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早晨文本感悟教学设计

2024-06-19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早晨文本感悟教学设计(精选3篇)

1.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早晨文本感悟教学设计 篇一

《无言的父爱》教学设计(文本交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这种极其珍贵的父爱。

3、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深沉的爱,感受父女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是父母伴随着孩子寻找金翅雀时的提心吊胆,是母亲重病缠身时仍对病儿无微不至的关怀。至爱,无需言语!今天,我们继续爱的旅程,去领略一位父亲爱的表达。

二、自读课文,概括大意。

1、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读不准的字词,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尽力解决。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试用简单的话概括。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3、小组轮读课文,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梳理课文大意。

4、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回答,师引领学生以“父——爱”为线索,理出文章脉络:文章先写了父亲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造就的性格特点,然后写了他的性格特点造就的对子女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中心话题:从文章中哪些地方能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为什么说这爱是“无言”的?在课文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句段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1、结合中心话题,选择感受深刻的段落细读,在小组里说一说体会。

2、全班交流。

预设:

师:从课文哪些地方能体会到父亲的爱呢?为什么?

“而对我来说,最值得骄傲的应该是他亲手为我制作的小玩意儿。”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一直用“亲手做”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的爱,而不是用言语。

为了让我拥有那个心仪却又无力购买的玩具木房子,父亲“果然搁下了家里的许多事情,和我忙活起木头房子来。”而且“陆续花了四个月的辛苦劳动”。这样的用心,正是因为父亲深深理解我对这个玩具房子的喜爱,因而尽力满足我。让我得到了那个“实在是一个孩子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礼物”。父亲“用他的双手”将我的梦想变为了现实。这一切都缘于父亲对“我”的爱。

师:“无言”就是没有语言吗?文中多处写到了“父亲”对“我”说的话,你认为有什么含义呢?

父亲告诉“我”,他小时候自己动手做玩具货车,还觉得“那比从店里买来的任何玩具车都要贵重呢”。这是为了让我懂得,只有自己动手创造的,才是最珍贵的。

父亲教育我,“我能够为你提供许多方便,但不能造就你的生活”。这是为了让我懂得:“只有自己动手,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师: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小时候,父亲用双手帮“我”实现梦想,也是用实际行动让“我”明白:只有用自己的双手,才能实现梦想。传承了父亲勤劳的品质,不正是“我身上最要紧的部分”吗?这才是父亲给予我的“最珍贵的财富”。

3、小结:

学完文章,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父爱,以无言的表达,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幸福,要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父爱的文章,体会父爱不同方式的表达!

五、作业。

选择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爱的感恩。

2.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早晨文本感悟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要求: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理解并掌握“方好、毕竟、淡妆浓抹”等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3、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教学难点: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西湖,是一首精致的诗,一幅天然的画,是一首悠悠的歌。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播放西湖图片)今天,让我们走近宋朝两位诗人苏轼和杨万里,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苏轼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配乐朗读。(播放《饮湖上初晴后雨》视频朗读)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

三、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一)提示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二)课前我们已经要求同学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了自学,现在整理一下你自学的成果,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三)小组合作,交流所得。

如果有争议或者疑惑,等会儿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四)全班交流,共同探讨。

1、知诗人,解诗题。

知诗人:作者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先后两次在杭州为官,“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均因他而得名。苏轼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景物的诗,西湖也因此平添了许多人文气息与奇丽的色彩。《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文中选的是第二首,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出示)

解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可以调整一下——“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抓字眼,明诗意。

抓住“潋滟”、“空濛”、“奇”、“西子”引导学生理解。

前两句:“水光潋滟”“山色空濛”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色?(出示)

诗人用凝练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晴一雨的西湖,正应和了题目中的哪个词?(初晴后雨)

一个“晴方好”,一个“雨亦奇”,又与下文哪个词两相呼应?(总相宜)后两句:这是一种什么修辞?你认为用得怎么样?

