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污染

2024-09-24

农业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污染(共16篇)

1.农业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污染 篇一

通过营养调控减少养猪生产的环境污染

畜牧生产中造成环境污染最明显的是养猪生产的环境污染问题,集约化养猪生产的环境污染更突出。猪排泄物中含有超过植物需要的过剩的氮和磷,过剩的氮和磷以及氮所产生的氨气挥发造成了环境酸化和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过去的饲养方式和饲粮配制,所追求的目标是使生产性能达到最高水平,而没有特别考虑营养物质的过剩问题。随着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日益强烈,畜牧生产者不得不考虑采取某些措施,尽可能减少猪排泄物便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氮和磷是猪粪尿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物质,另一种污染情况是饲料添加物所造成的污染。减少养猪生产的环境污染的根本出路是通过营养和饲养的手段调控污染成分的排放,而不是被动的污水处理。1 养猪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Van der Peet-Schwering等(1999)研究了不同类别猪的氮和磷摄入、排放和沉积的情况,母猪、断奶仔猪和生长肥育猪氮和磷排出量占总摄入量的比例分别为:氮76%、46%和67%,磷75%、38%和63%;氮主要通过尿液排出,而磷则主要通过粪便排出。猪饲料中氮和磷的含量很高,但只有一小部分磷和氮沉积在动物体内(Lynch,1993),大部分饲料中的氮和磷排出环境中。每天每头肥育猪平均产生4.55l的粪便,即每年排出约9.5kg氮和约6.8kg的磷。一头猪从断奶到体重达100kg屠宰时止,消耗8~9kg氮,其中不超过3kg的氮被吸收沉积为瘦肉,而5~6kg氮则被排泄掉,在被排泄的氮中,33%在粪便中,67%在尿中。在综合猪场,排出环境中的氮和磷都在70%以上。养猪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关注。在荷兰、丹麦和英国等一些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已制定法规,限制经由猪粪尿排出的磷和氮的数量,以控制这些成分在土壤和水中的积累。饲料添加物所造成的污染如高铜添加剂使用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也很突出。解决养猪生产中的污染问题的一项措施是猪场污水处理,但是,污水处理不仅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被动措施,而且大大增加了养猪生产的成本。解决养猪生产中的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有效的营养措施,科学的日粮配制技术和生物技术在饲料中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新的手段。近年来,动物营养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开发低污染日粮(生态型日粮)。解决养猪生产中的粪尿污染的营养饲养措施有4个方面:①是降低日粮中营养物质(主要是氮和磷)的浓度;②是提高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③是减少或禁止使用有害添加物;④是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2 降低日粮的蛋白质浓度,减少氮的排泄 低污染日粮的概念源于蛋白质节约效应(Han和Lee 2000)。目前,多数饲料的蛋白质含量都大大超过猪的需要量,例如肥育猪豆粕—玉米型日粮蛋白质水平在16%就足够了,但常常使用的饲料蛋白质超过20%。由于六分之一的蛋白质是氮组成的,减少日粮蛋白质含量将大大降低氮的排泄量。将日粮蛋白质含量从18%降到16%,这将使育肥猪的氮排泄量减少15%,而如果将日粮蛋白质含量增加至24%,则使氮排出量提高47%。Schutte等(1990)的研究显示,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2%,可使生长肥育猪氮排出量减少约20%。蛋白质过量(或者日粮的能量不足),导致一部分蛋白质被降解作为能量使用,蛋白质降解所产生的氮以尿素的形式随尿排出。为了保证畜禽的生长性能,在降低蛋白质的同时,必须考虑日粮氨基酸的水平和氨基酸平衡,特别是注意补充重要的限制性氨基酸。一般地,必须补充赖氨酸和蛋氨酸,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必须考虑补充苏氨酸和色氨酸,日粮蛋白质水平降低越多,补充的限制性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也就越多。张常明等(1999)的试验中,降低生长猪日粮蛋白,补充赖氨酸和苏氨酸,不会影响生长性能。Lenis等(1999)认为,如果低蛋白日粮中补充限制性氨基酸的水平合适,日粮的蛋白质水平还可以进一步降低。Gatel等(1992)报道指出,在补充4种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的基础上,日粮蛋白质水平降低2.6%,可使氮排出量减少31.5%。另外,Lenis和Jongbloed(1999)报道,在低蛋白质日粮中补充氨基酸,不仅可降低氮的排出,而且可减少尿量。因为在降低日粮蛋白质时,通常减少了豆粕的用量,而豆粕中含有2%~2.2%的钾,豆粕用量的降低即日粮中钾的水平也降低。日粮蛋白质和钾水平的降低将使畜禽的饮水量下降,排尿量减少。日粮蛋白质水平若降低1个百分点,排尿量减少11%。Orock等(1997)的试验中,降低日粮4%的蛋白质,另外补足4种必须氨基酸,可降低空气中69%的氨气,减少猪舍的臭气。Shurson等(1999)研究表明,选用含硫低的饲料原料,配制营养合理,含硫量低的日粮,仔猪的总硫和硫酸盐的排泄量可以减少约30%,总硫排出量的减少,可导致猪舍另一种臭味硫化氢气体排放的减少。综合考虑到猪的生长性能、氨基酸添加剂来源和价格等因素,一般认为,把目前生长肥育猪日粮蛋白质水平降低2~4个百分点是可行的。如果再降低蛋白水平,可能会得不偿失。3 提高日粮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减少氮的排泄 有多种途径可以提高猪对日粮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减少氮排放到环境中,如使用酶制剂、应用理想蛋白质的原理配制猪的日粮和适当的加工技术对饲料进行加工处理。第一种方法是使用酶制剂,近年来的重大进展之一就是使用酶制剂来提高饲料中能量、蛋白质的消化率。的确,纤维素酶、阿拉伯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等可分解纤维性饲料原料,蛋白酶则可直接促进蛋白质原料的分解。应用这些酶制剂可直接提高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利用率,这样就可有较高比例的氨基酸被用于动物的生长,而不会被动物排泄出体外(Close,1996)。如饲料内添加蛋白分解酶,能够改善氮利用率。添加酶制剂可改善氮利用率高达34%之多(Han,2000)。断奶仔猪日粮添加1%木酶时,氮利用率提高34%,添加1%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时,氮利用率改善23%。冯定远等(1997、1999、2000)的试验也显示,添加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蛋白酶等,可提高猪的蛋白质消化率16.5%,改善生长性能 第二种途径是应用理想蛋白质的原理配制猪的日粮。通过氨基酸平衡(一般是通过使用多种氨基酸添加剂)使蛋白质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多余的氨基酸被用于作能量来源。日粮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模式与动物对氨基酸的需要相匹配,这一概念称之为“理想蛋白质”。日粮中氨基酸应能够满足最大瘦肉增重时的最小需要量,而过剩部分很少,这是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减少氮排出造成环境污染的途径之一(Han,2000),特别是在氨基酸不平衡的日粮中使用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这样可以大大改善氮的利用。第三种途径是饲料的加工处理,一般认为适当的加工技术对饲料原料进行加工(如膨化和其它技术)可以减少营养的代谢性浪费(Close,1996),制粒和膨化等加工工艺可以消除许多抗营养因子。某些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等均抑制蛋白质的消化利用,而消除这种影响后,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和体内的利用。饲料制粒处理有改善饲料效率和降低养分排出的趋势,使干物质和氮的排泄量降低23%和22%(Heugten和Kempen,1999)。4 采用阶段饲喂法或分养饲喂法等减少营养排出所造成的污染 在猪场中可通过营养管理来提高养分的利用率并减少养分的浪费。一种实用的方法也许也是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分阶段饲喂。大多数肉猪采用两阶段饲养法饲喂,即45kg以前喂仔猪饲料,45kg以后喂生长肥育饲料。随着猪体重的增加,每千克饲料中所需的磷和氨基酸应下降。因此两阶段饲养法导致氮和磷饲喂过量而排出。如果采用多阶段饲养法,既可满足猪的营养需要,又降低氮和磷的排出量,这可通过在生长肥育期各阶段将高氮和磷饲粮与低氮和磷饲粮按不同比例混合而实现。传统方式不能满足现代养猪生产需要,目前提出了阶段式饲养(Phase feeding system)。过去认为猪可根据自己需求调节蛋白质采食量(Kyriazakis等1990),但一些研究报道生长肥育猪没有能力调节蛋白质食入量,(Gourley等1993,Nam和Aherne,1995),所以人为地调节营养摄入量的阶段式饲喂法深受关注。在环境保护方面,已证实阶段饲喂法的优越性(Jongbloed和Lenis,1992,Honeyman,1996)。猪在肥育后期,采用二阶段饲喂比采用一阶段饲喂法的氮排泄量减少8.5%(Han 2000),多阶段饲养可使尿氮减少15%,氨气产生量减少17%。饲喂阶段分得越细,不同营养水平日粮种类分得越多,越有利于减少氮的排泄。分养饲喂法是另外一种减少营养排出所造成的污染的饲养手段。怀孕母猪每日的氮和磷需要量较哺乳母猪低得多,与在怀孕期、哺乳期使用同一种饲粮相比,使用两种饲粮的,每年每头猪可减少氮和磷排出量20%(Everts和Dekker,1994),母猪的繁殖成绩不受影响。荷兰多数采用怀孕母猪与妊娠母猪饲喂不同饲粮的方法。另外,公母分养配制营养水平不同的日粮,也有利于减少氮的排泄。公母营养需要不同,生长肥育期粗蛋白相差8.2%~9.6%(NRC1998)。湿喂与干喂方法比较能提高营养的消化利用,减少饲料营养的排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污染。

