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概论知识点

2024-07-21

电子商务概论知识点(精选7篇)

1.电子商务概论知识点 篇一

法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law system)。它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的有机统一系统。不具有国际性。

法律渊源

法律渊源,是指法律的历史表现形式。从历史角度看,包括: 1.风俗习惯:包括契约规范、宗教教规、道德规范等内容在内。2.判例:中国古代也有“决事比”;英国法,美国法等。3.成文法典:大陆法系国家。

4.权威专业人士的观点:古罗马时期的法学权威。

5.体现人之理性的“善良和正义”原则(即人类良知。“自由心证”)是成文法国家。法律渊源还可根据《立法法》作更明确的细分,为: 宪法(人大制订和修改)

法律(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国务院及部委)///军事法规&军事规章

地方性法规(省市人大及常委会);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

地方性规章(省市政府)

还应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国内法还应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解释在内。

以上内容,参见我国《立法法》(2000年)

立法法

下面主要说说我国的立法权。其主要规范是《立法法》(2000年)和《宪法》(1982年)。有这样的几个问题,需要掌握:

1.谁享有立法权?享有的是立何种法规范的权力? 2.法规范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参阅教材第40~42页

关于立法权限的规定;立法的权限分配参见《立法法》教材31页 当今世界各国都有专门的国家立法机构。说明都重视成文法。由于成文法的明确性。在英美法国家,成文法都必须优先适用。

但是,具体立法权力并不绝对属于某一专门机构,只是有主次之分或具体某方面事务立法权力的分配。以美国为例:国会众参两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但主要权力在众院。而且,美国总统也在法定范围内的立法权。更为重要的是,立法后的审批是相互三种权力相互制衡的。国会立法,需要总统批准。总统立法,需要国会批准。最高院可以认定国会或总统立法违宪而无效。【我国也赋予中央【地方有所不同】人大和政府两机构都有立法权。】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

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二大法系的区别:

1.历史渊源不同。一个是源于罗马法的传播; 一个是在统一地方习惯法过程中形成的判例法;

2.法律渊源不同。一个是以制订法为渊源;一个是以判例法为渊源。

3.立法技术不同。一个重视编纂法典;一个不重视法典,但也有单行法规,占少数。4.法律结构不同。一个是主要由公法和私法组成;一个主要是由普通法和衡平法组成。5.法律适用技术不同。一个是将成文法适用到具体的事件和行为;一个是遵循先例。6.诉讼程序不同。一个是由法官主导的讯问式;一个是法官被动听审的辩论式。另外:司法机构设置、法律概念术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大法系的法律体系与结构不同:

英美法系包括以下种类的法律:(英国与美国又有区别)宪法(宪法性文件;柔性宪法)财产法 契约法 侵权行为法 家庭法和继承法 刑法

诉讼法(陪审制;抗辩式)

注:其法律渊源主要是 判例(普通法和衡平法),但也有成文法,主要单行法律。(common law, equity law)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权利是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权益。表现为权利的享有者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在必要时可请求有关国家机关以强制性的协助实现权益,义务是法律规定的人民应履行的某种责任,表现为应负有义务的人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是抑制一定的行为,以维护国家利益或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实现

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概念与内容

政治权利和自由 是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它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即公民参与国家、社会组织与管理的活动,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行使为基础;另一种是政治自由,即公民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自由。通常表现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简称政治自由。

几种行政行为法的内容(教材119页)

行政行为法是规范行政行为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行为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行政行为法:涉及立法行为。执法行为。准司法行为【行政复议】。还可分行政行为一般法和行政行为特别法。一般法,如:《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信息公开条例》特别法,如:《治安管理处罚法》【注:与刑法相衔接】《税法》《律师法》《监狱法》《信访法》等【注:经济法】。这一方面具有明显的行业和专业特点。

宣告失踪和死亡教材140页

(一)宣告失踪的概念

宣告失踪是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为失踪人并为其设立财产代管人的法律制度。宣告失踪的主要法律意义,在于为失踪人设定财产代管人。而在未成年人或成年的精神病人,法律已为其设置了监护人制度,即使其失踪,监护人即可担负财产代管责任,无须再另设财产代管人。如照此推理,宣告失踪,仅对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才有意义。宣告失踪是对自然事实状态的法律确认,其制度价值在于救济因自然人下落不明而导致的财产关系不稳定状态。通过宣告下落不明人为失踪人,可为其设立财产代管人,保管失踪人财产、处理应了结的债权债务,维护失踪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宣告失踪的法律要件

1.受宣告人失踪。即受宣告自然人离开住所或居所没有任何音讯,处于下落不明的状态。

2.失踪达到法定期间。宣告失踪的法定期间为2年,从失踪人音讯消失之次日起算;战争期间失踪的,失踪期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3.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失踪的程序不是自然发动,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程序才开始。所谓利害关系人,是指与失踪人有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人,如父母、配偶、近亲属、债权人、债务人等。对于申请权的行使,法律没有规定顺序以及序位的限制,即申请人之间没有排他效力,任一申请人都可以申请。

4.由法院宣告。法院收到利害关系人的宣告失踪申请后,先要发出寻找公告,期间为3个月。公告期满,失踪事实得到确认,法院应以判决方式宣告失踪。

(一)宣告死亡的概念

宣告死亡是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推定其死亡,官告结束失踪人以生前住所地为中心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制度。宣告死亡是生理死亡的对称,与生理死亡不同的是,宣告死亡是一种法律推定。宣告死亡的制度价值,在于维护生者的利益——包括配偶的再婚权、继承人的继承权、债权人的受偿权等。由于宣告死亡要消灭被宣告死亡人的民事主体资格,所以,法律对此慎之又慎。法律规定的宣告死亡的条件,要比宣告失踪条件严格得多。

(二)宣告死亡的法律要件

1.受宣告人失踪。与宣告失踪一样,须受宣告人离开住所或居所没有任何音讯,处于生死不明状态。

2.失踪达到法定期间。即失踪人下落不明状态持续存在,而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期间。对此期间,民法通则第23条规定了两类:普通期间的时间为4年,从自然人音讯消失之次日起计算,因战争而下落不明的,则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特殊期间的时间为2年,该期间仅适用于因意外事故造成的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情况,如飞机失事等,期间的开始为意外事故发生之日。

3.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死亡须以诉为之,故须由利害关系人申请。依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24、25条的解释,宣告死亡的申请人范围与宣告失踪的申请人范围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宣告死亡的申请人有顺序先后的限制,即顺序在前的申请人之申请权,有排他效力。第一顺序为配偶,如无配偶的,下一个顺序递增为第一顺序,余以此类推;第二顺序为父母、子女;第三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最后一个顺序是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对于宣告死亡的申请人顺位,主要是为了优先保护配偶、父母和子女的身份利益、伦理利益和情感利益。申请人的顺序效力是,有在先顺序时排除在后顺序,同顺序人权利平等。

