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1文综高考试题(共9篇)
1.全国卷1文综高考试题 篇一
高考真题全国卷3文综公布,试题难度如何?CN人才网整理了20高考真题全国卷3文综试卷,详情如下:
相关文章推荐:
1.年全国高考文综真题全国卷1
2.2016年北京高考文综试题(图片版)
3.2016年高考全国卷1文综政治试题及答案解析
4.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真题全国卷1(word版)
5.2016年全国高考真题全国卷2文综试题
6.北京高考文综试题答案与解析
7.2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试题
8.高考真题―文综(新课标I卷)
9.全国大纲卷文综试题及答案
10.年重庆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2.全国卷1文综高考试题 篇二
一
2012年全国文综卷的政治总分值是100分,选择题从24题到35题,共48分,大题52分(38题32分,9+10+13, 39题第5问和第6问)。
24小题常规计算,涉及价值量、价值总量、总产量(使用价值数量),比我们平时练的题简单多了。复习中教师需多方搜集涉及各个知识点的新题,教师要将各类计算集中归纳总结练会,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5题涉及税种“营业税改增值税”问题,考查增值税的特点及意义,这既是常规考点又迎合了热点,但题很简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6题考查银行问题,设问新颖:银行为何收取贷款利息,那是因为银行作为融资机构提供一种资本这种生产要素而非其作用,很容易排除A、B、D。(自2011年考过财政作用后,作为备考知识点重点让学生复习了,而且多见于一些模拟题。)27题考查消费者维权的途径和手段,背景材料乃现在人们常消费的计算机,要求同学们平时有顺序地记忆维权手段,只要理解记忆,就很容易选对。材料已经提到与经营者协商这一环节,后面就剩下按情节和顺序依次维权问题。平时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实际讲清维权途径,并要做到“授之以渔”,掌握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生搬硬套。
28题以互联网问题为背景考察哲学联系知识点,有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的识别和正误判断。这也是常规知识点,只是背景材料变了而已。
29题以“人与河流”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为背景考查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实践的特征,只要掌握了实践决定认识中“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不颠倒二者关系,就能迅速找到关键词就做出准确判断。
30题以电梯因清洁工建议安装在楼梯外为背景考查创新,“源泉”和“必然”两个关键词足以让考生警醒。这也是平时我们常强调的。
31、32是以港澳“一国两制”实施后新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政治学国家制度中人大的权力和我国国家结构形式不变和特别行政区的特权,还有哲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2011未涉及,又是时事热点,还带有综合性、知识波及面广特点。)
33题背景材料是某市人大常委会议,涉及考查知识为人大和政府的关系,以及人大的权利的区分(究竟是决定还是任免)。(政治学国家制度范畴。)
34题政治学考查宗教问题,以新疆宗教活动场所数量及教职人员、举办宗教活动数量为背景材料。该背景是政治学常考知识点,以前多以西藏为例,从背景来讲2011年非选择题出现了,不过考查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我们总结过,在三轮复习中都提到了。)做题时只要把握宗教本质变化与否就可排除A、B、C三项,直接选D。
35题以热点中国政府对欧盟、美国、日本进口相纸征收反倾销税为背景考查国际关系的形式及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做题时抓住“当今时代的主题”、“贸易冲突的实质”这些关键词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里就有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融合,经济学背景考查政治学知识点,或者是一种政治思维方式去做正确判断。)
以下为非选择题,38题依然为32分,三个问题,分值分别为9分、10分、13分,分别考查经济学和哲学及政治学知识点。背景为经济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数量的激增及权益的维护,以及企业用工荒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用工荒的原因,回答时要紧密结合材料,从中找出原因,还要结合现实;这类题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从哲学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入手并说明党和政府关注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该题属于简单题,问题很清楚,要求很明确,回答时只需将知识点准确阐述并与材料简单结合即可。这一点与2011年哲学知识点小切口重在知识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011年考查认识论处理社会实践知识,2012年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同板块、不同知识点。这道题看似简单,但是在答题中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要求是很高的,非常能区分不同层次学生,尤其是序号化、要点化、学科术语化或者简洁为知识点的阐述、知识与材料的衔接的这一能力要求体现的非常充分。
形式上有两问:从政治学角度考查一是党和政府为什么关注农民工问题,二是结合国家职能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这是迎合新课标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要求的。(学以致用)
39题为学科间综合,有6个问题,除第5、6小问为政治学科很明显,其余都需政、史、地三科知识和思维的融合才能完整回答。2011年的背景材料是地理和政治综合,2012年的背景材料为历史和政治综合。政治学科除结合历史材料考查主次矛盾原理及应用(分析说明),还考查经济学评析经济模式问题,该题型高考中第一次出现,平时见过但不怎么训练,要求回答其利弊,考查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正是考生缺乏的,再加上考生不会处理材料,即概括、总结及知识与材料的衔接能力不够,所以会拉开考生档次,这是一道好题。
二
整套试卷从难易程度上看:选择题较2011年相对简单,非选择题哲学部分简单明确,而经济学部分依然难度大,不易入手,政治学部分简单直观,整个分值分布也还与教材知识点是相吻合的,如哲学为16+20=36分,经济学16+19=35分,政治学16+13=29分;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政治试题总体结构和去年的大纲卷相比保持基本稳定,政治生活所占分值少于经济和哲学,题型也相对稳定,其中原因依据类5个(25、26、32题,38题第1问和第3问的第一小问)、体现类9个(28、29、30、31、33、34、35题,38题第2问,39题的第5问)、启示措施(手段)类1个(27题)、政策建议类1个(38题第3问)、评析类1个(39题第6问)计算题1个(24题),这就要求平时各类题型都练习到,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再者,背景材料很新颖,又是我们需关注的长效热点,如民生(农民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一国两制、国际关系(贸易冲突)、新疆宗教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高考题无论从选择还是大题都涉及很多知识点,加上哲学背景材料波及面广,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日常生活等,答案语言生活化,难以判断,唯独不变的是哲学知识点。
最后,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归宿,2012年的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多角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想很好地解答38、39题,考生必须调用经济、政治、哲学的相关知识并对问题进行科学的阐释,既需要学生牢固掌握主干知识,又要有学科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好的综合性。因此该试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做到了新旧课标及教材的衔接,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又稳中求新,有利于考查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发挥高校的选拔功能。
所有题都侧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但题型在变,材料在变,不变的是知识点和答题方法、思维模式,因此“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今后教与学时必须侧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和试题,原有的教学方法、思维模式都有待改进,否则将一败涂地,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摘要:2012年是旧课标大纲考试最后一年, 在这新旧交替之际我们有必要总结得失, 展望未来, 以不变应万变, 从而提高新课标全面实施后的教学成绩, 做到因地制宜、有备无患、有的放矢、精益求精。
关键词:2012年全国文综卷,学科思维能力,科学备考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8, (第1版) .
