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2024-10-20

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精选15篇)

1.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一

角色游戏——促进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的起点,它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友谊观、合作观,增强他们在积极主动的交往中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的能力,使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康个性。

关键词:社会性交往 大班幼儿 角色游戏 培养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包括社会各行各业,涉及周围各种环境,幼儿通过将他们积累的各种生活经验再现出来,并通过操作及与他人的对话接触加深关于这些生活经验的印象,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的一种游戏形式。

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特别好表现、爱探索的阶段,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与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因此,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而且可以促进相互交往。可见,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幼儿的交往能力在角色游戏活动中能得到体现和提高。它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情绪情感,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根据主题制定材料,角色行为不断产生

1、角色游戏主题的确立

角色游戏的主题具有广泛性,如知识性方面、社会化方面等等都是角色游戏选择主题的源泉。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良好的交往行为。所以,角色游戏主题应确立在社会性方面。

角色游戏主题的确立还应根据幼儿可理解水平,掌握主题的教育价值,提出角色游戏实施的方案。例如设计“逛公园”的角色游戏,首先对主题做一下分析。公园的布置结合家乡扬州的瘦西湖、个园等公园的著名景点,这个游戏活动是在幼儿已经对家乡景点有了粗浅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游戏中,幼儿能心情愉快、自主的活动,能积极反映他们所接触的事物,现实生活中的要求,身体力行地模仿成人的活动。在这个角色游戏中,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游戏中,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导游、游客、船娘、管理员、摄影师等,学会分工、谦让、分享、协作等行为规范。

2、角色游戏材料的准备

游戏材料是幼儿区角活动中开展游戏的主要载体,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不同的材料对幼儿能力的发展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丰富的、有效的材料可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角色游戏的开展少不了游戏材料,幼儿通过对材料的使用、摆弄、操作,其感官不断受到移动、触摸、聆听、观察等的刺激,从而推动思考、想象、探索、创造的发展。幼儿对材料的合理运用,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在价值,促使幼儿在对材料的利用,展开与材料的对话,从中获得社会经验,产生社会意识。

材料准备途径:一是以物代物,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各种废旧材料,这些废旧材料经过孩子的想象,可做他用。如老师收集一些废旧的吸管,这些吸管可以被孩子们用来做小吃店中串羊肉串。二是巧用教具。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用的教具,在角色游戏中也大有用场。如动物图片,小朋友在宠物医院中作为小动物床铺的标志。三是让幼儿参与制造各种玩具。幼儿自己制作玩具是游戏材料准备和利用的最重要的途径,对幼儿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制造玩具和开展游戏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阶段。幼儿自己制造玩具这实际上是一个以物代物的再创造过程,不但提高了幼儿的思维、想象、观察、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幼儿克服困难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在制造玩具的过程中,幼儿还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游戏材料的准备,这样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另外,还可让每个孩子带1-2件玩具来幼儿园,这样不但丰富了游戏的材料,而且可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知道如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懂得爱护别人的玩具,使他们心中有他人。

二、深入开展角色游戏,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1)、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行为技能。

角色游戏中,幼儿自主选择扮演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角色,扮演角色就必须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以所扮演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通过和同伴一起游戏,学习各种劳动者的行为技能,从而产生对劳动者的热爱,体会到他们工作的辛苦。在游戏中,幼儿利用角色本身的行为规则来约束自己,学习克服困难、努力完成角色所承担的任务。通过体验游戏角色,让幼儿掌握了社会行为技能,也培养了幼儿自信、独立的良好品质。

在开展不同的游戏主题时,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对游戏内容的思考。如创设小吃店游戏时引导孩子讨论:“饭店中需要哪些人?哪些材料?”在讨论的基础上带领幼儿参观生活中的小吃店,了解小吃店里有营业员、服务员、厨师、收银员等不同的职业分工。大家一起制作收银机、美味可口的小菜、日用品的废旧材料等,积极创设小吃店的游戏情景。通过开展游戏,孩子们积极扮演各种角色,模仿他们的劳动;同时通过游戏孩子们知道了收银员要保管好自己收来的钱财,还要根据货物的价钱计算顾客应付多少钱,顾客给钱后还要考虑是否要找零钱等工作……在游戏中,孩子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劳动者的社会活动进行反复体验后,掌握了简单的劳动技能,初步形成了各种劳动规则,并不断地在游戏中来“规范”角色游戏行为。在游戏中所学得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加深了孩子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和体验,帮助孩子不断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也使幼儿逐步认识和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积极参与游戏,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更是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最重要途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往的平台,在游戏中与同伴频繁交往、感受交往的快乐。幼儿在游戏中幼儿学会了遵守规则、接受集体的支配、履行集体的共同义务、学会与人相处。幼儿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必须相互宽容、谦让才能保证一个集体的融合,于是幼儿在集体中开始学会理解。可以说,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也使游戏情节不断地发展,游戏行为更深入、具体。幼儿通过游戏,增加了交往的机会,也促使幼儿重新调整已有的观念去适应了解他人的观点,他们在游戏中逐渐学会了各种社会交往技巧,包括合作性与竞争性技巧。借助于游戏,幼儿的社会性协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幼儿进行角色游戏都要放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去发展游戏的情节内容。游戏中要让所有的幼儿都动起来、要人人有角色,并将游戏中的主配角让幼儿轮流担当。游戏中以强带弱相互影响,这样不但能弥补幼儿自由交往活动频率低的不足也能促进幼儿口语、动作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由独立变合作,群体意识增强的同时也完成了社会性的学习。角色游戏基本上是由群体来完成的,因此,角色游戏能很好地发展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也能体现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因此,角色游戏对幼儿交往意识的形成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社会生活是多元化的,因此游戏活动之间是相互牵引的,相互联系的。它们彼此之间都要发生一些关系:如大卖场里的人可以到理发店理发,可以到影剧院看电影;而作为理发店里的人也可以到大卖场里面买东西,这样彼此之间就发生互动了。另外每个游戏内容中也在互动:理发店里有理发师、顾客;顾客在理发过程中肯定会和理发师交流价位、发型等内容,幼儿在扮演游戏角色的过程中各尽其职。幼儿可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反映客观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游戏中共同的活动和共同的体验,使幼儿互动起来,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着支配自己,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体验交往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交往的内在动机。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主体性,更增强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和别人交往,掌握与人相处的各种技巧,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3)、体验游戏过程,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应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这样不仅能够增添游戏的兴趣,也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发展的场所,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平行学习的机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发现和捕捉一些典型的情节,抓住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萌发的良好时机进行讲评,从而不断丰富游戏内容。同时在每次游戏活动后,积极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玩游戏的情况,交流游戏中碰到的问题或收获,根据幼儿的问题大家讨论寻求游戏解决的方法。如有一次,大卖场里的“营业员”介绍说:“我们在玩的时候有一个顾客拿了一样水果,最后他竟然不要了,就随意的扔在蔬菜的那个区域,那我们该怎么办?”老师及时抓住了幼儿游戏中关注的问题,让孩子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最后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增设一个理货员,这样碰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及时解决,马上将放错的物体放回原处。通过老师引导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幼儿游水平,促进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游戏的内容更丰富,更具有情景性。除此之外,我还会对一些错误的游戏行为进行及时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法,使孩子明确自己在游戏中不该做的一些事情,如有的角色出现一直离岗的现象,明显是不对的,就是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解决使孩子在下次玩的时候玩的更投入、更棒。

三、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策略

(1)、以幼儿的兴趣为热点,深入创设游戏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环境,以及实际生活经验,逐步点滴积累,形成社会角色,而角色游戏能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如:在一次参观东关街的活动中,发现幼儿对家乡诸多的小吃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路上总在津津有味的谈着、议着。针对这种发现,我决定请家长周末带幼儿去各种小吃店进行实地观察并品尝,从中幼儿不仅知道了许多小吃的名称,还了解到这些小吃都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怎么做的?并学习与服务员交往。星期一,个个嚷着要做各式各样的小吃:扬州炒饭、馄饨、饺子等等,另外还需要自助餐区,酒水自取区,于是又忙着搜集废旧的饮料罐,自制冷饮,丰富了小吃内容。根据幼儿自己动手做出的这些点心,孩子们共同商量,决定开个“小小美食街”。幼儿做的点心分类出现在“特色小吃”、“老街茶馆”和“超恒蛋糕屋”上,有了先前这些观察和制作经验的积累,幼儿分散到各自选择的角色区中活动后,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怎么玩?玩什么?他们都会相互协商好玩法,分配好角色,深入到游戏角色中去,体验到角色游戏带来的快乐。

