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性的教学策略(共11篇)
1.直观性的教学策略 篇一
有效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地进行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 要:几何图形直观教学作为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核心内容之一,可见其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无论是针对“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进行教学还是其他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几何图形直观教学都应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几何图形;直观教学;教学效果
几何图形直观教学就是利用一些简单的图形将需要描述的问题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让问题变得清晰明了。几何图形直观教学作为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核心内容之一,可见其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无论是针对“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进行教学还是其他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几何图形直观教学都应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应对几何直观教学有充分的认识,并在课堂中进行适当的运用,从而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分析能力。
一、对几何直观教学的认识
首先,对于何为“直观”,目前有很多种说法,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直观”就是在人们接触事物时,通过观察、想象、经验等手段对事物及其关系所产生的直接的感知与认识。而几何直观则是通过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从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性质或数量关系的直接感知与认识。几何直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一种运用图形认识事物的能力。
几何直观是具体的,而不是大家所认为虚无的,它能与数学内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很多重要的数学内容、概念等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例如,数、度量、函数、解析几何、向量等内容,其都具有数学的“双重性”,一方面表现出“数的特征”,另一方面表现出“形的特征”,为了更好地去理解、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两个角度认识它们。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内容和概念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从而方便我们去运用它们来思考问题,形成几何直观能力,这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说的“数形结合”。
二、培养几何直观能力的教学策略
1.几何直观在高中代数教学中的应用
“函数”是初中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的概念和思维方法渗透进高中数学的各个部分;同时,函数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种刻画,这又从本质上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材料。函数的两种表达方式――解析式和图像,二者之间常常需要对照。为了解决数形结合的相关问题,在进行有关函数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需要用到几何图形来直观地反映问题,让抽象复杂的函数问题变得更加直观易懂,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几何图形直观地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程有限的课时前提下,学生通常会感觉面对的几何图形很陌生,甚至总感觉没学过。实际上,图形是变幻多样的,但很多图形都源于同一个典型几何体。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及时地针对一些具体典型图形进行必要的引导观察和发散式探究,这对提高学生的化归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们以一个例题为例。
例题:求以下几何体中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
这是笔者在讲解关于用体积法来求空间距离时所选用的一个例题,其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正方体的位置关系特征的认识,虽然很多学生知道体积法,但在真正碰到这一类需要化归才能真正熟悉的陌生的图形时,常常会出现“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这道例题要求学生能主动寻求转化,因此对于培养他们在立体几何中的化归特殊图形的意识是很有意义的。在课后,笔者要求学生针对近几年高考解答题中出现的立体几何图形进行化归,学生发现,原来正方体的用处有如此之广,这也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空间图形的信心和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画图来引导学生将数学题目中所出现的数量关系与直观图形的意义对应起来,从而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并体会示意图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几何直观的价值。经常性地运用图形来描述文字信息,利用直观图形来表现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几何直观经验。
参考文献:
邹敏.初探“同课异构”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巧妙应用:以文山学院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2(6).(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师范大学瑶湖校区数学
与信息科学学院10级数学四班)
编辑 薛直艳
2.直观性的教学策略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直观,教学策略
几何直观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数量关系产生直接的理解,对降低学习难度、易于学生理解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几何直观”的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通过想象几何图形的外在表示,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转化成比较容易理解的几何图形,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是锻炼学生数字和几何图形转换能力的有效方法,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阶段的特征
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的年龄一般都较小,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有着明显的特征。小学生愿意学习有趣的知识,对趣味性强的学科和课堂表现出较大的热情。要让学生能够学好数学,首先就要提高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太过专业的词汇和内容将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到听不懂,长此以往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选择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水平,把大量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出专业的术语,得出相关的数学结论。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几何直观”的思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应当善于利用数学教材,以教材为出发点;第二,引导和鼓励学生使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思考,养成画图的习惯;第三,学会使用数学符号简化数学的表达,方便学生理解和思考。
二、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几何直观”的教学策略
1. 善于使用数形结合进行表达。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难点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只是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层次,那么就说明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表达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例如在乘法分配率的教学中,把数字转换为图形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图形方便学生理解,然后再进行数学抽象,总结出相关的数学公式结论,这样一来,数形结合这一教学方法使用起来就十分便利。如果存在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其长度为200米,其宽度为80米。现在学校决定对这个操场进行扩建,把宽增加20米,而长不变,求扩建后操场的总面积。这样的题设就要求学生进行画图,画出操场扩建前的长和宽,以及扩建后的长和宽。学生在每一步进行运算时,能够进行充分分析,进而直观了解到乘法的运算意义,理解乘法结合律公式的直观表达。
通过数字和图形的结合,让学生对乘法分配率的基本模型进行了深入理解,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公式的实际意义,就能够改变学生只会背公式而不理解公式内涵的现状,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加强对学生画图的引导和鼓励。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渗透“几何直观”的数学思想,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教师的讲学上,而是要让“几何直观”的方法深入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通过画图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例如在进行长度、面积、体积的概念教学时,笔者就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理解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数学概念。这三个概念在语言表达上虽然各不相同,但是这三个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画图就会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这样的教学效果将比只依靠教师的讲授要好得多。通过图形,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概念的区别,用不同的单位为依据进行探究。学生可以看到由点组成线,由线组成面、由面组成体的具体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度是由线段表示的,线段长度以10为倍率;面是由线段组合而成,用面积表示,其倍率就是线段乘以线段,为100;而体积是一个立体的图形,是由一个个面累积而成,因此以1000为倍率。
3. 重视引入数学符号,利用符号的转化简化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文本资料转化数学符号可以方便学生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把数学知识进行简化。事实上,把文本资料转化为数学符号的过程也就是把具体问题抽象为一般性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引入数学符号,利用符号简化数学,渗透几何直观的思想。
例如在学习“正比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借助图像认识正比例变化的规律,强化属性符号的转化。首先,笔者先让学生将数据转换为图像,让比例图像进行一一对应,采用描点的方式画出点,并且与数据进行对照,数学每一个点对应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图形对行使的路程和时间进行判断,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最终,把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抽象为正比例关系的公式,逐步达到教学目的。这样的引导教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画图的能力,让学生对实际问题、图像和数学公式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学表达式—代入数据进行计算”的数学解题模式。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像与数学符号的关系转化,在简化了数学概念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一举多得。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几何直观”对于降低小学数学的难度作用十分显著,不失为一种简便、高效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应当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数学世界。在渗透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表达,而后要在学生的解题思维中树立“几何直观”的思想,并鼓励学生使用几何直观的方式进行解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金平.探究“符号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
[2]刘晓玫.对“几何直观”及其培养的认识与分析[J].中国数学教育,2012(Z1).
