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学生

2024-08-18

瑶族学生(精选15篇)

1.瑶族学生 篇一

感悟江华瑶族变化,坚定三个自信

江华是一块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的宝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迄今已历两千多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于此的瑶族先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开发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瑶族文明。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与钟灵毓秀的奇山秀水交相辉映,瑶山英才辈出。唐广明元年,农民领袖蔡结,扎寨深山,同唐王朝抗争达19年之久。清朝时期,瑶民领袖赵金龙率部起义,震撼朝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英才俊杰,如中共早期党员、中共三大代表、曾任满洲省委书记、中央文库主要负责人的陈为人烈士,中共早期党员、省港大罢工发起人之一的李启汉烈士,曾任湘南特委书记、湖南省委组织部长的王涛烈士,以及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顾委常委的江华同志。

江华是一座物产富饶、琳琅满目的宝藏。丰富的森林资源、充沛的水能资源、富庶的农产资源、量大品高的矿产资源、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积聚了瑶山雄厚的发展底蕴。这里林海茫茫,林产丰茂。2630平方公里林地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64%,活立木蓄积量达681万立方米。14万立方米商品材、80万根竹材、名贵的厚朴、杜仲药材,每年沿着美丽的潇水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外,抢占一方市场。这里银川盈帘,在千山万壑间徘徊萦绕,蓄积了37.87万千瓦的可开发量。高山蕴好水,好水养良田,良田产奇珍。敢与美国加州烟媲美的“涛白优烟”,堪称世界一绝的珍珠椒,饮之令人神清气爽的大叶苦茶,风味不让桂林腐乳的瑶家腐乳,满口余香、回味无穷的瑶家腊味,名闻遐迩,盛誉不竭。这里地下藏珍,富聚百宝。32种现已探明的矿产如星罗棋布,缀满了瑶山的每一个角落。锡和稀土品位高,储量大,稀土储量较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稍逊一筹,质量冠全国同类产品之首。

这里人文荟萃,古迹甚多。有新石器、商周、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有秦始皇开疆之时的屯兵遗址,有世界瑶族的朝圣之地盘王殿,有历代文人墨客元结、柳宗元、徐霞客等游览题咏过的“江华八景”,有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有天然狩猎场,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这里群峰竞秀,生态优良。662座千米以上的高峰巍然耸立,5万亩原始次森林莽莽苍苍,38种国家保护植物根深叶茂,20余种珍稀动物怡然自得,充满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和谐,展现了一幅“山水生态一体,人文自然相融”的旅游画卷,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这里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肥水美,风光绮丽,是旅游、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

江华是一片前景广阔、贤才驰骋的“疆场”。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大发展的先机,唤醒了大瑶山的沉静。江华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在不断地探索中确立了“做山水文章,兴特色产业,下效益功夫,求重点突破”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发扬“只争朝夕,万众一心,实干拼搏,开拓进取”的“江华

精神”,劈山开路,扬帆出征,古老的瑶山发生了震古烁今的巨变,呈现出一派

千帆竞发、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农村畜禽成群,瓜果飘香,蔬菜、烤烟、生猪、松脂、山苍籽、药材等外向型商品生产基地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农副产品加

工业如火如荼,前景灿烂,风味独特的瑶家腐乳、瑶家腊味,唯我独尊的绿色无

公害食品珍珠椒、香菇、山珍野菜,倍受消费者青睐,令瑶山名闻天下。利用资

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卷烟、建材、竹木制品、林化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开

采,不仅是地方财政的强劲支撑,而且有力地推动着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的进程。

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商贸流通车水马龙,码市、大圩、白芒营、涛圩等边

贸市场红红火火,商贾云集;县城建设一日千变,新颜纷呈,现已跻身省级文明

县城行列。水电开发势头强劲,新增装机容量4万千瓦,一头挑起了振兴民族经

济的大梁。县乡村道四通八达,千里瑶山村村通电,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和移动

通讯全面开通,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农村供水和环境卫生条件大为改善,为栖凰

引凤培育了一片片苍劲茂密的树林。科教文卫事业蒸蒸日上,民族教育跨入全省、全国先进县行列,医疗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谱写了“两个文明”齐飞的崭新篇章。

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

所要走的道路,进一步的表述是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但将六十多年的历史

统称为辉煌六十年,意味着不彻底否定前三十年的老路,但却将世界大部份国家

实行的道路斥之为邪路。不彻底否定已经被历史证明的此路不通的老路,却彻底

否定了被很多国家证明了行之有效的道路,却要带领亿万国民去走没有前人走过的在老路旁边的独木桥上,这样的自信让人心惊。

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论自信

重复了几十年的官话和套话是否能称之为理论体系,既没有实践的证明,也没有

逻辑的推导,表面上是科学的理论,却不使用科学的方法,而当成宗教来崇拜。

尽管有大笔的经费,但即使是在各级党校,也少有学者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唯有

用权力来进行支撑,这样的理论自信何来。

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制度自信

制度是约定的规章,是以宪法和其它各法律为基础的,但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

并未被完全尊重和保护,而宪法定义的党的地位却被过度使用,导致最高权力机

关的人大只徒有形式,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早已被

颠覆,却依然出现在宪法的最重要的第一条。连维护自身的宪法都不被尊重,如

何能自信。

强调三个自信,实际上体现了本质上的不自信,如果足够自信,就不会出现

七不讲,就不会不允许争论,就不会不遗余力的维稳。而试图将不自信转化为自

信的源泉却是武力。想当年,张之洞临死前向摄政王载沣表达了自己的不自信,但载沣却很自信地说:“不怕,有兵在”。但愿历史不会重演,但愿强调三个自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而不是强词夺理。毕竟中国特色也可以有多种

解读。胡赵的道路也未被彻底否定,希望本届班子能拿出真正的智慧出来,重建

真正的自信。,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

扭住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坚定三个

自信,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持续、健康的发展势

头,各项社会事业才会更加繁荣稳定,人民生活会进一步改善。

姓名:李玲

学号:1240904067

班级:12食安班

2.瑶族学生 篇二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源于1985—2010年6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项目广西7~18岁汉、壮、瑶族学生的相关数据,观察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和胸围(1991年因全国瑶族样本另择他处,故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的监测属性,决定了本文所用资料的性质为横断面调查研究资料,历次调研结果可视作不同年代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

1.2 方法

历次调研均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南宁、柳州、梧州、玉林为汉族样本调研点,百色为壮族样本调研点,河池为瑶族样本调研点;先确定好调研点校,再以年级分层,以教学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构成调研样本。历次调研点学校相对稳定。

1.3 质量控制

历次调研严格按照“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手册”的要求执行,使用同型号测量仪,规范测量身高、体重、胸围。所有现场工作人员均接受过统一的培训,质量控制合格。

1.4 统计分析

所用数据为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组进行初步运算处理的统计结果,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进行再次运算和作图。数据的分析由SPSS 13.0和Excel完成。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25

a间的增幅变化 25 a来,汉、壮、瑶族男女学生各项指标的平均增幅均以汉族最大。身高:汉、壮、瑶族男生依次为7.41,4.34,4.06 cm,增幅最大的年龄组分别为12,13和15岁;女生依次为5.87,3.45,3.19 cm,最大增幅均出现在10岁组。体重:汉、壮、瑶族男生依次为7.47,4.11,4.23 kg,增幅最大的年龄组分别为12,13和15岁;女生依次为4.94,2.52,2.67 kg,最大增幅年龄组分别为11,11和10岁。胸围:汉、壮、瑶族男生依次为3.04,-0.24,-0.07 cm,增幅最大的年龄组分别为12,10和8岁;女生依次为2.42,1.32,-0.41 cm,最大增幅年龄组分别为11,11和15岁。见表1。

2.2 历年身高增幅最大的年龄及成年性差

只有汉族女生表现出身高突增高峰年龄(PHA)不断提前的趋势(从1985年的14岁提前到2010年的10岁),其余各民族均相对稳定。汉族男生一直保持在14岁,壮族、瑶族男生则波动在13~15岁之间;壮族女生保持在11~12岁间,瑶族女生为11~14岁。成年性差以18岁男生、17岁女生身高为代表,是与成年时男女身高的差值。历次监测中汉、壮族的性差变化不大,瑶族的增值最大。见表2。

