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24-08-21

党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1.党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党的理论心得体会

党的理论需要我们学习,需要我们实践。理论的学习需要有心者,理论的实践需要有志者,理论的创新更需要有智者。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在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理,我深深地感到了收获之深远,责任之重大。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理论之高远,眼光之宽阔,正是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锻炼成熟的体现,其理论体系关系到民族振兴,人民安康。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切得感受到了科学发展观带给我们个人的思想指导和成长领悟: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才能更好地实现价值,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下面是我学习的点滴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青年责任和使命

科学发展观是伟大的理论,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但绝不是空乏的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是跟我们每个人切身相关的。科学发展观教会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我们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百年前,国人梁启超写下激情飞扬的《少年中国说》,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慷慨激昂,振奋人心,言辞中表达了对青年的殷切期望。而今天的我们这一代青年,如何使自己“智”,如何使自己“富”,如何使自己“强”,如何使自己“独立”,如何使自己“自由”,如何使自己“进步”,进而使祖国“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我认为,在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时代,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意义重大。只有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要义,才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全面成长成才。学习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执政者的任务,也不仅仅是我们党员的任务,而是我们每个青年的必修课。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认真负责,积极向上,团结合作,敢于超越自我,才能继承和发展党的事业。

二、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把我们自身的发展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从知识结构上来讲,我们应该学有所专,识有所长,但知识的广博更不可忽视,特别是人文知识不可忽视。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所学专业,而忽略其他相关知识的接触。我是一名党员,对此深有感触。在史学学习上,我偏爱中国古代史,可要学好古代史,就要接触中国传统的典籍,而其中很多都是文学作品,比如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要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状况,没有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是无法更深入地做历史研究的。而对于理工科同学来说,必要的大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自身修养的提升至关重要。而要真正做到知识结构合理,博专相兼,就要求我们个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综合发展。

三、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

科学发展观是伟大的理论,但我们不能空谈它,而是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作为党员,在群众中间更应该身体力行,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根据我们党委的实际和党委的安排,我觉得我首先就是应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同时,认真落实学院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理念宣传到,实践到。

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会积极地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村党员,所要担负的使命和责任。面对学习、生活等现状,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必须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尤其在专业学习和理论实践方面有新的突破,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习实践,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同时,我应该深刻牢记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要始终做好带头作用、表率作用,实现自我发展与同志们共同发展;另外,作为村党员,不能只讲单方面的发展,在专业技术学习、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等方面都要发展,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打古镇杜家村党支部

胡德江 2011年11月15日

2.党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好又快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 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区视察时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内蒙古这些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没有发展速度的压力, 有条件在这些方面下工夫。

作为长期从事煤炭工业的部门, 从我区煤炭工业的发展实践中, 深刻地体会到, 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一、我区煤炭发展的回顾

(一) 关于“好”的标志

1、单井生产规模不断提升

以“八五”末期的1995年为基础, 当时全区共有煤矿3570处, 产量为7055万吨, 单井生产规模为1.9万吨;“九五”末期的2000年共有煤矿2009处, 产量为6964万吨, 单井生产规模为3.5万吨;“十五”末期的2005年, 共有煤矿1361处, 产量为2.6亿吨, 单井生产规模为19万吨;2006年共有煤矿500处, 产量2.98亿吨, 单井生产规模为60万吨。2006年与1 995年比, 矿井数量减少3070处, 产量增加2.2亿吨, 单井生产能力提高了58万吨。预计到“十一五”全区煤矿约606处设计能力5.88亿吨, 单井生产规模达到103万吨。

2、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例增大, 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的比例减少

“八五”期间 (1991~1995年) , 我区煤炭产量在全国煤炭总产量中的比例大体在4~5%之间;死亡人数比例大体在5~7%之间, 高于产量所占比例;百万吨死亡率在4~6之间, 高于全国4~5的平均水平。

“九五”期间 (1996~2000年) , 我区煤炭产量在全国煤炭总产量中的比例大体在5~7%之间;死亡人数比例大体在4~6%之间, 仍然高于产量所占比例;百万吨死亡率在3~5之间, 但有明显降低的趋势。

“十五”期间 (2001~2005年) , 我区煤炭产量在全国煤炭总产量中的比例由期初的6.8%增加到1 2.4%;死亡人数所占比例降到2%左右;百万吨死亡率由期初的1.94降到期末的0.5, 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3、不同经济类型煤矿的产量比例变化较大,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上世纪90年代, 我区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的产量比例大体是42:16:42, 国有大中型煤矿与乡镇小煤矿产量相当。到2006年, 三种类型煤矿的产量比例为55:7:38, 国有大中型煤矿的比例占到近三分之二。