[3]居海霞.几何直观: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2014(04).
[4]陈文芳.小学数学几何直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3.小学数学几何直观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三
一、 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引入几何直观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引入几何直观,让儿童在教学的某一阶段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规律性上去。
案例:“我们身体上的‘尺’”(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学会了用米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在生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尺。我们一起来看几段视频吧。
教师播放视频:几个小朋友手拉手(一庹)测量一棵大树的粗度;妈妈用“一拃”测量孩子裤子的长度;一个小朋友用“一步”测量学校操场一周的长度;一个小朋友用“一脚”测量一块地板砖的边长。
师:这些尺子藏在哪儿呀?
生:都在我们的身体上。
师:是呀,这些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一拃、一庹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测量过了,你的一拃大约是多少厘米?你的一庹大约是多长?
生1:我的一拃大约是15厘米,我的一庹是1米20厘米。
生2:我的一拃大约是16厘米,我的一庹是1米25厘米。
师:不同的人“身体尺”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身体尺”也会有所变化。
师:一步、一脚是怎么测量的呢?请看视频。(视频介绍一步和一脚的测量方法。)
师:“像平常走路一样”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能故意跨大步子或跨小步子。
师:我们一起来走一走,感觉一下。好吗?
师:你们会像视频中的两个小朋友那样,测量自己一步的长度吗?
学生2人一组,合作开展测量活动,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适时、巧妙地引入几何直观,指导学生根据视频直观性的特点,将直观图形与抽象概念融合起来,寻找、探究图形(或视频)背后隐藏的东西,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突破数学理解上的难点。
二、 挖掘教材资源,亲历几何直观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资源,努力把握好运用几何直观的“度”,让学生亲历几何直观的全过程。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多7朵,红花有多少朵?
展示生1根据题意所作的线段图:
师:你想说什么?
生:老师,我觉得线段“红花比黄花多的7朵”画得太夸张了吧!
师:哦!怎么办呢?
生:画短一些。
教师出示修改后的线段图,问:现在可以了吗?
生:还不行,这次又太短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办呀?
生:与绿花12朵的线段长度进行比较,只要比表示绿花12朵的线段长度的一半多一些就行了。
教师出示再次修改过的线段图,问:是这样的吗?
这一次,学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
教学中,教师要适度运用几何直观,适时调节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我修正线段图,从而在学习阶段能透过事物表面,看到事物本质,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三、 优化教学手段,体验几何直观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采用现代化几何直观手段,还是采用传统几何直观手段,都不如采用传统式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方式的教学效果好。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教师依次出示一组条件或问题:“红队做了多少个礼物盒?”“红队比黄队多做了7个”“绿队做了12个礼物盒”“黄队做的是绿队的2倍”。
师:你能将这组条件和问题重新排列,以便清楚地看出三个条件间的数量关系吗?
生:绿队做了12个礼物盒,黄队做的是绿队的2倍,红队比黄队多做了7个,红队做了多少个礼物盒?
师:你能画图清楚地表示出题目的意思吗?
生1:
生2: 生3:
师完善线段图:
……
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选择和运用实物直观、模型直观、简约符号直观、图形直观等适合的几何直观方法,建构自己对数学的理解。
四、 完善教学评价,内化几何直观效果
教学评价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狭隘功利主义,要注重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与判断,着眼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几何直观的运用价值,从而产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热情。
案例:“认识图形(二)”(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孙悟空在金箍棒上涂满油漆,高高抛起,空中翻腾,直直地落地,地上有一滩油迹。这滩油迹是什么形状呢?
生:圆的。
师:是圆吗?为什么不说圆柱?请大家摸摸这个圆。摸的时候,圆和圆柱有什么不同?
生1:圆是圆圆的、平平的。
生2:圆柱是圆圆的、弯曲的、长长的。
师:孙悟空把金箍棒高高抛起,空中翻腾,平着落地,滚动较长距离,地上留有一滩油迹。油迹会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不说是长方体呢?摸一摸这个长方形,有什么感觉?长方形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生1:长方形是长长的、方方的、平平的。
生2: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它有平平的面和尖尖的角。
生3:长方体有8个尖尖的角、6个平平的面。
师小结: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有6个面,面有大有小,还有棱和顶点。
……
教学中,当学生被几何图形的表象迷惑、无法在思维上过渡到正确结论上时,教师显得很淡定,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观察、去想象,甚至让他们回到原点,重新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获取真实结论,内化了几何直观的教学效果。
4.生物教学中的直观教学 篇四
直观教学是生物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几乎所有生物课都不能脱离这个原则。在十多年的生物教学工作中,我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直观教学,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1 巧妙运用黑板画
1.1黑板画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注意力相联系。黑板画的性质跟挂图、模型不同,它所描绘的对象不是一次出现,而是随着讲授的进度逐步出现在学生面前,给人以一种动画感,能提高学生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植物细胞结构时,我边讲边画:植物细胞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中有细胞核、液泡、线粒体和叶绿体。通过边讲边画,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植物细胞结构。1.2 黑板画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它反映了事物和现象的一般和本质的特征,而思维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对于每一个新概念,学生初学时一般较陌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引导生物概念的形成,可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黑板画恰好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讲解“光合作用”概念时,我先画出一棵简易树,包括树冠、树干及树根。接着在树的左上角画上太阳及几束阳光直射树冠,在树冠左边写上二氧化碳,用箭头指向树冠。再接着在树根处写上水,用箭头指向树干中央。最后在树冠右边写上氧气,并用箭头从树冠指向氧气。通过运用黑板画图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概念的形成一目了然。
1.3黑板画能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实物、模型及挂图等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通过演示实物、模型或生物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体中细胞、组织、器官的组成及构造特点。由于学生初学时往往会对某些部位的分辨产生一定困难,这时我们如果能用黑板画恰当指示所要观察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位置就会改善观察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血液循环”时,我先让学生用手摸自己的心跳,知道心脏的位置,并指出每个人的心脏与自己的拳头大小差不多。接着指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模型,让学生识别心脏的左右以及心脏的四个腔,同时在黑板上画出跟心脏相连的体动脉、体静脉、肺动脉和肺静脉的位置图解,学生按着图解指示位置能准确无误把这几条血管找到。通过运用黑板画图解几种血管的位置,学生能正确识别这四条易混淆的血管。1.4黑板画能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生物教师在讲授各个章节时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有选择的用黑板画来处理这些问题,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讲解“小麦根尖的结构”时,先演示了根的构造挂图。为了突出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我又在黑板上画出四个细胞的形态图(根冠细胞、生长点细胞、伸长区细胞和根毛细胞),让学生直观的比较它们。通过运用黑板画进行识图比较,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根尖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2 充分展示教学挂图
2.1挂图能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形态和构造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有关细胞、组织和微生物,尽可能让学生直接看到各种动植物,增强感性认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仅是学生,即使就是教师也没有接触过多少生物,而挂图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生物,认识它们的形态和构造。如在展示 “草履虫形态结构示意图”、“大豆种子结构示意图”、“消化系统组成模式图”、“肾单位结构模式图”等挂图时,教者着重讲解了它们的形态和构造特点。有时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这些知识,在使用挂图时,还选用相关的实物模型来讲解说明。通过图形和实物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许多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能持久地巩固在学生的记忆中。2.2挂图能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学知识
动植物和人体某些生理机能很难用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进行生理学实验。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在农村中学进行生理学实验几乎不可能。而挂图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能显示它的独特作用。如我在对“人体血液循环的模式图”和“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示意图”等挂图进行展示时,能根据挂图上各器官生理过程和生理机能的特点,预先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加深对人体内相关器官生理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学好生理学知识的目的。