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3、想意境,悟诗情。

(1)自己想象着诗中描写的景色,有感情的读一读古诗。(播放音乐)(2)找同学来读,其他人闭眼想象。

(3)交流感受: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品读诗文,体验情感。

(一)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想象一下,此时此刻正在西湖边上饮酒的苏轼他的心情会是怎样?

(二)带着这种心情诵读古诗。

(三)小结:西湖景致宜人,真是美不胜收。才情横溢的诗人苏轼有感而发,挥笔写下 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随即跃然纸上,鲜活传神。

(四)请把自己当成作者置身于西湖,再来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吧!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一)请同学自由地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苏轼笔下西湖美景晴雨皆宜,脍炙人口;杨万里的这首赞美西湖的诗也同样流传千古,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不同诗人的眼中西湖又该是怎样不同的美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欣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教师范读。(出示)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古诗。

三、运用方法,再学古诗。

(一)出示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出示)

(二)推选同学或自荐按学习步骤组织全班共同进行交流、探讨,读懂古诗。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1)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2)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无穷碧)

“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照应接天,指范围广。”“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也许是指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阳光下的荷花,格外红艳!)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

“映日”是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4)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5)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邻桌之间相互诵读。指名读。

(6)出示配乐荷花景图组。

(7)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好吗?(出示:莲叶、荷花、淡景为背景的古诗)

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

(8)赞西湖。(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的情感。)相机理解诗中的“毕竟”、“四时”。

3、想意境,悟诗情。(出示)

(1)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后,从寺中走出,一幅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沁入心脾,你会不由自主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2)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

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3)让我们继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绘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画。想象着这么多美丽可爱的荷花荷叶就在你的眼前,清风徐来、荷香阵阵,同学们,你们瞧见了吗,那满塘的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再看那星星点点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娇艳动人)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叶,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3.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早晨文本感悟教学设计 篇三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2.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博士”、“硕士”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字、朗读能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模仿习作。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有关蜜蜂、蝴蝶、嫁接植物的图片等。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教学设计

一、题目激趣,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以课题激趣,提问:你喜欢这个题目吗?为什么? 2.课前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一下。3.提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请自己读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本课生字字音读准,特别是“授”“萃”“涩”的读音要读准,同桌可以互相合作,把生字读给对方听听,让同学检查、矫正。

2.在自读课文中把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实在弄不明白的向老师提出。

4.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资源

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感悟课文,体会神奇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2.说说你为什么对这部分感兴趣。

(1)当学生说到第二节“把爷爷的记忆移植给我,我就能看到爷爷的爷爷长的是什么模样”,老师提问:假如你见到爷爷的爷爷,想象一下,见面该是什么样的情景?表演出来。“把我的记忆移植给爷爷,爷爷也会看到我在课堂上是多么顽皮”,假设你是爷爷,你会说些什么?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

(2)当学生说到第三节,“把家鹅的记忆移植给天鹅,把蜜蜂的记忆移植给蝴蝶……” ①出示蜜蜂采蜜时的图片或录像。假设它们都移植了对方的记忆,会怎样呢?学生想象。②感情朗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3)当学生说到第四节,“那又涩又硬的山梨树,如果嫁接上甜梨枝,就结出了又黄又大的甜梨;那枝繁果密的‘茄子树’,也是山茄和家茄嫁接后出现的奇迹。”

①出示山梨嫁接了甜梨后结出的果实图片与山梨对比。由于受生活所限,城市的孩子对“嫁接”感到陌生,教师可在讲解的基础上做示范演示。

②孩子们,你们感到神奇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自由练读—抽生扮演解说员读—齐读)

五、拓展延伸,大胆想象

1.同学们,移植哪里仅限于植物呢?瞧,人体骨髓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播放一段医学移植发展历史的录像或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记忆移植能不能实现,要靠谁呢?齐读最后一节。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会想些什么呢?让同学们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4.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六、指导书写生字。1.认读生字词。

2.小组交流如何记忆七个生字。3.全班交流,看看谁的方法最好。4.指导书写生字。

(1)板书难写生字的笔画、笔顺。(重点写好“涩”、“懈”“授”字)

教学资源

(2)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上一篇:农田承包合同书格式下一篇:2010教师节教师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