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魔鬼定律

2024-09-26

职场魔鬼定律(8篇)

1.职场魔鬼定律 篇一

亲爱的胭脂,先恭喜你,升职加薪,成了公司最年轻的主管。你说你开始觉得很高兴,能力得到肯定,后来却发现压力倍增。提拔你的上司对你的要求比原来更高,事事要你负责到底,你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加班。平日相处得还不错的同事现在成了你的下属,当你批评他们工作不给力的时候,他们对你的不满也写在了脸上。

当你的上司对你百般要求的时候,你觉得实在不合理,但是你惊奇地发现自己也在以同样的方式要求别人。当你体谅下属让他们省力一些的时候,他们从来不会记得你的体恤。当你铪他们安排加班的时候,收获的是怨言连篇。你问:为什么在工作中“Beingnice”是那么难?

亲爱的胭脂,想必你是个很善良的姑娘,让别人难过也会让你难过。你在意别人的感受,所以介意自己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你不想得罪别人所以能放别人一马的时候就放别人一马,可别人不知感激,在能给你放水的时候就放水。你对人性很失望。

不要太奢望人性在工作关系中的光芒。你是不是一个好同事,是否Nice,最后都是看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的初始意愿。比如老板对人的不顾惜,是所有老板对员工的面目。你既然成为主管,成为老板的代言人,那么必然成为挥鞭子的人。

工作对人的基本要求是专业。在工作中让别人“受伤”未必就是你的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做好该做的事情,被你发现而已。对他们冷酷的不是你,而是对他们有所要求的生活和工作。

记得那个童话吗?一个男人和魔鬼达成了交易,用他的心来换无数的金子。最后交易达成,男人拥有了无尽财富,却无法体会一点点幸福,因为他没有心。

我们在现世工作时大抵也像是在和魔鬼跳舞。人缘固然重要,但绝对不是靠你这样放水来获得的。这样放水其实是投降,是让魔鬼领舞,自己完全丧失主动权。

你要做的是学好舞步,学会周旋,把工作对心灵的伤害控制到最小。不要为别人的错误感到难过,也不要丧失对人的基本尊重。和魔鬼跳舞,不代表你要成为魔鬼,要看护好自己的心。

胭脂,讨论这些策略有时候让人觉得沮丧,为什么现实如此逼仄?可这些时候更要打起精神来,和一切造成烦恼的人与事斗智斗勇。这是和魔鬼跳舞的真谛所在――和不怎么Nice的世界周旋时,别被吓到,要优雅,要漂亮,要潇洒。偶尔踩到自己的脚也要抬头笑笑,说:再来一曲。

[职场人生 与魔鬼跳舞]

2.职场通用魔鬼词典 篇二

“白骨精”

职场有白领、蓝领之分。白领与白领也各有高下,地位最高者往往被称作“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据说现在的“白骨精”一般都是有房、有车一族(包括按揭),他们的四大武器是手提电脑、移动硬盘、数码相机、彩信手机。

“影帝”或“影后”

很多刚刚毕业的学生都当过“影帝”或“影后”,他们的奋斗目标就是早日摆脱这样的称号。因为工作经验不足,用人单位往往让他们先掌管影印机,这就是“影帝”、“影后”称谓的由来。

千里马与锂电板

过去总是把人才比作千里马,但现在更多的人愿当锂电板。因为后者可以不断充电,发挥作用,而千里马并不能总跟上时代列车。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充电、考证、在线学习,是锂电板们永不落伍的武器。

水泥地人才与红地毯人才

在京沪穗等地一些大型的人才招聘会上,往往设立高新技术人才专区,这些专区一般铺有红地毯,至少要有硕士或高工以上证件者才能进入,而更多的人才只能在水泥地板上寻找岗位。这就有了水泥地人才与红地毯人才之分。

应召长工

3.职场定律:学会讨好自己 篇三

也许他是想让所有人都成为他的知己,或是抱有某种获取利益的目的,所以才与他人交往,千方百计地讨好他们、迎合他们,希望能够使得人人都喜欢他、助他成功。可是,他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日子久了,身边的朋友反而会越来越少。试想,谁会将利用自己的人当做知己呢?而且,你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或让每一个人都满意你。因此我认为,与其辛苦地讨好别人,倒不如讨好自己。

讨好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不管怎么说,讨好自己是心理调节的一剂良药,它会使你在枯燥乏味的职业生涯里变得更加快乐、充实与自信。