2.3挂图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界各方面的关系
生物界相互联系的复杂性可以概括为内部的和外部的两个方面:一是每个生物体内,从细胞内部的组成部分到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每个生物体跟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既包括它的同类,也包括其他动植物,还包括全部生态系统。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挂图能很好的直观反映这些关系。如我在对“人体的主要系统简图”、“生物圈中氧循环的示意图”、“生物圈中水循环的示意图”、“池塘生态系统图” 以及“草原生态系统图”等挂图进行展示时,重点讲解了人体内各系统的内在关系以及生物界中各生物之间、各物质间的关系,并指出自然界各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通过展示这些挂图,学生对生物界各方面关系的理解变得更全面更彻底。2.4挂图能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发生发展过程的生物学知识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还有一类知识是说明生物发生发展过程,如课本中提及到的“生命起源过程”、“细胞的分裂过程”、“昆虫类和两栖类的动物生活史”以及“生物进化树”等。在传授这类知识时,我一边给学生展示挂图,一边讲解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对这些挂图的展示,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是如何发生发展的。3 尽量多做演示实验
3.1做好演示实验能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
演示实验法是生物实验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也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提高自身生物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传授新知识类的演示实验,在演示前,教者总是先详述做这类实验所需的各种条件,在学生看到一个现象或全部现象以后,还启发他们对所见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并引导他们做出科学正确的结论。例如,在讲授“种子的成分”时,我依次演示了小麦种子中含有水、无机盐、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实验。在演示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解释“试管内壁出现水珠”、“种子燃烧后产生白灰”、“碘液变蓝”、“白纸上出现油迹”等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我还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小麦种子的成分,同时指出所有植物种子里都含有这些成分,并且列举实例说明不同植物种子中各成分的比例是不同的。在以上整个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种子的成分”的内容。3.2做好演示实验能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
对于巩固知识类的验证性演示实验,在演示前,我先向学生提出要做什么实验,然后跟学生谈话,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理论来预测该实验将要发生什么结果,它的道理何在,然后再开始实验。如“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都属这一类。经过多次练习,学生能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3.3做好演示实验能帮助学生提高生物学能力 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能演示实验中的某些步骤。做完这类演示实验后,我们可以有意留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实验结论。如我在讲完“绿色开花植物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知识后,接着选用了一些栽培植物,并用它们在课堂上演示了“人工授粉和去雄实验”。实验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在课后注意观察“经过授粉的花朵如何形成果实,去雄的花朵为什么不能形成果实”的事实。为了检查学生观察情况,我还预先拟订了详细观察提纲,让学生作为任务来完成。通过课后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巩固了新知识,还培养了良好观察习惯,并认识到勤于观察生活是获得生物知识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灵活使用多媒体
4.1使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特有的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情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讲解七年级(上)第1章《周围的生物世界》时,亲自制作了一些多媒体课件:先从网络上搜集了许多与本章内容有关的生物图片,有些图片还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用ACDsee软件进行了加工处理,制成配有文字说明和音响效果的课件,用于介绍“生物的特征”。同时我还想方设法搜集到动物捕食、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等视频素材加入课件中,用于介绍“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内容。学生看到这些生动、美丽、有趣的生物世界,从一开始就对生物课产生了浓厚兴趣。4.2使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在进行生理功能课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充分选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我在讲解“家鸽的双重呼吸特点”时,既做到用语言配合投影片准确讲授,又能对投影板书进行细致分析,强调重点。在日常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易混淆概念,教师可选用投影片图表分析它们的异同,指出它们内在联系和区别。如在讲解“家鸽的循环系统”时,先用投影片讲述家鸽心脏、结构特点、血液循环路线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然后放映有关录像片段,应用录像不同功能键(快进、慢放、定格)来突出观察的内容,使学生对家鸽循环系统有深刻认识,最后用投影片投影出鲫鱼、青蛙、蜥蜴、家鸽这四种动物心脏结构简图,比较四种脊椎动物的心脏结构特点,从而认识动物进化的过程。由于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对“家鸽循环系统”中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变得更深入透彻了。
4.3使用多媒体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自主参与往往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课件,通过“人机对话”,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品质,又增强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如在讲解七年级(上)第5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中“花的结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花的各个部位(如雄蕊、雌蕊、花瓣、萼片等)的相对位置,我预先制作了一个课件让学生来完成以下练习:提供一些散乱摆放的花的各个部分,让学生用鼠标点击它们形成一个完整的花。方法是:以花的雌蕊为中心,拖动其他的部件到它的周围,位置正确则连接,同时给予表扬,错误的则返回原处,并给予提示。经过多次尝试,学生能轻松掌握花的结构知识,同时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4.4使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由于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画,还能突破时空限制,能在瞬间表现那些在时间、地域上彼此并不关联的事物和生命现象,在说明现象、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如远古时代与现代的动植物比较、生活在两极的生物、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组织培养技术的使用、海洋世界的奇妙、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等,运用多媒体技术都可以清晰展现出来。因此,有选择的使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生物学信息。
在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多次实践,教者已能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熟练地使用这些直观教学法,并把现代直观教学(如使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直观教学(如绘黑板画、演示挂图、演示实验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它们各自辅助教学优势,积极优化课堂结构,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的目的。
直观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领域,它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3个方面,此法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当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直观教学;教学研究
直观教学是从具体形象入手,通过直观的感知刺激不断强化,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感知表象,开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记忆认知效果[1]。笔者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讨论如下。
实物直观
1.1 标本观察 提供实物让学生去感知,在此基础上,再辅助以相应讲解、强化,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达到过目难忘,这种效果是单纯抽象语言叙述所无法达到的。
1.2 实验示教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复杂,标本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且要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是实验学习的难点。到位的实验示教可以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学生今后从事临床研究极为重要。
1.3 访问调查 医学微生物学涉及面广,涵盖性强,与医学免疫学、内科学、实验诊断学等多学科相联系,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医院访问实际病例,观察临床表现,以了解微生物的致病性。
实物直观优点在于学生直接接触物体,所获感性材料真实具体,有利于准确理解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易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但实物直观的缺点是易受客观条件限制,需用模像直观加以弥补。
模像直观
2.1 图片观察 提供实物照片或简化了的示意图,通过挂图、投影方式展示出来,满足学生的感官认识需要。
2.2 绘图教学 人的感知规律其中包含活动律,即在固定不便的背景上活动的物体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画图优先于挂图。
2.3 动画展示 课程中许多知识点研究微生物动态活动规律,如病毒的复制周期,衣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噬菌体的生活周期等,将这些书本上单纯语言叙述的枯燥过程制成模拟动画呈现出来,具体而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电子课件 应用计算机技术,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制作个性化的电子课件进行微生物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电子课件可以整合书籍、图片、动画、声音等直观素材[2],是最有效的模像直观手段。3 言语直观