2.3 形态发育长期趋势的轨迹变化

以18岁组男生、17岁组女生为例,绘制25 a来各指标的变化曲线图,结果显示,汉、壮族学生的身高、体重基本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上升,瑶族则有较大波动。见图1~2。汉族男、女生胸围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壮族男生在2005年骤降,2010年未见大幅增长,壮族女生在1995年出现大幅增长,但在2000年开始逐渐下降;瑶族男生在2000,2005年下降,2010年出现反弹,瑶族女生一直呈下降趋势,2010年有小幅回升。见图3。

3 讨论

广西汉、壮、瑶族学生形态发育各项指标总体向良好方向发展,汉族优于壮、瑶族。壮、瑶族学生主要形态指标增长不均衡,胸围迟缓于身高和体重的增长,说明学生体型趋向细长、瘦弱,与甘肃省汉族、吉林朝鲜族、大理白族、宁夏回族学生相似[4,5,6,7]。有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功能和素质指标全面下降[8,9],广西学生也不例外[10,11]。功能素质指标的下降可能会影响胸围的增长。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营养状况的改善,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身高、体重开始出现大幅增长,但随之出现的学生的体力活动减少、参加体育锻炼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应予以重视。

广西汉、壮、瑶族学生的最大增幅年龄相对稳定,与生长突增期不断提前的现象不尽相同。少数民族特别是瑶族学生,最大增幅年龄波动较大。可能由于体质调研属于横断面调查,历次调研的样本构成不完全相同。广西历次调研结果均显示,壮、瑶族学生形态发育不如汉族,与延边朝鲜族、海南黎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相似[12,13]。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人口越少的少数民族所在地越闭塞落后。学生体质调研抽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汉族最好,壮族次之,瑶族最差。但在体质调研监测的前15 a(1985—2000年),身高、体重的增幅无论男女,都是瑶族最大,汉族次之,壮族最小[2]。儿童生长发育受遗传和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瑶族学生形态发育的特点可以解释为前15 a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生长发育潜能受环境制约的因素减少,遗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形态指标出现大幅度增长;之后瑶族学生未能保持这一增长势头,是否由于环境干预潜能已经使用完毕,自身的遗传因素决定不能进一步快速增长,尚难下定论。提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可能受到较为复杂的因素影响,应进一步探讨导致各民族学生形态发育水平和增长速度差异的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儿童生长发育呈现长期加速的趋势,西方国家的儿童生长长期加速持续了近百年后停止增长,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儿童的生长发育开始进入加速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广西学生的形态发育也出现了增长的趋势。研究报道,成年身高停止增长的发达国家性差为14 cm[14],性差反映群体生长潜力[15]。而广西学生成年性差仅在12 cm左右,远未达到此水平,表明广西学生仍具有生长长期趋势的潜力。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切实做好学校卫生工作,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支持、指导和监督,全面促进学生生长发育。

摘要:目的 了解广西汉、壮、瑶族7~18岁学生形态发育的动态变化,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广西7~18岁壮、汉、瑶族学生1985年以来的6次体质健康调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广西汉、壮、瑶族学生身高、体重与1985年相比均有明显增长,但胸围增长不明显,壮族男生、瑶族男生、瑶族女生呈负增长;各指标的增幅有民族差异,汉族学生各指标的平均增幅远高于壮、瑶族,壮、瑶族之间差异不大;历年来各民族学生身高增幅最大年龄未出现明显提前,身高的成年性差变化不明显。汉、壮族男、女成年身高、体重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胸围波动较大;瑶族各指标均有波动。结论 广西学生形态发育仍具有长期加速的潜能。应对生长发育的民族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各民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的均衡发展。

3.瑶族长鼓舞 篇三

瑶族的长鼓分有大、小长鼓,排瑶喜欢打大长鼓,称“挨汪都”;过山瑶习惯打小长鼓,称为“掴东掴”。长鼓通常用沙桐木掏空心再蒙上黄猄皮或牛皮制作而成。约1-1.2米长,呈腰鼓形,但鼓腰身长,中间小,两头大。排瑶的长鼓较大,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呈喇叭形。木心掏空为的是蒙上牛皮以后可敲打得更响。排瑶长鼓两头蒙上精心泡制过的黄掠皮或牛皮,打上树胶,用6-8根染色麻绳拉紧两头皮扣(皮上穿洞好系绳)。舞者用彩带绑紧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随着自定节拍,敲打着鼓皮,“嘭啪、嘭梆”作响。排瑶的长鼓舞分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有36套72演式。而每一套又分有“起堂”“移堂”等若干动作,配以芒笛、铜锣、唢呐伴奏,舞姿刚健,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舞中的跳、跃、蹲、坐或旋转、翻扑、仰腾等动作,再现了开荒、耕种、伐木、拉锯、盖屋等生产生活情形,折射出瑶族历史上所经历的一幕幕。过山瑶的小长鼓一般左手横握鼓腰间,上下翻转舞动,右手随即拍击鼓面,动作柔和协调,节奏铿锵有力。长鼓舞在广东连南、连山、乳源3个自治县保存完整且最有特色。

长鼓舞主要分两种跳式,一种是排瑶的大长鼓舞,瑶语叫“旺都”;另一种是过山瑶的小长鼓舞,又称“调花鼓”。排瑶大长鼓舞又分为两类,一类分布在大坪村、军寮村、大掌村、香坪村、新寨村和九寨村等,这类长鼓舞的鼓点整齐,节奏较慢,动作主要以双腿半蹲,身体有节律地上下起伏较为突出。另一类分布在油岭、三排、南岗、横坑村,这类长鼓舞的跳法和鼓点与第一类不同,他们的鼓点主要是领舞者领先半拍,其他人慢半拍的打法,节奏明快,动作跳跃旋转,粗犷奔放,刚中带柔。多种跳法形成了瑶族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民间长鼓舞。

千百年来,瑶族人民生息、繁衍在广东粤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孕育了灿烂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排瑶、过山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服饰文化,可谓一山一俗,一村一服。就长鼓来说,有排瑶的歌堂长鼓、祭拜祖先绕竹跳的南岗欢乐长鼓、反映劳动方式的大掌种树鼓、砍树鼓,纪念瑶族姓氏的“十二姓鼓”,节日做糍粑的军寮团圆鼓,反映动物乐趣的大麦山斗鸡鼓等9种长鼓舞,还有过山瑶反映盖房丈地和体现丰收喜悦的“小长鼓舞”。这些长鼓舞各村各寨所跳的动作都有较大的差异,表现舞蹈的内容也不一样。

继2006年连南瑶族“耍歌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2008年连南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瑶族长鼓舞”再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昔日深居瑶山的长鼓舞,现己舞出大山,舞进都市,被世人所认识接受,这是瑶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大事,是瑶族文化事业发展中值得庆贺的好事、喜事。

4.瑶族群众结 篇四

瑶族群众结“亲戚” 用科技服务走基层

在活动中,科技支农服务队活跃在该乡大桶村和三联村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广泛调研,实地了解情况,掌握当地农民需求。在调研基础上,由张北壮高级工程师、戴益民老师,陈勇、秦小娃、郭春和博士进入大捅、沙坪两个自然村开设4场专题讲座和1场农业信息报告,向瑶族群众讲解砂糖桔种植技术、猪病防控技术,以及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和瑶族乡民深入交谈,切实为当地农民解决多项农业技术难题。科技支农服务队的技术培训针对性强,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走访两安乡时,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沙糖桔发生锈病,农民正为此犯愁,张北壮教授和博士们仔细研究病症状况,现场找出了病因,并为跟随的地方农技人员开出了“药方”,令农户们感激不已。

下乡期间,科技支农服务队还与当地15位农民工子女结成帮扶对子,与乡里的留守儿童亲切交流。为提升当地教育基础条件,两个学院还共同为当地两安乡中学送去了一批电脑和文体用品。为促进当地发展农村旅游业,政务学院的同学结合专业优势组成了专门的调研队伍,他们进村入屯、走家串户,一方面大力宣传新农合和新农保政策,同时也展开两安乡的旅游资源调研并为政府提供了可行性调研报告。政务学院的本科生与两安乡的干部群众还一道在钟山县为瑶族乡亲送上了一台精彩纷呈的大型文艺晚会,吸引了近千名瑶族群众观看。此次科技下乡活动整合了生科院与政务学院的专业特色,调研深入,政策宣传广泛,支农服务到位,展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也锻炼了中大学子学以致用的能力。钟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陶金可对科技支农服务队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强调“钟山建设呼唤人才,钟山的发展需要技术”,欢迎生命科学学院和政务学院的大学生们到钟山县一展风采,成就一番事业,造福一方百姓。

