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教学实录

2024-10-07

原子的构成教学实录(共8篇)(共8篇)

1.原子的构成教学实录 篇一

《原子的构成》课题的教学,教材编排上是叙述性的,很抽象。若按传统方法直接按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不会对原子结构的知识产生兴趣。教师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经过反复研究教材,本人觉得这一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理论型”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呢?通过查阅了一些资料,决定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灵活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把教师讲解为主改为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原子的结构,单靠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很难在脑海里形成原子结构模型。因此听着是懂了,但遗忘得也快。为了克服这一点,课堂上运用影像资料、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本人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非常重要,有问题才能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探究活动才能发现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地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习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有几点需要研究、探讨:

⒈本节课从严格意义上讲,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在老师设计的“圈套”中进行的。这样处理的原因主要在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本人最初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在课余查找一些人类认识原子的结构的史料,感知前人认识原子的历史,事先做一些辅垫。再在课堂上利用动画启示,教学也许更顺畅一些。但农村中学大多数是住读生,手头资料有限,上网查阅也不现实。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农村中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值得研究的问题。

⒉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如何培养这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差异较大,如何具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在方式方法上值得探讨。

⒊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 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分组讨论,,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加深了对原子结构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有时会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要求还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很多时间,农村的实际决定了这段时间会更长,而课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怎样解决这些现实的教学问题,让我们在实践中一起探索!

2.原子的构成教学实录 篇二

教师:漂亮的彩虹、精彩的烟火, 科学家通过探索原子的结构问题揭示了五颜六色的色彩秘密。正是因为电子在运动过程中有能量的变化, 我们才看到了这些绚丽的色彩。在电子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光线, 我们称之为光谱。我们在学习中还知道很多金属元素在火焰上灼烧时, 会显示出具有它们特征的焰色。为什么每一种金属会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焰色呢?除了金属以外, 其他元素是否也能产生类似的光谱呢?今天, 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元素——氢元素的光谱开始了解光谱、了解电子运动的状态。

第二阶段:认识氢原子光谱, 学习从宏观现象推理微观世界的一种方法。

(多媒体展示氢原子的光谱图以及氢原子的微观示意图。)

教师:在光谱图中, 我们可以看出它对应有四条谱线, 这四条谱线说明氢原子核外电子在运动过程中会向外辐射能量。它的能量是从哪儿来的?是什么样的过程辐射出能量?它的能量为什么又是以一条条一定波长的光来体现的?我们看一下模拟演示过程。

电子在它固定的轨道上运动的时候, 是不会向外辐射能量的。请大家注意观察:当我们给电子提供一定的能量时, 电子就会跳到更高能量的电子层上, 这一过程称之为跃迁。图示的跃迁过程中, 电子吸收了能量, 所以跃迁后能量升高了。可是, 电子在高能量的状态时不稳定, 还会跃迁到低能量状态。我们看到的谱线, 就是电子在高能量状态跃迁回低能量状态时释放出的能量。这个能量对应一定波长的光, 所以一种跃迁就对应了一条谱线。那么, 同学们可能又会产生一个疑问: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 它为什么能产生多条谱线呢?而且我们截取的仅仅是氢原子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就有四条。请结合图示分析原因。 (提示:图示中标示了n=1、n=2、n=3……, 其中n代表什么?)

李磊:n代表电子层。

教师:每条谱线对应一种电子跃迁, 此处标出的四种电子跃迁就对应上图中的四条谱线。通过这个分析, 你是否能看出它产生四条谱线的原因?

李磊:跳跃的电子层数不一样, 第一条是从第三层跃迁到第二层, 第二条是从第四层跃迁到第二层, 以此类推。

教师:虽然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 但是被激发以后, 不同的电子可以跳到不同的电子能层上, 而不同电子能层的电子在往回跃迁的时候就辐射出了不同能量的光。科学家玻尔也正是依据以上实验事实和分析, 最早给出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说法。 (出示:描述电子能量大小的主量子数n取值不同时, 表示不同的能层, 即电子层。)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原子结构量子化模型的最初说法。

第三阶段:应用科学思想, 发挥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深入学习。

教师:当了解了氢原子光谱以后, 我们再选择一种大家熟悉的钠元素, 大家发挥想象, 钠元素的光谱图会是怎样的?

学生想象一分钟后, 教师出示氢元素和钠元素的光谱图。

教师:观察钠元素光谱图, 与你想象的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不太一样) 。

教师:现在大家对比两种元素的光谱, 看看有哪些异同, 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相互讨论。

教师:无论是疑问, 还是你们讨论的结果, 都记录在学案上。讨论后, 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要求每个组汇报的内容不同。

学生汇报:

1组:钠的谱线比氢的谱线多, 相同频率对应位置有相同的谱线, 钠的谱线比较集中, 而氢的谱线是单一的。

2组:同一颜色的谱线粗细不同。

3组:氢的空白处钠却有谱线, 钠比氢多了黄线。

……

教师:同学们发现的信息都是很有价值的:钠谱线比氢谱线多了, 钠谱线中包含了氢谱线, 在钠的谱线中有波长非常接近的一组谱线挨着, 但氢中都是一条谱线, 还有的同学说钠比氢多了黄线。接下来, 请大家讨论一下, 为什么两种元素的谱线会有这些差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时间约2分钟。

教师:这个环节我们称为“猜想”环节。点到名字的同学说说你的猜想或看法, 不怕说错。

王宇航:在相同的区域中, 钠的光谱与氢的光谱颜色一样。

教师:为什么会一样?

