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力教案

2024-07-23

地理实践力教案(共10篇)(共10篇)

1.地理实践力教案 篇一

专注力训练教案

1.听故事回答问题 “老师头顶的蜜蜂”。

小刚和小红是同桌。在上数学课的时候,小红认真地听着老师的每一句话,看着黑板上的每一道题,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而小刚呢,虽然也想好好听课,但是一听到窗外有鸟叫声,就情不自禁地想看看这鸟长得什么样;一听外面有人大喊大叫,他就想知道发生什么事了;还不时地用手摸一下衣服兜里的乒乓球,想着一下课就马上去抢占乒乓球案子。突然,他看见窗外飞进来一只小蜜蜂,在老师头顶舞来舞去的,那蜜蜂嗡嗡地跳着“8”字舞,可有意思了,他不由地笑出了声。老师看见了,要他站起来回答问题。这下他可傻了,老师讲什么他一点也没听进去,低着头,红着脸,紧张得不知所措。老师批评了他,然后要同桌的小红回答同一个问题。小红干净利落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老师满意地笑了,然后对小刚说:“你可得好好向小红学习啊尸小刚惭愧地坐下了。

(1)小刚为什么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小红为什么能回答老师的提问?(2)小刚应该向小红学习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老师依次念一些事物名称(小猫、白菜、黄瓜、苹果、长颈鹿、西红柿、黄鱼、松树、蜻蜓),让学生听到动物名称拍一下手,听到植物名称拍两下手。3.注意的广度训练 1. 火眼金睛

找一些大小相同的玻璃球(或珠子、豆子)放在桌子上,然后用盖子把玻璃球盖上,不让对方看见。这时,告诉学生要注意桌上玻璃球的数量,然后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示一些玻璃球;让学生说出这些玻璃球的数目,并记录学生的回答,看他能说对几次。2. 用五秒钟看一些东西,如书桌上的东西、橱窗内的东西,然后闭上眼睛说出这些东西的名称,越具体越好。4.注意的稳定性训练

3. 1.听觉训练:找一个闹钟,让学生听它的滴答声,并伴随着闹钟的声音,在心中默念“滴答、滴答、滴答„„”。念10个,反复做8遍。

4. 2.视觉想象训练;首先在大脑中想象一个点,在这一瞬间除了这个点外;头脑中什么也不想,然后再延长这一点使点变成直线,然后再在大脑中描绘成旋涡状等的简单图形;这样每隔一天,让图形复杂些,并用心多描绘几次,连续做十天。

专注力训练教案2 1.听故事回答问题 “毛主席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毛主席小时候非常爱读书,学习也非常刻苦,很小的时候就能背《三字经》等当时私塾里学的课本。上学后,老师每次留的作业他都能及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所以,他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有一次,他为了养成读书时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便来到人群聚集的地方看书。开始时,他总是受到别人说话、走动等声音的干扰,眼睛也不自觉地转向周围的人。但他努力控制自己不要走神,认真看书。时间长了,别人在旁边做什么都丝毫不影响他,渐渐地养成了读书时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从此,他的学习成绩更好了。

问题:(1)毛主席小时候为了养成读书时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是怎样做的?(2)你在学习时遇到过受干扰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今后你会怎么去做? 2.教师拿出一叠纸,请一名同学来数,在数的过程中还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5+8=? 7+9=? 这样反复三次后,问学生共数了多少张纸? 3.请同学读短文回答问题:

未来的汽车体积小,功能多,而且可以在水中和陆地行使。车身上的油漆可以变色,是按照季节的不同而改变的。夏天,车身是浅色的,可以防止太多的阳光;冬天,车身会变成深色,以吸收更多的阳光,使车内保持温暖,行使时没有噪音。未来的汽车不需要方向盘和刹车踏板等,完全由电脑控制方向和速度。当发现前方有汽车或行人时,电脑会自动把车速减慢或把车停下来。未来的汽车里有电视、电话和雷达装置,能够把几公里内的交通情况,随时提供给电脑,以选择最佳路线。那时人们开车时,可以用电视电话来办公,也可以闭上眼睛睡大觉。

未来的水陆空三用汽车更神奇。当高速公路上汽车很拥挤时,这种车会展开翅膀飞过拥挤的道路,然后降落在车少的道路上继续行驶。如果人们想去大海,把车开到海上,车就会像游艇一样在水上高速前进。

问题:(1)未来的汽车与现在的汽车有什么不同?(2)未来的水陆空三用汽车是什么样的?(3)你想象中的未来汽车是什么样的? 2请你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想一想:

①假如火星上有人类,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②假如没有太阳,将会怎样? ③假如人一辈子不生病,将会怎样? ④假如无限地克隆人,将会怎么样? ⑤假如地球上的石油用完了,将会怎么样? ⑥假如地球上的淡水用光了,将会怎么样?

