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2024-09-01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共16篇)

1.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篇一

以《法国》教学设计为例,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东昌府区斗虎屯镇中学

任海霞

段风华于12-8-1 23:15推荐五法,法法高效。可谓教无定法,灵活运用。学生动起来、课堂火起来最重要。

郭成强于12-8-2 00:04推荐并加20分有时我们认为所谓的难点,往往是因为教师所设计的方法没有针对性而导致的,还有些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把问题放给学生去动脑、动手导致的,方法的多样性取决于教学诸要素,但教师能否根据学情和内容选择最佳的方法,往往是主要问题。得法则易,反之则难,建议任老师能结合具体教学片段介绍一下所述方法,更易于大家借鉴。

一、模拟旅游,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法国》一节课中,分2个小标题:“欧洲的经济大国”和“文化与旅游”,分别介绍法国的经济特点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内容。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旅游,我决定在教学中将教材顺序改变一下。从学生感兴趣的“文化与旅游”开始进入教学。

搜集一些有关法国的图片:文物古迹(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罗浮宫等)、景色如画的田园风光、浪漫多情的民风民俗、时装表演、艺术表演、香水以及来来往往的游客。将这些图片进行展示,使学生恍如置身其中,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让学生感受到法国即是一个文化大国又是一个旅游大国,激发学生认识法国、了解法国的欲望。

二、发现式教学,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

我们了解到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家想去法国旅游吗?学生说:想。那么我们要知道法国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知道呢?学生说:查地图。在世界政区图上学生找到法国,学生从图上很容易看出法国是欧洲西部的一个大国。

教材提供了一幅“法国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法国轮廓特点)、定位能力(临海和邻国、城市位置特点)、判断能力(河流的流向和地势特征)、归纳综合能力(地形气候与农业)。

观察“法国地形”图,说出法国的轮廓特点。(呈六边形)学生进行绘图比赛,绘制法国的轮廓图,并在图上填出法国的临海和邻国。学生总结法国的位置特点:海陆兼备。然后将学生所画的图进行展示,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学生读“法国地形图”,总结分析法国的地势特征。学生回答:东南高,西北低。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有的同学可能说从教材内容上找到的,有的说根据图例从图上看出来的,有的说根据河流流向看出来的。这个追问少不得,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三、温故知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地理综合能力。

“法国的气候与农业”可根据法国的地理位置,联系前面已有的欧洲气候知识,学生不难总结出法国大西洋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教师说明小麦、葡萄的生长习性,让学生总结出小麦、葡萄在法国最适宜生长的地区。最后点明法国的葡萄酒驰名世界。

四、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增强感性认识.“法国的工业”,可展示法国的资源分布(煤、铁)图、汽车公司和飞机制造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法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展示法国的夜景和主要核电站图片,以及法国发电类型所占比例的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法国发电以核电为主。

五、开放式教学,畅所欲言谈收获。

最后,学生积极发言,理清思路,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让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实际上,课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即使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内容,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教无定法,要灵活运用。

以上是我对教学方法多样性的粗浅认识,请各位老师给与指点,谢谢!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篇二

一、教材的选用

对于不同基础的学术, 教材的选用时至关重要的!笔者第一次讲授《数字电路》这门课程的时候, 是在一所相对比较好一些的二本学校, 当时我采用的是清华大学阎石先生编著的教材。一个学期教学下来, 教、学双方都达到了满意效果!

然而在此后不久, 同样是担任《数字电路》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也是采用了同样的教材和PPT来进行教学, 在一所从专科刚刚转成本科的学校任教。客观的说, 这次教学我肯定是比第一次讲得好, 但却有同学感到没有听懂, 有的同学提出了教材比较难、内容多等看法。

针对同学的意见, 我先后作出了以下的调整:

A、删减比较难的、不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

B、对于难懂, 而有比较抽象的内容, 采用先讲一遍, 在下次的课程一开始的时候采用提问的方式, 进行复习, 达到消化、巩固的目的;

C、采用张弛有度的教学方式, 对难懂的内容, 放慢进度;对于相对比较容易的内容, 加快进度;

D、建议同学去看一些参考书, 毕竟是大学生, 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通过对比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计划, 是教学的四大要点因素。其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起来的。注重以教学内容形象化、趣味化、易懂、生动等内容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致, 让成绩好的同学积极思考, 成绩较差的不甘落后。

例如, 在讲授几种常用的数制代码这节内容的时候, 将这几种代码的编码方式编成表格的形式, 以便进行对比教学, 找出异同之处, 找出规律, 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采用动画教学方式, 调动同学的听课兴致

动画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中应用中比较普遍常用的手段。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面获取更多的信息。一个关键特点是“好看”, 教师可以发挥动画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 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动画教学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并适时更新、随时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在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 同时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

四、采用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教学

在数字电路课程中有不少重点、难点和抽象的问题, 采用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进行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有时不容乐观。而采用Multisim软件进行实时仿真实验, 把理论知识和实验结果加以对照、分析, 可以让学生看得见、听得着, 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现在, 许多大专院校 (尤其是重点院校) 已经Multisim软件编入正式的教学内容。该软件具有易学易用的明显特征, 且操作方便、库元件丰富;另外, 该软件的电路分析功能比较强大, 能胜任模电、数电、高频、电力电子等各领域的仿真设计。

Multisim软件提供了18种仪表, 甚至还包括网络分析仪等。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通过一个实例探讨Multisim软件在数字电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个具体步骤如下:

(1) 、对于一个给定的如图所示的简单电路, 从仪表工具栏中的Oscilloscope中, 移动鼠标, 拖出一个示波器的图标到合适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该示波器图标上有4个端子, 底部水平位置分别是A、B通道信号输入端, 右侧垂直方向由上往下分别是接地端和外触发信号输入端;

(2) 、单击“仿真”按钮, 即可以观察生成的波形。

二个步骤的图形分别如图1、图2。

五、MATLAB/Simulink在数字电路教学中的介绍、简单应用

Simulink作为MATLAB的一个分支, 在建模方面具有特别方便的优势, 在做出实际系统之前, 预先进行修正优化系统等功能, 可以实现高效开发系统的目的。能够在电脑上清晰地了解各种器件、各子系统等之间的信息交换, 使得该虚拟设备显得非常直观, 教学时可以简单介绍下面的内容:

A、MATLAB/Simulink主要的模块:运算模块 (Math) 、电源系统模块 (Power System Blockset) 、附加库 (Simulink Extres) 模块等系统模块;

B、主要模块Maths库Operations子库里面的Logical Operator子模块:这个子模块在数字电路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应用, 打开该模块后, 将出现数字电路中的六种基本逻辑关系:

C、Simulink Library库中Simulink Extras子库, 里面包含四种最常用的触发器:

D、还可以介绍信号发生器、时钟、显示器等模块:

六、开发学生的潜能

人的领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一些差别, 但几乎所以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作为教师的另外一个职责, 就是要把让学生如何在课程学习中发挥最大学习潜能, 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激励手段。在激励的过程中, 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 要适时、适度、循序渐进地去激励学生, 达到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并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对于他们每一个小的进步, 我都适时地给予肯定, 并及时号召别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七、结论与建议:整合并优化教学内容

现在的社会发展, 相当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实用和兴趣相结合的。所以, 我们必须要克服以往理论性过重的倾向。如果还是强调课程的系统性, 墨守成规, 是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况且, 可编程逻辑器件作为数字设计的主流器件, 已大量应用于数字电路和数字系统。因此, 必须适当拓展课程内容, 授课内容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一些新的设计软件、新技术、新方法, 都应在课程中有所介绍, 以开拓学生的眼界, 便于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体现数字电路和其它课程的相关联的地方,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课程打下引导基础。

摘要:本文针对数字电路课程教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提出了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教材,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删减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适当选用动画教学、Multisim软件演示教学、MATLAB/Simulink工具箱的简单应用等教学内容;最后, 还提出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教材,Multisim软件,MATLAB/Simulink工具箱,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阎石,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第五版)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东生, EDA仿真与虚拟仪器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2.

[3]潘晓明, 基于MATLAB数字电路建模与仿真[J], 柳州师专学报, 2007.12.

[4]黄忠霖, 黄京.电力电子技术的MATLAB实践[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

3.浅谈历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篇三

关键词:历史教学 实效

历史教学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广大历史教师要采取科学而灵活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处理分析能力。但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我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影响,历史教学也毫不例外地打下了凯洛夫倡导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步教学法的烙印。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容易操作,至今在我国多数地区仍占着统治的地位。但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造成“满堂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学的成效不显著。

历史教学要提高成效,就要下大力气激活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一,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由于应试教育的阴影,很多历史教师仅以分数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这违背了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质量观的要求。基础教育的质量是学生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的质量,创造性学力是指为适应时代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对知识的探求态度、创新能力、经验积累等多方面的集合。发展性学力是指学习主体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复合。发展性学力是人的智能与人格(态度)持续发展力量的展示,创造性学力则是人的智能潜力与人格(态度)力量高质量的集中表现。没有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正是它们有机的结合,才保证了人的终身发展,这也是复制式教学转变为创造式教学的追求目标。

第二,善于指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法

历史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自己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毕竟学生是教学效果的最后决定因素,对学生启发引导的程度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状况。

历史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法,让他们在自学中发现线索,究其因果。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为学生“开路”“平坡”“解疑”;要适时点拨,恰当引申,有放有收。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讲历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讲历史教材的规律性、实质性、关键性的问题,讲历史教材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精讲学生因年龄和阅历的关系而一时认识不清、理解不了的内容。

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的养成,核心在于一个“疑”字。因此,自学指导贵在设疑、求疑、解疑。历史教学疑设何处?一般说来,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衔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易使人乏味的地方。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一个个矛盾,组成“问题”的阶梯,激起一个个思维的浪花,实现一个个求知欲望的满足。比如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上课时老师稍给些时间,便可让学生指出章节间的联系,提出在预习中不解的问题。老师就可根据课堂学生的反馈,及时对教学进行调节,使历史教学始终围绕目标,始终和谐有序,充满生气和活力。

第三,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效结合,发挥社会与此课堂综合效益

要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史论结合,既有逻辑辩证的分析综合,也有形象生动的描述说明;既要善于恰当的旁征,又善于合理的启发。运用课堂机制让学生们在兴奋中主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优秀的历史教师上课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伴随着教学过程完全进入角色,流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气质和个性,正确地显露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主动地为学生创设讨论、质疑情境,引导好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演绎,从中发现规律,找出共性与个性,让学生体会到跳起来摘梨子、然后亲口吃梨子的滋味感受。

常用的教法有:图示法、讨论法、问题法等。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多运用现代化教具,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在教法多变的同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上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第18课《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课时,可将教学设计如下:采用“问题教学法”,概括为“一个突出、两个体现、三个步骤”。1.一个突出:突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培养;2.两个体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营造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能力;3.三个步骤:设疑(老师提问)——思辩(学生阅读、讨论、思考回答)——释疑(老师总结)。具体操作为:讲授新课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的有关图片及材料,学生读材料,思考回答:(1)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要求学生能提炼、概括信息,论从史出,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最后老师总结。

提高学生的素质,方法很多。但要求学生平时进行大量阅读,应是一条重要途径。这里,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主张颇有现实意义。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选择一些书籍、文章,进行浏览,接触各种观点,进行比较鉴别,提高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同时,历史基础知识的巩固,也不能离开一些有效的习题训练。训练的习题要严格把关,精挑细选,将一些真正能训练学生思维的习题拿到课堂上来,以促进课堂教学。

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是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在历史学科的重要表现。课堂中、书本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得到印证和补充,通过感官功能得到更生动、更鲜活、更深刻的体验。本人所在的广东省中山市,在这方面每学年都组织相关年级的学生到市博物馆参观出土文物,到烈士陵园参观革命史迹陈列馆,到孙中山故居,到烟墩山参观古炮台……这些活动,融图片、文字、实物于一体,真切感人,起到了活的教科书作用。另外,许多中小学还举办一年一届的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中学生文科智力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四,多种形式考察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能力的考察除了一些常规的小测验、考试外,还可以定期布置1~2篇历史小论文,题目可选择学生较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允许学生发展自己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字数不限。通过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创造性的历史思维能力。或者每学期进行一次历史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可不拘泥于本年度的学习内容,一来体现历史知识的博大精深,二来考察学生知识面的广度。

