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报告

2024-12-13

关于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11篇)

1.关于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调研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北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我镇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定环境,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如下调研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农村基础工作发展不平衡、措施不落实、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切实提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以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根本,以控制和减少群众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重复上访为重点,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依法按政策解决信访问题,提高信访工作整体水平,为保质保量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建设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扎实开展信访工作“基层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强化社会综治信访基层组织体系、矛盾化解体系、考核体系建设,切实发挥镇包村干部的主协调作用、各村综治工作中心的主平台作用、政法单位的主力军作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基层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能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能力,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做到信访工作让群众满意。

三、主要措施

1、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学习《信访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法制观念和“学法、守法、依法”意识,正确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合法渠道合理表达诉求,解决矛盾纷争。

2、主动进村入户调查。进村入户深入了解社情民意,通过座谈、入户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每户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利益诉求、存在的困难以及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和建议。

3、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开展重点打击行动。深入村、户主动化解矛盾,做到合理诉求解决到位,不合理的诉求解释到位,确有困难的帮扶到位,无理缠访闹访对象教育稳控到位,破坏公共秩序触犯法律的依法查处到位。处理一批信访积案,整改一批影响稳定的治安隐患。

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一定三有”、“三有一化”等工作机制,深化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兑现公开承诺内容,巩固提高一批基础较好的村班子,整顿一批后进村班子。建立基层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四、调研内容

1、村级班子建设情况、任职情况及管理理念;

2、农村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是否还存在一些问题;

3、村务及政务公开工作的落实情况;

4、因土地发生的各种纠纷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情况;

5、村集体、企业及个人之间债权债务矛盾的产生及解决情况;

6、家庭是否和谐,邻里关系是否和睦,人际矛盾能否得到及时处理;

7、村容村貌的建设现状,以及由此引发的建设及拆迁补偿等矛盾情况;

8、农业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是否得到及时解决;

9、农村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现状。

五、工作要求

1、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组,要积极配合,互相支持,确保调研取得实效。

2、各包村干部在驻村和入户开展工作期间,应切实维护好自身工作形象,注意工作方式方法。

3、各村干部和驻村干部要加强同人民群众间的协调联系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情况,做好分类指导,确保维稳目标如期实现。

2.关于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二

Y市位于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级市, 其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大体上可以看成中国农村教师队伍状况的缩影。目前, Y市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专任教师短缺、高水平教师缺乏、年龄趋于老化等状况, 农村教师教学任务和教育责任不断加重, 而待遇城乡差别越来越大, 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越来越弱。流失严重、补充乏力、稳定失效是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问题的主要表现。这一问题, 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Y市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政策制度的约束, 又有社会文化的影响, 既有经济待遇的制约, 又有心理情感的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 应在准确把握问题成因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公共政策原理、再分配理论、利益集团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学科原理剖析这一问题, 然后从政策、体制、机制等宏观层面上提出相应对策, 而不应停留在具体的操作方式、方法、程序等微观层面。

笔者提出, 解决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问题较为有效的途径是:

一、完善教育编制与制度

农村教师补充问题, 实质是农村教师如何补得进的问题, 其难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编制的限制问题, Y市现有农村教师整体已经超编, 补充受到编制限定的阻碍, 难以超编进人。二是观念的制约问题, Y市属于欠发达地区, 受经济基础不强的制约, 政府因财政困难或不愿增加财政负担, 强调以调整现有教师结构为由, 不让进。要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必须实行编制、制度的二元化修正。

1..行编制二元修正———解决补充难的编制阻碍

Y市农村教师补充的障碍主要来自于超编, 如前文所述, 原有编制制定的“四条原则”已不完全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必须进行调整。因此, 要解决Y市教师补充难的问题, 需要对现行教师编制标准进行城乡二元化修正。第一, 必须将编制制定的四条并行原则修正为“一个前提, 四大原则”, 即在充分保障基础教育发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 坚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坚持力求精简高效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 坚持农村学校优先、紧缺学科优先的原则。第二, 必须修正现行中小学编制制度。对同一层次教育城市人员编制多、县镇和农村编制少的城乡二元编制倒挂进行修正, 确立编制时向农村教育倾斜。第三, 要建立农村单独定编制度, 采取生师比与班比相结合的措施, 同时考虑湖区、山区、平原等不同农村环境, 给一定比例的弹性编制, 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出生的周期规律与教师培训、伤、残、请假等动态因素, 允许县 (区) 学校不受编制限制, 建立城乡教师互动交流机制和随机补充机制, 以解决农村教师补充难的问题。

⒉完善法律政策制度———解决补充难的制度缺失

目前, 农村教师补充难, 除了编制的限制外,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制度的保障。县级政府考虑得更多是补充教师会增加财政负担, 往往对教育部门提出的教师补充要求不重视, 或打折扣, 人为的造成了农村教师补充难。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途径有二:一是要科学制定教师补充的中长期规划。县级编制、教育、财政、人事等行政部门要依据县域学校的布局要求、人口出生规律、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因素, 结合Y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科学合理制定区域 (县域) 农村教师补充规划, 提交县级人大审议通过后实施。要建立教师补充规划实施的人大监督机制, 规划在分年度实施中要接受人大的监督, 防止随意变更农村教师补充规划。二是出台刚性政策。县级政府对农村教师的补充与稳定要制订规范性文件, 将农村教师补充的条件、程序、方式、渠道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三是建立良性执行机制。明确县级编制、财政、人事、教育、计划等行政部门在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工作中的职责, 建立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使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工作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拓宽农村教师补充渠道

农村教育具有动态性, 其规模往往随当地人口变化而变化, 在实践过程中, Y市三年一定编的做法难以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 必须拓宽农村教师补充渠道。

1.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建立互动补充机制

实践证明, 建立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制度, 能有效的缓解农村教师补充难的问题。具体来讲, 可建立四种补充机制:一是建立农村教师直接补充机制。可以规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Y市从事教育工作, 须先到农村学校任教几年, 才能纳入教师合理流动范围。二是建立城市教师晋级交流机制。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教师的聘用和晋职制度上进行改革, 规定城市新聘用的教师和要晋职的教师必须在农村学校服务一定的年限才可以聘用和晋职。三是建立城乡教师定向对口交流机制。逐步建立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对口交流、对口扶持的调节交流制度, 确保农村学校有定点补充的对口单位。四是建立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 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 确保Y市城乡教师相对均衡。在城市派往农村“轮岗”、“服务”的教师中, 骨干教师必须占到30%以上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补充数量相对不足的农村教师, 而且可以促进Y市城乡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⒉实行农村教师临时雇用———建立随机补充机制

农村教育的动态性, 决定其教师需要随机补充。实行农村教师合同雇用制度, 是解决Y市农村教师临时缺员、拓宽农村教师补充渠道的又一个有效方式。其实质是政府购买教育服务, 即由政府出资, 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求统一招聘统一安排的一种特岗计划。要根据国家和省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总体精神和具体要求, 实行因事设岗、按岗聘用。在定编、定机构之外, 根据工作任务和临时缺编缺员等特殊情况, 按照Y市教师岗位职数结构比例和课程计划要求, 科学合理设置教育教学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 对缺员岗位采取合同雇员来补充, 保证教学的持续展开。同时, 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 随着学校规模变化和实际工作需要适时调整, 建立召之则进、退之能去的随机补充机制, 使岗位设置与Y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随机补充实行按岗聘用, 公开竞争, 合同管理。

三、倾斜扶植农村教育资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Y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是一种二元经济体制, 工农业剪刀差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Y市城乡教育的差距也不例外, 导致一大批优秀人才不愿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或纷纷改行离开教育系统。因此, 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农村教育资源予以倾斜和扶植,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 让广大农村教师在岗位上同样可以大有作为以增强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 使农村教师引得进、留得住。