2.农业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污染 篇二

1 饲料原料的选择

1.1 更加精确评定饲料原料中营养物质的可利用性

应将饲料原料营养物质的可利用性评定作为进行原料选择的前提, 依据营养物质的可利用率来制订日粮配方, 避免营养过剩。今后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应集中在营养可利用性研究方法上, 提高目前关于营养价值数据的准确性。此外对一些新开发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 也是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

1.2 选择易消化的饲料原料

选择动物易消化的饲料原料, 可以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而降低排泄量。动物的年龄和不同生理阶段及营养物质的存在形式都会影响饲料的消化率。Kwon等 (1997) 发现, 磷酸一钙比磷酸三钙更易被生长猪消化利用。Mucully等 (1995) 报道, 猪对锌的利用, 氧化锌要比醋酸锌、碳酸锌、硫酸锌好。Ward等 (1996) 报道, 提供250mg/kg的蛋氨酸锌即可产生与2000mg/kg氧化锌相同的促生长作用。硫酸盐、碳酸盐和氯化物等形式存在的铜有促生长作用, 而氧化物、硫化物等形式存在的铜则无效。因此选择动物能较好利用的营养物质种类是非常重要的。

2 开发低污染日粮的技术

2.1 开发低污染日粮技术的必要性

低污染日粮技术的首要前提是对特定猪群的营养需求参数的精确估测和对饲料原料组成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准确了解。即使在最佳条件下, 猪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所摄入的营养物质。对饲喂商品饲料猪的营养平衡数据进行总结的结果, 氮和磷的表现利用率 (占摄入量的百分比) 分别为30%~55%和20%~50%, 即氮和磷的排出分别为45%~70%和50%~80%。因而如何提高营养素的利用效率是发展低污染日粮的根本措施。根据1992年的报道, 对于生长肥育猪, 耗料和增重的比值每降低0.1个百分点, 氮的排除量将减少3%。据估计, 5%的饲料浪费使每头猪多排出327g氮和82g磷。

2.2 低蛋白日粮补充合成氨基酸

根据报道, 饲喂13%粗蛋白并补充0.2%赖氨酸的日粮与饲喂16%粗蛋白的日粮相比猪的生产性能相似, 0.2%合成赖氨酸可节约2%粗蛋白而生长不受到限制, 各处理间胴体品质无差异。根据1998年的报道断奶仔猪日粮中使用合成赖氨酸、氮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 可节约蛋白质3%;低蛋白 (15%) 日粮中氨基酸的限制顺序依次是赖氨酸、苏氨酸和氮氨酸。研究表明, 在11~25kg仔猪玉米-血球粉-豆粕型日粮中添加赖氨酸、氮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异亮氨酸, 可节约蛋白质4%。日粮蛋白质水平降低2%以上, 可显著降低氮的排出, 在此情况下必须补充赖氨酸和氮氨酸, 在大多数情况下, 还必须补充苏氨酸和色氨酸。

3 采用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配制猪日粮降低氮排出量

3.1 猪的理想蛋白质

理想蛋白质指满足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和为了一个特定生产目的所需的最佳日粮氨基酸比例。营养学上将饲料氨基酸 (AA) 划分为必需氨基酸 (EAA) 和非必需氨基酸 (NEAA) 两大类。当日粮中诸EAA之间的比例与动物某种需要模式相一致时, 称之为“理想蛋白” (ARC, 1981) [5,7]。由于满足维持需要的氨基酸组成比例和用于体蛋白沉积的氨基酸组成比例不同, 动物氨基酸需要量应同时考虑上述两种需要所占总需要量的比例 (Fulleretal.1989) 。Bak (1994) 以回肠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 提出了猪三个不同生长阶段的理想蛋白质模式, 研究者通过氮平衡试验测定氨基酸最佳用量。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测定达到最大氮存留率 (即最小氮排出率) 的氨基酸用量。氮平衡试验发现, 日粮赖氨酸比传统日粮升高40%时, 氮排出率降低了30%[2]。

3.2 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

减少猪氮排泄量的最有效方法是在保证日粮氨基酸能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 降低日粮的粗蛋白含量。大多数研究都表明, 按照理想蛋白质模式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来配制符合猪营养需要的平衡日粮, 可将传统日粮的粗蛋白水平降低2~3个百分点, 而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 而且可使单只猪的氮排出量减少16%或0.9kg。美国近年来对多种生长猪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日粮中粗蛋白质的含量每降低1%, 氮的排出量减少8.4%左右[6]。Gatel和Grosjean (1992) 对体重为44kg和84kg的猪, 在其小麦 (大麦) 豆粕型日粮中分别添加了0.24%和0.22%的赖氨酸以降低其粗蛋白水平 (分别从16.9%降到15.6%, 从14.6%降到13.5%) , 分别使氮排泄量降低了13.85%和19.32%[7]。

4 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代谢调节剂

4.1 酶制剂

Officerh和Batterham对猪的试验表明, 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后猪回肠的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提高了9%~12%[19]。Young等 (1993) 对仔猪 (10kg体重) 日粮添加500mg/kg的植酸酶, 使猪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分别改善了15.56%和9.76%, 氮和磷的利用率分别提高7.46%和12.86%。Poulsen (1993) 用猪进行的一个氮平衡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植酸酶能明显降低粪氮排出量[5]。李同洲等 (1996) 报道, 仔猪日粮中添加0.1%、0.3%、0.5%及0.7%复合酶, 饲料转化率提高1.3%、5.1%、9.8%及10.6%[8]。Taverner Campbell (1998) 发现, 在摄食大麦型日粮的猪只中, 使用一种含B-葡萄糖酶的混合酶, 可使能量利用率提高13%, 日粮蛋白质的吸收率提高21%[9]。

4.2 酸化剂

酸化剂主要用于仔猪日粮中添加1%~2%柠檬酸和延胡索酸, 可改善饲料利用效率5%~10%, 提高增重4%~7%, 降低仔猪腹泻率20%~50%。在断奶仔猪日粮酸化剂可提高仔猪消化道酸度, 激活消化酶, 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抑制有害菌的繁衍, 减少仔猪腹泻率[1]。酸化剂可调节胃肠排空速度, 改善饲料适口性, 并可直接作为日粮能量成分[5,11]。Kirchgesner Roth (1980) 在仔猪料中加入了1%或2%的延胡索酸后, 日粮干物质、能量及蛋白质的消化率各提高了1.1%~1.7%、1.8%~2.3%和2.1%~2.5%。

4.3 益生素 (微生态制剂)

益生素是指由许多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物构成的, 可以直接饲喂动物的活菌制剂, 它具有无副作用、无残留、无污染、不产生抗药性等特点, 具有抗病、治病、促生长等多功能。益生素可增加动物消化道内有益微生物的数量, 防止肠道微生物生态失衡。Han等 (1984) [3]对体重14.0kg的仔猪在其日粮中添加了0.03%的酪酸梭菌, 使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了7.0%和3.8%, 干物质和氮排量分别降低了15.8%和25.4%[13]。

4.4 中草药添加剂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用丝兰提取物124mg/kg饲喂猪群, 发现新产生的NH3含量约减少13%。张清泉 (1985) 、单王敏 (1994) 、张书贤 (1995) 、孟照聚 (1996) 等用中草药添加剂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均使猪生长加快, 饲料利用率提高。但是由于中草药受原料品质、炮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其效果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因此研制来源丰富、价廉效高的中草药制剂用于动物生产是动物营养工作者面临的长期任务。

4.5 微量元素螯合物

高剂量铜、锌在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上的普遍使用, 使人们担心高铜高锌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猪体中的残留而影响人体健康。美国中西部某实验猪场研究表明, 以蛋氨酸锌添加锌25mg/kg可以代替许多开食日粮中常用的高水平的氧化锌 (2000~3000mg/kg锌) , 饲喂赖氨酸铜提供100mg/kg的铜, 猪增重和采食量都优于由Cu2SO4提供250mg/kg铜的猪。徐建雄等 (1994) 在断奶仔猪日粮中加入60mg/kg蛋氨酸螯合铁, 使日增重提高9.4%~10.3%, 饲料利用效率提高了9.7%~10.4%, 10周龄血红蛋白含量 (12g/100ml) 远高于对照组 (6.7~10.6g/100ml) 。李丽立等 (1995) 在仔猪日粮中添加150mg/kg复合氨基酸螯合铁, 使45日龄仔猪增重饲料转化率、血红蛋白转蛋白等指标均高于以Fe SO4为铁源的仔猪[11,16]。

