的速率与质量为2m的静止小球B发生正碰,碰后A球的动能变为原来的1/9,那么小球B的速率可能是
A.v0/3 B.2v0/3 C.4v0/9 C.5v0/9
29、如图所示为一条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曲轨ab与圆形光滑轨道bcd连接。圆的半径为R,b点为圆轨最低点,d点为圆轨点,c点与圆心等高。把一个小金属球由高h=2R的a点从静止释放,那么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将是下面哪种情况
A. 因为有轨道,所以球能沿轨道上通过d点
B. 球到达d点时速度为零,并开始自由下落
C. 只能到达c点,然后再沿轨道返回
D. 通过c点之后不能到达d点,在cd之间某个位置开始做斜向上抛出的运动
30、如图所示,容器A、B各有一个可自由移动的轻活塞 ,活塞下面是水上面大气,大气压恒定。A、B的底部有带有阀门K的管道相连,整个装置与外界绝热。原先,A中水面比B中高;打开阀门使A中的水逐渐向B中流,最后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
A. 大气压力对水做功,水的内能增加
B. 水克服大气压力做功,水内能减少
C. 大气压力对水不做功,水内能不变
D. 大气压力对水不做功,水内能增加
二、填空题
31、质量都是1kg的物体A、B中间用一轻弹簧连接,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现使B物体靠在竖直墙上,用力推物体A压缩弹簧,如图所示,这过程中外力做功8J。待系统静止后突然撤去外力。从撤去外力到弹簧恢复到原长的过程中墙对B物体的冲量大小是_____Ns。当A、B间距离时,B物体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_m/s.
33、物体以100J的动能从斜面底端向上滑行,第一次经过P点时,它的动能比最初减少了60J,势能比最初增加了45J,则物体从斜面返回底端出发点时具有的动能_______J。
34、物体以60焦耳的初动能,竖直向上抛出,在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大小保持不变,当它的动能减少了50焦耳时,它的机械能损失了10焦耳,物体返回到抛出点时的动能大小等于______焦耳。
36、如图所示,两个摩擦传动的轮子,A为主动轮,转动的角速度为ω,已知A、B轮的半径分别是R1和R2,C点离圆心捉为R2/2,则C点处的向心加速度是_________。
37、一圆环,其圆心为O,若以它的直径AB为轴做匀速转动,如下图所示,(1)圆环上P、Q两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是________(2)若圆环的半径是20cm,绕AB轴转动的周期是0.01s,环上Q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
38、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中,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小方格的边长ι=1.25厘米,若小球的平抛运动途中的各个位置如图中的a、b、c、d所示,则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的计算式为v0=______。(用ι、g表示),其值是_______(取g=9.8米/秒2)
39、以初速度v0=10m/s水平抛出一物体,不计空气阻力,物体落地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线成60°角,物体抛出点距地面高度是______m,物体落地时速度大小是______m/s。(g=10m/s2)
40、用游标卡测量某物体的厚度,如图所示,则从卡尺上可以读出物体的厚度,是_______。
4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的电源频率为50Hz,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9.80m/s2,测得所用重物的质量为1.00kg,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把第一个点记作O,另选取连续的4个点A、B、C、D作为测量的点,
经测量知道A、B、C、D各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62.99cm,70.18cm,85.73cm,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重物由O点运动到C点,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______J,动能的增加量等于________J(取三位有效数字)
42、一辆汽车在一段水平直公路上加速行驶,行驶中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设汽车所受阻力恒定不变。当车速为v时,加速度为a,当车速为2v时,加速度为a/4,则汽车所能达到的速度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BD 3、C 4、C 5、A 6、ABD 7、B 8、ABC 9、B 10、D
11、C 12、D 13、A 14、ACD 15、CD 16、B 17、C 18、B 19、B 20、D
21、AD 22、BCD 23、ABD 24、AB 25、B 26、ACD 27、C 28、AB 29、D
30、D
二、填空题
31.4 2 32. 33.50 34.36J 35.60 280
36. 37. 38.