[3]蒋永骏.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3.9.
[4]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4.3.
[5]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2010, (4) .
[6]新课程.山西出版集团, 2011, (3) .
3.全国卷1文综高考试题 篇三
一、重视历史学科素养考查
高考历史命题已从“能力立意”转向“学科素养立意”,我们已说了很多。但问题在于高考历史试题是如何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我们在日常历史学习中应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长期以来,有关指导历史复习或学习的文章多为“高大上”,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操作性与实效性。现以2015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Ⅰ卷历史试题第32题为例,略作分析:
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C)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今年高考结束后,不少历史教师和高三文科学生在议论评价这道试题时说:本题与所学历史教材无关,学生不学历史,只要语文水平好,也能得出正确答案。因为“主要依据道德良知”判案,无需双眼蒙布;要确保“裁量公平”,靠“侧重听取证人证言”显然是不够的;双眼蒙布就能“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眼晴的直接作用,无非是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常言道:“眼见未必为实”,可谓一语中的。答案只能是C项。
实事求是地说,上述分析不无道理。不过,这里我们应注意两点:第一,这一分析,已经包含了良好的综合素养,特别是较好的语文、逻辑与法学素养。别忘了,我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或许,这正是命题者所要追求的结果。第二,本题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关系密切,对引导中学历史教学具有相当价值。如人教版《历史①必修》第28页明确指出:“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岳麓版《历史必修(Ⅰ)》也明确表达:“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与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只是,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多注意向学生传授这些历史结论,而没有用养成用具体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自然获得这些结论而已。换言之,我们在执教“罗马法”时,既没有引导学生追问:“罗马法是如何保障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的?”也没有用具体案例或法律条文、审判案件程序引导学生认知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实际上,因种种因素影响,现行历史教材这类结论性语言很多,但这些结论是怎样来的,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往往关注不够,或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因此,我们在日常历史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我们应极力避免死记硬背历史教科书中的已有结论,应大力加强历史材料题训练,切实树立论从史出的学习理念,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历史主干知识重复考查
高考历史命题着重考查历史主干知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关注命题者重复创新考查历史主干知识的师生并不多。不少师生认为,某一历史主干知识在近几年内一般是不会重复考查的。但综合分析近几年全国文科综合Ⅰ卷历史试题,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以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例,希腊罗马文明史在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所占比重较少,“历史(Ⅰ)”有3个知识点,“历史(Ⅱ)”没有一个知识点,“历史(Ⅲ)”只有1个知识点。若以现行高中历史教材而论,一般分3-4课时编写。然而,近几年全国文科综合Ⅰ卷则年年考查,根本不惧重复。如2010年考查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问题;2011年考查了“苏格拉底之死”与捍卫思想自由原则问题;2012年考查了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问题;2013年考查了古代雅典民主体制存在的问题(局限性);2014年考查了雅典法律与公民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2015年则考查了罗马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若说有什么变化,只是在不断创设新情境考查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与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而已。又如,全国文科综合Ⅰ卷历史试题,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考查了中国古代“宋明理学”问题。因此,我们在日常历史学习或复习过程中,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多深入理解现行历史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并形成相关学科素养,以不变应万变。
三、多角度考查历史认识能力
历史是过去存在和发生过的客观事物,就其本身而言,它具有客观性,并不以今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历史魅力在于它丰富的内涵和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在于时人和后人对它的不同解读,具有立足于现实、了解过去、面向未来的特点。然而,因种种因素制约,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历史的解读是相对单一的,而高考则要求考生具有批判精神,提出不同看法。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在考查能力方面,就明确要求考生能“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也正因为如此,故近几年来全国文科综合Ⅰ卷的历史试题所呈现出来的历史认识,与现行历史教材所呈现出来的历史认识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里,我们仍不妨以希腊罗马文明史考查试题为例,略作简要分析说明。
例1.(2012·全国课标卷·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B)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依据题干所提供的材料,我们可知,本案是依据《十二铜表法》的相关规定所作出的判决,且致使原告的正当利益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说明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这一历史认识或结论,与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十二铜表法》的评价存在明显反差。如人教版《历史①必修》认为:“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岳麓版《历史(Ⅰ)》也明确指出:“《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但本案判决结果则恰恰相反。
例2.(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A)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本题材料强调“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其旨在说明古代雅典在“民主政治”实施过程中,公民要想成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出色的演说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公民大会大多数公民的认可。它并不像岳麓版《历史(Ⅰ)》伯利克里所宣称:“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注意:演说才能不等于才能)。”也不像人教版《历史①必修》中所说:“当时,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我们必须清楚,演说家不等于政治家,会演说的,不一定会治国理政。这就间接揭示了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局限性。
上述两例告诉我们:在日常历史学习,特别是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我们一定注意多做一些引用新材料,新情境与新观点试题,增强自己“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