4.由法院宣告。法院受理宣告死亡申请后,先要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为1年,因意外事故失踪人的寻找公告,公告期为3个月。公告期间届满,生死不明的事实得到确认后,由法院以判决方式宣告失踪人死亡。判决宣告之日为被宣告人死亡的日期。

民事责任P188 监护人制度(教材142页)

监护,是指监护人为保护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或财产方面的合法权益所进行的监督和保护。

我国法律规定,监护人是未成人或精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规定:监护人有顺序之分。未成人与精神病人各不相同。规定:监护人的职责是—

认真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监护人如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应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赔偿其损失。同时,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单位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著作权保护期(民法)P165 著作权 《著作权法》 主体: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对象:各种形式的作品,包括计算机软件 权利:人身权和财产权

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

权利期限:

对著作权的限制:合现使用制度

就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来说。其保护期限不受限制;就其发表权、财产权来说,其保护期限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50年。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著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其发表权、财产权的保护期限为50年,截止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本法不再保护。

诉讼时效制度

追诉时效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失效时间及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新刑法生效时间:1997年10月1日。

刑法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有溯及力;如不适用,则无溯及力。

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第12条)(教材诉讼时效的开始、中止和中断、延长以及最长时效192页):

开始:从知道或应该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如违反合同之日起起算,侵权之诉从侵权日或损害结果发现日起算。

中止:中断:延长:最长时效:20年 时效,是指时间在法律上的效力。

时间的流动,本身也是一种法律事实,能引起法律后果。

权利人经过法定的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就是诉讼时效。但超过时效,自愿履行的,不受限制。

时效制度意义,是方便法院及时调查案情,收集证据。分一般时效和特殊时效: 参见教材第192页。(民法见教材192页)(刑法见教材280页)

物权的概念P148 广义是指所有规范和调整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狭义是指民法中有关物权的规定。物权的理解: 我国《物权法》规定,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特征:支配性;对世性;排他性;绝对性

物权法种类P149

理论上可做如下区分:

(一)所有权与其他物权

(二)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三)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根据《物权法》,具体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只能由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中的专属管辖P322

依法律规定民事案件必须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的,称专属管辖。民事诉讼法规定,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港口作业中发生的诉讼,由港口所在人民法院管辖;继承遗产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种专属管辖具有强制的排他性,无论法院或当事人都无权一协议变更。

商法

公司注册资本

有限公司:3万 股份有限公司:500万

破产财产的分配(详见P215)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内容

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可供破产分配的财产种类、总值,已经变现的财产和未变现的财产;(2)债权清偿顺序、各顺序的种类与数额,包括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用和破产企业所欠税款的数额和计算依据,纳入国家计划调整的企业破产,还应当说明职工安置费的数额和计算依据;(3)破产债权总额和清偿比例;(4)破产分配的方式、时间;(5)对将来能够追回的财产拟进行追加分配的说明。

破产财产分配次序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37条第2款和《民事诉讼法》第204条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按照下列顺序清偿:第一,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下列几种情况参照这一顺序清偿:第一,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依法或者依据劳动合同对企业享有的补偿金请求权;第二,债务人所欠非正式职工(含短期劳动工)的劳动报酬;第三,债务人所欠企业职工集资款,但对违反法律规定的高额利息部分不予保护。第二,破产企业所欠税款。第三,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不足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1]

破产财产分配原则

破产财产的分配方法,以直接支付为原则。不便直接支付的,可以采取邮寄的方式将分配的款项寄给债权人。债权人未在指定期限内领取分配的财产的,对该财产可以进行提存或者变卖后提存价款,并由清算组向债权人发出催领通知书。债权人在收到催领通知书一个月后或者在清算组发出催领通知书两个月后,债权人仍未领取的,清算组应当对该部分财产进行追加分配。

代理的概念与分类

(一)代理的概念

代理,指通过他人独立实施法律行为,而使自己承担该法律行为产生的法律效果(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制度。代理仅与民事法律行为有关,是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延伸。代理的显著特点在于:①法律行为是代理人独立实施的;②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的法律行为的效果被代理人承担。

分类: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

国际法

国际法上的承认制度P362 国际法上的承认一般是指现存国家对于另一个国家或其政府存在这一事实以一定方式表示接受的政治和法律行为。国家的要素(国际法)国际法上的承认具有以下特征:

(一)承认的主体是现存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传统国际法中,承认被看作是国家的主权行为,只有国家才是承认的主体。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际组织也具有承认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例如,联合国就通过接纳会员国、接受观察员等方式表示其对有关国家和政府的承认。因此,在现代国际法中,除国家外,国际组织也是承认的主体。至于被承认的对象,除新国家和新政府外,还可以是交战团体和叛乱团体。

(二)承认是承认主体对某一被承认者存在这一事实表示确认,并表明愿意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单方面行为。承认只是承认主体对某一被承认者存在这一事实表示接受,说明承认主体对上述事实存在的态度,并不改变原有事实本身的性质。由于承认是承认主体的单方面行为,因此,对某一被承认者存在的事实,承认或不承认由承认主体自由决定,而无需被承认者同意。

(三)承认既是政治行为也是法律行为。承认主体对于某一被承认者,例如新国家,是否承认,何时承认,在不违反国际法原则的限度内,完全可以自由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一种法律义务。但承认又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任何承认主体的承认行为都不得违反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承认一经宣布,将产生重要的法律后果,直接影响承认者和被承认者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又是一种法律行为。

国际人权法体系P368 国际人权法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是指对基于保护人类固有的尊严而产生的人权形成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目前,国际人权法主要是由一系列条约构成的,这些条约主要包括:

(一)1966年联合国两个人权公约

(二)专门领域或区域的人权条约

公海自由内容 P374

公海自由主要包括航行自由、捕鱼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飞越自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除规定上述自由外,还增加了建造国际法所准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并规定所有国家在行使这些自由时,应合理地照顾到其他国家享受公海自由的利益。另外,各国均有权在公海自由进行以和平为目的的科学研究。

所有权P152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对生产劳动的目的,对象,手段,方法和结果的支配力量,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又称财产所有权。

刑法

犯罪的停止状态P267 犯罪停止形态,亦称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反映故意犯罪的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的各种停止下来的犯罪行为状态,即犯罪的既遂、预备、未遂和中止。而且这种停止状态不是暂时的,而是结局性的中止

数罪并罚:数罪并罚是指对犯两个以上罪行的犯人,就所犯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一定原则判决宣告执行的刑罚。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P300 刑事强制措施是国家为了保障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授权刑事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其一定程度人身自由的方法。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五种,这五种措施是依照强制力度由轻到重的顺序依次排序的。

刑罚:国家规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980年一月起施行的《刑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统一的刑法。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先后8次修订《刑法》 刑法三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二)平等适用法律原则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

正当防卫:(见教材263页)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具备的条件:

1、必须是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防卫。

3、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人才能进行防卫

4、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犯罪构成的概念: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基础。

