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精选17篇)
1.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一
关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我们每一名历史教师,又都站在了崭新的教学起点上,新的理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接踵而来。历史教材如何把握,高中历史教学路在何方?我通过参加新教材培训,并结合自身研读新教材以及高考试题的实际,谈几点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认识。
一、课标与大纲、新老教材的不同
用课程标准而不是教学大纲作为各科教学的依据,这是新课程不同于以往的地方。教学大纲是硬性规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详细到每节课的题目,“内容概述”表达了对全部课程内容的基本观点,例如用五种社会形态解释中国历史,这是教学不能改变的。新课程前,高中历史始终只有统一教材,因此,教材就是教学大纲扩编本,教材代表了国家意志,教材就是高考内容。所以课改前教材地位至高无上,老师要求学生将教材背得滚瓜烂熟来应对高考,一旦高考试题超出了教材,我们敢于大胆的责难命题人超纲了,这是课改前常有的事。但如今不同了。因为课程标准与大纲不同了,课程标准是原则性的,不是硬性的而是具有弹性的文件。例如课程标准中“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句话没有指定具体的史实(学习内容),选什么,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因此,新课程改革后,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大象版。教材的多样化打破了统一教材统一课程内容的传统。这些改革的目的是推动素质教育,期望通过这些根本性的变革,促进教学创新,使教师发挥创造性,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高考命题不再是依据哪一版本的教材而是以新课标为指导,所以高考命题已不存在所谓超纲问题了,所以今天我们的学生将教材背得烂熟也不见得就能应付高考了。
新老教材存在原则性区别: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已经用了十余年了(其间虽有增删修订,但都是小修小补,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其历史功用自不必说。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其缺点和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了。个人认为主要有:
1.泛政治化功能过强。高中五本历史教材中政治史的比重几乎占二分之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中中共党史所占比例又近乎一半。历史的阶级服务功能体现得太明显,所运用的史观太陈旧了。
2.重理论轻史实内容枯燥乏味。为了保证通史的连贯性,教材对很多历史内容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粗糙而没有细节。使历史只是流于文字,失去了其本有的生动与鲜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同时也就不利于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
3.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实际脱离太远。没有真正打开尘封的历史大门,没有让历史走进现实,也没有让现实溶入历史,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长时间久用同一模式的教材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往往是一劳永逸。一年备下课、写下教案,以后就周而复始的使用。不利于知识的更新,更不利于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编写上打破了原有的章节体系,突破了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以模块为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历史合编为系统,组织性跳跃性强。新教材在内容上的调整与创新有:
1.增强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相联系的内容。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从而是历史内容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体现浓厚的时代气息。
2.更加注重面向世界,有利于形成大历史观。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将会被深深的溶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世界需要了解
中国,国人更需要了解世界,为此,新的高中历史教材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没有世
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使世界史的总量上升到了全课程总量的四成左右。如必修课程《历史
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内容。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增加了“梭伦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选修课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
与实践”中,增加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专制理论”的内容。这必将有利学生更好
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宏观、整体认识的大历史观。
3.贴近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历史的社会服务功能。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
生活的变迁”在选修课程增加的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身边衣食住行的历史
变化和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变迁。
4.淡化历史的泛政治化服务功能。如在课程中对以往决口不提的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民主政
治问题,在新课程中则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把旧课程中占大量篇幅的中共党史内容,只是以
专题的组成部分来出现。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客观理性的认识历史。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内容精炼,思维层次更高,适合探究性教学,有
利于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泛政治化教育倾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
而更好的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高考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接下来的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提,毕竟高中阶段历史教育的最高目标,师生三年为之奋
斗的最高纲领就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因此,我们的课改不能走得太远,忘记了我们是为
什么而出发。有些人认为,高考与新课改是矛盾的,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
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
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但我认为高考与新课程改革应是相辅相成的。新
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而深化高考改革是推进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项目,推进
高考改革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深化考试内容的改革。历史学科高考内容的深化改革又能有效地
指导我们新课改的推进,而且也是必须用来指导新课改。所以,我们必须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才能有效的推进新课改。而且,从近几年全国卷高考试题来看,全国卷高考试题的导向性非常明确,就是引领新课改。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为新课改到来的第一次高考把准脉。
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吴四伍在《历史教学》2011年第4期发表的《深化历史学科高
考内容考查改革的思考》一文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文章指出:历史学科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
是凸显学科能力的考查,强调学科思维与学科素养的关注、注意测量内容与测量结果的衔接。
深化改革的具体内容有三:一是厘清教学内容范围与深度的区别,解决教师心中考什么的疑
惑,提醒师生实现从考什么到考到哪个程度的转变;二是理清教学效果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
系,解决师生心中怎么答的疑惑,启示师生实现从答什么到可以怎么答的转变;三是看清学
科能力培养的阶段性与整体性,解决师生心中为什么学、学什么的根本性疑惑,要求师生实
现能力学习与素养提高的统一。这一内容经刘汝明老师的解读后归纳出了适应新高考在备考
时必须实现的四大转变:一是由研究考什么到考到什么程度的转变;二是由关注答什么到怎
么答的转变;三是由重视知识记忆和能力培养到重视学习能力与提高学科素养同步的转变;
四是训练中由题型演练知识运用到发掘题型的训练功能与体现学科核心价值的转变。这既是
目前我们课改中历史教学的方向也是高考备考的方向。请看以下两道高考题。
(2011年全国一卷)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
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
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
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
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
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
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8分)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意。
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10分)
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
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
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
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17.(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
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
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
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
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
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
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
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
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
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
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
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解析】第(1)题,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可从材料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题,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式概括。
【参考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
队伍。(7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
