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精选14篇)
1.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德育的渗透,充分发挥德育元素感染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家园变得丰富多彩,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做好小学语文的德育呢?
一、课文精讲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很多文章都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还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好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能离开语文学科,更不能离开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文字、语言、句子等来理解文章感情,起到德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文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句子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优美的音乐中感染学生,进而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愫,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坚持不懈的人生哲理。
二、设置情境法
小学语文中的很多课文都体现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但因为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社会知识了解不多,对于一些思想感情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在具体的氛围中感知真实深刻的感情,德育也就慢慢达到了效果。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课堂情境,在讲台上放置两盆万年青,再配上庄严肃穆的《葬礼进行曲》,这时再来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也就实现了统一,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设置榜样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和课外素材为学生设置学习的榜样,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榜样的`启发,渐渐树立起心目中的榜样,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将是影响的深远。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的教育,在《爬天都峰》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教育,让学生以文章中的人物为榜样,朝着健康向上的思想发展。
此外,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还可以用比较分析法,可以通过正向比较和反向比较两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某些品格的重要性等。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课堂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品德教育,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二
一、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
语文教材 中的课文 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对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 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这些文字都能让学 生感受到 祖国语言 的文字美, 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活动创设情境,用画面再现情境, 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似亲身经历,似言出己 口 ,似情出己心,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教师创设道德 情境让学 生入情入 境 ,能够使学生 自主地感 受和体验 ,感受情境主体的喜怒哀乐, 学会羞愧、同情和怜悯 ,陶冶情操 ,形成不泯的 良知及一 定的道德 认识。
二、切中德育渗透动脉,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
1. 文眼是第一条渗透德育的动脉。文眼,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文眼,揭示文眼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 ,还能激发 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水平。
2. 剖析词句是第二条渗透德育的动脉。文章的形成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 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美好品德,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每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 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 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3. 指导朗读是第三条渗透德育的动脉。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佳作,有利于他们感受祖国文学的音韵美, 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教师还可以借助范读、赛读和感情读等不同的形式,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句子之间的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 ,从而实现 德育渗透。
三、抓住一切教育资源,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1. 利用经典 著作渗透 德育。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 对人类的发展 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 ,它推动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形成和著名历史人物的诞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 深重灾难 和不畏强 暴、英勇抗争的历史,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民进行 英勇斗争 ,取得胜利的过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经典著作,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爱共产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 通过诚信教育 , 培养学生做人的道德准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成为讲诚信、讲道德的人。在诚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以诚待人, 严格要求自己, 言行一致,考试求真务实 ,不抄袭 ,不作弊。在守信教育方面,要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 ,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言必行 ,行必果 ,遇到失误勇于承担责任,知错就改。
3. 培养科学精神 , 树立崇高理想。只有从小提倡科学精神,才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习惯,形成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事迹和知识性的文章,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崇高理想,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
曾有人说过,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得到性格、品质、道德等方面的共同提高。所以说,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尤其是在小学教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课本中的德育素材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制上,教育工作者发现有许多有关道德教育的素材,这些德育素材对进行德育渗透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进而充分利用起来,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比如,在教材中有这样的问题:“光明小学校想向贫困山区的小学捐献桌椅,每张桌子要配2把椅子。那么,光明小学校已经捐献了20张桌子,还要捐献多少把椅子才能正好配套呢?”教师就可以充分把握这个问题所隐藏的德育内容来对学生进行一次“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关爱弱势群体,增进同学之间友谊”的德育教育。具体过程为:同学们,你们可以说说为什么光明小学校要为山区的小学捐献桌椅吗(因为他们没有桌椅)?对于贫困山区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除了桌椅,还可以捐献什么(还可以捐献书、本子、衣服、书包等)?对于不认识的学生大家都这么有爱心,那么对于自己的同学,你们觉得应不应该相互友爱,相互团结呢(应该)?这样一步步地引导,使学生从关爱贫困山区的学生开始到关爱身边的同学,他们的同情心与爱心就得到了培养。
二、利用第二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会进行第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兴趣也很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提高。
比如,在进行图形拼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单独进行一节第二课堂——手工制作各种图案、图形活动。在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练习,之后请同学们评出哪个小组做得最好。教师适时进行道德教育: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小组做得最好呢(因为他们相互合作,发挥了自己所长)?其他小组的同学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向他们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小组活动时相互合作)。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但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提高了团结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吸收他人所长来提高自身能力。
三、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进而渗透德育
小学教学阶段,教师积极研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进行“轴对稱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将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听讲。教师可以这样渗透德育:同学们,你们知道多媒体是谁发明的吗?是科学家叔叔,他们为我们发明了许多高科技的产品,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们啊?他们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长大后是不是也应该努力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呢?教师运用丰富的语言,再结合实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同时树立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教师进行言行示范,引导学生接受德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身高尚的言行来影响学生,进而产生德育的渗透。
比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犯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责骂学生,应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先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之后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也会学习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面对问题时不会一味地责怪他人,而是会了解原因再找寻解决方案。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学科。同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渗透道德教育。在渗透德育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得当,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德育渗透方法,而且还要注意,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数学教学是主要的内容,在数学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适当渗透德育的内容,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马康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
[2]马蕊.让德育之花绽开在小学数学之中[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
[3]任丽芝.小学数学与德育[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
(作者单位 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中山路合肥师范附小一校区)
4.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四
石屯中心小学教师 林沐香
【摘要】:体育教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不仅能使小学生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就目前山区小学体育教育而言,发展相对缓慢,体育教学与德育不能有机的结合,并且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教学运用相对匮乏;为更好的促进小学体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与渗透,下面我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对德育渗透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的现状、渗透基本形式与特点、渗透原则、渗透途径等几点作以下分析,为在体育教学中适时进行德育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与同行商讨。【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动态性