共同要件:(1)犯罪客体: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犯罪客观方面:犯罪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后果(3)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

(4)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以及其可能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具有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状态。

依法治国必要性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二)

(三)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抢夺与抢劫罪的区别: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者的区别主要是:

1、客观行为不相同。抢劫罪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而抢夺罪表现为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财物,使他人来不及反抗;

2、客体不完我们缺少尊重法治的传统。我们缺少严格执法的做法

藐视践踏法律的现象和行为依然存在。全相同。抢劫罪不但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还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而抢夺罪则一般只侵犯了财产权利;

3、犯罪后果要求不同。抢劫罪对财物的数额没有要求,而构成抢夺罪要求抢夺的财物数额较大。根据司法解释,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

4、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抢劫罪是希望或准备以武力或类似性质的力量迫使被害人失去财物,是希望在被害人不能反抗或无法反抗的情况下取得财物,而抢夺罪是以突然取得财物的故意实施的,是希望通过趁被害人不备而取得财物,而不是希望通过武力威吓迫使被害人失去财物。

2.电子商务概论知识点 篇二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电子商务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研究和分析, 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提高学生从事商务实践的理论素养和现代商务的应用能力。

《电子商务概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发展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课程中极强的交叉性和融合性, 同时加强实践环节并关注新技术、新的商务模式以及新的商务理念的发展。因此需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不断进行创新性教学探索。

《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电子商务概论》在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 教学方法创新不够。

电子商务概论的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使得教学内容表现生动、直观、易于理解。但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教师以说为主, 学生以听为主”的方式, 无法满足市场对高素质、高能力的现代化商务人才的要求。

2. 实践教学尚待完善。

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 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 尽管很多高校都建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 供学生模拟练习。但实验软件与实际的商业环境在技术和商务模式上存在较大差距, 绝大部分模拟软件远远落后于实际应用。因此, 仅靠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已不能满足专业发展要求。

3.传授知识与培养素质脱节。

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定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电子商务概论中涉及到很多道德、法律方面的问题。专业课教师往往只注意理论知识、原理的教授, 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 (揮�的引导和教育, 造成知识教授和综合素质、职业素质培养脱节。

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探索一门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 首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 积极倡导“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的理念, 推行“自主学习, 探索创新”的策略。我们在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过程中, 确立了全面的立体化课堂教学的思路, 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营造生动有趣的立体化课堂氛围, 创建真实生动地情景模式。按照学生的思维活动组织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以便学生快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高铓]�教学质量。我们在电子商务概论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从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与案例研讨相结合、实践教学等形式来构建立体化的课堂教学。

2.课堂讨论

“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因此, 在正式授课前, 首先引导学生就这一领域自己的实际体验 (比如害怕被骗不敢网上购物) 进行描述, 帮助学生抽象出问题 (网络商品买卖双方的诚信问题) , 供大家讨论, 然后针对这一问题, 进行讲解;也可以在某一理论知识讲解完之后, 由学生或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各组组内讨论形成结论, 组间再进行辩论, 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结果给予总结和引导。通过讨论的方式, 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案例教学与案例研讨相结合

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采用以下两种案例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1) 以教师为主导介绍分析案例。在每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 以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引出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2) 以学生为主导。命题由教师提出, 以分组形式分配给学生课后完成。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行业, 根据教师要求的研究点和方向进行分析。由于学生在具体案例的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度, 因此学生有很高的热情。在每次上课时, 留出20~2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组内的案例研究结果, 提出疑惑和建议供大家共同研讨。在研讨过程中, 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电子商务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例如支付安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盈利模式等, 这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以及专业知识的讲解, 可谓水到渠成, 能取得较好地效果。

4.自主学习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践性强, 发展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从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作业方式以及督促检查方面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提供环境。每一章节首先给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等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课后的自学和深入过程中能够做到目标明确。利用网络天空辅助教学平台发布授课课件以及相关课程资料、链接典型的电子商务案例网站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并通过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和答疑。提倡学生之间进行线上线下的“协作学习”。以作业和在线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督促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及时地给予评价和引导, 保证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顺利开展和有效提高。

5. 实践教学

电子商务实验课程是学生理解电子商务理论、学习电子商务应用与技能的重要渠道, 也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变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实验现状。首先, 充分利用发挥现有互联网的作用, 变封闭性模拟实验为开放式网络实验, 而且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取长补短。比如在讲网上零售时, 让学生在真实的B2C (卓越网) 或是C2C网站 (淘宝网、易趣网) 进行购物体验, 了解网络交易的流程, 而对于网店和物品品类的管理, 则通过模拟软件的后台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其次, 选用多种软件, 使学生在有效地时间里接触到不同的软件的使用和设计思路。最后, 将电子商务实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和深化, 转变为二课程或课外活动的内容,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是鼓励学生以参加创业大赛的方式 (以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和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和设计为主导内容) 进行创业性实践。二是鼓励学生在网上开店, 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进行创业尝试。目的是加强培养学生在实战环境下自主创业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结束语

通过教学方法改革,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不仅在参加“挑战杯”等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而且在就业时也体现出了较好的专业素养。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 发展迅速的课程, 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以适应课程和专业的发展。让学生把电子商务概论中所阐述的理论和生动活泼的实践结合起来, 掌握电子商务理论的最新进展, 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

摘要:分析了《电子商务概论》的课程性质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构建立体化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 目的是使学生开拓思路、激发热情、独立进行创新性思考。通过创新性教学的尝试, 学生在深化理论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探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何湘岩, 刘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研究.商场现代化[J], 2007, 9:394~395.

[2]邓平, 汤小阳.《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科技信息[J], 2005, 12:2003~2004.

[3]陈晴光.“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 2007, 26 (3) :144~147.

[4]孙毅.电子商务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研究[J], 2004, 27 (3) :268~270.

3.电子商务概论知识点 篇三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电子商务基本理论、电子商务技术、网络银行与电子金融、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与物流、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等。据调查,中国手机用户总数现在超过10亿。移动电子商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扩展与延伸,是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本课程内容上增加了移动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移动电子商务的概念、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移动支付以及移动商务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前景有个完整的印象。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电子商务概论》将系统地讲述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与基本理论,但该课程是一门涉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教学方法与思路的改革与探索,概括起来,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 电子商务的教学内容与各专业实践相结合

目前我校开设该课程的专业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将来对该课程的应用也不同,因此在讲述《电子商务概论》的过程中,尽量将电子商务概论中的相关理论与各专业的实践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如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加强电子商务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知识,从而方便学生以后的深造和工作。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减少电子商务理论方面的知识,增加网络营销实践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如虎添翼。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减少电子商务理论的知识,增加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应用,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电子商务对物流行业有什么样的具体需求,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 将电子商务案例教学引入课堂