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三、目前阶段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大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这里我要说的全面素质是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次在华师参加的新课程培训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荆州中学的赵树杰老师的交流。这位老师2009年参加工作,在2010年湖北省首届新课标高中历史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向我们介绍了这节课的备课思路、教学设计、展示了这节优质课的竞赛录像、讲述了本人课堂授课的两个方面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娴熟的信息技术、生动的多媒体动画、多种形式的课堂导入、结合时事设计的新颖的课堂提问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惊叹这位刚毕业的年轻老师知识储备的广博涉猎面的广泛。在惊叹的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新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之高,如果不学习充实自己就真的要落伍了。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养。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应是建立在丰富、广泛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的。广博的知识储备包括精深历史专业知识和丰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随着历史教材的大幅变化,要在原有的历史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要尽快对新增知识熟悉掌握,并要据有大量的相关史料。新教材增加了文学艺术史内容的比重和世界古代史、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艺术门类和领域都要有有所的涉猎。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是指教师要有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活,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之高,形势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加紧学习和研究,否则我们不进则退。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这一点,刘正涛老师说得好:课堂是谁的舞台?它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优秀的教师主要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上课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
生在解决基本问题后生成更多问题,优秀的教师善于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我们都知道新课改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首先是解决好老师的角色转换,即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使历史课由教师一人唱主角变为教师领唱大家合唱的课程,老师更多地要营造和谐、民主、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为学生创设能够张扬其个性的空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都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积极探求、体验历史的过程,使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真正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相长的新境界。但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注意不要走得太远,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和我们的最高目标——高考。就我们学生的实际看,试问如果一堂课都让他们讨论、探究、提问的话,他们能搞到什么程度,这一点我们能够想象,我认为这种教学仅仅是形式主义。所以我们还是需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需要有教师的讲授,因为我们的学生确实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方法的传授。
3.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历史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设和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新教材中比以前删减了政治性很强的内容,增加了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内容,这够使我们能更好的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亲身实践的学习情景机会,尽可能让学生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多种思维的变换功能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颖成品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教师要精心设疑,以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探究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演讲会、展览会等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质上是教师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和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日趋完善和优化。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全新的历史教材和课程,教学反思就更加重要了。教师要从新教材的特点、教学现状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反思。并以此来优化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总之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惟有迎难而上,面对现实,加强学习和研究、团结协作,不断努力,唯有如此,我们的课改才能务实的推进,历史课程才能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全面实施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2.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二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没有计划的事情,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初三英语复习同样需要一个好的计划,内容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具体,考虑到每一个单元的重难点。课时要分配好,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分配时间。同时,不要认为复习计划只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与学生无关。相反,要让学生知道甚至直接参与制定计划,并关注学生的意见,适时地进行修改。复习计划制定好后,公布给学生看一看,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二、由点到面,分块复习,逐步提高
1. 回归课本,查漏补缺
在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当中,学生难免对一些知识掌握得不够好或者不够牢固。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哪些方面是弱点,哪些方面需要加强补习。对于词汇,教师可以将四会单词、必须掌握的短语以英汉互译的形式打印出来供学生训练、背诵。对于语法,教师可以先练习,然后讲解、总结。以单词care为例,教师可以提供下列练习:
(1) You should take______of yourself.
(2) The man doesn't______his son.
(3) Be______when you cross the street.
(4) Tom does his homework morethan his sisterso he often______,
gets poor marks.
(5) It's raining,you should drive______.
学生做完后,教师讲解、归纳care的用法,它可以是名词、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副词,还有careful与careless、carefully与carelessly是反义词。这样,通过做、讲、记,学生基本上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
2. 专项训练,各个击破
笔者通常将专项练习分为听力练习、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句型转换与写作专题。对于这几个专题的练习一定要精挑细选,而且练习的量也要控制在两三张练习纸上,不宜过多。学生做完后,教师及时进行批改、讲解。批改后,教师将学生中错误较多的地方分分类,为以后的讲解和再练习做好准备。教师在讲解时,除了对答案外,特别要对解题的技巧、方法、思路方面多做指导。如在做完形填空题时,切忌急于求成,先要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情节的发展和前因后果。对于空格,可以先猜想一下填什么样的单词,然后逐句细读,对比四个选项选取语法正确、意思贴切的单词填入。把握性不大的选项,可以先放一下,等读完全文后再进行选择。在做阅读理解时,应遵循以下几点:①快速阅读,弄懂大意;②浏览题目,明确要求;③注意两头,找出主题句;④初步判断,初定答案;⑤回头研读,明确答案。文章中的生词,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猜出词义,或者通过构词法来推测。一些不重要的单词可以忽略。
写作一般认为不是短期内能得到提高的,但是笔者认为除了长期坚持写以外,在中考前两三个月进行突击,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关键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背诵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范文;二是要关注一些热点问题,如体育活动、个人的生活与学习、好人好事、看图看广告、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要求学生写一些小文章,然后交给教师进行批改。教师在批改后找出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提醒学生应该重点写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可以简单地处理一下。然后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适当地去背诵几篇写得不错的文章,在中考时可以适当地借鉴运用一下。
三、“真枪实弹”模拟中考
在中考前三周左右,教师要精心准备好五六套中考模拟练习。这些中考模拟练习当中至少要有两套是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准备的,其余的中考模拟练习可以来自上一级教研室或者兄弟学校。对于每一套中考模拟练习,认真组织、认真批改,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最后的一两套中考模拟练习可以略简单点,让学生的成绩比以前大有提高,这样正好培养一下学生们的考前自信心。
3.英语学习的几点体会 篇三
2. 坚持每天做阅读理解题,保持手感。
3. 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题。例如我语法填空比较弱,每天必做一篇语法填空,完形填空和四篇阅读理解轮流,一天做一类。
4. 归纳自己做错的阅读题是属于什么类型(细节、标题、词义猜测、推断……),再多找这些类型的阅读题反复训练,找到方法。
5. 做完形填空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和提示词,做语法填空要沉下心,仔细读,若给出单词要多想关于该词的其它词性和时态。若没有提示词,则要想介词、代词、冠词、连词等。做四篇阅读题要注意细节,每一道题都要在文中找到依据才能选,切忌主观臆造,想当然。
6. 作文要多记主题句和其它高级句型。多看别人的优秀作文,借鉴学习别人的长处。
7. 一定要练好字。
8. 多跟老师或其他科任老师交流,倾诉自己的感受,调整心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好心态。
9. 个人体会,考试成功的秘诀是心态第一,字体第二,能力第三。
(作者2014年毕业于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高考英语成绩142分)
4.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篇四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对新课标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知道了初中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生,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习”。我将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具体实践,从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新旧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对比、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和数学基本思想的运用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新课程的理解
一、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1)《标准》的基本结构以及所设定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2)《标准》所提出的数学课程核心概念和数学课程目标;
(3)《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结构;
(4)《标准》对当前比较流行的数学教材模式作了初步分析,并介绍一些国外教材案例。
(5)《标准》所讨论的数学课堂里的教学活动;
(6)《标准》对数学学习评价给出了建议。
二、新旧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对比:
新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与原课程目标相比,200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将教学流程分为: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练习提高,课时小结,教后反思。2011年版新的课程标准在原课程目标上作出了 1 余集一中陈贻权
更进一步的要求:①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②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新课程目标包含了知识、技能、能力、基本观念、兴趣、信心、意志、习惯、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要素。
新课程目标增添了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过去叫“双基”,现在叫“四基”,同时目标对各个方面的要求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尤其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材中涉及的更多,更广泛,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对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