5 改进饲料加工工艺

研究发现不仅营养成分的配比会影响饲料转化效率, 加工工艺, 如粉碎、混合、膨化等也影响各种饲料营养成分的利用效率。粉碎后的饲料粒度降低, 表面积增大, 有更多的机会同消化酶反应, 可提高消化率。李德发 (1994) 报道, 猪饲料粒度在700~800µm时, 饲料的转化率最佳, 且不发生溃疡和结块问题。膨化可使大分子的淀粉和蛋白质等切成小分子的物质, 而新物质更有利于消化吸收。用膨化全脂大豆和高梁饲喂肥育猪时, 饲料转化效率提高9%, 同时改善了原料的干物质消化率和氮消化率, 制成颗粒料不仅可以改善饲料利用效率, 还可减少饲喂粉料时抛洒或将粪尿污染后造成的浪费。许多研究表明, 采用膨化或颗粒加工技术, 可破坏或抑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提高养分利用率。

6 结论

(1) 猪日粮补充少量合成氨基酸能够节约蛋白质2%~3%, 并且提高猪对日粮蛋白质的消化率。因而, 通过使用合成氨基酸改善氨基酸模式可额外降低营养物质特别是氨的排出量。

3.农业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污染 篇三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使农业的可更新资源增殖,对不可更新资源也能保护和利用,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可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其次是有利于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生态农业,正是从农业受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综合制约的客观实际出发,强调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性,求得三个效益的统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有益探索。

晋中市农业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总面积16 404平方公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9℃左右,1月-7~8℃,7月23℃上下,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无霜期为140~180天。根据前几年的统计,晋中市耕地面积455.4万亩,绝大部分为旱田,水田只有455亩。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高粱、薯类、豆类、棉花等为主。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化肥污染 虽然化肥的施用对提高农产品产量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化肥施用量大,养分不均衡,肥料利用率低(约35%),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农产品品质,而且还使得大量营养物质通过土壤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污染水体,造成环境污染。

农药污染 由于农药市场比较混乱,不合格农药产品充斥市场。再加上少数经营者素质偏低,有的经营者甚至把拌种剂当成杀虫剂卖给农民,这不仅使农民上当受骗,耽误治虫良机,还浪费农药,污染农田;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少数果农、菜农盲目用药或用药不当,或不讲究施药技术,从而发生用药过量,对土壤、地表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

农膜残留 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以上,由于许多农民只对大张残膜进行清理,对清理小块残膜不太重视,致使土地中残膜率高达42%左右。据专家介绍,农用薄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其残存期可达20年以上。农用薄膜长期滞留地里,将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转,制约农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减产。与此同时,塑料薄膜产生的毒素不断在土壤中挥发,引起农作物产生毒性,破坏叶绿素和抑制叶绿素的合成,致使作物生长缓慢或黄化死亡。可见,农用薄膜残留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农作物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

秸秆污染 晋中市秸秆年产量两百多万吨,秸秆随意丢弃量为二十多万吨,秸秆田间焚烧量为近四十万吨。秸秆利用率仅为70%左右,随意遗弃和露天焚烧问题比较突出。

畜禽养殖污染 畜禽粪尿不当排放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畜禽粪污中含有极其复杂的有机污染物COD、总氮、总磷、铜、锌等,这些都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强化生态农业建设的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生态农业建设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科普读物、广告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及舆论工具,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普及,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生态农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设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并列入本级预算,切实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开拓多种融资方式,广辟资金渠道,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导向、国内外资金为补充的生态农业建设多元化投入体系。

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切实提高食品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标准标志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动植物疫病预警机制,加快动物疫病和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绿色龙头企业。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预警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环境质量认定,制定化肥、农药合理使用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指导农民逐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科学、经济、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切实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大力推广农村可再生能源新技术 改善农村燃料结构和卫生条件,优化农村居住空间,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全面推进农村燃料结构的改变,逐步实现农村能源优质化。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7亿吨秸秆、两亿多吨畜禽粪便、两亿多吨人粪便,另有柴草、落叶、水生植物、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可腐物等一亿多吨(按干物质计算),总数约在十二亿吨左右,折其半以50%的利用率计算,则可用于沼气生产的原料达6亿吨。每吨固形物原料可产生300立方米沼气,则6亿吨原料可产1800亿立方米沼气,1立方米沼气相当于1千克优质煤或0.7千克汽油或1.5度电能,由此每年生产的沼气能源相当于1.8亿吨优质煤、1.26亿吨汽油或2700亿度电能,这是非常可观的能源量。如果用于民用,以每户居民日用气(包括取暖)1.2立方米计,则可保证近4亿户居民全年的生活用气量。从原料资源上讲,6亿吨原料,如经过沼气转化,其减失量以20%计,则仍剩余5亿吨优质有机肥,并且这种有机肥无副作用,无公害,可保护土壤的持续性生产,节省能源(相对化肥而言)以每亩100千克计,则可保证近50亿亩土地的用肥量。因此,大力发展沼气,既可解决燃料问题,又能增加农田的有机质,还有利于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面貌。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中都北路112号 邮编:030600)

4.农业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污染 篇四

根据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所得数据,对重庆市农业环境及农产品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呈现出多维特征,农区大气污染物SO2、NOx、TSP、F-之间均无显著相关,呈非正态分布,表明不同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和特征差异较大,关联性差,来源复杂.土壤污染物的区域分布特征:Hg为城郊区>近郊区>远郊区,Cd、Pb为城郊区>远郊区>近郊区,As、Cr为远郊区>城郊区>近郊区.Hg、Cd、As、Cr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呈正态分布,Pb无显著相关,呈非正态分布,表明土壤污染物的.性质和特征具有共同性,关联性好,同源性高.农灌水污染物除Cr6+达显著相关呈正态分布外,Hg、Cd、Pb、As之间均无显著相关,呈非正态分布,表明农灌溉水污染物同水源关系密切.主要农产品水稻、玉米、蔬菜、茶叶、水果重金属赋存量因农产品种类、产地、重金属及含量不同差异较大.蔬菜对重金属Cu、Zn、Pb、Cd、Hg、As、Ni、Cr的富集能力差异显著,重金属元素之间存在Cr-Zn、Cd-Cr、Hg-Cr、Cu-As、Zn-As、Zn-Cd、Hg-Zn、Zn-Pb、As-Hg、As-Pb和Hg-Pb等相关系数显著的元素对,表明蔬菜的重金属含量不仅与土壤重金属含量有关,而且与蔬菜对各类重金属富集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作 者:刘光德 王莉玮 李其林 陈玉成 祝钦龙 欧阳柬 杨树海 刘红雨 LIU Guang-de WANG Li-wei LI Qi-lin CHEN Yu-cheng ZHU Qin-long OUYANG Jian YANG Shu-hai LIU Hong-yu  作者单位:刘光德,李其林,LIU Guang-de,LI Qi-lin(重庆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重庆,400020)

王莉玮,陈玉成,祝钦龙,WANG Li-wei,CHEN Yu-cheng,ZHU Qin-long(西南农业大学,重庆,400716)

5.农业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污染 篇五

浙环发[2002]105号

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局、农业局:

近年来,我省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日显突出,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遏制畜禽养殖业污染不断加重的趋势,促进我省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9号令)的有关规定,现通知如下:

一、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出发,深化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认识。要从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绿色浙江”战略高度,结合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措施,不断提高畜禽养殖管理和污染防治水平。鼓励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努力实现种养平衡。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力度。力争到“十五”期末,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率达到7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基本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畜禽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在2003年6月底前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的划分工作,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省环境保护局和省农业局备案。

禁养区应包含以下几个区域:

(一)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文物和历史遗迹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

(二)城市和城镇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三)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三、禁养区内现有各类畜禽养殖场要逐步落实关停转迁计划,至2004年底前所有畜禽养殖场实现关停转迁。在实施关停转迁前,污染物排放要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各县(市、区)政府要帮助做好关停转迁等善后工作。

四、禁养区内严禁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非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必须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布局,不得在城镇规划区及城镇上风向2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场界周围的卫生防护距离应控制在2公里以上。

五、非禁养区现有各类畜禽养殖场要落实污染防治措施,排放的污染物须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并符合总量控制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畜禽养殖场,要依照管理权限,落实限期治理计划。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2005年底前必须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达标排放期限由各地确定,但不得迟于2006年底。河网地区应通过建立畜禽养殖小区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把农户散养的畜禽养殖逐步集中,合理规划,使畜禽养殖规模与周围种植面积相配套,保证消纳畜禽养殖粪便。