10.精选初中物理优秀教案参考 篇十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应用。
难点:通过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得到或增大可利用浮力,初步建立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57面,完成下面填空:
1.物体的浮沉决定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2.物体的浮沉条件:
①当F浮 大于 G物时,物体会上浮至漂浮;
②当F浮等于G物时,物体会漂浮或悬浮;
③当F浮 小于 G物时,物体会下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小组讨论
1.物体在上浮或下沉(不考虑水的阻力)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不变 (填“变”或“不变”),悬浮和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平衡 (填“平衡”或“不平衡”),悬浮时物体 完全浸入(浸没)在液体中,而漂浮是物体上浮的最后结果,此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一部分浸在液体中,一部分露出液面,所受的浮力 等于 重力.
2.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式是F浮=G排 ,推导式为F浮=ρ液gV排 ,实心均质的物体重力G物=ρ物gV物 ,当把此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时,则V排 =V物,松手后,若:
①F浮﹤G物,可得ρ物 >ρ液,物体下沉;
②F浮=G物,可得ρ物 =ρ液,物体悬浮;
③F浮﹥G物,可得ρ物 <ρ液,物体上浮。
3.农业生产中常用盐水浸泡法来挑选种子:将要筛选的种子浸入浓度适宜的盐水中,饱满的种子会沉在底部,而干瘪虫蛀的种子会浮在液面上,你知道这种方法的科学道理吗?
●教师点拨
漂浮与悬浮
相同点: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物.
不同点:漂浮是物体在液面上的平衡状态,物体只有部分浸入液体中,V排﹤V物;而悬浮是物体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物体此时全部浸入(浸没)液体中,V排=V物.
●跟踪训练
1.把重5N、体积为0.4dm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g取10N/kg)( D )
A.物体漂浮,F浮=5N B.物体漂浮,F浮=4N
C.物体悬浮,F浮=5N D.物体沉底,F浮=4N
提示:题中没确定物体浮沉状态时,必须先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再计算浮力.
2.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如图甲;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如图乙.可以肯定的是( A )
A.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小
B.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大
C.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小
D.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大
3.用手将一重为5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8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8 N,放手后物体将 上浮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待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 5 N,排开水的体积是 5×10-4 m3。
学习指导二、 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58、59面,完成下面填空:
1.轮船:钢铁的密度比水大,可以把它做成 空心 ,以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增大可以利用的 浮力 。
2.轮船的大小通常用 排水量 来表示。 排水量 就是 轮船装满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 。
3.潜水艇:由于潜水艇中两侧有水箱,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不变,但是可以通过调节水箱中的储水量来改变潜水艇的自重,从而改变 浮力 与 重力 的关系,而使它下沉、悬浮或上浮.
4.气球:充入的是密度比空气 小 很多的气体,如 氢气 、氦气 。空气对它的浮力 大于 它的重力,所以气球可以升入高空.
●小组讨论
实验探究:
1.将金属箔卷成一团和做成中空的筒,分别放在水中,观察金属箔的浮沉情况.
现象分析:金属箔的密度 大于 水的密度,它比同体积的水 重 ,放入水中时,重力 大于浮力,所以在水中会 下沉 ;做成空心装,金属箔受到的重力 不变 ,但是可以使排开水的 重力增大 ,受到的浮力 增大 ,所以能够浮在水面上,即采用空心的办法能 增大 可利用的浮力.
2.轮船从淡水河驶往海里,船会上浮些还是下沉些?
设计实验:把木块放入水中,在齐水处作一记号,然后向水中加盐搅拌,观察此时木块浸在水面的位置,再画一条线作记号,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 第二次记号在第一次记号的下方(船会上浮些)。
现象分析:两次都是漂浮状态,重力 不变 ,受到的浮力 不变 ,由G物=F浮=ρ液gV排和ρ海水大于ρ淡水,可得排开的盐水体积变小.
结论:轮船从淡水河驶往海里,船会上浮一些.
提问:轮船在淡水中的吃水线是在海水中吃水线的上方还是下方?
3.利用图示装置,探究潜水艇的上浮与下潜原理.
现象:向舱内充水后 潜水艇下沉 ;
水舱内的水排出一部分后 潜水艇上浮 ;liuxue86.com
结论:潜水艇是靠改变 自身重力 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
4.做一个塑料袋热气球:取一个稍大的薄塑料袋,袋口用很细的铜丝框成一个圆口,开口朝下,用电吹风向袋内吹热空气。放手后,塑料袋热气球便冉冉上升。
●教师点拨
水中的鱼自重不变,是靠改变自身体积(改变体内鱼鳔大小),从而改变自身受到的浮力来实现浮沉.