5.音乐教案《瑶族舞曲》 篇五

1、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和演唱《青春舞曲》,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变化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并掌握音乐知识:速度。

2、通过创编活动《欢乐的盘王节》,演唱、吹奏、律动、舞蹈,体验音乐的节奏、节拍、力

度、速度的变化,从而归纳出《瑶族舞曲》的音乐风格。

3、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音乐潜质和创造力,让学生了解更多

瑶族音乐文化,激发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速度的变化

创作活动《达努节》

教学设备:电脑、打击乐器、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瑶族舞曲》

1、完整欣赏,并根据问题进行网络讨论。

a)欣赏并展开想象,乐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b)乐曲可以分为几段?

c)乐曲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

分析:《瑶族舞曲》充分表现出民族管弦乐队特有的艺术魁力,生动地描绘瑶族人民欢庆

节日时的歌舞场面。

引子部分:夜幕降临了,人们穿着盛装,打着长鼓,聚集在月光下。乐曲起自低音乐器轻轻奏出的舞蹈性节奏,犹如姑娘们敲起了心爱的长鼓,歌舞既将开始。

第一段:引子过去之后,乐队中音色华丽明亮的高胡奏出幽静委婉的主题,似一位窈窕淑女翩翩起舞,切娜多姿。然后管子、整和低音喉管吹奏主旋律,弹弦乐器以活跃的、五声性音阶式上下进行的音型作背景衬托,姑娘们纷纷敲起了长鼓,加人舞蹈行列,情绪逐渐高涨,人们活跃起来了。这时,乐曲进人三弦和大阮弹出的由第一主题衍变而来的、粗犷热烈的快板段落,表示小伙子也情不自禁地闯人姑娘们的队伍欢跳起来,这个旋律被不断重复,增强力度,渲染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在音乐推向第一次高潮之后,渐

慢渐弱的过渡乐句引出对比性的中段。

第二段:中段乐曲由D羽转为D宫,主音大小调转换,调性色彩对比鲜明。中段的旋律风格性很强,笛整和鸣,清新悠扬,情韵连绵,时而具有歌唱性,时而出现跳跃的节奏音型,恰似一对恋人在边歌边舞,互表爱慕之情,憧憬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三段:再现了开始的主题,乐队进人全奏,把音乐向高潮推进。在结尾部分,乐队各组乐器竞奏不断重复的音型,人们又纷纷加人舞蹈的行列,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欢笑着、旋转着、歌唱着,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演奏高潮后结束。

2、分段欣赏三个不同速度的乐段?

a)慢速

b)快速

c)中速

3、音乐知识:速度

音乐进行的快慢称为速度。音乐的速度同其他音乐要素互相配合,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力度的变化对准确表达音乐的思想情感,塑造音乐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速度:速度是指音乐进行的快慢,速度对于音乐性格的体现有重要影响,例如:摇篮曲。优美的情歌、沉痛的葬礼进行曲、回忆等一般运用较慢的速度,活泼的舞曲、欢快的节日场面和戏剧性的展开段等,一般是用较快的速度。同一首乐曲在演奏速度上的差异也会造成表现上和情绪上的不同。速度术语通常是用意大利文或本国文字标写,一般都标

在乐曲(歌曲)的开端或各乐章的开端处。

(二)力度:力度是音乐中强弱的程度,它和速度及其他音乐要素一样在音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的力度与音乐作品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庄严,宏大的音乐往往力度较强,而幻想性的音乐都用较弱的力度,上行的音乐团紧张度加强,所以力度往往渐强,下行的音则因紧张度的下降而力度逐渐减弱。

4、欣赏乐曲,并观看个小组网上寻找的网上有关瑶族的资料。了解瑶族的风土人情。

二、唱歌《青春舞曲》

a)复习歌曲,听《青春舞曲》录音,录音中的音乐运用了什么音乐要素的变化,从而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b)尝试改变歌曲的速度,增强音乐的变现力。

c)演唱处理后的青春舞曲,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6.瑶族的习俗 篇六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婚,网氏族五代以外即可结婚。婚姻有的由父母包办,也有自由恋爱结合的。由父母包办婚姻者,往往幼小就被父母许配他人,假如父母已经死亡,便由兄嫂、叔伯作主。自由选取配偶的主要方式是对歌。

对歌一般在春节和外寨青年男女来本寨踩歌时进行,也有本寨青年男子相互邀约到友邻村寨对歌。对歌地点一般选取在村寨附近,届时男女各为一方,以彼问此答方式进行对唱。山歌曲调简单,但歌词复杂,视男女对歌感情深度而变化。经过群众对歌的观察、比较、思考后,若某一小伙子对某一小姑娘发生好感,便可与小姑娘单独对唱,但地点只能在众人所能见到的地方,双方有了必须了解后,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见,如双方情投意合,便可相互赠送小件饰物作为信物。在部分地区的瑶族中,互赠信物时小姑娘要咬小伙子的胳膊,倘若小伙子的胳膊被咬而积浓,则表示有缘,否则婚姻难成。

对歌是长期流行在瑶族社会中的一种自由婚姻形式,因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便逐渐构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如同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对欲,老人在场不能对歌;自我家中的人更不能对歌;男女二人不得单独或在僻静地方对歌等。瑶族婚姻盛行说媒,即使是透过对歌选取的情侣,也要透过说媒订婚。说媒时通常由男家选派媒人向女家递送烟叶,以示求婚,此即调之“问烟”,女方父母收下烟叶,则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烟叶,则表示拒绝。也有透过对歌选取,然后说媒而结婚者。

瑶族婚姻中,舅父享有优先娶外甥女为儿媳之权,只有舅父无子时才能嫁与别人。家中有长女出嫁,要由舅父舅母为之主持婚礼,次女出嫁便由大姐和姐夫主持婚礼,并由大姐为之梳头。家无男嗣者,普遍实行招赘上门。寡妇一般受到社会同情,且能够改嫁,如系缺顾者,财产由原夫兄弟平分,寡妇能够带走属于本人的私房物。维持瑶族家庭婚姻生活的准绳是习惯法。未婚男女私通,如被发现,须请“瑶目”杀鸡为之“洗脸”认错,如女方怀孕生子,一般即结为大妻。有妇之夫与未婚女于通奸怀孕,男方可纳为妾,反之,男子则要受罚。有妇之夫与有夫之妇通奸,被本夫发现,便由“瑶目”罚通奸之夫五元半开(解放前云南通行的一种货预),归之本夫;继续与人通奸,则受重罚。离婚被瑶族视为严重的事情,双方实在不能和解时,须由“瑶目”断处,否则会受到寨民的谴责。双方自愿离婚者,离婚时,当事双方各携砍柴刀一把,竹简一节(或蒲木片一节),远成材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两半,各执一半,立即向相反的方向走开,表示各走各的路,永不回头;或以丝线一节,用刀裁断,各执一截,表示一刀两断。若一方主动提出离婚,另一方不一样意,主动提出离婚一方须退赔另一方结婚时的部分礼金。

瑶族--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一样,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向持续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瑶族--饮食

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思考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我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持续各种不一样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我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一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仅自我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典型食品: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瑶族--建筑

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

“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瑶族--禁忌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瑶族--宗教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尤其崇拜祖先“盘古”,禁食狗肉。13-14世纪之后,道教、佛教传入,道教影响很大,而且与巫术相通。但信佛者不多,天主教也曾传入,信者也不多。

7.瑶族养生养老资源初探 篇七

1 瑶族养生养老的理论基础

1.1“三元和谐”的整体观

瑶医以“三元和谐”为医道之理论纲纪[2]。瑶医的“三元和谐”就是天地人和谐会通。道是无限的自在。道有天道、地道、人道。天道、地道为自然之道,人道包括生命之道与社会之道。医道是生命之道,而生命与自然、社会之道是相通的。瑶医学理论认为宇宙形成一个整体,由“天”、“地”、“人”三元构成,三者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天和地的各种变化可以影响人体,使人体的平衡在外界的干预下被打破,其结果使人体处于偏颇状态。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非常重视和强调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瑶医认识到社会之道即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是导致疾病形成的因素,故而重视消除这些因素,而不只是单纯的治疗。

1.2“气一万化”生命观

“气一万化”的生命观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活力很强。气变化多端,是构成有形人体和无形人体的物质基础,人体的疾病和健康是气化是否正常的结果,人体异常的变化都和气化功能的失常有关。对疾病的治疗,要重视调气化神,因为这样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气化。