《电子商务概论》的许多知识实践性很强,仅从理论上讲述学生理解不了或者理解不深,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引入适当的案例,通过案例来深入浅出地分析各类知识、理论,一方面,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如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使用,解决哪些问题,为将来灵活应用打好基础。如在电子商务技术环节,知识性和理论性很强,在课堂上引入由于不重视技术而导致的钱财损失等案例,让学生切实体会钱财损失给当事人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强了学好该环节的主动性。另一种为综合案例主要是针对不同行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案例,如介绍电子商务直销模式时,可引导学生分析戴尔的网上直销,综合案例主要从商业模式、经营策略、竞争状况、运营环境、未来展望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3. 在课程完成后进行分组讨论热点问题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更新很快,因此每节课讲完相应的内容后,应布置相应的讨论题目,让同学们分组完成作业并适当地安排讨论课,就作业的内容进行讨论,从而加深理解与认识。如在讲述电子商务分类的内容后,学生普遍了解到有B2C、B2B、C2C等重要的模式后,引导学生讨论有无新的模式如C2B的类型,并讨论实现的方法。另外最近的O2O发展非常的迅速,适当增加关于O2O的讨论,如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案例、微信红包事件,余额宝和理财通的网络信用卡等事件。

4. 基于实践贯穿课程始终

该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除进行基本的理论学习之外,应适当地安排上机实践课,通过实践课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交易的流程,支付过程及物流过程有全面的把握和认识,从而让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在该课程初期:让每位学生学会在网站上免费开店,注册网上银行进行网络支付等实践操作;在课程中期:让学生了解网店的货源选择,产品图片介绍和文字描述,以及推广、营销和物流等实践操作;而在课程后期:学生开设网店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分享,不足进行总结,避免未来不再走弯路。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在考核中突出学生对电子商务概论知识与技能的考评,我们尝试改变以往单纯以期末闭卷考试结合平时成绩的形式,从考试形式以及考题的设计上进行了改革。期末考卷的考题逐步向能力命题转变,多以开放题、讨论题或应用题等实操考试来考评学生的能力,使用卷面试题尽量能全面考查到学生知识与技能。如:每组相互之间进行网上银行或支付宝的转账操作。要求:转账金额尽量不同,成功页面一定要进行截屏。通过这题可以增强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又能考核学生网上支付环节的掌握程度。

4.《档案学概论》知识点 篇四

一、名词解释:

1、档案学 P191 是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提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档案 P6 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3、电子文件 P42 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

4、来源原则 P239 来源就是通常所说的档案形成者,包括机关组织和个人。据此,来源原则指的就是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

5、档案价值 P47 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

6、档案工作基本原则 P76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7、职能鉴定论 P274 应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和保管期限。

8、数字档案馆 P130 是利用网络技术,将分布于不同档案机构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以互相联结,提供及时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其实质是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环境。

二、简答

1、简述档案的凭证价值。P48 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它这种可资为凭的特性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

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料的最基本的特点。档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记录,它可以成为查考、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凭,认定法律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证据,以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教育人民的工具。

档案之所以有凭证价值,是由档案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决定的。首先,从档案的内容看,它是从当时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并非事后为使用而另行编制的,因此它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其次,从档案的形式特征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

2、档案室的任务。P89 档案室的基本任务是:集中统一地管理本机关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全部档案,为本机关各项工作服务,并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档案室的具体任务:

(1)对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2)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和相关资料,并积极组织提供利用;(3)定期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3、档案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什么? P159 档案职业道德,是指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行政、档案保管和利用服务等项职能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档案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① 档案工作者应当保护档案及相关资料的完整与安全,以确保其作为历史证据的可靠性;

② 档案工作者应当从历史、法律、职能、行政管理等角度,对档案文件、资料进行筛选、鉴定和保管,切实合理地运用来源原则,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③ 档案工作者在进行文件的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应当保护档案的证据作用。

④ 档案工作者应当确保档案所含信息的连续性。

⑤ 档案工作者应对他们从事的工作活动进行记录,并能对其工作进行辩护。(2)遵纪守法,严守机密

① 档案工作者应当注意保护国家的安全及集体和公民个人的隐私,不得销毁相关的档案文件信息,尤其是易于更新和消除的相关电子文件信息。② 档案工作者应当珍视国家和社会给予的特殊信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利用其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求私利。

③ 档案工作者应当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保密习惯。(3)博学求进,公正服务

① 档案工作者应当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这不仅是从事档案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 档案工作者应当尽可能地提供档案信息,为档案用户服务,即为所有合法的利用者提供公正的服务。

③ 档案工作者应当通过与其他专业工作人员的合作,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提供利用。

4、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P92(1)拟定档案工作的规章、办法,建立国家档案工作制度,制定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划。

(2)指导和监督各机关、部队、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规划和筹建档案馆,在业务上指导档案馆工作。

(3)研究和审查有关档案保存价值、档案保管期限的原则和标准,监督和审议有关档案的销毁问题。

(4)组织和指导档案工作业务经验的交流、档案干部的专业教育和档案科学研究。(5)组织和参与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

5、简述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轨迹。P273(作简答自己作适当删减)档案鉴定理论是各国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依据长期积累的鉴定实践经验,对档案价值规律和档案鉴定原则和标准进行的科学总结,对鉴定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年龄鉴定论

年龄鉴定论是德国档案学者迈斯奈尔于1901年提出的。他的理论体系由6条一般原则和7条具体标准组成。原则包括:①事关档案存毁的决定必须当机立断;②必须避免极端行为,既不要过于谨慎地保存,也不要过于随便地抛弃;③不要以抽象概念作为价值标准;④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16世纪以前的案卷不得销毁;⑤第五,为暂时目的使用的案卷在达到目的后应当销毁;⑥一个永久性机构成立过程中经过的案卷应当保存。鉴定标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内容,二是档案来源。

迈斯奈尔的鉴定理论具有开创性意义。首先,他第一次提出了“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的著名诊断;其次,他第一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鉴定原则与标准;再次,他第一次提出了档案来源是最重要的鉴定标准之一。(2)行政官员决定论

行政官员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档案学者希拉里·詹金逊。他在1922出版的代表作《档案管理手册》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鉴定思想,其核心观点就是,档案人员不宜参与文件的鉴定和销毁,鉴定应由行政官员自行决定。

詹金逊的鉴定理论有其正确与合理的一面。因为档案文件既不是档案人员所形成的,也不为档案人员所用,其价值判定及存毁自然不能由档案人员单独决定,而应主要由档案文件的形成和利用者决定。但他将档案人员排除在鉴定工作之外,也有明显的局限性。(3)职能鉴定论

波兰档案学者卡林斯基在1934年发表的论文《文件的选择》中提出,应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及保管期限。说的具体一点,档案文件价值的和保管期限的长短与其形成机关的地位高低和职能重要性在总体上成正比。