4、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对比

2007年, 我区煤炭产量为3.5亿吨, 百万吨死亡率0.158。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2003年的水平对比, 接近印度3.54亿吨产量, 好于其0.25的百万吨死亡率;高于南非2.2亿吨的产量, 接近其0.1的百万吨死亡率;高于俄罗斯2.6亿吨的产量, 好于其0.35的百万吨死亡率。对比美国, 我区相当其上世纪80年代的百万吨死亡率水平。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我区煤炭工业已呈现出好的发展态势, 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 关于“快”的标志

我区1949年到2007年的58年间, 累计生产原煤27.2亿吨。煤炭产量由1949年的46万吨, 增加到2007年的3.5亿吨, 增长了760多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间, 累计产煤24.93亿吨, 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总产量的92%, 而在这30年间, 产量增加最多、最快的是“十五”以来的7年。2002年全区煤炭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 在随后的五年中, 每年以5000万吨左右的速度增长。2001~2007年, 六年累计产煤14.5亿吨, 占新中国成立以来57年总产量的53.3%;占改革开放30年来总产量的59%。因此, 可以说我区煤炭工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特点, 已步入发展的快速期。

二、我区煤炭工业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

我区煤炭工业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格局的历程中, 也有许多曲折和教训。

其一, 受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偏远 (相对耗能中心) 以及外运条件的制约, 企业无法做大, 产能无力提高;

其二, 原国有重点煤矿体制僵化、冗员太多、欠账较大, 既不能做大, 又难以做强;

其三, 大批工艺落后、安全条件极差的小煤矿一哄而上, 造成煤矿事故多, 资源浪费大, 开发水平低的恶劣局面。在小煤矿“盛行”的1986~2000年的15年间, 煤矿数量近4000处, 累计死亡矿工4770人, 平均每年死亡318人, 百万吨死亡率高达5.63。

进入“十五”, 我区煤炭工业才真正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 主要表现在:

——加大煤炭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力度, 着力培育大集团, 建设大基地, 扶持大企业, 见到明显成效。原国有重点煤矿分别与神华、华能、中电投等大型集团联合重组, 原来实力较弱的煤矿由弱变强, 原来单一产煤的企业, 延伸到电、铝、化工、路港等行业, 由大做强。

——加大了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条件煤矿的力度, 淘汰了落后生产力。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 先后关闭了3000多处小煤矿, 全区单井能力明显提高, 事故大大减少, 2001~2007年的7年间, 累计死亡831人, 平均每年死亡118人, 比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均少死亡200人。

——加快了保留煤矿技改整合力度, 提升办矿规模和水平。培育了一大批民营、股份制大型煤炭集团, 并形成以煤为基础, 多元化循环发展的格局。据对鄂尔多斯市地方煤矿调查, 单井技改121处, 整合技改151处, 占保留矿井的92%。单井规模由技改前的8.8万吨, 提高到54万吨。而且淘汰了房柱式开采和扩散通风的落后工艺, 全部实现正规化长壁式、全负压通风开采。采掘机械化程度由技改前的10%提高到80%;矿井回采率由技改前的30%提高到75%以上。而且一些技改煤矿把新农村建设、固体废弃物利用等推动社会进步工作结合进行, 建成了一矿一景, “两堂一舍”齐全的新型矿井, 改变了以前脏、乱、差、小的恶劣形象。

——加快了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步伐。预计在“十一五”期间, 全区煤矿设计能力在30万吨以上的矿井达到516处, 占矿井总数的85%, 设计能力达到5.77亿吨, 占总设计能力的98%。其中年设计能力在千万吨以上的矿井就有14处, 占矿井总数的2%, 但是设计能力高达2.19亿吨, 占设计总能力的37.2%。

我区煤炭工业在又好又快发展中有以下几条值得总结的基本经验。

(一) 有一条清醒的思路。

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把深化煤炭经济体制改革, 淘汰落后生产力, 调整产业结构纳入科学发展观的大思路中, 结合我区国有矿市场份额小、自身能力弱、运输距离长的实际, 引入大集团兼并重组, 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对民营集团予以扶持、鼓励, 通过股份制改造, 整合工艺落后、浪费资源、能力偏小的煤矿, 使其走上做大做强的路子。对技改整合无资金、生产能力无规模, 安全生产无保障的煤矿, 予以坚决的淘汰关闭。正是有了这条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 才使得全区煤炭工业走上了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 有一套得力的措施。

在资源审批上, 向大集团、大企业倾斜;在产业结构调整上, 要求企业配套建设就地加工转化项目, 实现煤炭外运和就地转化加工各半的目标;在整合技改和关闭上, 制定标准、规定时限等办法, 强力推进。由于措施得力, 导向作用十分明显, 为煤炭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 有一支狠抓落实的队伍。

从企业层面上, 舍得投入, 新建和改扩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 技术新、装备好、人员素质高的煤矿, 走出一条机械化、现代化的煤炭工业之路。