我们每个人都并非生活在真空里,学业事业上的挫折、人际关系的困扰、生活上的琐事、健康上的烦恼……你多少会摊上一两件,这些来自外界的影响和压力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如果我们学不会讨好自己,无法培养出一个开朗、自信、乐观的心境去面对现实的话,就不晓得什么时候会被这些影响和压力打垮了。

讨好自己并不是盲目、不着边际地吹捧自己,这样做只会使“讨好自己”成为精神上的麻醉品,甚至反使自己裹足不前;讨好自己的方法也有很多,并且因人而异。总的来说,讨好自己,可以在流言蜚语面前,为自己设置一道“隔音壁”;可以在孤独寂寞时,想方设法逗自己开心;可以在生闷气的时候,大吃一顿或大喊几声来发泄;可以在朋友离自己而去时,想尽一切方法挽留这段友情或干脆去寻找新朋友;可以在受了挫折之后,给自己打气,“勒令”自己不许再流一滴眼泪;可以在刚到一个新环境,“举目无亲”之际,找面镜子对自己展颜一笑,安慰自己说:“至少还有我自己熟悉的一张笑脸。”……总之,讨好自己的方法实在太多了,看了我的介绍,相信你们的心境也会豁然开朗了吧!

学会讨好自己,相信孤独的人可以拥有真正的知己,沉默自闭的人可以勇敢地走在别人的目光里,想成为“大众之友”的人也能够领悟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和友情的真谛……

4.职场黄金定律也未必是“真经” 篇四

职场黄金定律也未必是“真经”

。职场江湖,自然有漏洞百出的江湖把戏,也有误以为真经的“黄金定律”,职场人往往不是死于单纯,而是亡在经验!

一沟通可以万能

有一句话说:没有沟通就没有进步。然而,沟通也有缺点,也有失灵的时候。

张玲和李希是同事,张玲倔强,李希火爆,工作上经常磕磕碰碰。张玲和李希看对方都有这种感觉:如果见对方对别人笑,总认为那是给自己看的;如果对方做了受表扬的事,总以为他在逞能。双方的行为引起了上司的注意,他曾多次提醒他们要好好沟通。双方也尝试坐在一起沟通,而沟通的效果并不好。最后,李希厌倦了这样的面对方式,向领导提出换一个部门,以避免矛盾激化。

换部门后,李希感觉浑身放松,干劲十足!张玲从他人口中得知,李希是因为不愿与她闹僵而提出换部门的,心生内疚。见了李希,也善意地笑笑。李希也回报笑意。两人的冰点关系,自然溶解。

提示:在职场上,如果你不善于沟通,也不愿意沟通,或者暂时找不到沟通的办法,不妨先妥协、退让一下,甚至放弃一次。有时候,妥协、退让或放弃,比沟通更实在、有用。

二鸡蛋里没骨头

上司是职场人不可不面对的一道难题。面对上司的苛刻、挑剔,我们常恨恨地说:“鸡蛋里挑骨头!”

白领阿珊,年轻靓丽,勤奋热情。上司杨锦却经常对着阿珊摇头,一副颇不欣赏的神态。阿珊感到很委屈,有一次,在被杨锦批评后,她嘴里嘟囔了一句:“鸡蛋里挑骨头。”却不料被杨锦听到,他回转身来对阿珊说:“对,我就是对你的工作‘挑骨头’,你很认真,但是效率一般;你很有人缘,但原则性不强,

所以,你工作中的‘鸡蛋’里也是有‘骨头’的。”阿珊顿时哑然。

提示:职场上,总有一样你不具备,总有一样弱点在上司的手中。上司想“挑骨头”,你没有办法避免。那么,唯有让自己的骨头里生产出鸡蛋来,甚至比鸡蛋还有营养的“骨髓”,那么,你的价值,自然会得到上司或者老板的青睐!

