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总结

2024-11-15

初中科学教学总结(8篇)

1.初中科学教学总结 篇一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臵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臵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日珥和耀斑发生于色球层。

(2)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最多的一年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最少的一年为太阳活动谷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

②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③影响地球的气候。

④影响地球的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太阳系

(1)太阳系的构成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中心天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

(2)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小行星带的位臵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用肉眼看不到这些小行星,它们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环状小行星带。(4)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

八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轨道跟圆都很接近。

(5)①流星现象

太阳系中的一一些固体小块闯人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

②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这些流星体叫陨星。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科学研究的极好素材。通过对陨石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测定,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从而推算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著名的陨石有中国吉林陨石等。

③流星雨

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就形成流星雨。4.彗星

(1)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3)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5.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1)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 6.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1.宇宙

(1)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间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2)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3)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附近,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1光年约94605亿千米),太阳系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2.宇宙的构成

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星系,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叫总星系,它有约距地球150亿光年的时空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由若干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如下所示: 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哈勃发现星系运动的特点

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②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③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2)宇宙大爆炸论

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不断地延续下去。4.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史 时间

人物

主要学说理论

2世纪

希腊科学家托勒密

创立“地心说”。该学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绕地球转动

16世纪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绕太阳转动 18世纪

康德一拉普拉斯

“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5.恒星的演化

(1)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叫恒星。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很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它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多钟的时间)。(2)特殊的恒星

①超新星:亮度突增到原来的1000万倍以上的新星。它是恒星最激烈的爆发现象。

②爆发结果是恒星完全瓦解成为星云,或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来的部分物质收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终结阶段。

③在银河系里,已发现四颗超新星,其中,以1054年所发现的超新星最为著名,最近发现的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3)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4)恒星的演变过程

6.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演化过程(2)生命的诞生过程

原始大气中甲烷、氨气、水、氢气、二氧化碳等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作用下合成氨基酸、核酸、单糖等有机物,这些物质汇集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蛋白质、核苷酸等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一个由多分子组成的体系,外面有一层膜,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宇宙空间2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①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及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等。2.地球仪和地图

①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就是经线。②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纬线。③赤道: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④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⑤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称为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臵。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臵

①一个经纬度只能确定地球表面的一个点的位臵,地球表面的一个点也只有一个经纬度。

②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通常用“E”表示(如34。E);以西的180。属于西经,通常用“w”表示(如340W)。

③赤道为0。纬线,由赤道到南北两极各分为90。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越往北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越往南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通常以300和600纬线把纬度划分为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3.平面示意图(1)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2)方向

地平面上的基本方向有八个。在地图上常用三种方向表达。①用经纬网表达方向: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用方向指示标表达方向:在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标的箭头所指方向为北。③在没有经纬线和方向标的地图上,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3)图例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2.地壳运动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

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的,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黏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4.火山地震分布及地震灾害预防活动(1)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

(2)地震灾害预防活动

①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强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

②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工作。5.地形

(1)主要的地形特征

①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小。

②山地:山高坡陡,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③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平坦,起伏不大。④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中部地势较为平坦。

⑤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坡度平缓,相对高度小。(2)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

①山顶:等高线封闭,由外向内,海拔增高。②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由山顶至鞍部,海拔降低。③峭壁: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叠合并处。④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⑤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第三节土壤 1.土壤的结构(1)土壤的成分

①土壤是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等构成的。

②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土壤的类型

土壤颗粒

质地

性状

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

颗粒较粗

疏松,不易黏结

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少,粉砂多

颗粒较细

黏性,湿时黏,干时硬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

质地较均匀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3)植物对土壤的作用

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在母质中不断积累。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植物根系有选择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随着生物循环的进行,养分元素在土壤表层不断富集。2.土壤污染及保护

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现状

危害

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积广,流失量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耕地退化、沙化,洪涝加剧,生态恶化

植树种草,综合治理 土壤荒漠化

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最为严重

耕地减少,沙尘暴频发

植树种草,合理开发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仍在不断恶化

农产品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监测和综合治理 第四节地球上的水体 1.水体的分类

地球上的水中96.53%是海水,只有2.53%是淡水。淡水又可分为冰川水、地下淡水和其他水体。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只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2.水循环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通过水体的相互转化和水分交换,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宇宙空间3

3.水资源

①全球有60%的地区水资源缺乏,供水困难。

②我国是世界“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供水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2)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充分利用。②防治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

③修建水库,进行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天气与气候(1)天气的概念

①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②天气现象:晴、阴、雨、雪等。

③天气要素包括: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2)气候的概念

①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态通常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

②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2.人工降雨(1)冷云人工降雨

①用飞机或气球把冷冻剂_一干冰喷撒到云中,使云内的温度迅速下降,这样过冷水滴极易冻结,从而可形成大量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②云内播撒碘化银,形成大量人工冰核,从而使云中形成很多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2)暖云人工降雨

用飞机(或高炮、火箭)向云层播撒氯化钙、氯化钠等吸湿性强的微粒,将这些微粒作为凝结核,在云中吸收小水滴,小水滴相互碰撞合并成为雨滴,降落为雨。3.空气质量报告(1)空气质量报告的概念

空气质量报告是通过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它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首要污染物”等指标。(2)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数值形式,分组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4.人类与气候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产生影响,包括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2)城市“热岛”现象

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形成一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云雾增多的特殊气候。

物质科学1

3.物质的密度

(1)公式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单位:克/厘米3或千克/米3,1克/厘米3=l000千克/米3。(3)测定:①主要仪器:天平、量筒(或量杯)。

②固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m,用量筒(或量杯)测出物体的体积V(形状规则的物体,可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后计算出体积;不规则的物体通常用排水法),然后运用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密度ρ

③液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空的烧杯的质量m1,用量筒量取适量待测液体的体积V,将液体倒人烧杯中,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则待测液体的密度为ρ=(m2一ml)/V。

(4)密度的应用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并可用于计算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4.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1)具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的固体叫做晶体。

(2)特点:晶体吸热达到熔点时,就开始熔化。在晶体在B点开始熔化,B点对应的温度T即为熔点,在B-C的过程中,吸热不升温,且固态物质逐渐减少,液态物质逐渐增多,到C点全部熔化成液态;CD段是液体吸热升温过程。(3)晶体熔化的图象

(4)熔化和凝固的关系: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5)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晶体的熔点保持不变,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5、沸腾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的高低 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④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其中减少蒸发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喷灌和滴灌,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分在传输中的渗漏和蒸发。