【前言】:随着我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体育与德育都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山区小学体育而言,从外部形态上看,是学生身体的锻炼和技能技术的形成,是学生有一个强健体魄的有力保障;但从学生锻炼过程中的思想变化来看,却包含着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价格的完善和审美能力等各种优良品德的形成,又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所以体育中蕴含着德育,而德育又可融于体育之中,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所以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应忽视德育的功能,应该将德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
一、山区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在目前山区小学体育教学中,多采用“放羊式”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对学生从思想上灌输道德的方式方法欠缺,小学体育教学也忽视道德教育的环节,有种“闭门修道”的态势,并且体育教学研修较少,体育教师多通过自身的摸索来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教学模式,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仅无法实现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也无法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就体育教师而言,在长期闲散的环境开展教学,使得自身工作态度的散漫与对学生责任心的下降,这样的结果造成了教师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还严重的阻碍了山区体育教学事业和德育教育的发展;还一部分教师以单纯的技术观点教学,而把情感的陶冶放在次要的位置,最终把体育教育的“育人”变为“传技”。这种现象阻碍了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针对诸多不良现象和状况,我们应该细致的分析德育教育在山区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渗透,充分了解德育教育之于体育教育的形式、特点以及重要意义并及时的调整体育教师的心态,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现的基本形式与特点
德育教育渗透到山区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着重要意义,有效的渗透不仅促进了体育教育和道德教育事业的双重发展,也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道德水平;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表现以下两点:
(一)德育教育在山区小学体育教学中体现的基本形式
1、德育在体育教学理念中的体现
健康第一,既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头一条就说: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①新课程指的健康是与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健康定义是相一致的,即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为贯彻健康第一新理念,体育教学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和科学的健身锻炼方法,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坚持经常锻炼,增强终身体育意识;要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让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要搞一些适度挫折教育,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克服一个个困难,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的挑战。
2、德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随处可见,例如: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体操、武术等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沉着、机智果断、自控能力和协调能力。各种体育游戏,如“通过敌人封锁线”、“炸碉堡”等游戏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怀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内容会时不时的对参加者的思想品德提出严峻的考验。如长跑时出现“极点”,是坚持下去还是半途而废,在比赛中对方犯规,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集体项目中如4×100m接力配合不够默契,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比赛节节胜利时,谨慎从事,还是骄傲自大等。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不断实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培养。
3、德育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体育教学一般都在体育场、馆内进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比较广泛,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教学。因此在体育课堂上,课前整队集合,体育班委向老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整合、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具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②显而易见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动作迅速、整齐、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和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潜移默化地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
4、德育教育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的体现
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取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竞赛能够激励青少年学生力争上游,奋赛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到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予期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有成就感,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有能使失败者具备战胜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直至取得成功为止。
(二)德育教学在山区小学体育教学中体现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
直接参与是体育教学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例如,跳箱、跳马、跨栏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艺术体操和各种健美操可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各种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作为体育教师要避免“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直接参与和各种体育运动内在育人作用,并善于利用学生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寓育人于体育运动和教学之中。
2、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静坐在教师里听讲,而是在运动场馆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因此,使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并且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如天气、场地、车辆)的干扰和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于是,便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因势利导,教书育人。
3、理论联系实际性
理论联系实际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必须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并且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
这是由于体育运动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运动心理负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生理、心理两者同步发生,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育体与育心相结合。
体育运动的这一社会学特征表明,学生在从事各种体育运动时按照一定规律与道德标准担任某种角色履行某种职责和义务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过程。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应根据其教书育人的这一社会性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社会学的育人作用。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体育课本身是对身体活动的实践。而实践又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要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可能脱离体育活动,凌驾于体育活动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体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养成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
(二)系统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堂体育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身体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体育活动中“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要求体育课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发展新思维、新观念。④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从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四)层次性原则
体育活动的层次性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承认并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以《体育与健康》为指导思想,遵循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立足与现实,发展小学体育教育和德育,促进学生德、体、智的全面发展。⑤如何正确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我从如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从常规训练入手,渗透礼仪教育。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⑥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学中开展礼仪教学,是贯彻党中央“以德治国” 的重要思想,是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口。
体育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把礼仪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去:
(1)全校性集合排队,进场秩序的训练。(2)做操动作的规范性,整齐化一的训练。
(3)体育教学中各种仪态训练,包括站、立、行的军事化的训练。(4)校园内的各种师生礼仪的训练。
(5)队礼、队歌、国歌、升国旗仪式规范性的训练。
(二)努力创设情景教学,培养意志品质
情景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景的创设可分为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类。
1、加强队列队形训练,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每一位学生是集体队列中的一个单元,只有所有单元统一步伐,集体活动才能整齐化一。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
2、耐心进行思想教育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的含义。
3、创设体育游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体育活动,如做“猎人打猎”(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例如,做“赶鸭子”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但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其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
4、关心器材收拾
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三)捕捉教育契机,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契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事物发展或某一事物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关键、枢纽,决定性的环节。通过这几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我发现如果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抓住机会,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那么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契机一:新学期伊始,学生内心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希望在新的学期中通过努力,赢得体育老师的好感。特别是换教师的学生,思想上认为换了老师,不管该学生以前成绩多么差、思想多么落后,他都会萌发出一种“一切从头开始”的向上心理,时时会提醒自己不要犯原来的错误,一定要认真上体育课,对自己的体育学习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决定努力改变自我。体育老师要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为我所用,适时的给予学生鼓励,培养其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契机二:学生在参加某项体育考试后,成绩不够理想,对于那些本身就很努力练习的学生,如果再加批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弄不好还会造成厌学情绪。对于该种情况,表扬其优点,如果能够得到当众表扬,他的学习热情将会高涨,自信心也就更足。