2、以幼儿为主体,积极开展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幼儿是游戏的主体”.首先教师要在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意愿,利用游戏科学性、合理性地教育引导幼儿,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角色游戏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是孩子成长的平台,它为孩子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自主性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增强幼儿的归属感。在游戏体验中,幼儿学会了轮流、合作、分享、互助,促进了社会性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戏中幼儿也需要教师的参与,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作为老师,如果在这方面顺应了孩子的需求,整个角色游戏就会变得相当活跃。这样,游戏就变成了幼儿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

3、以幼儿的表现为基点,大力推进游戏评价

在幼儿游戏时,教师以游戏同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交往时应有的语言,态度,表情,帮助孩子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 “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 “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进一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在游戏中再现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规则,以及交往过程。因此,通过角色游戏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来体验成人的生活继而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进社会。

2.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二

1 学会认真地倾听--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前提

与他人交往必须先学会认真倾听, 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 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 才能掌握一定量的新词, 掌握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但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他们的兴趣常常是不稳定的, 注意力容易转移也容易分散, 能做到安静倾听的时间太短。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 在听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和儿歌时, 倾听的时间会相对持久一些。于是我便抓住这个机会, 利用儿歌、故事帮助幼儿集中精神倾听, 并力求做到三个“恰到好处”。

第一, 选材“恰到好处”。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选择的内容一定要有生动的且多重复的语言, 有趣的情节, 能说明一个简单的、幼儿能听懂的道理。同时, 在选材上还要做到内容长短适宜, 因为如果时间过于长了, 他们就会感到疲劳, 一旦接受的信息量超过了承受力, 即使再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让他们坚持不下去。

第二, 教师自身语言“恰到好处”。在为幼儿讲述的过程中, 不需要我们讲得多么精彩纷呈, 而只要让语言简单、明了, 富有童趣。材料中个别过深的词汇, 我们也可以随机改成浅显、生动的词汇。在语气语调上不要过于普通寻常, 而应掌握好抑扬顿挫, 也要避免成人化的口吻, 要多用夸张的表情、动作等一些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第三, 数量“恰到好处”。幼儿虽然很喜欢听故事、儿歌, 但是一天之中或是一周之内讲得太多了, 他们在“倾听”的质量上就会下降好多, 也许他们只能记住最后一个故事或是儿歌中的某一句。所以, 在数量上毋需太多, 而要“恰到好处”, 一天一个故事或是两三天讲同一个故事, 念同一首儿歌。这样, 幼儿不但兴趣不会减少, 而且还会加深对新词的记忆。

运用这些方式帮助幼儿集中精神倾听的另一个好处是能丰富幼儿词汇量。在我“恰到好处”地运用儿歌、故事一段时间后, 我发现幼儿很会模仿作品里的生动语言, 幼儿的词汇积累多了, 就会自然地运用到与他人的交往当中。比如, 初春时节, 我带幼儿去户外观察, 我问幼儿:“你们看小草有什么变化?幼儿回答:”绿油油的。“我又问:”那冬天又是什么样呢?“幼儿答:”光秃秃的。“这是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中多次重复的词语, 幼儿记住了, 而且自然地把它们运用到了语言交流当中。可见, 倾听是小班幼儿与他人交往的重要前提, 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2 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产生与他人交往的动机

《纲要》明确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和其他成人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我们要从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 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入手, 调动幼儿的内在动因, 让幼儿敢说、想说、爱说, 乐于与他人交往。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让他们开口说话已经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了, 更别谈让他们主动快乐地与他人交往。上学期, 幼儿刚入小班,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我们每天早晨都有一个小栏目--”小小播音员“, 幼儿可以把自己在幼儿园或回家的路上或其他地方看到的、听到的新闻讲给大家听, 同时我们也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但是有些幼儿可能是怕自己讲错了, 或是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好意思, 有点害羞和胆怯, 不敢发言。这时我们没有着急, 更没有强迫他们, 而是接纳幼儿说的每一句话, 哪怕是他们在重复别人说过的, 也给予鼓励和赞美, 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是让他们能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达、交往。渐渐地, 我发现, 孩子们的话多了, 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这学期, 在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 我要求幼儿在每天的晨间谈话中, 不但要大胆发言, 还要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朋友听。有一次, 在”小小播音员“栏目活动中, 方子悦说:”我妈妈告诉我, 有一个小朋友放学时不回家, 偷偷地爬进动物园, 来到鳄鱼池边, 一不小心被鳄鱼吃掉了。“我问:”你妈妈是怎么知道的?“子悦答:”妈妈经常看报纸的。“我又问:”那你为什么把这条新闻播给小朋友听?“她说:”我想让小朋友知道, 去动物园的时候很危险, 要注意安全。“在这次谈话中, 我始终以轻松的语气和她一问一答, 让她觉得我们只是在聊天, 很简单, 不用紧张。这样谈话的结果不仅对幼儿掌握词汇和发展口语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还会促进幼儿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

户外活动时, 我也善于抓住机会利用宽松的环境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散步时, 我主动向幼儿介绍了一下看到的自然景象, 我说:”看这花, 多鲜艳。“不久, 我们班的家长带来了两盆菊花, 一盆黄色的, 一盆粉色的, 孩子们马上围着菊花兴奋地讨论开了:”哇, 这花真鲜艳!“就这样, ”鲜艳“这个新词立刻鲜明、形象地呈现在了幼儿心中。

宽松的环境很重要, 但是它需要教师通过努力创造出来, 只要为幼儿创设了这种环境, 就等于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广阔的天空, 使他们不必有压力就可以畅所欲言、大胆表达。

3 学会与他人交往--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必要途径

幼儿期, 尤其是小班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还较差, 具体表现在不善于主动地与人交谈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 也不善于根据不同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作出应答, 解决矛盾, 如不会用语言向同伴发出邀请等。为了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多种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3.1 开展跨年龄段相互交往活动。

例如:开展每周一次的”大带小“手拉手活动。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 这种交往方式是一种模仿学习的过程, 他们可以向”哥哥姐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请求或帮助, 学习别人的交往方式, 模仿”哥哥姐姐”的语言和行为, 使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在无形中提高。

3.2 自由交谈。

谈话是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活动。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较好地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自由交谈令幼儿讲话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 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 所以小班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在课间, 我经常向幼儿提出话题, 让幼儿自由交谈。如笑着问孩子:你最喜欢看什么动画片?你的好朋友是谁?双休日爸爸妈妈带你到哪里去玩了?这时, 孩子们的话匣子好像一下子被打开了, 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正是在这种无拘无束地自由交谈中得到不断提高与发展的。

实践证明:语言在幼儿教育的全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 让幼儿在不断交往中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摘要: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进行思维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而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储备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

关键词:语言,思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实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联系生活,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 篇三

关键词:联系生活;幼儿;交往能力;培养

生活即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幼儿从生活中学习基本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在幼儿交往能力培养过程中,结合幼儿生活和学习的自然环境,教给幼儿必要的交往技能,给幼儿提供交往机会,借助游戏来激发幼儿的交往兴趣,对幼儿的交往能力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借助环境,构建交往关系

在幼儿交往中,同伴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幼儿在家庭中更多是和家长进行交往,而到了幼儿园中,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如何引导他们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就成了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生活中的自然环境来引导幼儿和同伴构建起和谐的交往关系是较重要的方法之一。

1.要充分发挥玩具在幼儿交往中的作用

在幼儿学习中,玩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和其他同伴一起玩耍、分享。如,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玩具,为什么喜欢,和伙伴要怎么玩,玩耍中不争抢。这样,幼儿在玩中就会逐渐和同伴建立起交往关系,逐渐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让幼儿在交往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提高其交往兴趣。

2.要引导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形成相互帮助的意识

目前很多幼儿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非常地疼爱,在家庭中如“老大”一样,家庭的生长环境让幼儿极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在同伴交往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从家庭交往环境逐渐过渡到同伴交往环境中。在交往中,如利用“分东西”“借物”“合作游戏”等来引导幼儿通过和同伴合作而完成一定的任务,进而促进幼儿同伴意识的发展。

二、技能引导,提供交往机会

在幼儿交往过程中发现,很多幼儿有强烈的交往欲望,但在交往中不知如何融入同伴中,原因就在于幼儿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在幼儿交往中,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是尤为重要的。这除了要引导幼儿大胆地和同伴进行交往外,还要注重引导幼儿在交往中积极和同伴进行交流。如,有个小朋友在玩游戏,而自己又想加入其中的时候,可以说“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如向其他同伴借东西时,说:“你的东西能借我用一下吗?”诸如此类,当幼儿积极地和同伴进行交流时,交往也就有了开始。

