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1.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篇一
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关于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 查 报 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全面细致、优质高效地审议好县政府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报告。4月23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冯满副主任带队,县人大财经工委组织部分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先后深入茶棚乡小黄金山村、西干渠节水改造工程现场和宏都养殖场,采取听汇报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县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可概括为三大板块。一是由人劳部门承担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工伤、生育等五大社会性基本保险办理工作;二是由民政部门承担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医疗救助、等工作;三是由卫生部门承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通过调研可以看出,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我县以人劳局为主体,依托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医保中心、就业服务局三个经办单位,强力推行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一是养老保险使城乡居民老有所养。2009年全县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单位达到299家,参保职工30897人,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的101%;养老保险金足额发放率、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适时增加了2009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人均月增123元;企业离休和建国前老工人人均每月增津贴补贴490元;启动了一次性结算农民合同制人员养老保险关系恢复接续工作,共办理1600人;申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获得国务院批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已开始启动。二是医疗保险使城镇居民病有所医。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经过多年的运行和实践,总体效果良好,2009年参保单位达到452家,参保人员40446人,结算医疗待遇4250人次,统筹支出1727.3万元。同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额也由3.5万提高到4万元,大病支付限额最高达15万元,大大提高了保障水平。为解决我县城镇职工以外的非从业人员、儿童、学生、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我县于2008年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对城镇人口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切实减轻了医保病人的医疗费用负担。三是工伤保险使受伤职工伤有所补。我县于2005年实施工伤保险后,职工因工作关系受伤、患职业病治疗或死亡的,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县工伤保险参保职工22694人,其中农民工参保12186人,事业单位参保3169人,共征收工伤保险基金503.4万元,支付413万元,并实现了市级统筹。四是失业保险使失业职工困有所助。2004年实施失业保险以来,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参保职工达22293人,完成失业保险扩面1179人;为全县12家困难企业职工发放社保补贴871.15万元,预计年底将累计发放1300万元;办理高校应届毕业生失业补助608人,发放失业补助金110.64万元,居全市之首;享受失业保险待遇2048人,失业保险金累计支出1109.87万元。五是生育保险使女职工生有所保。我县生育保险工作已于今年11月全面启动。生育保险的实施对维护我县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城乡低保工作启动以来,我县已逐步形成了政府监督、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了申报、审核、审批制度,城乡低保工作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运行。一是严格审批程序,推行城乡低保阳光操作。在办理城镇低保过程中,坚持县乡村三级把关,并设立公示栏和监督电话,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在审批过程中,坚持四不审批,即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不审批,不符合程序的不审批,相关证明材料和手续不全的不审批,群众有异议不经调查核实的不审批。二是坚持动态管理,保障低保对象切实受益。为切实改善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我县适时调整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从2009年1月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190元上调至270元,月人均补差达到155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800元上调至1200元,月人均补差达到60元。同时,县民政部门及时掌握低保户家庭生活收入情况,对超出保障线标准的及时注销,对家庭收入降低的适时予以调整,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进退。三是积极筹措资金,惠及更多低保群体。在县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县民政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争取上级民政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低保、救灾、救济、救助、残疾人保障、弱势群体生活扶助等方面,使全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全县共有城镇低保对象3552户,6094人,保障率占城镇人口的6.19%,累计下拨资金1115.19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2126户,20133人,保障率占农村人口的4.74%,累计下拨资金1619.99万元。办理城镇大病医疗救助和慢性病医疗救助801人,累计发放救助金61.41万元。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逐年增加,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2009年是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的第四年,参合农民达到420373人,参合率93.03%,居全市四县首位,其中五保户、特困户等3853人全部由民政资助参加了合作医疗。由此可见,全县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程度在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也在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参合农民补偿达到28.12万人次,补偿总费用3730.65万元,补偿额1万元以上的196人,8人达到了3万元的封顶线,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县内医疗机构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县内住院比例达到了86.95%,不仅保障了参合农民的健康权益,也促进了医院业务收入的增加,实现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参保意识不强,参统企业欠费严重。部分企业负责人往往只顾眼前实惠,而不注重企业员工的长远利益,虽本身具有缴费能力,却因不重视而拒绝缴纳。另外,不少从业人员对政策理解存在偏颇。认为企业不景气,如果中断交费致使累计交费不满15年,就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这种想法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尤为突出,给社保扩面带来了很大难度。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县企业欠费总额已达6770万元,如不妥善解决,将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二)社会保险参统率低,严重影响基金安全运行。一是由于县财政支付能力弱,全县党政机关和全额事业单位人员未纳入养老保险范畴。二是由于卫生系统参统率较低,加之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欠费严重,导致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员统筹方案运行不顺畅。无力缴费单位的离退休费用只能动用基金积累解决,大大消弱了基金的积累规模,严重影响了基金的支撑能力。三是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导致同一工作人员兼任两种以上不兼容的岗位,容易导致工作出现偏差。四是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应收尽收。
(三)城乡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定难。全县各乡镇、街道民政工作力量薄弱,给入户调查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个别乡镇的个别村存在人情保、关系保,死亡不上报,收入提高不上报等现象,导致低保对象核定面临诸多困难。同时,由于低保资金有限,而低保面已经扩大,低保对象增多,加之家庭收入情况无法准确统计等,难以真实反映贫困家庭的困难程度,致使低保对象心理不平衡。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发动不够彻底,导致农民在认识上还存有偏差;二是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诊疗设备陈旧、人员技术水平偏低、人员配置不合理等弊端,不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三是个别医疗机构过多追求经济利益,存在门诊转住院、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等问题,导致住院率和次均住院费用不合理增长,损害了参合农民的利益,又增加了合作医疗基金的支出。
三、几点建议
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标志。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负责地抓紧抓好这项工作,以充分发挥其经济发展推进器、收入调节器和社会稳定减震器的作用。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扎扎实实做好工作,让每一名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都能按时足额领到生活费和养老保险金。人劳、民政、卫生部门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有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等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和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变要我保为我要保。要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教育,使他们切实负起责任,自觉承担做好本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工作的义务,按规定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费。
(二)建立稳定可靠的筹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资金问题的解决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关键,要努力实现应收尽收。一是在抓好企业和社会资金筹措的同时,政府通过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性支出的比例。二是劳动社保、民政、卫生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入,确保社会保障资金不留缺口。三是继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这是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前提。当前扩面的重点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把这些企业纳进来。四是强化基金征缴工作,扩大基金规模。凡有能力缴纳保险费的企业都要及时足额缴纳,对有能力缴纳而不缴的企业和欠费大户,由政府出面督促企业缴纳。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制,防止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三)慎重稳妥地推进社会保障改革,建立优质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任重道远,既要着眼于新机制的建立,又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积极稳妥地推进。一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要实现100%。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00%按时足额发放和100%社会化发放。二是抓住我县被确定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的有利契机,积极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并探索适合于进城农民工、失地农民、小城镇农转非人员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三是失业保险要全面启动。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日益彰显。要按照积极主动、稳妥慎重、确保社会稳定的原则,切实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障制度的衔接和并轨工作。
(四)巩固、发展、规范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民政部门要采取超常规措施,通过抽调专人进村入户、进厂入户,对低保对象进行大规模的普查和排查,严格按实际收入准确核定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切实解决他们的低保问题,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每年复查变更保障对象和每人每户补助差额的工作机制,使低保对象有进有出。三是要实施全社会共同救助。建设、卫生、教育、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低保对象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税收、水电、煤气等方面的社会救助,共同解决低保户的实际困难。
