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共9篇)
1.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篇一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一,大学生的社会历史地位
大学是近现代教育的产物。发源于西方,流行于全世界。中国的大学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中国大学生的历史要比中国大学的历史要稍长一些。洋务运动中被派往国外留学的大学生应该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生。
自从大学生这一群体产生以来,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早期的留学生们对中国学习西方,中国的近现代化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了民族的脊梁。詹天佑,鲁迅,周恩来,邓小平,华罗庚,郭沫若,钱学森,李四光,侯德榜等人是他们中德杰出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深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全面竞争空前激烈。而对人才的争夺则成为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的大学生们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就是未来和希望。他们素质如何,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容小觑。
二,认清当代大学生责任与使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明白了大学生的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后,我们必须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主要是因为:
(一)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所要求的。大学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才能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
(二)这是祖国和人民群众所要求的。作为年轻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过现代化的教育,他们的素质如何,受到祖国和人民群众的热切关心。每一个希望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人都希望我们的接班人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都希望我们大学生有上佳的表现。
(三)这是时代所要求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各国间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白炽化。而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作为现代人才的主体收到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的培养人才和招揽人才的政策,方案。而我国要想在这轮竞争中胜出,除了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外,还必须加强他们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激情。所以说,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实为大局所趋,形势所迫,不能有半点含糊。
三,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意识现状
整体良好,但非常令人担忧。
从全局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他们能够胸怀祖国和人民,致力于为祖国而奋斗,为人民服务,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关注时事,勇于鉴言践行,对关系到的国计民生的事情相当关心。他们真正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致力于自身的完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他们发愤图强,艰苦卓绝,但却心底光明。他们勤劳简朴,惜时节约但却乐观豁达。他们给人们以光明,以希望。
但是,大学生在责任与使命方面的问题着实令人担忧。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满口的粗言秽语让人侧目;不顾年迈的父母和深深爱着他们同学、老师而撒手人寰的大学生一再出现,不能不让人疑惑:大学生究竟有没有责任感;马加爵、刘海洋事件更是让人瞠目。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使命意识不强的现状十分令人心痛。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现象感到不满,部分人甚至因此对大学生产生一些偏见。而且,这一不良状况似乎并没有很大逆转的迹象。这一切不得不让人痛定思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导致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受西方不良思想的腐蚀。这是外因。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也愈来愈明显。特别是在部分分辨是非能力较差的人群当中,而部分学生则很遗憾的成为这一群体的成员。
2、我国教育部门在这方面重视不足。近年来,国家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动大学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国大学教育方面的问题依然很多。对大学生责任与使命意识教育的缺失,正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大学教育出现以下严重的问题:重科学,不重人文;重理论,不重实践;重能力,不重品德;重形式,不重实质等等。或许,这看起来有些偏激,但这些确确实实的存在着。虽然,我们的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些,并采取了一定的对策,但效果并不让人满意。
3、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一把双刃剑,他给我们带来了繁荣,也带来社会风气的下降。追名逐利之风盛行,人们之间的关系业多出了几层涵义。人们的利己之心相当强烈,责任意识急剧下降。这些都使得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们不在像我们的前辈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多的是;为一己之利而读书。虽然这些并不占主流,但他们又很强的蔓延势头,在青年学生中大有市场,而且影响极坏。
4、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社会风气的下降,也使的我们家庭教育出现了惊人的变化。父母们给我们灌输的更多的是怎样去与别人斗智、争夺,怎样去投机取巧,怎样去牟取个人利益;五讲四美三热爱,早就被压在床头柜下面了。
5、部分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要求,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风气的濡染,家庭教育的扭曲,国民教育的缺失。这一切就造就了部分学生的意志的消沉,追求的低俗化。他们过度追逐物质的享受,从不知使命、责任为何物。自己的生活、人生大都是一塌糊涂。
虽然目前大学生中出现了诸多严重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大学生已经是;与家与国无望;了。出现了这些问题就是在要求我们去战胜它们、超越它们。我们是时代的强者,我们必须成长起来,完善起来,强大起来。不仅仅是在肢体方面,更是在头脑方面、思想方面
历史使命的内容:、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2、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支教等等。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
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4、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2.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篇二
一、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
21世纪我国高职院校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需要
(一) 从实际来看, 就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 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自然延伸。
我国的就业制度逐步实现了从原来国家包分配到现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转变, 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注重教育学生树立自主择业、竞争择业、凭实力择业的择业观、就业观;开始注重对学生适应职业、适应岗位的教育, 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业观念的培养, 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职业、创造岗位的引导。1998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会议, 会上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指出, “高等学校, 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要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 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 面临着国民经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全国就业市场整体形势稳中有降, 即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高职院校对学生择业观、就业观的教育必须不断更新与突破。创业教育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 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 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
(二) 创业教育兴起的直接背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应当是深层次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而不是枝节性的表层的教育环节。2005年我国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把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学制安排等, 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 落脚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它应该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立足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 把专业知识技能与创造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学校、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 使学生具有开创性人格的教育。近几年, 不少高职院校已经把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还都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
(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重要任务之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基地建设,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 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意见》指出,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提供创业能力, 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是职业教育应自觉承担的义务。