教育契机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体育教师注意观察,善于分析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总之,把德育与山区小学体育教育有机的联系起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积极转变在体育教学中唯技能论的观念,改进学科教育渗透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的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以体培德、以体启智、以体育人”。
【参考文献】:
①雷建志《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创造;2001年03期;②吴翠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0年01期;③周林生《关爱每个学生 推进整体进步》;学习导报;2004年09期;④赵俊芳《德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思想工作论坛;1998年02期;⑤沈鹏《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1999年
⑥杨邵豫《体育教学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价值以及渗透途径的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篇五
一、根据学科特点,正面引导 体育是融思想性、知识性、技巧性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只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才能更加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我在组织教学时,充分挖掘学科因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一方面,我让学生明确,生命在于运动,体育与健康、生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之逐步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我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启发学生学习前辈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精神和我国优秀运动员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体会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在理论课教学中,通过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球类、田径项目、体育游戏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荣誉、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教育;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舞蹈、韵律操教材,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提高审美能力;通过体操教学中的互相帮助,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器材收拾,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此外,结合重大的体育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锻炼的毅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教育。
二、结合课堂练习,启发诱导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教学主要环节,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课堂练习是体育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好机会。在学生进行练习时,我就很注意启发引导,针对现在的学生“思想脆弱、娇气重、吃不得苦、受不得累”这一特点,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分层次安排练习任务,做到练习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对完成好的予以表扬、鼓励,对完成差的给予帮助和重点辅导。例如:在组织长跑教学时,首先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事迹教育学生要不怕苦、不怕累,然后根据不同对象分别安排跑1000米、800米、500米,限时完成,严格要求,从而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体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最可贵的是精神面貌也起了变化。我所任教的年级,原来一些“娇小姐”也变得“生机勃勃”了。
三、围绕竞赛游戏,因势利导 竞争是体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它基本上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体育竞赛、游戏,因充满趣味性、对抗性和刺激性而为学生所喜爱,而其中也有不少德育教学因素可供挖掘。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各种思想都会表现出来。针对具体情况,在竞赛、游戏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的过程中,针对比赛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来提高大家的认识。对失利的一方,做到失利不灰心、不气馁,要找到不足,顽强拼搏,争取在下一轮比赛中获取胜利,告诉他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对胜的一方,告诫他们要再接再厉,让他们说说胜利的原因,进而渗透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内容。
6.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六
英语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之中。现行的高中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我们英语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Unit 9 Saving the Earth中讲到人类环境所受到的污染,如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导致一些动物濒临灭绝边缘。根据课文,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及一小段录像材料来引入话题,学生也一目了然,知道这一节课的主题就是环境保护,这时我再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What do you think causes damage to the earth? (2) As a student, what must we do to stop pollution? 这样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内容印象深刻,又达到了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应如何从自己做起去保护环境。最后我作了总结,呈现出地球的图片,并打出这样的标语:We have only one earth! Let’s save the earth together!
二、养成良好的习惯。
Unit 5 Healthy eating, Unit 2 No smoking, please! 这两个单元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很好的题材。在上No smoking, please!这一单元时,我先用讨论引入话题,What are the damages of smoking? 这个话题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话题,学生因此是畅所欲言。在上完课文后,我又提出一个话题:If you want to persuade your father or other relatives to give up smoking, what would you say to him or her? 很多学生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在课堂上用英语讲述出来,这样,既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了口语的锻炼,课本知识的学习,又让学生注意到了吸烟的危害,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三、自强不息,永不气馁。
教材当中有许多名人传记,,这些都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的绝佳题材。我也制作了一个课件,插入一些关于残疾人自强不息地学习和工作的录像,如霍金、张海迪,还有残疾人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顽强精神都让学生惊叹不已。学生纷纷表示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学习,来完善自己。此外,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居里夫人坚持不懈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林肯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马丁.路德.金为争取黑人平等权利执著奋斗的精神,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上这些课时,我会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如: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len Keller? Why is Madame Curie remembered and admired even today? Why is Abraham Lincoln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Presidents? 这样,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7.浅谈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七
一、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 却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 遇到困难, 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 又像小孩, 有时显得很懂事, 有时又流露出稚气。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由于父母的溺爱, 一些人变得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 加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 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就更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 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 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基本要求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使学生把学习目的和生活目的与祖国建设的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 提高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 更容易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 就应及时抓紧德育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并付诸行动。从这点来说, 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的学生参加劳动锻炼较少, 存在着“骄”、“娇”二气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例如, 在女生800米和男生1000米达标测验中, 有些学生本来身体条件不错, 但由于缺乏拼劲, 最后以几秒之差而达不到标准。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 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即时纠正。转变学生的错误思想, 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作风, 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成绩, 同时, 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也是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基本形式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是在身体锻炼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既有脑力活动, 又有体力活动。德育工作始终围绕着紧张的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进行。
1. 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严格要求, 一丝不苟
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是体育课中德育工作的基本体现。课的管理工作越严, 各项教学措施越细, 课中德育的效果就越明显。严格要求包括学生在课中的思想、作风、组织性、纪律性、遵守规则等等。
2. 在体育教学中抓“活”的教育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千姿百态, 他们的思想活动也千变万化。体力活动引起思想活动, 思想活动又往往影响和指导着体力活动。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 往往是一闪而过, 是“小”的东西, 如在练习跳远时, 有些学生怕把衣服和鞋子搞脏, 不认真练习。这些现象, 需要教师仔细观察, 及时发现, 积极引导, 抓紧教育。特别是对于课中出现的偶发事件, 更应及时抓住好的或坏的表现, 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
四、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基本内容
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 教师应结合实际, 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具体的内容有:
1. 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在队列、队形教学中, 教师统一指挥, 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 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 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 会影响全局, 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 遵守纪律, 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 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 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如在游戏“捕鱼”中, 一定要强调在捕“鱼” (由一组学生扮演) 时, “网” (另一组学生手拉手) 一定不能破, 否则捕到的“鱼”不算。“鱼”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跑动, 跑出区域算被捕。让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既玩又练, 还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2. 顽强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 并根据握力的测试证明,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忍受的练习, 将获得相应的回报, 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座时, 告诉学生, 当你做到30~35次时, 肌肉感到酸痛, 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 让他们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中长跑教学中, 教师应向学生清楚、明白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 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 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 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3. 竞争意识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 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 失败的痛苦, 进步的喜悦, 拼搏的乐趣,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在接力跑教学中, 把学生分成几个组, 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做俯卧撑、立卧撑等, 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启发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 把他们分成几个组, 轮流进行比赛, 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 其他组继续比赛, 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 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
4. 心理承受能力教育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 都有一些坎坎坷坷, 当今学生大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 心理上比较脆弱, 承受能力较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 把体育不合格的厉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 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 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 刻苦锻炼, 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 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5. 互助互爱教育
在教学中, 提出一些体坛明星成长的问题, 由学生回答, 以培养他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体育器械的管理中, 每次值日的同学必须认真负责领交器材。上课时, 不允许同学把排球当足球踢, 应爱护公共财产, 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课“多人一致走”中, 对游戏规则严格执行, 让他们在游戏中明白同学之间应互助、互爱。
此外, 在体育课教学中, 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如在体育理论课中, 可以通过我国奥运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 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及树立远大理想。
8.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八
小学数学德育课程作业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德育教育是每个学校必不可少的任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德育教育的渗透工作,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以及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数学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不是单纯地提升学生成绩,而是要以此为基础,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义,有价值。
一、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
虽然老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实际上,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对学生来讲,在步入小学时,所面临的课业压力是巨大的,数学知识的难度也会上升一个台阶。如果教师不能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放任不管,学生就容易陷入学习的误区。而且,笔者在与同学沟通了解时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会有潜在的“模仿意识”。会下意识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如果教师不能发挥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就不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师要写好板书。书面成绩也会影响学生的总体成绩,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强调学生要把数学公式背好,写好,而自己在书写板书时却不注意,写的数学公式让学生难以辨认,那么在之后的强调过程中,学生就会“左耳听,右耳冒”,丝毫不在意教师的苦口婆心。第二,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有的学生不听话,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教师如果在这时不注意自己的语言,用冷漠的语言讽刺和挖苦学生就会使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教师大可以转换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德服人,给学生讲道理,帮助学生正式面对的问题。第三,教师要不断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很多教师以教学任务重,学生难管等借口不参加培训活动,教学思想和方式永远停留在老地方。这样做,呈现给学生的就是自己不思进取,不努力提升自己,那么学生也会效仿教师,不努力学习。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人格成型的阶段,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情况,为学生成长的道路增添一行引导的足迹,让学生可以健康成长。
二、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是以思维逻辑的运用来解决问题,思想教育内容并没有占很大的比重。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发掘数学教材中的关于德育的内容,把德育教育自然地融入到数学的教学课堂,与数学知识相连接。例如在数学教师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如环境保护教育、资源节约教育等。通过对学生的讲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一些政策以及条例,让学生自觉的去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锻炼了逻辑思维,更培养了应用能力,并提高了自身素养。除此之外,数学教材中有一些题干也是以保护环境、资源节约等主题为出题点,而这些题不但是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合,更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环保的严峻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深入到数学课本中,找寻以这些主题为出题点的题干内容,帮助学生在阅读题干时能够有所感悟。
数学本身源于生活,它是从现实世界中演变出来的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公式都是经过我们的许多先辈不断猜想、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每个公式都是如此,猜想、实践是人类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的一个正确途径。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努力实践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从客观上掌握规律的能力。
我们都从小学开始接触数学,数学概念中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在这些概念中都存在着统一与对立的辩证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过程,数学中充满了辩证思想,教师要在恰当时间对学生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启发,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在小学时期能有正确的人生思想的引导。
三、通过作业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在解决课前或者课后问题时,因为对目前知识并不是非常的扎实,所以难免会迷茫。教师在这种时候就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大胆去探索,对一些问题的个性化解答教师要给予肯定的态度,对有创新解答的学生要给予赞扬。这样,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自身自信心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告诉学生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迎来成功的曙光。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最多的就要数数字和图形了,数学的所有要求都很严谨,不可出一点错误,数字不可有一点错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但是,教师如果用苍白的语言告诫学生要认真,细心,往往取得的效果并不那么明显。为了突出认真、严谨的重要性,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找寻与学生切身相关的实例,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例,认识到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严重后果。除了数字要严谨之外,图形也必须要完美,符合需要,教师在教导学生时,要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做任何事情都要细心、认真,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责任心,这样才能在走入社会后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用数学美来进行德育渗透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是一种乏味的学科,每天各种问题,非常枯燥。其实,数学中有很多美的地方,有很多美的因素。庞加莱说过:“感觉到数学的美,感觉到数与形的协调,感觉到几何的优雅,这是所有真正数学家都清楚的真实的美的感觉”。数学的美存在我们身边的每个地方,数的美,形的美,对称的美等。例如,教师在讲对称的时候,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关于对称的美的事物,如学生们日日接触的书桌、教室的黑板、自己使用的书本等。这样,以寻找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对称美的印象,一定会增加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色彩、线条、图形等把完整的学习内容展现到学生们的面前,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各种美,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课上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去尝试创造美,把美的事物带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体会到数学之美。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的思想性不可轻易忽略,小学数学的德育渗透也不可间断,不能只注重智力的提高而忽略德育的培养,成事之前要先成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坚持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将教育落实到实处,培养学生在具有一定数学素养的同时拥有优良的品德。学校以及教师要高度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任何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坚持积累,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让学生可以全面发展,做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庆榜.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另一种思考——基于青少年心理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5,(05).
\[2\]刘志荣.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3\]李中清.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5).
\[4\]黄德诚.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内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s1).