(五)健全新农合管理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新农合切实发挥应有效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农合管委会和监委会作用,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职能,确保基金运作规范、透明、高效。同时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诊疗环节,强化价格监管,降低群众就医成本。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投入和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设施,增强服务功能,逐步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实现农民群众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切实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2.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篇二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多年来, Y乡种植业一直维持“一油一稻”或“一麦一稻”的传统种植模式, 农业产值低下, 不仅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 而且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为了优化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产业格局, 增加农民收入, Y乡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由单一农业向多元化农业发展。
1.1 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种植技能培训体系, 提高种植质量。二是有效增强农村道路通行能力, 方便群众生活。三是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 拓宽农产品市场。四是探索农产品深加工, 提升产业层级。
1.2 典型做法
Y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题, 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为主线, 以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 高标准打造了万亩草莓产业示范区、全国蔬菜种植标准园、养殖业基地、苗木培植基地等, 有效地带动了Y乡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一是草莓产业发展良好, 带动能力强。二是养殖业品种丰富, 经济效益高。三是蔬菜种植标准化, 菜篮子日益丰富。四是发展苗木培植, 绿化生态环境。
2 存在问题
2.1 三大产业发展不均衡
Y乡产业发展仍以第一产业为主, 农民收入以种植油菜、小麦、水稻等传统作物为主要来源, 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虽然近几年Y乡已经形成了草莓产业、特色种植业、蔬菜种植和苗木花卉种植四大主导产业, 但是除了草莓产业形成规模外, 其他3个产业规模还比较小, 品种、技术和销售渠道有待进一步改善。
2.2 劳动力外流严重
Y乡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近年来, Y乡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力度, 全乡外出务工人数达8 000多人, 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0%以上, 劳务经济已成为全乡群众重要的致富途径之一。Y乡外流人口中男性占到54%, 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为:一是女性需要照顾孩子和老人, 并从事一定的农业生产;二是女性一般文化程度不高, 又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 在城市寻找工作比较困难;三是一家人在外地生活的成本太高。另外, Y乡跨省流动人口多于省内流动人口, 分别占总人口的61%和39%。Y乡外流人口主要在江浙沪一带打工, 外流情况形式严峻。造成人口外流的最重要原因是Y乡产业结构落后, 群众收入水平太低。
2.3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Y乡处于江淮分水岭脊背, 高岗缺水, 用水处于淠史杭用水末系, 用水比较困难。不能满足Y乡农业用水的需求, 限制农业产业的发展。此外, Y乡现在还没有规模工业, 没有形成发展工业企业集群优势, 致使外来投资企业投资信心不足, 影响招商引资。
3 主要对策
3.1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要围绕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市场需求变化, 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 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品牌化营销, 打造一批全省有知名度、全国有影响力的诸如“长丰草莓”现代农业品牌。
3.2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速培育新兴服务业, 围绕都市居民需求, 发展城郊型旅游业, 规划开发一批独具长丰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打造长丰皖垦草莓村、龙门寺体验观光区、果蔬采摘园等旅游新亮点。
3.3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3.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篇三
1.产生要素转移效应
当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时,必然会产生出此消彼长的现象,有一些产业和部门会在资源、资金等方面出现收缩,而有一些产业和部门则会出现扩张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就会引起生生产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流动,而生产要素的主要流入的对象则是一些生产效率较高、收益率较高的部门。而当资源与生产要素发生转移之后,从经济总量来看是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经济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结构变动所带来的要素转移效应。长期以来种植业在我国的农业结构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所占的比例十分高,即使在如今其也在整个农业结构中占50%以上的比重,相比而言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所占的比例就要少很多。从生产率来看,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要相对较低一些,因此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的比重逐渐降低,而其他的比重则在稳步上升。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从种植业向林业、渔业和畜牧业流动,使得农业产出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2.生产优化效应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对生产的一种优化,通过对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逐渐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状态发展。在传统的农业中主要是人力劳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今的农业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还包括了其他众多的生产活动,例如运输、加工等,这些都能够是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高,并形成一定的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了农业产业的生产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区域布局效应
通过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使得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更加的合理,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增长打下基础。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对区域经济结构产生影响,合理的区域产业机构调整能够促使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规模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两者会相互制约,但与此同时也会相互促进。经济的增长会引起结构的调整优化,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则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1.积极创新发展新型农业技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
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需要更加的重视,必须要加大投入,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进,增强农业产业内部以及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并且使得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加的具有深度和更加的广泛,进而发挥出产业关联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改善。通过技术进步对需求结构进行影响,技术的进步能够使得成本不断的降低,进而使得所需要消耗的资源也减少,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农业经济结构。随着技术的进步会不断的出现各种新的工具、生产工艺、新材料等,进而能够使得经济分工更加的明显,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2.通过对农产品需求的刺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从长期来看,需求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不会十分的明显,但是从短期来看,需求的便会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巨大。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产值结构是农业经济结构的外在表现,当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动时,农业经济结构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动。从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来看,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水平改善的需求。而与此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进而促使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3.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资本化
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业供给的改善。想要使得农业经济能够长期的增长,就需要对当前的农业供给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调整来促进要素的转移,促进农业结构的改善。对农业供给进行调整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多,例如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口因素等等。在进行调整时,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要求的是必须要建立在对农业用地的最低限度保证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够去进一步的讨论如何进行结构调整。人口因素会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程度,因此需要保障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平衡。农业资金供应资金的丰裕程度与投向偏好会对农业结构产生影响,我国的情况是总体资金丰裕,但是农业供给资金严重不足,而且因为地区差异而存在较大的差距。环境因素则是指的农业生产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部门,其他部门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农业部门的大发展的基础上。在农业经济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其他方面相比,农业经济却仍然是一个较弱的方面。希望通过论述能够让广大的同仁对我国农业经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篇四
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面临严峻市场冲击,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总结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律牲,坚持和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的科学、合理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长年以来,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该调查对**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教训、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乡今后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对其它地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内容摘要
一、**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为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二、**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近年来,**乡紧抓机遇,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些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
二是不知道如何调整;
三是安于现状,不愿意调整。
(二)本次调整成功经验
一是紧抓机遇,在大政策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
三是多策并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四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是注重典型示范,发挥农业生产致富典型的辐射作用,激发生产全力。
(三)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必须解放思想;
二是必须树立经营和风险意识;
三是要从简单生产和出卖资源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四是要变农业产业化靠政府推动为主向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为主发展。
正文