2.地理实践力教案 篇二

关键词: 做中学 探究式 地理实践力

多年来,由于中学地理属于基础教育中的“文科”类,再加上部分教师对“做”不够重视和课时紧张,地理教学更加远离“做”。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倡导地理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做中学”理念开始运用于地理教学中[1]。

“做中学”国家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学龄前和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1]。近几年笔者运用“做中学”理念进行地理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现将自身实践阐述如下:

1.活动类型灵活多变,注重学生参与、组织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但是,由于考虑学生知识储存、活动能力、教师能力等因素,因此学生活动目前仅限于教学某些环节和公开课。笔者结合本校学生情况积极开展学习活动,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能力。

1.1“动眼”,开发本校的地理教学资源,关注地理。

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地理知识只是泛泛的理论,与生活实际没有多大关系。要改变学生的认识,就应该让他们多接触身边的地理事物,笔者带领学生进入学校的地理资源教室,教他们观察星穹,认识星星的名称与位置。这样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相关密切,学习地理是有用的,激发求知欲。

1.2“动手”,尝试画图、做实验、模型等,体验地理。

虽然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帮助学习认识抽象的地理内容,如地球运动、热力环流、风积地貌等,但对学生来说仍是“看得到摸不着”,仅凭想象的画面,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因此,应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地理图表、实验、模型等,这样抽象的地理事物就变得形象直观。如制作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关系模型的步骤如下:①准备材料:硬纸皮、铁线、铁针。②引导学生观察昼夜分布图,提出可以用什么形状代表侧视图中的地球和夜半球;裁出的一个大圆形代表地球侧视图,另裁出半圆并涂上黑色,代表夜半球;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点、昼夜分界线(晨昏线)都与什么有关?它可以用什么事物表示?”最终得出可以用铁线代表太阳光线;最后让学生想办法“设计可让铁线展示太阳光线与夜半球的关系”。基于这些引导,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主动了解知识,自发探索知识奥秘,互相合作。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做”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情商。

1.3“动口”,开展课前演讲、辩论赛、评讲试题等,话说地理。

课前演讲可以安排每周一次,短短的十分钟就可,讲的内容可以是介绍某区域的某种地理现象、环境问题等,这样演讲者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充分准备和思考周全,而听者也介绍一些知识。老师在这里起着启发作用,点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当场或课后完成。例如: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过后的第一节地理课,就让学生对此事进行演讲。在互动过程中,学生知道台风的形成过程、预报的地理手段、后果及问题解决。

辩论赛的举行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活跃学习地理的气氛,从而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如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活动或材料进行辩论——“热带雨林到底要保护还是要开发”。

评讲试题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某位同学对其他同学的答案进行估评,分析其易错点;或者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试着把自己分析图文材料过程、考查的知识点、答案的得出过程展现出来,这样老师对学生的解读思路有了清晰的了解,易对症下药。通过此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1.4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品味地理。

课本知识是有限的。本着配合学校和年段的工作,老师可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层面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如可开展“泉州红树林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研究性学习,不仅促动学生了解红树林在泉州分布情况、作用,而且调动学生运用必修3地理规律解决问题。又如在校本课程《泉州地理》中,提到安溪是铁观音茶叶之乡,抛出一个问题:安溪为何适合茶树的生长?学生试着上网查阅茶树的生长习性,接着分析安溪的自然环境,从而解决此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而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活动的实施条件

2.1学校、年段的支持,家长的理解支持,给师生营造轻松的教与学环境。

2.2教师的状况。“做中学”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对教师的要求高,即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勇于创新和实践,具有亲和力。另外,还要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和临场应变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不但是一个有着独特意识的设计师,而且是学生的共同开发合作伙伴。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活动,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准备,这样才能发挥活动的作用,活跃氛围,在体验中学生不仅留有深刻的地理印象,而且形成主动学习的方式,从而提高探究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活动评价

