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精选12篇)
1.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一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整和改善,不仅仅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还牵涉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积极探析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总结和归纳了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各种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更加高效的处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保证农村经济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农村,农村的进步取决于农民,而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是由生产资料土地决定的。因此无论在何种时代,我们都要将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保证其符合农村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以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为基础的,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农村土地制度的确可以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本的农村土地制度会慢慢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此时就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因此,纵观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程,可以看到呈现出起伏不断的状态。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得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农民积极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去,使得农村经济得到全面的恢复,从这个角度来讲,此时期的土地改革不仅仅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复苏,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巩固我国新生政权的作用。其二,合作化土地改革时期,国家以引导的方式去将私有土地转变为集体所有制,此时的合作化土地改革制度的形成,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样的农村土地制度慢慢展现出各种的问题和缺陷,越来越难以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导致后期我国农村经济出现崩溃的局面。其三,在集体化所有制度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土地制度转向了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实现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将原本的群众集体所有的团队转变为土地承包,实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此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不仅仅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使得农村社会生产力得以解放,此时期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幅度很大,农村经济得以全面发展。其四,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以
家庭承包方式的土地管理制度慢慢展现出很多方面的缺陷,如劳动力转移,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使得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难以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式。此时,农村土地流转实行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经济组织,承包权归承包农户,使用权或经营权归转入方的土地经营体制。这不仅仅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避免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不断下降的问题,还使得农村土地,之间,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因素得以优化配置,在新时期背景下慢慢成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二.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2.1农村土地细碎化经营制约了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变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所有权,从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到集体所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转变,的确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使得农村土地资源呈现出细碎化的特点,在很多方面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受阻,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的适用难度不断增加;其二,更多的农户会选择内部兼营的方式,使得对于土地的投入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其三,难以形成农业的规模化效应,以此也难以形成健全的大市场,使得农村商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严重受阻。
2.2农村土地产权混乱状态限制了土地投资积极性
依据我国现行的宪法和土地法,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农村经济体经济组织,土地制度中的承包关系属于经济范畴,也就是说集体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很多情况下其权利和义务是难以对应起来的。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我国法律并没有针对于土地管理和监督的程序和形式进行界定,具体可操行的安排措施不足,由此给予我国土地投入资本积累体制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3农村土地管理效果不佳导致我国耕地面积锐减
对于农村土地的管理,我国目前执行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县级政府是土地管理的主体,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管理体系,其中土地管理部门受制于同级党委政府领导,需要对于同级别的人民政府承担责任。虽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在此方面做出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也是不争的事实。深究其原因在于制度制约体系不合理,国土管理部门监督权力虚置,国土政
策执行不严格。
2.4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违背了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利益被不断牺牲,不仅仅造成严重的不公平现象,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其一,征地补偿缺乏市场机制,难以站在市场的角度上去审视农村土地的价值,很多情况下给予农民的补偿不合理,造成农民失去生产资料,极大的损坏了农民的利益。其二,土地征收利益分配严重不均匀,多数情况下在土地资源增值收益结构中,农民往往只是占据了其中的最小的一部分。其三,土地征用过程中,难以坚持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发生了很多强行征地的案例,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如何处理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1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体系,是指建立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农民的土地产权体系,这不仅仅符合目前土地管理体制的要求,还为实现土地的统一化管理和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以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其二,健全关于土地产权关系的法律法规,明确农民,国家,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土地保护和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其三,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农业规模化发展,使得我国农村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科学,合理的方向不断发展。
3.2积极将市场纳入到土地制度中去
将市场观念纳入到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去,这不仅仅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还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发展速度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其一,健全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各方权利和义务的明确,为农村土地市场化运作打下坚实的法制基础;其二,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商品化价值评估,保证农村土地的出让,流转都符合市场化的标准,以保证切实的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其三,健全土地地户籍调查,土地信息和合同管理机制,实现对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动态化管理。
3.3注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对于农民来讲,土地资源发挥着社会保障的作用,如果在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农民的生产资料被剥夺,将使得其生活面对着巨大的困难。为了避免
这样的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农村社会保证制度的建立,形成,社会保障为基础,社会救济,合作医疗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证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应该科学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两者朝着健康,科学,合理,高效的方向不断发展,并慢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1] 张小铁.市场经济与征地制度[ J].中国土地科学,1996(1).[ 2] 周其仁.放弃农地的代价[ N].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1-8-31.[ 3]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 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变迁史的回顾[ 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4(2).