3.1 口诀式 微生物学中零散的知识点很多,很难记忆,将这些知识点综合起来,编成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的口诀,则方便记忆。如描述破伤风芽胞梭菌生物学性状有这样的口诀:细长杆菌周鞭毛,幼龄运动很活跃,革兰阳性鼓棰样,端立芽胞要记牢。学生根据口诀,扎实记忆知识点,避免了造成相关特征的含糊和混淆。
3.2 类比式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典型知识点,类比方式在微生物教学中使用较为普遍。如介绍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特性,将其拟人化总结为3个字:馋(专性需氧,营养要求极高,pH6.5-6.8)、懒(生长速度极慢,18-24h繁殖一代,2-4w见菌落)、赖(菌落极粗糙,聚集生长,呈菜花状)。肺结核典型临床表现3个字:热(发热)、汗(盗汗)、美(面部潮红)。类比法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直观性的教学策略 篇五
四会市青云小学
曾桂珍
[摘要] 运用直观教学,启发学生联想。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直观教学,使学生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 直观教学,启发联想、激发兴趣.、理解知识。
新入学的儿童,刚从轻松自由的幼儿班到比较正规有一定约束力的班集体,环境有所改变,他们扮演的角色也改变了,由随心所欲的幼儿转变为真正的小学生,是他们成长中的第一次转变。.那么,怎样使这些刚入学的儿童较顺利地学习数学呢?实践证明,利用直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接下来就谈谈我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直观教学,启发学生联想。
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直观是一种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的力量,它能使学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留下深刻印象,进而联想有关事物,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丰富更深刻。启发学生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笔直是重要的,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自由的想象,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联想。如:在学习图形的拼组时有这样的一道题:用两种颜色的,形状大小相同的一些三角形拼组一些图形,拼组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来拼,拼好后互相交流欣赏,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几何美。然后鼓励学生再运用想象力再拼组出不同的图形。在大力推荐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今社会,在发展观察、创造能力过程中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二、利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就能主动探究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耳听、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是其学习新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的主要手段。例如:在学习分类时先让学生观看售货员摆放各类物品,使学生理解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叫分类。然后拿出几袋各类食品,让学生在班上准备好的货架上进行分类。学生在学习按不同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时,出示一个放满各种各样铅笔的笔筒,让学生把铅笔分类,看到各种各样的铅笔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很快就能按颜色分类,按有没有橡皮头分类,按有没有削笔来分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分类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年级的几何初步知识尤其需要直观教学,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学会识别几何形体。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形体时,我让学生从家里找来火柴盒、手电筒、药盒、罐头盒等,将这些东西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形体的特征,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堂课利用了直观教学,并结合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兴趣较大,学习效果很好。
三、分层次进行直观教学
由于学生入学水平不一样,教学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力求做到:旧中学新,新中学旧,也就是说,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直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当然,学生的知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特别是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允许学生有个逐步消化、掌握的过程,允许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反复。例如:我在教学10以内的数的计算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利用直观教具,使学生掌握数的组成,再利用数的组成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在掌握基本方法后,要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必须坚持天天练,反复练,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练习。在训练时,先慢后快,先分散后集中,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
四、利用直观教学形象具体,使学生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根据这个年龄特点,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而对枯燥、单
一、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毫无兴趣。利用直观教学形象具体,使学生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如:在加强学生对数序的理解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引导学生感受到:5颗珠子再增加1颗就是6颗。又通过直尺上的数,教学数的顺序时,可把直尺图投影出示:只写0、1、2、3、4、5、然后提问6该写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自己发现6以内数的顺序。又如:比较5和6时,先让学生看计数器上的珠子或者用学具摆一摆,然后根据直观图比较说出5〈6。在认识钟面时,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请学生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很容易掌握: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还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大格和小格。认识整时时,教师通过用实物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
6.谈小学几何直观教学 篇六
谈小学几何直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059-02
《新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就是在“数学――几何――图形”这样一个关系链中让我们体会到它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图形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研究图形,提高几何直观能力。
一、感受图形的好处
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几何图形能使问题变得简明,图形能展现对象的全貌和本质,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通过图形之间的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对相关数量之间关系的猜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研究的“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图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无论是计算还是证明、逻辑、形式的结论都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中应有这样的导向,能画图时尽量画,尽量把问题、计算、证明等数学的过程变得直观,直观了就容易展开形象思维。比如:一年级学习5+5=?可以引导学生画5个圆圈,再画5个圆圈,一共10个圆圈。再比如: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块正方形地的每条边各栽3棵树,那么最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可以引导学生学画出这样的一幅图:
图一画出来,学生便一目了然了。“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一道题,从字面上理解有点困难,如果让学生画出图来很快就能算出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了。倍数关系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如果借助线段图画出数量关系,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图形思考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数与形的`结合,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数学、领悟数学。
二、研究图形的方法
借助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首先我们要学会研究图形,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图形有深刻的印象,比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探索它们的性质,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丰富的图形世界,从而体会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一)借助实物模型感知
图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玩的积木中有许多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比如:他们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等,给他们以长方体的形象,他们从小玩的皮球给了他们球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实物帮助学生感知图形、研究图形。例如:一年级学习《认识图形》一课,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实物模型,学生在物体上找到图形后,指给小组内的同学看一看,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觉。学生可能会说“我在牙膏盒上找到了正方形”,也可能会说:“我在饼干盒上找到了长方形,长方形摸起来很平”。学生通过在实际物体上找平面图形,初步体会了面在体上,通过摸平面图形,对平面有个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描一描、印一印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师巧妙地变图形为看到见摸得着的实物直观模型,使学生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教学,让学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直观几何图形模型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运用媒体模象理解
