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精选13篇)
1.《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一
1.整体感悟,抓住中心句层层展开。
在教学中先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提出疑问。再引导归纳提炼并组织探究重点问题── 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还要相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然后回读全文说说对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理解。最后进行拓展延伸,如,阅读相关文章,进一步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或者进行小练笔写一写读后感,或者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引发课外阅读季羡林作品的兴趣。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潜心思考,梳理脉络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2.资源的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课外及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悟。
3.朗读注重指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指导句时,要注意采用多读的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描写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季羡林老先生的名篇,短小而精悍,博大而精深。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有亵渎之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提出质疑,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以及本课学习目标提炼出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再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文本的解读。我把教学主题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
2.《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课文导入讲求实效, 直入语言范畴
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讲课导入得好, 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导入的形式和类型多种多样, 但导入的设计原理应当是统一的, 绝不能为了引发学生兴趣而离题万里, 也不能耗费太多的时间而冲淡教学, 应该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宗”就是文本, 就是语言。因此, 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 不能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如教学此文时, 可用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导入———“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让学生读一读, 说一说画面。接着教师话题一转:“我们种花都是种在房前屋后或院子里供自己欣赏的, 但有个国家的居民, 他们种花却是让别人欣赏的。你们想去了解吗?”教师设置的悬疑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这样直入语言系统的导入, 不仅使语文课富有语文味, 而且让学生学有所得。
导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年段的特点, 低段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歌谣导入、谜语导入等, 以丰富多变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中高段可以采用诗词导入、
︱︱︱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一文的教学为例
字画导入、对联导入等, 使学生在课始就进行语言积累。
二、教材处理以点带面, 挖掘语言元素
语文教学应该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这是有道理的。字词是个非常抽象的东西, 加上汉语意蕴丰富复杂, 同一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从语境中理解词语, 并能运用自如呢?
在此文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出示两幅花卉图, 请学生用自己熟知的词语来形容画面。待学生充分说出形容花多花美的词之后, 教师让学生比较选择最好的词语, 并说出理由, 再到课本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当然能找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 教师顺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体描绘这两个词语意境的句子。以词带动语句的学习, 充分挖掘语言所蕴含的内容。并根据情境进行小练笔, 为下文感受德国奇特的民族风情作铺垫。本文教学, 教师还可以抓住“多么奇异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中心句, 以此为辐射, 品读重点词句、语段, 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受到德国的风俗人情, 体悟德国人“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质朴品质。
以上教学片段折射出了阅读教学的着眼点应在语言, 可紧扣重点词、句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和训练, 较好地落实了语言习得的要求, 使学生感受和领悟了丰富的语言内涵和表现形式, 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
三、教学过程立足文本, 注重语言习得
语文教学有四个主要内容:语言习得、思维培养、人文渗透和常规训练。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习得, 它是本质。从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来看, 目前的许多语言习得设计存在不足,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思维方式上的失误, 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语言习得的各个要素时, 重其所轻, 轻其所重, 没有从陈旧的教学观念中转变过来。
在教学此文第三自然段时, 教师可以设计“我会比”的板块, 在学习“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这一语段时, 通过删减“任何”“家家户户”“许多”“如入山阴道上”, 改换“汇成”为“形成”等词句, 与原文进行比较, 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通过这一环节,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 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渗透了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 语言习得是凭借一篇篇课文进行的,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一定思想的, 是特定内容和特定形式的统一体。语言学习过程应该是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所以, 阅读教学应以语言习得为主线, 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路的理解。
四、内容拓展以少胜多, 加强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统一”, 如何把握好语文教学的“度”, 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 是人文性的载体。我们应该从语言入手, 体味人文内涵, 然后再回归语言, 这个过程是不断互递的“双向”运动过程。我们要力求让学生在语言人文的互递中对话交流、感悟品味、积累运用。
教学此文时, 在“我会比”环节之后, 教师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 然后配乐朗读第三段, 让他们边听边展开想象, 听完后说说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 有的说:“我仿佛看见窗台上的花红得似火, 粉得像霞, 白得如雪, 它们竞相开放, 争奇斗艳。”有的说:“走在德国街头, 仿佛有两条彩带把家家户户的窗台连接起来了。看着艳丽的鲜花, 闻着醉人的花香, 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恍如在花海中徜徉。”……教师又适时地请学生欣赏几幅德国街头的风光图片,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这奇丽的景色之后, 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内心感受就显得顺理成章。课末, 再设计小练笔, 抓住季羡林先生的话“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一步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回归文本, 把“美丽”包涵的内容挖深挖透, 体会课文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再启发学生联系课题、生活实际和自身的生活体验写写类似的实例, 加深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 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CAI课件收集与德国、季羡林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你知道吗?1935至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猜一猜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
