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2024-09-01

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精选10篇)

1.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篇一

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的延伸,是巩固城市建设成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县以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重点,以“整脏治乱”工作为切入点,不断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也日益增多,城市管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近期,我们组织人员对我县城市管理工作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县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县在城市规模扩张方面成效明显,但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老城区历史欠帐较多,建设滞后,还属于小城小规模,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城市管理的质量。一是市政设施不够完善。老城区道路狭窄,城区公共绿地少,绿化率较低;垃圾中转站和投放点欠缺,公厕数量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手段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农贸市场数量不多,布局不尽合理,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二是各类专业经营场所硬件设施不完备。一些维修店、作业加工店、服务洗车店、废品收购站等不符合营业前置条件,如室内无场地占道经营作业,洗车店不设沉淀池,污水直接排放下水道或河道,餐饮店达不到前堂后店要求,油烟未经处理自然排放等等。三是部分住宅小区内部功能不全,车库、停车场、垃圾池等必须设施配套不足,影响了居民生活。

(二)市容秩序比较混乱。一是占道经营现象严重。目前,县城主次干道均存在流动摊、店外摊占道经营,占道修车、洗车、作业加工等现象。部分专业市场内部管理不到位,不少经营户在市场外围摆摊或游动占道经营。二是交通秩序管理不规范。机动车辆乱停乱靠、乱上人行道,行人不遵守交规,随意横穿马路等现象十分普遍。三是广告设置随意性大。一些商家在部分路段随意悬挂广告牌,或在店铺门前占道摆放招牌,乱贴乱画、非法小广告等城市“牛皮癣”还未彻底根治。

(三)市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部分居民特别是沿街住户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排放污水,临街商户、饮食店存在门前乱扔乱堆垃圾现象;建筑施工车辆轮胎带土运输,撒漏时有发生;部分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清扫保洁不落实,存在卫生死角。

(四)违章建筑问题突出。一些居民私自圈地建房,不仅破坏城市规划,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少数居民在屋顶违章搭盖加层,影响了建筑物整体景观。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城市管理观念落后,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对城市管理的内涵理解片面,认为城市管理就是一般意义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日常管理,是维护城市规划建设功能不异化的手段,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观念较重。特别是当前城市规模加速扩张,各级愈来愈重视建设的速度,强调建设的效率,而对城市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城市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城市管理面临难以调和的矛盾。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县就业再就业形势还比较严峻,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没有找到固定工作时,大多以各种低层次的生产方式谋生,例如摆摊设点、修理、开小餐馆等等,这些经营活动往往是滋生违规违章现象的“温床”。当前,这些弱势群体是城市管理的难点和焦点,有关部门既要以人为本,又要严格执法;既要维护社会稳定,又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得城市管理面临难以调和的矛盾,处于两难的境地。

(三)城市管理体制不顺,长效管理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建设、公安、工商、交通、卫生、环保、民政等多个部门。长期以来,由于权责不清、各自为政、执法交叉,极易出现重复管理和管理真空,致使部分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久拖不治,或久治不愈。同时,一些相关职能部门还存在“城市管理是城管部门的事,管理好坏与自己无关”的思想,难以形成管理合力。

(四)城市管理法规不完善,行政执法手段受到限制。目前,对城市管理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实体法出台,只限于一些条例或地方制定的规章、办法。而且,有的法规规章条款标准不明确,对某些行为只有禁止性条款,没有详细处罚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城市管理的实践中,有许多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的行为,因为在治理方面缺乏法规依据,使管理者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导致许多违章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查处,影响了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市民城市意识比较淡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目前,我县对市民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还很不够,市民爱护城市、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还很淡薄,乱丢、乱吐、乱停、乱放、乱倒、乱搭、乱建的现象还十分突出,人为破坏、盗窃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一方面,市民对城市管理提出了高要求,希望城市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而另一方面,当城市管理与个人利益出现矛盾时,市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就会下降,公共意识往往被抛在一边。

三、加强我县城市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城市管理理念。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创新城市管理理念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强化“三项职能”,实现思维的“三个转变”。一是要强化调控职能,立足打基础、管长远,由侧重于管人、管事、管物转为更加重视改善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城市管理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思维转变。二是要强化服务职能,一切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实现城市管理从效益至上向服务至上的思维转变。三是要强化监督职能,健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执法监督体系,不断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实现城市管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二)统筹规划,完善设施,大力夯实城市管理基础。要坚持以规划为纲,把城市管理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实行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从源头加强城市管理。同时,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规划,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一是加强环卫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要加快垃圾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垃圾收容器及公厕的规划布点与配建步伐,提高环卫保洁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停车场的规划与建设。要着眼城市长远发展,合理布局城区停车场,老城区要适度开辟,新区要预留空间,缓解城区交通管理与停车压力。三是加强行业市场的规划与建设。要将农贸市场、旧货交易市场、洗车场、机动车修理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本着“管理优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批实施,打造分类合理、特色鲜明、统一管理、集中经营的各类专业市场。

(三)盘活资源,市场运作,切实突破城市管理资金瓶颈。要加大经营城市力度,转变城市资源管理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城市管理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投资主体要实现多元化。政府要由城市管理的直接投资者转变为引导投资者,通过制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市管理活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二是城市资源要实现商品化。将无形资产有形化,推行街道广告经营权、公共设施冠名权、出租车经营权、公共汽车线路和站台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的转让、拍卖和租赁,使其进入营运状态,拓宽城市管理筹资渠道。三是城市管理要实现企业化。进一步转变“政府包揽、垄断经营”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将政府部门经营性职能转由中介组织承担,开放作业市场,对城市管理养护作业等项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达到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的目的。

(四)整合力量,健全网络,着力创建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而非行业管理的工作,需要协调配合,整合资源和力量,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为此,应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建立职责明确、有统有分、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顺利开展“迎接奥运圣火传递、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我县成立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领导小组,可以此为基础,成立县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常设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审议和决定全县城市管理综合性规划、工作计划和有关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二是健全基层网络。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社区作用,合理下放城市管理权限,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社区主抓的城市管理模式。三是推行综合执法。要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宏观决策作用,进一步统筹相关部门职责,把由建设、公安、工商、环保、卫生、交通等部门负责的基本卫生、基本秩序管理工作,与城管执法队伍负责的违规违法查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单一的城管执法转向综合执法服务,解决城市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的问题,为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提供体制保障。

(五)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依法治理是城市管理的关键,也是城市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建章立制,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规体系。要针对城市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城市管理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工作,由县人大或县政府出台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城市户外广告管理等方面的办法,健全城市管理制度,使城市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依法行政,增强城市管理执法的规范性。要建立健全案件受理制度、错案追究制度、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规定,规范办案程序,确保城市管理执法行为合法、适当、有效。三是要文明执法,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文明意识。

(六)强化措施,标本兼治,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注重突击整治与长效管理的有机结合,标本兼治地抓好城市管理。一是建立城市环境集中整治制度。对城市环境特别是脏、乱、差等重点、难点问题,要坚持齐抓共管,集中整治。当前,要突出抓好以流动摊点、占道经营、乱停乱放、违章建筑、“牛皮癣”等为主的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二是建立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度。要实行城市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城市管理工作纳入乡镇和县直各相关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范畴,严格结帐。同时,对具体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兑现奖惩,消除管理真空和死角。三是完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根据城市管理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建立操作性强的考评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城市管理绩效进行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

(七)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积极营造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氛围。市民是城市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城市管理的受益者,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管理好城市。一是要深入宣传发动。出台《市民文明守则》,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以及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等手段,教育和动员广大市民,切实增强城市管理理念和责任意识,提高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主动性和实际能力。二是要强化政务公开。对城市管理中的重大决策和举措,要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通过开辟城市管理专栏、专题和热线等形式,加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沟通,保障市民对城市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积极开展“城管服务进社区”、“城管小卫士”和“城管志愿者”等活动,打造城管与市民互动的平台。三是要严格监管。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建立健全行风监督评议制度,建立城市管理领导热线电话和接待日制度,畅通监督投诉渠道,切实加强社会对城市管理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监督。坚持严管重罚和宣传教育并重,尤其是对一些重点难点领域和重点人员,要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违规违章行为从重处理,增加违法成本,突出警示作用。

2.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篇二

1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漳平耕地少, 农业生产规模较小, 但生态多样性好, 作物类型繁多, 产品种类非常丰富, 并且出产过一些远近闻名的地方特色农产品, 如“过山香”大米、全国名贵“青仁乌”大豆、漂洋过海的水仙茶、芦芝桂花柚、永福水蜜桃等。近年来, 漳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茶叶、蔬菜、食用菌、水果等山区农业经济作物, 特色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1.1 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

漳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完善农业支撑保障, 促进各主导产业的稳步发展。2013年, 茶、菜、菌、果四大产业产值合计16.15亿元, 比2010年8.93亿元增加7.22亿元, 占农业种植业产值的比重由69.8%提高到74.8%, 增5个百分点。

茶叶产业是政府推动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农业产业, 经过提内质、扩规模, 努力打造茶叶品牌, 使产业不断壮大。全市拥有福建省级茶叶龙头企业2家, 龙岩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9家, 涉茶人员超过7.5万人, 建成了台品、鸿鼎、尚顺、岳山、仙汇、九鹏、南星、昌名、戴云山茶业等一批先进的茶厂和标准化生态茶园。目前, 1 000多家加工企业中, 规模2 000万元以上企业28家, 百万以上企业56家, 50万以上企业89家, 共同引领和带动全市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以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铁观音三大茶品为主的茶园面积已达10.48万亩, 乌龙茶制品产量9 323t, 毛茶产值达6.58亿元, 跃居五大主导产业之首。