四、将选修有机渗入必修考查之中
关于历史必修与选修内容在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现行高考大纲并没有明确具体规定。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只规定“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当今,不少师生之所认定高考全国文科综合Ⅰ卷100分中,必修内容占85%,选修内容占15%,其主要依据有二:一是“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如“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二是当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Ⅱ卷将历史试题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其中第45-48题分别考查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四个选修模块的内容,所占分值为15分。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例1.(2014·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遮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B)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审读本题材料,由“10000:100”的比例,我们不难得出“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的结论。但本题实际考查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内容。如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明确指出:“废除八股取士,无疑断送了许多读书人读书仕进的机会,他们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有些人甚至气急败坏地要派人行刺康有为。”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政变”的“历史纵横”说:“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这些,都直接表明了维新变法“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例2.(2015·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0,节选)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本题为材料解析题,试题虽向考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材料,为考生解答本题奠定了基础。但考生若能“结合所学知识”,借助《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关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的述评,更能快速精确分析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即“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因为,人教版《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运动的兴起”一课【历史纵横】就明确指出:“《新学伪经考》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封建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古文经斥为伪经,主张应予抛弃,这就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法制造舆论。《孔子改制考》称儒家尊奉的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六经’均为孔子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行所作,将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第15课“戊戌变法”也明确指出:“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将儒家经典斥为伪经,在知识分子引起了极大震动。有人甚至惊呼:《新学伪经考》使‘五经去其四,而《论语》尤在疑信之间,学者几无可读之书’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他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预言人类社会必经‘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只有实行维新变法,中国才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
4.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带答案 篇四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
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
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独裁的局面
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
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3.17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
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学.科网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34.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业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填入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对不离的国际经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35.1947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现=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17,英国议会首次队行政高管进行质询,1783年,下议院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咨询者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小时间,对于普通质询,被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咨询人必须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向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佛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正度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5.全国卷1文综高考试题 篇五
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Ⅰ卷历史试题“以稳为主”,稳中求新,与时俱进。试卷内容非常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适中,具备较强的区分度和信度。与2017年相比,试卷结构上没有变化,题型相对稳定,没有偏题怪题,稳定中有适度的改革和创新。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接受媒体专访时所说:命题要体现高考的思想性,要体现高考的育人价值,要侧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无疑充分地体现这一宗旨,是一份激扬家国情怀、鲜亮时代底色的好试卷。
第一、激扬家国情怀,弘扬核心价值。试题通过聚焦热点问题,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体现立德树人宗旨。如24题墨子题,表明《墨子》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7题《榜葛剌进麒麟图》来说明明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42题宋至明清注重“惩恶扬善”“道德教化”制定乡约制度来加强对民间基层的管理,突出家国情怀,文化自信。
第二、鲜亮时代底色,凸显四个自信。如第28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到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掌握主动权,快速反应、沉着应对,突出时代特色。第30题展现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与今天中国“大国外交”“全球治理”、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吻合,意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大局观。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第33题,通过对“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强调目的是为了“财产公有”“使人类得到解放”;42题第3问,考到中国现存的基层民主等,突出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价值取向。