蒸发吸热,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沸腾之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并有气泡产生,这时的气泡中主要是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并有响声出现且逐渐增大。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这时水底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汽释放出来,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低沸点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医疗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就是利用低沸点物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局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组织。

(3)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譬如气体打火机以及液化石油气内的液体都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在常温下液体化的。火箭的燃料液态氢和液态氧也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制得的。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4)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主要用到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在冰箱内(即冷冻室)要吸热使温度降低,在冰箱外(散热器)要把吸收的热放出。故在冰箱内冷冻室里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使液体变成气体。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缩并在散热器放热使之液化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吸热变成气体。如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说明:它们基本上都是空气中水蒸汽形成的,形成的位臵为:云、雪、雨在高空,雾在低空,露、霜在地面。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而成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

霜: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物质科学2

5.我国水资源的情况、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相关防治措施

①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是世界“贫水国”之一。

②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很不平衡:夏季丰富,冬季短缺,南多北少。(2)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剧增的同时,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引起的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3)水污染的相关防治措施:①工业上,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②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③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4)水的净化方法: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等。2.大气压强

(1)大气会从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如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吸管吸饮料、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脱落等。(3)大气压的变化

①离地面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小,因此大气压强也就越小。②一般情况下,晴朗天气的气压较阴雨天气的气压高。

(4)大气压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毫米汞柱等。海平面附近的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x105帕= 760毫米汞柱。(6)大气压的测量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包括水银气压计与无液气压计。

7.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污染物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烟尘排放、土地沙漠化等。(3)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4)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减少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及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量。

②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1.物体的运动

(1)物体位臵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① 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③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做参照物。2.速度与平均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量。

②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它不随运动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路程的改变而改变,且速度是一个定值,公式为V=S/t,式中S是指在,t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③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3)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公式为V=S/t。①时间的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除了用钟表外,实验室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间隔。②长度的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m)、纳米(nm)等。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

I km=1000 m=103 m,l dm=0.lm,l cm=0.01 m,1 mm=0.001 m, 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通常根据被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数。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可选用游标卡尺等。3.力

(1)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做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2)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4)力的三要素:习惯上,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①重力是指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作用点:物体的重心。②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③重力的大小:G=mg, 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其值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牛/千克。(6)摩擦力

①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③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有利摩擦:使接触面变得粗糙,在接触面上添加增大摩擦力的材料,增大接触面的压力,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使接触面变得光滑,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7)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得越长,它的弹力就越大。弹簧测力计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4.力的测量及图示

(1)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①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其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②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点: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选择量程,判断最小刻度值。另外,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作力的图示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②线段上箭头的方向必须跟力的方向一致。

③线段的长度(包括箭头在内)跟力的大小成比例,同时要标出单位线段表示的力的大小。

物质科学 物理3

5.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6.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描述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均无关。7.压强

(1)压力: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压强

①概念:压强是指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反映了压力的作用效果。②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③公式:F=P/S(3)运用公式计算压强时的注意点

①压强的大小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共同决定的。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②受力面积不是指物体的表面积,而是指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的那部分面积。

③此公式适用于固、液、气体的压强的计算。(4)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强:一是增大压力,二是减小受力面积。②减小压强:一是减小压力,二是增大受力面积。(5)液体的压强

①产生的原因: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不仅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而且液体内部对容器内的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特点: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8.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起的力称作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浮=G排。(3)计算浮力常用的方法 ①阿基米德原理

②称量法:F浮=G物一F,其中F为物体浸入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③压力差法:F浮=F1一F2。

④平衡条件法:F浮=G排,一般指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9.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l)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臵,压强越小。(2)实例

①机翼模型: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②地铁站台上设臵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内的位臵候车。这是由于飞驰而过的地铁列车的速度很大,造成了安全线以外的站台边缘处的压强小,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指向列车的压强差,人若站在安全线以外,就很容易被地铁列车卷走。

1.电路的组成(2)通路、开路与短路 ①串联电路的特点

I=I1=I2,U=U1+U2,R=R1+R2。②并联电路的特点

I=I1+I2,U=U1=U2,1/ R=1/R1十1/R2。2.电流

电流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科学上把正电荷的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大小用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多少来衡量,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注意点①正确选择量程。被测电流不得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应先拿电路的另一个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最大量程的接线柱,如果指针偏转太小,再使用较小的量程。②电流表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③使电流从电流表的“十”接线柱流进,从“一”接线柱流出。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3.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必要条件。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见的电压值: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我国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220伏。欧洲的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110伏。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为36伏以下。(2)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的注意点

①正确选择量程。

②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的部分电路并联。

③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在跟电源正极相连的那一端。④测量时,在电压表上读数的方法与电流表相似。4.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为Ω。

(2)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

(3)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对材料、横截面积不变的导体,通过改变接人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而使电阻发生改变。

使用时必须注意,要使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丝的长度可变,通常使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就行。5.欧姆定律

(1)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公式为:I=U/R。

(2)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R=U/I,测量得到U和I,根据公式求出电阻。(3)伏安法测电阻的要点

①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达到最大。②多次测量后求出电阻的平均值,得到实验结果。6.磁现象

①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②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③任何磁体都有磁性最强的两端,分别为N、S两个磁极。

④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磁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中均有很广泛的应用。

(2)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3)磁场

①基本性质:它对放人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②方向:磁场具有方向性。将一个小磁针放人磁场中任何一点,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③表示方法:用磁感线表示,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的切线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4)电流的磁场

①直线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若用磁感应线表示,直线电流的磁场是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其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与永磁体不同的是,螺线管的南北极可随电流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判定依据是右手螺旋定则,即安培定则。螺线管的磁场强弱会随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多少的改变而改变。电流为零时,磁场也随之消失。7.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l)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磁场。

②导体必须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③导体必须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3)感应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物质科学 物理4

8.常用电器

常用电器有电话、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9.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家庭电路由电源引线、电能表、闸刀开关(断路器)、保险盒、插座、灯座、开关和家用电器组成。

(2)家庭电路的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人电路的,控制各种用电器工作的开关必须与用电器串联。(3)火线和零线

家庭电路由外面的低压供电线路供电,其中一根电源引线是火线,另一根电源引线是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 V的电压,火线和大地之间也有220 V的电压。正常情况下,零线和大地之间没有电压。

辨别火线和零线可用测电笔。测电笔由笔尖金属体、电阻、氖管、弹簧和笔尾金属体组成。用测电笔测一试时,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4)熔断器、断路器的作用