三温情只是阵风

职场人不相信眼泪,没有同情、友谊等等。大家渴盼的职场温情,却像一阵风,匆匆来了,又急驰而终。

巩贺是一家小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公司刚刚起步,他的老板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制度自然严格,费用自然紧缩。紧张、压抑的工作环境以及微薄的薪酬让职员感到厌倦,有好工作,他们马上走人。

职员大量流失,让巩贺很头痛。说实在的,温情在老板眼里是块鸡肋,他自然不赞成温馨的管理方式。巩贺只有自己想办法,比如,在适当的时候,向老板建议:组织一些不是很花钱的外出爬山、聚餐活动;每当员工生日,巩贺极力说服老板给员工发点“心意”礼物……就是这些普通的举措,职员流失率逐渐减少。巩贺终于舒心地笑了。

5.职场八大黄金定律,让你如鱼得水 篇五

我们人生中有太多看似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但是每件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人们常常拿上帝来作为这些事情的原因,但其实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则和定律在左右着我们的人生。

如果你有上面列举的困惑,就请你好好看看下面的左右人生的八大定律,希望有所收获,对你有所启发。

一、帕金森定律:二流上司造就三流下属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辞职,把职位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比自己水平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一般人不愿意选择的,困为那样会丧失自己的权力,第二条路也不愿意选择,因为担心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从而可能替代自己,所以,一般的人都会选择第三条路。

选择两个平庸的人当他的助手,他自己则可以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这就是帕金森定律,它由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提出。

定律启示:正视组织管理者存在的权力危机感;要彻底执行“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防止组织陷入“官僚化膨胀”的恶性循环;认真考察,确保管理者能够绝对担任其管理角色。同时,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说,追随一个更加优秀的`上司,也会让你的职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二、“刺猬”法则:合理距离,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则

两只困倦至极的刺猬,因为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怎么也不舒服,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体温又不至于被扎伤。这就是有名的“刺猬法则”。

人身上没有刺,但人与人之间相处也要讲究距离,距离太近或者太远都不适合彼此的交往。

定律启示:与人保持亲近并非都是一件好事;不远不近的合作关系最利于工作;不要过多干涉,除非涉及到业绩的行为;与人打交道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

三、手表定律:多不如精

如果你只有一块手表,你能很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而如果你同时拿着多块手表,你就不敢肯定了,因为每块表的时间都不同,你反而失去了对手表指示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告诉我们对同一件事情不能同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有多种不同的要求等。如果你手中有很多手表,除了保留其中最好的一块,其他的都应该扔掉,保留下来的手表也要尽可能的校准,使之成为你的标准。

定律启示: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法会让人手忙脚乱;两种不同的目标会让人失去方向;对同一个人不能有两种不同要求;目标一致,策略趋同者才能齐头并进。在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一定不要制定多个目标,而要选准一个,全力出击,则事必成!

四、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章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由于这句话广为流传,并在生活中导之以行,便成了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最早提出马太效应一说的是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

定律启示:这是一个讲究赢家通吃的时代;不管你做什么,你都需要强化优势,力求形成“滚雪球效应”;无论如何,你需要至少保持一个绝对优势,千万不能在各方面都平庸无奇;要善于资本积累,然后博取更大的资本。假如你现在的职场不成功,你就应该拼命追赶了,否则你与他人之间的差距肯定会越拉越大。

五、墨菲定律:做最坏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努力

美国空军工程师爱德华·墨菲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某一事情可以有两种或者以上的方法来实现,而其中有一种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一错误往往就会发生。他的这一说法在后来得到广泛流传并被总结成墨菲定律: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且可能引起更大的损失。

定律启示:如果问题有可能发生,那它总会发生;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把好坏充分地考虑清楚;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那只会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保持谨慎的乐观是成功者应该具备的心态。

六、“翁格玛利”效应:说你行,你就能做得更好

“翁格玛利”效应来源于一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又经常被译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到了爱神阿芙锹罗忒,她给了雕像以生命,皮格马利翁的希望了变成了现实。

这一法则本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术语,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并从而产生良好的结果。

定律启示:心理暗示的效应远远超出你的想像;肯定别人,并给别人以信心;人的潜力需要被不断挖掘;奖励的效果远比惩罚的效果要好得多。

七、多米诺效应:一荣难俱荣,一损真俱损

多米诺效应源于一项全球普通的体育运动,这项运动就是多米诺骨牌游戏。这种游戏的规则是按照点数的大小以相接的方式把骨牌连接起来,其难点就在于骨牌一倒则俱倒,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后来“多米诺”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术语,无论各行各业,只要出现一倒俱倒的连锁反应,人们就会想到“多米诺效应”或“多米诺现象”。

定律启示: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切勿功亏一篑;该集中时就集中,该分散时就分散;不要漠视自己的局部危机,它往往是整体崩溃的开始;要懂得保护自己,免受殃及。