第三,突出学科特色。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试题选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紧扣教材知识点,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必备知识的考查。
主干知识:24题《墨子》,25题藩镇割据的影响,26题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7题郑和下西洋,28题甲午战争,29题五四运动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0题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1题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32题古希腊人文精神,33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4题工业革命,35题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还有41题基层管理和民主建设,42题的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等,以及汉武帝改革、华盛顿和罗斯福等政策等。
强调历史叙述和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的史学思维方法考查。如25题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得出“藩镇延续了唐朝统治”的结论。类似试题还有27、28、30题等。
6.新课标全国卷2文综试题答案解析 篇六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参考答案:
(1)原因:河道管理混乱,环境污染严重,政府出资修缮没有效果。
(2)困难:措施过于简单,造成群众生活不便;不能得到官民的支持。
启示:改革过程在除旧的同时,必须提出新的合理的措施来取代;改革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
解析:
(1)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
(2)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
4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世纪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现,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的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网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整体衰落;欧洲各国出现要求欧洲统一的呼声。
(2)原因:凡尔赛体系下英、法、德、意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各国以邻为壑,各自为政,各国间纷纷提高关税,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德、意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积极扩张,挑起世界大战;计划在当时缺乏必要的政治、经济和民众基础。
解析:
(1)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归纳得出。
(2)“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联系教材所学,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9年”指向的欧洲形势来分析说明。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
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莫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答案:
(1)原因:颜回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
7.全国卷1文综高考试题 篇七
1.试题构成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地理试题延续了2010年高考的风格, 难度适当 (0.62。数值越大, 难度越大, 下同) , 梯度和区分度较好, 符合广大考生的认知水平。试题结构如表一所示。
2.试题特点
(1) 看知识板块——重视基础, 突出主干, 全面覆盖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地理试题所考查的内容, 均在《考试大纲》规定范围内, 所考查考点不刁不偏, 基础性强。如第1题地质构造, 第4题省区简称, 第40 (2) 题植被类型, 第41 (1) 题河流流向等, 均是中学地理的常识。其中, 自然地理和中国地理试题所占分值比重高达50%, 可见基础知识在本试卷中的分量非常大。试题除对资源、灾害、农业区位与地域类型、地理信息技术等极少数内容没有涉及外, 其他必修和选修内容均已被覆盖。仅11道单选题和2道综合题, 就产生如此高的覆盖率, 可见命题者的匠心。另外, 试题在全面考查的同时, 更突出了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 (见表一) 。
(2) 看能力要求——考能力, 重规律、原理, 求理解运用
从表一的“‘能力要求’分布”栏中可以看出, 试题对《考试大纲》要求的四大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几乎每道题都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对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综合题中;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试题不多, 但分值很高, 难度也最大。另外, 试题对变化规律和形成原理的考查力度很大。考查地理事物运动或变化过程的试题有:第3题城镇化过程、第6题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变化过程、第7题人口迁移变化过程、第9题土地生产力退化过程等。考查原因、影响因素、判断理由的试题有:第2题由河床淤积向冲刷转化的原因、第5题人均CO2排放量高的主要原因、第11题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第40 (2) 题地中海气候的成因、第40 (4) 题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第41 (1) (2) 题判断的理由等。
(3) 看题型设置——选择题独立设问, 综合题整体渗透
单选题中有5道题是独立成题的, 另6道题则分成3组, 分别根据同一则材料设2个题目, 不过前题答案对后题答案影响不大。41、42两道综合题则是以区域地理为背景, 综合考查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发展探究、选修地理要点等内容, 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综合题所考查的考点如表二所示, 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设问的渗透性、视角的整体性、高度综合等特点。
(4) 看信息呈现——语言简练, 图表简明, 图文并茂
试题中文字材料的字数少, 语言简练;图示有坐标统计图、区域示意图、剖面图、结构图各两幅, 共计8幅, 且图表信息简明, 易于读取。图文信息简洁则阅读量小, 可节约时间。
试题中的材料不是直接取自教材, 如第3、4、5、7、8题选用了较新的数据资料, 统计图表中的轴、线、点等都无法从教材中找到, 但又源于教材, 如第1题的图就与教材中的图很相似, 第10、11题的图很容易让考生想起教材中出现的钢铁、棉纺织生产链。试题利用新情境、新材料设问, 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中学地理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样有利于控制试题难度。
(5) 看答题和评分——弱化计算, 压缩书写量, 严扣要点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地理试题中的地理计算继续呈弱化趋势, 没有精算, 只有估算。如第3、4、7、40 (1) (3) 题, 它们强调的是对量变及其变化过程, 以及对规律的理解和推理, 而不是数学计算能力的强弱。即“计算”考得少, “思考”考得多;“结论”考得少, “过程”考得多;特殊解题技巧考得少, 大众性思维考得多。这是新高考的又一个特点。另外, 综合题答案的总字数很少, 只有192个字。从评分操作看, 改卷老师对答案要点扣得较严。如第40题, 第 (1) 小题要求回答首都, 答成图中的国家名肯定不给分。第 (2) 小题要求答出植被, 若答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则无分。第 (4) (5) 两小题分别为6分、8分, 答案分别给出4点、5点, 考生只需答对3点、4点即可得满分。在评分时, 所给答案的前2点、3点为必答, 紧扣标准答案, 其他再多的合理答案也只能得另外的2分。
二、备考策略
1.重基础, 抓主干
所谓基础, 从微观上看, 即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核心地图及插图、重要空间等;从宏观上看, 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是必修三和选修的基础。高考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覆盖率高, 基础复习不能缺漏。应该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不做难题怪题, 不钻牛角尖, 抓住主干 (各章节中最主要的核心内容) 。