总之,要活化历史教学,就必须不断注入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新做法。历史教师应该永远保持一种鲜活的学术探索精神,经常关注本学科的研究动态,从中吸取知识和学术营养,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为活化自己的教学提供必要的知识、理论准备。对此,许多学校和同行多有建树。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永恒主题。

参考资料:

1.《历史教学法》

2.《教育学》

3.《教育心理学》

4.《政治文明历程》

4.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篇四

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2、理解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采用的策略:通过分小组讨论,填写学案的方式,导学生学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通过分析正反两个案例学习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利用多媒体辅助让学生自学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最后通过完成学案归纳三者的关系。

教学反思:

1、学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课前布置学生寻找相关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做成PPT在堂上播放,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再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90页中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完成学案内容,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了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其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由于网上资源丰富,所以图片的查找并不困难,同时PPT的展示是学生慨叹生物无奇不有,对种类的多样性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数字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

2。学习“基因的多样性”: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正一反两个案例(美国大豆与中国大豆的故事、动物园的华南虎生下两只眼睛是瞎的小虎),说明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基因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指出基因的多样性包括:种内基因的多样性和种间基因的多样性,进而归纳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由于有两个活生生的案例,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了。

3。学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由于这个内容比较简单,通过电脑播放相关图片,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自学,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5.专题复习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篇五

第二轮专题复习时,知识量大,内容多,知识网络不易构建,因此,有的同学在一轮知识点的复习时下了很多功夫,但在二轮综合训练中,成绩却提高不明显,这主要是复习思路不对,针对这节专题复习课,我反思如下:

一、按照课程标准,指导学生看书

进入专题复习后,把许多时间用在了做题上,而忽略了看书,这种复习思路是不对的。考试考什么?是考教材,考试内容绝不会脱离书本,脱离课程标准,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紧抓住教材,把没弄清楚的基础知识弄清楚,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作习题进行检测和查缺补漏。另外,看书容易形成知识的系统性,这是无论做多少题都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回归课本。以书为主!做题为辅!

二、指导学生打牢基础,进行全面复习

会考试题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对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即能力的形成需要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只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才有助于能力的提高,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在解答综合能力试题时游刃有余。所以在作题时不要好高骛远,简单题,基础题要保证得分率,这当然需要基础知识相当地牢固,而牢固的基础则来源于第一轮复习的看书情况和二轮复习的知识内容的相互串联。

三、让学生重视记忆,理解,思考

对于生物学科,记忆和理解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既要理解也要记忆,因为,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只有深入理解、融会贯通,抓住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学懂学透,记忆起来才容易,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才能容易区分。但有的概念太长,光理解了记不住也不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时记熟练了,也能帮助理解。另外,在理解和记忆的同时,要勤于思考,做到寻根问底,从而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因此,在带领学生进行生物总复习时,对于每个概念不但要学生记住,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记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四、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

6.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篇六

生物教师都很重视概念和知识教育,但是大多数教师主要着重于如何把生物概念解释透彻、提供给学生理解、总结体系和指出概念错误成因,而忽视了引导学生自主掌握概念。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对概念不求甚解,也就不能很好的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过这样的问题。因此,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课的教学中我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启发、参与、倡导、诊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己构建概念和相应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1)收集并整理一些关于当代生物环境被破坏的文字资料。

(2)大屏幕交替播映我国美丽的自然保护区图片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动物被猎杀的图片。

提出问题:

(1)请说说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价值。

(2)谈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程度和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后回答。

通过介绍教师本人在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旅行的见闻,用教师本人的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请两名同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经历和感受。

提出具体任务与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自主学习。

教师进一步引入:

许多同学会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然重要,但那是部门的事,自己无须操心,或者认为自己操不了心。我们的`身边也没有砍伐珍稀植物、疯狂挖掘发菜、偷猎大熊猫之类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事件。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关注和更加深入的思考。

教师小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经过漫长岁月进化、发展的结果,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含保持、恢复、重建和持续利用几重意思,而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持续利用。然而,由于人为因素,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作为中学生,不仅应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增强保护意识,使自己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怀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能为我们国家、我们生存环境的持续发展,尽自己的责任。

本节课我利用了自己曾收集的祖国众多自然保护区优美图片的优势,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前准备时,通过大屏幕循环交替播放美丽的自然保护区图片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动物被猎杀的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对比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油然而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很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在授课当中,将教学任务用大屏幕显示,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去浏览网站,

进行异步化和个别化的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7.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研究 篇七

1 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 (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 , 又称物种岐异度, 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 生活在一个地球上, 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四个水平, 即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1]。

2 生物多样性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备的食物, 并且为人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原材料 (例如木材、纤维、橡胶等) ;现代农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生物多样性, 利用生物多样性可以防治病虫害;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大部分原材料来自于生物, 它可以维持人民身体健康, 上述所说都是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体现。生物和环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这也是其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与此同时, 生物多样性还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土壤改良、环境净化、水源保持及气候调节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独有的贡献, 这也是其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

3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 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引发了国际上的关注。受威胁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 自然原因诸如火山爆发、陨石撞击地球、气候变化等;人为原因包括狩猎和采集、工业化、人口增长、城市化、农田扩大等。总的来说, 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等是引起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根本原因[2]。

4 保护规划方法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包括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和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就地保护是指对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科学有效的保护规划方法有助于提高就地保护的保护成效。就保护对策/保护行动的制定乃至实施而言, 自然保护区常用的方法包括总体规划和保护区管理计划。本世纪初, 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 中国部与国家林业局和其它政府部门合作, 引进了保护行动规划 (CAP) 。

4.1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一个保护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指导性规则, 制定保护区长期发展目标和纲要, 是管理蓝图, 为依法编制管理计划奠定基础;其内容概括性强, 也相对简单。但是, 其针对威胁因素变化进行调整的灵活性不够。

4.2 管理计划

管理计划的周期一般为5年, 是落实总体规划的阶段性文件, 用来指导自然保护区一定时期内的具体工作, 明确了保护区基本情况、管理措施、现状评价、预算和行动时间表等内容。换言之, 管理计划是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科学性[3]。

4.3 CAP

CAP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而构想和设计, 广泛应用于物种、保护地、生态系统、景观、流域和海域保护等领域;同时它也被尝试进行修改以便用于考古、文化和精神等领域的规划。CAP可应用于制定各种规模和类型的保护规划, 从项目到保护区乃至更大范围。CAP有配套的分析软件, 可以帮助用户将保护对策用在确定的保护对象和影响较大的威胁因子, 并且能够以不断调整和学习的方式评估保护成效[4,5]。

5 结语

目前常用的保护规划方法, 都是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框架。总体规划侧重于要求和内容, 而规划方法/过程不突出。CAP方法具有适应性管理的特点, 能够对威胁因子的变化及时做出响应, 并根据变化对项目进行相应调整, 能很好的弥补这个不足[6]。在一定意义上, CAP是个舶来品, 要想真正在中国得以推广, 需要将其本土化, 可以尝试把他作为编写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 生物多样性.1993, 1 (1) :20-22.

