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摆脱掉依赖作文(精选5篇)
1.授之以渔摆脱掉依赖作文 篇一
授之以渔抒情作文
在我心中,老师就像一堆篝火,熊熊地燃烧自己,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说起老师,我一定要说说我们的汤老师。他知识渊博,肚子里装满了知识。无论哪个同学向他请教问题,他都会耐心地回答,但是绝不会把答案直接告诉他。汤老师会告诉他解题的方法,希望那个同学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些同学里就有我。
那次,汤老师点拨后我还是有点不开窍。他问我:“会了没有?”我脱口而出:“知道了。”可回到位置后我想啊想,还是答不出来,无奈,我只得“二顾茅庐”:“汤老师,我刚刚没搞懂,这道题怎么做呀?”汤老师两眼看着我,一会儿之后他换了种说法,又一次耐心地指导我。原本很复杂的题目,被汤老师这么一讲,就感觉很简单了。他还提醒我:“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后来,我遇到难题都是先绞尽脑汁地想(除了很难的题目),渐渐地,我问老师的次数也减少了许多。在这个过程中,我懂得了做事不能依赖别人,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钻研,你会体验思考的乐趣,获得极大的成功感。
以前,只要我一个题目问汤老师两次,他都会双眼盯我一会儿,让我感到害怕;现在我回味那些往事,反而觉得汤老师很温柔。其实,每位老师都有两面,外面是严厉,里面则是关心和爱护。
汤老师,我敬重您!
2.授之以渔摆脱掉依赖作文 篇二
1. 抓好字词训练。
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后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 进而由句成段, 由段成文。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段→文”五步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在字词教学时, 对学生进行快乐教学, 使学生在乐中学, 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为写作文打好基础。
在分析字形时, 根据字的象形区别, 引导学生记忆。如, 教学“徒”时, 可这样分析:“徒”由双人旁与走组成, 双人上的“ノ”象征徒弟, 下面的“イ”象征师傅, 它可说成徒弟跟着师傅走, 读“tú”, 组词:徒弟。这样, 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掌握了字形, 理解了字义。
2. 抓好句段训练, 积累词句。
我在抓好字词训练的基础上, 不但抓了句段的训练和错乱句的重新排列, 还抓了词句积累。如, 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美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 把自己的见闻写下来。
二、从观察入手, 培养写作兴趣
1.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要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 引导他们用耳听、用眼看、用心去理解、去感受, 然后再让他们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指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感受。如, 引导学生观察美丽的雪景, 启发他们想象。在观察中适时点拨, 让学生说说雪花是什么形状, 雪后景色如何美丽, 世界怎样变得粉妆玉砌, 瑞雪兆丰年是什么意思, 由此能联想到什么, 最后让学生按说的顺序去写。
2.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 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整体到部分、有重点、有主次地观察某个事物的特征与每个细节, 指导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觉得有意义的记下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写作时, 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如, 我在指导学生观察学校的花园时, 先讲有关花的知识, 有哪些品种及它们的生长规律、颜色、形状、品种等。然后让学生按我指导的观察, 之后再把自己观察到的记下来, 整理成一篇文章。
三、抓阅读, 促仿写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掌握知识, 根据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 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1.杨梅树 (枝四季长青, 叶狭长非常美丽。2.杨梅果 (形:桂圆大小遍身刺;色:淡红→深红→黑红;味:又酸又甜) 非常可爱。]进行仿写练习。有的学生在《家乡的核桃树》中写道“我的家乡是核桃的盛产地。夏末秋初挂满果实的核桃树下, 一群馋孩子为了吃鲜嫩的核桃仁, 没等到核桃成熟褪皮, 便用小刀挖、石头磨, 结果把小手染成了黑黄色, 怎么洗也洗不掉……”又写道“成熟了的核桃可以补脑、榨香油, 卖了可以支援国家四化建设。枝干可当柴烧, 可锯板做桌椅。”写出了核桃树的多种用途。有的在《家乡的柿子树》中写道“到了深秋, 那挂在树枝上的一个个小灯笼似的柿子在风中轻轻摆动……它甜、脆, 还能做柿饼、酿酒”。有的写《家乡的狼牙蜜》, 有的写《家乡的苹果树》, 有的写《家乡的花椒树》等等。实践证明, 通过作文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激发情趣, 提高作文能力
1. 抓口头作文。
作文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 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学会观察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他们讲故事、读范文, 让他们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口头叙述。每次布置命题作文, 教师首先要和学生一起审题, 再引导学生口头作文,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各抒其见, 并进行热烈的讨论, 接着联系实际打草稿。然后再阅读交流, 修改完善, 最后写在作文本上。通过这样训练, 不但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写作能力。
2. 抓作文评讲。
3.授之以渔摆脱掉依赖作文 篇三
新学期已经过去一半多了,对于刚刚进入高中教学殿堂的我来说,跟教学有关的一切还只是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这半个多学期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一个道理:“授之以鱼且授之以渔”,当然,我这里所说的“鱼”只是个打比方的说法,我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而另一个“渔”则是指自主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做题的方法。
回想自己当初作为学生的时候,一问到老师或数学学习好的人“怎样把数学成绩提上去”的时候,得到最多的回答是“数学没什么技巧,就是上课听懂,课后多做题”。诚然,要想提高数学成绩,多做题肯定是有必要的,可是我认为,那是对于资质稍微好点的学生来说的,资质好点基础好点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把老师讲的知识点都听懂,课后根据学过的知识点做题,不同类型的题多做一些,新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长期以往,数学成绩肯定是还不错的。但是,那些资质稍差基础较差上课注意力又不够集中的学生这种学习方法也适合吗?