1.3“盈亏平衡”疾病观

盈亏平衡理论是瑶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3],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瑶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外部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这种处于动态的盈亏平衡由于外界因素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失常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盈亏是人体对病因反映的一种病理说明。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疾病的一种观点,瑶医认为疾病发生后,人体的反应表现为两种倾向,但是,瑶族医药理论的“盈”和“亏”在多数情况下不涉及外来致病因素的盛实,更多强调的是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机体自身各脏腑之间的盈亏应平衡,机体与周围环境也应相互平衡,机体的状态应该稳定,而且这种稳定是机体健康状态下的稳定,体现了瑶医学的“天、地、人”整体观。

1.4“风打盈亏”的用药论

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瑶药,瑶族称之为“老班药”。“风打盈亏”理论[4]是瑶族医药重要的药性理论,“风打”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风者纯而缓,打者燥且急”。风药具有和缓、平衡脏腑机能作用;打药则作用较为峻急,起效迅速,攻邪之力强,风和打概括了药物的形质特征。药物的风打、刚柔也是相对的概念,亦有许多药物兼具风打之性,刚柔之性兼备,既能攻坚软坚、活血化瘀,又能滋阴润燥。

1.5“摄养守中”的养生观

瑶医吸收了“执中”思想,在构建瑶医生理、病理、诊断、治则、养生等基础理论时都有中道思想的具体体现。如瑶医认为生病起于过用:情志太过、饮食太过、劳倦太过、运气太过等等。瑶医的中道就是执中致和,使盈亏两边保持适中与调和状态。瑶医治病的原则是执中,强调不热不寒、不虚不实、抑强扶弱、阴阳互补、盈亏平衡。执中致和,也是预防保健,达到平衡,避免失调,使人的身体保持稳定的局面。

2 瑶族养生常用诊疗技法

2.1 瑶医诊法

瑶医它有自己的认识原理,有独到的诊病方法和原则,更有特殊的疗法和药物。他们利用瑶山特产药材或祖传良方医技为各族患者解除病痛,深受好评。瑶医治疗疾病有其独到之处,除了采用常见的望、闻、问、触外,还发展了甲诊、掌诊、舌诊、耳诊、鼻诊、目诊、面诊等诊断方法来辨别疾病。其中,瑶医观目诊病在2016年成功申请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体现了瑶医“百体相寓论”的特点,是通过观察眼睛的各部位的形态、结构、颜色的微细变化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诊法。对某些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监测,颇具见微知著作用,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预防。在缺医少药的民族地区,这种简、便、验、廉、捷的诊病方法,为其民族的健康繁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2 瑶医治法

瑶医治法内容丰富,主要包含了针刺类、灸法类、刮推类、罐法类、熏浴熨法类、芳香疗法类、瑶医外敷药类及鲜生含服法、滚蛋疗法、磨药疗法、瑶医食疗法、瑶医心理暗示疗法等,总七大类,三十余种治疗方法。其中,2016年瑶医滚蛋疗法、磨药疗法也成功申请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早在2008年就已经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目录。瑶族医药作为瑶族历史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及用药特点。由于瑶族药浴操作起来非常简单,所用的药物大多能就地取材,药源也非常广泛,且无毒副反应。因此,可以作为“治未病”的一种重要的养生保健疗法加以推广和应用。瑶族支系众多,几乎多数支系都有药浴的风俗,其药浴疗法,更是代代相传,人人喜爱,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已成为瑶族人民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习俗。

3 瑶族民族间习俗

瑶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瑶族人民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渐渐地认识到各种植物、动物乃至食物的药用价值,并在口耳相传中,养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养生习惯[5]。

3.1 婚娶民俗药用防病养生

瑶族男婚女嫁时,有特定的仪式,尤其是男方举行婚礼时,餐桌备有槟榔,席后嚼槟榔以祛瘴疬、消酒谷、治腹胀。

3.2 小儿民俗药用防病养生

小儿降生时,便在产房中焚烧苍术,以祛邪气、防外感;同时以开水浸泡川连给新生儿频频含咽,以治胎毒;新生儿满月外出,身边常插上桃枝以祛邪气;小儿走魂(疳积证),瑶医常针刺四缝穴,同时佩带药袋(内装六月雪、朱砂、白术、五指毛桃根等药材)以驱外邪[6]。每年五月端午用一种艾草等植物的叶子捣烂取汁与糯米粉、黄糖做成粑吃,俗称药粑。药耙驱虫安全方便、疗效显著。

3.3 妇女民俗药用防病养生

在整个瑶族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妇产防病保健知识。在孕产期保健方面,若家中有孕妇,要远离如樟树、苍树等烈性芳香气味的植物,以防影响胎儿的发育或引起流产或早产。瑶寨中,瑶胞常用黄花吊水莲与鸡肉或猪骨头共炖,达到补气血及滋肾安胎的作用。在产褥期除食疗外,还结合“药浴”,以促进伤口愈合及子宫复旧。一般产后三至五天恶露即干净,八至十天就可上山劳动,俗称“产后三泡”。

3.4 打油茶防病养生

地处桂北一隅的恭城、灌阳、全州、兴安等地,瑶汉杂居,风俗淳厚。“恭城土俗,油茶泡粥”,这里无论是瑶家还是汉户,均有煮油茶习俗。初尝辛甘苦涩咸,五味俱全,再饮则渐入佳境,甘香心脾。油茶中重用生姜,取其辛散,驱风逐寒通经络;茶叶则健脾醒神,清利头目,味苦能降制生姜之辛燥[7]。发中有收,相得益彰。恭城境内多山重峦迭嶂,山岚雾露,寒湿颇重。当地先民创制油茶,用以驱瘴、避邪、逐湿,世代相传至今。蒙昧时代的保健手段,今天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保健饮品。

4 瑶族养生养老产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老方式正在从传统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专门机构养老,逐步向旅居式养老、候鸟式养老等多元化发展。瑶族地区养生养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拥有独一无二的长寿文化旅游资源,是瑶族养生养老的核心吸引力;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既是长寿文化和长寿养生旅游的物质基础,又为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质的旅游资源;民族民俗文化异彩纷呈,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取之不尽的资源。

金秀瑶族自治县保存比较完整的瑶族文化,民族风情浓郁,有“世界瑶都”之称。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称“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金秀拥有丰富的瑶医养生资源,大力打造了瑶医瑶药养生旅游品牌,突出大瑶山休闲养生特色,举办了广西金秀·世界瑶都生态养生文化节等。近年来,在生态、神秘、长寿等旅游元素带动下,金秀旅游业发展迅速。大瑶山是盛产上百种瑶族道地天然药材。瑶族群众历来重视瑶医瑶药,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瑶族医药。利用大瑶山道地药材和瑶族医术及丰富的养生养老资源,金秀县通过市场运作,加大招商引资领导,发展瑶族医药文化产业,开发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业。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自古为中原进入岭南之咽喉要道,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相互交融,汉族文化与瑶族文化相互交流。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为当地瑶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先后荣获了“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人居环境范例”等荣誉。恭城瑶族自治县利用“中国长寿之乡”品牌资源,充分挖掘“寿”文化资源和“瑶医”资源。县“十三五”规划,将全力打造生态养生城,强力发展大旅游、大养生、大文化、大流通。打造一批特色医疗卫生项目,发展高端医疗服务,结合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引进一批针对特定人群需求,提供个性化、人性化、规范化服务的医疗服务机构,构筑对养生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配套和有力支撑。并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药材产业、瑶医瑶药及瑶乡人文环境为载体,以传统瑶医瑶药与现代高科技医疗保健技术结合为手段,以中高端康体健身、休闲度假和瑶族文化体验等养生方式为主,建设能兼容高、中、低端消费群体的生态休闲养生基地,打造恭城“长寿之乡”旅游养生品牌。

巴马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1991年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巴马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2003年国际自然医学会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近年来,巴马在发展养生旅游产业的同时带动周边县协同发展,国内外吸引投资100多亿开发东巴凤养生产业,开发“东巴凤国际异地生态养老基地”,巴马养老养生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满足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中国传统医药迎来了其重要的发展机遇,《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5-2020)》、《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制定了未来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适应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迫切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医药的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运用自然的防治手段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瑶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散居在中国的南部地区。在高寒、险峻的山地中,瑶族人积极适应着所走过的山山水水,开拓着山林资源,把所居住的山地变成丰富的天然宝库,瑶族医药文化在伴随瑶族人世世代代上成长逐渐成型,并深深烙印在瑶族人的骨子里,在缺医少药的生存环境中,瑶族医药为本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医药宝贵遗产。进入新世纪,现代经济水平在不断发展,但人类的整体生存环境却不断恶化。拥有独一无二的长寿文化、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旅游资源的瑶族医药优势凸显。同时,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参考文献

[1]罗金裕,覃显玉.瑶族医药概述[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2)5:1-4.