蔬菜全年复种面积13.25万亩, 总产25.31万t, 产值4.20亿元, 占种植业产值的19.4%。除了四季时令蔬菜生产, 漳平在低海拔地区发展春提前和秋延后蔬菜生产, 在永福、吾祠等乡镇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 弥补市场空缺, 提高产业效益。龙头企业有福建龙泰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越丰农产品有限公司等。

园林水果种植面积7.91万亩, 产量5.45万t, 产值1.08亿元。以柑桔类水果为主, 种植面积达4.52万亩, 产量3.01万t。漳平芦柑成熟期比闽南一带早, 品质优良, 优势突出。近年来, 三月桃、四月李面积有所扩大, “以螨治螨”等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使果品达到无公害要求。

全年食用菌鲜品产量6.22万t, 产值4.29亿元, 占种植业产值的19.9%。主要品种是香菇、毛木耳。其它品种如凤尾菇、蘑菇、金针菇、草菇等菌种亦有一定数量。为缓解菌林发展的矛盾, 正在探索用菌草、作物秸秆、竹木加工副产品作为代替原料的生产方式和配套技术。

1.2 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现代茶园建设中, 先后争取了龙岩市百亩连片开发、福建省现代茶业生产发展、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等项目, 实施标准化生态茶园开发、品种改良、加工厂房标准化建设。建设高效、安全生态茶园3.14万亩, 节水喷灌设施受益面积3.8万亩, 茶叶初制厂清洁化改造33家。

目前, 果蔬生产基地已建成各类大棚设施面积400余亩。其中, 规划新建两个智能化水平较高的设施农业示范园, 一是依托厚福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水肥一体化”标准示范园, 规划面积100亩, 目前建成启用25亩, 生产草莓、番茄、辣椒等;二是依托金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智能钢架大棚果蔬无土栽培示范基地 (为漳平闽台高优农业合作项目之一) , 在南洋镇暖洲村规划建设110亩, 已建成投产12亩, 主要利用无土基质或水耕生产鲜食番茄———秋香果、叶莴苣等无公害果蔬。

漳平高度重视农业“三品一标”认证与标准化应用工作。组织标准化工作人员紧紧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指导龙头企业业主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年检、续展和复查换证工作。同时, 深入生产企业检查生产档案记录和包装标识规范化使用情况, 强化“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的产品检测和监督管理。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地理标志资源普查工作, 进一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 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市共有2家企业、6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9家企业、9个产品拥有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2家企业、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漳平水仙茶、漳平青仁乌豆先后经农业部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

几年来, 先后制 (修) 订《漳平水仙茶》等5项福建省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实施规范》、《漳平青仁乌豆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等27项漳平市农业标准和规范, 推动双和蔬菜专业合作社、西园乡蔬菜协会、南洋茶叶协会、吾祠蔬菜经营部等单位制定实施企业标准9个。蔬菜标准化开展最早, “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实施规范”于1994年发布后, 历经2000年和2008年两次修订。而茶产业标准化步伐大, 2006年在南洋乡实施“漳平水仙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省级) ”建设, 2008年列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国标委农[2008]9号文件) 。2008在永福镇实施“永福高山茶标准化示范区 (省级) ”建设。2009年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1.3 品牌打造彰显漳平特色

市场需求的拉动, 行政与技术力量的支持, 加上农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发, 永福镇发展为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台湾高山茶生产加工基地、名优花卉基地;南洋镇发展为“水仙茶之乡”, 吾祠乡出产的“厚德”萝卜注册了福建省著名商标, 漳平水仙茶、漳平青仁乌豆先后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

市政府鼓励、支持企业或团体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商标, 组织特色农产品进入各类大型展馆, 举办茶事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 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其中, 茶产业注册商标44个, 有机认证企业4家、绿色认证企业4家、无公害认证企业10家、QS认证企业27家, 获得品牌25个。漳平相继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绿色原料 (茶叶) 生产基地”、“全国乌龙茶 (永福高山茶) 加工示范基地”、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等荣誉称号, “漳平水仙茶”集体商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为中国驰名商标。

1.4 体系保障有力

漳平多措并举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广泛宣传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积极为农民群众和农业产业业主开展土地流转服务, 指导并扶持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及产业带头人创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引导发展“一村一品”, 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大力推行设施农业、标准农业, 努力提高漳平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大。近年来, 漳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 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倾力支持山区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先后争取了龙岩市百亩连片开发、福建省现代茶业生产发展、设施农业建设等项目, 依托台品、鸿鼎、大用、金禾等一批龙头企业稳步实施茶园、茶厂和蔬菜基地的标准化、设施化建设。政府对茶产业的发展更是倾力支持, 先后出台了《漳平市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漳委[2004]35号) 、《漳平市2004-2005年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漳政综[2004]49号) 和《加快品牌建设的若干意见》 (漳政[2008]78号) 、《漳平市水仙茶与永福高山茶品牌打造运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漳茶领[2008]2号) 、《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漳政办[2010]89号) 、《关于印发推进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漳政综[2013]41号) 、《漳平市茶产业“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茶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优化了发展环境, 进一步明确了茶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标准和保障措施, 极大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科技服务网络健全。目前全市已形成完善的市、乡、村三级科技网络, 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 600多人, 其中教授级高级农艺师1人, 高级农艺师14人, 农艺师56人, 助理农艺师70人, 高级评茶员88人, 中级评茶员138人, 现有茶艺师47人 (其中, 高级茶艺师28人) , 茶艺小组116人, 涉农技术员千余人。

重抓土地流转, 促进规模化经营。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8.42万亩, 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45.2%。涉及农户2.72万户, 占全市总农户数的38.8%。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498家, 注册资金共2.34亿元。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20家, 注册资金2亿多元, 整体发展势头良好的入户社员达8 473户, 带动户数2.44万户。经调查, 目前全市具备“一村一品”专业乡镇有2个, 具备“一村一品”专业村有46个, 涉及的产业有茶叶、毛竹、食用菌、蔬菜、畜牧等。其中, 永福镇龙车村列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南洋乡为全国第三批“一村一品”示范乡镇。

2 存在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山区耕地多为山垅田、梯田, 田坎高, 地块小, 形状不规则,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差, 且不易维护, 不利于集约化经营、设施化生产、机械化操作。因此, 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 设施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防灾减灾能力差。

2.2 标准化力度有待加强

相对于茶叶产业, 漳平市果蔬生产规模大、品种多, 且实施“三品一标”也较早。但龙头企业少, 集约化程度低, 标准化进展慢、品种少、覆盖面小。

2.3 农产品加工依然滞后

目前, 农产品加工率依然较低, 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特色产品生产规模偏小, 基地分散, 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低, 名牌产品少, 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加工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落后;三是产、加、销环节结合不紧密, 农产品加工业滞后于市场需求及消费结构的变化, 粗加工产品多, 精加工产品少, 高档产品生产能力差。

2.4 农业投入依然不足

农业比较效益长期偏低, 农业自身积累不足, 需要国家财政的扶持和其它资金的投入。然而, 基层财政仍然困难, 农业投入少。同时,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 自然、疫病和市场的风险大, 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农业项目融资困难。

2.5 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特别是土地流转、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等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服务力量不足。

3 特色产业升级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十二五”现代农业规划目标和漳平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精神, 进一步强化政策激励、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 创新服务, 重点支持果、茶、菜、菌等漳平特色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扶持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等相关产业, 优化特色产业结构, 扩大规模, 增强优势, 提高市场竞争力。

3.1 大力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集约化经营

以实施国家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县为契机,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的基础上, 着力培育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 创新各种经营方式。

加快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对土地流转机构进行定编、定员、定岗, 建立市、乡农村土地流转的信息化系统, 以利于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与管理。对于有土地流转意向或达成协议的农户, 免费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政策咨询以及土地流转合同、鉴证等“一条龙”快捷服务。政府出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扶持政策, 对连片规模在30亩、50亩、100亩以上的, 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助。设立专项资金, 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扶持导向作用, 带动和引导土地流转的种植方向及规模经营。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打好坚实基础。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的培训宣传力度,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

3.2 健全政策激励和投入机制, 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升级

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投入机制, 加大对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投入。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财政支出重点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 积极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特色农业开发。加大财政对高成本、高风险涉农信贷产品的财政资金补助力度, 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拓展支农业务。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大力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 发展特色产业。

3.3 突出强化科技支撑, 提高农业特色产业整体水平

漳平青仁乌豆、西园小花生、永福水蜜桃、芦芝桂花柚等特色产品要借鉴漳平水仙茶的发展方式, 做好良种提纯、繁育和品种资源保护工作, 开发原生态种植加工基地, 研究推广配套技术, 制定实施相关标准, 打造特色品牌, 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进行开发, 带动一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 根据漳平的生态条件和区位优势继续引进、示范和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新品种、新技术, 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 推广适宜山区农业的机械设备和现代化设施。加大本市农业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 引进台湾果蔬企业来漳平投资发展精致农业、特色农业。充分利用大型交流平台做好农业技术成果与企业、农户对接,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产业领头人参观各类大型农业科技博览会、农产品展览会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激发他们开发特色农业的智慧。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 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漳平果蔬生产规模大、品种多, 但由于龙头企业少, 集约化程度低, 实施标准化的品种少、覆盖面小、进展慢。要改变这一现状, 必须加紧引进象金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那样具有先进发展理念, 拥有先进生产技术的果蔬企业来漳平发展有机果蔬产业。依托这些龙头企业制定实施一批果蔬生产加工标准, 不断打造具有漳平特色和优势的“绿色生态产业链”。