●跟踪训练
1.轮船从海里驶到河里,它受到的浮力不变,它排开河水的体积大于它排开海水的体积.
2.某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潜水艇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潜艇模型是通过改变潜艇的重力实现沉浮的
B.向内推注射器活塞,水会被压入试管中,可实现潜艇下沉
C.向外拉注射器活塞,试管内水量适当时,可实现潜艇悬浮
11.物理课程参考文献 篇十一
关键词:互动式;文献检索;计算机;信息时代;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中的新兴专业,具有学科建设起步晚、理论发展迅速和实践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检索与阅读专业文献、关注相关理论和行业实践经验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及时关注和学习行业最新实践经验和发展理论。从上世纪末伊始以计算机为工具的数据库、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迅速进入高校,使各高校相继具备了计算机网络化的条件,推动着以计算机、网络化系统等为主要方式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另外高校素质教育和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已成为各高校应对信息时代的重要措施,文献检索课程的开展已成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已成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旅游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讲授和实习旅游专业文献与文献检索基本知识、原理与方法来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专业文献学习的意识;二是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技能;三是结合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切实加强学生对旅游文献的认识和使用;四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可见,文检检索课是一门对技能性和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课程。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一)旅游专业文献发展迅速和分散性特点,大学生的专业文献利用意识淡薄,对专业文献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
旅游专业文献具有发展迅速、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专业学习中养成关注文献、学习文献的习惯。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观察发现,大学生了解并经常查阅图书馆文献的比例较小,甚至有部分学生由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经济条件和信息意识等原因,从未涉足过图书馆专门的文献检索途径;学校图书馆组织的文献检索培训和文献检索公开课的到座率低也反映了学生专业文献学习的态度和现状,可见,大学生的专业文献意识比较单薄,对文献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二)高校中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常见的信息素质教育形式是由图书馆开设图书馆利用与文献检索培训课,主要针对新入学的大一学生,由于大一新生当时并未到专业学习阶段,文献检索需求度较低和专业文献意识淡薄导致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另外大部分高校由图书馆承担针对全校学生开设文献检索,一般作为选修课,授课内容仅仅关注检索知识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选课率与到课率比较低。最后文献检索课程的理论课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讲授方式,枯燥无味,由于学校硬件设施和网络条件限制,学生上机实践机会不足,不能让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从而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较差。
(三)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要求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理论学习紧跟行业研究前沿。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按照教学习惯将文献检索课基础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按照教师教学内容学习文献检索知识与技能,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处于被动状态。另外目前教学活动中,旅游文献检索课教学和专业知识学习并没有得到有机结合,文献检索课安排课时一般较少,教学内容比较繁重,实习与作业由任课教师出题,旨在锻炼学生文献检索和利用能力,一般由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不会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汇总与集体探讨学习,从而失去把文献检索纳入专业知识学习体系的机会,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极其不利。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独立利用文献的能力有待加强
旅游管理招生虽然为文理兼收的专业,但大部分学生高中时期为文科生,计算机水平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大学生独立意识薄弱,对教师的依赖度较大,不能根据老师要求独立完成文献检索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专业文献收集、整理与利用意识比较薄弱,从而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概述
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将文献检索相关知识内容主要以课堂授课形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文献检索知识与技能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全面培养了学生文献检索基础知识和查找所需文献的技能,但忽视了学生根据专业学习需要、个人兴趣主动查收文献和学习文献的积极性。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适应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作出旅游管理专业文献检索课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互動式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互动式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目的、有组织而又平等自由的相互对话、讨论、观摩、交流并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者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互动式教学模式具备参与性强、目的性强、课堂氛围融洽自由和实施方式灵活多变等特点。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师生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必须秉承师生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原则和实施民主性原则。
