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片断教学

2024-09-05

背影片断教学(精选12篇)

1.背影片断教学 篇一

片段一、一位教师在讲授《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利用实物的图片引出平面的概念,教师在用PPT展示了海平面、桌面等图片后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物体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进而再告诉学生数学中的平面具有平整的、没有厚度、无限延展性等性质。这个过程耗费的时间不过半分钟,课题导入如此简洁明了,教学效率可谓高矣!但这真的是优秀、高效的数学教学吗?我想这位教师口中的“我们”应该只是“我”吧!这个感受的过程是该由学生去经历,还是由教师来代替?教师不能主观地认为学生没有必要经历这样的“感受”,就剥夺了学生去感受的权利。我认为可以在用PPT展示了海平面、桌面等图片后,给出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

1、平静的海面、平整的桌面、光滑的黑板等这些物体的表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问题

2、类比平面内直线的基本特征,你认为空间中的平面可能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感受,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正确的信息,与学生一道归纳提炼,形成师生与平面基本性质的共同认识。新课程中把“感受”、“体会”作为数学课题教学的目标要求之一,其实就是提醒一线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概念从现实生活中被抽象出来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常常是简单的概念一带而过,繁难的概念强行灌输。缺少活生生的现实背景,数学成了抽象的演绎推理,学生觉得数学离生活很远很远,学习数学失去了现实意义,兴趣也就随之消散殆尽。学生没有了兴趣,课堂没有了生气。

片段

二、在“函数的周期性”一节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函数周期的概念以后,利用三角函数中正、余弦函数图象和诱导公式很快得到了正、余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都是2,紧接着教师把难点放在了形如f(x)Asin(x)型函数的最小正周期的探究上面。教师首先给出的如下例题:

1、函数f(x)sin(x

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教师提示让学生按照研究函数ysinx的周期性的思路,从函数图象先来观察函数的周期性,然后再从表达式来研究函数的周期性,同时注意函数ysin(x3)是否是周期函数?如果是,求出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

3)与函数ysinx的周期的关系,特别强调了换元的思想:令tx

3,从而将函数ysin(x

3)转化为函数

ysint,与正弦函数的周期问题联系了起来。然后教师又往前迈了一步:

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教师需要的是设置适当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教师不需要给出太多的提示。如果说教师不能伪装成初学者,那最好闭上自己的嘴巴,安静地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如果当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们就将其视为所有学生的代表,当他的回答完全正确时,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学生也是这样想的;即使个别活跃的学生提出一点不同的意见,有的老师却怕耽搁宝贵的教学时间,不让学生继续思考,错过提升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的机会。在这种不被重视的环境里,久而久之学生常常会担心自己的想法不正确,而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把数学课堂处理得零乱一些,再零乱一些,不仅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更是还原教学的本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让学生经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苦楚,他们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离自己如此之近,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世界;只要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才会为了数学“衣带渐宽终不悔”,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那才是数学真正美好的明天!

2.背影片断教学 篇二

师:同学们, 请你再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 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云崖读出了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

生:我从铁索读出红军过大渡河真不容易。

生:我读出了……为什么云崖会“暖”, 铁索会“寒”?

师:对呀, 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暖”呢?在金沙江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文字材料: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 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在渡口, 红军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敌人探子坐的船。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 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 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 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 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 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 控制了两岸渡口。后来, 他们又找到了5条船, 在7天7夜的时间里, 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不用一枪一弹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十多万敌人的包围圈。) 看了《巧渡金沙江》这个战斗故事, 你有何感受?

生:红军战士真机智。

生:红军战士真了不起, 太聪明了, 毛泽东指挥真如神!

生:太让人兴奋了, 红军不用一枪一弹就渡过金沙江。

师:同学们, 这就是“暖”, 这就是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心情, 请把刚才的心情融入这句诗中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

师:那为什么“寒”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大渡河和泸定桥。 (课件出示图片) 你看了大渡河与泸定桥后有何感想?

生:大渡河水流得这么急, 让人感到非常可怕。

生:泸定桥只有铁索, 让人感到心惊胆寒。

师:面对让人心惊、让人胆寒的天险, 这里又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和文字材料:当红军赶到泸定桥桥头时,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 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 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红四团二连的X位英雄, 身挂冲锋枪, 背插马刀, 腰缠十来颗手榴弹, 冒着枪林弹雨, 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战斗异常惨烈, 最后英勇的红军战士夺下了泸定桥, 占领了泸定城。) 同学们, 你看了《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战士们真是太勇敢了。

生:战斗太激烈了, 22位英雄都牺牲了。

生:红军夺下了泸定桥, 惊心动魄, 场面好悲壮啊!

师:同学们, 这就是“寒”, 那么惊险悲壮, 请带着刚才的感受和对英雄的缅怀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生读) 。

师:面对痛快淋漓的“巧渡金沙江”, 红军战士的心情怎样?

我们情不自禁地赞颂道——— (学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

师:面对水“寒”、桥“寒”、敌更“寒”的“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与悲壮, 红军战士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我们禁不住感叹道——— (学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

师:请把5、6两句对比着读一读, 读出“暖”和“寒”, 读出红军战士的心情, 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学生自由练读后, 女生和男生对读这两句诗)

师:无论是巧渡金沙江的勇敢机智还是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都源自于红军战士心中那不灭的信念——— (生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评析]:

一、反复朗读, 品味词句

第一遍让学生自读这两句诗, 是让学生对这两句诗有初步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读出了要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的艰难, 也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是“把书读在口中”;在阅读了补充资料和谈感受后, 第二次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诗, 学生带着喜悦的表情读了“金沙水拍云崖暖”, 带着惊讶的表情读了“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是“把书读到脸上”;在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 让学生走进红军战士的心中去体会红军战士当时的心情, 然后在教师创设的言语情境中, 第三次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诗时已完全把红军的心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之中, 这是“把书读到心中”。

二、创设情境, 对比体验

学生在读中发现了一“暖”一“寒”的疑问后, 如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到这一“暖”一“寒”, 是这首诗中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 适时地补充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两个故事:在补充“巧渡金沙江”这个故事时重点突出红军战士的聪明机智,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渡过金沙江后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在补充“飞夺泸定桥”时穿插补充大渡河、泸定桥以及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图片, 让学生在故事中入情入境, 感受到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在令人心惊胆寒的天险处, 红军战士却有着这样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暖”一“寒”, 一“喜”一“壮”, 互相对比, 互相衬托, 在故事情境中感受, 在故事情境中体验, 从而使这一“暖”一“寒”, 走进学生的心间。

三、层层推进, 突出中心

3.《鲸》教学片断分析及反思 篇三

下面是我在教学六年制语文第九册《鲸》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回去搜集有关鲸的资料,这节课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1: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抹香鲸体内产比黄金还贵重的龙涎香。主要是由于抹香鲸捕食乌贼、章鱼等头足类动物,肠道内受刺激分泌的。

生2:我在《百科全书》中了解到,美国人驯练虎鲸,在海底看管鱼群,像猎狗看羊群一样。

生3:我了解到鲸鱼会搁浅,会集体自杀。

生4:我了解到由于海洋和大气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的捕杀,鲸在濒临灭绝。

(这时,一位男生在下面若无其事地说了一句:“灭绝不灭绝,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周围几位同学随声附和,令我十分震惊。我知道,这位男生成绩在班里一直无人能敌,读的书较多,一向深受老师的宠爱、同学的崇拜。)

师:很好!你们不仅认真搜集了,而且介绍得非常清楚。老师也去搜集资料了。在搜集资料时,老师还了解到另一个新闻,科学家想从恐龙化石中提取恐龙基因,从而再造恐龙。你们喜欢恐龙,看过恐龙的故事吗?

