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态课堂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2024-09-08

中学生态课堂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精选8篇)

1.中学生态课堂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篇一

专题五 思想品德学科多种教学方式的实施策略

专题五 思想品德学科多种教学方式的实施策略

一、专题讲座

第一讲 如何开展讲授式教学

一、为什么要讲(讲授式教学的独特价值)

课堂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结合学科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为广大教师所喜爱和接受,并且在课堂教学中长用不衰。讲授在课堂教学中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优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省时省力,教学效率高。通过讲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而且正面的、系统的讲授可以减少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目性,使学生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第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充分。教师借助讲授,能够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等展示在学生面前,容易使教学沿着自己的教学意图和思路进行,从而主导教学进程,把握教学进度。

第三,便于实现知识教学的系统完整和重点突出。讲授时教师可以将有关知识逐一展开,逐层分析,把概念、原理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得到系统完整的知识;同时,对于重点、难点、疑点等,教师可以反复强调,大量论证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简单方便,经济实用。只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掌握到位,就能灵活方便地进行讲授。

讲授在课堂教学中也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媒体的单一。讲授只是以语言为唯一媒体,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第二,信息传递单向。讲授只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师生交流和教学信息反馈。特别是长时间的讲解容易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机会对学习内容主动地进行思维,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三,不利于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讲授通常面向全体学生,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四,长时间单纯地讲授容易使课堂教学走入满堂灌。为了避免上述缺点,提高讲授的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运用提问、板书、演示、电教等多种手段,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例如,观看电影、录像、幻灯的解释和提示;组织实践活动的意义分析,问题说明和总结;解题的提示与指导;讨论和自学的分析总结;讲解与板书配合等,这样才能避免单纯讲授的不足。

二、讲什么?如何讲?(课堂讲授技能的构成)

(一)确立讲授结构

讲授结构是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讲授过程框架的安排。对课堂讲授结构的安排,显然属于教学准备环节要做的工作,但它是整个课堂讲授成功的基本保证,只有讲授结构安排合理,才能使课堂讲授有序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课堂讲授的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总的来看,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把讲授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和步骤,形成清晰的讲授框架。这种讲授框架如何构建,可以考虑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知识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着手,一方面注意以旧引新,对新知识的分析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对新知识的讲授注意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

(二)组织讲授内容

课堂讲授应从既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情感与能力发展的规律,确定好讲授内容,并编排好讲授内容的讲授程序,使讲授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逻辑严密、难易适度。不仅使学生对讲授内容易于理解、易于记忆,而且能够将新内容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或形成新的结构。大体来看,思想政治(品德)课堂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及有关的基本事实材料等,这些讲授内容的组织,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总结广大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教学经验,以下方式值得参考:

第一,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中心组织讲授内容。其基本结构是:一般性概括引入——论述——一般性概括总结。第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讲授内容。其基本结构是:呈现案例——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讲授内容。其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明确标准——选择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果。

(三)提炼讲授语言

一般来看,讲授语言的提炼要经过两个语言的转化过程: 第一,从教材语言向教案语言转化。在这个转化环节,要力求使讲授语言系统化、浅显化、形象化。

第二,从教案语言向实际讲授语言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尤其要做好讲授语言的口语化、个性化加工。

(四)变换讲授形式

讲授形式主要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通过它们恰当的变换组合,可以使讲授更丰富多彩,不仅给学生更多感官刺激,传递多方位的教学信息,而且给学生常讲常新的感觉,乐于倾听接受。

1、讲述。是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讲授方式。讲述分为叙述和描述。叙述主要用于叙述事实材料、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历史事件等;描述主要用于刻画人物、描绘环境、介绍细节、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等。

2、讲解。是以解释说明和分析论证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讲授方式。多用于讲授概念、原理和分析解决问题。

3、讲读。是以讲述、讲解与阅读教学材料结合起来,加深对阅读材料理解的讲授方式。其特点是师生共同活动,边读边讲,讲读结合,以讲导读,以读助讲。

4、讲演。是教师就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阐释和论证的讲授方式。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解释道理,而且要借助分析概括、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抽象思维手段,进行深入的论证,作出科学的结论。