职能鉴定论进一步发展了迈斯奈尔的来源鉴定思想,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形成机关地位越高、职能越重要,档案文件的价值相应就越大。这一结论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但其局限性与片面性也很明显。档案文件的价值特别是历史文化价值,绝不能仅仅由其形成机关的级别地位来决定,而应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具体分析。(4)文件双重价值论

美国档案学者西奥多·谢伦伯格在1956出版的代表作《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鉴定理论:公共文件具有两种不同的价值:一是对原形成机关的第一价值;二是对其他机关和个人利用者的第二价值。形成机关的行政官员对鉴定第一价值负主要责任,而鉴定第二价值则应主要由档案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来完成。

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论具有明显的进步与深刻之处。这种鉴定观的理论贡献是:一是它确认了档案价值是档案文件客体满足利用者主体需求的关系,真正揭示了价值的实质;二是把档案价值根据不同需求主体区分为两种形态,使认识更加深入。

(5)利用决定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档案学者菲斯本、布里奇弗德和芬奇等。这种鉴定观一切从利用者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学者的需求是判断文件价值的决定性标准。利用决定论的倡导者们希望通过关注利用者的需求来增加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合理性。但其局限性是不容否认的,且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无法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消弱了文件来源的重要地位。(6)宏观鉴定论

宏观鉴定论主要包括“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文献战略”、“宏观鉴定战略”。

①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由德国档案学者汉斯·布姆斯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到90年代基本成熟。理论核心就是以文件形成者职能来体现社会价值。

②文献战略由美国档案学者海伦·塞穆尔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核心思想也是依据文件形成机关的职能来判断档案的价值。

③宏观鉴定战略由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核心思想同样是依据形成文件机关的职能对档案文件进行宏观鉴定。

④上述三种鉴定理论将档案价值与社会的运行方式、发展动态紧密相连,视档案价值为社会自身价值的反映,属于一种广泛的社会鉴定观;强调职能鉴定标准,认为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就是社会宏观职能的最佳体现,属于一种宏观的职能鉴定论。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且呈一体化的宏观趋势。不足之处在于在现实操作中难以具体化,容易造成浮泛、粗放的鉴定结果。

6、档案法律、档案法规、档案规章及其关系是什么。P139 档案工作法律,简称“档案法律”,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档案事业规定性文件,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法律行为规范。

档案法规是指由国务院根据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关于档案行政的规范性文件。

档案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与档案事务有关的规范性文件。

档案法律与档案法规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制定主体不同。档案法律的制定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而档案法规的制定主体则是国务院。

第二,档案法律具有广泛的行为约束力,它是国务院制定档案法规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目前常见的档案法规的渊源。就此而言,档案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均要以法律为准绳。

第三,档案法律所调节的对象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而档案法规所调节的对象则具有特定性和专指性的特征。档案法律与档案法规的联系在于:

首先,两者的制定与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有效地规范和调整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以利于档案事业的正常工作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其次,尽管档案法律高于档案行政法规,但是,从两者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再次,档案法律与档案法规均应在宪法规定的框架内制定和实施,不能违背宪法规定的基本准则。

档案法律与档案规章也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档案规章从属于档案法律和档案法规,或者说是档案法律和档案法规具体化的产物,更具有特定性与操作性。与档案法律相比,档案规章优势在于:

第一,档案规章的制定程序比法律简便。第二,档案规章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第三,档案规章的规定比档案法律的内容更加明确,具体。

三、论述

1、试述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四个方面)[08年论述] P108(1)档案工作的分化与整合规律。

从档案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是不分的,档案工作与图书资料工作也是不分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档案工作才真正从文书工作、图书工作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

随着档案信息资源观的形成和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的发展又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 ①文档管理一体化

“文档管理一体化”是指将目前机关中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整合成一个既统一又分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过程。②档案、图书、情报管理一体化

将档案、图书、情报综合管理并进行联合开发,可以发挥三者在功能上的互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2)档案工作的智能化发展规律

档案工作的智能化发展规律突出表现在档案技术设备的变化上。具体表现在: ①运用电子计算机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②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实现文件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③档案缩微化与档案保护水平的提高。(3)档案工作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的互动性规律

①一方面,社会环境状况影响和制约着档案工作的生存与发展。

②另一方面,档案工作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也对社会环境变化,特别是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4)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发展规律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档案的来源与形式日益广泛和多样,档案信息服务逐步社会化,档案管理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试述档案工作的性质。(五个方面)P101(1)档案工作的服务性

档案工作通过提供档案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来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档案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这种特殊途径,决定了它是一项服务性工作。

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2)档案工作的文化性

①档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馆具有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档案馆作为社会文化的聚集地,汇集了具有重要文化内容的档案,从一定意义上看,档案馆具有文化传承作用。

②档案馆具有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的作用。

档案馆是人类文化财富的宝库,必然在社会历史的各个阶段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③档案馆具有社会文化教育的作用。

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是社会文化历程的结晶,既是反映和维护民族历史真实面貌的可靠见证,也是认识民族历史的重要渠道,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④档案馆具有发展科学文化的作用。

档案馆需要对档案所记载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研究与开发,为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贡献。(3)档案工作的管理性

①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档案的专门业务。

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是档案,管理的目的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

②档案工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档案工作管理对象的独特个性及其基本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上的自成体系,决定了它在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③档案工作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

档案工作这一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牌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更大管理系统之中。(4)档案工作的政治性

①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向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集中表现。

②档案工作的开放度大小也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表现之一。

③档案工作的机要性也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表现之一。(5)档案工作的科学性

①档案工作是一项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的工作。

②档案工作实践中包含着特殊的规律与丰富的科学内容。

③档案工作大量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成果。

3、试述档案学科体系的基本内容。(五大部类)P198(1)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

档案学基础理论是由关于档案现象的一般性认识问题的理性认识和关于档案学各分支学科的共同性问题的理性认识等构成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应当注意建设好以下学科科目: ①档案学原理:

主要研究和阐明档案现象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问题的产生原因、社会背景及其内在的本质、规律、特点、相互关系等。②档案术语:

主要研究关于档案专门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理论和基本原则。③档案法规:

主要研究档案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的有关理论的原则。④比较档案学:

采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找出各国、各地区、各领域、各时期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工作的异同,及其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档案史学研究

档案史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①中国档案事业史:

是研究中国档案历史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客观规律与特点的档案学科目。

②外国档案事业史:

即研究世界各国档案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③档案学史:

主要研究世界各国档案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和特点。

(3)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

档案学应用理论是以研究档案管理中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具体问题、具体原则、具体方法为对象的档案学学科门类。其研究主要同以下几门具体的学科有关: ①档案事业管理学:

主要研究国家档案事业宏观管理活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②档案管理学:

是研究各种门类档案的一般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的档案学分支学科。③科技档案管理学:

是专门研究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学科。④档案编纂学:

主要研究档案信息的编辑、加工及出版工作的理论、原则和方法。(4)档案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档案应用技术的任务主要应由以下几门学科来承担:

①档案保护技术学:

是研究文件与档案制成材料的自然性状和保护技术的学科。

②档案缩微复制技术:

是研究档案的摄影、冲洗、加工、拷贝、还原、存储、检索等技术进程的学科。

③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

主要研究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问题。(5)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边缘性研究

在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与边缘区域中,值得开拓的学科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记录信息管理学:

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种记录性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普遍原理和通用方法的交叉学科科目。②文件管理学:

是从整体上研究文件现象的产生、运动规律和特点,以及文件信息科学管理与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门类。③档案社会学:

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原理来研究档案学中某些课题的交叉新兴学科。④档案心理学:

既运用档案学研究方法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档案学有关课题的交叉新兴学科。

4、国家档案馆的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是什么? P85 我国国家档案馆一般可分为历史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两类。历史档案馆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明、清中央机构的档案)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民国时期各个政权中央机构的档案)。综合档案馆是我国国家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的主体。

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是统一保管党和政府机关档案的管理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有关文件的规定,我国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综合档案馆的基本职责是: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有关资料,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服务。

概括起来,综合档案馆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接收与征集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科学地管理;第二,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地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第三,参与编史修志。

5、何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P258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导从文件到档案全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是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它是研究文件从最初形成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研究文件属性与管理者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是对文件和档案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抽象。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第一,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第二,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第三,文件在第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而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从文件运动形态的角度分为现行、半现行和非现行三个阶段;

从文件保存场所的角度分为在承办单位存留、在中间档案馆存留和在总档案馆永久保存三个阶段;

从文件运转流程的角度分为文件的产生办理、现行利用、过渡保存和历史保管四个阶段;

从文件管理程序的角度分为文件的形成、使用与维护、鉴定和选择、档案管理四个阶段。

6、中国近代档案学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是什么? P213 我国将有关档案现象作为一个独立性的专门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第一,1933年,国民党发起“行政效率运动”,这是促进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行政效率研究会创办了机关刊物《行政效率》杂志,刊载了60多篇相关文章,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总结了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中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中国近代档案学思想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史学界整理明清历史档案和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档案学的某些思想,是通过总结整理明清档案实践活动的经验获得的。

第三,近代意义上的档案教育的分立,对促进档案学思想的产生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代表为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校创办的档案管理专科。

1935年腾固撰写了《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一文,档案学的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并初步形成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建设取得了令巨人瞩目的学术研究成就: ①档案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科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档案专业评议组的成立,档案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确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出版等,都是客观的证明。

②档案学已建设成由若干分支学科构成的群体。

就总体而言,中国档案学已成为具有较完整系统的、多层次的一系列分支学科组成的群体,档案学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③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档案学概论》、《档案学原理》等多部专门以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为内容的档案学著作的出版,以及大量的专门研究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学术论文的问世,对档案和档案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信和探讨。④档案学的史学研究和外国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对中外档案事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取得的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对中外档案事业史中的一些问题的澄清,以及对断代档案史学的研究的深入开展,都表明中国档案史学的研究正在向专深文献发展。⑤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成绩显著。

我国十分重视从宏观上研究档案工作的组织管理理论及其原则与方法,对档案工作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在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档案学研究对世界档案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⑥档案学应用技术研究成绩斐然。

5.2015舞蹈艺术概论知识点总结 篇五

审美理想:人们所向往的至高、美好的境界,表现了人类对精神完善、完美的追求。审美理想是社会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的舞蹈:是指一种以人体动作、姿态、手势、面部表情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反映生活、创造艺术形象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在特定的环境中,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此表达舞蹈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

叙事性舞蹈:又成情节舞。通过舞蹈中不同人物的行动所构成的情节事件来塑造人物,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社会思潮:在社会在,某一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者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舞蹈时空顺序结构: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次序的先后进程,来安排人物的行动和舞蹈场景的结构方式。舞蹈语言:是由具有一定的传情和达意的表达功能,或者具有表现某种抽象精神内容和一定的象征功能,或者具有以此物比彼物和寄托隐含意念的譬喻和寓意功能的舞蹈动作、舞蹈组合、舞蹈语汇所组成的。

二、简答题

1、对舞蹈的起源有各种学说:模仿论、游戏论、巫术论、表情论、性爱论、劳动论等

2、舞蹈在古代社会及现代社会的功能。

古代:舞以达欢;祭祀与祈祷;交流、交谊和择偶;健身、习武、象功;教育

现代:(1)、自娱自乐,抒发情怀。(2)、交流情感、增进友谊。(3)、增强体质、延长青春。(4)、欣赏愉悦,陶冶情操。(5)、了解社会、认识世界。(6)、宣传教化、团结鼓劲

3、舞蹈的分类。

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

生活舞蹈: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

艺术舞蹈:(1)、按风格特点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2)、按表现形式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蹈诗、歌舞剧、舞剧。(3)、按反映生活和塑舞蹈形象方法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戏剧性舞蹈。

4、舞蹈的审美特征:

1、情景交融,如诗如画。

2、虚实相生,物我合一。

3、内涵丰富,给人启迪,引人思考

5、舞蹈的艺术特性:

1、直觉性

2、动作性

3、节奏性

4、造型性

其中,舞蹈动作,一般可大致分为表情性(表现性)动作、说明性(再现性)动作、装饰性联结性动作三类。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外在节奏又可分为听觉的节奏和视觉的节奏。

6、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仪式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艺术舞蹈有三种:一,按风格特点分(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二,按表现形式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蹈诗、歌舞剧、舞剧);三,按反映生活和塑造舞蹈形象方法分(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戏剧性舞蹈)。

7、音乐在舞蹈中一般有着三个主要方面的作用:

1、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与舞蹈一起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

2、对舞蹈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气氛进行渲染和衬托。

3、在舞剧作品中,音乐除了上述的作用外,还要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因素,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交待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8、艺术的定义:艺术是通过动作、姿态、线条、色彩、声音、语言、文字等为表现手段,塑造出具体生动的、可被人感知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从审美角度来认识和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形式,是人对现实世界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

9、劳动综合轮:舞蹈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作为一种人的内在生命力外化为人体的有节律的动态的艺术造型,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产生[狩猎、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礼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审美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10、作品的结构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结构要服从显示主题、塑造舞蹈形象的需要

2、结构要完整、和谐、统一

3、结构要适应不同舞蹈体裁的要求

4、结构要尊重民族的艺术欣赏习惯。

11、舞蹈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塑造人物的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感物而动、直抒胸臆

2、缘物寄情、托物言志

3、造事表情、构景抒怀

4、宣叙并重、情景交融

12、舞蹈动作的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

1、是对人的各种自然形态的生活动作和情感动作进行艺术的概括和美化。

2、是对自然界中花、鸟、鱼、虫和各种景物的动态形象的提炼和加工。

3、是对人体内在动作潜能的深入挖掘和高度发挥。

4、是根据人体动律的发展变化繁衍出人们所需求的舞蹈动作。

论述题

什么是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的一种,人体本身是它的物质载体.是经过提炼(典型化)、组织(节奏化)、美化(造型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中人的情感意蕴,创造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比表达作者——舞者(编导和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舞蹈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通过连续的舞蹈动作过程、凝练的姿态表情和不断流动的地位图形(不断变化的画面),结合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舞蹈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起源于远古人类劳动生产(狩猎、耕作等)、战斗操练、性爱活动的模仿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礼活动和表现情感、思想、意识等内在精神世界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艺术的审美社会功能是审美的愉悦性和审美的功利性的统一。舞蹈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开展文化娱乐、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一部舞蹈作品里内容美和形式美通常表现为?