生:我看过《恐龙王国》。

生:我也看过,可好看了。

(这时,学生热情洋溢地议论起电视剧,我只笑着听,不言语。过了一会儿。)

师:你们都那么爱恐龙,想亲眼看看恐龙长得什么样吗?

生(齐):想。

师: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生(表情各异,有失落,有严肃):不能。

师:我们可以从影视、书报中认识恐龙,但我们无法亲睹他们真实的面目。利用基因再造恐龙,也只是幻想而已。由于环境的改变,人类的捕杀,每天都有许多物种像恐龙一样在灭绝,我们再也无法拥有它们。

师:大家请看我们窗台上的金鱼缸,你们喜欢哪一个?

生(齐喊):有鱼的。

师(捡起早上死去的那条金鱼,放在空缸里):是吗?

生:喜欢金鱼活着的那个缸。

师:这是多么平常的事儿,你们喜欢金鱼,因为它活着,它有生命,它给予我们很多很多。想一想,从金鱼来到我们身边,它们给予了我们什么呢?

生:它们长得漂亮,很可爱。

生:它们游来游去,有意思。

生:我学会了喂金鱼。

生:今天金鱼死了,我很难过。

……

师:这些小小的生命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欢乐。而那条金鱼的死又叫我们难过。金鱼使我们的教室变得更有生气,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了。你们说金鱼与我们有关系吗?

生:有。

师:那么,想想,鲸鱼的灭绝与我们没关系吗?

生(坚决、肯定):有。

师:同学们,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有它的价值,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所以,我们应该热爱、珍惜地球上的生命,也应该感谢带来金鱼的同学。老师希望你们有机会到大海里或水族馆里亲眼看一看我们的朋友——鲸。(师鼓掌)

生(鼓掌):好。

师:今天,我们要写一篇小练笔就是《鲸的自述》。大家自由交流你们搜集的资料。

反思: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播知识的任务,还要让学生感悟美,学会爱,教育学生关心自然和生命,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向往追求美好情感的品质。语文知识可以自学,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时,老师不能轻视,更不能任其发展,教师应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美好的品质、健康的思想情感影响一个人积极追求的精神意志,也是一个人一生幸福快乐的基本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交流信息,然后完成小练笔。发现学生对鲸的淡漠时,我把这一教学任务留给他们合作完成,而把话题转入了谈论恐龙,因为我知道孩子们都很喜欢恐龙的故事,有关恐龙的影视他们也喜欢看。在其无限喜悦的时候,让他们深切体会到恐龙的灭绝成为我们人类无法弥补的遗憾。同时,身边的金鱼则生动、形象地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界万物的生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个世界生命的存在而多姿多彩。从而完成了对他们思想情感的启发教育。

后来,我发现班里关注金鱼的学生更多了。在小练笔中,学生的想象飞向了蓝蓝的大海,文章不仅介绍了鲸的有关知识,而且被赋予了孩子般的性情,它们天真可爱,它们有着与人类和平共处的渴望。

4.教学设计片断 篇四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听一首诗:“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只是一棵小草;于是,你有些自卑。其实,你和别人一样,也是一道风景。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做不了伟人,就做实在的自我,平凡并不自卑,关键是必须做最好的自己。不必总是欣赏别人,也欣赏一下自己吧!”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我也是一片风景》这首诗,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自己有时也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欣赏自己,从而引出学生希望正确地看待自己、欣赏自己的想法,以此导入新课。

活动一:小品《小铭的故事》(三位同学表演)并为他提出忠告

看完小品之后请学生思考问题:

1.小铭为什么会失败?——“自负”,同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像小铭这么自负的人吗?(马谡失街亭、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等)

2.失败之后的小铭又有什么改变?——“自卑”,同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像小铭这么自卑的人吗?(例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水门事件及生活中的例子)3.自负和自卑有什么共同特点?——“以自我为中心”

4.由自负和自卑的共同点看出二者有什么必然结果呢?——“远离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其实自负和自卑常常在一个人身上并存,因为他们都产出于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一旦自己取得一点儿成绩,就会自负;而一旦受到一点儿打击,就很容易自卑。

通过故事一,大家找到了小铭失败的原因,同学们,你们希望小铭一直这样失败下去吗?你们准备如何帮帮他呢? 树立“自信”,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使自己不再自负和自卑,而是变得很自信。活动二:自信者必备的心理品质了解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之后,请大家讨论两个问题: 1.说一说:请你介绍一些自信者取得成功的故事。(例如:刘翔、谢坤山的事迹)2.想一想: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比较:

自信者 自卑者 自负者

面对问题和失败 乐观 悲观、轻易放弃 狂妄 工作的动力源泉 好奇 名利 名利 从事工作的态度 专注 胆小 眼高手低

【设计意图】这组讨论的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在讨论讲述中,自己分析出知识点,这样分析总结出的知识点,学生对它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在比较难理解的“好奇”这个知识点中,插入一个小品,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通过比较自信具有乐观、专注、好奇、有目标,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这有益走向成功。通过比较更直观更通俗化,有益于学生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讲了两个大问题:1.自负和自卑使人远离成功,因为自负和自卑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2.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因为自信者有乐观、好奇、专注的良好心理品质。1故事导入:课本案例

教师提问: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入课题——“我能行”。“我能行”是一种信念,是人们在沙漠中看见的一片绿洲;“我能行”是一种胆量,是载着人们走向成功之路的思想之源;“我能行”是一种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烈的竞争中大显神威。试一试:

1、唱一首你喜欢的歌

2、画一幅你最擅长的画

3、朗诵一篇文章:《欣赏自己》(书本22页)刚才这几位同学表现非常出色,敢于说出“我能行”,敢于表现“我能行”,敢于体验“我能行”,这种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

自信的含义:是人对自身力量的自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小组表演:让学生自身感受自信,自卑,自负的表现。并结合《青蛙的故事》

问:自负者、自卑者有何特点? 自负者只看到自己的优点

自信者既看到优点,又看到缺点 自卑者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议一议:自负和自卑各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

说明自信、自负、自卑的区别,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第二框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说明:自信对理想的实现有着巨大的力量,只有自信才能助人攀登成功之颠。

通过发现DNA弗兰克林的故事,引出自卑会导致失败。通过关羽和马谡的自负故事引出自负的后果是远离成功。

提问:自卑与自负为什么会失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所导致的。通过一些名人的故事,你认为自信的人有哪些心理品质? 乐观,好奇,专注

议一议: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第三框 唱响自信之歌 故事导入: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子舆(yu)的人,上天赋予他很多缺陷:驼背、隆肩、脖筋朝天。朋友问他:“你讨厌自己的样子吗?”他回答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自己呢!假如上天使我的右臂变成一只公鸡,我就用它在清晨报晓;假如上天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打斑鸠(jiu)烤了吃;假如上天使 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精神变成马,我便乘着它周游世界。上天赋予我的一切,都可以充分使用,为什么要讨厌它呢?”

说明: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些不足,但并非每个人都产生自卑。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面对不足时,你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个人问一位盲人:“你什么都看不到,这么活着不觉得痛苦吗?”这位盲人回答说:“我痛苦干什么?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下肢瘫痪者相比,我能行走;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生活如此善待我,我为什么要痛苦?相反,我活着很快乐,也很充实。”一位盲人面对不幸,没有怨恨,没有自卑,只有对生活的感激——感激在命运给予他不公平的同时,生活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份缺陷,赐予他一颗乐观豁达的心。看图说话: 谁的本领大? 从中悟出的道理?