二、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 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院校在读学生和毕业生逐年增多, 而社会提供稳定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却难以满足期望, 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难找工作的境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开始寻找自主创业的道路。在校大学生创业既是学生的一个历练机会, 也是学校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途径, 能缓解就业压力, 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因此, 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力度,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与帮助, 促进大学生创业, 便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通过创业教育, 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自主创业上, 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和新的职业岗位, 将有助于缓解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劳务市场供求矛盾。而且社会还会因为创业者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 使机会型创业的比例超过生存型创业, 这无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注重教育改革, 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
高等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 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 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需要贯穿于高校的课堂教学及校内的课外活动和校外的实践活动中, 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 并在一定务件下给予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等, 使学生早日具备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 在课堂外开展创业教育,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意识, 增强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三) 教育是开发人才, 创业是利用人才, 作为学校应该以教学为主, 定位创业, 立意创业, 探讨创业, 创新创业。
高职学校的职能正在由原来的纯粹的教学开始走向育人为本,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但是其根本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 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如果培养出来的人就不了业, 那高等学校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这样的高等学校也就没有发展前途了。因此,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必须重视引导和推动高职 校办学指导思想根本性转变。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高职学校要树立新的人才观, 明确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 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动力, 通过人才培养, 促进毕业生创业和提高创业水平, 增强学校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三、高职院校具备开展创业教育诸多方面的优势
(一) 培养模式上的优势。
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上具有与区域经济、产业紧密结合, 能够培养应用 人才的优势。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 其专业设置不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而是以本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 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岗位 (群) 和技术领域的需要设置专业, 并依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设置论证与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与本地企业合作, 广泛使用定单培养、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方法,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度, 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 培育能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现和抓住机会的创业型人才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职业技术教育更接近行业, 更接近市场, 其所要求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更适合学生毕业后从事创业活动。所以,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推行创业教育。
(二) 师资队伍上的优势。
从师资队伍结构来看, 高职院校具有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建设为目标的, 它要求既要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它通过建设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兼队伍得以实现。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所以更适合于进行创业教育教学和指导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三) 学生能力结构上的优势。
高职院校所录取的学生确实分数不高, 但是, 得到广泛认同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类型有语言智能、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等, 而且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各不相同。因此, 高考分数不高绝不意味着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高、能力不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 这些学生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应试教育的机械、呆板的方式的心理抗拒者。这种学生不屑于做应试教育的奴隶, 思维活跃, 善于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这类学生的能力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很具有创业者的发展潜力。第二种是对应试教育的不适应者。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机械记忆和高强度的习题训练不是他们的长处。这类学生的能力结构的特点是长于形象记忆, 思维活跃, 善于交往与语言表达, 性格外向, 颇具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 综合素质不低, 具有较好的创业素质。第三种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很能吃苦耐劳者。这类学生的毅力顽强, 有着很强的上进心, 学习新知识时如饥似渴, 其能力结构中非智力因素有着明显后发性优势, 其创业的发展潜力不可低估。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高考高分学生相比, 其能力结构上的特点使其更具有创业者的发展潜力。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认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而且已经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开展着创业教育, 但从总体来看, 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 在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丰富与发展。许多高职学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口头层面, 还只是一种口号, 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由此导致在实施过程中的应付、变调等问题的出现。理解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 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应承担起的历史责任。
摘要:本文立足社会和经济调整时期, 在大就业观的视角下, 阐述了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需要和其自身发展、生存的需要, 并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诸多方面的优势。指出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应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篇三
当今中国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想真正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做到:坚定信仰,以身作则;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加强学习,讲究方法。
当今的中国,由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艰巨,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相并存在,使年轻的大学生们既感新鲜有趣又不免失望困惑,他们的蓬勃朝气和满腔热情使他们跃跃欲试想做时代的弄潮儿,易于接受新颖的、向上的、理想化的事物,而他们的单纯、偏激、不谙世情又往往使他们难以承受理想的幻灭从而容易走向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本世纪属于他们,中国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这就使得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培养祖国需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既显得非常光荣又难免十分艰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这是每一个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人都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作为一个曾担任过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七年之久的高校教师,作为一名党的教育工作者,拟在本文就此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笔者认为,当今中国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想站稳自己的脚跟,能赢得学生一定的信赖和尊敬,并进一步树立起自己感人乃至光辉的形象,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定信仰,以身作则
从某种程度讲,这是一个信仰混乱甚至许多人已经丧失了信仰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后现代主义在欧洲发达国家兴起,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走到了后现代社会阶段,西方文化也正式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风靡了欧美所有的人文科学领域,使当代西方社会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境暴露无遗,其中,信仰和情怀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后现代主义反中心性,反二元论,反体系性,反终极价值观,反元叙事和元话语,它在蔑视权威、颠覆一切主流话语、消解传统意识形态、解构虚幻的神话的同时,也“终止了一切诗意唤神的本性,放逐了一切具有深度的确定性,走向了精神的荒漠和不确定性的平面”①。在后现代状况下,“西方知识分子所立足的基地不断坍塌;理性消失了;真理隐退了;正义丧失了标准;价值失去了主体;知识失落了尊严。作为‘上帝的宠儿’的知识分子(西语词源)正在变成不可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存在价值发生了危机”②。这一危机实质上是“文化的危机和情怀的危机”③,是信仰、精神和灵魂的危机。
汹涌澎湃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迅速波及到第三世界,而信仰、精神和灵魂的危机也就成了一种国际性的危机,中国自然也不例外,政治、经济、社会意识、文化生活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信仰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类似于以上所说的后现代现象,精神的平面化或曰无深度极其严重,良知、真理、正义、人格、神圣、崇高等遭到了空前的亵渎和侵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尴尬处境便触目惊心地呈现出来了。他们既难以舍弃以往那支撑着自己生活的信仰,又时不时地对这信仰产生些许的怀疑乃至深刻的幻灭;他们不忍看自己的学生陷入精神、灵魂、信仰的危机之中不能自拔,可又无力去拯救他们。他们自己都是处于深重的迷惘之中,又怎能去面对学生们那困惑、渴望、祈求的目光?