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出示】:颇、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
指导: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甜甜的、淡淡的莞尔一笑多指女性微微一笑。
师:这一课当中有7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需要同学特别注意的就是“脊梁”的“脊”字。上面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写的要窄一点。请同学们在本上写一个脊字。
四、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引导:这篇课文仅仅写了养花吗?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从字面上理解“奇丽”和“奇特”的意思,再找出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
五、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并圈出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师:看得快、找得准,这也一种学习的本领。请同学们划下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生读,交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花团锦簇,“锦”是用五颜六色的丝织起来的丝织品,非常漂亮。读读花团锦簇这个词你能想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姹紫嫣红,“姹”和“嫣”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姹:美丽,嫣:娇嫩)
师:这些花不仅颜色多而且还很娇嫩。作者用两个词就把花的形态和色彩写出来了,不愧为语言大师。这句话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景色奇丽?(引导:任何一条街怎么理解的?)走过德国的大街上,这条街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条街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随便每一条街都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想象着画面,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你读得很认真。朗读的时候,边读着眼前的文字,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景象,这就是秘诀。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感受到景色奇丽?(花的海洋,大片大片的花汇成了浩瀚无边的海洋。)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奇丽?(应接不暇)站在德国的大街上,看了左边的又想看右边的,看了上面的又想看下面的,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是应接不暇。这些让我们感觉人像是在山阴道上一样,那知道什么是山阴道吗?
师(出示山阴道):作者把什么比作山阴道?漫步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上,都仿佛走在山阴道上,楼房成了陡峭的山崖,陡峭的山崖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长满了绿绿的叶,让我们感觉徜徉在两山之间。那走在这样的山阴道上会是什么感觉,带上你的感受读读这两句话。
师生合作读:
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两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师:有人说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和想象,读着这两句话你觉得哪是观察,哪是想象?(提示:运用比喻,拿我们熟悉的山阴道引发联想)作者丰富的视觉描写与诗意的想象融为一体,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在以后的写作当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语体会到花多、花美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觉民族奇特的理由是什么?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让我们感到很吃惊。
读第一个句子,这是我第一次吃惊,看来德国不愧是爱花的民族。
读第二句,特别的是什么?
读第三句话,特别在什么地方?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写的特别生动形象?
师:脊梁,摸摸自己的脊梁,这里花的脊梁其实就是?这时候面对花的脊梁的是谁?那花朵是朝着谁开的?这三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着作者的吃惊,一而再再而三地写着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切。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一读,注意要表达出这种吃惊和真切!
……
师(小结):德国人养花是为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别人花,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多么精炼的8个字,这才是爱花的真切境界呢!还从哪里感受到这个民族很特别?
师:一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年,四五十年以后呢,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改变吗?(生交流)
师: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一直传承下去,当作者四五十年后再踏上这阔别已久的故土时,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这里的美丽指什么?(生交流)
师:是啊:历经四、五十年都没有改变,我们可以相信,即使再过四、五十年,德国人还会这样养花;走在德国的大街上也还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正因为这样,作者由衷地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总结):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故乡明月》《留德十年》去读一读,读了这些作品你就会明白他的梦境到底有什么了。
4.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准生字和成语,正确书写“嫣”、“脊”、“暇”几个字。
2.得言、得意: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德国的风情民俗。
3.得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的内涵。4.揣摩课文的表达特点。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德国的风情民俗。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的内涵。难点: 课文的表达特色。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1.去年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大树指的是谁? 2.出示季羡林的图,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
3.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带着国家的重托,怀揣自己的梦想,来到德国,在哥廷根生活了整整十年。四五十年之后,作者重返第二故乡哥廷根,感慨万千,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着季老先生的一篇散文走进哥廷根这座魅力小城。4.请一同学读题目。
二、浏览课文,找到中心句。
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吗?现在请同学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2.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3.注意感叹词和感叹号,我们再读一遍。
4.板书:奇丽、奇特。接下来的时间,老师就将和大家一起细细地品读课文,领略那份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风情。
5.再读课文,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出了景色的奇丽,哪些句子写出了民俗的奇特,把他们划出来。
三、抓关键词,展开想象,感受美景,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一)感受奇丽的景色。
1.请同学说说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并出示句子。
2.句子中有两个写花的成语,是哪两个?课件出示词语。
3.读准音,认清字形。锦、姹、嫣是课文的生字,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你想提醒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师指导书写:嫣。
4.大家轻轻地慢慢地读读这两个词语,你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景象?