[2]世界资源研究所 (WRI) 等著,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译.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3.

[3]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编写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4]LowG.Landscape-Scale conservation:a practitioner’s guide[R].2003.

[5]王鹏华等.保护行动规划 (CAP) 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 林业调查规划, 2012, 37 (6) :95-99.

8.浅谈语文朗读教学的多样性 篇八

一、注重朗读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一)朗读教学内容选择的多样性

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用来朗读。一般来说,诗歌、散文应多读,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语言精妙之处,又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就課本内容而言,不只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才需要朗读,背诵和朗读之间是不能等同的。朗读的内容应远远超过教材所要求背诵的内容。我们说只要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内涵美、精神美、情感美,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感、思维能力的文章都可选择。像学生们爱读的《读者》、《意林》等书刊中就有许多适合朗读的文章。

当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从头到尾地读,篇幅短小的课文可以整篇朗读;要求某些章节、词语作重点理解,品味或记诵时,可以作部分朗读;还可以选择最喜欢的一段或几段,甚至是几句话反复品读。每个人对文本的感触是不一样的,朗读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荷塘月色》是现代写景散文中的名篇,有的学生喜欢其中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喜欢其中写情的句子;有的学生对其中所引的《采莲赋》情有独钟……那么不妨就让他们去尽情朗读自己的所爱吧。内容的多样性可使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四溢,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

(二)朗读教学形式选择的多样性

单调的朗读不但影响语文课堂的效果,还会让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对朗读,甚至对语文课感到厌倦。这就需要有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

1.教师的范读少不了,学生的朗读更要多样化

常见的有自由朗读、表情朗读、集体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合唱式朗读,交替式朗读等。不同的作品又有不同的朗读方式,各种朗读方式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流于形式忽略内容,就违背了朗读教学的初衷,所以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安排各个环节。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周卫红老师的教学设计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感知作品内容情感采用范读形式,体会作者深沉而炽热的赞美之情,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分别朗读形式。《海燕》分为三个乐章,三位同学每人朗读一个乐章,建立大海变幻的层次感;把握作品内涵,采用逐段精读的形式,揣摩各个形象的象征意义;强化对作品的认识,采用全班合作朗读的形式,动员学生结合三个乐章,分三个小组朗读,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诗最强音,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这样的教学设计灵活多变,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边城》中,有关翠翠和傩送初次相遇的对话让男女生分别朗读,让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去感受少女的娇羞,少男的爽朗,那么还需要老师再过多地分析什么呢?

2.朗读的时间、地点选择的多样性

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在课内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若不向课外延伸拓展,很难形成真正的学习素养。所以朗读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课外的点点滴滴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第二课堂的开辟显得特别有意义,如举办主题班会,朗诵比赛,经典诗文欣赏会,配音比赛,话剧表演等等,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朗读评价的多样性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同的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异,朗读的效果肯定不一样,所以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上不能一锤定音,否则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在朗读中闪现出来的创造性火花。朗读的评价不应单一化,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让评价在朗读教学中收到明显效果。笔者在学生高一阶段组织学生表演话剧《窦娥冤》,通过学生评委评出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表演奖,最佳台词奖,既给了学生积极的评价,又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1.教师的评价要具体,富有变化

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应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特点加以表扬,针对语音、语调、语速、表情、情感等不足之处给予指导,深入感受学生的内心体会,而不是简单的一句“读得好”“读得不错”“有感情”等。这种形式化的评价不能给学生的朗读带来积极的影响。热烈的掌声是对学生最直接的赞扬。如果学生读得确实很棒,不妨奖励他到其他班级朗读,不但对他是个积极的肯定,还能激发其他同学的朗读热情。

2.学生之间积极互评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能在评价中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为其他同学的朗读提供借鉴。学生之间的互评要有教师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评价,提高评价能力。学生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那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经过同学们的一次又一次朗读,一次又一次改正,最后有一位同学在老师的总结评价中读出了那种优越感,张扬,无拘无束,恃宠而骄。这比单单告诉学生王熙凤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课堂要生动多了。

3.重视学生的自评

自评是学生在朗读后对自己朗读的重新审视。让学生以口述的形式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从《雨巷》中读出了彷徨,我还应该再读慢一点。”“我读的《归去来兮辞》虽努力表现了洒脱,但还是缺少了终于回家了的如释重负。”“我的朗读表现出了周朴园的虚伪,可是面对侍萍的心虚还是差了不少。”这样的自评缩小了情感表达和对文本理解的差距。同时学生在对自己的朗读评价中还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完善人格。

二、注重朗读教学方法使用的多样性

(一)不能“以读代讲”

当新课标在各个学段中都提出要重视朗读后,一时朗读之风盛行。朗读教学受到重视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但是,当我们在积极肯定朗读重要性的时候,也要重视朗读教学安排的合理性,不能无所顾忌地夸大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性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了,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我们注重朗读,但不能过于强调“以读代讲”,忽视“讲”的作用,读和讲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适时适当地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讲”应是精讲,要深入浅出,要而不繁,要能对学生起到引导、疏导的作用,达到“盖读一篇,能求名人指点,剖析精微,从而细加审视,则读十可以百”的效果。

(二)朗读教学应和其他教学方法灵活结合

前面提到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用朗读教学法,不可以把什么文章都拿来乱读一气,很多文章不是单靠朗读就能领悟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重视朗读的同时,还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如:串讲法、复述法、讲述法、咨询法、点拨点、比较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只有把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偏离方向。

总之,对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要有正确、深刻、合理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灵活运用朗读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敢放敢收,在朗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9.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篇九