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笔者经常采用以下方式:

3.1问卷调查。

教师可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如课前演讲的调查可以从材料的新颖性、完整性、能否吸引听众、深刻的地理知识等入手。这样学生在课堂参与度高,对演讲者的各种行为表现提供量化依据。

3.2展示成果。

学生展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成果,指出其特点和亮点,并提出可提高的地方。轻松的讨论气氛,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3建立学生档案。

学生可以把代表性或者满意的作品装入档案袋中,定期加入新的作品,每到学期末进行汇总。这样通过纵向比较,发现进步的闪光点,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韦钰.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之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1-01.

3.《力》教案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以问题为起点、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通过情景创设、列举实例、实验活动的展开,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问题的解决中自主建构有关“力”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现象归纳出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3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采用直观手段丰富感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器材】

教师演示:气球2个、滑板1个、实验微、多媒体。

2学生分组实验:弹簧1条、塑料瓶2个、橡皮筋2条、磁铁两块、尺子1把、小车1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题。(从生活到物理)

师:将气球吹大并放开,观察现象,问:气球为什么会向上飞?

生:思考、回答

二、探究新知

(一)归纳概括力的概念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力的事例,并将典型事例展示在PPT上,思考共同点、认识力的概念。

如:

王明军《力》教学设计王明军《力》教学设计推土机

渔翁

渔网

水桶

运动员

杠铃

运动员

磁铁

排斥

磁铁

学生完成活动一的内容。

【活动一:认识什么是力?】

分析比较图6-1几幅表现力的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

2通过这些力的实例归纳“力”的概念。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得出这些事例中的共同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得出力的概念。对于“作用”教师可根据实际进行必要的直接讲授。

在分析比较几幅图的共同点前可先让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只有人才能产生力吗?

2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3单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设计意图:其实让学生直接从几幅图中概括出力的定义是比较难的,所以设计了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来降低难度。同时让学生知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加深了对力的概念的力理解。

(二)力的作用效果

让学生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完成堂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二的内容

学生利用桌上的提供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小组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组展示、组间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二:发现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你的设计方案

实验现象

2能得出结论是:。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化认识、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在“运动状态”方面可根据实际点拨引导。

2看视频判断有无力的存在?

教师播放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微视频。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全体同学用手用力拍桌子(问:用手拍桌子能产生哪些效果?)

提出问题: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

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思考。

学生完成学案上活动三的内容

【活动三: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设计实验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你的设计方案

实验现象

2解释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播放划船、神七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实验感知到总结规律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再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

三、堂小结:(1)与同学们一同回顾本节的内容并展示。

(2)学生谈收获。

四、堂练习(详见PPT)

五、作业布置:后练习

【板书设计】

61力、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性变;(2)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篇四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一、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1、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5.第一节 力.doc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记住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力的相互性,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生活中力的现象,乐于用身边的物体进行一些探究实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重点

力的概念与力的作用效果。*难点

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这一节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物理学中的力最初是从肌肉的紧张中得出的。(投2)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用力时的肌肉紧张吧。活动与交流

活动一:手握握力计 活动二:用手举哑铃 活动三:同桌之间扳手腕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 【交流与讨论】

师: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力的概念范围也扩大了,我们看一些力的实例。(投图3)师:提问——每个力的实例中涉及几个物体,分别是什么? 生:看图思考后回答(6人)【活动与探究】

师:单独一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吗? 生:讨论并回答

师:我们用一个手掌试一试看能不能拍响。生:动手试得结论——不能

师:由此可见,凡是讨论力总会涉及几个物体?

生:讨论后回答——两个

师:同学们,在物理学中我们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排斥、吸引等统称为物体之间的作用,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些力的实例,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投4)生:讨论后回答——都是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师:你能试着说出力的概念吗?

生:讨论后回答——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师:做出评价并板书——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

师: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在力的作用中涉及的两个物体,总是一个主动施力,另一个被动受力,我们把主动施力的物体称为施力物体,把被动受力的物体称为受力物体。(投5)师:你能说出这些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吗?(投6)生:讨论后回答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与探究】

师: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活动体会一下施与受力的感觉。活动1:学生用力拍桌子,并谈手的感受(疼)

师:为什么感觉疼呢?