①熔断器有封闭管式熔断器和敞开插入式熔断器两种。当电流过大时,熔断器内的保险丝会自动熔断,避免导线或用电器损坏.以免引起火灾。熔断器一般装在电器设备上。

②断路器可替代闸刀开关和熔断器。当电流达到额定值的一定倍数时,可以在几分钟或几秒钟内自动切断电路,从而起到电路过载或短路的保护作用。断路器一般接在火线上。10.电磁知识的应用(1)电磁感应现象

由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是一种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

①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实际发电机分为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

交流发电机的电路中产生的是交变电流(简称交流),在交变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一号为Hz我国电网以交流供电,频率为50HZ ②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制成的。电动机使用方便、效率高、无污染、体积小。

③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及磁悬浮列车都是根据电磁铁的原理制成的。电磁铁是根据螺线管磁场的强弱控制原理制成的,由通电螺线管和铁芯组成。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强弱和方向都可通过改变电流来控制。

④磁带、磁卡等是利用磁性材料记录信息的产品磁记录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1.波

①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波。②乐音

声音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声音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很舒服。人们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如歌唱家的声音、演奏家演奏的乐曲声等。乐音的三个特点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③噪声污染

与乐音相对的是噪声。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是国际公害。

④电磁波

电报、电话、电视、广播、互联网的信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①声与信息传播

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等都是声传递信息的实例。另外,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利用超声波可以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②电磁波与信息传播

人们交流信息的方法最早依赖于语言和信号,有了利用电磁波原理制成的现代通讯工具,使人们进行远距离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渠道更通畅。

2.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 × 108米/秒。

(3)光在不同物质里的传播速度 c>v空气>v水>V玻璃。

(4)光的反射现象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时,光会在障碍物的表面发生反射,并改变传播方向。一般来说,各种物体的表面都能反射光,我们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人了我们的眼睛。(5)光的反射定律

①内容:如图8一6,反射光线OB与人射光线AO、法线MN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BOM等于人射角∠AOM。②注意点:要抓住一面、一点、两角、三线,即镜面,人射点,反射角和人射角、反射光线、人射光线和法线。③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6)①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平面镜或其他表面是光滑的物体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行进的方向。

②漫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上时,反射光线并不平行,而是向着各个方向反射。漫反射可以使人能在各个不同方向都看到物体。(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学仪器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像。②实像:实际光线通过像点的像。

③虚像:物体上的某一点S发出的光线,如果其在传播方向上不能相交于一点,但其反向延长线却能相交于一点S’,那么S’是S的虚像(实际光线不通过像点)。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与物体等大,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即像到镜面的距离一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⑤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可以成像;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如可用平面镜制成潜望镜。

(8)光的折射现象

大量实验表明,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改变的现象。(9)光的折射规律

①内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如图8一7,折射光线BO与人射光线AO、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与人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由空气斜射人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时,折射角r小于人射角i。光由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r大于人射角i。光垂直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折射角等于0。②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如果光逆着折射光线射人,其折射光线也将逆着人射光线射出。

③有反射光线不一定有折射光线,有折射光线一定有反射光线。

3.透镜与眼球折光系统(1)透镜

①透镜可分为凸透镜与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②凸透镜成像原理

物距

像距

像的情况

应用

正或倒

放大或缩小

虚或 实

U>2f

另一侧 f<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F<u<2f

另一侧 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幻灯机 u<f

同侧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3)眼球折光系统

①人的眼球里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焦距通过晶状体、房水、玻璃体的共同作用进行调节。人的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发出的光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②来自远方的光,经折光系统折射后,若成像于视网膜前,就是近视眼,近视眼应当用凹透镜来矫正。

③若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就是远视眼,远视眼应当用凸透镜来矫正。

物质科学物理5

4.电磁波(1)太阳光的组成

太阳光包括可见光、红外线与紫外线。棱镜可以将可见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不同的光。各色光有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红光之外的是红外线,紫光之外的是紫外线。这两种光人眼看不见。①红外线的应用

烤箱、浴室取暖灯、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等。②紫外线及其预防

适度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医院里常用紫外线等来灭菌。此外,紫外线还可用作防伪标记。

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轻者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因此在太阳辐射较强的季节,应注意使用防紫外线的用品,如防晒霜、防晒伞等。(2)色光的混合

人们发现,红绿该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监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如彩色电视机画面_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3)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下射线等。1,能的形式

能的形式有:机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物质能等。2.机械能

(1)动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2)势能

①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处的高度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所处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②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材料以及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3)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单摆、滚摆的运动充分表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机械能=动能+势能。

(4)机械能守恒定律 物体具有的势能和动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果没有摩擦等阻力,那么在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机械能守恒定律反映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不存在阻力的条件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动能的减少量恰好等于势能的增加量;反之,势能的减少量恰好等于动能的增加量。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优点是:不需要考虑过程的细节,只要满足守恒条件,则初态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一定等于末态的动能和势能之和。3.机械功

(l)概念:功是作用于物体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3)公式:功=力×距离,即W=FS。(4)力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例如人用力推一个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一个人举着一个物体不动,力都没有对物体做功。②物体不受外力,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虽然通过了一段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也没有做功。

③物体通过的距离跟它受到的力的方向垂直,这种情况中虽然有力的作用,物体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这个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例如人在水平面上推车前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车虽然通过了距离,但在重力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而重力没对车做功。

(5)功与能的关系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则这个物体就具有能。正在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4.杠杆

(1)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2)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①杠杆能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

②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

③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支点与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3)求力臂的步骤

辨认杠杆,确定支点,作出动力、阻力的图示,将动力和阻力的图示延长,得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再从支点出发分别向二力的作用线作垂线,便得这两个力的力臂。(4)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 L2。(5)杠杆的分类

杠杆种类

特 点

应用实例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l1>l2

动力小于阻力,Fl<F2

开瓶器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l1<l2

动力大于阻力,F1>F2

钓鱼杆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l1=l2

动力等于阻力,Fl=F2

天平5.滑轮

(1)定滑轮的结构和作用

工作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的结构和作用

动滑轮的实质是L1=2L2的省力杠杆,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滑轮组的作用

滑轮组既可省力也可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n段绳子拉物体,拉物体所用的力F就是物重的n分之一,即F=G/n,其中n表示拉物体的绳子数。6.功率

(1)概念:功率是用来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3)公式 P=W/t P=FV 机器的功率是指机器对外做功时输出的功率,每台机器都有各自最大限度的输出功率,对于需确定功率的机器,由P=Fv,可知牵引力跟速度成反比。(4)机械效率、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其关系