1.增加农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农村教育实行县学县办、乡学乡办、村学村办体制。应该承认这一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办学积极性, 然而这一体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明显地产生了一些问题, 即它把对基础教育投资的责任几乎完全甩给了县乡政府和村民。县级以上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主要承担了农村基础教育以外的教育投入, 而农村教育经费则主要落到了县级以下政府和农民身上。但毕竟基础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基础, 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应该承担主要的义务和责任。为此, 国家必须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大中央和省、市政府的投入比例, 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对Y市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进行补贴, 同时, 在科学评估、整体规划的基础上, 合理地确定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的办学责任与分担机制, 努力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⒉出台对农村教师倾斜的政策———增强岗位吸引力

首先, 要对农村骨干教师特别倾斜。实行“农村骨干教师工程”, 设国家、省级、市级、县级、校级“农村名师”, 凡被评为“名师”的骨干教师, Y市政府或学校可发给一定数额的特殊津贴。同时按骨干教师级别和学校边远程度, 发放农村骨干教师等级津贴和交通费用补贴, 使农村骨干教师的工资收入明显高于同级同等城市骨干教师, 从而使他们在农村安心工作。第二, 在实行绩效工资的同时, 对农村教师特设岗位津贴。为了鼓励更多的教师到农村任教, Y市可以出台专项措施, 在城乡一体待遇的基础上, 特设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岗位津贴可以分档, 学校越是偏远, 条件越是艰苦, 农村任教时间越长, 相应的岗位津贴档次越高, 逐步使农村教师的整体待遇高于同类别城市教师。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并设立“专户”管理, 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 任何人不得挪用拖欠。第三, 为更好的吸引优秀人才到Y市农村任教, 对于新录用进入农村的教师可以缩短转正期, 对于农村教师的职务评聘, 从指标数量上给予倾斜, 也可考虑破格晋级, 以加大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四、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

近些年来, 农村教师流失严重, Y市农村中一部分教师纷纷流向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 或改行从事其他行业,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教师工作环境不优。因此, 要解决Y市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问题, 既要解决硬环境, 又要重视软环境的改善。

1.改善教学生活条件———使农村教师安居乐教

要想教师安心教书, 教好书, 必要的教学与生活条件不可少。Y市农村学校条件艰苦, 首先体现在教育教学资源缺乏上。很多农村学校, 破旧的桌椅, 破烂的教室;教师只有粉笔和黑板做教育工具, 只能用嘴巴讲授知识;做不了实验, 用不了课件, 教材教法中的很多东西无法实现, 这对教师教学积极性是一种极大的打击。所以, 要提高Y市教师教学积极性,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必须改善Y市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 提高Y市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如更换旧课桌椅、更新黑板、添置电脑, 建立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文体室等。相对于城市, 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部分学校没有像样的宿舍、食堂等生活配套设施, 有的甚至连水电都没有解决, 更不用说网络、通讯、娱乐等高层次的生活需要, 教师生活十分不便。因此, Y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实行农村教师“安居工程”, 着重解决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问题, 让农村教师在农村学校“安家落户”。现今城市住房成本相当高, 如果能在农村为农村教师建造廉价物美的住房, 同时完善用水、用电和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 使教师有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 相信不仅在农村的教师不愿意走, 连城市的教师也会愿意去。

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工作硬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要改善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 首先必须加快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通过发展生产,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实现农民“生活宽裕”, 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 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形象, 逐步实现农村“水电道路通达, 饮水卫生安全, 村庄庭院绿化, 厕圈卫生整洁, 垃圾堆放无害, 文化生活丰富”。如果Y市农村经济发达, 农民生活富裕, 农村教育投入的资金来源充足, 必然能很好的改善Y市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提高Y市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水平, 从而有利于实现Y市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和稳定。

⒊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营造良好工作软环境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软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能让教育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为此, 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文明乡风建设, 实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实现农村乡风文明, 关键在于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也是农村教师在农村所接触的主要“社会环境”, 但目前Y市农民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缺乏, 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 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 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二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较弱, 由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更不善于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 封建迷信大行其道, 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因此, 提高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当前Y市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也是改善Y市农村教师工作软环境的重中之重。

五、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研究表明, 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所带来的良好职业生涯发展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 从而使教师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是薪酬激励之外另外一种较为有效的职业激励。因此, 要实现Y市农村教师合理补充与稳定, 必须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1.建立培训保障机制———奠定成长基基

首先, 要建立Y市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保障机制。要建立专门的政策法规, 对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责任、权利、义务进行法律认定, 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规模和规格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要与评优、晋职、晋薪及资格认定挂钩, 并督促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遵照实行。其次, 要建立Y市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保障体系。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 多渠道筹措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的长效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依规落实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经费, 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有条件的学校, 其校办产业等收入也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要对Y市教师队伍建设经费进一步明确使用途径, 专门列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经费, 做到专款专用。要确保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按计划调训的教师实行免费培训, 以减轻培训负担。同时, 切实加强经费的管理与监督。要加强对Y市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专项督导与评估, 确保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⒉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提高培训实效

农村教师往往出外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 公派机会很少, 又由于培训内容少、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 再加上培训费用的负担, 使许多农村教师对校外培训失去了信心。针对这种情况, 农村中小学应该积极开发校本资源, 可建立各种教育专业委员会, 按学科组织读书会、教学沙龙, 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合作与交流。针对本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和需要, 及时有效的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相对于校外的培训具有很多优势。农村各个中小学可以针对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校本培训策略。此外, 还可以通过远程培训、参观研修、挂职、讲座等方式开展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如可由国家教育部或省教育厅规定, 部属或省属的师范学校、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每年必须到Y市农村贫困地区的学校进行教育扶贫。这种扶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支教, 而是由这些高校的教师来对Y市农村贫困地区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也可以以对口支援、校校联合的方式进行;还可以规定研究生毕业实习必须到农村贫困地区学校进行, 由他们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Y市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把这种培训纳入正规的培训管理之中, 农村教师参加的这种培训也应该在考核和晋职时受到承认。通过这种方式, 一方面农村教师不再花昂贵的培训费, 在家就能学到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 减轻了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教师不离校, 也减轻了学校安排课的压力。校本培训这种形式既符合农村学校的现状, 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六、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

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因此, Y市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要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 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提升教师的社会荣誉感。

1.优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荣誉感

大众传媒对教师要进行正确、正面的报道,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 调整公众对教师的过高期望, 促进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和家长要特别理解农村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工作的艰辛以及所作出的特别贡献, 给农村教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为他们创设宽松和愉快的工作环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管理者要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 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要给予农村教师特殊崇高的荣誉, 可以对在农村工作满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的教师分别由县、市、省、国家等各级政府授予荣誉称号, 颁发勋章和证书, 使农村教师有无尚的崇高感与荣誉感。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农村的社会政治活动,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要动员广大教师倡导新风尚, 深入农民中间去, 做文明的使者和新风尚建设的倡导者、参与者, 让广大教师在与农民交往过程中了解农村、农民, 真正与农村、农民融为一体。同时, 还要提高广大农村教师参与农村政治的热情, 在分配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名额时, 扩大农村教师人选的比例, 以增强他们的话语权。

⒉和谐组织氛围———增强集体归属感

学校工作环境是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农村学校从硬件来说, 无法和城市相比, 但是, 工作环境除了硬件, 最重要的是软件, 即组织的工作氛围。因此, 农村学校管理者必须着重为农村教师培育良好的组织氛围。第一,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 树立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 采取情感激励的管理方式。要尊重农村教师的艰辛劳动, 表彰教师的乐业、敬业精神, 理解农村教师的苦衷, 善待农村教师在工作中的挫折和失败, 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使教师得到信任感、温暖感。第二, 应当高度重视校园文明建设。可建立兴趣沙龙、文艺、体育活动小组等搭建展示、参与平台, 营造温暖、和谐的人际环境, 采取各种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第三, 应结合本校实际, 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 也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第四,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改变以升学率或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标准的错误做法, 重视教学过程、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态度和进修提高等多方面的评价, 尽量创造机会, 让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 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⒊加强心理疏导———增强职业成就感