三、旅游文献检索课堂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起步晚、与行业结合紧密和文献发展迅速等特点,并针对高年级学生具有文献学习和论文写作的需要,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一)教学内容
针对文献检索课一般针对大三学生选修,必须针对学生此时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选用一本较权威与使用的教材为主要教材,较为全面地讲授文献检索与利用的基本知识,然后根据学生此阶段学习需要和行业发展热点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时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课堂实践与学习,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遴选“主题酒店”“产权式酒店”和“旅游房地产”等行业热点作为专题;针对旅游管理方向和旅行社方向的学生,以“乡村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景区门票定价”“导游薪酬与服务质量”“传统旅游目的地在开发”等为专题。这样既紧密结合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扩展了他们的专业视野,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积极检索文献和学习文献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模式旨在调动师生的双方能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达到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目的。
12.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程建设探讨 篇十二
近年来, 该课程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1)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例如提高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 来建立高水平、复合型的教师队伍;(2)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增加外文文献阅读能力;(3)突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突出实践教学, 综合进行知识考核和创造力考核[2,3,4,5];(4)从新生入学到毕业设计, 分阶段实施信息和文献检索教育, 开展针对性强的文献检索教学[6];(5)采用“问题学习”教学模式[7]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8];(6)通过提供交流平台,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 等等。这些成果对课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了作用, 但是在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积累方面, 《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仍然与很多基础学科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增加教改经验的交流。
在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是大三学生的必选课, 36课时,课程采用的教材见参考文献[10]。 该课程的主要目标为掌握文献检索能力, 为学生的科研实践, 即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甚至为未来在多种岗位从事技术改进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河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 笔者通过总结近几年积累的教学经验, 对该课程的建设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阐述几点经验如下:
1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的重要性
作为选修课, 《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故在开课伊始就强调课程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程介绍中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更需要创新型人才,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离不开文献检索。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 通常采用实际数据作为佐证。例如:数据显示95%~99%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是通过文献检索得到启发, 仅有1%~5%完全依靠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解决问题, 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0%以上。 此外, 还从文献数量庞大的角度说明化学化工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依赖于文献检索。 最常采用的例子是《美国化学文摘》, 其被称为到达世界化学文献的钥匙, 是世界上功能最强大的化学检索工具, 年收录近百万篇文献[10]。 即使一天读2~3篇文献, 一年仅仅读近1 000篇文献, 相当于当年化学化工文献的千分之一。因而一个未来企业或者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或者技术骨干必须是一个文献检索高手。在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后, 课堂的气氛明显活跃, 这是课程建设的第一步。
2 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如前言所述, 在先驱的教学改革中, 已经针对课程的核心内容, 即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文献课的其他内容也与科研和社会实践进行了适当的结合, 采用教师的实践经历替代文献课中一些枯燥的内容。
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此目的, 我们首先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阅历, 是科技创新团队或校企联合项目的骨干力量。身教甚于言教, 这些教师的亲身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模板。如下为其中两个教学实例简介:
按照出版形式分类, 共有十一种文献, 课堂上需要逐一介绍。其中教材上关于会议和会议文献的描述较少, 学生往往缺乏深刻的印象。然而学术会议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交流窗口, 所产生的会议文献也是文献检索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此在教学中充分地扩充了此部分内容。
首先教师以一个参会者的身份甚至会议组织者的身份讲述参加会议的经历, 包括收到会议通知、根据征稿要求写论文、投稿、报到、领取会议资料和听会议报告等整个过程, 并适当地加入一些参会的小故事, 国内和国外会议的对比等。并采用真实的文件例子, 包括会议回执, 论文摘要和墙报等等, 让学生对会议有全面的了解。
在讲授过程中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学生理解了投稿的会议论文为什么必须是没有发表过的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后, 启发式的提问会议文献的特点?学生经过热烈讨论, 很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甚至下课后, 有的学生还会找到教师继续交流, 探讨他们想到的一些问题。