5.交流:你能把你的想象送到句子中读出来吗。真会读书,大家能抓住关键的字眼去理解去想象,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6.就像这样,抓住关键字词,展开想象,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你一定还能体会到那儿景色的奇丽。
7.交流,点拔。花的海洋。
补充: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词语的由来。山阴道,位于我国浙江绍兴境内,那里景色秀丽,草木葱茏,繁花似锦。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曾从山阴道上走过,留下了这样的句子: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8.为什么,明明是行走在德国的街头却让人如入山阴道上?你们看,作者写景,不仅写出了具体的景,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读者也如入其境,真值得我们学习。
9.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是一条街吗,是两条街吗?是一户人家的窗子前这样吗,是两户人家的窗子前这样吗?
10.配音乐,师引读,分男女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11.美丽的景色到处都有,可是你见过这样绚丽而壮观的美吗?绚丽而壮观的美也不少,可是你见过这样的美出现每一条街道上吗?难怪作者,不用美丽而用奇丽,难怪作者感慨道:多么奇丽的景色!
12.你们想不想让这样的景色留在心中,那我们一起来读:填空读。13.多么奇丽的景色!谁再来读,加大难度。14.我们一起来读。
(二)感受民俗的独特。
1.德国的街头这样美,那德国人是怎样养花的? 2.再读一读,抓住关键的词句,想想他们养花奇特在哪?
3.文中有一个字出现了三次,是哪一个?说明什么?读一读,强调这几个字。看来,抓关键字不仅可以帮助理解,也有助于朗读。4.理解词语:脊梁。读准音,板书写好字形:先写一边两点责任大,中间人字重担压肩上,下面月字一撇变一竖,挺起脊梁来承担。
4.你们的脊梁在哪里?花的脊梁就是花的背面清晰的脉络。
5.你们现在是德国临街的窗子前的花。如果我是屋子里的主人,你们是怎样开的。是啊,我只能看到你们的脊梁,可街头的行人却看到了你们绽开的笑脸。如果我是街头的游客,你们又是怎样开?现在,我看到的就是你们最美的笑脸。6.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7.指名一位女生,现在你就是那位房东,我问你:你这样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吧? 8.他们这样养花是哪条法律规定的吗?从哪可以看出,莞尔一笑。不是每句对话前都要用提示语,但这个提示语却恰到好处。
9.在屋子里的时候,看到的是花的脊梁;走在街上的时候,看到的却是花的海洋。这是一种多么耐人寻味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难怪作者不由地赞叹道:多么奇特的民族!德国街头的花儿为什么那么繁茂,是因为有一种美德之花绽放在每个德国人心中,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四、联系生活,深化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1.如果有一天,你也养花,你会怎样种?如果午休时间,你走进教室,你会怎样?如果,有一天你要到外地求学,来到干净整洁的侯车大厅,你会怎样? 2.看来,在同学们心中也已播种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的种子。
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又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当四五十年后,我重返德国,面对主人这样的提问,我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这也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到底哪些美丽的事物没变,我们拿起笔写一写: 阔别四五十年,我又到了德国,很多东西都在变,可是,当我走在德国的街头,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仍然();窗子连接在一起,仍然();……
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指导书写“脊”“暇”“嫣”这三个生字。
2.通过引导学生用抓关键句、品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来领略德国独特的风情。
3.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以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从而领略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
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前交流】 同学们,这世间美的东西很多,王老师就特别喜欢花。你们喜欢养花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德国去看一看。这个国家的人不仅爱花,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
2.齐读课题
3.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这个题目里含着一对反义词,想想看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老师教大家一个朗读的小技巧,当我们要强调某个词语的时候,可以把这个词语读得重一些。)
