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4-12-08

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精选12篇)

1.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一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阅读能力在语文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可是从目前看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教学方面还有着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本文中,将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究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拓展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着很多的问题,只有进行拓展阅读的教学,才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写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养成读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才可以激发出读书、阅读的激情。拓展阅读原本就有延展性,它能够补充课堂知识,具备了灵活性和相对开放性,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拓展书籍,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小学语文当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语言的积累,开展拓展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迈向更加宽广的新世界,也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增长见识,塑造出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更好地积累相关语言知识,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小学语文中,写作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了阅读能力,就会严重阻碍到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开展拓展阅读,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富写作的素材,还能够让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更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一)营造阅读环境

大家都知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环境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阅读课程也是一样的,如果在阅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时更加流畅、放松,从而逐渐进入阅读的世界,慢慢体会文字和其中的思想。教师不但可以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还可以作出一定的引导,倘若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细心的引导,学生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受到影响,激发出他们想要阅读的欲望。通过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将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从而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强化。

(二)引导阅读想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选择各种不一样的方法来告诉学生,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说,在你看到一幅很好看的画时,可能就会想到很多与画相关的事物,阅读也是一个道理,在读到一些比较优美的诗句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作出想象引导,逐步逐步地延伸开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当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丰富阅读内容

阅读具有着独特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是说只要量大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最关键的就是阅读内容的丰富性是不是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必须注意与科比的内容进行关联,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课本的纰漏,或者增加一些最新的文化知识,从而让学生可以取得全方位的发展。

(四)探究阅读方法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会用到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学得更好,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中,教师更加需要重视对阅读方法的选择,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时候,方法尤其重要。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懂得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阶段的小学生要运用不一样的方法来传授语文知识。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它们放开声音读出来,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要教会它们进行默读,把自己的思考一起放到阅读当中。

(五)定期开展活动,进行读书成果的交流

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光靠学生的埋头苦读是没有用的,更加需要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教师或是家长,也可以加入到学生之间的交流当中去,像这样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有效地把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

(六)举行与阅读成果相关的比赛

举行与阅读成果相关的比赛,有利于激发出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比赛来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可以让学生之间获得更好的互动,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七)改革小课堂

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原来“照本宣科”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让小学生更多的是自愿参与到语文阅读当中,比如说语文教师在讲述阅读方法的时候,可以运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来扮演阅读材料当中的人物,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入到阅读材料当中,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就拿《峨眉道上》这篇文章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同类文章的阅读,让学生先学习或是温习一下《挑山工》这篇课文,让学生可以自觉领悟到“铺路人”与“挑山工”有着类似的地方,让学生发现其实“铺路人”、“挑山工”和我们是一样的,都是平凡人。运用这种方法把拓展阅读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与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结语

加强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可以让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有所提高,大多数学生对语文缺少兴趣是因为缺乏语文阅读。开展拓展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感,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增加文化积淀,拓宽视野,让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必要性》[N].中国校外教育,2013

2.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二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于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质疑,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去寻求答案,在质疑到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大年夜冻死了。”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该为“哭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都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去理解,并加上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蕴含可贵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示,热情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质疑,以疑激思,在质疑到解疑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激发情趣,乐于发现

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缺乏乐趣的苦差使,而主动发现则往往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这是营造阅读教学发现机制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导读《我要的是葫芦》这篇文章,先要学生用文章中“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并根据板书图示分别说说“根”、“藤”、“叶”和“葫芦”的关系:我们给葫芦施肥、浇水后,这些养料被吸收了,通过藤,送到葫芦的叶子上,叶子经过阳光照射后,把这些养料加工成葫芦生长需要的营养,使葫芦慢慢长大。这时,教师修改部分图示(摘去“叶子”和“葫芦”之间的箭头,在“叶子”旁加上“蚜虫吃”字样),对学生说,学到这里,聪明的小朋友一定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还没长大就落了。(自修改的图示,引导学生去发现)于是学生很有兴趣地自己获得了结论:“因为叶子上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葫芦的叶子,叶子不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小葫芦就‘饿死’了。”

显然,生动的图示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把“叶子”与“葫芦”的抽象关系形象化,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发现的乐趣。

三、积极探究,善于发现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同理,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固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即学生的那种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和自行发现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一位学生说:“能通过一条小船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呢?说‘孔隙’正确吗?”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师启发:“既然是‘隙’,必然是联系前后或内外之间的部分。我们得先看看这内外洞有多大,与‘孔隙’比较一下怎么样?”于是有的说学生说:“我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不觉得拥挤’等描写中,体会到外洞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则说:“课文中有‘……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等语句,这说明内洞比外洞更大。”……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充分肯定后说:“请大家想象一下,站在这样的大洞里,从外洞到内洞的通道,会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相比之下,确实那只是个‘孔隙’了”。有的还介绍了那只小船是怎样的小(上船后只容两个人并排仰卧),过孔隙时人又是怎样归纳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才获得正确答案的?”学生便齐声回答:“用了比较对照的方法。”