三、案例分析:
结合我们所使用的初中数学教材,我将以平面几何教学,函数教学为案例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和数学基本思想的运用谈一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案例
(一)平面几何教学
初中数学中平面几何的内容包括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及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相似等。
首先我们要阅读新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内容的变化以及要求的层次不同,然后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作为平面几何教学,必须要抓住几何直观,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其好处是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特别是抽象的数学内容,同时还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例如:在教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我们借助图形,很容易地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学生通过学习很快就能从几何图形中总结出同位角像倒立的字母“F”内错角像字母“Z”,同旁角像侧立的字母“U”;在教学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时,我们都可以通过折叠一张纸片,得到需要的几何图形,然后研究图形的性质,让学生经历对几何对象的实际操作、分析和应用,很容易就总结出问题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大家通常都会采用转化的方法,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同时还会采用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然后研究它们的性质。在上述三个案例中,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不仅包括教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学时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展示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个过程应包括“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显然,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它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基本活动经验一定是在自主活动进程中才能够获得的,上述三个案例的活动过程包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归纳概括,验证总结等。对一次数学活动结束之后,要进行总结提升,这对于经验的形成非常必要。
案例
(二)函数教学
初中数学中函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概念、图象、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等,函数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学习对象,同时它又富含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这些数学思想是依附于数学课程内容而存在的。在教学上述内容时,它包含了运动与变化,模型,数形结合,待定系数,关系与结构等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是教学的关键。首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是由具体到抽象,因此,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教学内容,解题活动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采取创设情境来导入,举一些身边的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然后再去探究新知,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想,交流,验证,归纳的过程,教师再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将数与形二者紧密的联系起来。教师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抓住实质,寻求不同问题解决中的共同内涵,让学生主动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主动运用思想方法解决共性问题。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在教学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时,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类比推理,然后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有助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在教学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等问题时既要让学生明白二者的联系和区别,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图象,认识图象与数之间的联系,充分感受数学问题研究中数与形两种方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函数问题的实际应用,教材一般都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为知识的切入点,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学习对象产生亲切感,进而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教学中,一般先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例如写出函数关系式、画出图象等,然后进行讨论、类比、验证、归纳、总结,得出数学问题答案,最后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上述过程可以总结为模型思想应用的三大步骤:建立数学模型;处理数学模型;检验结果的适切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提出此类问题,不能期望通过一次性学习就完成对该知识的认识,对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等方法的学习,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早渗透思想逐步增加内涵,提高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该数学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活动是与课程内容的教学,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是互相交溶在一起的。
总之,面向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
5.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五
[内容提要]
自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仍有一些教师疑虑重重,总担心新课程改革会忽视了语文“双基”的落实,将来无法应对考试。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已完成的两个必修模块教学经验,试图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语文教学功能的重新认识,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等方面谈一点粗浅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双基”
[正文]
209月,我省高一年级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进入新课改后,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两个学段,完成了两个必修模块,情况如何呢?笔者不揣冒昧,就此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并非否定传统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课堂教学模式,虽很难明确,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出的许多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激疑式等仍然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更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改革的是什么?答案是明确的,即改革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转变“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二、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并非得了课堂的“热闹”而失了“双基”的落实
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探讨、讨论发言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度过。但一堂课下来,有些老师总是忧心忡忡地感慨好像什么都没有教到,学生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以前所强调的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作文错别字、用词不当、病句、语序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于是,有的语文老师变得别里科夫起来:“这样课堂是‘热闹’了,却忽视了语文‘双基’的落实,长此以往,将来考试怎么办?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有一位高一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语文第一模块的课文时,他根据“必修1”有许多篇蕴含悲情的特点,让学生从“悲情美”角度去赏读分析课文,分组研读,大胆讨论,各抒己见,非常活跃,他们既梳理了知识,又品尝了探究的乐趣;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审美能力。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我们不能简单看待,因为这种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一次观摩一位高一教师上必修二《孔雀东南飞》,让学生们自编自导课文片段,把刘兰芝演成“像朱丽叶那样在假死复苏后,抚着焦仲卿的尸体,痛苦殉情”。根本没有考虑到汉末封建礼教孕育和形成初期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没能具体地感受人物的命运,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涵。还有一次听一位初三年级教师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她开头是一番感人肺腑的导语,再是简单地解释字词,然后进入重头戏“课本剧”演出,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新编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后学生评议谁演得好,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动”起来了,可以看出教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演课本剧本无可厚非,但曲解了课文的寓意,把课文改编得面目全非,使之庸俗化,类似“戏说”“恶搞”之类的闹剧,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怎能不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怎能不会让人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困惑?这种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教学貌似“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使课堂教学“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满堂转”“满堂放”,毫无实效可言,完全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对此我们应旗帜鲜明。
其次,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70~80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将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之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不论时世如何变迁,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与“双基”相比,它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从教材设置上,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它们都注重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人教版必修教材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它们从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和品味鉴赏,写作口语交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走出以往“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双基”的内涵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双基”,不能简单地把“双基”理解为字词句等语法知识,更不能狭隘地把“双基”理解为以前高考所考查的知识和所考查的能力。
三、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是在“增负”吗?
