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初中的读后感

2024-07-22

国富论初中的读后感(共10篇)

1.国富论初中的读后感 篇一

读《国富论》有感

《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斯密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谈到了劳动分工。他认为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但经济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市场竞争理论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劳动分工理论却相对显得苍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复苏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通过制度安排而与交易费用相互决定的,即: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制度安排决定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通过分工经济提高制度收益,并进而降低交易费用。作者给出了两个理论模型及其修正。

接着,作者证明了劳动分工理论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命题1:劳动分工产生递增的规模报酬,是经济进步的源泉。

命题2:劳动分工依赖于劳动分工,没有任何外生优势的单纯分工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命题3: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制度,在地理上表现为一个波浪式的推动过程。

另外,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证明,不同区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分工水平,产生不同的增长效果。因此,欠发达区域面对不同的人口规模、制度供给、交通条件,应选择不同的分工模式。作者据此将欠发达区域分成三类,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择。

模式1:人口较多、居住密集的欠发达区域

根据命题2,此类区域即便没有任何优越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依靠自身的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工模式,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作者认为,应将此类区域细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将相关产业分类聚集,发展“园区经济”,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产生产业簇群。

模式2:人口较多、居住分散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以中国中西部的农业大省为典型代表。因为多数居民都分布于广大农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间贸易的交易费用很高,制度创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给水平低下。当务之急是提高专业化水平,以便与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对接。

提高市场分工水平有两种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鼓励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为个体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根据命题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产业,也应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选择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分工网络。

二是融入临近区域的分工网络,即给发达区域“打工”。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或工业化前期,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支付交易费用和学习成本,也难以承受为集中人口而进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费。而此类区域劳力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选择有资源禀赋或内生比较优势的临近区域,为其提供配套生产或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业家的管理素质。

模式3:人口较少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人口较少,无论是否集中,从理论上讲都难以独立形成一个合意的分工网络。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区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以便融入发达区域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在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经济环境得以改善后,在分工网络上可以逐步摆脱对地理交通条件的依赖,从而逐步与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区域进行贸易往来。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重点扶持有一定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并购、扩张,带动其他企业形成连锁效应和学习效应。

我认为《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2.《国富论》读后感 篇二

在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的几个模块中,我尤其钟爱《经济生活》,但囿于自己的理论功底不知如何充电,于是网上咨询各路大侠。在他们所列的读书清单中无一例外地都出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暑期翻看了一下,虽浮光掠影,但已感触到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呼吸,获益匪浅。

亚当•斯密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个系统阐述者。1776年5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初稿发表宣告古典经济学的诞生。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构建了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经济理论体系,被人们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恩格斯称其为“政治经济学中的路德”; 凯恩斯说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可见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

《国富论》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货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1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保护自由市场和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这就是亚当·斯密所勾勒的“看不见的手”从“自利”导向“利他”的路径。亚当﹒斯密把自利与利他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利他并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对斯密来说,利已可能是一种值得赞美的人类特性,反映了一个人不仅关心他的物质福利,还关心他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对斯密来说,利已是社会理论中的“运动原理”,就像吸引力是牛顿物理学中的运动原理一样。

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是增进国民财富的重要方面,他坚决反对高关税,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

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在2014年1月14日连续第20年获得“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称号,新加坡排名第二。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每年联合发布经济自由度指数,其在2014年报告中将香港列为最自由经济体,其次是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瑞士。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理念无一不是市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调节。

3.国富论读后感 篇三

可是,在证明分工和交易的前后顺序后,斯密又指出,“人们在多数场合表现出的不一样才能,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到结果。”斯密这句话的意思是,分工产生了人们的不一样才能。人们出生的时候天赋才能差距并不大,人们在壮年时候表现出的在不一样职业上的不一样才能是分工的结果,就象我们平时说的,我们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被人画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前半句正是证明了斯密的话,而后半句我觉得应当改成这样说更为恰当-----由于不一样的人生在不一样的家庭,成长环境不一样,虽然在小时侯看不出明显的差距,但在7-8岁以后,由于不一样的人参与了不一样的分工----=即职业不一样,所以显现出了他们不一样的差异

总结上头的两段话,得出结论:交易——分工——本事差异。

那我们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交易的原因是什么呢?按照斯密的逻辑,交易的产生是因为人们之间需要互通有无,互相帮忙。那么,人们为什么要互通有无呢?互通有无的意思就是双方存在一种本事差异,就是“我有的你没有,你有的我没有”。那么这种本事差异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只要是交换都是为了改善自我的处境,使自我活得更舒服体面,如果没有这点动机我们为何要交换?我们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明白,交换的双方都是为了自我的利益才产生了交换,而君子国有了市场,而经过市场的交换却是“利他”行为,这种动机显然是矛盾的。