四、注意培养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第五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两句话就是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仅要能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比喻说明、对比说明、举例说明、列举说明等),而且还要仔细琢磨文章叙述的顺序,领悟文章表达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学生作文时能做到按一定顺序写,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培养学生领悟表达方法有很多种。有的可按事情发展(包括时间顺序)的顺序写,如《赤壁之战》《我的战友邱少云》等;有的可以按地点转换(包括空间位置)的顺序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迷人的张家界》等;有的可以按文章的不同内容或问题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如《将相和》《小英雄雨来》《冀中的地道战》等;还有的可以按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的顺写,如《为人民服务》《桂林山水》《养花》《林海》《詹天佑》等。总之,要根据情况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三

【关键词】课前导语阅读兴趣读出情感

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主要支柱;阅读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阅读是成人之源、树人之本。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小学语文阅读课到底该怎么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师们,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呼唤一种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

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其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如情境教学法等。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渗透情感、美育等因素,借图画、音响、实物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学生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动情入境悟神,以达到明理的目的。教学中还要能够设障立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多方面与课文的“信息差”。然后进行适当疏通。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因素,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从而获得好成绩,从内心产生阅读兴趣。

三、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解疑

即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得出结果,对于能贯穿整篇文章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与自己备课时精拟的有关课文的问题相结合,作为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自学,圈点批画,体会理解,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导入新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放声读,可轻声读,怎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就怎么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继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创新学习的课堂,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本,带着信息储备主动地走向课堂,走向教师。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或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初读感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让显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讀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四

1.出示短语读一读,发现短语构成形式。

美丽的夏夜精彩的球赛

可口的松果透明的翅膀

有趣的问题闷热的天气

亮晶晶的眼睛绿油油的荷叶

2.全班交流,小结短语的形式。

通过朗读和研究,孩子们有了一点点的发现,谢朱添说:“短语后面的词语都在写一样事物,比如松果、翅膀、眼睛、荷叶……”有孩子发现“亮晶晶、绿油油”是ABB式的词语,还发现了“美丽、精彩、可口、透明”等词是写后面的事物是怎么样的。于是,“(怎么样)的(什么)”这个短语形式就得出了。

而后,在教学《浪花》时,我就让孩子们找找这样的短语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轻轻的步子、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淘气的娃娃”,非常开心,这就是学以致用啊。

二、教学“我会读”

初读短文后,孩子们因为发现了“的()”短语而兴奋。我让他们再读读短文,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呢。

1.感受“浪花”的淘气。

短文内容简单,孩子们一读就笑了,问:“为什么笑呀?”回答:浪花太有趣了!太调皮了!太有意思了!……再让孩子们找找短文中是怎么写的。从“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像一群淘气的娃娃”可见它的“淘气”,通过朗读展现这份调皮捣蛋。

2.发现了比喻句的写法。

还是谢朱添,他在第二次读短文时说:“最后一句话是比喻句,说浪花像一群淘气的娃娃。”于是,我再进行强化,让学生说说把谁比作了谁?(浪花比作了娃娃),用笔圈出“浪花”和“娃娃”,再用一条线连起来。然后还让孩子们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啊,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更可爱了、更有趣了……小结:原来用上比喻句可以让某样事物变得有趣、可爱、生动,我们以后也可以用用啊。

3.“我发现了这里用了拟人化的写法。”

“我发现了这里用了拟人化的写法。”——这是黄亚坤的惊人之语。

在谢朱添之后,黄亚坤亦发出了惊人之语,不要说孩子们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就连我也为之一震,便追问:“拟人化的写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啊?”他不疾不徐地说:“短文里说‘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只有我们人会‘跑’,浪花又不是人它怎么会跑呢?把它当做人来写了,用了个‘跑’,所以说是‘拟人化的写法’。”哇,孩子们的能力真的不是可以估量的,我带头鼓起了掌,并把“拟人化”三个字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

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来探究这个“拟人化的写法”,让他们再来找找看,短文中还有哪些词也能让你体会到这是“拟人化的写法”?孩子们一个个起劲地找了起来,找到一个用“△”标注一下,如:看见、迈、走、搔、回家、唱、笑、捧。

其实,这一环节并不在我的教学预案设计中,但课堂上孩子的精彩发言我不想就这么白白丢失,这一环节的学习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记住这个知识点,但至少每个孩子心中有了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在我们的写作中有一种叫“拟人化的写法”。而这也成了我此次教学中最得意之处,因为《浪花》带来了课堂上那朵小小的“浪花”。

【附短文】

浪花

我坐在沙滩上玩耍。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瘙痒了我的小脚丫。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它才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家。

一会儿,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这次它给我捧来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我的小篮子都装不下啦。

哗哗哗,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4

《找春天》是一篇描写春天的优美的,整篇课文读起来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课文中通过写几个孩子寻找春天的过程以及找到春天的结果,让学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讲述这篇课文时,对于识字写字我采用部分生字随文识字,大部分生字将课文后集中识字。课文讲解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初年这个美好的季节,虽然现在的天气仍然给人一种冬天的气息,但是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还是可以找到春天的迹象的:河里的冰融化了,枯草下面探出了嫩芽,迎春花也绽放了……孩子们已经感受到春天来了。所以学生在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同时,在大脑中也播放着自己找到的画面。