王宇航及其他学生:钠的光谱中包含了氢的光谱, 是因为钠的核外电子跃迁包含了与氢相似的电子跃迁。

姚易飞:钠的核外电子多, 所以它的电子跃迁有多种可能。

教师:电子多了, 电子层多了吗?跃迁的电子层多了吗?

姚易飞:电子层多了, 跃迁的电子层没有变化。

教师:对, 刚才我们看到氢原子核外虽然只有一个电子, 但它可以从第六层或者第五层发生跃迁, 钠元素核外的电子也是在这些电子层间跃迁, 但是电子多了, 情况确实变得复杂了。

张艺丹: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应该是与能量有关系吧。

教师:是的, 跃迁过程就是吸收或释放能量。不同的跃迁辐射出的光谱不同, 现在电子多了, 谱线复杂了, 为什么会这样?

张艺丹:电子多了, 能量变化就多了。

曲一帆:能量变化的状态多了, 所以谱线多了。

……

教师:好的, 通过本轮猜想, 我们再次明确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 但是它只有一个电子层吗?

学生:不是!

教师:每个原子核外无论有几个电子, 它都有若干个电子层, 电子层之间的差异就是能量不同。请大家思考:观察钠的光谱图中的一组红色谱线, 它们的波长相近, 能量略有差异, 可是氢光谱中看到层与层之间跃迁的能量差异很大, 于是我预测:对于氢原子, 相邻能层的跃迁只形成一条谱线, 但是多电子原子在相邻能层间的跃迁产生了多条谱线, 那么在一层里又分出了多个小层, 这些小层之间能量有差异, 由于它们都处于同一电子层中, 所以能量差异不大。当这些电子从这些小层跃迁到同一能层时, 就形成了波长相差不多的多条谱线。我的预测合理吗?

学生:合理。

教师: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计算, 科学家也帮我证实了这种预测, 即在一个能层中又分为若干层, 并为它取名为角量子数, 用l表示, 当l不同时, 再结合主量子数, 表示为ns、np、nd等, s、p、d也称为能级, 它们之间也有能量差, 但是能量差比层与层之间的能量差小多了。所以, 描述一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能量状态有了两个量子数, 分别是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

第四阶段:更多猜想, 深化科学思维方法。

教师:有些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些光谱实验:我们在同一能层中的s和p能级之间, 如果电子从p能级向s能级跃迁的时候应该会产生一条谱线, 但如果实验是在外加磁场的环境中进行, 发现一种跃迁居然出现了三条或多条谱线, 根据这种现象, 我沿用同学们和科学家给我的启发, 再次预测:能级还可以再分裂, 但只在有外加磁场的时候能量变得不同。我查阅资料发现, 科学家对此也早有说明, 相同的能级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能量会变得不同, 用磁量子数, 符号m, 来描述这种差异。

教师:电子的运动状态确实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目前科学家建立的原子电子云模型中描述电子状态的量子数有四个, 除了我们已经认识的三个量子数以外, 第四个是自旋量子数, 请大家利用网络资料继续自主学习自旋量子。

借助一些实验以及科学家给我们的启发和经验, 我们初步建立了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接下来大家可以利用网页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 也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其他栏目加以关注, 或者查阅我们的若干猜想在科学家的研究中是否能够找到依据。

第五阶段:网络学习了解更多原子结构的信息, 并发表感想。

教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了什么栏目, 有什么想法?

3.关于原子半径教学的哲学思考 篇三

关键词:原子半径;规律;主要矛盾;分析能力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加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会受益终身。本文仅就高中化学原子半径的教学活动,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一些哲学思想,谈一点体会,做一些初步探讨。

化学教学多数是以实验为手段,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容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有些章节却非常抽象,不易实验,如:离子、原子半径等,这些课程多数学生感到很吃力。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发挥空间想象力。在原子半径的教学中,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掌握同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原子半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的规律,再进一步推断左下角原子半径大于右上角原子半径即可。教材也仅限于对这个规律的描述。如果仅仅是让学生机械掌握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种知识的传授是呆板的,苍白无力的,是缺乏“血肉”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启发。