借用茅于轼先生趣味的例子,我们明白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仅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分工起因于交换,所以分工的程度就要丛交换的大小来说几受市场的限制.斯密举了在小乡村里走20里路都很难找到铁匠,木匠和水泥匠,而农村的木匠不仅仅是木匠还是细工木匠,家具石等等,他们一人要会多种手艺.而他们在小乡村需要这么多手艺还挣不到很多钱,因为市场即需求少,相反在大城市,他们只需要会一种手艺,同时他们能够凭借这一种手艺挣到比在小乡村更多的钱!所以他们当然会选择在大城市.也就是选择大的市场!这是和人的利己心里分不开的!

4.《国富论》读后感心得 篇四

乘着春节假期的预先只管,我读完了亚丹斯密的《国富论》。说起作者,很多菜,也很多产,他的另一部组作《道德起草论》也很初民。据说,本书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这也是我拜读此书的缘由。书中有大量的理论,显然不好理解。

本书分了五篇来叙述作者的观点,总结了各国在从事经济活动的经验,提出了很现代的经济观点,也批判了“重农主义”等迂腐落后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原因和论劳动生产物的自然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重点论述了劳动分工、货币、价格等经济元素,就商品价值的组成即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展开分别论述;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与使用》,分门别类的论述了货币、贷款、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消费财富的观点,说明了生产性劳动和自办积累的关系。第三篇承接了前两章的原理,论不同国家的财富展,如罗马帝国衰败以后,欧洲的农业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城市商业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详细阐述了重商主义,从两个限制输出,四个限制输入的政策解剖了重商主义要义。第五篇《论君主即国家的收入》,重点论述国家应当承担的三种开支,即司法费用、国防费用、基础设施费用,其次论述了人民应当付出国家的三种收入:国有资办的利润、地租、税赋,重点论述了各种税赋的原理和利弊,最后,总结了家借债的各种情形。

不难看出,作者是从商家咱们,赞成“重商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观点,但是作者也声明,提出“重商主义”的一定是生产者,因为整个学说都是再为生产者的利益考虑,本身也是一门有立场的学说。

5.《国富论》读后感1500字 篇五

《国富论》是亚当。斯密的作品,其中他跟我们一一分析了经济与国家的种种关系,读后笔者觉得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在230年前就熟悉牛顿的思想,他还撰文赞扬过牛顿,后来他用牛顿的物理学原理作为经济体系,造出了一本掷地有声的《国富论》,后来西方就出现大量的所谓经济学名著。因此,世界就像开设了一个经济文化大赌场,所谓的经济学家就像赌场中一个个旁观他人输赢的马仔,围绕着博弈实体经济学理论凭个人感觉进行猜测,凭个人主观意愿盲目欣赏。但《国富论》里没有引入输赢与均衡的标准,没说怎样取胜,没有给出一个整体如何对大小的区分,没有开端,没有终结,也就是没有边界,都是一些宏观抽象的概念。无论混沌和有序怎样互相转换,《国富论》中并没有给出任何博弈行为取胜的依据。全世界经过230多年的研究,没有发现什么有效可示范的依据。230年以来,无数人渴望从书中挖掘有用的东西,最终发现了一句话“看不见的手”,它在《国富论》中只出现过一次,众所周知,一篇巨著里

6.国富论初中的读后感 篇六

国富论读后感-0329(劳动工资)