2.重原理, 抓过程
高考不是考对教材的记忆, 而是考四大能力。考生在复习中要高度重视对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和形成过程的理解。如懂得等值线的形成原理, 划分时区, 区分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分析工、农、商业以及交通等的区位, 寻找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明白区域生态建设、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区间协调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考生在复习中要踏实学习, 真正理解并且还可说、画、演示出各种演变过程。如地球运动及其意义, 大气环流, 气候成因, 洋流运动, 地壳物质循环, 内、外力作用过程, 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和减灾措施等。
3.重图表, 抓读取
图表是高考试题的重要表现形式, 其作用是承载有用信息、设置问题情境、表现区域特征等。 重视并善解图表是备考的重要举措。
考生在学习和备考中, 一是学活教材原图。如能懂图、说图、原绘、加绘 (如在中图版地理教材的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图中加绘自然增长率、总人口变化曲线) 、改绘 (变换坐标、改变数据、增减要素) 、简绘、自绘 (根据教材中的文字绘成简图) 等。二是总结各类图表。如区域地图、示意图、剖面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等。三是运用各种图表。即读图例、注记, 看坐标、表头, 析箭头、数据, 观分布、变化。四是调用知识思考并解答试题。
4.重案例, 抓整合
用案例来设置情境和问题, 是高考试题的突出特色。考生在复习中要重案例, 抓整合。一是析透教材案例。对“阅读”“活动”“探索”“问题研究”“案例”等主动展开讨论、辨析、质疑, 从中学会分析方法, 提取内在规律, 实现能力迁移。二是整合区域案例。考生在备考复习后期, 要多以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区域为背景, 整合区域内的各类地理要素、特征、问题, 并探究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如黄土高原, 可整合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特征, 工农业类型及其分布等经济特征, 以及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治理, 煤炭开采、利用及产业转型, 人口分布、迁移等。
5.重表达, 抓“问点”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地理试题总体难度不大 (0.62) , 选择题难度更小, 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主要在于综合题, 尤其是简答题。审准题意, 抓准“问点”, 读准信息, 精准表达, 是得高分的关键。“问点”就是题目要求考生回答的直接问题或核心观点。如第40 (2) (3) 题最后一空的“问点”分别是植被类型、污染大小比较, 而不是具体植物、具体污染分析。第40 (5) 题的“问点”是区域均衡发展。
综合题主要有两类题型:填空、简答。对于填空题的把握:一是答案多为词、词组或短语。二是填入答案后再读题, 应该是通顺的, 无语法和逻辑错误。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地理简答题, 主要考原因和措施两类问题。做简答题时:一是写出序号, 分清层次。如第41 (3) 题, 答成“土地退化、土地沙漠化”有分, 而答成“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不给分。后者层次不清。二是主要答案放在前面, 尽量多答要点。三是突出核心词。如第41 (1) (4) 答案中的 “没有流入海洋”“节水”“调整农业结构”。四是运用地理术语, 避免口语和空话。如第41 (4) 题答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给分, 因太空泛, 不具体。五是对成因和规律的分析要按前因后果的顺序作答。
8.全国卷1文综高考试题 篇八
今年是四川省和重庆市进入新课程高考的第二年,两地的高考试题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试卷结构、试题设计和去年保持相对稳定,同时都有针对性地对试题的难度、考试的内容做出相应调整,使试题的选拔性、导向性更加突出。
一、考试内容比较
虽然新课程高考命题的立足点都不再是知识点,但地理知识是地理能力的载体,分析两套试题的考试内容仍然可以发现试题都特别重视考查地理基础和主干知识(见表1),尤其集中在大气、洋流、城市、农业和工业区位因素、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了解高频考点对于地理教学重点的把握、有效备考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试题主要特点
1.联系社会生活,体现学科价值
两套试卷都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征,对中学地理教学思想观念的改变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四川卷选取“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发射”为材料,重庆卷考查GIS的功能和应用,反映我国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其应用,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关注科技和信息技术;四川卷考查南海风能资源,重庆卷考查乌克兰地区,从地理角度反映热点地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地理视角分析热点问题;四川卷选取川中丘陵地区(南充附近)地形、气候资料,重庆卷选取三峡库区降水量和滑坡频率的资料,试题设计贴近生活实际,乡土特色明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四川卷涉及高速铁路的市场占有率,重庆卷涉及重庆的“城市个头”,反映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经济建设;重庆卷的8~9题提供野外考察的情景,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这是重庆卷的一个亮点,也是近年来重庆卷突出的特色之一,重视地理学科研究方法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实验、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2.试卷结构趋同,难度有所降低
为了适当降低试卷难度,四川省自2013年开始将选择题从11道题调整为12道题,分值从44分调整为48分。重庆市今年也作出相同调整;两套文综地理卷的非选择题均为两道大题,7道小题,52分。
从试卷难度构成看,都以中低难度为主,整体难度都比去年有所下降,易、中、难的比例基本都为3∶5∶2左右,难度系数基本控制在0.5左右。四川卷今年明显降低二卷难度,难度系数从去年的0.17变为0.24,全卷难度系数为0.52,有利于考试成绩的分散分布,保证了较大的标准差,提高区分度。四川卷的难度梯度比较明显,选择题前易后难,一组题中也是前一道易后一道难;非选择题第1题非常容易,后几道题相对较难。重庆卷也有类似前易后难的难度梯度,但梯度不如四川卷突出,如8~10题、14题的3道小题没有明显梯度,甚至梯度倒置。另外,通过阅卷标准的制定,调整了试题的难度系数,如四川卷14(3)题渔产品加工业的区位优势,其阅卷标准比去年服装生产中心的区位因素适当宽松些,提高了难度系数。而重庆阅卷则通过答错(前后矛盾)倒扣分数、抵消分数的标准,降低难度系数。
从考试内容结构看,四川卷测试内容覆盖面广,今年也相对比较稳定。重庆卷由于去年非选择题考查的区域和内容相对集中于中国地理和水文,受到一些质疑,今年也作出了调整,仍然为中国和世界的区域各占一道大题,内容涉及更加广泛。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地球运动的内容地位明显降低,四川卷由过去的2道选择题8分变为近两年的1道选择题4分,难度大大下降。重庆卷则连续3年没有出现地球运动的考题。今后两个地区试卷地球运动考查的方向基本一致,不一定每年考,分值和难度也比过去降低,但地球运动仍然是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选修部分内容均没有单独考查,而是融入全卷,所考内容也是必修涉及到的内容,如四川卷涉及的气象灾害和重庆卷的地质灾害。
3.能力立意为主,突出过程方法
四川和重庆的地理试题均遵循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原则,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解读图像信息的能力考查独占鳌头。在文字、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各种信息中,两套试卷均以考查获取图像信息为主。四川卷主要是数据统计图表和地理事物的分布图(见表2),更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对地理事物的反映较宏观。重庆卷的图示类型更加丰富,除四川卷的类型外还有景观图、视窗浏览图(见表3),对地理事物的反映较微观。
(2)学科思维特点突出,思维考查各有侧重。利用已有知识或新学知识,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是常见的能力考查方式。四川卷和重庆卷在考查调用知识、技能的思维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四川卷注重比较、归纳(见表4),重庆卷注重分析、推理(见表5);四川卷更重“地”,重庆卷更重“理”。