2.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二
1 农村职业教育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贵州省“三农”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与市场不适应, 需求不旺, 流通不畅, 部分农产品滞销卖难;需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当务之急, 是农村改革深化的重要课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都需要新型农民, 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最主要手段。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专业化的增强都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民已不能简单地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而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为此,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2 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更好地发展农村社会的客观需要。2007年末, 贵州省常住人口3975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2852.8万人, 占全省人口的71.76%。就业人员2280万人, 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822万人, 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1634.7万人, 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500万人。2006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5万人。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技能条件。2006年《贵州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了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规划》要求到2010年,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16万人, 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40万人以上。“十一五”期间, 为社会输送5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18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1.3 有利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 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可以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适用技术, 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的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 使其能经常、持久发挥作用。农民掌握了专业技术, 就有了致富的本领, 拓宽了致富的门路。
1.4 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 位于长江、珠江上游, 全省岩溶地貌占国土面积的61.9%,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少水流失和石漠化严重。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大幅度提高, 但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为提高农产品产量, 过量使用化肥、不当施用农药以及不科学的污水灌溉等问题依然严重, 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吴邦国在贵州考察提出“发展教育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贵州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 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 有利于贵州的生态环境建设。
2 贵州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偏见, 重视不够
我国职业教育一向处于受歧视的状态。普通教育被视为通往权力和地位的阶梯, 能为社会培养出“精英”;而职业教育, 被称为“次等教育”, 是针对那些升学无望的人而开办的补充式教育。农民不愿意把自己子女的第一志愿报在职业学校上, 就读于农村职业学校只是很多农民迫不得已的选择。据贵州省教育厅的统计资料, 2007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33.3万人, 其中在校农林类学生数12578人。上大学, 在体面的岗位上工作才是他们为子女确立的真正目标。再加上,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农村职业学校招生难成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有就是对“农”字的理解过于狭窄, 往往仅局限于传统农业。所以农村职业教育急需培养的是第一线和第二、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但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与目标有所偏离;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落后, 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 也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2 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的指标,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 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成本远远高于普通教育, 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事实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远远少于对普通教育的投入。2007年贵州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合计207.09亿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11.41亿元, 占财政总投入的5.5%, 中等职业教育下的职业高中教育经费2.85亿元, 其中用于农村的仅0.089亿元;普通高等教育经费29.2亿元;义务教育经费137.34亿元。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比重严重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很弱, 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的基本原因。
2.3 职业教育资源匮乏,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师资问题始终是制约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十五”期末, 贵州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52.5%。据《贵州省领导干部手册》的资料, 2000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9.43万人, 专任教师1.15万人, 生师比为16.89:1。按同比计, 2007年,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33.34万人, 则教师总量应达到1.97万人, 而实际教师总数9954人, 至少应增加1万人。可见, 贵州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是严重不足, 而且还呈逐渐减少趋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且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失衡, 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据2007年贵州教育统计资料,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文化课教师占46.7%, 其中职业高中占58.78%, 成人中专占45%。文化课教师比例仍然偏高, 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另外,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的客观条件艰苦, 待遇不高, 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高职称教师严重缺乏, 中等职业学校副高级以上职称只占18.3%。种种原因使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缺乏,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更加缺乏,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共计9885人, 其中具有专业课、实习指导课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只有1455人, 只占整个专任教师14.7%。
2.4 职业教育改革滞后
2006年, 贵州省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1万人, 超额7.18%完成教育部下达14万人招生任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5万人, 超计划数65.1%。虽然从统计数据上看, 贵州农村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数量大大的增加, 但实际上农民技能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据陈宁华从教育对象、教育条件、教育效果三个方面对我国31个省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综合状况综合评价, 贵州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评价排名第27名, 其中教育对象排名第29名、教育效果排名第31名。可见贵州省农村职业教育总体水平是相当落后的。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在课程和专业设置方面的不合理, 职业教育不仅需要理论课的学习, 更重要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能够把专业课知识直接指导学生用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同时贵州省职业学校在推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方面滞后, 一些培训学校跟不上发展需要,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往往面临培训方式老套、培训理念落后、实践设备器材缺乏且陈旧等问题。还有就是一些职业学校招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 盲目招生, 造成部分学员就业积压。
3 加快发展贵州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上包括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有偏见, 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首先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一方面, 要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 许多人习惯将普通教育视为“正统教育”, 而将职业教育看作“次等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未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另一方面, 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本身, 积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实际表明, 大多数适应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要求、办得很好的农村职业学校无不转变了观念, 甚至为了更好地服务好农村经济和社会, 设置了适应农村现代化对新型人才需求的专业, 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同时, 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要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树立起职业技术人才观念, 为社会培养出所需技术人才。只有社会各界人士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才能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从而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3.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建立多元经费投入机制, 不断扩大资金支持及培训规模, 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政府部门应根据专业情况制定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 划定举办者和学校分担经费的责任, 各级政府应将职业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保证职业教育财政拨款持续增长。增加专项经费, 加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只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还远远不够, 必须借助社会、企业和个人力量。政府应采取激励政策, 建立激励机制, 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农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 支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资金投入的企业和个人,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校特色兴办相应的企业, 在审批、税收、财政补贴、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措施。利用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实用技术性强、与企业具有天然紧密合作关系特点, 积极吸引企业对相应职业学校的投入。政府还应宣传、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职业教育投资, 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形成政府部门、社会资本、企业和农民都投入、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多元投入机制。
3.3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以建设“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为目标, 以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支撑, 以推进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 通过制度创新和广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 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完善制度、加强交流, 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适应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职业学校教师数量, 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必然对职业教育教师数量的补充提出新的要求。因此, 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 培养和吸收一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同时, 建设一支有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首先要针对这支队伍特色不明显的现状, 优化队伍的结构, 重点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能力。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形成以全省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主体、校本培训为基础的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到企业进修实践的制度, 职业学校教师要能够定期到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考察、实践、进修。
3.4 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 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方面, 要立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培养出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 要根据剩余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和各种劳动力稀缺地区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 实现劳动力跨地区的合理流动。在专业设置上, 拓广思路,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 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需要制定发展规划, 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 走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 与支柱产业相结合, 与骨干企业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政府办公厅, 贵州年鉴社.贵州年鉴[M].贵州年鉴社, 2007.