长官镇田庄中学肖松菊

一、创设情境,点燃兴趣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备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我在课堂上会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关注,使他们意识到经过努力可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我会让课堂不缺乏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例如,在讲解无理数时引用希伯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扔进大海的故事;用“道旁李苦”的推理故事引出“反证法”。充分利用故事所具有的非凡吸引力来增强课堂情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大法宝。

二、物为我用,具象演示

数学世界逻辑严密,不易想象。借助模型、实物或多媒体工具,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思维“搭桥铺路”,可以让他们的有限数学领地彼此贯通。例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木条钉成四边形、三角形教具,让学生随意推拉四边形、三角形教具,然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四边定长时,四边形的形状可以改变;三边定长时,三角形的形状无法改变。这可以说明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如此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易于理解。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了空间想象力。

恰当运用教具,除了能向学生直观形象地传授知识外,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也有着奇妙效果。一个严冬的早晨,学生们不解地望着笔者摇着纸扇走进了教室,当大家明白这节课要学习扇形的有关计算时,他们都露出了欣喜的微笑。

三、开展竞赛,寓教于乐

初中生好胜心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比赛性、娱乐性的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引导学生从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开展速算比赛、解方程竞赛„„这样,整节课就会在轻松与激动中度过,学生还会期盼下一节数学课。在每一章节学完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每人出一套试题,交叉考试,设立“优秀奖”“进步奖”,把单一的考试变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交流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奖机会。在教学“合并同类项”这节内容时,我们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课的结尾安排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式练习:每个学生都写出一个单项式,并找到自己的朋友,再试着与之交上好朋友。这节课以游戏的形式结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课堂掀起了小高潮。

数学竞赛游戏将数学问题置于游戏中,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获取成功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不断兴趣。

四、创设疑问,鼓励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创设出一个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梯形中位线定理”教学时,笔者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方法,推导出梯形的中位线,将梯形的中位线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问题。接着,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方法,推导出梯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由于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学生已熟练掌握的旧

知识,在推导出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始终很高。

五、借助实验,培养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借助操作性实验,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获取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边角边公理、角边角公理、边边边公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叠合的操作性实验,探索出公理的结论。又如,在进行“平行线的特征”的教学时,教材给出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得到的一个“静态”的基本图形。笔者在课堂上并没有直接采用这个素材,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说说你的折法。学生在独立思考未果的情况下,笔者给予了恰到好处的点拨,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这一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接着,我又让学生折出一条直线截这两条平行线。此时,课本上的三线八角基本图形就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根据制作的图形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组进行了测量,还有的学生剪下了一个角,把它贴在和它同名的角上,以观察比较它们是否重合,用来验证这两个角的相等关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入数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方法以及思想。

六、变式训练,维持兴奋

变式训练,就是通过将原命题中的条件、结论、形式、内容、图形等作适当变换,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组题,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图一题、一题多变等辨析或逆向运用等方法,对初始题目加以发展变化,从逻辑推理上演绎出几个或一类问题的解法。通过对一类问题的研究,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迅速将相关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网络化,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整式的运算》的教学中,我在讲解平方差公式时不断进行变式,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应变能力不断提高。

学生学习了(a+b)(a-b)=a2-b2后,基本都能掌握。这是学生的实际水平。

学习变式:(2x+y)(2x-y)=(2x)2-(y)2=4x2-y2。通过变式让学生掌握较为复杂情况的处理方法。

学生掌握后,这时已达到潜在水平,也就是新的实际水平。这时,我继续进行变式:(a+b+c)(a+b-c)=[(a +b)+c][(a+b)-c]=(a+b)2-c2=a2+b2+2ab-c

2掌握上述形式后,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此时,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帮助他们发展自我的能力。因此,笔者继续进行变式:(a-b-c)(a+b-c)=____。

通过变式,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达到了新的水平。

因此,教师应立足于课本,精选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充分运用各种变式进行挖掘、延伸和改造,用问题编成变式题进行教学,注重剖析破题思路,优化课堂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充分暴露思维障碍,展示知识的形成、演变过程,提高思维品质和应变能力。变式教学能摆脱“题海”变被动思维为主动自觉的思维,形成“趣学”“乐学”的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课堂教学的践行者,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并不断丰富和转换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点燃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课。

初中学生厌学数学情绪的对策的创新分析

长官镇田庄中学肖松菊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成了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使数学课堂教学一直在狭小的圈子里恶性循环,导致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学习效果欠佳.,学习效率降低,身心甚为疲惫;深感学习数学枯燥乏味,毫无兴趣,进而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情绪.因此,针对学生厌学数学的现象,我们应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一、引导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数学学习压力大,往往表现出对数学缺乏信心,学得好坏毫不在乎.因此,数学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放眼未来,明确学习数学目的,增强克服数学学习中各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产生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愿望,激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数学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努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富有新意且生动活泼.教师可以把一些难于理解数学知识集点成线,连线成面,系统化、条理化,编成顺口溜或口诀,帮助学生理解,便于掌握、记忆和运用;借助投影仪、电视录像和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点数学知识.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两个大小不等的圆的相对运动,从中发现两个圆位置关系的不断变化,仔细观察、发现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进一步调动学生研究发现两圆位置关系的变化与两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自然会学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由此,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从心理上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课业负担过重,不仅使学生身心受到损害,也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受到压抑,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只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救出来,学生个性才会免受扼杀,其特长、爱好、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数学的兴趣、天赋、能力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创新思维勃发,学习数学才会学有所得.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在作业的质和量上做文章,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废止那些重复机械的识记练习,对学习基础不一,厌学程度有别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要视学生数学基础的高低,能力的差异,对作业的质和量作出合理的分层次要求,使之有利于辅后拔尖,促进平衡,发展全体.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质量的评估上,要变“比考分”为“比素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他们充分发挥潜力,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成学生自我调控厌学心理。

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参与度

10.多样性教学方法旅游管理论文 篇十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目标模糊

由于教学的改革以及招生制度的影响,造成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匮乏,职业院校的招生原则是只要愿意上就招收,不看分数。这样的招生标准导致学生的基础差,在上课过程中不认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差甚远,很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产生厌学情绪。从另一方面来讲,很多的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是无奈之举。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加上学校的教学制度叫落后,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很低,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二)师资力量欠缺,质量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是在今几年来踩开始开设的课程,旅游管理的办学历史不是很长。这样的问题就在于,院校在开设该课程之前的试训设施以及师资力量并不高,而且很多的院校专业课程教师严重匮乏,在必不得已的情况下让不是该专业的教师改行,或者聘请刚毕业的大学生任教。长久以来,很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专业知识并不丰富,普遍的缺乏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大大折扣,导致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不足,缺乏学科特色