当然,在幼儿交往中,教师还要注重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在幼儿玩耍过程中,发现一个幼儿单独在玩耍,教师可让其他幼儿一起陪他玩耍,或让该幼儿参与到其他幼儿的队伍中;又如,在“六一儿童节”的活动中,教师可组织丰富的活动来引导幼儿进行交往,如,采用“大带小的游园活动”;再如,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以“自我介绍”“说说我的爸爸(妈妈)”“我的优点(兴趣、爱好)”等话题来启发引导幼儿自己表述出来,让更多幼儿认识自己;又如,模仿“我家来了客人”的家庭游戏,让幼儿充当客人、家人等不同角色,学习如何正确接待来访客人的方法等。在幼儿交往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生活案例来引导幼儿参与到活动中,进而不断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三、借助游戏,激发交往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在对幼儿交往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联系生活来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游戏,让幼儿兴趣盎然的在活动中得到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交往能力中,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情境游戏,通过结合生活来为幼儿创设出不同的情境游戏,如“医院”“超市”“菜市场”等,让幼儿在看病、购物、买菜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就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交往兴趣。又如,任务活动,通过将幼儿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幼儿完成不同的任务而实现对幼儿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的发展。如,“一起搭积木”“轮流玩”等游戏就有不错的效果。当然,通过比赛形式来组织活动,对幼儿的交往兴趣的激发也有积极作用。如,在搭积木的过程中,让不同小组的幼儿围绕一定的主题来协作比赛,如“我家来了客人”的活动中,以小组比赛形式进行,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等,这些都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交往兴趣。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注重联系生活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还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教给幼儿必要的交往技能,给幼儿提供一定的交往机会,激发幼儿的交往兴趣等多种途径来加强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宝霞.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0).

[2]李应群.幼儿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的培养[N].遵义日报,2008.

[3]庞建萍.幼儿交往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四

—— 潘静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个别幼儿因为缺少交往技巧,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合作。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幼儿在家里能说会道,到了外面缺胆小、自卑、孤僻,碰到困难不会向别人求助。同时,有的幼儿受交往能力的限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比较依恋家长和家庭,不能愉快地来上幼儿园。由此可见,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针对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分享活动中,交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幼儿园,交往的范围的扩大,使小班幼儿一时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情绪不稳定,在活动中与小伙伴争抢玩具,自己有了困难不主动和老师说等。为了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体验分享的快乐。我们在小班上学期,开展了“玩具交换日”活动,定期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如:有的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有不敢去交换,这时,老师悄悄地在他耳边说:你的玩具也很好玩,小朋友会愿意和你交换的。在老师的鼓励下,胆小的孩子也高兴地参加到活动中。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到交往过程: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谁的玩具好玩?为什么?等等,让幼儿体验交往的乐趣。使幼儿对这一活动非常喜爱,经常追问哪天是“玩具交换日”,并将自己最好的玩具带来和小伙伴一起玩。通过这种活动,拉近了幼儿之间的距离,也使幼儿变得喜欢上幼儿园了。

二、举办亲子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亲子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在家长的陪同下幼儿心情愉快,情绪放松,在活动中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大方地与人交往。因此,亲子活动也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我们在进行“小小蛋儿把门开”的主题活动时,开展了“有关蛋的”亲子探究活动,邀请家长参加我们的活动。孩子兴奋地在展台前,向家长和小朋友介绍“各种各样的蛋”及蛋制品,和小伙伴一起学一学“蛋宝宝滚一滚”,一起探究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在家长的帮助下,煎一个鸡蛋送给好朋友吃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是活动的主角,教师和家长是配角。无拘无束的他们感到特别有趣,无形中孩子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同时又享受到快乐,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

三、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使幼儿根据自己生活得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幼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养自己,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我们在小、中、大班开展了“娃娃家”、“娃娃超市”、“娃娃医院”、“小小建筑师”等角色游戏,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扮演“爸爸”、“妈妈”、“售货员”、“医生”等角色,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女小朋友体现的比较细腻,在老师的引导下,她们生动地表现出了“售货员”坚守岗位、热情待客;表现出“医生认真看病、热情关怀病人的态度,男小朋友比较争强好胜,很有正义感,喜欢扮演交警指挥交通、扮演警察抓小偷;扮演建筑师建设高楼大厦;扮演工程师设计汽车、飞机----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了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给分的认同,通过模仿角色,不但强化了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去。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合作。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四、善于发现优点,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和优点,《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非常1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树立其信心,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我班有一个小女孩,她不爱说话,自由活动时,喜欢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不和其他小

朋友玩,也不愿与老师交流,而且脾气很倔强,问她什么一句话都不说。为了让她融入到集体中来,我们想尽了办法。最后,我通过家访,从孩子的妈妈那里得知,孩子在老家长得,不会说普通话,怕小朋友笑她,又自卑感,因此,在幼儿园不肯多说话,我们了解到原因后,对她特别关注,又一次,她主动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纸屑。我看到后及时地在集体面前表扬了她,并让小朋友夸夸她,小朋友一起说“王芮、王芮,你真棒!”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她笑得这么灿烂。我让王芮模仿我用普通话说“谢谢大家。”她终于勇敢地在大家面前说话了。之后我又为她创造与小朋友交流的机会,并且多鼓励、多表扬,活动中多给机会让她回答问题,对她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在她遇到难题时,我微笑着走过去,摸摸她的小脑袋鼓励她,逐步帮助其树立信心,在随后的日子里,她慢慢变大方了,能主动与我交谈了,其他小朋友找她玩时。她也能和他们玩得很高兴了。

五、抓住细小的环节,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我们将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教育活动,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幼儿早上入园时,我们教育幼儿大方地和其他小朋友和家长问好;在中午进餐后散步时,看到忙碌的食堂阿姨,带幼儿一起热情地打招呼;幼儿手工活动后,和他们一起将作品送给小小班的小弟弟、小妹妹。

六、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学会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 篇五

一、儿童社会交往现状

笔者随机调查了68名幼儿教师,普遍认为:一个教学班约31的儿童存在一般社交障碍,如,争抢玩具,非礼打骂,对他人说话不礼貌,态度不友好,不能协商合作做游戏等;在调查(按幼儿年龄阶段)的142名家长中,约34的家长认为孩子与他人易发生交往冲突或在交往中受到负面评价较

多。而且教师经验判断与父母调查的相关分析得:一班约有5.2的儿童被家长和教师一致认为具有问题行为。概括起来说,儿童交往中存在三类现象:

1.自我中心,缺乏移情能力。3~6岁的儿童尚处在自我中心阶段,且年龄越小,自我中心越强。这时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摆脱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观念。表现为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接受别人的观点,不愿让出喜爱的玩具给同伴玩,很少注意他人的情绪表现,很少主动对困难者表示同情和帮助。

2.交往冲突,缺乏交往技能指导。一个儿童能否为同伴所接受,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如外貌,才艺特长、性格特点、交往知识经验、对同伴的态度等,但不少儿童不为同伴所接受是由于缺乏交往技能。如言语和动作方式不恰当,易使对方误解;交往时不善于对行为可能产生的社会结果预见和调整等。

3.问题行为亟待矫正。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一般被认为是“难教育”的儿童,在其群体中占有相当比例。问题行为主要有:多动症,咬手指,偏食,攻击行为,选择性缄默和退缩行为等。

形成儿童交往问题现状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家庭居住环境独门独居化,造成儿童同伴交往明显减少;核心家庭逐年上升,易使儿童产生性格孤僻、自我中心等心理偏差;家庭教养方式缺少民主,父母对待孩子过多溺爱或是专制粗暴,影响到孩子对待他人的态度,低劣的文化传媒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道德面貌的形成;另外,还有儿童自身性格的倾向,气质类型,交往知识的多寡等原因。

二、儿童社会能力的解析

1.儿童社会能力的几种提法

第一种是“同伴接受说”。假定社会能力的潜层结构为同伴接受程度或同伴影响力。一般地,在学校、班级、邻里被同伴接受,在同伴中具有显著地位和威信的儿童为社会能力较强者。第二种是“社会认知说”。在特定社会情景中预见与行为表现相关的重要社会结果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社会情景感知和决策的心理过程。这里的重要社会结果包括:同伴接受与拒绝,儿童生活中重要人物(父母、教师)的评价,处理问题情景的效果。第三种是“社会行为表现说”。即在特定情景中,表现出与之适宜的行为,最大可能导致对自己行为的强化,最小可能导致受惩罚。如,做出与活动规则一致的行为,控制过度行为等。