4.授之以渔必先赋之以趣个人总结 篇四
通过六个星期的教育实习,我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不仅要求教师传统教学中的“授之鱼”,更主要的是“授之渔”。正如我国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然而“授之渔”并非易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授学生以“渔”而非“鱼”,那么“授之渔”如何去实施呢?首先我们必须赋之以“趣”。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我感到对于他们要“授之渔”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高一的学生(注:高一(3)有6个学生才13周岁)毕竟还不太懂事,不把学习当一回事,还是比较贪玩,没有意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而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学习。老师哪天不布置作业了,在他们看来就成了玩的好机会,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好机会而去自找“麻烦”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家长,有些家长对家中的子女宠爱有加,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不太严格,于是造成了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孩子处于被动学习中,这样学习成绩就搞不上去。根据实习中讲课的情况,要教学生学,我觉得必须先要使他们对这一门学科感兴趣,就象幼儿对玩具的痴迷一样。一旦培养起了兴趣,那么接下来的“授之渔”过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了。对于上述这点,我深有感触:如果一个学生对于老师所讲的东西毫无兴趣,不管他有多聪明,无论老师采取何种方法加以引导,启发,绞尽脑汁“授之渔”,学生也是不会听进去的,好比是对牛弹琴一般。教师做得再好,再认真负责也是无济于事,这只能算是一种失败。
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六个星期的实习,我觉得首先要把所要教学的内容与平时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想办法把教学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新授知识。这样做就能间接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就是教学心理学家经常讨论的“学习动机”问题。我感到要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个转变,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的认识和学习的兴趣,爱好,产生一种紧迫的需要感,这种紧迫的需要感就是学习的自觉性,有了这种自觉性,就有主动性,就意味着实现了这个转变过程,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去探索未知领域的激情,只有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才会感到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授之渔”即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正是“授之渔”的先决条件。
在我所教的学生中学习成绩差别很大,因此我认为要引发学生兴趣,备课教案的质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各种考虑的因素很多,难度也是比较大的。但是教案内容的趣味性,吸引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觉得课堂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案的编写一定要围绕“趣”字,能够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平时作业认真仔细的学生,考试也能考好;而平时完成质量一直很差的学生往往考试考不好。我发觉其中关键原因在于后者平时学习积极性很差,很不自觉,很被动。但是据我了解有些成绩差的学生其他能力方面还是挺强的。有一位篮球打的特别棒,但就是学习不上进,是何原因造成他这种情况呢?我以为最主要是“兴趣”,所以要把学生成绩提高上去,必先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在这方面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有了教案的指导,课堂教学就可以有矩可循了,但要把一堂课上好,光靠教案还是不行的,最终取决于课堂上的整个教学过程。[Page]
在教育史上,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学科教学论”和“活动教学论”。我觉得对于某些学习困难,缺乏学习动机,兴趣的学生,后者比较适合,当然我并不否定大部分仍旧采用前一种设置。在授课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别,既不能讲得太简单,也不能讲得太难,必须两者兼顾。在实习中我感到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传授学生学习方法重要得多了。所以我采用动脑筋的形式来导入新知识,举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初一学生兴趣爱好的具体例子,让大家互相讨论思考,这样大家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是老师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名“导演”,控制着学生的秩序,让“演员”进入角色中。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后,整堂课的效果就会很更好,不至于使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感到太难,也不会使成绩好的`学生感到太简单而不耐烦了。
然而课堂上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是暂时的,最重要的是在课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更主要的是不应当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的客观事物的接受体。应当经常注意让几位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他们一般很难完整地答出来,这时老师应当扮演一颗启明星的角色,能采用恰当的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以自身的能力克服问题中的困难。当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克了这个难度后就会产生一种愉快感,及时的表扬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因为学生的自信心是很脆弱的,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做能使差生克服,树立信心。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非常认真,还把很难的题目做出来了,很不容易,我便在评分上多加一个“A”,肯定他做得非常好。我觉得让学生看到老师对他学习上的肯定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更深入的兴趣。然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不能用这一招了。我通过利用午间休息到班级里和他们谈话的方式,具体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上的困难。这样做可以保持师生间关系的融洽,使在他们心中把你当好朋友看待。这样通过师生谈话使学生消除心理上存在的对数学的恐惧,树立起信心。其中有一位学生原来成绩不是很好,后来趁我在教室里的时候就问我问题,经过几次接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中午经过他桌子旁的时候,他总会露出喜悦的神情,好象老师重视他比别人多一点,在其身上寄予厚望一样。后来这位学生果然不负期望,越考越好,进步十分明显。因此课堂外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也是“赋之趣”之一重要环节。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融洽的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激发学习的兴趣,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怕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吗?