3.4 健全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方式

认真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进一步深化体系改革, 完善工作机制、夯实人才队伍、提升服务水平、强化财力保障。强化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公益性推广与多元化推广服务、补助项目与高产创建等其他推广类项目的结合, 搭建农业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多元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和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服务平台。优先支持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新机制和新模式的地方, 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示范网络, 打通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通道。从全市实际出发, 确定主导产业, 再根据主导产业每年遴选若干个主导品种和若干项主推技术, 成立由各专业骨干组成的农技推广专家组, 组建市、乡农技指导员队伍, 遴选3~5个试验示范基地、若干所农民田间学校和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户。通过充分发挥体系的服务职能, 有效提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进村入户率。加强土肥监测、苗情监测和病虫监测体系建设, 把农情监测面从粮食作物 (以水稻为主) 扩大覆盖到四大特色作物。

3.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篇三

【关键词】 绿色农业经济 对策

在2003年10月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主办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后,得到了与会代表和亚太经社理事会官员的广泛赞同。引起广泛关注,因而促成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基于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归属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范畴,同时它又是传统农业经济的一种创新,是冲破传统农业经济藩篱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式。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和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细致研究当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症结,才能够扬长避短地探索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发布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发布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上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土地资源利用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面积大幅锐减,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217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1.38×667)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流失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设置了客观环境障碍,土地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基础载体,怎样充分利用好仅有的耕地,是摆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战略面前的一道天堑。

2.2市场能力适应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t,比上年增长0.4%;2010年全国粮食总產量为54641万t,比上年增加1559万t,增产2.9%。尽管在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化耕作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但农业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农业生产效益并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生产成本高而品质不高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低价农产品的需求。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途径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农业经济实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关键环节。

2.3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无序经营,在这种模式的主导下,农户势必以自身效益最大化来使用土地资源。这种短期效益的索取导致耕地质量的逐年降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但极大地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掠夺式生产也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不断降低,怎样转变这种生产方式,形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合理生产方式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同时以农户为单位的耕作方式成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重要障碍,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利于集约化、集团化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3.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建议

3.1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

3.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根据我国现有耕地分布情况,认真研究并制定详细可行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对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根据区域间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做到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要根据规划制定出台相关的推进措施,来保障规划目标的稳步推进和最终实现,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将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纳入到各建议:

3.2.1中央和省市二级都应加大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取消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增强粮食主产区县特别是产粮大县的“造血功能”。

3.2.2建立粮食主产区县与主销区县的利益平衡机制,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粮食主产区县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省市)平均水平。

3.2.3建立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动态调整机制。由省级财政部门牵头,会同省级农业、统计等部门建立对产粮大县的动态监测制度,对每年分县的粮食生产等基础数据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跟踪结果调整每年产量大县奖励资金量,由中央财政直接转移到县,更好地发挥财政奖励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

3.2.4对“地方财力困难有较大缓解”进行进一步界定,督促地方政府在财力状况转好后,将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支持粮食生产。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发挥各级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切实转变农户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夯实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全力提高农业生产实力

绿色农业经济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常规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的一次革命,不但需要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产技术作为支撑,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关键环节的统筹。因此,需要政府各个相关部门通力配合,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时要在生产开发、市场开拓各个环节上给予必要的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的支持,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要通过减税、减费、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综合措施加大绿色农业开发与科研的投入,着力打造一支掌握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质量认证等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科技人员队伍。为绿色农业生产、加工、贸易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流通服务,不断增强绿色农业经济实体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3.4规模经营、集约管理,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要选择客观环境好、生态标准高的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抗病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副产品率先进行试点,以试点引领基地建设,以基地推动区域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建立基地生产、科技院所研发、企业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绿色经济产业链条。逐步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知名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主导促进绿色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结语:

总之,要力求把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增进人们身体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绿色食品的投资力度,扩展绿色食品建设范围,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还须树立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循环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式,以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地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有生资源。

参考文献:

[1]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

[2]赵艳春.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J].

[3]杨唐盛,张长厚.浅析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发展[J].

[4]赵排风.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面臨的主要问题分析.

4.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篇四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94期

内江农业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共内江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在目前的形势下,内江农村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什么问题?能否得到持续长足发展?我们对此作了专项调查,情况如下。

一、农业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已成为影响内江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正常生产。据调查,2007年,全市共有劳动力约180万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约130万人,全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07万人,加上离土不离乡就近务工的劳动力10余万人,共有约120万人离开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占全市劳动力的67%,其中约有108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占青壮年劳动力的84%,真正常年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不足22万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导致各县区均不同程度的出现土地撂荒现象,如东兴区土地全面撂荒面积达1.3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46%。若算上风调雨顺则满栽满插、出现旱涝则视情况而定,大春满栽满插、小春不栽不种的“半撂荒”等情况,全市约有15%的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撂荒。同时,由于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年老的多、体弱的多,他们受体力的限制不能或很少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之照顾孙子一辈是他们更为重要的任务,“不搞养殖”、“种懒庄稼”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据隆昌县黄家镇大同村干部反映:该村的800户人家中,有200户全部是老人,占25%。全村40%左右的农户不再养猪,生猪存栏比以往年份下降40%以上,生猪出栏也由原来的人均1头下降到人均不到0.5头;把庄稼种下去就不管或很少管理的情况比比皆是,抢种抢收时节请不到人帮忙已成为不好解决的难题。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外出务工比从事农业生产有更高的比较效益。调查中得知,内江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和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从2007年建筑行业的务工收入看,外地务工的建筑技工日均工资为130元左右,土工为100元左右,本地务工的建筑技工日均工资不低于70元,土工不低于60元,石匠的日均工资也在50元左右。如果满打满算,外地务工的建筑技工、土工的月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本地务工的建筑技工、土工的月收入也可达到1800元以上;如果按每月只有一半的时间有活干,那么外地务工的建筑技工、土工的月收入还可达到1500元以上,本地务工的建筑技工、土工的月收入也可达到1000元左右。而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从目前情况看,每亩地的收益(加上粮食直补)满打满算也不足500元。二是外出务工可以规避从事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农民选择外出务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对风险的规避。农民外出务工除了筹措路费和准备必需的用具以外,基本不需要考虑其它的因素。而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不仅需要先期投入,而且还得面对周期长、见效慢、收入低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还得承担来自各方的风险。如果是养猪,2007年,市场上仔猪价格每公斤23元左右,肥猪的价格每公斤17-18元,有的地区出现了猪蓝耳病疫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养一头猪,既要承担600元左右(按平均每头仔猪25公斤计算)购买仔猪的先期投入,又要承担高价饲料;既要担心随时都可能出现的疫情,又要面临随时可能出现的生猪价格下降的危险。如果是种植,在路、水等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的情况下,近年来,干旱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粮食、蔬菜等价格又极不稳定,加之肥料、农药的价格普遍上涨,从事农产品种植很难说是赔是赚。

(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难成为提高内江农业效益的一大瓶颈

目前,良种供应脱节、技术组合不配套、示范推广不到位、信息传递不畅通的问题不仅在内江农村普遍存在,而且已成为提高内江农业效益的一大瓶颈。一般情况下,内江农技、畜牧等部门一项适用技术的引进、试种到推广需要3-5年时间,推广的方式以一家一户为主、示范带动为辅。由于不能立竿见影见到效益,农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据市农业局提供的情况,近10年来,农业部门着力推广的10余种农村适用技术,只有2-3种在全市范围推广了,有3-4种的推广面达到50%以上,其余的推广效果则很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内江农产品产量上不去、品质提不高,不仅影响其商品转化率、加工转化增值率,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农业的比较效益,最终直接影响农民收入。以柠檬种植为例,据调查,市中区靖民镇石谷村共种植柠檬564亩,2007年产鲜柠檬8万斤,管理好的,不仅产量高、每亩产量达到3500公斤以上,而且品相、品质好,可以直接放到超市出售,即使在市场上出售,其最高售价也能达到5元/公斤,1亩柠檬为农民带来近万元收入;而管理差的,不仅产量低、每亩产量不到1000公斤,有的甚至低到不足200公斤,而且品相、品质均差,一般价格在0.5元/公斤左右,每亩柠檬为农民带来的收入也就可想而知。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资金短缺。导致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仅停留在会议上、示范点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村面上。市农业局反映,因资金短缺,即使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推广起来也十分艰难。如有10余年推广历史的水稻旱育秧技术,目前其推广面也仅占应推广面积的65%;而有省工、增产功效的固定箱沟两季田双免耕新技术,尽管示范推广了若干年,目前仍陷“推而不广”的尴尬境地,而此项技术在四川广安等市的推广面几乎达到100%。近两年来,该局虽引进5-6个新技术(品种)项目,但因经费限制,只能在小范围试验、示范、推广,没有实质性进展,更谈不上带来效益。二是服务滞后。目前,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普遍存在有机构、缺人员的情况,集中表现为基层专职农技人员少,且队伍不稳定,各乡镇均配有1-2名农技推广人员,但多数为兼职,加之经营分散,农技推广面临很大挑战。从推广环节看,一般局限于产前、产中,对产后农产品的加工、贮藏等缺乏配套服务。从推广方式看,一般是以集中在县区、镇乡,特别是镇乡开现场会示范为主,对关键技术的传授很少有到田间地头点对点、面对面的指导,以至于农民难以掌握技术要领,导致适用技术不实用。三是农民素质不高,对技术接收力不强。调查中了解到,在外出的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0%以上,而且95%是16-45周岁的青壮年。在家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程度都很低,即使是初中、高中毕业生,也都年龄偏大,他们不仅使用农业新技术的意识不强,掌握新技术要领的素质不高,而且有的甚至顽固地认为还是传统的方法管用,即使再怎样培训,也固执地坚持按传统的模式进行生产。

