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11篇)
1.国家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一
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报告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韩丽娇
为了提高中职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校企之间的合作,通过企业实践培训,使受培训教师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的提高,使受培训老师成为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赤峰市职教中心组织安排教师下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积累工作经验。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积极响应号召,为了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及道德素质,于2013年4月到2013年9月依次深入到赤峰市三和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雅罗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赤峰市动漫协会、铁斗雕艺工作室和艺创装饰设计公司进行实践锻炼。经过六个月的实践学习,我对相关企业的运行模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次实践学习不但锻炼了我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培养了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是我在四家公司实践锻炼的情况总结:
一、公司基本情况及实践内容
1、赤峰市三和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当地很有影响力的传媒公司,从事电视包装、宣传片、专题片、建筑动漫、影视广告、图文设计等专业制作。纪录片《天职》、探索发现之《契丹王朝》就是由三和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拍摄完成的。公司拥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经营理念,超强凝聚力的合作团队,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追求完美,不断超越,企业正在不断地壮大。
在公司实践期间,受到公司领导及员工的热情接待,我以一个学生的心态,抱着积极主动、严谨勤勉的工作态度,虚心接受公司管理人员和技术员工的指导和要求。
按照公司制定的实践培训计划,了解了影视制作的一般流程,亲自参与学习了前期策划、脚本写作、现场拍摄、后期制作等,同时了解了摄像机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了解了摄像的各种角度、构图、场景及注意事项,操作学习了Edius非线性编辑软件和After Effects特效制作软件,还参与了“赤峰市第七届杰出青年企业家”评选活动的拍摄与制作。
六周的实践,让我收获很多,切实了解了企业对设计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学习了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和应用,我更是在寻找授课教学过程和实际操作过程的不同点,为设计专业下一步的专业课程教学做准备。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毕业后的学生如何顺利就业?这些疑问似乎有了些回答,从学生学设计的角度说,设计是很有用处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必须加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训练。
优秀作品的欣赏和软件的操作,让我对影视制作充满了兴趣,让我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
2、雅罗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赤峰市动漫协会,以动漫版权业务为核心,利用动漫大平台优势,积极挖掘中国原创漫画,打造明星漫画产品,力求成为中国蒙东地区的原创动漫产业的源头砥柱型产业。开展广告设计、活动策划、宣传片制作、代理发布、会议服务等辅助业务。原创作品有《阿
路龟》《飞鱼雅罗》《珠尔吉格》等,成功举办赤峰市两届动漫节和内蒙古自治区动漫展。
公司安排我们参观了动漫工作室,参观了动漫衍生产品示范基地,观看了多部中外优秀的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千与千寻》、《龙猫》、《狮子王》、《大闹天宫》等。之后详细了解了二维动画的制作流程,并参与了前期剧本的创作,角色的设计,场景的设计以及分镜头的设计等。在动画的中后期制作阶段,设计老师亲自给我们示范动画的制作过程,也让我们初接触了Flash这个动画制作软件。学习Flash软件对于有设计功底的我来说不会太难,但这个过程要求我要细心耐心还要有决心。最后,我们参与制作了城市环保宣传片的制作,《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粮食孕育生命—拒绝浪费从每一粒米做起》、《绿色办公,低碳生活,节约资源,举手之劳》。
四周的实践学习中,首先让我对我国动漫行业有了更清晰地定位,动漫行业的兴衰要靠人才来支撑和改变,我国的动漫行业缺乏专业的、精益求精的动漫人才和团队。这也让我深感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学生的培养是多么的任重道远。
3、铁斗雕艺工作室
2007年赤峰学院美术系开设雕刻专业课程,程铁峰老师被聘为客座教授,亲自授课,为赤峰市的巴林石产业培养专业的雕刻人才。程老师从事这行二十多年,他常说,雕刻是一件很枯燥很辛苦的事情,需要兴趣来维持,他觉得石头雕刻让他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包括事业,包括人生,那就是执著的从事一件事情,只要有目标,一点点累积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在工作室学习的六周时间里,程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习的每一位老师,整个过程都是愉快的。安排了以下学习和实践内容,欣赏了程老师收藏的近二十年的优秀雕刻作品数件,有《小沙弥》、《弥勒》、《济公》、《连年有余》、《少女》、《赵本山》《阿Q》、《马三立》等。讲解了巴林石的起源于历史,种类与特征,如何辨别巴林石的真伪,巴林石的保养等内容。程老师亲自演示如何雕刻印章,娴熟的刀法,令人无比佩服。同时指导我们完成了自己的印章的雕刻,贯穿始终的是大量的专业的篆刻知识的讲授与解答。
从程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不止这些,做人处事,接人待物,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也是我想要传授给我的学生们的,兴趣很重要,但贵在坚持,人人都可以成功,但必须吃得了苦。
4、赤峰市艺创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室内外装饰装修、设计、预算、施工、材料于一体的专业化装饰公司,有着精心的设计,合理的报价,专业化的施工团队,确保施工绿色环保,安全文明。公司本着“崇尚自由,追求完美”的设计理念,凭借超前的设计构思,优质的全程服务,真诚为每一位客户量身定制全新的、优雅的、舒适的居家生活和文化空间。
八周较长的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带领我们亲自进入施工现场去观摩,认识防水,电路改造,吊顶工程,木地板的铺设,墙面刮白,墙面滚刷涂料,裱糊壁纸等,参观了现代简约,雅致主义,新中式,新古典等风格的样板间,真让人耳目一新,简单了解了室内设计的相关软件和操作方法,到材料市场比较了各种档次各种价位的施工材料,本着一个原则就是要安全环保。
进入工地有时是辛苦的,但亲自了解了各项工艺施工过程,总是比在书上讲一百遍管用的多,容易接受。学生如果能讲理论和实践也很好的结合,那将会解决企业与行业之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企业实践体会
这半年来,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各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深深教育了我,处在这样一种工作环境使我深受感染,让我明白到工作就是要这个样子,这个对我以后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是受益不浅的。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单位里所学到的东西和在学校所学的理论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我领悟到:要想在日后工作生涯上有所发展,就必须理论和实践必须紧密结合,使自己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增长,必须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教学理念得到提升
下企业实践,像企业人员一样上下班,从事企业员工相同的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普遍感受到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的距离,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到企业实践,作为教师的我实践工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通过与企业人员的交流,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2.丰富了培养形式、培养内容。
职业学校教师下企业,脚踏实地地深入基层,将培养环境从传统的教室、会场转到企业的工作现场,把传统的学科专家讲学变为和企业行家的工作交流,传统的就书论事转为真实训练,把传统的以教学大纲、专业教师培训为主转达为以企业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培训为主。培训的形式、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师资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操作性方面实现了大的突破。
3.增强了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也带着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提高了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能力,掌握了相关生产工艺和新的技术信息,同时对企业运作模式、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有了充分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也对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切实的了解。
4.提高了教师专业实践技能。
下企业锻炼学习,增强了我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获得了企业各方面的真实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了该企业各方面的操作流程,特别是制作工艺方面。由于参与企业流程改造、技术更新的实践操作,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也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开发能力和指导学生解决难题的能力。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是具体到企业中差距还是很大,同样,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学生身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六个月的实践时间固然不能深入熟练的进行实践操作,但是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实用的参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可以大大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为工艺美术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开拓了思路。
5.提高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企业的每一个流程都是非常严谨的,不容出错,企业的决策更是需要万无一失,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制作出优秀的作品,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作为教师,学生的素质和专业水
平就是我们的作品,只有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能为社会所用的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原来在工作中存在的偶尔的懈怠思想一扫而空,要树立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责任感和迫切性,同时要增强治学的严谨性。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把在企业中所学到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要把这种精神传播给学生,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践期间,我通过观察、虚心请教、动手实践的方法对公司进行了解,但是面对新的领域、新的知识我最终还是感到自身知识的匮乏,才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只有把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运用相结合,才能更完全的掌握专业技能。
2.国家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二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赴企业实践现状调查及分析
为使此次调查的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笔者充分考虑了调查者性别、年龄、教龄、工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一) 教师赴企业实践目的
职业学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初衷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提升对专业实践课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另一方面是实现职业教育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的有效举措。因此, 笔者对教师赴企业实践目的进行了调查:72.5%的教师认为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问题;32.7%的教师认为是为了让教师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是为了响应教育局的号召以及为学校做宣传, 占了总数的29%。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知, 绝大数教师对于实践目的具有明确的认识, 但是也有小部分教师存在着认知偏差。
(二) 教师赴企业实践需求
在教师赴企业实践需求方面,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 82.9%的教师希望学习新技术, 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63.5%的教师希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62.1%的教师希望通过赴企业实践, 加深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59.2%的教师希望了解企业的文化以及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 以便更好地了解市场的需求。这表明绝大部分教师对于赴企业实践抱有较大的期待, 且有多方面的需求。
(三) 教师赴企业实践计划
教师赴企业实践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笔者对实践计划的制订者与选派对象进行了调查, 得出如下数据:
首先, 关于教师赴企业实践计划的制订。据调查, 46.9%的教师反映当前教师赴企业实践的相关计划是由校方、企业共同协商制定, 而由校、企、教师共同商定占23.2%, 由学校、企业、教师自主制定的分别是12.3%、10.5%、7.1%。总体而言, 企业和学校双方都高度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 共同参与并商定教师赴企业实践的计划。
其次, 关于选派对象。据调查数据显示, 87.2%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68.2%的教师认为实习实训课教师也应当在赴企业实践的名单内;11.8%的教师认为行政管理人员也应该参与企业的实践培训活动, 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6.6%的教师认为机会人人平等,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建议学校各类型的教师都应该适当参与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活动, 增进对企业的了解。此外, 学校在选派人员的时候, 需要考虑和保障专业课教师的实习实训条件, 尤其是在学校专业和企业岗位的对接度上需要严格把关, 为教师赴企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 教师赴企业实践形式