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的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落后,在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的情况下也无法进行补修,更无法实现教学场地以及教学基地的筹建。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不足,对相关的教学不够重视,甚至将旅游管理专业看作教学的辅助课程。这样就造成了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缺乏创新,还是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的旅游职业素质并不高,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在教学中缺乏和市场的结合。照本宣科,无法实现旅游管理的学科特色。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时刻关注该专业的最新动态,及时地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掌握,以市场为导向,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探索新的办学方式,校企合作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创新举措,在为学校的旅游管理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还让学生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二)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学科特色

应用性强以及综合性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旅游管理的教学目标中,既要实现其行业性,同时还要注意宽泛性。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的培训与讲解,还有注重技能操作与实践。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善管理,精技巧的实用性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快步入社会,适应管理工作。已经掌握的管理知识使学生就、更具竞争力。

(三)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学针对性

我们要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普通的高等院校学生相比较弱,我们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首先要保证大学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来满足学生在高职阶段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需求。其次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其专业的实践性强,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着重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适当安排学生在旅游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以市场竞争为手段,实现教学的内涵发展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数量的追求。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就是将其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使得旅游管理专业逐渐走向有序扩展,实现教学规模的不断增长,突出教学中的学科特色。

三、总结

11.中等职业学校扬琴教学的多样性 篇十一

关键词:扬琴艺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13-01

中等职业学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术型和高素质人才的职业教育学校。现阶段的扬琴教学仅是一对一小课或一对多大课,课程内容主要是学习练习曲和曲目,非常单调。这样的教学形式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扬琴演奏者和扬琴教育者。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中职扬琴教育重点是独奏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基本练习、练习曲、乐曲等方面,忽视了重奏、伴奏、调音的教学。笔者认为需要将这些内容加入到现在的教学内容中。

一、重奏教学

教学中重奏的训练不但能让学生掌握演奏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而最为关键的是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扬琴重奏的作品对于扬琴艺术的发展、创新都有着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有很多扬琴重奏作品集供学生们学习使用,如刘月宁教授编著的《茉莉芬芳扬琴重奏曲集系列》、李玲玲教授编著的《蝶梦飞竹重奏曲集》等专为扬琴重奏出版的曲集专著,还有《西部恰尔达什舞曲》、《别港》等重奏作品。有众多优秀扬琴重奏作品的支持,为重奏教学创造了条件。

扬琴重奏需要演奏者在掌握丰富演奏技巧的同时,对音乐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可以重点把握音色、节奏和力度等方面,只有这样,才可以演奏出真挚动人的音乐作品。

首先,在处理音色时,演奏者需要明确力度、音区、作品内容甚至是演奏者自身的素养。所以,在扬琴演奏时不能过分追求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而应对扬琴的演奏技巧和扬琴音色的特点加以充分地利用,使音乐内涵得到更好的表达,丰富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其次,在把握演奏力度时,演奏者需要在理解乐曲内涵的基础上对自身演奏的表现程度进行思考,处理好各个声部的力度关系,平衡整个乐队,将自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演奏鲜明,从而更好地吸引聆听者的注意力。再次,节奏是音乐的组成部分,对音乐演奏十分重要。演奏者在进行扬琴重奏时不但要注意对自身节奏加以控制,保证自身演奏和曲子契合,还要保证自身演奏和整个乐队的演奏契合。要明确重奏是若干人的合作,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节奏得到及时修正,使自己的错误得到及时补救,聆听合作者的节奏,才能保证音乐作品取得良好的效果。第四,情感与合作的掌握。要想成功演出扬琴重奏,默契的团队合作和情感的完美表达是不可或缺的。即使个人演奏水平会对演奏效果产生影响,但若演奏团队可以优势互补、互相配合,也一定会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

二、伴奏和调音教学

扬琴伴奏和调音一直都是演奏者们遇到的最多、最难的问题,中职学校是培养实际运用型人才的学校,更有必要开设这样的课堂。

首先,在中职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中加入伴奏、调音教学的内容,在中高年级中分步开展教学,如: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先开展有谱的伴奏教学,请竹笛、二胡和唢呐等专业学生配合,第四年开始进行灵活的无伴奏谱教学。同时,在二年级时加入调音课堂,初步让学生学会使用校音器,一学期后,将校音器丢弃,用耳朵听来调音。其次,扬琴的即兴伴奏应在学生熟练掌握扬琴合奏、有谱伴奏的基础上才可以开展,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单音、双音、轮音、琶音、分解和弦及加花变奏等技法。最后,必须在学生的期末考试中将学生伴奏打分这一环节加入,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激励,也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平台。

三、实践课堂

学生演奏水平的发挥和舞台经验是密切相关的,而舞台经验又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来获取。实践有课堂实践与舞台实践之分,扬琴专业学生一方面实践课堂上要靠教师的现场指导和训练,另一方面又要依靠课外大量的舞台演出来加强锻炼。但以往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器乐伴奏、重奏及合奏等课程,教师在上专业小课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对这一领域的内容很少涉及,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日常教学中除了上课和考试之外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训练和演出。并且扬琴由于其自身音色、音量和演奏方式的特殊性,在器乐合奏中会受限于乐队编制,仅有个别学生才有参加排练和演出的机会,多数学生属于编外人员或后补队员。经验是可贵的,实践机会少,自然就不会获得较多的经验,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怯场心理,闭门自娱自乐还不错,一旦登台就会紧张,甚至失控,不能完美地表现出所学的知识,造成演出效果不佳。

在教学活动中,可每月安排一次实践课,在舞台演奏重奏和独奏并邀请其他专业学生,为他们伴奏。教师为学生提供好的曲目,参加每年的新年晚会。

中等职业学校的扬琴教学在整个扬琴教学的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不仅需要教师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敢于在实践中探索,更要博采众长,有效借鉴其他艺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扬琴教学中投入饱满的热情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涵、转变教学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扬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陈 舒.高师扬琴选修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5(03):75-76.