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图形“动起来”,在“运动或变换”中来研究、揭示、学习图形的性质,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性质的本质认识;另一方面,对几何直观能力也是一种提升。比如:教学《认识角》一课,角的大小与边长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就可以充分运用媒体资源,课件演示红角和黑角比大小,红角的两条边不断延长,延长后再来和黑角比较,发现这两个角的张口是一样大的,得出结论,红角等于黑角。黑角的张口变大,和红角比较,这时的黑角大于红角,从而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这样把静态的角变成动态的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模象直观还能通过人为的手段消除或减弱实物的非本质因素对本质因素的掩蔽作用。如在图片或模型中,用着色、放大、对比等手段改变非本质因素的强度以突出本质因素。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扩大感性材料的来源。例如:讲解这样一道题: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一把剪刀沿一个地方剪掉一个角,然后运用着色突出剩下的部分,让学生在演示中体会到:长方形有4个角,剪的方法不同,所剩下的角的个数也就不相同。
研究图形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形成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整体教学效果提高,优化教学过程。
7.直观性的教学策略 篇七
一、直观操作, 感知“替换”策略的模型
任何一种策略都有它特有的数学模型。 “替换”策略的模型是指对条件关系复杂的问题, 可尝试按问题中表示“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的条件去假设、替换, 得到一个答案, 然后把答案代入问题中验证。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学生第一次学习, 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情景, 接触过类似的方法, 只是学生还不能清晰地理解“替换”的原理, 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替换”模型。 因此, 课上我先呈现经典故事“草船借箭”,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把士兵换成草人、这样换以后会怎样”等问题, 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替换”的生活经验。 接着我引导学生操作演示:可乐公司进行有奖促销, 规定“3个有奖拉环换一瓶可乐”;大盒粉笔, 如何根据“一大盒粉笔比一小盒多装25支”换装在小盒内。 学生在操作演示中初步领略策略的原理, 直观感知了策略的模型, 为下面探究策略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而教师的一句“经典故事草船借箭、可乐公司的有奖促销、粉笔盒的大小互换, 这三者看似毫不相干, 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地方”则自然过渡到对策略的探究建构环节。
二、合作探究, 凸显“替换”策略的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体建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 而是主动建构知识,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不断的丰富、 提高和发展。 在策略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 也就是要帮助学生有效的建构策略, 并且引导学生能够应用这些策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倍数关系的替换, 仔细思量不难发现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有所接触, 六年级的孩子看到“小杯的容量相当于大杯的1/3”这句话时, 他会自然想到一个大杯的容量就等于三个小杯的容量,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替换的思想一触即发, 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或者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就可完成例题的替换, 学生很容易理解替换的过程。 因此, 我重在引导学生把握替换策略, 采用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方法, 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 通过组织学生画图、操作、叙述、推想、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完整地经历倍数关系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
而相差关系的替换策略,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倍数关系的替换策略后, 我抓住替换的依据进行变式, 由“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改变为“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 再改变为“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 让学生分别进行替换策略的巩固。 当学生对两个数量成相差关系能否进行替换产生不同意见时, 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辨析,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然而学生尽管知道可用替换的方法, 但对于替换前后果汁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还是模糊不清, 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为了协调这种差异, 我一方面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动态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另一方面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资源寻求策略, 让学生明白如何替换, 替换前后果汁总量为什么发生变化,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且在学生经历了替换的具体过程之后, 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 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 这样抓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灵活变化,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造既自主又合作的快乐学习环境, 师生在合作探究中、在互动对话中、在反刍中逐步建构了替换的数学模型。
三、对比分析, 促进“替换”策略的内化
对比分析是数学策略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手段。 策略教学中通过对比分析, 有助于找出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 找出相同之处, 揭示策略的本质, 进一步加深对策略的理解, 促进策略的内化。
本节课在“替换”策略的建构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比较分析。 第一次对比是在例题1的替换中, 当学生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 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解决问题时, 我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种替换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替换成同一种杯子。在替换过程中, 果汁总量没有发生变化, 但替换前后杯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 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二次对比是在变式题的替换中,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 还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杯子的个数都不变, 但果汁的总量发生了改变。大杯替换成小杯, 果汁的总量比原来少了“1个160毫升”, 而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果汁的总量则比原来多了“6个160毫升”, 从而把握了这类替换中总量变化的规律。 第三次对比是把例题1的替换和变式题的替换作对比,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例题1的替换依据是大、小杯容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替换前后“份数变化, 总量不变”。 变式题的替换依据是大、小杯容量之间的“相差关系”, 替换前后“份数不变, 总量变化”。 从而使学生在对比中内化了已有知识的结构, 明确了倍数关系、相差关系两种不同类型的替换特征, 理解了替换前后的变与不变, 注重了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 使学生在更高层面上把握了替换策略的要领。
四、练习巩固, 实现“替换”策略的升华
策略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慢慢积累的过程, 而练习巩固能促使这个过程得到落实。 学生对策略的掌握程度, 会在课堂巩固练习中呈现出来。
在“替换”这节课中,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出示四道题目, 请学生判断哪几题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 哪几题不能, 并说说为什么? 第二层次:能用“替换”策略解决的, 说说替换思路。 第三层次:让学生补充相关条件 (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 , 解决问题。
8.直观性的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直观;教学策略
一、关于“几何直观”概念的界定
几何直观运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生动、直观,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直至对以后各阶段的学习都有深远影响。