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既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也要强调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鼓励全体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增强教师的心理卫生意识, 使教师学会一些能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学会心理调适。一是要客观地认识自我, 正视和接受现实, 积极悦纳自我, 从容对待挫折, 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二是要系统掌握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 如:自我放松、积极暗示、合理宣泄、消除非理性观念等, 以减轻压力对自身的冲击和伤害。三是要锻炼身体, 增强体能, 劳逸结合, 扩大交往,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进而减轻心理压力, 保持平和心境,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⒋保护合法权益———增强职业安全感

3.关于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05-02

众所周知,影响教育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党和政府对教育问题愈加关注。而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隔代教育成为农村孩子面临的新问题。目前,隔代教育学生的比例多大?父母是什么心态?与老人在一起到底有何利弊等等,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当前农村初中隔代教育的状况,我们着手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结论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样本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拾回桥镇拾回桥中学七、八年级,共406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调查,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反映本校隔代教育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本问卷主要是家长卷。问卷以长期教学中和学生交流、家长沟通涉及的问题为基础,着重反映隔代教育对学生学习与行为上的影响。

2.操作。《关于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问卷》发放于2015年10月20日。由班主任发放问卷,学生作答。共计发放问卷406份,收回406份,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本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百分比统计与常规性统计的分析与研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分析

通过图1可以得知,现在农村初中生中属于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为264人,占调查总人数65%,非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为142人,占35%。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属于隔代家庭教育。

通过调查,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主要通过电话、视频聊天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有时候一个月才通一次电话,约定时间进行短暂的视频聊天,也没有什么机会与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而属于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上50%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29%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5%的学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2.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问题突出

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有的学生还染上了社会不良习俗,有少部分学生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据对教师的调查,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比值大的班级较难管理,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普遍偏多,而且无法与家长进行配合教育。这部分学生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2)人格培养凸显危机

在教育过程中,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管教和引导,至使她们出现自私、孤僻、不善于与别人交流等行为。在受到其他同学欺负后,3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48%的学生会选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不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行为出现了过激和偏差。

(3)学习现状令人忧心

大部分接受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农村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农村学生的祖辈读书不多,文化程度较低,自身并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家庭教育的空白和不健全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和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3.原因剖析

(1)工作的性质使隔代家庭教育走向必然

有的学生家长是为了贪图享受,为了自身活得有滋有味,长期外出务工,而不是选择在家务农或者附近工作,将教育子女的义务转让给祖辈。有部分家长是因为从外地搬迁到本地,耕地缺乏,为生活所迫,外出务工,不得不将孩子交由祖辈看管。虽然现在党和政府提倡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但是由于外出务工流动性较大,只有很少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绝大多数是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祖辈,甚至部分家长是把学生托付给叔、伯、姨等。

(2)不当的管理方式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由于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祖辈对孙辈往往采取溺爱的管教方式,只照管她们的生活,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学生在校严重违反了校纪校规,到校与老师共同处理的时候也认为“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姑息纵容,使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思想教育,还造成学生很难接受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在父母回家进行管教的时候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须的教育难以进行。时间长久后造成学生的学习不够用功,得过且过。

(3)心理健康难以保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回家次数偏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无法引导和关心,往往都是用金钱和物质进行弥补。子女由于情感饥渴导致父母回家后也是对父母产生怨恨,从而产生了厌世、自卑、自闭和逆反心理。

三、讨论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隔代家庭教育学生成长档案

1.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做到“五个摸清”,即摸清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摸清学生的体质现状、有无病史;摸清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摸清学生的监护人姓名、住址和联系电话。

2.要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并主动与此类学生父母或者监护人取得联系,了解其家庭对子女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需求,为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提供准确信息。

(二)构建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监护网络

1.要构建以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除父母为法定监护人外,要落实好由嫡系亲属或者旁系亲属承担的临时监护人,并督促其履行监护责任。

2.要构建以教师为主题的帮扶网。组织全校教师与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一对一”进行帮扶,在学习上面进行优先负担,在生活上面优先照顾,在活动上面进行优先安排,接近时多看一眼,亲近时多问一声,走近时多帮一把,让这些学生在校胜似在家,时刻感受关爱。

3.更新隔代家庭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教质量。利用祖辈家长时间充裕的特点,同时又要考虑易为老年人接受的原则,帮助祖辈家长了解孩子年龄特点,了解孩子教育的方法、内容,更新祖辈家长的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方法,提高家教质量。

4.充分发挥隔代家庭中的教育优势。从隔代家庭家教调查中发现,隔代家庭家教并不一定弊多利少,同样存在着教育优势,有很多的“神童“或“聪慧儿”受到了知识丰富、教育得法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良好引导,脱颖而出。因此,隔代家庭中的祖辈家长只要注意不断充实知识,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不估息、迁就孩子,给孩子适度的爱,尽量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影响孩子,孩子定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4.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四

环境治理一班 06号 吴登明

随着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环境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也对村落结构产生巨大冲击,导致人口外流、滥用耕地、环境恶化、村落中出现了城市的景观,破坏了原有的乡土风貌,失去了村落固有特色并导致农民家园归属感的丧失。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村庄建设的调控手段仍然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隔时期的局面,对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村庄的规划建设缺少有效引导。

农村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农村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户的身心健康。自然生态环境包括供人类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农村人居环境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平台。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仍不能满足农民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村庄选址不当,使村民随时面临山洪、泥石流的危险;有些村庄没有自来水或水质不能保证,给村民生命安全带来隐患[-];有些村庄农民生活垃圾、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给村民生活环境带来很大威胁;有些村庄道路不平、没有路灯,满足不了村民的出行需要等。乡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是乡村区域内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其功能转换和演变具有内在规律。受政策影响、利益驱动和人为破坏的影响,现有的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功能正逐步走向衰竭,这与乡村普遍缺乏人居建设规划、村庄随意建设和无序化发展有关。

有些乡村虽然进行了村庄布点和镇区规划,但由于规划机制的欠缺,使乡村的地域空间环境反而影响了人居环境,如有的乡村工业用地的无序增加,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良田,还出现了“村村点火”的局面,恶化了乡村的环境,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驱动下,传统的乡村聚落文化、社区意识、人脉关系等“乡村”特色逐步被新的城市元素所替代,多元化的乡村地域文化正逐渐衰落甚至消亡。乡村人居环境正处于转型、无序、混沌的发展状态,人文环境受到了城市的发展冲击,使许多具有特色的乡村变得毫无生机,除了一些被列为国家或省重点保护的古镇和古村落,其他乡村的历史和“文脉”无处可寻。

近几年来,为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新农村规划,具体有村庄布点规划、镇区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专业性规划。新农村规划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原则,这一原则对新农村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这些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法律体制的欠缺,盲目拔高规划目标等方面。

5.关于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五

村问题的调研

“>

便民电话工作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倾听民声的重要渠道。人民群众向各级党政机关积极反映问题,根本上是出于对党和政府的爱戴和信任。各级党政机关认真处理解决好问题,才能回报人民群众的信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自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区政府便民电话工作室共接听群众来电4248个,涉及到农村问题的993个,占总话务量的%。其中今年1-6月接听电话1785个,涉及农村问题536个,占30%。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分析,80%的问题都可以解决在基层。却往往发展成为向上级机关电话举报、投诉和越级上访。

因此不断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努力将化解矛盾关口前移,才能有效控制并减少群众来电、来访量。

一、当前农村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是村干部违法、违纪和工作作风问题。村民到区政府上访或向区政府拨打热线电话反映的问题中%都涉及到村两委班子问题。内容涉及到两委班子有矛盾、村帐不公开、村干部打人、经济问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打击报复当事人等等。

二是农村税费改革问题。内容涉及政策宣传不到位、回收合同地、户籍变动后得不到土地收益、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等问题。

三是盗采砂石问题。内容涉及盗采者破坏河道和耕地、大型货车噪声和扬尘扰民、造成交通拥堵和超载破坏公路等。

四是拆迁问题。内容涉及拆迁价格不合理、村集体资产去向不明、村民或

干部违章建房坑害国家等。

五是村委会换届选举问题。内容涉及非法拉选票、贿选、选举程序过程不合法、派系家族问题的感等。

六是宅基地、邻里纠纷和村政建设等问题。

二、造成电话举报或上访的原因

从反映人提供的情况分析,大凡越级反映问题的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村民对所反映问题涉及到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不清楚,在基层也没得到肯定或准确的答复,只好向上反映。