要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原子半径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原子半径变化规律这一知识点为载体,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让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不仅掌握了化学知识,还从中学会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而这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将有助于对其它未知事物的了解和探究。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原子的组成入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学生,原子虽小,但核外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与原子核和电子本身体积大小相比却是一个非常博大的空间,一个相当遥远的距离,所以,原子半径的大小就忽略了原子核和电子本身体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者之间的距离。通过这些分析,让学生懂得看问题的相对性,避免形而上学。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核外电子与原子核之间距离的大小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通过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分析出原子半径的大小与核电荷数和电子数均有关系。那么如何考查这两个因素对原子半径产生的具体影响呢?是不是按照对一般事物的通俗理解,核电荷数越多,核外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就越大呢?事实上不完全是这样。在这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多元因素单一化,这样容易把问题说清楚。所以,在两个可变因素中,固定一个可变因素,只让另一个因素发生变化,考查其对原子半径的影响。首先,让核电荷数保持不变,则电子数越多,核电荷对电子吸引能力就越弱,电子距离原子核就越远,半径就越大。反之,电子数越少,核电荷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就越强,电子距离原子核就越近,半径就越小。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同种元素中,阴离子半径大于原子半径,原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低价态阳离子半径大于高价态阳离子半径。例如:Fe>Fe2+>Fe3+ 。然后,再让核外电子保持不变,则核电荷数越多,核电荷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强,两者之间,距离就越近,微粒半径就越小,反之,核电荷数越少,核电荷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就越弱,两者之间距离就越远,微粒半径就越大。因此又可以总结出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半径就越小。例如:S2—>Cl—>K+>Ca2+。

回过头来研究同周期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同周期从左向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是以相同的幅度递增,而两者对原子半径的影响互相矛盾,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会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势;核外电子增多,增加了电子之间的排斥,有使原子半径增大的趋势。两种不同的因素,前者的影响是主要的。事实上看其结果是逐渐减小的(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的变化例外),这说明矛盾的双方,核电荷数对原子半径的影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掩盖了核外电子数增加的矛盾的次要方面,这是由于同周期电子层未发生变化,电子的能量差别不大所至。

同主族的原子半径变化规律又是怎样呢?由于同主族由上到下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在同步等幅递增的同时,电子层也在增加,使得电子能量变化较大,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这说明在矛盾的双方中核外电子数由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核电荷数的增加却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原子半径大小由上述一对矛盾因素决定。核电荷增加使原子半径缩小,而电子数增加和电子层数增加使原子半径增加。当这对矛盾因素相互作用达到相对平衡时,原子就具有了确定的半径。我们只要比较上述这对矛盾因素相互作用的大小就不难理解原子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

4.原子的构成教学实录 篇四

原子的构成复习课教学案

课程标准: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的构成。

3、知道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5、能说出原子的相对相对原子质量与实际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内容及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节课的学习,对原子的结构、原子中的电子和原子质量的表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这部分内容相对学生来说太抽象,而且涉及到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概念。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一个皮毛,达不到对每个知识点的深刻认识,所以有必要及时对这节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评价设计:

小组比赛

达标测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认识有大的提升。

2、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教学过程:

一、师组织学生阅读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使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生利用6分钟的时间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第一部分9个问题。

小组利用4分钟的时间合作探究上述9个问题中的疑难点。师点拨小组中的问题。

预设小组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α粒子轰击金箔的3个实验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离子符号怎样写?

师组织学生提出小组中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约1分钟。)生针对这些问题的疑问,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点拨。

师提升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约8分钟)师组织学生完成“知识梳理”。

(约5分钟)师巡回了解学生的梳理情况。师分别展示学生对知识梳理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挑毛病,学生讲理由。

(约4分钟)师投影5个典型例题。

学生集体完成“典例分析,深化提高”(约4分钟)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巩固练习”。

(约7分钟)生展示练习成果并讲解。

三、师投影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图,生进一步掌握。(约2分钟)

汤姆森发现电子

核外电子 质量小,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在化学变化中可发生得失,形成阴阳离子

在化学变化

中不可分

原子核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其存在 原 体积小,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子

组成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相对质量是

中子:不带电,相对质量是1 构成的表示 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及各层的电子

质量的计量 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计量其他原

子的相对质量

构成物质的 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一种粒子

四、达标测试:(约4分钟)

1、牙膏中的含氟化合物对牙齿有保护作用。一种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和1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7 B.9 C.10 D.19

2、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He-3),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 B.2 C.3 D.4

3、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金 B.氧气 C;二氧化硫 D.食盐

4、国际上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时作为比较标准的是()

A.1个氢原子的质量

B.1个碳12原子的相对质量 C.1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

D.1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5.原子的构成教学实录 篇五

© 2011 菁优网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2、液化石油气的燃料之一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关于丙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烷属于有机化合物 B、丙烷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 C、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2 D、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26个电子

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构成一切物质的微粒 B、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C、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极小,但所占原子的质量很大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

6、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当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时,二氧化碳分子间不存在间隔

7、(2011•滨州)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 B、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8个质子