我国将“直观几何”纳入为新课程改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新课改后在几何直观的教学方面对教师有如下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运用几何直观对一些抽象难懂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将复杂问题简单形象化。”[1]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仍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数形结合能力、看图和识图能力等同于几何直观能力,这显然是对几何直观的误解[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几何直观的阐释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由此可见,几何直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一切能够转化为图形的问题。这里的“图形”也可以广义理解为一切可视化的物质,例如图形、模型、符号、行为表达等等。本文从数形结合、实物模型、动手操作、数字建模四个方面简单阐述直观几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二、阐述“直观几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数形结合——直观推导策略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数以形而直观,形以数而入微。”因此,数形结合的解决问题方法在几何直观理论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数学问题一般比较抽象,直接让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图形与几何的形式去描述或分析就显得比较具体和形象化,小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著名数学家Hilbert在其所著的《直观几何》中就提到:图形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描述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并能提高对所得问题结果的理解和记忆能力[3]。可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合适的图形和几何推导出数学问题的真正原理,让学生理解到所学内容的本质内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解决行程相关的题型时,如果学生仅在脑海中去思考,非常难以理清题目中所隐含的逻辑关系,所以教师在解析该类题型时引入线段图去转化题内的数学量,从而学生对问题的推导思路就显得非常直观。利用数形结合——直观推导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对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二)实物模型——直观明理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几何直观的阐释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不能狭义地将“图形”单纯理解为平面图形,应延伸为一切可以将数学问题直观化的视觉信号,甚至其他感官或思维信号。在对学生进行几何直观能力的培训中应用实物模型去描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抽象的问题感受更直观,认识更透彻。
如刚接触数学的学前儿童在进行十以内的简单加减法运算时常会想到利用自己的手指进行计算;史前人类在藤条上打结进行计数。这些都是在运用实物模型(手指、藤结)来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缺乏概念的直观是空虚的,缺乏直观的概念是盲目的。”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合适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去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本质的认识,对所运用的数学原理有透彻的理解。具体的实物模型选择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是几何直观教学教具、讲台上的粉笔、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等等,只要是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实物都可采用。引入恰当的实物模型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明白数学原理、公式。
(三)动手操作——直观促思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儿童本身具备善于动手的性格特征,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并优化该性格特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动手操作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动手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几何直观的深刻内涵,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应用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十公重视直观图形的作用,学生如果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以几何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再对其进行分析将使得解决问题的难度大大降低。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制作好的纸质圆柱体交给学生,让学生沿着圆柱的高剪开,然后再将上底和下底剪下来。这样圆柱的侧面很直观的以长方形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容易想到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即为所得长方形的长×宽,也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运用动手操作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让学生能够多角度、深层次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数字建模——直观感受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用现代化设备教学使授课内容显得生动、直观,各种软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互动;应用多媒体授课系统将抽象的数学课程制作成各种便于学生感受、分析、理解的数字模型不仅丰富了授课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便于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将图形位移和旋转的幻灯片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多媒体中生动、直观的图片可以很快理解什么是平移和旋转,两者之间的区别也能够深入的把握。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所学知识联系到自身实践活动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高创新和思维能力。这样的培训使教师真正的起到引导作用,而学生发挥极大地自主能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三、关于在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意义的论述
几何直观将数学问题中的原理、概念、数量关系等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与图形甚至图形之外的一些事物产生联系,两者之间进行互换、渗透[4]。几何直观不仅能够生动的描述数学问题,更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解题思路,为学生多角度地展现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本文所述的教学策略去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而且有利于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小学数学的学习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简约走向丰富。对于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解释莫如华罗庚先生在《谈谈与蜂房结构有关的数学问题》一书所讲的那样清楚了:“数无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涛请.周初小学数学几何直观的误区[J].小学数学教育,2015,1(2):88-89.
[3] 陈文芳.小学数学几何直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25-28.
[4] 李贵宗.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谈[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声卷1),70-71.
作者简介:
9.直观性的教学策略 篇九
解读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
新老课标提出的关键词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在2011版出现的几何直观是新增加的内容。本次论坛我通过这二点来谈谈我对直观几何的认识:
一、简述“直观”和“几何直观”的价值及其特点。
二、谈几何直观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弗莱登塔尔所说,“几何直观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可能重要、可能有意义和可接近的,并使我们在课题、概念与方法的荒漠之中免于陷入歧途之苦。”康德的“缺乏概念的直观是空虚的,缺乏直观的概念是盲目的”从中我们相信几何直观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直观的认识:
【直观】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观察的; ~教具∣~教学。——《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
【克莱因】数学的直观就是对概念、证明的直接把握。
【心理学家】直观是从感觉的具体的对象背后,发现抽象的、理想的能力
结论:从这些描述中我觉得直观是
1、一种能透过现象(或通过形象)看到本质、2、一眼看出不同事物之间关联的洞察能力。可见,直观是一种感知,一种有洞察力的定势。
二:几何直观的认识: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解释道: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徐利治】也有对几何直观的描述:“几何直观是借助于见到的或想到的集合图形的形象关系,产生对数量关系的直接感知。” 【学者】这样描述:“几何直观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直接的识别或猜测的心理状态。”
结论:从这些描述中,我是这样认识几何直观的:
1、几何直观是一种运用图形认识事物的能力,或者说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2、这种能力可外化为一种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的方法,这种方法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典型特征在于它是以几何图形为工具——即“几何”两字的意义。
3、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不是运用几何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而且通过经验、观察、想象等途径,直观地感知问题的结果或方向——即“直观”两字的意义。
根据这些认识
三:谈几何直观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1.几何直观在数与代数中的应用
华罗庚: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就是说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在数与形之间互相转化,达到完美和谐的结合。
例如1:三年级学生要学习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这个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此时,学生如果能主动地采取画出(或想出)一下几何图像方式,然后通过观察图形的特点及联系,那么就能直观地解决问题,并理解“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反而大”的道理。学生如果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掌握这样的方法,那么就可以说学生有几何直观的能力。
图示:ppt 例如2:三年级的小数的性质和意义、例如3:在一次听课过程中,听到了这样一节关于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案例。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棒,然后请同学们按老师要求做:请拿出四根小棒,摆出正方形。然后教师提问:“你摆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小棒?”学生回答说:“摆了一个正方形,没有剩余小棒。”那我们怎么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中摆出了除法算式。接着老师又请同学们拿出五根小棒,同样摆出正方形,然后提问,这回你摆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小棒?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这个算式我们要怎么表示呢?后来在教师的陈述下引出了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认识了余数。通过直观的图形,学生了解了余数的含义,知道了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够正确书写算式。Ppt 小结:在数与代数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经验、观察、想象等途径,直观地感知问题的结果和方向,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几何直观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他们学习几何需要更多的经验入手,通过观察比较,或通过动手操作,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并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可以让学生每人用纸板剪一个三角形,然后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可以直观的得到结论。(ppt)
