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13篇)
1.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 篇一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母
杨东平口述 ◎周大平整理怎样做父母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19鲁迅曾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一文中呼吁“救救孩子”,当时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要以割除陈旧传统的方式来为孩子的成长开辟一条新路。斗转星移,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讨论这个话题,又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文科学部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东平,就这个话题在一次教育沙龙中针对城市的家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特别提到,家庭教育在城市是过度了、在农村则缺失了。输在了起跑线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家训、家教经验,但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之所为,非常典型地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具体表现包括:认为在考试分数面前可以牺牲健康。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中小学生的日均睡眠时间比国家规定的少了1小时24分钟,在全球范围内排在最后。已经有科学研究证明,睡眠不足是导致儿童肥胖的最直接原因,因为儿童的生长激素主要在深夜的睡眠时间分泌。日睡眠不足9个小时的小学生,发生肥胖的概率是对照组孩子的4倍。做人教育欠缺,削弱了诚实、正直的人格养成。中国传统的君子之教,培养人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教育空间被挤压。许多孩子没有获得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一些15岁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止步于10岁、8岁的状态,离开一直依赖的父母就寸步难行,没有自己作基本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忽视孩子的精神成长。许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认为学习好就万事大吉,却没有帮他构建一个充实的内心世界,没有给他一个精神健康成长的方向。我们与日本作比较就会看到一些差距:日本幼儿园秋冬季节都要求孩子穿短衣短裤,还有幼儿园要求家长准备不同尺寸的包和很多套衣服,以备小孩在不同的场合背不同的包去远足,以及为不同场合的表演换不同的衣服。3年以后,日本小孩上小学时的自理没问题,而中国城市中不少七八岁的孩子还不会系鞋带。日本的幼儿园不怎么进行知识教育和所谓的综艺教育,而是通过过各种节日,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活动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学会微笑、学会向别人说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人格养成教育的缺失中国的家庭教育究竟缺了什么?首先,是人格养成这个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功利面前被逐渐淡化了。尽管学历和名校有时被看得特别重要,但关键时刻人们还是把好的人品作为首要指标。比如女生家长选女婿,比如企业招聘员工,都会把好的人品放在第一位。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培养一个好人。其次,性格决定命运。社会各行各业能够有点成就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靠自身有限的知识和高学历,而是靠他们的综合素质或人格特征,即勇气、意志力、坚持、兴趣爱好等等。再次,情商大于智商。美国有人对1000名成功企业家做过调查,其中大多数人说到自己的成功,一部分说是出于爱好,一部分说是由于坚持。20世纪初,美国还持续跟踪调查过10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学生,50年后,其中出现了七八十位成功人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比较好的综合素质,他们妥善的为人处世方式、广泛的兴趣爱好、幽默的性格等因素共同支持他们达到了成功的高度。第四,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评价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第一要看他青少年时期是否与书为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能与书为友,就可以保证他不会学坏。第二要看他在高中阶段能否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若形成,就奠定了他自我发展的基础。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他们对家长的言行举止、处世方式印象非常深刻。其中,父亲对男孩的影响特别重要,会塑造和改变男孩今后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此外,女孩形成自己的性别认知,以及对异性的基本判断能力也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总之,孩子的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主要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孩子提供的是一般的关注,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发达国家的学校,特别注重为一对一的家庭教育留出足够的时间。家长仍然有许多选择今天讨论“怎样做父母”特别艰难,因为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很多家长陷入了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难以自拔。尽管还没有一用即灵的方法帮助家长们改变,但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他们仍然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选择。家长能够改变的,是自己那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首先要淡化分数竞争,不要迎合现在流行的应试教育的评价,尤其在孩子的小学阶段,考多少分真的没那么重要。安徽休宁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状元县,历史上出过17名状元,现在正在大力打造状元文化,而那17名状元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上海曾有位老师对所教过的每一届学生做过长达的跟踪调查,发现日后事业有成的,都是当年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对这个所谓的“第十名现象”的合理解释,无非是那些好学生为了一种评价规范,把自己真正的个性丢失了,这个代价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提到起跑线上的竞争,中国孩子的起跑线已经从高考提前到了幼升小。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秒秒竞争只对刘翔重要。今天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累死”在起跑线上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面试专家,曾面试过许多到美国考试的中国学生。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中国家庭创造的教育奇迹,都要耐心地等待后续篇章的展示。言外之意是想看看这种成功能持续多久。在美国16到24岁的亚裔女性中,华人的自杀率最高,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亚裔本科生的自杀率是全美大学生平均自杀率的3倍。究其根源,他们是在一种高压模式和应试教育环境中形成的人格,缺乏为自己负责的意识,缺乏选择、判断和处理各种问题,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们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又不愿求助于心理医生,因而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相当高。确立平民教育价值取向人生的圆满比某个时段的出彩更为重要。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人往往把教育和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让教育仅仅停留在追求功利、上名校、满足家长虚荣心之类的肤浅层次上。关于幸福,周国平有一个观点:8小时内找到一件自己喜欢且能够干好的事,8小时外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并跟他在一起,这就是全面幸福的人生。这句话实际涉及了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让孩子的内心有声音,要有自己喜欢的事;二是要让孩子能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往、合作与沟通,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家长的成功观、价值观需要转变。对于儿童,一是理解,二是指导,三是解放,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不被淹没的力量。这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当天写的,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当代家庭教育的一条准则。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针对的是封建主义对儿童的束缚。今天已进入现代社会了,但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只重视应试教育,会对儿童造成怎样的压制和束缚呢?中国的家长需要确立平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已进入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今天就应以平常心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不要只求出人头地,而要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当前,我们正在打造一个网络化的学习型社会,因此更有可能摆脱以往一次性学历教育对人的影响。我们已经有网络公开课程,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一个人只要愿意学习,完全可以通过终生学习来提高和充实自己,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名人的家庭教育观有一个现象尚未引起家长们关注:很多名人之后都比较普通,没有取得所谓的成功;而且名人作为家长也不要求子女出人头地、成为名人。老舍对子女的要求很低:第一粗通文字;第二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第三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儿子舒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长,主要做一些文学研究和评论,退休后开始画画,所画的非常个性化的国画,经常提供给公益活动,他是个有丰富色彩的人。傅雷是家庭教育中严父的典型,其“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名言我们都耳熟能详,由于对子女要求非常之高,他的家庭教育差一点走向反面,傅雷晚年对此有很多反思。傅雷之子傅聪与今天的郎朗都是天才儿童,都是在家长的“捆绑”下长大的。于是“天才不打他也能成为天才,否则打死他也成不了天才”又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新话题。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非常发人深省。孩子都是一颗没发芽的种子,最后长成什么,不完全由家长的意志决定。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善待儿童的最好做法是顺其自然,家长的智慧应该在这里。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健全的公民,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有家庭的责任,可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这是我最想对中国家长们说的。在大环境暂时改变不了的时候,面对“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的问题,家长们的选择至关重要。
2.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 篇二
很快, 一位妈妈又折回了园长室, 向园长提出要换班。原因很简单:那个班的老师在家长会上只会照本宣科, 且表情比较生硬, 和家长缺少交流和互动, 她觉得不满意。择师是我园家长的一项权利, 园长同意了她的要求, 让作为新园区执行园长的我重新为她的孩子安排一个班级。鉴于这位妈妈刚刚接受新园区, 对老师的要求又较高, 我为她选择了年级组长赵老师的班级。在送家长和孩子去活动室的路上, 我边走边向她介绍赵老师。她仍有些担心:“赵老师真的优秀吗?画册上有没有赵老师的照片?”我一时没弄明白她在问什么, 但当我看到她翻出刚刚发给她的宣传画册时, 我终于明白了, 原来我园的宣传画册上有一页是这几年获得过各种荣誉的优秀教师介绍。让我欣慰的是, 赵老师的事迹刊登在最上面。我立马指给她看, 又大大夸了一番赵老师。这时, 她才有些释然, 带着孩子快步走进活动室参加家长会。家长会快结束时, 我特意来到赵老师班, 发现那位妈妈正全神贯注地听着、记着, 还不时信服地点着头。看来, 赵老师已征服了她。
说实话, 我由衷地感谢并佩服我们的年级组长赵老师, 同时也在思考:这次换班除了让我心有所悟外, 还可以让老师们, 特别是那个没被家长接受的老师学到点什么呢?于是, 在园区集体会议上, 我在提出“仅是研讨”和“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后, 把这则案例说给大家听。老师们先是一片沉默, 而后开始窃窃私语。我鼓励大家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一位老师首先感叹:“现在当个老师真不容易。”没被家长接受的张老师则幽幽地说:“要是我在家长会前准备再充分些, 在家长会上不那么紧张, 可能那位家长也不会要换班了。”更有老师调侃道:“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得上画册, 否则以后就成光杆司令了。”见老师们已有感悟, 我趁热打铁提出了讨论的核心话题:“大家觉得‘今天, 我们该怎样做教师’?”又是一阵沉默。但此次我没有催促, 因为我知道大家正在分析、思考和酝酿。果然, 快人快语的李老师首先打破了沉默:“现在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此我曾不止一次地私下埋怨过家长。现在想来, 打铁还得自身硬。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 我们拿什么让家长信服?”石老师随即接过话题:“其实, 家长所有的要求归根到底只有一个——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如果我们能满足这个要求, 还怕家长不支持吗?”擅长家长工作的黄老师补充道:“家长会的事家长提得非常专业。究其原因, 是我们老师面对家长时底气还不足。底气足了, 家长也就信任你了。”赵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件事中我很幸运, 因为我暂时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信任。不过这种幸运不会永远存在, 很可能以后家长对我还有新的要求。如果我停滞不前, 那么将来不被家长接受的老师就是我了。”这时, 张老师又忍不住插话:“这次是家长要求换出我的班。以后我一定努力像赵老师一样做个有名有实的优秀教师, 让家长抢着来我们班。”说这话时的张老师一改先前的郁闷, 脸上充满了坚定和期待。我想, 已不再需要我做任何总结了, 会议在老师们的若有所思中结束。
3.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篇三
第一个时期是清末民初。清王朝处于外忧内患,一些知识青年投身革命,以图救国。革命是要抛头颅洒热血的,所以做父母的便成天为之提心吊胆。第二个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父母向国家奉献出了他们的儿女。第三個时期是上山下乡时期。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号召离开城市,离开父母的呵护,去农村生活、劳动。
第四个时期,就是现在。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相比,我们经历了相当长、相当难得的和平时期,也是唯一把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并迫切地拿到桌面讨论的时期。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善良、富有正义感,最好还是受人尊重的成功人士。要培养出这样的子女,需要多种条件,其中还包括机遇。
很多父母不允许儿女平凡。平心而论,许多平凡了大半辈子的父母确实害怕儿女再平凡,其中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儿女也要结婚,住哪儿?父母工作大半辈子的积蓄,连北京五环以内两居室的首付都交不起。所以这种对于“平凡”的忐忑、惴惴不安,是最能被理解,同时也是让人心疼的。另外,那些生活条件好的也不允许儿女平凡。他们本能地认为,平凡就是平庸。为什么别人的儿女优秀,我的儿女就该平庸呢?