C、乙醇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8、(2009•芜湖)以下四位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分子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分子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9、(2001•上海)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得•泽维尔(Ahmed H•Zewail),开创了“飞秒(10﹣15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现象()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10、如图为丙氨酸分子结构模型,下列关于丙氨酸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氨酸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B、丙氨酸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的质量比为36:7:32:14 C、丙氨酸是形成蛋白质的一种氨基酸,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 D、丙氨酸分子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比为1:l

11、(2011•天津)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48 B、26 C、22 D、4

12、(2011•沈阳)下表列出了几种原子中的粒子数: 原子 氢 碳 氧 钾

质子数 1 6 8 19

中子数 0 6 8 20

核外电子数 1 6 8 19

分析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原子只有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13、(2011•南京)2011年3月,日本近海强震引发的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导致环境出现碘131超标,碘131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为131,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31 B、127 C、78 D、53

14、(2011•娄底)2011年3月,受里氏9.0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反应堆震后发生异常导致核蒸气泄漏.其中放射性元素碘﹣131数月后才会完全消失,通过受污染食品在甲状腺内聚集,引发甲状腺疾病甚至甲状腺癌.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88 B、核外电子数为53

C、核电荷数为131 D、1个该原子的质量为131g

15、(2010•重庆)核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氚原子的核电荷数是()A、1 B、2 C、3 D、4

16、(2010•湛江)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的,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有关这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易失去电子 B、相当于一个氢分子的质量 C、不显电性 D、在周期表中可与氢元素占同一位

17、(2010•泸州)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 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8、(2010•乐山)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核外电子数为34 B、核电荷数为79 C、质子数为34 D、中子数为45

19、(2010•广安)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A、电子 B、中子 C、原子核 D、质子

20、(2010•常州)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是实心球体

C、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21、(2009•南京)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45 B、核外电子数为94 C、质子数为94 D、核电荷数为239

22、(2008•益阳)我市桃花江核电站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开展前期工作.核电站常用的某种核原料的原子中含一个质子二个中子.对于该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原子核电荷数为2 B、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C、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3个单位正电荷

23、(2008•青岛)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D、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24、(2008•江西)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质子、中子、电子 B、质子、电子 C、中子、电子 D、质子、中子

25、(2008•来宾)锂电池具有质量轻、容量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知某种锂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A、3 B、4 C、5 D、7

26、(2008•广州)在原子的原子核里,质子数等于()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27、(2007•台州)1934年,卢瑟福等科学家通过核反应发现氢的同位素原子﹣﹣氚.氚可用“表示(其中“l”表示核电荷数),氚原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粒子是()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核外电子

28、(2007•上海)化合物MCl2中,M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可能为()A、1 B、10 C、11 D、12

29、(2004•天津)1991年,我国化学家张青莲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15 B、49 C、66 D、164

30、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水的组成;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概念关系型。

分析: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正确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并且它们都是纯净物.正确

D、氢氧化钠含氧元素也是化合物,但却是由Na、O、H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

故选D.

点评: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不至于犯下把概念扩大或缩小的错误.氧化物是化合物中的一种,所以定义氧化物时使用的是“化合物”而非“物质”这一概念.

2、液化石油气的燃料之一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关于丙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烷属于有机化合物 B、丙烷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 C、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2 D、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26个电子

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由图可写出丙烷分子式:C3H8.丙烷分子中含有碳、氢原子,属于有机物.1个丙烷分子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6×3+1×8=26. 解答:解:A、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丙烷分子中含有碳、氢原子,属于有机物.故正确;

B、1个丙烷分子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丙烷由大量的丙烷分子聚集而成的,但是不能说丙烷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故选项错误;

C、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故正确; D、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6×3+1×8=26.故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信息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抓住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及原子的结构.

解答:解: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但在非化学变化中,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了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及有关原子的结构的指示,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4、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构成一切物质的微粒 B、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C、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极小,但所占原子的质量很大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可以根据原子的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或离子构成的.

B、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C、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极小,但所占原子的质量很大.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原子的特征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A、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并不是都由分子构成; B、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解答:解: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说法错误,有些物质由原子或离子构成,故A错误;

B、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故B正确;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说法错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故C错误;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说法错误,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离子.

6、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当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时,二氧化碳分子间不存在间隔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本身还能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变可能不变.物质的三态中都存在间隔,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

解答:解: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本身还能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以原子是最小粒子是错误的;

B、中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变可能不变,一定不变是错误的; C、因为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所以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C是正确的;

D、物质的固液气三态中都存在间隔,所以D也是错误的; 故答案选C.

点评: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7、(2011•滨州)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 B、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8个质子

C、乙醇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乙醇的分子由2个C原子、6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所构成,乙醇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2H6O;根据乙醇的化学式,完成对该物质的判断.