在政府层面上, 加大监管、监察力度, 分片包矿, 为合法煤矿生产建设监督服务, 联合行动、综合执法, 关闭非法矿井, 打击盗采煤炭资源的行为。

概括改革开放29年来煤炭工业发展的道路, 实现了由人财物、产供销的计划经济向公司化、股份制,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有水快流、遍地开花, 浪费大、环境差、事故多, 向规模大、节约型、环境好、事故少的集约型转变;由随意占用资源, 沿用落后方式向强化源头管理, 提高准入门槛, 采用先进工艺开采的转变;由采取单一行政监管, 事后处理事故, 向采取法律、经济、行政配套的监管、事前预防事故的转变。

三、保持我区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设想

目前, 我国能源探明总储量中, 原煤占87%;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结构中, 煤炭占70%以上;能源消费总量中, 煤炭占68%左右。我国能源结构缺油少气, 以煤炭为主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而且随着油气资源的限制和价格上扬,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煤炭的地位和作用越显突出。我区煤炭探明预查储量达6583.4亿吨, 比2003年增加4344亿吨, 占全国煤炭总储量14380亿吨的46%, 居全国第一。到十一五末期, 全区产能将达5亿吨以上。预计全区煤制油能力120万吨, 制甲醇能力1000万吨, PVC能力200万吨, 电力装机6000万千瓦, 煤炭就地转化能力大大提高。我区不仅成为国家的煤炭生产和调出的大基地, 而且是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的新典范。我区煤炭工业的基点定位已放在又好又快上, 如何坚持好字当先, 好中求快, 好为基础的原则, 还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 解放思想, 创新理念。

在统一思想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树立理念中创新理念, 转变陈旧的煤炭工业发展模式, 例如由依靠煤矿数量多增加产量向压数量、上规模、上水平的产业升级转变;由依靠产量增长而增收向洗选加工、增加品种增效益的产业优化转变;由依靠单一采煤向电、油、化工的转变;由沿用落后工艺、浪 费资源, 急功近利向注重科技进步, 提高劳动者素质, 注重节约的产业优化转变;由依靠单一行政方式监管监察向依靠经济、法律、行政协同互动监管监察转变。

(二) 抓好规划, 合理布局。

做好全区煤炭新资源开发的长远规划, 根据不同的赋存条件, 周边环境, 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建设规模、开发方法、开采工艺、就地转化和安全生产的标准。坚持规模起点高、装备技术领先、开采工艺先进、矿井本质安全的原则, 在新建煤矿之初, 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适合大规模、露天开采的地区不再批准建设小型煤矿, 对正在开采的小煤矿进行技改整合, 优化升级。

(三) 强化基础, 保障安全。

煤矿是一个高危行业, 安全工作的好差既是对煤矿管理、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检验, 也是对煤矿是否坚持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的检验。要想做到安全生产, 首要的任务是强化基础管理。其中煤矿负责人的管理能力、环节管理者的技术水平、工人的操作技能和安全自保意识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不仅装备要到位, 对人员的培训更要到位, 只有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才能使先进装备充分发挥作用, 资源得到充分回收利用, 安全生产得到可靠保障, 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可靠的基础。同时, 煤矿要实行完全成本, 将节约资源、环保绿化、破产转移、安全投入、生产勘探等开支, 在成本中完全列支。

(四) 淘汰落后, 巩固成果。

客观上讲, 尽管我区已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关闭矿井任务, 保留的煤矿大多数进行了技改整合, 提高了档次。但是, 在保留的煤矿中, 仍存在一批剩余储量不多, 残采复采工艺落后, 整合做大条件不够, 安全状况不能保证的煤矿。在这些煤矿中, 出现了假技改、假整合, 真生产、真盗采而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现象。这些煤矿严重影响了我区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 而且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格格不入。因此, 要把这些矿井作为重点, 严格监管、监察。凡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的;凡超层越界盗采资源的;凡对安全隐患逾期不改的;凡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且无能力整改的;凡资源枯竭而冒险残采矿井仍然要继续予以淘汰关闭, 巩固我区煤炭工业的大好来势和长远发展之势。

(五) 加强服务, 营造环境。

3.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篇三

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2005年金秋十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它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力量,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注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强调发展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又部署了今后5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应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而且正日益转化为大家的行动。但作为一个新的理论成果,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才能更加坚定自觉地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首先,它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和谐的思想与中国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其次,它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不是简单的增加,而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第三,它深化了对我们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只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才能使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提出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系统工程

2006年开春,200多位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齐聚北京,参加中央举办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共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计。胡锦涛同志在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3月份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它不仅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更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可以说,它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见,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 村庄建设”,而是彼此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五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重大战略任务

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1月,他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据专家分析,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委员时,精辟地阐述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阐述。它概括精辟、内涵深刻,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对当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的集中概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力拼搏,铸就了带有我们时代烙印的优秀精神品质,培育和形成了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等时代新风。“八荣八耻”充分吸收了时代精神的内涵,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因此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吸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荣辱思想的精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刻理解建设和谐世界理论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我们党着眼于当前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理论和实践。