[2]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远东出版社, 2007.
[3]陈宁华.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 .
3.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三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断进行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我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农村信用体系有待完善,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不高,极大的影响了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对于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降低农村信贷风险、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完善的农村信用环境作用重大。完善的农村信用环境可以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了深入研究农村信用环境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笔者结合目前农村信用环境的现状,具体探讨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方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村信用环境的现状
1.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容乐观
一方面,乡镇企业信用欠佳。当前多数的农村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仍然采用家族式粗放管理方式,财务报表数据准确性不高,企业经营能力差,还贷能力差,还贷意识不高,拖延还贷期限的现象普遍。另一方面,农户冒名顶替联保贷款仍然存在,一些农户缺乏诚信意识。
2.县域相关各方协作配合难度大
受资源条件的限制,银行间、银行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存在问题,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出现银行与客户信用信息不对称。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客户群体范围大,对拖欠贷款户的诉讼难度大,阻碍农村信息体系的建立,一些欠贷户投机取巧,拖延还贷时间。
3.相关信用配套机制建设滞后
第一,农村的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较少,特别是农业和林业发展缺乏风险保障的支持,涉及农业生产环节的险种少,农村相关产业发展缺乏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第二,农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给农业生产方面的贷款适当的财政贴息或营业税减免等风险补偿,但是这种风险补偿机制落实较困难。第三,农村债务人的财产配套设施缺少产权登记、等级评估等,不利于司法的执行。
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对策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村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发展这一主题,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着力建设农村信息体系,不断探索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有效方法。
1.形成地方政府牵头的工作机制
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的利益方众多,需要多方主体一起参与共同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现阶段我国农村征信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此,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征信管理,健全农村信用信息征集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合作,帮助政府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一方面,通过与银行合作,建立涉农金融机构的农户信用档案,将农户的具体信贷业务信息情况纳入征信系统中去。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还没有相关银行信贷业务的企业,通过与企业合作,征集这些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的情况,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立企业征信系统。
2.推动担保体系的建立农村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较少,影响了农村的信用贷款。这就需要政府牵头组建一些符合县域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政策性担保公司,或政府与其他具有一定信用基础的经济主体共同出资,按照正规程序注册设立担保机构,从而为诚实守信的农户提供担保服务,为其分散和化解信用风险。同时可以借助一些基层组织的力量加强对农户贷款与还款的管理,约束贷款者拖欠还贷行为,降低贷款者的违约风险,强化基层组织的服务职能,为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作出努力,帮助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3.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
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对农户信用状况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可以很好的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广大农民应该自觉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资料,帮助金融机构建立包括农户基本信息、贷款信息、还款信息以及交易信息等方面信息的综合信用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评价工作。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包括完善农户信用评价和企业信用评价两方面的内容。完善农户信用评价要以农户的信用档案为落脚点,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农村经济的特点,将信用评价与信用评分有机结合,从而建立科学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与信用评分标准,使得农户信用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与科学。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可以对乡镇微小企业进行信用评分,让县域企业参与信用评级,要提高涉农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加强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乡镇企业的合作,实现三方的共赢。总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要以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为基础,围绕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开展工作,进一步推动“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创评活动,逐步规范和完善创评活动的标准与程序,充分利用优秀典范的带动作用,带动整个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
4.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根据贷款者的守信情况,采取一些方法进行相应的激励或惩戒,让守信的个人或企业得到优惠和便利,让失信者为其失信行为付出一定代价,可以增强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用行为。对信用较好的用户实行贷款优先,贷款利率给予一定的优惠,适当简化去贷款程序,让这些守信者体会守信的好处,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信用。农村信用体系中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对失信行为进行约束,一些人对此抱有侥幸心理,拖延还贷时间,为此,政府部门必须相应的完善这方面的法律体系,将这些失信行为纳入到法律规范中,短期内不予其贷款支持,提高失信成本,让他们认识到失信是要付出代价的,从而改变信用观念。通过相应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可以让农户自发、主动的做到守信,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5.构建全方位的诚信教育体系
首先,诚信教育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的努力,还要靠地方政府、相关教育部门和基层组织的大力宣传,这些机构或部门都是诚信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自觉的在日常工作和活动中融入诚信教育宣传的内容,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农户的诚信意识。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宣传活动,贴标语、挂横幅、发传单的宣传方式与实际结合不够,宣传效果不明显,所以应该深入群众实际开展诚信教育宣传,开展一些诚信行为活动,面对面的对广大农民进行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教育实效。最后,诚信教育的内容要完善,诚信教育范围要广。可以农民日常生活的诚信行为基础,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正反面实例来做诚信教育的宣传,将农户的信用记录、信用档案以及异议处理等纳入诚信教育内容中去。诚信教育不只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而进行的,而应该是针对广大的农民,要将诚信教育深入到每家每户,提高每户每人的信用意识,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创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可以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资金保障,为支农服务,但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需要良好的信用环境。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诚信意识,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得农村金融能够更好的服务“三农”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宜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4.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四