另外一个教学实例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介绍。尽管教材上一带而过, 但是作为我国科研领域的核心部门之一, 完全有必要进行详细的介绍。由于作者有多年的申报经验, 并且获得过资助, 因而对基金委的运作方式等有较充分的了解。通过详细的描述, 让学生对我国科研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打算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来说(目前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每年有近50%的学生被录取为研究生), 这些内容将有助于他们更合理地选择未来的就读学校和导师。
此外, 还扩展了教材中一些与科研密切相关的其他内容, 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现状, 例如介绍中科院、中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会等。
3 引入双语教学
尽管中国的科技水平正在高速进步, 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期刊和检索工具仍然以英文为主, 因而在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成为必然。过去采用中文的方式教学, 学生在第一次查英文的《美国化学文摘》时, 明显带着新奇, 但是也带着不适应。为此, 针对采用双语教学的部分内容,在上课前鼓励学生充分预习教材中的内容, 进而在课堂上采用原版的英文资料进行讲解, 仅仅在个别地方辅助少量中文。尽管讲授的进度慢了, 但是学生的兴趣却大大的提高了, 最明显的改变是实践课上学生面对英文工具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很多关键的英文单词不再陌生,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双语教学的成功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项目《波谱分析》所积累的经验密不可分的, 作为主讲人之一, 从该项目的实践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4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很多基础课的主要内容均是多年不变的, 例如: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等, 而文献课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为了保证教师能够年年紧跟形势, 要求每年开课前, 授课教师开讨论会, 互相交流文献发展的新趋势, 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小的调整常常是由网址的变化、检索方法升级、文献数据库升级和新标准出现等因素引起;大的调整主要由新检索数据工具淘汰旧检索方法而引起, 例如:从2010年起《美国化学文摘》(CA)停止了纸质文摘出版, 即不再发行印刷版CA, 而全面转向SciFinder等电子版。为此我们在教学中, 大幅减少了纸质CA检索著录格式的介绍, 并取消了CA的纸质文献检索实践课, 而增加了一些课时来讲解如何使用SciFinder。仅此一项就影响到了课程内容的1/6。尽管课程内容的变化给教师的备课和讲课增加了难度, 但是也为教师创造了紧跟文献发展趋势的机会, 使教师和学生均从中受益。
5 培养学生经济意识
我们教改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在课程建设中注重经济意识培养。初看二者似乎没有任何联系, 但是随着对文献检索课认识的深入, 我们发现“钱”字几乎深入到文献检索课的每一部分。经过几年实践, 我们体会到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到“钱”的概念, 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理解科研工作不是被超凡脱俗的光环所笼罩, 而是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生活。具体的实例包括尽管存在一些免费检索工具, 但是常用的和功能强大的化学化工文献检索工具均需要付费, 例如CA;阅读文献需要付费, 例如很多国外的著名出版社或者检索机构要求学校支付巨额的年费, 如果独立购买则一篇文章常常需要几十美元;参加学术会议需要会议注册费、住宿费和交通费, 等等。而占据核心地位的科学研究实验更是经费消耗的主要部分, 包括购买仪器、设备、做实验和测试等等, 并由此引申到公司企业的科研投入。然后让学生讨论钱与科研的关系。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离不开社会, 常常需要国家和企业的支持。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有助于培养他们爱国精神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使学生明白合理地安排和使用经费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基于前述介绍, 我们还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目前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科研, 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专家到我校学术访问时说:“我现在非常羡慕中国人, 因为你们有很多很多的grants (科研基金资助), 在这方面欧洲和美国的很多科学家们也都很羡慕中国人”。这说明我们国家已经为科研工作者们准备了良好的支持, 也为未来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中国科研的未来在你们学生们的手中。中国的科研工作的高速发展, 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
参考文献
[1]杨春芳.试论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意义[J].邢台学院学报,2006,21(3):127-127.
[2]陈军,田丹碧.关于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几点建议[J].大学化学,2010,25(2):23-26.
[3]秦勇,纪俊玲,黎珊.《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09,37(7):215-217.
[4]曾桂生,彭强,张爱琴.本科《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J],江西化工,2010(1):142-144.
[5]周弟,曾小君,宁春花,等.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9):95-96.
[6]徐溢,张剑,徐平洲,等.化学化工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7,24(3):83-85.
[7]蒋祥春.“问题学习”教学模式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应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8(2):128-130.
[8]付正立.“任务驱动法”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应用[J].海峡科学,2010(3):68-69.
[9]王银玲,李一梅,田瑞芬,等.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的兴趣[J].广州化工,2010,39(4):138-139.
【物理课程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高一物理起步课程07-30
物理新课程总结10-30
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06-15
学习物理课程标准简报06-26
物理课程与教学题06-29
高中物理课程改革08-06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课题09-08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06-30
物理化学课程改革07-01
计算物理课程论文范本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