(三)产业结构调整进展慢成为内江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障碍

近年来,内江着力实施以“生猪百亿联动”为重点的特色种养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缓慢的进展,已经成为内江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通过调查,2000年,内江农、林、牧、渔结构为55.9∶1.1∶38.5∶4.5。2006年,虽然发生了变化,农业比重有明显下降,牧业比重有较大提升,调整为43.0∶1.5∶50.6∶4.9,看起来比成都市48.3∶1.2∶48.2∶2.3的结构还优,但成都市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71%以上,主要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65.5%,粮经比例调整为51.9∶48.1,已形成了生猪、食用菌、茶叶、蔬菜、柑橘、猕猴桃、花卉等七个产业带以及一批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品牌的发展格局,说明内江农、林、牧、渔内部结构,产业布局结构、产品品种结构、产品品质结构等的调整,进展还很缓慢,还有很大差距,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为:尽管内江五个县区都培育了不少特色产业,但普遍规模较小、产品品质不佳、产业化关联度不大,产品优势不仅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商品优势、直接进入市场,而且很少转化为加工原料,提高附加值。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规模生产难以形成。全市近80%属于浅丘地势,可以耕种的土地本来就零散地分布在山脚、山腰,甚至山顶,且地块面积狭小。土地承包经营,必须区别地块的好坏,将土地分为几等予以落实,稍微成块的土地就被分为若干小块为多户农民耕种,这就成为土地集中经营的障碍。加之取消农业税费后,农民种不种地都可以得到粮食直补等政策性补贴,部分农户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流转,这就更难形成规模化生产,更谈不上规范化经营。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乏力。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有102户,产值上亿元的14户,上5000万元的12户。由于未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互惠机制,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松散,企业、基地、农户的关系既不紧密也不规范,订单虽签但履约率低,产业化龙头企业原料本地化率平均不到60%,导致虽有基地,但规模不大、特色不显、标准不高、产品不优。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虽然内江农村公路总里程有6506.82公里(包括乡道1224.84公里,村道3929.21公里),但还有66个行政村未通公路,大多数已建成的农村公路存在“两低一差”(技术标准低、路面等级低、公路管护差)的问题,仍然受到晴通雨阻的困扰。虽然水利设施有所改善,但全市人均蓄引提水能力仅208立方米,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72%和47%;有效灌面162.9万亩,仅占应灌面积的65%左右。在十年九旱的情况下,“望天吃饭”难以对结构调整有所帮助。

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1.激活两项政策。即“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的政策、粮油直补政策。调查中了解到,全市举家外出务工的约占13%。举家外出者的承包地,在没有实施粮油直补政策之前,有一部分(约占2.5%左右)退给了村集体统筹安排,有一部分有偿转让给了大户经营,有一部分倒贴农税托付给亲戚邻里耕种,有一部分不管不问、听凭他人愿种则种。实施粮油直补政策之后,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现行的粮油直补办法是按计税面积分摊、将补贴资金直接打到承包经营户的卡上,一方面承包经营户即使不种粮油,也能得到每亩几十元钱(2008年达到84元/亩)的补贴,因此,再也没有将土地退给村集体的了,将土地流转出去的也少了;另一方面,种植粮油的却得不到粮油补贴,反而要应对农资涨价,因此,种植粮油的积极性也打了折扣,一旦出现干旱,土地便大面积撂荒。所以,村民们反映,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和现行的粮油直补兑现办法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粮油生产,阻碍了土地流转和集约、规模经营,影响农业结构调整。为此,建议:改进粮油直补等政策的兑现方式,探索适应内江实际的补贴兑现方法,让补贴资金更好的发挥刺激粮油生产的作用;同时,在不违背现行政策的基础上,大胆借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创新经验,积极引导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买断经营权和户际联营型等多种方式开展土地流转,鼓励有能力善经营者承租土地发展种养业,推进土地向种养能手或经营企业集中,着力提高土地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2.抓住三个重点。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培植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中发现:离城镇越近,外出务工的越少;基础设施越好,外出务工的越少;龙头企业越多,外出务工的越少。隆昌县大同村,地处隆昌第一大镇黄家镇镇郊,为县上2007年的“项目村”,全村1500多劳动力,外出务工700多人,占50%左右,比全市平均数低17个百分点;而隆昌县紫云村,地处隆昌最边远的双凤镇边缘,交通不便、水利设施差,全村900多劳动力,外出务工达700多人,占78%左右,比全市平均数高11个百分点。资中县龙结镇长堰子村,虽然地处边远,但该村紧邻水库,几乎全部土地都能自流灌溉,加之附近有两家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可以打工,所以全村1214个劳动力,只有424人外出务工,占32%,比全市平均数更是低35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只有将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种植养殖示范园区、发展规模种养大户、培植龙头企业与城镇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让青壮年劳动力留得下来、增收有望,才能让土地有人种、种得好,才能让农民离土不离乡,既不抛下种养业,又能打工增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大发展。

3.发展劳务经济。即做大劳务培训板块;做强劳务输出板块;做好劳务“搭桥”板块;做实劳务“建业”板块。调查中了解到,内江持证外出务工的不到20%,其中参加“甜妹子”、“甜城保安”、“甜城建工”、“甜城电工”、“甜城数控”等品牌培训并获证外出务工的不到14%;外出务工者大多集中在建筑行业,即使在沿海企业,也多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种。同时还了解到,一些常年在外务工者通过多年的努力,不仅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而且在建筑业、工业、商业等企业界有一定的影响,集聚了旺盛的人脉。因此,应把劳务提升到产业经济的层面来加以认识,并加以重视。应力求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和普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市场和政策各自不同的作用,把全市劳务培训的规模做大,使之既能统筹把握市场的总体需要,又能以各自的特色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既让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都能得到培训、都能有一技之长,又让劳务培训本身成为劳务经济的基础性板块。应在培育劳务输出中介市场上寻求突破,力求在政府机构、中介组织、培训机构的互补中,实现有目标、有组织、有保障的劳务输出,全方位提升输出劳务的质量,把劳务输出做强,既使之成为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的主力军,又使之成为劳务经济的主要板块。应注意收集内江籍在外务工成功人士的信息,有目的的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沟通,主动向他们介绍家乡的发展变化、发展前景、投资政策等,鼓励他们为内江的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扶持他们回内江开辟园区、创业发展,成规模地把成功的内江人士以及资金吸引回来,投入内江的建设,既使劳务搭桥、劳务建业成为劳务经济的重要延伸板块,又使劳务搭桥、劳务建业成为内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提高服务实效。一是提高各种政策的激励实效。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良种、良法的引进推广,对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创名优名牌等进行激励;通过争取财政低息、贴息、无息贷款,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打造市级、省级、国家级知名品牌进行激励。同时,保障民间投资,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创办涉农经济实体,支持龙头企业进行资本运作,促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调整财政农业资金投向,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资金,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二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效。将整合的支农项目、地方财政补贴等资金集中起来,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同时提高补助比例,调整“以奖代补”资金的使用方式,即不要求完全把“以奖代补”资金返还给项目出资人或农民,或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建设奖励资金,由县级或乡镇为单位统筹使用,重点用于农村基础性建设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种养大户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对产粮大县(除市中区)用“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了相应补贴,市县(区)财政应明确其中的30%直接作为农村实用技术推广专项经费。三是提高农技人员的工作实效。探索由财政、科技管理部门牵头,科研单位参与的服务体系建设,认真研究并尽快形成内江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体系。运用政府组织引导和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的手段,既给农业科技人员以责任和压力,又给农业科技人员以收入和动力,让他们愿意、乐意包村包片、点对点面对面、深入到田间地头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组长:林武

副组长:任孝勇 曾强

成员:李智 刘建伟

5.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篇五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城市管理工作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切实提升我县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XX县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我县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县城管委、县城管局、县住建局、县交警大队、XX镇、XX镇实地调查城市规划及管理工作情况,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和走访等形式对我县城市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城市管理现状及主要做法

我县紧紧围绕“美丽XX·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动,结合当前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城市建管“三看”活动,高效有序推进,切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狠抓城市管理各项工作。

(一)基本情况

XX县城区面积X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X万,主要分布在XX,主要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工业园区、XX四大块。主要街道X条,总长度X千米;背街小巷X条。县城区共有垃圾分类箱X个,流动垃圾筒X个,公厕X处,渣土处置X处,路灯X盏,县城保洁面积X万平方米,绿化面积X万平方米。