八、二八法则:80%的成效取决于20%的努力

1897年,著名的意大利社会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著名的“二八法则”,又被人们称为“80/20法则”、帕累托定律、二八定律、最省力法则和不平衡原则等。这一法则最简单的描述就是:“任何一个事物80%的价值实际上集中在这一事物20%的组成部分上”。

二八法则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小部分的努力,可以获得很大的收获;起关键作用的小部分,通常就能主宰整个组织的产出,盈亏和成败。

定律启示:付出得越多未必得到得越多,关键看付出在哪里;特殊对待某些事物很必要,这有可能带来更高回报;做事在精不在多,力度要下在“点”而非“面”上;在重要的少数与繁琐的多数之间,应当选择前者。

6.“1万小时定律”在职场 篇六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起码需要1万小时的反复练习。但也有很多人反对1万小时定律的说法,认为它侧重于重复性劳动,仅限于在某些特定的学术层面使用,并且受制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并不适合大多数人。

“在职场上,我们一般有一种类似的说法,叫做3年做熟、5年专家、10年领袖。这两种说法实际上都强调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对公司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人的职场生命有限,应该把一定的时间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上。”德勤招聘总监王文佶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那么在不同领域应该如何正确地做出努力?如何用1万小时定律的原理来提升日常的工作效率?如何合适地设定职业目标?《第一财经周刊》采访了德勤招聘总监王文佶和凯捷咨询中国区战略及组织转型业务总监韦玮,以及通过公司人的具体案例来分析1万小时定律在职场上的运用。

时间不是主要标准

普通人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所以每周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大约为40个小时。由此推算下去,一个公司人每年大约工作1920小时,因此,1万小时定律就意味着:在一份工作上至少坚持5年,你也许就可以达到行业内的专家水准,这也是为什么人力资源的专家们常说“5年不辞职”的原因。

事实上,格拉德威尔在他的书中提到的1万小时练习并非是普通的常规练习,而是一种设定了清晰的目标,以适当的难度在自己的能力边缘,通过不断犯错而获得精进的技能的一种练习。格拉德威尔称之为精深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而不少对1万小时定律持怀疑态度的人通常都忽视了“精准”。

所以对于公司人来说,从业时间并不是衡量行业经验的主要标准。例如,在寻求升职或者跳槽的过程中,决定简历上的“5年市场部经验”这一条到底值多少钱的,是你在5年的市场部工作中收获并得到大幅提高的业务能力,而非仅仅是5年这个时间节点。和5年如一日地在市场部门做最基础最琐碎的工作相比,一直在不断地回顾总结并提升工作技巧方法的公司人的职场竞争力显然要更强大。

有两位公司人分别在职场中累积了将近1万小时和2万小时,他们的经验也许能说明这个问题。

吴峥刚刚经历了一次升职,从用友软件U9事业部的部门总监变成PLM事业部的研发副经理。这是他加入用友5年来的第4次升职,晋升速度快于同一时期进公司的同事。2008年刚加入用友的时候,吴峥被分配到U9事业部的核心做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的工作。为了尽快熟悉工作,积累经验,他给自己定了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把工作完成分为几个等级:完工、提前完工、完成得很精彩、完成并做到了标准的程度—吴峥要求自己做到标准。“就是要成为别人的榜样。”吴峥认为,做软件开发对自己的要求必须高一些,做出来的产品不仅算法要好、性能要好,应用性也要好。“我要做到怎么测都没有Bug,有Bug就是我的耻辱。”所以他总是比别人提早上班,又推迟下班,最厉害的时候一天能工作16个小时。所以在3个月的实习结束时,吴峥就拿到了优秀员工奖,1年之后又破格升职成为了高级工程师—在用友,做到高工一般需要4年到6年的时间。吴峥说:“无论在哪个部门工作,我都习惯多想问题,考虑这个产品的未来在哪里。”

资深销售经理赵欣已经在汽车销售行业工作9年,她现在的工作就是在公司和客户之间进行沟通,一方面帮汽车制造商参考车内配置,一方面在公司内部进行资源调动和方案制订,然后进行报价,签订合同以及帮助项目的实施。“总的看来我已经付出了将近2万小时的努力,但如果只工作不思考,可能只能到达熟练的程度,要在这个行业真正精通,需要不断琢磨。”赵欣说,“就是在做完一件事后花点时间去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做什么努力会改变结果,类似这样。”

吴峥和赵欣的职场轨迹践行着1万小时定律的核心内容—反复练习不是指花1万个小时机械重复着相同的内容,在这1万个小时里面,不断地刷新对技能目标的认识,并提升自己思考练习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在一个职位上,把需要做的基础工作持续足够多的遍数以达到熟练的程度固然重要,但工作的难度系数也是应该是被着重考虑的,这才是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做各种年度总结或者述职报告的时候你可以问一问自己,花掉的时间能跟我的职场竞争力的提升匹配吗?