有用功

对人们有用的功瞻,即机械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额外功

对人们没用又不得不做的功‰,即机械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总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W额

机械效率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或者说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即:η=W有/W总=W有/W有+W额

(5)有关机械效率的注意点

①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没有单位。实际机械的效率总是小于1,即η<1(理想机械时:因为W额=0, W有 =W总,所以才有η=l)。

②总功是人们利用机械时,动力对机械做的功。如果动力为F,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s,则:W总=Fs。

③在实际计算中,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时,有用功W有=Gh;沿水平面使物体匀速运动时,有用功等于克服摩擦做的功,即W有=fs。在计算η时,根据题目条件正确确定W有和W总是解题的关键。

④机械效率的大小取决于W有与W总的比值,它与利用机械是否省力无关。有时与W有的大小也无直接关系,W有大,η不一定就大。7.电功与电功率、热量

(1)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电功:公式为W=UIt,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千瓦时(kW•h)。换算:1 kW•h=3.6× 106J。

(3)①电功率是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②计算公式:P=W/t、P=UI。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为W),千瓦(kW)。1 kW=1000 W ③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 .原理:P=UI;电路图;步骤。

.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时,应调节滑动变阻器,使伏特表读数为额定电压U额时,再读出安培表示数I额,代入P额=U额I额中计算。

(4)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Q=I2Rt,单位为焦。

(5)电热器的原理是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发热体。

(6)电功、电功率、热量的比较

物理量名称

表达式

单位及符号、换算关系

注意 电功形

W=Ult W=Pt

焦(J),千瓦时(kW•h)

lkW•h=3.6×106J

公式中各量的对应关系,电能表的用 途及读数方法

电功率

P=W/t P=UI

瓦(w),千瓦(kW)1kW=1000W 当U实

=U额 时,P实=P额

热量Q

Q=I2Rt

焦(J)

在纯电阻电路中,计算热量可利用Q=W ①正确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关系

有的同学认为“电流做功越多,电功率越大”,这是错误的。电功率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用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来表示。所以这里包含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只有在时间相同的前提下,做功多者功率才会大。若缺少时间这个因素,功率大时只能说明做功快,做的功不一定多。②注意电功和热量的区别

如电炉、电烙铁、电饭锅,电流做功时将全部电能转化为内能,Q=W。而电风扇工作时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只有少部分能量转化为内能,因此电风扇发热时惟一使用的公式是Q=I2Rt(R为电动机线圈的电阻),而绝不能使用Q=W = UIt(其中U为电机线圈两端的电压)来计算转化的内能,因为此时W>Q。③注意电功率P= UI和热功率P=I2R的联系和区别

在电路中只有电阻元件时(即纯电阻电路),电功率和热功率是相等的。当电路中有电动机、电解槽等用电器时,电能要分别转化成机械能、化学能等,只有一部分转化成内能,电功率大于热功率。(7)正确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

①“PZ220一25”的意思是:PZ一普通照明灯泡,220一额定电压220伏,25一额定功率为25瓦。使用各种用电器一定要注意它的额定电压,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才正常工作。

②当用电器的工作电压不是额定电压时,它的实际功率不等于额定功率;当工作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当工作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用电器有烧坏的危险。

③一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但它的实际功率有无数个。实际功率会随着实际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的实际电功率。

物质科学物理6

8.核能的利用(1)裂变和链式反应

裂变是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在裂变过程中,导致一系列原子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的反应称为链式反应。(2)聚变和热核反应

聚变是使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由于聚变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也称为热核反应。(3)放射性及其应用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都会产生肉眼看不见、能量很高的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这些射线大剂量时会对人畜造成很大的伤害,但若用较小的量并谨慎地加以控制时,射线也可以用来探测机械设备、选育种子、治疗疾病等。(4)核能是原子核变化时释放的能,获得核能一般有两条途径: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目前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核裂变将核能转化为电能。原子弹是根据裂变的原理制造的,氢弹是根据聚变的原理制造的,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9.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做功和热传递。(2)做功和热传递的区别(3)内能、温度和热量的比较

概念

量的类型

单位

日常生活中“热”的不同含义 内能

物体内部大量做无规则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状态量,对应的是某一个时刻

J

“摩擦生热”,意思就是物体经摩擦后,内能会增加

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状态量,对应的是某一个时刻

“热”表示温度高,如“今天天气很热”,意思说今天气温很古同 热量

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其本质是内能,是物体与物体之间传递的内能

过程量,对应的是一段时间

J

“蒸发吸热”,意思是液体在蒸发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10.能量的转化与传递(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从本质上看,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所区别的。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一种形式能量减少了,而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却增加了。能量的转移是指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了,而另一个物体同一种能量却增加了,但能量的形式保持不变。

能量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规律。“永动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它违背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与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例如热能可以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而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可燃物可以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成内能,但不可能将内能自发地转化成化学能。(2)化学能与内能的转化

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过程,就是将贮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其单位为焦/千克。

(3)生物体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①生物质能来自生物体,源于太阳能,是一类可再生能源。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中,其表达式为:

②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一部分供给生物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热能而散失。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将贮存在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其表达式为:

第二节能源与社会 1.能源(1)能源的概念

凡是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可以叫做能源。

(2)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的广泛性

可再生性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资源

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地热、沼气、潮 汐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

核能、油页岩等

二次能源

如电能、沼气、汽油、焦炭、蒸气、工业余 热等(依靠其他能源来制取)(3)煤、石油与天然气的比较

能源

重要性

元素组成 主要分类

用途

我国第一能源

碳元素

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燃料、化工原料

石油

我国第二能源

碳、氢元素

汽油、柴油、煤油等

燃料、化工原料

天然气

我国重要能源

碳、氢元素

燃料、化工原料(4)水能、风能、原子能的比较

能源

能源来源

能量转化途径

主要特点

水(江河)能

太阳辐射能

水的势能一水的动能一电能

第三大能源,无污染,可再生

风能

太阳辐射能

气压差一空气的动能一电能

无污染,不会枯竭,但不稳定

原子能

核变化释放

核能一热能一机械能一电能

能量巨大,可控制,需防护

目前,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这部分能量为人类和动物界的生存提供了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2.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能源与人类的关系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之一。人类文明的每一进步,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是一部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历史。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的能源消费大幅度增长。世界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生物化石能源将在几十年至200年内逐渐耗尽。另外,大量矿物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人类在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我国的能源状况