一、**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乡地处**县中北部,辖17个行政村,人口15500多人,属浅山丘陵区,多数地区为片麻岩结构,地下水资源匮乏,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多年来,**乡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风调雨顺的年头,农民还多少有个收成,遇上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收成便会大打折扣,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以前,**乡农民和政府也曾试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贩羊猪俏,贩猪羊俏”,效果不很理想。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成了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二、**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2001年县委***书记到**乡蹲点调研,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难得机遇,配合石家庄市建设中国药都的决策,决定在**、**两乡建万市生态种养区,山岗坡地上栽种果树,树下种植药材和苜蓿,林间养鸡此文来源于养牛羊,形成“林果、药材、畜禽卖钱--树叶、苜蓿喂牛羊--柴鸡啄食害虫--畜禽肥田”的生态链种养模式。**乡党委、政府紧紧把握市动向,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日报》、《**日报》、《农民日报》和《人民日报》都曾就**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做过正面报导。
现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较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老六样”农作物多已退居二线,一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全乡以北竹为重点,辐射**、**、***、**四个村,借县委*书记蹲点调研的大好机遇,抓住基地设施建设,园区内水电路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激发农户大搞立体种养,集中连片打造立体种养园区。现已完成中药材种植5960亩,品种多达10余个,以远志、板兰根、丹参、柴胡、桔梗、黄芩为主导产品。柴鸡园区养殖达到15多万只,并辐射全乡规模和散养总量达到近30万只,涉及农户1000多户,靠立体种养,户均增收350元以上。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在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周转棚资金,与恒信公司联营,建成了**乡食用菌基础,以**、***、***为重点,辐射全乡15个村,建成温室大棚230多个,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涉及农户近230多家,食用菌品种以鸡腿菇、杏孢菇为主,间有少量平菇。每个标准棚每年可获利8000元至10000元,食用菌市场广阔,绿色无公害效益可观,农民积极性高涨。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乡红薯生产量和品质在全县闻名,在省会也颇具市场活力,常年播种在6000亩左右,总产量达300万斤,**的红薯粉条和红薯淀粉市场供不应求。乡政府引导组织在北部8个村大力发展红薯种植和加工。红薯粉条加工作坊达到近百家,年可加工红薯350吨,粉条16万公斤,红薯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乡有着传统的养猪基础,**猪市在元氏、**两县颇有名气,带动了**乡养殖业的发展,利用县扶贫办优种周转猪,建成了***、**、**、**、**6个规模养殖小区,并辐射带动了全乡养猪业快速发展,全乡50头以上养猪大户236家,全乡年猪存栏超过5万头,人均2.6头,**乡的养猪业已成为一大产业。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乡原有枣园近8000亩,近年来退耕还林11000多亩,以行乐岗为中心,辐射11周围11个村,近2万亩枣园已初具规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象我们这样十年九旱、严重缺水的县,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小麦正常年份需要浇3-4水,用水量大,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方面来看,其投入惊人;而许多药材如远志等适宜于岗坡次地,播种后只需浇一次水;苜蓿草适宜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需要一定的水,但其用水量远远低于小麦,**岗过去十里旱岗现在变成万顷绿田,生态效益非常明显。二是种药材大都省时、省力,能够腾出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为农民非农化,劳动力民地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村是个只有450人的小村,近年来,药材种植发展到上千亩,占全部农田的70以上,成了闻名远近的“药材专业村”。目前全村有4个果树嫁接队50余人常年在山东、北京、山西、河南等地务工,每人平均收入在千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农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增长了胆识。同时,**村的做法还在当地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了**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一番阵痛之后,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其间有受挫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当然也存在着不足。
(一)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改革开放以后,**乡大部农民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停留在“吃饭种田,种田吃饭”的低层次水平,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情况下,农民不肯去冒险,认为种“老六样”“老两茬”保险,宁可亏本挣吃喝。还有的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抱有太高的期望值,急于求成,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一调就灵,一调就富,结果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同时,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调整进程。
二是不知道如何调整。农民综合素质明显偏低。首先是农民整体性文化素质偏低。市场竞争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激烈,现代农业的科技依赖性就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强,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其对市场变化规律的把握,对能够带来高效益的新技术的掌握,适销对路产品的科学营销就不会达到理想境界,也就难以承担起农业产业结构的重任。其次是部分农民市场决策水平不高。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跟着感觉走”,靠经验经营,看大众行事,结果常常使农产品品种种植单
一、质量不高,上市集中。再次是部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意识滞后,常常在根本没有把握市场总体运行态势与规律的情况下,盲目发展农产品,结果是产品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多价格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低,农产品的总体规模效益呈现递减状态。一些乡镇干部缺乏市场观念和经济知识,到底如何调整,心里没底,办法不多,甚至有些干部错误的认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民自己的事,调整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安于现状,不愿意调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农民有承穷受穷的思想,缺乏敢闯先、敢冒险的劲头,还有一些农民种惯了“老六样”“老两茬”,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担心调来调云没有成效。也有一些乡镇干部鉴于以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卖难”现象,求稳怕乱,宁可让农民在收入上受些损失,也不愿因调整惹出麻烦,致使一个个机遇擦肩而过。
(二)本次调整成功的经验
一是紧抓机遇,在大政策环境中求发展。本次调整,**乡抓住了县委***书记蹲点调研的机会,抓住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会,抓住了***市建设中国药都的决策机会,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建万亩生态种养区的决策,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倾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帮助,所以效果突出。
二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本次调整,**乡首先跳出了以粮为主的单一圈子,着眼于大市场、大流通、大农业,不仅围着市场转,而且迎着市场干。其次立足市场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认清了自己身边的土地、山场、气候和人才、资金、环境的优劣,扬长避短,真正找到了本地与市场的结合点。再次把握好了本地经济的特色,在支撑本乡域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做文章,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如**村气候、土壤、水分均十分适宜药材生长,加之农民也有种植药材传统,本次调整过程中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抓住退耕还林机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药材种植,很快西竹村由穷变富,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专业村”。
三是多策并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首先是搞好产前技术培训,把科技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每年利用科春农闲时节,以实施科教兴农工程为主要内容,以乡村家技术为主阵地,对乡村干部和农民进行相关产业适用技术培训中。其次是搞好产中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根据各产业不同生产环节技术需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地,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和服务。再次是政策引导推动农民自觉使用科学技术。采取优先扶持使用新技术经营新产业的农户等措施,使农民尝到甜头,看到效益,从“政府要我调整”转变为“我要调整”。
四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立体种养园区5个村,村村成立了中药村协会。***、***和**三个村成立了食用菌协会。依靠畜牧**防疫技术分站,成立畜牧防疫灭病协会。11个枣园建设重点村,都成立了大枣协会分会。乡政府在协调工商税务,提供场地房舍占地,加强集贸市场管理整顿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绿灯,在全乡上下形成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
五是注重典型示范,发挥农业生产致富典型的辐射作用,激发生产全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乡培养出了一批致富典型,如**村种养大户***、***、***,***庄园大户***等,他们的致富事迹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较为突出成效,但是在深度、广度和高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解放思想。要破除保守思想、小农意识。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不调整就没有出路,实现基础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调整是必由之路。同时,也要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种什么,不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关键是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后发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有规模才有市场,有规模才有效益。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色化经营的思路加快调整,努力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必须树立两种意识。首先要树立经营意识,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经营农业,牢固树立“效益观”。无论种地还是养殖,都要算经济账、效益账,以谋取最大利润作为调整的核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同时,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和壮大能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要树立风险意识。市场瞬息万变,任何经营都有风险,调整农业结构也不例外。调整出效益,同样也有市场风险,高风险中蕴含的是高额的回报,要敢于面对赢亏,努力规避风险。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做到为“养”而种、为“加”而种、为“销”而种。要探索采取农业结构调整参保和建立“风险联营”机制的办法,降低农民投资调整的风险,调动农民调整的积极性。
三是要从简单生产和出卖资源向深加工方向发展。**乡药材种植已具规模,但没有一家加工企业;红薯加工没有形成规模企业,更没有形成系列产品和品牌优势;全乡已有2万多平方米食用菌生产规模,却没有一家深加工企业,单靠与外地联合,出售原料产品;全乡每年有5万头猪出栏,却没有一家肉猪屠宰加工企业等等,这些农副产品没有产生附加值。乡政府要着力引导经济能人依靠本乡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加工业,努力实现高附加值,最大限度地使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5.泰安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篇五
目 录
摘 要..............................................................2
一、农业产业结构概念................................................3
二、泰安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3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3
(二)原则......................................................3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4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5
(一)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存在盲目性..............................5
(二)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发展缓慢............................5
(三)信贷方面政策支持度不高....................................6(四)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定位难..................................6
四、进一步调整优化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6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6
(二)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作用..................................7