现就我县如何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农产品中介组织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提高各级对发展农村中介组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应对wto挑战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农村中介组织建设工作,并纳入农业发展的全局通盘考虑,指导全市农产品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要运用新闻媒体等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新理念,使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进一步理解农产
品中介组织的性质和作用,使广大农民明确对自身的利益和对产业发展的好处,以便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范文大全文章-http://
范文大全
帮您找文章]
2、政策支持,优化环境。由于目前我国对农村中介组织建设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一些地方通过出台政府文件的方式给农村中介组织以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在这方面,外地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市也可以为农村中介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民政部门应放宽对农村农产品中介组织的社团登记条件,降低行政门槛和经济门槛;农业和财政部门对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中介组织应视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税务部门要把农产品中介组织经营农产品的行为与企业经营行为区别看待,在税收上给予扶持;金融部门对中介组织需要的流动资金给予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特别是农信社要把中介组织作为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重要载体,重点培育一批有规模的中介组织。
3、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要鼓励先发展起来,秩序前进,逐步提高。继续坚持以专业农民为主体。既可以由能人牵头兴办,也可以由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牵头兴办,还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发展初期条件要放宽,只要农民有组织起来的愿望,不管大小、专业的还是综合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条件的中介组织,引导其建章立制,进行法人登记,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4、民营为主,政府推动。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坚持“民营为主,政府推动,发展中介,建立网络”的指导思想。“民营为主”,就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民办是前提,民管是基础,民受益是核心,这是中介组织的生命力所在。“政府推动”,就是要积极发挥推动、引导、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推动,就是要有所作为,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引导,就是帮助搞好组织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协调,就是对发展过程中一些重大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要经常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服务,就是要优先提供生产和经营信息服务,开展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市场经济和发展中介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
5.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五
一、农村金融结构转型的原因
1.金融机构相对单一,金融机构之间缺乏竞争性
国有商业银行结构性市场退出和农村民营金融市场进入不相匹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真正走上了商业化道路, 实行“大银行、大城市、大行业”发展战略, 逐步从县级市场退出, 压缩了基层经营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是民营企业和居民融资的主要渠道,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民营经济和小企业失去了金融支持的主渠道。
建立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就必须要保障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会带动金融业务的多样化,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农村的金融需求,而且还会进一步推动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在在农村及乡镇的金融市场占主导地位,为农村金融注入了很大的一部分资金,在农业的资金周转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 农村信用社开展这项业务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且存在一些不利于这类贷款业务发展的因素:一是单笔贷款的额度小、期限短, 贷款发放成本较高;二是贷款的.利率低, 机会成本较高;三是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无法全面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巨大的金融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金融组织的参与。
2.县域内农村信贷紧缩。
一是农村资金流出严重,特别是通过金融渠道(包括邮政储蓄)实现的农村资金净流出份额较为巨大;二是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基本没有放款权利, 对县域内经济主体的贷款增加很少。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的放款主要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国债配套资金和生态建设贷款等大型项目, 而对农业生产和中小型工商业活动提供的金融服务却处于全面紧缩的状态,大量农村资金“农转非”,使本来不足的农村信贷资金越发捉襟见肘,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3.农村企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健全
尽管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很快, 但农村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很小, 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一是缺乏股权融资渠道, 内部融资比例高,资金供给仍然主要依靠间接融资,较为严格的企业股票上市条件, 只对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上市有利, 导致金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二是债务融资渠道单一,在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债务融资,而债务融资绝大部分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较多的农村中小企业不得不以非正规金融形式融资,造成企业的成本上升,而对于大多数农村企业,由于无力支付民间资金的高利率,企业的发展后劲受到影响。
二、农村金融结构优化的思考
1.健全农村经济金融体系
要发展更全面的金融组织来参与农村的经济活动,大力的支持农村需要的金融机构主动参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降低他们的门槛,给他们一些优惠和好处,让他们看到农村经济体制中需要他们,从而解决农村金融结构单一,资金融入小的问题,加大农村金融的创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三农经济发展。
2.优化农村金融组织结构
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 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 真正形成基于竞争的农村金融业组织结构,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 促进市场竞争, 提高市场效率, 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
3.农村金融结构转变方式
一是放宽对内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 建立一批与传统体制脱离关系的、以民营企业为主要股东的银行, 专门为高新技术产业、民营成长型企业服务。二是整合现有县域金融机构,包括国有金融机构的县域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 组建地方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三是对现行农村信用社进行制度创新, 改制为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继续保持目前的信用社合作性质, 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 四是合理、明确界定民间金融与高利贷、民间金融与非法金融之间的界限, 并对一些具有创新性质的非正规金融市场活动给予引导。五是因地制宜地推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构建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市场。
三、结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支点,起到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血液”,它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和各类经济主体,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 没有高质量的金融发展,就没有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良好的农村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能够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良好的农村金融结构体系,必将撬动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广文. 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 中国农村观察,2004,02:12-20.