和谐世界的四个基本内涵是:一、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二、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三、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四、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我们党反复强调,尽管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进一步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互利合作,继续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些论述和主张,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外交往和参与国际事务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创造性地拓展了我国外交和国际战略的思想。

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还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翻开历史不难看出,千百年来,大国的崛起和强盛,往往都是和征伐、杀戮紧密相连的,这曾被认为是逃脱不掉的“铁律”。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也认为,一个大国崛起,必将损害现有大国的既得利益,使既定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发生剧烈的变动,甚至引发战争。20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佐证。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走谋求世界霸权、侵略他国的道路,而是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新路。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审时度势,作出了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决策。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作了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1月24日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新形势新任务下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的更高要求。

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精辟分析了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系统总结了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都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问题,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长期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思想,同时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党的自身建设规律、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加突出地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的主线,从而使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更加鲜明,使我们能够更好、更全面、更有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党的理论学习心得(一) 篇四

(一)公安县胤中学 牟成武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使我对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和怎么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了一个崭新的了解,下面我谈一谈自己体会:

一、把社会主义建设定位于初级阶段,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不可跨越的阶段。因为,一是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我国原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础非常薄弱,从目前来看,我们不能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业化、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二是我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离社会主义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还很远。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如我国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正是盲目于建立共产主义,给我们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我们所在国家还未摆脱落后状态,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有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有很大比例,这就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不成熟,决定了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须的一系列条件不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不容人置疑的。

二、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挑战和矛盾。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世界并不太平。社会主义国家还接受资本主义挑战,以及国内的基本矛盾还存在,只有我们正确认识这些挑战和矛盾,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才能克服我们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对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有了更新的认识。“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对“三个代表”的学习和实践,更好地密切干群关系,更好地发展健康文化,才能建设一批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更好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5.党的学习心得 篇五

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好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养、廉洁从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一言论指示着干部队伍要密切关注群众需要,不可脱离群众,不能以公谋私,要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通过学习精神,我们也要学习到务实的作风,善于总结,善于规划自己的未来。五年计划也好,三年计划也罢。我们要明确自己读大学的目标,明确对自己的定位,明确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明确要怎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明确学习的计划步骤,做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事先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作为学生党员,我们还应该起到先锋模仿作用,为他们树立富有正能量的形象,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为迎接更美好的做好准备。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班同学深刻体会到党的“以人为本”理念及“为人民服务”实践,认识到党对民生工作的重视态度。报告中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党把一切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民生上,党也在实际工作中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如农民种地不收税、学生义务教育不收学费等,这些政策切实地实现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离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丽中国”更近一步。报告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行了战略部署;

6.党的群众路线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按照霸州市委、市政府部署,我积极参与和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是牢记“两个务必”、坚决克服“四风”,努力在“真”字上下功夫,自觉做到真学真懂、真查真省、真转真改,力戒用新的形式主义反对旧的形式主义。

一、牢记“两个务必”、坚决克服“四风”,基础在真学真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前提是搞好学习教育。只有真学,才能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涵和实质。霸州市委把牢记“两个务必”、坚决克服“四风”放在活动的突出位置,体现了对中央精神、活动要求和霸州实际的深刻把握。牢记“两个务必”的实质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通过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从思想深处进行一次宗旨意识再教育,切实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信念来打牢为人民服务的基础,用作风建设来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用清廉本色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敬仰事业,敬畏权力,敬重人民,以实际行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二、牢记“两个务必”、坚决克服“四风”,关键在真查真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是简单的作风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反对和克服“四风”,需要认清“四风”问题的危害性和顽固性,摆正自己和群众的关系,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围绕“五照五看”和“八个着力解决”深刻剖析和反省自身问题,深挖思想根源,以“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出出汗、排排毒,来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大洗礼,让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和“两个务必”思想根植于心。

7.张闻天与党的思想理论宣传 篇七

一、先进思想的传播者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使得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这个过程当中,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热情战士”, 张闻天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站到了时代的思想前沿。