二是基层干部未能将有关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解释,怕村民知道政策,造成村民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只好向上反映。

三是基层干部工作方法过于简单、粗暴、生硬,村民无法接受,只好向上反映。比如村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书记说了,爱哪儿告哪儿告,就这么办了”。

四是在反映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时认为镇里包庇村干部,没人管,村民不再信任村干部,只好向上反映。

五是部分人提出要求过高,在得不到满足时,反复向上反映。

三、解决对策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求广大基层干部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广大基层干部带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做工作;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要做到这几点,就必须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尽全力作好两委班子换届工作,以此为起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如果能选出群众自己信任的、有能力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好干部,就相当于已经解决了% 的问题。因此,在选举中一定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领导机构,建立换届选举工作责任制,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深入排查,及时化解矛盾,精心组织,细化工作流程,狠抓关键环节,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进行选举。此项工作不仅能够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也能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对解决问题起到推动作用。

二是尽全力做好农村干部培训工作。选出干部只是迈出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步。能否适应新形势,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要看其是否具备一定素质。培训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村干部带领农民群众推进各项事业的责任感,更好地履行职责,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群众致富本领,更是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各种问题和矛盾的需要。

实际工作中首先要特别注意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树立亲民形

象,防止矛盾激化;其次要特别重视村务公开工作,宣传好基层组织的工作,方便村民监督,使村民与基层组织之间有沟通的渠道,并确保渠道畅通。再次是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不要怕村民掌握政策后给自己工作带来不便,相反准确到位的宣传工作只会使村民更好的配合工作,提出合理合法的要求,不使问题扩大化。

三是积极培养后备干部。确保农村工作持续稳定开展,必须不断将学历高、素质好的年轻热人放到一线去锻炼,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四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目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有两种思想不利于农村稳定工作:一是自私狭隘,政治冷漠,缺少对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的热情和关注;二是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倾向,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自由与公共权威的关系。要教育引导农民提高民主

意识,增强自治能力,学会使用民主权利,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包括村组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解决农民文化水平低、素养差的问题。

五是加强农村普法工作,契而不舍。从数据分析看,除一些咨询类案件外,几乎60%的案件都与司法有关,甚至只能通过司法途径才能解决。虽然目前的司法途径还存在着一些不方便之处,但总体上已经能够满足村民各类司法请求,只是村民的意识中仍然对“大盖帽”心存敬畏,转而认为还是到政府解决更好,既省钱,又不必担责任。因此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养就成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环节。通过法制教育,首先可以引导村民将涉法信访转化为司法起诉,减轻各级信访机关的压力;其次可以教育引导村民依法维权、依法上访,有效减少激化行为发生,从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目前,我区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针对

上访群体的普法方式,即将典型案例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印发有关法律宣传资料,加大对过激行为人的法制教育,使上访人明确怎样依法维权。但这还很不够,应该进一步将普法工作进村、进社区、入户,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利用好村务公开、宣传栏、村民会议及一切宣传阵地,送法上门,将普法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最基层。

6.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篇六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郑思宇

简介:

课题研究背景: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面积587平方千米,人口18万。下辖7个街道、3个乡。乡:红旗乡、民主乡、柳毛乡。1992年,恒山区 鸡西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东南部,东、南与鸡东县接壤,西与梨树区毗邻,西北与滴道区分界,北与鸡冠区相连。区政府驻地距市中心鸡冠区11公里。全区共辖大恒山、小恒山、二道河子、桦木林、张新、奋斗、柳毛等7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9万人;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朝鲜族主要居住在红旗乡张鲜村。区政府驻地中心路。材化学院20111011班已经与恒山区取得很好的联系,已经多次组织“三下乡”队伍前往调研。

关键词:恒山区三下乡 农村养老问题调研

1.课题研究背景: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2.课题研究目的:

农村养老问题已经引起政府与人民大众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者对这个问题作很多研究,这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有很多研究对于农村老人的心里问题、年龄比例、农村老人的性别比例以及农村老人的幸福快乐指数的问题,而今天我们组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因素是什么。在这个这么严峻的问题上,我们的研究着重实地考察,实地地发问卷作调查。进一步更详细地了解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把农村老人养老方面特征与城市里老人养老方面特征的差异的对比,找出两者的独特气质,我们还尝试着去结合真实情况,规划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办法。积极鼓励和带动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扬好五四精神,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了解我国国情,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3.课题研究意义:

3.1了解国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的首要内涵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当前农村由于老人养老问题引发的矛盾则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极不和谐的一幕。目前中国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令人堪忧,能否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保障广大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90后额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国情,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3.2锻炼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为大学生,我们希望能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走进社会,了解我国的农村老人的情况,增长知识。走进真实。况且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能为我国研究农村老人养老的问题作一分贡献,能为推动创造和谐社会而出一份力,我也觉得我已经尽了自己的责任,起码能为推动和谐社会尽了一份绵力。

3.3了解真实问题,积极规划解决问题的办法

农村养老问题已经引起政府与人民大众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者对这个问题作很多研究,这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我们的研究应着重实地考察,实地的发问卷作调查,进一步地了解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我们还将尝试去结合真实情况,规划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办法。通过这次实践调查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农村养老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农村老人对当前国家政策的不了解。我们大学生是当代最有活力的一个大集体,我们有义务去让农村老人知道社会是关注他们的,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服务农村,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4.调研概况:

4.1课题调研时间:7月16号至8月5日

4.2课题调研地点: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

4.3课题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两个方法进行。2012年7月16日至8月5日,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1011班队员分别对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的几个村进行了问卷发放,共分发调查问卷105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24%。回收问卷后,我小组将所得调查统计如下统计情况。

4.4优势和特点:我组的研究具有真实性,实地考察;我们的研究在结合真实情况下,在综合多种情况之后才开始下结论,不会只着重于单方面,而是综合分析;我们采用了很有权威性的调查问卷,所以这个问卷的结果很可信,由这个问卷结果得来的结论是很可靠的;我们的研究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这样会比较多变通性,会更有创新性。

综上所述,我们会坚持真实性,创新性,变通性,完整性,能更真实地反映结论

5.课题调研数据统计及调研结果分析:

我小组在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一共发放105份,回收105份,有效问卷100份,回收问卷后,我小组将所得调查统计如下:

1. 对养农村养老问题的了解程度: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知道52%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C项(不清楚),3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B项(一般),仅有1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A项(了解),可见人们对于农村的养老问题及养老政策不是特别了解,关于养老问题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普及。

2. 您或您家人的养老方式是:

有44%的人们选择了A项(与子女同居),46%的人们选择了B项(与老伴同居或独居),有10%的人们选择了C项(敬老院),D项无人选择,由此可见空巢老人占了大多数,那样的话,我们不帮助他们,他们能否生活下去?

3.您认为农村养老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有34%的人选择了A项(社会关注度不够),11%的人选择了B项(政府关注不够),12%的人选择了C项(物质生活缺乏),43%的人选择了D项(精神生活缺乏),那么这样可以看出,虽然政府关注,但是宣传的程度还是不够,导致社会关注的程度不够,而大多数人们只是注重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但是却极大程度的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并且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才能从根本提高人们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4.一般情况下农村人民会选择什么养老方式?

从调查结果来看47%的人们选择A项(家庭养老),42%的人们会选择B项(社会养老),11%的人们选择了C项(土地养老),可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占了绝大多数,家庭养老比社会养老更为普遍些。

5.目前农村人民均收入

有21%的人们选择了A项(好),有37%的人们选择了B项(一般),42%的人选择了C项(差),可见,有将近一半的人拿不到认为满意的收入,更何况这么低的养老金,农村的老人们要怎么生活那?

6.您了解在农村有()人交养老保险?