平凡绝不是平庸。平凡可以很优秀、很可爱,甚至是可敬的。如果平凡就等于平庸,而平庸又是羞耻的话,那这地球上的70 亿人口,估计至少得有69 亿人感到无地自容。
我是“草根”家庭出生的孩子。我们家住的房子又破又小。记得小时候每次出门,父亲总要叮嘱我,“不要做坏事,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不要乘人之危”。母亲对我的影响,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小心翼翼地刮面口袋上仅存的一点儿面粉,为家人做疙瘩汤当晚饭。这时来了个乞讨者。母亲对乞讨者说,没有什么给你的,你也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喝一碗疙瘩汤吧。母亲把本来属于她的那碗给了乞讨者。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我的父母都是平凡人,但也是可敬、可爱之人。
我的孩子上中学时,我给他画了一个数轴。中间是零,右面是正数,左面是负数。我告诉他,每一个人其实都在社会的数轴上。我们可以把负数这边归结为那些不幸的人、不幸的家庭。所谓负数,并不是对他们的否定,而是表示他们要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付出的努力会比常人更多。比如,有的家庭有病人。我告诉儿子,我们的家庭应该在数轴的正数位置。但同时我又告诉他,他的人生应该从“零”这个点开始,而把自己今后的目标定在这个数轴的哪个刻度上,是需要由他自己决定的。假设他把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许他会终日在一个问题上纠结:“为什么比尔·盖茨能做到的,我却做不到?”当孩子发现这个目标无论怎么努力都实现不了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很沮丧、很痛苦。所以,这个目标刻度的位置,应该让孩子根据自身的特长与能力来划出。
有时候,进城打工的孩子会给我一种震撼。有一次给我家送水的是一个少年。一问知道他才16 岁。那么热的天,一桶20 斤的纯净水,被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扛上楼来。那样的孩子,干一天活,他们一定累得倒头就睡。他们挣的辛苦钱也一定舍不得乱花。有可能要寄回家里,给弟弟、妹妹当学费。我建议父母们把这些打工孩子的经历讲给儿女听,并与他们站在平等的位置进行讨论。至少要告诉孩子,他们在现在这个年纪,是不用自己出去谋生,甚至要养活一家老小的。
许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会觉得很内疚。他们总在心里琢磨,怎么能给儿女更好一点儿的生活。儿子想要一双耐克鞋,妈妈拿出一个月工资的1/3 给儿子买;儿子想要一个苹果手机,妈妈拿出一家人2 个月的生活费满足他。父母这样纵容、娇惯孩子,父母自身是不是也有问题呢?
4.今天我们怎样做家长 篇四
——一位高三家长的教子感悟
今天,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让孩子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许多家长在这方面的表现更是不怕花钱,但是效果并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我也是一名家长,更是一名教过中学和小学的教师,所以我的视角可能与广大的家长有所不同,去年终于把孩子送到了大学,相对来说有了一点可以去沉淀的时间,于是想把自己伴孩子一路成长的经验与教训罗列出来,如果于你有一点点的同感或借鉴,那将很是欣慰!
观点一:好孩子是陪出来的,管出来的。
社会在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表现在孩子需要学习的知识方面也比二十年前的我们要多的多,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学好了也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家长一定要深刻的认清这一点。与现在孩子身边的电视、动漫、电脑、游戏等精彩的诱惑相比,学习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它既需要你的直观形象思维、又需要你的抽象逻辑思维,记忆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背诵的过程!面孩子本身是未成年人,对抗诱惑的能力不强,因此,要想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刚入学,一定要陪养孩子养成认真听课和按时完成作业的基本习惯,尽早让他懂得怎样做学生。三年级语文开
始写作文了,如果之前孩子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只知道玩,那他就只能是个门外汉!三四年级开始学习另外一种语言——英语了,不同于拼音,又极易与拼音相混淆,家长应该给予一定 的帮助,否则有一部分同学就入不了门。六年级做为小学的高年级是一个各方面提升自己的时段,前面基础工作做的好的同学已经开始表现出自己的优势,他们开始变得会学习,会思考,学习开始走向主动,当然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现象。
初中阶段是大部分孩子学习的一个特殊时期,因为他存在一个青春叛逆期。是一个想独立还不会独立,感觉自己成熟而不真成熟的时段,如果这个时期某个家庭再来一个“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那就大麻烦了。初一孩子刚入门,一下了学习七门都 需要考试的课,有的课每周只有两节课,和小学相比复习的时间明显感觉不够用,处理不好,这段时间有一部分孩子的成绩开始下滑,进入初二以后,课程的难度明显的增加,尤其是数学、英语,又增加了新的科目----物理,而这时那个影响或困惑孩子 发展的阶段 出现了-----青春叛逆期。为什么这一年级特殊明显呢?一方面是年龄阶段,更重要的是他进入了初中的第二年,各方面基本适应而中考还没有到来,所以大环境比较松,学生容易开小差,加之课程难度的增加,处理不好又有相当部分的同学成绩下滑,有的同学开始偷偷学抽烟、喝酒、找异性朋友等,一般等到九年
级下半学期,有些同学开始有所觉醒,知道重视学习了,但是照晚了!学习是需要基础的,就象建楼一样,地基没打好,无论如何 是不会盖成高楼的,只能出现楼歪歪,楼脆脆的现象。处于这一时段的孩子 的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千万不要以忙为理由疏于对孩子的监管,否则你会后悔的!