不少语文教师认为,新教材的使用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也为完成教材的教学疲于奔命,因为新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更多了,过去一个学期学一册,而如今,一个学期学二册,课本另外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学时少,内容多,这难道不是“增负”吗?
这种“增负”的抱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反映了一些教师仍墨守传统的“教教材”观念,把教材当作“圣经”,而不是“用教材”。在传统观念中,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每篇课文都不放过。如今世变时移,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的教材观也应更新。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载体,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至于教材怎么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处理,把教材当作学材,把教本当作学本。课程标准变了,高考也在不断改革,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墨守成规,势必如以前那般“戴着镣铐跳舞”,这怎能不感到新教材是给学生“增负”呢?
6.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六
我原以为“教学设计”就是“教案”。通过《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课程的学习后,改变了我的观点,加深了对英语《课标》中“备课不是简单的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理解。
教学设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准备(备课),因为一般的备课只是教师自己根据直觉和惯例进行教学准备的活动。而教学设计更多关注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发展,它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通过《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课程的学习后,我对如何设定教学目标有了个清晰的认识。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教育部《课标》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我在备每节课的教案里都要提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还有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不可能在每节课都能体现,所以教学目标要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来定,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实是每节课都要关注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可以根据单元内容来确定,但不要硬性分配到每课时中,也就是不需要每节课都要落实每个方面的目标。
案例:
以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询问并回答乘坐某种交通工具去某地。
(2)能够描述人们日常出行的方式,并简单陈述理由。(3)能够辨认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并遵守交通规则,特别是要学会看交通指示灯安全地过马路。
(4)能够了解不同国家交通规则的异同。
2、知识指标
(1)掌握A、B部分中的四会短语和句子。
(2)能够听、说、认读A、B部分的三会单词和三会句型。(3)能够理解并会根据指令操作相关部分的内容。(4)能够区分涉及相关音标的发音。
(5)了解Story time, Good to know 等部分的内容。
3、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1)情感态度:帮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并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2)学习策略:学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数据,并用扇形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文化目标:了解中西方交通规则的异同。本课时教学目标
7.高中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七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讲解中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巧妙设问,及时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根据提问的时间与作用,提问分为以下几种:导入式提问——在导入新课时提问,目的是吸引学生对新课的兴趣。讲解式提问——在讲解过程中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深入思考。复习式提问——在讲完课文后提问,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高二英语下册Unit 15中的Lesson 58 NOISES IN THE NIGHT(Ⅰ)为例:本课是一篇有关一起侦破案的课文,如果讲解形式过于单调将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可能会使学生迅速出现疲劳现象,使原本情节曲折的故事变得索然无味。因此,课前可以准备好以下的问题,以供课堂讲授中随机提问。
二、辅导步骤要采取逐渐深入的方针
1.写缩写,这是最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总结出中心大意,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篇100个词左右的小短文。这是一种最基本、最方便的写作练习形式。2.写日记,这是一种常规写作练习。要能以不变应万变就必须常练笔。日记写什么体裁都可以。它的好处是短小方便、自由灵活,特别是可以在日记中应用每天所学到的知识。3.看图写故事,所用图画可以由教师们各画一幅,大家轮流使用。材料可以从报刊杂志、参考书中挑选。训练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给学生图画和英语提示,要求在文章里使用这些提示;第二阶段,只给图画不附提示,让学生自己发挥。它的难度较大,一般应有了基本写作能力后再做。
三、书面表达应注意的五点
1.认真审题,2.明确得分点,3.正确表达,符合英语语言习惯,4.书写清楚,文章位置适中,5.时间安排得当。在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4项基本技能,听之所以位于其首,是因为它既是我们获得和理解语言信息,进行语言交际的首要途径,又是促进“说、读、写”3项技能发展的重要基础“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中对英语“听”的教学要求为:1能听懂课堂用语和教师用已学的英语解释新的语言现象;2能听懂教师用所学的英语讲的课文内容概要或故事,以及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3在会话中,能听懂对方较规范的英语和略慢于正常语速所谈的日常生活话题,偶尔需对方重复;4在没有生词或对生词已作解释的情况下基本能听懂简写的故事和题材熟悉的语段,听2~3遍后理解正确率达70%。?因此,我们现在英语教学的主要趋势便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我们要脱离传统教法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精确性、强调语法结构的传统,改变片面追求精确性、忽视听力训练和扩大阅读量的有效语言信息摄入,进而弱视了听读技巧的熟巧性和说写的得体性的不良状况。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目前,不少教师已注重到在课堂上尽量采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活动和进行课堂教学。这是一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可以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英语的有声世界。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内外相互多说英语,以说促听。我们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录音机、收音机、电视、电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电化主体教学,使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人、其情——以物促听。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英语谜语竞猜、听力抢答等活动,让他们在兴奋中充分调动大脑,集中注意力进行竞争——以动促听。听力水平的高低与写作(表达)方法的熟练程度、阅读能力、朗读技巧等直接有关。因此,教师对学生在这方面进行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听力教学在针对性的训练上应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外,还应加强英语其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正如以上提到的一样,听力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基于阅读理解、词汇量、语法知识和背景知识等其它能力基础上的。
总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整合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加强自我进修,提高业务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探索,努力进取,使自己的教学技艺日益成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做一个优秀的高中英语教师。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班级大,程度差别较悬殊的现象,加大了教师在课堂中对提问把握的难度。
8.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八
关键词:发音;拼读;时态;连用动词
我做了十几年的基础英语教学工作,有一些心得体会。很多学生对学习这科感到头疼,我觉得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发音。英语共有四十八个语音单位,多数与汉语发音有区别,有的对中国学生来说,尤其困难,比如,发[a]时,嘴巴要张得足够大,同时舌尖抵下齿龈。而发[f]、[v]时,一定要上齿和下唇之间有摩擦。还有[l]这个音,当它在词首时,就像汉语的“来”字刚张口时的样子,而在词尾则不同,需要把舌尖翘起,让气流从舌头两侧出来。发[t]、[d]时要干脆,不能带尾音。发音准确,读词就好听,说句子时会很有成就感,老师喜欢提问,自己则更增添了信心。
第二点是拼读规则。学英语离不开记单词,而靠记字母顺序,只能是事倍功半。英语是二十六个字母构成的拼音文字,单词拼写直接与发音相关联,辅音字母与发音之间通常是一对一的关系,所以重点在于元音字母的发音,只要把元音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记住,记单词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第三点是时态。很多学生对时态简直就是一塌糊涂。不管是时态的意义,还是时态的构成。对于构成,我觉得可以从谓语动词的个数上来记: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谓语只有一个,前者是现在式,即原形或单三,后者是过去式。从时态意义来讲,前者表示目前现有的状况,后者表示单纯的过去,通常有明确的过去时间,如去年,昨天,刚才等。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区别就在be动词的形式上,即be的现在式和过去式。进行时的含义也好理解,顾名思义,表示正在发生。完成时态也有两部分,助动词都跟have有关,现在完成时用have的现在式,即have或has,这种时态的含义稍有些复杂,一方面,可以表示从前看到过的,听到过的,但不在于说过去,而在于强调对现在的影响,因此不与过去时间连用;另外,这种时态还可表示继续下去的动作或状态,比如,我已经在这住十年了,雨已经下三天了等等。过去完成时助动词用have的过去式,含义很简单,即过去的过去,也就是说,表示一个动作在另一个过去的动作之前已经做完,如当我们达到车站时,火车已经开走了。将来时也分为两种:一般将来时和过去将来时。一般将来时有几种表达方式,几种方式之间有含义上的区别:动词原形,表示有打算、有计划将要做的事;动词原形只表示单纯的将来;少数表示位置移动的动词,如离开,飞行,到达等,用它们的进行时表将来,意思是很快就发生。过去将来时,表示从过去某个时间看来将会发生,如她昨天说她将去上海。只要仔细想想,掌握时态知识也就显得容易多了。