9.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九
单位:宣威市务德镇第一中学
姓名:胡粉清
内容提要:美育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实现美育,中学教师肩负着很重的责任。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潜心研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努力创设审美环境,多方面、多渠道地把美育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审美因素,审美情景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艺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完善人格。
美的事物往往能引人奋进、催人奋发。对美的感受力如何,往往关系到一个人的情感和人品。随着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审美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功能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发挥本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便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美感特
征,把美育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发挥审美作用,那么语文教学中美育如何挖掘与渗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审美因素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大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教材中散文、小说的生活美、语言美、人物形象美、诗歌中的模糊美等,这些审美内容都需要教师广泛深入地研究,才能挖掘出来,并把它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生活美
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联系生活”。而联系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既符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又满足了他们的审美需求。教材中美的内容,从生活到情思,从时代到人生,从劳作到搏斗,从愿望到意志„„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一部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美的宝库。
古人云:“文如其人”。朱自清是重情的,其作品也特别强调感情因素。作品“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作者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常将他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背影》就是朱自清“捧出”的忠实于生活,忠实于自己的视听以及忠实于自己内心情感的“真诚的灵魂”。《背影》无疑是一曲催人泪下的人情美的颂歌。散文《回忆我的母亲》就像朱德的为人,平易而亲切,朴实而又俊美,自然通俗而又蕴含深情。回忆母亲就是对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质朴,真挚的人性美的
肯定和赞美。“情动于中而形言。”《陋室铭》、《爱莲说》是作者人格情操的折射,传达给人的启示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淤泥而不染”的珍贵朴素的哲理。鲁迅、魏巍“夕拾”的两束“朝花”——《藤野先生》、《我的老师》依然温馨,正是源于作者对先生的执着、真挚、深沉的热爱。《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凡脱俗的博大胸襟的袒露。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变低回清婉传统离歌为慷慨豪壮的强音。郭小川《青纱帐和甘蔗林》在镜头变幻中展开思路:峥嵘岁月炮火的严峻,和平年代生活的温馨,礼赞革命精神的永恒,给予我们的审美感受便是高扬的格调,亢奋的情绪。
人类实践活动在一定社会的不同历史条件下都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关照,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或优美,或壮美。师法自然,返朴归真是中华民族的审美观。置身“苏州园林”就像“在图画中”。亭台轩榭的布局,意境优美而天然成趣,假山池沼的配合绝无人工斧凿之痕,体现自然朴素之美,花草树木的映衬,曲径通幽,恬静典雅的意趣,引人入胜。引起人们的怡悦欢喜,这是优美。黄土高坡上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白杨礼赞》)以它倔强的性格,挺拔的气势,激发人们团结向上,不屈不挠,这是壮美。我们感受“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春草的优美,(《春》)又领略北国大川“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美。(《敕勒歌》)培根说:“美的精华在于优美的动作。”社会生活中的优美集中体现在人身上。优美是人的完整性,人性的和谐性的象征。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战士英姿,与“当
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少女秀美完美统一,显示了人情美的真谛,唱出了人的价值的颂歌。德谟克利特说:“身体的美若不和人的聪明才智相结合,就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矫揉造作或故弄风雅,其结果必然会是东施效颦。”所以,《陌上桑》在采用较多的铺陈,侧面烘托秦罗敷外表美的同时,更以其盛赞夫婿斗败使君的聪明才智打动人。其他如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小橘灯》),哈尼小姑娘助人为乐的品质(《驿路梨花》)„„无一不是人性美的体现。难怪席勒说:“优美只是动作才有,因为灵魂的变化,只有作为动作能表现在感性世界里。”所以《记一辆纺车》、《荔枝蜜》是劳动的赞歌,《驿路梨花》是社会风尚美的颂歌。不论是《愚公移山》还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边塞风光;不论是《老山界》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不论是在大海与乌云之间“高傲地,自由自在地”飞翔的小巧的海燕还是无名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保留下来的小小的“七根火柴”,让我们感受的是雄奇壮阔的自然美和精神境界的崇高美。《卖炭翁》《白毛女》、《孔乙己》、《范进中举》这一出出动人心脾的悲剧;《最后一课》、《梅岭三章》、《“友邦惊诧”论》、《有的人》„„这一曲曲慷慨激昂的乐章,都同样让我们产生一种痛快淋漓之感,喜悦兴奋之情,从而产生壮美的审美感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共同展示了人民军队战斗的英雄群像。前者向世界宣告东方的一件大事,是喜悦;后者向世界证明中国军人的“最可爱”,是悲壮。如果说《活板》、《口技》、《核舟记》、《中国石拱桥》„„让我们感受的是古代文明的灿烂,焕发我们民族的自尊和自豪,那么《北京
立交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就让我们感受的是现代文明的璀璨,更增添我们民族的自强与自信。而这一切的一切会使我们对人生、前途、命运,未来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探索要求,引起一种高山仰止,奋发向上的崇高感受。
我们徜徉在语文课本之中,在欣赏作家对生活美的发掘和审美能力的同时,更惊叹他们对生活中的“丑”的揭示和审“丑”能力。语言艺术讲究“文如看山不喜平”的曲折多变,其实人的情感变化也呈现一种曲折美。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倨后恭,奥楚蔑洛夫对“狗”的反复无常的裁判,贾雨村徇情枉法的断案,活画出一条条“变色龙”卑鄙丑恶的灵魂。从而“使人们对于那些极端卑劣的东西引起明朗的高贵的反感。”丑的形象成了美的肯定与赞颂,具有否定性的审美价值,产生特有的审美能力。范进是中国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孔乙己是中国二十世纪中叶封建教育的畸形人,前者表现为人格美的堕落,后者显示人性美的毁灭。《竞选州长》变形地映照出弥漫在美利坚合众国国土的污秽和丑恶,极富幽默,所表现的喜剧色彩和悲剧内核,带给我们的是轻松的笑和沉重的叹息。《我的叔叔于勒》揭示出法兰西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展示了炎凉的势态,冷漠的人情,堕落的道德。《皇帝的新装》给我们的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启示,以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喜剧价值。
2、语言美
中国书籍浩如烟海。教材遵循要培养学生的“鉴赏力不是观察中
等作品,而是要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原则,更多地汇聚古今中外语言大师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名篇佳作。诗人闻一多提出了诗歌语言应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语言学家王力曾专门写了《略论语言形式美》一文论述了语言的音乐美,包括了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又在其《语言真、善、美》中增添了“生动美”。不论是闻一多的“三美”还是王力的“四美”,都说明了艺术技巧的理论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鲁迅的“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就是要使语言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突出的是“形美”。即运用绘画艺术上的色彩学,构图学的原理,来描绘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意,给人以“耳”、“目”“心”的感染和震撼。《故乡》中的“神异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都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就以色彩鲜明的词语,以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感动,让人浮想联翩,并思考:原来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英雄何以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木偶人?而这又恰是“我”悲凉心境的反映。“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人的一种心境。” 欧阳修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旷达胸襟中沉思冥想,我们感悟的便是自然形态显示的美学意义,临溪而鱼的悠闲,人影散乱,树林阴翳的清静,在绝对的运动中呈现相对的静,带来了审美欣赏的无限意味。《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上船时海上是:“一片平静的好似大理石桌面”,回船时“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希望、欢乐与失望、沮丧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难怪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自清的《春》,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老
舍的《济南的冬天》,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的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此外,以乐景写哀情的。如《挖荠菜》中的“暮归图”:琥珀色的晚霞从天边退去,薄暮中传来清脆的钟声,咩咩叫的羊儿回圏,呱呱鸣的乌鸦回巢,赤脚破衫的小姑娘在田野孤独游荡,听到母亲的呼唤却不敢答应。这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悲伤啊!正如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再如《海滨仲夏夜》就用十分优美的语言画出了美景三图:海滨夜景图、海滨休息图、海滩月色图。晚霞“像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启明星“一盏活像悬挂在高空中的灯”,月亮“像圆盘似的”。峻青笔下的海滩,多么温柔和顺,多么美妙可爱,多么绚丽迷人!如此美的语言,如此美的情景,甚至无需老师多讲,只要带领学生有表情地朗读、随课文意境,或舒缓、或高昂,反复咀嚼回味,适当点拨提示,课文中那片萦回流溢于海滩的温情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其实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只有教师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才能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3、人物形象美
人物形象美即是文学作品中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概括社会生活的某些反面的本质,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戏剧等都有比较成功的、美的人物形象。如茹志娟的《百合花》,就成功地塑造了“新媳妇”、“小战士”这两个美的形象,特别是“新媳妇”更是美的化身,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写来塑造他们的形象,在塑造小通讯员这个形象时,作者通过他送“我”
到包扎所的举止:摘野花、树枝插在枪筒里到借被子,再到牺牲的整个过程,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大孩子,一个不畏牺牲的战士的光辉形象。同时,作者还通过“借被子”、“补破洞”、“用新被子葬通讯员”等细节描写,展现了“新媳妇”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品质,引导学生对“新媳妇”产生敬意,使学生认识到“人美在于心灵”,“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又如彭荆风在《驿路梨花》中塑造的也是一系列美好的形象。小说中老于的热情、开朗,哈尼小姑娘的美丽活泼是读者看得到、看得见的气质美、外在美,而不被人见到的解放军、梨花姑娘的美并不逊于他们,原因是他们一心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排忧解难,像梨花一样纯洁美丽的内在精神是共同的。人物美,美在心灵,美在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教师应把这些审美因素挖掘出来,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从而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