其次,抓住课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让学生感悟春天的特点,正因为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好像跟孩子们捉迷藏,孩子们才需要仔细地找到了春天的迹象。

再次,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比如说“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等词,在理解词的同时学生也加深了对新字词的记忆。

此外,除了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掌握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通过最后一段,我还为学生的写话训练做出了指导。课文最后一段中写到“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这个句子中的四个动词“看、听、闻、触”,告诉我们描写事物可以通过多种感官获得信息,这样面对写话,学生才能有话可写。

5.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五

摘要:新课程实践中出现的“弯曲”,把语文味丢了。语文课应以简为美,以学生为本位,多听听学生在课上说了些什么;注重语文的本体,强调文本本身,挖掘文本资源;以读为本,以读攻读,适时进行语文实践,让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关键词:删繁就简 固本 本色

说到简,许多人都会联想到简单,简朴、简约、简明等等这样的词汇,这类词语在现今时尚服饰的亮点、家居装饰的风格、汽车品牌的卖点更是频频出现„„似乎越来越炙手可热。如今,这类词语也当仁不让地进入了我们小学语文课堂。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说:“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教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就是以简驭繁,返朴归真,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崔老师的话语可谓意味深长,用一句时髦的广告语来说是“简约而不简单”,道出了他对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追求。

笔者从中体会到崔老师提到的这个“简”是相对“复杂”而言的,复杂化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有的教师盲目追求课文教学的“厚重”,一篇简单的文章硬是要从所谓的多方面来剖析,不考虑学生的思维和接受能力,面面俱到;用一个个精彩的课件来美化课堂,不考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致使课堂 “丰富”了,而学生脑中却模模糊糊、不知所云。当然,“简”也并不是单纯的简单,因为过于简单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肤浅,课堂容量小,缺乏思维的火花。这里的“简”说到底就是在教学中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删繁就简、以约驭博,深入浅出、以少胜多。

一、提炼主线----教学内容简约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清晰简捷的教学主线能贯通教学流程,缩短认识路径,其重要性自不言而喻。但,往往在上一堂课之前,许多教师想到的是这篇课文我哪里可以合作,哪里可以做个精美的课件,哪里可以演一演,寻找出彩的地方。这样致使整堂课像是切块的蛋糕组成的,单块品尝还有几份味道,组合起来发觉这位老师什么都想要,致使整堂课教学目标泛化。每篇课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每个作品里往往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所以我想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有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

优秀教师黄老师在设计《五月端阳》预案时,就安排了这样一条主线:走进“悲情五月”,感受人们心中那道永恒的凄美风景;走进“欢乐五月”,感受场景的热闹、人群的欢腾;走进“赛龙舟”的丰富内涵,回归文化的沃野。这条以“怀念一个人,传承中华魂”串起的主线,构成了文章的有机整体,创设了一种较为浓郁的文化磁场,为实现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框架结构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简化

有了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接下来就是设计教学流程。以往,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喜欢环环相扣,因而大多数呈现出线型设计。教师只要按着设计流程一步步地往下走,到时候该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播放课件等等。这样一节课老师要记的东西很多,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活动得以开展的时间就相对大大减少。一节课仅四十分钟,如果思路不清晰,束缚太多,效率肯定不会高。要想提高效率,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力求简洁。所以我们不妨把教案设计 “简单”一些,“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框架结构的教学流程相似与框架结构的房子,可以让房子主人任意分隔房间和进行个性布局。在语文课上,框架结构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利用几个主要问题来贯穿课堂,腾出时间听听学生是怎么说的,实施点拨,驾驭课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现实状态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提出“你想和哪只兔子交朋友”这一教学假设,并据此拟定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大致框架和可选择的路径,形成“框架设计”。由“框架设计”所带来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因为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认识和认知中的问题流向不尽相同,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因此,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教师预先难以预料的阅读情景和偶发事件,需要随时“节外生枝”和“现场处理”。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尽管多数小朋友说小白兔好,他向老山羊要种子,自己种白菜,爱劳动等等,但也有一些小朋友说喜欢小灰兔:“小灰免也是爱劳动的,老山羊来送白菜,小灰兔就去帮”;“小灰兔有礼貌,老山羊送给他白菜,他说‘谢谢你’”;“小灰兔不向老山羊要菜子,可能是他不知道用菜子是可以自己种白菜的。如果他知道,也一定会要菜子的”„„这种对课文鉴赏的多元性,并没有大错,教师尊重孩子的这种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的美好感情。也只有在这种课堂中,教学环节简化,有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感受到学生 “超文本”阅读的现象。

三、读中感悟---教学方法简便

“删繁就简”,要做到这一点,语文课就必须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而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这是古人从实践中早已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从教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要着重抓好读的指导和引导。所谓指导,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在读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所谓引导,就是要将学生对语文的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书读得多了,作文也就写好了。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语文教学以读为“宗”,一切围绕“读”来进行的时候,语文教学就不会如有些人所感慨的“难于上青天”了。