(三)加快经营模式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7 总 结..............................................................9 致 谢.............................................................10 参考文献...........................................................11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我国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旨在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在中国,基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农业的天然属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就成了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热门话题以及政府的一项主要工作之一,也成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当前在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还不够深入,调整措施还不够完善,调整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显著。本文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展开研究,首先泰安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原则已经农业产业结构清蒸的要点;进而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最后是农业产业调整问题对策。
一、农业产业结构概念
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即: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第一,生产的资本和材料等物质条件,通过社会再生产过程,制造出用实现人们需求欲望的劳动商品,这些制造生产部门间的关联与比例关系,主要是指的农业、工业与商业间得比例关系;第二,上述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内部构成情况,以及这些内部构成相互之间的关联和比例关系,比如,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四者间得关联及比例关系;第三,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有包含非物质生产部门这些所有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的构成情况。
二、泰安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泰安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区域实际,消除制约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和制度因素,全面提高泰安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泰安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1在此思想指导下,泰安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可确定为:(1)通过提升泰安地区大部分农产品品种品质,使其初步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2)通过发展优质高效和有条件的设施农业,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3)实现泰安农业比较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布局,以特色农业的建设为导向,形成泰安各地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格局,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综合经济效益。
(二)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 1 陈烦.农业现代化视域下湘西自治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吉首大学,2012.向。当居民的肉、奶、蛋等消费比例上升时,畜牧业和饲料的生产就应当有一个大发展;当居民的消费进入高标准要求时,各种。环保食品。2就应当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应注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一般滞后于市场需求,培育市场,并挖掘市场潜在的需求,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遵循市场原则的又一方面。
2.科技进步的原则
依靠科技进步是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方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典型,无一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将最新科技成果率先引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使科技发挥支撑作用,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力各个要素相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推动力。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者结合,可以形成高素质的农业生产劳动大军,使农业经济从体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化;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工具的结合,可以确立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化;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对象结合,可以实现各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获得大自然的更多奉献。
3.质量和效益原则
以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目标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体现,以高质量的农产品占领市场,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市场经济并不是慈善经济,相反,它是一种优胜劣汰、存亡较量的经济。竞争是经济效益的竞争,任何企业、任何产品,都不允许在零效益甚至是负效益的情况下长期运行,农业经济也不例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某些农业行业萎缩甚至消失是正常现象,应当允许部分失去竞争能力、生产成本高于进口价格的农产品逐渐淘汰。只有遵循质量和效益的原则,农民收入才能提高,而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又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以农民为主、政府引导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市场的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应由市场主体即农民说了算,政府在此应起到引导、支持、帮助的功能,不能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全面提高农产品尤其是支柱农产业产品质量,通过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提高泰安地区农业素质,增强农业经营效益,形成农业产业 2 张鹏程.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及对策[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的核心竞争力。3
2.加强农业与其它二次产业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农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以此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利用其他两次产业提供的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3.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泰安地区 特色的农业产业。
4.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一些在区域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存在盲目性
当前,各地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指导体系还不健全,主要是以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主体,农业专家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为补充的行政主导型的指导体系。这种行政主导型的指导体系往往带有一定的行政干预色彩,其职能转变明显落后于市场化进程,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在指导方式。为完成任务而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而农民对这种管理十分反感,经常造成政府的愿望好,工作没有少做而效果并不理想,使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盲目性较大,只能跟着市场表面需求后面转,形成盲目跟风一哄而起的局面,盲目引种,盲目跟从,盲目扩种,导致农业结构调整出现趋同的局面。
(二)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发展缓慢
泰安市农业至今仍未摆脱的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存在着与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近几年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多层次、多成分多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的迅速发展。4对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泰安市农业市场中介组织及龙头企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小、户数过少,带动辐射作用还十分有限,承担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和农民 34 苏延科.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D].西南大学,2011.汤进华.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之间签订的合同经常不能够很好的履行,所以农民从事产业化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见,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农业结构没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原因之一。
(三)信贷方面政策支持度不高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虽然加大了政策支持,但是总体上看还不够深入,尤其是资金方面的匾乏,严重阻碍了结构调整的步伐。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资金需求与农业贷款的发放时间上的矛盾。由于传统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信用社原有农业贷款往往都是年初下规模指标发放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起来的效益农业,其季节性与传统农业有明显的区别,如蔬菜,不但可全年种植,而且具有显著的反季节性,并逐步与消费季节趋同,对贷款发放也提出了不同要求。所以目前贷款期限和时间与种菜周期不太适应。二是基层信用社的信贷老观念与担保难也约束了农业贷款力度。
(四)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定位难
首先,市场体系的关键主要是完善价格引导机制。市场价格是生产的导向和信号,也是结构调整的导向和信号。什么产品的价格高,就会吸引求,紧紧跟随市场需要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当前泰安市农民收入的50%以上还是来自于农业的生产,因此,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多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符合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总目标,必须想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来实现。
四、农业产业调整结构的政策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经营者作为市场的主体,好比是。演员。市场提供。舞台。政府好比。剧务。5要为演好产业结构调整这出戏做好各项准备。概括来说,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充当的基本角色和政府行为的重点,主 5 袁璋.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要就是统筹规划激励协调、服务指导检查监督等,政府行为在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尤其在规划、引导、服务、激励、示范、监督、调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微观层面上,政府要尽量放手让市场自动调节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政府只在此起到引导和组织协调的作用,在这里/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其具体就是做好服务者、调控者、和引导者三种角色。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但也存在着/一刀切0强迫命令等问题,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正确、科学地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
(二)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作用
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是一方面,但结构调整的主要实施者还是农民以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者。第一找出比较优势、选准主导产业;找出比较优势,为的是扬长避短,根据政府所提供的信息和掌握的情况,围绕市场找优势,抓住优势,做大做强,第二加强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合理配置资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农业产业化则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经营者应根据政府的有关指示,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步扩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讲求生态效益我们是在自己的家园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要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又不能把它当作唯一的目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一个重点,但工业化生产会产生工业污染,因此,要把防治污染和加工业的开办一并考虑。