[2]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 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J]. 中国农村观察,2004,05:17-29+59-79.
[3]魏登峰.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应走多元化之路[J]. 农村工作通讯,,02:11-12.
[4]何广文. 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路径选择[J]. 中国改革,2007,03:34.
[5]张前. 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实现[J]. 理论观察,,05:154-155.
6.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六
摘 要:要想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的收入,就应该积极的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不断的对管理活动优化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确保其合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文章具体的讲述了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关键词:农村经济建设的深化;研究总结;方案设计;管理应用 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
要想确保农村经济朝着健康稳固的方向发展,就要积极的发展完善财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群众的切实利益,带动农村改革模式的优化发展,保证社会发展稳定,确保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系统的健全,促进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确保农村基层党建设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保证财经组织稳固,促进农经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提升,确保相关规章制度体系的健全,促进农经执法水平的提升,通过对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深化,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更新。
在当前时期,要想符合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就要合理的利用民权。要真正的尊重广大群众本身的意愿,不断的深化发展会计代理制度,保证财务管理体系完善,防止集体资产外流问题发生,而且要切实的完善债务体系,确保其合乎经济发展规定,切实维护群众的真实权益,带动经济组织模式优化发展,保证农村经济朝着更为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对管理环节进行优化
第一,为了确保工作得以顺畅的开展,就要不断的完善发展民主理财体系,保证村级财务体系设置合理,保证财务公开。对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发展优化,保证相关原则得以有效的落实,满足监管工作的要求,强化责任意识,带动审批工作的开展,促进农村内部经济管理系统的健全。依法加强土地承包与流转的规范管理,积极的落实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不单单是当前农业机构的主要职责,同时还是当前时期强化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要当成重点来对待。具体的来说要做好如下的这些工作:认真的管理承包档案,此档案是开展承包工作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原始依据,是党和国家农村基本政策在基层的历史记录,应该存放好,并且认真管理,防止其丢失,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切实的结合档案法相关的要求,不断的完善承包管理体系,确保合约以及台账等完整有效。
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完善土地承包体系,要保证其中的各个运行步骤合理恰当,对具体的工作内容优化,确保其对相关农村土地法律的应用需要,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确保农村土地环节的有效应用,实现土地流转环节的有效管理,以满足农村现代化建设管理的需要,促进该环节的综合效益的提升,确保整体土地运作环节的完善,确保该环节的综合效益提升,促进农村经济运作环境的稳定。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加紧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转登记管理制度,提高合同签订率,使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开展流转规范管理工作,探索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避免出现强制农户流转的现象,一旦发现此类问题,必须要认真处理严肃对待,而且要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第二,要适时地对土地承包管理体系发展完善,保证所有的要素都可以有序的运作,保证承包管理工作顺畅开展,以满足具体的工作要求,促进相关土地承包经营环节的协调,促进内部环节的深化应用,确保工作经费环节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应用,确保土地规模经营环节的优化,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系统的健全,促进其实际用地难题的解决,进而保证农户的切身利益得以维护。要认真的贯彻落实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理念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权益得以维护,确保群众的物质方面的权益得以保证,不单单是落实法规条例时首先要分析的内容,同时还是执行条例规范时要认真参照的标准。
在我们国家的个别区域的农村,存在很多的荒废土地,这显然对于农经的发展很不利,要想避免这种现象,就应该积极的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不断的优化方法,切实的提升群众的承包权益,保证流转工作得以有序的开展,确保土地流转规范体系的健全,保证自身的每个环节都能够积极的协调,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促进流转规范制度的健全,应该结合党的方针政策,认真的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保证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权益得以维护。合理的发展合作社,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合作社的存在能够发挥非常显著的作用,比如能够提升群众的生产活动的组织能力,还能够保证当前的农业活动朝着规模化等的方向发展,能够显著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以从事同类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主本,以产品、资金、信息、技术为纽带,自主兴办,秉承着农户志愿加入的原则,创建新的合作组织。
除了上文讲到的优化内容之外,还应该对管理工作的后续内容进行优化。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形,保证后续工作体制设置得当,不断的优化发展,做好协调,促进实际工作的开展,满足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健全,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促进整体经济管理环节的优化,促进农村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的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全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干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结合出现的这些问题,不断的转换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真正的深入到农村之中,融入到农民群体中,做好真实的调研工作,尤其是对那些关乎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要认真的对待,开展详细的调研工作。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可以为机构制定政策提供必要的参照信息。结束语
在当前时期,要想缩减城乡差距,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就要积极的开展农村经济管理空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优化管理环节,不断的建立并且完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管理工作发挥作用,才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7.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七
我国农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经济, 政府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出台了很多农村补贴措施, 推行“两个减负, 三个补贴”政策, 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贴;这些新的农村补贴形式直观的从农村财务管理中体现, 体现党对农民的惠农政策, 做好农村财务管理, 是否如实列支财务费用、项目经费, 直接影响政府大政方针在农村的落实, 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
2 农村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资产管理方面
(1) 在农村, 有的村物资管理手续不全, 导致大量集体资产流失。有的财产早已卖掉或报废, 但帐上不作处理。不少村有帐无物, 帐物不符。一些村干部擅自出借资金, 大量借款。有的村集体房屋、设施被个别村民无偿占用, 村干部或袖手旁观或有心无力。 (2) 多头开户, 导致存款短缺。 (3) 挥霍公款现象严重。
2.2 财务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 (1) 财务帐目棍乱不清。 (2) 财务制度形同虚设。一是以支代收。二是帐款不分管。 (3) 会计档案管理不善。
2.3 财务公开力度不够, 透明度不高。
有的村虽然将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公开, 事实上只是走走过场。实质性内容却公开不细, 甚至不公开。
3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应对措施
3.1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并稳定其队伍。