笔者对教师赴企业实践形式的调查发现, 48.3%的教师反映参加企业实践活动主要是在企业生产或培训岗位上操作演练, 这也成为教师赴企业实践的主要形式。22.6%和19.5%教师反映赴企业的形式基本是到企业生产现场考察观摩和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只有9.6%的教师参与了企业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改造。可见, 目前教师参与企业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的比例总体偏低, 在满足企业的期待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 这可能是今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赴企业实践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五) 教师实践的企业规模
由于现实条件的差异和局限性, 各地教师实践的企业规模也各异。据分析, 53.9%的学校所选择的企业属于中等规模;24.8%和21.3%的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分别选择了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作为教师赴企业的实践基地。可见, 教师赴企业的规模是以中型企业为主, 以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为辅的形式依次开展。
(六) 教师赴企业实践时间
调查发现72%和21.8%的教师都会选择在暑假、寒假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只有34.1%的教师选择正常教学期间参加赴企业实践活动;当然, 在某些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学校, 教师“工学矛盾”较缓和, 也有部分教师选择脱产参加企业的实践与培训, 约占23.7%。可见, 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压力较重, 大部分教师选择寒暑假期间完成赴企业实践的任务。并且笔者在与中等职业教师更进一步的交流与访谈中了解到, 大约66.6%的教师会选择一次性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师赴企业实践的任务, 只有33.4%的教师选择分期分阶段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师赴企业实践经费来源调查
经费保障是教师赴企业活动的坚实后盾和有效保障。调查显示, 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资助为主, 占45.3%;教师赴企业实践的专项经费占35.2%, 成为教师赴企业实践经费的第二大来源;争取行业企业的项目支持经费占15.7%。此外, 鼓励社会及个人捐资也受到一定的重视, 占3.8%。可见, 目前绝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赴企业实践经费已经呈现以政府拨款为主的多元化来源渠道, 为教师赴企业实践提供了厚实的保障。
(八) 教师赴企业实践相关补贴调查
对于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相关补贴的调查, 笔者发现只有45.6%的学校对参与教师发放相关的补贴, 且标准不一;54.4%的学校没有补贴。这不仅严重挫败了教师赴企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成效。
(九) 教师赴企业实践考评形式调查
考评是衡量和激发教师赴企业实践效果和激情的重要方式, 也是管理和建设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的重要部分。在考评形式方面, 34.1%的学校考评方式还是比较科学的, 视教师在企业完成项目的效果而定;26.2%的学校在考评方面直接参照学校相关考评考核制度进行;也有31.2%的学校在考评环节存在不严谨的情况, 只有相关赴企业实践的文件、图章证明即可, 对于实践效果没有相关的考评标准和考核要求, 其他占了8.5%。此外, 据不完全统计, 在教师赴企业实践的过程中, 只有43.6%的学校在校企双方交流方面较为频繁, 校领导定期会到企业看望实践教师;33.6%的学校会定期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间接了解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情况;14.2%的学校几乎不予以监管。鉴于此, 目前对于教师赴企业实践考评形式方面略显粗放, 急需要加强教师赴企业实践考评制度的建设, 为教师赴企业实践成效化提供公正合理的依据。
(十) 教师赴企业实践激励措施调查
学校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教师赴企业实践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对于深化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不同的学校奖励激励的措施不一。62.1%的学校将实践情况视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升的重要指标;对于表现出色的教师给予个人奖励补贴和教师荣誉称号的比重分别为19.4%和11.5%。此外, 也有8%的学校在激励措施这块还存在着空白。
二、主要结论及思考
目前, 虽然大多数学校都积极开展了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活动, 但是在具体实效性方面还有待提高。这既有观念问题, 又有制度问题;既有统筹规划问题, 又有监督管理问题;既有时间问题, 又有经费问题;既有主观意愿问题, 又有客观条件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 阻碍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自身观念及外在保障与制度环境问题。
针对以上调查情况, 笔者提出相应建议:
首先, 扭转认知偏差, 为教师赴企业实践“自觉化”提供原动力。因此, 在设计教师赴企业实践方案和计划的时候, 应当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递进式企业实践模式, 使教师对赴企业实践的目的有更明晰的认知, 从而满足教师对于企业实践的多样化需求, 增强教师赴企业实践自觉性。
其次, 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为教师赴企业实践“成效化”提供保障。第一, 选派制度。学校一方面在确定人选的时候, 应当坚持专业需求和教师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优先考虑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的相关教师, 同时兼顾差异。另一方面, 在选择企业的同时, 必须要考虑到企业与专业的匹配度。尽可能选择与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紧密联系的企业, 并且尽量提高中大型企业的比例。第二, 日常管理制度。学校有必要制定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实施办法, 加强对在外实践教师的管理, 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 评价考核机制。考核部门要建立教师赴企业实践考核等级制度, 对教师的实践过程进行不定期抽查和督察, 且重在考察教师在企业实践的工作态度以及参与企业产品、技术研发等方面, 使得教师赴企业实践形式逐渐向深一层次融入。
最后, 建立长效激励保障机制, 为教师赴企业实践“常态化”提供保障。第一, 学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学校应该将教师赴企业实践工作纳入绩效评估考核体系, 作为绩效考核、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和依据。第二, 学校必须落实保障教师赴企业实践的经费及企业实践过程中的相关待遇。如明确规定教师实践期间, 校内教学工作量津贴参照相应职务标准予以发放, 并且另外给予一定的食宿补助。第三, 改革教师编制管理制度, 增加学校办学自主性。学校可适当采用空编运行的方式, 缓解工学矛盾, 为教师赴企业实践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
摘要:教师赴企业实践是联结企业、学校、政府三位一体, 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形式和主要载体。通过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赴企业实践的现状调查, 从实践目的、需求、形式等十个维度分析, 对于充分发挥教师赴企业实践的作用和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3.国家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根据不同项目,明确不同的审计重点。不同的部门制订的发展规划不同、社会管理的重点等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部门的主要领导在任职期间的工作重点也有很大不同,即使同一部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重点也是不一致的。不同部门领导的工作内容和重点相差很大,如工业信息化部门的国家建设项目主要体现在引导和支持工业产业改造提升,转型升级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财政资金支持的工业建设项目,以落实“抓创新、兴产业、促投资”为重点;交通部门的国家建设项目则是以改进政府投资道路建设项目的实施方式,规范建设程序,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投资效益为重点,根据上级的相关管理办法确定部门领导职责履行到位情况;城建部门的国家建设项目投资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财政性资金或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贷款资金的各类城建项目;还有农业、林业、教育、土地、水利、卫生等等部门也各有不同的建设规模、模式和发展思路。因此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和事关全局的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来确定审计重点是国家建设项目审计质量的关键。如在对教育部门某中学校建工程审计时考虑到该校是全国地方重点学校,基本建设投入多、规模大。审计中通过座谈、实地察看、建设项目支出结构分析等采取了审阅、复核、账实账表核对、实地丈量、市场询价等审计方法,确定了四个审计重点:一是审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复等审批文件是否齐全、真实、有效、合法;二是审查基建程序是否合规合法,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是否到位;三是审查工程合同是否真实完整合法;四是审查工程造价以及基建财务等事项是否真实、有效、合法。确定这些审计重点,使整个审计工作能够围绕被审计部门的发展基本面貌来确定部门履职情况到位与否,也使得审计报告体现了校建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避免了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千篇一律的状况。
二、以决策执行为核心,提高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效能
围绕决策执行,突出审计效能。审计中要重点关注政府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以保证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问题。通过项目合同、资金收付、实地勘察揭示违规违纪问题,根据相关文件规定综合推出项目建设责任人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廉洁自律情况,科学地把建设项目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使建设项目效益情况以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指标成为责任人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效能履职的重要标准,通过执行环节的重点突破,使项目审计直面领导干部的权责履行。由于执行环节存在的问题往往是有比较明确的判断依据,如法规、政策、内部管理制度、合同协议等,这样既能搁置争议,也能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监督和警示的职能。如在对304省道建设工程审计时,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概算,依据有关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等评价指标对可行性报告和设计概算进行分析,并与建成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对建设项目决策的有效性、经济性等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存在问题,重点对缺口资金进行了分析、评价,收到了较好的审计效果。
三、抓住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国家建设项目审计
围绕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专项审计。随着地方国家建设项目投资不断加大,抓住重点国家建设项目进行审计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围绕促进提高国家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审计,积极开展关系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积极开展特定事项的专项审计调查。进一步加大了对征地拆迁、工程招投标、设备材料采购、资金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
我们首先将全市确定的“十项重点工作”和“十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列入重点审计工作,旨在通过审计,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在投资最大的城市供水工程审计中,面对体制转型中造成的无项目法人负责、工程资料不全、现场签证资料不完整、甲乙方双联合作弊等诸多困难,审计组人员现场核实、找证据、联系当事人,明查暗访,历尽艰辛,经过半年时间终于弄清了3000多万元工程建设资金的来龙去脉,保证了重点工程的规范运作,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近年来,我们累计完成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投资总额39957万元,核减投资额2817万元,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四、多途径取证,客观评价国家建设项目
国家投资建设项目涉及到众多的参与部门和单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金融部门等,上述单位在建设与建设管理过程中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审计的对象或客体。与其他专业审计相比,国家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具有审计内容的宏观性、审计时间的连续性、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审计目标的层次性等特点。
建设项目审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送来的审计资料上,为了把隐蔽的问题充分查找出来,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项目前期准备阶段。提前介入,主要审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书等审批文件是否齐全、真实、合法;初步审查概算、施工图预算编制是否完整,编制依据是否充分、准确;审计招投标程序及结果的合法性;审查项目的资金来源及落实情况;审查前期工程支出是否合规、真实、合法。二是项目建设实施阶段。主要审查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合同的履行情况;审查项目概算执行情况;审查分期结算资料的真实性;审查实施阶段工程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国家、省、市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审查项目环境保护情况。韩城市审计局在对农业局的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发现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村集体存在占用项目资金,相关部门监督不力,资金管理存在漏洞,部分村资金发放程序操作不规范,存在代签、代领和先领后签现象,以致报账数和村民实际领款数存在差异等问题,建议政府要加强领导、正确引导,按规定配套资金,拨补工作经费,切实把民生工程落实好。三是项目竣工决算及验收移交阶段。审查工程竣工决算编报是否及时、正确、完整;审计建安工程投资的真实性、完整性、正确性、合法性;审计待摊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资产及其建设程序的执行情况;审查尾工工程。通过跟踪审计,可以有效防止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损失浪费现象。
在全市的目标考评中,市委、市政府把对项目建设的科学评价作为依据,对各部门项目建设目标任务优劣等次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排名,受到了各级各部门项目单位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赞扬。以职权履行为重点的地方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是对国家建设项目的政策执行、规范管理、绩效高低、廉政建设等方面加强监督的重要举措,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切实发挥了审计在完善政府品质和国家(地方)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地方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国家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四