还有一个困扰学生的地方,就是当需要连着用两个甚至三个动词时该怎么办。如我在练习弹钢琴,她喜欢钓鱼,练习和弹,都是动词,喜欢和钓鱼都是动词,学生不知道如何采取正确形式,这时,我告诉他们,第一个动词是谓语,要根据时态确定其形式,第二个是非谓语,其形式由第一个动词确定,这样就好办多了。前者由时态定,而时态就那么几种,后者由前面谓语动词的特点决定,这常常有几种情况:只跟不定式的;只跟动名词的;两者都能跟没有区别的;两者都能跟有区别的;不定式又有带to和省略to的,这些东西只能慢慢积累,并记下来。
9.学习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篇九
新课标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新理念.摈弃了过去的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既要从事教学活动,又要从事教育活动。
1.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材选用和教法设计时,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英语学习的乐趣、自信,具有不同的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传授课,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英语,通过说说、听听、唱唱、玩玩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2.要注重课堂教学氛围。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比教法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爱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尽可能多地为小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机会,鼓励他们所做的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合作意识。
3.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分级要求不等于分年级要求,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级与我们通常说的年级不是对等的关系。现在的英语课程标准采用的是分段管理的方式,即提出每个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二级、五级、八级,而其他级别则作为过渡级别,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的指导,又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小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各年级的教学要求。
4.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10.浅谈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十
新课程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宗旨,教师不再处于“主角地位”只起“导演”作用,其具体任务就是专门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研究用哪些方式和手段才能更好的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标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新课标精髓,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加快自身发展,积极主动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学习,大胆实践,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场所。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并不是指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角”;“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指对学生放任自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是“主演加导演”,学生只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被动地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传授新课时,要想办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或紧密联系生活的事件作为新知识的引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据说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象棋传到宫中,国王非常高兴,决定奖赏发明者,让发明者任选奖品,发明者说:“陛下,请在棋盘的第一格里放上一颗麦粒,在第二格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三格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吧!”国王觉得这人真傻,不要金银财宝,只要一些粮食,就欣然答应,让大臣下去兑现,才发现把全印度的粮食都拿来也远远满足不了发明家的要求。后来估算了一下,若将这些麦粒铺在地球表面上可得约9mm厚的麦粒层。这个惊奇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计算以及计算结果是多少。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制造了悬念,学生非常感兴趣,有解决问题的冲动和热情,在后面的下教学中过程中学生很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很好。
二、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要简单地死记结论
前苏联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高中数学知识比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背上,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强调了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构建,切不要把知识生硬地塞给学生去认识、去理解。
例如,在讲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和学生一起得到等式后,就让学生自己看书上的化简过程,并要求学生记住椭圆的方程,但这里并没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后来我充分挖掘教材的本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还知识以本来面目,即它是怎样形成的。实际上“运算量大,化简过程繁”是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感觉最大的难处,所以这里很有必要与学生一起探索方程的化简过程。
三、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脊髓与灵魂。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核心,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它比结论性的知识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如果能掌握一定数学思想和方法,那么就会在一定意义上会使学生能更直接更有效地理解数学、接受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数列这一章为例,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渠道渗透:(1)在设计知识形成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观察、分析、猜想、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数学思想。(2)在等差数列通项推导中要揭示出“累加法”,在前n项和的推导中要概括出“倒序求和法”;在等比数列通向推导中要提炼出“累乘法”,在前n项和的推导中则要领悟出“错位相减”的精髓,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例题、习题。
四、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在有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等知识直接解决问题,还应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作为新形式下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加强理论学习,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1.高二英语写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十一
一、由简单句入手进行训练
在平时的阅读和语法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句子成分分析不清而影响做题,所以,我就循序渐进的给学生讲解简单句的五大基本句型,并结合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在课文阅读教学时,我又有意识的划出一些句子让学生进行分析。课堂上的写作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教材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词汇、短语和句型造句,要求学生要用到所学的简单句基本句型。这样可以让学生多体会英语的表达习惯,从而减少汉语式英语。
二、由浅入深,逐渐使用复合句
由于学生对于句子的基本成分和基本句型有了一定的基础,在随后的教学中我有意识让学生了解复合句的相关知识,也是通过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用复合句来翻译句子。起初是让学生翻译成简单句然后再转变成复合句,后来就让学生直接翻译成某种复合句。比如在選修六的第四单元global warming 中,出现了一个很复杂的句型即并列的同位语从句和强调句型。原文是这样的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 and that it is human activity that has caused this global warming rather than a random but natural phenomenon. 分析过这句话后我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翻译了我自己编的一句话,其中还用到了文章中学到的几个重要的单词和短语.句子是这样的:毫无疑问(同位语从句),每个人都赞同这个观点(同位语从句),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 成功(抽象名词具体化),但正是我们的懒惰导致了失败(并列的同位语从句和强调句型)要求:按括号里的要求来翻译,划___部分必须用本单元新学的单词和短语。There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subscribes to the view that we all tend to be a success but that it is our laziness that results in the failure. 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能掌握住重要单词和短语,又能让学生学会使用复合句。
三、 运用重点词汇,进行句型强化训练
高考书面表达评分标准要求学生要能使用一些较高级词汇、复杂结构和语句间恰当的连接成分,甚至偶尔出现一些错误也不扣分。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一句多译,句型转换等练习。如讲到动词occur时,我让学生翻译句子:“我突然想到把钥匙忘在公共汽车上了”这个句子有很多表达方法,但效果不同。如:I suddenly realized that I had left my key on the bus. 这个句子很正确但没有什么亮点,如果用到occur可能就更好了。可以这样说:It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that I had left my key on the bus.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除了诸如此类的一句多译练习外,我还要求学生进行句型转换练习。如讲到immediately做连词引导时间状语从句,表示 一…就…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转换练习。Immediately I got to school, the bell rang. 可以转换成以下表达方式1. As soon as I got to school, the bell rang. 2. The bell rang the moment I got to school. 3. Hardly had I got to school when the bell rang. 4. No sooner had I got to school than the bell rang. 类似这样的练习还可以穿插在定语从句、强调句、倒装句、名词性从句和非谓语动词的讲解和训练中。