生:思考后回答——因为手受到了桌子给手的力。(投7)师:你能说出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谁吗? 生:交流后回答

活动2:学生向上提装满书的书包,并谈手的感受。生:思考后回答——手被向下拉 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投8)

师:你能说出这些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吗? 生:交流后回答

师:你能再举出一些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力的实例吗? 生:思考后回答(如脚踢球脚感到疼,)师:从这些事实可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生:讨论后回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评价并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投9)生:思考后回答

师:再来看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说出原因吗?(投10)生:思考后回答

3、力的作用效果 【交流与讨论】

师:请大家看这些实例,并思考你是怎样判断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投11、12、13)生:讨论后回答(3人)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方向的改变统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以上力的作用效果吗? 生:思考并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板书——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活动与探究】

活动1:

师:手捏橡皮泥,让学生说出据什么判断有力作用在橡皮泥上。生:(橡皮泥由圆变扁)活动2:

师:手拉皮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根据什么判断有力作用在皮筋上? 生:(皮筋由短变长)活动3:

生:同桌合作,一人折直尺一人观察,然后观察的同学说出根据什么判断有力作用在直尺上。(直尺由直变弯)

师:如果我们把以上物体的这些变化统称为形状的改变,那么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什么呢?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师: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巩固训练

四、课堂小结

6.《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篇六

《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这堂课上了好几次试教和两次公开课后效果还不错,这是不断改进后的教案,虽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测量力的大小》 鲍田三小 张瑞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拉簧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切入主题 1、出示弹簧秤的图片,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它就是弹簧测力计,并学会使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为每一小组准备好一个弹簧测力计,布置好任务:观察弹簧秤的结构是怎么样,由哪几部分组成,有什么作用?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4、学生仔细观察后从弹簧测力计上得到力的单位 5、教师加以讲解,并讲清牛和克力的关系:1牛≈ 100克力。 6、引导语:那你们知道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吗,因为弹簧被测力计的盒子挡住了,所以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拉簧,让同学们体会一下弹簧形变与力有什么关系? 7、学生回答并总结: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叫一个学生上来演示他使用测力计测量手机重量的过程。 3、叫其他学生说说演示同学的优缺点,并适当加以总结。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4、为检验学生测量的准确性,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个钩码,事先未给出重量的大小,比赛哪组又快又准地测量出钩码的重量,并给予笑脸奖励。 5、发放试验单,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测量小物品的实验。 6、小组成果汇报。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我们已经知道了弹簧秤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也学会使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那让你们制作简单的弹簧测力计会吗? 1、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2、按学生的方法做演示实验,并引导如何确定零点和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3、课后拓展:用制作的简易测力计测量测量小物体。(时间有余可在课内完成) 【板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由提环、指针、刻度板、弹簧、挂钩等部分组成 力的单位:牛顿 牛 N 1N≈100克力 工作原理: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7.《力》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七

一.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丰富对力的产生的经验,初步感受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大小的关系。

2.丰富幼儿对不同种类的力的了解,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探索其原因。二. 活动准备:

细线,塑料盆,木板,积木,钟,电池各一。每组:沙包,兜兜球,圈,汽车,鸡毛,纸,橡皮筋,笔,积木,风车。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活动。

1.今天我们一起找一位看不见的朋友。

2.老师很喜欢小朋友,我想抱抱小朋友。为什么老师能抱起小朋友呢?

3.今天我们一起与力交个朋友好吗?

(二)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感知物体运动需要各种力。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玩的东西。你们看桌上有什么?你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们动起来?

你能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让它们动起来吗?

2.幼儿介绍自己让物体动的方法。

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用手扔沙包,用嘴吹风车)

咦,这些玩具放在这儿怎么不动了?

小结:一样东西要动起来,必须要有力,只有受到力的作用,东西才会动。

(三)感知力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1.让幼儿再次操作,引发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玩一玩,请小朋友体验一下,力气用的大一些东西会怎样动?用力很小它又会怎样?玩过之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你玩的是什么?你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小结:力有大有小,当力大的时候东南就扔的远,抛的高,动的快;当力小的时候,东西就扔的近,抛的低,动的慢。

(四)教师演示,幼儿观察欣赏,了解不同的力。

力这位朋友是看不见的,它偷偷藏在好多地方,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好吗?