解答:解:A、根据乙醇的化学式C2H6O,可知该物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而非无不含C元素的无机物;故A不正确; B、每个乙醇的分子由2个C原子、6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所构成,每个C原子含6个质子、每个H原子含1个质子、每个O原子含8个原子,则每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6个质子;故B不正确;

C、乙醇C2H6O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6=3:2;故C正确;

D、由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6):16=12:3:8,可判断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而非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分子中所含的质子数为分子中每个原子所含质子数的总和.

8、(2009•芜湖)以下四位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分子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分子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解答:解:A、分子和原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的特征及其原子的构成方面的内容.

9、(2001•上海)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得•泽维尔(Ahmed H•Zewail),开创了“飞秒(10﹣15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现象()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本题要弄清分子和原子的内部构成.

解答:解:由于该题中观测到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可观测到分子和原子,而看不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故选D 点评: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构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0、如图为丙氨酸分子结构模型,下列关于丙氨酸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氨酸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B、丙氨酸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的质量比为36:7:32:14 C、丙氨酸是形成蛋白质的一种氨基酸,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 D、丙氨酸分子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比为1:l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根据丙氨酸分子结构模型,找出构成丙氨酸分子的原子的种类及数目,再根据原子的种类及数目进行各种原子的质量比的计算,判定质子数与电子数得出关系.

解答:解:A、丙氨酸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A正确;

B、丙氨酸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的质量比为:(12×3):(7×1):(16×2):14=36:7:32:14,B正确; C、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丙氨酸是氨基酸中的一种,每个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C错;

D、丙氨酸分子是由不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在每种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丙氨酸分子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比为1:l,D正确. 故选C

点评:在判定丙氨酸分子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比时,不需要将每个原子的质子数或电子数加起来求和,这样就麻烦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每个原子中,质子数都等于电子数,分子中质子数的总和一定等于电子数的总和,所以,质子数和电子数比为1:l.

11、(2011•天津)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48 B、26 C、22 D、4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判断.

解答:解: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 故选C.

点评:物质的结构是化学考查热点之一,明确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原子内部各种粒子间的质量、电荷、数目关系,是解题的基本要求.

12、(2011•沈阳)下表列出了几种原子中的粒子数: 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碳 氧 钾

19

0 6 8 20 6 8 19

分析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原子只有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此题可通过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对相关选项做出判断即可,可用相关的反例进行说明.

解答:解:A、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氢原子,故此选项错误.

B、氢原子内无中子,故此选项错误.

C、绝大多数原子内既含有质子与电子还含有中子,故此选项错误. D、由信息可知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图表的数据对选项进行分析.

13、(2011•南京)2011年3月,日本近海强震引发的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导致环境出现碘131超标,碘131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为131,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31 B、127 C、78 D、53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利用此知识解决即可.

解答:解: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及核外电子数,所以碘131的核电荷数是53时,其核外电子数也等于53.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原子内部微粒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利用了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14、(2011•娄底)2011年3月,受里氏9.0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反应堆震后发生异常导致核蒸气泄漏.其中放射性元素碘﹣131数月后才会完全消失,通过受污染食品在甲状腺内聚集,引发甲状腺疾病甚至甲状腺癌.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88 B、核外电子数为53

C、核电荷数为131 D、1个该原子的质量为131g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的质量,不是实际质量.

解答:解:A、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中子数是78;故A不正确;

B、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再根据题意知其核外电子数是53;故B正确;

C、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再根据题意知其核电荷数是53;故C不正确;

D、由题意知1个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31.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较大,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分析、提炼、加工、运用的能力.

15、(2010•重庆)核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氚原子的核电荷数是()A、1 B、2 C、3 D、4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则氚原子的核电荷数应和氢原子的一样.

解答:解: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则氚原子的核电荷数应和氢原子的一样,则为1. 故选A.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6、(2010•湛江)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的,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有关这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易失去电子 B、相当于一个氢分子的质量 C、不显电性 D、在周期表中可与氢元素占同一位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该粒子只由四个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因此该粒子不显电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7、(2010•泸州)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 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解答:解: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可知正确答案.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叙述正确,故A正确;

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叙述错误,应原子核和电子,故B错误;

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叙述错误,应原子核和电子,故C错误; 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叙述错误,应原子核和电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18、(2010•乐山)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核外电子数为34 B、核电荷数为79 C、质子数为34 D、中子数为45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等信息.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

核外电子数为

34、质子数为

34、中子数为79﹣34=45,核电荷数为34. 故选B.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熟记规律“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19、(2010•广安)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A、电子 B、中子 C、原子核 D、质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可知“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而元素种类的改变与核内质子数有关.故可知答案.

解答:解: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可知“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而元素种类的改变与核内质子数有关,则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质子. 故选D.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0、(2010•常州)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是实心球体

C、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原子的构成和带电情况,原子和分子的联系来回答本题. 解答:解:A、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故A正确; B、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核外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所以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B错误;

C、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以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故C正确;

D、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原子可以构成分子,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要知道原子的构成,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分子和原子的联系.

21、(2009•南京)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45 B、核外电子数为94 C、质子数为94 D、核电荷数为239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A、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判断.