(3)以“区域”或“问题”为中心设计试题,考查地理学科素养。以“区域”为中心设计试题,如四川卷13题,选取川中丘陵地区。从能力结构来看,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具有较好的问题梯度、思维梯度、试题难度、试题区分度,设计科学合理,能力要求层次分明。
第(1)题能力层次要求较低,是对等高线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题考查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这是四川卷几乎每年都要考查的内容,常考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的描述;第(3)、(4)题命题立意较高,考查人地关系,体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反作用于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科思维,体现学科价值。另一方面能力要求也明显提高。第(3)题需要分析表1材料,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分析对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反映出四川省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命题重要方向,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材料分析问题,注重学习过程,避免死记硬背。第(4)题,是否赞成在图幅所示东北部修建水库,依据图表信息说明理由。这是四川卷首次出现的开放性试题,是今年四川卷的最大亮点,目的是测试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试题,其思路类似于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研究问题。如重庆卷14题,选取“咖啡”这一主题,通过文字材料介绍咖啡原料实行全球化采购,以及咖啡产地必须满足的自然条件,同时提供1幅城市用地示意图和1幅云南某区域示意图,创设问题情境。然后从3个不同角度综合考查能力。endprint
今年是四川省和重庆市进入新课程高考的第二年,两地的高考试题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试卷结构、试题设计和去年保持相对稳定,同时都有针对性地对试题的难度、考试的内容做出相应调整,使试题的选拔性、导向性更加突出。
一、考试内容比较
虽然新课程高考命题的立足点都不再是知识点,但地理知识是地理能力的载体,分析两套试题的考试内容仍然可以发现试题都特别重视考查地理基础和主干知识(见表1),尤其集中在大气、洋流、城市、农业和工业区位因素、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了解高频考点对于地理教学重点的把握、有效备考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试题主要特点
1.联系社会生活,体现学科价值
两套试卷都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征,对中学地理教学思想观念的改变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四川卷选取“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发射”为材料,重庆卷考查GIS的功能和应用,反映我国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其应用,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关注科技和信息技术;四川卷考查南海风能资源,重庆卷考查乌克兰地区,从地理角度反映热点地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地理视角分析热点问题;四川卷选取川中丘陵地区(南充附近)地形、气候资料,重庆卷选取三峡库区降水量和滑坡频率的资料,试题设计贴近生活实际,乡土特色明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四川卷涉及高速铁路的市场占有率,重庆卷涉及重庆的“城市个头”,反映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经济建设;重庆卷的8~9题提供野外考察的情景,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这是重庆卷的一个亮点,也是近年来重庆卷突出的特色之一,重视地理学科研究方法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实验、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2.试卷结构趋同,难度有所降低
为了适当降低试卷难度,四川省自2013年开始将选择题从11道题调整为12道题,分值从44分调整为48分。重庆市今年也作出相同调整;两套文综地理卷的非选择题均为两道大题,7道小题,52分。
从试卷难度构成看,都以中低难度为主,整体难度都比去年有所下降,易、中、难的比例基本都为3∶5∶2左右,难度系数基本控制在0.5左右。四川卷今年明显降低二卷难度,难度系数从去年的0.17变为0.24,全卷难度系数为0.52,有利于考试成绩的分散分布,保证了较大的标准差,提高区分度。四川卷的难度梯度比较明显,选择题前易后难,一组题中也是前一道易后一道难;非选择题第1题非常容易,后几道题相对较难。重庆卷也有类似前易后难的难度梯度,但梯度不如四川卷突出,如8~10题、14题的3道小题没有明显梯度,甚至梯度倒置。另外,通过阅卷标准的制定,调整了试题的难度系数,如四川卷14(3)题渔产品加工业的区位优势,其阅卷标准比去年服装生产中心的区位因素适当宽松些,提高了难度系数。而重庆阅卷则通过答错(前后矛盾)倒扣分数、抵消分数的标准,降低难度系数。
从考试内容结构看,四川卷测试内容覆盖面广,今年也相对比较稳定。重庆卷由于去年非选择题考查的区域和内容相对集中于中国地理和水文,受到一些质疑,今年也作出了调整,仍然为中国和世界的区域各占一道大题,内容涉及更加广泛。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地球运动的内容地位明显降低,四川卷由过去的2道选择题8分变为近两年的1道选择题4分,难度大大下降。重庆卷则连续3年没有出现地球运动的考题。今后两个地区试卷地球运动考查的方向基本一致,不一定每年考,分值和难度也比过去降低,但地球运动仍然是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选修部分内容均没有单独考查,而是融入全卷,所考内容也是必修涉及到的内容,如四川卷涉及的气象灾害和重庆卷的地质灾害。
3.能力立意为主,突出过程方法
四川和重庆的地理试题均遵循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原则,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解读图像信息的能力考查独占鳌头。在文字、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各种信息中,两套试卷均以考查获取图像信息为主。四川卷主要是数据统计图表和地理事物的分布图(见表2),更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对地理事物的反映较宏观。重庆卷的图示类型更加丰富,除四川卷的类型外还有景观图、视窗浏览图(见表3),对地理事物的反映较微观。
(2)学科思维特点突出,思维考查各有侧重。利用已有知识或新学知识,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是常见的能力考查方式。四川卷和重庆卷在考查调用知识、技能的思维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四川卷注重比较、归纳(见表4),重庆卷注重分析、推理(见表5);四川卷更重“地”,重庆卷更重“理”。
(3)以“区域”或“问题”为中心设计试题,考查地理学科素养。以“区域”为中心设计试题,如四川卷13题,选取川中丘陵地区。从能力结构来看,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具有较好的问题梯度、思维梯度、试题难度、试题区分度,设计科学合理,能力要求层次分明。
第(1)题能力层次要求较低,是对等高线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题考查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这是四川卷几乎每年都要考查的内容,常考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的描述;第(3)、(4)题命题立意较高,考查人地关系,体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反作用于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科思维,体现学科价值。另一方面能力要求也明显提高。第(3)题需要分析表1材料,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分析对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反映出四川省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命题重要方向,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材料分析问题,注重学习过程,避免死记硬背。第(4)题,是否赞成在图幅所示东北部修建水库,依据图表信息说明理由。这是四川卷首次出现的开放性试题,是今年四川卷的最大亮点,目的是测试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试题,其思路类似于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研究问题。如重庆卷14题,选取“咖啡”这一主题,通过文字材料介绍咖啡原料实行全球化采购,以及咖啡产地必须满足的自然条件,同时提供1幅城市用地示意图和1幅云南某区域示意图,创设问题情境。然后从3个不同角度综合考查能力。endprint