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完善农村财会人员选拔、任用管理办法, 稳定财会人员队伍:实行“一推二考三聘用”制度。即各村在全体村民中民主推荐3名~5名35岁以下、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工作责任心和一定会计业务知识的村民, 参加乡 (镇) 统一组织的考试和考核, 对各村参考人员取最高分为该村会计人选, 由乡 (镇) 财政经管部门统一聘用。同时采取上岗培训、在岗培训、专题培训、学历教育等各种长短结合的形式, 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要建立农村会计任用审批制度, 对于合格的财会人员不得随意更换, 凡农村会计的任用、调换都要经过乡镇、街道或上级部门批准, 以稳定农村财会队伍, 保持农村会计工作的连续性。
3.2 重视和加强对财会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加大对农村财会人员的会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训, 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及能力。地方的会计管理部门, 要重视对农村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首先要对农村财会人员的执业资格经常进行检查, 严格资格证准人制度。其次, 要加大对农村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 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培训, 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 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
3.3 完善制度、奖优罚劣。
建立“乡 (镇) 管会计”的管理办法, 实行人员人档, 工资量化, 统一管理。建立农村会计岗位责任制, 实行业绩考核和民主评议相结合, 完善考核办法, 对于坚持原则, 照章办事的会计人员要维护其合法权益, 给予奖励。对于不坚持财务制度, 违背财经纪律, 不适合在会计岗位上工作的人员要坚决清除出会计队伍, 纯洁会计队伍, 促进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要落实农村会计人员应当享有的各项待遇, 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3.4 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必须按农业部、财政部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的统一要求建立完善的会计科目, 健全相关的总分类账、明细账、现金日记账、存款日记账等基本会计账目。严格执行 (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 和国家关于货币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并从各村的实际出发,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约束机制, 确保村集体财产的安全、完整。
3.5 加强会计资料管理。
村级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村级业务的重要证据, 是村级财会的信息载体, 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 逐月逐年装订成册, 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 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 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 完善手续, 明确责任, 避免资料的丢失。
3.6 进一步提高农村财务电算化水平, 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财务电算化的投入, 加强对农村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村财代理”和村财务电算化配套方案, 从而加快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步伐, 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现代化。
3.7 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
针对一些乡村存在的帐目不公开、财务不民主、村干部任意挥霍公款、假公济私等问题, 必须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 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控。
要定期开展财务审计。一是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 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 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 努力做到“民主评议, 逐月定审, 季度复审”,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制度。由社会专业机构根据“两法”、“两则”等法规, 配合政府财税工作来行使社会监督职能, 从而形成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严格按农业部、监察部发布的 (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 的要求搞好村级财务公开, 加大村级财务收支的透明度, 使村级财务真正接受群众的监督, 实现民主管理。每季或每半年, 在住户集中, 位置显眼, 群众易看到的地方采取多样的公开形式, 将经过审计和民主理财小组评议了的财务收支计划、收支明细、债权债务、财产物资等群众关注的财务事项如实公布。公布后, 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对村民反映出来的问题, 要在村民民主评议的基础上, 该纠正的纠正, 该查处的一查到底。
3.8 加强乡镇监管, 做到服务于民。
农村财务问题之所以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关键在乡镇的认识态度上。因此, 各级必须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纳入抓经济发展, 保社会稳定的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抓紧抓好。乡镇要进一步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农经员队伍建设, 选配好村级主要干部, 对于在执行财务制度上屡教不改, 违法乱纪的干部坚决调整与查处, 切实把村级班子建设好。
3.9 加大执法力度, 做到依法治村。
8.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 篇八
农村金融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经济结构得到了有效地调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农业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首要举措。我国经济发展首先要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共同建设与发展,将城乡发展策略进行统一筹划,加大力度着重发展农村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全局发展,对于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党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渐加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和资金的整体投入,促进农村的整体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发展共识。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现状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呈上升的趋势,农业方面生产力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的经济结构得到了高效的优化调整。农村经过一系列的农业合作化、农村土地改革等经济改革措施,我国乡村经济取得了一系列经济上举世瞩目的成果。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畜木业、渔业和林业方面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改观。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在中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总体上而言我国经济体制在飞速向前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体制经过了许多次的改革优化。1995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正式成立,主要就是将农村流通领域方面的农副产品,整体方面的资金管理进行统一的收购,并稳定运营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历经长达30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农村已经初步行程了较为专业化经济金融机构,同时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从而带动农村金融体系的高效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
农村金融发展通过物质资本积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金融方面的发展通过物质资本的积累,逐渐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储备资金的增加和投资方的增多,意味着实收资本的逐渐增加,农村金融发展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预测着投资方能够有高额度的产出。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实收资本的增加而增加,我国多数经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农村的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流动风险性,封闭的信息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制约着农村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方面的发展可以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来实现农村经济的整体增长,多数经济研究学家认为,农村金融方面的发展可以推动技术的快速进步。我国经济发展首先要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共同建设与发展,将城乡发展策略进行统一筹划,加大力度着重发展农村经济。快去运行的农村金融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活动的成功概率提高,高效的收集金融中介经济方面的信息。与此同时,金融中介也可以缓解农村信息的不对称现象,鼓励农村经济研究人员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力求发展观念的创新。