.以上三种定义仅从儿童社会能力某些方面作了描述,笔者认为,儿童社会能力是:儿童认识、处理社会情景的能力和与别人交往的策略、技能及效果等。主要包括:思考社会情景的能力,了解别人的能力,寻求办法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遵守规则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等。其核心是社会交往能力。这里的社会能力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儿童内在的心理能力,是儿童面对特定交往情景、情景中的角色关系及面对情景中他人时的意识反应过程。即个体在社会情景中全面感知、适度自控、及时决策、适当反应和准确反馈的能力。二是儿童外在的行为能力。儿童的这种能力表现在从事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这里的行为能力实际上依赖两个条件:一方面是上文提到的心理能力,这是顺利实现交往活动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依赖于交往操作技能,即个体在交往中如何选择言语,显示表情,决定合适的行为动作及遵守规范等。

2.儿童社会能力结构

(1)社会认知能力

1.初步感知、理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或行为,利用这些信息,适应性地调节和自我控制,产生解决交往问题的办法并预见行为结果,采取最优化决策。

2.观点或角色的采择能力。去自我为中心,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与别人的理解区分开来,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适当认同和选择他人的观点和角色。

3.初步移情能力。移情是对困难者设身处地着想的能力,这是个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条件。移情取决三个水平的条件:①初级移情,即个人对他人由于不安所引起的最初情绪做出反应;②对他人做出积极评价;③情绪、情感由自我向他人延伸,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表现出与之相符的行为倾向。

4.模仿学习能力。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该能力可表述为:在一定动机的支配下,注意和认同榜样行为,以表象或言语形式记忆存贮特征行为,复制特征行为的心理转化过程。

(2)言语倾听和表达能力

1.倾听能力。即儿童言语交流时的注意水平。注意水平高的人不仅注意自己所发出信息的指向性、准确性,而且能保持连续的应答状态。注意水平低的人,不能积极与对方以充分反馈和支持,表现出不耐烦情绪和过多的小动作。

2.运用合适的言语内容和方式顺利表达意图。该项能力包含主动性和准确性两个层面。交流主动性是评价我们在与别人进行对话时,究竟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对话。主动对话者有明显的主动倾向,交流对象广泛,内容不拘一格,且交流及时充分;而被动者的表现则与之相反。交流的准确性指,将自己详细知道的事情描述出来,这是准确表达的重要标志。其次,沟通

者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站在信息接受者角度提供信息,因为交流双方知识经验背景不同,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理解信息的同一性。

(3)解决社会问题情景的能力

1.顺应特定情景的能力。即搜寻情景信息做出解释,控制表情、动作使之受强化而免受惩罚。

2.主动采取手段改变环境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不仅要适应当前的社会情景,而且要想办法控制和重新塑造情景,以达到个体与情景的新的和谐。

3.遵守维护纪律规则的能力。纪律和规则是个人和集体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外在约束条件。个人必须认识到不遵守纪律就不能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并形成某种价值判断,对违反纪律的行为不满意和加以干涉或纠正。

不可忽视的是,儿童社会能力结构的具体内容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家长和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理解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能力,充分估计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可能性。

三、如何提高儿童的社会能力

探究儿童社会能力概念的目的是提高儿童社会能力,更好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广大幼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缺乏较为系统的认识,我们不妨以研究的态度来探索这个问题。

1.明确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交往行为在儿童社会活动中,是社会能力最直接的表现,是可观察可测量可塑造的。同时儿童言语能力直接影响着交往的质量,本质上来说,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它一切社会化目标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因此,儿童社会能力的一般性目标(对群体个体都适用)可分为行为目标和言语目标两大类。我们以儿童社会能力结构为依据,从实践角度提出以下目标。

社交行为具体目标:

①经常保持积极而愉快的情绪,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交往的自信心;

②体验到交往成功的快乐和助人被助的快乐;

③学会协商合作和分享,懂得谦让,掌握初步交往技能;

④遵守和维护纪律规范;

⑤了解关心周围同伴及成人的体验,感激他人的关心,学习用简单语句或动作表达关心;

⑥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被肯定和赞赏,少受批评;

⑦能暂时放弃自己的任务服从群体的安排;

⑧采取可能的手段改变即定的条件利于解决问题。

社交言语具体目标:

①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②保持认真听的注意力;

③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④能用一段话表述他人或自己发生的事件的经过;

⑤能评价他人和自己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习惯规范;

⑥能够评价自己的心情并解释原因;

⑦能言语评价他人的心情,并解释所依据的特征线索(动作、表情、语调等);

⑧能够接受他人的观念和他人对自我的正确评价;

⑨言语表述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预见方法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找出最优办法;

2.测量和评定儿童社会能力水平

测量和评定儿童社会能力有两重目的,一种是对儿童社会能力进行诊断、考察儿童群体或个体社会能力状况。第二种是行为的教育干预或治疗。可采用的手段有:社会测量技术,主要人物(父母、教师)评定,量表筛选,行为自然观察等。

社会测量技术是:教师设置一种情景,让班级中每个儿童按自己的意愿接受或拒绝工作或游戏伙伴,然后教师以此分析彼此间吸引或排斥的心理关系,并可由社交关系图表示出来。有研究表明社会测量结果与儿童社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但该技术只能提供儿童被同伴接受或拒绝的信息及儿童团体交往结构,教师还须借助其他手段,深入揭示每个人所处地位的复杂背景。

运用社会测量技术时可以多种方法相结合。比如,首选同伴评定法,教师让幼儿对同伴的受欢迎或排斥程度做出评价。常用的是照片分类游戏:教师为幼儿提供班上孩子的个人照,要求幼儿把最喜欢的小朋友放在左边,把最不喜欢的放在右边,把不知道喜欢或不喜欢的放入中间。在此过程中记录下儿童对同伴选择的总分及被同伴选择的总分。其次,用提名法和配对法让儿童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同伴照片继续筛选,最终选出5~10名喜欢的同伴,0~5名不喜欢的同伴并将选出的儿童按喜欢程度排序(利于绘制社交关系图);然后,把以上社会测量技术所得资料记录在同伴选择矩阵表里,并由此绘出社交关系图。

社会测量技术结果的教育运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儿童同伴选择和被选择总分可评定每个儿童社交水平,或社会能力水平。选择总分和被选择总分可分别作为个体接纳群体成员或个体被群体接纳的数量指标;

二、参照同伴选择矩阵,可将儿童分为明星型、拒绝型、一般型和忽略型,并从中选出个别儿童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据研究,明星儿约占13.33,拒绝儿约占14.31,忽视儿约占19.41,一般儿约占52.94;

三、社交关系图清晰的表明了儿童团体人际关系结构,包括核心儿童、边缘儿童及小团体等状况。

除了社会测量技术以外,还可采用教师、家长经验判断和量表测量结合的方式修正研究结果。测量量表有:Ache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表,Coers儿童行为问卷(筛查儿童行为问题,特别是多动症)家长、教师用量表,NYLS3~7岁儿童气质问卷家长用表。主要目的是确认个别儿童的问题行为,筛出被试。当然,研究者也可自编调查表,只要能全面了解儿童社会能力现状即可。

3.教育干预过程

教育干预过程有三个目的:一种是通过教育作用促进儿童群体社会能力发展,完善群体人际氛围;第二种是针对问题行为儿童教育矫正;第三种是控制无关因素,检验教育因素有效性。这里笔者提供四种提高儿童社会能力的教育方法:一是行为矫正法;二是游戏法;三是谈话法;四是学习交往技能。幼儿教师亦可凭经验采用新的教育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方法已被证实有效,有些则有待实验验证。在行为矫正中通常采用倒返实验设计。

第一,行为矫正法与倒返实验设计

行为矫正法基于行为主义理论,是近年来采用较多的方法,对儿童问题行为有显著的矫正效果。什么是问题行为,这是运用矫正法前必须界定的。一般认为,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形成,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即是问题行为。这里必须指出,正常儿童偶尔也会出现行为上的问题,而问题行为儿童,许多方面的行为是正常的,只是在一两个方面存在问题行为,而这些问题行为有如下特征:长期持久性,不受普通方法控制的行为,儿童不理会现实环境,儿童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和交往困难。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行为不足,即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或从不发生;行为过度,某种行为过多;不适当行为,指期望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矫正法:

一、模仿疗法。即通过观察学习来增加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矫正法。首先要选取榜样,榜样可以是教师本人或是儿童喜欢和愿意模仿的,具有良好品行的同伴;然后让儿童反复观看编制的关于良好品行的影片或动画,接着儿童在现实环境中观察示范者言行,同时参与活动,实际演练有关动作行为。此法矫正退缩行为十分有效。

二、代币制疗法。将不具有强化作用的代币与糖果、玩具、游戏角色等儿童喜爱的强化物配合使用,行为表现合乎标准则发放代币,累积代币后可交换强化物,教师要逐渐延长代币发放的间隔时间或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巩固和提高儿童的行为水平,以此进行行为塑造。代币制可矫正多动症、攻击行为、胆怯等问题行为。

另外,在行为矫正过程中,为了检验或确定矫正方法的效果,可作教育实验设计。如,采用倒返实验设计(又称ABAB设计),是单一被试时间系列实验,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因素与矫正效果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实验方法。其实验程序如下:首先,实验前一定时间段内精心测量记录儿童的某一行为表现,作为实验基线水平;然后施加教育方法并测定和记录被试某行为表现;再后,消除教育作用,返回实验前状态,测量记录;最后第二次引入教育方法,测量记录。

倒返实验结束后,我们可获得四项实验资料:1.被试行为变化折线图;

2、行为变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以被试交往目标行为的持续时间或出现频数作自变量);3.行为量表前、后测得分;

6.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方法 篇六

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比其他孩子更会察言观色,更在乎老师对自己的态度。老师的一个友善的微笑、亲切的问候、充满爱意的抚摸都会让他兴奋不已。对待这样的孩子,老师最好蹲下来和他们谈话或交流,首先在视觉上给他平等的感觉,日常活动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尽量采用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抚摸头、肩膀等身体语言和动作,用充满爱的、鼓励的眼神注视他们,创造较多的语言沟通机会,让这些孩子充分体验到老师的关心、老师的爱。

教师如果注重交往互动的价值,对胆小、内向的幼儿充满爱心、尊重,善于用适当的方法接触和引导他们,实行双向交流沟通。那么,这些孩子对教师也亲近、信服,容易接受教育,敢流露自己的情感、自尊、自信,有一定的创造精神。那些自信心差、胆小畏缩、缺乏上进心的孩子,从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话中都感受到了老师的喜欢。

7.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七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普遍认为, 大班时期是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的重要时期。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在总则里明确规定, 要培养幼儿合作的能力。农村地区的幼儿合作能力发展受其家庭、社区以及教育发展环境的影响, 有其自身的特点, 笔者在湖北省襄阳市郊区建制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一定范围内的调查走访, 在掌握农村幼儿合作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 抽取襄阳市襄州区东津镇中心幼儿园大班三个自然班幼儿共计132名。其中66%的幼儿为独生子女, 34%为非独生子女;71%的幼儿为农业户口, 29%为非农业户口;家长学历分布为:43.8%的初中及以下, 42.9%为高中, 有13.3%为专科及以上。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对大班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共132份, 回收问卷130份。其中有效问卷126份, 回收率98.5%, 有效率95.5%。同时本调查还随机对部分大班幼儿家长进行了深入访谈, 访谈主要针对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现状、特点以及家庭家养特点。

本调查的问卷采用徐德媛 (2015) 编制的《幼儿合作能力教师评定问卷》作为基础调查工具, 该问卷从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意志和合作技能四个维度, 共19道题, 改造为家长问卷, 经过前期尝试性调查, 在认为问卷信度和内部一致性基本上是可被接受的。以上调查的数据资料运用SPSS.19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受调查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总体水平

以大班幼儿的合作认知, 合作情感, 合作意志和合作技能4个维度做一定分层处理, 数据统计如下。

统计结果显示, 在构成幼儿合作能力各个因素发展上, 存在相对不平衡的差异, 其中在合作认知上, 大班幼儿普遍在自信方面比较好, 在信任他人方面比较差;在合作情感上, 大班幼儿普遍在外向型方面比较好, 在接纳性方面比较差;在合作意志上, 大班幼儿在坚持性方面好于自制力方面;在合作技能上, 大班幼儿表达能力比较好。

(二) 受调查幼儿合作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

受调查幼儿合作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显示,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具体而言, 在合作认知上, 统计显示, 大班幼儿女孩和男孩造合作认知上没有明显差异;在合作情感上, 女孩在合作情感上与男孩存在显著差异。在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遵守规则能力方面, 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三) 受调查幼儿合作能力在独生与非独生特点的差异与分析

受调查幼儿合作能力在独生与非独生方面的差异由统计表2所示。

从表2的显著性检验数据显示, 数值为.001, 低于0.05,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合作能力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农村非独生子女在合作意愿和合作技能上比独生子女发展好一些。

(四) 受调查幼儿父母的文化水平与教养方式差异与分析

1. 受调查幼儿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影响的差异与分析

受调查幼儿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影响的经多重比较, 验数据显示, 农村大班幼儿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其合作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2. 受调查幼儿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影响的差异与分析

受调查幼儿父母的教养方式相对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漠不关心型, 其对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影响的差异如表3所示。

从表3显著性检验数据显示, 受调查幼儿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影响仅在权威型对专职型方面有显著区别, 其他类型之间不存在。

四、教育建议

针对农村大班幼儿在合作能力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的关系, 我们认为,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一) 发挥幼儿园集体教育优势, 关注男孩合作能力发展

在日常活动中,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以及游戏来引导和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 尤其关注男孩合作能力的发展, 增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了解, 发展其情意, 培养其合作能力。

(二) 针对独生子女合作发展特点, 创造与人交往合作机会

对于非独生子女, 农村独生子女在人生发展的早期也表现出因缺少合作伙伴与多样性合作经验而影响其合作能力发展的特点。幼儿园应充分利用集体教育优势, 提供幼儿与同伴一起生活的经验, 让其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

(三) 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科学教养幼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虽然本文调查显示,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影响不大, 但笔者认为, 在日常生活中, 农村还存在很多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对待幼儿的现象, 容易造成幼儿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特征, 影响其合作能力的发展。幼儿家长也应该加强学习, 转变观念, 做一个民主型的父母。

摘要:本研究以襄阳市郊区建制镇中心幼儿园大班幼儿132名为样本, 从幼儿合作能力发展一般现状, 以及幼儿的性别、独生非独生、父母文化水平不同和教养方式等影响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的差异维度对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培养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的合作能力低于非独生子女合作能力;父母文化水平对幼儿合作能力发展影响不大。本文在分析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发展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教育建议。

关键词: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德媛.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现状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5.

[2]张文荣.对幼儿合作方式的新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 (1) .

[3]喻小琴.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 (12) .

8.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八

关键词:小班幼儿;与他人交往;语言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49-02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与他人交往,才能促进其自身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要积极创设一种宽松丰富的语言环境,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丰富幼儿词汇,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从而使他们乐意与他人交往,并在不断交往中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学会认真地倾听——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前提

小班幼儿兴趣不稳定,注意力容易转移也容易分散,能做到安静倾听的时间太短。所以我们要利用幼儿最感兴趣的故事和儿歌,帮助幼儿集中精神倾听,并力求做到三个“恰到好处”。

第一,选材“恰到好处”。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选择的内容一定要生动的且多重复的语言,长短适宜,接受的信息量不宜超过孩子的承受力。

第二,教师自身语言“恰到好处”。在为幼儿讲述的过程中,不需要我们讲得多么精彩纷呈,而只要让语言简单、明了,富有童趣。

第三,数量“恰到好处”。故事儿歌毋需太多,而要“恰到好处”,一天一个故事或是两三天讲同一个故事,念同一首儿歌。这样,幼儿不但兴趣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加深对新词的记忆。

运用这些方式帮助幼儿集中精神倾听的另一个好处是能丰富幼儿词汇量。比如,初春时节,我带幼儿去户外观察,我问幼儿:“你们看小草有什么变化?幼儿回答:“绿油油的。”我又问:“那冬天又是什么样呢?”幼儿答:“光秃秃的。”这是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中多次重复的词语,幼儿记住了,而且自然地把它们运用到了语言交流当中。可见,倾听是小班幼儿与他人交往的重要前提,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二、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产生与他人交往的动机

我们要从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入手,调动幼儿的内在动因,让幼儿敢说、想说、爱说,乐于与他人交往。

1、切准学与用的结合点,让幼儿敢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缺少与同伴交往的能力,而且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交往时总是不欢而散。通过故事《熊猫的客人》等活动,使幼儿对如何使用“您好、请进、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组织一次《我们大家一起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愿望:“我和你一起玩好吗?”“谢谢你!”“没关系。”“我玩一会儿就给你。”在学习交往语言的同时,还学会了交换,轮流玩玩具的方法。并且在以后的游戏中,这种“协商”得到了巩固,语言表达方式更多,语言已逐步与他们的内心世界一致起来。