当然,读也是有许多策略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读响语言文字外,还要“带问而读”“自主选读”“潜心默读”“层层深入地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赋予学生反复读的时间和空间,在形式各异的读中会文义、品情感,体现出了浓浓的语文味。汪潮教授就曾经指出:“朗读教学应体现层次性”。因此,笔者在进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时,设计了“初次朗读,感受鱼的数量、品种之多——欣赏各种鱼的图片,有感情朗读,感悟鱼的数不胜数——配乐朗读,感悟西沙群岛海底的美丽与神奇”这三个层次来进行朗读体验,进而让学生领略西沙群岛海底的美丽与富饶。

四、有效拓展-----固本⑴

固本,指固语文之本,即锁定语文特定的目标和任务,建立语文独特的地位和个性。有效拓展成了学习语文的固本之法,在拓展中把课文作为范文,进行读、写的练习;在教材难点处作适度拓展,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既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课文中描写春雨淋到、洒到、滴到等几个动词都表达雨水落到植物上的,但细细琢磨这些动词之间又有差异,但对一年级孩子又不能做词语辨析。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练习,把课文的3—5自然段编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在诗歌中填一填动词,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个诗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复述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奇妙性和丰富性。然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说一说春雨淋到其他事物上时,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蜻蜓说:“不对,不对,春雨是蓝色的。你们瞧,春雨落下来,天空变蓝了。春雨洒在大海上,大海更蓝了。”

生:蝴蝶说:“不对,不对,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瞧,春雨淋在梨花上,梨花变白了。春雨洒在罗汉豆花上,罗汉豆花也变白了。”这样一个课堂拓展,使学生依托文本轻松仿说,得到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实践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6.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六

文章摘要:群文阅读,就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地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方式。准确把握群文阅读的特点,才能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摒弃传统阅读教学的陈弊,充分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实现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关键词:群文阅读;原生态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育革除陈弊,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的关键。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为他们创设语文实践的资源、环境和机会,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方能习得。正是基于语文实践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的理念,群文阅读在与传统的阅读、与单篇阅读的比较中,其优势才更为明显。

群文阅读,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地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方式。其阅读的资源更加丰富并具有内在联系,阅读的环境更趋于生活化,富有真实性,阅读的机会有更多的选择性,阅读的方式更符合学生个体实际,阅读的理解有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群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组群文的学习,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原生态的阅读情境,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通过多篇有关联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生活化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一、正确认识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近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名词,它是教师选择教学资源材料、学生阅读、师生多元交流的一种形式。它既是对传统阅读形式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补充。只有当教师正确地认识群文阅读的本质,准确定位群文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才能让群文阅读真正发挥其优势,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中的重要内容。1.群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明确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涵,能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摒弃无为的教学引导、讲授,选择更好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阅读实践的机会,从而进行真正的原生态的阅读,形成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增加了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一定主题关联下的阅读内容,也为能更充分全面地训练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深入研讨文本、比较阅读、分析鉴赏等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群文的优势,更准确地定位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不因为阅读量的增加,而使教师“讲”和“导”的分量过度增加,而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群文阅读的主人,享受群文的“福利”。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时,不设硬性的指标要求,亦不追求面面俱到。我在学生大致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浏览,用较快的速度归纳文章的大意,训练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赢得了时间。学生的阅读、汇报,更多地体现原生态的阅读教学,教师只当主持,干预极少,学生在大致概括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各有重点、各有感悟,完成了“初读”的任务。2.群文阅读不能走马观花。

群文阅读,决定了课堂阅读量的极大增加,也让学生阅读和教学的难度大增。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群文教学时,为了展现教师的功底,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使阅读变为“走马观花”。

“英雄”群文共有4篇文章,分别是从5、6、7年级不同版本语文教材中选择而来,文章字数较多。《武松》还保留有文言文的味道,《真正的英雄》语言较难理解。尽管如此,我并没有为了完成“教”的任务,而使阅读“流于形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前后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不同程度的阅读。有最开始的初读、中间的求同品读、最后的求异对比读。每一次读,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重点不同,既有浏览式阅读,又有品味把玩,使阅读既有质、又有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可迁移的阅读能力。

3.群文阅读不仅要读,更要“品”。

在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形成了较为保守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较,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信息量、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更多的能力培养机会,因此,决不能为“教文”而教文。

如“英雄”这组群文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就是单篇文章远不能及的。从课文内容而言,4篇课文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身份表现了英雄,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英雄,寻找英雄共性提供了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求同”环节。从文章主题而言,虽都在写英雄,但英雄所处环境、英雄行为的出发点、产生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求异”的环节,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探究英雄的不同。从文章体裁而言,有的写人记事、有的演讲议论、有的抒情评价,为学生用不同体裁表现情感提供了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写英雄”环节,让学生进行仿写练笔。这些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立足在“品”英雄上。让学生不仅仅是读“英雄”,了解事迹和品质,而是要在“求同”与“求异”的正反碰撞中,去更深刻地认识英雄,评价英雄,发现英雄的本质,从而能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进而能理性地学习英雄。