农村金融发展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积累人力资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村对于经济方面的教育比较落后,与城市的经济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农村金融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首要举措。我国党中央加大对农村金融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大信贷市场对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农村经济发现的缓慢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整体提升,所以说在短时间内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速率,对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本篇文章将经济的理论与实际实践相融合,从系统上研究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从中得出了一些具有建树性的改善措施与建议。虽然在农村,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技术的匮乏,经济和金融发展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纰漏,但是随着地方政府和国家的大力扶持,我国农村金融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9.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九
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探索
摘要:阐述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从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入手,提出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的政策建议.作 者:李彦玲 李延华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社会科学部,河北,邯郸,056038期 刊:安徽农业科学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20)分类号:X322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良性循环
10.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十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一直是我国领导比较关注的问题。每次党的全会都会提出三农的问题,从此可以看出国家领导对农村发展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现在的重要任务[1]。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和谐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云南省是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三农”问题更为突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破解“三农”工作中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 论三种人性观与三种实践观
★ 西方法律思想史与西方法哲学的关系论文
★ 哲学论文
★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
★ 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
★ 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
★ 论语言哲学知识的猜测与反驳
★ 论技术化生存及其哲学思考
★ 熵理论与和谐社会
11.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26
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刚刚起步,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以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为分析对象,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1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字显示,自2012年以来,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预计2016年农村网购市场将突破4600亿元。同时,农村生产的产品也将通过淘宝和天猫等平台实现与更大市场的对接。
吉林省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率先探索实践,作为全国首批农业电子商务试点之一,吉林省在配送中心、乡镇配送站、配送点的县、乡、村三级配送网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破解了困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流通业瓶颈问题。2015年,吉林省的通榆县、蛟河市、桦甸市、通化县、敦化市、临江市、伊通县、延吉市等8个县(市)被财政部、商务部确认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6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6〕3号),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进农村、信息进村入户等政策效应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平台作用,大力推广 ‘互联网+流通+服务 ’的电子商务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吉林省已经逐步显现出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农村电子商务路径。不仅实现了农资下乡、日用品到户、农产品进城、大宗农产品贸易四项电子商务服务,还不断加强基础建设。至2015年12月,吉林省农村电商项目已经涉及39个县(市)、覆盖1300多个行政村,合作对象包括阿里、京东、苏宁、一亩田、邮政等电商企业。城乡居民和企业开设的网络店铺总数在40万~50万个。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直属单位主导的“开犁网”年销售额达1.5亿元。在智力支持方面,2015年吉林省农村电商联盟成立,汇集农村电子商务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校、金融机构、风投、创业者全力推动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
2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4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较上一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该报告同时指出,商务类应用成为农村网民发展最快的应用。由此可见,农村信息化发展仍然较为缓慢,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不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但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具有一定的农民基础。
二是农民对电子商务的了解不够。虽然电子商务已经进入了发展阶段,但仍然有大量的农民没接触过互联网,或不了解电子商务,尤其是对这种“不见面”的交易方式感到不可信。
三是物流业体系不健全。整体上看,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物流业体系不健全,很多物流公司在县级都有营业部,但一涉及进村入户则望而却步,阻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此外,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不完善、售后服务缺失、质量监督困难等因素也制约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3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
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更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政府应从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大资金支持和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与农民提供指导服务等方面,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健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仓储、物流体系的全面提升,才能破解网络、交通、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制约。
三是加强农业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农产品的标准与安全问题始终是消费者顾虑最多的问题,因此,应以农业信息化为基础,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业,提高产品质量。适应网络销售模式,对产品进行适当包装营销。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使消费者放心购买农产品。
四是加强品牌建设。目前农村电子商务严重缺乏自有品牌。政府应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参与电商的农民,坚持特色产品、优质产品、品牌产品的发展思路,规范市场竞争,打造个体品牌和集体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五是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政府有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子商务培训进农村活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打造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群体。还可以通过建设学习和培训基础的方式,引进专业人才,促进农村电商发展。
4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农业信息化的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正向农村地区不断渗透,农村也正被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而改变。政府、企业和农民应着眼于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发展,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李林,卢奇.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J].商,2015,(42).