(五)实施临场调控

应该说,教师课堂讲授前都对讲授内容和进程进行了周密的设计,但由于各种原因,实际的教学进程与教师的课前设计往往存在差距,为了更好的完成讲授的任务,达到讲授的目标,也为了使讲授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讲授中随时调整控制讲授的进程。

三、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要注意的问题)

(一)科学准确,真实可信 第一,讲授内容科学真实。第二,讲授方法科学恰当。第三,讲授态度科学端正。第四,讲授语言规范准确。

(二)启发诱导,激活思维

第一,启发学生明确讲授的意义,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讲授过程。第三,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实现学习迁移。

(三)语言简洁,情理交融

在课堂讲授中,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手段。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教师的讲授语言必须经过认真的组织、提炼,结果反复的推敲、选择,做到简洁明快,准确精练,条理清晰,系统完整。同时,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语速、语调、响度、停顿等的科学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讲授重在给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有关道理,但要使道理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教师在讲授中必须注重感情投入,使讲授做到情理交融。

(四)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在一节课里,要讲授的内容很多,奢望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讲授时就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对重点内容要详细讲解,并围绕重点内容适当设问质疑,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而对于非重点的内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只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

(五)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教师的讲授必须能够让学生听得清晰,学得明白。为此,教师必须注重讲授的系统性。

讲授的系统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包括:

第一,讲授思路清晰。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第二,讲授内容系统。在讲授过程中,要系统、准确地揭示出各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使讲授内容构成逻辑严谨而又易为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简明体系。

第三,讲授各环节连贯。课堂讲授过程是由多个环节构成,教师要注意各讲授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前后呼应。

(六)形象直观,生动有趣

形象生动的讲授,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感受和体验;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使学生听讲乐而不疲。第二讲 如何开展体验学习

(一)体验学习的价值

1、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变革教学方式

2、强调亲身经历和自我认识,关注学生发展

(二)体验学习的形式 角色扮演 游戏体验 情境体验 现实模拟

(三)体验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1、体验后归纳提炼

2、归纳提炼要生成于学生

3、情境设计得当,贴近生活,有真实感

4、教师要注意引导,不断深化 第三讲 如何开展合作学习

(一)为什么要合作学习

1、学科特点决定

2、现代家庭独生子女的渴望决定

3、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如何进行合作学习设计

1、精心选择内容

2、恰当选择形式

3、合理搭配人员

(三)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1、明确要求任务

2、营造良好氛围

3、相机引导调控

4、激励调动学生

5、归纳提炼拓展

二、教学观摩

1、丰富多彩的情绪

2、珍惜生命

三、案例探讨

观看课堂教学实录,分析授课教师在讲授上有什么特点?在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合作学习上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吸收的地方?

四、问题讨论

1、有的教师谈到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三五个同学坐在一起说说、议议、写写、画画,热闹非凡。是否合作学习就等于小组讨论?

2、伴随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有思想政治教师提出课堂教学的“三胡理论”: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胡思乱想,提倡学生胡说八道,允许学生胡作非为。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五、作业

1、查阅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2、简要介绍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的意义和特点,分析它们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

六、拓展学习资料

1、

2.中学生态课堂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篇二

一、问题设计要有的放矢, 针对教学要点提出

孔子有“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之语, 其意义不仅指向提问时机, 更关注“愤”与“悱”指向的对象, 也就是说教师此刻的“启”与“发”应与学生“愤”与“悱”指向的对象相对应, 应关注问题的内容本身。这是因为内容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关系到提问的有效性。故而要提高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需要教师时刻关注教学的关键点:

一是教材知识的主干。就像一棵大树有其主干与侧枝一样, 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等都会有多个, 但其中必有一个是主线、是中心。教师的问题设计首先应指向的就是这个主线与中心, 以帮助学生抓住教学的主要关键点, 提纲挈领地展开对知识整体的把握与学习。二是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破课时教学的重难点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与高效的重要指标。因而,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 应在正确解读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以及结合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重点难点进行问题设计, 便于教师借助提问引导学生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三是学生能力的拓展点。思想品德课中, 学生能力的培养涉及多种, 如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理解和应用知识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和论证问题能力、评价和探究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 教师的问题设计应为学生能力培养而服务。四是学生情感的激发点。思想品德课浓厚的德育性特征使它特别关注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对此有所关注, 借以陶冶情操、培养性情, 促进学生“三观”的正确养成。例如, 学习初二年级“我爱我家”一课时, 激发学生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就应是教师问题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内容。当然, 与教材具体内容及课时教学目标相适应, 这些关键点的涉及并非要在一个问题中集中、同时出现, 而应有所侧重;同时, 教师的问题设计应在多个问题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体系, 各有所重, 又互相配合, 共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大目标的实现。

二、问题设计要内涵丰富, 有一定的深度

为着课堂提问的高效, 教师的问题设计应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等伪问题的出现, 而应直指教学内容的关键点, 以问题内涵的丰富性与较强的思考性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进而帮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在所学已知和新知间融会贯通, 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做到这一点, 可从三方面努力:一是知识的角度。教师的问题设计应在着眼新知识的同时, 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搭建起知识回顾与整合的桥梁, 使学生新知的学习以旧知为奠基。二是能力的角度。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触及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凸显其中的某一面或某几面, 如理解、比较、应用、论证、评价或探究等。三是思维方法的角度。教师的问题设计首先应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相适应, 不应超出或低于学生的阶段性思维水平, 进而以此为基础引领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以七年级上册“让生命之花绽放”一节的学习为例, 课程在“两名矿工被困井下”故事末尾提出问题“这两名矿工是如何创造生命奇迹的”。显然, 这一问题承接上一节“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教学内容之第二点“人的生命独特性更多地表现在, 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而来, 问题的提出兼有回顾旧知并为学生新知的学习奠基之意;同时, 学生的回答必然涉及知识的迁移、应用、拓展以及对故事中人物的分析、评价等, 这一能力的展现又与学生的归纳思维、因果思维等密切相联,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 “生命的独特性会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珍爱生命的人, 无论何时何地, 无论遇到多大挫折, 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这就使问题的内涵避免了仅仅停留于问题本身, 而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当然, 由此亦可见, 问题内涵的丰富是以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情实际为基础的, 是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的拓展, 远非教师臆想所为。

三、问题设计要直指教学目标, 目的明确而准确

与明确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教师问题设计的目的及其指向也应是明确而具体的, 并应在提问之前预先对学生可能的回答做出预案。这样会明确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与内容范围的界定, 也会使教师获取明确的信息反馈, 及时根据学生思考状况调整教学策略。否则, 即可能会使学生的思考与回答陷入混乱、进入误区。以问题“面对安全威胁, 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例, 这个问题貌似严谨实则很模糊, 第一, 没有告诉学生明确的知识范围, 所谓“安全威胁”是否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或其他;第二, 没有告诉学生确定的认识主体, 即“谁”应该, 是否学生、公民或某一特定群体等;这两种不确定, 增加了题目的难度, 会给学生的回答造成极大的障碍, 极有可能会使学生的回答重此轻彼, 失之于片面;相反, 如下修改过的问题设计, “面对食品安全威胁, 作为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很大程度上就不会出现这种弊端。同时, 问题设问的指向也应是明晰的, 即要以清楚的提示语告诉学生需要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或者“怎么办”, 避免貌似开放实则过于宽泛的笼统的提问。

总之, 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 有赖于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智慧, 以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开展的对问题的充分的研究。这种研究,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摘要: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 有赖于教师对问题的充分研究, 一是问题设计要有的放矢, 针对教学要点提出;二是问题设计要内涵丰富, 有一定的深度;三是问题设计要直指教学目标, 目的明确而准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问题设计,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金银将.例谈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设计[J].广西教育, 2013, (34) :91-91.