A项没有人选择,有27%的人们选择了B项(50%)左右,而剩下的人都选了C项,根据询问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大多数的人们工资较少,有的家庭三代人同居,还有大部分的教育支出,没有空余的钱去交养老保险,导致大多数的人到老没有自己的养老保险,只能靠政府和家庭的救济勉强生活。

7.您认为应重点关注农村长者晚年生活的哪个方面?

有84%的人选择了A项(饮食及医疗),有14的人选择了B项(休闲与娱乐),有2%的人选择了C项(家庭生活),D项无人选择,虽然国内已经很注重农村人民的饮食与医疗,但是从调查数据看来,吃饭难,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8.是否愿意让您或您亲人到养老院接受基本养老保障?(忽略经济成本,如果你要工作„„)

选择A项(愿意)的人数占23%,剩余的人都选择了B项,可见,中国的亲老子养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没有多少人愿意让自己或者亲人去养老院接受基本的养老保险,根据询问调查,原因有二:1.认为父母养自己一辈子,照顾父母是自己的义务所在。2.认为将自己的父母送到养老院会让邻居好友瞧不起。

9.您对现在农村养老问题做一个总评

7%的人选择了A项(非常糟糕),29%的人选择了B项(比较糟糕),64%的人选择了C项(一般),可见我们国家的农村养老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社会能更多的关注农村的养老问题,那么前景是非常好的。

10.您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对缓解养老压力的作用如何?

根据调查数据看,12%的人选择了A项(帮助不大),83%的人选择了B项(有一定帮助),5%的人选择了C项(帮助很大),这样看来,农村的养老政策还没有得到农村大部分人们的认可,我们的任务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得到社会上更多人们的关注,使得这些政策能够真正的为农村人们谋福利。

6.解决办法:

第一,充分发挥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模式,在农村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让有子女的老人在经济赡养、精神慰藉、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等方面能够得到基本满足。“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力不住”《新约.马可福音》如此告戒人们。我们就要营造一种“父慈子孝、婆惠媳顺”的和睦家庭氛围。即使有个别问题发生,也能及时调解、帮助、教育,使之得到圆满解决,使“老无所养”、老人状告儿媳要求履行赡养等现象不再发生。

第二,充分发挥我国法律机构的作用

1、尽快制订农村养老基本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可以作为我们正在制订中的《社会保障法》的部门法。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农村养老的原则、农村养老的形式、农村养老的种类、农村集体养老机构及其性质、家庭养老的内容、集体养老的内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及其性质、农村社会养老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法律责任等等。

2、根据《农村养老保障法》的基本原则制订如下部门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法》、《农村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农村家庭养老示范法》等等。

7.关于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七

1 长春市蔬菜价格过度波动的主要原因

1.1 供需矛盾是引发价格过度波动的主要因素

蔬菜需求弹性低, 其价格高低主要是由供需量多少决定的, 因此, 无论是生产供给增长快速超前还是长期滞后于消费需求的增长, 都将可能引起供求失衡问题, 进而引发价格过度波动。

1.2 供求信息非对称性导致蔬菜生产缺乏稳定性

一是目前政府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关于蔬菜生产种植面积, 不同季节地区蔬菜产量, 城市蔬菜消费量, 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销售渠道的数量, 蔬菜收购、销售价格等基础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和指导性还比较差;二是农民获取、分析和使用信息能力薄弱, 往往难以走出“凭自身今年蔬菜生产收益情况来确定明年种植方向”的怪圈, 经常会盲目地产生“追涨杀跌”的现象。

1.3 生产结构与市场有效性需求难以对接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单一农户小规模种植或单纯注重规模化单一品种的生产, 很难满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多样化消费需求, 往往造成蔬菜在部分供应时间上、品种上不足或过剩, 增加价格波动的频率。

1.4 冬季蔬菜种植成本与风险双高难以破解

据调查农户一般冬季种植每亩地的蔬菜费用需3万元左右, 主要包括大棚建设、种苗、农药、肥料, 取暖、人工和地租等, 成本非常高。政府补贴虽能起到降低部分种植成本的作用, 种植技术全程指导能否得到落实直接决定蔬菜长势、上市时间、质量和产量, 进而能否与外地菜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市场风险高, 极少农户愿意种植, 与外出打工收入比, 农户更喜欢稳定的收益。

1.5 蔬菜流通供应渠道模式急需完善

长春市虽实施“农超对接”直销模式, 但覆盖面和流通量还比较小, 目前长春市蔬菜绝大部分仍通过批发市场流通, 渠道单一。流通环节多, 成本增加, 现代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冷库贮藏保鲜, 农校直采模式较少, 很难实现现代供应链流通管理模式, 不利于化解生产季节性和消费均衡性之间的矛盾。

2 完善长春市蔬菜价格形成与调控机制的对策建议

随着长春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市区人口高速增长, 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也正逐渐发生变化, 蔬菜供求矛盾会更加突出, 必须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立体的联动优化的蔬菜价格形成与调控机制, 保障蔬菜的长期有效供需平衡和各环节主体利益的合理分配。

2.1 加强标准化生产, 实行规模经营, 改善种植结构, 不断调节供应数量, 提高供应质量

可实行对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菜农实行统一市场预测、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进行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防病灭虫、统一市场销售、分户生产。同时建立多种种植品种, 增加稀缺品种种植面积,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有计划、标准化、规模化的蔬菜生产, 满足多样化需求。

2.2 建立农民蔬菜直销市场, 减少中间环节, 降低成本, 惠及市民

一是继续完善以农超对接为代表的多种稳定供销模式。扩大农超对接覆盖范围, 规范协议内容, 既包括订购数量、品种, 也包括订购价格, 使农户放心生产。二是尝试开展市内高校、星级宾馆与农户生产对接短程营销模式。三是鼓励支持有实力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协议。收购单位用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与菜农签订合约, 约定种植品种与种植规模, 并对菜农的生产进行指导, 最后按协议收购, 从而收购单位既能够稳定货源和质量, 也为菜农稳定收入提供保障。

2.3 建立蔬菜价格波动平滑基金,

继续完善使用蔬菜调节基金。资金由市财政从价格调节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 由农委负责管理使用

科研机构 (如市农业科学院) 通过建立蔬菜价格变动预测模型 (ARIMA即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 预测价格变动规律幅度, 提供科学合理价格波动区间范围, 主要是事前发挥作用, 平抑菜价和鼓励生产, 减少资金浪费, 同时也能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合理市场价格预期, 减少价格调节基金事后调节, 节省资金使用量。可由市农委负责在菜价预计低时, 补贴的重点在农户, 这个基金可以对农民直接进行补贴, 保障农民获取高于种植成本收益, 或者补贴到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菜价预计高时, 补贴的重点在市场或流通领域, 这个基金可以用在市场管理费、进门费等的补助上。

2.4 建立蔬菜综合信息预报预警机制

加大蔬菜信息发布与服务工作, 以市农委下属蔬菜生产管理处负责主要蔬菜品种种类、播种面积、长势、产量的静态与动态变化情况, 市发改委下属价格监督检查局监测处负责监测蔬菜零售 (超市、农贸市场) 价格, 市商务局负责监测蔬菜批发市场价格和供应情况, 形成价格信息数据库并由市农委负责定期实时在农网上发布完整的产供销信息。在完善农业信息网建设的基础上, 逐步将其向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村延伸, 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 对市场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 引导其根据市场需要来安排生产, 按照供需关系的变化适时作出种植调整。

2.5 探索冬菜种植新法

建立由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为一体冬季菜最低成本保险制度, 提高城市蔬菜冬季的自给率。省 (市) 农委蔬菜办和保险公司人员共同调研得到农户冬菜不同品种种植的一个比较合理的成本价格, 其中包含种子、化肥、人力和一些交易成本等作为菜农最低保障价格。可选取4~5个主要蔬菜批发市场公布的价格信息进行综合测算, 得到15天内的批发价平均数作为基数, 如果价格过低, 赔偿农民基数和每㎏成本价之间的价差。保费可由市级财政承担50%、区级财政承担35%、农户承担15%。同时各项蔬菜生产技术和财政扶持政策应捆绑式落到实处, 减轻农户后顾之忧, 逐渐扩大种植面积。

2.6 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蔬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在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的前提下, 建设一批蔬菜批发市场, 加强建立与全国各大城市和蔬菜产地的紧密联系, 努力参与全国大流通, 价格低时加大外销量, 价格高时, 增加购进量, 以解决目前部分蔬菜销售难和价格低的问题, 充分发挥批发市场对蔬菜价格形成稳定态势的作用。政府应引导企业参与融资建立大型仓储配送中心, 冷库建设, 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 加大对各种蔬菜深加工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扶持发展蔬菜加工保鲜企业, 延长供给时间, 增加蔬菜附加值, 减少蔬菜供求之间的剧烈波动。

参考文献

[1]张玉玺, 北京2011年3月蔬菜价格走势分析[J].中国蔬菜, 2011 (9) :15-16.