贠建强
【摘 要】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习就业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巩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优化专业师资队伍,从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思考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优化,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日益提高,这给我们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作为办学为地方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中职学校,建设一批“立足本位,适应社会”的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专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不少中职学校设置的专业与市场脱轨,与当地的经济联系不紧密,一些学校墨守以前设置的老牌专业,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中职教育既无法与社会产业调整、经济转型及升级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又无法与产业、企业、岗位相对接,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专业设置不科学。很多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大而全”等问题。一是专业设置没有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经济水平、人口结构、职业前景和人才需求等状况有效结合。二是专业建设存在贪多求大,只顾迎合招生“口味”不顾办学实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只顾专业数量而不顾专业质量等问题。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切合实际。一是难以适应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接轨。二是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协调。理论课程偏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存在“理实”脱节。三是专业课教材单
一、教法传统、缺乏创新。有些教材已经不合适宜,有些教法已经不合时宜,没有及时更新。四是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技能训练。
(三)专业师资队伍不稳定。一是有编制的老师名额有限,很多老师没有编制而是临时聘用。二是新招聘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和历练。三是专业课教师不足,师资力量缺乏,很难保证本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专业课教师中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更为缺乏,部分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四是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标准不统一,影响部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四)专业品牌意识不强。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面临很多困难,部分中职学校只考虑眼前利益,一味盲目迎合市场、迎合招生需要,导致专业设置多而杂,专业建设参差不齐。而对那些现有稳定、专业实力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没有树立起品牌意识,没有结合学校优势重点打造和“包装”,专业品牌意识不强,特色不鲜明,并且在招生宣传时没有合理宣传和引导学生。由于专业品牌意识薄弱,专业建设滞后,在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比较时没有竞争优势,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的劣势,形成恶性循环。
(五)“重硬轻软”不协调。在专业建设上片面强调“硬件”投入,而忽视“软件”投入和内涵建设。学校每年看重的是投入了多少资金、场地、实训设备等,投入很大,但投入方向不明,盲目上项目、进设备、扩场地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甚至有些设备成了摆设,资源浪费严重。而对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更进、教材创新建设、教师培养培训、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教师进修、论文评比、学校文化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却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软件”方面投入少,导致专业建设缺乏后劲和活力,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
二、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专业结构调整是中职学校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要树立“积极建设现有专业、逐步淘汰落后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打造新型专业、高瞻远瞩培养潜在专业”的专业建设方针。结合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二要重视市场调研,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需求,采取专业整合和专业分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按照学校原有专业相近、相关的原则,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延伸、派生出新的专业。“新老”专业协调推进,即注重“老”专业的文化积淀,又注重新专业的适应性和创新性。简言之,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拓宽、改造老专业,突出重点专业建设,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集群优势。
(二)办学定位准确,主次专业发展有序。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结合自身优势、地方特色、行业特点、培养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办学定位。办学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竞争要有优势,能发挥学校、学生特长,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发展定位明确,旗帜鲜明,学校就会有针对性地发展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优势专业,在这些专业建设上就会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政策倾斜,使优势专业更优、示范专业更强、重点专业更精。在发展重点优势专业的同时,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量力而行地开设其他专业,使重点专业和非重点专业同时铺开,形成“专业建设特色鲜明、重点专业重点打造、优势专业优先发展、相关专业同时展开”的发展思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知识渊博、职业道德高尚、结构合理、有理想抱负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健康有序、蓬勃发展的保证,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一要学校要积极培养“一专多能、双师型、复合型”教师,要鼓励教师自学、进修、深造和终身学习。引进人才竞争机制,向社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适应性人才。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稳定教师队伍,做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优化教师年龄结构、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及师生比例等工作,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提高教师生活福利待遇,促进学校向更高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二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学校要制定和实施有效专业师资培养培训计划,落实专业师资培训的经费,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提高自身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提高师资整体水平的时重点挑选和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三要重视外聘教师队伍。为了稳定外聘教师队伍,必须逐步提高外聘教师待遇,建立外聘教师职务聘任制,按专业技术资格和教学工作绩效(如年终考核成绩)有计划地给外聘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并按专业技术职务确定工资薪金等级,以调动外聘教师的积极性。
(四)优化课程体系,促使专业目标定位精准。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计要贴近学校实际、企业实际、行业实际、用人单位实际、岗位工作实际,从以“学校”为中心到以“学校、企业、行业、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共同参与、良性互动、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转变。一要让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教材制定、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科研平台、技能培训、实习评价等细节领域,使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等更加符合社会需要、企业需要。二要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充实生产服务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实施过程中要推进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开展专业文化建设。三要举办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教学成果展示、聘请行业专家举办讲座、校园师生技能比武等活动,强化学生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体现了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四要根据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学习意愿多样化的实际状况,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服务。改进课程评价方式,部分课程取消期中或期末考试,课程结束时实行结业考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技能评价社会化,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国际通行证书的考核认证工作。同时建立专业技能目标考核体系,将技能分解到各个学期,各个学段。
(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增强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在专业建设上要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投入。学校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资源的投入要科学理性,要管好用好教育资源,把钱用在刀刃上,把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既注重硬件投入,又重视软件投入;既注重当前投入,更注重长远发展。在专业设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风、学风、师德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放宽眼界,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重视“基础投入、潜力投入”的建设与管理,形成“有投入、有收获、有成果”的良好局面。
(六)强化品牌意识、扩大宣传力度,着力打造中职品牌专业。学校应高度重视重点专业建设、优势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上大做文章。以重点专业为纽带、以优势专业为龙头、以品牌专业为抓手,着重打造专业立校、专业强校、专业创校的发展模式。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专业建设思路,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优势。同时,还要积极加强学校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期刊报纸、学校网站、专题报告等活动或形式,宣传学校发展动态理念、职教动态、专业建设成果、师生奖励荣誉等,通过学校举办的活动、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荣誉、作出的贡献等方面对学校进行深度宣传报道,使“品牌建设有亮点,宣传报道有焦点,聚集人气有看点”。中职学校要始终树立起品牌意识、名牌意思、名片意识、窗口意识、忧患意识,才能以专业立校、品牌立校、口碑立校,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七)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实力。校企合作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符合企业、行业发展特点。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实验实习设备交流,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间新的双赢模式,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互利双赢”长效机制。
(八)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办好特色专业。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可以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征求行业专家对专业建设意见和建议;定期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及时反馈调整,便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召开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利用学校现有条件,针对社会需求,大力开发社会培训,如本地农民工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技能等级培训等。积极参加行业协会,扩大职业学校在当地行业中的影响力。此外,职校还可以与高校、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利用高校师资和科研力量,引进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和课程,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总之,中职学校应积极进行专业建设改革,始终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己任,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为动力,以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国君.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2]陈疆雷.探析中职学校专业调整与开发路径[J].职业教育,2015(9)
5.国家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五