六、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猪5000头以上、牛500头以上、羊2000只以上、禽类3万羽以上存栏量的畜禽养殖场须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对猪500头以上、牛50头以上、羊200只以上、禽类8千羽以上存栏量的畜禽养殖场须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其余的用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

七、规模化养猪场和其它畜禽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审批原则为:

(一)总投资在500万元及500万元以上的,经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预审、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批准;

(二)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预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批准;

(三)总投资在100万元及100万元以下的,由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预审、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批准。

八、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在投入使用前,应报当地环境保护、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对污染防治设施预验收。达到设计养殖规模3个月内,向批准设立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三同时”验收;对一时难以达到设计养殖规模的,可以实行分阶段验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报告1个月内,完成验收工作。

九、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应遵循“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落实畜禽养殖场废渣、恶臭、废水、畜禽尸体安全处置措施,工艺措施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加强畜禽养殖场环境绿化,保持畜禽养殖场所环境整洁,实现清洁养殖。

十、在依法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应当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排放污染物的申请,经审核批准,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核定的排放总量排放污染物。

十一、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应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对畜禽养殖场污水具有合理排放区域,可以被农作物消纳的,免收排污费。

十二、本通知所指规模为《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中规定的养殖规模。在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未发布前,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标准参照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执行。

十三、从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农民负担角度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建立养殖小区,推行集中治污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农村散养规模。

十四、加快干湿分离、沼气化处理、有机无机复合肥加工、蚯蚓养殖、养殖——沼气——种植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推广。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树立样板,稳步推广,促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十五、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指导和管理。各级环保、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对治污成效突出、示范作用明显的畜禽养殖场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违反国家和省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

6.农业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污染 篇六

一、污染的种类

(一)农业用化肥污染。

化肥作为广泛使用的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已必不可少。但是化学肥料由于含氮量较高,在挥发的过程中,进入大气层,造成了温室效应的加剧。这大多数都是由于施肥方法不当造成的,在进行化肥施肥的过程中,施肥后应当进行盖土浇水,这样才能将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吸收。但是不盖土,氮肥经太阳照射,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转化为氮和氮氧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污染。另一方面,土壤中有一部分化肥是随着雨水冲刷进入饮用水库或者渗透到地下水中,都会造成饮用水源的污染。或者因为含有的营养过多,导致水草生长加快,破坏了水资源的平衡,使得水的富氧含量降低,水中生物缺氧而最终死亡。化肥中的硝酸态氮在缺氧的土层中会转化为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质,在经过各种途径后,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化肥中,含有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元素被农作物吸收后,进入市场,会造成对消费者健康的危害。最后,因为化学肥料造成土壤的营养元素失衡,破坏了土壤本身的营养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是长期性的,持续性的,要想从这种不平衡的土壤结构中恢复,需要很长的周期,达到一定的程度,可能使土壤环境急剧恶化,产量降低。土壤的板结和酸化,更是严重的影响了土壤的作物培育能力。

(二)农作物等的残留物污染。

上一季的农作物的残留物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污染。这些残余物本来是很好的资源,可以制作其他的能源,但是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很多农户往往就地焚烧,包括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等。在燃烧的时候,不仅造成空气中大量的浮尘,浮灰,同时,焚烧过后,留下的焚烧残余物又造成了二次污染。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影响环境。另外,上一季农作物所携带的病原菌也会造成污染。

(三)塑料膜的污染。

塑料制品是一种难分解,难降解的物质,但是在现在的农业生产中,较多的使用了塑料薄膜,在使用后,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处理这些残留的塑料物质,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和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了农作物产量下降,质量的降低。这是个在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中越来越突出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农家肥的污染。

在生产中,很多农户会对农作物使用农家肥,一些农户对农家肥没有进行腐熟化处理,农家肥中的粪便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病原菌,或者寄生虫卵,在温度适宜的土壤环境中,会滋生繁殖,使得土壤中不洁的病原菌增多,造成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二、防止施肥对农业环境污染的对策

(一)加强技术指导,加强因地适宜的施肥。

各级农业基础机构应当加强因地适宜的施肥,进行土地测定,再确定施用的肥料,因地制宜,才能在不破坏原有的土壤活性的基础上,真正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增加产量。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农村,进驻田间地块,扎根农业的第一线,根据土质营养,确定施肥方案和施肥方向,对农户进行培训,让农户掌握更科学,更有效的施肥技能。改变不良的施肥习惯,比如在施氮肥的时候,要盖土浇水,使得农作物吸收更多的肥料。而不是白白的流失掉,造成环境的污染。另外,创建科学施肥试验田,将科学施肥带来的增产,高效真真实实地展现出来,以达到带头示范的效果和作用。

(二)推广有机肥和化肥的搭配使用。

有机肥是产业化,商品化的农业肥料,它具有农家肥的优点,克服了有机肥不宜贮存,不宜运输,不宜大规模施用的缺点,且安全无害,不会滋生有害病菌。是未来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有机肥料干净卫生,需要充分的进行发酵腐烂才可以发挥应有的效力。将有机肥和化肥结合使用将使得二者的优缺互补。化肥营养含量高,但是效力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养分不够平衡全面。化肥与有机肥的结合,可以满足农作物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是安全无公害的。

(三)加强对农作物残留物的控制。

7.农业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污染 篇七

中國环境科学研究院席北斗研究组以沉积物重金属Fe、Ti、Co、Cr、Cu、Mn、Pb和zn为对象,按照其可能的污染来源和污染程度采集并测定了4个沉积物柱芯中这些重金属的浓度,通过Pb和Cs定年,研究了典型富营养化湖泊巢湖近百年来这些重金属在沉积物中时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可能的来源,相关研究工作在英國皇家化学会学术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上发表(J.Environ.Monit,2011,13,2788-2797)。

研究结果发现,除Fe、Cu和Ti与安徽土壤背景值较接近外,其余金属元素背景值均低于安徽土壤背景值。在1960s初之前,巢湖4个点位的重金属元素(Fe、Ti、Co、Cr、cu、Mn、Pb和zn)剖面分布含量趋于稳定,在1960s年代初,重金属含量有所增大,但自此以后,除Ti在剖面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外,其余重金属含量都沿剖面向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且西湖区两个柱芯中(C3和C4)的重金属浓度总体上要高于东湖区的两个柱芯(C14和C16),巢湖沉积物柱芯中重金属元素浓度的增加与近几十年来巢湖流域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

巢湖重金属含量与细颗粒之间强烈的相关关系表明,1960s年代初重金属浓度的增大与沉积物粒度的变化相关。同时,从1960s以来,随着流域化肥的大量施用、工业的发展和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增大了重金属的输入负荷,导致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浓度的增加。巢湖的西湖区紧邻工业发达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合肥市,沉积物重金属的积累除受农业发展的影响外,还受到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影响,而邻接东湖区的巢湖市其工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均大大低于合肥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积累主要受农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巢湖沉积物中的金属元素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出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4%),即巢湖沉积物中的这9种重金属被分为两组:第一组包含Fe、co、cr、cu、Mn、Pb和zn,很显然主要受到人为源的影响,而第二组包含Al和Ti,则主要受到巢湖流域成土母质的影响。选择Ti作为校正元素,采用富集系数法(enrichment factor,EF)评价近百年来巢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过程。巢湖沉积物重金属的EF在1960s以前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EF值在1左右变化,表明此阶段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地壳风化,基本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采用粒度校正补偿了因粒度变化而导致的重金属浓度的变化,自1960s以后EF表现出增大的趋势表明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的富集主要是受到人类活动输入的影响。4个点位的重金属富集程度和污染水平大小顺序为:C3>C4>C14>C16。西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受污染重金属种类、污染程度上均高于东湖区,污染出现的时间总体上也早于东湖区。

8.农业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污染 篇八

摘要:氮、磷的过量输入导致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而农业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阐述了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主要原因,提出了以发展有机农业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太湖水污染问题,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作 者:朱筱婧    杨沅瑷    周慧    ZHU Xiao-jing    YANG Yuan-yuan    ZHOU hui  作者单位:朱筱婧,ZHU Xiao-jing(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杨沅瑷,周慧,YANG Yuan-yuan,ZHOU hui(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期 刊:现代农业科技   Journal: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3) 分类号:X592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    有机农业    污染治理    太湖地区   

9.加大我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篇九

一、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1、种植业的污染。近年来,各地主动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努力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农业面源污染涉及千家万户,面广量大,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密度、复种指数的迅速扩大和提高,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总体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是氮肥使用量高,尤其是蔬菜等作物用量普遍偏高,氮磷钾比例不够合理,利用率比较低。二是农药结构不合理。农药总量中化学农药占总量的93.3%,生物农药仅占6.7%,不仅造成了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同时也造成水库、河流水质的富营养。三是农田废弃物大量增加。在农田可以看见大量丢弃的塑料薄膜,各种农药瓶等。