B、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判断. 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判断. D、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判断. 解答:解: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钚的原子序数为94,则其质子数为94,又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其中子数为239﹣94=145,所以正确.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钚的原子序数为94,则其核外电子数为94,所以正确.

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钚的原子序数为94,则其质子数为94,所以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钚的原子序数为94,则其核电荷数为94,所以错误. 故选D.

点评:日本核泄漏事件和朝核问题成了国际焦点,因而对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认识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会对中考有导向作用,对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及其原子内部构成粒子间的数目和电性、电荷关系的考查将会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22、(2008•益阳)我市桃花江核电站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开展前期工作.核电站常用的某种核原料的原子中含一个质子二个中子.对于该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原子核电荷数为2 B、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C、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3个单位正电荷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此该原子核电荷数为1,故A错误;

B、根据含有一个质子必定是H元素,所以说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故B正确;

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故C错误;

D、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原子核带1个单位正电荷;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知识理解与与应用.

23、(2008•青岛)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D、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标签图示型;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原子不是实心球体;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内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中有体积很小,质量大的原子核.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根据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中有体积很小,质量大的原子核;故A正确;

B、根据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内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故B正确;

C、根据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故C正确;

D、根据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理解原子的构成,及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24、(2008•江西)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质子、中子、电子 B、质子、电子 C、中子、电子 D、质子、中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的构成解答本题.

解答:解释: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只有一种氢原子不含中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 故选D.

点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一个原子核中一定由质子,不一定有中子.

25、(2008•来宾)锂电池具有质量轻、容量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知某种锂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A、3 B、4 C、5 D、7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中各量之间的关系回答本题,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相等的且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解答:解:在原子中存在以下关系: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由于锂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所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3. 故选A.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要知道在原子里: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熟记并能灵活运用它们.

26、(2008•广州)在原子的原子核里,质子数等于()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判断. 解答:解:在原子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对原子来说,对外不显电性,所以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故选A.

点评:日本核泄漏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关注,这会对中考有导向作用,对原子结构及其原子内部构成粒子间的数目和电荷关系的考查将会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27、(2007•台州)1934年,卢瑟福等科学家通过核反应发现氢的同位素原子﹣﹣氚.氚可用“表示(其中“l”表示核电荷数),氚原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粒子是()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核外电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表示的意义考虑,1表示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3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解答:解:因为3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所以中子数=3﹣1=2,核内质子数为1,核外电子数也是1,由图可知最外层运动着的是一个电子,由前面的推断知道了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在图中原子最里面黑圆圈有一个,白圆圈有两个,所以图中“●”表示的粒子是质子.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元素左下角数字是质子数,左上角数字是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28、(2007•上海)化合物MCl2中,M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可能为()A、1 B、10 C、11 D、12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由题意“化合物MCl2”,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M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

解答:解:由题意“化合物MCl2”,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M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再结合选项中的质子数,结合“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画出各原子的电子层排布,故知质子数为12. 故选D.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9、(2004•天津)1991年,我国化学家张青莲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15 B、49 C、66 D、164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本题,并要结合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对这些关系要灵活运用. 解答:解:由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要知道在原子里: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0、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氢原子是由一个带正电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反氢原子的结构中粒子所带的电荷正好相反.

解答:解: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这是正常氢原子的构成,故错误.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符合反氢原子的构成,正确.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不正确,因为原子不显电性,不能都带正电荷.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不正确,原子不显电性,不能都带负电荷. 故选B

点评:要排除定向思维模式,善于改变课本上一些定性的知识. 菁优网 版权所有

6.原子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篇六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初中

宋竺

《原子结构的模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合作学习。案例的动画模型有直观、形象的优点,动画与单纯用语言描述相比,教学效果较好。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的第3节第一课时,本节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对学生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完善。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道路去构建原子模型,同时渗透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对有关科学家和其研究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帮助学生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本节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多,如原子结构的概念,这些内容抽象,肉眼不可见,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来展示或模拟结构,使之形象化,便于直观认识。

本节还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从知识水平来看,本节内容抽象,肉眼又不可见,远离生活,学生难以理解,但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的基础上,继续来学习原子结构的模型,有一定的微观认识基础。

从人的思维发展阶段看,初中的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微观的结构表象和概念,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动画模型,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本节的丰富内容,精美的图片,与生活、科技紧密接合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网络教室

学生上课时可以直接查找网络或到自主学习网站学习,方便快捷,课堂容量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a粒子散射实验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3.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体会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是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

2.组织学生探索发现并掌握(运用)“不断完善、不断修正,接近事物本质”的过程。

3.从直观的角度解释微观现象及原子结构模型发展中的思维演绎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教学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学生电脑、网络教室 保龄球(瓶子)实心球 鸡蛋 烧杯

五、教学模式:

“主导一主体”的教学模式

六、教与学的过程设计如下:

教师活动案例的教学媒体学生活动设计的意图

出示一只鸡蛋并设问:假如你以前从来没有吃过鸡蛋,甚至没有见过鸡蛋,你想知道蛋壳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把它打碎!