我国是个能源大国,水力资源居世界第一,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水电站,设计容量为1842万千瓦,堪称世界之最。煤的储量居世界第三。石油、天然气正在不断探明中,据报道: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近来发现了丰富的油气层,埋藏的石油达500亿吨,天然气达8万亿米3。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年耗能不足1吨标准煤,不及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人均年用电600千瓦时,约为世界人均的1/4,可见我国又是一个能源穷国。(3)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和氢能、核能、生物质能是七种新能源。①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是人类最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理论计算表明,太阳每秒钟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多万吨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因此,地球上每年获得的太阳能是十分巨大的。直接利用太阳能的途径有:利用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通过光电转换装臵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②氢能源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等优点,也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能源。目前该能源没有推广的原因是还没有廉价制氢的方法。

③核能是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也叫原子能。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的,它的核心是反应堆,反应堆里放出的核能转化为高温蒸气的热能,再通过气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核电站的特点:消耗的“燃料”少,只需要很少的核燃料,就能产生大量的电能;成本低,1 kWh电能的成本要比火电站低20%以上。我国浙江秦山核电站(1991年建成)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运行发电,预计到2010年,我国核电站的功率可达5 × lO7kW。

生命科学1

第一章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严谨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都有应激性。(4)都有生长现象。(5)都能生殖和发育。(6)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上述基本特征是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2.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观察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物体或细微结构。(1)显微镜的结构

包括镜座、镜柱和镜臂、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镜筒和物镜转换器、准焦螺旋、目镜和物镜等。其中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的最重要部分。(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光线经反光镜反射,通过玻片标本、物镜、目镜的折射后,将所观察的物体放大,然后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像。注意: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其操作步骤为:取镜→安放→对光→调焦距→放玻片→观察。观察前,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不让它接触玻片,否则会压碎玻片,损坏物镜(透镜);观察时,一定要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避免物像一晃而过,或根本没有觉察。(4)计算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

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目镜的放大率×正在使用的物镜的放大率。3.常见生物的种类、形态及生活特性

(1)常见的动物类群

(2)常见的植物类群

4.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冈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物种丰富,特有属、种繁多,起源古老,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①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第二节细胞

1.制作临时装片。绘制生物图

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微观结构时,必须把待观察的生物材料制成玻片标本,使光线能够直接透过。玻片标本有切片、涂片和装片三种。(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①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的内侧表皮上撕取一层很薄的表皮,放在水滴中。③用镊子展平,盖上盖玻片。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用镊子挑起另一端,然后轻轻放下玻片,以避免产生气泡。

④为能观察清楚,用稀释的碘液或红墨水进行染色。滴一滴碘液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使染液浸润到整个标本。(2)绘制生物图的要求 ①科学性和准确性。

②各部分的比例要合理,大小、位臵要适中。③绘图及注字要用铅笔。

④线条要均匀一致,用圆点衬阴表示明暗和颜色的深浅,不能用铅笔涂抹。2.细胞的结构(1)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相同的结构,它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但是植物细胞还含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一般没有这些结构,这也是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菌的细胞没有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植物、动物和真菌的细胞都具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3.细胞的分裂及其意义(1)细胞的分裂

细胞的分裂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细胞核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2)细胞分裂的意义

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而DNA就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细胞分裂实现了染色体的复制与均分。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

物质相同。

4.细胞的生长与分化(1)细胞的生长

是指细胞由小变大的过程。生物体的生长指生物体内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2)细胞的分化

随着细胞的增殖,细胞数量增多,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逐渐出现了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相异的细胞变化的过程,称作细胞分化。5.组织、器官和系统(1)组织

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可以形成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这一细胞群即组织。植物的基本组织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等。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2)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被子植物由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等六大器官构成。人体由心脏、肺、脑、胃、骨、血管等器官构成。(3)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人体由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等八大系统构成。

多细胞生物有明显的结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个体。

第三节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物分类的单位、方法和检索表(1)生物分类的单位与方法

现代生物学家根据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和形态结构的特点,用七个等级对生物进

行分类,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一类。(2)分类检索表

分类检索表是鉴定生物种类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查阅检索表可以帮助我们初步确定某一生物的科、属、种名。2.种群(1)种群的概念

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2)种群的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3.生物群落(1)生物群落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2)群落的分层现象

在森林群落中,高大的乔木组成乔木层,灌木和小树组成灌木层,草本植物组成草本植物层,苔藓和地衣等植物组成苔藓地衣层,形成垂直分层现象。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也有类似的垂直分层现象。(3)植物群落和植被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被覆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4.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圈还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许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类型

(3)生态系统的成分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常常相互交错成网状,称为食物网。(5)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后开始,并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最后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则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5.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物一方面受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光、水、温度、食物、风等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类的活动)又对无机环境及其他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现存的各种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即适应的普遍性。如仙人掌的叶刺、肉质茎对干旱环境的适应;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对光照强度、水分蒸腾作用方面的适应;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土壤穴居生活的适应;极地狐和沙漠狐的体形等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此外,更具典型意义的是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有两个地方因为格式原因传不上来(不好意思~~)两个地方都是图表,第一处是动物分类(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和植物分类,比较重要,不过这两张表我记得初一上的科学书上有的,还有图画配,就是看的时候可能要自己补充些细节,第二处是生态系统,没什么大问题的,注意下~!

2.初中科学教学总结 篇二

关键词: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

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认为,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单纯的记住一个现象、一种结果、一项规律更重要, 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现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实例归类总结。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 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实验推理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归纳法、类比法、比较法、图像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 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确定其中一个因素对被研究对象的影响情况, 首先, 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 也就是排除其它干扰因素, 只改变这一因素, 观察该因素的变化对被研究对象的影响情况, 找出内在的规律, 这就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探究性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强) 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研究电流与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转化法

有些物质的形态通常是看不见的, 可以通过该物质产生的各种效应来研究, 也就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研究该物质。例如, 风是看不见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风产生的效应如被风刮起的尘土、树叶、烟、旗面、水波来判断风向、风速。这种研究问题方法就是转化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大气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大气压产生的现象来认识它;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发光亮度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以及电流的大小;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中的小磁针的北极所指的方向来判断磁场方向;在磁体周围撒一些铁屑来判断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时,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磁铁能够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确定;音叉发声时的振动不易观察, 我们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 通过观察水面的振动来判断, 也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并接触用细线吊起的乒乓球, 通过乒乓球的振动来判断。在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 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塑料泡沫颗粒,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通过观察塑料泡沫颗粒的振动的高度来判断鼓面的振幅。