二、科学选择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当我们正确地认识了群文阅读教学有别于传统阅读教学的本质后,我们才能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群文文本,不同阶段的学生,科学地采取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实现原生态、多层次、全方位的语文能力培养。1.寻找关联,巧选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给了教师极大的选择材料、组合材料、呈现材料的自主权。但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章,往往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环。群文阅读改变了传统教学“用教材教”、教师主动权缺失的弊病,但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前,我们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育热点、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确定一个关联点,再根据关联点,去有层次、有目的地选择文章。

文章的选择应根据师生实际,从预设的教学中心目标(知识中心、能力中心、方法中心、价值观中心)、文章要素(主题、体裁、语言形式、表现手法、深度等)、作者(年代、国度、写作特点)等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科学搭配,注重层次与整体效果,使文章的选择更趋合理,能更好地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服务。在执教“英雄”群文前,我将教学中心目标预设为两点:一是价值中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英雄,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二是方法中心,通过几篇文章不同的表现英雄的手法,使学生掌握人物类文章表现人物的不同写法。然后,我选择了《武松》《灯光》《真正的英雄》《颁奖词三则》四篇文章。四篇文章选择体现了以下特点:主题一致;作者和写作时间体现不同时间、不同文化的特点;文章语言有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语言特点;文章表现手法上,有写人记事类、有演讲辞、有议论类;文章深度上,涵盖了5、6、7年级不同深度的文章。这样的选择,能从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全面认识英雄,了解表现英雄的多种手法,从而达成课前预设的目标。

2.整合目标,生活阅读。

“群文阅读”阅读量的增加,决定了不能再以传统单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作为目标,而应对原来的具体、细化的目标,做必要的整合。在整合传统单篇文章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基于“群文”的目标,使群文教学的功效充分显现出来。

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使目标的表述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必过于细化,用“大目标”来体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英雄”群文一课,我将教学目标整合为3点:一是通过文本阅读,了解不同时期的英雄事迹,感受英雄品质;二是通过群文阅读,学习写人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帮助写作;三是通过求同求异阅读,多角度认识英雄,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整个教学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了群文阅读由于阅读量的增加,必然要对传统单篇文章教学的部分细化目标进行取舍,没有再对字词等目标做具体要求。内容、方法、价值观目标也进行了整合,多为“保底”性表述,目的在于通过目标的整合,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畏难情绪,主要考虑阅读教学中“师生怎么做”,重在与学生一起实践阅读过程,而弱化对目标的细化,还原“生活化阅读”的情境,营造原生态阅读氛围。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阅读的要求、问题设置都较概括,学生与教师抛开了传统课堂的目标、问题压力,沉浸在文本中,学生阅读效果反而更佳,阅读收获巨大,课堂闪光点频现。3.“求同”阅读,感悟主题。

群文阅读较单篇阅读,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传统阅读文章形式、主题等单一,不易让学生在最佳时机举一反三,进行拓展性阅读,丰富对主题的认识,更全面地认识阅读教学的主题的局限。而充分利用好群文阅读的这一优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对主题认识、写作方法等),使认识与方法形成序列。

在“英雄”群文的教学中,我抓住本组群文在主题上的共同点,在学生初读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以“我们更应该崇拜谁?”为再次阅读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同文阅读,异文交流”,为学生争取更多真正走进文本的时间,概括群文在“英雄”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的共同之处。学生通过对三篇文章“英雄”的认识,使英雄主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通过对三篇文章英雄“表现手法”的感悟,多角度地学习准确、细腻地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这样的阅读效果,是单篇文章阅读根本无法企及的。4.求异品析,升华中心。

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具有千差万别的多样性,才使得文学创作具有难能可贵的独创性。进行群文阅读时,在基于群文“关联点”进行“求同”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求异品析”,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求异品析”,就是要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面和点上去完成群文的品读和赏析,用“点”上的“异”,去深化和丰富“面”上的“同”;在“面”上“同”的基础上,去发现“点”上的“异”,进而能对群文的主题,有更深入地认识,实现认识的升华;对群文的表现手法有更全面地掌握,实现对写作方法的领悟。

在教学《英雄》群文时,通过“求同阅读”后,我又引导学生在认识了英雄主题的基础上,去细致品读和赏析文本中的重点句段,重点分析“英雄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合作和独立的探究、品析,发现了三组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当时面临的情况、做出英雄行为的动机、目的等都有不同,通过全班互动交流,学生很快发现“英雄不同”的核心是“英雄的动机”,即“为谁英雄”不同。发现这一关键点后,学生对英雄的认识自然就更深一层:英雄值得我们学习的根本在于对社会、对他人有益。认识到这一层,学生自然会分辨更应该崇拜谁,也才真正形成正确的英雄观。5.联系群文,自主写作。