4、模糊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传递艺术信息的。由于许多事物的概念是清晰的,然而许多事物明晰中又有模糊的一面,这就决定了文艺作品塑造的形象,传递的感情既有明晰性,又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对于那些表达模糊的形象、感情的作品,人们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捉摸它,去感知它,去丰富和补充它,并在鉴赏过程中产生引人入胜、豁然开朗、心悦诚服的美感,这就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模糊美。这就给读者提供了沟通联想的、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让读者在鉴赏时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填进自己的主观感受,并结合自己 的生活积累去感知这种艺术美,进而激发情感的共鸣。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成为吟诵西湖的绝唱,这除了诗人十分精当、传神描绘了西湖晴日的潋滟湖光和雨中的空濛山色外,还由于诗人运用的比喻十分独特新奇,出神入化,将西湖的美景比拟得既十分真实贴切,使人向往,又那么神奇变幻,令人遐想。这淡妆到什么程度,浓抹到何种地步,怎样“总相宜”,诗中并未说尽,也无法说尽,这“未说尽”,造成了主观和客观之间在心理、空间上的距离,留下了模糊的空间,这“距离”、“空间”所形成的艺术模糊,给读者阅读鉴赏这首诗带来了巨大的魅力。无论是去过西湖,还是未去过西湖的人都会结合自己的心境、感悟、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来逐渐缩短这个“距离”,续补这个“空间”,以至各人对西湖的美感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妙境界。
正如恩格斯所主张的“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愈好。”既然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模糊美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那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把它挖掘出来,积极引导学生鉴赏这种模糊美。通过鉴赏,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很多、很多,远远不止以上所述这些,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为了应试而教育,不能把一篇篇的美文肢解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应潜心地研究、深入挖掘、耐心地引导,学生才会感受到美,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美育作用。
二、创设审美环境,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
语文学科的审美,不仅存在于作品的内容中,且存在于教态教法中,语文课的审美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语文教师对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创造审美的环境和气氛,把学生引入到美的环境中。
1、用好准语言,创造审美情景
准语言是指伴随有声语言进行交际的眼神,身体动作,以及语速、声音等。准语言在人们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它在语文教学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为教师的形象和行为都参与教学艺术的创造,具有审美教育的作用。语文教师如果风度大方,体态语言文明,必然会为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美感。课堂上表情举止应是自然流露,不忸怩作态,也不装腔作势,更不能冷漠刻板。
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服饰上下功夫,如在教学朱自清优美的散文《春》的时候,就可选择淡绿、粉红等充满春的气息的服饰。而在教学比较凝重、严肃的课文时,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类课文时,可故意身着黑色等庄重,严肃的服装,这样会给学生在上课之前就有一种或清新、明快,或悲壮严肃之美。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情、姿势、衣着、举手投足方面的气质、风格等这些具有审美作用的准语言表达,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他们引入到美的情景中去。
2、音乐渲染情景,理解美的实质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增强的作用。只要所选取的音乐与教材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可在让学生读读、背背、感知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其内容提出“你怎样看待愚公”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可取,但他认准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是感人的,也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的。最后可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中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段,当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课堂气氛会达到高潮。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路难,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为讨论做出最好的诠释。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燕子》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美丽的春光、盎然的生机,可选择乐曲《苗家岭的早晨》。在教师朗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去想象、去领悟作者的真切感受。丝竹悠扬,意味无穷,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学生会仿佛进入天空如洗,草色青翠、百花争艳的春天,感受着燕语呢喃、花香浸润。听着清新舒缓、明丽欢快的乐曲学生定会悄然动容,遐思无限。
3朗读再现情景,表达美的感受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潜在的情愫和教师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动人心弦的声音造型,形成绝佳的教学气势。一遍好的朗读所产生的效力要超过平淡的讲解许多。如在教学《赵州桥》时,随着教师激昂的朗读,文中的壮阔画面和雄伟的气势就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某些课文如采用角色朗读,效果会更好。
10.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篇十
摘要: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搞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渗透,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传统语文教学中强调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等都充分论述了思想性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误区
虽然现代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智育、轻德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的考学问题、就业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受当前教育评估方式的影响,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依然将学生的升学率作为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将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最终标准,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一个学生整体素质的根本标准。虽然近几年减负增效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是能够真正结合素质教育的标准进行评估的学校还是非常少,各学校的升学率依然是家长、学生、老师最关注的问题。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始终处在边缘地位。从理论上来讲,语文教育应该是德育教育的发源地,但是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和当前升学、就业形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放弃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和情感培养,机械的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有技术性的分析课文,让语文教学的初衷同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
第二,重灌输、轻审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大都是采用灌输方式,并没有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升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依然关注的是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少关心学生内在的情感。教师也很少关注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之后信念的转变和情感的共鸣。例如语文作业中的读后感本应该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但很多老师却忽视了它存在的意义。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写读后感,但迫于老师的压力,他们从课文中或课外阅读中进行机械摘抄,老师也是机械的批改作业,默认这是完成了作业,完全忽视了读后感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和心灵净化中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第一,认真研读教材,寻找课文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的课程设置,文章形式多样。既有有趣的童话故事也有优美的诗歌,既有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有寓意深刻的寓言。对于德育教育表现明显的篇章,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要深入挖掘课文中深层次的东西,让学生尽情的思考、感受。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不是那么明显的篇章,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像在讲述《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多设置几个提问的环节。在提出黄山有四宝,除奇石外还有什么的时候,接着提问:“同学们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诸如黄山这样著名的风景区么?”通过提问与回答的方式引起学生多掌握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准确把握教材,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文以载道,道在其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思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过
程实际上就是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正确理解教材中蕴含的哲理,是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一文,诗中所描绘的西湖山光与水色没有一处不包含着诗人的主观体验,蕴含着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山水的昂扬激情。在讲授这首诗的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加点播,引领学生反复吟诵、体悟,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学生带入到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让学生在体悟优美风景的同时,感受诗人的心绪,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三,科学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在让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接受到德育教育,但在语文教学中却不能以德育教育为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时要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要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第一场雪》是一篇讲授雪后美景的文章,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忆,回忆雪后的美景,接着组织学生观看大屏幕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雪后下雪时的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然后通过播放《雪绒花》课件让学生边读边想,体会课文中好词好句的妙用,最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在朗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想象能力,得到没的享受。让学生在感受到雪后美景的同时,迸发出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