1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篇十二

本文拟提取出不同DNA序列的平均互信息AMI作为特征参数, 通过统计学对其进行聚类, 从而得到它们的进化关系。此种方法没有对序列的排列进行分析对比, 计算简单且速度较快, 对大量数据的处理非常方便且准确率较高。

一、理论与方法

1. 平均互信息AMI

DNA序列为4种核苷酸A、C、G、T的集合, 如果固定X在基因序列上的某一位置, 则Y为X下游方向间隔k个位置的核苷酸。p (X) 和p (Y) 是核苷酸为X和Y的概率。其中表示nk (X, Y) 前一个核苷酸为X, 下游方向间隔k个位置为Y的组合的个数, 这样pk (X, Y) 就表示X和Y间隔为k的联合分布概率。当k=0时, 就表示了紧邻二联体核苷酸的概率, k=1时表示次紧邻二联体核苷酸的分布率[1]。

根据上述算法, 我们可以计算出基因序列的平均互信息[2] (AMI) :Ik, 不同的k值对应不同的Ik, 对于每一个基因组, 我们都能够得到一组向量I0, I1, I2, …, Ik, 不同的基因序列, 我们则可以得到不同的向量Ik, Jk, Lk…。

2. 相关系数

在本文中我们选择的是pearson相关系数, 它能反映两个数据集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这是一个范围在[-1, +1]之间的数值, 若相关系数为+1, 表示两个数据集合之间呈现完美的正线性相关;若相关系数为-1, 则表示量数据集之间是负线性相关;若相关系数为0, 则表示两组数据之间没有线性相关性。

3. 距离计算

根据相关系数, 我们定义两种基因的AMI之间的距离为:DIJ=1-CIJ。通过计算的距离可以看出各个物种与自己的距离为0, 与其他物种的距离则根据进化关系的远近而不同。

4. 聚类分析

通过计算不同物种两两之间的AMI距离, 可以得到一个距离矩阵。对于这个距离, 选用“ward”法即离差平方的方法进行聚类[3]。

二、数据与计算

1.64种脊椎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4]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的能量发生器并编码一些RNA与蛋白质。线粒体编码与细胞器翻译有关的r RNAs与t RNAs, 大部分由核编码, 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给细胞器。所以线粒体的基因组结构、多样性以及进化受到广泛的研究。

本文选取的数据为从NCBI (http://www.ncbi.nlm.nih.gov) 网站获取的线粒体DNA完全基因组, 共64种线粒体完全基因组。脊椎动物线粒体长度比较统一, 大约为17000个核苷酸左右。这64种脊椎动物主要包括了哺乳类 (Mammalia) 、鱼类 (Fish) 和初龙下纲 (Archosauria) 三类。

2. 数据计算

对于这64种线粒体基因组, 首先提取各自序列的AMI的值, 对于k值大小的选取, 通过选取不同的值, 我们认为取0到500是比较合适的。这样, 每种生物就得到一个向量, 共有501个分量。对于这64种生物的AMI向量, 计算相关系数得到距离, 两两相比较距离得到一个距离矩阵, 对距离矩阵通过ward法聚类, 最后得到与生物遗传学相近似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罗辽复.生命进化的物理观[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68—183.

[2]Mark Bauer, Sheldon M Schuster, Khalid Sayood.The Average Mutual Information Profile as a Genomic Signature[J].BMC Bioinformatics, 2008 (01) .

[3]张楚润.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13.《多样的动物》教学反思 篇十三

在安排个小组的任务后,各个小组分别进行观察自己携带的动物。在观察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忘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记录。学生进行学习观察需要进行分工。这样能够更好的锻炼他们的协作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这个小组合作分工的工作,在实验前一定让学生进行,这样能够使学生准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样去干。

在各个小组进行观察的时候,有的小组观察的快,就指导学生特别是记录的学生,讲自己的全组的发现进行记录,这样学生能够进行查缺补漏,而且真正达到了学生的发现的资源共享。我想这样一步是在学生学习,观察,实验结束后必须的,这样通过分享发现,分析现象,得出全组的结论。这样回报才是全组的结论。,才据有代表性。

14.《丰富多样的情绪》教学反思 篇十四

二、多媒体技术使教师的一些教学设计得以很好的贯彻。特别是可以很好的在网上收集资源,投影给学生去分析,去感悟。所以我觉得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使现代教学正发生着技术上的革命,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运用和把握。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扩大教学的容量,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愉快教学的理念能真正渗透到课堂,从而作到使教学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三、对于这节课,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

1、上完课,第一感觉还是觉得老师说的话有点多,不够精炼。

2、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尽管教师设计了几个活动,结合材料提出几个思考的问题,但活跃的也只是部分学生。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当中。如何设计才能更好的`使课堂照顾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思考、大胆讨论,回答问题呢?这是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15.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篇十五

通过调动求智欲来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意向, 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一堂课开始的时候, 学生的精神还处于兴奋阶段, 人虽进了课堂, 心里往往还想着课间的活动, 这时老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连串有吸引力的问题, 把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及时引导到课堂上来。如: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节课。一上课, 我让同学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然后问学生:“你们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学生会说有“三个角”、“三条边”等, 我再问“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后答不出来时, 就要求学生量出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告诉我, 我迅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并把这些度数写到黑板上, 让学生积极动手, 试试真假。结果老师多次、准确、迅速地判断, 使学生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于是我就趁机因势利导, 让学生把黑板上所写的每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相加, 最后均得出为180°的结果。然后再引导学生按照教材安排的内容进行学习。最后, 由老师说出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 让学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并画图进行进一步检验, 进一步掌握这一知识点, 加深记忆。

这样, 便使学生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动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调动学生的手、脑、耳、眼、口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使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如:教学“分类”这节课时, 为了研究分类的标准, 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物品 (颜色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相同的生活中的物品) , 并说说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这时同学们积极动手。第一组结果:袋里的物品大小不同;第二组结果:通过摸一摸、看一看, 发现物品形状不同;第三组结果:物品有红的、有绿的、有白的、颜色不同……同学们通过动手, 找出了物品的特点, 分类的标准也就有了。