(二)主要做法

1.环卫市场化全覆盖。一是城区主次街道环卫市场化。由专业物业保洁公司对新老城区和工业园区环境卫生作业服务;二是背街小巷环卫市场化。两个城关镇小街小巷环境卫生全部实现外包,提高了小街小巷环境卫生工作质量;三是各乡镇集镇环卫市场化。全县各乡镇集镇于今年全部实行了外包,提升了乡镇集镇农村环境卫生保洁质量。

2.控违巡查全覆盖。一是利用无人机对违建进行侦查拍摄,充分运用航拍先进科技手段,对违建采取“零容忍”。二是建立了控违定期约谈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县纪委定期对乡镇控违进行约谈,做到严格控制、露头就查,始终以高压态势全力控违。

3.厕所革命全覆盖。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我县制定了《XX县“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现正在组织实施。今年我县将厕所革命纳入民生实事之一,在城区和乡镇将新建10所公厕。

4.开展了治脏治超治限“清洁”行动。为改变我县建筑砂石运输乱倒乱倾、洒漏污染现象,由城管、交警、公路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项联合执法队伍,每周定期与不定期在县城区设卡定点,严查运输车辆乱倒乱倾、运输砂石未覆盖行为,切实做到治脏不留死角、治超不留情面、治差不遗余力。

5.设立了非机动车等待区。为进一步缓解城区道路拥堵现象,有效解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抢行占道问题,提高右转车辆通车率,我县在城区各主要路段交叉路口设置“非机动车等待区”。即在人行道前划出面积约10㎡的等待区域,专供非机动车等待红灯使用,采取红绿灯变灯时非机动车先行,机动车随后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机非混行现象,不影响右拐机动车通行,有效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

6.严厉查处了“五车”。由县交通畅通工程指挥部牵头,组建了县城“五车执法队”,从交警、城管、交通等单位抽调骨干人员,在全县范围内查处“五车”。

7.开展了酒、毒驾查处专项行动。通过不定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对酒(毒)危险驾驶等交通违法集中整治行动,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最大程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建立了“路长、社长制”三级城市管理机制。对县城城区18条主次干道、13个社区的道路路面、市政设施、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绿化管理和环境卫生全面实施“路长”管理。由县领导担任一级路长、社长,牵头单位责任人担任二级路长、社长,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担任三级路长、社长,同时各路段制定了路长制管理方案,明确了各级路长和单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实行了分级管理、网格管理、责任管理的机制。

9.开展了“蓝天保卫战”。一是开展了餐饮油烟专项整治。城管局、市监局、环保局等单位组成了联合执法组,重点整治居民住宅楼下餐饮店、中央环保督察餐饮油烟污染投诉等市民群众反映强烈、油烟污染较严重的问题。二是开展了夜市烧烤占道摊点整治。成立了烧烤摊点夜间巡查小组,加强对县城区主要路段的巡查监管力度,通过地毯式普查建立烧烤台账,劝导店铺进店经营必须使用环保炉具、安装油烟净化设备,确保油烟排放达标。三是开展了扬尘污染专项整治。投入2台道路洗扫车用于城区主干道道路洗扫,为进一步控制扬尘,加大了主干道洒水力度;对污染严重和洒漏较多的重要路段道路,采取反复冲洗。此外,2辆洒水车每天不定时地多次在城区主次干道洒水、喷雾、降尘,保证我县PM2.5等环保指标数据保持稳定并持续改善。

10.推进了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平台使用。我县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平台增加了专职信息采集人员,配置了“数字城管”信息采集设备,实行了网格化管理,对全县城区各主次干道的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垃圾广告、市政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信息采集,并及时反馈至责任大队进行整改落实。通过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和综合评价等七个环节,逐步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和全覆盖。数字城管平台的运行使我县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处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转变。

二、城市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市框架迅速扩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管理工作的弊端逐步显现,甚至还存在一些瓶颈性问题。

(一)城市管理体制不顺畅

城市管理工作中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很多工作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但由于职能交叉,加上体制和法律规定不统一,部门扯皮推诿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工作合力,部门不能协调配合,就会出现管理不到位,形成死角,另外,社区、居委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现了无人问津的管理盲区,如城中村,楼盘小区,居民区的脏、乱、差问题。

(二)城市管理措施上存在薄弱环节

在精细化管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脏”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个别路段、居民小区、农贸市场内果皮纸屑、白色垃圾还随处可见;城中村、河道等处垃圾死角还一定程度地存在。“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如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市场外经营、乱设夜市摊点等现象存在反弹,部分路段存在非机动车辆、经营摊位乱摆乱放等现象;“差”的问题还解决得不彻底。有些地方整治不细,有些地方管理标准不高,群众时有投诉。

(三)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布局有待优化

随着我县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发展,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已经满足不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停车场、农贸市场、公厕、垃圾中转站、地下排水管道等基础设施不足,难以实现城市内部协调发展。

同时城市建设开发中,缺少必要的交通影响评价。多年来,在制定、实施城市发展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交通因素,特别是对大型建筑和商贸市场的规划、建设,没有按照交通安全管理设施应当与道路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的建设要求进行必要的交通影响评价,造成区域性、局部性的交通拥堵。

(四)市民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城市人口中既有农村进城的移民和外来农民工、又有城市自生的下岗职工、城郊失地农民,还有相当部分的弱势群体,他们生存于城市底层和边缘,没有固定收入,基本依靠摆摊设点等收入来维持生活,他们的愿望主要是好好地生存,生活习惯、行为举止与“文明”二字很难搭上架,素质与文明城市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相差甚远,从整体上降低了城市文明指数。

三、提升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为解决好这些城市管理问题,提升我县城市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管理强起来的目标,建议如下:

(一)建立“大城管”管理格局

1.推进城市管理规范化。进一步明确城镇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解决和避免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等问题。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城市管理重难点问题,构建“城区指挥协调、部门合力参与、街道统筹落实”的工作大格局。以社区内之事社区为主体,城管局参与和协助,各社区管理好本社区之事。通过打造样板社区、样板路、样板街、样板物业住宅小区、样板农贸市场,发挥各乡镇、各单位的作用,齐抓共管。用好用活社区和物业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大助力城管部门督促检查,电视舆论紧密跟进。

2.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出台《“门前三包”奖惩办法》、《农贸市场失信惩戒管理办法》、《城管工作人员绩效量化考评办法》、《各类城管案件执法流程和处置处罚标准》等文件,确保城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成立一个城管巡回法庭,创新工作方法,主要受理涉及“两违”、市容市貌管理方面的非诉行政强制执行案件,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和“审执一站式”模式,实现“快立--快审--快执”,树立法律权威。建立一个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商铺管理数据库”,把商铺经营户、农贸市场开办方和经营户的诚信记录制成电子台帐并录入数据库,实行“一次失信、处处受限”的失信惩戒管理。

3.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一是以“工作群”实行网格化。按照“条块结合,无缝对接,界限清晰”将辖区以社区(村)为基本单位分成若干个网格,并组建相应的“工作群”,依托“综治巡逻”的形式实行网格管理。二是以“挣工分”量化考核。城管队伍绩效考评分为队容风纪和案件评分两部分。三是以在“大数据”优化决策。四是以“千里眼”强化监督。

4.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利用公安交警天网平台和现有简易数字城管,在县综管办建立智慧数字化城管监督、监控平台,对城市管理中存在车辆乱停乱放、市容市貌、市政设施破损、下水管网管理等方面结合城市管理考核“三令制”进行监督督导。

(二)完善功能配套

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管理投入力度,确保基础设施配套。县人民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城市建设管理的投入力度。要着力完善城市管理配套公共设施,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解决好各种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

(三)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对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每位城管执法者做到公正、公平、文明执法,管好城市是目的,这一原则必须坚守,和蔼的态度,循循善诱的交流是工作方法,做群众工作要练就一张婆婆嘴,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将理由说尽讲透。城管工作非小事,要求城管人员事先要做好艰苦细致的调研,充分正视被执法人的实际诉求,曲经通幽,设法照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变堵为疏,堵疏结合,化解社会矛盾,这就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素质需要。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素质

6.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一、发展情况

延寿瑶族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8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0.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4公顷。2006年降雨量1680毫米,最高气温为39℃,最低气温0℃,年末总人口16512人,其中

农业人口15106,少数民族人口13802人,占总人口的83.5%,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乡。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5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元,比上年增长5%,养殖业产值620万元,出栏生猪19856头,出售家禽51748羽。粮食产量11045吨,瓜果产量168吨,境内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年产值560万元,形成了5000亩楠竹,2万亩小水果、3000亩订单蔬菜三大主导农业产业基地。2006年完成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227余人,新建沼气科技示范户240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9万元,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67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5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产品优势不优。尖辣椒、楠竹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欠强。一是素质不高。全乡农业科技人才格局是以初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老、少、妇且文化程度低的“386199”部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加上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务工、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二是投入不足。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数量虽增长,但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不够。三是农用物资有价高质差现象,直接增加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三)抗御风险能力欠强。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受石灰岩地质结构影响,我乡是灾害多发、水源缺乏的农业乡,而标准良田比例不高、水利设施少而老化、基层疾病防疫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还客观存在。在去年的“7.15”、“7.26”洪灾中我乡遭受严重损失,全乡直接经济损失达2600万元,今年的“8.19”洪灾,我乡又是全县灾情最严重的乡之一,民房倒塌19间,道路冲毁3.62公里,渠道冲垮860米,输电线路冲毁2.5公里,淹没稻田1650亩,全乡直接经济损失480万元。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发展环境总体欠优。一是生态环境欠优。延寿河和新坡江的污染,导致沿河两岸河堤损毁,渠道淤塞,6个村6000多亩耕地灌溉缺水,严重制约着我乡农业的发展。二是体制制约。部分相关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卡”、“拿”、“要”等违规收费现象,阻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五)服务管理功能欠缺。一是管理在弱化。农业体制运转不顺依然存在。二是服务在退化。由于体制原因,大多乡农技站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本职),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非农工作。