1.1 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始办于1958年, 2001年8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系娄底市属综合性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历了一个艰苦创业、探索前进、发展壮大、跨越前进的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一代代教职员工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精神和“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铺路石”精神融于人才培养中, 2006年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获得优秀等级;2008年, 进入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行列, 并于2011年通过验收;2010年, 学院进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作为曾国藩故居所在地, 秉承湖湘文化的历史传统, 突出时代特点, 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一是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学院积极宣传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 经常邀请一些企业人员走进校园进行企业文化宣讲, 精心组织师生深入到企业中去进行调查研究并开展各类服务, 培养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感受到企业文化气息;二是校园文化融合区域文化。学院成立了湘中文化民俗研究院, 充分挖掘娄底区域文化中的精髓, 并将之融入校园文化, 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三是校园文化融合民族文化。
1.2 骨干校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是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 同时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通过骨干校建设, 使得学院的办学条件、发展潜力、校园环境和社会声誉得到全面提升。校园建有学海湖、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现代建筑技术实训中心等一大批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并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如:喷泉广场、励志广场、樱花路为代表的校园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体现了校园人文自然环境, 这些都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亮点。
2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
学院在国家骨干校建设过程中突出时代特点, 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尤其是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学院非常重视开展校企合作, 先后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三一集团、华菱集团, 西子奥、慧锐通、创维、上海大众汽车、湖南路悦汽贸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中, 用优秀的企业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在课程改革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积极元素, 借鉴企业管理制度, 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并以校企文化融合引领学院的跨越发展和特色发展。
2.1 将企业的精神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核心, 学院在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 传承办学传统, 突出办学理念, 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 加强与企业的对接, 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 并将其渗透到学院精神的核心理念中。
2.2 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企业职业素养的要求
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将企业文化的职业素养要求有机地融入到培养方案中, 认真做好企业的调研, 了解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要求;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深理论的专家, 从企业、现场新技术的运用及现场用人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学院与西子奥、天煌科技、中兴通讯、慧锐通、创维等企业开办特色班或订单班,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原专业教学计划中加入企业课程、公司岗位操作演示和实践等课程, 融入了企业理念以及职业素养要求。
2.3 将企业价值理念引入课堂教学
学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真实案例, 讲解企业文化的精髓, 介绍企业的价值理念, 明确企业员工的规范, 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 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学院面向行业、企业, 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 聘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职称) 的专业技术人才, 或是具有一技之长的省级、国家级技术能手为兼任教师。近年来, 学院聘用的20余名兼任教师受聘为“娄职技能名师”。这些技术能手和企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直接参与相关课程的教学。他们介绍企业及其发展前景、企业服务理念、新产品市场开发流程、企业管理文化、岗位操作流程实务等, 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 分享企业的宗旨、服务理念、核心价值等。例如, 汽车学院邀请娄底上海大众4S店的服务总监、技术总监参与学校教学现场、教学质量、教学考核的监控, 使企业参与到中德诺浩汽车学院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让学生与企业达到真正对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培养实践能力。课堂上, 机电工程系邀请的三一集团高级工程师说“三一现在最缺的是最基层的‘官’———班组长,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 班组要充满活力, 班组长至关重要;而班组长人选首先必须高度认同三一文化”。
2.4 高职学生在实训、实习中感受企业精神文化
实训和实习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企业文化的重要方式, 是重要的教学活动。高职学生要实现“零距离”就业就必须高质量地完成实训、实习。实训、实习中, 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切身感受到企业文化, 增强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勤奋踏实、创新奉献的现代企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观念。如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时, 在园林工程工地现场跟班劳动, 和工人一起参加现场施工管理, 取得生产真实的经验, 他们工作在现场, 感受了工地的生产氛围, 从中增长了感性认识, 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 增强了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等。
2.5 开展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及社团活动
在校企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便是开展和举办各种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学院每年举办青年学习节技能大赛, 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技能大赛。通过技能竞赛, 强化学生在技能操作时的规范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 改变以往不严谨的操作习惯, 为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条件。学院借助社团组织开展具有企业特色的学生活动, 通过在学生活动中注入企业文化因素, 将企业文化对职工要求的团队合作意识、整体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融入校园活动中去, 同时也能使得活动变得更为全面、成熟。
1) 吸收和借鉴企业的制度文化。高职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融通, 学院在制定制度时, 把行业的要求、企业的规章、工艺的流程、操作的规范等作为对学生职业训练的要求, 把行业企业的管理方式融进学院管理之中。
2) 借鉴企业质量管理标准,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学院借鉴企业管理制度中的质量管理标准, 在校内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学生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学院先后修订和制定多项规章, 并印制了《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制度汇编》, 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ISO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引入到学校的管理体系中。明确管理服务部门的岗位职责, 将学校的教学、学生管理、财务、人事、后勤服务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实行一体化管理, 各部门明确分工、各负其责, 强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服务意识。按照ISO国际质量认证标准来执行, 使各项工作都能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情况下顺利进行, 从而不断提高整个学院的管理服务质量。
3) 将企业规范纳入教学管理。高职的教学管理应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规范。学院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过程监控、专业课程考核等教学关键环节, 有针对性地引入企业规范, 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体现在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例如, 学院大力推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在课程内容里融入企业的规范, 在考试考核上引入企业标准, 推动教学活动贴近企业一线, 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4) 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 注重融入企业的行为规范。学院在学生管理模式上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 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 如“北大青鸟国际软件工程师班”是由北大青鸟集团和娄底职院联合创建的一个校企联合班, 在这里汇聚了积极进取的IT学子, 秉承了北大青鸟培养标准职业人的目标, 班级采用公司化标准管理。
5) 引入企业绩效考核办法构建学生评价机制。学院结合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 引入企业绩效考核办法, 构建学生评价机制, 形成一个适应企业文化管理的用人标准导向, 综合评价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和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业绩, 作为奖学金等级评定和企业录用的依据。
6) 把企业的物质文化渗透到学校文化中。学校物质文化指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环境所包含的的文化形态, 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高职物质文化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 呈现明显的企业色彩。
(1) 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与湘圆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农机企业共生产性实训基地。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带项目下企业锻炼, 同时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提供兼职教师、为联盟企业提供多层次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实训实习基地, 体现行业企业环境; (2) 将教学设施与实训场所统一。学院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 努力营造教室即车间、车间即教室的环境。学院建立了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多个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 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 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 营造出真实 (仿真) 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3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成效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 注重校企文化的融合,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院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如电信系申琼良同学夺得2010年“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又如资源系的吴成武同学夺得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采掘维修电工赛二等奖。实施校企文化融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促进毕业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角色的转变, 实现“零距离”上岗。学院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 能吃苦、留得住、好使用的特点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每年都有数百家企业主动到学院联系招聘学生, 毕业生总就业率长年保持在90%以上水平。如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共76名12级毕业生对所在企业的待遇, 工作生活环境都非常满意, 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很快就有了“企业人”的感觉。各汽车企业的总经理等主要领导和员工高度评价了我院毕业生的全面素质、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纷纷表示要把娄底职院学生作为储备干部和技术骨干培养。
校企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发展, 自2006年以来学院成功实现从“教育部评估优秀”到“省级示范”再到“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三次质的大跨越, 其中校企文化的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给学院的发展传递了正能量, 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郭荣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行业特色[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24-25.
[2]陈丛耘.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现实意义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2) :45-46.
[3]罗先奎.高等职业院校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理论解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7) :17-19.
[4]都维钢.探索校企文化对接途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0) :43-44.