首先, 五四时期, 张闻天尝试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说明中国当时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1919年8月, 张闻天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了著名的《社会问题》一文, 明确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又深刻指出:“要进窥中华民国的社会之先, 不可不晓社会的变迁”, 还特别指出:“按马克司惟物的历史观, 吾们可以晓得, 社会问题经了四大变动”, 并且按照“原始时期”、“专制时期”、“共和时期”和“互助合作时期”等四个时代分类对社会发展阶段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阐述和说明, 最后坚定指出:“ (目前) 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办法是革命, 革命的目的自然是去士大夫阶级, 革命的方式大约是同欧洲旧式的革命差不多, 不过起革命的要是劳农界人 (就是工人和农人) 。”这充分表明张闻天已经着力开始从唯物史观的看法来认识和分析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时年仅19岁的张闻天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如此的活跃思维, 是与他早期刻苦勤奋的求学生涯和善于观察世界的孜孜努力密不可分的。12岁时, 张闻天进入“南汇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这所学校前身是1899年在维新思潮影响下成立的“肇新实用学堂”, 作为该校民国建立后的第一届学生, 张闻天在这里接受了较好的学校教育, 因为教师当中有好几个都是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 所使用的课本全都是上海两家在中国最早开办的民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新教材, 同时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本身也高, 比如英语课程就要求学生结业时会用英语写简短的文章, 尽管张闻天在全班年纪最小, 而他的学习成绩却名列前茅, 显示出过人的天赋。17岁时, 张闻天考入了培养水利工程人才的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眼界也彻底开始从“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于今”的中国扩展到了中国之外的地球大世界[1]41。自此以后, 利用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 张闻天时刻关注和思考着中国和世界的社会发展趋势, 并在深思熟虑的过程中选择了唯物史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来判断和分析未来的中国社会, 撰写了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一文, 深刻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所处的客观阶段及其关键特征, 这实际上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大体来说, 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的论述是相得益彰的, 也因而使得他成为五四时期中国最早谈论马克思主义的知识青年。实际上, 在当时的中国知识界, 革命伟大先驱李大钊最早是于1919年8月出版的《每周评论》第35号《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运用了“唯物史观”这个概念, 而其他能够尝试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的人员可谓是凤毛麟角、百里挑一。因此, 年仅19岁的张闻天几乎在同一时期就善于重视和运用唯物史观来观察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这无疑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其次, 张闻天也是《共产党宣言》文献的早期传播者之一, 对于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宣传作用。1919年9月, 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号”;1920年5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在此之前, 1919年4月, 《每周评论》刊发了成舍我摘译的《共产党宣言》十大纲领;1919年5月, 《新潮》刊发了谭平山的《“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观》的有关“十大纲领”的简明介绍。1919年8月, 张闻天则在《社会问题》中摘录刊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十条纲领”, 这样, 其全文摘录的“十条纲领”便成为中国早期介绍《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文献之一, 也使他成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积极传播者。

二、政治教育的理论家

1925年6月, 张闻天于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冬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等学习, 同时兼任共产国际东方部报道员。1931年2月, 张闻天回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尽管在之后他曾先后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但张闻天始终战斗在党的思想理论宣传的第一线, 长期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解放》周刊主要负责人、《共产党人》杂志编辑, 作了大量党的思想理论宣传教育工作, 并形成了一系列有的放矢、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方法。

1932年11月, 张闻天发表了《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一文, 集中阐发了其“宣传鼓动工作与组织工作的联系”的深邃思想, 认为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一起构成了“我党工作中两个有机的部门”, 其正如“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 不可缺一”。在具体实践中, 张闻天特别注重对于教育对象的心理把握, 要求鼓动家“与群众有密切的联系, 了解群众的生活和心理”。他认为党的理论宣传者应当通过熟悉普通大众的语言, 采用“激昂的、幽默的言词”来鼓动民众, 而且在表述过程中做到语句简单明了、清楚透彻, 尤为重要的是“内容必须是充实的, 而不是空洞的”, 要“抓住广大群众最切身的、最迫切的、最易感动的事实”来进行教育宣传, 体现出思想理论宣传中科学因素与艺术因素相互作用、彼此交织的特征。张闻天还特别重视思想理论宣传队伍建设, 认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应该具备“对无产阶级事业的忠实, 通晓马列主义学说, 深刻了解党的路线与政策”, 不但要“有政治的眼光, 善于揭破敌人的一切欺骗, 有很高的革命警觉性”, 而且要“有自我学习的精神”, 最终达到“创造性的解说马列主义而不是教条式的解说马列主义”, 以切实保证宣传鼓动工作的高效性[2]181。

三、紧要关头的主导人

对于党的思想理论宣传, 张闻天没有沉溺于空洞的理论说教, 而是往往与实际工作相互结合, 从大局出发, 从全局着眼, 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历史时刻和紧要关头, 他能够挺身而出, 运筹帷幄, 成为发扬和宣传党的正确思想主张的主导人。