高中阶段的同学已经开始分化了,有的上重点,有的普通,更有甚者成绩太差了,学习文化课已经听不懂了,只能 走高职,当然那也 是一个办法,一个出路。对大部分高中阶段的同学来说,他们大部分的已经走出了青春叛逆期,但也不绝对,我身边的一个外甥就是个特例。高中生的学习开始变得更加主动,但是高中与初中相比,知识的难度有一个大的提升,进入高中的学生,成绩会有一个新的排名且变化比较大,在些需要 提醒有高中学生的家长要深入细致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大体有这么几种变化:智商不高而特别肯干的同学在初中会以一个比较高的成绩进入高中,但在继续努力的情况下,成绩稳步的下滑也是很有可能 的,当然有个区间,不会无限度的滑。家长要合理的疏导,以鼓励为主,不要提过多 的要求。第二种情况是智商不错,初中贪玩且成绩还在、能 在中上游在同学,到了高中如果努力学习的话,会有一个较大的进步也是很可能的,尤其是男生。第三种情况,广大懂事的孩子,头脑也行,干劲也足又有方法,应该有会有太大 的变化。第四种情况是由于学习的压力大,缺少勇气的同学也可能开始回避学习转而上网打游戏或谈恋爱的也有,家长可要留心观察,有问题早发现,早疏导,也别硬碰硬,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的。
以上啰里啰嗦的写的这三个学段是对着自己孩子成长过程来的,当然也只是极其粗略的描述一下其中大致的环节,可能有点经验之谈,但更多的是教训。下面说下自己孩子的这个三段遇到的问题。
我孩子上小学这件事就是个失败的教训:他是五周岁上的学。本来没计划让他上,那时在农村,秋季开学几周后,孩子到家突然说要上一年级,当时他信誓旦旦的样子到现在想起来都 感觉好笑。在幼儿园时他喜欢和比他大的孩子玩,可能他感觉能学到东西,那年秋天比在、他大的孩子都上小学了,他失落了,回家闹着非要上一年级!按说当时孩子是一冲动,但是我也是认真了,冲动了。我给他讲:“上学你就认真学,不准后悔!”就这样我就把他送学校去了。现在想来,这一个决定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但最终也让我成长了许多。由于孩子去学校比较晚,一个月后又转到另一个学校,拼音基本上没学,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成绩会怎么样!期末考试后我去抄孩子 的成绩,结果是没成绩,我说不可能啊?确实考了,后来教委领导帮忙查的、原始表,终于找到了,原来按规定学校间评比教学成绩要去掉两个最低分,我孩子语文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数学成绩全班倒数第二,就这样成绩被去掉了,所以没有!打击啊!丢人啊!老师孩子 的成绩竞是这样!有些受不了,痛定思痛想:接着读吧,读完下学期再说吧!如果成绩还这样就复读吧!这一年算白跑。半年后的期末成绩是语文84分,数学85分。到现在这事已经过去快十三年,但那次的成绩于我来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就这样我没让他复读,上了二年级,成绩全班中游偏下,尚可。
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不会写!我的办法就是周一到周五的晚上不准看电视了,写完作业也不能看!无事可干的他就一本一本的看小学生作文选,一年下来,再写作文时虽不算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文也不能算个困难了。因为没学拼音,到四年级学英语又遇到了困难,不会读单词,甚至不会读字母!尤其是“XW”这两个我印象最深,打手几次都不会读。后来我就自己给他补,说实在的我也是一个不轻易认输的人,我家的墙上,无论是餐桌旁还是洗手间镜子旁,更不用说是卧室的墙上,贴的都是英语。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孩子上了高中。五六年级时,做数学题时老”粗心“,我又开始想办法:一方面把他考的最烂 的一份卷子贴在餐桌边的墙上,只要吃饭就看一遍,另一方面每周选 两张不太难的试卷考查,限定时间内完成,得满分给5圆钱,90分给2圆,90分以下 一分奖励没有。每次开始前我先把5圆钱 放桌子上,做的不好,我就当场拿回,有时弄的他伤心大哭,但
几次下来,他不敢粗心大意了,我的原则就是:试题可以不会做,会的必须认真完成。
初中阶段,他随我来到县城读书,刚到一个新的地方,他是认真的,做的还不错,但是到了暑假,我也放松了管理,一个暑假的预习基本没当回事,到了开学就不好了!城里的孩子大部分胡预习的习惯,开学后老师上课的速度比较快,孩子开始吃力,尤其是英语,难度又增加了,成绩在稳定的下滑,老师也开始批评他,他心情郁闷,开始分心!看武侠小学,把吃晚饭的钱偷买小说看,有时还偷带回家在被窝里打手电看,直到初三上学期被我发现后一顿痛打才暂停看小说,那次打孩子也是我这些年来最重的一次,事后也有些心疼。那次之后孩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知道主动学习了。当然回想这一段时间的下滑,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初一毕业后的那个暑假,没认真让孩子预习,还说了些无用 的话,所以为了弥补我的过失,在之后孩子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我放弃了几乎所有的爱好,利用所有的周末与寒暑假陪孩子,无论是做作业还是提前预习我都监督他高质量的甚至是超额的完成。期间虽然有几次他给我说他不想读书了,但我知道那是他最艰难的时候,我必须陪他一块扛。期间我也很苦恼,面对 家人的指责(还当老师呢,怎么管的孩子!)甚至也失望、绝望过。那段经历让我也明白一个道理:量变是痛苦的,但量变是质变前必须经过 的一个阶段,挺过去,前面又是一片天。到了初三下学期,孩子的成绩开始回升了,基本上回到了初一时的水平。回想这一段,我们自应怎么看待学习?一个的学习即使很努力,但成绩也可能没有多大的进步,但是如果你就此放弃了,即使你后来付出相当的努力,即使想回到原来的那个水平,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在此奉劝孩子们:学习一定要有点恒心。
现在想来,高中阶段是我陪孩子走过的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经过初中阶段的波折,孩子到了高中仿佛更懂事了,我打内心里为他高兴,学习成绩也由全市的五百多名上升到二百多名,自信心也变的很强大。回想这期间我所做的主要总结以下几点:第一点是我选择让他通校。因为 在县城住,家校间几公里的路,来回骑自行车,加起来每天大约一 个多小时的时间锻炼身体,对高中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来说,身体健康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也方便随时观察孩子的动向,有了心理问题或认识上的偏差,做家长的可以及时的引导与纠正,真正保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孩子的英语由于刚才讲的种种原因一直不太好,尤其是听力,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和孩子利用吃中午饭的时间,每天听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不准看!这样逼迫他养成认真听事的习惯,然后我提问要点让他回答,因为内容新且有趣,他也愿意这么做,三年下来,我感觉他的听力有了进展,能很快的进入凝神听的状态。另外,高中期间孩子在校的学习时间已经
很多了,所以我不建议孩子到家再去花时间熬夜,我的孩子三年高中期间晚点回家基本不学习,除和家长简单畅谈一下一天的学习外,吃点东西,简单洗漱后上床睡觉,基本能保证10点四十前上床睡觉。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根据我的了解,初中知识难度小,高中难度大的多,初中生一定程度上比的是努力,只要下功夫,大部分同学成绩基本能成正比。但是高中不同,不入门,理解不了,无论如何也学不好,这种情况下,拼体力效果很差,还不如正常休息,让身体每天都保持一个好的状态,事实证明,我感觉这样做是正确的。再一个注意的是每一个高中生认真学习都有一定压力,因此,高中要学会给孩子 减压,我的做法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不提过高要求,定一个较适当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习的好,超过这一目标的表现给予额外的奖励,让他有获得感,家中的这个天文望远镜就是那个时期奖励给孩子的。最终孩子以基本没有太大压力的渡过了三年高中,以自己从没有过的好成绩考上了一所211工程大学,我也很是欣慰,十几年的陪伴与单监管部算是告一段落了。
以上这些直白的语言实在不成文,全算是一个家长十几年陪孩子成长的一些感悟,不美,但是很真。相信后来的家长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我想,只要你用心不断的去发现题,解决问题那么你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一定会越来越好!让我们共同努力。
(后记)写完以上文字,回想自己的观点:好孩子是陪出来的。其实也应该包括很多的内容,之所以用陪这个字,是因为孩子是未成年人,他成长的道路会遇到很多问题,犯很多的错误,家长可以批评他,甚至惩罚他,但这里面一定要包含有满满的爱,有你的始终陪伴,总会有那么一天,他突然明白这一切的。当然,孩子的成长不仅靠陪伴,还需要我们家长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技巧,方法与经验,在今后我也会给大家陆续的交流!当然前提是大家有同感的话。
5.今天我们该怎样做家长 篇五
今天我们该怎样做家长
思想者小传
陆士桢 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青少年工作,在青少年研究和社会工作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研究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兼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成员。著有《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国儿童政策概论》等。
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上海的家长们一起讨论:当前我们该怎样做家长。
我自己是个老师,也是个家长。但我个人觉得,当家长要比当老师难多了。有人肯定要反驳我了。他们或许会说,如果想当一个老师,得考教师证、得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但当家长不用; 如果你是老师,就得遵照“课标”,那是国家对教学活动的规定性约束,但当家长就没有“课标”,似乎是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 当老师还要面对包括考试、考评在内的各种社会评价,但家长是否称职,没有人管你。只要不犯法,无论你关起门来怎么教育你的孩子,别人都不会管。但是,在我看来,恰恰因为如此,对一个家长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个家长的素质要求,远比对一个教师的要求来得高。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
教养方式包括四大方面:身教,你自己怎么为人处事;对子女的期望,你想把他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教养态度,你是严厉、打骂,还是民主;家庭环境,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别想培养出阳光少年
我以前当过班主任,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尽心尽力。但很有意思的是,这40多个孩子毕业之后,将来的人生道路有30、40种。再比如,在我们的上一代,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一个家庭有6个或者4个孩子,一旦老大读了博士,或者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后面的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但如果老大要是“进去了”,后面的弟妹们就悬了。这种现象表明什么?它表明,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是家庭。为什么?因为家庭教育至少包含了三大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基本价值观。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对其价值体系影响最大的元素就是家庭。有位妈妈在下班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3000元。假如这个当妈的接连兴奋了好几天,一想到这件事就说,“真幸运!捡了3000元!”你信不信,这个孩子长大就麻烦了。你指望他拾金不昧?很难。相反,他很可能得一点便宜就忘乎所以。因为他的母亲给了他这样一种价值观:占了便宜是最美好的。
二是行为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当你碰到一种情景时,会怎么处置。孩子们在这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举个例子,楼上的邻居在敲打地板。爸爸对儿子说,“给我拿一个凳子来”,然后拿拖把对着上面敲。过了一会儿,楼上没声音了,但爸爸还在敲、使劲敲。儿子说,“他们都不响了,你怎么还敲?”爸爸说,“他们惹咱们就行?得让他尝尝这滋味。”如果父亲是这样处理,将来这孩子很可能就得理不饶人,而且报复心极强。
三是心理素质。孩子的性格,绝对不会像老师,也不会像居委会主任,而是带有父母的印记。
当下,有四种教养方式非常普遍。大家不妨对照一下,你是哪一种?