6.国家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六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扩大规模,扩大招生,开设了数控、电子、服装等“紧贴”市场需求的专业,从而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相应地以“订单式培养”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当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外向型企业首当其冲卷入了金融危机的风暴。外贸出口受到较大的冲击,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由于客户改变贸易方式,规模较小的企业无力从银行获得充足的资金,导致部分订单无法落单,出口总量不断减少,进而半停产、停产甚至倒闭。企业的突然倒闭或者裁员给学生的实习、就业带来很大影响,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就业不对口,或者无法就业。就业的困难同时也就加大了招生的困难,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这种困难形势下,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愿大大降低,预购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不足。从而在就业市场会出现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
笔者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这种“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当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堪一击”的局面,最主要还是校企合作尚处于起始阶段,学校和企业都没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认识的问题
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较少有真正的优势互补、体现“双赢”的合作。特别是从企业方面分析,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的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往往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状态。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尽管政府已经制定了宏观政策,但是相关的细则如合作的方式、合作过程中的相关责任等等都还没能够具体实施。
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的行业和企业仍处于改制和转型之中,要想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寻求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能全面满足教学需要的企业,难而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
(2)目标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和风险性。如何避免市场经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而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相对较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这种合作,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生产性和消费性告诉我们,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从这一点来看,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校企合作的新对策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建设创新型企业。中央财政拟安排200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贴息方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升级、积蓄企业发展能量的必然要求。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这也给我们职业学校带来了福音,校企合作将不仅成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也成为企业转型的保障,真正做到双赢。
双方应该将职业教育视为一种有效回报的投资,采取发展与需求双驱动的动力机制。校企双方要彻底转变校企合作仅仅是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一种辅助手段的观念,树立校企合作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员工培养模式,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观念。
企业的转型升级,让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淘汰那些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专业,调整相应的专业,对于一些如“数控、计算机”等专业,要在控制规模、提高培养目标同时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学校与企业签署“定向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企业定向培养班”实施计划,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学生在校期间,由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给“定向培养班”学生授课: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每周专门安排1天时间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培训。真正做到风险共担、优势互补。
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使学校自然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从而创建互为基地、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通过毕业生顶岗实习,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紧密结合,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带着工作经验上岗。
企业可以在职业学校培养兼职培训讲师,即双师型教师,将企业所需的技能传授给这些教师。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普遍出现人员富余的现象,毫无疑问,让这些经验丰富、富有专长的人才流失是巨大的人才浪费,学校可以帮助企业开展富余人员的培训工作,将这些人才放在“避风港”和“蓄水池”里,等到危机过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师的培养,利用校企合作教育的途径来进行“双师”队伍建设,教师通过在企业的锻炼,不但能提高业务水平,丰富实践经验,而且有利于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把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管理理念带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探索,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让校企合作达到最初的预定目标,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工人。
7.国家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中职;农业类;专业群;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37-2
引言
“十三五”期间,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将成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主要举措之一,2016年4月,江苏省已正式启动第一批职业教育现代化专业群评估验收工作。专业群主要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加上若干个属于相同或相近专业技术门类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的专业集群,并代表着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专业群建设关系到学校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以专业群为单位统筹专业的基本建设和内涵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平台,它构成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是教育实践的创新。本文以溧水中专现代农业类专业群建设为例,就专业群建设的思路和途径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農业类专业群的构成
溧水区是秦淮河的发源地,境内山丘起伏,具有独到的农业自然资源,境内有2个农林场圃,有耕地46万亩,山地38万亩,水面26万亩,建有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全国最大的黑莓有机食品试验示范基地,以及省级波尔羊繁育基地和傅家边农业科技园,已形成青梅、黑莓、蓝梅、草莓、茶叶、有机食品、中药材、花卉苗木、波尔羊、獭兔、畜禽、特种水产等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溧水“十三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加快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建设傅家边农业旅游、南京白马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推动形成旅游与休闲度假、文化民俗、都市田园、养老养生等融合,打造‘旅游+产业带。”
结合溧水区域农业经济特点及发展规划,我校构建了现代农业类专业群,该专业群以省品牌专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核心,辐射带动观光农业经营、茶叶生产与加工、农产品营销、农村经济管理等多个具有共同职业联系的涉农专业(方向)集群,并作动态更新。
二、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1.建设思路
农业类专业群依据专业的内置联系和基础来进行设计,充分借鉴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建设经验,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岗位群,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专业群内人、财和物的统筹分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发挥品牌专业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最终实现整个专业群的共同发展。
2.建设目标
农业类专业群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农业生产与经营需要,具备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等职业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的懂生产、会经营、能管理的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工学结合”、“教学练做”教学模式,发挥专业集群优势,优化整合分散的资源,将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加工、营销、售后管理理念和思路贯穿于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提高办学效益,满足溧水乃至周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成就一批家庭农场主、创业示范户。
三、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1.加强市场调研,科学设置专业方向
成立由农业、旅游、工信、发改等相关部门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大农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年会,科学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在探索中逐步形成农学类专业的教学特色。2016年6月,在中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省茶叶研究所等顾问单位的支持下,我校邀请了福建省安溪茶业学校、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南京博士牛园林有限公司、江苏天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奥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溧水文化旅游集团、康辉旅行社、景宏旅行社等14家兄弟学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参与,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成立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同时,学校与江苏农牧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对相同或相近专业,共同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和论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探索建立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证书、教学模式等进行研究,实现优势互补、双方共赢的全新发展体系。
2.增加资金投入,扎实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统筹组建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目前建设现代农艺种植基地、农机具修理、手工制茶、导游、茶艺等多个校内实训室,专业实验实训设备总值211.53万元,实验实训开出率100%。我们通过开展技能竞赛、组织专业社团活动等措施,吸引大批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走进实训基地,从而有效提高了设备的设施使用率。
与此同时,学校与南京傅家边科技园集团、省农科院白马基地等8家知名公司建立校企共建关系,如2014年我校采用“引企入校”模式,与南京博士牛公司共同建立了花卉种植基地。今年下半年,学校将继续投入近150万元新建物联网连栋玻璃温室大棚,为实现农业环境的实时监测,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3.提升学生素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在农学类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突出厚德和精技两个重点。学校开展学生素养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了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构建以道德、法制、审美、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设计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体系,以文化课程为基础、专业理论知识为重点、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以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技能体系。
学校围绕现代农业核心岗位和技能来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最终形成了公共平台课程与多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之间相互联系、共享开放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这不仅凸显了专业群的适应性,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上的集群优势。
为此,学校创建了校内农学实训小农场,其中有普通大棚、连栋大棚到智能大棚的发展演替,师生亲自育苗种植农植物、盘景、小花卉等,自主开发多门校本专业技能课程,开展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如在每年一度的“技能节”上,我校以省技能大赛项目为参照,开展嫁接、解剖、农机具维修、手工制茶、茶艺、导游词讲解等多个专业技能的比赛;在溧水梅花节期间,学校依托旅行社组织学生赴傅家边、山凹村、石山下、三叶园林等景区地开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文化民俗等导游服务,想方设法拓宽渠道,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多方提供平台。
4.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专业集群、资源整合的理论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学校以市农学专业优秀教师团队为核心,将旅游、会计、计算机等优秀教师充实进来,抱团发展组建农业类专业群教师队伍。目前我校建立了“赵治田耕耘”、“郭强技能教学”两个农学类专业群名师工作室,建成了一支训练高效、成绩优异的技能大赛集训团队,郭强、田忠园、梅白青、徐海军、朱信发为省赛金牌教师,其中梅白青、郭强为国赛金牌指导教师。我们还聘请往届金牌学生担任集训助理,对即将参赛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我校已逐步形成了教学部级、校级、市级的三级选拔模式和以老带新的梯队式进步模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时仿真训练成效显著,技能大赛成绩全面提高,先后获得国赛金牌2枚、铜牌3枚、省赛金牌10枚银牌铜牌若干。
在指导学生之余,该专业群教师还通过生产实践锻炼、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科技服务及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双师”素质的培养。教师们到白马农业园、傅家边农业科技园、溧水茶叶实验场等企业实践锻炼;编写《黑莓》、《蓝莓》等技术小册;开设《茶叶加工》、《农家乐经营》等讲座;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为当地种植户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学习与实践中,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逐步成长壮大,一批年轻教师正在努力朝名师的方向迈进。
5.加强信息化建设,共享专业群教学资源
我校建设数字化专业群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平台,创建教学空间,实现数字化资源在专业群内广泛共享,为教学、科研服务。我校积极依托江苏农林、江苏农牧等省内农林类高职院校,引进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我们还将与企业合作开发教学仿真软件系统,利用新建物联网玻璃大棚、移动录播系统摄制真实的作物生产、栽培、田间管理、产品加工紧密联系的场景,这样不仅可以改进教学方式,辅助教学,而且具有跟踪考核的功能,对提高师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操作技能都有较好的效果。
我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师、学生;课堂、基地”互通互动的教学平台,创建移动化数字课堂,将教学场所教室延伸至田间地头,利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改革。教师们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学生在“虚拟农场”“仿真景区”中进行生产演练,学生通过讲解回放直面自己的表现,使用专业QQ群、微信群、网络教学平台等及时反馈交流,修正不足,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实训技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今后的思考
近年来我校虽在现代农业类专业群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该专业群建设在我校起步稍晚,在管理和运作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与省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标准之间还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将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突破。
1.发挥职教集团的引领作用
学校要依托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对专业群建设的整体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搭建多赢办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开门办学,构建“政、校、企”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使学校农业类专业群得到快速发展,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
2.建设校外农学实践基地
学校规划建设一个占地500亩的农学实践基地,然后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安排教学,实现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逐步将基地建设成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基地、现代农民的培训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生产示范辐射基地、现代市民休闲娱乐的旅游基地,并最终将其打造成全省領先的农业职业教育基地。
3.明确“大农业”的办学思路
以创建省现代化农业类专业群为引领,树立专业建设的大农业思想,充分发挥主导、带动、示范、辐射作用,主动融入地方农业发展进程,促进我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和高水平方向发展,满足我区及周边地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顾建勤,刘兴龙.高职农业类专业群建设实践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3).