如此一来,中国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就可想而知了。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想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必先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要想拯救学生,必先拯救自己,要想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的高尚正直的人,自己就得先做一个有理想的高尚正直的人。在这信仰混乱乃至丧失了信仰的时代,当务之急是坚定自己的信仰,给生命寻求一根坚实的精神支柱。没有灵魂的生命是动物式的生命,没有信仰的人生是空虚无聊的人生。谁都不屑于与动物为伍,谁都无法承受人生的空虚无聊。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世界的纷纭变幻、社会的复杂莫测,即便是承受着千般痛苦万种折磨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不能放弃对灵魂、精神、情怀的关注,不能丧失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这样,才能以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形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当面对学生们困惑和渴求帮助的目光时,才能毫无愧色地去劝解他们、开导他们,也才能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可能地使他们从痛苦迷惘中解脱出来。而如果我们的思政工作者本身就缺乏坚定的信仰,一面对学生侃侃而谈,一面又怀疑甚至嘲笑乃至违背自己的所谈,那么这绝妙的讽刺又岂是学生们所不能意识到的呢?其教育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坚定信仰、以身作则是当今高校思政工作者立足于社会的最根本之所在,也是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的重要基础。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我们的思政工作者若摆着一副教育者的凛凛架式,居高临下去俯视学生,势必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感,遭到学生隐藏在内心的抵触和反抗,学生即便表面上不敢有任何对抗的言语或行动,但实际上内心是极不服气的,这样一来,教育者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了,反而会招致相反的效果,给学生增添更沉重的精神负担和更多 的思想烦恼,使学生处于紧张、戒备之中,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埋下致命的隐患。而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则会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使他们愿意倾吐出自己的真实所想,顺利地达到教育目的。教育者要注重时常与学生沟通思想感情,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自己的思想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经常性的沟通会使双方于不知不觉之中建立起某种感情的联系,凭着这种感情的联系,学生会愿意接受教育者的劝告和理论,而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也比较能完满地达到。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于一生中强烈希望树立自我形象、渴求感情温暖而又极为敏感,自尊且脆弱的阶段,任何一种不尊重和漠视都将使他们遭到沉重的打击而使以后的生活蒙受阴影,并对教育者产生难以释怀的反感乃至于憎恶。所以我们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切不可只顾自己自尊心的满足和威信的树立而伤害青年学生的心灵,一定要力求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师生间的沟通。
三、加强学习,讲究方法
今天的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赢得学生们一定程度的尊敬和信赖,要想真正把握学生的思想症结之所在,必须不断地学习,广泛地学习,尽可能地涉猎各门科学(尤其是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现代社会里,人的思想、心理、精神、情绪等都比过去年代要复杂、微妙、难以捉摸得多,没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而要想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刻板照搬以往的教育经验,欲以单纯而缺乏深度的教育知识去对待学生,是绝然行不通的。当今的大学生,大都有着多方面的丰富知识,思维极为活跃敏捷,一个知识单一、修养不高的教育工作者是不可能胜任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所以不断学习、加强修养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教育者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对教育目的的达到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再明确的教育目的,再美好的出发点,如果没有恰当的方式方法去实施,则一切都不过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采用学生乐意接受、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
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倘能真正做到以上几点,则无论于国于己,希望都绝不会是渺茫的吧,我以为。
注释:
4.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篇四
王胜俊
来源:《求是》2011年第20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立法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人民司法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总体来说,公正司法的法律依据更加全面,司法环境不断改善,制度保障更加有力。在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就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确保法律实施的任务越来越重,确保公正司法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来之不易,确保宪法法律正确实施任重道远。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为确保法律正确实施、确保公正司法,人民法院必须做到“十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适应法律体系形成对人民法院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制根基,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确保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各民族大团结,确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司法工作按照“六个确保”的要求,首要的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动摇,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占领法治领域意识形态阵地,指导法院各项工作。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再学习、再教育,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注重联系审判工作实际,注重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法律思想的影响,真正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问题。
二是始终坚持加强学习,适应法律体系形成对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的新要求。要更加注重对法律精神的学习理解。法律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社情民意,每一部法律和每一个法律条文都是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理解法律精神就是让法律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就是要实现法、理、情的有机统一,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法官只有理解立法精神,了解法律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把法律实施好,有效避免机械司法、就
案办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容丰富,法官既要按照工作职责熟悉相关法律知识,更要注重通过探究立法原意、衡量利益关系、加强调查研究,正确认识和把握法律精神,更好地运用于审判实践。要重视研究法律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加强对新型、疑难、复杂案件的研究,加强对有指导意义案例的分析和总结,不断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始终坚持严格执法,适应法律体系形成对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新要求。确保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的生命线,是树立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必须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是实现公正司法的重要保障。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宪法原则,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抵制一切形式的说情风,抵制一切妨碍司法公正的影响和干扰,抵制一切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要恪守职业道德,坚持依法办案,坚守公正底线,坚决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真正做到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要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监督,加强和创新审判管理,严格规范法官审判行为和办案工作程序,完善问责、考评、纠错机制,堵塞管理漏洞,把好审判质量关,切实防止执法不严、裁判不公。
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适应法律体系形成对人民法院为民司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关键在于坚持司法工作的群众路线。司法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增进群众感情,大力改进司法作风,努力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在执法办案中,要更多地为群众着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走出一条“司法依靠群众、群众参与司法;司法服务群众、群众认同司法”的新路子。要清醒认识群众司法需求多样化趋势。人民群众对于自己的诉求,不仅要获得公正的判决,要求有效实现权益、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对司法程序、司法行为、司法公开、司法民主、司法作风等各方面都极为关注;他们不仅用法律标准去评判审判结果,而且还用社会道德、民俗习惯去加以评判;他们不仅要行使自己的知情权,而且还积极要求实现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等。我们要适应这些方面的新变化,高度重视群众呼声这个“第一信号”,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尽最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五是始终坚持能动司法,适应法律体系形成对人民法院服务大局的新要求。能动司法是近年来在审判实践中的重要理念创新,反映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属性,反映了审判工作的客观规律,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在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念,进一步扩大能动司法的视野,创新能动司法的形式。要充分发挥司法的职能作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为促