三、实验推理法

有些特定实验条件不易达到或不能达到, 我们可以通过使现有的实验条件逐渐接近要达到的特定实验条件, 通过现有的实验规律进行科学推理, 得出特定条件下的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实验推理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 通过大量实验得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 如果受到的摩擦阻力逐渐减小, 小车的运动速度变化会逐渐减少, 据此可以推理得出:假如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不受摩擦阻力, 小车的运动速度将保持不变, 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时, 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入玻璃罩内, 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 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 根据这一规律可以推理得出:假如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 在周围的人将听不到铃声, 据此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四、等效替代法

某些物体的物理量由于受到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的条件限制, 不可以或很难直接进行测量, 可以通过测量与之有相同效果的物体的物理量来进行研究, 从而得出相同的结论,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要研究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易于理解, 便于操作。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在著名的“曹冲称象”故事中, 大象的质量太大, 在当时的条件下不便于直接测量, 可以测量与之效果相同的石块的总质量, 从而得出大象的质量;在电路中, 一个电阻可以等效于几个电阻, 几个电阻也可以等效于一个电阻, 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是利用了等效的思想;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 若干个分力可以等效于一个合力, 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作用效果相同的若干个分力。

五、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法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摒弃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 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 有时为了更加形象的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 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 借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 但却能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与事实, 方便地解决问题, 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 通过光线研究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洪水季节, 江河中的水有时会透过大坝的底层从大坝外的地面冒出来, 形成“管涌”, “管涌”的物理模型就是连通器;杠杆是一种理想模型, 杠杆在实际使用时, 都会发生形变, 这个形变可以忽略不计。因此, 我们就把杠杆理想化, 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 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 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原理。

六、归纳法

在研究某一现象的规律时,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与之有关的所有现象都列举出来, 而是通过大量与某一现象有关的事实, 从中找出共同的规律,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归纳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光在同一中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分子运动论;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牛顿第一定律, 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压强规律;杠杆的平衡条件;功的原理;欧姆定律;焦耳定律,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磁感应;能量守恒定律。

七、类比法

有些物理现象、概念比较抽象, 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和记忆,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事物来类比, 找出类似的规律, 类比的对象要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类比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抽水机类比电源;用速度类比功率。

八、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便于理解、记忆和区别。初中物理应用实例: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比较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比较蒸发和沸腾的条件、剧烈程度、特点、吸热;比较乐音和噪声;比较电动机和发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工作过程、能量转化;比较火电站、水电站、风电站、核电站, 太阳能电站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能量转化、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可持续发展情况。

九、图形法

3.初中科学教学总结 篇三

关键词:科学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

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教学,但是,当前初中科学教学仍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措施进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一、加强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采用以科學探究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我们居住的地球”,这一章节主要注重人类与地球关系的讲解,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家园建立的艰辛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以科学探究的方式,结合生活实际,如将地球比喻成篮球,通过探究篮球的形状特点,从而加深对地球科学现象的理解。由于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科学基础,这就给教师减轻了负担,更有利于科学教学的开展。但是,七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科学学习方法不到位的现象,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课堂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做好课堂材料的收集,如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准备好科学课程课件后,然后开展教学。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怎么证明地球形状是圆的?”然后引入关于地球的图片或资料,教师可以引用航天员所拍摄的地球照片,使学生充分了解地球的形状。新课程提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新课程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而开展科学课程。在小组合作教学中,首先学生需要收集相关资料,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从科学教育理论方面分析,科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即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学,这就要求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科学知识,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优势,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内容“空气”,空气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这一章节教师可以从空气的成分和用途进行空气知识的讲解,然后安排一些实验教学,从而对空气中的成分进行验证。在实验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提出问题,如“空气中有哪些物质?”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空气中有水、氧气等,而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有水、氧气、二氧化碳、灰尘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空气中的成分进行验证,并收集证据,最后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践操作,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不仅要求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并以实验课堂为主,例如探究物体的密度,教师可以对小石头的密度进行验证,密度公式一般为ρ=m/V,从公式中可以得知,物体密度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决定。密度实验中,需要弹簧秤、量筒等器材,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如果实验中没有量筒,而只有弹簧秤器材,怎么才能测出物体的密度?”通过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先用弹簧秤测出小石头的质量,然后称出水和烧杯的总量,从而计算溢出水的质量,根据水的密度,就可以计算出石块的体积,最后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传统的实验课堂,教师把学生所需要的实验器材都提前准备好,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发展,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实验中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下,要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并以实验教学为主,使学生在科学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瑶珍.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2]赵峰.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郑晓燕.上海市初中科学与生命科学学科教学衔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赵忠信.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践研究.成功:教育,2012(8).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瓯海实验中学)

4.初中科学教学总结 篇四

2014学年第一学期初中科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回顾一个学期来的教研工作,我们觉得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科学老师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下,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一定起色,顺利完成了学期初预定的目标。对几点重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重视整体素养提高。

新学期开始,要求分备课组学习了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认真领会了《课程标准》精神,按照课标要求进行教学。新版《科学》教材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教材,内容体系上、学习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要求每位任教科学的教师研究课标和教材,希望老师们能对科学教材有个整体的把握。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全体科学教师都非常珍惜每一次的活动机会,积极准时参加教研组活动。在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把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相互研讨科学课的教材教法,交流心得体会。大家都认为收获很多,启发很大。不管是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重视教学常规工作,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我们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学期初就认真制定了本学科的教研组工作计划,要求分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同年级统一进度,做到资料共享。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同时,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吸收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共同为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懈努力。

三、加强校际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组力求与实验中学、第二外国语学校等建立联系。本学期,有幸参加了二外的大教研组活动,在活动中,除听了两节研讨课外,各位老师认真听取二外教师的发言,而且每位老师都谈了自己的看法,积极交流,受益匪浅。另外大家共同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大家献计献策,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好最大效益。

四、注重活动开展,丰富学生生活。

本期以“小科学家”培养计划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一是开展了初中学生实验能力竞赛,二是开展了初中学生科技小论文评选活动,三是开展了第二届“科达杯”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竞赛活动。学生对这些活动都非常感兴趣。通过活动,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受到学生及家长们的欢迎和好评。

5.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篇五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科学问题的能力等。

思与问有成效,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不断寻找答案:

(1)要认识学生个体。学生是小大人,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和约束学生。

(2)要有高尚的师德。教师要热爱学生,用心去认识、理解、关怀学生,做到一言一行总关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发,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3)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知识,多方面的才能。

