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型

2024-07-17

叙事型(精选8篇)

1.叙事型 篇一

中国传媒大学老师博文:叙事元素在娱乐节目中的作用

来源: 卢宝腾的日志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娱乐节目的发展情况,就会发现不管从国际还是国内的情况看,都能看出电视的娱乐节目有一个从综艺向游戏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在电视发展的早期,都会有一个综艺节目兴盛的阶段。比如像美国在二次大战以后一直到 50 年代、60年代,有一种非常热门的节目――杂耍节目,其实就是综艺节目。此类节目一方面会有一个幽默的主持人,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幽默风格,同时会把当时各种各样的娱乐素材,包括百老汇的演出、歌舞、流行歌曲,也包括一些比较古典的元素,还有杂技等各种各样的东西汇集在一起。这些节目跟我们中国的综艺节目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但现在我们如果再去看看美国的电视节目,我们会发现它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现在比较主流的综艺节目只有一个是 NBC在每周末晚上 11 点半播出的,叫《星期六夜直播》。这个节目因为它是在主流的电视频道里播出,虽然已经超出了黄金时段,但毕竟还是一个很主流的节目,所以目前影响还比较大。只是综艺节目在世界范围内,包括在我们中国都在衰败。

另一方面是游戏性的节目,就是带有游戏色彩或者是以游戏为主体的电视节目作为娱乐节目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以 90 年代末、新千年开始的时候反映得尤为突出,大量的游戏节目在国内外都占据着大量的荧屏时段。如果到国外看一看就会发现,过去在主流频道的晚间黄金时段,节目基本上是电视剧。但是最近这些年我们看到,这个天下已经被传统的游戏节目或者是真人秀的游戏节目占领了 1/3 了。更为重要的是,在收视率排名靠前的节目中,这种游戏类节目更多。比如说去年美国的收视率总榜显示,第一名是《美国偶像》,第二名是《与星共舞》,从第三名以后才是电视剧。

这种趋势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早期的电视因为频道少,观众看电视很新鲜,大家喜欢看综合性的东西。那时不仅娱乐节目是综艺性的,包括平常说的社教节目也是杂志性的。但是随着多频道的竞争,大家对电视的要求不一样了,可能综合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我今天说的是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从综艺到游戏,又从传统的、古典的游戏样式到后来新式的游戏样式的发展,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其实给我们一个提示,就是说叙事元素在这种娱乐节目里面的作用越来越强了。在综艺时代,综艺节目几乎没有什么叙事元素,基本上是一个平面的形象,仅给大家展示可以欣赏的节目,不具备也毋须具备像叙事的比如说悬念、冲突、结果等等元素。而现在的游戏类节目,包括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快乐大本营》一类游戏综艺节目,正是通过加入竞赛的内容让原来平面展示的综艺节目增加了叙事的元素。

我们平常说的叙事是一个非常大的词,有不同的解释,我在这里讲的叙事基本上就是指讲故事,但是和我们平常说的讲故事又不太一样。换句话说,构成一个事件,这个事件里面有形象、有冲突、有悬念,最后有结果,这就叫叙事。而在平常各种各样节目中,吸引观众眼球的主要是三方面的元素:第一是信息元素,这种元素主要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大量新闻节目还有教育节目就是以此为特征。其实在很多其他节目内容里,包括电视剧、娱乐节目里面也含有这样的元素,但不太突出。第二是欣赏元素。欣赏元素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让我们有一种直感的愉悦的东西。它可以说带有审美意味的,但并不能进入我们很深的感情。

而所谓叙事是说它会引起对事件、人物命运、事件结果的一种高度关注。这种关注如果能够做得好,就一定会引起我们内心的观照,人都爱听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有很多我们关注的事物在形态上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叙事,比如说一场体育比赛,我们平常可能不会从叙事的角度去认识它,其实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叙事。而对于同一足球赛不同方式的直播,我们能感觉到它里面的信息元素、欣赏元素和叙事元素给我们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时候我会对一场球赛特别关心,但是处在一种没法看电视,也没法听广播的特殊情况下,于是只有通过上网来了解这个情况。网上对很多重要球赛都有所谓的直播,但只是文字直播。一是要比实际情况滞后几分钟,另外就是只有文字表达。对于当记者的人来说,这些文字很重要,但是对于受众来讲,就是看个字而已。换句话来说,这个直播对于我而言,它满足的是我的信息需求,主要提供的是一个信息元素。介绍两边都出了什么人,然后在这场比赛中哪方处于攻势,哪方处于守势,大概是什么情况。让我基本了解现在如何,最后结果如何。但是如果碰巧这场比赛在我开车的时候进行,我就会选择听广播。听广播的时候满足我的不仅是信息元素,更多的是叙事元素。因为广播体育解说员很有职业素养,他们会把现场的基本情况全都告诉你,而且还带有很生动的描述。这个时候我对现场主要的情况就会有一个较深的认识。我可以一边开车听比赛,同时还能进入情况,就是说会跟着着急、跟着惋惜等等。而电视的转播,除了可以接受上面的信息元素和叙事元素,我还可以观赏,就是具有欣赏的元素。这是三种转播有三种不同的效果。但是如果不是直播,而是一场已经完成了的比赛,我仍然可能去看电视的重放。这个时候基本上信息的元素没有了,叙事的元素对于我来讲也没有什么意义了,看到的基本上就是一个欣赏的元素。通过一场足球赛,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元素以及它们的不同作用。对于现代的娱乐节目来讲,叙事元素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加深之中,有很多节目的发生、发展,其实都和怎么样加强叙事相关。

我想叙事大概主要有这几个核心点:第一是关注,能不能引起关注是对叙事强度大小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衡量指标。国外有一些游戏节目奖金很高,备受关注,而在国内,我们去做节目策划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政策限制。但是为什么高奖金的节目相对来讲就比低奖金的节目好做,其实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引起了更高度的注意。因为一个一百万美元的大奖,即使整个叙事很平庸,和一个一万块钱的奖金比较起来,它就是不一样,它能够引起一般观众更为重视,这就是一种关注。

当然更多的关注靠节目自己的营造,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铺垫。在一个电影院里面,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物出场 5 分钟后就被打死了,这个时候你对这个事没有太多的感觉。比如说《功夫》里面冯小刚饰演的角色,他一出场已算是很好的铺垫了,因为冯小刚是个名人,观众会对他有一个期待,以为他以后还有戏,没想到不到 5 分钟就被人打死了。作为这个角色来讲,他被打死了也无所谓,因为他没有被充分铺垫,所以这个角色无法引起内心关怀,不能被充分地关注。而一个在整个电影里面已经经过长期铺垫的人物,他再出现什么问题,不管他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当他被打死时,观众或是出于惋惜,或是觉得很解恨,感觉总会不同。

所以说在叙事中,一定的时长、一定的铺陈对于引起观众对这个叙事的关注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还有一种借力的方式,就是说外部已经造成了很多条件。比如前面说的足球赛,如果是一场广院两个系之间的足球赛,即使对于广院人,其关注度都非常有限。但若是中国队和澳大利亚踢世界杯预选赛,就会有很高的关注度,因为外部形势造成了这个事物一定会引起高度关注。加强外部的关注情况,就是很多节目所谓的造势,我认为 2005 年的超女在这方面做得是最好的。他们通过种种的手段在节目开始前制造舆论,而且在开始以后又把自身变成了一个能引起很多观众高度关注的重要事件。记得 2005 年超女在进入决赛以后,北京好几个地方如西单、王府井,玉米一拨、凉粉一拨在那儿拉选票,几乎变成了社会游行。实际上在网上更是热闹,两派还在互相漫骂。总之这个事件至少在一部分观众中引起了极度关注。最后前三名决赛会出现什么情况,对于很多人来讲,会非常想知道、非常想了解。正是这样一种情况造成了高度的关注,这是叙事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或者说一个强叙事不管是通过外部原因,还是通过自己内部的营造,必须取得一个较高的关注。

其次就是形象。回顾一下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故事,不管它讲述什么内容,都离不开人物这一重要元素。这个人物可以变成大灰狼、小老鼠,甚至可以是一棵大树、一个板凳。但它都是拟人化的,就是说他一定是人物。这一元素其实正是一个叙事能够打动人,能够令人关注的一个核心。

实际上我们前面说引起关注也好、树立形象也好,恰恰是真人秀节目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所谓古典式的游戏节目,如《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中,选手和他的客观环境是相冲突的,通过答题过关获得奖金。如果谁一下 15 关全都过了,谁就是英雄,谁就能拿到一百万的奖金。节目本身是一个人和外界的冲突,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游戏节目。但是这类节目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就是它的时空十分有限。一般这些节目都是在一个封闭的演播室里,在一期节目里就要完成一次游戏,甚至有的节目在一期节目里要完成几轮游戏。由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有限,我们会发现古典游戏节目的铺垫能力就特别差,只能靠自己这种高奖金、高强度的现场冲突来引起关注,它没法用铺垫来引起关注,尽管铺垫非常重要。