第一类叫“权威型父母”,特点是比较厉害、严格,总是打骂、指责,有的甚至会对孩子体罚。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胆子小,但同时心里会有怨恨。我接触过一个小孩,他的妈妈总打他。他小时候“最经典”的话就是:我妈打我,我爸不敢吭声;我妈打我爸,我也不敢吭声。这小孩后来念了大学,在岗位上也做得不错。但有一次,他喝醉后把周围的人都打伤了。谁也没有想到,因为都觉得他平时是一个特别老实的人。可见,他内心有恨,只是一直都郁积在心里。
第二类叫“放任型父母”。这样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一方面任性,一方面又骄纵、胆小,依赖他人。现在经常有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总说“我们现在对孩子这么尽心。我小时候我妈根本不管我,怎么长这么大?”但你仔细想想,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吃饭、一起待着的时间,跟你现在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吃饭、一起待着的时间比一下,究竟谁比较多?现在有些比较富有的全职妈妈根本不管孩子,今天打麻将,明天去赴宴,孩子就扔给保姆。先不说保姆的素质和心态,就说这孩子和保姆的关系。如果孩子从内心深处看不起保姆,但是他情感上又极度依赖,因为没有其他人关怀他,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第三类叫“溺爱型父母”。我经常对这样的家长说,你在家惯着孩子,但是外面是没有人惯的,到外面一定会到处碰壁,闹大了就会犯法。如果没有让孩子养成遵循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能力,不懂得限制自己的行为,到社会上肯定会犯大错。你以为你爱他?其实是害苦了他。
第四类叫“民主型父母”。民主的结果就是有爱心、懂得尊重和自主自立。民主的父母通常非常看重对等的交往、讨论。什么叫“对等”?就是你一句、我一句,而不是整天就听你说,孩子基本不说话。
具体来说,教养方式包括四大方面:身教,你自己怎么为人处事;对子女的期望,你想把他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每日每时用这个期望去影响孩子;教养态度,你是严厉、打骂,还是民主;家庭环境,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别想培养出阳光少年。由此也可以看到,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父母的素养非常重要。
这里所说的“父母素养”,有的时候和物质条件、学历水平、社会地位没有太大的关系。施一公是我国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把美国的大实验室带到中国。有一次我到他的家乡,无论是学校,还是他父母的家,都非常简陋。他的父母都不是文化人,但他们有三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首先,两个人都非常善良、特别朴素,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说人要报效国家;第二,夫妇俩的关系特别好;第三,他们对孩子既关心又不控制,这一点是可以明显感觉出来的。这样的素养,很多时候和文化、地位、金钱无关。
别用你的期望去改造孩子
成长是有规律的,过分揠苗助长,或者千方百计想把“土豆”都整成“苹果”,弄不好结果就会很惨。“土豆”也可以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活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舒服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它涵盖了6大方面:生理、认知、道德、情感、精神、社会。因此,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只把眼光落在他们的学习、排名上。可现实是,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成长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具体来说,当前家庭教育有一些误区,特别需要警惕——
第一,过分期望。期望水平,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如何影响孩子,怎么教育他,都集中体现在对孩子的期望上。你的期望,会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想要迅速地获得成功。有些稍微长得漂亮一点的女孩子说,我得嫁给一个成功人士。那么,什么是成功?说句不太好听的,现在大多数家长给孩子锁定的发展目标,就是世俗的成功标准。说透了,就是当官发财。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正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你准备让你孩子的日子过给谁看呢?过给你的邻居看,过给七大姑八大姨看,还是真正过给自己看?如果是过给自己的,那你就要想明白了:其实,他的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过分替代和保护。如果什么都替他做了,结果就是,他什么都不会。我们楼上有一老太太,夸自己4岁的孙子特别聪明,说他认识200多个字,100以内的加减法都会做。后来他儿子说,“不该会的都会了,该会的都不会”。我问,他不会什么?他说,这孩子不会自己撒尿,从小爷爷奶奶把着撒尿,站在那儿尿不出来。这就是现在的孩子特别典型的特点:总是被过分替代。
第三,过分隔膜。现在有些孩子到了十多岁,你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了;等他再大一些,就更不愿意和你聊了。孩子小时候还行。在他五六岁时,你说上商场,他也去;你说去参加婚礼,他也去。结果到了他十四五岁,你说,我们三个人一起去旅游吧?他不去了,说自己不爱旅游。但过两天,他和同学玩去了,他就是不愿意和你一起。
第四,过分放纵。中国的独生子女中间,有一种“耗子扛枪窝里横”的现象。孩子在家里被骄纵惯了,但一旦到了外面,还是“耗子”,走哪儿都胆小。因为外面有规则,他就没有办法了。
在刚才所说的不少家长身上存在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之外,有的家长身上还经常存在着另一种“过分”——总希望用自己所期许的某种固定的模子去改造孩子。我曾听一些美国人说起,很多美国老百姓生下孩子后,就希望他将来可以自食其力、自由发展。如果孩子挺有潜质、表现不错,就推动推动,结果他上哈佛了,后来成精英了。奥巴马就是这样被“推动”出来的。但我们不少中国人恰恰是倒过来的:一生下孩子就开始想,我要把孩子培养成在社会上出类拔萃;然后培养着培养着,到了中学一看,完了,这孩子是一般人啊;再上大学,结果发现,他连一般人都不是了。这里面犯了什么错误?