(4)要赏识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

(5)要有幽默的性格,用风趣的课堂语言诠释着学科知识。

6.初中科学教学设计反思 篇六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科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科学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科学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科学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科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科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科学的能力。

3、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4、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科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总之,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初中科学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与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1.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反思

2.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3.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4.《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5.《将心比心》教学设计与反思

6.初中化学的教学设计反思

7.初中体育《前滚翻》教学设计及反思

8.《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9.《中秋与重阳》教学设计与反思

7.初中科学教学总结 篇七

关键词:科学史,初中科学教学,教育价值,教学应用

一、科学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必要性

科学史是研究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科学教育的一种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已逐渐受到各国科学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并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此目标体现在科学课程内容的五大领域中, 分别为:“科学探究 (过程、方法与能力) ,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在现有的课程教材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第二、第三、第四领域是显性和到位的, 也引起师生们足够的重视, 而第一、第五领域明显是以综合为特色和要求的, 其内容均渗透于其他三个领域中。

在“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 《标准》明确突出了科学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 许多教师对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的认识还是存在着诸多的偏差和不足, 而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如对科学史的教育仅简单地理解为对科学史事实的记诵教育, 而没有将科学史所蕴涵的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渗透其中;没有通过科学史的再现让学生逐渐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内含的人性、科学的方法与科学的精神等。而这些方法与精神和科学知识一样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学史, 应打破历史事实的硬壳, 充分展现科学史内在的价值。

二、重视新课程标准理念, 充分利用科学史教育价值

1. 以史激趣, 引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 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才能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学习卵生动物时, 介绍爱迪生坐鸡窝“孵蛋”的故事;在学习光学初步知识时, 介绍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陷入“追光”问题的深思, 等等。这样寓史于教、史教相融的教学形式, 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幼年时的“幼稚”, 不再认为科学是从一些天才的头脑里蹦出来的, 从而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 激发学生探究客观世界的浓厚兴趣。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坚持将科学史渗透到课堂中, 对促进学生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以史为证, 感悟知识曲折的形成过程。

当然,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 不是为了给科学知识裹上一层“糖衣”, 增加学习科学的趣味性, 而应该让学生感悟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

在学生学习原子结构模型时, 可结合课本材料, 突出介绍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发现原子核→波尔提出“行星轨道模型”→现代的“电子云模型”→夸克的发现近两百年的科学研究历程, 使学生领会到科学发现有时是几代科学家锲而不舍、接力棒式长期研究的结果。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特定时代或特定条件下科学研究活动的产物, 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 科学理论具有相对性, 也让学生领悟到科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与执着, 领悟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

3. 以史立范,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方法。

在学生学习《神奇的激素》这一节内容时, 让学生体验达尔文、温特等科学家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建立的合理假说, 对实验的精妙设计, 对实验结果的科学解释, 之后再让学生运用科学家的研究方法, 自己重复达尔文实验。这样将科学方法与科学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既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做的, 又学会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使科学方法的教育更具有操作性, 让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更能体会到成功的自豪感, 从而提升他们自觉掌握科学方法的积极性。

4. 以史提能,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史也是科学方法的历史, 科学史一再证明, 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往往与他们运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有关。许多科学家都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如伽利略开创性地运用定量描述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者法拉第认为表达物理思想的最好方式是构造相应的物理图像;而建立经典电磁学理论的麦克斯韦则认为数学公式才能最深刻地表达事物的本质;爱因斯坦善于通过直觉思维洞察事物的本质, 并用探索性演绎方法构造理论体系, 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科学巨匠们独到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渗透到知识传授中,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5. 以史作鉴, 培养学生博大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完善过程中形成的, 并规范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 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爱”, 热爱科学, 热爱科学事业, 热爱祖国, 热爱人类社会。单纯通过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生并不能知道创造这些科学理论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而科学史正是超越了科学理论知识的这一局限, 展示了科学家们的人文形象, 使学生能够从科学前辈那里汲取精神营养, 领悟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 科学史上的巨匠们也并非个个光明磊落。当科学成果落在心术不正的科学家手中时, 社会、对于整个人类来说, 就是一场灾难。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与教学应用的思考

科学史是研究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科学教育的一种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已逐渐受到各国科学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并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1. 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科学史素材,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国上世纪70年末至80年代初出版的科学教科书, 基本上没有科学史的内容。90年代出版的教科书已开始选取一些科学家的事迹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而《标准》除了进一步突出科学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外, 还对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方式作了相应的变化。但对科学史的内容只给出了初步的建议, 而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而现行教材中, 有关科学史的具体内容也不多。这就给教师留有选材和具体处理的充分余地, 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深入分析,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的教学因素, 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扩展。科学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现科学发展的历史, 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科学史重现科学产生发展的历史, 其中必然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科学知识。但科学史的优势并不在于介绍这些知识, 而在于提供科学知识的产生背景, 这对于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讲光合作用的概念时,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小柳树实验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小白鼠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中有水, 产物中有氧气这一结论。

(2) 利用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和熏陶。

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众多科学家不计个人名利, 为科学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奋斗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科学家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不畏强权、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以及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与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等等, 都强烈地感染着学生, 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这些精神也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广泛收集, 因势利导, 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迪。如达尔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性格;摩尔根由不相信孟德尔学说到改弦易辙, 创立基因论所表现出来的求实、公正的科学态度;沃森和克里克密切合作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协作精神;居里夫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锲而不舍, 最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这些科学家的生平事迹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极好素材。

2. 科学史的引入应与科学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中引入科学史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即希望学生也能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的探究, 而不是由教师安排好一切, 让学生顺着预定的途径“走”下去, 更不是由教师直接告知结论。特别是科学史中一些的经典实验, 充分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 凝聚着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独到的研究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 逐步发展到独立的探究和创新。

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生长素的发现史”中, 有许多科学家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巧妙的实验, 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 教师应设置情景, 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究, 然后与科学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比较, 总结成败得失, 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和合作交流等探究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总之, 科学史的教学不应是对科学历史的简单回忆, 而是重在展现科学历史事实的内在价值。《标准》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中引入科学史, 主要是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科学史不应作为新的知识点来考核, 其教学效果应当通过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 以及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来体现。”只有把握住这点, 科学史进入科学课堂才是可能的, 也才是有效的。

四、科学史在《科学》中的教育价值

1. 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 我们大多只是把概念、定理、规律的结论告示学生, 教学中为提高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 很少介绍这些概念与理论的发展, 只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纸面上的学科问题, 学生学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静止的、孤立的, 可以说对知识理解是肤浅的。