例如2:在学习两直线相交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对顶角(顶角)相等的结论。若学生有疑义,则借助他们的工具来测量,那就一定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直观的测量、比较中培养几何直观的能力。
例如3: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也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拼到另一侧就可以转化为长方形,然后进行对比,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面积公式。这种以观察、操作、为手段得出结论的集合学习方法,就是直观几何。
因此小学图形和几何教学中就是直观几何。
小结:利用图形几何解决数学问题,直观的感知使抽象变的具体。
3、几何直观在综合与实践中的应用
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儿童的认知理论将儿童化为四个阶段,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具体运算水平阶段。此时的孩子很难理解复杂的数量关系,我们只有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寻求解题策略。
例如1:在二年级的期末复习中有这样的一道创新思维题:学校门前有6盆玫瑰花,如果每两盆花之间,放入三盆月季花,那么一共要放多少盆月季花呢?在处理这道题时,建议学生采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如下图:三角形代表玫瑰花,圆形代表月季花)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学生很快弄清了关系,通过课后调查,学生通过几何直观的形式,可以独立解决问题,准确率在50%以上。
例如2:四年级的植树问题,也需要我们采用几何直观的方式——画线段图。通过线段图的分析,学生很容易掌握了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和只栽一端的情况。(ppt)
总结:
教学设计已经走向多流派、多元化。而强调知识之间有机地融合、依赖几何直观的“直观型”课程成为数学课程设计的主流之一。新课程已经把几何直观看作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课程的线索之一。从数与代数到综合与实践中的应用此外,还有概率与统计中也有几何直观的应用,图形与几何就更离不开几何直观。可见,几何直观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从以上的设计中我发现培养几何直观能力我们需要: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加强练习操作。
3、造模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几何直观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使学生认识几何直观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是学会数学的一种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
10.浅谈政治主观性试题的解题策略 篇十
一、仔细审题,获取和解读信息
审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审材料,二是审问题。
(一)审材料
在审材料时,要善于从题目的文字和图表中解读有效信息,提高整合信息的能力。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读材料,分清材料层次,读懂每层材料的大意。有时材料并没有明显的段落或层次,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己分层。②从材料中概括出隐含的观点。③把握每层材料的内在联系。通过审材料,为后面组织答案要点,选择有关理论知识提供依据。
(二)审问题
首先,要审准试题提供的解题角度、范围、要求等。
必须明确,问题是属于哪一类型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是运用哪一模块问答(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哲学);是什么样的主体(国家、党、企业、个人等)。善于找准设问的角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① 带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体现了什么”等属于“是什么”角度。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 带有“理由”“原因”“意义”等属于“为什么”角度,要回答出原因和意义。这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③ 带有“如何”“怎样”“启示”“建议”等属于“怎么办”角度,要回答出具体的措施、方法或途径。这考查学生能否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论证。
④ 带有“如何认识”“如何理解”等字眼的则需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共同回答。这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明确设问主体,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相同的材料、知识范围、角度,如果设问的主体不同,则答案相差甚远。如对于“为什么要关注民生”这一热点问题,如果知识范围是政治生活,设问的角度是为什么,设问的行为主体若是政府,那么运用的则是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关组织活动原则等知识;设问主体若是中国共产党,则需要用党的性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等知识回答。在设问中,常见的行为主体有国家政府、中国共产党、经营者、劳动者、企业、个人等。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组织答案要点
就是利用已经获取的信息调动出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明确答题要用教材哪些单元、课、框的内容。这样才能缩小思考范围,恰如其分地引用知识组织答案要点。调动知识要稳、准、快,这实际上是个搜索过程,是有目的的思维加工过程。
三、答题
主观性试题的答案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体体现为理论加材料的模式。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理论依据
第一步:运用概念、原理分析问题。这是答案的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要遵循由远及近,由共性到个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层层剖析。
第二步:联系重大时政。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三步:用事实证明。答题不仅要有理,而且要有据。新教材特别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因此这一步切勿忽视,答题时要写上“事实(实践)证明”。
第四步: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表态既要联系实际,又要扣紧题意,不要空喊口号。
(二)规范答题语言
在答论述题过程中语言要规范,要使用政治术语,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及社会、家庭流行的俗语。
如何答题涉及考生的能力问题。答题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方面要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平面知识结构提高到立体结构上来。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材料题和问答题,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分析材料、选择答题的要点、使用政治术语,并能掌握答案的逻辑性。
11.直观性的教学策略 篇十一
一、现象思考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节经典教学课。在教学此课时, 总有一个环节令教师纠结, 那就是教材中格子图的使用。两种不同的意见也总是相持不下。
意见一:一定要用格子图。
理由: (1) 教材中既然有, 自有其道理, 应当把它用好 (表面原因) 。 (2) 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学基点是单位面积的计数 (本质原因) 。
意见二:不需要用格子图。
理由: (1) 如果没有教师提示, 学生一般不会主动想到用格子图去推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干脆教学中就不要出现了。 (2) 不借助格子图, 面积公式推导看似也很顺利。通过将平行四边形“剪拼”转化成为长方形, 找到原来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好后的长方形的联系, 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边乘高。
二、格子图在人教版中的编排情况
细细研究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格子图, 其编排顺延知识的发生发展脉络, 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 大量使用并且有条不紊地加以渗透, 凸显几何直观, 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四个领域中, 当属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领域中使用频率最高。在数的认识中, 十进制、百格图、数形结合思想的融入, 使之在数的领域别有天地。统计领域中, 条形、折线统计图同样离不开格子图。以2013年审定的人教版教材“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领域为例, 列举如下:
通过以上表格分析, 格子图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 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 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这样的设计与格子图的功能是分不开的。
格子图的最大特点就是直观。首先, 格子图为学生建立方位感。其一条条水平和竖直的线, 一组组平行与垂直的关系, 将为学生感受方位提供有力的参照。其次, 格子图为学生提供距离感。学生在测量、绘制的过程中, 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差,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关注的重点, 分散其注意力。而方格图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整齐排列、大小相同的方格相衬, “距离”直入眼帘, 排除测量的干扰。因此, 格子图自然而然建立起的距离感和方位感, 促使教学直指问题核心, 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有效使用格子图的策略
格子图被编入教材承载着对提升学生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凸显几何直观的点滴作用。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深入理解教材的每个设计意图, 关注和挖掘格子图的应用价值, 将格子图完美演绎。
(一) “格”来铺垫, 顺势推导
格子图的铺垫作用不言而喻。在小学阶段, 学生主要是通过直观的手段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 而方格图在这个过程中就肩负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粗略到精确的过渡作用, 为探究和习得几何图形知识铺路架桥。有了格子图, 学生能阶梯式地进行思考探究, 减缓知识跨度, 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空间想象力尽情在格子图上发挥和驰骋!