2、创设鼓励性评价的氛围,克服幼儿怕“说”的情绪

要对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对那些胆小、性格内向但好动、精神不集中的孩子。我们班的果果小朋友,爸爸妈妈都是外地人,他由于语言不通,造成了在交往上的心理障碍,我则从克服他心理上的自卑感入手,鼓励他用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老师先猜懂他的意思,然后再教他说两遍,同时鼓励其他孩子主动与他交往,在他身边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这样,他很快克服了自卑感,变得合群和开朗了。不到一个学期,虽然他在许多字的发音上还有困难,但他基本上能听懂老师的话,能大胆地用语言加手势与同伴交往,并敢在上课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进步非常大。

3、创设轻松的谈话氛围,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利用晨間谈话等时机鼓励幼儿把自己的见闻讲给大家听。但有些幼儿怕自己讲错或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好意思,有点害羞和胆怯,不敢发言。这时我们没有着急,更没有强迫他们,而是接纳幼儿说的每一句话,哪怕是他们在重复别人说过的,也给予鼓励和赞美,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是让他们能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达、交往。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的话多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还可以在户外活动时,抓住机会利用宽松的环境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散步时,我主动向幼儿介绍看到的自然景象:“看这花,多鲜艳。”孩子们马上围着花朵兴奋地讨论开了:“哇,这花真鲜艳!”就这样,“鲜艳”这个新词立刻鲜明、形象地呈现在了幼儿心中。

三、学会与他人交往——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必要途径

小班幼儿不善于主动与人交谈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也不善于根据不同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作出应答,解决矛盾,如不会用语言向同伴发出邀请等。为了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多种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1、开展跨年龄段相互交往活动

例如:开展每周一次的“大带小”手拉手活动。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这种交往方式是一种模仿学习的过程,他们可以向“哥哥姐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请求或帮助,学习别人的交往方式,模仿“哥哥姐姐”的语言和行为,使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在无形中提高。

2、自由交谈

自由交谈令幼儿讲话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小班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在课间,我经常向幼儿提出话题,让幼儿自由交谈。如笑着问孩子:你最喜欢看什么动画片?你的好朋友是谁?双休日爸爸妈妈带你到哪里去玩了?这时,孩子们的话匣子好像一下子被打开了,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正是在这种无拘无束地自由交谈中得到不断提高与发展的。

3、游戏中自由交流

自主游戏中的自由交流和游戏结束阶段的讲述互评是幼儿传递分享快乐、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经历,游戏和讲述中他们会展开想象、大胆开口说话提要求。通过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认真倾听他人讲话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语言在幼儿教育的全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让幼儿在不断交往中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九

通过学习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我觉得幼儿阶段的教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幼儿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一、多为幼儿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伙伴关系。如:晨间活动时,鼓励孩子们之间谈谈来自幼儿园之外的消息,区角活动时,除了幼儿自身游戏,选择伙伴以外,教师可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人为地干预他们的活动,给孩子创造交往机会,尤其对那些不善言谈的幼儿,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创造机会与人交往。

二、通过主题活动,鼓励幼儿自带玩具,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幼儿园,交往的范围的扩大,使小班幼儿一时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情绪不稳定,在活动中与小伙伴争抢玩具,自己有了困难不主动和老师说等。为了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体验分享的快乐。我们在小班上学期,开展了“玩具交换日”活动,定期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如:有的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又不敢去交换,这时,老师悄悄地在他耳边说:你的玩具也很好玩,小朋友会愿意和你交换的。在老师的鼓励下,胆小的孩子也高兴地参加到活动中。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到交往过程: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谁的玩具好玩?为什么?等等,让幼儿体验交往的乐趣。使幼儿对这一活动非常喜爱,经常追问哪天是“玩具交换日”,并将自己最好的玩具带来和小伙伴一起玩。通过这种活动,拉近了幼儿之间的距离,也使幼儿变得喜欢上幼儿园了。

三、积极与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有的孩子从小独自惯了,不愿意、不善于与别人相处;有的孩子太霸道,在家娇惯,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等。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放学与家长简单的交流或者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

四、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励孩子树立自信,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促进孩子树立自信强化自信的方法很多,抓住锲机进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孩子如果能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也能满足其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增强其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在实践中所做的任何一点努力和克服微小的困难都要及时予以支持和适当帮助。并尽量可能地让他们尝试成功,因为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动力。

10.区域中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篇十

摘要

幼儿通过交往,可以学会合作、分享、协调等社会交往技能。《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在《人的教育》中也说道:“儿童早期的游戏,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可见,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幼儿园中,角色游戏是最具社会性的一种交往形式。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体验并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排除自我中心,积极参与交往求得与环境的融洽和谐。

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幼儿园中,角色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游戏发展的需要,是最具典型、最具特色、最具有社会性的一种交往形式。角色游戏中,儿童的角色游戏水平和他们在同伴心目的地位对他们社会性技能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关系。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体验并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排除自我中心,积极参与交往求得与环境的融洽和谐。同时,游戏中出现的冲突又可能导致儿童认知过程的不平衡,引发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协调,并从中得以新的学习和发展,以进一步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中班年龄阶段,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此时,无论是认知发展水平,还是交往的兴趣和需要都趋向于成熟。幼儿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自我为中心的小世界里,他们会因为在游戏和同伴一起嬉戏而感到快乐;他们也会因为在游戏中成功地为同伴服务感到高兴。他们渴望与同伴交往,但是,很多时候却不知道怎样与同伴交往。发现这样的问题后,我仔细思考,最后决定从幼儿最乐于接受的角色游戏下手,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学习交往,掌握一些有效的交往方法。因为,角色游戏突出的特点在于,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等都是依照幼儿的兴趣、意愿、经验进行的,它非常符合幼儿交往的需要。可以说,角色游戏就是幼儿交往的乐园。

一、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幼儿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交往中,幼儿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为、愿望与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学习与同伴分享、互相谦让、合作等人际交往技能。角色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学习怎样与同伴相处,怎样处理和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共同完成活动。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自己分配商量角色,谁来当妈妈,谁来当爸爸,谁来当宝宝。爸爸负责烧饭,妈妈负责带宝宝。每个人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再比如,玩小医院游戏的孩子必须在选择游戏之后,互相商量决定,谁来扮演大夫,谁来扮演患者。必须自己商量决定大夫负责做什么事,而患者和护士又应该负责做什么事。在这样共同商量决定过程中,幼儿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也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只有在角色游戏中,才可以让幼儿有这样相互间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并且,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模仿成人的交往行为,体验着他们的交往中成功或不成功的感觉,来从中不断地积累,分辨正确的交往方式,从而有选择性地内化为自己的交往经验。

二、言语的发展,也为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交往提供了前提条件。

幼儿早期的自言自语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且具有交往意义。这种自言自语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简练,但不会完全消失,只会变的更加内隐,最后转换成内部言语来调控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到大班幼儿,语言发展已经具备相对的稳定性,这就为幼儿间的交往提供了前提条件。在幼儿的整个交往过程中,伴随着最频繁的就是语言间的交往。中班幼儿已经能意识到在和同伴交往时,要想让对方明确自己的行为意图,必须去用语言表达。而在角色游戏中,这种言语上的表达也是在幼儿已经具备一定表达能力经验基础之上的。通常,会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幼儿会模仿一些生活中成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交往。我记得,莫莫第一次进小医院的时候就知道看病的流程并指导其他孩子。很明显,莫莫一定和成人去过银行,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发展了游戏情节。莫莫用清楚的语言提醒排队的顾客要遵守“医院”的游戏规则,而且也通过他的语言表达也为今天的顾客们传递了该游戏的经验。当然,莫莫是语言能力很强的孩子,所以,他能够在角色游戏中用自己的最擅长的言语表达去和更多的同伴交往,来逐步发展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角色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心理活动环境,激发了幼儿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幼儿时期正处在意识、随意注意、随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机能及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往往建立在游戏之中,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毫无压抑的环境,才能激发幼儿去主动交往。在角色游戏中,因为没有了成人的直接旁观或干预,幼儿的心理环境通常是比较宽松的,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游戏情境中,也大多流露出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观察中发现,无论是平常的性格外向还是内向的孩子,在情绪稳定的前提下,大多数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都乐于起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是愉快地去接受同伴的主动交往。武同是个内向的孩子,在换区活动中选择了娃娃家,可是不知道怎么区和小朋友交往,很紧张的样子,于是我对她进行鼓励,慢慢的她就和小班的弟弟妹妹玩起来了。此次游戏内容完全由幼儿自由选择。在幼儿主动游戏的过程中,就必然有主动的交往。在不断交往的过程中,丰富了游戏情节的发展。而与此同时,游戏情节的发展又能够增加幼儿在游戏中交往的频率。这样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激发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角色游戏中,生活化的物质活动环境,也为幼儿的交往创造了物质条件。