4.简介作者(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写的,大家对季羡林还有印象吗?出示相关资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相信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先来检查一下文中的生词。课件出示生词: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1)指名生读,教师相机强调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读准 “脊梁”的“梁”为轻声;“莞”多音字,读地名里读guǎn ;多音字“应”)。
(2)全班齐读
(3)描红的是课文的生字,这么多的生字里头,你觉得哪些生字比较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4)指导书写生字“脊”,提醒学生注意“脊”的笔顺,“暇”字应注意是日字旁。
(5)学生在纸上书写生字“脊”,写好后同桌之间互相看看。2.指名生逐段轮读
(同学们,我们解决了生字词的障碍,相信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想请四个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来读一读,向老师推荐一下这四位同学。
(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作者几次来到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了怎样印象?)(作者年轻时在德国留学期间看到这个国家的人不仅爱花,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给别人看,时隔四五十年重返德国时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景象,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句子)
(这两个相同的句式都用上了感叹号,怎样才能读出赞叹的语气?)
三、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用笔画一画,做上记号。(可以在边上标注“奇丽”“奇特”)
预设
(一)想象画面,品街头景色之“奇丽”
出示PPT: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读着这么美的文字,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生汇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想想看这两个词语分别是从什么方面来描写花的?(写出了花的数量多、花的颜色美。)师:描写花的数量多、花的颜色美的词语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说出了这么多的词语。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说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吗?可以试着从花的颜色和花的形态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的描述,范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五彩斑斓、鲜花竞相开放的景象。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就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季羡林不愧是我国的语言学大师,他仅用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就把同学们刚才说的那么多的意思包含在里头,这就是作者用词的精妙。
2.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奇丽?
生汇报:“花的海洋”“山阴道 ”“应接不暇” 师简介“山阴道”(出示相关资料)
(这“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是一个八字成语,这个成语是有来历的。山阴道,是个地名,在浙江绍兴城的西南郊外。这条道,是用石板铺成,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绿树成阴、草木葱茏,身在其中,就像在画中游览一样。一千多年前著名诗人王献之来到这里,看到这儿的美景,情不自禁写道“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可见在作者的眼里,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上的感觉跟走在国内的山阴道上的感觉是一样,它会让人感到——
3.出示:走在这开满鲜花的大街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个句子—— 师引读:(音乐)
在德国,这样的美景随处可见,我们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女生读)—
我们穿过这条街,进了一条小巷,抬头向上看,(男生读)—。这样的美景岂能匆匆错过,不禁让人放慢脚步,细细欣赏。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全班读)—
2.播放德国风光图片,感受景色奇丽。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中。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想不想去德国的大街小巷上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里的美景呢?)