同时最重要的欠缺是游戏节目比较难塑造形象。并不是说它不能塑造形象,事实上在电视史上,比如美国在 50 年代有一个节目人物凡·多伦,就是被电视游戏节目塑造出的形象,上了《新闻周刊》的封面,成了全民的平民英雄。但是总体来讲,古典游戏节目因为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有限,很难塑造起丰满的形象,也不太容易引起关注。比如像《开心辞典》是一个不错的节目,但是里面基本没有哪位选手让观众记住了,知道他是什么名字,干什么的,以前怎么样、后来怎么样。观众只是当时感觉喜欢某位选手,无法提高关注度。而真人秀节目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弥补了老式游戏节目无法强化、展开叙事的缺陷。所以像早期的真人秀,一方面把空间由演播室转为户外,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延长了游戏时间。如果说那些传统的游戏节目基本上都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集的小系列剧的话,那么这种早期的真人秀节目基本上采用了连续剧的方式,一个演季可能是六集、八集甚至于十五、六集。像美国的《幸存者》,观众会发现观看它与看戏无异。一开始观众可能对里面的人物不是很熟悉,但是看过三、四集以后,就会对里面一些人物越来越熟悉,而且会对他产生认同,或者很喜欢这个人,或者很讨厌这个人。然后观众会考虑这个人这么诡计多端,他在下一个阶段会是阴谋不断得逞、越来越往前走呢,还是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别人淘汰出局。如果里面有一个选手观众觉得特别好,又能干又朴实,但也很傻、很天真的人,是否能在游戏里面坚持到最后,观众会为他担心。其实当观众进入了这个情况之后,会记住里面的角色,就是人物形象,然后会对他产生越来越大的关注度。以至于当我们从网上下载节目后,就会没白天没黑天地看,如果没时间还会跳着看,急于了解结局。如果不产生关注的话,观众不可能会有这种行为。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出于叙事的需要,为了通过铺垫来提高关注度,通过不断的演示来使形象具体化、成熟化,所以真人秀这种节目才产生了。当然这个看法可能比较片面,可能别的很多专家会说真人秀产生另有原因,但这可能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除了关注形象之外,谈到叙事更容易被大众理解的是冲突和悬念。即是说所有的叙事一定是要有冲突,只不过这个冲突并不仅指俩人吵架。正如前面所讲,一个人和他客观外界的这种对立,就是巨大的冲突。两个人之间一种争夺、斗争,像足球赛也具有一种强烈冲突。一个人当面临选择需要是这样还是那样的时候,心里面非常矛盾,这仍然是非常重大的冲突。其实像美国的游戏节目《成交不成交》,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选择性的节目。就是让选手站在台上选择百宝箱,选择这个可能一无所有,选择那个可能又增加几万身家。另外还可以选择成交还是不成交,是保住现在已经得到的这笔奖金还是再冒一次险,所有这些都是内在的冲突,而且是多种多样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叙事的强度,有相当的冲突就会有相当的叙事强度,不管是引起关注也好,还是树立的形象也好,其实最后大家要得到的无非是好的收视效果。

有人问怎么区别人和动物?有很多种区别办法,比如劳动不劳动、会思想不会思想、会笑不会笑。但是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听不听故事、讲不讲故事。动物似乎到现在不会讲故事,也不会听故事,但是人会。因为人的思想复杂,他会关注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东西,他会从里面产生一种参照,就是从别人的喜怒哀乐中产生自己的喜怒哀乐。所以别人在那儿得了一百万,他会激动不已;别人在那儿伤心落泪,他也黯然神伤。正是因为人的特性,使得许多娱乐节目都在致力于营造叙事感。

比如说央视三套的节目,如果说这两年央视三套节目和五年以前有什么明显不同,就是游戏化了。现在央视三套的节目不能说百分之百,但绝大多数节目都或多或少安排了游戏性的环节,有很多节目直接套用游戏结构,比如说《星光大道》。它把文艺表演、模仿完全放在一个叙事模式当中,这个叙事模式就是几个从不同地方来的民间天才选手到这个地方通过竞争展现自己,最后一步步走向星光大道的光辉舞台。而其中只有一个人或者一组人能够站在最高点,这里面就产生了冲突。当然它本身更多地展现的是综艺节目的欣赏元素,但整个结构是用叙事的元素把它贯穿起来。至少现在央视三套感觉用这样的方式来做娱乐节目更加稳妥,也容易制造形象,使它里面有些选手已经变成了具有一定公众形象意义的人物了。

在其他类型节目中,我们也同样能看到这种情况,包括近年来火爆异常的选秀类节目。其实大家做选秀类节目可能出发点不一样,有的说是因为国外流行,或是因为国内利于操作,或是它有利于互动,能够产生自我造星的机制等等。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这种节目在结构上有一个很强的叙事性结构,这种强叙事结构统领下的综艺表演就同以前平面化的欣赏和展示起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或者说它里面包含的潜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在这种叙事模式下才可以大做文章,可以用很多方法来铺垫,来提高它的关注度,就是说可以用盘外招,可以用很多跟这个节目本身没关,但是跟叙事有关的手段,制造大量粉丝。

总而言之,因为制播节目是一个叙事过程,所以你可以把外面的很多办法都使上,一旦引起观众的高度关注,这个节目就会越来越火。实际上总局好像从来没有说不许做选秀节目,只是对这些节目里面的低俗化倾向做了一定的限制。而这种节目在国外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它所反映出来的叙事道路恐怕仍然是需要我们借鉴的。

把节目本身做成叙事性结构是最好的办法。实际上我们中国人也有发明,像江苏台的《人间》,就是把老式的谈话节目变成了一个进行时的叙述状态,棋高一招。以前的谈话节目有一种类型,叫故事性的谈话,仅把一个过去的故事讲述出来,但显然这个力度不够,这就为真情类的节目打下基础。要把一个已经发生却没有完成的故事放到现场来完成,这就不仅仅是用节目展示过去的叙事,而是让节目变成叙事的一部分。尽管这里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这样的方法还是可行的。

去年年底的时候有个杂志采访我,问明年哪种节目可能火?我说不可妄言,这是谁都算不准的卦,因为电视观众是最不可知的,全世界都一样。但是从趋势上看,这种现场继发叙事的真情类节目,有可能会在今年发扬光大。现在看起来这种节目已有上升趋势,因为它相对来讲操作简单,成本不高,收视率较好。当然它的成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这种节目把一个谈话节目的构架完全叙事化了,不但讲过去的故事,还讲现在的故事,让节目本身就充满了不可知性。比如说最后把那两个主人公请到台前,他们是和好如初还是剑拔弩张,无法预测。当然我听说有的导演在演播室外面诱导当事人,“你得动手打他,他太可恨了。”这可能不太合适。但是我们能感觉到其实他是想通过在现场让这个叙事进行下去,让这个冲突能到一个高点爆发。

我们前面讲的真人秀也是一样。真人秀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超出一般的竞赛范围,现在国外各种各样的真人秀都有,比如说环保、老龄问题、表扬先进思想这种类型全都有。现在只要是一个人造的虚拟情境,然后对它进行一个真实的记录,就可以变成真人秀。过去我们通常只把叙事元素赋予戏剧,只有虚拟性节目才完成叙事任务,现在我们把它和真实联合起来了,变成一种我们给它造一个情境让它叙事。尽管现在真人秀在我们的发展路途中遇到很多问题、矛盾,但是我们通过想各种办法,制造虚拟情境,让叙事在里面充分展开,这可能是今后娱乐性电视节目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除了设计整个结构来叙事之外,还有一种稍微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节目里面直接讲故事。节目本身不是故事,但我可以在节目里讲故事。《百家讲坛》和这类节目的兴盛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百家讲坛》这类节目我觉得是中国的原创,我没有在国外看到过同类节目。我见过教育节目,就一板一眼做教育,但没有人敢拿这个节目当娱乐节目。我们中国人就把教育和娱乐结合起来了,而且把弘扬传统文化和大众娱乐结合起来了。这个节目我接触得比较多,其实节目一开始是真正想要由专家来讲科普知识,当然是以文化知识为主。但是后来发现效果不好,于是慢慢修改,结果是讲授专家变成了准专家。在央视有一次研讨会我和万卫一起谈过《百家讲坛》,我说你们的专家都是准专家,真专家不行。他们其实也同意了,节目中所有讲得好的人,都是在这个事上明白点但都不是特别较真的人,由专业化变成了半专业化。其次,节目的讲述方式由原来的严肃讲述变成了一种娱乐性讲述,其讲述方式基本上跟中国传统的评书艺术、相声艺术相一致了。然后就题材而言,由原来的一、两集讲述一个主题变成长篇的连续剧。