又问:如果你不想打破它但又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议论,提出实验方案:透视、摇晃、称量„„等等

【引言】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科学家是怎样揭开原子结构的秘密呢?

为了探索原子内部的构造,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他们使用原子模型来表示原子并用实验不断地修正模型。【媒体展现】片头。教学媒体展现了从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提出来的“物质是由原子产生”的哲学思想到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波尔、薛定谔提出的原子模型整个过程中各科学家头像、原子模型图片和视频。观看媒体、听讲,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的过程进行情绪体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通过了解这些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在认识原子结构的成就和贡献,思想得到了熏陶。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情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过渡】汤姆生、卢瑟福、玻尔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面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面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面对如此之多的原子模型,我们该学习和掌握原子的哪些结构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利用INTERNET自主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把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的过程和本节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

一段时间后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总结。【导言】原子的构成是怎样的呢?

【解释】现在大量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原子是由一个居于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在核周围空间作高速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电子所组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整个原子呈电中性。【媒体展现】

【文字】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显电中性

【动画】氢原子的动画模型

【媒体说明】不停运动的黑色的小球是核外电子,中间的是原子核。理解“原子的组成结构”表述,观看动画,分析、归纳、对照、总结原子的组成结构与动画模型,学生面对动画模型情景的刺激而初步产生了“原子的组成”认识结构,构建微粒带电情况的认识结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动画情境,用来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动画模型情景的刺激帮助产生学生认识结构和氢原子的动画模型中组成微粒上的“+”“一”号自然迁移到构成原子微粒带电情况。【思考】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你能建立一个氦原子的模型(用图表示)吗?

【解释】我们看到的是氦原子的模型图片。【媒体展现】

【图片】氦原子的模型图片。

【框架】“原子的组成”的框架。观看氦原子的模型图片和框架文字,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对“原子的组成”和微粒带电情况的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由“原子的组成”认识结构和氦原子的模型图片中构成原子微粒带电情况。

【解释】我们刚提到氢原子的动画模型中原子核的比例其实并不恰当,因为原子核非常小。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则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摩天大楼,那么原子核相当于摩天大楼中心的一粒绿豆。正如卢瑟福所说的“空荡荡的’。【媒体展现】

【图片】摩天大楼图片。

【框架】“原子的组成”的框架。

绿豆也好、蚂蚁也好都是说明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非常小。学生直观的比较摩天大楼和摩天大楼中央的绿豆大小关系,领会原子与原子核的大小比例关系。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说,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以文字或其它符号表征的意义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的观念相联系并产生相互作用后转化为个体的意义的过程。摩天大楼和绿豆大小比例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

【导言】我们知道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非常小,那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解释】由于原子核很小,又带正电荷,因此,要认识原子核的结构就更困难了,科学家提出用高能量的离子撞击核的方法来揭示原子核的秘密。

【导言】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分别是带什么电荷呢?【媒体展现】

【动画】模拟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动画

【动画】氧原子核的动画模型

【文字】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学生与教师一起观察情境,学生分析教学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创设情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是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情境主动建构知识一一原子核的结构。

【导言】你知道每个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吗? 【导言】你们看电子、质子、中子的质量非常微小。

【媒体展现】

【动画】科学家测定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 【文字】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的比重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观察动画,比较质子、中子和电子质量。观察动画。学生根据动画所示集体回答问题,体会质子、中子和电子之间质量关系。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

【思考】分析表中一个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媒体展现】

【表格】一些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表

【文字】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学生根据表格思考各项数目的关系层层推进,由“原子的组成”推进到“核电荷数、中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不断充实知识系,扩充学生的认知结构。

【导言】科学家们又对质子和中子的构成进行研究【媒体展现】

【导言】现在请同学一起来练一练。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轮流讲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练习与发言中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媒体展现】

【文字】略。

【练习】略。

【练习答案】略。学生做练习。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分析其中的正确与错误,积极思维及时筛选、吸收别人有益的东西,整理和组织自己的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巩固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要借助别人的帮助,即在协作活动课堂中开展,小组内部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总结】

布置作业。作业本A第3节

(一)提倡和鼓励学生在因特网上问问题。【媒体展现】

片尾。

介绍相关网址。学生自我测评。通过E-MAIL.QQ联系,学生在因特网搜寻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七、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在案例《原子结构的模型》中,从头至尾都发挥了作用,重在信息技术模拟微观结构的突破和创新。

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方面: 1.控制方便。

案例中有“播放”、“停止”、“倒退”等按钮,在教学时,能非常方便的控制讲课的进程。

2.教学目标明确,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案例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了科学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信息技术模拟的微观结构使抽象的概念变为直观具体生动的动画形象,有了这些动画模型,这些内容不再难教了。