[2]赵美华、温变英, 兰创业等.建立稳定蔬菜价格长效机制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 2011, 39 (9) :1029-1031, 1034.

8.关于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农村;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D4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68-0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国民中的绝大多数,要维护中国的稳定,首先就必须得维护中国农村的稳定。当前,我国农村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现象,归根结底,这与利益分配不公不无关系,涉及到利益就涉及到人的需求。本文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以该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并根据该理论提出了一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措施。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概述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根据人性的特点,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比如人类需要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它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是最强烈的、最低层次的需要。如果此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发生严重的消极对抗情绪。在我国农村仍然有许多农民不能满足这些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安全的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遭痛苦、疾病、灾难、威胁等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往往建立在生理需要基础之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便寻求更为安稳的生活。所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就是满足人们安全需要、规避风险的很好形式。

社交的需要也叫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个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包括爱、友谊、归属和接纳方面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能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与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一定的联系,后两者是在社交的基础之上的。当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影响人的精神状况,情绪低落。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自尊也叫内部尊重,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他尊包括他人对自身地位的认可和关注等。一方面对自身实力与能力的认可和良好感觉,是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体现。另一方面希望得到外界按照自我感觉的形象的认可和接受,受到外界的注意、赏识与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通俗了讲就是指能够实现自身梦想,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能全身心地体验生活、忘我地工作,并且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一种创作。

需要层次是一个相对的金字塔,不管是否意识到,人都潜藏着这五种需要。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基本需要的形式不尽相同,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对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也不同。只有人最迫切的需要才能成为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动因和动力。所以必须满足好农民最基本的需求,然后再寻求满足农民的高级需求,以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马斯洛需要理论视角下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分析

1从生理的需要看农村社会不稳定

生理的需要是一种长期、稳定和自发的支配人们行为的最基本需求。在一切需要层次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其根本内容是食物的满足,只有满足了食物需要,人们才能生存,才有其它需要和活动发生。现阶段,很多群体事件、以及大小利益纷争都是由于生理的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而产生的。虽然这一切看上去跟生理需求有一定的差异,但归根结底是利益问题,只有经济利益好了,物质丰富了,才会满足自身生理需要。具体来说,生理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而衣食涉及到农民收入以及经济利益问题,住行则涉及到农民土地问题以及农村公共设施问题。

从经济利益上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增收缓慢是导致农村不稳定的经济根源。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同步;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三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在逐年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度高涨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正在逐步消失,农民种田植棉的积极性普遍下降。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障碍。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少数地方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集资和不合理摊派。这些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有关资料显示,有78.3%的人认为农民负担过重是影响农村稳定的最主要因素。前些年一些地方出现的群体性事件都是因农民不堪重负引发的。

从农村土地来看上,土地承包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的价值大大增加,而一些乡村推行的土地流转,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如有的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强迫流转,侵犯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有的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手段,与民争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有的强行将农户的承包地长时间、大面积转租给企业经营,影响了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有的借土地流转之名,随意改变土地农业用途。这些问题如不加以纠正,将引发许多矛盾,甚至动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承包纠纷在各地普遍存在,内容包括耕地、山林、滩涂、水域的承包、转包、租赁经营等。引起纠纷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政策问题,有的是政策操作不到位问题,还有的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如搞以地谋私,权钱交易,搞黑帮霸地,宗族势力争地等。这些问题通常难以彻底解决,从而导致民心不顺,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从农村公共设施来看,老百姓迫切要求解决医疗卫生、饮水、修路、改水、改厕及生产发展等问题。但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条件仍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社会救济和基础教育等仍然状况恶劣,很多农村的老弱病残不能得到起码的生存和大病医疗救济,导致因病返贫、因学致贫、因病失学。这就从另一个层面上导致了农民对封建思想的迷信,有病了不信科学信迷信,这也给一些非法宗教组织以可乘之机来迷惑农民。

2从安全的需要看农村社会不稳定

安全的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遭痛苦、疾病、灾难、威胁等的需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就是满足人们安全需要、规避风险的很好形式。

从安全的需求看,当前的农村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一方面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农村医疗设施落后,社会治安环境非常不稳定,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不健全。在医疗卫生方面,现在农村极缺各种大小医疗诊所,医疗卫生院。从量上来说,全国农村各地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足够的程度。从质上来说,现在农村各

地的医疗设备相当简陋,医疗技术不完善。此外,即使有医院农民也不一定看得起病。据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2004年中国农村有50%的人看不起病;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而死在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另据报道,我国目前的公费医疗制度的覆盖面只占人口总数的6%。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如此一来,许多农民得了疾病只能靠自疗自愈,他们的生命与健康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农民只能寄托于封建迷信来治疗疾病,导致了农村迷信思想泛滥。同时还有很多的人加入宗教组织实际考虑的主要是健康的原因。不少人都希望神能医好自己和家人的病,保佑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农民最怕生病和进医院,虽说温饱不成问题,可是一旦生大病住院,就极有可能把家庭拉到贫困线以下。所以这迫使一些农民寄希望于神灵,加入一些宗教组织,这其中还不乏一些非法宗教组织,比如湖南农村出现的“中国大众民主党”、“江南黑手”等反动党派组织。一些地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猖獗,煽动信教群众“是主的儿子,服神管不服人管,不能听共产党和政府的。”而云南一个活动长达12年、教徒一万多人的“先天大道”,攻击党和社会主义,表示“要兴义兵救中国”。

在治安环境方面,偷盗事件、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农村党群矛盾、干群矛盾大量存在;农村恶霸,地痞流氓横行一方;一些农村因干群关系紧张、村企矛盾、财务不公开、土地、矿产、山林、水利等资源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逐年增多趋势。特别是党群、干群关系不和的时候,多数表现为群众对基层干部的消极服从与抵触心态,甚至多次发生农民围攻基层政府或是群众越级上访。其次,还包括村组、宗族之间为了争夺农村利益资源而发生的大规模械斗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农民的生活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只能在动荡的环境中投靠一些派系力量借以自保,而当群体利益有争执时,群体事件就会发生了。

社会保障方面,该系统非常不健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1年的研究也表明,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民中,50%左右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只有少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可以得到一些微薄的保障,并且由于腐败等因素有些社保基金还没有发放到位,或是社保基金名额被一些基层干部的亲信霸占。从以上三方面来说,农村现在没有一个安全的环境供人们居住。人们只能加入一些宗族派系组织或是其他宗教组织,信奉迷信思想,借以治病,满足心理安慰,或者能找个组织做靠山,来满足自身安全的需要。

3从社交的需要看农村社会不稳定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它包括社交欲即希望和同事保持友谊与忠诚的伙伴关系,希望得到互爱等和归属感。但是,在当前农村社会,很多农民因为自身素质低下,经常与人发生矛盾,不能得到周围人的信任与爱护。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农户与整个村子的人关系都不好,从而被孤立起来。曾经有学者对湖北某一农村进行农村纠纷现状调查,684名被访者有378名有家庭纠纷,占有效样本的56.1%,其中大多数都是由于婚姻、赡养以及邻里纠纷所造成的。所以,在农村的很多农民都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交的需要,经常是闹得鸡飞狗跳,没有很好的人缘,得不到亲朋好友的信任与尊重。所以,他们经常是一有群体事件就借机爆发,或是平时经常犯案,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多危害。