1、出示一根细线,用手轻轻一拉,线断了。

这是什么?我两手在干什么?线为什么会断?这叫什么力?拉东西时用的力叫拉力。你平时发现哪些地方需要拉力?(拔河,拉车,拉拉链等)

2、出示一盆水,将木板稍倾斜的放在盆里。木板上放一积木,用水将积木冲下。

你看见了什么现象?积木为什么会滑下去?水流动有一股叫冲力。你平时还发现哪些有关水冲力的现象?(洗菜,抽水马桶,洪水冲倒房)

小结:水的力气可大了,如果治理的不好,会造成洪水泛滥,冲倒房屋,淹没庄稼,如果把水管好了,可以用水力来发电,为人类造福呢!

3、为什么用嘴吹可以让东西动。

刚才有小朋友用嘴吹,也能让东西动起来。这是为什么?因为吹了以后有什么?风也有力叫风力。风力的现象有哪些?(吹动树叶,头发,吹走沙石,大树)

小结:风的力气很大,台风,龙卷风能把房屋吹倒,把树木连 根拔起;但如果把风力管好了,它和水力一样,可以用来发电,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能使不同的力为人类服务。

4、出示一只挂钟。

我们墙上的钟不走了,老师给它装上电池,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它会走了呢?电扇现在是不动的,(打开电扇)它为什么又动起来了呢?电也有力叫电力,生活有哪些有关电力的现象?(电扇,电动刮胡刀,电动玩具,电瓶车)

8.神奇的力大班科学教案 篇八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游戏,回忆、联想、感知各种各样的力,及其力的作用。

2.在游戏中探索用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启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喜欢进行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皮球、毽子、沙袋、橡皮筋、小汽车、铅球、小鼓、响板、口琴、铃鼓、棒球、米两袋、净水两桶、推小车、各种辅助材料。

经验准备:幼儿知道常做的事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活动 ,引导幼儿讲述生活经验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位看不见朋友。他的名字叫“力”,你们知道在我们平时生活里哪些地方需要用力呢?原来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力的存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用力。

2 . 今天我们一起与“力”交个朋友,好吗?

二、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

1. 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我们给这些玩具取一个很好听的大名字叫--物体。(举例教室里的桌子、柜子都叫物体)怎样使这些物体动起来呢?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玩过之后,告诉大家,你是怎能么玩的`?(教师参与游戏活动中)

2. 幼儿自由发言:我用手拍皮球,我用手扔沙包,我用手推小汽车……我用手转球……(指导幼儿注意词的运用)

3.师:咦,这些玩具放在这儿怎么不动了呢?(因为只有手用力了或脚用力了,玩具才会动)

4.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物体受了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三、通过幼儿的再次操作物体,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 师:小朋友,现在老师与你们一起来玩一玩,不过你要体验一下,轻轻地用力它会怎么样,用力很大它又会怎么样?玩过之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结合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2. 幼儿操作后自由发言: 在我们用力大的时候,物体就抛得高,滚得远,动得快……;在我们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抛得低,滚不远,动得慢……

四、幼儿操作,并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省力的地方,并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1 .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运东西,我这里有两袋米,两桶净水,请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把他们搬到那边去?

2 . 幼儿,操作体验,教师参与指导。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把米和水运到这里,那请问你们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呢?

师:原来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省力的,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平时生活里哪些地方还需要省力?

师:你觉得现在做哪些事情你很费力,你想怎样使它省力,可以发明些什么呢?

3 . 师:我发现我们小朋友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不过只有现在需要学习更多的本领,才能实现你的梦想啊!

五、活动总结

9.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篇九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

2.掌握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重点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实验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概念规律领会; 练习过度到探究; 实验分析、形成结论; 学以致用。

2、分力概念、分解法则类比法;现学现用图解法;作用效果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在学习力的分解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着重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1、确定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讲授法、实验法、类比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

重物,称,细线,轻杆,皮筋,斧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用一根细线可以把物体提起来,也可以用两根相同的细线来代替原来的一根细线把物体提起来,那么,在哪种情况中细线容易断裂?