(三)加快经营模式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体制,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6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农民对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农业经营方式及农业产销制度的演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 6 翟义波.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1.业发展内在动力推动和引致的自发性体制创新。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又一重大创造,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目前己经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农业、农村经济的新亮点。
(四)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和建立农民合作组织
在新的发展阶段,尤其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农业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农业市场体系不完善,诸如农产品市场信息不足、流通环节不畅、交易不公或障碍等,将极大地影响到广大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效果。首先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当务之急是政府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方案,围绕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产品供求趋势以及农业实用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其次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建设,了解市场行情和出售大宗农产品最便捷的渠道,最后加快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建设。中国己加入WTO,我们必须学会和参与到全球性的竞争中去。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不断发展的产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制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思路,要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构建政府扶持农业、农民的新载体为宗旨。
总 结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虽经过近些年的调整开始向着优化的方向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引导合作经济组织不断修正发展方向,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向规范化的合作社不断靠近“二是坚持边发展边完善,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基地农户建立农产品收购契约关系,同时制定相关规章,明确订单农业的重点,加大推进力度“三是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培植经济实力”四是抓好典型示范,提升整体素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全市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选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在论文选题及研究过程中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导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及时为我进行论文的审阅和批改,细心地纠正论文中的不当之处,并指点我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导师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两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正是导师的严格要求和细心指导才有这篇论文的成功。感谢学校期间所有的老师,为我打下专业知识的基础,让我在两年半中学到不少知识和技能。
我还要感谢在一起度过愉快的生活的各位同窗好友,正是由于你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参考文献
6.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篇六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我县经过“八五”和“九五”期间的高稳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目前仍有50%的农田属中低产田,这部分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特别是坡耕旱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另外,我县虽已形成县级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牵头,乡镇农科站和畜牧兽医站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触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但在服务过程中仍于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改革开放以来,我县虽着力建设了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没有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同时据调查我县70%左右的农产品无固定的交易场所,均为占道经营或市场外零星交易,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尝大流通的需要,致使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率较低。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
四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农业普查,全县农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97.9%,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6%,低于全省0.19%的平均水平,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五是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近几年来,我县着力实施“无公害行动计划”,但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主认识不到位,仍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重点,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由于人民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
六是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我县虽扶持建设了一批粮油、茶叶、木材、果品、畜产品、药材等涉农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多数体制不活,经营管理不善,部分面临破产倒闭,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涉农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还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七是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低。由于我县耕地相对短缺和劳动力严重过剩,使得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成为阻碍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三、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认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
我们认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必要进行客观的分析,获得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第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涉及到区域布局、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涉及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第二,目前整个国民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居民的就业、收入和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产品尤其是食品的需求增长缓慢,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乡镇企业进行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安全生产,提高发展水平,需要一个过程。第三,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与前几次调整相比有很大不同。一是农产品供需形势不同。前几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供求总体上偏紧的背景下进行的,整个农产品市场是卖方市常这次调整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绝大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二是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主要是解决温饱,而现在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要求;三是调整的主体不同。过去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采取层层下达指标和运用行政手段进行,而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四是调整的内容不同。过去主要是通过面积增减和规定粮经比例,局限在种植业内部进行平面调整,而现在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是一种立体式的调整。因此,这次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复合型的,要求比过去更高。
(二)今后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工作重点
工作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侨乡、品牌优势,走“农业稳县”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巩固粮、油两大基础产业,提升烟、林(果)两大支柱产业,拓宽畜牧、茶叶两大骨干产业,培植药材、香料、野菜等新兴后续产业。扶优扶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腾冲建成绿色农业经济强县,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工作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在全县树立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观念,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工业、旅游业、实施城镇化战略等结合起来。二是坚持市场引导,结构调整要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不能盲目调整,造成新的积压和卖难。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四是坚持品质第一,从种子开始一直到加工、销售,层层严格把关,确保我县生产出优质农业产品。五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自主权,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在培植新兴产业上,坚持走示范带动的路子。
工作要点:扎实抓好“124688”工程。
实现一个目标。围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这一目标,实现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50元。
依托两个资源优势。一是依托国内外市场和国内外资源;二是依托腾冲丰富的资源及区位优势。
抓住四个机遇。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二是抓住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盛民族文化大省和打通南亚和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机遇;三是抓住中国入世后农产品具有激烈的竞争优势;四是抓住市委提出的两极带动的机遇。
重点抓好六个新突破。一是在农业生产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即加快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新的突破;即:对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扶持上有新的突破;以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上有新的突破;在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上有新的突破,在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管理上有新的突破,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柜上有新的突破;在发展订单农业上有新的突破。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有新的突破,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监督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体现优质优价;抓好烤烟生产,加快发展茶叶、畜牧、经济林果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领域;调整农业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把优势产品做强做大,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四是市场体系建设要有新的突破,在第三期城市建设中,要规划建成一个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产品专业市场,同时,完善、规范固东、芒棒、中和等农产品批发市常五是劳动力就业有新突破。要加大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变,向城镇转移,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六是在全面实施科技兴农上有新的突破,即进一步开发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坚持测土配方施肥,完善和提高我县的旱作节水农业,现代农业立体栽培,现代设施农业的空间,在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运用上开创新的局面。