今年是四川省和重庆市进入新课程高考的第二年,两地的高考试题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试卷结构、试题设计和去年保持相对稳定,同时都有针对性地对试题的难度、考试的内容做出相应调整,使试题的选拔性、导向性更加突出。
一、考试内容比较
虽然新课程高考命题的立足点都不再是知识点,但地理知识是地理能力的载体,分析两套试题的考试内容仍然可以发现试题都特别重视考查地理基础和主干知识(见表1),尤其集中在大气、洋流、城市、农业和工业区位因素、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了解高频考点对于地理教学重点的把握、有效备考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试题主要特点
1.联系社会生活,体现学科价值
两套试卷都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征,对中学地理教学思想观念的改变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四川卷选取“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发射”为材料,重庆卷考查GIS的功能和应用,反映我国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其应用,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关注科技和信息技术;四川卷考查南海风能资源,重庆卷考查乌克兰地区,从地理角度反映热点地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地理视角分析热点问题;四川卷选取川中丘陵地区(南充附近)地形、气候资料,重庆卷选取三峡库区降水量和滑坡频率的资料,试题设计贴近生活实际,乡土特色明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四川卷涉及高速铁路的市场占有率,重庆卷涉及重庆的“城市个头”,反映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经济建设;重庆卷的8~9题提供野外考察的情景,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这是重庆卷的一个亮点,也是近年来重庆卷突出的特色之一,重视地理学科研究方法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实验、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2.试卷结构趋同,难度有所降低
为了适当降低试卷难度,四川省自2013年开始将选择题从11道题调整为12道题,分值从44分调整为48分。重庆市今年也作出相同调整;两套文综地理卷的非选择题均为两道大题,7道小题,52分。
从试卷难度构成看,都以中低难度为主,整体难度都比去年有所下降,易、中、难的比例基本都为3∶5∶2左右,难度系数基本控制在0.5左右。四川卷今年明显降低二卷难度,难度系数从去年的0.17变为0.24,全卷难度系数为0.52,有利于考试成绩的分散分布,保证了较大的标准差,提高区分度。四川卷的难度梯度比较明显,选择题前易后难,一组题中也是前一道易后一道难;非选择题第1题非常容易,后几道题相对较难。重庆卷也有类似前易后难的难度梯度,但梯度不如四川卷突出,如8~10题、14题的3道小题没有明显梯度,甚至梯度倒置。另外,通过阅卷标准的制定,调整了试题的难度系数,如四川卷14(3)题渔产品加工业的区位优势,其阅卷标准比去年服装生产中心的区位因素适当宽松些,提高了难度系数。而重庆阅卷则通过答错(前后矛盾)倒扣分数、抵消分数的标准,降低难度系数。
从考试内容结构看,四川卷测试内容覆盖面广,今年也相对比较稳定。重庆卷由于去年非选择题考查的区域和内容相对集中于中国地理和水文,受到一些质疑,今年也作出了调整,仍然为中国和世界的区域各占一道大题,内容涉及更加广泛。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地球运动的内容地位明显降低,四川卷由过去的2道选择题8分变为近两年的1道选择题4分,难度大大下降。重庆卷则连续3年没有出现地球运动的考题。今后两个地区试卷地球运动考查的方向基本一致,不一定每年考,分值和难度也比过去降低,但地球运动仍然是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选修部分内容均没有单独考查,而是融入全卷,所考内容也是必修涉及到的内容,如四川卷涉及的气象灾害和重庆卷的地质灾害。
3.能力立意为主,突出过程方法
四川和重庆的地理试题均遵循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原则,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解读图像信息的能力考查独占鳌头。在文字、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各种信息中,两套试卷均以考查获取图像信息为主。四川卷主要是数据统计图表和地理事物的分布图(见表2),更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对地理事物的反映较宏观。重庆卷的图示类型更加丰富,除四川卷的类型外还有景观图、视窗浏览图(见表3),对地理事物的反映较微观。
(2)学科思维特点突出,思维考查各有侧重。利用已有知识或新学知识,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是常见的能力考查方式。四川卷和重庆卷在考查调用知识、技能的思维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四川卷注重比较、归纳(见表4),重庆卷注重分析、推理(见表5);四川卷更重“地”,重庆卷更重“理”。
(3)以“区域”或“问题”为中心设计试题,考查地理学科素养。以“区域”为中心设计试题,如四川卷13题,选取川中丘陵地区。从能力结构来看,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具有较好的问题梯度、思维梯度、试题难度、试题区分度,设计科学合理,能力要求层次分明。
第(1)题能力层次要求较低,是对等高线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题考查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这是四川卷几乎每年都要考查的内容,常考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的描述;第(3)、(4)题命题立意较高,考查人地关系,体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反作用于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科思维,体现学科价值。另一方面能力要求也明显提高。第(3)题需要分析表1材料,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分析对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反映出四川省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命题重要方向,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材料分析问题,注重学习过程,避免死记硬背。第(4)题,是否赞成在图幅所示东北部修建水库,依据图表信息说明理由。这是四川卷首次出现的开放性试题,是今年四川卷的最大亮点,目的是测试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9.全国卷1文综高考试题 篇九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10分)(3)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4分)【答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想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律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3)在保持原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2015年全国卷二
39.(2 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阻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上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10 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0 分)(3)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6分)【答案】
(1)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其次,意识活动有能动创造性。再次,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在抗战精神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战胜了日本侵略者。(2)抗战精神属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伟大的抗战精神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正是因为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赢得了抗战的胜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族精神的表现。
(3)日本侵华的历史是不容置疑的,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如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被日本侵略者杀害,采取的三光政策。日本的侵华历史是不容置疑的,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抗战,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的开辟,四万万人民群众的参与抗战都说明了这一点。我国还于2014年10月,先后设立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