阅读群文,不仅能多方面地感受同一文学主题,更是依照例文写作,掌握写作方法的极佳机会。群文阅读,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不吐不快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英雄”群文教学接近尾声之处,我顺势激发学生:了解了英雄的事迹,学习了英雄的品质,你对英雄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吧?快速阅读“颁奖词三则”后,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学着文章中表达的方法,写写自己的感受。

由于学生有先前阅读的基础,再加之对“英雄不同”的争论,如今心中早已是积蓄良多,此时练写,学生自然思如泉涌。学生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学习文中表达的方法,是学生习作练习绝佳的机会。

7.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七

一正确把握各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

目前小学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耗时低效的状况。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部分语文教师不能正确把握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或越位或不到位, 造成阅读教学的盲点。当走进阅读课的课堂后, 就会发现, 目前低、中、高的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千篇一律, 没有区分度。基本上都是让学生粗略地读一两遍课文后, 紧接着就是串讲式地分析课文, 教学的重点往往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或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悟上。一篇课文教完,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低年级学生, 不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中年级学生弄不清句与句、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高年级学生不能体会课文中关键的词句、重点语段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笔者认为, 要想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要把握各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的目标, 应该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 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增加阅读的知识,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达成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设置训练的阶梯,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

二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形成“知识与能力”, 获得“方法与过程”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读中体验, 读中积累, 读中内化, 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好学生的“读”呢?笔者认为, 应该在“五读”上下工夫。

1. 默读

默读是运用视觉接受信息。低年级是学习默读的起始阶段, 其要求是:“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由于低年级学生有时注意力不集中, 因此, 在默读训练时, 为了克服学生在默读时的“舌动、唇动、指动”, 教师在默读时就不能提出过多的思考要求, 也不要过分强调读的速度, 只要学生做到屏住气, 集中注意力, 用眼睛一行一行地扫读课文。等好习惯养成了, 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2. 通读

即把课文读准读通, 将单个排列、静止的文字符号转化为语言信息, 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

3. 初读

教师依据阅读教学目标提出读的要求, 采用自由轻声读的形式, 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 遇到难读的地方, 可以停一停、想一想或回过来重读, 力争让全体学生都有自读自悟的时间。

4. 划读

教师要求学生学会用笔画出关键词语, 然后朗读, 试着把关键词语强调出来, 这样学生就会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 理解重点词语、关键词语, 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此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相关的语句, 仔细阅读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果还有疑问, 可以多读几遍, 或者与同学讨论, 互相启发。

5. 读评

教师指定学生朗读, 然后教师从感情表达, 语速急缓, 语调高低等方面进行评价, 让学生展示自读的成果, 并在评价中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合作交往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在评价中校正学生朗读中的偏差, 激发学生读的自信心。

三联系生活, 激励学习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 为教知识而教知识, 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 特别是听、说、读、写活动, 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 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在讲解《落花生》一课时, 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 笔者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 使学生认识到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

8.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八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又是训练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以下略谈自己在教

学实践中对训练阅读能力的认识与思考。

一、注重读思结合,切实内化阅读效果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怠。要正确处理好读与思的关系,使读与思结合起来,关键是老师要为学生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以问引读,以问引思,读思结合,事半而功倍。我在所从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训练学生朗读的基本功外,重点针对课文不同体裁和内容的特点进行内化,经常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内容有连贯性的文章引导学生去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从课文推想到现实,变静景为动景,变无声为有声,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又使他们受到了很好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了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纠正地方口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所谓正确,就是用普遍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流利就是要读得连贯,节奏自然,不拖长音,速度的快慢与文章所达到的内容一致。有感情就是要读出不同语调,并注意轻重缓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正确地阅读课文尤为重要。榆林地处陕西省最北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语种十分复杂。并且所辖十二县区方言各不相同,差异很大。许多小学生一开口就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说不好普通话。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普通话阅读训练,特别是要从榆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入手,强化拼音知识,加强声母训练,纠正学生的发音,养成从小说普遍话的习惯。

三、创造阅读机会,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机会,但不同阶段要有不同要求。初读课文时,主要要求学生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分段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把指导朗读作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手段,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基本理解了全文以后,可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文艺性较强的课文,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欣赏。要选择一些题材直观性强,既可写书面作文,同时也宜于口头作文的阅读表达题目,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当众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四、创新阅读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的方式很多,有范读、领读、齐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适当采用多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效果。但是无论采用那种方式,都要服从教学目的,不能“超纲”,不宜“超前”,必须根据小学语文课程设置,循序渐进地进行,防止单纯追求多样化的现象。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故事性,要引导学生注重把握思想内容,熟悉其故事情节。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合理想象,合原文中心之理,合情节发展之理,合生活实际之理。特别是默读是自学的主要方式,它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要使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一边读一边想,并画出重点词句,或标出段中层次、自己不懂的问题等。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 篇九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接受启蒙教育,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积极的作用。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中很值得使用的方式,细读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意,才能抓住文章的灵魂,从阅读中有收获。而今,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状况却令人堪忧:教师不能很好领会课标精神,对教材编排、课程资源、训练目标等一系列文本的根本忘而却步,只是一贯地依赖教参,借鉴名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确定茫然而随意,课堂上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非语文”活动,一些阅读教学脱离课文的语言,教师天马行空,随意发挥——或对人文内涵的深挖细找,或进行大量的“泛语文”活动等等。揣摩教材,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一种累赘。为此,开展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策略研究势在必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的重要研究课题。此课题研究立足于新课改的时代背景,针对小学语文一线教师教学中最基本的难点与困惑,在研究中逐步明晰文本细读的内容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教材细读能力,把握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与体系,重点明确中高年段课程目标,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更新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培养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应该是自主学习者。“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决定个体发展水平的,将取决于不断利用新信息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而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更要关注学生细读学习能力的培养。