根据全世界范围的统计,超常儿童或者说有潜能成为社会精英的儿童,只占全部儿童的1%—3%。精英永远是少数。如果你一开始就赋予孩子精英式期望、精英式压迫,总要求他非得怎么怎么样,你想想,结果会是怎样?成长是有规律的,过分揠苗助长,或者千方百计想把“土豆”都整成“苹果”,弄不好结果就会很惨。
对待孩子,有三个很重要的定语。第一叫“能动的”,意思就是,他是发展的主体,不该是被你塑造的。第二,“有潜能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和发展。第三,“独特的”。别老想着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他就是这样的。如果他是“土豆”,你就让他是“土豆”。“土豆”也可以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活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舒服。
帮孩子确立起三大支撑
要帮孩子确立起物质、精神、社会这三大体系的支撑,家长自身先得适应这三大体系。你得认同自己所在的社会的制度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这是你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很多家长肯定会问,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过分的期望,那用什么来支撑起孩子的未来呢?我认为,有三大支撑,是需要各位帮助孩子去确立起来的。
第一,物质支撑,你得让他长大有饭吃。物质支撑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学习能力,也就是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第二个是职业能力,他有对某一种能力的爱好和专长。有了这两条,他就能有饭吃。
第二,精神支撑,也包括两部分。一是要让他有点信仰,信什么,爱什么。二是要让他有比较好的心理能力。有三个能力非常重要:一是“敞开自我”,善于把内部世界和外部连接起来,不封闭自我。这种孩子将来无论遇到什么麻烦,都懂得化解和疏导。二是有能力“战胜自我”。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真正被外界打倒的。真正打倒他的,一定是他自己。所以,要有抗拒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第三个能力叫“调整自我”,学会调整不良情绪。
第三,社会支撑。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需要三大体系的支撑:制度体系,包括就业制度、薪酬制度、退休制度等,这些制度让你活着;规则体系,比如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人际体系,好比你和老公吵架,抱着孩子回家,你妈和你的姐妹就是你的人际体系。
当然,要帮孩子确立起这样三大体系的支撑,家长自身先得适应这三大体系。你得认同自己所在的社会的制度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这是你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除此之外,你还要懂规则、会沟通、会合作。
择其要而言之,家庭教育应当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喜欢并经常和孩子亲近,乐于和孩子交流,能够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请你记录一下,在一周时间内,你和你爱人分别跟孩子相处了多少时间?每次待在一起的时间有多长?还请特别记录一下,超过半小时以上的相处有几次?超过的时间有多长?要知道,和孩子亲近,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个重要原则。
依照孩子的程度,为他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并且要让他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有表现的机会。我们不能一天到晚给孩子瞎制定一些目标。比如,下回考试你要考前10名,如果考不进,回家不给你饭吃。这没有用,且百害而无一益。
家里有明显、确定的规范。你们家有没有规矩?有几条规矩?大到家里人不向其他家庭成员隐瞒自己的重大事件,小到家里的第一碗饭永远盛给老人,这都是规矩。家规的背后是家风。
在家里给孩子一个岗位。很多家长说孩子没有责任感。问题是,你给过他责任吗?如果你从来都没有让他承担过责任,他就没有责任感。比如,他3岁,那么诸如每天吃饭摆筷子这种活,完全可以交给他。到6岁了,客厅的桌面整洁可以让他负责。再大一点,十四五岁了,如遇上家里装修,家里的书房或者是家里放书的地方可以交给他设计。这样一个岗位不仅可以让他知道他在家里的地位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最基本的责任意识。这将是他一生的财富。
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要重视对家里的情绪和气氛的营造。
以孩子的规则思考问题。这个特别重要。现在大家在家庭教育中往往用的是成人思维。你用你的标准,你永远对,你永远管着孩子。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未必见得就是你绝对正确。比如说,你不愿意让你的孩子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起玩。我就这个问题专门做过调查。孩子们的想法很有意思。有的小孩说,我们这同学虽然成绩不好,但他在其他各方面都表现得挺好,性格也特别好,凭什么不能和他玩?有的孩子说,老师们都倡导互相帮助,他学习不好,我和他一起玩还可以帮助他,怎么不对?还有孩子说,我妈让我和成绩特别好的在一起,但我在他们那里有压力。我愿意和成绩不好的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时,我感到放松。这些想法各有各的道理,但很多家长却并不了解。
最后我给大家念一下纪伯伦的 《先知·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各种非常具体的问题,包括如何表扬和奖励孩子、如何批评和惩罚、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等等。我觉得,这首诗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罢;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孩子是属于未来的,我们要想得更远、更彻底。要放手,要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发展。要相信,你虽然为孩子好,但是你的那种过度关爱、过度设计、过度期望,对孩子只有害,而我们的本意是要孩子好。所以,一定要记住,生命不可倒行。
6.《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读书笔记 篇六
*一个人道德品质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德知——是认知层面上的德育
德识——是认识层面上的德育,内化和认同。
德行——自觉再实践层面上的德育
德性——达到发乎心,行乎外的境界,这是最高层面的素质。
*当前德育被虚化、弱化,甚至被异化的现象很严重。
*正心、壮志、强能是人生进步的三部曲。
正心是去掉妄心(不劳而获和投机取巧)、躁心,才能静心、潜心
壮志就是树立远大理想
强能就是提高本领
*关于学校德育
1、必须是师生共同参与
2、必须通过活动展开
3、也有最近发展区
*改革多失败在过程上,较少失败在目标上。
*改革需要有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改革只能周密地试,小心地闯。
*勇士的伤口在前胸,逃兵的伤口在后背,改革者前胸和后背都有伤口。”
*打造品牌学校的五个“需要”
1、品牌学校需要准确的自身定位
“找准位置,鲜明个性,彰显特色”是一所普通学校成长为一流名校的三步曲。
定位学校,需遵循“四客观”的要求,“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
打造名牌学校,要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
2、品牌学校需要稳定的培养模式
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牌的建设者要时时刻刻恪守自己的承诺,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等代价,这是世界级成功品牌必须遵守的不二法则。
质量是品牌基石,学生的素质就是学校的“品牌”。
3、品牌学校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创造的。文化是一种精神期待。校园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
优秀的学校文化就等于卓越的品牌。传统积淀、文化氛围、办学理念、学风、教风等要素构建起了学校品牌的根基。
4、品牌学校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
培育品牌的过程就是建立和维护与家长、学生、员工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5、品牌学校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
校长和教师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核心和关键。品牌学校离不开品牌校长和品牌教师。
7.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 篇七
一百年前,鲁迅在《新青年》撰文:《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
当是时也,千年帝制瓦解不久,旧秩序被颠覆,新秩序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迅翁谈如何做父亲,看似小问题,其实大有深意。因为,在过去的父权社会中,老子对儿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新文化运动,把“儿子”从礼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用鲁迅的话说,父母要“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孩子可以“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那一时期,不唯鲁迅,胡适、叶圣陶等诸多先贤都谈论过此问题。中国几千年从没有过的“健全人格”的概念,从彼时开始发轫。
一百年过去,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鲁迅所揭诸的问题,依然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不同者,如今已不再是父权社会,母亲的角色也日益显得重要。
微博上,身边,不时听到父母的困惑: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何等模样?
今日之父母,为何有这般困惑?回顾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便会发现,凡值社会有确定规则、社会价值观相对统一的时期,父母困惑便少,比如,新文化之后,“人”的观念确立起来,“健全人格”教育便蔚然成风;比如1949年之后至改革开放,“螺丝钉”教育便无处不在。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从一元转向多元,在这一人性觉醒的历史进步过程中,追求个人发展一度成为社会主流风气,虽无大偏差,却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不诚信成功者有之、投机者成功者有之、居高位而不义者有之……如此等等,造成今日父母之困惑。
诚实、正直、善良……是我们民族原本就有的品质,而今天“觉醒的父母”们所面对的,不仅是要把这些教给孩子,还要教育他们如何对待规则、如何对待权力、如何对待契约……
有什么样的孩子,便有什么样的未来社会。
8.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 篇八
1、怎样走进今天的学生。
2、怎样进行班级建设。
3、怎样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4、怎样提高自身素质。
四个内容从学生个体的分析到班集体建设方法指导以至于到关心班主任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即实用又全面,不仅有理论上的阐释,更重要的是列举了生动真实的案例,有成功、有快乐,也有失败、有痛苦,但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都蕴含有某种教育哲理,这些往往是以往读过的教育理论书上没有的,而这些“营养”恰恰应当是教育的源泉。也正是这些“营养”让身处黑云浓雾中的我看到了一丝光明,于是我如饥似渴读起这本书,联系自己班的。实际,我细细打量着自己当班主任这三年,重新审视自己,那些我做的好,那些事情是我没有做的,那些事情我没有坚持……与其说这本书是在教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倒不如说是一本为班主任量身打造的“班主任秘籍”。书中没有长篇大论,却让我们理解深刻;没有问答,却让我们心如明镜……一件件生动的案例,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方法,更让我们学会一种处事的态度,“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智慧启迪智慧。”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就是这句写在前面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继续阅读这本书,也正是这句话使我想起霍懋征老人: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是啊,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美好的东西,作为一名教师就是把那些美好的东西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我们要走近学生,触摸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