四、书面表达专题讲解,培养答题技巧
我认为,英语和语文一样都要有写作课,所以我就精心设计了我的每一堂写作课。由于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了不让他们有畏惧心理,起初是用每天上课前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翻译一个句子,这些句子都和一个话题有关,比如正反观点对比类,大概掌握并积累了四五
个这样的句子以后,了解了过渡句和过渡词,自己又会写错误很少的句子了,学生还是很自信,很愿意去试试写作文的。因为他们之前有了大量的语言输入,输出就简单多了。为了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在写作课上我有好长一段时间都让学生写同一个类型且不同话题的文章,并且要求学生熟记这种文体的作文模板,与此同时要求他们背诵这种文体的范文和高考真题优秀作文。在学生熟悉了这一类型的文章的结构和用词后,我会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步骤在限定的时间内(20~30分钟)谋篇成文:1.认真审题(审体裁、人称、时态、要点);2.标注短语;3. 组句成篇;4.检查修改;5.工整誊写。还有就是学生所上交的文章必须要有“自我感觉良好”这一步,即要划出优美的单词,短语和高级词汇以及他所使用的复合句和语法结构。
五、优化批改讲评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正面鼓励表扬比单纯纠错效果更好。因此,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都重视学生所划出的高级词汇和复合句,还特别宣读和展出优秀的习作,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
12.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几点体会 篇十二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有效地创设英语交际环境, 提高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
一、注重学生每天大声朗读、背诵的训练, 养成良好的习惯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由于受应试等传统思想多方面的影响, 英语教学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现象:随着语言学习的升级, 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兴趣逐步降低, 对课堂活动的参与越来越被动, 英语教学开始远离交际目的。同时, 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 很多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小。部分学生是因为不愿引人注目, 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怕回答问题有错, 让其他同学笑话, 不读、不讲。长此下去, 只会形成恶性循环, 一来教师无法分辨学生的语音、语调是否正确, 二来学生养成默读、轻讲的习惯后, 更没有勇气和同学用英语交谈。
大声地朗读、背诵是克服学生这个心理障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 在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每天必须保证十分钟时间诵读英语, 促其养成每天早晨大声朗读、背诵英语的习惯。
二、重视英语值日报告, 让学生体验成功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形成。
我国学生, 尤其是农村学生能接触到的英语环境比较少。创设一个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 是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英语值日报告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这种真实情境中, 学生谈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能有效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值日报告每次宜2—3分钟, 一般以对话形式进行, 可以是学生间对话, 也可以是师生对话, 当然也可以是个人报告。对话内容要真实, 要有信息差距, 拒绝千篇一律地谈“天气”、“日期”等程式话语。如可谈论某人一天生活 (talk about one’s day) 、趣事 (interesting things) 、校园内外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中国食品 (Chinese food) 等。因为贴近学生生活, 作值日报告的学生能积极准备, 其他学生也能饶有兴趣地听。他们在分享着一种成功的体验。
三、课堂上创设情景,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一) 课堂教学英语化、交际化。
教师应尽可能用英语组织教学, 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既要适应学生的年龄、能力、兴趣, 又使他们感受到一定的挑战, 满足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感, 维持学习的兴奋点。
(二) 课堂教学多样化、情景化。
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选用既有知识性又富有趣味性的音像资料辅助教学, 创设一个接近真实或半真实的交际场景。避免机械枯燥的重复操练, 采用内容虽重复但形式多样的方法, 加强第二语言信号的输入。如在教“Shopping”这课时, 可设计四人小组表演一则“购物”小品, 有扮演顾客, 有的扮演营业员。几组表演下来, 学生们对“What can I do for you?How many do you want?How much are they?”等句型已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在教“Find the place”这一单元时, 为让学生分清路线和方向, 可将教室模拟成一个“小区”, 插上写有地点的小旗, 让学生表演问路:“Which is the way to...”, “Go along this road.Take the first ruring on the left...It’s between...and...”因为真实性较强, 学生都积极参与, 这对“right”和“left”分得很清楚,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相信, 只要教师让学生创造性地表演教材中的生活场景, 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的用英语的交际氛围, 实现英语交际功能, 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有相应的提高。
四、师生互动, 体现英语交际的情感性
维持根期坦认为, 语言的学习情感, 并丰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减少语言学习中的厌倦、枯燥告示消极体验, 学生将有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与欢乐。在英语教学师生互动中, 教师首先要必须富含情感, 必须通过亲切的、形象的、文化性的神情、手势、体态、语言等感召学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可以模拟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等, 让学生感受异国文化,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我深深地体会到, 挖掘教材的内在情感性, 关注学生的情感, 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理解, 有助于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培养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
五、组织各种英语活动, 为学生用英语交际创造条件
语言教学活动分为非交际语言活动和交际活动。非交际语言活动通常是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体朗读、回答问题、背诵等。交际性活动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原有的语言基础上, 对所学语言进行重组加工, 赋予语言新的内容, 这也是创新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把学生所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用于实际生活, 使课堂教学向现深层次延伸, 尽可能创造机会或把握机遇让学生进行英语交际, 组织各种英语活动是有效的方法。如可组织学生用英语写简单的周记, 并复述周记, 每周选出1—2名写得好、讲得又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朗读比赛、唱英语歌、英语绕口令等比赛, 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圣诞节到了, 可在班上开英语圣诞Party, 为庆祝同学生日, 也可开生产Party, 学生会积极参与, 热情地表演英语节目, 陶醉在浓浓的英语氛围中。
13.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十三
【摘要】新的教学理念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教学评价手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对初中英语教学做了初步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英语现代教育情境
随着新课程逐渐推开,英语教学的新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重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英语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案,根据目标的实施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教学实践,在创新性活动中学习和使用语言,在民主的气氛下参与知识的学习、运用、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中有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景,就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活动中的一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总和。具体地说,是指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流信息的社会环境。语言学家弗斯认为,在有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语言环境对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Method),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已经为英国的外语教学界所采用。这种方法认为“语言结构”和使用语言的“时空情景”有密切的关联性,注重语言习得与说话时的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语言功能的掌握,依赖于真实情景,要设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印象。
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几种:图物联想情境:或以实物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或以图片,如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表演体会情境:学生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比如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下)Unit 1 What’s the matter? 学生通过开展扮演病人等活动,谈论健康问题的对话材料;根据别人的健康问题提建议;写出重点单词和重点句型,并描述怎样对待健康问题。补充Talking about sickness and health 短语,极大的提高了教学应用的实用性。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多种学习形式组合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如在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ection A 1(1a-2d)的教学中,渗透助人就是助己,助人收获快乐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谈论如何为别人提供帮助的对话中能意识到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乐于奉献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热爱公益事业,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导盲犬的故事、导盲犬是这样“练”成的等视频资料可以很好的达成这一目标。