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与短处;应多看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过分关注缺点。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发纸片,让学生写出自己欣赏的同学姓名及他的的优势和长处,收上来后请被写的同学谈感受。善于发挥优势与长处 大胆尝试 接受挑战 创造成功

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没有成功,就不会自信。什么是成功呢?是不是只有名人、学习优秀者才有成功呢?应该说,在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中都有成功的记录。例如,你第一次学会了做饭、第一次独立生活、第一次因进步受到老师的表扬、第一次在某项比赛中取得好名次等等。成功的生活经历,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喜悦,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使我们更加自信。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活动来回忆那幸福的时刻。

活动题目:《成功的喜悦》活动步骤:每个人找出自己成功的生活经历,在小组或在全班进行交流。

目的:通过回顾自己成功的生活经验,增强自己的自信。

教师:每当回忆起自己成功的生活经历,都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增强了信心。但是任何一次成功都不是等来的,哪怕是一次微小的进步,也需要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我们也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积极行动,增强自己的实力。

教师举例: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学生:王某从小说话就结结巴巴,说一次话要停顿几次。升入初中后,他勇于正视不足,并积极付诸行动。课上他积极举手发言;多次主动要求时政演讲;课后他尽量和同学在一起谈天说地,任何训练表达能力的机会,都不放过。几个月后,在班级举行的演讲比赛中,他获得了第一名。

做自信的中国人

自信之歌,回荡在个人成长的努力之中,回荡在民族振兴的奋斗之中。我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一个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必定会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地展示我们中国人的气度和风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因为人格和国格,即个人的尊严和国家民族的尊严,在同外人交往中,这两者是血肉相联的。没有国家民族的尊严,个人的尊严得不到保障;同样,没有个人的尊严,国家民族的尊严也难以得到维护。

举例:著名的爱国将领吉鸿昌,有次,在美国考察。一天,他和国民政府驻美大使馆的一名参赞一起到邮局寄包裹。邮局工作人员问他是哪国人?吉说:“我是中国人。”邮局工作人员这时非常高傲而轻蔑地耸着肩膀说:“中国?我不知道中国。”说完还哈哈大笑一番。陪同去的那位参赞悄悄地对正在怒火中烧的吉鸿昌说:“你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呢?你说日本人他就会热情地接待你......”不等说完,吉鸿昌便怒不可遏地大声训斥道:“你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丢脸吗?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很光荣!我吉鸿昌死不当洋奴!”说罢怒气冲冲地回到使馆,立即找了一块木牌,写上“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在美国期间,一直佩在胸前,以示抗议美国人对中国和华人的歧视。

活动设计:《未来中华英才大聚会》演讲比赛

1.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我国的发展,我们国家日益兴旺发达,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把个人的自信上升为民族的自信,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紧紧联系起来。

(四)教学反思:

让学生从多角度把握自信的含义,通过学生小组表演区别自负、自卑与自信。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自信与成功的关系。用小组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树立和增强自己的自信、学习目标

1、明白怎样才能做到自信。要自信就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长处,同时还要勇于尝试,接受挑战,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2、自信不仅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而且是一个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都要做自信的中国人。

二、学习重点 掌握树立和增强自信的三种基本方法。

三、课前准备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四、自主学习

1、课本p27这个盲人为什么能用自己的琴声唱响自信之歌?我们又该如何唱好自己的自信之歌?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是怎样增强信心与实力的。

3、“在人生的战场上并不是强壮的人取胜。但最终取胜的人,一定是那些认为自己能胜的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我们学校有来自美国、德国的外教,我们应该怎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中国人的自信?

5、信心加油站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选一个成员,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先写下自己发现的自己的优点和进步,然后其他成员说你眼中的这位同学的优点和进步。并整理在优点卡上。我们有自信的理由,至少说出五种以上理由。我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有: 经过小组合作,我还存在疑惑的问题有:

五、巩固与检测

1.树立自信的基本方法有()①看到自己的进步 ②发更自己的长处

③勇于尝试,接受挑战 ④战胜挑战,增强实力和信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但在不同的环境里,优点显露的机会并不均等。我们在评价自己时应该采用场景变换的方法寻找()

A.将来的我 B.立体的我 C.过去的我 D.现在的我 3.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战胜别人的人只不过是因为他比别人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B.只要胜利就是强者 C.要战胜别人先要有力量 D.战胜别人,再战胜自己

4.成绩不仅仅指奖杯和鲜花,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就是成绩,因为我们进步了。下列体现我们进步的有()

①我课堂上随意讲话少了 ②你找到了锻炼嗓门的诀窍 ③他擅长与人打成一片 ④我不能在同学面前出丑 ⑤小霞的舞姿更优美了 ⑥我必须在任何时候都不落后于人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

5.“你并不是没有进步,而是你没有发现。”只要你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你每天都在进步。下列属于进步的表现有()

①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 ②回家能主动与父母打招呼了 ③课堂上随意讲话少了 ④今天欺负了小同学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6.法国作家雨果说:“对于那些有自信而不介意于失败的人,没有所谓的失败。”这说明了()

A.人生道路中无所谓失败 B.自信的人不可能失败

C.自信的人能正确对待失败 D. 失败只是对一部分人而言的 7.关于民族自信心与自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一个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必定是一个自信的人 ②自信的人必定是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

③一个人如果没有民族自信心,他的自信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④缺乏自信的人是没有民族自信心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9.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1)鲁迅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为什么?(2)当今的中国人是否应自信?为什么? .骄傲自负的人往往失败,这是因为()

①不能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 ②错误地低估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 ③意志过于坚定 ④听不进别人善意的批评与忠告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马谡未能守住街亭的原因在于他()

A.骄傲自负 B.自信 C.自尊 D.被大材小用

3.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晚年变得骄傲自恃,甚至对手下人说:“不要向我建议什么,任何高明的建议也超越不了我的思维。”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什么重大发明。这说明()

①骄兵必败 ②真正自信的人从不怕别人的批评

③自负的人等待他的将是不幸的结局 ④要自信,不要自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生活中许多人缺乏自信,主要是因为他们()A.不相信自身的潜力 B.缺乏有力的帮助 C.自身形象欠佳 D.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5.“我能做得更好”“我能行”“好,试一试”等语言行为表现了当代中学生()①渴望表现自己 ②具有强烈的自信心 ③骄傲自满 ④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尊自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行为中,属于自卑行为的表现为()

①课堂上不敢举手、不敢站起来发言 ②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看法 ③不会做的事情,努力尝试做成功 ④不能参加考试,害怕考试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马克思这句话主要说明

A.自卑是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一种消极心理 B.自卑心理表现为情绪消极,失去进取心 C.自卑的人把困难想得过于严重 D.自卑的人一般会厌世、轻生

8.把许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 “我能行”。这种“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①思想上相信 ②口头上承诺 ③行为上表现 ④情感上体验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杨杰是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他胆子很小,老师提问时,从不敢举手。虽然老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他都会答,但他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惟恐答错了,会遭到别人嘲笑。他现在很苦恼。