3、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理论依据。其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

4、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所指的“文本”,既包括语言文字构成的教科书、课外读物上的文章,也包括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如课文中的插图,有关的音像资料。文本细读: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一种研究作品的方法指的是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 “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范围指向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内涵为:1.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言语,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家的情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2.细读直接指向言语。只有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使文本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3.教师细读先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学生的文本细读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有教师指导和引导的,学生沉入文本言语的细读。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课题组成员本身、小学语文教材(以中高年级为主)的研究,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研究,唤醒教师的语文意识,准确细致地发现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内涵,能正确解读文本,在不断的文本细读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2.通过研究,基本熟识人教版小学阶段中高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更有效地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形式,更充分地进行教学预设并智慧地应对课堂生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3.通过研究,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资源,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对于小学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已日趋深入,近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和《教学月刊》等杂志上时常能看到有关的信息,如窦桂梅老师的“细读词语”法,“细读结构”法,“细读背景”法,细读“细节”法等;再如周益民老师提出的“化身诵读”法,“脑海成像”法,“搜索大全”法等等,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也给了我们一些启迪。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成员都是处在第一线的教师,同时他们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计划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教改实践交叉进行。

2、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使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的具体情况的记录,及时做好总结各阶段的成果,积极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同时也明确:“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也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的文本细读应指向言语性,在阅读中特别要学习言语表达。

1、引领学生基于内容的了解,学习作者的表达 :(1)学习作者的行文思路。(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3)学习作者的布局谋篇。(4)学习作者的选材组材。(5)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6)学习作者的语言应用。

2、引领学生基于文本语境,学习细读的基本方法:(1)朗读法(2)批注法(3)联想法(4)提问法(5)比较法

3、引领学生基于阅读情境,学以致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理解、积累语言,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要把学习到的表达方法运用到学生说和写的训练中去,要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语言增值点,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说、写训练,抓住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创设情境,训练学生说话写话,做到读中悟法,读写结合。(1)示范仿写法 课文中总有一些典型句式或段式,如带有几种修饰语的复杂单句、各种关系的简单复句等句子的语言图式,有总分、概述、并列、转折、承接等段落的语言图式。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仿写,降低写作难度,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进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2)空白补写法 作者常常会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3)想象扩展法 有些文章的结尾写得留有余地、耐人寻味,给学生留有巨大的猜想空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样的猜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4)换角度改写法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读一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年4月——*年4月。

1、开题起步阶段——理论研究(*.5——*.9)

成立课题组,确定详细的开题报告及研究方案。

2、初步研究阶段——实践操作(*.10——*.10)

各子课题按既定方案开展研究;组织相关子课题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形成一些案例成果。

1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研究 篇十

丘北县第一小学王玉斌

摘要: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纵观各国的母语教学,无一不是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作为其根本任务。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阅读,并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依据操作的问题探讨小学语文学习的阅读教学方法,构建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反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主体思维创造和探究兴趣,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正确利用祖国语言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新型阅读教学

阅读是从文字或图片等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广义地说:读书、阅报、读通知、看图纸、甚至看图像,都是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狭义地说:专指阅读书刊报章的文字。在语文学习中则特指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外读物。

然而,现行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现状如下:

首先,农村小学生活环境局限,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学习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重视不够,绝大部分学生存在着阅读量少,词汇积累贫乏。其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行有关考核制度的影响。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主要是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学法:一是机械式的划分段落大意;二是简单的归纳中心思想;三是抽象概括写作特点。教师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具体内容、表现方法偏多,而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却很少。在学习中学生没有发挥思维的空间,只是一味的接受并死记教师所讲的知识,成了一只打开瓶盖的呆瓶子,教师教什么就记什么,装什么。

一、农村小学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1、多阅读促进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阅读,自然的感悟,自动的内化。因而学生阅读对促进语言积累便显得相当重要。

2、阅读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半个小时中时怎么想的,我们不可能知道,但我们从邱少云烈火烧身这种难以想象的痛苦中“每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些精炼的语言可以推想,可以感悟出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在支持他、鼓励他。

3、鼓励语言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语言,感悟了语言,还必须学会表达语言。要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能力,那就必须读,必须写。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帮组他们树起写作的信心,还要交给学生怎样写作,告诉学生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怎样想就怎样写,提倡用我口说我心,用我笔写我想,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真实地写出来。