关键在于突破舒适区

最先通过实验提出“在卓越者中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这一理论的埃里克森把人需要学习的内容归类到一个嵌套的圆环里(见下图),最里面一层是“舒适区”,是练习者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举例来说,如果你有能力在1个小时里跑完10公里,那么每次跑步都在1个小时里跑5到8公里的感觉都属于你的舒适区。最外面一层是“恐慌区”,是练习者目前不可能达到的技术水准,这就好比要求你每次都用1个小时跑完15公里,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进而对持续练习产生抗拒心理。这两层中间则属于“学习区”,只有持续在学习区里学习,才会得到有效的进步。

1万小时定律的关键就在于每一次练习都要突破舒适区,使得自己对已经掌握了的技能不断变化并改进。所以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学习区很重要。对公司人来说,在刚入职、刚升职,或者刚跳槽到一家新公司的时候,对学习新的工作技能或者管理经验会有很大的兴趣,而一旦能力达到舒适区和学习区的边缘,有些人就开始满足于此,不愿意继续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公司人总感觉找不到更好的职业上升通道,而不得不频繁跳槽的原因。

nlc202309012314

德勤招聘总监王文佶就认为,1万小时定律对公司人的意义主要在于专注某个细分行业的重要性,每个人的职场生命是有限的,频繁地更换行业和跳槽会使公司人的竞争力下降。专注于适合你的细分领域,另外花时间进行研究,找到自己的‘卖点’,并持续努力,从而在专业领域形成知名度,是公司人使用1万小时定律的方法。

大部分状况下,在舒适区练习相关技能的目标只是让你把完成日常工作的方法在反复练习中变得连续而自动化,形成条件反射,也就是成为所谓的“熟练工”。但是,如果能够把已经形成条件反射的工作方法不断改进,加入更新的理论或者技能,进而达到可以自由地使用其中的每一个部分时,才算成为这个领域的顶级好手。

1万小时定律的生物学依据是神经纤维的髓鞘质化。理论上,反复的练习能把神经纤维外层包裹上髓鞘,而髓鞘会增加信息在神经纤维中传导的速度和精确度。这就是安德森认为的每个领域内卓越者的本质。

当然,1万小时定律也并非是万能灵药,5年时间不短,算上各个方面的付出,在你决定尝试这个做法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它为你带来的机会成本风险。因此,阶段性地对自己做过的事进行总结,把事情“想通”,有助于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持续获得有效反馈也是职业技能提升的重要部分,这也是许多公司配备导师制的原因所在。毕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你需要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人随时在旁观察,并给予一定的反馈,尤其是当你做错的时候,更需要有人及时帮助你纠正,以免陷入误区,把刻意练习变成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尤其是职场经验不够丰富的公司人,只有在导师的帮助下,你才能始终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并且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最终实现一旦发现出错,就能迅速进行自我纠正。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尽量多地听取你的直属上司、同事和HR的看法和意见,有助于你尽早纠正错误的方法。另外,在工作中你还需要适度的完美主义,在通向完美的过程中才能激发你反复练习工作技能的激情。

凯捷咨询中国区战略及组织转型业务总监韦玮则认为,做合适的职业规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未必要拘泥于1万小时。因为个人本身的素质和才能不同,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例如同样是数据分析的工作,一个擅长数理逻辑的人和一个普通人想要成为专家,所需要的时间和努力程度也是不同的。较为复杂的工作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以财务工作举例,做好Accounting可能只需要2000小时,而做好Controlling可能就需要2万小时的时间。因此找准自己擅长的领域再努力很重要。

7.职场 6大定律让你上班有乐趣1 篇七

核心提示:在职场中,有人愁眉苦脸,有人欢欢喜喜,有人如鱼得水,有人四处碰壁„„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有时或许身不由己,但你的情绪不能被工作所左右。与其郁闷、烦躁,倒不如找一些办法来调整心态。本期特邀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杨东为您解读让上班变快乐的6个有趣“定律”。