第八章:劳动工资: 在大城市比在偏远地方,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工资,因而在偏远地区可以过上普通生活的话,同样的劳动在大城市应该可以得到富足的生活。因为大城市的商品价格不会比其他地方更贵,虽然人不会因为工资随意迁徙,但是商品会。---这里还需要加上地租这个因素啊,这个因素在两地必然是有差别的。还有一个就是人的一个攀比心理,在大城市往往往往会去消费相对自己收入的奢侈品。 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往往,由于用于发展的资金在不断的增加,雇主之间的竞争往往会使得工资上涨。----天朝现在的民工工资就是如此。不管怎么样,天朝整体来讲平均工资还是上涨的。 而一个富裕的国家,如果用于发展的资金不再增加,那么由于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那么为了获取更多的工作机会,现有的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会使得劳动力的价格发生下降。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相同的劳动力就可以换取更多的物品,相对的可以认为物价是在下降的。对应的`可以认为,如果工资的上升幅度要大于物价的上升幅度的话,那么可以认为物价是在下降的。----比如汽车。 不同的行业,生产力的提高是不同的,甚至加上一些行业本身垄断、税收的因素,相对于社会平均的增长来讲,其增长是较小的,因而相对来讲,可以认为这种物品的价格是在上涨的。另一个方面,随着平均收入的上涨,这样民众就会有了对一些奢侈品消费的需求,而这些物品的供给往往受到本身资源的约束,社会产量有限,这样的话造成供大于求,这种物品的价格自然也会发生上涨。----比如现在的房子吧。 劳动报酬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当人口不足时,劳动力不足,劳动报酬会增加,然后会有更多的劳动力,然后就是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劳动报酬下降。社会就在这样一个微妙的平衡之中循环。----避孕套还真实一个好东西啊,抑制了劳动力的迅速增加,可以延长劳动力在较长的时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劳动工资只是维持劳动者最低生活的发展的资金而已。这个受到劳动需求以及社会商品价格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目前由于物价上涨而导致的整个社会工资的上涨应该就是这个原因。

7.国富论初中的读后感 篇七

或许《国富论》在 世界经济历史上意义确实难有后者,可是本书作为两百多年后的之后者学习,显然已不太适合,以往经典未必此刻适宜。

当然经过本书还是了解到了许多的经济学知识,异常是经济学的那种推理,我想这应当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比如论述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比如论述劳动产物的阶级分配,比如资产的划分。

基本看完这本书,对于以后选什么样的书,对于经典,对于权威的推荐,我感觉更能理性的去选择了,经典未必适合,权威未必正确。或许一本书某人觉得读了醍醐灌顶,另一个人读了却毫无感觉,读什么书,为何而读?自我才是主体。别人的感受能够交流,却不能复制。

8.国富论引发的思考 篇八

琛兄:

接触《国富论》仅仅一周,依然无法接受其生涩的语言表达。但是,硬是看了40多页之后,收获还是有的。

首先是对劳动分工的认识。我们出生在这个社会,这个机器发达,互联网不可一世的社会,对周围的一切生产模式都认为理所应当,偶尔会听到报道说“某某公司采用了创新模式”,创新似乎就是属于那些某某公司。现在看来,每个公司,即便它生产的东西渺小到一颗铁钉,都在用着“创新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劳动分工”。我们太接受眼前一切看似平静的事物,以至于无法想象以前劳动不分工的社会形势。劳动分工是由人类以物易物的倾向而发生,例如远古时代,每只猿猴都要为生存而狩猎,有一只猿猴会盖房子,大家都找他来盖,同时带来一只羊作为回报,逐渐的,这只猿猴发现,自己可以不用狩猎,专注于盖房子就好,用这项技能换取别人的羊。于是,分工的初级形式就诞生了。亚当的这个例子很是生动的。

劳动分工促进了整个人类史的发展,(或者人类史的发展促使劳动分工的形成?)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这个模式上,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在自己所分得的工上,做创新。当然,劳动分工也使大学有了专业之分,文理之分,从而一批接着一批的垃圾,从中国大学校园里走出,开始尝试真正的生存。当然,劳动分工功远远大于过。

再来谈货币,它又称为特殊的等价交换物。我们使用的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张纸币,却也是历经了数百万年的改革和尝试。我所了解到的货币形式有:牛羊----贝壳、铁钉------银---金银共存----纸币。创新革命总是与时俱进,货币形式依旧在变,现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不是导致货币形式的转变?网上的虚拟游戏币、cf点、qq币等等,他们都在朝着虚拟方向发展。由此看来,货币有以前不可分割的牛羊转变成“空气”,看不到摸不到。货币成了信用的附加形式,似乎,人类开始以信用这么一种道德品质作为货币形式,当然这也是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之上。

“谈商品价值”一节,我体会到商品分为真正价值和名义价值。劳动是一切商品的真正价格,所以每个人都是商人,从而形成一个商业化社会。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的劳动。可是劳动是个很抽象的交换物,如何做到我的劳动换取你的等价的劳动?这个不可能衡量的,因而有了商品的名义价格,这是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它不是很准确的代表了商品的劳动价格,但是有效地维护了市场公平。无论是经济危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商品代表的劳动价格是亘古不变的,变得只是人类赋予它的名义价格。