例如, 上述例子中讲到学生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让学生主动想到用“剪拼转化法”是有一定困难的。此时, 引入格子图为这个探究过程做好铺垫就能顺势而导。
有了格子图的铺垫, 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这个转化过程不再是生涩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并且, 众所周知, 面积的大小其本质是包含了几个面积单位, 而格子图恰恰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面积单位的累积。例如, 上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即包含了20个面积单位, 20个格子。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直到五年级才又一次接触面积大小, 那么在这样的长时间跨越中如何自然衔接而使得学生再次重构面积的概念呢?笔者认为, 格子图的使用就是这个衔接点的有效“红娘”。这样一举两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二) “格”来辅助, 帮助思考
方格图为学生建立方向、感受距离提供标准和参考。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必然存在的误差将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解决问题关注的重点, 而方格图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大小相同、整齐排列的方格来辅助, “距离方位”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大脑。格子图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感悟的辅助条件。
在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中, 学生正式学习“平行”与“垂直”。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对“水平的”或“竖直的”直线关系非常认可。对倾斜的 (与水平线有夹角) 的两条线的关系则不太容易认可, 常有凭感觉来判断或绘图的现象。此时, 我们借助格子图来辅助教学,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两条直线是怎样的关系? (生信心满满:平行!)
(2) 下面三幅图中两条线段还互相平行吗?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 是帮助学生理解相互平行的位置关系是不受“长度”和“方向”因素影响的, 抛开“线段长度”“方向”等非本质因素, 从而对平行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3) 能画出与下面这条线段有平行关系的线段吗?
学生能够借助线段在方格中的特殊位置, 准确地画出了与已知线段有平行关系的线段。这时方格图发挥了重要的参照作用, 展现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4) 请你判断下面三组线段是否相互平行?
有了以上的教学基础, 有了直观简洁的格子图的辅助, 相信学生判断平行已经了如指掌。
(三) 数“格”结合, 诠释内涵
“数”与“形”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数学教材的两条主线。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而格子图就是一种很好的“形”, 数格结合, 形中有数, 数中有形, 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有助于学生诠释内涵, 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综观整套教材中格子图出现的节点, 理解存在的合理性;再横向比较不同版本中格子图的出现情况, 为我所用。
以下列举各版本中均出现的百数图, 可以把它看作一个10×10的方格图, 当1~100各数填入其中, 在形与数之间便形成了一定的关系, 我们在认识、研究这些数的排列规律的同时, 也可加入形的元素。一数一格, 一抽象一形象, 别有趣味。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
(1) 填完整百数图, 想一想, 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吗? (探究横、竖、斜行的规律)
(2) 找某个数周边的一些数的特征, 如27, 左边的数比它小1, 右边的数比它大1;上面的数比它小10, 下面的数比它大10, 包括27所在列的数与行的数的特点是什么?
(3) 用一些基本图形去覆盖百数图中的某些区间, 出示其中一个数, 让学生猜猜其他空格内分别是什么数?
……
当然这样的练习, 还可以变化出很多。关键是在这些找一找、填一填、说一说、想一想的系列活动中, 把方格图中的数与形结合, 既有趣又蕴含一定的思维性, 符合学生的好奇特性, 又不失数学味。玩转数学, 简单上手的格子图,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又可以开辟出别样的数的天地。
(四) “格”来创新, 尽显直观魅力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 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没有出现格子图, 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变通, 创造格子图, 为教学添色增彩。格子图的展示应根据具体的内容加以选择, 格点与方格也不尽相同。在讲求边的长短时, 多用格点, 而探究面的大小时则选择方格, 充分利用格子图的特性为知识的探究而服务, 发散学生的思维, 尽显直观魅力。
例如, 有位教师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时, 整堂课就围绕以下例题展开:
从图中可以看出, 按照预算只能种植40平方米的草坪, 如何在10×5规格的长方形中设计出面积是40平方米的图形呢?这需要学生调动所有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求法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 进行推算。那么, 要让学生在一张空白的长方形纸中设计图形可谓空中楼阁难上加难。但这位教师却巧妙地借助格子图让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出示了以上练习单, 格子图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其方位感和距离感给了学生想象的“脚手架”, 让学生的设计一个个接连不断。来看看学生的思维是怎样的活跃:
(保持上底、下底、高不变, 形状又有多种)
……
正是格子图这种规整的图形, 大小相同、整齐排列的方格相衬, 使学生的想象有了依托, 为学生的直观洞察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在经历这样的创作过程中, 不仅复习了多边形面积算法, 深入理解图形特征, 更发展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试想, 没有格子图, 能有这么多的“创作”吗?
【直观性的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几何直观的教学10-16
几何直观教学实例09-15
运用几何直观教学的心得体会10-10
生物学教学的形象直观教学反思07-12
小学数学如何进行直观教学01-14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08-23
增强直观教学意识培养形象思维能力07-15
几何直观能力培养反思07-28
空间几何体直观图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