3.中学生态课堂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高效课堂;师生关系;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还是实际效果的变化。而要想增强实际效果,高效课堂是我们的永恒追求。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通过师生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突出育人育德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内在的情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践行能力,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谈谈我的一些尝试。

一、营造爱的氛围,提高合作基础

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欲“亲师”必先“亲生”。教师对学生倾注爱心,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从而延伸扩展为对所学知识和学习活动的热爱,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鼓励每位学生的进步,支持每位学生的创新行为,发展每位学生的个性。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创造性地发展。

二、倡导自主学习,提高探究意识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索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丰富经验、获取新知、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道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自我体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材超越,敢于对教材说不,敢于对教师说不,敢于对传统说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都说明了“疑”是获得真知、增长才干的起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与爱好质疑,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教师只有真切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思想激活思想,以智慧引领智慧,以个性启发个性,注重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回归生活情境,提高课堂实效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学生的心理受到社会变化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加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各种价值观、政治文化思潮及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交织在一起地向他们渗透,市场经济的冲击波也在不断向他们辐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面对中考开卷考试的发展趋势,我认为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引领学生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因此,积累丰富的材料会增强教与学的和谐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彻底改变思想品德课教学照本宣科的状况,从社会生活中广泛收集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和教材有关内容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的高效,包括师生关系的融洽、学习氛围的民主、学习方式的自由以及师生创造个性的积极展现等方面。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是唤醒学生生命活力的基础,是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沃土。只有一切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教学规则、教学规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良好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4.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实施方案 篇四

一、选题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1)基于目前初中政治教育的现状:我国目前的中学政治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整天忙忙碌碌,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学生也学得很累,每天起早贪黑,紧紧张张,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对课堂有效性研究势在必行。

(2)基于新课改教学改革的需要:新课改后的初中学校教育师生有个共同的感受,即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学科比以前更多,课业负担比以前更重。要达到新课该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3)基于教师终身发展的需要:如果学生是初中教育中的一个过客的话,那么教师则要终生坚守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因为教学是教师的的职业。如何使得我们的政治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进行有效的教学行为,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对课堂有效性研究也是每位教师不得不进行的必修课。

(4)基于政治学科在初中课程中的学科地位;政治学科在初中学习中属于小学科,不被领导和学生们重视,因此在新课改后学生学习科目增多、学业负担加重的情况下,课余就几乎没有作业练习的时间和复习巩固的时间,因此我们不得不提高课堂效率,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对政治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有: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实现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学术价值: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尊重个性,发扬个性和张扬个性的教育。所以,以主体性、有效性、生成性、互动性和反思性为基本特征的有效性教学,实际上就是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本质。

2、应用价值: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探索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把教师教的艺术与学生学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法指导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结合起来。有效性教学的探索及运用,无疑将使中学政治教学跃上新台阶,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从总体上来说,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三、主要内容

1、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的调查研究。

2、分析影响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①教师行为的有效性;②学生行为的有效性;③教学目标的有效性;④教学评价的有效性;⑤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3、探索提高政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①有效的课堂教学准备策略;②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③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4、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①课堂重难点的突破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②问题设计如何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为依托;③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真正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④对于课堂教学生成问题的应对及教学机智;⑤问题的反馈及时总结升华等。

5、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①学生自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②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能力;③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归纳概括的能力;④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6、合作学习的实施方略。①研究学习小组的划分、合作方式、成果展示、活动效率;②如何做到让每一个问题在每一个学生手底下得到解决。

7、落实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①探究当堂反馈与矫正的手段;②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方法。

8、探究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使用。探究材料的搜集、选取、解读、呈现、设问等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四、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③培养一批能用创新理论与方法成功地进行教学的骨干教师。

④通过研究与实践,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学理念、课堂行为、教学方法、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学生心智、学业得到新的发展,养成自主学习品格、意志和能力,形成有效教学理念和模式。

五、研究任务:

①构建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使课堂教学的教材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认识和发展为中心,从研究如何教学生学变为指导学生自己学。”

②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说,敢做,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发展思维,建立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拟突破的重点难点

(1)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教案设计的管理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所以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应提倡个性化、层次化。

(2)注重教师的教案实施: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两个转移。由以教师为重心转移到以学生为重心,既注重教师的教案实施,更突出学生的理解运用;由传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重心,不仅研究传授知识的方法,更要探索适合学生智能发展的途径方法。

(3)要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科学理性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要积极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过程、习惯于效果,在持续的科学性反思中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七、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能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能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能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创新源于传统,又异于传统,创新不是对传统机理的简单的整容手术,更不是变性手术,而是对常态教学中经验型传统教学的反思和扬弃。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教学界有识之士普遍关注的课题。