学经济能让我们看清当下,把握世界的最新动态。在经济学方面,咱俩还是孙子辈儿的,咱们要相互支持,在经济学的道路上走下去。

9.国富论有感 篇九

——“看不见的手”和分工理论

1.斯密及其作品

说起亚当·斯密,我们总会想起他遗留给后人的两部巨著:《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正主要是这两部作品塑造了斯密在西方经济学中如同孔夫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标志着斯密已建立起其自己的一套哲学与经济思想理论体系,也正是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他的研究兴趣开始逐渐从早期的道德伦理学转向政治经济学,并通过对政治经济学这个新兴学科的研究最终写出了《国富论》,从而为他在西方经济史上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

1776年,乾隆皇帝65岁,“乾隆盛世”即将结束,清王朝正在有盛转衰。而同样是在1776年,后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英国的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而《国富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它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和市场机制方面的论述。

2.“看不见的手”

在斯密的理论里,他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利的,那么,社会的福利怎么得到保证?斯密论述到:“由于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其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说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因此,在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每个人在追求自己个人私利的同时,也就无意识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这一论断在今天看来是过于简单了,但是,对于当时收到限制的产业资本的成长而言,对于那些政府和计划的信奉者而言,斯密所代表的古典传统仍然是值得借鉴的。

而自私就代表人性之中的丑恶吗?我们必须意识到,自私是保证“看不见的手”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但是它并不代表着人性的丑恶,甚至我们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把它视作社会进步的标志。因为这里所说的自私,并不是说一个人的品

行不好,而它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天性。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私自利并不完全等同。如果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时刻维护自身的利益,并将其放在集体或者国家利益之上,那就是斯密所说的自私自利,而我们现实生活中说的自私自利更多地与损人利己联系在一起。

2.分工理论

《国富论》的另一方面就是揭开了国民财富增长的秘密,而解开这个秘密靠的就是他天才般的关于分工的论述。他讲到:“有了分工,同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起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有一种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很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很多人的工作。”

在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中,分工是增长的源泉。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大的产量。更大的产量就会带来更高的工资,并增加人均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财富的增长,并随之带来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又进一本促进分工。斯密就是这样从分工入手,找到了解释经济增长的起点,并且将经济增长描述成了不断循环的过程。

此外,他还指出了市场的范围会限制分工的程度。“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的经典论断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斯密定理”,该定理为鼓励市场开拓和国际贸易的政策找到了基础。我们不得不钦佩这个定理的远见性。比如在中国,宋代以前开放一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和经济繁荣的原因。从宋代开始,中国趋于保守。明代海禁以后,中国彻底放弃了全球化的机遇。鸦片战争是的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而中国再次主动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去,则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3.浅议斯密理论一个方面

仍然记得一部名叫《美丽心灵》的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剧中的主人公纳什正是凭借对斯密相关理论的批判,从而极大推动了博弈论这一广泛应用于生物、军事、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学科的发展,并提出包括纳什均衡在内的一系列定理,使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由此可知,经济个体并非时时都是“利己”的,例如当年格兰仕进军微波炉市场,并非表现为与业内其他厂商“和睦共处”以获得大家都能接受的利润,而走的是以价格战这一主要手段快速进入国内、国外市场并最终蚕食到了巨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认知度的线路。

10.《国富论》读后感800字 篇十

国富论全书分为五篇。而我比较感兴趣的有几章:

第一篇1﹑2章,讲合作分工优点。斯密举了个制针工厂的例子,把制针这个职业分成大约18种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人才从事。因此,一个10人的小工厂每天能制造48000枚针。如果他们独立工作,不专门从事一种工序,他们谁都不会每天制造20枚针,也许连一枚都知道不出来。所以,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加劳动生产力。

第二篇1章,讲的是资产的性质。斯密认为一个人的资产足够维持他生活几个月或几年,他自然希望用这笔资产中的大部分来获得收入。保留适当的部分维持生活外,可以将资产划分为两部分:他所希望用来创造收入的部分被称为资本;另一部分被用来消费。

第三篇1章,论财富的自然增长。也是体现了合作分工精神。斯密认为城市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资料的再生产。所以,乡村向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和加工原料,城市向乡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加工产品作为回报。两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这里的劳动分工也和在其它场合一样,对从事分工中不同行业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提供市场;乡村用剩余产品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数越多,为乡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对大多数人的好处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分工合作,然后交换,这样双方的财富都有所增加,这也就是他所谓的财富自然增长。

【国富论初中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假期读《国富论》有感06-08

上一篇:医师节座谈会内容下一篇:施工单位工程介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