榴莲定律

职场新人主动点

如果问一个从未吃过榴莲的人“喜欢吃榴莲吗”,他是没法回答的--没有尝试,他既不能说喜欢,也不能确定自己不喜欢。这个道理在职场中被称为“榴莲定律”:不少人想立刻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却从不主动去了解、体验,于是,好工作很可能就在你犹豫不决中悄悄溜走。

其实,用“榴莲定律”来形容职场新人更贴切。新人总是凭想象断定一份工作的好坏,但不实践,就发现不了工作的真正价值。有人统计过,即使在不断实践的前提下,一个人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也需要大约3年时间。因此,等待没有结果,与其纠结如何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如调整心态多去尝试,这样才能在每一次历练中得到最终的答案。对于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来说,在处理工作时,也要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敢于尝试;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主动与团队靠拢,以诚待人。

体验还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体验就是主动出击,而间接体验则是通过别人的建议和感受获取信息。没有吃过榴莲的人可以通过别人的介绍了解味道,但感受却不是最直接、最客观的。工作也一样,水深水浅要亲自试了才知道,他人的建议仅供参考。当然,职场体验也不能太盲目,频繁换工作不利于职业发展,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到心里有数。

赌注定律

攀关系不如练内功

所谓“赌注定律”,是指职场中的很多人都挖空心思找捷径,希望发现最快速、最省力的方法。于是,他们往往把赌注押在不可控的事情上,比如走后门、攀关系。然而这样做,赢了固然能飞上枝头变凤凰,可输了就会一败涂地,连缓冲的机会都没有。

门路也好,捷径也罢,其实都逃不过正常发展的规律。通向成功的道路,是脚踏实地的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他们获得的宝贵阅历是走捷径的人难以企及的。即便真有好机会,也需要踏实工作,才能获得成功。打个比方,一个智力超群的人,是否需要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走来,“浪费时间”呢?答案是肯定的。高智商的人的确可以跳过某些环节,但人生阅历不仅仅是硬邦邦的教材,还有为人处事、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因此,好好修炼内功、稳扎稳打才是最佳策略。

碰撞定律

成绩是争取来的

喜欢看篮球比赛的人会发现,得分最多的明星往往失误也最多。“碰撞定律”告诉我们,运气是一种概率,你跟职场生涯的碰撞越多,获得好运气的几率就越大。因此,与其等待运气,不如去创造机会。

首先,最重要的是做好本职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每天多干一点,能吸引更多注意,创造机会。其次,敢于接受新任务,当然前提是做好计划和准备工作,比如,完成这项工作会出现哪些意外,该如何应对等。最后,无论何时,都要在领导面前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这样他才会放心地把重要任务交给你。

获得好运的同时,也有可能遭遇失败。人们害怕失败,但更加害怕的往往是嘲笑,所以我们总是花费太多精力去揣测别人的看法。想得太多,你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地。因此,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停下脚步,热情和坚持能让你最终获得成功。

梦露定律

不要放大不满意

著名女星玛丽莲·梦露曾这样说过:“如果你不能接受我最糟糕的一面,那么你也不配拥有我最好的那一面。”对待工作也是如此。

如果让你给现在的工作打分,相信没几个人会给满分。根据“梦露定律”,一份工作既有让你满意的地方,也有让你不满意的地方。薪资情况、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因素,都会成为工作满意度的评分标准。人们之所以跳槽,正是因为放大了对工作的“不满意”之处。美国职业咨询师派特里克·兰西尼奥指出,从现实来看,对工作不满意的人远多于满意的人。但实际上,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与工作本身关系不大。一位年薪25万元的市场经理可能并不满意自己的工作,而餐厅里为他服务的服务员或许就很有成就感。

因此,当你对工作产生不满时,首先要找出根源:是难以处理与同事、上司的关系,还是觉得公司对自己不公、不被认可、发展前景渺茫等。接下来要找解决方法,问问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是否做到了尊重、示弱、沟通和包容;在发展方面,目前的工作能否提高你的能力。对管理者来说,要消除员工的不满,必须真正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保障稳定、健全、公平、公正的制度,才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油箱定律