5.字理教学片断 篇五

下面是黄亢美老师上的北师大版新实验教材中归类识字有关“手”的偏旁变写的一个教学片断。

在学习以“攵”为偏旁的“牧、收、攻、教、救”等字时,教者先出示“又”字,理解了“又”是手的变写后,那么,在“又”上多加一撇的反文旁“攵”表示手持何物呢?教者把这几个生字分派给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长汇报了如下的探究体会:

牧——“攵”表示手持鞭子在放牧。词语如:放牧、牧羊。

收——“攵”表示手持工具。在“丰收、收割”里表示手持镰刀。

攻——“攵”表示手持器械。在“进攻、攻打”里表示手持刀枪。

“教”字的“攵”原表示手持鞭子训斥小孩,同学们依据现字形想象为教师手持教鞭,或说手持粉笔、书本等。

“救”字的“攵”表示手持物件。在“救人”这一词语里,一些同学想象为手持竹竿递给落水者,在医生“抢救”病人这一情境里,同学们想象为医生手持手术刀等。

在同学们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同学们对“攵”这个偏旁的形义用顺口溜进行了总结概括,并用天津快板的曲调和节拍进行诵读。

这个反文旁,东西拿手上,拿个啥东西,具体看情况。【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权。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攵”是常见的偏旁,但是,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说出其名称叫“反文旁”即可,至于它的构形和含义则不甚了了。而黄亢美老师不但让学生能说出其反文旁的名称,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比较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其形义,不难想象,学生掌握了“攵”的形义后,今后碰到以“攵”为形旁的形声字乃至会意字,就能自觉地与手持物件的含义联系起来,自能识字的能力也就逐渐形成。】

【片断二】

下面是黄亢美老师上的一节归类识字课中复习巩固阶段的教学片断,从复习的形式和要求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中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析形索义、因义记形”的,而且一字一法,学生兴趣盎然,给观摩的老师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1.同桌判分法

在复习巩固阶段,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加深对“镜”字形义的识记,黄老师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镜”字为什么用“金”做偏旁?(古人曾以铜为镜)镜子为什么说“一面”而不说“一只”“一条”?要求同桌的同学一人回答一个问题,并互相判分,回答正确的出示十个手指亮10分,回答不够正确就适当地递减手指。

每个同学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人人都动脑、动口又动手,个个都兴趣盎然地参与。

2.举手示意法

同学们在理解了“幅”(原指布帛的宽度,故从巾)和“副”(用刀剖物,使物一分为二,合二而一)这两字为什么是布巾旁和立刀旁后,为了让同学们很好地区分这两个字,黄老师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张爷爷六十多岁了,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待人很热情,见人总是一副笑脸。他很爱好书画,给我画了一幅国画,写了一副对联和一张条幅。天气太冷了,我把一副手套送给张爷爷。

——黄老师在说这段话时,左右手分别拿着“副”和“幅”的生字卡片,讲到该用“副”字的词语时,同学们举左手表示,当说到该用“幅”字的词语时,则举右手表示。这种采用左右手示辨词语的形式新颖有趣。

3.手指示数法

学了“杯”字后,同学们懂得了古人曾“以木为杯”的字义,这时黄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组词,每组成一个词语组长就举一个手指,组成两个词语就举两个手指,以此类推,然后请举手指最多的一个小组回答。这种把竞争引入小组讨论的方法非常奏效,合作讨论非常热烈。

4.随意作画法

同学们理解了“串”字是一根线段穿过两个钱贝的字理和引申义后,除按课本中组的“一串葡萄”外还可组成什么词语呢?这时,教者让每位同学都拿出纸笔,想组什么词就把它画出来,以此形象地感知“串”字的形义。

于是人人动手画画,“一串珍珠”“一串鞭炮”“一串羊肉串”等很快便画出来了。如果让同学们口头组词,再怎么说也是几个同学说,而用画的方式“组词”,则不但人人能参与,而且个个都乐于参与。

最后,黄老师还组织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画的苹果树上贴有纸形的“苹果”,每个“苹果”后面附有问题,这些问题也都十分地突出汉字的形义。如:“副”字为什么是立刀旁?你能用“副”作量词说两种以上的物件吗?“轮”字为什么是车字旁?为什么“明月”说“一轮”?“束”字“木”中的“口”表示什么?等等,谁上来摘并且回答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首先就必须提高其识字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语)。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是“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从上述的教学片断可见,教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汉字无比美妙的构形情境里,由“一轮明月”的“轮”想到了车子之轮,进而想到月圆如轮;由“一面镜子”的“镜”懂得了古人曾磨铜为镜,镜子是平面的,而且又是用以照人的脸面的,所以称谓它的量词用“面”;由“副”字的立刀旁进而了解了古人“债券”之“券”刀字底的来龙去脉以及“副”字“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含义;由“束”从木从口想到了古代先民们正用绳索捆绑(口)草“木”的劳作情景„„

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心里。佟乐泉先生指出,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讲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而黄亢美老师就是执著地依据此法施教的一位教师。】 【片断一】

这是黄亢美老师上《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片断。在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时,教者引导同学们作了如下的词句比较: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他乐悠悠地走回家去。

师:“乐滋滋”与“乐悠悠”在字形上有什么区别?

生:“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师:从这两个ABB式的形容词不同的形旁你能推断出他们不同的词义吗?

生:“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说明心里高兴,很悠闲自得的样子;而“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系。

师:这里的“水”会是什么水呢?想想,种田人白捡得这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乐得有滋有味的,看着看着,这时什么流出来了? 生:口水流出来了。

师:“滋”是指滋味,有滋味了就会流口水,“滋滋”连用说明—— 生:说明口水流得很长。

师:说得好。那么,是用“乐滋滋”好还是用“乐悠悠”好呢?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下,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来理解。

生1:因为前面写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个野兔不但是“白捡”的,而且是“又肥又大”的,想到马上就可以煮着吃了,所以口水就流了出来,因此,课文里用“乐滋滋”这个词好。

(先后有三位学生发言,大意相同,而且都能联系“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一句子来品味“乐滋滋”这个词。)

师:说得真好!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是因为他—— 生:“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师:因为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所以他才—— 生“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齐读灯片中有关读写例话的语词: 阅读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联系,写作时要选择有联系的词语。

师:词语理解了,能够读出他馋涎欲滴的情态吗?

生1:(读)“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读得较平淡)

师:他读得怎样?(生:平淡)要读好这句话,关键是要读好“又肥又大”和“乐滋滋”这个词。特别是读“乐滋滋”这个词,要使人仿佛看到他的口水流出来一样。谁再来读读?