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要正确把握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社会矛盾的发生、发展规律,认真研判司法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强司法应对,积极寻找案结事了的解决办法,实现裁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要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能动司法。只有崇尚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能动司法才有广阔的舞台;只有坚守法律底线、恪守法律原则,能动司法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六是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适应法律体系形成对人民法院化解社会矛盾的新要求。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调解优先,充分发挥调解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重要作用。认真总结并大力推广成功经验,加强诉讼调解,加强诉前调解,加强诉调对接,把调解覆盖到审判执行工作的每个环节,全面推动建立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调解要坚持合法自愿原则,决不能强调硬调、以拖促调、以判压调,片面追求调解率。另一方面,要坚持调判结合,依法判决。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依照法律可以调解、根据案情能够调解、按照矛盾冲突的特点调解处理效果更好的,要首先选择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如果依法不能调解、或者根据案情不宜调解、或者判决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应当选择判决方式,充分发挥判决在增强规则意识、引领社会风尚、推进法治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是始终坚持司法改革,适应法律体系形成对人民法院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要求。要按照“坚持正确方向、立足中国国情、依法稳妥推进、确保公平正义”的原则,以建立和完善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目标,积极推进我国的司法改革。近期,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司法公开。要全面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更加规范有效地把司法活动向社会公开,做到阳光司法。二是进一步推进司法民主。司法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司法工作中的体现。要不断完善司法民主机制,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本领。三是进一步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要积极完善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的工作机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发挥好特邀咨询员和特约监督员的作用。要正确对待和自觉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收集、甄别、转化机制,完善工作措施,增强工作效果。
八是始终坚持加强队伍建设,适应法律体系形成对人民法院队伍素质的新要求。要大力弘扬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要靠对人民司法制度和人民法官人民性的认真学习和自觉贯彻,靠对人民群众所思所盼和所急所忧的深刻体察和感情培养,靠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长期社会实践,靠不断总结审判工作经验,按照司法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审视和提高自己。要大力加强司法能力建设。从近年来案件评查发现的问题来看,有的是法官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把握不当,有的是对社情民意的认识和把握不当,有的是对办案的节奏和时机把握不当,有的是对案件的社会影响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有的是不会做群众工作,等等。因此,加强司法能力建设十分重要和紧迫。要大力加强司法作风建设。司法作风关乎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感受。群众到法院来办事,法官的一个笑容、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把椅子,都可能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好媒介。要大力加强司法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司法廉政教育,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对人民法院权力行使的监督,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和制度落实,确保廉洁司法。
九是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适应法律体系形成对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工作的新要求。要把基层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实基层审判力量,加强基层干警培训,把更多的法官放在执法办案的第一线。要加强对基层审判工作的指导,认真研究解决基层审判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解决基层法院面临的实际困难,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基层法官任务重、压力大等实际问题和困难,建立更加符合基层工作实际、更加有利于调动基层干警工作积极性、更加符合司法工作规律的考评制度,真正建立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用的体制机制。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切实推进信息技术在审判管理、网上办公、司法公开、远程提讯、庭审直播、绩效考评、档案管理等各方面的应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5.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篇五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20世纪的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破浪前进。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为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同学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
一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
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面对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国际局势正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曾向全国大学生明确提出:“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你们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代。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你们这一代手中实现。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④]能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接面对的带有根本性的挑战。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同学们从进入大学校园起,就应当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
点,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智育方面,同学们需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体育方面,同学们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育方面,同学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主动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当代大学生承担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同学们生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极好历史机遇,理应树立起“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多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⑤],就是说,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6.浅析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篇六
商学院管信系信管1002班陈春晖 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肩负着继往开来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成长。此次党在十八大报告的倒数第三段专门用一段谈论青年工作。这在自十一大以来的报告中属于首次,为什么党如此关心青年工作,因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自从大学生这一群体产生以来,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早期的留学生们对中国学习西方,中国的近现代化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了民族的脊梁。詹天佑,鲁迅,周恩来,邓小平,华罗庚,郭沫若,钱学森,李四光,侯德榜等人是他们中德杰出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深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全面竞争空前激烈。而对人才的争夺则成为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的大学生们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就是未来和希望。他们素质如何,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容小觑。
大学生属于当代青年的主体之一。作为高校的学生青年,更应该积极的去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下面就高校青年学生如何学习贯彻好十八大精神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一、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光荣历史使命。
十八大报告通过回顾和总结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过的艰难而又光辉的历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取得的成绩,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在和平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党的十八报告是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纲领和行动纲领,报告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理论,特别是对青年工作,更是用了整整一段来阐述,足见党对我们青年的关心。所以作为当代青年主体之一的高校的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做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不仅仅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更是我们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一种有担当的表现。有了信仰,在挫折面前我们才能内心无惧,有了信仰,风雨兼程的路上我们才能走得愈加果敢。这种信仰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永不消减的热爱与忠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青年责任和光荣使命,向我们的老前辈学习,认清形势,立足现实,提高自身素质,勇于担当,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认清当代大学生责任与使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明白了大学生的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后,我们必须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主要是因为:
1、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所要求的。大学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才能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这是祖国和人民群众所要求的。作为年轻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过现代化的教育,他们的素质如何,受到祖国和人民群众的热切关心。每一个希望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人都希望我们的接班人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都希望我们大学生有上佳的表现。、这是时代所要求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各国间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白炽化。而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作为现代人才的主体收到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的培养人才和招揽人才的政策,方案。而我国要想在这轮竞争中胜出,除了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外,还必须加强他们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所以说,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实为大局所趋,形势所迫,不能有半点含糊。
三、认清当前我们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2、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支教等等。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4、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四、转变就业观念,敢于深入艰苦地方。
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三峰叠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加加大。然而与就业压力相对的却是西部偏远的基层却缺乏人才、呼唤人才。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一定要顺应形势发展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视野、放远眼光,敢于到艰苦的地方去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历练自己,去面对现实,客观认识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锻造不畏艰难困苦的毅力,在艰苦的磨练中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越是条件艰苦、困难较多的地方,越能磨练人的意志,越能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和作风。
五、学习十八大精神,必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作为十八大的灵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行为的标准,通过学习准备、从思想上改变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在学习和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为此,我要做到:
一、刻苦学习,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努力完成学生工作,更好地为同学、为老师服务;
三、将十八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化为自身努力的前进动力,不懈努力;
四、关注国家大事,增强政治素养。立足现实,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篇七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涵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 具有影响, 可以继承, 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 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 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 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 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 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人文素质危机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根本大计。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这是勿庸置疑的共识。加强青少年意志品质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始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 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严峻问题, 就是人类情感的“沙化”和人类意志的“软化”。现实生活中, 许多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 娇生惯养。许多人的心绪变得越来越浮躁和脆弱, 甚至心肠变得越来越“冷”“硬”。他们少有同情心、正义感、幻想与浪漫, 相反, 却越来越“功利”“实际”“理智”和没有诗意。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精神, 缺乏耐心、专心和定力, 相反, 却越来越趋炎附势、朝秦暮楚, 越来越虚娇、萎缩, 禁不住失败与挫折。这是人类精神的退化, 是真正令人担忧的“人的危机”。人类理应“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理应砥砺自己的生命意志。所以, 必须在开放自身智力资源的同时, 花费更大的气力开发自身比智力资源更有价值、更为丰富的其他精神资源。
三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及武术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
1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
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具体体现为“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重义、自强不息”精神, 这是武术在当今以至未来可以承担起教育功能、服务于人的社会化的立足点, 也是当代武术教育必须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
(1) “止戈和平”
“止戈和平”的精神。原先与军事格斗关联的武术, 在其发展中受到中国和平主义文化的影响, 而形成了“止戈为武”的文化精神, 使武术的“打”不仅有套路这个由自己“演绎”搏击的文化形态, 而且在比武中也有了“点到即止”的评价指标和行为期待。
(2) “整体为上”
“整体为上”精神。在武术中表现为对人体运动、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整体之上表现出武术对矛盾众多方面的和谐向往。其中, “人体运动”的和谐要求是武术实现“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础。在人体运动的整体和谐中, 武术的运动成了肢体的全面锻炼, 是身体运动内外的全面发展。
(3) “崇德重义”
“崇德重义”精神。首先表现为武术将习武与道德涵养联系在一起, 武术也成了个体修身养性的手段。其次, 道德也是人们对武术行为的评价指标, 武术行为中有了社会的道德尺度。
(4)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就整体而言, 表现为武术对技击范式的不懈的追求, 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套路。就个体而言, 自强不息体现在个体“拳不离手”的生活方式, 以及对武术境界“艺无止境”的探究之中。
2武术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
中华武术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武术精神,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它对促进和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武术中“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 有助于练习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提高竞争意识。武术是一种人体运动, 且是一种技击术, 必然崇尚勇武, 追求制胜。武林志士尚武勇武, 而又自强不息, 从不向邪恶压迫势力低头, 通过自己坚强屈的精神顽强生存, 这种精神一直都为平民百姓所欣赏。当武术文化把爱国主义当作它精神的最高层次时, 它就同传统文化的其它精髓融会到一起, 反过来促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
(1) 武术精神对爱国主义美德的塑造
在中国武术史上, 很多武技高超的人和普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全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 不畏强暴而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武艺超人, 为反抗金人侵略, 精忠报国, 其光辉业绩为世人所传颂;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少林寺僧刻苦研习武艺, 抵抗倭寇的侵略, 使民族精神大振。近百年来, 在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 许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出, 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甘洒热血。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把武术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 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的尚武精神。由此, 中华武术培养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美德。
(2) 中华武术对追求真理、强调独立人格美德的塑造
中国武术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形成的由低级到高级, 由个人到社会直到整个宇宙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使人的认识和实践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通过学习武术, 无疑培养了穷尽其理的人们的勇于探索和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3) 中国武术对中华民族兼容美德的塑造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 其中融会了中国的哲学、医学、兵法、技艺、教育、美育等等, 表现出博大的兼容精神。它在思想伦理上汲取了儒家“仁义”, 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人本位的思想, 以及道家崇尚自然、佛家主张众生平等、爱人如己、劝人为善和提倡勇猛的思想。它在技击理论和方法上又汲取了中国兵家、医家、道家、佛家、杂技的一些思想和方法。由此而表现出一种守内、崇实、尚礼、自娱、修性、保身的鲜明民族特色和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总之, 武术能培养习武者助人为乐、积极进取、主持正义、不怕邪恶的奋斗精神;培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兼容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敢于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追求个人的武德修养、集体的道德规范和爱国爱民族的过程中, 中华武术的精神逐渐统一, 并得到社会文化及武术各门派的认同, 随着历史的发展, 逐步取代了武术各门派的具体的武德规范, 而上升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基本主导意识,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最高层次的武术精神。当它同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时, 武术文化便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环境和内在动力, 成为中华武术发展以至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四小结
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美德。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武术, 应充分发挥其传统美德教育的独特作用, 感化青少年, 振奋他们的精神气质, 以消解当今青少年的人性危机。因此, 面对新的历史责任, 高校武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于武术教育之中, 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牛凯.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人文精神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6 (9) .