5.授之以渔摆脱掉依赖作文 篇五
书单规模大概50种左右;应涉及各个学科,有充分的多元性;应是经典之作,但不艰涩难懂。当然,最好能说一下推荐理由:)
http:///question/20619895?utm_campaign=saltclub&utm_source=zhuanlan&utm_medium=zhihu
陈柏龄,愿美好与不堪,把酒言欢
刘心荷Lindsey、谢依依、乔学士 等人赞同
我喜欢@庄表伟 的推荐。还有@陈章鱼 的。
我一开始又要废话一番了。
实际上上了大学以后,你经常会在网上,在和别人的交流里,在老师的课堂上,重复听到一些书,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王小波“时代三部曲”,村上春树的文章,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甚至有些不知道是装逼还是牛逼的人还在谈论萨特谈“存在主义”和天书《尤利西斯》!很多人就觉得,这些书很牛,所以大学生得看。
《本草纲目》?读这个有什么意义?能学到什么?《吉檀迦利》?文学史专业的学生或许都没读过„„《国富论》?还不如看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所以网上流传很多什么大学生必读100本书啊,我觉得都是瞎扯淡。
瞎扯淡。
贪多嚼不烂是应该努力克制的,不要被那些貌似高深的理论术语迷惑眼睛,那并不适合一个初学者。是的,那些术语名词很好很新鲜,那些书名那些思想看起来很牛很深邃,但结果只是聪明了舌头,实际还是不理解,反而让自己好高骛远。或者连舌头也不曾聪明,中途放弃,最终就只是徒增了自己的不自信。
我觉得在什么样的水平就应该阅读什么样的书,啃高深的著作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最后只能是得不偿失。我一向认为在没有达到某个程度的时候不应该去读诸如《悲剧的诞生》之类的颇有争议的哲学著作,你觉得有什么资本去读尼采呢?你凭什么认为自己有能力理解这本书呢?这就好比一个连万有引力还搞不清楚的人就妄图理解量子力学一样。读书也是要资格的,也是要资本的,也是要从基础打起的。
举个例子。如果要我在《万历十五年》和《潜规则》中选一本,我肯定推荐《潜规则》,虽然《万历十五年》不难读,但是明显《潜规则》对于大学生更好接受,也更清晰。我高三的时候读了《潜规则》和《血酬定律》,大一的时候读了《万历十五年》,因为先前读过《潜规则》所以便觉得《万》甚为枯燥。我特意读了两遍《万》,想找找它想表达的东西有什么是《潜》没表达的,但是很可惜,找不到„„它所要表达东西在《潜》里都能找到,而且表达得更多,也更好——这是我个人的阅读体会。
我的书单在@庄表伟的基础上再补充。我只推荐我自己看过的啊,深入浅出的。不一定全面。50种太多了,个人阅读有限,就说说我认为可以给高中生/大一学生看的书吧。
1、历史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很经典适合高中生和大学生。
葛兆光《宅兹中国》,整本书在论述,为何“中国”成为“中国”,观念很颠覆,读起来也很
轻松。
2、国学
叶嘉莹《迦陵说词讲稿》
——此书强烈推荐。关于中国古典词的读。结合了西方文论解读中国古典词。此书读完我觉得会使一般大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提高很多,一点不夸张。当时读了四五遍。叶嘉莹先生真是当代中国词学界的泰斗了,今年在北大开的讲座爆满,连祥瑞御免马亲王都去围观了。
(其实我个人认为国学方面,一本古文观止,一本论语,一本史记,三本书就够了。国学方面,@陈章鱼的推荐很靠谱)
3、理科、科普
《黑客与画家》。有人认为这本书太偏,其实还好。这本书前面一半都是比较通俗的文章,后半部分主要涉及编程了。尽管高中是理科,但大学学的是中文,这本书前半部分看起来也并不是很吃力。该书是2011年出来的,当时大部分对人文学科有一定兴趣的、学理工的同学和朋友基本都有入手这本书,所以我也就入手了,看下来觉得确实不错,特别是美国中小学教育那一块。看完后觉得中国教育也有中国教育的好处。看来中小学教育问题在全世界都是大问题。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这本书不仅是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介绍,而且可以当作科学思维的简明教程。
4、政治类。
前面有人推荐了“美国宪法原文”,真心不靠谱,推荐任东来的《美国宪政历程》,通过十几个案例,讲述立足于宪法的美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宪政国家的。