游戏的场所、设备和玩具材料是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环境,这些物质环境对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和兴趣,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也是有重要作用的。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材料与环境,以利于他们通过模仿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角色游戏中,我们所提供的材料,一部分是具备生活特征、实用性很强的器具。比如,医院里的医疗器械;娃娃家的锅碗瓢盆,这样的游戏材料能使幼儿很快理解每个区域的游戏主题,能很快参加进来并承担起相应的角色。另一部分游戏材料,也是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组成,但都是些真实程度低的简单物品和材料,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那么,对于已经具备一些社会认知经验的中班幼儿来说,生活化的游戏材料可以帮助幼儿把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的角色联系到一起,通过游戏内容的提示,游戏材料的提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就容易顺利进入角色情境。又因为角色游戏的中各个游戏间相互联系的必然性大,其游戏环境和材料间的相互作用,也就使得幼儿间必然产生互动,即交往。

由此可见,角色游戏中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以及幼儿自身的语言发展,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11.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每个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 然而在我们周围, 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 同伴交往的现状

第一, 同伴交往中幼儿存在着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骂人、打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损坏别人的活动成果等。攻击性强的孩子非但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 反而增添了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其他幼儿产生了回避、拒绝的心理。随着道德感的发展, 他们不喜欢和那些在他们看来“干坏事儿”的“坏孩子”玩。

第二, 幼儿在合作性游戏中总会因规则不统一、角色分配不称心、玩具使用不合理等诸原因而发生矛盾、冲突与对抗。

第三, 孩子们活动时都喜欢和能力强的幼儿在一起, 因为他们能促进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能力差的孩子在活动中非但不能出谋划策, 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有时甚至显得笨手笨脚, 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

第四, 在幼儿时期幼儿普遍存有爱美倾向。干净、漂亮能迅速吸引对方, 使交往的对方产生亲近感。反之, 如果幼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穿着不够整洁, 则遭到排斥。

第五, 随着现代化住房单元结构的普及, 有的孩子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基本是独自一人玩, 与那些在家仍有良好的同伴交往条件的孩子相比, 交往技能得不到锻炼。

第六, 不同家庭结构给予幼儿交往经验上的差异性, 家长的抚养方式, 过度包办, 使幼儿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 导致幼儿间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七, 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 从不顾及他人。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

二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 家庭、生活环境、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场所,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的影响特别重要。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 (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 对幼儿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有的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 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机会, 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

在家庭结构中, 父母的离异或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 孩子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 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 或是自卑、自闭、孤僻的性格, 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 生活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在城市化运动中, 人们单元化的居住环境窄化了幼儿的活动空间, 限制了幼儿与伙伴间的自由活动, 也给幼儿的交往生活带来了影响。现代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 使过去那种由不同年龄的孩子组成的游戏团体解体了, 从而导致了他们游戏交往方式的改变。

3. 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较正规地集体生活环境, 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幼儿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 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 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 会使幼儿在心理上造成压力, 产生不安全感, 进而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等交往特征。

以幼儿在幼儿园实际获得的同伴交往生活为例, 首先现代幼儿园单一、严格的分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使幼儿只能局限在同龄的小群体中进行活动, 失去了与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机会。幼儿交往空间的窄化, 导致了其社会性支持体系的减少, 拉大了幼儿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差距, 破坏了他们的天性和本该属于他们的真实生活。

4. 社会的影响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 教师对儿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得不够。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 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在当今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环境, 而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 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 才能真正体会、理解、学到, 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

三 对同伴间交往能力培养的对策

1. 实际练习, 培养交往技能

第一, 在活动中练习。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的各种活动安排是很紧凑的, 他们充分和同伴交往的时间不多, 因此我们常可以看到许多幼儿在厕所里玩耍、交流甚至不肯出来;或者上课时讲话、不专心。因此, 我们在安排活动时, 充分保证给幼儿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与自由交往的机会。如来园和离园时的区域活动, 让他们自由搭配, 自己选择区域, 自己选择同伴一起玩耍游戏。在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时, 我们也给他们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 要求教师尽量不去干预。

第二, 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只有在实际情境中, 得失立即兑现的情况下, 幼儿通过交往技能的训练, 才能真正积累交往的经验。当幼儿运用已掌握的交往技能在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后, 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 并且帮助分析幼儿成功的原因, 强化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

一是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移情又叫感情移入, 即我们时常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的相处, 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以及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实验表明, 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 大多数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 许多幼儿由于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避免了同伴间因小磕碰、小摩擦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二是家长应重视独生子女的交往。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要让幼儿敢说话、爱说话, 家长应适当地带幼儿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子。如吃东西时, 有老人的家庭, 家长应教育幼儿先让给老人, 没有老人的小家庭应让幼儿和父母亲共同分享。

2. 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

开设课程就是要将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 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心情愉快, 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教育系统而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 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 为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3. 强弱搭配,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通过分组, 教师可以让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和交往能力稍弱的幼儿一起,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利用户外活动和散步活动这两个全园集中性的开放活动时间, 开展跨年龄段的相互交往活动;鼓励幼儿同园内其他工作人员接触等, 以此来拓宽幼儿的交往范围, 引导幼儿使用合适的交往行为方式, 进一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虽离不开成人的培养, 但主要还是幼儿平时自身的体验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 成功的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的正确行为, 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交往的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呼吁大力加强教师专业意识, 努力提升家长认识, 尽可能地调动一切人员, 以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思想培养工作, 确保每个幼儿健康、和谐的成长, 同伴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为将来的生活、成长及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 对幼儿来说, 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 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 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三岁以后, 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 人的交往合作能力也应该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集体生活对克服纠正幼儿的缺点具有重要作用。同伴关系不仅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且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建人.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J].山东教育, 2000 (9)

[3]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2)

[4]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02 (1)

12.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十二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呢?

一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它当然是我们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对此不可有过高的期望,应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为孩子多创造一些机会,鼓励他们说出想说的话,这对提高幼儿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二重视游戏活动。幼儿的活动能力十分有限,交往的圈子也小,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去现实生活中接受磨练,而游戏活动则为孩子们提供了这种磨练的机会。在游戏中孩子们用童心构筑着他们的社会,这个社会充满了真善美的东西,当然也有假丑恶的一面,但它并不能伤害孩子们,反而激起了他们对恶的憎,对美的爱,获得了对人的爱与憎的情感。

13.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十三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幼儿以后的社会适应。因此,形成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致力于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然而,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

1.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其次,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绰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等。如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傲慢无礼、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2.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①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有些家长对幼儿粗暴和过于严厉,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离异或不和对幼儿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幼儿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②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二、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对策

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符合当前社会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时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对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而增进同伴交往能力除了要让幼儿有较多的交往机会外,还要帮助他们掌握一些交往方法。严格地说,交往是一种技能技巧,它需要借助适宜的练习来获得,许多幼儿因为没有学会必要的交往技巧,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困扰,如自卑、孤独、喜欢攻击他人等,他们往往在强烈的交往冲动和畏惧之间犹豫不决。

1.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还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父母对于幼儿园教育应给予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2.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

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高,教师之间和谐的入际关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其次,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幼儿需要和能帮助别人的情景,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使幼儿感受到群体生活的优势。这样的群体容易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表现出较强的交往动机与持续交往的兴趣。第三,要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的机会。研究表明,在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中幼儿易产生合作行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一定角色的相应责任,这也保证了幼儿参与的热情。第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提供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幼儿开展社会性交往的玩具。幼儿早期的同伴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发生的,幼儿可以通过玩具表达对同伴的邀请,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等待和与他人分享、合作等。

3.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即我们时常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移情可以使主体内部产生某种情感共鸣,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亲社会行为。实验表明,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大多数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许多幼儿由于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避免了同伴间因小磕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4.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