[2]蒋玲玲.论民族传统体育人文精神的弘扬[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3]乔凤杰.论作为武术精神的自强不息[J].中州学刊, 2007, 157 (1) :161-163.
8.价格战的历史使命 篇八
有些事情只有放在历史长河的视野中才能看明白,历史的局限性其实也是历史的规律性,超越历史进程与开历史倒车本质上没有区别。看待价格战,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价值观。
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崛起过程中,都有与中国相似的经历。比如,德国货、美国货和日本货,曾经与当前的“中国制造”有相同的语境,甚至“Made in Germany”就是英国人用来羞辱德国人而发明的一个词语。从这种语境中,我们看到了“没落者的自傲”与“崛起者的自卑”。领先的国家对正在崛起的国家劣质而廉价的商品,既不屑又愤怒,不屑是瞧不起,不屑为伍,愤怒是因为无力遏制而恼羞成怒。
崛起国家都有打价格战的历史,这是改变成熟市场格局的重要方法,缺乏攻击性,很难打破平衡,改变强者主导的市场格局。崛起国家的企业营销,“不择手段”和价格战是通用的招数。“不择手段”有两层含义,一是颠覆规则,二是采用一些“不光彩”的招数。价格战则是屡试不爽的办法,特别是不在一个数量级的价格,往往让领先者陷入两难境地:不予理会,则对方成功了;过于关注,则自降身价了。
更吊诡的是,当崛起者变成领先者时,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经常会以过去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新崛起者,这可能是危机的开始,历史就是这样往复的。
中国企业面临的形势是:改革开放伊始就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化浪潮,中国弱小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在跨国巨头面前快速发展,是因为大国特殊的“不成熟保护期”形成对中国企业的天然保护。当“不成熟保护期”结束时,如果中国企业还不具备与跨国巨头抗衡的能力,那么中国企业就有可能全线溃退。
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自然竞争形成的行业格局,中国企业必须在“不成熟保护期”内快速完成,这是中国企业追赶型的特征。以价格战的形式,快速实现产业集中是最有效的形式。中国已经实现产业集中,诞生了大型企业的行业,基本上都有一个“坏孩子”式的企业家,先通过价格战的方法,淘汰一批企业,然后以资源整合的方式,实现行业资源的快速集中(也称低成本扩张)。
目前,中国最危险的行业,恰恰是没有打过价格战的行业,该做大的做不大,该死的死不了,“老大不大”,抗不住跨国公司;打过价格战的行业,已经崛起了行业巨头,基本上已经有了与跨国巨头抗衡的基本条件。
从以往追赶型国家崛起的过程看,价格战有其历史使命。因为价格战既不是真正强者的游戏,也不是弱者的游戏,恰恰是崛起者的游戏。
不是所有的降价行为都可以称之为价格战。真正的价格战有两个标志:一是发起者和应战者有足够的市场地位,能够扰乱既有的价格体系;二是价格战的结局能够改变行业格局,更准确地说就是实现产业集中,快速淘汰弱势企业。
崛起初期,一般不打价格战;成功崛起后,有资格和能力打价值战,很少打价格战;价格战,往往出现在崛起的中后期。这是国家崛起和产业发展的规律。从这个角度讲,价格战是有其历史使命的。
一般来说,在行业发展初期是不打价格战的,比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基本上没有发生价格战。那时,每个行业都有数百、数千乃至数万家企业,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都很小,无论谁打价格战都不足以扰乱价格体系和改变行业格局。此时打价格战没有胜利者。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不断发生价格战。分析价格战所发生的行业和时间点,基本上都处于产业集中阶段,行业走向成熟,行业龙头市场发动价格战。价格战的结果是:该做大的更快地做大了,该死的更快地死掉了。
从行业整合的角度讲,打价格战的长虹、格兰仕所起的作用比打价值战的海尔更大,因为海尔的价值战给大量中小企业腾出了生存空间。
如果行业已经整合成功,寡头之间形成“恐怖平衡”,价格战的发动者或许可以改变价格体系,但却难以改变行业格局。此时不适合发动价格战。
中国产业发展极不均衡,有些产业还很原始,企业不具备打价格战的条件和能力,如农资行业;有些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正在或准备打价格战,如农牧行业;有些行业早已经打过价格战了,现在应该打价值了,如家电行业、肉制品行业,方便面行业、乳制品行业、家电零售业等。
该不该打价格战,回味历史,想想未来,看看现在,或许看法会改变。我们既害怕一些行业从来不打价格战,也害怕另一些行业总是打价格战。
9.如何履行好当代军人的历史使命 篇九
军人使命是厚重的历史责任,是军人伟大而神圣的价值担当和展现。古往今来,军队与使命同生,军人与使命同在。翻开五千年编年史,“使命在身,万死不辞”的英雄壮举史不绝代,“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绚丽篇章绵延至今。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正是我们凝聚军心意志、汇集智慧力量的重要载体。老积极蜗居的历史使命,培育军人的使命观,献身使命,是当代革命军人的职责所系,也是军人的光荣所在。军人只有献身使命,才能有效履行使命,这也是当代革命军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一、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科学内涵
胡锦涛同志科学分析国际战略形势、我国安全环境、我军建设状况和时代发展要求,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作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新概括,内容涵盖了军队建设、军事斗争准备、军事力量运用等诸多方面,是新形势下我军建设的总纲领。
(一)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
这是党和人民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对军队提出的极端重要的政治要求,凸显了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政治属性和军事服从政治的根本要求。
军队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力量保证,是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的鲜明特
—1— 征。政党是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代表,是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军队则是阶级统治和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任何一支军队,没有一个不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及其政党,为夺取国家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的。
党要应对长期执政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军队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20世纪80年代末起,相继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一系列的“颜色革命”。分析原因,重要一条就是因为执政党对军队实施“国家化”改造,使其无法对军队实施直接有效的控制,从而在关键时刻得不到军队的支持,最终断送政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关键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的利益。无论是抵御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还是应对发展中的各种风险考验,军队都肩负着重要责任。
(二、)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军队为此提供安全保障,既是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对军队职能任务提出的时代要求。
我国虽然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但影响战略机遇期的因素仍然不少。胡锦涛同志指出:“国家主权面临的威胁、祖国统一面临的挑战和社会稳定面临的问题,哪一方面防范不好、斗争不力、处置不当,都有可能
—2— 影响和冲击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维护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军队要努力创造一个可靠、稳定的安全环境。要坚决抵御外来侵略,确保我国领海、领空和边境安全。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高度警惕影响和破坏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和现象,自觉同一切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作斗争,切实履行好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和平劳动不受破坏的政治责任。