《百家讲坛》从雏形到成熟大概是 05 年、06 年,我们看到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由原来的一个以信息为主的节目演化成一个以叙事为主的娱乐节目。其实娱乐节目里面有一种办法就是直接来讲故事,现在这种节目也很多,我们中国也有一个新叫法――故事类节目。我去年参加一个故事类节目研讨会,发现中国有很多节目就是讲故事,沈阳台现在有一个《王刚讲故事》,江西台的《传奇故事》是最有代表性的,我们发现在电视里直接讲故事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如果我们实在没办法做成一个叙事结构,也无法直接在节目里就讲故事,我们还可以想办法在节目里面插入一些叙事元素。这些叙事元素可以是在大节目里讲小故事,也可以是在节目里展开一些小的游戏类、竞争类的东西,所有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一种叙事元素的运用。实际上今年相当一些节目都在自觉地运用这些元素。比如去年天津台的春节晚会,以三个队互相竞争作为整个节目的框架,其实它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放入了叙事的元素。同时我们在很多晚会上都要做所谓语言类的节目,其实就是戏剧小品和幽默小品、相声,这类节目通常也都是运用了它自身的叙事特性。春晚有一个最大缺陷,就是不太容易把叙事性元素放入其中。于是所有的春晚都会很注意语言类节目的运用,甚至于把它当成亮点,因为这个小节目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叙事型节目。

所以我们能看到,从电视娱乐发展的角度讲,叙事元素的运用应该说是越来越被看重。从方法上看,我们既可以想方设法把整个节目结构变成一场叙事,让它变成一场比赛、变成一场寻找等等,总之变成一个情节的过程。如果不适用,我们还可以把故事安排到节目里面,就让节目来讲故事。如果仍有困难,我们还可以想方设法把各种各样的叙事元素加到节目之中,让这个节目尽可能有较强的叙事感。众所周知,只是欢聚一堂跳舞、唱歌,没有一点叙事元素的节目是很难有市场的。

这是我自己一点粗浅的体会,跟大家一块分享,大家可以琢磨琢磨,也许可以想出更多好的论点,反正中国有这么多优秀的综艺节目、娱乐节目的人才,我想将来这类节目一定会做的更好。

2.叙事型 篇二

记者型主持人是“记者和主持人的一种融合形式,也是其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他既拥有出镜记者能力,在新闻现场起到叙事和评论的作用,又拥有主持人的能力,对节目内容起到统筹兼顾和控制全局的作用”[1]。记者型主持人兼具记者和主持人双重身份的人,在“记者型主持人”一词中,中心语是“主持人”修饰语是“记者型”。记者型主持人的主要工作是在传播消息的同时,深入到新闻事实的本身中,发表独到的见解,展现新闻主题。了解记者型主持人需从其在新闻现场采取的叙事模式和其必须拥有的能力两方面进行。

1记者型主持人的现场叙事模式

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中,记者的现场主持很容易形成模式化,而最简单的模式就是按照场景的进度形成开篇、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阶段。这种简化后的叙事模式能让记者型主持人迅速定位事实,进行相应地表达。

1.1开篇:预想开头

开头不仅要交代一下事件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等,而且需要选择传播对象感兴趣的信息作为切入点,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也就是说要“开好头,树立信心”。新闻的开头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即为导语,导语出现在新闻作品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好的导语对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具有重要作用,正如美国新闻学者赫伯特·黑德所说:“导语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有效的新闻导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能够抓住体现新闻事实本质性的东西;二是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至于在开端中是以“一个事物”“人的一种行为”“社会的一种现象”还是“所处的位置”“所引荐的故事”以何种叙述方法进行开篇叙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新闻性节目,最好采用直接点题;如果是评论节目,最好采用能让受众感受到的一种现象来引导和改变人们想法的故事开篇。如何做到开端吸引受众也很关键,建议是如果没有独特的开头,那就直切主题。如《职来职往》的开篇是“职来职往,前途宽广”、《开心擂台》也做到了开门见山,以“开心摆擂台,有才您就来”为开篇,直入节目主题,做到让受众一目了然。

1.2发展:描述清晰

事件的发展要根据现场进行描述,要围绕事件的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报道新闻信息,做到突出重点,根据人、事、物、环境等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叙述,做到详略得当。常听广播的人都知道,播音员会在广播中说这样的一句话:“具体情节一段美好的音乐过后我们来继续探索”,就是为了让听众在收听音乐放松情境下,去想象事情发展的情节,在探索与验证中事件得以展开。

推动叙事发展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要遵循事实客观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第二,就是要满足报道要求。第三,则要符合受众心理,保证传播效果。记者传播新闻信息的目的是让受众接受到新闻,新闻结构必须适应受众心理需要。第四,符合社会环境的特点。

1.3高潮:设置悬念

由于发展中设置的悬念,在高潮中升华疑惑,一般以叙述新闻发生的背景,然后播放相关新闻画面,展示新闻过程或由当事人自己讲述以达到叙事的高潮,在叙事的高潮中记者型主持人悬念的设置要做到以下两点技巧。

1.3.1

让叙事做到情理之中、预料之外:若想达到叙事高潮,必须亲临事件发生地进行调查追踪、出镜串联,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直接交流、碰撞,对新闻事件中人物的命运、思想情感真诚关注。水均益主持的《高端访问》中,从采访到播出每次都有新的突破,揭露出采访事件的本源。

1.3.2

利用背景烘托,环境渲染:根据背景、明确目的,一定要适度、自然,不要脱离生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有漏洞。在“疑问”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一定要交代造成悬念的前提。没有必要的前提,故事就不会发生。前提交代清楚了,才会让受众信服。

1.4结尾:点明要旨

在记者型主持人水均益打造得比较成功的栏目《高端访问》中,主持人水均益参与到每期节目的采访编辑播出过程中,在每一期报道结束后都值得观众深思,使整个报道显得更有深度。结尾评论要做到深入生活,考虑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逐渐培养和增强主持人对新闻的认识和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逐渐把记者和主持人两个工种合为一体,发挥记者型主持人的更大作用。在新闻叙事的最后评论中总结出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时事。水均益主持的《高端访问》在新闻领域,以及国际媒体都被人看好,因为他站在群众的角度,利用权威人士的观念和思维来揭露时弊、鞭策丑恶,反映百姓的心声和愿望,体现舆论监督的力量。因而,受到社会和观众的高度关注。

2记者型主持人能力要求

要完成对新闻现场的掌控,记者型主持人在知识、发问方式以及清晰明了地表达观点等方面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2.1以第一现场为核心的广阔知识视野

记者既要做到条理清晰地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应该具备对知识和新闻要点拓展延伸的能力。这不仅需要有驾驭新闻的能力,更要有掌握客观报道的叙事能力,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能够把最新、最快、最具报道性的消息,以第一现场作为背景材料的要点展开叙事报道。在第一时间以客观真实作为采访播出的重点,传播给受众。

主持人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老师,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主持人是启迪人们心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职业。他们能够加速社会的稳定和谐,增强社会上更多人对于客观真实叙事的认同感。

记者型主持人应该具有驾驭记者和主持人的双向技能,像白岩松、水均益,他们能够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合理、恰当的叙事方法报道节目,站在观众的角度主持栏目。由于他们的叙事方法得当,叙事手段突出,叙事角度正确,使他们能够赢得受众的认可与好评。

2.2以人性关怀为主的发问方式

记者型主持人不但要用感觉思维去接受新闻,用客观真实的语言叙述事实,还应该具备人文关怀。从报道到播出整个栏目要具有一定的可观性、可感性,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无论是记者还是主持人的价值取向,都指向“人”。如果缺少人文关怀,再好的栏目也不会赢得受众。柴静在主持《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时通过与网友聊天,准确把握网友的态度,并对虐猫的真相进行深入调查,体现了叙事能力是价值观成熟的表现。

央视主持人柴静在主持《新闻调查》的一期栏目“双城的创伤”时,注重采访策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孩子的心里感受着想,蹲下身子和孩子谈心,让孩子减少了心里的恐慌。这样不仅拉近了与采访者的距离,也使节目的收视率得到提高,让叙事的内容得到升华,使栏目从采访到制作再到最后的播出,都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

能否让采访对象分享最真实的想法,能否从被采访者的话语中找到新闻点,是衡量一个记者做得好坏的重要条件,也能够体现出叙事者是否考虑受众心理。柴静在报道节目时注重调查方法,讲究采访策略,注重人性关怀,具备了一个合格的记者型主持人该具备的思维方法与叙事能力。

2.3清晰明了地表达观点的能力

不管是讲故事还是报道新闻,没有话语之间的衔接,会给人造成错觉。要想使文章段落衔接自然,新闻事件之间报道清楚紧凑、巧妙新颖,就要注重衔接。在大型直播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幸运52》中何炅、李咏在直播现场常常要说些衔接语为链接两个环节做铺垫,这个衔接又叫串台词,可以让受众对节目本身更加明晰。

叙事要有一波三折的过程才能够赢得更多倾听者的关注。否则再精彩的新闻都会给人以疲惫之感,不管是今天的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职来职往》还是评论节目《道德观察》《新闻调查》等,主持人在叙事的过程中,要时刻做到让受众的内心跟随事物冲突来了解实情,利用矛盾冲突来推动事件向前发展。

评论对叙事很重要,在《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栏目中,每次都会有特邀嘉宾,给参与节目的人提出一些参考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往往是客观的、多角度的,能够促成节目由叙事到播出的合理进展。人云亦云,会让故事缺乏可看性,会让新闻缺失能动性。一条新闻、一个故事、一段叙事性的话语让不同人思考领悟,会有不同种结果。

参考文献

3.叙事性任务驱动型写作策略探微 篇三

命题具有“时事”性;命题藏有任务性;命题凸现自我性。

面对叙事性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新要求,如何更适时有效地指导考生应试呢?