[2]安福全.临沧师专农业技术类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4(08).
8.国家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八
1 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三大意义
1.1 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全面人才的重要途径
第二课堂涉及面广, 内容丰富, 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课堂在课程改革后, 每节课由原来的50分钟缩短为40分钟, 教师普遍的感觉是要赶着完成教学任务, 基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进行知识拓展, 培养学生素质。因此, 第二课堂活动便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第二课堂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演讲、写作技巧, 提高其口语交际乃至人际交往能力, 还可以培养其文艺、体育等特长, 强化其专业实践技能, 还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学生各种国家认证类考试的过关率, 第二课堂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是增强学生人生发展内驱力的有效措施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 能给学生一个展示其爱好、特长的机会,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特长, 这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的要求。
对于部分专业课程基础较差, 找不到自信的学生, 可通过提供舞台, 让他们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文艺等特长, 从而找到自信, 增强他们人生发展的内驱力, 从而培养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 通过第二课堂的特长训练, 可以培养“问题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等优秀人格品质, 从而实现转化“问题学生”的目的。同样的, 对于仅仅专业课程优秀的学生, 他们也会由此看到自己能力的局限, 这会促使他们通过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 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1.3 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实践证明, 开展积极有益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了学生个性, 培养了师生创新能力的同时, 还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进而树立了良好的学校形象。
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项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爱好新奇、善于表现、富有参与意识的心理特点, 需要在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得到体现, 学生的精神生活充实了, 就不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丰富的校园精神生活对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品牌第二课堂活动还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卓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会使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使学校的内部形象完美、高雅、富有特色。同时, 学生也会把第二课堂的成果、感受传到社会上去, 这有利于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如当人们仍在为“5+2≤0” (5天学校教育不如2天社会活动) 苦恼的时候, 湖南省株洲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5年建成了搏卡拉校园拓展训练基地。并在2007年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上做了全面展示, 在代表中间反响强烈, 在代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百团大战”已成为北京大学的一个“形象标志”, 声势浩大的二百个社团、颇具特色的院系文化节、轮番登台的校园赛事, 掀起了北京大学一轮又一轮的校园文化高潮。
2 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六个保障
为使第二课堂活动规范化开展, 借鉴第一课堂的体系, 安排有计划、有教师、有考核, 多层次、多形式、统一管理的集中教学活动。
2.1 机构保障
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已纳入学校的常规性教学活动之中, 有专门领导负责统筹、规划和督导。成立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领导小组, 由教务副校长任组长, 党委副书记和学生管理副校长任副组长, 团委书记任办公室主任, 主要由团委、教务科、学生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 人事科、招生就业成教办、保卫科、后勤科及学生会共同组成的领导集体, 全面落实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工作。
2.2 制度保障
通过制度规范和疏导第二课堂活动。目前已制定了《甘肃省卫生学校学生第二课堂相关科室工作职责》、《甘肃省卫生学校学生第二课堂任课教师工作要求》等制度。并将学生成绩“良好”及以上等次作为学生个人各项评优的基本条件。给成绩合格者核发《甘肃省卫生学校学生素质拓展证书》, 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3 师资保障
优先从校内教师中根据师资要求, 择优选聘任课教师, 部分课程从校外聘请任课教师, 特别是针对一年级第一学期所有班级的普通话课程, 争取到了省语委办的支持, 由他们选派国家普通话测试员任教。对于艺术类课程, 争取到了省文化馆的支持, 由他们统一选派任课教师。目前所开设的课程都有较优秀的师资保障。
2.4 计划保障
宏观上有学校整体的第二课堂集中教学计划, 即对于在校两年时间的学生, 第一学期统一安排普通话课, 第二、三学期安排特长兴趣培训课, 第四学期再统一安排就业指导培训课。微观上要求所有任课教师每学期末制订下学期教学计划, 平时上课还要求做到课时有计划, 保证了第二课堂的顺利实施。
2.5 时间保障
每周星期六上午半天四节课为集中教学时间。部分兴趣班以社团活动形式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实践训练。
2.6 硬件保障
全部的教室、阶梯教室、语音实验室等有关实验室、操场的角角落落、礼堂都被充分利用, 且每学期对这些场所进行挂牌固定, 保证了第二课堂教学的场地。学校为满足第二课堂教学工作的需求, 不断投资建设并购买了基本的教学设施。如重新购置乒乓球案、在东校区礼堂中安装器具等, 为所有兴趣班任课教师配置基本的教学用具, 特别是及时保证消耗品的添置。
3 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十种类型
3.1 选修课程
根据学生需求, 目前开设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英语口语、文学写作、书法、绘画、集邮、计算机兴趣、演讲辩论、声乐、舞蹈、艺术体操、健美操、形体、礼仪、影视鉴赏、交响乐赏析、手工制作、主持人、游泳等培训班, 同时安排有心理辅导课程。
3.2 认证考试
目前由不同科室分别负责的国家认证类考试辅导班6个: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 (PSC) 培训班、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 (NIT) 培训班、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班、全国医护英语水平考试 (METS) 培训班、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PETS) 培训班、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培训与认证 (NMIE) 培训班。仅PSC考试, 我校已有2 514名学生通过两年内的四次考试并获得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
3.3 社团活动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 在校团委的具体指导下, 由学生自主组织社团设计相关活动。通过学生组织者提出申请, 报请学校审批后由学校有关指导教师和学生团体负责人共同进行规范管理的社团, 目前主要有舞蹈队、合唱团、器乐队、体操队、礼仪队、话剧社、文学社、新闻社、广播站、宣讲队、团讯编辑部、网站记者团。
3.4 兴趣小组
即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 自发组成的业余组织, 其内容新颖、方式灵活, 这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活动类型。如英语俱乐部、书画协会、摄影协会、集邮协会等。
3.5 学校活动
每年根据节日特点, 组织全校性的活动, 如艺术周、特色运动会、球类赛事、清明扫墓、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 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营造激昂向上的学校氛围, 对促进学校工作有积极推动作用。
3.6 竞赛活动
在组织校内演讲比赛、舞蹈比赛、专业知识竞赛的同时, 积极组织各类社会竞赛, 如行业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比赛、征文比赛、书信大赛、各类知识竞赛等, 由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3.7 专题活动
根据管理需要, 聘请法制校长等有关人员开展法制国防教育专题讲座。每年新生入校后, 统一安排军事训练。
3.8 班级活动
由班级自主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 如开展主题辩论、讨论会等。
3.9 公益活动
即学生团支部或者学生党小组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开展志愿服务, 如为创建文明城市做贡献, 义务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打扫卫生、义务清扫街道等。由此,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3.1 0 社会实践
学校每年暑期组织学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除此外, 号召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社会上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诸如打工、社会调查或自主联系医院实践, 以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
4 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存在的五大问题
尽管第二课堂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积极参与, 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从目前现状看, 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4.1 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思想亟待统一
观念陈旧, 过分强调第一课堂, 忽视第二课堂。学校一些部门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 导致第二课堂建设和活动的开展主要是由团委唱“独角戏”, 而其他部门缺乏积极支持和配合的意识。
4.2 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不够
目前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处在特长训练的层面上, 偏重于文体娱乐型的活动多, 结合专业的创新型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很欠缺。各项活动的参与面太窄, 也尚未能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第一课堂教育而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没有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4.3 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性不强
第二课堂集中教学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没有积极探索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措施, 比较严重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4.4 第二课堂作为倡导性要求的局限
现在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基本上只是作为倡导性的要求, 未作硬性要求, 仅作为评选先进、评定奖学金的依据。因此, 对于第二课堂的成绩, 师生的重视度明显较低。且对于不具备评优资格的学生, 第二课堂成绩对其没有约束力,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在乎成绩, 甚至根本不在乎成绩及格与否, 因此出现的课堂违纪、旷课现象还较为严重。这样就无法让第二课堂活动真正发挥其育人的功效。
4.5 第二课堂的硬件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
由于学生人数太多, 要保证全体在校生同时开课, 各种硬件条件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尽管学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方面给予了大力的经费支持, 但无法完全解决场地、设备的问题, 如按学生自愿选课的结果安排课程, 仅计算机就至少需1 000台以上。因此, 在选课安排上, 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可提供的场地及师资, 将名额按比例分配给各个班级, 在保证让社团成员优先选课的前提下, 再由班级自主调配。粗略调查有60%以上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并非自己的特长或感兴趣的项目, 这样, 因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愿望, 使得学生课堂学习热情不高, 学习效果也不明显。
5 解决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存在问题的五个措施
5.1 变倡导性要求为硬性要求
第二课堂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与第一课堂一样都应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应当把第二课堂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计划, 统筹考虑安排。将其与第一课堂课程教学模块一样作为学生总体培养目标来规划和实施教育, 确定相应的学分, 变倡导性要求为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硬性要求, 真正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落实到每名学生身上。现在已有相当多的学校, 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实行学分制管理, 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课内完成必修、选修和实践环节学分外, 还需参加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修读第二课堂学分, 并把学生取得规定第二课堂实践学分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规定, 从2008年起, 在校中小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活动不能少于6次, 并计入学生学年学分。