舞蹈作品里内容美和形式美通常表现为如下关系:

1、美的内容同美的本质相联系,是美的存在的基本方面,所以它处于主导地位。

2、美的形式是美的具体感性形象,构成舞蹈美的外在特征,它极大地影响美的内容的表达。

6.政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大全 篇六

1,伦理或道德政治观----政治是一种道德活动,甚至是一种最高的道德生活来理解政治

2,政治是法律现象3,政治是争夺权力的斗争 4,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权威性分配说---为社会做出和执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行为或相互交往

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根本问题(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二、儒家政治学说(1)礼治----以礼法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德治----注重道德,发对政令、刑罚

三、道家政治学说 无为而治----用消极无为的手段进行统治,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

四、行为主义方法-----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五、《共产党宣言》政治思想 1,国家是阶级组织 2,阶级斗争史,核心是政权问题 3,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4,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 5,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一、氏族 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二、氏族制度特点(1)内部禁止通婚(2)议事会决策组织(3)互助互护义务

三、恩格斯国家起源论断(1)国家是历史现象(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

四、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1)雅典式(2)罗马式(3)德意志式

五、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1)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2)公共权力的设立

六、神权论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七、契约论国家是人们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主权在民观----卢梭认为,国家是人们共同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政治权力的源泉,人民有权利废除不利的契约。

八、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九、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定义(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国家是阶级统治(3)国家是机器

十、国家权力及其特性 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1)强制力的垄断性(2)普遍的约束力(3)主权性

十一、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表现(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国家机关(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3)赋税制度的确立

十二、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政治条件—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完全消灭

社会条件----社会分工和脑体劳动差别消除 精神条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国际条件----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全人类获得解放 根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一、中国和西方封建制国家的区别

(1)国家结构——中国是中央集权,西方是分封割据(2)权力结构——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力制

(3)统治思想——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西方主要借助于宗教信仰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一、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1)圈地运动(2)奴隶贸易(3)殖民掠夺

二、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政治特征是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方式来统治国家。自由贸易与自由竞争基本实现形式。

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国家阶段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阶段。特 征是垄断资产阶级取代自由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成为控制和支配社会的阶级,垄断资产阶级的内外部矛盾加深甚至时而激化。工业金融垄断寡头和垄断财团形成垄断资产阶级,并且在资产阶级中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

四、法西斯国家 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五、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1,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2,阶级联盟范围扩大了 3,国家形式单一制,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4,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公有制 2,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 3,基本职能在于发展生产力 4,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2,维护社会主义秩序和稳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4,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第六章

国家形式

一、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内容 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包括三个方面: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和具体制度

二、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

政体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三、专制君主制(绝对君主制、无限君主制)君主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拥有绝对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

四、立宪君主制(有限君主制)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元君主制-----君主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

议会君主制----议会权力至上,君主只是象征国家元首

五、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凡是政府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国家。总统共和制---凡是由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

六、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内容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全国人大是最高立法机关 4,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七、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特点 1,民主集中制 2,反对官僚主义 3,党的领导

八、国家结构形式---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

九、单一制---将国土领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十、邦联制----若干个各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

十一、联邦制----由若干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十二、民族区域自治特点 1,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 2,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 3,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十三、特别行政区1,一个国家 2,两种制度并存 3,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第七章

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二、国家元首:一个国家对外的最高代表、最高政治领导者。象征国家的统一,体现最高国家权力,象征国家主权,行使国家元首的各项职权。

三、行政机关: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四、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原则

1,由三个不同的机关分别执掌和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2,每一个机关都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在行使各自分掌的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

3,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五、议会的监督权

1,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 2,倒阁权---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使政府集体辞职 3,弹劾权----对政府高级官员个人的犯罪或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追究法律责任,罢免其职务或判罪 4,质询权----对政府的政策和政府成员所管理的事务提出口头或书面询问,要求有关者做出解释和答复

六、违宪审查

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决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审查对象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政府根据法律颁布的行政法规、发布的行政命令以及采取的行政措施

七、司法独立

1,司法权由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涉,法院和法官的审判活动只服从宪法和法律 2,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不受另一个法院的干涉,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亦然 3,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坚持独立,不受各方意见包括检察官起诉的影响,法官按照“自由心证”原则办案。

第八章

国家政权与民族问题

一、民族: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里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1,民族优劣的观点2,民族至上的原则3,民族投降的原则

三、大国沙文主义:指大国对待小国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反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四、资产阶级民族压迫方法1,实行民族歧视 2,强制推行民族同化 3,分化少数民族 4,制造民族分裂 5,假借民族自决,煽动民族分裂

五、民族平等原则

1,一切民族的平等。2,享有权利方面的平等,具有决定自己的命运的权利,并按照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管理自己内部的事务。

3,不仅要求在政治上、法律上实现平等,还必须彻底实现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平等。

六、大民族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歧视少数民族,不尊重少数民族的特殊性,不帮助少数民族的发展。

七、地方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是少数民族中的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一种孤立的、保守的、排外的民族主义,只强调自己民族的利益,而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片面强调民族特殊性,排斥民族间的平等的联合。

八、民族自决权:指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

九、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1,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的自治 2,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 3,保证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 第九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政党: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二、政党的特征:

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2,政党是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3,政党是由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5,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三、政党的功能:1,争取和影响群众

2,集中阶级意志

3,行使国家权力

四、资产阶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 1,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石,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标志 2,资产阶级政党制度是其他民主制度协调运作的工具3,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

五、两党制的特点1,国内存在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的两大政党 2,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

3,两党制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六、多党制: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七、一党制: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

八、压力集团: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利益团体。指那些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用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影响和压力的集团。

九、压力集团参与和影响政治的方式: 1,参与选举,影响竞选 2,包围议会,影响政治决策过程 3,影响政府决策 4,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

十、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 3,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实行民主集中制4,其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5,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十一、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作用 1,组织功能 2,参政功能 3,民主监督功能 4,教育功能

第十章

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

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里和政治行为模式。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二、政治文化的特点 1,阶级性和民族性 2,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3,相对稳定性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1,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2,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3,影响政治过程 4,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四、政治社会化: 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五、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1,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2,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3,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六,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方向必须遵循的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毛邓三指导思想