[2]傅景华.瑶医药理论的特色与优势[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7,12:1-2.

[3]李彤.瑶医核心病机盈亏平衡理论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1,34(3):43-44.

[4]李彤.瑶医老班药的历史沿革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4):38-39.

[5]覃迅云,李彤.中国瑶医学[M].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2001:1-12.

[6]覃迅云,罗金裕,高志刚.中国瑶药学[M].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2002:37-159.

8.巴马瑶族长寿之谜 篇八

罗妈政,生于清咸丰年间,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无疾而终,被认为是巴马当代最为长寿的百岁老人,在她年满130周岁时,还眼不花耳不聋,与他人对答如流,甚至能穿针引线。罗秀珍,生于清光绪年间,118岁时身体依然硬朗,不时上山打柴、捡猪菜,有时为了防滑,她干脆把鞋子脱了,赤脚在石缝中行走,令人叹为观止。

黄布铁,200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已经104岁了,但耳不聋眼不花,一头黑发,能麻利地摘猪菜。

黄彩顺,100岁时仍能穿梭织布,生活起居完全自理。

……

这些健康充满活力的百岁寿星,在巴马瑶族村寨还有很多。人们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巴马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长寿景观?

风水宝地 不可否认,巴马人长寿首先得益于大自然的厚爱。发现巴马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长春,人居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宜人。最为重要的是,巴马的年平均气温20℃正应验了黄金分割律。

据医学专家解释,人在气温20℃—24℃时感觉最舒适,因为人的正常体温是37℃,乘以黄金分割系数0.618为22.8℃。在这一温度下,肌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机能均处于最佳状态。巴马的年平均气温20℃与22.8℃非常接近,巴马老人长寿首先得到了温度因素的支持。

同时,巴马空气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很高。巴马盘阳河沿岸及石山溪谷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万个/立方厘米,其他乡村也在2000—5000个/立方厘米之间,高出工业城市和平原地区十倍至几十倍,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尤其对预防老年人常见的肺气肿、高血压、气喘等疾病效果显著。

此外,巴马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形中蕴藏着多种微量元素,能够通过水和各种食物被人体吸收。巴马人自古以来就喜欢饮用当地泉水,有人称那些泉水为“不老泉”。在巴马,已经探明广西最大的常温低矿化度、低钠、含偏硅酸的重碳酸钙型天然饮用矿泉水资源,这些泉水里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天时地利人和,这是破解巴马长寿之谜的关键。长寿的‘天时地利’就是巴马最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广西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陈进超说。

养生有道 巴马瑶族有许多为长寿助力的生活习惯。他们喜欢劳动,饮食习惯良好,生活有规律。

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巴马的长寿老人自小从事农业劳动,甚至百岁也不闲着,辛勤劳动使他们肌肉发达,血液循环良好。在巴马老人中,很少发现有高血压病。黄家英老人106岁时,依然擅刺绣、懂草药,乐于助人,是屯里人人爱戴的“老祖宗”。她说,一天不干活,心里闷得慌。其实不光是巴马,世界五大长寿之乡的人们皆是劳动一生。

巴马人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多素少荤常喝粥,饭吃七分饱。巴马人经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笋、白薯等天然食品。火麻制成的油和汤含有大量的不饱和低脂肪酸、蛋白质、卵磷脂、油酸、亚麻酸、亚纳酸等,经常食用能润燥滑肠,防止年老便秘,降低血压和胆固醇。

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对巴马进行调查后认为,不饱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摄入正是巴马人长寿的关键所在。他感慨:“对人体生理真正带来健康、长寿的并非是现代西洋医学、营养学作为指导原理的‘高热量、高蛋白质营养论’,而是‘谷菜食品的营养论’。”

从事长寿研究20多年的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陈进超认为,当前人们对食物营养的渴求过多过滥,粗粮野菜、适量适当才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巴马人提倡晚婚晚育,生活有规律。在巴马,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就是结婚后女方不在丈夫家长期居住。不少人有夫妻分床睡觉的习惯,避免过频的性生活。地处山区的巴马,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日月山水大自然的运行合拍。这些生活细节,与道家养身之道不谋而合。

同时,巴马人心胸宽阔,乐观开朗,喜唱山歌。巴马长寿老人非常善于应付压力,人际关系也相当和谐。喜唱山歌是巴马瑶族的一大特点,山歌陶冶了巴马人的情操,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为长寿的平和心态供给源源不断的养分。“人要想活到100岁,人要想寿超100年;平时衣着整洁应当先,老式新式也要穿。日常膳食饱三餐,细粮粗粮都香甜;居室布置贵淡雅,坐睡潇洒也安然;晨起散步常锻炼,快慢走跑够三圈……”巴马人传唱的《巴马瑶族长寿歌》,揭开了巴马人长寿的秘密。

遗传密钥 现代医学、生物学研究肯定,长寿是会遗传的。从祖先遗传来的长寿基因既能减缓老化,又能防范老年相关疾病。这也能部分地说明,为什么在巴马这个瑶、壮、汉、仫佬、毛南等11个民族共处的地方,长寿老人绝大多数是瑶族。

陈进超透露,巴马县健在的76名百岁老人中,68%出生在有长寿史的家庭中。可以这样认为,相当多的百岁老人具有先天长寿因素。例如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108岁的黄妈凤老人,她的父亲活到95岁,母亲活到98岁;已故寿星卢娣花三姐妹,老大卢娣花111岁去世,老二卢娣妹97岁去世,老三卢娣肖107岁还健健康康。

在巴马,瑶族长寿人数明显高于壮族和汉族,且长寿人数最多的为黄、韦、罗三姓,其中黄姓长寿人数占31%。在世界各地,科学家们也发现了许多类似的长寿家族。长寿的遗传不仅是生理基因,还有文化心理。也就是说,寿星们大多有继承而来的心理状态:乐观、心情舒畅,没有压力,懂得享受生活等。

不可否认,巴马的长寿奇观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巴马的灵地山川、一花一草,巴马瑶族的淳朴民风、家族传统,一切的一切造就了巴马长寿之乡的神话。用“天时地利人和”六字来概括巴马瑶族的长寿之方,所言甚是!渴望长寿的人们,最需要学习的是巴马人健康的生活方式。

9.《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京剧行当

1、复唱歌曲《龙里格龙》作为导入,学生边唱教师边展示京剧脸谱的图片或实物。

唱完后设问:你认识脸谱吗?你知道不同的颜色代表的人物性格、形象有什么不同吗?

2、认识京剧脸谱。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先分享交流,教师再作小结补充。播放歌曲《唱脸谱》给学生听听,从歌词中给学生启发与指引。如歌词中的“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等。

3、介绍京剧行当。介绍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请学生对照教科书上的剧照,分辨出来。

4、听赏四大行当的唱腔片段,感知不同的演唱特点,要引导学生从音色等要素上感受、

体验、认识京剧的行当。可选择《牧虎关》中裘派花脸唱段《贤妹暂坐雅之厅》,《玉堂春》中的梅派青衣唱段《苏三起解》,《十老安刘》中的马派老生唱段《淮河营》,《红娘》中的苟派花旦唱段《叫张生》。为学生聆听《京剧唱腔联奏》作铺垫。

5、请学生课后选择一个喜欢的行当角色,画一个脸谱。

(二)学吹竖笛

1、选择不同的节奏来表现乐曲不同的场景,体验不同的节奏给乐曲带来的情绪变化。

2、练习指导参照教科书p31所提供的步骤、方法。

3、学生选择“xxxx”节奏吹奏时,要指导学生用双吐吹奏,类似读“吐库”的字音“TKTK”,前者由舌尖后移,后者由舌根前移发音。这种发音纯气声,声带不能振动发声。

三、全课总结。

10.大班艺术瑶族舞曲教案 篇十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创编节奏型的能力,提高使用节奏乐器演奏乐曲的技能。

2.激发幼儿欣赏、感受、表现音乐的兴趣和能力。

3.初步认识瑶族的服饰特征,节奏谱,瑶族服装一套。

【活动准备】

录音机、所需磁带、节奏谱、瑶族服装一套。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活动室进行律曲表演

二、复习节奏型

1.用体态律曲复习语言节奏《小毛驴》。

2.复习照谱视奏。(出示节奏谱)

小猫:× × | × 0 ||

小鸭: × × | × ××||

小鸡: × × × | × × ×||

公鸡: × × × | × × ×||

青蛙: ××××× | × × ×||

3.启发幼儿按以上节奏型创编语言节奏:

例:× × | × × × || ①

我 爱 幼 儿 园

××××× | × × ×|| ②

夏天到来了 荷 花 香。

三、复习节奏乐《金蛇狂舞》

四、请幼儿听音乐《瑶族舞曲》,谈感受

1.请幼儿说说音乐的节奏是几拍子的?整个音乐分几段?两段有什么区别?