(三、)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主要表现在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没有生存,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危及生存。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是时代赋予军队的神圣使命。
军队要为维护好国家利益提供战略支撑,必须努力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首先,要更新利益观念,拓展安全视野。确立宏观、动态、开放、前瞻的国防理念,创造新的战略文化、战略思维与战略作为。其次,要努力建设一支与我国地位相称和我国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不能只是一支“陆战型”、“守土型”、“内向型”军队。再次,要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全面提高军队的威慑和实战能力。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依托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适应国家安全需要,不断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适应联合作战的要求,建立能够充分发挥武装力量整体效能和国家战争潜力的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军事能
—3— 力。
(四、)军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始终不懈的追求。中华民族曾长期遭受列强的侵略,对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有切肤之痛,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热爱和平、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永远不称霸。我们既坚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始终坚持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主张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对外事务,主张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和争端,支持和参与一切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活动。
总之,“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历史使命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科学、严密、完整的思想体系。
二、当代军人献身历史使命的重要性
军人因献身使命而展现价值。“献身使命”虽然仅仅只有四个字,但内涵却极为丰富和深刻,它集中体现和反映当前国情军情对我军历史使命的全新拓展,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本职特征,明确了党、国家、军队创建和养育军队的根本目的及其对军队的特殊要求。
(一)是当前国情军情和维护我国战略利益的迫切需要。进入机遇和挑战并存2012年,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国情和军情都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特点,在未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光荣征程上,我们必将不断肩负起更
—4— 加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二)是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职特征。价值观的表述通常都简短通俗,但简短通俗的背后,却蕴涵着鲜明而深刻的政治理念,体现着军队的性质和传统。世界主要国家的军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用来进行思想控制和精神激励,为军队履行职能服务。
比如,美军西点军校把“责任、荣誉、国家”作为学员的座右铭,并在军人行为准则中明确:“我相信上帝,相信美利坚合众国”。
俄罗斯军队的价值理念是“认真履行军人的天职,勇敢地捍卫俄罗斯的自由、独立和宪法制度,保卫人民和祖国”。
日本军队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武勇、卫国卫家、忠于职守、严守纪律、积极向上”等。
与之比较,我军的核心价值观更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和反映了我军这支党创建并绝对领导下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和传统。
“献身使命”更为庄严和神圣,更为深刻和丰富。不仅强调了阶级、政党、人民、执政、发展、和平这些政治领域,还突出了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既符合我军这支党创建并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性质,也符合军队作为执行政治任务武装集团的特殊性要求。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职特征。
(三)是党、国家、人民缔造和养育军队的根本目的。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军队是执行特殊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党创建军队的目的
—5— 是什么?人民和国家养育军队为了什么?军人又是在“为谁扛枪、为谁打仗”?这些根本性的问题都体现在军队的历史使命之中,它既是一支军队的价值所在,也是军队建设的永恒主题。新世纪新阶段,胡主席根据国际局势发展变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军队建设的新要求,从国家总体战略出发,提出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使命,这是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更是党、国家和人民在现阶段赋予军队的神圣历史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高于一切。军队作为特殊的组织,军人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特殊性就表现在所承担的使命上,为了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军人可以献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个人利益,如果临战退缩、胆小怕死就必须依法论罪,这是军队区别于其他任何组织的不同之处,也是军人区别于其他所有职业的特殊要求。
三、当代军人如何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身居军营,胸怀天下大势;身处盛世,勿忘国家安危。献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命军人的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一句话,军人从穿上军装开始,就应当忠诚使命、不辱使命、奉献使命,这才是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职业道德。
—6—
(一)首先要忠诚使命。人民军队的历史,就是忠诚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神圣使命的历史。从“红旗卷起农奴戟”的土地革命,到“几多艰险建殊功”的抗日战争;从“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解放战争,到“东方红日照寰宇”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捍卫新生红色政权的“保家卫国”,到“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改革开放,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赋予的神圣使命,像嘹亮的号角、锵的战鼓,激励和鼓舞全军将士跨过万水千山,战胜千难万险,从胜利走向胜利。
1、要强化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牺牲奉献对于军队来说是无条件的,也是最彻底的,是忠诚使命的动力源泉。被军委胡主席称为好党员、好医生、好军人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同志,就是一个用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被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华益慰同志从医50多年来,接诊上万人,手术数千例,从没发生一起医疗差错,“做一台手术,留一个精品”,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他年过七旬仍坚持每年做100多台手术,被查出患晚期胃癌住进病房的前一天还工作在手术台上。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15位空降兵勇士写下遗书从近五千米高空纵身一跳,令世人惊叹。进入深山搜救时,被毒蛇咬伤的官兵,毅然挥刀斩断受伤的手指,肠穿孔的战士扎紧腰带强忍剧痛,坚持3天背运伤员,凛然可见军人那刚毅果敢的勇气。即使是刚刚入伍几个月的新兵,也在部队忠诚使命、英勇抗灾的氛围中迅速坚强成熟起来。