八、研究思路:本研究自2010年5月开始至2013年7月结束。在本课题研究中,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

课题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点点滴滴数据、信息、经验。为此,我们课题组设计了《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要求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课题,设立本学年或本学期研究的课题,并围绕自己研究的课题积极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努力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在《活动记录》上记下每次学习、活动的内容,并反思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总结归纳有关数据信息,从而为期末撰写教科研论文积累一批翔实、有价值的素材。在这些活动记录中,既有理论学习的记录,又有实践印证,还有各课题组成员的心得体会,它不仅将各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导入深处,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2)关注过程,求真务实地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每学期初的理论学习之余,我们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组内推出一堂实验课,并及时落实人员、上课时间。每次上课之前,课题成员集体备课,各课题成员准时认真听课。上课后根据本课题研究主题和《课堂教学评价表》实事求是地评议。评议中,课题组成员在探讨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探索规律,获得了共同的提高。

(3)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事实求是的评析、总结。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我们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琢磨、推敲。在申报本课题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了论证,使其更趋科学合理而富有研究价值。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对照新课程标准,在本课题研究中及时调整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平时,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实验经过,善于发现本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解决,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及时撰写下来,形成教学案例、论文。

九、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十、实施策略

(一)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

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将课题研究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课题实验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再改进中提高。

(二)通过同伴互助合作和反思促进研究

课题研究需要合作文化,在研究研究过程中将独立研究与合作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要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在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实现信息交换,共享经验,共同面对困难,彼此支持,促进问题的解决。

有效反思,做反思性实践者,是推进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途径,要形成反思习惯,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或螺旋过程,通过积极反思,不断提高有效教学研究、实施的效果和水平。

(三)在活动开展中推进研究

通过召开现场会、研讨会、适时开展阶段性成果评选等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和成果,结合优质课评选和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的评选,积极引导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施。

十一、预设的研究结果

5.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反思 篇五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反思

新课程已推行推行多年,而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我们常常发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心情很愉快,视觉很享受,但思维却很肤浅,没有动脑分析问题和升华情感;一种是课堂上教师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活动如密集的手榴弹一般丢向学生,搞得学生措手不及甚至晕头转向,造成学生在跟进的过程中不断受挫最后只好选择放弃,于是老师的智慧也成了无效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不言而语。

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如何使课堂教学具有可持续吸引力?如何通过有限时间内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最终促成学生的知识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无论在教育理论的层面上,还是在教学实践的层面上,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许多问题亟待探讨、争鸣。

一、课前的准备——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

1、教师备课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不应想当然、瞎举例

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解,灵机一动提问,隔靴搔痒分析问题,信口开河举例论证,这样往往不能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反而起到哗众取宠、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师要学会在生活中备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与教学相关的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东西,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上收集教学素材,使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事件紧密相连,教会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2、要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

首先,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自学。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用各种形式(漫画、诗歌、小品等)来自学,并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其次,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开展小组合作,实现互帮互助。“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在设计教案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现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何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中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备好教法

首先,在备课时,教师要设计出更多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时,可把讨论、谈话等等方法融入课堂,应备好讨论的主题,事先设想讨论、谈话中会出现的诸多可能性。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要设计出让学生参与的各种教学形式,这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难做到,作为成年人,本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较强,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如模仿电视栏目《实话实说》、《焦点访谈》、《人生AB剧》,组织各种学习活动,把活动备课贯穿到教学备课中去,准备最优的教学形式,大胆设计可操作性强的,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案。

二、课堂氛围的营造——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的学习气氛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就不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发挥作用。试想,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机械地记什么,也就没有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人云亦云、机械模仿、照本宣科、僵化保守的人。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更需要民主的学习气氛作为基础。

1、尊重学生

教师要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就必须在课堂中贯穿民主教学的思想风格,即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的见解要耐心听取,积极引导并吸收学生的合理建议,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总是倾注着爱和尊重,努力创设和谐的情境。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以教师的乐教促学生的乐学。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3、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有张有弛