生2:(读得稍好,前一“滋”重读略拉长,后一“滋”比较轻短。)

师:读得怎样?是不是流出一点口水了?(众生笑,认可。)还有哪位同学读,看看能不能让人听起来口水流得比这位同学的还要长。生3:(读得更好,前一“滋”重读拉得更长。)师:(打趣地)哟——口水流出有一尺长啦。(众大笑)„„

师:这个种田人捡得一只兔子吃就想天天捡得兔子吃,于是,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上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这个种田人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男的。

师:“男”字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上田下力。

师:为什么“男”字用“田”和“力”组合而成?(多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依据“男”字的字理和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用顺口溜概括了“男”字的形义: 田加力,组成男,田间出力好儿男; 男字读音又通难,男子汉就不怕难。)

师:同学们,这个种田的“男”人,他不在“田”间出“力”了,而是整天去守野兔了,他还像个“男”子汉吗? 生:不像男子汉,像个懒汉了。

师:他不劳动又想有收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什么? 生:不劳而获。

师:大家仔细看看“获”字怎么写,为什么由这几个部件组成。

(教师提示“收获”的“获”原写作“穫”,特指收获稻禾;“捕获”的“获”原写作“獲”,特指带犬打猎而捕获兽类,现已简化统写为“获”。如何识记这个简化字的形义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词义和自己的想象灵活识记为:要想收“获”粮食,就必须去种庄稼,所以“获”字有个“艹”,要想有兽肉吃,就必须带“犬”去打野兽,所以“获”又由“犬”和“犭”组成。)

师:这个种田人既不去种庄稼,也不带猎犬去打猎,最后的结果如何呢? 生:野兔再也没有得到,田里也渐渐地长满了野草。

(教师课件中的“获”字先后擦除掉了“犬“犭”以及“艹”。)师:一样都没有收获,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生:一无所获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了黄亢美老师依据字理析解和品味词语的特色。其基本方式为:

(1)抓住词语中的重点语素进行字理分析,然后再联系整个词语进行理解。如“乐滋滋”一词,依据字理析解了“滋”的含义,然后再整个理解“乐滋滋”的词义,概言之,即是先分解,再组合。

(2)字理析词之词,不一定个个非是课本中的词语不可,也可以根据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而适当地旁延扩展。如上例中对“男”和“获”的析解,虽不是课文中出现的字词,但能很好的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寓意服务。

(3)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一些汉字的形义变化较大,对这些字可以不拘泥于原来的字源义,允许学生依据现代生活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理”,如“获”等字的析解。

(4)运用字理析词,这是第一步,尔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和品味它的文中义,这就使得词语的理解更深刻和更到位了。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对这种文法和学法进行了概括和提升,强化了大家对“阅读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联系,写作时要选择有联系的词语”的理解。

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教者很注意让同学们进行品读,这又充分地凸显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特征。引导同学们从“不劳动又想有收获”提炼出“不劳而获”,从最后“一样都没有收获”提炼出“一无所获”,对语词如此的抽象和概括,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训练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主要的精力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上,学生的主要学习时段是进行品词、品句、品读以及对语词的抽象概括训练上。

这样的教学,不但很好地进行了语言的学习和训练,而且又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寓意,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片断二】

这是黄亢美老师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矛与盾》的教学片断,教者在起始的解题时,先让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矛”与“盾”两物,然后教师写出这两物的古文字形。象形字的古文字“矛”和现代楷书体的“矛”还依稀可辨其形,教师板书小篆体的“盾”字让同学们形象地感知到古代将士手()持盾牌(厂)遮“目”掩体的形态,很明显,矛是进攻的武器,盾是防守的武器。在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后,教者要求学生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先对照课文的注释理解它的含义,然后尽可能地从字形上探求它的词义。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生1:在“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鬻”字比较难理解。课文的注释是“卖”的意思。从字形上看它是个上下结构的,上面有个“粥”字,会不会原来的意思是卖粥?

(教师提示,下面的“鬲”古文字的字形像三条腿的鼎锅形,学生由此联想到锅里有粥,正在舀着锅里的粥在卖。在形象理解了“鬻”是卖的意思后,教师为了加深理解,又适当地进行了旁延扩展:旧社会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被迫卖儿卖女;在过去的政府衙门里,一些当大官的卖官卖爵,谁给钱多就给谁当官。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分别把“卖儿卖女”和“卖官卖爵”变说为“卖儿鬻女”和“卖官鬻爵”)

生2:这个楚人“誉其盾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是夸耀的意思,从“誉”字的“言”字旁可以看出,夸耀有言过其实的意思。

生3:“曰”在课文中的注释是“说”的意思。它的字形比“日”平扁,就像人的嘴巴,中间一横像舌头,好像正在讲话,所以“曰”是说的意思。

生4:“其人弗能应也”中“弗”是不能的意思,在字形上比较难理解„„

(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理解了“弗”中的“丿”和“丨”似两支箭,“弓”似捆绑的绳索,古人用新砍伐的竹子做成箭杆后,分别晒干;由于极易翘起弯曲,于是整把地把它们用绳索捆绑起来晾干,这样箭杆就比较挺直。正用绳索捆绑的箭杆当然是还不能用的,所以,“弗”有不能的意思。)(有几个学生还分别谈了对“吾”“陷”“莫”等几个字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一般的教师在教学中多为按照注释疏通文意即可,而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黄亢美老师非同一般的教法,就是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仅仅通过注释知道了有关字词的意思,还要通过该字形透视出它的字义。这样的学习要求和训练,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汉字美妙的构字情境里,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感悟到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不言而喻,黄亢美老师这样的教学是能够较好地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的。】

由上可见,特级教师黄亢美的语文教学的确是极富特色的,这些特色除体现了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探究这些课改的新理念外,最主要的就是能依据汉语言文字的规律,运用字理进行识字,让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运用字理进行析词,让学生形象地识记词形和感知词义,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品词、品句和品读等方式的语言训练。因而,他的课总是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要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味,教者就必须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字的底蕴;要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字的底蕴,教者首先就要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而黄亢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对汉语言文字无比热爱且具有较深造诣的一位学者、专家和教师。

下面节选他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①品读“飞过花丛”:

师:看这个飞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 像鸟儿张开翅膀在飞。师:你从哪感觉到的? 生:飞字上的那两点。师:奥,你发现的还真像啊!把“飞过花丛”换成“穿过花丛”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生略思考)

生1:如果用“穿过花丛”,“穿”会把蝴蝶的翅膀弄烂的。生2:“穿过花丛”的话,花刺会把蝴蝶的翅膀挂烂的 师:哦,玫瑰花有刺啊!(师唱)“小蝴蝶呀,你慢慢飞,小心千年带刺的玫瑰······”(掌声起)

【品析】

学生通过观察“飞”字的字形,发现了“飞”字的造字来源。在替换这个“飞”字的过程中发现了“飞过花丛”的“飞”字最终是不能换的,“换只是为了证明最终的不能换”,黄老师如是说。学生在品读出了蝴蝶“飞过花丛”,“飞”字的准确性和想象到了蝴蝶翩翩飞过花丛的优美意境时,教师紧扣时机的唱起了歌曲《两只蝴蝶》,透过歌声,学生体验到的不仅是“飞过花丛”这个“飞”字的准确性,更是在品析这个“飞”字过程中所生发出来的浓浓的语文的情感!

②品读“穿过树林”: 师:穿字上面是什么偏旁? 生:穴。

师:穴与什么有关? 生:洞穴。

师:也就是说“穿”一般和洞、洞穴有关。我们说穿衣服,披衣服,穿衣服的时候必须要钻个洞。(生想象“穿”的感觉。)这里“穿过树林”的洞在哪里?

生:(生看多媒体画面)就是树枝与树枝之间的空隙。师:所以,只能是“穿过树林”啊!【品析】

一个“穿”字,学生通过观察字形,发现偏旁,不但理解了“穿”字的字义,对“穿”字的动作感知的也更加形象,学生对“穿”字的用法,相信以后也会很难用错!

③品读“越过小溪”: 师:“越”与什么有关? 生:走路。

师:那“越”是怎么走的? 生:大步走。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从哪发现的?(师指着“越”字)生:(生观察越的字形)越的左边走字旁的那一捺特别长。师:同学们发现的真仔细,有道理!

师:“走”字的本义不是走路的走,古人有走马观花之说,难道是人牵着马一边走路一边赏花吗?(生摇头)当然不是了,应该是骑着马,骑着马那还叫走吗?那不叫“走”了,而是跑,走马观花的意思应该是跑马观花。“走”的本义是跑。那越是与跑有关,是一种怎么走法呢?