三、运用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任务型教学途径是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的任务化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去完成任务,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其认知策略,培养其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这充分体现了任务型教学途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任务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活动任务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在Unit 8 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的教学中,通过开展角色表演金银岛、鲁滨逊漂流记等活动,明确学习任务,达到能听懂语言材料,掌握听的技巧;能就阅读方法提建议,掌握阅读策略;能读懂介绍名著的文章的目标。
四、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14.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十四
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生疑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一本美国的教科书上有一句名言:“You hear,you forge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learn”,这正是教育家们“作中学,玩中学”所倡导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例如,在教材第10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我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可参考第9页的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这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这节课我又把上述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一开始学生就很兴奋,交头接耳,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我交流,我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很快,同学们就按照学习目标继续往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他们中有的学生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同学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95%的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我只指导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20 min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再给以补充和完善。设计不足的同学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只是有的学生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认真。15 min后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两人一组)并填好报告,得出结论。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会发挥出很大的潜力,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适当提示学法,但不可过度
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再如,在学习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这就足够了。如果你再告诉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一定要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学生会再现教师在课堂上做铝箔实验的情景),他们就看不到铁丝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而将铁丝在氧气中与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混为一谈,也就不知道类似的探究以后该怎样进行。因此教师不要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2-5](2),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教师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会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我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方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方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亮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方,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学生操作),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此时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①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②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③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15.谈谈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十五
一、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体验课堂教学中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 我刻意在教法上下工夫, 采取多种手段, 想方设法给学生一种“新”、“奇”感。真正的学习需要一种痴迷的情绪, 教学的过程也是在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激情。在课堂上我会尽量地让学生感受到我的激情和痴迷, 他们在感受的同时也在被感动。我始终认为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 必须要让他们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 对学习课题产生兴奋和期待的心理状态, 又从学习中获得认识的满足和乐趣时, 就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强大的动力。能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在教学中, 我最常用的三种方法:一是创设情景, 培养兴趣;二是设计游戏, 激发兴趣。三是开展小组探究, 提高学生主动性。如我在教学《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 t 8 I’d li ke some noodles.这一单元Sect i on A 3a时, 就设计了一个Role play.把教室看成一个“Noodle House”, 学生A works in a noodle house.学生B C and D ar e cust omer s.通过四人小组活动讨论, 编写对话, 然后在全班进行表演。之后, 我还设计了一个比赛游戏, 以“就餐”为话题,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 看哪一组的日常交际用语说得最多、最流利, 那么这组就是获胜者, 其余三组以羡慕的眼光鼓起热烈的掌声, 向他们表示祝贺。当然, 在教学时要针对课文类型和内容特点采用巧妙灵活的教学方法。《新目标》Sect ion B中的3a和3b都是阅读短文, 我在教学中让小组成员共同钻研课本, 强化巩固知识和阅读技能, 小组阅读后, 通过笔答、口答、讨论等渠道, 把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不断传递给老师和学生, 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了“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效果好起来”的目的。
通过开展小组活动, 让开放性且有能力的学生表演对话;让内向性学生编写对话;让英语学习尚有困难, 水平有限的学生抄写其他同学的对话;让依赖性强的学生自寻伙伴寻求帮助。学生的情绪很高涨, 课堂上有紧张的思考、激烈的竞争, 又有开心的欢笑、愉悦的享受。在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中学习, 学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快乐。这种学习乐趣的体验,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 又不断地给学生以激励和鼓舞, 使学习活动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道理就在这里。
二、课后抽查对英语学习和巩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语教学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去巩固, 所以课后抽查显得尤为重要。初中一年级学生入学开始, 我就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规定每周英语早读以及每天下午六点四十分到七点这段时间的大声朗读和背诵。为了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 让优、中、差等生合理搭配, 以优带差。每个小组都有指定的组长, 各小组组长必须由我亲自检查和抽查。而且背诵范围依据学生的程度各不相同, 程度好的同学背诵难度就大一些, 除了背诵老师统一要求的, 还要在同步阅读上找些精彩的范文背诵;中等生只背诵课本上的句型和短文;最差的学生也要求熟记黑体字单词, 大声流利地朗读句型对话。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 不至于过早地让那些差等生走上厌学的道路。我们在教学中最令人头痛的事就是两级分化现象太严重, 为了减轻这一现象的严重性, 我们对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极大的热情和足够的耐心, 通过帮扶慢慢得转化他们, 只要我们不放弃, 我想不管怎么说还是有成效的。
16.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十六
突入一夜春风来,课程改革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我们这个西部边陲小镇。经过痛苦的洗礼,激烈的斗争,课改之花终于落地生根,妖娆绽放。下面结合我校近三年的课堂教学改革,谈谈我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融洽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记得每接一届学生的第一节课,我便和学生们说道:“我是你们的大朋友,你们在课堂上叫我黄老师,课后可以叫我姐姐,如果你们认为我还年轻的话,可以叫我黄小姐。如果你们讲绅士风度,可以叫我孃孃。总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不仅将和你们一起去开启知识殿堂的大门,还将陪你们一起慢慢长大”。亲切的话语拉进了我和学生们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尽力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与大师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课堂环节设计,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中善于思考,敢于发言。