一节课内,讲授要有紧有松,紧松适当;内容要有难有易,难易交替;语言要有快有慢,快慢合拍。这一方面可以照顾中下等成绩的学生,使之能跟上老师讲的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疲劳有节奏的得到恢复,使学生听起来有愉快的节奏感,让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体验更多的情感,学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过程的智慧——始终关注

课堂教学是一个灵动的过程,生成是大智慧,要求教师要有教育灵感与智慧。

1、关注学生的学习

首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关注差异,要关注传统教学中的弱势学生,如“基础差的”、“成绩差的”、“纪律不太好的”,每个学生都有其长处,学生的未来是不可以估量的,只要不是品质上的缺陷,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一堂好课至少要让80%的学生达到80%的具体目。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像演员那样去思考,去探索,去体验,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由于其特殊的学科特点,学习的内容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要由学生亲自去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最后,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更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资源。如果能够有效运用和激活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合作、对话、全员参与的积极评价等教学方式,就可以使学生处

于自然的学习情境之中,沟通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交融。

2、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建构起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因此,对教师来说,要将有效学习的起点定位在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并视其为课堂教学第一位的教学资源,以求学习结果能够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延伸,以便他们获得更大的拓展、迁移和有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采取这样几种方法:创建生活化的或基于学生常识性经验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之间形成自然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赋予学生自由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沟通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加学习的生活意蕴。

3、关注师生交往与沟通

课堂教学效益观非常强调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目中无学生”与“目中只学生”都是不恰当的,我们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学生发展的方向;

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可以统治学,也不可以代替学,教师的教要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此过程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你—我”师生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体验中共生共长的过程。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问题涉及课前的准备、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过程的智慧等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当操作”都会导致教学效益的损耗。所以我们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注重教学艺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美育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 篇六

关键词:美育;思想品德教育;作用;应用

美育,也称作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本质就是情感教育。研究美育的目的是揭示事物内在美的规律,运用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塑造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把美育引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德、智、体并行,国家教委也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些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远见卓识。

一、美育贯彻于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目的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贯彻美育教育的特点和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美育教育的形象深刻性

重视美育,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运用美育的各种手段能够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政治理论寓于一个个美好的事例中,寓理于具体的人或事,使之与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实际有机结合。对于抽象的理论,运用寓于美德具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说明,使学生具体、生动、直观地理解马列主义原理,并从中产生兴趣,形成情感,乐于接受,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学内容。

2.美育教育的情感升华性

重视美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3.美育教育的智力促进性

重视美育,能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教育理论的提出,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注意调动与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美育能增长智力,它能培养接受教育者的观察力、分辨力、感受力、判断力以及分析综合、抽象与具体等各种思维能力,并培养教育者有美的创造志向,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心理结构,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创造美。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用美好的理想、情操塑造学生心灵美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二、美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学会从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和欣赏美,进而提高他们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从实施美育的必要性来看:一是教材内容的需要。中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美的东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美育的手段,将这些蕴藏在教材内的美发掘出来,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得到思想品德教育;二是教学对象的要求。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他们塑造好,既是祖国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运用美育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从小在青少年心中注入审美的知识,对于他们分辨是非、美丑、善恶是极其重要的。

三、美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的几个方面

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因此,美育的目的和任务基本上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同时进行美育,对于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讲授思想品德课时,结合美育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

1.发掘教材的内涵美

中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美的蕴涵,学生由于缺乏审美的知识和方法,所以他们不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它。在现行的《思想品德》(均级册)教材第七课第二框《人贵有自尊自信》中,在讲到自尊自信的第三个作用时有这样一句话:“自尊自信的人,有着强烈的荣辱观念,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经常鞭策自己,自觉培养做人的美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

2.注意教材内容的充实美

中学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原理是相当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在《思想品德》(均级册)第十课第四框《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中讲到关于“高雅生活情趣”的概念:“高雅生活情趣是健康的情趣,向上的情趣,文明的情趣,科学的情趣。”

7.中学生态课堂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篇七

一、课程“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学科育人价值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道德和法律、健康心理、国情国策等基础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建设者与接班人必备的基本知识。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践体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与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这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必备的方法与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培育自尊自信、坚强乐观的健康心理;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所必备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