3.试背这个片段。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德国的大街小巷上,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师:是呀,怎样让这些美丽的画面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呢?有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文字记在心上。当我们熟记这些文字时,这些美丽的画面自然就会在我们的心中定格。多年以后,当你想起这些文字时,它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散发出诱人的芬芳,挥之不去。因为,好的文章是有生命的。
出示片段,让生试背。(出示片段——出示填空的片段——出示提示语的PPT)
4.小结学法:刚才我们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来领略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感受德国独特的风情。
预设
(二)抓关键词,品民族之“奇特”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呢?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花的脊梁。
师:试着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来学习这个片段,用笔圈一圈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试着想象画面。
1.理解 “脊梁” 知道什么是“花的脊梁”吗?我们平时是怎样养花的?透过“花的脊梁”这个词语你都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2.理解“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这个词语说的是每家每户,它让你想到了可能想到了什么?文中出现“家家户户”这个词语的句子可不止一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走在街上,抬头向上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2.师小结:
作者年轻时在德国时,看到的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隔四五十看后看到的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作者从心底里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出示)
四、回顾小结。2.师:同学们作者年轻时在德国留学十年,看到德国人种的花是——(读课题),时隔四五十年后,他重返德国,看到德国人种花仍是——(读课题),这里头其实还包含着德国人独特的处事原则,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着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作业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并熟记于心。2.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六、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
奇特
人人为我
6.《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 篇六
墨江县小:李改换
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 3 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7.《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七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 贴近作者视角, 选择“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 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 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 体会异国文化, 领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寻找“美丽”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领略了德国的奇丽风光。这节课, 我们继续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德国, 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 感悟“美丽”
1. 师:
作者两次到德国, 第二次的感受是怎样的?自读课文, 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读给同桌听, 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画出“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 师:
想象一下, 作者说的变化会是什么?不变的美丽是什么呢? (城市的道路变化了, 建筑物增加了……。不变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点评:以作者第二次到德国的感受为切入点, 直接拉近了作者和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和作者一起体验那种久违的欣喜。)
3. 师:
在作者的眼中, 这种不变的美丽究竟指的是什么?默读课文, 想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种美丽?在书上做标记。
(点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4. 师:说说你找到的美丽。
学生汇报:
(1)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师: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景象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各种鲜花争奇斗艳, 吸引来大批的蝴蝶, 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家家户户的窗台上, 鲜花怒放, 色彩艳丽, 千姿百态, 芬芳迷人。)
师: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吗?
师:还有哪些美丽让你仍然沉浸其中?
(2) “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师:这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郁郁葱葱的枝叶从窗台上垂落下来, 遮蔽了窗户, 多么的浪漫;窗连着窗, 花挨着花, 叶挤着叶, 看着这家, 又怕错过那家, 真是人在画中游。)
师:此时的你, 置身这花的海洋, 心情如何? (吃惊、激动、兴奋) 老师也和你们一样, 被这美丽所打动, 让我们一起放声朗读, 释放我们的激情。 (教师范读,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互相评价, 最终完成背诵。)
(点评:创设情境, 通过启发学生想象,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所描摹的景象, 适时范读, 相机指导, 使学生陶醉在语言的魅力之中。)
5. 师:
多么耐人寻味的景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正是——— (学生齐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师:是的, 这是一种境界。你能结合上下文或者是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德国人自己种花给别人看, 给予别人美的同时也得到别人赋予他的美。)
师:不只在养花中如此,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 为别人着想, 这已经形成一种美好的品质, 进而形成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形成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 因此作者说这是个奇特的民族。!!!
6. 师:
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话:只有 (人人!!!为我) , 才能 (我为人人) 。只有 (我为人人) , 才能!!! (人人为我) 。!!!!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中品味到什么? (只有自己先付出, 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其实替别人着想, 就是为自己提供方便。)
(点评:通过对比,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 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 但是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 深化了学生对这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7. 师: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呢?让这种感动重临我心。
课件出示,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在家庭里
在学校里
在社会上
(点评:在引导学生感悟美丽的同时,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进一步体会这种境界, 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 又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三、情感共鸣, 内化“美丽”
师:作者在结尾写道:“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这梦表达了作者当时在德国留学时, 企盼我们的祖国也能有这样美的境界;这梦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 也拥有这种自觉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愿望;他想尽早学习德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 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四、延伸阅读, 升华“美丽”
1.介绍资料。 (略)
2.总结。
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在别人的眼中。
8.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 篇八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重点句子的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比较,激趣引入
1.师谈话:同学们,我们许多家庭养过花,你们都把花摆放在哪里?跟大家说一说。同时也想一想,我们家里栽种花草的目的是什么。
2.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
3.师小结过渡: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知道我们养花常常是等花开了,就把花摆放到厅堂里、案桌上、阳台上……养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赏。现在,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图片,说一说这里的人把花养在哪里?