4从尊重的需要看农村社会不稳定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现在社会上对农民的尊重做得很不到位。很多人认为农民没思想、没素质、没文化。其实,农民行得稳,走得正,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勤勤恳恳,他们也一样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挥汗如雨,他们也在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职责。农民其实也是很有自尊的,他们可以接受吃苦耐劳,但不可以容忍别人的误解;他们可以接受遭人白眼,却不能容忍别人的怜悯。而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尊重,许多农民时不时有愤世嫉俗的观念,或是仇富心理,难免他们会找一个机会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有时就表现在与基层政府对抗,或是越级上访,最可怕的是以某事为导火索而爆发大规模的群体事件来发泄自己。前不久贵州瓮安就发生了打砸群体事件,造成了社会的动荡。这其实是矛盾积累的一个爆发,从另一方面看就是由于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造成的。

5从自我实现的需要看农村社会不稳定

从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上来看,农民有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当今社会在现实上不允许农民能实现大的理想,农村教育落后,农民不能接受好的教育,导致自己知识及能力贫乏,无法提升自己应对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一直都过着贫穷的生活,饱尝了没有知识文化给人带来的辛酸和悲凉,他们在社会中一直处于弱势群体。其实农民也是有权和钱的欲望的,于是,他们经常会被一些非法宗教组织利用,加入这些非法组织。比如湖南农村出现的“中国大众民主党”、“江南黑手”等反动党派组织。以及20世纪九十年代末出现的法轮功邪教组织都是类似的情况,他们试图利用这些农民,实现自己夺取政权的目的。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启示

满足农民的需求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作为农村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政府要使农村保持和谐稳定,就必须首先了解现阶段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需求,并掌握其行为规律,进而影响和指导他们的行为,最终达到目标的实现。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人手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1从生理的角度满足农民生理需要,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要满足农民生理需要,就必须从农民的衣食住行做起,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经济上、土地上以及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三个方面做好。

经济上,首先,落实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大力发展农业,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切实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对农业的歧视性政策,尤其应采取积极、稳健的政策,解决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问题,以改变农民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农村城市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格局。其次,要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入手,抓“非农型”增收,大力保障农民工的利益,使农民能够创收。

土地上,首先要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严格执行国家所推行的土地延包政策,明确承包主体,依法确定承包关系。在明确承包主体的同时,要对服兵役、读书,服有期徒刑等民事主体一视同仁。同时在土地分配过程中,要消除男女不平等的陈腐观念,在确定承包主体时要充分考虑广大农村

妇女的合法权益。同时在集体土地转让补偿过程中的补偿要合理化,公开化,建立统一的标准,确保补偿金额按时到位地发放到各村民手中,否则会使农民闹不满情绪,甚至发生群体事件。

公共设施建设上,要加大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切实解决老百姓迫切要求解决的医疗卫生、饮水、修路、改水、改厕及生产发展等问题。同时加快对农村电网、通讯等的改造,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差的状况。积极配合中央扩大内需,开拓市场,特别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政策,抓住改造农村电网的机会,加大对农村水利、电网、通讯等的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2从安全的角度满足农民安全的需要,切实保障农民的生命安全

安全的需求在农民身上最迫切的要求就是创建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即社会治安好,能保障农民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类保险制度。

在社会治安方面,公安部门首先要严厉打击农村各类刑事案件,对特大刑事案犯要处以极刑。其次,要严厉打击各类村霸和地痞流氓,再次,处理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矛盾要及时解决,避免大规模群体事件的发生。

在医疗社保等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在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对农民的疾病进行一些保障,确保大病大治,小病小治,不能让农民因为疾病得不到救治而死亡或是因病返贫,我们可以参考建立城镇贫困线的做法而建立农村贫困线,对农村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给予有效保护。这有利于他们产生社会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有利于缓和社会的对立与冲突,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对于社保基金,我们要确保资金发放到位,做到社保基金的发放有人监督最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利。

3从社交的角度满足农民社交的需要,建立和谐农村

农民虽然说知识素养不高,但是他们也亟需归属和爱的需要,很多矛盾都是由于没有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因此,政府可以组织面向大众的各种文体活动,使农民们增进彼此的情感,感受来自政府和邻里的关心与爱心,逐渐建立一种归属感。农民之间、农民和政府之间一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和谐新农村建设,为维护农村稳定奉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4 从尊重的角度满足农民被尊重的需要,尊重农民人格,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引导农民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农民的人格给予尊重。在执行上级命令时,既要遵循中央的政策和精神,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把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办成民心工程,用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实惠来教育农民、激励农民。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农村“一免三补”政策和农村土地征用政策,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民主化管理制度,在重大决策上要充分尊重和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农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满足农民自我实现的需要

9.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九

一、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17日-10月27日

调查地点:(1)昂昂溪区头站村

(2)昂昂溪区大五福玛村

(3)昂昂溪区霍托气村

调查方式: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围绕“农村养老”问题,调查了三名群众。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满足条件。

调查内容:

曲金凤,女,60,小学,群众,已婚有子女,家庭成员3人。

柏秀如,女,58,小学,群众,已婚有子女,家庭成员3人(有子)。孙立宝,男,70岁,初中,群众,已婚有子女,家庭成员2人,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个巨大变化。这就是全世界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五岁以下婴幼儿。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这无疑将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超负荷的负担。然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到上个世纪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0%,而在老年人群中,农村老人约占80%。目前,我国农村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农村人口的7%以上。这些确凿的数据深刻地揭示了人口老龄化正日益逼 1

近我们。如何解决好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的生活问题,尤其是农村养老的问题。是当代中国必须关注,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农村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的和谐。

人,总是会慢慢衰老的,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客观的自然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所必须的各种能力逐渐退化,甚至消失。那么,曾经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丧失时,谁应该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涉及到养老问题。在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的今天,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体制并未健全,怎样摸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之路,是当代中国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文行也,德之本也。”可见,儒家思想以“孝”为先,“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老人扶子之义。”因此,孝的道德伦理观最初是用于协调父与子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并列为三纲五常之首,凡是以孝为先,封建统治者正是依据此统治来缚着劳苦大众的思想灵魂,进而进化上升到“效”、“忠”的意识形态高度,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维持。这个转变过程本质上包含着“政治”和“伦理”的双重含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中国统治了二千

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华夏农耕民族“顺从、软弱”的农耕民族性格代代延续,成为农耕民族根深蒂固,顽固不化的传统思想观念。因而,在这种崇尚儒家封建文化的氛围中,农耕民族总是认认真真地尽孝道。于是孝顺父母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便逐渐成为农村家庭养老的核心因素。

现阶段我国农村既面临原有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存量问题),又面临新增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增量问题)。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加上青壮年人口从农村外迁,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成为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10.关于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十

调 研 报 告

团队名称:“秸秆禁烧”环保调研及宣传实践团队

团队成员: 李婷、李薇、朱梦菲、付建鹏、胡慧、柳

梦雅、曹文杰、黄胜男、刘健康 关于农村秸秆禁烧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蚌埠市李楼乡曹巷村开展“秸秆禁烧”工作的原因、进展情况以及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对如何处理秸秆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秸秆禁烧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关键词:农村

秸秆禁烧

环保

生态

指导教师:石川(安徽财经大学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教师)

团队成员:李婷,朱梦菲,付建鹏,柳梦雅,李薇,胡慧,曹文杰,黄胜男,刘健康

近二十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此引发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以我们所生活的蚌埠市而言,真的是郊区烟尘滚滚,市区雾气昭昭。每年五月末六月初的时候,城市上空都会烟雾弥漫,同时伴随着一股刺鼻的味道,给市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蚌埠市市政府积极响应安徽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将往年秸秆禁烧实行区域禁烧改为全市实行全面禁烧,实行秸秆禁烧“奖罚分明”新办法,切实将“秸秆禁烧”工作落实到每个村。