同时,“知识与技能”维度的“公民道德法律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内容,既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品质等中学德育的内容要求,又接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公共理论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学德育课程与大学德育课程的整体衔接。“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的习得,使之与“观察、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参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联系起来,说明学科能力的提高是在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现实问题的辩证思考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理性的思考中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公民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兼顾了课程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较好地体现了上海“两纲”教育关于国家观念、公民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综上所述,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就是中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由浅入深地获得社会基本道德法律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逐步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领会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公民意识,形成健全人格,为终身发展奠定公民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基础。

二、推动课堂教学改进,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1. 合理制订目标,突出育人要求

教师制订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应树立严格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的意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进行总体设计,突出育人价值要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教育,凸显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要着重培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能力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要着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认真研读教材,挖掘育人内容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材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载体。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和领会教材中关于上海二期课改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精神在教材中的体现,尤其要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两纲”教育等重要文件精神在教材中的体现,重视研究教材每个栏目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用好这些教材,实现育人价值的目标。例如,进行《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将教材阐述的重点——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全面思考效率和公平的矛盾,理解其辩证关系,结合我国的相关政策变化,联系生产力发展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客观分析,做到学以致用。

3. 深入分析学情,加强育人针对性

教师开展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直面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精选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了解各种观点背后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努力践行,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学科知识对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展现学科的理论魅力。例如,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教师要正视学生的模糊认识,不回避人大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制度性质、制度设计等方面,深刻认识人大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了解人大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分析制度执行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大制度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 开展实践探究,践行育人价值

公民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必须通过学生的行动表现才能固化,而社会实践是实现学生由“知”到“行”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主体过程。教师要重视教材中“实践与探究”单元的活动落实,精心设计和实施活动方案,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中获得多种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例如,结合《商业银行》的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查周边的银行业务,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了解商业银行的作用,培养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

5. 重视时政教育,拓展育人内容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社会、获得社会体验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观察和分析时事政治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教师还应结合时政教育,组织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拓展育人内容。例如,结合《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生动具体的内容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实现“中国梦”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伟大意义。

6. 实施多元评价,激发育人动力

教师要推进实施主体多元、方式多样、指标综合、具有过程性且激励性的学习评价。评价重点要从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扩展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品质、思想品德、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表现等领域,既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要尝试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评价的指标进行追踪,把握学生发展的完整过程;学习评价要凸显学科特色,把对时政教育的考核、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列为本学科的重要评价内容,使评价成为促进育人价值有效落实的重要动力。例如,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真实地记录学生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性表现,将认知考查和行为表现有机结合,如实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状况。

8.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情境教学 实践互动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思考、探索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运用图画、多媒体、语言描绘、师生互动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要变思想品德课教学为情感教学。那么在教学实践中究竟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用图画勾勒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的图画资源和课外一些适当的图片、图板、挂图等,利用景物烘托环境氛围,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疑中学、在图中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启迪学生思维,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能达到“一石多鸟”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用这种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好理解,易接受。图画情境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详细的材料,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参与实践,创设情境

实践是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一个亮点。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外,还应该走进社会,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进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统一。

三、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情境教学

思想品德课教学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或法律要求,以此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运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并从中引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

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幽默语言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的情境,使课堂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四、师生互动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给出能深深打动学生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叙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景。可以用小品作为一堂新课的导入情景出现,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情景,另一方面教师也更能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其情景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好。

教师可安排学生表演进行情境教学,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激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学习,认真思考教师所设置的情境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表演,尊重和信任他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去。

五、用授课导语制造情境

一个新颖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基础,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授课导语的科学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情景教学法,渲染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一节课的开头可以用朗诵诗歌的形式给学生留一个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地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声色兼备、动静结合等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的成功首先要有一个巧妙的新课导入,这样能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使其很快进入积极求知的情境。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新颖的导入新课形式,更是别具一格。这样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随后的活动提供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可变抽象为具体,拓宽教学空间,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降低抽象思维的难度,从而解决教师用语言难以讲清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教材、新教法、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开启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2]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阅读四大名著读后感下一篇:小班数学图形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