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读图,知道这里的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悟到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师谈话引入: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呀!这里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习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会明白的。
6.揭示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导入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先是让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而后老师小结过渡,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读图中感知德国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最后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话题,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直接切入课文内容,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谈话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词,指名读,齐读,纠正读音,重点引导学生识记好“暇、颇”等生字。
(2)检查课文朗读,注意正音,了解学生对课文蕴含情感的把握情况。
4.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找出课文有关语段读一读,初步感知这种奇丽的景色。
本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再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1—2的要求,初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奇丽的景色,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抓住重点,细读感悟
1.抓住“家家户户”,读出“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情感。
(1)师谈话过渡:课文说“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文中有一个多次出现的词最能说明德国人爱花,读读课文,找一找这个词,并把相关的语段画下来。
(2)学生读课文,找相关语段,谈自己的体会。
(3)课件随机出示下面句子,教师作相应指导。
①“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语段中的三个“都”字,让学生明白家家户户都养着花,都这样做,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铺垫;二要注意朗读时声调的上扬要有层次。
②“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从而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花的海洋”之间的联系;二在读这个语段时,要注意对“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提示:可提醒学生联系春游、秋游的体验来朗读,“应接不暇”可提示学生朗读的语速可稍快,有“应接不暇”之感。
③“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堵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又”字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从而明白“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会感到吃惊的原因;二要抓住两个“多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明白使“我”感到耐人寻味的是什么;三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时情感要高昂些。
2.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进“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1)师谈话过渡:前面,我们知道德国的确是个爱花的民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呢?找出文中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一个句子,并把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读句子,说自己的理解。
(3)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①理解“我为人人”,要与第二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联系起来。
②理解“人人为我”,要与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句话联系起来。
③理解“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要与第四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联系起来。
④要让学生把上面三点连起来说说对句子的理解,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⑤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语速放慢些,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感觉。
3.抓住“没有改变”,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1)师谈话过渡: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四五十年后,作者又看到这一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读读第四自然段,也就明白了。
(2)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课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读句子,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教学时要抓住“没有改变”来指导:
①“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
②“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
③“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
④这句话的朗读要注意在“美丽”后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读得肯定,要读出重音。
本环节的教学抓住文中的三个关键句段,让学生在读书中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
四、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回读全文,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赞美。
该环节的教学,通过有感情朗读,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也可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集体交流。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时,教师要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一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二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事例。
3.教师谈话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走进德国,认识了一个爱花的民族,知道养花要给别人看,才能看到别人的花,明白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丽。
4.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2)鼓励学生写一写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9.《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们:
大家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课目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的教学内容。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位于教材第7组课文,这组教材是以“人性的光辉”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不同的人物高尚的思想境界。因此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为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第三学段在识字上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阅读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我们的学生没有走出过国门经历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学会作者写景状物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根据以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不仅体会到德国奇丽的风景之美,更感觉到德国人的心灵美。
二、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观察法让学生看图观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谈话法、讨论法让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受到启发自主学习、从文中自己的品读感受文章,用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理解课文,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学生们没有外国生活的体验,为了引发学生对异域国土的兴趣,我首先安排播放德国景色的录像片,通过录像回到文章,提出问题:当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德国土地时他是如何评价德国的,引出本文线索词语:美丽。进而再引发学生思考“美丽”是否只指景色美,作为引导深入学习课文的出发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找季先生整体评价德国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让学生说明“奇丽”的含义,锻炼学生概括词语能力,启发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解释词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语后,安排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线画出文中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通过动手圈划,使他们手脑结合理解课文感受文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反馈画的句子,根据学生画出的句子,深入课文学习文中的重难点。