建设八个优质农产品基地。一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即在不同的海拔区建设热区优质软米、特色饵丝专用米、糯稻与优质粳稻、优质大麦、荞麦、优质高产专用型饲料包谷等基地;二是优质油料基地,即在巩固和提升油菜产业的同时,开发我县特有的木本油料(红白花油茶等);三是建设无公害、有机生态茶园两个,即清凉山、高黎贡山生态茶园;四是优质烟叶基地;五是优质畜禽生产基地,在稳步发展生猪的同时,重点发展肉牛、奶水牛、黄山羊、肉鹅、山桂花密等优质特色畜产品,上市交易肉牛1万头;六是优质中药材、香料基地,大力培植以草果为主的香料作物6万亩,新植以茯苓、重楼、厚朴、山楂、柯子为主的中药材;七是优质林(果)基地10万亩;八是特色农产品基地,2005年种植木薯2000亩,山葵300亩;同时巩固和培植蔬菜(开发高黎贡山野菜)、干(水)果、花卉、甘蔗和水产业。
建立和完善八大体系。即良种推广、农产品安全监测检验、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保障、农作物病虫害及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等八大体系。
(三)、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结构调整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一项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滞后,信贷等支持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各地干部克服困难,有所作为;要通过细致的工作,把政府的决策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2、结构调整与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在稳定粮食总产、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改革耕作制度,开拓农业发展的新空间。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被破坏,严格控制基本农田农转非,做到稳定粮食政策和基本农田面积,确保人均占有粮食400kg。目前在粮食面积调减较多的情况下、更要重视粮食问题。为此,要在加强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加工转化和专用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保护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使之尽快形成自己的农业优势。
3、结构调整与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要认真研究农业的比较优势,对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要通过改良品质、提高质量和深度加工等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要大力发展,增加总量,拓宽市常要抓紧清理和整顿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的产品。
4、结构调整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关系。建立科学准确、反应灵敏和运转高效的农业信息体系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当前,一要加大农业
0万元。
5、大麦、果脯、酒类、荞麦等加工,我县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开发潜力大,县政府应预算30万的贴息引导企业发展基金,农业局负责无公害原料基地建设,引导企业申报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按公司+基地+农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变政府办企业转向引导企业创办龙头带动千家万户,建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6、畜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省委、省政府提出5—10年内把畜牧业建成一个大产业。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并由生产优势向加工优势,创汇优势、网络优势转变,为我县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建议:五年内建成年出栏5—10万头优质肉牛基地县,实行舍饲管养,大田种草10万亩,实现产值2—3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400—600元,以满足保山保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的需要,年产4.5万吨的规模,具体措施是:①建饲养能繁母牛20头以上的专业养殖大户2000户,每户补助贴息2000元,计400万元。②建养牛示范村40个,每村养牛户达100户,每户饲养能繁母牛3头以上,每村建一个冻改点,每村扶持4.5万元,计180万元。合计580万元,县财政分两年补助200万,县农业局分2—3年向国家、省争取项目资金解决380万元。
7、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引守龙头企业走专业化、深加工、大流通、外向型的发展路子。优先支持农企业在季节收购、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偿无偿资金,扶贫开发项目中的财政资金和工业发展资金等重点投入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突破隶属关系,所有制界限。行政区域界限,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
8、建议县财政每年应安排5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调整补贴重点,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按照适当集中,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扶成长项目的原则,主要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用于以良种为主的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用于优质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用于受冲击较大的敏感性农产品、专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于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县级各部门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农业。各乡镇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本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7.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发展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以及在后期的落实整改“回头看”阶段, 我带领局机关有关处室人员多次深入重点产煤旗县、重点煤矿进行调研, 并先后陪同自治区有关领导、国家总局领导到鄂尔多斯市、乌海市深入煤矿基层进行调研。对我区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煤炭工业发展简要回顾
1949年到2008年的59年间, 我区累计生产原煤31.8亿t。煤矿累计死亡人数7752人, 平均百万吨死亡率2.44。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 累计产煤29.5亿t, 占解放以来总产量的93%;煤矿死亡人数6428人, 占解放以来煤矿死亡总人数的83%;百万吨死亡率2.18。在这30年间, 产量增加最多、最快的是“十五”以来的八年。2002年全区煤炭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 在随后的几年中, 每年以5000万t左右的速度增长。2001年到2008年, 八年累计产煤达19亿t, 占解放以来59年总产量的60%;占改革开放30年来总产量的64%。煤矿死亡人数显著下降, 八年间累计死亡856人, 占解放以来59年死亡总人数的11%;占改革开放30年来死亡总人数的13%。百万吨死亡率降到1以下, 达0.45。我区煤炭工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特点, 煤炭生产规模和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已步入安全发展的快速期。
(一) 单井生产规模不断提升。以“八五”末期的1995年为基础, 当时全区共有煤矿3570处, 产量为7055万t, 单井生产规模为1.9万t;“九五”末期的2000年共有煤矿2009处, 产量为6964万t, 单井生产规模为3.5万t;“十五”末期的2005年, 共有煤矿1361处, 产量为2.6亿t, 单井生产规模为19万t;2008年共有煤矿535处, 产量4.57亿t, 单井生产规模为85万t。2008年与1995年比, 矿井数量减少3035处, 产量增加3.86亿t, 单井生产规模能力提高了83万t。
(二) 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增大, 占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的比例减少。“八五”期间, 我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比例大体在4%~5%之间;死亡人数比例大体在5%~7%之间, 高于产量所占比例;百万吨死亡率在4~6之间, 高于全国4~5的平均水平。“九五”期间, 我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比例大体在5%~7%之间;死亡人数比例大体在4%~6%之间, 比例徘徊在产量所占比例之间;百万吨死亡率在3~5之间, 但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十五”期间, 我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比例由期初的6.8%增加到12.4%;死亡人数所占比例降到2%左右;百万吨死亡率由期初的1.94降到期末的0.5, 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进入全国领先行列。“十一五”的头三年这一指标比例又进一步突破, 产量上升、死亡率明显下降。2008年原煤产量达到4.57亿t, 同比增长28.4%, 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8%;死亡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比例降到0.78%;百万吨死亡率0.054, 同比减少0.142, 比1.182的全国平均水平低78个百分点。
(三) 不同经济类型煤矿的产量比例变化较大,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上世纪90年代, 我区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的产量比例大体是42∶16∶42, 国有重点煤矿与乡镇小煤矿产量相当。到2008年, 三种类型煤矿的产量比例为71∶7∶22, 国有大中型煤矿的比例超过2/3。
(四) 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对比。2008年, 我区煤炭产量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2000年的水平对比, 高于印度3.19亿t产量, 好于其0.42的百万吨死亡率;高于南非2.3亿t的产量, 好于其0.13的百万吨死亡率;高于俄罗斯2.5亿t的产量, 好于其0.46的百万吨死亡率。对比美国, 我区相当其上世纪80年代的百万吨死亡率水平。
二、我区煤炭产业安全发展的措施和成效
目前, 我国能源探明总储量中, 原煤占87%;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结构中, 煤炭占70%以上;能源总量中, 煤炭占68%左右。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特点一个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现在, 我区煤炭探明预查储量达6900亿t, 居全国第一。到“十一五”末期, 全区产能将达5亿t以上。煤炭就地转化能力达50%以上。我区不仅成为国家的煤炭生产调出基地, 而且是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的典范。我区煤炭工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已放在又好又快上。又好又快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煤矿安全生产有了较大提升, 安全基础明显夯实, 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和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加大煤矿技改整合力度, 提高办矿水平。
“十五”以来, 针对煤炭行业存在的矿井规模小、安全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全区进一步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 对煤炭资源整合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整合, 全区地方煤矿由2005年的1310处, 减少到目前的458处, 减少了65%;淘汰落后产能4216.35万t, 新增产能亿吨以上。目前全区矿井单井生产能力由整合前的平均不足9万t/a, 提高到79万t/a以上, 其中120万t/a以上大型煤矿105处, 占总数的20%, 占总产能的70%以上。其中, 1000万t/a以上的煤矿16处, 占矿井总数的2.6%, 占总产能的40%。煤炭开发的布局趋于合理, 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次我们重点调研的鄂尔多斯市, 在上世纪80年代小煤矿数量最多达到1900多处, 单井能力平均只有5200t/a, 经过三年技术改造, 120万t/a以上的矿井达54处, 产量达到18480万t, 分别占全区同类矿井数量和产量的10%和40%。还建成全国最大的、1200万t/a的酸刺沟地方煤矿, 2008年, 我区的30户重点煤炭企业产量达到3.4亿t, 工业总产值近600亿元, 占全区煤炭工业总产值的86%。2008年, 自治区30户重点煤炭企业中有12家进入“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企业”, 有10对矿井步入全国安全高效矿井行列。
(二)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提高科技水平。
全区在整合中小煤炭企业和实施大型资源开发项目中, 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更新力度, 淘汰落后开采工艺, 积极采用机械化开采技术, 资源开发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鄂尔多斯市是我区的主要产煤地区, 2008年该市产煤2.2亿t, 占全区产煤总量的48%。2005年以来, 全市开展了以煤炭资源整合为手段, 实施改革采煤方法、提高煤矿资源回收率、实行机械化采煤的三年攻坚战, 取得了很大成效, 资源平均回收率由25%提高到60%以上, 采煤机械化水平由15%提高到75%。目前, 全市已有17个煤矿装备了综采设备, 18个煤矿装备了高档普采设备, 11个煤矿已投产或试生产, 2009年将有50处机械化开采的煤矿试投产。一些大型骨干企业制定了, 到2009年底实现清退综掘, 实现连采掘进的规划。如2000万t/a的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布尔台煤矿本着“减人、减头、减面”, 打造精干高效矿井的原则, 在2009年上半年, 减少了1个综采队、8个综掘队、2个炮采队, 减少井下作业人员约350人。改造前, 公司共有3个综采队、10个综掘队、2个炮采队、1个连采队、2个掘锚队, 作业队伍数量基本与山西屯兰煤矿相当。
(三) 调整煤矿的产量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上世纪90年代, 我区国有重点、地方国有和乡镇煤矿的产量比例大体是42∶16∶42, 国有重点煤矿与乡镇煤矿产量相当。到2008年, 三种类型煤矿的产量比例为71∶7∶22, 国有大中型煤矿的比例占到2/3以上。现有生产和在建的露天煤矿135处, 设计能力24112万t, 占总设计能力的40%。有1000万t/a以上的大型露天矿7处, 产能12200万t, 主要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和鄂尔多斯市。露天开采的规模有较大的提高。
(四) 加强安全投入, 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