[演示] 用一根细线拴在大木块的钉子上将木块提起,然后换用另一根相同细线对折后拴在这个木块的钉子上,用两只手各提一根线把木块提起,并使两手逐渐分开,直至线断。

[讲解] 按常理推断,似乎用一根线比用相同的两根线提重物更容易断。但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用两根线提重物时线更容易断。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用已有的知识显然是不便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新知识——力的分解(板书标题2.6 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

(一)通过演示、推理建立分力的概念

[观察与分析]橡皮筋中部固定在重物上,用手向上拉橡笔筋,一次拉一根,一次拉两根。

[小结] 前面我们学过,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现在通过实验又清楚地看到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我们就把这两个力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板书)

1、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类比力的合成可以得到

2、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等效的,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同时并存。

(二)通过类比,得出力的分解法则

力的分解遵从什么法则呢?由于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可见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

10.《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篇十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弹簧测力计)学生:弹簧测力计

2、师: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除了弹簧测力计之外,还有什么测力计呢?和老师一起来认识一下。

出示GMS型锚索测力计,SKN系列测力计,测力环,握力计图片,简单介绍。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提问:看过了这么多类型的测力计,接下来,咱们来重点认识一下弹簧测力计,第一种,我们把它叫做(平板式弹簧测力计)第二种他的名字叫做手柄式弹簧测力计。第三种,形状像什么,圆桶形状,它就叫做圆筒弹簧测力计。最后这种,叫条形盒弹簧测力计。

3、师:今天我们以条形盒弹簧测力计为例子,来认识弹簧秤的结构以及如何使用,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由那几部分构成?各个部分分别又有什么作用呢?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条型盒弹簧测力计图片,每个组都请小组长领一个弹簧测力计,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便于手握)、指针(指示物体力是多少)、刻度板(便于读出力的多少)、挂钩(挂测量物体),弹簧(用伸缩表示力的大小)

(2)观察刻度板。认识力的单位和测量范围及读法。师:刻度板上都标着什么呢?

生:上面有N,gf、刻度、2.5N。

师:“N”是力的单位,这是为了纪念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国际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英文字母“N”表示。

“GF”,它是我们生活中常用来表示重力的单位。那么“牛顿”和“克力”两者之间都有什么关系呢?

生:1牛等于100克力。(引导学生注意刻度板)师:1N≈100gf,表示100克的物体重力约为1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量程和刻度

师:使用任何测量工具之前,都要看清楚刻度板上的一格代表多少,现在再观察手里的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板,刻度板上一大格表示多少牛?一大格有几小格?一小格代表多少牛?(课件出示条型盒测力计的图片。)

生:一大格是0.5牛,一大格有10小格,每小格是0.05牛。师:刻度板的上面还标着2.5N,这表示什么呢?、生:所测量的物体不能超过这个2.5牛,超过的话就会损坏测力计。师:那么我们测量的物体都必须要控制在2.5牛以内。

师:同学们认识了手中的测力计,那来读读这里测力计的数据。课件出示,生读数据。

2、注意事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弹簧测力计的外部结构和测力原理。接下来,我们就要使用它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使用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组内讨论、汇报。

师小结:课件出示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4)测量时要轻拉慢提,当超过测量范围物体还未被提起来则需停止测量。

3、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拿出一个钩码,50g,也就是0.5牛,用挂钩挂住,慢慢上提,演示完毕后,请同学操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将手指放在挂钩上,将指针分别拉到1牛和2牛的位置,感受1牛、2牛的力有多大,然后再比较身边的物体,估测物体的重力。

小组实验完毕后,请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大小的记录单” PPT展示友情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2)、在测的时候,先看先估计,再测量。为了测量的准确性,每样物品重复测量三次,“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大小的记录单” 3)、共同分析实验数据,同时整理实验仪器。小组实验

5、汇报记录

估计值与实测值是否有差别?

(四)课外延伸

师:通过学习,认识了弹簧秤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你们喜欢弹簧测力计吗?想不想自己拥有一个测力计? PPT展示课外延伸:自制测力计如何上标刻度 1.自己制作一个测力计。

2.回家去测量自已喜爱物品的重力。

(五)板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秤

结构:提环、指针、挂钩、弹簧、刻度板 原理:受力大、伸长长。

上一篇:远离电脑游戏日记300字下一篇:心血管病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