2,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3,要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 4,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 5,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做出科学的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评借鉴的原则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

一、西方政治发展基本理论

1,在社会制度上,视民主独立国家为传统社会,其发展方向是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现代社会。2,在政治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上,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经济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视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顶点。3,按西方民主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推销其政治发展的道路、模式。4,以价值中立为原则,用抽象的系统分析和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割断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不顾国情,为其政治发展理论论证。

二、政治文明: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政治领域所创造的政治成果的总和。

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1,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克服三大弊端: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

2,实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首先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2)制度化、法律化反映的广大人民意志必须是最高意志,有极大的权威(3)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中共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 •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

(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六)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十二章

国际政治

一、国际政治的含义

1,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和世界舞台上多个行为主体之间、其中主要发生于主权国家这一基本行为主体之间

2,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间的政治关系,其中主权国家间的政治关系是最基本的政治关系

3,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组织体系和行为体系,是国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二、对外政策对外活动为其国内政治服务

1,对外政策及活动服从国内政治需求,必须以国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内政治的要求和需要,以国内政治战略目标的转移为转移。

2,为国内政治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和机遇。

3,对外政策和活动的评价最终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行检验、测量和评估。

三、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领土、居民、统一政权、国家主权

四、国家主权的含义及其意义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体现为国家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1,一个国家获得参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

2,一个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必要条件

3,一国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与他国平等地位的重要保证 4,国家参与制定、遵循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

五,国际组织 国家间的国际组织是指若干主权国家依据共同签订的条约或协议,为达到一定的共同的目标而建立的常设国际机构。

六、当代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1,主权平等 2,和平解决争端 3,互不干涉内政 4,互不侵犯 5,和平共处

七,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1,根本推动力量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7.电子商务概论知识点 篇七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课程, 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会对电子商务专业有一个系统地、全方位地了解, 掌握基本理论框架、基本知识结构, 是电子商务专业其他课程的导入课程。为电子商务专业后续课程:如《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营销策划》、《电子商务与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 不仅关系到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理解与把握、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的能力。

宁波大红鹰学院2001年开始招收电子商务专业, 《电子商务概论》一开始就是该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为了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需求, 为学生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和培养应用型的高等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前提下, 近7年来, 我们始终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每年对教学大纲进行一次调整, 每一次的修改都以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2001年到2004年, 我们本课程的教学全部是理论内容, 学生学起来觉得比较枯燥, 没能很好的完成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兴趣的教学目标。再加上学生刚进大学, 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能力较差, 这样也影响了教学效果。2005年, 我们修改教学大纲时, 增加了18课时的实践课时。这样学生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 增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是还是有部分内容没有实践机会, 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从2006年开始将实践课时增加至36课时, 也就是一周两节理论课, 两节实践课, 并且不断丰富实践课内容, 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紧密结合,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我们要通过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使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有一个系统地、全方位地了解, 掌握基本理论框架、基本知识结构。通过暑期社会调研和毕业生反馈, 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调整。我们认为电子商务概论应该包括如下基本内容:电子商务概述 (包括电子商务的概念、定义、模式等) , 电子商务的运作 (包括b2b、b2c、c2c的运作流程) , 电子商务的网络技术平台, 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电子商务的法律保障。

调整的结果是使《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基本涵盖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知识面, 做到每一章节对应一门专业课程。但该课程的内容不是其专业课程的简单浓缩, 而是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的体系结构, 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其内容在整个电子商务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同时我们在授课时特别把握住一个度, 即宜“浅”不宜“深”, 做到只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和给出必要的线索, 避免与后继专业课程相冲突。

针对实践教学内容, 我们还编写了《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指导手册。学生可以很明确的知道每次实践的目的和任务, 能将理论知识良好的应用到实践中。

3 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课程特色采取引导启发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教学有法, 却无定法, 贵在得法”,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优秀教师在运用同一方法时也各具匠心, 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 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和心态下完成学习。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 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学法、专题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针对性, 可以获得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3.1 实践教学法

《电子商务概论》理论知识复杂, 如电子商务的分类、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网上支付的流程、网络营销的方法等, 这些内容如果从理论角度来讲解, 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不易消化。因此, 我们在每一次理论课后都辅助一次上机实践, 这样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理论。实践教学法分为真实的实践和模拟的实践。真实的实践就是去访问一些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 通过信息的浏览, 获得最新的资讯。通过真实的实践, 同学们以消费者的身份对网上购物的流程进行了解。但是“网上商铺的管理”、“订单处理”、“会员管理”“物流配送”等这些过程必须以管理员的身份进入网站后台管理系统才能完成, 这是真实的实践无法完成的。为了使同学们对电子商务有全面的认识我们学院购买了一套模拟的电子商务平台, 学生通过模拟实践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 了解电子商务各个模块的功能尤其对后台数据库的操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对模拟电子商务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开发代码进行研究, 为后续的网站建设奠定了基础。

3.2 学生参与教学法

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 每次上课的前5分钟交给同学们让同学说一些关于电子商务最新资讯、介绍一些关于电子商务的案例自己从事电子商务的经历, 或者对电子商务的一些想法, 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会精心准备这5分钟的内容, 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充分展示自己。有的同学介绍的电子商务师一些信息, 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大家讨论如何复习到了信息共享。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给他们机会锻炼自己, 培养各方面综合能力。

3.3 专题讨论法

定期的开设一些讨论课, 针对某个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 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学生体验网上购物, 普遍担心的是钱付出后收不到货物, 或者实物与图片不符, 由此引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主要瓶颈之一的诚信问题, 就“如何提高电子商务诚信”开展专题讨论。要求学生先查阅资料, 了解该课题现状与发展动向, 然后归纳整理、写出小论文, 最后分组开展讨论。通过专题讨论法, 不但提高了学生查找资料、归纳分析的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还加深了专业层次。

3.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案例法必须掌握好三个环节:选好、编好案例;组织好讨论;作好评论。其中第一个环节是决定整个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平时一定要坚持收集素材, 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编制。

对于本课程, 笔者在每一章都精选了一至两个案例, 如在概述部分选择了“亚马逊书店”“阿里巴巴”“淘宝”作为案例, 在EDI部分选择了“宁波港EDI中心”作为案例, 在物流部分选择了“沃尔玛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作为案例, 在网络营销部分选择了“DELL的沟通模式”作为案例, 在电子支付部分选择了“中国工商银行的网上支付系统”作为案例等, 以上的案例教学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它在整个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我们上述一系列的改革, 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 我们应该关注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动态, 不断提升自身学术研究水平, 积极完善和更新《电子商务概论》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实践, 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电子商务人才。

摘要: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其教学效果的好坏, 对整个专业教学计划能否顺利完成和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通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概论》教学内容探讨姜灵敏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年9月第22卷第3期.

[2]《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邓平、汤小阳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23期.

上一篇:以我的座右铭为题目作文下一篇:描写梅花的作文梅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