5.2 力求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在所有第二课堂集中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上下工夫。让任课教师切实转变观念, 认识到第二课堂实践性的重大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提倡重在示范指导, 杜绝“满堂灌”理论,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同时, 还要在第二课堂课程设置上, 探索通过第二课堂, 弥补第一课堂实践不足的缺憾。
5.3 分年级有侧重地安排统一课程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 并为解决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 实行分年级有侧重的课程安排方案。
(1) 一年级学生, 因来自农村的学生较多, 整体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较差, 所以聘请本市已获得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的教师任教, 按自然班安排进行一个学期的培训指导, 以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整体提高。
(2) 在校期间安排一年的兴趣班的学习, 具体是第二、三学期 (英语护理班安排在第二至第五学期) 。对于课程考试合格的学生颁发《甘肃省卫生学校学生素质拓展证书》, 鼓励国家认证类考试培训班学生参加国家统一考试以考取证书。
(3) 对实习前的学生, 安排一学期的就业指导课程。让他们及早进行毕业应聘的模拟演练, 包括如何准备个人推荐材料, 如何端正就业思想, 如何答复招聘单位领导的提问, 如何着装参加应聘, 如何提高应聘成功率等, 都是切实有用的技巧。
(4) 分散自主活动与集中辅导训练相结合。平时利用上午课前、下午课后时间, 以社团形式自主开展实践活动, 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另一部分学生不能参加集中辅导的缺憾。
5.4 积极探索提高师资水平的有效措施
除继续在校内择优选聘教师外, 下一步计划与甘肃省文化馆联合, 让他们根据教学需求选派有专长的任课教师。对于校内聘任教师, 建议将其所完成的第二课堂教学任务计入个人业务档案, 以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5.5 扩大社会实践参与面
进一步拓宽第二课堂活动新思路, 诸如通过扩大社会实践参与面等途径, 为学生搭建素质拓展的平台, 让他们在第一课堂之余, 通过参与各种类型有益的素质培养和提高的项目, 提高今后就业的竞争力。社会实践是最受欢迎的第二课堂, 建议通过一定措施扩大参与面, 全面树立社会就是课堂, 实践就是教育的思想, 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学习真正实用的知识。
总之, 第二课堂教育是教书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应当在各类职业学校中, 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使之更加系统化、有形化, 以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和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发挥其重要的载体作用。蒉
摘要:现以甘肃省卫生学校集中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为例, 探讨中等职业学校集中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意义、具体做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旨在探索第二课堂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措施。
9.国家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九
1 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稳定其专业思想
抓好思想教育, 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先导。刚进我系的不少学生、包括学生家长经常询问我:生物科学是学什么的?毕业后干什么?……这类问题不及时解决会使同学产生困惑, 进而影响其大学学习和未来前途。对我系进校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尤为重要。
利用自身优势 (由于笔者全程参与系专业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实习点检查、中期考核以及毕业论文修改与答辩工作) , 进行专业兴趣培养。
(1) 通过深入宿舍、参加学生活动等机会与同学谈心、向他们宣传和介绍该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交流专业学习方法、技巧, 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优势等, 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认识、树立专业信心。
(2) 进行专题讲座, 比如利用新生入学教育: (1) 邀请资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专业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及成才教育; (2) 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作经验交流:如邀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给新生做“如何适应大学校园学习和生活”; (3) 要求优秀毕业生与在校新生同学面对面交流, 与她们分享自己在学习、就业和考研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以上活动, 较好地理顺了新生思想各种疙瘩, 这对新生及时稳定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具有积极意义。
(3) 以每年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创业大赛为契机帮助学生对未来进行设计和规划, 通过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等, 绝大多数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在2012年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 由笔者指导的一名同学先后荣获校级比赛第一名和省级比赛铜奖的好成绩。
2 有利于专业能力培养, 促进高平台发展
生物科学系在准确把握生物医学人才社会需求信息的基础上, 全面总结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就业规律,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 于2010年提出“加大高平台生物医学人才培养力度”的战略目标:“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 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着落点,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现学生高平台发展, 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科学人才培养理念。如何才能把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按照生物科学系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培训, 充分发挥作为专业教师优势, 我先后在大一第一学期给同学们做了PPT制作讲座和生物医学文献检索讲座, 有了这样的铺垫, 同学们在一下的《人体结构与功能学》课程 (主要进行PBL教学) 学习中, 就非常得心应手 (查找文献、制作PPT汇报) 。
笔者承担该专业学生的《细胞生物学》教学 (二下) , 我结合《细胞生物学实验》, 举办了科研实验报告书写讲座:要求大家规范实验报告撰写, 重点在讨论, 提倡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 客观地对待实验结果, 对待阴性结果, 要认真分析, 讨论要全面。在该课程学习中, 成立科研兴趣小组, 要求学生就《细胞生物学》某一感兴趣领域, 查阅相关文献, 撰写综述。期间我针对科技论文或综述的书写进行专题辅导讲座。课程结束, 进行PPT汇报。
在大三、大四, 就探索性实验开题汇报组织了《科研课题选择及实施》的讲座;针对同学们考研与实习困惑, 举办《正确处理考研与实习的关系》的辅导报告以及考研报考及专业选择、模拟就业面试等举办多场培训。
通过以上辅导与培训, 同学们的专业能力、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都得到长足的提高, 良好的学风已经形成。4年各学期中, 同学补考率很低, 绝大数课程通过率都在96%以上;四级通过率高达90%, 六级通过率达25%;2015年考研达线率36%, 录取的院校主要是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985”院校;笔者所带的78位同学都顺利毕业:均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由笔者指导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安徽省及周边地区医院医患关系调查研究”获学院重点团队资助, 该调研报告荣获安徽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的好成绩。
3 利用自身和专业特色,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我系生物科学专业2010年被确立为省级特色专业, 大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一直是生物科学系的特色项目。2012年我校成功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宣传和引导同学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作为专业教师的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对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精神,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011年我系就在全校率先启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由于在前期培养和积累, 我年级已有多名同学参加导师的科研实验中。我年级先后在2012年获批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年再获6项国家级和13项省级项目。按每个项目4名同学参与, 该年级几乎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去。
此外, 我系每年开展实验技能大赛和生物知识竞赛、积极鼓励同学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 并取得优异成绩 (2104年, 我年级学生分别在校和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
通过以上各种措施的实施, 较好地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研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 夯实人才培养质量。
4 有利于搭建高水平实习基地, 拓宽就业渠道
高水平实习平台是实现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考研升学和充分就业的基础和保障[3]。因为生物技术的行业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紧跟科技前沿, 我国生物技术企业多集中于较为发达的省份, 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
专业教师具有各种资源优势, 很多专业教师与相关企业、协会有各种联系, 有的甚至是协会的主要会员, 在学校和系部共同努力下, 我系先后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国家蛋白质组中心、华大基因、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等近30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高水平实习基地。我系的实习平台全部在北上广, 而且都是一些国字号科研院所和三甲医院中心实验室, 或者现代生物医药公司研发部门, 较好满足该专业同学实习就业需要。
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各种社会资源宣传该专业, 向各个企事业单位推荐本班的毕业生, 尽最大的努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促进学生就业。通过1年的严格科学实习训练, 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 同时学生专业实验技能、科学思维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都得到了加强, 大大提升了他们就业竞争力。截止8月25日, 该年级就业率高达97.44%, 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生物医药公司就业32人, 约占41%;科研院所3人, 占3.85%, 高校和研究所22人, 占28.2%, 医院就业8人, 约占10.26%;其他行业11人, 约占14%;就业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占毕业生85.9%, 真正实现实习就业联动。
5 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以上仅仅是我作为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工作, 在做满一届学生后的一些经验总结与感悟。4年来, 几乎每天早晨进教室查看晨读, 每天几乎都是最晚回家, 学生工作占去个人许多时间, 深感辛苦, 但每当看到本班学生由青涩的新生一个个成人成才、取得进步时, 心里倍感欣慰和满足, 这不正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完美内涵吗?我无怨无悔。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具有重要优势和积极的作用, 但要做好辅导员工作, 需要专业教师投入很多时间, 所以专业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只有专业教师带着满腔的感情投身辅导员工作, 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 为培养人才搭建更高的平台。
要给学生一杯水, 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工作中, 我深知要当一位合格的辅导员,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如在德育教育上与专业辅导员相比还有差距, 今后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提高自身修养, 认真工作。在医学院校如何进一步发挥专业教师在担任辅导员工作的作用, 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李炎, 张健.专业教师任班主任的认识[J].科技教育, 2013 (27) :166-167.