譬如1936年12月12日,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的问题上, 党内一部分人出现了激进情绪, 及至提出“审蒋”和“杀蒋”的口号, 面对这种情形, 以敏锐的时局分析和透彻的理论阐述, 张闻天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他指出:“我们应把抗日为中心, 对于要求把蒋介石交人民公审的口号是不妥的”, 又说:“我们不站在反蒋的立场, 不站在恢复反蒋的立场, 因为这一立场可以使蒋的部下对立, 是不好的”, 并且对于解决西安事变的总方针作了明确概括:“尽量争取时间, 进行和平调解。”张闻天的这些理论主张对于统一党内的思想和步伐是非常必要的, 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当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后, 由于蒋介石回到南京不久便采取了扣留张学良、派兵进攻西安的做法, 广大群众无不为蒋介石背信弃义的丑恶行径感到义愤填膺, 主张武力应对的舆论顿时上升, 党内部分同志对于是否还要争取蒋介石的信念发生了一些动摇, 这种复杂局势就迫切需要党中央及时作出正确的理论对策。1937年1月, 党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张闻天高瞻远瞩地分析了当前形势并提出了个人看法, 他深刻指出:“蒋的态度仍是在动摇中, 我们的方针还是要争取他”;“西安问题的主要关键是团结内部, 站在防御的动员更为有利, 争取更多的同盟者。”[3]34这些发言和看法都为我党最终确定正确的理论对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培森.张闻天:从上海走出来的领袖[J].百年潮, 2010 (8) .

[2]郭鹏飞, 原艳娜.略谈张闻天的宣传教育思想及现实启示[J].改革与开放, 2009 (8) .

8.升华和实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篇八

一、党的事业迫切需要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党的行动指南

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党倾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并透彻阐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八方面。其中,科学发展观发挥了核心和统领作用。这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所包含的八方面重要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外交、国防和党建八个主要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国家与社会作分析的视角来看,这两个八方面深入涉及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四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从普及和通俗易表的角度考虑,不妨将其概括为“四层面、八方面”)。再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领导全党做出的新作为和新建树、领导全国取得的新发展和新业绩来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与谋略、执政与领导、决策与实施上有着重要的特征,现将其最鲜明之点概括为这样三十二个字——“为公为民,能创善建;全面辩证,科学先进;以人为本,以和为上;统放有方,纲举目张。”从以上“四层面、八方面、三十二个字”所作的归纳和概括,可以大体看出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取得新成果、开创新局面的主要方面和重要特征。

Ⅱ.实践证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已经具备党的行动指南的性质、层级与水准,党的事业迫切需要将这一理论成果纳入党的行动指南。

党章已经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同时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据党章和十六大的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揽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提出了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谋求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全党全国形成正确的共识、采取正确的行动提供了正确的依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继承、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开拓出一个新境界。现在,全党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如同跨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坚持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也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几年的实践也已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以来,已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处于统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地位,对全党的实践和全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从党心民意、从继续推动党的事业和全国发展的需要来看,都迫切要求进一步把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的行动指南。

Ⅲ.我们党已经形成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党的核心思想”脉络,党的事业迫切需要进一步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原有理论成果整合为“党的核心思想”体系,集其之大成而更好地指导党的事业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并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以后,特别是在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以来,一直是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在党中央集体领导中先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和领袖,在思想理论上先以毛泽东思想、继而续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和指导,由此而形成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党的核心思想”脉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核心思想”脉络的延续和发展。

时至今日,党的事业迫切需要把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合起来,将其全过程、全方位地构建为更加全面、系统、完整的“党的核心思想”体系。这是因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原有成果是一树多果、传承发展、相联互补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独立或者否定之否定的关系,更不是更替、取代的关系。党的新的理论成果没有必要、也不会简单重复原有理论成果,而是着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想、推出新举措,从更新的领域、方面、视角、途径丰富和发展原有的理论成果,对原有的理论成果既不重复论述,但又不弃之不用,而是既继承又发展、既丰富又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理论对其所阐述的对象和方面就还仍然管用和必需,从党的事业的整体和全局出发,就需要把新的理论成果与原有理论成果整合起来,从纵向与横向的结合上构成更全面、更周密、更完善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党的事业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党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理论成果的历史跨度越来越大,各种著述越来越多,信息容量越来越扩张,内涵外延越来越深广,对于绝大多数不是专门从事政治理论研究、在自身工作岗位还有着繁重任务的党内外实际工作者来说,要通过阅读列位革命导师和党的领导核心的大量著作掌握党的行动指南,其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就此而言,也迫切需要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原有三大理论成果整合集成为“四论一体”的综合思想体系。科学整合集成四大理论,最重要的目的是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成为更加科学先进、系统完整、全面辩证、周密精准的思想体系。同时,亦为全党特别是基层广大党员乃至党外群众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极大的便利,为其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学习困难、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能更加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党的行动指南。