“十五”以来, 全区开工建设重点煤炭项目63处, 建设投资规模398.94亿元, 比“九五”期间增加336.24亿元。据不完全统计, 从2005年到2008年, 全区煤矿累计安全投入在300亿元以上, 其中, 鄂尔多斯地区就达200亿元。在我们调查的50多个煤矿中, 平均每个煤矿安全投入近1个亿。如伊金霍洛旗昊达煤矿2005年用于安全生产的资金70万元, 2008年就达到了2.35亿元, 该旗的74处煤矿从2005年开始进行技术改造, 当年安全投入5.4亿元, 到2008年年底已累计投入97.3亿元。大量安全技术资金的注入, 直接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的是先进的采掘设备灵敏可靠的瓦斯等有害气体监测设备以及高素质的员工。据统计, 几年来, 仅鄂尔多斯市就先后引进博士生导师和硕士以上专业人员53人, 煤炭管理部门、煤炭企业还委托内蒙古科技大学等院校定向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 政府出资办了市煤炭技术培训学校, 免费给适龄农民和城镇无业人员提供煤炭专业培训, 首届121名学员已毕业。
(五) 加强监管力度, 提高执法水平。
2000年, 按照国家提出的“国家监察, 地方监管, 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管理新模式, 内蒙古组建了煤矿监察队伍。将原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管理局中绝大多数人员成建制地划转组成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 又从原大型煤炭企业及从事煤炭专业的政府相关部门转任、考录了一批懂专业的监察人员, 成立了四个监察分局, 负责监察11个产煤盟市。在随后的过程中, 各产煤盟市又纷纷组建和补充了代表地方政府的煤矿管理人员, 进一步加强了监管力量。同时, 施行了驻矿监察制度等, 加强了监管。鄂尔多斯市煤炭实行了产、运、销一体化管理, 目前, 全市有煤炭管理人员2000多人, 7旗1区全部设有煤炭管理部门, 并专门配备了煤炭警察, 加大煤炭监管的力度。
三、我区煤炭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我区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中, 也有许多曲折和教训。一是受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偏远 (相对耗能中心) 以及外运条件的制约, 企业做强、做大的市场条件差、环境要素单一;二是受历史条件的影响, 原国有重点煤矿体制机制僵化、冗员太多、欠账较大;三是大批工艺落后、安全条件差的小煤矿一哄而上, 造成煤矿事故多, 资源浪费大, 开发水平低的恶劣局面。在小煤矿“盛行”的1986~2000年的15年间, 煤矿数量近4000处, 累计死亡矿工4770人, 平均每年死亡318人, 百万吨死亡率高达5.63。
回顾近六十年我区煤炭发展历程, 感到有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一) 有一条清醒的思路, 是指导煤炭工业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把深化煤炭经济体制改革, 淘汰落后生产力, 调整产业结构纳入科学发展观的大思路中, 结合我区国有煤矿市场份额小、自身能力弱、运输距离长的实际, 引入大集团兼并重组, 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目前, 进入我区的大企业集团有天地股份、临沂、兖州、大同、平顶山、开滦、铁法等国有矿务局达40多个, 有煤矿50多处, 产能占全区总量的30%以上。对民营集团予以扶持、鼓励, 通过股份制改造, 整合工艺落后、浪费资源、能力偏小的煤矿, 使其走上做大做强, 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子。对技改整合无资金、生产能力无规模, 安全生产无保障的煤矿, 予以坚决的淘汰关闭。正是有了这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 才使得全区煤炭工业走上了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 有一套得力的措施, 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
在资源审批上, 向大集团、大企业倾斜;在产业结构调整上, 要求企业配套建设就地加工转化项目, 实现煤炭外运和就地转化加工各半的目标;在整合技改和关闭上, 制定标准、规定时限等办法, 强力推进。由于措施得力, 导向作用十分明显, 为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 有一支狠抓落实的队伍, 是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从企业层面上, 舍得投入, 新建和改扩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 技术新、装备好、人员素质高的煤矿, 走出一条机械化、现代化的煤炭工业之路。在政府层面上, 加大监管、监察力度, 分片包矿, 为合法煤矿生产建设监督服务, 联合行动、综合执法, 关闭非法矿井, 打击盗采煤炭资源的行为。
四、当前我区煤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我区的煤炭行业利润整体下滑, 电力、钢铁等行业开工不足, 煤炭需求下降。这对刚刚完成技改的煤矿十分不利, 而且会影响安全投入和技改的“回潮”。
(二) 一些地区出现违规违章和违反程序开采, 以及盗采资源等行为。一些地区的企业不按已批准的开发规划和程序, 开工了一批煤矿, 造成了手续不齐、程序不符的问题, 给安全监察造成困难。一些地区将同一块优质煤田从上到下配置给多个企业, 造成煤炭企业“多层楼”开采。在资源开发环节, 偷采滥挖、超层越界、采易弃难、采主弃辅等破坏性开采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给安全生产带来严重隐患, 有的引发了安全事故。
(三) 落后的开采方式遗留下大面积采空、塌陷区和火区,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造成采空区塌陷、地下水位下降、大气污染、植被破坏、基础设施损坏等一系列问题, 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鄂尔多斯市煤矿采空区面积已达213km2, 火区面近20km2, 部分地区已开始出现塌陷现象, 安全生产存在极大隐患。2008年10月29日, 发生在东胜区塔拉壕镇神山村和赤峰市元宝山区采空区塌陷事故就造成了5人死亡。2009年在鄂尔多斯又连续发生了两起采空区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造成11人死亡。东胜区现有煤矿29处, 共形成采空区200多处, 影响范围约30km2, 现在采空区上方居住农户约2500户共7800人。采空区引发的火灾燃烧面积约为1.9km2, 影响范围约13km2。采空区的存在, 不仅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 而且对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严重威胁。
(四) 管理人员和工人素质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煤矿整合技改后, 工艺先进, 装备更新。而适应这种形势的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十分短缺。据了解, 准格尔旗技改煤矿中有80%以上的管理人员和技工是从原国有重点煤矿中聘用的, 人员流动性较大, 稳定性较差。今后, 机械化设备的正常维修会大量出现, 而这项工作目前相对滞后, 出现了技术与人才不同步, 使用与维修不相适应的问题。
五、未来我区煤炭工业安全发展的方向
我国能源结构呈“缺油少气富煤”的特征, 煤炭的能源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而且随着油气资源的限制和价格上扬,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煤炭的利用和价值越显突出。这一特点决定着我区煤炭产业今后必将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方向之一是大集团、大企业战略重组, 提高行业集中度。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内外煤炭企业正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国家能源局也正积极酝酿煤炭企业重组。目标是, 国家新组建1~2个优势煤炭企业为主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大型煤矿企业集团。2010年, 煤矿企业数量由现在的13859家降低到不超过3000家。我区尤为突出。在中央提出加快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决策推动下, 我区已有神华集团、华能集团等多数煤炭企业完成了重组工作, 有的已实现跨省区的联合重组。重组后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经济规模扩大, 神华集团2008年煤炭产量达2.82亿t, 是全国总产量的10%。《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 到2010年全国要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届时, 中国煤炭市场竞争主体将形成大型化、集中化和高质化的新局面。除同行业重组外, 部分煤炭企业开始与电力企业、钢铁企业等相关产业企业及国外企业重组, 其势头会越来越猛。
方向之二是加大结构调整, 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加大煤炭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实现多元化发展, 提高煤炭经济发展质量。目前, 我区大多数煤炭企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 产品单一, 企业经济效益直接受煤炭市场影响。煤炭企业在完成战略重组后, 要把眼光放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 切实由数量型、速度型的发展转变到提高内涵发展的质量上来, 在产业、产品结构上, 促进以煤为基础, 煤电、煤化、煤路等产业多元化发展, 并注重产业地区的合理布局规划。大力发展变固体煤炭为油、气的转化技术及深加工技术。最终将煤炭转变为相对高效、洁净的能源。在生产技术结构上, 要以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整合、改造、提升中小煤矿,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深化整顿、关闭工作, 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进结构优化。在组织结构上, 要依靠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对落后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创新, 实施集中高效管理, 围绕企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以市场要素的优化组合来确定组织框架, 优化资产、组织和人员结构, 达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使企业管理更为高效, 体制更加灵活。
方向之三是加强自主创新,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 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国煤炭企业创新能力水平整体偏低, 创新成果主要由全国煤炭100强企业参与完成。在国家建设创新型企业这一战略的指导下, 我区煤炭企业逐渐重视自主创新工作, 已成发展趋势, 并给企业带来了足够的利润空间。如伊泰集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油间接液化技术、太阳能数倍聚光光伏发电技术;神华拥有了直接液化技术。在管理创新上, 伊泰公司提出了人本、简约、效率、适当控制的全新理念。
方向之四是实施精细化管理, 树企业形象。全面推进煤炭企业管理创新, 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帮助煤炭企业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不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 深入企业内部挖潜, 对组织功能合理定位, 规范运作、量化管理各项管理活动, 实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实施精细化管理, 无论是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还是从改变管理粗放的现状, 提升行业形象都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 我区的许多煤炭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 一改过去粗放经营的习惯, 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之道, 收到了良好效果。如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中细化责任, 制定隐患排查台账, 创建质量标准化矿井等。
方向之五是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 国家对煤矿污染治理的法规将会越来越完备, 标准会越来越高, 处罚措施会越来越严厉。我区煤炭企业也坚持走洁净、循环、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 许多煤炭企业都在积极编制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如神华集团乌海能源公司西来峰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真正做到了把煤炭“吃干榨尽”, 煤化工的下游产品全部是生产塑料、医药等重要原料, 实现了有毒有害物质的零排放。
方向之六是建设大集团物流体系, 创新发展思路。长期以来, 煤炭企业的发展一受市场影响, 二受运输影响。如今, 我区煤炭企业管理者大都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 积极探索供应物流机制创新和营销物流创新方法。如伊泰公司已建成72.6km的准东电气化铁路, 年运输能力3100万t, 建成124km呼准铁路, 26.8km的酸刺沟煤矿专用线和122km曹羊复线公路, 即将建成65.5km的准东二期电气化铁路, 此外, 该公司还在秦皇岛、天津、京唐等港口设有货场和转运站。神华集团也有自己的专用铁路和公路。
方向之七是建设企业文化, 形成和谐发展局面。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不健康的企业, 一个不和谐不稳定的企业难以健康发展。近年来, 我区许多煤炭企业都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一方面在企业内部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着力构建和谐企业, 另一方面在企业外部从对上级、对用户、对供应商、对合作者等方面营造和谐关系, 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和谐友爱、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
六、保持我区煤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
“十二五”全区产能将达5亿t以上。预计到2010年, 预计全区煤制油能力1000万t, 制甲醇能力1000万t, PVC能力1000万t, 电力装机6000万kW, 煤炭就地转化能力大大提高。我区不仅成为国家的煤炭生产和调出的大基地, 而且是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的新典范。煤炭工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要保持这种势头, 安全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技改整合、淘汰落后生产力不动摇;坚持抓基层、打基础, 推进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不动摇;坚持提高人员素质, 狠抓培训不动摇;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政策不改变;坚持队伍和廉政建设不松劲。并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 抓好规划, 合理布局。
做好全区煤炭资源开发的长远规划, 根据不同的赋存条件, 外部环境, 提出建设规模、开发方式、开采工艺、就地转化和安全生产的标准。坚持起点高、技术领先、工艺先进、建设配套的原则, 煤矿新建之初就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 强化基础, 保障安全。
煤矿是一个高危行业, 安全工作的状况既是对煤矿管理、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检验, 也是对煤矿是否坚持安全发展的检验。要做到安全生产, 首要的任务是强化基础管理。其中煤矿负责人的管理能力、环节管理者的技术水平、工人的操作技能和安全自保意识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不仅装备要到位, 对人员的培训更要到位。只有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先进装备充分发挥作用, 资源得到充分回收利用, 安全生产得到可靠保障, 可持续发展才能有稳固的基础。