2.教师讲解《瑶族舞曲》的音乐性质及特点。

3.请一名教师扮演瑶族客人表演舞蹈,帮助幼儿认识瑶族服装特征理解音乐,激发幼儿演奏兴趣。

五、教师、幼儿为乐曲创编节奏

第一乐段

1.请幼儿听音乐,加深熟悉程度。启发幼儿根据音乐的性质和自己乐器的音色创编节奏型。

2.用乐器合奏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1.听音乐加深印象。

2.请幼儿拍腿、拍手、跺脚照谱视奏。

3.用乐器照谱合奏。

六、老师指挥幼儿用节奏乐器完整地演奏

1.配班老师用大鼓合奏。

2.幼儿伴奏请瑶族客人跳舞。

11.瑶族工艺,从山里到城里 篇十一

这是《中华手工》杂志社倾力打造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个平台不但致力于报道民间公益组织在传统工艺进入现代生活方面的活动、努力、进展,而且还汇聚各种手工艺供需信息,搭建供需桥梁,实现手工艺品与现代生活、与商业市场的对接,推动中国传统与现代手工艺良性发展。

你有什么样的手工技能、原料、产品;你有什么样的设计思路、创意成果;你需要什么类型的工艺加工、产品制作技艺;你能提供何种有效的销售通路、经营模式……都请发送至助推平台,它将推动和协助你实现梦想。

【助推力栏目】

电话:023-63895278

传真:023-63896381

邮箱:zhutuili@126.com

助推系列

助推项目:民族手工艺发展与生计改善项目

支持对象: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白兴大寨

项目活动:白兴-瑶族(绕家)文化展

开展机构:贵州乡土文化社(2008年8月成立,致力于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民间公益机构。http://www.chiyou.name/blog/xt/)

2010年9月11日,来自麻江县河坝村白兴大寨的瑶族村民,带着自己民族和村寨的故事、各自的家传珍藏(非卖品),以及全村数十名手工艺人历时数月制作的精美绕家刺绣和枫脂染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在贵阳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瑶家(手工艺)文化展示会”。

尽管展示会藏身于合群路一条僻静的小巷,前来观展“淘宝”的贵阳市民仍然络绎不绝,为展览印制的数百册《这就是白兴》和主题书签亦被一抢而空。开展当天上午,200多件展品就有一半被认购,其中,包括一张1.5米宽、2.5米长的巨幅枫脂染。这是18位白兴艺人耗时一月的集体创作,集中展示了织、画、染等多种传统手工技能,以2800元的价格被贵阳市民认购。

自主开发之路

2009年,白兴大寨在贵州乡土文化社的支持下,开始接受企业订单,迈出了传统手工艺市场开发的第一步,一年来共完成7个批次、总金额4万多元的订单。

订单打开了村民的视野和思路,增强了白兴人对自己传统技艺的信心。与此同时,他们不再甘于只为企业提供半成品和原材料。转而探索自己设计开发产品、自主开拓市场渠道、打造村寨自有品牌的道路。今年以来,村寨在文化社帮助下,努力寻找直接来自消费者订单,力图打破只依赖一个大客户的局面。8月,村寨获得一家国际发展基金“OXFAM”的4万元“手工艺发展风险基金”,用于白兴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市场推广。此次白兴大寨派出7位村民到展会现场,就是“手工艺发展基金”支持的第一个推广活动,销售收入的2%将作为公共积累发展村寨的公共事业。

此间,不少人质疑,很多妇女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她们能设计出对路的产品吗?村寨有能力讲清楚自己产品的内涵和故事吗?

乡土文化社负责协助此次展会的“黔山毛豆”(网名)和海雄,用“惊艳”来形容接到村民当天的感受。200多件产品,除了10多件家传珍藏外,其余都是妇女们的原创设计,包括桌巾、钱夹、手机袋、双肩包、壁挂、领带、围巾等40多个种类,而且创造性地将土布、枫脂染和刺绣等传统手艺巧妙搭配,既美观又实用,“没有一个是重样的”。

展示会上,妇女们的原创手工受到“追捧”。龙四妹的10多个瑶绣贴片开展当天上午就只剩下两个,手绣头巾等亦大受欢迎,个人销售收入即达到2000多元。一位白兴大婶设计的手提袋被四五位都市女性同时相中,最后被来自贵州山水旅行社的一位女士“抢”购,她对这个手提带的设计赞不绝口:“又时尚又民族,太拉风了。”随即,这个“拉风”的手提带创下当场预订3件的记录。

据率队前来的河坝村支书杨万仁粗略统计,短短一天半里,展示会销售收入达8800元,接受现场预订1000多元。同时受到“追捧”的还有《这就是白兴》。60多页的小书,收集了白兴的历史传说、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手工艺、人物介绍、小朋友写的家乡故事等。负责小册子策划编辑的乡土文化社表示,这本小书的素材全部来自村寨,“我们只是帮他们做了记录和整理。”“黔山毛豆”说。

对白兴大寨而言,销售收入并不是此次展示会最大的收获。杨万仁说,重要的是举全村之力办成了一个展览,展示了瑶家文化的魅力,同时,白兴妇女们的原生创造得到市场的肯定,让村民看到依靠传统文化开发自主品牌“大有希望”。

12.瑶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 篇十二

一、服饰图案体现其宗教信仰

瑶族有众多分支, 因此宗教信仰也因地而异, 但主要是原始宗教, 大体上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还有一些地区信仰巫术与道教。瑶族服饰图案上都闪现着这些原始宗教信仰的原形。如, 传统纹路中的狗纹, 多用鲜艳的红、白色丝线秀在服饰衣、裙、帽子、腰带等醒目位置。秀在服饰上的狗的形象积极向上:上翘尾巴, 竖立双耳, 提足做奔跑;有的图案是由几只狗组成, 或排成一排;或两两相对, 两两相背连接等各种形象。简单的图案背后隐藏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后汉书》记载, “有畜狗, 其毛五彩, 名曰盘瓠……帝不得已, 乃以女配盘瓠……经三年, 生子一十二人, 六男六女”。因此, 传说中瑶族人民的祖先由狗进化而来, 有着五彩皮毛的龙犬盘瓠便成为瑶族的图腾。狗这一形象在瑶族服饰上的频频出现, 也彰显了瑶族人民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崇拜狗的习俗至今影响着瑶族人民的生活:狗瑶族女子喜欢穿着狗尾衫, 狗尾衫因其服饰特点而得名——前襟长至衣下, 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花瑶族女子爱戴狗头冠;瑶族人民不吃狗肉, 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 被称为祭狗, 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这些都体现着瑶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

还有体现自然崇拜的树纹。瑶族人民将枝繁叶茂的树的形象绣在服饰的显著部位, 或一棵独立或三五成行, 但都透露了瑶族人民对林神的崇拜。在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 人们对林神有着极度的敬畏, 至今还保留着一些风俗习惯来求得林神的庇佑。在一些歌谣中也记录了瑶族人民对高大树木的崇拜, 如《盘古大歌·日出早》中这样唱到:“……高大松柏引日行……风摇松林引日归”, 松柏是高大树木的象征, 拥有“引日行”, “引日归”的神力。在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节时, 都会组织长达七天七夜的还盘王愿仪式, 届时瑶民会在大树在进行活动祈求林神庇护, 由此可见林神在瑶族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位置与不可企及的魔力。