为进一步全面了解蚌埠市焚烧秸秆的原因以及“秸秆禁烧”工作落实情况,也为了更好的宣传环保理念,我们组建了名为“‘秸秆禁烧’环保调研及宣传——以蚌埠市李楼乡曹巷村为例”的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倾听村民心声,了解村民想法,同时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及宣传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周边环境,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用行动维护美好家园。

一、秸秆禁烧势在必行的原因

(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保护生态迫在眉睫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1、大气环境形势严峻

根据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环境十大问题主要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大气污染是我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

2、焚烧秸秆严重污染大气

秸秆——某些农作物在种植收获后留下的农业垃圾,如果不能够直接被作为燃料或肥料使用的话,就会造成能源浪费,大气污染等各种问题。而村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大多采取直接焚烧的措施,有数据表明,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既严重污染空气,又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二)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1、安徽今年秸秆禁烧政策出台,严格监管

今年4月1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大力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要求对禁烧工作不力的地区,给予通报批评,约谈负责人,扣减奖补资金,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同时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有力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属地管理

县(市、区)政府对秸秆禁烧工作负总责,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秸秆禁烧机制。并建立以乡(镇)为单位、村(居)为基础、村民组为单元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将责任层层分解到具体单位、责任人。

(2)行政问责

省政府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考核内容,对禁烧工作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约谈政府负责人,扣减奖补资金。以县为单位,分别于8月份、12月份进行考核清算,重点区域内每发现1个焚烧火点扣5%省级奖补资金,非重点区域内每发现1个焚烧火点扣2%省级奖补资金。

2、积极建设秸秆电厂,加强综合利用

治理秸秆禁烧,更重要的是综合利用秸秆,疏通前路,变废为宝。

截至3月底,全省累计建成秸秆电厂18座,装机51万千瓦;在建6座,装机16万千瓦;规划30座,装机85万千瓦,其中19座计划年内开工。

(三)人民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舒适程度。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人们提高幸福指数条件之一,人人都希望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

2、由于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呼唤和渴望,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四)焚烧秸秆危害大

1、危害人体健康。焚烧秸秆时,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相当于日均浓度的五级水平。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

2、白白浪费肥料资源。如果秸秆在田间焚烧后,有机质和氮素100%损失,磷素损失约占一半,钾素虽然残留在灰烬中,但随风吹随水流容易流失。

3、污染大气环境。露天焚烧秸秆严重污染了城乡大气环境,烟雾直接增加了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烟雾、片片焦土,同时也破坏了城乡形象。

4、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焚烧稻草产生大量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所以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交通干线旁必须严禁焚烧秸秆。

5、引起火灾事故。露天焚烧秸秆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由此引起的火灾事故时常发生,有的把树木、绿化烧死,严重的则把房子、电线、蘑菇棚烧毁,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6、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

二、当地秸秆禁烧工作开展现状

(一)工作开展

技术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生产方式或提供某种服务所需要的系统知识,而这些系统知识是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表达的,是能够传授的。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管理责任

成立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第一书记牛毅书记担任负责人,由村长张洪飞、村委会主任何苗、妇女主任殷国荣、民兵营长张孝刚以及另外三位村民为小组成员。同时实行领导干部包村组、村组干部包农户的禁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并细化禁烧工作,具体落实到重点区域的村组、地块,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头。将禁烧重点区域进行划分,责任到人。

2、设置防火点,值班监管

全村共设立四个防火点,每个防火点安排三个负责人,三个负责人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实行全天候驻守、巡查和值班制度。负责人全天候坚守岗位,认真开展巡查工作,发现焚烧秸秆想想,要及时通报并采取措施处置。同时由秸秆禁烧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各个防火点的禁烧工作进行督查。“12个负责人真的很辛苦,吃饭的时候都要查看四周是否有火,如果有发现,迅速控制燃烧火点,依法处理点火者,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牛书记对我们说道。

3、科学处理,变废为宝

对于田里的成堆的秸秆一般会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1)村民自己收回家。可以用来垫在饲养家禽的栅栏里,起到防潮的作用;也可以用来当柴火烧饭。

(2)组织农户将秸秆搬运到指定集中堆放点和对集中堆放点,由村里面的负责人专门统一收走。这样可以统一运送到周围的家禽养殖场,用来做饲料;或者送到较偏远的发电厂,用来发电。

牛书记说其实对村民来说,最好的办法是“秸秆还田”,也就是直接在田里用机器将秸秆打散了,留在田里当肥料,这样村民才是真正的得了实惠。可惜的是村里的经费不足,机器太少,无法实行。

(二)取得的成果

曹巷村二十多名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在禁烧工作一线,保证了全乡2000余亩麦田“没冒一处烟,没着一把火”,为其他各村禁烧工作做出了典范。

今年夏天,曹巷村周边地区再也没有浓烟滚滚的景象,空气质量始终较好。村民们得到了奖励和补贴,个个都喜笑颜开。

(三)遗留的问题

1、农民将秸秆带回家当柴火烧饭,秸秆燃烧的废弃仍然会排放到大气中,仍然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2、村子里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多在外打工,家里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没有足够的体力对秸秆进行处理。

3、少部分村民对于秸秆不能变成肥料滋养田地很不满意,对于之后的农业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秸秆的利用方式比较简单,缺乏机器作业,不能将秸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5、秸秆处理场比较少,政府对这方面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6、村子里交通不便,秸秆运输存在很大的问题,运输成本太高,政府补贴车水杯薪。

三、针对性措施

(一)政府完善相关政策

1、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

政府要利用多种渠道向农民进行秸秆焚烧危害和秸秆利用的宣传,积极营造秸秆禁烧的浓厚氛围。加强社会监督,畅通举报投诉渠道,鼓励群众举报焚烧秸秆行为。

2、优化奖补政策,加大农机补贴力度

由政府统一采购急需的搂草、打捆、粉碎等机械,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要推行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科学收割,保证合理的留茬高度,并尽快采取措施,让种植业农机具在数量、配套以及组织、服务和管理方面实现全覆盖,推动全市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

3、强化帮扶服务

秸秆禁烧工作从“只禁止烧”转变成“帮助农民处理秸秆”。积极研究应对天气变化等措施,及时调度农作物收割播种情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旋耕播种,化解秸秆禁烧与农民抢收抢种的矛盾。对农作物已收割,秸秆未及时粉碎还田的,迅速组织人员帮助农户清运秸秆。加强秸秆堆放管理,防止集中焚烧、水体污染及火灾隐患。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二)基层领导认真负责

认真开展秸秆禁烧工作,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将秸秆禁烧工作落到实处。

(三)秸秆综合利用

1、秸秆堆腐还田

发动农民把秸秆就地挖窖,堆放秸秆腐烂后还田。秸秆在田间自然腐烂将会变成最好的肥料。

2、秸秆机械粉碎还田

秸秆还田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机械收割切碎还田方式,要大力推广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实施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此举既能消耗大量秸秆,又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小麦和油菜收获时候,采用机械化作业,可以把秸秆粉碎还田,而让秸秆还田,是秸秆利用最简便、快捷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从根本上杜绝秸秆集中焚烧。

3、集中堆放,秸秆离田。

组织秸秆收购经纪人开展秸秆打捆(粉碎)、贮运和加工,收购秸秆。收购后集中运送到发电厂、建材厂、饲料厂等进行集中利用。

4、生产食用菌

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只是秸秆综合利用途径之一。将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生产蘑菇可以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秸秆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曹巷村只是代表其中的一小部分情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改善大气环境,就必须引导和帮助农民正确处理秸秆,引导农村绿色发展,帮助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然,这需要广大人民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关注农村,关注基层,关注环保问题,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此次调研及宣传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建设新农村,促进新发展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承担起社会责任,肩负起宣传和保护环境的任务,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秸秆禁烧出发,让人们更具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1]王绿波.困扰中国环境的十大问题.甘肃.甘肃科技纵横出版社,2003年(第32卷)第1期.[2]安徽日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15)20号

11.关于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十一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上一篇:述职报告写法述职报告下一篇:灾难带给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