二、阅读教学需要营造和谐的对话空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现代对话理论主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动、合作的交流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拓展学生主体思维创造和探究兴趣,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对话空间,并通过生本对话寻求一种读者对文本的填充和期待。

1、主题阅读观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老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理解不能取代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理解,教学参考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性。文本在未读时,它的意义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师生都可以向文本质疑,也可以留给学生与文本在精神上的一个对话空间。

随着年段的上升,学生主体阅读的地位逐渐得到显现,也说明了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阅读观的形成,再现了阅读教学是不能离开人的主体性教育的,因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需要通过学生习语、读书、写作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感受,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学生必须在拥有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并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以后,才有可能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深化来提升自己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显教育意义的把握和理解。所以,学生主体阅读观必须得到尊重和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一种真诚、合作的对话空间,最终达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阅读的构建和创造,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

2、期待的文本构建——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对文本的预测和期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一理念说明需要学生主题对文本对话的拓展,并形成主体对文本内涵的创造,这体现了阅读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的权利,师生在教学中没有解读文本的标准答案,只有平等对话的沟通,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对话空间,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让学生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阅读过程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比如《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狐狸如何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可是狐狸和乌鸦“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它们是邻居学生可以针对生活的实际创造出狐狸和乌鸦友好相处的情境。

3、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充——读者赋予文本所存在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文本一旦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读者的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和形象。因此,作品意义就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所存在的;二是读者阅读时所赋予的。所以“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必须保持某种程度未定性,因为它们是意义方面的意向性投身”。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任何文本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在生本对话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它能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读者在与文本对话时应该把不理解的予以理解,把不确定的予以确定,把省略的予以恢复。这样,阅读过程就成了连续不断的确定和填补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的过程,成了连续不断的意义重构过程。任何一篇作品,作者如果没有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构建,那么其结果就是让人厌倦的。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妈妈。”这句话是一个很好的语言空白训练点,作者没有对内容进行详细的叙述,教师就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想一想小壁虎见了妈妈会怎么说。这样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话:“妈妈。我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吧,可是它们都不肯借给我。”“妈妈它们各自的尾巴有各自的用处,不能借给我,我也没办法。”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对话的空间,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发现、去创造文本新的意义,并且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本意义所存在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这样才能达到读者阅读文本时的一种共同参与和共同创造,并让阅读成为学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体现出阅读教学需要营造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空间。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十一

一、注重对学生个性行为的尊重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现在的阅读教学将不再是过去那种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步调一致地去理解某一段落,统一思想地去体会某一内容。而是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立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二)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小语阅读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一)课前教给预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学。

教师在课前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的预习过程中有法可依,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低年级的预习,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到了中高年级,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审、读、划、提、查”的方法预习。“审”,就是读课文先审题目,注意课题与内容的关系;“读”,就是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划”,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生字新词,关键语句;“提”就是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便于课堂上有目的地学习;“查”,就是从课外书籍中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在预习过程中就不会盲目读书,在长期的训练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

(二)课内教给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能阅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能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一是从单元整体入手教给学法,以精带略。我们的教材课文一般分为两类: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每单元围绕一个训练重点安排一或二篇精读课文,带二篇略读课文。教师在学习方法指导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指导学生凭借不同的类型的课文学“法”用“法”。教学精读课文,渗透学法,通过课堂教学全程呈现,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习略读课文,应用学法,将精读课学习到方法应用到自读课文或略读课文中去,培养其自学能力。

二是从课文结构入手教给学法,以段带篇。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不仅语言精美,而且主要段落结构相仿。如《美丽的小公鸡》、《小山羊》、《小壁虎借尾巴》等。对这类课文,教师可采用“精讲一段,带动全篇”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掌握读书方法。

三是从抓课文重点词句入手教给学法,指导阅读。一篇课文是由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许多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的,而是有主有次的。有些文章的作者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关键句,或揭示课题,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以一句串联全篇。对于这种课文,教师可以从中心句切入指导阅读。

三、注重对阅读课文的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应该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因为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可采取以下三个“角色转换”,以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一)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的不断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三)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四、注重阅读教学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下转92页)(上接91页)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时,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他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他们想将来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后,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篇十二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 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 “安全”, 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过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浅容易导致学生浮躁。因此, 在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 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学段提出不同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 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 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稳定, 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无论哪种表达, 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 语句通顺、连贯, 句式灵活、多样, 内容具体、清楚, 等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 通过朗读课文, 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把握各种句式, 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从而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 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 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 更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 在讲授新课文前, 要充分准备, 创造特定的环境让学生反复读课文, 从而悟出作者的情感, 陶冶情操。

三、注重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当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 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 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 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状态, 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 情感趋向高涨, 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 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 引导他们感受、体验, 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扩散。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 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感悟、欣赏, 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激发学生的兴趣, 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 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的高低。如果不加以引导, 则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 得不到深入, 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 同时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 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 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揭示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 双手拄着拐杖, 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 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 为什么? 三是比较优劣, 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 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 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

总之,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等都有很大帮助, 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阅读, 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从多角度启发学生阅读。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一篇:装饰公司各部门工作职责下一篇: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