[2]李子晨.探析农村电子商务新思路[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5,(03).
[3]康春鹏.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J].农业网络信息,2014,(12).
12.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原因,措施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与城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 才能为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向前推进。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就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交通, 水利, 能源, 通信, 教育, 卫生等各个方面, 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与农村经济相互协调发展, 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电力、牧区草场围拦等“六小”工程) 存在很多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 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目前, 全国仍有近一半左右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 基本上是“望天收”;现有灌区大都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 一些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别, 相当一部分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现有的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之一, 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少, 季节性、区域性缺少问题突出;农业用水浪费、效率低的状况较为普遍,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 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 中国灌溉用水效率低, 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
2. 近期农村公路建设的突出矛盾。
经过多年的建设, 中国农村公路已初具规模, 解决了大多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 但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仍然以土路交通为主, 遇到天气不好, 道路泥泞;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密度偏低, 路网结构不合理;部分已修建的沥青公路堡坎基脚不扎实、路面薄、使用时间短;路政管理力度不够, 养护资金缺乏保障;在农村公路新建、重扩建过程中, 少数农民缺乏大局意识, 依赖性强;农村公路建设占地、拆迁和青苗补偿等工作难度加大, 所有这些问题, 给农村运输带来诸多不便, 阻碍了商品的流通, 给农民带来不少损失, 影响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3. 饮用水安全隐患大, 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
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 目前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受工业污染影响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影响, 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 造成饮用水重金属矿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受工业发展影响, 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 造成饮用水水量短缺;受经济发展影响, 偏远地区吃水困难, 而自建水窖等储存的饮用水中微生物、细菌超标, 使用时虽经过煮沸, 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 这些问题, 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 亟须加快解决。
4. 农村电力设施落后, 用电贵、用点难。
在农村电力改造方面, 尽管国家做了很多的工作, 使得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 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度显著提高, 但和其他地区相比, 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明显落后, 用电难、用电贵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然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
5. 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 设施简陋。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 农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 使得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
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财政投资少。新中国成立后, 城市的道路、供水、供
电、学校、医院等都由财政投资建设, 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却大都由农民自己投资。虽然以前对农村也有投资, 比如农业集体化时期, 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更多集中在大江大河治理方面, 而农村改革以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存在投入不足, 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不足,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 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
集体经济时期, 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投入资金总量虽然很小, 但是相对绩效却很高。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 除少数地区外, 农业集体化时期的集体资产也分配到户, 以农户为主的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单位, 虽然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 却缺乏对这些公共产品的保护和维护意识, 致使原有的基础设施超期服役, 有的甚至破坏严重, 而新的基础设施鲜有投入, 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集体经济无钱投入, 农民投工投劳下降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因素。
在农业集体化时期, 集体经济和“两工” (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 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 一方面,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 多数乡镇没有固定的集体收入来源, 因此, 根本无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 农民对农村包括基建设施在内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持续下降, 特别是取消了农民“两工” (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 和农业税以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1. 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 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 参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 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所以, 各级政府要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 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 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 确保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 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和维护也要安配相应的配套资金。
2. 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
农村地域分散, 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 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 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做到有重点、有特色, 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 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 努力建设文明、小康、秀美的新农村。
3. 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中国人均耕地少, 而有基本灌溉设施的耕地更少, 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 并且其中有1/3灌溉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年久失修, 无法发挥正常功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我们只有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 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 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水利建设, 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重点发展投资大、效益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地埋管道、软带微喷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 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 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二是大力建设农村公路。“要想富, 先修路”, 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 也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 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才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水量不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努力争取饮用水安全, 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四是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电力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 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就要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继续进行农村电网改造, 解决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高的问题, 实现同网同价。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 逐步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 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继续实施农村校舍改造工程, 推进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 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 扩大农村生活保障覆盖面, 努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
过去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缺乏或根本没有有效维护和管理, 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很快报废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 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提升其对各项公共事务各项财产的管理能力, 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 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引入利益驱动机制,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之, 我们要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R], 2009.
[2]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EB/OL].新华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12-30.
[3]郑风田, 董筱丹, 温铁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的“双重两难”[J].贵州社会科学, 2010, (7) .
[4]滕长宏.法律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问题研究——以农村公路建设为例[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11-02-07.
[5]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EB/OL].新华网, 2009-03-13.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2-02
永嘉农业经济发展论文08-28
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06-13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01-14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01-04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与农村经济发展08-2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07-06
制度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08-17
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09-30
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总结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