一、与智者同行,提升思想高度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查,通过“一点四面”实现高考语文的育人导向,所以要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深入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立身处世之准则,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2015年新课标卷的作文题已经给出明确的导向,卷Ⅰ体现了“法治、公正、诚信”等内涵,卷Ⅱ体现了“创新、敬业、爱国、文明”等内涵。但是中学生思想认识毕竟有限,要快速提升他们的认识,必须以有深度的杂文滋养他们,以大家名人之作拓宽他们的视野。可以有序地指导学生阅读余党绪选编的《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冯小平编著的《叩响命运的门》、梁文道的《常识》以及每年的《随笔》合订本等。刚开始读这些大家的文章,学生必然感到艰深,但恰是在这条艰深的阅读路上,学生或许能汲取一两点思想的精华。

二、审题指导抓任务

目前出现的任务驱动型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选择型的材料,提示语为“思考、权衡与选择”;一种是是非类的材料,提示语为“谈谈你的看法或感受”,“你对此有何看法”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任务点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叙事性任务驱动型写作在审题上首先要寻找写作的任务指令,促使学生思考被评论的事是何事,被评论的对象有哪些,可评论的点在哪里,各评论对象之间有何联系。其次要明确什么是驱动点与材料关键点,以关键词来确定写作的重心。如选择型的材料,驱动点是“更”“最”,行文时必须有选择有权衡,材料的关键词或观点的关键词必须有界定,从而使观点更明确,分析更到位。而是非类材料,以写作任务“谈谈你的看法或感受”“你对此有何看法”寻找关键点,寻找可评论的点与各评论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2015年新课标卷Ⅱ为例,被评论的事是“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的最后三名候选人”,被评论的对象大李、老王、小刘,可评论点为“谁更具风采”。考生可任选一个人物的“风采”作为评论点,评论他们各自成功的原因和成就,以及对他们的贡献、价值、意义作用,但这种单向度思维显得浅显平庸。想要有更高的起评分,就必须找到驱动点,而这则材料的“更”字即是驱动点,这个关键词把各评论对象联系起来,表明不管你选定哪一个风采人物,都需拿他和另外两个人物做比较、衡量,比较分析必须到位。

三、谋篇布局讲套路,拓宽思路有走向

在谋篇布局上,对于初学者可以做写作套路指导。对于是非类的材料作文,形式上依照议论文三段论展开: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部分,引述材料要被评论的点,提出自己的论题或观点。分析问题部分,重在分析成因、危害、作用。解决问题部分,重在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于选择类的材料作文,可以起转承合为框架底子,分五步走:第一步概述材料,做出选择;第二步,做比较,决出优胜者;第三步,从功能分析的角度,阐述优胜者的作用、意义所在;第四步,结合时代背景做分析,指出优胜者在当今的现实意义,有着针砭时弊之疗效;第五步,或表明不同态度,再次肯定优胜者,或简明扼要重申观点。

与其他类型的议论文写作相比较,叙事类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最大任务是就事论事,就事说理。但是对于考生来说,就事论事常常会使他们思维局促,展不开说理,陷入“一条道儿走到黑”或是“原地打转”的困境,如何在本论部分拓宽思路的走向呢?第一,在同类横向比较中找到延伸拓展的关联点,由此及彼,说古论今,由实到虚,可用多向度思维中的并列型、转折型关联①进行布局。如朱健国的《早叫的公鸡》②,此文先由“鸡”论“鸡”,后由“鸡”及人,先古后今,由虚(寓言中的公鸡)及实(预示地震而早叫的公鸡和先知先觉者),由寓言中的被杀的早叫的公鸡,说到现实中被迫害的先知先觉者,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是公鸡,当早叫就勇敢地早叫吧。第二,在纵向切入中找到剖析链接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小到大,可以用多向度思维中的递进型、假设型、条件型关联进行布局。

四、说理有角度,分析有方法

叙事类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第一原则是就事论事,就事说理,所以思路关联必须与材料的具体“任务”紧紧相扣,论辩说理必须有的放矢,不能随意蔓延。说理时可以从原因根源、作用功能、时代背景、措施办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时主要运用例证分析、比较分析、假设分析、推理分析等办法。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就退秦一事就事论事,就事说理,从退秦的利弊角度,用比较分析的办法指明灭郑于秦有害无益,存郑于秦有益无害,接着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例证分析了晋国忘恩失信,进而运用假言推理③出亡郑必“阙秦以利晋”,使秦伯顿悟,秦晋联盟就此瓦解。

目前这种任务情境式作文确实能引发考生理性思考,引导考生说实话说人话,这是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进步。

————————

参考文献

①国家玮:《手把手教你写作文——单向度思维与多向度思维》,国家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59-64页。

②余党绪选编:《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58页-59页。

③ 彭漪涟、余式厚:《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页。

4.叙事型 篇四

在生活起居中,老师既是大家的恩师,又是我们的朋友。她们教了大家很多做人的道理,协助大家把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我们不成功时激励大家,取得成功时与大家共享,犯错误时细心细腻地拨正大家的航向,自豪时又是大家的清醒剂。我爱我的`老师,是由于老师有一颗金子般闪闪发亮的心。

每名老师都会平凡的岗位上做出非凡的销售业绩,都帮我留有了刻骨铭心的印像。在我应对学习培训或考造成的焦虑不安的消沉心理状态时,教导主任老师都会激励我,常常亲切地对我说艺高胆大四字,使是我敢于克服困难的信心。针对学习上,数学课老师又是耐心地我,教我很多的学习的方法和怎样看待自身的学习态度。啊!教师,你就像我的妈妈一样,那么慈爱,那么亲密接触,您竭尽了十分多的心血,教大伙儿专业技能,使大伙儿明白怎么做人明白了比金钱更加珍贵的事儿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啊!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想一件事诸位H鄣牡睦鲜λ狄簧:老师,你辛苦了!

5.叙事型 篇五

[1]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叙事 上课铃响了,我夹着作业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教室。教室里特别安静,我习惯地把教室扫视了一圈后,笑了笑,说: “同学们,这次作业许多同学都全对,我非常高兴。”边说着,我边举起了一叠作业本,稍作停顿,我接着说:“告诉同学们,今…

.吵架不当着父母,亲戚,邻居的面吵,在公共场所给对方面子。2.不管谁对谁错,只要一吵架,男方必须先轻声轻气哄女方,女方应该冷静下来,否则双方可能造成严重后果。3.在家里吵架不准一走了之,实在要走不得走出小区,不许不带手机和关机。4.尊敬对方的父…

摘 要 新形势下,中国各级政府都应当建设服务型政府。未来中国地方政府的活动将会越来越突出这一性质,使政府从“管”老百姓转变为通过“管”好社会事务来为老百姓服好务。关键词 政府职能转换 服务型政府 1 服务型政府的概

念及特征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叙事

上课铃响了,我夹着作业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教室。教室里特别安静,我习惯地把教室扫视了一圈后,笑了笑,说:

“同学们,这次作业许多同学都全对,我非常高兴。”边说着,我边举起了一叠作业本,稍作停顿,我接着说:“告诉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还发现了一份最满意的作业,他是谁的呢?”不待我讲完,同学们就一下子把目光投到班长黄地身上。我再一次停顿了一下,激动地大声宣布:“李——正——中——!虽然这次作业中还有两个小失误,但老师相信这份作业是他最努力,也是他最优秀的。”从同学们的眼神和小声的嘀咕中,我看出了他们心中的疑惑。于是我翻开作业本,把上面的“优”和三颗鲜红的“星”展示给大家。“请同学们用掌声向李正中表示祝贺!”我带头鼓起了掌,随即,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要知道,这个“优”对于李正中来说可是“放卫星”的大事了。一年级刚上学时,我就感到李正中是个“有嘴没手”的孩子,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后作业邋邋遢遢,在接下来的几周中,我也真正领教了他的作业铅钢笔描红笔画不到位,田字格写字歪歪斜斜,拼音格里的拼音更是“上天入地”,作业中错字连篇。我很快就熟悉了他的“李氏字体”,不用看名字,就能

一下认出。

此刻,我望了一眼李正中,平时很能说的他,这时就像旗杆似的,坐得笔直,脸上有些疑惑与不解,然而,我还是从他的眼神中捕捉到了兴奋与激越,这一切来得太快了,他还没有从课间的那一刹那中回来„„