二、党和人民迫切需要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化为实践成果

马克思说:“理论要求是否能够直接成为实践要求呢?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当中实际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和相应的几个要求:一是只有从实践中才能升华出正确的思想理论,这一思想理论竭力体现为现实;二是思想理论要求要转化为实践要求,以便付诸实施;三是要在现实中践行正确的思想理论,趋向和实现正确的思想理论。联系我党当前实际,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Ⅰ.使全党全民充分认识到只有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变成全党全民的共识与行动,并转化为实践成果和发展成就,才能实现这一最新理论成果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内容是整个党的事业和整个国家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事关整个党和国家以及全体党员、全国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前途命运,关注的对象是党和国家,依靠的主体是全党全民,所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意义之实现、成败之关键首先取决于能否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与行动。仅仅有共识和行动还不够,还进一步取决于能否找到又好又快的路径、采用强力高效的措施,凝心聚力、坚持不懈地狠抓落实、一抓到底,直至达到预期的、应该实现的实践成效和发展目标。从目前情况看,上述“两个取决于”还没有解决好,至少是没有完全解决好。主要问题是,有不少人存有依赖思想,依赖决策者、领导者去做;有一些人是想参与而没有条件或客观上不允许;还有一些人是“蜻蜓点水”,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而不能深度参与。其中,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看法和想法是认为,许多重大问题只有高层领导者、决策者、各级各方面的当权者、行政施政者、实权部门才能决定和解决,一般部门和单位、普通党员和百姓无法问津、无能为力,趋同认识尚可做到,但加入行动则难乎其难。这并非普通党员、群众不愿不肯加入行动,而是缺少加入行动的机制和条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付诸实践的全过程中,高度重视形成“全党全民参与机制”。而要形成“全党全民参与机制”,就必须推进民主政治进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政治体制、民主法制、运行机制、法规制度等方面合力建设“全党全民参与机制”。与此同时,亟须围绕党的最新理论的转化和贯彻建立“理论成果转化机制”、“科学决策机制”、“科学论证机制”、“贯彻落实机制”、“督查考评机制”,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向实践成果和发展成就的转化纳入科学正确、扎实高效的轨道,一环套一环、一步接一步地抓紧、抓实、抓好,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Ⅱ.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具体化为科学正确的决策、全面配套的政策、扎实到位的措施,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以贯之”的举国行动体系付诸实施。

我们党和国家的整个领导、决策、运作、贯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具有独特性,重要理论、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宏观战略性的重大决策由党中央首先提出,然后各级党和政府形成共识,具体化为政策、条令、法规并形成正式文件,才能作为执行的依据启动执行。同样,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要变为实践成果和发展成就,其中必须经过一系列环节,进行一整套运作,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具体化为党的决策、国家政策、宏观发展战略,各级、各方面、各部门、各单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近短期发展计划,直到变成各种红头文件、行政指令、计划指标。作为合法的行动依据,这些都必须一应俱全。但光有这些也还不行,还必须依靠各层次、各方面的职能部门和行动主体恪尽职守并形成强大合力,在各级、各方面、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一落实具体任务和执行目标、执行主体及其执行职责,并在全党全国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以贯之”的举国行动体系,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执行行动,共同监督执行情况。从现状来看,在上述这些方面我们都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亟需进一步解决问题,弥补不足,确保党的最新理论能够通过举国行动体系全面实施、完全落实。

Ⅲ.充分发挥我党我国的政治优势,彻底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集中采取各种强力高效的执行措施,狠抓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贯彻落实。

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党和国家的决策与政策的舆论宣传和贯彻执行总体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某些问题,特别是贯彻落实问题亟需解决。以往中央和各级领导都曾多次强调抓落实,甚至使用“落实、落实、再落实”等迭加词、递进语将“落实”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一方面使人觉得抓落实太重要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抓落实上还存在严重问题。从现状来看,问题的症状及其症结主要如下:一是缺乏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心,敷衍塞责,不讲认真,马虎了事。二是本位主义、私心杂念作祟,受利害关系左右而影响执行态度和落实程度。有些执行者对决策和政策的态度是——对我有利者执行,不利者不执行,关系不大者不关心。三是以我为主、我行我素,无论上面如何要求,仍旧坚持或新提出自己的一套思路、计划和主张,一心要按照领导者个人的需要和意愿打造“政绩工程”和“领导形象”。这些是当前妨碍贯彻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最主要的阻力和干扰因素。所以,亟须针对这些问题及其症结,相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充分发挥我党我国的政治优势,要求广大党员、党的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得各行其是,更不得阳奉阴违、背道而驰。(二)确立正确的政绩导向、用人导向和考核考评指标体系,使之与落实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相统一、相促进。(三)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贯穿和体现于党的决策、国家政策、部门和地方行动,并通过职能部门和相关环节尽可能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和必须执行的硬任务、硬措施、硬指标,指令性责成实施。(四)通过职能部门督查考评,通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监督促进,并辅之以各种奖励与惩戒。

三、党和国家迫切需要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共同转化为全国发展成就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其关键,一是客观需要和体现需要,二是践行理论、满足需要。现实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是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现实依据,也是对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全国发展成就的迫切要求。现在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如何把执政与施政的举措与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要求上来。

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执政观、事业观、政绩观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高度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