三、建议对策

(一)实施“三业并举”的产业工程,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联动力。

积极推行“企业+基地+竹农”、“公司+基地+农户”及“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三产业并举”的联动工程。

1、扩展基地。实践证明,加快基地建设尤其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要调优农业内部结构。做强尖辣椒,做大劳务,做精松脂、做特楠竹和做活果蔬等,切实解决我乡引进的以加工松脂为主的“汝城县福民化工有限公司”加工原料缺少问题。二是调整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今年,全乡新建规范化商品蔬菜生产基地4000亩;力争到2010年,发展商品蔬菜生产基地8000亩。

2、舞活龙头。加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加工农业要靠龙头企业来完成。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品,重点扶优扶强加工松脂的富民化工有限公司和加工楠竹的锦鑫楠竹制品厂,重点培育竹材加工、木材深加工、尖辣子加工等更多更好、潜质优、潜力大的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集研发制、产加销、农工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新发展龙头企业2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卖原货、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3、繁荣农贸。现代农业更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群簇效应,共同参与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认真贯彻即将实

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育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兴办合办专合组织。重点扶持、规范、壮大现有个乡级示范农村专合组织,大力发展一批新专合组织。建立以建设尖辣椒、楠竹等特色市场为细胞、以建设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发展专合组织为介质的农村流通网络,推行网上交易。同时,完善农产品生产

标准体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创建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

(二)实施“三新并提”的素质工程,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村生产力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科技的过程,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

1、培育新农民。农民既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也是助推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所以说,没有新农民,难有新农村,难有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三下乡”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延寿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融入农民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贯穿新农村建设始末,帮助群众树立诚信包容、理解宽容的思想,引导群众辩证地对待党委、政府作出的决策和开展的工作。二是加强农民法律知识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干部和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的局面,使其利益诉求途径依法、诉求内容合法。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努力提高全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推广新科技。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环节和首要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富民行动,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抓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对我乡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尤其是尖辣子多种加工技术、竹制品深加工技术等。二抓引进推广,继续引进适合延寿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加大淘劣扩优力度,提高品种优质率。抓好适合我乡地理特点的收割机、耕整机、栽插机等小微型使用农机具的推广。加快现代实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3、培养新民工。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自务工收入,加强民工培训,提升民工素质,提高务工效益。积极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科所、就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实施各项培训工程,力争全乡农民及农民工掌握1—2门实用技术。真正使我乡农民能洗脚出田间,洗脑回田间(当土专家或田秀才)、下车间(当技工或管理)、跑空间(当经纪人或做生意)。加大外输,加强回引,加速内转,充分扩大农民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三驾并驱”的基础工程,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力。

1、改善生产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尤其对作为一个灾害多发、水源贫乏的农业大乡来说,地位显得举足轻重。继续实延寿河、新坡江污染综合治理,重点解决延河两岸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向上立项彻底治理病险水库(中洞水库、大丫头水库和松西水库),改造中低产田,抓好千亩以下渠道配套工程、机电提灌设施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化、耕地良壤化,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2、优化生活环境。从解决农民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以村道通达、通畅工程为突破,加快实施通村水泥工程,建设乡镇客运站,建设村级候车站,突出解决群众农产品运输难、搭车难等行路难;以建设沼气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清洁环保能源,配套实施“一池带六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沟、改仓),切实解决用能难,积极发展福祉民生的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3、建设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生态公益林资源保护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充分挖瑶族文化、长征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充分发挥李涛将军故居、青石寨阻击战遗址、红军借据、红军墓等长征文物的带动作用,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农家乐”、“爱国教育基地”等乡村红色旅游产业。

(四)实施“三网并撒”的覆盖工程,增添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力

1、建立投入网络。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以实施公共财政为契机,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坚持“一资带两资”,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引导和推动信用联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信贷投放。实行以奖代补支持“一事一议”。逐步健全“农民自主加大投入、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2、完善工作网络。一是充实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建立涉农项目和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等,专题研究“三农”工作重大问题和农业重点项目,研究制定对农业项目和农业资金进行整合的办法措施,增强统领农村工作和整合农村项目的能力。二是创新考核机制。继续实行乡级主要领导干部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包挂重点项目责任制和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将“三农”工作纳入乡干部职工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齐配强村级班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7.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七

1.1 生产组织定位

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 以市场为导向,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组织引导农户联合起来进入市场, 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大米行业, 把种植业、收购、贮藏、加工等集中化、企业化、规范化, 实施全程标准化经营,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民间、民营、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沟通信息、监管生产及加工质量、平衡各方面经济利益、协调与环境中各种关系的重任。龙头企业牵头, 银行、交通、运输、工商、税务、农残检测、技术监督、生产资料等部门制定各种章程和品牌的标准。

1.2 优质品牌定位

优质从狭义上讲, 主要是品种自身所具有的优质特性或是优质品种培育出来的品牌。从广义上讲, 除产品特性外, 优质食品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 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和栽培优质品种。

1.3 生产技术定位

真正的优质大米, 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外, 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问题[2,3]。另一个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优质品种、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栽培技术和加工包装技术。因此, 生产技术的定位要把为人类生存提供粮食, 过渡到为人们的健康提供营养的基础上, 向市场提供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2 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

品牌农业是指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 取得商标的注册权, 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 拥有较强的市场销售能力以及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目前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品牌意识不强, 缺乏竞争优势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部分虽已具备一定名气的农产品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这种有名无牌的现象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价格的形成, 同时也制约着规模的扩大。产品缺乏统一的品牌、统一的包装和统一的质量标准, 造成其价格不高, 缺乏市场竞争力, 市场销售也完全受控于他人, 从而难以形成产地市场的价格。

2.2 规模小经济效益低, 市场开拓宣传不利

开发和产业化工作没有开展理顺, 虽然也具备了一定规模且品质好, 但规模还小, 只能自给有余, 外销不足, 流通不畅, 经济效益不高。由于广告宣传力度不够, 市场开拓也不到位, 使有些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 虽质量优良, 但没有销量, 品牌的效应没有发挥出来。

2.3 技术含量偏低, 转化增值能力弱

品牌农业应包含的标准化、科学化、人性化以及绿色无公害、健康安全等现代经营理念尚未完全确立, 品牌多, 精品少, 一些品牌规模小或产量少, 使品牌农业的技术含量仅仅处在较低的水平[4]。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少, 规模小, 转化增值能力很低, 不仅使得品牌农业多局限在农产品上,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发展, 长此以往, 品牌农业支撑将显得很脆弱。

3 加快品牌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树立品牌意识

积极培育农业品牌, 树立注册品牌思想, 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由注重生产向生产流通并重转变, 由注重速度向速度效益转变, 由注重行政命令向引导示范转变, 真正跳出农业抓农业, 以举办科技大集、发放光盘等形式抓产品的宣传, 通过市场的开拓来开创自己的品牌, 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真正实现培育品牌, 兴起产业, 发展经济, 使农民增收致富[5]。

3.2 发挥品牌效应

发展品牌农业, 开拓市场是关键。依靠优特开拓市场, 依靠品牌占领市场, 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可从国内外引进推广名优品种。同时要注意树立全局观念, 做到一种产品, 一个品牌, 避免农产品注册商标过多过乱, 从而实现共同开拓市场、合力占领市场、发挥品牌规模效应的目的。在创新品牌的同时把已有的牌子推出去, 逐渐做到让市场接受, 让消费者喜爱。消费者满意, 产品就有市场, 才能成为名牌产品, 产生品牌效应, 使农民增收致富, 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基地建设是品牌农业发展的基础以及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核心, 因此必须加大基地建设力度, 实现种植区域化、加工产业化的合理布局。应根据要求和规模, 加快结构调整, 突出地方特色, 加快培育和建设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面向市场、技术依托、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综合发展”的工作思路, 争取依托市场创品牌, 围绕品牌创特色, 形成特色基地。要根据每个农作物制定的标准化进行研制和生产, 提升产业组织化、品牌化水平, 依靠典型引路, 率先示范, 辐射周边地区, 以拉动经济增长。

3.4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品牌农业的发展, 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含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品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对生产的发展和前景也至关重要。发展品牌农业就是要把技术进步摆到特别突出的位置, 推广科教兴农, 创造名牌产品, 提高品牌农业的科技含量。在稳定农业科技队伍的基础上, 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3.5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是品牌农业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对接的纽带, 是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支撑与保证, 同时也是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组织形式。发展品牌农业, 振兴农业农村经济, 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加强政策扶持, 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的龙头企业[6]。凡是有市场、有前景, 对农业的发展有带动力的企业就给予支持, 使其更好地走下去, 促进品牌农业的发展。

3.6 政府保驾护航

品牌农业的发展是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和生产环境中逐渐壮大的。首先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的稳定性, 科技部门向农民提供技术的连续性, 企业订单收购的可靠性, 银行提供贷款的及时性, 生产资料供应的防伪性等核心问题, 需要政府有硬件规范环境, 为品牌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论述了品牌农业生产的组织定位、品牌定位及生产技术定位。分析了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品牌意识不强, 缺乏竞争优势;规模小经济效益低, 市场开拓宣传不利;技术含量偏低, 转化增值能力弱。提出了发展建议, 即: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建设生产示范基地、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政府保驾护航。

关键词:品牌农业,定位,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强, 张三元, 张俊国, 等.中国绿色食品的特色及其开发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3) :360-361, 365.