课间十分钟,我埋头赶批着作业,一路打钩,批到李正中的作业

时卡壳了,我叫同学把他“请”到我的身边站着面批,他的作业本上有两个错别字了,我用红笔重重地圈了出来,一脸严肃地说:“千叮

咛,万嘱托,不要写错别字!要仔细检查!”声音不高,分量却很重。

说完,我抬头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想从他脸上找到悔过的表情。他没

有说什么,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神好特别,我蓦然发现一种从心底流

淌的渴望,一种对学习的热情正在悄悄地消逝,他的整个表情变得木

然,我的心为之一颤。

等他走后,我又重新审视这份作业:字的“个子”缩小了许多,在拼音格里的章节排得很匀称;一笔一画写得重重的,十分清晰有力;

他还默了整整两页词语,哦,相当于做了四天的作业呀!我着实吃惊

不小,不觉翻看起他前阵子的作业,他的作业整洁了,字迹端正了,每天的默写总是别人的两倍,而等来等去却看不到一个“优”。记得

前两天我发作业的时候,他老是悄悄地翻看优秀作业的名单,而我当

时还曾不屑一顾地阻止他„„噢,我对他做了什么?猛然间,我仿佛

看到了他那带着期盼的眼神了,仿佛一下子明白他所有的含义„„这

份作业好沉,这是一个孩子用“心”写的,一个简单的对错符号只能

来判断作业的正误,而面对一份真正有质量的、蕴涵着特别价值的作

业,必须以自己的一颗真诚的“心”去发现、去触摸、去呵护„„

因为懂得了,所以也特别珍惜,我在他的作业本上工工整整写上

了一个“优”,盖上了三颗鲜红的“星”,还特意画上一张迟到的笑 脸。

此后,这样的“特批作业”多了起来,作业本上又多了许多丰富 的内容: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一个个可爱的笑脸.信任,孩子成长的风帆 5、1 关海英

不是每个孩子都美丽,但他们一定是可爱的;不是每个孩子

都聪明,但他们一定是独特的。这需要教师用爱心去发现,用爱 的阳光去照耀。

方健印是一个顽皮、淘气的小男孩,但这学期我发现他还是个

热情,愿意帮助人,也很愿意为集体做贡献的孩子,只不过是经

常方式不对,总以拳头和大嗓门和同学相对,因此个性的他总会

给班级惹麻烦,总会跟同学闹矛盾,于是我便开始实施转变他的

方案。

开学初便让他担任班级的劳动委员,嘿,别说,他还真会管人,而且劳动中总能带头干。但是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还真是不太好,总好像有点暴力倾向。同学们总是告他的状,而且叫苦不迭。因

此我想还得找个好的时机让他多发挥自己的优点,“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记得在清明节我们全体五年级学生去北山祭扫,我特意挑选

他打国旗,他欣然接受了任务,而且在一路上,在整个祭扫的过

程中他的表现出奇的好,得到了带队老师的表扬。就这一次活动

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我觉得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后,我便给他加了“砝码”。这孩子的 学习习惯不大好,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大。为此我特地找他进行了

一次长谈,告诉他,他能当好劳委同样也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成绩。

那以后,课堂上我时常把目光落在他的身上,他也时常不好意思

地正正身子,或是渐渐举起手来。一段时间以后,他在课堂上精

力集中了许多,发言也越来越踊跃了,作业更认真了,测试成绩 提高了„„

而且,现在班级的外担在他的带领下,外担值日生的工作越

来越细了,得到了值周老师的表扬。方健印同学真的变了,变得

自信,变得更加有责任心了,变得会和同学们和谐相处了。确实,自信心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有着很大的影

响。对于方健印我大胆放手,尽量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有更

多的机会去体验,去发展,以增加他的自信心。对他的成绩我热

情的鼓励,让他对自己产生极大的信心,在信心的驱使下,他认

真地对待每一项工作。终于在我的鼓励下他渐渐充满自信,做事

积极主动,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他相信自己的能力,肯定

自己,进而发展自己,也带动了其他人。教育

子的心

一年七班

杨晓梅

我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叫小亮(化名)。在班级中,在操场上,他在和同学玩的时候,经常有同学或值周老师告诉我,说他打人了。是啊,一直以来,班级里有很多同学被他打,轻的

把同学打得直哭,重的把同学打得带伤。每当我批评他时,他却

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打他了,谁让他惹我。”就是这样的

一个孩子,我应该怎样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改掉身上的

不良行为呢?我仔细琢磨,细心观察,深入了解,终于,找到他

存在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

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想教育引导他,改掉这个不良的行为。作为班主任,就一定要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我开始寻找机会。一天,又有学生告诉我,他又打同学了。我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为什么总是动手打同学呢?”他不加思索地回答:“爸爸告诉我,同学惹我,就狠狠打他。”听完这句话,我的心一沉,心情顿时沉重起来。我这时才意识到,教育好孩子的关键,必须改变孩子父亲偏激的教育思想。我接着问:“你的爸爸为什么这样告诉你呢?能跟老师说说吗?”他说:“老师,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被一个小朋友打坏了,爸爸很心疼,就告诉我,谁惹你,就狠狠打他。”哦,原来是这样。这次与他的谈话,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面对这样的家长,要想从思想上转变他,改变他的教育思想。作为班主任,就一定要说服家长,配合自己进行教育,才能够从思想上引导好学生。这样,我就马上给孩子的父亲打了一个电话,很策略地跟他讲了孩子经常在班级打同学的现象。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父亲根本不承认他的孩子打同学的事实,反而跟我讲,是他的儿子经常带着伤回家,应该是同学先动手打他。听了孩子父亲的一席话,我马上说:“今天孩子回到家里,你问问他,有一天,是不是就因为一个女孩朝他微笑了一下,他就打那个女孩。”听了这件事,孩子的父亲在电话的另一端不出声了。这时,我又说:“我问过孩子,为什么打人,他说是你让的。我觉得,孩子是最诚实的,最容易改变的,所以,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正面引导,你说对吗?作为家长,给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不就是让他受到最好的教育吗?归根到底不就是让孩子成才吗?而孩子成才的关键是具有良好的行为序贯。这一点很重要。他总是打同学,在班级怎么能够有好朋友,怎么能够学会交往呢?”这一次谈话,孩子的父亲开始改变了。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从他的需要入手,约束他的行为。作为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进行鼓励,才能够帮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在班级中,由于开展班级干部轮换制度,同学们人人都可以得到锻炼,当我宣布这个规定时,小亮也请求当班级干部。听到他的想法,我高兴地说:“好,老师一定让你当。不过,我对你有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同学们做榜样。”不是吗?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从本质上说,心灵是纯洁的,都有上进心。教师如果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心理需要,从正面进行引导,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习惯。切忌在批评中反复强调他的缺点,应该多教给他与同学交往、沟通的正确方法。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注意家校互相配合,共同校正他的行为。作为班主任,要通知家长在家庭中注意观察孩子,协助班主任严格约束他。由于家长在心里还存有一种想法,就是自己的孩子打同学,都是别人先惹他。为了化解家长的这种想法,我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利用双休日,带他的儿子和亲属家同龄 的孩子,一起玩两天,看看怎么样。结果,不到一天,亲属家的孩子就求家长,快带我回家吧,我实在忍受不了了,不想再和他玩了。事实让他的父亲终于相信我的话是真的。这时,他的父亲也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多么不合群,自己的教育的的确确是错了。他在家里开始从每一件小事主意严格要求儿子,他现在的变化真的很大。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时刻给他关爱,用爱去感化他的行为。作为班主任,要做班级其他家长的工作,让孩子们团结他,让他体会到班级的温暖,大家的关爱。由于他从小失去母亲,所以,在他的心底,是十分渴望别人的关爱的。所以,即使是他屡次犯错误,我总是耐心说服他,教育他,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即使他还是时不时犯点小毛病,我也让同学们多谅解他,同时,引导他学会和同学玩的正确方法。渐渐地,他的朋友多了,他好动手打同学的次数也减少了。

是啊,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期待过程。教育需要细心、耐心、爱心和恒心。我期待着小亮一天天在成长,我也相信,在老师悉心呵护下,他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叙事 上课铃响了,我夹着作业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教室。教室里特别安静,我习惯地把教室扫视了一圈后,笑了笑,说: “同学们,这次作业许多同学都全对,我非常高兴。”边说着,我边举起了一叠作业本,稍作停顿,我接着说:“告诉同学们,今…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叙事 上课铃响了,我夹着作业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教室。教室里特别安静,我习惯地把教室扫视了一圈后,笑了笑,说: “同学们,这次作业许多同学都全对,我非常高兴。”边说着,我边举起了一叠作业本,稍作停顿,我接着说:“告诉同学们,今…