2、农村水产、畜禽养殖排污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随着水产、畜禽养殖业的大力发展,农村水产、畜禽养殖排污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县规模化养殖场有105个,主要分布在东南乡片,粪便产生量约76000吨,处理量为45600吨,排放量30400吨。水产养殖过程中密度大且不合理的饵料、渔药的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虽然国家环保总局在2001年发布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畜禽养殖造成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进行了强制性的管理要求,但由于畜禽养殖排污设施成本较高,致使很多养殖场仍然违标排污。严重的影响到农村饮用水的安全。

3、生活垃圾的污染。由于农民缺乏环境意识,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二、存在问题

1、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2、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财政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3、缺乏对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产量型”农业仍有市场,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4、缺少适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农业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使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

三、加强我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 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地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2、建立完善体系,强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尽快组建我县统一、高效、公正、权威的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建立起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切实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督监测工作力度,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的强制性质量标准体系。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科研攻关。切实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投入力度。建议政府增加农业生态财政扶持专项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各级对控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项目投入。做到政府投一点、社会筹一点、群众集一点的方法解决投入问题。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突出问题,要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科研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防治化肥、农药污染。

4、切实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课题。一是要将这项工作纳入乡镇的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要建立农业环保组织机制。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街道)可以设立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三是要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形成村民自治机制,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四是要建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各政府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安福县农业局能源站

10.农业地膜污染与防治 篇十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主要危害

1.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也随之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

2.对农作物的危害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必然形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都会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而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

3.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

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房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形成“视觉污染”。

4.对牲畜的危害

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会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农田中残留的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及时清理、回收残膜是防治农膜污染的有效措施

1.适期揭膜

改作物收获后揭膜为作物收获前揭膜,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睛或早晨土壤湿润时,地膜棉花应在头水前揭膜。适期揭膜,可以减少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

2.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的回收力度

除采取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 ISQ-20 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使用效果都很好。

3.优化耕作制度

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污染危害。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达到增温保墒进而增产丰收的目的。但是,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会使耕地受到污染,如果长此下去,就会造成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困难、禾苗发育迟缓,形成作物减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残膜长期堆积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使大片良田变为荒芜的寸草不生的土地。所以,治理地膜污染,减少残膜留量,是确保农业持续丰收不可忽视的一环。

(山西省保德县东关镇政府 王俊娥 邮编:036600)

11.农业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污染 篇十一

1 徐州市农业生产对水环境污染的现状

1.1 化肥的使用状况及对水环境的污染

化肥对农作物增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至于农业生产已经对化肥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 表现为化肥用量居高不下。根据2002—2006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期间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见表1。

由表1可知, 徐州市2002年至2006年末实有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而化肥施用量 (折纯) 却逐年增加, 年平均增加值为1.77万t。调查数据显示, 徐州市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用量分别达到319.0、104.8、41.9、89.9 kg/hm2。徐州市施用化肥氮、磷、钾的平均比例为1.00∶0.33∶0.13, 全世界施用化肥氮、磷、钾的平均比例为1.00∶0.46∶0.36。由此可见, 徐州市生产中的化肥使用比例失衡, 氮肥用量过高, 磷肥不足, 钾肥偏低。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十分严重, 我国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 磷肥利用率仅为10%~20%, 钾肥利用率仅为35%~50%[1], 未被利用的化肥养分通过径流的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水环境, 造成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土壤养分失衡。

1.2 农药的使用状况及对水环境的污染

近几年, 徐州市农药用量基本稳定, 略有下降, 但仍然偏高。统计显示, 徐州市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为34.2 kg/hm2,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调查, 喷施的粉剂农药仅有1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液体农药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 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 5%~30%的药剂飘浮于空中[2]。由于农药没有得到合理使用, 大部分被浪费, 而这部分农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 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 水质恶化。从农药种类结构看, 徐州市常用的农药主要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化学农药, 占总量的80%左右, 其中高毒、高残留农药约占25%。生物农药仅占10%~20%。由于农药施用量大、毒性高、影响广、持续时间长, 加重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使之陷入恶性循环。

1.3 畜禽养殖状况及对水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 徐州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根据2002—2006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徐州市牲畜养殖情况见表2。

目前, 徐州市畜禽养殖业由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 而且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周围。由于饲养方式、养殖规模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畜禽粪便产生量大, 而大多未经处理, 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总量、污染程度和分布区域也随之变化。从养殖场产生的大量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 每天随冲洗的污水流入河道、湖泊, 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1.4 农膜的使用及对水环境的污染

农膜使用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先进技术, 采用地膜覆盖作物可使农作物增产17%左右。随着大棚蔬菜的推广种植, 徐州市农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 但90%以上使用的是不可降解地膜, 地膜的回收率极低, 不足30%。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 在土壤中不易降解, 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 逐年积累, 污染土壤生态环境, 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 造成水体污染[3]。

1.5 农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

徐州是农业大市, 全市秸秆资源丰富, 每年产生的作物秸秆量达500万t以上, 但焚烧和废弃率高, 其中水稻、小麦收获季节秸秆焚烧尤为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中, 不但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资源, 而且污染了水源和空气, 同时给泄洪、交通、航运带来安全隐患。

2 农业生产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2.1 完善农业环保法规体系, 严格执法

我国现有法规对农用化学品污染防治作了一系列规定。今后, 应继续加强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措施的制定和完善, 增强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 积极开展农业污染事故的技术咨询和仲裁, 完善农业污染事故报告制度, 加强对农业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2.2 加强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 减少农业生产污染

化肥、农药、农膜等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农业生产污染, 很大程度上是不科学、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因此, 徐州市有关农业和环保科技部门有责任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现代农业技术, 把农业环境面源污染降到最小限度。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种类, 推广应用平衡施肥技术, 提倡使用有机肥、复合肥, 既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又起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效果。积极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易降解、无公害农药, 加强生物防治, 实行综合病虫害管理计划 (IPM) [4], 改善农药的施用效率, 提高农民对农业污染危害的认识。利用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 部分取代农用塑料, 是一种根治残膜污染的有效途径。针对畜禽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发展的特点,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求, 按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 进行统一规划, 统一布局。大力推广畜禽养殖场清洁生产技术,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先进的清粪工艺和饲养管理技术, 大幅度降低污染物产生量。

2.3 优化农田投入结构, 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优化农田投入结构, 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是实现农业由投入依赖型增长向结构优化型增长转变、资源耗费型增长向资源节约型增长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的重要措施, 可以将环境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2.4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污染监测体系,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滞后效应长, 治理难度大, 影响持久。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动态监测体系, 逐步推行农业环境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业环境质量定期公告制度, 对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及时的预测、预报和评价。

2.5 加大宣传和投资力度

一方面, 要把防治农业生产污染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氛围;另一方面, 增加投资力度, 要通过政府投资, 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企业家把更多的资金用到消除农业生产污染、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上来, 以有限的资金投入, 获取更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摘要:阐述了徐州市农业生产中对水环境污染的现状, 分析了农药、化肥、畜禽养殖、农膜、农作物秸秆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水环境产生污染的原因,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采取多项综合措施, 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对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对于开展徐州市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业生产,水环境污染,现状,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美玲.蚌埠市农业面源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J].治淮, 2007 (9) :12-13.

[2]李辉, 姚丽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济宁段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J].山东水利, 2007 (10) :35-37.

[3]朱国亮, 梁强.农用膜引发白色污染亟须建立回收体系[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 2010 (7) :49.

12.汾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篇十二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汾河流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是山西最大的河流,流经六个地市,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39 74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汾河流域是山西省 工业 集中,农业发达的地区,其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分别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6%和农业总产值的6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山西省不仅工业污染压力较大,农业面源污染也在加重,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据山西省农业环境检测中心环保站提供的资料显示:全省污染严重的农田面积达120万亩,比较严重的农田面积达到1 0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太原、临汾、运城等汾河流域粮棉主产区。因此,加强汾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已经成为山西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汾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农村 的生产、生活中,过量施用的化肥和农药、未经处理随雨水进入河流的村镇生活垃圾、禽畜粪便、固体废弃物等,因其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农业面源污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 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出不断加剧的态势,其中农药、化肥污染和禽畜粪便污染尤为突出。中国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问题十分严重。近年来,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化肥的使用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中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是,氮肥使用量为世界的30%,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磷肥的使用量为世界的26%,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86倍。使用化肥的强度平均每公顷达400公斤(太湖流域高达600公斤),平均使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使用上限的2倍,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标准。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而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在国家环保总局的网站上,2003年4月刊登的一篇《农业污染在加剧》的文章中说:“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中国环境污染正在转型,工业污染比重下降,农业污染日益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有机污染已相当于全国工业污染的总量,目前成为中国最为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 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同样不容乐观,汾河流域的情况则更为严重。汾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业耕作条件恶化,大面积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汾河流域农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大幅度减少,90%以上的土壤出现了板结现象,土壤的保水性、透气性弱化,形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其二,对水源构成威胁。汾河是山西省重要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来源,农业面源污染的存在,会导致汾河水质富营养化,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目前,中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其三,农作物品质下降,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汾河流域是山西省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质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在发达国家建立的绿色壁垒面前,已经付出了较大的代价。2002年各类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给中国造成损失达到100亿美元。日本历来有明显针对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壁垒措施。2006年5月底,日本开始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在食品中的残留都作出了规定,设限数量大幅增加,限量标准更为严格,检测项目成倍增加。日本是中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占中国食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32%,“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幅抬高了中国出口农产品的技术门槛,直接影响到近80亿美元的出口额,涉及到6 000多家对日农产品出口 企业 ,以及主产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产品出口是山西省对外贸易的重要方面,目前已经为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汾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基础、技术条件、行政管理等各个层面。立足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山西农业的现实状况,汾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应以生物技术为先导,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 规律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 现代 科学 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特征是逐步恢复农业的 自然 生态系,使目前单纯依靠矿物能的农业转变为依靠太阳能的农业。它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仅可以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又能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因此,应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尽快确立汾河流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3.农业化肥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 篇十三