第四,通过作文教学,触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
作文课既是锻炼学生文字、文笔的过程,又是育人的过程,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容忽视,它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如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乡的风景,在作文课上进行写作。有的学生写《家乡的麦田》,有的写《我家门前的小河》,不仅写出了家乡美,还描绘出了麦田与河流的特点,语句真实、淳朴。学生们通过对家乡事物的观察,必然会触发种种感情,引发对事物进行评价,如此,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小结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标准与原则,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编排体系,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科学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德育感知力,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良好思想品德的熏陶,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参考文献:
11.浅析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教学 德育 渗透
一、渗透学习目的的教育
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应用题教学、几何形体知识中的计算教学、测量与估算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逐步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是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的需要,逐渐领悟到,有了知识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二、渗透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思想教育的基本点,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務。小学生认识事物和道德情感的发展,总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感染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初步树立为把我国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的坚定志向。利用读应用题的方式渗透题中蕴含的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因素,利用类似认识圆周率知识的教学,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还可随时收集补充我国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技发展新成果编成应用题,拓宽和加深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三、渗透热爱党的教育
热爱党的教育是我们学校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学校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学校,是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人才的地方,这些人才必须拥护中国小学数学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教材中的思想性也是以抽象的方式体现在知识与教学之中,不易被教师掌握。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如组织备课、深入听课、个别指导等,帮助老师掌握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应看到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小学数学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它以抽象的、概括的方式,即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总结人类进步的成果,形成理论体系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数学教学这条渠道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中数学课占的时间较多。当教师掌握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与优势后,关键是要很好地挖掘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正像有的老师讲:原来觉得除了计算就是解题,找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实质上教材中处处渗透着思想教育的内容。只是知识的概括程度不同,思想性深度、广度也不一样。可见,通过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有深远意义的工 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它是辩证法的核心。通过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懂得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对立面转化。像数的组成与分解,约数与倍数,乘法与除法,行程问题中的相向运动与背反运动,正比例与反比例,直线与曲线等出现的许多概念、运算知识的教学,都可以适时地把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揭示出来。
四、渗透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
重视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品质的培养与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只有从小培养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才能把个人和集体的利益联系起来,才能把个人的好与坏与祖国前途联系起来,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观念。教学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主要是集体观念,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要有意识地将学生亲自经历的事,结合到教学之中加以启迪和渗透。如结合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让学生计算班组获得全优班、卫生先进班、纪律先进班红旗次数占学期总周数的百分比,然后引导他们怎样做才能保证红旗周围留在班级中,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和对集体的责任感。 作,需要耐心、细心、持之以恒。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初步确定以下几个“育人点”。
五、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教育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学习目的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预习、听讲、复习、验算、审题、作业整洁等等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功能,为学生创设养成良好习惯的情境。如培养作业整洁的好习惯,可提出明确的要求,反复训练,及时指导,直至达到标准,学生形成习惯为止。这样不仅能保证作业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做事认真的好品质。
六、渗透“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教育
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是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逐渐培养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解题方法的确定引导学生体验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确定不同的解题方法。
七、渗透实践观点的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解。通过实践题,应用数学知识,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实践题,认识到数学知识既来源于实践又能广泛地应用于实践。
在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能自觉地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出大量的教育素材,使学生受到形象而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每个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研究课题组:《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现代教学》,2007.04。
[2]罗增儒,李文铭. 《数学教学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2.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十二
一、德育教育的缺乏
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一) 上课时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老套, 学生不是主体
众所周知, 上课时的主体是学生, 现如今课堂中仅仅只是表面上的讲课而已, 教师不负责任, 包办代替, 急功近利。
(二) 课程目标不明确
教师对课程的解读并不深入, 给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够, 并不帮助学生做深入的探讨, 使学生没有更深的感悟。这就让学生对课堂的感受只能是无味、枯燥。
二、造成教育现状的原因
造成教育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 教师一味讲解知识, 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对自己的水平非常自信, 认为自己的讲解可以使一无所知的学生得到所需要的知识, 所以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从而忘记自己教学语文的目的。
(二) 外界环境的影响
落后的教育理念、欠佳的教育手段、陈旧的评价机制、不好的校风班风、不良的家教和社会风气都是造成国家教育现状的重要原因。现如今因为政策原因, 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学生在家里被父母娇生惯养着, 所以缺乏对他人的关爱, 也不懂得感恩和奉献, 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薄弱, 在遇到前所未见的事情时, 在选择接受或是拒绝时往往跟随大众, 随波逐流, 这就是学生自己的自制能力差, 并且缺乏长辈的指导。
三、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关爱的心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教师对学生除了传授知识外, 还应该有关心的爱, 如果教师真的做到了, 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这种爱, 同样也会回报教师, 这样教师在传授知识时, 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理解, 这样就实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同样, 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对其的关爱就代表着对其学业的肯定, 这样, 他们就会有更多的信心去完成学业。对于教师来说, 学生如果积极奋进, 就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也让教师更自信于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和学生间应有更多的信任, 只有师生互相信任, 互相尊重, 才会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也就有了和谐的合作关系。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二) 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1. 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去阅读, 才能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到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才能受到作者的熏陶, 从深处感受到德育的教育。在语文课文的教材中, 在一篇语文课文的教材里, 文章所表达的有热情洋溢的赞美, 也有憎恶, 还有对高尚人格的赞叹, 以及歌颂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 这些文章都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学科有这些有利的条件, 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些优势, 更好地结合文章里的道德因素,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2.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要在课堂的阅读课文阶段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尽量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使其产生共鸣。教师要处理好教材与品德的关系。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教师可以依据汉字的基本结构去教育学生, 找到其和德育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语文课程里, 最主要的还是要使学生加强语文素养, 其过程可伴随着德育的渗透, 全方面地去培育学生。