2. 使科学教学更具有人文精神因素。

被誉为“科学史之父”的乔治·萨顿博士, 将科学史视为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学术的最好桥梁。因为科学史关注的焦点就是科学家, 在进行某个科学史实教育时, 不但牵涉到当时的科学探究, 而且必定牵涉到科学家的思想、性格、情趣、生活, 必定牵涉到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 这就很好地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使学生在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 认识到科学也是具有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科学的本质。

3. 使学生对科学方法有更丰富、更完整的认识, 并能使学生对科学方法论有一定的理解。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 但现在一提到科学探究教学, 很多科学学科教师总是认为, 就是要多多应用实验或类似科学问题的实际进行教学。但这只是科学过程中的事实证明而己, 没有包括科学发现过程哲学思想因素、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物质条件的因素、科学伦理的因素, 即没有了解科学的真正探究本质, 这种科学探究以单纯的实证累积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 会导致学生对科学有简单化的甚至是错误的印象。从科学的发展史来进行教学能使学生从多方面来综合认识科学发现的一般方法。

4.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

科学史实充满着科学发现的传奇、科学发现的曲折情节等, 如牛顿的苹果、瓦特的水壶盖、法拉第的艰辛、雷利的精细、居里夫人的永不放弃等, 这些能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一种热情, 而不是解题的枯燥感。

5. 使学生得到情感、意志、价值观上的教育。

科学史实较真实地展现了科学发现途径中的科学艰辛, 科学家们对科学发明的价值态度, 科学家们对荣誉地位的认识, 等等, 这些无不是对学生情感的一次次洗礼。

科学史作为一门科学, 它具有的价值远远不止上述所列, 在教育上的价值也远不止上述所举, 我们在实际教学要能认识到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具有这些功能, 而不要简单地把它作为一种只具德育教育功能, 抑或只作阅读材料, 甚至是忽略它的存在意义。如何实现上述科学史在教育中的价值, 正是我们一线的中学科学教师所应该思考的。

五、实行科学史在初中《科学》中的教学应用

1. 有机结合, 大胆创新——教材资源本身的整合。

阿基米德对浮力原理的发现, 本身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在一堂课中, 哪怕经教师的再三启发, 要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也同样碰撞出这种“火花”, 是很难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材料进行整合成“戏说阿基米德”, 将实验的物块比作阿基米德, 将溢水杯比作澡盆, 模拟阿基米德的洗澡过程。用话外音让阿基米德反复地问学生:“我浸入水的过程中, 水越溢越多, 我也越来越感到轻飘飘了, 这是为什么?”由此来创设科学巨匠探究问题的情景, 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体会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的关系。

2. 突破时空, 拓展视野——教材资源与网络资源的整合。

利用现代网络资源, 让班级中的每位学生参与制作“我的生日与科学史”专题学习栏, 让科学家“闯入”学生的生日, 让科学事件“走进”学生的生日。虽然, 这些科学家学生并不一定熟悉, 这些科学事件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学生并不一定了解, 但通过这一专栏的制作过程, 学生在以后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时, 肯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更多的情意投入, 同时, 在生活中肯定会更多地关注科学人物、科技成果和科学事件。组织有兴趣的学生成立学习小组,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关注“科学史上的今天”, 当“今天”的内容与近期学习或已学知识相关时, 以课堂简述或专题学习栏的形式, 展示给其他学生。这不仅能使小组中的学生开阔视野, 而且能让全体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史。

3. 触类旁通, 相辅相成——教材资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科学知识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一条途径。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的科学史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社会与历史的课程中, 有很多材料都涉及中国的科学史。古代的“四大发明”让学生感到骄傲, 近代的科技落后让学生感到耻辱。了解这些历史, 不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而且让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 为什么传承到近代就变成了落后了呢?”通过社会与历史学科提供的资料与《科学》提供的相关资料的整合, 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查找中国科学发展史的有关资料, 形成专题研究, 在追溯与思考中增加了忧患意识, 增强了把握科技未来的决心。

参考文献

[1]蔡石坚.科学史对素质教育的启迪.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1, 1.

[2]于颖敏.科学史教育在理科教学中的意义.石油教育, 2001, 3.

[3]徐宜兰.论中学科学课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5]自然科学 (1—6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7.

8.初中科学有效教学刍议 篇八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收益,一定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投入有关学习的巨大推动力,更是鼓励学生勇敢、积极迎接学习的难关的重要助手。因此,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时代进步的事件、周围的教学设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事物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个卡通人物模仿人类吃东西,然后进行消化、吸收的一个动态Flash教学课件。在为学生展示趣味化的教学动画之后,教师可这样开展教学:

师:大家今天中午吃了什么东西?

生1:米饭。

生2:土豆。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中午吃完饭的时候大家是什么感觉?

生1:撑。

师:那么现在呢?

生1:有点饿,想吃东西。

师:那么,为什么人吃完东西后会突然觉得饿了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样,在动感而形象的卡通动画下,学生被深深吸引了,随即教师进行与教学相关的发问,一步步地启发学生思考,一步步地诱发学生去发现并且理解这样的一种现象。这样一种趣味化、生动化、逐渐渗入的教学方式也必然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初中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很多人认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就是学习的兴趣。其实不然,学生的兴趣只是学生对每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喜爱之情,而学生具备学习积极性则是指学生能够自觉而主动地投入到相关的学习之中。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因为学生的兴趣一旦得到激发,那么学习积极性也将更好地被调动起来。

此外,一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更愿意,也更主动地和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重要的基础。再者,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得到了重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实现有效的教学。

例如,在《事物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前提出“自己动手进行唾液的提取以及验证唾液中淀粉酶的催化作用”这一实验要求,此时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师实验,学生观察”这一教学方式,带领着学生一边实验一边进行观察。

这样无疑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必然可以更好地实施《事物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继而实现初中科学的有效教学。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为教学提供情景再现,也可以将更多的非课本因素引入到课本之中,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将有效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探究情境等来开展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考,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情境的创设则可以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带入课堂,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与科学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拓宽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而探究情境的创设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糖”“盐”“醋”“油”等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带入课堂。然后将这些物质分别加入水中,并且进行搅拌,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观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借助生活的经验来学习,而教学的有效性也必然会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爱娟.例谈初中科学课堂活动有效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7).

[2]戴华锋.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新校园(上旬),2013(6).

[3]汪滨.初中科学有效教学之我见[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3(4).

上一篇:中文教育专业的实习体会下一篇:环保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