2、要培养忠诚使命的英雄气概。战斗影片《英雄儿女》中有这样一
—7— 个感人至深的情节:志愿军步话员王成,在阵地上打剩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为了引导我军炮火消灭敌人,对着步话机大声呼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他投出了阵地上所有的手榴弹,打光了所有的子弹,最后关头,毅然拉开爆破筒,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与尽。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撼天动地的英勇壮举,就是我军献身使命的缩影。大家都看过电视剧《亮剑》,为什么这部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电视剧打动了那么多人?就因为“亮剑”亮出了中国军人忠于使命的坚定信念,亮出了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世界,亮出了使命重于生命、胜利乃最高荣誉的中国军人的追求。因此,每一名官兵必须自觉地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在重大任务中锤炼,在严格管理中养成,努力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培养为祖国统一而战、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为民族尊严而战、为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战的坚定革命意志。
(二)关键要不辱使命。
1、要树立神圣的“使命观”。使命对于军人来说是神圣的,它包含着党和国家对军队委以的重任,包含着人民对军人的厚望与重托,完不成使命就无法向社会和历史交待。当然,履行使命并非易事,要看到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看到从机械化半机械化状态向信息化跨越的挑战,认识到应对多样化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艰巨,这些都需要广大官兵枕戈待旦,在严训实练,锐意进取中不断克服。这其中,还包括正确对待苦与乐的问题。军营生活比较艰苦,战备训练、完成任务比较艰巨。
—8— 然而,只有历经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能提高素质本领,也才能无愧于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2、要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战争是每名军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当战争来临时作为军人应该怎么办?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独生子女官兵的增多等因素,日益严峻地摆在当代军人面前。军人的天职就是当兵打仗,奋勇作战是每名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军人,我们追求和平、维护和平,但这必须建立在能够打赢和遏制战争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忘记近代史上,国民党军队放弃抵抗,造成南京屠城的悲剧。军人的最高价值就体现在不惜牺牲生命来保卫祖国和人民。只有冲破生死关,才能在党、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与自身的安危面前交出合格答卷;只有冲破生死关,才能在战争中克服生死顾虑,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有效地消灭敌人、保全自己,这就是生与死的辩证法。
3、要树立崇高的“职业观”。消防部队的装备,技术密集,专业复杂。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掌握手中武器装备作为训练的主课堂,切实把本职专业弄懂弄通。既熟练掌握“已有”的,又超前学习“将有”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循序渐进地学到现代科技知识,才能实现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不辱使命。
(三)重点要奉献使命。奉献使命就是要从担负任务出发,自觉做到“爱岗敬业,爱军精武”。爱岗敬业就是热爱本职工作,具备岗位需要的任职能力和专业技术。爱军精武就是爱军队、爱部队、爱战友、安心服务,—9— 刻苦钻研军事知识,熟练掌握军事装备,具备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军事技能。
一是要找准奉献的实践平台。万丈高楼平地起。千千万万个平凡岗位构成了宏伟的事业,也为官兵成长进步、奉献使命提供了宽广的实践平台。我军在长期革命战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建立的卓越功勋,都是全军官兵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的结果。黄继光、董存瑞、雷锋、苏宁等举世闻名的英雄模范,都是立足本职英勇战斗、在平凡岗位艰苦奋斗的榜样。时代发展了,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了,但热爱本职、精通本职、干好本职仍然是官兵成长进步、奉献使命的基础。广大官兵要自觉把个人追求与革命理想联系起来,把本职工作与事业追求结合起来,把完成好本职任务当作崇高的事业和神圣的责任,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勤奋工作,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二是要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干好每一项工作、完成好每一次任务,需要每个同志始终保持高度的革命事业心责任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心系部队建设。特别是在部队需要与个人愿望发生矛盾时、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时,更要自觉以部队建设大局为重、以党的事业为重,甘愿作出个人牺牲。独臂英雄丁晓兵,从一个20年前的战斗英雄成长为永葆英雄本色、追求高尚人生的时代先锋,从一名伤残战士成长为站立于部队现代化建设排头、在各个岗位上不断取得骄人成绩的领导干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面对人生一次次选择、一个个困难,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
—10— 保持了与时俱进、顽强拼搏、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三是练就过硬的军事本领。部队有两句老话:一句是“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另一句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现代战争和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已经有了质的不同,适应瞬息万变、异常严酷的未来战场,政治思想不坚定不行,科技素质不高不行,军事技能不精更不行。“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只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孜孜求索,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才是献身使命的最好体现。“畏危者安,畏亡者存”。面对并不安宁的世界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全体官兵一定要强化历史使命的意识,牢固树立战斗队思想,不断增强履行使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实践作为提高能力素质的平台,在投身军事训练中掌握新装备,在参加重大救火行动中探索新战法,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培育好作风,不断增强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实际本领。
【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推荐阅读:
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06-30
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10-11
七下历史与社会教案07-03
高中政治 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09-22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08-06
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