在我国目前的决策体制、运行机制下,各级领导层、决策层、权力部门确实在国家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基于这一情况,因势利导,从思想上、政治上、政策上,舆论导向、政绩导向、用人导向以及指标体系制定与考评上,把执政观、事业观、政绩观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高度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就会从源头上和根子上产生问题。将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就可以从根本上引导领导者、决策者和执行者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确立正确的执政观、事业观和政绩观,谋求符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要求的发展业绩和领导政绩。即使有领导者、决策者、执行者想把力气用在创造个人政绩上,但只要客观的政绩标准是根据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制定的,个人的努力最终必须用此客观的政绩标准衡量和裁定,那为个人出政绩而作的努力也就会平行于正确的轨道。

Ⅱ.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辩证,把经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纳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的地位在全党全国已经空前之高、之重要。但以往由于各种因素和历史的局限,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偏向和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现在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辩证地处理好发展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把经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纳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其中最主要的症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有两个,一是领导者、决策者、执行者受不正确的政绩观和用人导向影响,而使发展偏离科学正确的轨道;二是受当前经济技术水平、人才数量与质量以及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能力等限制,而无法上更多的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成本、无污染项目,但为了完成上面压的或自己定的“大干快上”的高指标,而不得不上一些应对完成体量指标、但质量效益低下、消耗污染严重的项目。客观而论,第二个问题恐怕是更根本、更直接的原因。因为,如果客观上有可能、主观上有能力上那些符合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对各方面都有利、大家都说好的项目,领导者、决策者以及执行者们何乐而不为?关键问题是目前没有足够的能力、水平、条件和本事上这些好项目。弄清这一问题之所在,我们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相应采取对策与措施,致力于扩大开放,借助外力,同时加强自身努力,下大力气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培养和吸引大批人才,增强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优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提高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两个主要方面,确保经济、社会、人与自然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四、在全党实践和全国发展中验证、拓展、整合、完善和集合运用党的理论成果

Ⅰ.深刻理解、很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的过程性、集合性、整体性、全面性的科学理论。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已经深入一般人的意识。列宁指出:辩证逻辑告诉并要求我们,一是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二是要从事物的发展、事物自己的运动、变化中来观察事物;三是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第四,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还指出:“思想和客体的一致是一个过程。”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悟出这样几点:第一,世界是过程,是过程的集合体,所以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整体性的认识和全面性的要求;第二,与事物的过程性、集合性、整体性相应,实践和理论各自的运动变化以及二者的一致也必须是发展的、全面的、整体的和集合的;第三,思想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由实践在运用理论并使二者互动共进中加以检验,而实践对思想理论的检验、运用以及二者的互动共进也都具有过程性和集合性。把这几点与我党当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油然感觉到有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在全党实践和全国发展中进一步并不断验证、拓展、整合、完善和集合运用党的理论成果。

Ⅱ.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建立党的理论与全党实践、全国发展互促并进的机制。

事实表明,思想和客体、理论和实践不是相互割裂、彼此分离的,相互之间不是单一、单线、单向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含、相生共长、互涵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建立党的理论与全党实践、全国发展互促并进的机制。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已经从全党实践、全国发展中提炼升华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应将其进一步上升到党的行动指南的高度,使之能够更具权威、更加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亟须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更加全面广泛、深入持久地化为全党实践的成果和全国发展的成就,并在全党实践、全国发展中进一步验证、拓展、升华和完善这一理论成果。将来,还要用被验证、拓展、升华的更为完善的理论去指导更新的全党实践和全国发展,并使三者继续互促并进。为确保这项工作能够制度化、经常化、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根本的办法是形成三者互促并进的机制。首先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工程、研究队伍,制定研究目标和任务,并迅速推进,使之尽快见效。二是通过党的全会和代表大会确认和升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具体化为党的决策与政策,同时对国家行政施政以及各相关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三是建立和启动“举国行动体系”,借助它把党的最新理论付诸全党全民的实际行动。四是建立上述三个方面的联系沟通渠道和互动互促机制。

Ⅲ.高度重视、大力做好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原有理论成果整合集成、集合运用的工作。

基于前面所述,特别是基于我们党的行动指南的唯一性和一体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力做好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原有三大理论成果整合集成、集合运用的工作。整合集成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是:着重整合、提炼和集成世界观、方法论、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特别要全面、辩证、准确地提炼出核心思想及其精髓要义。在整合集成中务必严格遵循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反复强调的根本原则:“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按“党的行动指南”的标准和要求去定位和做好整合集成工作。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原有理论成果进行整合集成和集合运用,并使四大理论在整合集成和集合运用中得到整体升华,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任务庄严而艰巨,非常必要和迫切,亟须作为我党的头等大事高度重视、全力做好。

总之,在这全党全国谱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喜迎十七大之际,我们衷心希望进一步升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且将其更加全面广泛、深入持久地化为全党全国的实践成果和发展成就!

上一篇:2023大学教师入党转正申请书专题下一篇:导游词武汉园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