生:跨大步走。

师:(甩胳膊伸腿做越的样子)是这样吗?(生点头。)“越过小溪”能换成“飞过小溪”吗?

(生思考,有的觉得能,有的觉得不能。)

师:“越”表示跨过一大步的意思,“飞”能表示跨过一大步吗?

(生感觉可以,面面相觑)

师:(出示句子,生读)“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飞过小溪,感到山谷里来聚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飞”字重复了。

师:这里用“飞”字也行,可是用词重复了,我们作文用词要有变化,不要重复。所以这里不用“飞过小溪”,而是“越过小溪”。

【品析】

学生再一次在品字析词的过程中,既仔细观察了汉字的字形笔画,还知道了字义的演变,体会到了作文用词的巧妙。这不正是语文课的本质,这不正是语文课教学的本色吗?

品读“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书写“聚”的字形。学生举起手指,一比一画跟着老师书写“聚”字的下半部分,之后,学生起立,用头部来书写“聚”这个字—做“汉字操”。之后教师讲解了聚的字义演变过程:其实“聚”的下半部分,仔细观察,它是由“众”演变而来的。在指导学生书写了“聚”的笔画,讲解了“聚”的字义演变由来之后,教师才引导学生品读“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师:它们(蝴蝶)赶到山谷里来干嘛? 生:聚会。

师:蝴蝶通常是几只聚一块的? 生:两只。

师:两只蝴蝶它们会是什么关系? 生:(想象)好朋友。

师:比好朋友关系再好一点? 生:亲密朋友,男女朋友。

师:男女朋友关系再好些它们会发展成什么? 生:会结婚。

师:结婚之后就会怎样? 生:生宝宝。

师:那你们知道蝴蝶的一生有多长吗?(生猜测蝴蝶的寿命)

师:(明确蝴蝶的一生只有二十多天)蝴蝶的一生很短暂,它要找朋友,找到朋友后成为好朋友,再到发展为亲密朋友,还要结婚生宝宝,它这么多的事都要在这二十多天完成,你说它们能不急吗!它们能不“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吗!【品析】

在这一处的品字析词过程中,首先,黄老师通过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书写难写字的笔画,还教学生做汉字操来掌握字形笔顺笔画,避免了单一乏味的识字教学,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之后,黄老师通过启发学生想象蝴蝶与人一样的的生命历程,再与蝴蝶一生短暂的寿命做对比,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蝴蝶“赶到山谷里来聚会”的那种“赶”的心境!

多么质朴的汉字教学!多么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不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色吗?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在识字析词教学的基础上,体验汉字底下蕴藏的浓浓的语文情感——这应该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抓住了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

在近十年来的语文课改中,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教学也被改的层出不穷,但有一点是我们要反省的: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放在了课文的情感体验上,注重了开放性的“大语文情感教学”,而忽视了严谨的“小语文字词教学”。试想:语文课的情感它是寄予在文字之上的,对汉字的认识理解都不准确透彻,怎能更好地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呢?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6.《新型玻璃》教学片断 篇六

等一等,精彩随后来

口郑加荣

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不少语文课,《新型玻璃》(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一课中的两个片断至今历历在目。

【片断一】

师:我想请同学读课文,看是不是能读得正确、流畅。谁愿意读?

生:(读)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罪犯。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

(生读第二遍,仍把“破”字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

生:(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的……”

师:对了!“破”字读出来了。向人介绍介绍你的经验好不好?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生:要看准课文。

师:对!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

生:三遍!

【片断二】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整整读了35分钟的书:还记得我开始提的问题吗?

生: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师:对。我想,书读到这个程度,人人都知道了。谁来回答?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说这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时能不能简洁一些呢?请你考虑一下!

(该生面露难色,欲坐下。)

师:(面对该生)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

生:(该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你刚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了?……

【点评】

语文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师应学会等待,给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时间和机会,等待学生慢慢醒悟、逐步提高,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只要教师耐心等待,善于等待,就能等来课堂的精彩。于老师的课例就是有力的证明。

首先,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优秀生而言可能很短,但对后进生就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学生就可能失去机会,“爱后进生”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于老师多次告诫青年教师,学生一时读不好或回答不出,这很正常,也恰恰是训练学生的极好机会,不能轻易放弃。因此,我们要学会耐心等待,把它提升到“是否真心爱学生”的高度来看待。

其次,等待过程中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学习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拔引导,甚至作必要的讲解或示范,片断二中“说这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时能不能简洁一些”,就起到很大的启发作用,

再者,等待过程中要善于表扬激励。后进生更需要表扬激励。当学生因为紧张、羞怯而产生错误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耐心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片断一中学生明明读错了,于老师却让他“介绍经验”,说法一变,学生的感受大大不同。片断二中“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激励的效用就更加明显。这就叫艺术!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

等一等,精彩随后来。

7.背影片断教学 篇七

教学片断:

1.活动一:小小设计师

问题:装修房子, 房东要求地板用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木条来铺, 问可以选择几种形状的木条?

(1) 实践:用准备好的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 看看有几种摆法, 并求出所摆长方形的周长。

(2) 投影展示学生摆出的长方形。

(3) 讨论:A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B这些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吗?为什么?

C通过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4) 汇报讨论结果: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周长不相等。因为都是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所以面积相等。周长的变化就大了,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比较接近时, 周长较小, 反之, 周长变大。

2.活动二:小小规划师

问题: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米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花坛, 可以围出几种形状不同的花坛?怎样围花坛的面积最大?

(1) 实践:用16根小木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 (1根小木棒的长当作1米) , 计算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 并填写下表。

(2) 讨论:A.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

B.周长一定时, 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与长、宽之间的差有怎样的关系?

C.在什么情况下, 这个花坛的面积最大?

(3) 汇报讨论结果:周长相等时, 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不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 长方形的面积越大。所以, 围出的花坛的形状是正方形时, 花坛的面积最大。

教学反思: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了两项活动,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然后再观察比较, 最后得出结论,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真正实现“用教材”

新课改强调, 教师要摈弃过去那种“教教材”的传统思想, 充分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整合、重组教学内容, 真正实现“用教材”。这节课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 增加了研究“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一课, 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集体交流, 最后总结出结论。

三、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 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 进而抽象概括出结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小小设计师”和“小小规划师”两项活动, 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和计算, 总结、概括出周长与面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师有序地引导下,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四、突出了以对比为主线的思维方法

8.《蘑菇该奖给谁》教学片断赏析 篇八

[关键词]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 个性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69

一、创设情境:突出词语教学的体验性

重点词语:“嘱咐”

师:兔妈妈要去森林里采蘑菇了,临走的时候还不忘嘱咐两个孩子要好好练习跑步。“嘱咐”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1:两个字都是“口”字旁。

师:“口”字旁表示跟什么有关呢?

生2:“口”字旁的字大都跟嘴巴有关。

师:现在你们就是兔妈妈,你们临走时会嘱咐两个孩子什么事情呢?

生3:我会嘱咐他们要好好练习跑步,不要偷懒,不要贪玩。

师:在你们的生活中,妈妈或爸爸有没有嘱咐过你们什么呢?

生4:放假了,妈妈嘱咐我在家少看电视。

师:快开学了,妈妈又会嘱咐你们什么呢?

生5:妈妈嘱咐我,要好好学习,上课不能走神,要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

师:过完年又大了一岁,妈妈会嘱咐你们什么?