怎样走进学生,文中讲到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融入学生这三方面入手。其中这个案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强强又忘带作业本了,小组长向栾老师报告后,栾老师通过搜书包找到强强没有完成的作业本。强强羞愧难当,更因为同学们的鄙视产生了不想上学的念头,下午,栾老师通过强强爸爸的话得知强强因为帮家里干活儿而落下了作业,并非有意不做作业。此时的栾老师也一定是后悔莫及,没想到,戳穿了一个谎言,却伤害了一个学生的自尊。类似这样的事件在我身上也发生过,假如我提前看过这个案例,绝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有时候,当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时,我总是会快速的换位思考,心里总想着,教训一下也好,让他长点记性,引以为戒,却不知,孩子的心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遇事冷静,三思而行,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通过对本书班级建设和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我有以下几点妙想:
1、设立班长轮流制。有学生推选出来几名优秀的同学来担任值周班长,由值周班长自己选定纪律委员、卫生委员……制定监督评价表格,由另外一名值周班长担任,监督别人的同时,对自己工作也是一种借鉴。每周班会对上周值周组进行评价。
2、增加教育合力。经常给家长汇报班级情况,使家长能经常了解到学生在校的情况,参与学校的活动,由被动的了解变为主动的关心学生的学习。
3、设立聚宝盒。有的学生捡到钱又找不到失主时便存入“聚宝盒”,将回收废旧作业本、喝过的饮料瓶……卖给收购站,所得收入也存进“聚宝盒”,“聚宝盒”财宝不断增加,当需要添置班级物品时,当有人取得突出成绩需要表彰时,“聚宝盒”便献出“爱心”。培养学生拾金不昧、勤俭朴素的精神。
“班级日常性活动贵在巧妙安排,持之以恒,它可以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气质,一份修养。”
最后一章讲的是班主任怎样提高自身素养,第一节中说到“热爱儿童是班主任的天职”,让我想起顾明远先生给我们学校的题词:爱是教育的源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为爱所以要不断学习;因为爱所以要宽容大度;因为爱所以要公正无私;因为爱所以要不断创新。爱是所有付出的唯一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她奏出一种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灵。要奏出这样的旋律,需要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就是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因此,班主任之友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做到精准的调音,才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他人”。
9.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 篇九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教师肩负着这样重要的使命,决定了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教师应该尽心尽力地地从事本职工作,要敬业爱岗,因为教师培养的是社会中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较高的群体,这就要求教师要绝对地热爱本职工作,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敬业爱岗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师必须遵守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诸如教师教学工作的规定等。“规范”的目的是激励教师勤恳工作,忠于职守,在当前特别要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直接体现在他对教育事业精力的投入。
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应该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现在近乎于天职异化。这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教师要教好书一般都认同,但育好人似乎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同志的事,殊不知教师上课的一言一行都和育人有直接的关系。教育工作要时刻意识到“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教师永远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重要的社会成员,是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因此,衡量教师的价值绝不是当年的升学率,而是看后,甚至后培养了多少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教书育人还必须建立起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以尊重师长爱护学生为基础的,每个教师都应对学生倾注热情和爱心,从多方面关心他们。现在的学生求知欲强,渴望创造,但他们还不成熟,如果教师上完课一走了事,学生有了问题无法找教师解惑,当然就谈不上育人了。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在孩子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一个好教师,要具备传统美德,要有坚强的意志与奉献精神,还要有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当今世界,教师要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最重要职责,更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加强继续教育,加强信息交流,力求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和科研成果,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诸如“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性发展”等等。
教师还要用自己既尊重知识又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学风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生气勃勃充满创造精神的优秀人才。
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了解他们的个性和精神世界、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孩子们信赖的教师和基础,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每一位教师要像培育幼苗一样,悉心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
10.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 篇十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读后感(五)
卢志文校长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坚信教育应该有所不同--我们有理想,但不理想化;我们有升学率,但不唯升学率。教育,是担负着无限责任的社会原点。
“翔宇”就是在不断的变革当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誉满全国,从一所只有十六个班的初中,发展成为跨苏鄂两省四地,旗下10所学校,在校师生50000余人的教育集团。卢校长认为,任何社会问题的出现都可以追溯到教育。而所有教育的问题都能够从课堂中找到原因,也都可以经由课堂来解决。因此,所有教育改革,最终都要回归课堂。
对于什么是高效课堂,卢校长是这样解读的。
高效的“效”,首先是“效果”,其次是“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高效课堂要关注两个度:精力流失度和目标达成度。精力流失度考察效率,目标达成度考察方向和程度,即效度。课堂的高效,始于教师,源于学生。高效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改革。
高效课堂之所以能达到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关系较之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高效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
传统课堂中,教师依“教案”组织教学;高效课堂中,没有“教案”,只有“学案”,师生围绕“学案”共同探究问题。
传统课堂中,教师抱着学生走,或者牵着学生走;高效课堂中,教师激发学生自己走,或者相互搀扶着一起走。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背桶人”,学生是“敞口杯”;高效课堂中,师生都是“挖井人”。
传统课堂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一对多”;高效课堂中,信息传递方式多元,既有“一对多”,也有“多对一”,更有“一对一”、“多对多”。
在谈到教师的作用方面,卢校长认为,在高效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
教师是导游不是领导,要引导学生作自助旅游,不是领着学生沿固定线路参观;教师是导演不是演员,要在幕后策划、指导学生去展示,将学生置于聚光灯下,不是自己霸占讲台说长篇评书;教师是朋友,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学习的伙伴,教师不是裁判兼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教师是服务生,要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将姿态降低,将心胸放大。
高效课堂与传统教学比较,对教师的评判标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卢校长认为,“教师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好教师就是那些给学生满分、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的教师。
好教师应能够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惟其如此,学生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面学”。
惟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由主演变导演,由经验变科研,由现成变生成,由师长变学长,由教者变学者。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校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决定着改革的进程和走向,对于校长在学校课改中应该起怎样的作用,承担怎样的责任,卢校长有着深刻的认识。
人们不难发现,中国教育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凡重大改革,往往发生、源起于经济落后、地域偏远,生死悬于一线的薄弱学校。
穷则思变。其实,不光是教育改革,其他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变革,也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改革都是被“逼出来”的。
其实,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唯有一个不变的,那就是变化本身。因此,主动变革,应该是校长的常规课题,而不是应急措施。
一流的学校,创造变化;二流的学校,顺应变化;三流的学校,被动变化;末流的学校,顽固不化。
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无疑应该勇敢地担当起改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的角色。问题的关键在于:校长如何把自己改革意愿的变为团队的意愿,把自己的担当变为团队的担当?
在改革的过程中,校长要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要有胸怀--权力下放;要有担当--责任上移。
仅有决心和信心不够的,高效课堂的背后是高效管理,没有高效的管理,教师将无所适从,没有高效管理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理想课堂的产生。
卢校长认为,高效管理是简单管理,不会折腾人;高效管理是制度管理,不是人管人;高效管理是文化管理,是激励人、开发人、成就人,不是压抑人、惩罚人、淘汰人。
高效管理的保障体制应该是建立起校长、干部为首的服务体系、考评体系和研究体系。特别要警惕的是,要始终防止干部由课堂改革的推动者变为阻碍者,干部如果坐下来,教师就会躺下来。牢记:所有的问题都是干部的问题。依靠干部去解决问题,但首先应该解决干部的问题。
在谈到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时,卢校长认为,杜郎口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成功案例,让他对改革更有信心。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卢校长认识到,改革必须赢得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做过细的`工作。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学生、老师和家长们早就期盼的,一定不要低估他们的境界。至于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则需要精心谋划。改革,一般不会败在目标和方向上,大多失在过程和途径上。