3.教学设计注重合理精湛。

案例中注重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结构,自然导出基本概念,在教学设计中花了不少功夫,运用了大量的学习理论,应用了大量的教育技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4.版面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行可靠、稳定、文字字型大小恰当,教学资料典型、珍贵,提供的图像、影像、背景音乐恰当,有效运用动画解释教学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教师学生易于操作。

5.恰当合理地渗透情感

原子结构模型地建立和修正过程中牵涉到的科学家都是赫赫有名的,学生都早有耳闻。纵观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的师生间科学活动,卢瑟福不是停在老师汤姆生的理论上,而是有所创新,玻尔也同样在老师卢瑟福的理论基础上有所突破,这有力的证明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这个道理。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让一切教学用书充满图像”。案例中用几幅图片便展现了核技术在核电、医药、农业育种等方面的应用,以加强科学课程与社会生产的整合。6.学生反应较好

7.原子的构成教学实录 篇七

关键词:类比教学法;科学教学;运用方法

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是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慢慢地建立起来的。而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从学习者的角度选用教学方法,并通过实践摸索找出最适合大部分学生的方法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真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对于相对原子质量这一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与领悟。尤其是对“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学生往往出错,只能死记硬背避免出错。可见,这显然造成了教学难点。而笔者在一次课堂教学中运用了类比教学法进行相关教学后,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得很好。于是,笔者以类比教学法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难点突破中的运用案例,呈现这一教学法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妙处。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战时故事,我想分享给大家。在战时的英国,有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在书店销售一空,它就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写的《存在主义哲学》。有人就很好奇,那些普通老百姓为何突然对这本书那么热衷起来,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生表示疑惑不解)

师:有一个异国的观察者非常好奇,于是,进入一户人家进行查看,发现原来老奶奶把书买回家后,把它当秤砣用呢。因为在战时的英国,铁质的物件稀缺,铁大多都被用去制造枪支弹药了,所以很多人家都没有秤。而老奶奶从商店买了香蕉,想确认商家有没有缺斤少两,所以要想办法称一称。那这跟萨特的书有什么关系?原来,有人发现这本书刚刚重一磅。于是,这书便成了人们的秤。一磅=一本书。

(生释然,又开始疑惑老师卖什么关子)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同样面临一个类似的问题,请大家找一找那个可以当作一磅的“一本书”!

(展示PPT课件,呈现问题情境“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

1.674×10-27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它们的质量很小,如果用小数表示即0.00000000000…kg了,那要应用它们进行计算是不是很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替代?”)

生:就像前面老奶奶找来一本书表示抽象的一磅,我们也可以找到同样有替代作用的东西表示。

师:很好,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看看科学家找到的是什么替代东西?

生:可以借用C-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表示“1”。

师:那他们是如何用这个“1”的?

生:用氢原子的实际质量除以这个C-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得到的数字就是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这就是新的原子质量表示方法。

师:这个新的原子质量表示方法与原子的实际质量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表示更简单了,而且没有单位。

师:很好。这其实就是科学家找到的那本书。

在课堂的当堂练习中,学生运用了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相应的练习,从反馈结果看,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这一点掌握很好。可见,类比教学法在相对原子质量这一抽象概念的教学中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这一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存在一些明显的长处。

相对原子质量这一概念在教材中的呈现形式是公式化的,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演绎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数学基础。教师对这一难点的突破似乎也仅仅在于强化练习,并没有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搭建支架进行教学。而用具体的生活实例铺设这一思想方法,从而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再现应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更需要教师找准、找好有力的支架搭建。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发展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是科学素养提升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有助于落实这一核心理念。因此,用类比教学法进行抽象概念内容的教学是一条值得尝试和实践的路径。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应当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而类比教学法恰恰将学习者原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由此岸顺利到达彼岸。它帮助学习者在新的抽象知识与原有的、熟悉的、直观形象的经验之间找到了一些相似点,由此及彼,化难为易,是一种巧妙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践应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加深理解,而且适用于大多数的学生,值得教学者在更多的教学任务中加以应用和拓展。

参考文献:

李祥子.类比教学法在基础化学原子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2(9).

8.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反思 篇八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习内容分为二学习个模块:模块一(电子的发现、汤姆生模型)、模块二(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主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在本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堂课气氛始终非常活跃,由于教材教学内容被有效挖掘,教学设计独特、新颖,因此教学效果较为理想。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的科学探究过程, 让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理解掌握了科学探索常用的思维方法,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欲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真正的实验具有客观真实性,对学生起直接的启发引导作用,媒体应用于物理学实验时,要考虑到计算机的辅助功能,突出它在常规教学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时的特殊功效,模拟微观现象,使之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复杂为简单,以帮助学生进行想象进而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能做的实验,千万不能用媒体来代替实验.同时要兼顾到,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仿真实验”,而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性,在实验思想上下功夫,突出实验的设计思想,为学生探究物理提供服务.

上一篇: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班会教案下一篇:有理数的乘方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