农业化肥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在农业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在控制农业化肥面源污染源方面要大力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挖掘有机肥源,确保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在控制农业化肥流失方面要针对化肥地表和土体内迁移流失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化肥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以期能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作 者:张青松 刘飞 辉建春 朱雪梅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四川,雅安,625014期 刊:亚热带水土保持 Journal:SUBTROP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年,卷(期):,22(2)分类号:X592关键词:农业化肥 面源污染 现状 对策

14.农业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污染 篇十四

1 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相对与点源污染而言的, 点源污染是指通过某个指定的排污点以及排污通道将农业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排到其他水域中去造成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没有经过特定的排污点, 将农业面源产生的固体或者是液体污染通过高山冰雪融水或者降雨的形式通过径流的方式进入各水域中去, 造成水域中的氮、钾、磷等微量元素过高,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污染。

2 我国农业面源环境污染管理的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增长, 人口比重的增多, 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上升。农业生产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将大量的化肥投入到农作物种植中去, 以此来提高土地的肥力, 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氮肥和磷肥是在我国农村地区使用最普遍的肥料, 造成我国农村地区农业肥料的使用结构不合理, 造成土壤的营养元素的含量不均衡, 造成肥料浪费, 降低了化肥的增产作用, 给生态环境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1]。农药能够有效地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 农膜对农作物的增产能够起到明显的作用, 它们被大量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导致过度使用, 增加了农村地区的环境压力, 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化人口增多, 对乳制品以及肉类的需求量也在增大, 农村大力发展畜牧业来满足市场需求, 而畜牧业的大力发展会产生很多的固体废弃物, 如动物的粪便等, 这些都给农村的环境治理带来巨大挑战, 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当前农村环保机制并不健全, 关于这方面的环保投资力度不够, 导致建设力度不足, 缺乏相应的国家政策扶持, 使得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管理问题迟迟没很好的解决。

3 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管理的转变策略

3.1 加大公共治理投入, 并建立相关管理机制

农村地区的政府要注重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并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来对其加强环境管理。要在农村地区多加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止措施进行宣传, 提高农民的环保生产意识, 提高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管理的有效机制, 加强建立环保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环保管理进行立法。管理机制要将农村地区化肥、农药的使用程度列入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以此来避免农业生产过度地使用农药化肥, 造成环境污染。对于农业面源污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并且相应的增加公共治理投入, 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环境管理, 最大实现环境管理目标。

3.2 强化环境管理职能, 提高农民环保生产意识

环境管理职能不能形同虚设, 应该要落实到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中去。政府要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 促使农村地区的各项生产在科学合理地控制下实现, 要带动农业、水利以及环保局之间的沟通, 并建立相关的责任机制, 将环境问题的出现归咎到每一个部门身上, 以此来引起每个部门对环境管理的重视, 进而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 开拓环境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政府要对农村的模式进行合理化的规划, 对农村的畜牧业发展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调配, 以此来减少土地环境的压力, 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对环境的有效管理[2]。政府还要加强农民的环保生产意识, 从源头上减少农业污染, 降低环境管理的难度。

3.3 实行清洁农业生产, 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要对农业发展的方针进行转变, 促使农业生产朝着高效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 要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树立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并以此为主要标准实行清洁生产。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提高农业技术, 对农业技术进行改造, 还应该提高农民的施肥技术, 建议农民尽量使用复合肥, 避免肥料的过度使用, 造成环境污染和水质污染。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要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手段, 使用绿色化肥以及绿色农药、农民来进行生产。在进行农业生产使, 要有节约资源的意识, 通过最少的合理的资源配置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有机农作物的市场需求量大, 农业进行清洁生产时可以使用绿色的有机肥料来增加土地肥力, 延长土地的肥期, 进而使农作物增产, 提高其质量品质, 满足市场的需求量。

4 结束语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受到降雨的影响, 因此具有季节性和显著性。农业面源污染是直接对水体造成污染, 严重地影响到了农村农业生产, 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 导致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下降, 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 要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管理方式的转变, 进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现象的发生, 促进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给我国的江河流域以及空气环境污染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江河流域的水质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导致农村地区的环境不断恶化, 出现了一系列的农村环境管理问题, 给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带来了不便,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 对当前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管理的背景和转变作出研究分析。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管理,背景与转变

参考文献

[1]左长清, 李小强.红壤丘陵区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 2014, 16 (24) :79-81.

15.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荐) 篇十五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导致水源地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的分析,回顾了模型研究进展,总结了通过调整景观格局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源地保护;景观生态学

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的一种水环境污染类型。随着点源污染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面源污染现已逐渐成为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造成水源地污染的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近年,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生产活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源地,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供水安全的首要环节。本文对面源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过程与形式、影响因素、模型模拟,防治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提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一、关于农业面源污染 1.面源污染物来源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可以归纳为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和其他化肥营养元素的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最重要的部分,化肥使用存在量大、配比不合理和利用率低的特点。化肥使用量从1978年的884万t增至2006年的4800万t,目前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化肥使用安全上限。在肥料配比上,全国N:P:K比例为1:0.45:0.17。氮肥用量偏高,磷、钾肥偏低,重化肥、轻有机肥,造成了土壤酸化,地力下降。其中使用最多的氮肥平均利用率仅约35%,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2。农药是后果最为严重的污染源之一。与化肥施用情况一样,我国农药使用也存在着量大、利用率不高和搭配不合理的特点。2006年,全国化学农药原药累计产量129.6万t,同比增长20.2%。但只有30%一40%可以被作物吸收,大部分都流失了,其中不乏高毒农药。

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有害废弃物。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由于缺乏相关的处理和配套设施,目前我国每年牲畜排出的粪便多达25亿t,是工业固体废物的2倍多。畜禽养殖废弃物除造成同化肥农药一样的环境污染外,还极易传染和引发疾病。

其他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有害废弃物主要包括农膜、秸秆以及生活垃圾等固体污染物。目前我国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面积已超过1333万hm2。

截至2002年,农膜和地膜年消费量达到153.9万t,居世界之首。这些废弃物具有种类多、降解难和危害严重等特点。

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由于农业集约化程度、产业结构组成以及基础设施的差异,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有如下特点。

①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以太湖和巢湖为例,二者水质按COD指标评价已是三类水体,而且总氮、总磷浓度严重超标(见表1和表2)。国家环保局在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等流域的调查显示,工业废水对总氮、总磷的贡献率仅占10%~16%,农田的氮、磷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1,2]。

②农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同时,国内许多地区,特别是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氮肥用量大的地区,已面临着严重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研究显示,农业面源污染是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的首要原因[3]。

③城乡结合部地区是产生面源污染的主要区域[4]。我国城乡结合部是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农村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城乡结合部大多处于近水域地带,人口及小型乡镇企业十分密集。由于农村地区原有基础设施较差,缺乏排水管网,且距离农区较远,难以通过农田施肥消解城镇生活、生产产生的固液废弃物。因此,各大流域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均生活、生产排污量均超过基础设施好的城市地区。

④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4]。自60年代以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畜、禽存栏量每10年增加1~2倍。而在畜禽存栏量成倍增长的同时,一方面,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城镇建设占地使得可有效消纳畜禽粪便的农田面积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产业带的发展模式造成养殖专业户集中于某些地区,使得农村一些村、镇本地的人畜禽粪便产生量大大超出当地农田的承载负荷,成为水体的重要污染源。3.迁移过程与形式

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迁移与转化过程实质上是污染物从土壤圈向其他圈层尤其是水圈扩散的过程。迁移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在降水、农田灌溉及排水过程中,污染物随水分向深层地下水下渗;二是当产生地表径流时,污染物向地表径流传递,并随径流和泥沙迁移进入受纳水体。研究表明,大多数的污染物是通过径流导致的土壤流失,随泥沙迁移进入水体的。因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源地,主要是防止地表土壤流失。