倦怠了定些小目标

一辆法拉利,性能再好,如果不加油也会抛锚。对职场人而言,“油”指的是职业目标,是工作的动力。很多完全根据兴趣选择职业的人,往往忽略了职业价值,即“我为什么对它感兴趣?我想要什么?”假如长期得不到想要的价值,人们就会出现职业倦怠。这就是“油箱定律”,具体包含两个问题。

1.职业目标。找工作,兴趣重要还是发展重要,这是个无解的问题。最好的状态当然是两者结合,但现实往往并不完美。当二者出现矛盾时,我们要先想想职业目标是什么,自己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然后找出衡量尺度,是薪水、稳定性还是体现自我价值。只有定义了得与失的标准,我们才能判断是工作本身的“发动机”不好,还是自己的“油”不够。

2.职业倦怠。人在一个岗位待久了,热情渐渐磨去,难免疲惫、厌烦、提不起精神、干活没动力、情绪不稳定,开始得过且过。这时,千万不要盲目辞职,而应想办法给自己“加满油”。我们可以将工作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不断完成它们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能为你带来成就感,还能激发新的工作热情。学会赞美和奖励自己,哪怕一点点成绩,都要肯定自己。当你身心疲惫时,最好适时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多与朋友和家人倾诉沟通。

飞去来定律

跳槽前先找找病根

很多人企图通过跳槽、辞职来逃避本应付出的努力,可到头来才发现,很多事情还得面对。这就像玩飞去来器,扔出去还会飞回来,你逃得过世界,却逃不过自己的内心。

跳槽的人理由很多,对待遇不满、看不到前景、不喜欢老板、跟同事有矛盾„„他们常把在原单位遇到的问题归于外因,而无视自己的不足。因此,他们即便换了新环境,也会重复过去的行为模式,遇到同样的麻烦。频繁跳槽是职场大忌,不仅缺乏职业发展持续性,找不到职业方向,也让用人单位缺乏信任感。同时,爱逃避的人自信心不足,他们的核心信念是“我不够好”,尤其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负面想法会占上风。

8.职场巧用蘑菇定律助你成功 篇八

“蘑菇定律”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编写的,当时,美国一批电脑程序员意外发现,一批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参加了工作,这些人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电脑程序员经过探索,便发现了“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通常指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刚参加工作者往往会处于这样的境地: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的工作),到头来还要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并且还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我儿子刚刚大四毕业,现在在南京电视台工作,现在他就处在典型的蘑菇状态,天天去上班,老板也不分配他干什么,就是看你自己的表现,他向我诉说了他的烦恼.我问了吉林电视台的一个小伙子,他说电视台就是这样的一个工作环境,你好好的表现,等着领导的发现.需要机会.假如第一个机会没有成功,那就等第二个机会.就看你那天突然被领导看中了,你就有希望了.想办法引起领导的重视吧。

蘑菇生长在一个阴暗的角落,是生还是灭完全看自己的造化和对工作的态度了。象华为小工人的自杀,他那选择的就是自灭。

(二)积极作用

其实,换一种角度来考虑,蘑菇定律也有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1.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年轻人走出校园时,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

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也缺乏担当重任的能力,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消除不现实的幻想,才能慢慢成长起来。

2.加速适应社会。要想在商场上游刃有余,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还要有各种社交能力。那些办事能力强、工作积极的人,都有某些共同的行为标准和思考模式。而职场新人能否适应商场中的行为模式和游戏规则,往往决定于在最初一段时间的“蘑菇进程”,因而“蘑菇经历”能加速职场新人适应社会。

3.避免沾沾自喜。对于初出茅庐者来说,在做完工作、取得成绩之后,总是希望上司和同事会注意自己,并得到承认和赞扬。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点成绩都会被别人看在眼里,因此,避免沾沾自喜的心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成功应用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应用蘑菇定律,把握以下要点,方可成功运用蘑菇定律。

1.认真对待工作。认真对待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并全力以赴地做好它,这是一切事业的开始,同时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适应环境。当你到了一个并不满意的公司,或者被分配在某个不理想的岗位,做着无聊的工作时,要学会适应。这是因为,要想改变环境,前提便是先适应环境。

3.贵在坚持。很多人在“蘑菇经历”时最容易产生的念头,就是放弃。但是,真正的成功,属于坚持不懈的人。只有认准目标,不断坚持,在“蘑菇经历”中积累一些可贵的经验和素质,才能为以后的“厚积薄发”作好铺垫。

上一篇:放假安排时间表出炉下一篇:未签书面劳动合同时支付双倍工资的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