二、服饰图案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及生产力水平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服饰图案属于艺术, 是人们以社会存在为灵感做出的能动性创作, 进而呈现在瑶族服饰上。那么由服饰图案, 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研究当时瑶族的社会经济状况及生产力水平, 使服饰图案的文化价值发挥最大的功用。文章上面提到了瑶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包括各式各样的图腾, 狗纹, 树纹, 还有即将提到的龙纹、太阳花纹, 禾苗纹等, 都是早期社会人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境遇下对大自然, 对神的恐惧与盲目崇拜, 用各种方式祈求庇佑的文化现象。狗纹与树纹的出现, 可以推断出狩猎与采集是当初瑶族先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狗是人们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 它的凶猛与忠诚使其成为主要的狩猎工具, 也由此被许多民族奉为图腾, 枝繁叶茂的树木则是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美好向往。另外, 在瑶族服饰图案中, 手帕及挎包上经常出现由红色或者黄色丝线绣成的八角太阳花纹, 或正冉冉升起, 或刚立于树梢;绣在衣襟上的禾苗纹, 生机盎然, 郁郁葱葱;简单明了的几何纹形状类似于“井”字, 传达出当时人民对水的渴求。不可忽视的还有一排小人手拉手的服饰图案, 反映了瑶族人民对人丁兴盛的愿望。与西南众多少数民族一样, 龙作为瑶族人民心中掌管雨水的神灵形象也出现在瑶族服饰上, 并且人们在旱灾和丰收之后都会举行对龙的祭祀活动以祈求龙的保护。众多诸如此类的服饰图案文化现象, 我们可以大胆推断, 当时的瑶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多经营农业, 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抵抗未知的自然灾害, 加上人民的蒙昧, 由此产生了对各种神的崇拜以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的社会现象。与那一时期大多数人民一样, 寄希望于繁衍后代, 用增加家庭劳动力的方式来弥补生产力水平的不足, 这也是我们看到瑶族服饰图案中, 众多小人儿以及对狗等形象出现的原因。

三、服饰图案记录民族历史

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历史的传承通过瑶民口耳相传代代相接才得以实现。图案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无形之中肩负着记录民族历史的伟大重任。在服饰文化中, 有许多装饰的图案记录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如, 瑶族头巾上的挑花图案, 绣着十二支箭镞, 代表着瑶族十二个县, 其围成的四方图案是祖先盘王的权利玺印“盘王印”, 简单的头巾图案无声地昭示着瑶族的开端;白瑶族男子裤子上绣着五道手掌形红色条纹, 据说是英勇的祖先在一次惨烈的斗争中遗留在裤腿上的“血手印”, 后人为缅怀先烈, 铭记祖先的英勇, 便有意用红色丝线按手型绣于男子裤子上;金秀盘瑶的服饰上印有“十四节”的纹路, 传说是盘瑶定居金秀之前曾居住过的十四个地方的历史记录;瑶族妇女服饰背后有一个称之为“瑶王印”的方形图案, 据说是根据当年被士官夺走的瑶王印绣出的图案, 以警示瑶族人民永远记住“瑶王印”, 不忘民族仇恨。

瑶族历史悠久, 文化丰厚。瑶族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祖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闪耀光芒。瑶族服饰图案更是瑶族文化的精华, 其受到当地生态环境, 民族发展历程, 民族审美情趣, 宗教信仰, 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当今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瑶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作为一门艺术, 在发挥了审美价值的同时, 也在彰显着其强大的文化价值, 它们作为瑶族的民族符号, 生动形象地向外界传达着瑶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民族历史、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古老的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研究瑶族服饰图案, 仿佛是在看一部无声电影, 了解瑶族的过去, 熟悉它的现在, 展望它的未来, 给人以遐想与憧憬。如果说瑶族文化是一片深邃的湖泊, 那么瑶族的服饰文化就是一条小河, 是外界走进并深入领略欣赏瑶族文化的通道, 也是让瑶族文化部分流出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汇合交融的途径, 维系着瑶族文化的生存, 推进瑶族文化的发展。

摘要:瑶族历史悠久, 文化丰厚。瑶族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祖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闪耀光芒。瑶族服饰图案是瑶族文化的精华, 其受到当地生态环境, 民族发展历程, 民族审美情趣, 宗教信仰, 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当今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瑶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作为一门艺术, 在发挥了审美价值的同时, 也在彰显着其强大的文化价值。它们作为瑶族的民族符号, 生动形象地向外界传达着瑶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民族历史、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古老的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

关键词:瑶族服饰图案,文化内涵,民族文化,宗教信仰

参考文献

[1]罗坤馨.蔡荭.《瑶族服饰传统纹样剖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13.音乐《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十三

1、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

2、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各主题音乐,从情感体验入手,分析音乐要素、分析音乐进行的特点,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3、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2、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

钢琴 电脑 多媒体课件 音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我们曾学过哪几个民族的歌曲?请同学们举例。

2、展示瑶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的。师作总结介绍。

3、通过瑶族的相关视频片断,让学生产生对瑶族的直观印象,认识瑶族。

4、播放瑶族长鼓舞蹈,让学生感受瑶族舞蹈的风情和特点。

二)、欣赏《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

1、初听全曲,了解全貌。

2、分主题让学生欣赏。

3、完整全欣赏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4、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

三)、总结:

我国幅员辽阔,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乐器,他们通过这些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并乐于去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建议

(一)欣赏《瑶族舞曲》

1、可能的话,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瑶族的资料(如:地理的、历史的、民俗的文字、图片、音像……),查阅一些有关《瑶族舞曲》的介绍材料,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初听乐曲时,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各主题的主奏乐器都是什么?学生有可能听出部分内容,而对听不出的内容产生期盼解决的悬念。老师可借此引导深入进行研究和探索。

3、要唱一唱乐曲的音乐主题。至少要唱唱前两个主题。在唱了主题的基础上,解决初听时遗留的问题,并进一步听出前两个主题各出现了几遍?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总之,唱主题要为深入聆听乐曲服务。

4、复听时除解决上述问题外,要引导学生对乐曲内容进行联想想像。对学生的想像要予以鼓励,特别是学生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更要悉心爱护。因此,富有民主气氛的讨论研究是很必要的。

5、对《瑶族舞曲》的主题,可鼓励学生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二)演奏《瑶族舞曲》

1、可与聆听《瑶族舞曲》结合起来,用以熟悉主题;也可以在聆听乐曲之后作参与性的实践活动。

2、如能引导学生提前在课下练习,对节约课上教学时间有利,特别是在教学时间紧的条件下更需如此。

音乐《瑶族舞曲》教学设计2

目标:

1、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

3、初步了解乐曲各个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并能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表现音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学会哼唱第一部分主题旋律,引导学生做出对各部分乐曲的正确分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树叶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计、课堂导入

播放藏族、黎族、瑶族的音乐及画面(教师作相应的舞蹈动作),学生从直观性说出相应的民族。

问:长鼓舞和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

二、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走进瑶族》,介绍瑶族风情、文化艺术;简单介绍盘王节的起源;课件展示曲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欣赏体验

(一)、聆听全曲,感受音乐。

问:①乐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②乐曲的情绪有没有变化?表达了瑶族人民什么样的心情?

③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得出这样的情感体验?

教师:全曲描绘了瑶族人民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

(二)分段聆听、逐段深入。

①欣赏第一部分

学生根据手上的简谱回答:这段乐曲是什么情绪?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速度如何?

②欣赏第二部分

思考:人们唱累跳累的时候会怎样?音乐的速度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③欣赏第三部分

思考:跟第一部分对比有什么异同之处?表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四、知识拓展

课件展示民族管弦乐常见编制、常用民族乐器

五、教学延伸

(一)给第一部分主题旋律填词并学唱带歌词的主题旋律;

(二)互动交流,分组表演:第一组边唱边打节奏;第二组边唱边跳;第三组吹奏树叶。

(教师做激励性总结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更自信,以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总结

14.欣赏课《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篇十四

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中蕴涵着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欣赏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仔细地聆听乐曲,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广泛的时间、空间里遨游,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一般来说,音乐有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内涵上。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过分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是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以情感感人,尽量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和欲望。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15.瑶族学生 篇十五

富川瑶族自治县投资大厦、文化公园选址位于富川县新中心区, 位于中心区的重要位置, 占地约140亩, 基地地理优势突出, 有良好的对外交通与城市环境。

2 设计理念

(1) 遵循“环境为核心”, 追求传统庭院空间的现代诠释。 (2) 城市、建筑、景观三者相结合的整体设计。 (3) 采用人性化、安全化的设计方法, 在总体环境与室内空间创造上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4) 力图实现传统文化与建筑空间与造型的有机结合。 (5) 结合当今世界密切关注的环保、能源问题, 设计出低能耗, 低成本维护的“绿色办公大厦”。

3 总平面规划

投资大厦用地方正, 基地整体成矩形, 南临文化公园, 北临培训中心和民俗文化广场, 西面为商住小区, 东面为办公楼。建筑主楼与副楼布置在基地南部, 并在东北侧与西北侧考虑预留部分用地。用地南部设置前广场及休憩场地。会议楼布置在基地北面。