他认为,改革最大的困难,不是改变教师的观念,而是改变领导干部的观念。其实,家长不仅希望孩子当前成绩好,也希望孩子未来发展好。只是,不愿意牺牲眼前利益去换取未来利益。这一点,我们应予充分理解。改革,不应该让家长去做两难选择,这是我们设计改革路径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
高效课堂的变革,是让孩子走“当前成绩好、未来发展优”的“轻负高效”之路,只要宣传到位,家长都会支持。教孩子三年,要为孩子想三十年,为民族想三百年。教育,不仅要眼前过关,还要终身过关,世代过关。
要把家长请进课堂,让其体会新课堂彰显的魅力;除了让其感受到孩子学习方式的转变之外,更努力用好结果向他们证明:改革是“内外兼修”“远近同筹”的。
改革的主产品是孩子未来更优的发展,副产品是顺便提高考试成绩。事实上,一些课改先锋的出色业绩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谈到对改革的理解时,他认为,“小改革,大困难;大改革,小困难;不改革,更困难。”并非好学校不需改革,是不断改革才让学校越来越好。并非差学校才需改革,是不思改革才让学校越来越差。
11.我们怎样做父母阅读答案 篇十一
《父母的时间表》阅读训练及答案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父母的时间表》阅读训练及答案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2015 中考权威预测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父母的时间表汤园林 中午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晚上六点,我乘坐的火车会准时 到站。母亲在电话里惊呼:“也不早点说,我要买你最爱吃的菜,还 要给你打扫房间,父母的时间表汤园林 中午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晚上六点,我乘坐的火车会准时 到站。母亲在电话里惊呼:“也不早点说,我要买你最爱吃的菜,还 要给你打扫房间,也不知道来不来得及。” 火车晚点,不过还好,只晚了十分钟,多听一两首歌的功夫。a 走出车站,一眼就看见父亲站在寒风里,正焦急地盯着走出来的每个 人。看见我,他一个箭步冲过来,一边抢过我手中并不沉重的包,一 边不满地嘀咕: “都晚了十分钟了,还以为出啥事了呢,把我急坏了!” 一路上,父亲一直在念叨这十分钟,为这十分钟愤愤不平,不知 道的,还以为他日理万机,十分钟能干出经天纬地的大事来,其实,他一天光晒太阳就不知道要浪费多少个十分钟。回到家,母亲一边忙着从厨房里端菜,一边大声嚷:“怎么那么 晚啊!我还以为出啥事了,急得我坐立不安,跑出去看了几次!” 不过区区十分钟,在父母看来,居然比十个小时还要漫长,这十 分钟里,b 他们从满怀期待到失落,到担心,到害怕,每一种情绪,都像鞭子一样,狠狠地抽打着他们的心。在家待了足足半个月,母亲每天变着花样做各种美食,父亲则成 了采购员,只要我想要什么,他立即跑出去买回来。母亲不打麻将了,父亲也不到老年活动室打球了,每天净围着我转。临走时,行李包增加到了三个,每个都塞得满满的。忙完这些,母亲擦擦额上的汗,轻轻地叹气: “时间怎么那么短啊,你又要走了!” 父亲也在一旁附和:“是啊,这一走,又得好长时间!” 十分钟的等待,他们嫌太长,半个月的相聚,他们又嫌太短,实 际上,我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回家一两次,分开的时间不会比半个月长 多少,可是,被父亲这么一说,仿佛我一去不回似的。这样的情景,总是时常上演。那年高考,从考场里出来,母亲一边递上水,一边长舒一口气: “终于出来了,时间真长啊,站得我两腿发软!”而当高考结束,我 背起行囊准备奔赴大学时,她又有些失落地感叹:“时间真快啊,不 知不觉,你都高中毕业了!”整个高三,三百多个日夜,她忙着给我 做营养餐,帮我买各种资料,比我还要忙还要累还要紧张,在她看来,却比区区的一场考试短暂。每年开学,父亲都要陪我去学校报名,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未缺 席。每次,在排成长龙的报名队伍里,父亲总是焦急地搓着手,不停 地引颈张望,并不满地嘀咕: “怎么还没轮到我们啊,都等那么久了,不知道今天报不报得上!”其实,他等待的时间从来不会长过一个小 时。而当我大学毕业,终于不用再报名时,他又有些伤感地感慨: “唉,一眨眼,你都长成大人了,真快啊。”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他时刻 为我操心,每天为我劳累,弯了腰身,白了头发,居然还觉得,这时 间比报名时的那会儿等待要短暂得多。在父母那里,时间总是显得如此不合理,与世界上所有最精确的 钟表背道而驰。等待儿女的时间,为儿女争取利益的时间,他们总是觉得太长太长,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和儿女相聚的时间,伺候儿 女的时间,他们又总是觉得太短太短,一年不过一眨眼。我想,每个父母心里,都有一个特别的钟表,这个钟表,用奉献 做壳,用爱做指针,它为我们走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爱在跳跃。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那些事(3 分)2.文中第 11.12 段属于哪一种记叙方式? 有什么作用?3.从人物描写、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a 处--b 处--4.时间在父母眼里是合理的吗?为什么?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读了本文你想了些什么?(参考答案):
1、三件事:①父母为“我”火车晚点十分钟而焦急②父母为“我” 在家做美食,整天围着我转③父母为“我”送行装了很多东西。为我劳累的情形,使人、插叙 回忆叙述上学时父母为我操心 2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使中心更突出。
3、a 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写出了父亲等我时的焦急、担心、牵挂,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b 处:比喻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父母盼儿回归时的心理状态,表达了父母的一片爱子之心。
4、不合理,等待儿女的时间,为儿女争取利益的时间,他们总是 觉得太长太长,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和儿女相聚的时间,伺候儿女的时间,他们又总是觉得太短太短,一年不过一眨眼。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5、理解、感恩、赞美。
父亲的爱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父亲的爱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伪?”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掉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是自己骑给他看。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
2.通过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父亲的爱具有怎样的特点? 3.把“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和“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两句中的“表达”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4.本来是写“父亲的爱”,而文中为什么写那么多母爱的表现? 5.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父亲的爱》答案 1八件事。
2.父亲的爱具有深沉、理智、充满希望的特点 3.不行。
2012年中考信息不断变化,本站提供的中考成绩查询、中考查分、录取分数线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招生考试部门的信息为准!发布时间:2015-9-22 上一篇: 下一篇:篇三:我们怎样做父母阅读答案 做父亲 丰子恺 1楼窗下的弄里远地传来一片声音 “咿哟咿哟”渐近渐响起来。2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张大眼睛倾听一会 “小鸡小鸡 ”叫了起来。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3我刚扶起他们所带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滚下去的铅笔听见大门口一片呐喊 “买小鸡买小鸡 ” 其中又混着哭声。连忙下楼一看原来元草因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骨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我扶了他走出大门口看见一群孩子正向一个挑着一担“咿哟咿哟”的人招呼欢迎他走近来。元草立刻离开我上前去加入团体且跳且喊 “买小鸡买小鸡 ”泪珠跟了他的一跳一跳而从脸上滴到地上。4孩子们见我出来大家回转身来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 ”的喊声由命令的语气变成了请愿的语气喊得比以前更响了。他们仿佛想把这些音蓄入我的身体中希望它们由我的口上开出来。独有元草直接拉住了担子的绳而狂喊。5我全无养小鸡的兴趣而且想起了以后的种种麻烦觉得可怕。但乡居寂寥绝对屏除外来的诱惑而强迫一群孩子在看惯的几间屋子里隐居这一个星期日 似也有些残忍。且让这个“咿哟咿哟”来打破门庭的岑寂当做长闲的春昼的一种点缀吧。我就招呼挑担的叫他把小鸡给我们看看。6他停下担子揭开前面的一笼。“咿哟咿哟”的声音忽然放大。但见一个细网的下面蠕动着无数可爱的小鸡好像许多活的雪球。五六个孩子蹲集在笼子的四周一齐倾情地叫着“好来好来 ”一瞬间我的心也屏绝了思虑而没人在这些小动物的姿态的美中。体会了孩子们对于小鸡的热爱的心情。许多小手伸入笼中竞指一只纯白的小鸡有的几乎要隔网捉住它。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冒上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就变成了咫尺天涯。孩子们怅望笼子的盖依附在我的身边有的伸手摸我的袋。我就向挑担的人说话 7 “小鸡卖几钱一只” “一块洋钱四只。” “这样小的要卖二角半钱一只可以便宜些否” “便宜勿得二角半钱最少了。” 8他说完挑起担子就走。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 ”挑担的越走得快他们喊得越响我摇手止住孩子们的喊声再向挑担的问 9 “一角半钱一只卖不卖?给你六角钱买四只吧!” “没有还价!” 10他并不停步但略微旋转头来说了这一句话就赶紧向前面跑。“咿哟咿哟”的声音渐渐地远起来了。11元草的喊声就变成哭声。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我用手掩住了元草的口再向挑担人远远地招呼 12 “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 “没有还价!” 13他说过便昂然地向前进行。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鸡——!”其背影便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我这里只留着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14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我原想为长闲的春昼找些点缀而走出门口来的不料讨个没趣扶了一个哭着的孩子而回进来。庭中柳树正在骀荡的春光中摇曳柔条 堂前的燕子正在安稳的新巢上低徊软语。我们这个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平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15关上大门我一面为元草揩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 “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 ‘要买要买’ 那人就不肯让价了!” 16小的孩子听不懂我的话继续抽噎着大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我继续抚慰他们 “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次” 17我不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有删改 【注释】①咫尺天涯指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参考答案
11、根据文中语句揣摩孩子的心情。4 分 答案如第二段(高兴、惊喜等)第四段(渴望、祈求等)第六段(不舍)
12、孩子与小鸡之间只隔着盖子为什么父亲却觉得是“咫尺天涯”阅读第6段作答。4 分 答案如①没挑担者的无情;②自己家里贫穷。
13、第14段画线句描写的春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这春景有什么用意4 分 答案如①温情、充满生机;②进行对比突出挑担者的无情孩子们的无奈。
14、关于文中结尾处“我不说下去了” 读者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父亲应该说下去” 第二种看法是“父亲不应该说下去” 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述理由。
篇五:我们怎样做父母阅读答案 “养不教,父之过。”现在时代不同了。父母年纪大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话说起来好像有一点刺耳,而事实往往确是这样。代沟之说,有相当的道理。不过这条沟如何沟通,只好潜移默化,子女对父母向来便耳提面命。上一代的人有许多怪习惯,例如:父母对于用钱的方式,就常不为子女所了解。年轻人心里常嘀咕,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一个钱也带不了棺材里去!一个钱看得像斗大,一串串地穿在肋骨上,就是舍不得摘下来。眼瞧着钱财越积越多,而生活水准不见提高。嘀咕没有用,要事实上逐步提示新的生活模式。看他的一把坐椅缺了一只脚,垫着一块砖,勉强凑和,你便不妨给他买一张转椅躺椅之类,看他肯不肯坐。看他的衣服捉襟见肘,污渍斑斑,你便不妨给他买一件松松大大的夹克,看他肯不肯穿。这当然不免要破费几文,然而这是个案研究的教学法,教具是免不了的。终极目的是要父母懂得如何过现代的生活,要让他知道消费未必就是浪费。教育的方法多端,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设非低能,大抵也会知道模仿。在公共场所,如果年轻人都知道不可喧哗,他们的父母大概也会不大声说话。如果年轻人都知道鱼贯排队,他们的父母也会不再攘臂抢先。如果年轻人不牵着狗在人行道上遗矢,他们的父母也许不好意思到处吐痰。种种无言之教,影响很大,父母教育儿女,儿女也教育父母,有些事情是需要解释的,例如:中年发福不是好现象,要防止血压高,要注意胆固醇等等。有些父母在行为上犯有错误,甚至恶性重大不堪造就,为人子者也负有教育的责任。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这就是说,父母有错,要委婉劝告,不可不管;他不听,也不可放弃不管,更不可怨恨。当然,更不可以体罚。看父母那副孱弱的样子,不足以当尊拳。