6.叙事型 篇六

《二十年后》描写了一对在纽约一起长大的朋友,遵守20年前的约定再次相会,却发现二人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鲍勃是通缉的要犯,吉米却成为警察,结尾使人感到“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福楼拜曾总结自己的创作时说:“小说家必须像上帝一样,从来不出现在作品中,而同时又让读者感觉到他的身影无处不在[1]”,并在《包法利夫人》中有意识地使用有限的叙事视角进行创作,使小说叙述摆脱了传统的全知视角的限制,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欧·亨利作为世界短篇小说大师,所创作的作品不仅刻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耐人寻味、主题意蕴深刻,而且具有匠心独运的叙事方法。《二十年后》就是一篇通过运用突破传统的叙事视角,成功塑造了具有复杂人性的两个人物,达到极佳的表达效果的经典作品。小说家詹姆斯曾说:“讲故事至少有五百万种方式”,不同的讲述方式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叙事视角是主体叙述时观察和感知故事的角度及所涉及的视域。传统的小说教学一般仅关注作品的道德意义而忽略其形式技巧,仅重视人物分析而忽略其个性化的表达。《二十年后》常见的教学手段是分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鲜有基于叙事角度的教学设计。当进行“《二十年后》最吸引你的是什么?”问题调查时,64%的同学对小说峰回路转的情节非常感兴趣,21%的同学对小说中的人物感兴趣,12%的同学关注细节描写,只有3%的同学认为作者的表达很有技巧,匠心独运。可见,大多数同学专注于情节,不能理解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和核心。很少有同学关注作者的个性化表达,更没有从叙事角度解读的经验。可见,要达到“理解和把握人物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小说鉴赏能力”的教学目标,就要突破“理解情节设置、环境描写和叙事视角的采用对表现人物的意义和价值”这一教学难点。基于叙事视角,对《二十年后》的教学尝试主要体现在梳理情节、感悟人物形象两个方面。

一、梳理情节

在学生初读课文、概括小说情节、梳理小说情节发展顺序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本文采用第几人称叙述?(第三人称)。热奈特认为:“视角的本质是对信息的限制”[2]对故事人物视角的选择就意味着排除了其他视角的信息和所观察的内容。第三人称是全知型视角,叙述者应该知道每一个人物的信息,但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似乎又不完全了解,显然这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为了使学生了解,设计了几个问题:“警察杰米的名字是由第三人称叙述者告诉我们的,还是由小说人物鲍勃告诉我们的?为什么小说要采用鲍勃的视角来点出杰米的名字?”学生经过阅读发现:在看到便条之前,鲍勃并不知道与自己交谈的警察就是杰米,故事外的叙述者一直将杰米称为“警察”,读者也只能跟着鲍勃的视角走,主人公不知道的事情读者也就无从得知,从而很好地为小说制造了悬念。实际上,《二十年后》的故事似乎可以采用其它的叙事方式,比如以鲍勃的角度叙述、以杰米的所看所想叙述等,但不会起到这样强烈的“意料之外”的震撼效果。

二、感悟人物形象

作为同样是赴“二十年之约”的人,杰米所表现出的镇定与鲍勃的激动形成鲜明对比,听到“二十年之约”时杰米并没有贸然相认,反而淡然地告诉眼前人那家二十年前的饭店“五年前还在„„后来就推倒翻建了”。杰米这个人物在真相揭晓之前,始终具有一种神秘感,这个看似冷漠、秉公执法的警察的内心究竟在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经历着怎样的波澜呢?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让他们尝试以杰米的视角,选择一处进行心理描写: A、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第3节)B、站在门口的人擦了一根火柴点雪茄烟。(第8节)C、“你离开以后没有接到过朋友的信吗?”(第12节)D、“你在西部干得不坏,是吗?”(第14节)E、警察挥挥警棍,走开一两步。(第14节)F、一路继续巡逻下去,对每道门查看一番。(第17节)

7.叙事型 篇七

关键词:叙事文本,叙事视角,叙事时序,叙事节奏

“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小说、史诗等”[1],据不完全统计,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文所占比例都接近40%。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习惯从文章学角度对叙事文本进行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结构等一般性内容的解读,效果也不错,但是对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究阅读和创造阅读能力,尚有欠缺。因此,本文将探讨用西方叙事学理论来解读叙事文本的方法。因为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还能培养学生“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2],以及“有创意的阅读”[3]的能力。

一、叙事学理论简述

“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4]是“对叙事文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5]其中较为常用的是叙事视角理论和叙事时间理论。叙事视角指叙事者观察故事的角度,叙事时间指作者组织故事的时间方式,包括叙事时序和叙事节奏理论。

1.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旁知视角三种。

全知视角:叙述者无固定视角,像上帝一样能洞察人世间的一切,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甚至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潜意识都能了如指掌。即,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所有人物所知。

限知视角:以作品当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作为叙述者的一种叙事角度,也称自知视角。在这种视角中,叙述者所知等于作品中人物的所知。

旁知视角:叙事者严格地完全身处局外,仅仅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报道故事的发生发展,即叙述者就像一台摄像机,远远地客观地记录事情的表象。也即,叙述者所知要小于作品中任何人物的所知。

2.叙事时序

叙事时序指叙事时间的顺序。叙事时序是相对于故事时序而言的。故事时序是自然的、固定不变的;叙事时序则可以是人为的,变化不定的。叙事时序主要有顺时序和逆时序两种。

顺时序:叙事时序与故事时序的呈现形式是一致的。比如童话、民间故事中,故事发生、发展的顺序与叙事呈现的时间顺序是一致的。

逆时序:叙事时序与故事时序的呈现形式不是一致的。基本的逆时序有预述(又称闪前)和倒述(又称闪回)两种。“倒述是在事件发生之后讲述所发生的事件,预述是提前叙述以后将要发生的事件。”[6]

3.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是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与文本时间(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间)之比。故事时间长、文本时间短,则叙事节奏快;反之,则叙事节奏慢。体现叙事节奏的有五种叙述形式,也可以称为五种叙事节奏。

省略:文本时间无限小于故事时间。

概要:也称概述。文本时间小于故事时间。

场景:也称等述。文本时间约等于故事时间。

延缓:也称扩述。文本时间大于故事时间。

停顿:也称静述。文本时间无限大于故事时间。

二、叙事学理论视域下的叙事文本解读

相对于文章学角度而言,根据叙事学理论来解读叙事文本,是一种创新方法的探究性阅读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叙事方式,探究不同叙事方式的功能,加深对文本内容及表现形式的理解。

1.从叙事视角解读

不同视角的叙事功能是有差异的。全知视角能拓展叙述的广度和深度。广度指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深度指人物心理、思想等无所不晓,并能够直接表达看法、参与评论。如《阿Q正传》在总体上用了全知视角模式,所以对阿Q的生平事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限知视角能增强文本的真实性,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所见所闻所感用的是限知视角手法,以刘姥姥的嗅觉、视觉、感觉来写荣府,读者进入的也就是刘姥姥的感知世界,只因出身低微才对荣府的奢华景象有胆破惊心的感受。旁知视角因叙述者只描述所见所闻,不发表主观意见,不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如《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大多采用这种视角,对宝钗的心理不作透视,给读者布下了一个个疑团,让读者去猜测、遐想,各自见仁见智。而多种视角的综合运用能使文本叙述富于变化,避免单调。

下面以《林黛玉进贾府》(节选)为例进行视角解读。

(1)林黛玉与父亲洒泪而别的片段是用什么视角叙述的?林黛玉来到贾府与众人见面的片段是用什么视角叙述的?

明确:分别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

(2)为什么采用不同的视角来写这两个片段?

明确:“洒泪而别”,父女各自心情千头万绪,全知视角更容易全面深入到各自内心深处。“黛玉进贾府”,都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所为,限知视角让读者如临其境,更加真实可信。

(3)林黛玉与众人见面片段为什么采用多个限知视角来写?

明确:一方面,通过林黛玉的限知视角来展现贾府的人物,每个人在黛玉眼中的形象不同,使黛玉意识到不同的人要以不同的态度分别对待,这将黛玉置身于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另一方面,通过王熙凤、贾宝玉等贾府中人物的限知视角,将林黛玉的形象多方面地展现出来,不同人眼中的林黛玉有着不同形象,便于塑造更富于立体感的黛玉形象。这就是说黛玉的形象是通过自身的出场和众人的参与,也即多个限知视角来体现的。另外,“多个限知视角之间的转换,打破了单一叙事角度所带来的冗长、单调和沉闷感,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能消除读者阅读时所产生的疲劳感。”[7]

2.从叙事时序解读

在叙事时序中,采用的最多的是逆时序中的预述和倒述两种叙述形式,它们各自功能不同。预述可以较明显地体现叙述者的叙事猜想与评价,所以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或说教性。倒述是先写结果再找原因,这就增强了行文的逻辑性,逻辑性强则客观性增强,客观性强则真实感强。同时,将结果放在前面这个突出的位置,说明叙述者非常关注结果。

下面以《故乡》和《祝福》为例进行时序解读。

(1)这两篇文章各自用了什么样的叙事时序?