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思维培养的主阵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其结果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與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重视学生思维训练。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模式顶层设计,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强调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问题生成为主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课堂训练为核心。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通过课前导读、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合作探究、课堂检测等五个环节,将“学”和“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师的教变成一种指导,一种对话;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其结果是课堂活了,学生笑了,老师轻松了。
三、化学生活化——新的兴趣增长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一直是一线教师不懈的追求。我充分利用化学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特点,把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相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豆腐为什么不可与菠菜一起煮?为什么在菜要出锅时才加盐?水果为什么可以解酒?炒菜时不宜把油烧得冒烟?怎样防止食盐潮解?怎样轻松清除水垢?为什么抗菌素类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记得有一次在讲稀释浓硫酸遇水放出大量热量知识点时,我就给学生放映了一段中央二台几个工商人员与一农村卖农药的老板发生争执的视频。老板给他们几个泼了浓硫酸,那几个工商人员惊慌失措,居然跳进路旁的池塘中想洗掉身上的浓硫酸,导致全身烧伤面积达70%,学生看得目瞪口呆。把化学知识融入生活不仅让学生有效地理解书本知识,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师——课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
初中化学教学中有许多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元素符号、化合价的口诀、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等。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将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以化合价的学习为例,之前我是教学生先背口诀,再教他们如何应用。后来我发现有的学生口诀背得很熟,可就是不会做题,无法做到学以致用。现在,我是先引导学生应用。等到学生熟练运用自如后,再去背诵口诀,结果教学效果好多了。在讲固体溶解度时,传统教学强调概念中的四个要素反复讲解,十分详细,并配以相应的例子说明。但在应用过程中,学生总是想起这个要素,忘了那个要素,让教师十分头痛。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在已学过溶解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比不同溶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我以生活中熟知的白糖和食盐为例,问学生二者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用什么实验来比较?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得十分热烈,很快就把概念中的几个要素说得清清楚楚。由于这不是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自己实验思考的结论,所以他们掌握得非常好,应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不同的教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就一定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幸福教师,又幸福学生。
17.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十七
广州道小学
齐莉红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需要我们用素质教育的眼光对传统美术课教学重新审视,改革以往美术教学重技法轻素养,重临摹轻创造的局面,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审美感受,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如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传统美术教学的思路模式及方法手段进行改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探索,做了一些了解,也有了一些体会,现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美术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二、美术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倾向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与被教的关系被看成配合式对话式的关系,既在教学中吸取生态学的原理,顺其自然,尊重自然,人工控制,又促进师生互动,以顺应学生的发展,有序地开发人的潜能。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知识差异的问题。我们要改变因袭的习俗,倡导多元化,因为只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会产生新的东西,才会有创造、有发展。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举,“以学生为本”也是改革传统教学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个长久而系统的计划,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篇的保持下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牲和认知习惯,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老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用更是取决于老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师掌握教学技巧的多寡;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的东西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认知。更多的了解学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2、要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觉得学好美术并不太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因为学生幼小的年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时间的关注一件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的事情,任何太难完成的教学任务,太复杂的教学过程,都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况且,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一门众还普遍不重视的学科;愉快和轻松是美术学科赢得学生喜爱的法宝。
3、必须有一个长久的影响计划,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使学生受到长久而不间断的艺术熏陶,让他们感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接受和亲睐美术教学。
四、努力营造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积极的情绪对认知具有动力功能。愉快时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比较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则会阻抑认识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美术老师必须十分重视创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首先必须以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如果美术老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精神面貌与常人无异,何以证明美术对人内心感悟的作用,又怎能诱得学生渴望成为象你一样的人。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美术教师的言谈必须幽默睿智,举止必须大方得体,装束必须高雅和谐,面貌必须饱满热情,处事必须宽容豁达;时时处处体现美术老师的不同风采,尽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关心和爱护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乐于亲近、乐于仿效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近自己所教学科。
其次要学会宽容和等待。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老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以地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赢得学生的亲睐。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情感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神。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
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教学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集声、光、电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其高效、快捷、全面传授知识,保存、收集资料相互交流等优势,极大促进了整个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以形象直观的美术教学最为收益。因为多媒体技术真实地多角度地表现美术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可塑性。另外,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发扬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潜能,使美术教学从教授传统绘画技法转变为全方位的智力开发,特别是对创造潜意识的开发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推荐阅读:
历史学科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10-30
课程游戏化的几点思考10-29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09-06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10-31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学习体会07-31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6-19
关于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效率的几点做法及反思07-26
对提高初中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几点建议09-01
高二英语课程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