(有能力的可以看看赵汀阳的政治哲学,这个有点深,所以不列出来了,推荐他的《坏世界研究》。讨论了决定人们命运的制度、自由、权利和权力。)
5、经济、管理类。
《影响力》(美)罗伯特•b•西奥迪尼。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强,案例恰到好处,分析入木三分,而且覆盖面相当广。此书个人认为囊括了心理学、营销学和人际交往术在生活中极其有用的部分。而在在一般意义上说,这本书阐明的道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很多滑稽、荒唐的社会现象,以一种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公众人物面对决策失误时的固执己见。
6、社会类
《江村经济》费孝通。中国30年的上海边上的一个小渔村的记录,十分通俗易懂。
《菊与刀》(美)本尼迪克特。关于日本二战时期的国民性分析。很著名,不多说。但是,@黎皓然 提醒:这本书现在现在人类学研究已经避免提及民族性这样的概念了,毕竟有抹杀个人选择强化刻板印象之嫌,也无法去真正做到完善的研究。
《乌合之众》(法)古斯塔夫.勒庞,这本推荐冯克利译本的,开头应该有30页左右的导读。《乌合之众》这本书至今争议颇大,但不是尼采《悲剧的诞生》那类哲学的争议,而多是政治上与心理学界的争议。捧的人奉为瑰宝,贬得人斥其极度偏激。论证方法的不完善是这本书客观上的硬伤,勒庞常常用个例、孤例去论证本书观点。但是我们读书不是读死书,我们的大脑不是作者思想的容器。一本书读起来,一要有快感,二要有收获,这就是读书的两个目的。我认为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本书都做到了。而且冯克利的译本的开头部分一般都有30页左右的导读,都在讲述本书论证方法是不合理不科学,在学界是不怎么被承认了,以及引导读者如何去阅读此书。书中有不少贴近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亦有我们可以以生活之事例反驳的观点,如何取舍、如何接受,这全凭你自己的思考。你若觉得此书甚为符合自己的胃口,那自然最好不过。你若觉得此书偏激异常,那自可翻阅相关文献与举出生活中事例批驳其观点,无论是何种阅读结果,你都了解到世间曾有这样一种观点如此之流行,亦强化了自己知识之结构或弥补了自己知识之缺陷。此书可与《娱乐至死》以及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一起互相参考阅读。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在时代上完全超越了奥威尔《1984》的著作,这本书是这一年来我看过的最为有意思、也最具有洞察力的书,当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人们不在读书,只关心电视,而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7、情感类
《亲密关系》(加)克里斯多福·孟
是不是经常有那么一种感觉,起初谈恋爱的时候,觉得对方什么都好,然而久而久之却发现了对方许多的缺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是不是总觉得对方并不是不是如自己梦中情人那样完美,而试图去塑造ta、改变ta?是不是也常觉得在相处很久之后,你似乎已经对ta没有当初的感觉,甚至可能已经不再爱了?那么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其实不仅是恋人,朋友间的相处也常是如此,特别是那些你认为超越一般友谊的友情。那么也可以看看这本书。
@冯陵 给以上书单做了一个电子书的合集,自行参看评论。
最后加一个很赞的书系《大学名师讲演录》,这个系列的书又便宜又全部符合深入浅出的标准,自己找几个感兴趣的领域读:http://book.douban.com/series/1705
【授之以渔摆脱掉依赖作文】推荐阅读:
2024高考满分作文-授之以渔摆脱依赖风景是心的所在08-31
告别依赖六年级作文01-18
没想到我如此的依赖父母作文09-25
关于“情感依赖症”07-12
依赖议论文12-30
药物依赖观后感01-05
大学生上网依赖问卷调查07-05
低保 “福利依赖”的经济分析与对策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