1、当找到“德国人让花朝外开,自己只能看见脊梁。”这一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德国人的品质。通过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的疑虑,让学生感受到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
2、当找到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一句时利用课件出示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使学生通过欣赏图片的有效途径直接理解本课重点,体会德国街头的美。在“应接不暇”一词处先让学生说词义,再提出问题“你在什么时候应接不暇,给大家举个例子。”让学生以此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拓展思维将阅读课程带入生活。
这一段我让学生品读课文,深切地感受“美丽。”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安排多次的读:学生自由读、谁能读得更美、一齐美美地享受一下„„
这一环节让学生想象与感受相结合,配合优美的音乐学生闭眼倾听,老师示范诵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德国美景的句子。倾听中想象,再让学生抒发自己听后的感受,想象看到、听到、闻到了什么。组织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结合一组德国街头花团锦簇的图片,让学生再感美丽。
启发学生感受“美丽”,让他们把看到想到的都读出来,进行自读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最后,利用填空的形式,空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试着背诵,最后在课上理解感受美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背诵。
(四)、揭示中心,再感“美丽”: 通过问题:“除了景色美,作者还是感受到了德国哪些地方美?”引出本课难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那我们就来“寻味”一番。
通过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加上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选择,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交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德育渗透,说明做人的真谛。
再让学生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进行口语交际,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从事例中让他们自主感悟课文中的品德内涵。
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用生动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情动于中,最后让他们用“感恩”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深刻理解文章的难点,体悟文章内涵。
(五)、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最后回到本课第一个问题:作者说的美丽是不是只指景色之美,还有的是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深化主题,揭示中心。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又顺理成章,完成了预设的三个维度目标的要求
四、教学板书
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课文结构,抓住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以一朵花为中心,在花上写下:奇丽、奇特这两个词,在上课的过程中适时板书完整相关的词语,既形象直观地勾画出了本文的结构,又让学生能通过板书深刻理解课文。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预设,我想这堂课的生成一定会更精彩。希望各位评委、专家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10.《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十
这堂课上下来,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思路清晰,努力营造轻松紧凑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初读感知时就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重点学习指导“奇丽的景色”的句子,简略地教学“奇特民族”的句子,引导出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 “颇耐人寻味的”。使整个课堂围绕一个主线设计,板块清晰、简约,营造了一种既轻松又层次鲜明的教学节奏。
2、坚持以读为本。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清醒地认识到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总是会把读放在一边,熟视无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常伴有这个毛病,但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通过抓住“景色奇丽”这一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先从自由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品味,真正发挥了读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第一法宝的作用。
3.每个环节的设计比较新颖。主要表现在:突破了以往从头到尾进行教学这一习惯,我是引导他们先找中心句,再让他们去探索原因,去感悟。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还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
1、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尽管在课堂中我努力地让自己自然,尽量做到感情丰富,但始终还是没有很好地将学生的心灵唤醒,一同感受那情那境,并达到情感的共鸣。
2、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特别是在评价表扬学生方面,对于学生的表现评价得的方式过于单一。
1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终于上完了这节学区课。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沉闷,就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言,预设的教学目标算是基本实现。但在课堂上,学生频频出错的朗读,以及木讷疑惑的表情,都在告诉我:这节课问题多多,需要深刻的反思。
1、词语教学落实不到位,检查预习不充分,没有及时地发现学生易读错的语句并予以纠正。
2、在教学设计中,还存着其他不足。比如在“积累优美片段”这一环节中,一是给学生的背诵时间有点;二是检查时,缺乏梯度,难度较大,所以学生望而生畏,不愿发言。换一种形式可能会好一些,比如说用“填空”这一形式来检查背诵,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3、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可能会误使某些孩子产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在和文本对话,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德国的美丽不仅指花美还指心灵美。同时,也应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国家的人民身上,也有这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优秀品质,只不过表现的方面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4、自己的教态不够洒脱、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很熟练。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即时性评价,而且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目的性不强。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上,欠缺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并非一无是处,课前谈话那看似无意的闲聊,实则为导课服务,使导入比较亲切、自然。整堂课的设计条理清晰,以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为线索展开分析,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课堂最后一环的“好书推荐”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师生互相推荐好书的过程中再一次回归主题,揭示中心,使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体会。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痛并快乐着„„
篇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能够感动我,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二、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再让学生欣赏德国街头的美景。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