2016年全国卷一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栋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更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郑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12分)(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3)班级召开“我为英雄点个赞”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4分)【答案】(1)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受错误价值观驱动,否认英雄的言论歪曲了历史,遮蔽了真相,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只有尊重历史,坚持真理,树立和弘扬正确价值观,才能抵制否认英雄的谣言,消除其影响。
(2)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阳光美文网(3)树立崇高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勤奋学习,掌握为国家。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本领;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2016年全国卷二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所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 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 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
(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
(3)借鉴十八洞村经验,就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4分)【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八洞村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结合当地实际,精神脱贫先行,精准识别贫穷人口、精准选择和建设支柱产业,取得显著扶贫成效;创造性地探索出精准抚平宝贵经验,验证了精准扶贫思想的正确性,为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提供重要借鉴。(本小题共12分)
(2)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本小题共10分)
(3)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产业。(本小题共4分)
2016年全国卷三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学科&网
(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2)结合文化生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10分)
(3)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4分)【答案】
(1)答: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4分)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 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3分)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学优高考网现代科技相结合。(3分)将研究成果应用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2分)
(2)答: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3分)学优高考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3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以我为主,在国际交流中借鉴吸收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每条2分,答出任意两条给满分4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17年全国卷一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
(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答案】
(1)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3)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
2017年全国卷二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奋战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取得了世界一流成果,被称为创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潘建伟率领科研团队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从跟随者变成世界的领跑者;王晓东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新大门;赖远明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破解青藏铁路修建中冻土如何“保冷”这一被称为“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鲁先平历经14年创新创业成功研制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癌的原创化学药“西达本胺”,在这一领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和部分领跑......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鲁先平将原创新药的研发形容为“走钢丝”。潘建伟说:“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惧怕失败”。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事挑剔,追求完美的赖远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概括他的创新经验。
(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原因。(12分)
(2)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10分)
(3)班级举行主题班会探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关系,请围绕主体提出两个观点。(4分)【答案】
(1)辩证法对现存在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奋力创新的勇气;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毅力;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
(2)文化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弘扬创新精神,有利于树立和贯彻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增强创新自信,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发展。
(3)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精神要求在批判旧事物、旧观念 的同时,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017年全国卷三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一夜总里程答案点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推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七年内将有超过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14分)
(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10分)【答案】
(1)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对外经贸政策环境,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全国卷1文综高考试题】推荐阅读:
高考全国卷适应性文综政治01-03
高考作文题全国1卷01-03
全国卷文综试题(带答案)11-20
全国高考宁夏区试题答案(文综)08-06
高考语文全国卷08-18
高考全国卷作文10-03
高考全国卷3范文06-28
高考全国卷2历史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