二、模型研究

面源污染具有面广和过程复杂等特点,很难用有限的田间测试和实验手段来评估。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农业部首先开发了一系列面源污染模型。模型主要通过对整个流域系统及其内部发生的复杂过程进行定量描述,帮助分析面源污染产生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识别其主要来源和迁移路径,预报污染产生的负荷及其对水体的影响,也可以评估土地利用变化以及不同管理与技术措施对面源污染负荷和水质的影响,为流域水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完整的面源污染模型系统一般由4个子模型构成,即降雨径流模型、侵蚀和泥沙输移模型、污染物转化模型、受纳水体水质模型,整个模型化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即经验模型、机理模型和功能模型。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开发的CREAMS模型就是一种功能模型,该模型的研发成为非点源模型发展的里程碑,它首次对非点源污染的水文、侵蚀和污染物迁移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目前关于国际上较成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主要有CREAMS、AGNPS、ANSWERS和SWAT等模型。

G1S是集空间信息处理、数据库技术擞学计算、可视化等功能于一身的先进手段。随着GIS和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面源污染模型的模型质量和模拟精度。先后与AGNPsAVNIX3M和ANSWERS等模型耦合,较好地提高了模型的可视化水平和可操作性。

三、防治理论与技术

应用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5],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合理配置空间要素,尤其是障碍、通道和高异质性区域等,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改善其整体功能。根据源和汇的理论,在面源污染形成的过程中,农田等景观起到“源”的作用,人工湿地和缓冲带等景观可以滞蓄污染物而起到“汇”的作用,同时地表径流等景观起到了传输的作用。如果流域中“源”“汇”景观在空间分布上达到了平衡状态。形成合理的分布格局,流域会产生较少的污染物输出;反之,如果流域景观格局分布不合理,并有较多的“源”集中分布,而缺乏“汇”的滞蓄作用,流域将会有较多的污染物输出产生。通过优化景观格局,在源头减少非点源污染物的产生,在污染物运移过程中进行拦截并促进其向无害形态的转化,是面源污染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植被缓冲带对污染物进行阻截、吸收和转化。二是利用自然和人工湿地使污染物在其中沉淀、降解或被水生生物吸收。应该遵循的原则:一是去污力强,尽可能合理设计位置和规模,以达到最佳的去污效果;二是节约费用,主要指的是占用土地面积要少;三是兼顾效益。在治理污染的同时,适当种植生产性作物,提高土地生产力。1.植物缓冲带

植物缓冲带指在河道与陆地交界的一定区域内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带,在陆地与河道之间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植被缓冲带主要通过以下过程截留和去除地表及地下径流中的污染物:①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并对其中的颗粒态污染物起过滤和拦截作用;②缓冲区的植物吸收溶解态的污染物;(3)缓冲区的土壤吸附溶解态的污染物;④促进氮的反硝化。缓冲带建设主要考虑因素是宽度和植物配置。国外研究成果发现,植被缓冲区的去污效果随着带宽的增加而提高,但3—5m的带宽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有专家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不同水质保护目的和目标所要求的缓冲区宽度,可以作为建立植被缓冲区的参考依据。至于植被选择,应该尽可能采用本土植物。同时需要注意,草本植物能够形成浓密的地表覆盖,有利于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和过滤其中的颗粒态污染物。选用高大乔木可以增加缓冲区的产出效益,且林木采伐可以同时将区内的养分等污染物带走,防止缓冲区因污染物饱和而失去净化能力。但应选择树冠较稀疏的树种,以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2.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指模拟自然湿地,由人工建造的可控制和工程化的湿地系统,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污水的处理。湿地中水体、基质、植物、微生物等4个基本要素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氮、磷等营养元素,和有机污染物等。

人工湿地除氮过程:氮在生物作用下转化成氨(可能是好氧的,也可能是厌氧的),氨在有氧环境中通过硝化细菌生产硝酸盐,硝酸盐去除机理有两个:①植物的摄取。植物吸收的氮素主要是铵态象和硝态氮,也包括一些小分子含氮有机物如尿素和氨基酸等。植物摄取氮的潜在速度受其净生产量和植物组织中氮浓度的限制。国内外学者对植物氮含量和去氮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湿地植物组织的氮浓度和储存量受植物类型、组织类型、进水浓度和季节的影响。(2)反硝化。反硝化被认为是长期的和主要的机制,影响反硝化的环境因素包括氧浓度、氧化还原电位、土壤湿度、温度、pH值、反硝化细菌、土壤类型、有机物质和有无存水等。不同条件,在异养微生物作用下将硝酸根还原,最终生成温室气体N20或者气态氮分子N,释放到空气中。

人工湿地除磷过程:磷常以磷酸盐(p043-、HP043ˉ、H2P04-)、聚磷酸盐和有机磷存在。磷的去除有很多途径:污水中一部分磷可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收割得以去除:一部分被基质通过吸附或离子交换作用去除;一部分磷作为微生物正常代谢所需要物质被磷细菌转化成溶解性无机磷,有利于植物吸收,还有一部分磷被聚磷菌过量聚磷作用去除。通常情况下,沉积、吸附、沉淀、微生物的吸收与积累是湿地中最主要的磷去向。

有机污染物则在好氧区被分解为C02和水,在厌氧区被分解为CO2和CH4,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最终被异养生物转化为微生物体、C02、CH4和水、无机氮、无机磷。同时,湿地系统还可以通过机械过滤作用去除藻类,基质吸附与植物积累作用消除重金属污染等其他污染物。

湿地建设主要考虑因素是湿地规模和布局。研究者总结了一些地区不同水质保护目的所要求的湿地面积比例。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标准,但研究发现占流域5%左右的湿地就可以有效截留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湿地的布局对其净化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主要靠设置沉淀池、湿地表面覆盖砂和砾石等材料来提高去污能力并减少护理成本。

四、结论与展望

面源污染是影响地表环境的主要污染方式之一,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源地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其形成主要由降雨径流、泥沙搬运、地表溶质溶出和土壤溶质渗漏等4个过程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目前已经对污染物来源,迁移过程与形式。模型模拟和防治理论研究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但相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和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仍显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方向是:①深入研究面源污染物运移过程。水土流失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主要生态过程之一,也是面源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但具体的流失机理和过程并不明确,这是防治面源污染扩散的基础。②加强模型模拟。模型模拟是面源污染防治、流域综合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随着GIS和遥感等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手段的进步,需要研制适合各类条件下的面源污染模型,并不断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3)调整景观格局。防止面源污染产生和扩散,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布局污染物“源”和“汇”的景观,减少污染物扩散。保护水源地。参考文献:

[1] 金相灿,刘树坤,章宗涉,屠清瑛,徐南妮.我国湖泊环境(第一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

[2] 李贵宝,尹澄清,周怀东.我国“三湖”的水环境问题和防治对策与管理[J].水问题论坛,2001,(3):36-39。

[3] Archer J.R,Marks M.J.Control of Nutrient Losses to Water from Agriculture in Europe.Proceeding of Fertilizer Society,1997,6(5)405-409。

[4] 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Kolbe H.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I.21世纪初期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我国农业科学,2004,37(7):1008-1017。

16.黔西南州农业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篇十六

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及“黔西南州中央环保督查问题整改暨环保重点工作调度推进会”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做好我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总体要求,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以促进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目标,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手段,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创新发展,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谋划,系统设计,示范先行。按照绿色农业发展要求,统筹考虑各区域农业产业布局、生产要素以及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系统设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工作重点及主要抓手,打造综合防治示范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以点带面,整区推进,持续支持。以综合防治示范点(基地)为基点,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农业清洁化生产,分期分类支持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相关工程设施。

(三)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以农村环境综合整

— 1 — 治、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畜禽粪便和秸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域、分步骤,采取工程建设、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多种措施,确保种植养殖良性循环、生产生态协调推进。

(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省市县、产学研、农企政协同推进机制,构建基于多方合作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形成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同频共振、合作共赢的良好格局。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州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水肥一体化面积3万亩,推广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5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全州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逐步提升农膜当季回收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比重达85%。

四、重点工程建设

为实现到2020年全州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目标。以各类整治为载体,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并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农艺措施节水抗旱工程。实施农田节水战略,大力推广农田节水和抗旱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滴灌、微喷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节水措施;合理安排耕作和栽培制度,— 2 — 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高产品种,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地膜周年覆盖及穴播技术、无纺布覆盖、旱地覆草和秸秆还田、选用抗旱品种等旱作节水技术。每年示范推广果蔬生态化栽培技术20万亩。到2020年,全州推广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50万亩,推广旱地间套作技术60万亩,水稻无纺布育秧技术15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3万亩。(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农推站、种子站、土肥站)

(二)化肥减量施用措施。

1、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整乡、整县行动,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积极性,引导农企对接直供配方肥,将配方肥施用范围向蔬菜、果树等优势特色作物拓展。