生6:妈妈嘱咐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孝敬长辈,做懂事的好孩子。

评:教师在教学情境性比较强的童话故事的时候,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轻轻松松地理解课文。

二、角色扮演:突出词语教学的灵活性

重点词语:“得意、难为情、落在后面”

师:兔妈妈采蘑菇回来,要奖励大蘑菇给跑得最快的孩子。小黑兔,你跑得怎么样啊?

生(小黑兔):(竖起大拇指,昂着头,得意)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得了第一名!

师:难怪你这么得意!小白兔,你跑得怎么样啊?

生(小白兔):(害羞地低下了头,难为情)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落在后面了。

师:什么叫“落在后面”啊?我不要你们说,我要你们来表演,老师就是骏马,谁来做小白兔?(师生共同表演,“骏马”在前面跑,“小白兔”被“骏马”远远地甩在后面。)

师:像“小白兔”这样被“骏马”远远地甩在后面就叫“落在后面”。“小白兔”你落在后面,感觉怎么样啊?

生(小白兔):(低下头,声音低得听不见,羞红了脸)我觉得实在太难为情了。

评:语文老师要有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词语描绘的童话世界,借助角色扮演,用心感受词语表现的不同含义,这样词语教学才会一改呆板机械,充满灵性。

三、个性朗读:突出词语教学的独特性

重点词语:“所有的、都”

师:知道了比赛结果,兔妈妈还是问一句“你们都跟谁比赛啦”,小黑兔是怎么说的?

生1:“我跟乌龟赛跑,所有的乌龟都跑不过我。”

师: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能让我们体会出小黑兔当时的心情吗?

生2:“所有的”读得不好,应该读重一些。

师:为什么?

生3:因为小黑兔看到乌龟比不过它,它很高兴。

师:对啊!得了冠军,谁不高兴?不是一两只乌龟跑不过它,而是所有的乌龟都跑不过它,所以“所有的”应该加重语气。还有吗?

生4:“都”也应该加重语气。

师:说得不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小黑兔的心情,想想它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生齐读)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体会到了小黑兔的心情,大家能不能加上动作、表情来朗读这句话?(生表演朗读)

师:小黑兔的情况,兔妈妈已经了解了。(出示课件)那小白兔跟谁比赛?

生5:“我跟骏马赛跑,他们都跑得比我快。”

师:读得不错,我体会出了小白兔难过的心情。谁再来读一读?(生再读小白兔的话)

师:你怎么低着头?声音为什么这么低啊?

生6:因为我得了倒数第一,很难为情。

师:你读得特别有感情。让我们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出重点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评: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学生读出各自独特的体验,释放内心的情感,个性在自由诵读中飞扬。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学生对词义的感悟、体验更加具体、深刻了。

词语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句、段、篇的教学都是在准确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从整体出发,抓住重点词语,让词语教学成为学生独特体验的过程,呈现出灵活多样的风貌。

9.我的精彩教学片断 篇九

兰霞

记得我在教一年级语文下册中《夏夜多美》这一课的时候,文中乖巧可爱的小蚂蚁让学生们颇感兴趣。本课讲的是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有趣且让人感动深思的事情。于是,我抓住机会,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刚闭上眼睛的睡莲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原来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了池塘,上不了岸。当学生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若有所思地让学生们停了下来,问道:“你们想一想,小蚂蚁为什么会掉进池塘?它可能去干什么呢?”小组交流交流。话音刚落,只见聪明的小朋友们骨碌碌地转着眼睛,认真的思考起来,然后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不一会,只见他们把胖乎乎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也变得更投入了,让他们起身回答,有的说,小蚂蚁它可能去朋友家玩,玩得太晚了,回家的时候没有灯光,看不见路,不小心就掉进池塘了;有的说,小蚂蚁想天气太热了,去池塘洗洗澡,没想到池塘水太深了,就掉了下去;有的说,小蚂蚁口渴了,想到池塘边喝水,一不留神掉进去了。针对他们的各种回答,我表扬他们思维敏捷,善于动脑筋。趁机说到:“小蚂蚁呀,可能是到朋友家去玩了,你们瞧,太晚回家多可怕呀!一不小心就发生意外了,多危险啊!而且,你的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很着急的。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像小蚂蚁一样哟。还有可能是小蚂蚁觉得天气太热,想要到池塘洗澡,你们看,事故发生了吧,差点被淹死,多恐怖呀!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事情,有的小朋友觉得天气热,想图一时舒服,可是没想到,竟然永远离开了我们,多么惨痛的教训,大家一定要牢记。所以,宝贝们,千万不要下塘下河洗澡,一不留神被淹死。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虚构的童话人物,小蚂蚁运气很好,遇到了睡莲。可是,小朋友们,你们就不一定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而且睡莲也拉不动你呀!话一说完,小朋友们笑了,点点头,好像听懂了什么。

课堂仍在继续进行,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接近小朋友们,有必要从童话中走出来,进入现实生活。当睡莲挽留小蚂蚁留宿在它家时,小蚂蚁果断拒绝了,摇摇头说:“我得回家,要不,爸爸妈妈会着急的。”我顺便说到,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放学了,有小朋友告诉你,他家有好多好吃的东西,有好多好玩的玩具,你跟我回家玩吧,玩了再回家。这个时候,你会答应他吗?小朋友们齐声回到:“不!”我接着问,为什么呀?他们一个个懂事地说到,不回家,爸爸妈妈会着急的。我欣慰地点点头,你们真是懂事的乖孩子。我想,这样的课堂比直接告诉小朋友们,放学了,不要跑到同学家玩,更有意义吧。

课堂接近尾声,小蜻蜓决定送小蚂蚁回家,可是天黑了,小蜻蜓看不见路了,无法飞翔,这个时候,会发光的萤火虫出现了,在他们的共同帮助下,小蚂蚁被安全地送回了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有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从小树立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啊,多美的夏夜!是的,不仅夏夜的风景美,小动物们善于帮助他人的品德更美。

10.《燕子》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十

【教学片断】

师:这一节中还有两个字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

(生认真默读课文)

师:请读读第二句。

(生仔细读第二句。一会儿,有人举手)

生:这里的“痕”字用得好。

师:说说理由。

生:我查了字典,“痕”表示颜色很淡。说明电线颜色很淡。

生:我有补充,因为电线在远处,又有点高,看不清楚,所以……

(生一时语塞)

师:体会很好。但是意思还没表达完。再用心读读课文,看看插图,你一定会说完整的。

(生看书沉思,其他同学也在思考,有的已经举起了手。但老师仍在等待他。过了一会儿,生终于举手了)

生: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了一丝痕迹。

师:体会得真精彩,如果郑振铎先生在世,一定认你为知音。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精妙和韵味。

【教学反思】

11.背影片断教学 篇十一

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属于概念性知识,又是几何教学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学生是在已有的线段和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还是今后学习垂线、平行线和进一步认识角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射线的特征,归纳出角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经历和体验,突出过程性,使学生亲身体验经历过程,再用语言描述概念。通过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归纳角的概念,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及角的表示方法。

2.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想像、归纳、概括等教学活动,形成对直线、射线和角的理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让学生去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是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几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官能力,空间能力的培养要靠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才能实现。比如射线的认识,只用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想像。如果在语言描述的同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线段的一端不动,另一端无限地延长下去,再加上计算机动态的演示,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无限延长,什么是射线。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计算机的直观演示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很清晰地掌握了这一教学重点。