(三) 淘汰落后, 巩固成果。
客观上讲, 尽管我区已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关闭矿井任务, 保留的煤矿大多数进行了技改整合, 提高了档次。但是, 在保留的煤矿中, 仍存在一批剩余储量不多、残采复采工艺落后、整合做大条件不够、安全状况不能确保的煤矿。在这些煤矿中, 有的假技改、假整合而真生产、真盗采, 引发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要把这些矿井作为重点, 严格监管、监察。凡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的、超层越界盗采资源的、对安全隐患逾期不改的、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且无能力整改的、资源枯竭而冒险残采矿井仍然要继续予以淘汰关闭。
(四) 加强服务, 营造环境。
8.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91-01
一、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买方市场形成,供求矛盾突出。从供给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经历了制度创新、结构创新与技术创新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提高,农产品全面性的供过于求。从需求上看,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是通货紧缩、经济增长放慢、收入差距扩大以及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大调整背景下的消费结构改变。一方面收入增长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的同时,中产阶层开始形成,高收入阶层也开始出现。另一方面是消费开始由仅注重物质消费的温饱型向注重精神消费的小康型过度,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农产品需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而现行农业生产体系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供求总量过剩,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竞争压力加大。当前调整是在WTO下进行的,在获得国际市场准入的同时,不仅要遵守WTO规则,取消农产品价格补贴,大幅度降低农产品关税,而且主要农产品在价格、质量、规模等不具优势的情况下要开放国内市场,部分农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产品质量、加工技术、运输手段和营销策略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组织方式等还不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从市场准入到真正打入国际市场还有很多环节需要突破,在技术、生产方式和营销组织与手段上都面临了很大难度。
(三)生产差别缩小,营销手段落后。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必然带来激烈的生产竞争,竞争推动了技术和生产方式进步,使农产品生产差别缩小。在产品上表现为品种、品质、产量等有形差别缩小,在地区上表现为产业同构。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注重生产,忽视市场的生产结构调整,受制于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发育状况的农产品营销水平严重制约产业结构调整。
(四)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多元化目标难以协调。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背景是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其目标已不是单一的农产品供给,而是多元化的。经济发展中资源禀赋极不合理的农业产业升级、优化和竞争力提高,以及我国市场化改革中的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稳定问题。这些目标从长远和全局看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上常常又存在矛盾和冲突。
(五)制度创新滞后,体制和机制性障碍突出。在宏观制度层面,支撑市场农业的市场制度还未完全形成,政府制定农业产业政策和防范“合成谬误”等方面还缺乏理论与经验支持;在微观制度层面,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落后,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突出。在体制上,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流通、加工和出口、金融、投资等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管理,使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过多的经济职能导致了农业结构调整中经济区被行政区所代替和过多的行政干预,很多计划经济下的催收、催种的管理方式仍然盛行,而结构调整中的相应服务又严重短缺。
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创新机制,搭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结合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分布的差异,出台政策、创新机制、因地制宜引导农村土地有序进行流转。按照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县、乡、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型市场。大力支持和扶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合作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实施农业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业的经营效益和抗灾能力,促进农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二)采取补贴政策,解决农资上涨和农产品价格下滑问题。目前,单纯对种粮农民按土地补贴的办法,很难解决农业的亏空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要从源头上找原因,从补贴农资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上寻出路。国家可出台减免税收和财政补贴的办法,对农资生产厂家进行补贴,以降低农资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销售价格。对于哄抬农资价格的不法商贩进行严厉打击,净化农资市场,确保农资价格的稳定。特别是对粮食、蔬菜、棉花、油料等农副产品,要实行重点价格保护,以防止“谷贱伤农”的问题出现,确保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提升农业发展后劲和抗灾能力。随着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城和农业资金向非农业转移,造成了目前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开辟多种融资渠道。首先,鼓励城市的一些企业到农村投资办经济实体,凡是到农村承包土地搞农业经济实体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其次,积极创造优惠条件,吸引域外资金到农村投资。域外资金既包括外省外地资金,也包括国外资金。通过吸引域外资金,弥补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植龙头企业。注重产业延伸,抓好加工流通。要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出台优惠政策,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寻求合作伙伴,鼓励和吸引侨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围绕特色产品、畜牧业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农业龙头企业。
(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提高农民增收意识。一是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个人捐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不足问题。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都南香,王学辉,周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5,21:303-304+309.
[2]蔡辉.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对策的思考[J]. 北京农业,2015,03:205.
9.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篇九
为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生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转变。
一、我乡农业产业现状
我乡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三农主题,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做大“老三样”、做强“新三样”,积极稳妥推进农业生产。
1、保持“老三样”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今年新增橡胶种植面积1204亩,全乡橡胶面积达21050亩,开割8500多亩,预计产量达520多吨;甘蔗种植面积达6508亩,预计产量达2万多吨;木薯种植面积2850亩,预计产量达4000多吨。
2、加大“新三样”种植的力度,尽快使“新三样”成为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增长点。首先是稳步发展竹子产业,新种植竹子面积183亩;其次是扩大橡胶林下种植生姜、益智等产业,全年生姜种植面积达205亩,益智种植面积达200多亩。
3、加快养殖业发展。把新村村委会做为养猪重点发展产业区域,利用互助资金等扶贫资金加大对养猪农民的扶持力
度,在新村发展养猪专业户17户。使全乡养殖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乡畜禽饲养量达4万多头(羽),其中牛存栏量632头,羊存栏量407只,“三鸟”存栏量24526羽。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一直是阻碍农业提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信贷局限,群众资金积累较少,投入成本过高,部分扶贫资金不到位或运用不合理等等多种因素,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由于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组织化程度太低,使广大农民的种养与加工、营销之间只是一种买卖关系,处于一种卖原料阶段,没有形成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稳固的产业链,因而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低,加之,当前农产品市场可以说是买方市场,农民增收较为困难。
(三)产业科技含量不高,运用新科技水平低。粮食作为一个基础产业,但由于种植水平低,存在广种薄收现象,产量、质量都低于平均水平,加之管理较为粗泛,掠夺式经营方式较为突出,整体效益不明显。
(四)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由于全乡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在本地的工资性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不能有效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而从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技能较少等问题,致使农民在外出务工时工作选择性不宽,技术
性不强,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较低。
三、几点建议
(一)认真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着重抓好“五补一免”政策的落实,及时做好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提前向农户足额兑现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粮款补助。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各类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求形成投资合力;稳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保护、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替代和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放眼世界,着眼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用市场规律来办事。遵循市场、科技、资源、信息、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产业带,形成产业群体。
(三)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要利用生态资源这一优势,依靠高科技和实用技术的有力支撑,加大其不可替代的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使之形成特色产业。把生态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这既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经济得到发展。
(四)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要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把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实施一
些如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转产转业培训、农民工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工程和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动员和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举办经常性的巡回科技课堂等活动,扩大农民获取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自觉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抓住机遇,以项目作支撑,才能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转变,也才能实现调优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
阜龙乡人民政府
【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打通镇谈心谈话工作做好三个06-13
打通镇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09-17
打通镇“六个严禁”严纪律转作风10-04
打通镇人大代表评议工商所工作11-20
打通镇全方位做好计生优质服务工作11-05
了解银行的营销打通银行高绩效业务07-20
八步打通CRM选购的“任督”二脉09-06
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09-12
打通考研英语作文复习的任督二脉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