2、以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为支撑,大力推进高效耕作制和“绿色稻+”,推广应用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实施“稻—鱼(鸭)”生态农业模式。

3、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在设施果树、蔬菜栽培集中区域应用,通过配套建设(喷)滴灌设施,实现施肥和灌溉同步进行、一体化管理。

4、大力增施有机肥,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以集中供气项目为依托,大力推广“菜-猪-沼-菜”等模式,加大对当地有机肥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

5、逐步扩大绿肥种植规模,全州绿肥年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

6、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促进施肥方式转变,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

7、加强对肥料市场监管,全面应用达标肥料。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

— 3 — 率达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4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土肥站、农推站、能源办、经作站、执法支队)

(三)农药减量施用措施。

1、全面应用优良抗病虫品种。

2、大力推进“绿色稻+”、间套轮作等高效耕作制和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3、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以特色粮食、蔬菜、茶叶、果树等为重点,熟化优化、协调运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措施,重点推广以生态区域为单元、以农作物为主线的全程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抓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逐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5、强化高毒、高残留农药源头监管,全面建立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实现高毒农药从生产、经营到使用全过程的无缝隙监管,加大禁限用农药清缴打击力度,杜绝甲胺磷等国家禁用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

6、加强植物检疫,严格控制重大危害性生物入侵,强化预警监测监管措施。

7、探索农药等投入品包装有偿回收处置工作试点,统一规范管理,鼓励生产、经营农药的企业、农资店有偿回收包装废弃物。

8、加强正确使用除草剂的宣传力度,严格控制除草剂滥用现象,推进精准定量化施药,引导农户安全合理使用除草剂,大力推广黑膜覆盖、绿肥种植、机械除草等技术。

9、依托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新型农药经营主体等,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进程,以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重点,鼓励开展整建制、全承包统防统治服务作业,提高科学用 — 4 — 药、精准用药水平。建立农企共建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基地,积聚农业部门和企业优势资源,联合开展技术集成、产品直供、指导服务,集成示范一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加快绿色防控产品、高效低毒农药、现代植保机械及科学用药推广应用,示范带动病虫综合防治,促进农药减量控害。到 2020 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 30%以上,农药利用率均达到 40%以上,全州主要农作物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植保站、农推站、经作站、种子站、能源办、执法支队)

(四)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按照省农委安排部署,完成我州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详查,完善农用地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信息。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以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修复为重点,结合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在重金属中高风险耕地集中区域推广应用源头防控、农艺修复、化学钝化、植物萃取等相关技术。(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能源办、土肥站)

(五)清洁生产措施。

1、大力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和无纺布覆盖技术,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推广使用 0.01mm以上标准地膜,并探索进行废旧地膜回收利用试点,逐步提升农膜当季回收率。

2、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秸秆

— 5 — 还田、秸秆生产有机肥、秸秆青贮微贮、秸秆热解气化、秸秆种植食用菌等技术,配套建设秸秆收贮体系。重点推进秸秆养分还田技术,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推广具有秸秆粉碎、腐熟剂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复式作业机具,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到 2020 年,全州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及无纺布覆盖技术面积达30万亩,实现全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75%以上。(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农推站、土肥站、经作站、农机推广站、能源办)

(六)农业标准化工程。围绕提升品质、培育品牌的目标,加快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健全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衔接、严谨配套的地方标准体系;以园区“龙头+基地+农户”为载体,按照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的要求,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进一步加快瓜菜果茶产品、畜禽水产品的“三品”认证步伐,强化证后监管;建立健全检测体系,加大产品检测力度,加强标准化实施监督。到2020年全州建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果菜基地达25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40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比重达85%。(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质监科、经作站、园区办)

(七)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程。以农业部等8部门印发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为引领,在全州选取部分代表不同特点的区域,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化生产,组 — 6 — 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开展示范创建。选择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农业生产基地,集成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实现基地微循环,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3个以上。(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发展计划科、园区办、质监科)

(八)农村污水治理工程。配合环保、住建、水务等部门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为重点,实施好《贵州省新农村环境治理“百乡千村”行动计划(2017—2020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因地制宜做好生活污水分类处理,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能源办)

五、防治计划

(一)初步治理阶段(2017年8月-2018年3月)阶段目标:在全州范围内进行宣传发动,完成调查摸底,落实分解各项具体目标任务。

主要工作:各县市区制定《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按年度任务开展相关工作。

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引导农企对接直供配方肥;探索实施“稻—鱼(鸭)”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园区水肥一体化设施规模累计达2170千米,积极开展茶、果、蔬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州绿肥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

— 7 — 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促进施肥方式转变,肥料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达37%。

2、在兴义、安龙开展农药使用风险监测,做好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建立20个以上的农药规范经营门店;进一步实施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推广高效低毒农药60万亩,应用生物农药1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 24%,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达37%。

3、按省农委要求开展我州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在兴义市开展秸秆腐熟还田技术,项目区内秸秆还田率达65%以上。推广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22.5万亩,推广旱地间套作技术40万亩,推广双降解膜及无纺布覆盖技术面积15万亩,探索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制度。全州建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果菜基地达15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17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比重达 50%。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1个以上。

(二)整体推进阶段(2018年4月-2019年12月)阶段目标:通过工作措施进一步落实,以点带线,以线扩面,整体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全州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机制。

主要工作:

1、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引导农企对接直供配方肥;实施“稻—鱼(鸭)”面积1000亩;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园区水肥一体化设施规模累计达 — 8 — 2344千米。积极开展茶、果、蔬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州绿肥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全州肥料利用率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达39%。

2、继续在兴义、安龙开展农药使用风险监测,做好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建立20个的农药规范经营门店;进一步实施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10万亩,推广高效低毒农药70万亩,应用生物农药12万亩,全州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27%,农药利用率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达39%。

3、完成我州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推广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40万亩,推广旱地间套作技术50万亩,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及无纺布覆盖技术面积18万亩,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稳步推进。全州建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果菜基地达20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33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比重达75%。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1个以上。

(三)全面提升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阶段目标:对整治成果进行巩固提升,全州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主要工作:

1、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引导农企对接直供配方肥;实施“稻—鱼(鸭)”面积5万亩;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园区水肥一体化设施规模累计

— 9 — 达2451千米,全州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3万亩以上。积极开展茶、果、蔬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州绿肥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全州肥料利用率达40%,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2、在兴义、安龙开展农药使用风险监测,做好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加强农药规范经营门店监管,进一步实施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10万亩,推广高效低毒农药80万亩,应用生物农药13万亩,全州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40%,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3、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推广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50万亩,推广旱地间套作技术60万亩,推广双降解膜及无纺布覆盖技术面积20万亩,稳步提升废旧农膜回收率。全州建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果菜基地达25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40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比重达 85%。到2020年,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3个以上。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组织协调推动工作。委属各部门必须按照责任分工认真抓好落实,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调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意识,保障各项措施落实。

(二)把握治理方向,明确技术措施。按照《州人民政府办 — 10 — 公室关于印发黔西南州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要求,深入推进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开展高效植保机械示范展示,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和绿肥种植技术及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及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和无纺布覆盖技术,逐步提升农膜当季回收率;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秸秆生产有机肥、秸秆种植食用菌等技术,配套建设秸秆收贮体系。

(三)加大示范推广,扩大宣传引导。进一步强化试点示范,不断扩大绿色增产增效及绿色高产高效示范面积,大力推进高效耕作制和“绿色稻+”模式。各县(市、新区)在春种和秋种两季均要分别设立1个以上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减量施用示范区,因地制宜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充分发挥示范点宣传带动作用;加大对双降解膜、无纺布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及示范,减少农膜的使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围绕农业节水、减量控害、资源利用、产品安全等主题,举办系列现场交流会和主题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和先进实用防治方法,广泛宣传和交流各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做法。

(四)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监测考核。我委按《黔西南州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州农委关于组建工作组到县蹲点指导脱贫攻

— 11 — 坚秋季攻势实施方案>的通知》(州农通〔2017〕141号)人员分组安排,组织9个督导组分别对全州9县(市、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督导,及时掌握任务落实、资金使用、工作进度、效果评价等情况。对管理不规范、专业人员队伍缺乏、对工作重视不够、效果不好、防治不到位的县(市、区),将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

(五)加大资金投入,提供物资保障。各县市区要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做好相关项目的申报,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投入,同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统筹用于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六)创新方法方式,提升治理成效。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分区域、分步骤,采取工程建设、农艺农机结合、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多种措施,确保种植养殖良性循环、生产生态协调推进,采取多种方式并用综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

(七)各县(市、新区)农业(扶)局应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于2017年11月10日前将联络人姓名、电话报州农委。同时务必于每季季末25日(3月25日、6月25日、9月25日、12月25日)前,将工作开展情况报送州农委。(邮箱:qxntfz_3122931@163.com,联系人:张春林、黄婷婷,电话:0859-3122931)

上一篇:陆游《夜泊水村》下一篇:机关网络安全专题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