明确:《故乡》采用了预述时序,《祝福》采用了倒述时序。

(2)不同的叙事时序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叙述效果?

明确:《故乡》的开头叙述者写道:“渐近故乡时,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里通过“荒村的萧索”预示了故乡的衰败凄凉。从叙述语气看,“悲凉”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苍黄的天底下”是悲凉的大背景,背景的悲凉正映衬出心底的悲凉,“荒村”是我产生悲凉的具体缘由,预示故乡的没落破败,“远近横着”写出了萦绕心里的衰败景象真是挥之不去。可见,这一预述,既提前交代了“荒村”,使读者隐约感觉到父老乡亲的苦难生活,又表露出叙述者对故乡的失望和担忧。《祝福》先交代祥林嫂在浓浓的祝福声中死去,这就为节日的喜庆罩上一层厚厚的阴影,一下子揪住了读者的心,逼迫着你不能不去追溯祥林嫂的死因,也就不能不一气呵成地去阅读下文。接着便开始逐层剖析祥林嫂的肉体与精神如何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压迫步步走向死亡,形象逼真,强化了悲剧效果。

3.从叙事节奏解读

在叙事文中,五种叙事节奏有着各自的运用场合和不同的功能。省略常用来造成叙述的中断和空白,一是省略不重要的内容,使情节得以快速推进;二是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思索和创造的空间。 概要多用于背景、身世介绍,或说明那些并无重大事件发生的岁月。场景主要用于描写具体事件,如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等。延缓像电影中的“慢镜头”,如有人突然看到一个过去与其关系密切、交往频繁但又多年失去联络的人,瞬间想起许多往事,这些事在文本中逐一罗列,以至陈述它们的时间远远超过它们在当事人脑海中闪过的那个“瞬间”。停顿主要用于景物和人物肖像的描绘、社会习俗的介绍等。

下面以《木兰诗》为例进行叙事节奏解读。

(1)《木兰诗》写出征、作战、归途、团聚分别用了怎样的叙事节奏?

明确:分别用了概要、概要、省略、场景等叙事节奏。

(2)为什么用不同的叙事节奏?

明确:用概要写出征,可见军情紧急,刻不容缓;用概要写作战,可见巾帼英雄,飒爽英姿,出生入死, 不逊儿男;用省略写归途,可见归心似箭,心情比军情还急;用场景写团聚,可见亲人团圆,其乐融融,幸福无比。这样就更容易突出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女儿本色以及对亲情的珍惜。

(3)各种叙事节奏综合使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概要与场景之间交替平稳地进行,以使读者不致由于过快的节奏而过度疲劳,也不会由于节奏过慢而感到烦扰。”[8]这样就使行文节奏时急时缓,急缓相间,张弛有度。

三、叙事学理论视域下的叙事文本改写

在以上探究性解读的基础上,对叙事文本进行改写训练,对比改写前后的效果,是较为实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1.叙事视角改写

叙事视角中用得最多的是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可在二者之间进行改写训练。

(1)全知视角改写为限知视角。沈从文的《边城》主要用全知视角叙述了翠翠、爷爷、大佬、二佬的生活故事,自由描述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如果改为由多重限知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即由爷爷、翠翠、二佬、大佬分别来讲这个故事,这必然会带上不同叙述者的鲜明的个性倾向性,与原文风味自然迥然不同,这样或许更有利于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彰显个人的性格特征。如《荷花淀》中五个青年妇女性格各异就因为多重限知视角的巧妙运用:“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这明明是牵挂丈夫,却又不好意思直说,偏偏要为探夫找一个借口,写出了这位嫂子性格的机智伶俐与委婉含蓄;“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真是快人快语,想丈夫就是想丈夫,用不着拐弯抹角, 这就写出了这位嫂子的直率爽快;“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这并非是说水生嫂不想去看丈夫,恰恰说明她在探夫的问题上比谁都想得更深更远,就连探夫途中可能遇到的危险都想到了,这就写出了她的谨慎稳重;“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这位嫂子探夫心切、急不可待,生怕大家听了水生妻这句话就打消了探夫的念头,使探夫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写出了这位嫂子要看丈夫就不顾一切地冒冒失失;“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句话情味最足,分明是一句假话,可是假话传真情,写出了这位嫂子的扭扭捏捏、羞羞答答。

(2)限知视角改写为全知视角。鲁迅的《故乡》用“我”的限知视角写了“我”二十年后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显得真切逼真,其中二十年间闰土和杨二嫂的生活情形则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若改为全知视角叙事,则可以花开三朵,各表一枝,一条线写闰土的辛苦麻木的生活,一条线写杨二嫂的辛苦恣睢的生活,一条线写“我”的辛苦辗转的生活,再写二十年后三人相遇故乡的慨叹,这样三线并行,增大文本的信息量,直接凸显故事的悲哀沉重感。这是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的很好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深刻意蕴的理解,又是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2.叙事时序改写

预述与倒述是最重要的两种叙事时序,教学中,可让学生将它们改为顺时序,以比较效果。

(1)预述时序改写为顺时序。鲁迅的《故乡》从全文来看运用了预述时序,其中对闰土与杨二嫂的回忆又用了倒述时序,改为顺时序叙述就是:与闰土二十年前的相处—二十年的分别—二十年后的相遇—故乡变为荒村。这样叙述似乎线索更加单一,但它可能会弱化原文叙述者的叙事策略与叙事评价。

(2)倒述时序改写为顺时序。小说《祝福》在情节安排上用了倒述时序,改为顺时序叙述则为:祥林嫂出嫁—出逃—被抢—被卖—被赶—被弃—死亡。这样按故事自然发展顺序展开叙述,有条不紊,但给人的感觉是祥林嫂之死似乎顺理成章,而失去了倒述的一波三折、变幻莫测之感。

以上的改写思路训练,不是要学生将好的改成坏的,意在让学生从叙事策略的优劣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鲁迅文章布局谋篇的精妙。

3.叙事节奏改写

在五种叙事节奏中,概要和场景最常用,可在二者之间进行改写训练。

(1)改概要为场景,放慢叙述节奏。莫泊桑小说《项链》就是用概要的叙述方式写路瓦栽夫人十年的还债生活,文中先描述了她在一天里做粗笨活儿和杂事的情形,接着用一句话概要:“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十年”,就是说十年的艰辛生活就这样被叙述者用概要的快节奏方式一笔带过了。假如我们放慢叙述节奏,变概要为场景的叙述方式,让叙述者不厌其烦地诉说路瓦栽夫人一年又一年的辛勤劳作,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这样写,固然能彰显路瓦栽夫人任劳任怨、意志坚强的性格特征,但却淡化甚至颠覆了对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庸俗鄙陋这一性格弱点的刻画,使作品的主题发生质的变化,有违这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写作初衷。

(2)改场景为概要,加快叙述节奏。北朝民歌《木兰诗》,只用六个诗句来写木兰的十年浴血奋战,这是用概要的快节奏方式来叙述。而在写木兰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情节时,却用了二十四行诗句,这是用场景的徐缓节奏来叙述。为何化简为繁,变快为慢?因为用场景浓墨重彩来渲染出木兰与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也就写出了木兰不羡慕荣华,不贪图富贵,十分看重亲情的性格特征。这里,如果我们把木兰辞官还乡的情节改为概要式叙述,那么一句话就够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样蜻蜓点水、一掠而过的更改,故事仍然是完整的,只是木兰回故乡的节奏大大加快了,这个快节奏就使木兰享受天伦之乐的情趣荡然无存了。

8.在叙事中育人 在叙事中成长 篇八

一、叙事德育的双重任务

叙事德育并不是一种单纯通过叙述教育故事或事件来达成育德育人目的的活动。叙事德育的理论和方法虽然根源于叙事教育,但叙事德育的兴起和备受关注,则源于人们针对长期以来德育的低效而进行的思考。因此,叙事德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如何叙事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叙事,有效地破解德育低效的难题,实现科学育人和有效育人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要探讨叙事德育过程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的特点与规律,使叙事德育更科学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道德内化。而这一过程,要求教育者带着问题和教育意图去叙事;在叙事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分析和审视叙事效果;发现叙事的规律。实质上,这既是教育者进行叙事德育研究的过程,也是促进教育者专业自我成长的过程。因此,叙事德育肩负着双重目的和任务,一是进行叙事德育,达成育德育人的目的;二是开展叙事德育研究,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者因而也承担着两种角色:叙事教育者和叙事研究者角色。

(一)在叙事中育人

叙事育人是叙事德育的第一目的和直接任务。作为叙事教育者,在叙事过程中头脑始终要保持德育目的意识:叙事不只是记录事件或讲述故事,叙事的目的和任务是育人——通过叙事育人,在叙事中育人和让叙事来育人。

对德育而言,育人的核心是育德。传统的育德是“传道”——以说理、说教、灌输为主,德育过程被看作简单的道德知识传授与接收,学生只需把道德知识收进“美德袋”——记录在笔记本上和大脑中,就像电脑记忆卡,考试时只需完整提取出来就可以获得高分。道德内化和品德形成过程似乎不需要经过情感感动、体验和感悟的环节。