通过实践操作,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面, 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发现规律, 归纳结论,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合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创设例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它源于生活, 又作用于生活。而现行教材中的一些例题背景较为平淡、枯燥, 缺乏浓厚的生活气息。大部分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表现得很被动, 不易掌握。如果对其大胆创新, 赋予学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 通过把所授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则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 我把例题的背景更改为本班学生。让学生说出本班男生、女生人数。这时老师说:“根据这些信息, 我们有什么问题吗?”因为这是学生身边的问题, 所以他们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只见他们互相交流、讨论, 个个跃跃欲试。生1说:“我想知道男生是女生的几倍?”生2说:“我想知道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从同学们大胆、踊跃的提问, 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这样就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确保整个课堂在一个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由此看来, 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注重多维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 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闪光点。所以, 我经常通过不断的鼓励和肯定来使学生牢固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从而调动学生对自己所讲授的课堂的兴趣。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 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单位“1”, 全班有3名学生没有找对, 这时我并没有去批评、指责他们, 而是从不同方面肯定了他们。比如:“生1对自己很自信, 大家应学习他这种自信的学习态度”。“生2回答问题声音宏亮, 让大家听得很清楚”。“生3虽然没找对, 但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说明他肯动脑筋, 学习的积极性高”。这些学生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但他们却锻炼了自己, 看到了自己的优点, 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提高了学习的热情, 增强了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勇气, 学习兴趣倍增。

因此,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多维评价, 争取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怀, 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中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在使人成功地掌握知识的同时, 也培养了全面细致的观察力, 提高了敏锐灵活的思考力, 发展了丰富的想象力。所以, 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 促使学生顽强拼搏, 努力学习。学生如果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学习就主动, 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反之, 学习就被动, 学习效果也不明显。只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课堂教学多样性, 使学生常学常新, 不再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 不再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就能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引导和参与作用, 不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接纳和掌握运用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6.物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多样性研究 篇十六

1 物理教学对能力培养多样性的启示

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物理实验和数理逻辑为核心的教学,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以培养传统能力为核心的,导致大多数学生发展片面、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形式多样性的呈现,学生的能力也应与之相适应.如今的物理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发布问题以寻求答案.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就体现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努力发展学生的每一种优势能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弱势能力,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展.

2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多样性的可行性

培养能力多样性强调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优势经验为主,抓住物理教学中的多个切入点,从学生的优势能力出发,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理解的目的,以此来带动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对物理实验比较感兴趣,对其中的物理现象的观察特别专注,喜欢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仪器的改进、进行物理作品的小制作;有的学生特别擅长做证明题,有的学生却擅长解物理计算题;有的学生喜欢研究物理规律发展史的知识,对物理发展的历史人物很感兴趣;有的学生特别喜欢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等等.这一切现象说明,学生不同的能力类型在物理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中学物理教学中,无论是经典物理还是近代物理,都蕴含着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素材,为利用物理教学来培养学生能力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因此,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多样性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并能将这种能力反哺到物理学习中,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也为教师的物理教学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3 物理教学中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3.1 物理教学中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

数理逻辑能力在物理学习中表现为物理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包括分析、证明、归纳、分类、比较、综合、演绎、假说等,其核心是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物理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而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因此,要在物理教学中有培养数理逻辑能力的意识,就要挖掘物理教学中逻辑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思维加工和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例如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来研究物体受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时,我们通过力和加速度的逻辑关系演绎推理物体的一系列运动的表达形式,并计算运动过程所涉及的物理参量.这一教学过程可以很好的用以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根据这一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3.2 物理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能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物理定理、物理定律、物理单位及物理实验仪器的符号等,特别是顺利规范的表达物理规律和物理过程,与他人交流物理学习结果.这是物理学习中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表现.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利用课堂教学的规范、准确、流畅,通过教师引导提问来为在物理教学中提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供环境.另外,还可以通过写实验报告、写物理中的小科技论文、写调查报告的形式,创设写的环境,以此来督促学生广泛阅读,积极倾听和表达.

现实教学中,物理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的描述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例如,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中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的准确表达,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很好机会,并且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在严密的逻辑思维下叙述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步骤,对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通过物理教学可以很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之严密、规范、准确.

3.3 物理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把蕴含于物理实验目的和物理实验设计的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的动手操作实施于物理实践活动中.将物理理论转化于实践,可以使学生将获得的物理知识进行内化处理,从而长久地保持记忆,深化理解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创设制作实验的环境,并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达到预想目的.教学中,对于这一过程,教师需让学生亲自测量、亲自设计、亲自创造、亲自动手,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真实的实验是具体的实践活动,物理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不能仅依靠教师的教授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得以发展.另外,在实际动手操作和汇报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4 物理教学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的表情、话语、动作手势的敏感程度,及觉察、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并作出适当的反应,与他人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等.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方面,对于物理教学也是如此.为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要创设互动的、和谐的教学环境,精心设计对话话题,使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传统的物理教学一般是把课堂组织的滴水不漏,把课讲的完美无缺.但这种教学风格让学生无疑可质,无问可寻,整个课堂就是听和记.这样教学结果就是学生听的懂,不会做又不会问,走进死胡同.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创建师生和生生之间共同交流和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一下泰勒,泰勒是杨振宁博士的导师,被誉为氢弹之父.当年泰勒科研工作十分繁忙,还在芝加哥大学兼课,经常来不及备课就匆匆走上课堂.这样难免“挂黑板”,好在他没有大科学家的样子,每每陷入困境时,泰勒就虚心请教学生,共同切磋来解决问题.杨振宁时常回忆那样的课堂情景说,那样的课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受益匪浅.在物理课堂上,我们也可以故意“示错”,培养学生怀疑权威的意识,“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一个错解比一个完美的正解更具教学意义,它能鼓动学生提问的情绪,使得学生喜欢问问题.这样的师生和生生交流可以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5 物理教学中自我反省能力的培养

自我反省是在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自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自身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物理学习中的自我反省能表现在:了解物理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状态,清楚知道自己的物理学习潜能.基于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偏差,并鼓励学生改进,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型学习中的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写自我反思日记、学习笔记、试卷分析及自我学习方法归纳等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

现实的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是学生自我反省能力发展的动力,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不断的对以往的知识和问题进行反思和深挖,为学生自我反省能力的发展进行感化和熏陶.

上一篇:勾股定理2教学反思下一篇:幸福的眼泪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