1、请从原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并分别用个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常见—(新鲜)运动—(静止)(1)二十年前小学生使用电脑查资料是很新鲜的事情。(2)夏天真热,连树枝都静止不动了。
2、文章真实的记录了作者走向科学殿堂的最初历程中的四件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整理一下。(1)_从一只鸟的名字得到“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含义”(2)_鸟儿啄羽毛的原因。(3)_c形的坏死叶斑的解释。(4)_玩马车玩具所观察到得现象机启示。
12.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 篇十二
首先是要讲究仪表美观。作为一名中学生,朴素大方整齐的装束是最得体的,不蓄长发、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毫无疑问,这都是小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
其次是要注意语言文明。“文明用语腊月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讲脏话粗话,学会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文明用语,那么我们就会感到生活的温馨。毫无疑问,这还是小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做。
再次是要注意举止文明。看到有人丢了纸屑,怎么办?捡起来!看到水龙头没拧紧,怎么办?拧上!看到朋友遇到困难,怎么办?伸出援助之手!这都是一些小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热情地伸出了自己的双手。
沙不积无以成高塔,水不积无以成江河,“一屋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是一些看似非常平凡的小事,却折射出文明的光辉!我想只要我们人人都能够从小事做起,做到举止高雅,言行文明,那么我们的七中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城市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13.我们应该怎样做学术 篇十三
作者:杨卫强
文章来源:转自《山东大学报》
“学术”一词,在古代中国是指追寻研究学问的方法与水平。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学术是对存在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从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学科与文化群体常被称呼为学术界或者学府。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致力于培养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
学术,又是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孤独是什么?孤独也许是我们学习的时候没有人陪,也许是我们吃饭的时候相互沉默不语。依我看,孤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赋予了我们更加宝贵更加实在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因为孤独,我们清醒地追逐梦想,畅想未来;因为孤独,我们更加清晰地衡量自己,定位自己。于是,研究生、学术、孤独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由此构成了象牙塔里面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研究生的学术之路是孤独的,但是,依笔者之言,学术,乃是最宽广的孤独,最诗意的孤独。笔者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试从三个方面剖析我们应该怎样做学术。
学术,“不学”当然“无术”
如今的社会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各样的论文信息获取渠道已经使得我们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对我们传统的阅读、学习习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冲击。此外,研究生培养中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缺失问题日益凸出,学术浮躁情绪日益蔓延,这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对于身处校园的研究生而言,喧嚣浮华的社会充满了太多的物质诱惑,过于纷繁的物质与娱乐生活占据、蚕食着我们宝贵的做科研写论文时间。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形往往是,静下来潜心做学术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甚至变成了“异类”。在种种险恶的格格不入的学术环境面前,那些发自内心希冀能够脚踏实地地研究学术的研究生们究竟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仅凭一己之力也许无法扭转信息化之时代潮流,但作为研究生自身,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博观约取。较之前辈查阅文献的繁琐与困难,现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际上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是,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要提高个人素养和文化素养,不能完全依靠网络。研究生要彻底静下心来,博览群书,积累材料,脚踏实地,孜孜不倦,而不是在“复制”、“粘贴”、“拼凑”他人论文上下功夫。试想,一个人压根儿就没有读过几本书,但是著作“丰裕”,这难免让人产生“拾掇”他人成果之嫌。
2.学思考。思考是一种习惯,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知识和书本是死的,但思维是活的。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若非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本事,有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未来的你永远是在随波逐流。
3.学交流。学术交流是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力量,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交流,各种新知识、新思维相互碰撞、相得益彰而共同进步。
功夫要死,心眼要活
在这里,我要借用国内著名杜甫研究专家、山东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张忠纲先生经常告诫他的研究生的一句话。张先生行年已经七十有三,但是读书治学仍才思敏捷,坦诚勤恳,孜孜不倦。也许正是凭借这种读书治学之精神,张先生终成我国唐宋诗研究的著名学者,对杜甫诗歌用力甚勤,是目前杜甫研究的优秀学者之一。“功夫要死,心眼要活”是张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谓鞭辟入里,让人受用不穷。
何谓功夫要死?不妨举例说明。董仲舒(前179—前104),从少年时代即开始治《春秋》之学,神志专一,异常刻苦,据说他三年之间未曾窥视过园圃,终成一代儒宗。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诚然如此!读书治学,必先有厚积方可薄发。倘若不读书、不治学,而习一些外道招式,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终其有朝一日,必因胸中空无点墨而贻笑于他人。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想到民国时期及上个世纪末学术辉煌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学界泰斗,并为他们读书治学不为名不为利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折服。脑海中,梁启超之治学情形、王国维之治学情形、陈寅恪之治学情形、钱锺书之治学情形„„历历在目。也许有人会说,陈寅恪、钱锺书他们都是天才,很有天分。我们看了他们的手稿就会明白,他们的成就也是刻苦学习、潜心钻研的结果。斯人已去,学风犹在。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后生们在读书治学困顿迷茫之时仍想见其雄风。
何谓心眼要活?研究生在读书期间,不要死读书,不要读死书,不要墨守成规、闭门造车,换言之,读书治学,要灵活变通。东汉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学问极为广博,大至天文历象,小至草木虫鱼,举凡社会政治制度,无不了然于胸,而又能融会贯通。他不囿于学术宗派的偏见,博采众长,故能超过前人。学术的延续既有承袭又有创新,为学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反对盲从书本和迷信古圣贤,因为怀疑是为学的重要条件。时下,许多研究生面对所学领域庞大的知识体系感到无所适从,茫然不知自己的兴趣在何方,或许还没有摸进科研工作的大门,虽颇为用功,但仍难以窥见其中的无穷乐趣,这就需要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质量,而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如果说,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那么,创新就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研究生读书治学可以关注前沿,但并不代表可以盲目跟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然后勤奋积累,推陈出新。
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这个术语,是孟子首创。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指一种做人的豪迈气概。拥有了“浩然之气”可以使人感到自己生命的无比刚劲、无比高大,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孟子还认为,“浩然之气”是“养”出来的,而非临时制造出来的。孟子的“浩然之气”说是指人的,笔者窃以为,这种“浩然之气”同样也可用于学术研究。做学术,也需要一种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学术研究上的“浩然之气”,是对源远流长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深刻感知和忠诚坚守,是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精神守望。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风范来源于我们灵魂深处积蓄已久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在精神的升华中对人性之崇高、生命之伟大的切身感受。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在重大的人生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才表明我们有了伟大的人生信念,有了“浩然之气”。
时下,学术浮躁之风盛行,科研成果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丧失信念,找不到精神家园。于是乎,坚守学术上的“浩然之气”亦极为必要。作为国家,要积极探索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完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相关制度。作为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一定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勤奋求知,严谨治学,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国家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期望。
【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推荐阅读:
今天我们怎样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07-21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书笔记11-09
谈谈“今天怎样做教师”10-07
今天,我们如何解放思想06-19
今天我们这样学雷锋10-22
今天怎样做教师 演讲稿06-30
让我们把握今天作文600字10-30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07-10
学习《我们应该怎样听课、评课》有感10-12
(原创)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周恩来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