其实,这是德育的一大误区。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施受”或行为模仿过程,而是一种在有效教育影响作用下的自主建构过程,其实质是“感触—感动—感悟”的道德内化和品德形成的心路历程。因此,以心灵对话、情感体验和情景感悟为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叙述德育,主要任务是育德——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进而实现有效育人的目的。

(二)在叙事中成长

在叙事中成长,是叙事德育的第二个目的。在叙事中成长,一方面是指通过叙事促进学生品德人格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叙事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这里侧重于后者。

从叙事过程看,完整的叙事过程包括如下环节:“用心观察”:留意观察生活和积累故事素材;“用笔录像”:记录生活事件和形成教育故事;“共情明理”:用教育情感叙述故事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同理心),产生共情效应;“反思践行”:叙事过程也是叙事者对教育事件和教育教学行为的回顾、审视与自我完善的一种思维活动,叙事者因此获得理性的感悟与自我提升,从而进一步完善叙事的行为,使叙事获得精益求精的效果。因此,叙事过程就是教育者的成长过程。

从叙事性质看,叙事德育既是一种德育方式,也是一种德育研究方式。叙事德育研究,是对教师在师德建设、德育管理、品德课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过程中成长历程的记录、叙述、反思和总结,是探讨教师教育教学生涯与德育理念及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从性质上看,叙事德育研究实质是一种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原则是,问题就是课题,行动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因此,叙事德育研究对于德育工作者而言,就是一种在叙事中成长,通过叙事而成长和因叙事而成长的过程。

(三)叙事者与研究者:教师的角色承担

基于叙事德育的双重目的和任务,教师在叙事德育中承担着叙事教育者与叙事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叙事教育者和积极的叙事德育研究者?这是每一个教师,特别是学校德育管理者和班主任必须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个有效的叙事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师德素养、亲和力和叙事风格的叙述者;其次是一个具有较强叙事能力的教育者,尤其需要有用心观察和积累加工故事素材的能力,用笔记录生活事件和形成教育故事的能力,用心营造出叙事德育的情景氛围与感染力的能力,用口讲述教育事件或故事并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由对教育故事的感触到感动、由感动到感悟、由感悟到行动的能力。

一个积极的叙事德育研究者,首先要具有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善于发现所需研究问题的敏感性;其次要有形成教育主题和构建教育故事的能力;再次要掌握叙事性行动研究的方法和养成叙事反思的习惯。

做一个有效的叙事教育者和一个积极的叙事德育研究者,是现代教师、班主任和德育管理者的专业成长之路,也是一种角色责任与承担。当前,摆在人们眼前的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是,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叙事德育与叙事德育研究往往是脱节或分离的,“为叙事而叙事”“叙事庸俗化”或简单追求叙事形式的倾向泛滥。有效叙事教育者和积极叙事德育研究者的角色很难在教师身上和谐统一,结果导致叙事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叙事德育与叙事德育研究如何相统一的问题。

二、 叙事德育与叙事德育研究的统一

叙事德育与叙事德育研究,如果仅仅作为一种德育方式和德育研究方式,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叙事德育是一种育人方式,是一种通过叙事手段来实现育人目的的德育方式;而叙事德育研究是一种德育的研究方法,是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叙事育人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两者的目的任务均有所不同。

笔者认为,叙事德育是一种现代德育理念,应该把它作为完整的德育模式体系来构建。只有形成叙事德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叙事育人与叙事成长方式的整合,德育叙事和叙事德育研究的统一,以及叙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融合,切实提高叙事德育的实效性。

(一)叙事育人与叙事成长的整合

叙事德育是叙事育人与叙事成长的共同载体,而叙事育人是叙事德育和叙事成长的共同主题。有效叙事是实现叙事育人目的的关键,也是教师叙事成长的专业智慧和能力的体现。什么是有效叙事?有效叙事是指叙事过程和结果实现了预期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那么,有效的叙事德育,就是最大化和最优化地实现了叙事育人和叙事成长的预期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而作为教育者,只有把有效叙事作为班级管理、教育教学和开展德育工作的努力方向,才有可能在不断追求有效叙事和有效育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无论是专业意识、态度、价值观,还是专业水平、能力、基本功,都是在有效教育教学的过程得以锻炼和提高的。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而言,有效叙事是一种专业能力和基本技能,叙事德育过程就是提高德育工作者专业能力和基本技能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二)德育叙事和叙事德育研究的统一

时下,各式各样的校本性、区域性、全国性叙事教育案例结集出版、评比交流、比赛等活动,使叙事教育个案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时尚。随之而来的是叙事教育内容的简单化、形式的单一化和过程的模式化。平心而论,叙事教育方式在丰富和活跃学校教育教学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表面化、浅层化甚至庸俗化偏向。从提高教育教学品质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长远意义和深层价值上看,这样的倾向不仅不利于,而且极有可能从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上阻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当前,学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叙事德育与叙事德育研究分离现象,根源在于叙事德育乃至叙事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两张皮”现状。促进叙事德育与叙事德育研究的相互融合和有机统一,是叙事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同任务。这种融合,有赖各方面的合力作用才能达成。首先,学校管理者要积极营造激励叙事德育的校本研究气氛与心理氛围;其次,学校要打造一支具有叙事研究意识、能力的德育工作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第三,教师要自觉以研究者的角色意识、眼光、心态和要求进行叙事育人;第四,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一线指导教师、班主任开展叙事性德育研究;第五,深入探讨有效叙事育人的途径和方式方法;第六,创造条件召开区域性、全国性叙事德育专题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会,大力宣传、推广叙事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

(三)叙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融合

目前,大量的叙事德育个案,尤其是班主任叙事还停留在“爱心转化式”的经验叙事层面。叙事德育个案的价值,在于它的有效性和启发性。有效性不在于教育故事中爱心含量的多或少,而在于能否起到“以事启智”“以事明理”和“以事导行”的作用;而个案的启发性,取决于故事所蕴含的育人理念是否具有科学性、丰富性和新颖性,以及叙述者的感悟和反思是否深刻和富有感染力。从根本上说,实质是叙事德育过程能否反映和体现学生道德内化过程的规律。完美而动人的叙事德育个案,必然是叙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有机融合的展现。用启智明理导行的教育智慧,沿着如诗如画般美丽的“以事动人”“以叙育人”“以情感人”“以理导人”的叙事德育的“绿野仙踪”,寻找学生因此而“感触—感动—感悟”的道德内化心理历程,探索叙事德育过程如

何潜移默化地与学生品德自我建构过程有机融合的规律,是叙事德育的理想境界。

三、 构建叙事育人现代德育新模式

无论是叙事育人与叙事成长的整合,德育叙事和叙事德育研究的融合,还是叙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融合,都需要通过构建叙事育人的德育模式来实现。叙事德育模式是叙事德育理念、叙事德育内容体系和叙事德育评价体系的组合系统。

(一)确立叙事育人的有效德育新理念

叙事德育能否从一种德育方式演进为一种德育理念,关键是看叙事德育能否形成具有指导德育实践和富有教育实效的理论价值。从目标价值看,叙事德育有叙事育人和叙事成长的功能;从内容价值看,叙事德育的实质是一种心灵对话、情感体验和品德自我建构过程,符合品德形成规律;从效能价值看,叙事德育作为途经心灵的智慧,具有说理教育和养成教育难以达到和无法替代的效果;从实践价值看,叙事德育对提高德育实效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此,确立叙事德育理念,是破解德育低效难题,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德育创新发展,实现德育科学化和有效育人的时代要求。

(二)形成以培育心灵为核心的叙事德育内容体系

叙事德育内容体系是叙事德育理念的核心载体。叙事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是叙事德育模式形成的关键。叙事德育内容体系,包括叙事德育构成要素和过程的结构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学科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德育管理、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实施叙事德育的载体。作为一种以“心灵对话”为核心的育人模式,叙事德育要形成以“培育心灵”为核心的内容体系:以叙述为途径走进心灵;以故事为内容感动心灵;以共情为特点感化心灵;以明理、导行为目的引导心灵;以有效育人为根本培育心灵。

(三)建立以育人为本的叙事德育评价体系

叙事育人的有效德育新理念,体现为以培育心灵为核心的叙事德育内容体系。叙事德育内容体系的有效实施,必须有叙事德育评价的检验和督导作为效果和质量的保障。

叙事德育评价体系的制订和建立,需要遵循如下三大原则:育人为本和有效育人的叙事德育原则;有效体现叙事育人德育理念、培育心灵核心的内容原则;叙事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操作性原则。

叙事育人现代德育新模式的建立,是实现叙事德育与叙事德育研究有机融合的平台,是教育者在叙事中育人和在叙事中成长的有力保障。期望叙事德育的育人理念和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作者系广东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上一篇:办公室副主任述职报告一下一篇:2023年国考面试热点与解析:公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