[2]张朝辉.浅谈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8 (27) :80.

[3]韩俊, 罗丹, 谢扬.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建议[J].科学决策, 2005 (5) :19-21.

[4]倪桃香.浅析有机水稻的发展前景[J].上海农业科技, 2011 (3) :26, 33.

[5]赵爱鸿.青岛市发展品牌农业的做法及成效[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1 (2) :31-32.

8.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篇八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468-02

收稿日期:2014-09-17

基金项目: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410235)。

作者简介:李国锋(1972—),男,江苏东台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研管理工作。E-mail:ligf@jaas.ac.cn。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大气、土壤、水体等农业生产环境不断遭受污染和破坏。同时,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者已形成以“老、弱、病、残”为主体的趋势,农业生产中的粗放管理、滥用农业化学品现象越来越重,导致初级农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降,安全问题频发。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又在不断提高。面对此种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面临需求与供给差距的不断扩大,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

1.1农业标准化的概念

农业标准化是指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标准化的“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理,针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制定并实施相关的系列标准,加速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1]。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活动,能够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上具体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标准,实现成果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渗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2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

“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制定农业领域内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1 800多项。截至目前,农业领域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数已累计达4 500多项,覆盖所有种类的农产品,并贯穿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同时,各省也根据地方农业资源特征、农业生产特色和地方优势农产品发展需求,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地方农业标准15 000多项[2]。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面已形成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主体的三级标准格局,另外还有大量企业标准进行补充,形成了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体系。

1.3农业标准的实施管理

在农业标准数量不断丰富,标准覆盖面不断拓展,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也注重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管理,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园的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落地生根。截至2013年底,农业部共牵头组建了34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75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 500多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起,启动了818个园艺产品生产标准园的建设工作,2014年又开始了一批“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3]。以江苏为例,自2001年以来已先后有159个国家标准化示范园区获得立项建设,同时也先后启动建设了31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

1.4农业标准实际应用状况

通过各级政府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农业标准化的大力推进与重视,农业标准的公众认知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园区的企业和农户也从标准化生产过程中获得了实在的收益,促进了标准化工作的示范推广。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都成为了农业标准推广过程中的约束性因素,给标准的实施管理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2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缓慢的症结分析

2.1农业标准化实施受我国农业生产状况的制约

当今社会,标准化几乎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在农业生产领域,全面实现标准化也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拥有2.5亿农户,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方式占据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经营主体小而散成为制约标准化生产的首要問题。同时,由于现代农业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农、林、牧、副、渔”的总称,而是与农机、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生产和使用相结合,与储藏、保鲜、加工等产后环节相配套,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的一个完整产业系统。在这样一个综合体下,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成为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的障碍。

2.2政府部门对农业标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由于农业标准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显示度不够,标准实施管理的难度较大,且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导致各级政府对标准化实施工作的投入资金和人才均不足[4]。虽然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和考核等需要,申请建立了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但在实施过程中均未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同时,由于我国农业标准制定管理和实施分属质监和农业行政部门,造成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和推广脱节,许多标准制定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根本没有传到技术人员手中,更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掌握和应用。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制(修)订的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仅为 20%[5]。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型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让标准实施的参与者普遍认为标准化工作是政府的事,应该完全由政府来投入,导致标准化事业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始终无法建立各利益方积极参与管理的良好机制。

2.3市场未能给予标准化生产产品合理的待遇

在生产环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生产分散,种植品种过于多样化、复杂化且低档次的居多;同时,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尚不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掺杂造假、坑害、欺骗消费者的案例屡见不鲜,导致消费者对产品信心不足。在市场环节,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买卖信息失衡或信息传达不准确,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未促成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生产者和经营企业未能在其中获得明显的收益,影响了农民、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积极性。

nlc202309030836

2.4生产者无标准化生产的意愿和意识

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现阶段绝大多数农产品还未能实行优质优价。作为农业生产者而言,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操作既费事、又费力,产量还会或多或少受到损失,在看不到实惠的情况下,在主观上缺乏实施标准的动力。同时,由于对标准宣传不够,生产者在没有认识到标准就是竞争力的情况下,反而将标准实施视为一种政府强制行为,思想上存在抵触情绪;加上目前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宣贯工作实施难度加大,甚至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对标准的概念还不了解,均导致标准化实施不能成为一种自觉行动,难以指导农民生产[6]。

3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政府部门要高度认识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大引导和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农业标准化对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把发展农业标准化作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利国利民的事业,逐步将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纳入管理工作的重点。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标准宣传力度,提高百姓对标准的认知度,充分意识到标准与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性。同时,加大力度宣传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增强人们的标准化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感,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氛围。强化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定期召开现场观摩会,组织生产者到示范区参观学习,使生产者了解标准化生产优势与效益;多渠道设立各层次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训班,形成推动标准化实施的社会氛围。

3.2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生产者从注重产量转向注重质量

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和实施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参与,单纯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很难落到实处,必须通过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进而让生产者自觉、自愿地去主动实施。如通过对标准化产品进行补贴,将农业标准化有关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一个合力,对农业标准化实施综合管理。具体而言,鉴于当前我国采用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农业及其他涉农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按行政区域和行业实施条块划分管理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则必须对现行标准化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打破政府单独垄断标准化管理的现状。一方面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制手段和组织协调优势化解在实施农业标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阻力成本,发挥政府的规范、监督作用和引导、聚合效应。权威机构更要充分发挥对农产品标准的管理职能,积极处理和协调不同利益集团在标准制定、修订和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冲突,促成规范和统一的农业标准体系[7]。另一方面,也应充分鼓励企业自律型的标准化管理行为,对地方名、特、优农产品,以及由龙头企业组织生产的农产品和地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宜实行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自律型为主的管理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共同管理标准运行的多元协作机制,引导标准申请从单一的数量为主转向质量为主。

3.3建立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引导提高生产者的认知度

农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示范区建设始终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在创新中诞生和发展的,同样它的壮大和完善也离不开创新。第一,农业标准化园区建设需要立足于本地区区位优势与特色农产品,抓住当地政府和群众高度关注的重点,因地制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特色产业,开展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工作。第二,在示范区建设和管理方面要以服务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综合示范为重点,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提高示范区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8]。第三,加强宣传和引导,依托现场观摩活动进行推广,逐步扩大标准化示范区的面积,发展标准化示范区农户数目,要针对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落实标准化难的问题,把建设基地作为推广标准化的载体,依托基地制定落实标准,进一步促进标准的贯彻实施。第四,对园区可以根据功能定位实施分类管理。归属政府承担的示范区,工作重点应放在统筹协调各部门合作机制上;龙头企业承担的项目,工作重点要放在指导企业建立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上;农村经济合作社承担的项目,重点应放在指导其培育农产品市场,制定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农户签订合同,体系农产品优质优价,通过利益驱动来引导农民自觉按标准生产农产品[9]。

3.4建立科学的市场评价体系,真正实行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农业标准化的顺利实施除了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扶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完善微观农民组织的基础上,建立配套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制度。例如,首先,可以仿照日本、韩国台湾综合农协模式成立独立的专业合作社或者乡村经济会社,由该机构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分户生产,合作经营[10]。第二,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将注册为一个品牌,采取信息条码管理,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有了专属的身份证明,在市场上就有了立足之地。第三,建立实施品牌标志准入制度。实施品牌鉴定机制后,正规机构有品牌的农产品才允许进入正规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城市社区消费合作社。通过标志可以溯源生产源头,并具体到在哪块地(或车间或操作台)上生产的、什么时间生产的。这对于无品牌和标志的农产品,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倒逼压力,只能退到农村市场或城市边缘市场,甚至无存身之地。第四,追究问责机制。一旦机制形成后,在正规市场上如果发现不合格农产品,对所属机构要给予列入黑名单、罚款和退市等处罚,严肃追究不按照技术标准生产的会员的责任。促使农产品生产机构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实施,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利益的内在约束机制,确保市场活动的健康发展。

3.5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管,实行优胜劣汰

目前我国农业监测体系由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体系、农业投入品监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3大部分组成。通过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实行定点监测和抽查相结合,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能为农业标准化顺利推广提供有力保障。具体而言,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体系,一是要从源头上强化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管力度,各部门应及早通过联网建立大数据库以形成对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监测网络。同时整合质监、农业、水产等有关部门资源,培养一支专门针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产品创建和申报认证与管理工作的专业队伍。二是要完善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升级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各单位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监督检查。从“农田到餐桌”建立一整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标准化全过程例行监管体系。只有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严厉惩罚假冒伪劣不合格产品,才能更好引导农民、企业自觉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洪程,高辉. 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

[2]周锡跃,徐春春,李凤博,等. 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11(20):184-186.