3.1 方案对城市空间的分析

本方案仔细的考虑和处理了以下三点内容:

3.1.1 天际线

在设计上体现为是将原有方案两幢副楼往前移, 填补那部分缺少的前景天际线。这个对县城肌理的主要增补将会均衡中心区的整体建筑组成, 与此同时也作为新中心区的门户强化了投资大厦的突出形象。

3.1.2 与周边的关系

(1) 方案致力于处理自身与基地周边建筑群的协调关系。一栋主楼与两栋副楼, 布局上形成一种环抱的姿态, 它通过创造一种合适、直接的关系来形成强烈的形象, 尽可能的开敞和富有人情味。 (2) 在对自身独特建筑形象表达的同时, 三幢建筑各有特色, 且被设计为一个完整大家庭, 有主有次, 这样将有利于与周边建筑形成次序感和组织感。 (3) 投资大厦的斗拱造型的标志形象, 富有向上升起之势的竖向玻璃幕墙, 现代气息浓郁, 却稳重而不张扬, 它很好的成为了文化公园的背景, 同时对周边环境展示了谦逊友好的姿态。 (4) 方案处理的尽可能的开敞和便于到达。各种流线互不干扰, 这些内部联系将会激发整个新区环境的活力。

3.1.3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以下几点作为设计目的: (1) 为了将环境更加优化, 使得主楼前景环境更加宜人减少干扰, 将原规划方案中, 副楼移向基地南面, 将原本对着文化公园的地面停车场, 设置于副楼北面。 (2) 主楼与副楼位于基地南部, 三栋建筑围绕组成弧状组织, 保证了自己的鲜明性的同时, 也形成了统一、和谐的整体。 (3) 为了保持地面上富有人情味的和受人欢迎的城市环境, 广场方案设计在地下层设计了的部分停车位。 (4) 会议楼的观众入口, 分别设计于南、北、西两面, 南面方便连接主楼, 北面入口与民俗广场形成呼应;将演员入口与辅助入口设置于东面, 将干扰与杂乱位于侧面, 有效保持城市次序。

3.2 就视觉景观和外部街景对建筑高度的说明

建筑群的体量关系有主次的组织起来。这两座副楼楼分别向外侧适当旋转了一定的角度, 不仅塑造了具有动感的群体建筑特征, 也更好的保证了基地内连贯的视觉通道。主楼居于中心, 平面与两座副楼的组合成弧形, 这样的平面和布局关系也使其避免了与两侧办公楼的视觉干扰。三幢建筑之间这种高低交错的体形关系将确保活动与步行文化公园和建筑物内外的人们体验移步换景式的愉悦感, 而来自临近基地内的视觉通道同样不会被打断。

3.3 内部交通和出入口安排

车辆出入口安排如下:充分考虑基地内交通组织, 处理好与城市道路交通的衔接, 合理布局规模适度的公共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库。室外停车位结合景观设计, 设置有绿荫遮阳。基地内形成环形通道, 满足消防要求。主楼地下车库入口为位于建筑的东边, 地下室平时作为车库使用, 战时作为人防工程使用, 具体设计需按人防部门批示设计。本设计建议所有地面停车位于隐蔽的副楼北面, 主楼两侧。文化公园于基地东面设计局部地下停车。

4 建筑设计

4.1 建筑与城市的呼应

利用充裕的用地, 主楼前形成大面积的开放式的绿化环境, 一方面宽敞的广场可缓解人流疏散的压力, 另一方面会创造出一个温馨的环境空间氛围, 使建筑与城市通过广场遥相对话。外部空间中将用地大体划分为行政业务空间和市民活动空间, 确保了办公空间独立的领域感, 避免外界的干扰, 提高了办公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市民活动空间的可亲性和开放感、自由感。

4.2 重视创造“绿色建筑”, 与自然共生

超前意识的建筑已不再单纯是建筑的形式, 而更多的是建筑观念的更新, 城市呼唤关怀生态环境的建筑即“绿色建筑”。本建筑强化内外部空间流线节点之间的视觉联系, 充分保证内部空间的舒适性。将绿化引入建筑内部。在立面上通过大量使用玻璃这种通透的建筑材料, 塑造建筑简洁、纯净的个性, 同时对于改善办公环境, 调节室内微气候具有很大益处。本设计在环境上使用超大面积的绿化, 用曲线来统一主楼和副楼的空间联系, 与室内生态中庭彼此呼应, 内外交融。

4.3 开放空间—中庭设计

(1) 为室内办公空间提供舒适宜人的气氛。 (2) 加强对自然采光和通风的利用。 (3) 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 提高空间的认知度。

4.4 平面设计

本方案由主楼、副楼及会议楼组成。各单体设计时, 着重关注了以下几个性能, 灵活性、紧凑性、易用性、易达性、可发展性、舒适性、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主楼包含行政审批中心、档案室、电教室、展示厅、会议室、接待室及各种类型办公室等。副楼包含展示厅、办事大厅、接待室、大会议室、小会议室、档案室、电教室及各种类型办公室等。会议楼包括800人的人大会堂、400人会议室及50人会议室、40人会议市。

4.5 造型设计

设计强化了建筑的虚实对比, 通过精致的仿传统构件, 表现力极强的玻璃幕墙, 不仅创造了鲜明独特的建筑外观, 并且用现代的手法演绎了传统。金属和玻璃轻盈透澈的特性, 明亮的光线, 丰富的空间, 迷幻的肌理, 将一个枯燥的办公建筑变为富有生命力的场所和紧紧吸引人们视线的磁极。在室外广场、绿地、开放空间的衬托之下, 整个建筑远观其轮廓比例优美, 近看细部有内容。追求“远观取其势, 近看取其质”的意境。

(1) “城市印章”的设计创意。作为富川县的投资大厦, 应体现出城市的标志性的形象。本方案在塔楼顶楼设计了一个菱形切割的的玻璃体, 像一个印章深深的将富川的形象印入人心。

(2) 现代演绎传统。主楼顶部由上往下略有收分, 在高度限制的条件下尽量塑造出挺拔的感觉, 像中国传统结构构件斗拱的造型, 这种结构形式既加强了视觉的整体稳定性, (下转第29页) 又增添了建筑造型的技术含量, 体现了时代感。立面采用一种“现代的、本土的、创新的”立面形式, 在设计中提取富川风情元素, 加以现代手法的演绎, 创造亲切怡人的尺度, 营造一种浓浓的本土氛围。结合平面, 设计重点在建筑的顶部、外墙和底层入口细部都刻划上了富川的印记。

(3) 造型处理与造价控制。建设方从总造价控制出发, 为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 将原设计中主楼中间的玻璃幕墙, 通过在每个楼层处挑板后, 按符合国家要求的落地窗处理方式, 达到了造型美观与造价控制的平衡点。

4.6 节能措施

(1) 优化体形。在总体布局上, 主楼和副楼都为南北向, 减少东西晒。建筑平面为东西向长, 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东西两端设核心筒可减少东西晒。南北向进深较小, 可尽量利用自然采光。建筑单体体型规整。其建筑体型系数<0.35, 有利于建筑保温节能。

(2) 空中庭院。空中庭院的设置不但为枯燥的办公环境加入了人情味, 而且成为办公区的“生态缓冲区”, 减少周边与外界的冷热交换, 起到了节约空调能耗的作用。空中庭院同时利用光合作用, 把室内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改善了室内办公微气候。

(3) 建筑表皮。建筑外围护结构采用保温性能好的隔热材料。外窗和幕墙为双层选用低辐射玻璃玻璃幕墙。整个外墙面采用遮阳板装饰线条, 阻挡太阳辐射, 降低夏季空调能耗。

(4) 自然通风。良好的自然通风。主立面和开口迎向夏季主导风向, 通风顺畅。室内空气对流良好, 有利于夏季降温, 降低空调能耗。

(5) 绿化环境。充分利用条件进行综合绿化。绿地率>35%。

摘要:富川瑶族自治县投资大厦、文化公园选址位于富川县新中心区, 位于中心区的重要位置, 有良好的对外交通与城市环境。本文着重介绍了该项目的设计理念和构思, 本项目由主楼、副楼及会议楼组成。各单体设计时, 着重关注了建筑的灵活性、紧凑性、易用性、易达性、可发展性、舒适性、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

上一篇:居民健身情况调查报告下一篇:杨绛《我们仨》散文艺术表现手法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