在重点句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本节课最重点的一个知识,放在本课的课文情景中,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学生不能由此举一反三,把这种良好的精神境界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练习时,我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尤其是美丽,此处的美丽,不只是德国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篇三: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文章。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当我找到了季羡林老师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的时候,特别是 2006 年,95 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时,季羡林老先生说:我没有做什么令人感动的事,真的是有的话,只有“勤奋”两字。那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再也没有逃避和偷懒的借口,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小组合作,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学生写话,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通过对季羡林老先生人生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想象写话:、他会梦见什么?从而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1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根据张老师的建议,本课可作如下设计:文章在娓娓叙述中向我们呈现了三个清晰的画面: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再次来到德国,依然见到了美丽的景象。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过电影般理清三个片段,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进行第3自然段的重点学习,反复朗读,凸显画面,感受奇丽景象,体会愉悦心情,从而带动2、4 自然段,上挂下联,品读“莞尔一笑”和“美丽”的内涵,在滚动式教学过程中领略题目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最后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表达视角。
以上设计启示:高年级语文教学要重视谋篇布局,不能只抓细节零碎而忽视文本整体。对照我的课堂,在这点上,我又栽了。
通过画面呈现便可感知全文,是了解散文主要内容的有效手段之一。我置整体感知于一边,旁敲边打零散句段,使得学习失却整体性。
体会“莞尔一笑”一词所包含的意味中,我本想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女房东与花儿的对话,感受人们为别人着想的心境,可学生的表达特显幼稚、单一。难怪,这种意味只有在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大街上那奇丽的景象,真切感受到这一片美丽是因为家家户户养花都是给别人看的所带来的之后,才能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那份淡定自若、理所当然和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
13.25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2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两次)
3、他又是怎样赞美德国的景色和民俗的?快速的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1、德国的景色有多么奇丽,民俗又是怎样的奇特?默读课文,在书中找的具体的词句划下来,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民族的奇特?并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部分体现了民族的奇特,我体会到了: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花朵都朝外开,在室内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显然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找3人说体会)(1)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枝干和叶子)(2)这样养花是给自己看的吗?(不是)给谁看的?(别人)
(3)养花给被人看,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花?(不是)从那看出来的?(家家户户)
(4)德国人爱花,却人人都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奇特、感到惊叹,你能读出惊奇来吗?(生练读,找2-3人读)
3、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并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部分体现了景色的奇丽,我体会到了:……)(找3人说体会)
(1)(如果有人说花多,可问)你还从哪些词看出花多?(任何、家家户户、都、应接不暇、许多、接连、汇成)
(2)“应接不暇”这个词说明什么?(风景很美,花多的看不过来)(3)找的的很准,你能把这几句话读出来吗?(2-3人)
(4)除了花多你还读出了什么?(花美)从那读出来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出示图片:同学们,老师还搜集了相关的图片,这就是在德国街道看到的景色。
(5)看到这画面,你还能用其他词来形容一下吗?(繁花似锦、千姿百态、五彩斑斓、婀娜多姿……)(6)谁能来美美地读一下这两句话?(找3人读)
(7)每天置身于花的海洋中,你的心情怎样?带着你此刻的感受再来读一下课文第三自然段,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4、他们这样做季老先生很不理解,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这就叫什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2)谁来说说“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值得人深思,意味深长)(3)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这种境界是指什么?(他们养花给别人看,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无私的精神境界)
(4)能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我为人人”是指什么,“人人为我”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看起来很平淡,却包蕴着深刻的哲理,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他人,要有社会的责任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这么做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5)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老先生想到了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很美。出示挂图
(6)合上书,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这段的描写,再次体会一下这种境界。(背课文)
5、我们再来看看,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他又感受到了什么?(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2)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是指什么?
(奇丽花的美,德国人心灵的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高尚无私的境界的美)
(3)谈得很好,没想到在美丽的花的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4)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才使季老先生把这儿当作自己的第二个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指黑板)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今天季老先生带我们去了一趟德国,在这里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崇敬,再来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说写练习。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说说。……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建这样那样的关系。在社会上,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也在接受别人对你服务。
3、总结: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四、作业。
小练笔:写一写你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板书: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式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学生多德国人某些特点进行了了解的基础上,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想象,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由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图片,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理解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马上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没想到的是学生理解到了,也读了,但总是感觉欠缺那么一点点。另外,在读写结合这方面点得还不够透,学生理解不够到位,说话的表达仍需坚持训练。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一流员工是给企业钱09-08
花是爱的经典台词09-14
自己安慰看的短文11-08
奉献自己 快乐别人08-04
原谅别人就是宽恕自己10-28
修养的作文:不让别人迁就自己07-26
励志文章:羡慕别人,不如珍惜自己11-11
《我自己会》教学反思08-30
朴华致远-推荐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07-11
《成长靠你们自己》教学反思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