学生已发现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基本区别与联系后,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看到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教师让学生继续观察,边演示边设问:“一条直线上,从上面找两个点,把两点间的这部分截取下来,截下来的这部分是什么?再看一遍,你发现线段与直线之间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建立表象,自主发现线段与直线的联系。利用计算机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清楚、直观地看到线段从直线上截去的一部分,帮助学生很容易地突破该教学难点。

四、教学片断

1. 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教师电脑展示图山、树、房子等)图略

学生纷纷抢着回答:房子、树、山、太阳、云、烟囱、小河等。

师:从生活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儿童画。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换角度思考后回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直线、曲线等。

教师小结:这些美丽的图案其实都是老师用各种线画成的。

2. 线的认识

⑴复习线段

师:三角形就是由这三条线围成的,这到底是什么线呢?我把它拿下来看看(多媒体演示)

生:线段。

师:观察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跟随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的指示回忆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线段长度是有限的,可以测量它的长短;③线段是直的。

教师提示:线段两端的点我们就叫它端点。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段,画完后标出它的长度。同小组的同学互相测量一下你们画的是否正确。

⑵认识射线

师:如果我们把线段的一端延长,这样无限地延长下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什么线?

有学生抢先回答:射线。

师:你发现射线有什么特点了吗?

学生跟随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的指示尝试回答出射线的特点:①只有一个端点;②长度是无限的,不可以测量它的长短;③射线也是直的。

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射线?

学生回答:手电筒、探照灯、太阳射出的光线等。

师:你能画出一条射线吗?(引导学生(下转62页)(上接60页)回答“不能”,因为射线长度无限)能否画出射线的一部分,用它来表示射线呢?请你画在纸上。

⑶认识直线。

师: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的,像这样直的线你还知道有哪些?

生:直线。

师: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什么样的线是直线吗?

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直线的理解:①画。②用语言或动作描述。③尝试说出直线的特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不可以度量直线的长短;直线也是直的。

教师用计算机在大屏幕上演示:线段的两端向相反的方向无限延长,想像一下就这样无限地延伸下去,就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图文结合,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概念,形成知识网络。

⑸练习。

Ⅰ.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线段有两个端点,能测量它的长度。

②一条射线长3厘米。

③☆图是由5条线段围成的。

Ⅱ.回答:过一点能画出几条直线?以这点为端点你能画一条射线吗?还以这点为端点一共能画多少条射线?

五、教学评价

1. 这节课始终注重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注重计算机技术与数字

内容整合。教学伊始,教者将美术与数学进行整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再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数学,使学生对数学内容备感亲切,激发了爱学热情。进入新知识教学时,教者感到仅用语言描述射线,学生很难形成表象,因此采取计算机动态演示,加之学生联想手电筒、探照灯、太阳等所发生的光的实际表象,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射线特点。在由射线教学过渡到直线教学时,教者多种方法结合,引导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画出直线,引导罗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画出直线,又引导肢体语言丰富的学生使用自身形象的动作,把直线表现出来,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同一知识,这是值得肯定之处。

12.背影片断教学 篇十二

一、教学案例——《打电话》

接到学校紧急通知, 要合唱队的7人参加演出。怎样尽快地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 每分钟通知一个队员, 请帮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

在探索打电话的方案时, 以小组为单位, 比赛哪个小组打电话用的时间最少。活动要求: (1) 每4人为一组, 1名组长代表老师, 组员代表队员; (2) 利用圆片、小黑板、粉笔、白纸等材料, 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学具提前分发, 教师组织集体交流。

师:你们小组是怎样设计的?

生1:一个一个通知, 这样一共要7分钟。

师:你怎么评价这种通知方法?

生:太慢了。

师:还可以怎样通知呢?

生2:我们小组要5分钟。 (如图)

师: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生:3:只要4分钟就可以, 前三分钟都一样, 第4分钟3个队员和教师可以同时通知, 这样第4分钟就可以通知4个队员了。

师:你们小组明白了吗?

生2:噢…… (恍然大悟的表情)

师: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案, 怎么节约了1分钟? (学生“静”下来思考)

生:寻求组员帮助, 让组员同时打电话, 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师:还有更快的方案吗?

生4:我们小组只要3分钟就通知完了。老师第1分钟通知1个队员;第2分钟知道通知的2个人同时通知2个队员;第3分钟知道通知的4个人同时通知4个队员。现在师生知道通知一共有8人, 即通知了7个队员。 (图略)

师:有没有比3分钟更少的呢?

生5:没有, 3分钟是最少的。 (自信的神情) 我们小组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 我们把第1分钟接到通知的队员放在第一行;第2分钟接到通知的队员放在第二行;第3分钟接到通知的队员放在第三行。 (图略)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6:我们小组是画图的。这样就能很快发现规律:前1分钟师生接到通知的总人数×2=后1分钟师生接到通知的总人数。

师:观察和比较4分钟和3分钟的方案, 怎么节约了1分钟? (学生“静”下来思考)

生1:老师和队员都在同时打电话。

生2:不浪费1分钟, 老师和队员没有人闲着。

……

二、案例反思

本节课提出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的数学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 发生认知冲突, 探讨出最优方案。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仅学生很轻松获得知识, 而且教师教学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真切地感受到, 数学活动课要“动静相宜”,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 将知识内化。

1.比赛“打电话”, 让学生“动”起来。

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 动手实践最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每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这样, 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机会中, 通过动手操作, 能够更好地发现课堂乐趣, 形成缜密的数学思维。

本节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谁打电话用的时间最少, 用圆片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等多种操作活动。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识设计不同的方案, 此时是让学生在“静”中“动”起来。打电话所用的时间先在组内优化, 再在全班优化。有些小组是摆圆片的, 还有小组直接在白纸上画图的。而此时的课堂虽然安静、有序, 但是学生自己内心以及学生之间是高效运动的, 这种“动”区别于躁动。学生的手在动, 眼在动, 口在动, 脑在动, 他们调动了多种感官, 去想、去看、去画、去摆。在比较、交流中, 学生畅所欲言, 有争有辩。在愉悦的环境中, 学生经历了最省时、最优化的探究过程, 充分体会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体验了逐步优化的数学思想。

2.比较“打电话”, 让学生“静”下来。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的方法, 可以内化数学知识。而内化知识需要“静”下来。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因此, “静”是学生充分活动的前提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 每次提问后, 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在安静中独立思考的习惯。

本节课在探究“怎样打电话最省时间”的过程中作了较大的铺设, 教学中有意让学生不断经历试误的过程, 学生的答案有7分钟、5分钟、4分钟和3分钟。教师及时追问, 进行了两次比较。首先是7分钟和4分钟的比较, 为什么节约了3分钟呢, 学生发现了“不仅是老师一个人通知, 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通知;第二次是4分钟和3分钟的比较, 怎么又节约了1分钟呢, 学生发现了所有人都不闲着, 都在同时通知。在这关键环节, 千万不要因为“冷场”而让它匆匆走过, 学生智慧的火花多是在“静”中, 在所谓的“冷场”中闪现的, 这种“冷场”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此时的“静”不是静坐不动, 而是学生在“静”中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如, 小组汇报打电话设计方案时有圆片展示、有画图展示, 学生在“静”中有序思考, 把第1分钟接到通知的队员放在第一行, 第2分钟接到通知的队员放在第二行, 这样以此类推, 层层剥笋, 队员人数一目了然, 规律一步步明晰, 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也变得比较分明了。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读写兴趣组工作总结下一篇:名著中的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