[3]陳松,钱永忠,王芳. 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及推进政策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5):34-37.

[4]王敏. 我国农业标准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39.

[5]白延飞. 对江苏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 甘肃农业,2008(4):63-65.

[6]范小建.加快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现代化[N]. 农民日报,2003-11-25(1).

[7]史豪. 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149.

[8]陈洁. 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中的问题对策——以江苏大丰市为例[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36.

[9]苏彩和.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1:115.

[10]安法根. 农村标准化问题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44.袁媛,袁永明,代云云,等. 我国罗非鱼主产区池塘养殖模式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2):470-474.

9.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篇九

摘要:结合濮阳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濮阳市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并从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力度、做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加大投入,提升气象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和充分利用新技术4个方面来处理应对气象农业科技服务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农业科技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关键问题;应对措施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不断增多,干旱、洪涝、沙尘暴、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处北温带,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多干旱风沙,夏季炎热雨量较为集中,秋季晴和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年平均气温在13℃左右,夏季极端最高气温为43.1℃,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21℃。年无霜期为200d,年平均降水量为500~600mm。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濮阳市出现灾害性天气的次数以及强度都明显增加,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逐年增加。因此,加强气象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农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10.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篇十

[调研报告]

第五十七期(总第304期)

2008年10月24日

博湖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博湖县工业经济在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工业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全县工业经济建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挺进,我县的工业经济发展也暴露了部分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本人针对近年工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博湖县2007年工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我县自建县以来,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在农副产品加工、电线电缆和人造板制造等产业领域,为县域经济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创历史新高,生产增速较快,工业总产值跃过3亿元大关,达到30363万元,同比增长25.2%,工业增加值793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8.0%。全县共27家工业企业和211家个体工业生产单位,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GDP)81034万元的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 1 业产值23236万元、增加值5676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76.5%、71.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及产业活动单位完成工业产值4085万元、增加值1189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13.5%、15.0%;个体工业完成工业产值3042万元、增加值1065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10.0%、13.4%。近五年工业增加值变化及2007年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见下三图所示: 2002-2007年工业增加值变化图 单位:万元************7-37.528.6479410.2483146.***.77930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增减相对%60.050.040.029.630.020.010.00.0-10.0-20.0-30.0-40.0-50.02007年博湖县工业产值图2007年博湖县工业增加值图个体工业 1065万元,占 13.4%规下及产业单位1189万元, 占15.0%规下及产业单位4085万元,占13.5%个体工业3042万元,占10.0%规上企业23236万元占76.5% 规上企业 5676万元,占 71.6%工业产销衔接较好,2007年完成销售产值28836万元,同比增长20.4%,产销率为95.0%。产品出口为我县工业企业发展增添活力,全年出口交货值15080万元,同比增长3.6%,占销售产 2 值的52.3%。从主要企业统计的产品来看,近八成产品实现增产,番茄酱43387吨、钢芯铝绞线854吨、人造板33357立方米、辣椒酱3340吨、铜材(杆)155吨、白酒(折65度商品量)231千升,分别同比增长17.6%、63.3%、0.6%、3.2%、100%、30.5%。

二、2008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运行的特点及全年工业预计 因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近八成,在全县工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08年前三季度,我县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下降、销售上升、企业利润整体实现扭亏增盈,规上工业经济运行忧喜参半,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工业生产总量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8475万元,同比下降9.7%,工业增加值484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15.5%。累计生产主要产品铜材(杆)417吨、人造板21500立方米、分别同比增长541.5%、3.9%,番茄酱27930吨(部分产品未入库)、钢芯铝绞线360吨,分别同比下降27.8%、34.9%,因我县工业经济受后两种产品影响较大,从而引起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量呈现下降态势。

(二)工业销售产值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14010万元,同比增长20.1%,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5554万元,同比增长75.3%,轻工业销售产值8456万元,同比下降0.5%,重工业销售增速显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销率为75.8%,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

(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盈亏相抵后实现了扭亏增盈。由于番茄加工行业利润拉动作用明显,番茄酱销售价格看涨,番茄加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351万元(同期亏损278万元),前三季度利润增幅较大,成为拉动我县规上工业整体扭亏增盈的主要动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079万元,同比增长 3 41.0%,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7785万元,同比增长23.0%,利润总额904万元(同期亏损809万元),实现了扭亏增盈。

(四)原料紧缺,番茄加工行业发展暂遇挫折。因今年天气影响,番茄原料单产减少近5%,种植面积也下降近6%,番茄原料总产量同比下降约25%,加之周边县市番茄加工企业不断增多并抢购番茄原料,使得原料收购竞争激烈,原料紧缺成为制约我县番茄加工企业生产发展的“瓶颈”,设备不能满负荷运转,大部分番茄加工企业已于9月20日前陆续停产。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番茄酱27930吨,完成工业产值14481万元,分别同比下降27.8%、20.9%。从整体看,番茄加工行业运行欠佳,发展暂遇挫折。

分析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经济运行的情况,展望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发展趋势,有利因素一是重工业特别是铜材(杆)线缆将加快马力生产,二是新建企业如红多多公司、江皓工贸公司、宏傅食品公司、众合源公司生产效益突显,三是农副加工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不利因素主要是原料紧张。综合各种有利、不利因素,我县工业经济预计将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全县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约3.14亿元,同比增长约3.5%,工业增加值约0.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左右,工业生产总量和增加值仍将突破历史最高水平,但完成工业年初制定的任务目标尚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产品产量增长的有:辣椒酱约3450吨,人造板约35000立方米,铜材(杆)约500吨,供热量约15万百万千焦,分别同比增长3.2%、4.9%、122.6%、19.5%;主要产品产量下降的有:番茄酱约31784吨,钢芯铝绞线约500吨,分别同比下降27.6%、41.5%。

三、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好转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县企业制度建设渐趋完善,企业综合竞争能力逐步提升,但由于 4 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县工业企业运行中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才能促进我县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深度、广度不够。有些企业、行业和部门对发展工业经济认识及信心不足,对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不足,特别是对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缺乏了解,创新观念不强,工作力度不大,导致工业经济明显成为我县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

(二)原始投入不足,企业综合竞争力有待加强。工业经济原始积累和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突出因素。近年来,我县私营经济和小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私营企业和小企业总体规模小、起步晚,一般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受原料供应制约影响较大,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偏弱。

(三)流动资金短缺,企业贷款难。企业原始积累小,流动资金十分紧张,特别是小规模贷款问题比较突出,政府和金融部门在资金方面协调困难较大,使大部分企业难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同时,贷款手续繁杂,办理时间过长,使部分季节性加工企业难以保证正常生产。

(四)部分经营者自身素质较低,创新能力差,管理跟不上。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较低,没有技术开发能力,企业技术水平差,与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难以适应。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再加上作坊式经营和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存在,导致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二是部分工业行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由于缺乏对市场的科学判断,投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产品结构趋同,低层次恶性竞争加剧,企业规模不大, 5 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三是企业营销方式落后,生产经营不稳定,风险意识差,企业生存空间狭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

四、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与建议

发展工业经济是突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弱点的重要手段。以“特色兴博湖”为主题,以“工业强县”为目标,解决生产、流通、消费方面的问题,解决培植工业税源、扩大就业等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转变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促使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今后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坚持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把工业经济作为博湖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力量来抓;扩大招商引资,坚持项目带动,加大工业投资,进一步拓宽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域,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坚持保护合法权益,加大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坚持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思路、新方法,对工业经济提供服务、监督和管理,引导其依法经营,规范管理,提高素质,健康发展。

(二)发展工业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工业经济发展氛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应当首先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做文章,认真清理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旧体制、旧观念、旧模式、旧框框中解放出来,切实摆正工业在博湖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为工业经济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生存空间。优化工业投资环境既包括基础设施、生产条件、资源供给等硬环境,更包括观念导向、法治水平、人文心理、社会氛围等软环境。一 6 是应尽快完善工业(园)区规划,在工业(园)区内进行合理布局,为工业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创造载体,增加推动力,让相似或相近的产业、企业相对集中,既便于设施配套,又便于形成规模,便于自由竞争,更有利于企业形成集团,发展壮大。二是完善工业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措施,依法规范政府、部门、企业行为,减少随意性,做到依法办事、照章办事、服务企业,杜绝对企业的粗暴干预和随意处罚。

3、引进工业项目,扩大工业投资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挖掘县域资源优势,兴办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策划和包装等一批工业企业项目。同时加大铜材(杆)线缆、泥炭项目投资生产,实施人造板行业的改造,加大南山矿产的开发,增强“湖泊资源”水产品加工出口创汇的能力等。

4、加大引导企业的科学管理力度。引导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按照国际、国内通行的规则,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获取各种认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专业人才,增收节支,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5、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选择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广、有发展前景的优势骨干企业,实施扶优扶强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解决部分企业贷款担保问题。探索多种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资金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和盘活民间资金,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企业信用观念,创造企业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6、大力推进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工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按照利 7 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关系,使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势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开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工业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壮大能力。

上一篇:小城故事多下一篇:英文简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