(三)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结合活动因素
1. 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多多开展各种活动去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其行动。通过这些语文课程训练和活动, 完成学生的学习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积极克服困难的精神。
2. 以身作则
同样, 在语文教学要注意意向性和方向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 培养健康的感情和积极的行为, 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结合起来, 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要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
四、小结
中学对学生一生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 所以在学生形成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事实上, 所有的学科都应和思想品德课整合, 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是道德教育中的体现。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导, 循循善诱地塑造学生的美丽心灵。
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学的主旋律。在最近几年里, 家长和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 但也忽视了他们人格品质的形成, 使学生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甚至有很多的代课教师觉得学生品质的形成是品德教师的事情, 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也就造成了学习好的学生却和同学们相处不到一起的场面。道德的形成不仅是学生自己的感悟, 还有家长和教师的引导。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道德教育已经是现如今教育事业的主体, 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地去引导学生, 通过教学课堂去塑造学生的品质。教师的品质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所以在平时的课堂里, 教师就应该合理地结合所教课程去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启发。敬业, 治学严谨和为人师表体现的是一个教师的专业精神, 对学生的责任感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
关键词:语文,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 伊瑟尔著, 周宁, 金元浦译.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2]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3.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篇十三
1.从课文的时代背景中挖掘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许多学生在读这篇课文时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自愿军是什么。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自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自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的之情了。
2.从课文主题中去挖掘,阐明课题含义
课题,不仅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如教师在讲授《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应该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题目中“飞”、“夺”两个字就能反映出许多问题: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然后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
3.从文章中的人物身上去生发,采取榜样激励法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在引导学生读第三段时,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到困难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就是对祖国由衷的热爱。最后学习完课文,组织学生再一次整体感悟课文,引导学生谈谈从詹天佑身上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便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4.在欣赏课本插图、领悟意图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在教授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课“看图学词学句”中的“星”、“红”、“旗”三个生字和“我爱五星红旗”一句子,可利用插图,并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懂得国旗代表伟大的祖国,全国人民都爱五星红旗,激发了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再如讲授人教版第六册第19课《赵州桥》一文时,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5.从课文重点词句和重点语段中,发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德育渗透不应该是空洞的,而应该以实实在在的内容为基础;德育也不应该是贴标签式的,而应该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从而内化。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要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所以说,借助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有关论文
★ 德育渗透教学反思
★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小学体育德育渗透计划
14.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十四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根据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改往常教科书单一枯燥的形式,犹如一位生动活泼的淘气精灵,跳跃于广大师生面前。书本多以色彩缤纷、内容丰富的情境图形式呈现,这些情境图不仅蕴涵着学科本位的有效数学信息,同时也包含着有深刻意义的德育因素,新教材比较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要重视发挥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努力促进学科知识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寓德育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现行的技校数学新版教材中,拓展阅读介绍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的数学家的故事,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此外,笔者在平时讲授时,结合国情,在生产总值、钢产量、粮食产量的增长等国情资料上寻找接合点,编拟富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解国家经济增长,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二、利用相关的数学问题渗透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
数学应用在生活中经常可见,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应用联系,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思想教育。当前,在青少年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比较淡薄,颂扬公民美德,渗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需提倡发扬。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编拟这方面的应用题,有助于渗透这种传统美德教育。如为鼓励节约用电,某地对用户用电收费标准做如下规定:如果每月每户用电低于100度(含100度),那么每度电价按0.53元/度收费;如果月用电量在100度—400度的部分,电价每度加0.03元;月用电量超过400度的部分,电价每度加0.10元。某户居民在两个月分别用电98度和280度,他这两个月应分别缴纳电费多少元? 在讲解这个例子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计算以上例中的结果,对照不同的收费标准,会采用哪个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省电的那种情况。然后笔者要求学生以后要节约水电,提倡低碳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通过对数学规范解题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认真,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笔者在讲授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函数图像的知识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确定点位置的工具,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就可以将这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确定下来。在上课时把教室当做一个平面坐标系,每个学生给定自己的坐标。笔者指出,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可以认为存在着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像平面内的点一样,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来发展自己。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成为有用的技工类人才而努力学习。
四、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技工学校的数学教材中含有极其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数学教学中可渗透以下观点:(1)运动、发展的观点。在数学中,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而产生、归纳、发展、应用的。(2)对立统一的观点。如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在解某些系数中会有字母的方程组时,可视未知数为已知数、已知数为未知数;这些方法就是对立统一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运用。(3)量变质变的观点。数学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往往也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尽量创造条件,如使用彩色粉笔作图,或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把其间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生动逼真。(4)普遍联系的观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内部的诸因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我们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五、重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德育教育
要求学生做到学习上自我检查,行为上自我修养,活动上自我组织,纪律上自我约束,生活上自我管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任务,使他们能较早地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教学活动是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我们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推荐阅读:
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09-30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06
小学英语德育渗透教案06-13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08-09
小学英语德育渗透教研活动计划专题09-17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06-20
浅谈小学英语高效课堂06-26
浅谈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方法07-02
浅谈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