14.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十四

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 是幼儿社交能力的一个领域, 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 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从摇篮时起, 幼儿对同伴的意识和趋向很早便出现了, 在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迅速并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幼儿间的相互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个个体离开母体后的第一个环境,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家庭的这种影响功能与家庭生活相一致, “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家长教育子女的实践过程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家庭教育不可能脱离家庭生活, 是和家庭生活融为一体的;二是家庭是子女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这种条件和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 时时刻刻都在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我国, 每个家庭中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 独生子女比例高, 易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障碍。现阶段独生子女人数占的93.33%, 大部分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易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障碍:在这种家庭中这些孩子缺少与弟弟妹妹或是哥哥姐姐之间的交流。没有这样的交流机会, 使得这些孩子缺乏与同龄交流的技巧, 很可能使得他们在将来进入社会中。另一方面, 现代住宅大多是单元结构, 独门独户, 与之前的院巷结构住宅相比, 儿童的活动空间大大缩小, 失去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的场地。很多儿童是与父母同进同出——早上一起走, 晚上一起回家, 这样失去了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家庭中提供给儿童个人游戏的玩具大大增加, 儿童多数时间是独自一个人玩耍的。所有这一切, 使儿童在社会性游戏方面所花的时间相当有限, 和同伴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 导致许多儿童不会和同伴一起玩, 甚至根本不想和同伴一起玩。同时, 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影响着幼儿期的同伴交往。儿童对同伴的态度和行为特征大多是其父母与人交往特征的重现。“还有研究认为, 热情、敏感和权威性的家长培养的儿童容易形成稳定和依恋, 与成人和同伴都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忽视型和溺爱型的家长容易培养出有敌意、有攻击行为的儿童, 而专制型的家庭培养出的儿童容易对同伴表现出焦虑、严厉和喜怒无常。”除此之外, 父母自身的交往能力, 父母对幼儿同伴交往的态度和要求等都会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幼儿自身因素

幼儿身心方面的特征, 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的态度和接纳程度, 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一个儿童能不能为同伴所接受, 同时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 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外貌、性格特点、对同伴的态度等, 但不少儿童不为同伴所接受是由于缺乏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缺乏社交能力。在开始交往之前, 他们应该首先判断对象的需求, 并在交往过程中了解对象对自己交往模式的感受, 最终形成与其的交往模式。在不同交往对象面前, 有能力调节自己的交往行为, 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

幼儿期儿童的情绪具有易冲动、易转移和易感染等特点, 比起婴儿期儿童的情绪, 幼儿情绪的复杂程度和社会化程度都有了提高。幼儿的情绪表达已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生理需要水平, 而是更多地反映出环境、社会和他人对个体的影响。在与同伴交往中, 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即使喜欢交往, 也会影响同伴交往的质量, 被认为交往能力不良。情绪调控实际上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 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具有情绪调控能力的幼儿知道在交往中根据需要隐藏和改变情绪反应, 从而促进交往活动的开展。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受到情绪调控能力的影响, 情绪调控能力强的儿童, 其心理素质好, 社会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强。

语言在生活中发挥的主要功能是交际功能, 对于幼儿而言, 语言运用能力既是其同伴交往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又是影响同伴交往效果的主要原因。“语言运用主要包括两个因素, 其一是语言功能目的, 即说话的原因;其二是语言情景, 即影响决定如何理解别人的话, 并选择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达到说话目的。”在儿童运用语言的具体情境中, 要使得语言成为联系他人的具体行为, 并选择说话内容与方式, 从而实现交往活动, 建立交往关系。在与同伴和家长交往时, 幼儿的语言表达显然是不同的, 这就对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此外, 幼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使其在与不同同伴的交往方式、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庞丽娟 (1991) 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积极友好、外向、活泼、较大胆、爱说话;被拒绝儿童很外向、性子急、脾气大、易冲动、非常活泼好动;被忽视儿童很内向、好静、慢性、脾气小、不易兴奋与冲动、胆子较小。刘文 (2002) 研究发现, 受欢迎的儿童其气质特点为, 情绪稳定、不激烈、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适中;而被拒绝的儿童其气质特点为, 情绪不稳定、爱冲动、情绪激烈, 适应性一般、注意力易分散。

我们知道个人适应群体需要的情感和愿望的形成是社会上最高级也是最困难的工作, 这种形成就是群体成员的社会化。随着早期心理探究和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日益开展, 幼儿同伴交往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儿童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菲律宾大学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丹曾说过:“一个社会交往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读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在尊重幼儿自身身体、心理发展的规律的前提下, 教育影响怎样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怎样兼顾其智力和社会性的同步发展、怎样使教育的“使然”潜移默化于幼儿的“自然”、怎样在还幼儿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记忆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摘要:同伴交往主要是指儿童和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 其交往对象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地位等与自己较为接近。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 是幼儿社交能力的一个领域, 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家庭因素、幼儿自身因素等。

关键词:同伴交往,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洪秀敏.儿童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03, (4) .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5.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十五

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类活动中最主要的能力,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对方,取得对方信任,扩展社交圈达到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目的。幼儿时期是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为了下一代能够更好地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生态式体验教育理念的具体含义

生态式教育是指用生态的方式和原理思考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模仿自然的生态系统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引用到幼儿教育中来就是通过对“爱”、“美”、“生命”的诠释,激发幼儿的感知体验,提升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潜能,启迪幼儿的心灵。对于生态体验,刘惊铎教授的描述是“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境之中,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之运行规律,经历内心感动的过程与状态”。

在过去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发展问题突出,其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一味的传播知识,却忽略了自身的知识更新和学习;学生性格的多样性没有受到重视;教师生活与学生生活划分严重,没有各自的空间等等。

生态式教育理念,提倡首先要营造出适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施教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实施生态体验教育,才能使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升知识水品。生态体验使教育理念,致力于体验者和教育者的共同发展,构建了和谐的教学体验。

二、生态式体验教育对于幼儿社会性交往合作能力的影响

交往是社会活动中的主要方式,教师通过讨论和讲故事的生动方式,使幼儿理解交往的重要性,通过做游戏和唱名的方式使幼儿互相认识并且成为朋友,还可以通过有意的制造困难,使幼儿之间懂得如何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教师要鼓励幼儿放下戒心与他人交往,在日常的体验活动中捕捉隐蔽的教育契机,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和胆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夸张化、故事化的讲解,教会幼儿理解别人多为他人考虑,例如教师在教幼儿《拔萝卜》这首儿歌的时候,可以通过故事和分角色演绎的形式,使幼儿明白朋友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幼儿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要强化合作精神,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和承担。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肯定幼儿的进步,不吝啬于表扬。在体验活动中,还可以通过组织幼儿为年龄更小的孩子表演的形式,激发幼儿的领袖意识,产生愉悦的`心情和感官,加强幼儿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三只小猪》的情景表演,促使幼儿模仿故事中的角色,相互协作完成表演,巩固了幼儿的合作观念,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为幼儿的交往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在生态式体验教育理念下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

幼儿时期是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最佳时期,在这段时期幼儿仍然需要依靠成人的引导,主要通过与同龄人的相处和交往,完成社会交往活动发展和社会交往合作的能力,对于幼儿未来的人际交往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该创造和谐温馨的社会交往情景,有目的的制造幼儿之间的社交活动,使幼儿感知与同伴玩乐时的愉悦感,提升社交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应当合理的消除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教师可以有意地设置一些障碍游戏,使幼儿在游戏玩乐中,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体验社交合作带来的荣誉感,例如:游戏“帮小熊过桥”,可以设置场景为小熊要过“桥”,只有两个小朋友一起帮忙才能帮助小熊过“桥”,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合作才能帮助到小熊,让他顺利过桥?当其他队友需要你的帮助时,你会去帮忙吗?该怎么做?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使幼儿认识到团队的合作力量和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强化幼儿的责任心、爱心、信心,为将来的社会活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故事演绎的形式提升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角色扮演是幼儿园经常采取的教育模式,目的在于创建一个小型社会的情景,通过故事性的演绎,使幼儿对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有一定的认识。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他们的本能反应,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是毫无意识的,角色扮演的作用是使幼儿在演绎故事角色的过程中摆脱自我意识,融入社会生活。譬如可以让幼儿扮演“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孩子”与“爸爸”“妈妈”的关系、“营业员”与“顾客”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通过对这些职业的扮演,能增添幼儿交往中的乐趣,培养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处理分歧和问题,共同完成游戏。

(三)通过移情训练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移情的定义为感情的移入,表现为情绪的相互感染,让幼儿学会通过观察体验了解他人的情绪变化,从而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幼儿的情绪表达方式是很直接的,可以直接从幼儿的情感表达中看出,幼儿通过移情的方式体会他人的情绪,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降低防御心理,顺利发展社会交往。

上一篇:扇形统计图反思下一篇:公司三个字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