[2]吴睿.关于高校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5) :222-223.
10.国家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
【关键词】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开发;思考;实践
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正被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所认同和采用。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将近三年的学习、思考、争论、摸索,已经逐渐进入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阶段。
项目化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诸多方法中比较高级、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已经有23门课程通过了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的测评和认定。我们在项目化课程开发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在这里和大家作以简单分享。
1.课程设计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
所谓课程定位,就是指明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课程设计的前提。课程定位决定了每门课程的宽度和深度。
明确课程定位不仅仅是要明确课程所在的位置即明确其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更重要的是可以明确地把课程的教学任务明确下来,从而避免学科体系下课程内容大量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从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项目化测评的情况看,课程测评通过率和测评成绩与课程执教教师对课程的熟悉程度成正相关,与课程执教教师对课程体系的熟悉程度成正相关。所以,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成功首先决定于准确的课程定位。
2.课程设计的要点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必须达到的效果,是项目、任务设计的前提条件。课程目标的确定其实就是对课程培养定向的确定。一般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是对课程培养定向的高度概括,同时也对具体目标起到了引领作用。具体地说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课程的总体要求和基本任务。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原理应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这样描述的:“通过各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进行组织识别并进行组织环境分析;根据组织环境和特点设计确定组织年度经营管理目标;根据组织年度经营管理目标设计制订组织年度经营管理计划并根据这一计划进行组织、调整和控制。从而,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管理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养成团结协作、勤于思考、勇于担当的良好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从事一般经营性组织经营管理工作的能力。”
(2)具体目标是在总体目标的引领之下,对课程所要求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知识、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一般划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能力目标是具体目标的核心内容。它具体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原理应用》课程的能力目标是这样描述的:
(1)能根据需要确定管理角色的岗位职责。
(2)能对组织环境进行分析定位。
(3)能根据组织环境和特点制订组织年度经营管理目标。
(4)能根据组织经营管理目标设计制订组织年度经营计划。
(5)能根据经营计划组织实施和过程控制。
(6)能进行组织协调和人员沟通。
(7)能采取相应的激励策略,调动员工积极性。
(8)能应用专门方法进行行动方案决策。
(9)能对组织经营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
知识目标则应尽量考虑学生实现能力目标所需的必要的理论支撑,以必需和够用为前提进行设计。
素质目标应以“八大能力”为核心,结合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具体需要进行设计。
3.项目设计的原则
首先是项目的选择的原则即典型性、可行性、实用性、覆盖性和综合性。
(1)典型性是指项目选择应该遵循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典型学习任务的原则,不能将生僻、非典型性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作为项目进行设计。
(2)可行性是指项目应该是学生可以执行、可以操作的。有的老师在项目设计中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设计一个标准和立体仓库的平面图(而实际工作中一个专业的设计师要设计这样一个平面图使用电脑至少也要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这就不具有可行性。
(3)实用性是指项目设计要符合实际、要符合逻辑。例如有的老师在进行外语口语课程设计时设计的项目为带领学生到大润发超市实用英语进行购物,这就不是一个符合实际、符合逻辑的项目。
(4)覆盖性是指项目的选择要基本覆盖原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当然完全可以删除原知识体系下不必要的重复内容。
(5)综合性是指项目必须是完整系统的工作任务组合而不是片面孤立的单个任务。
其次是项目组织的原则即项目载体品种由少到多,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项目任务由单项到综合,项目进行由课内到课外。
4.任务设计的方法
4.1所有的任务必须涵盖在项目当中
项目是任务的引领,任务设计不能脱出项目的约束,最后一个任务的完成即标志着项目的结束。
4.2任务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任务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地说要满足于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要求。
4.3任务的选择应符合人才职业定位
任务的选择应该结合人才的职业定位来考虑,将学生未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典型学习任务。
4.4不能把岗位能力混同于企业的业务内容
任务的完成决定着学生能够达成的能力目标,这个能力必须是岗位能力,即未来学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所需的能力而不是未来就业单位的业务内容。有的教师在进行“货运代理员”的任务设计时,设计了“现金收支结算”,“报关报检”等任务。这就是把货运代理员的能力要求和货运代理公司的业务内容发生了混淆。
11.国家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一
1 当前建筑类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存在的困难
1.1 缺少教师企业实践的而法律保障和运行机构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06年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先后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并且对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要求、主要内容、主要形式与组织管理等相关工作均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但是各地缺乏后续相关专项法律制度, 《决定》和《意见》二者作为政策性文件也很难制约建筑企业的行为, 最终导致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缺少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难以顺利开展。
同时, 专门的运行机构必不可少。目前, 没有专门负责教师企业实践的执行机构, 造成各部门对实践的计划和过程缺少统筹、安排、监督和管理, 不利于教师企业实践的顺利开展。
1.2 缺少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机制
建筑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期间, 严格的监管考核对提高教师企业实践效果有很大的作用。但目前, 大多数建筑类职业院校在监管考核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 学校管理成了一种“放羊式”, 全靠教师自觉, 教师是否到岗、到岗是否扎实、实践效果如何都无法监控。实践结束后对实践教师的考核方式单一, 有点流于形式或走过场, 造成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目标无法到达。
1.3 缺少自主、个性化的实践方案, 实践效果不佳
目前, 很多青年教师对进企业实践存在误区。部分教师对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规范等知识的渴望并不强烈, 认为“吃老本也够用”;还有部分教师认为企业实践不是提高专业技能, 而只是转变思维方式, 了解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企业的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而没有必要长时间参与实践。因而, 部分青年教师缺少合理的、切合自身需求的实践计划和方案, 往往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参观性学习”, 而不是真正像其他员工一样正常参与整个实践过程, 这种情况很难提高建筑类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1.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师积极性不高
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激励机制对调动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 建筑类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还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 在人事管理和分配方面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制度。
这种情况不利于青年教师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很多建筑类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样在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及考核评价等制度方面主要考虑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 但是对实践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却没有相关激励机制, 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非物质方面的, 这样就无法激发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构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框架,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2.1 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教师企业实践
为了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搭建建筑企业和职业教育携手并肩、共生发展的平台。建筑类职业院校应该与建筑企业校企合作共建产教基地、对外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在对建筑类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分析过程中, 提出“模块化”思想。由于建筑类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 一名教师很难掌握一个专业, 因此可以根据每个建筑类专业的实际情况, 根据课程或任务之间的紧密性或独立性程度, 划分为若干个“模块”, 如建筑工程施工模块、建筑装饰装修、建筑设备安装模块等, 根据上述“模块”思想, 将建筑类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2.2 制定科学的实践计划, 推行“教师企业经历工程”
建筑类职业院校要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教育发展的规划当中, 加快提升青年教师“双师”素质, 深入推进“教师企业经历工程”严格实行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实践的规定。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需求和教师的实际情况, 分层次、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制定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列入教师培养的整体计划。专业教师本人要根据团队建设目标和自身的基础及发展方向做好到企业实践的计划, 不断丰富自己的企业实践经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建筑类职业院校应结合具体情况, 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激励政策, 通过实施激励政策
使企业实践成为专业教师的内在要求与自觉行动。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制定符合建筑类职业院校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不仅要注意学历要求, 更要注意企业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 (2) 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 明确将企业实践经历与职称评审挂钩, 制定高职院校独立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 适当降低学术要求, 真正体现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 (3) 制定《职业院校校内津贴分配办法》, 明确教师到企业实践、实践期间指导学生实习、参与项目研发等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 提高具有“双师”素质教师的待遇。
2.4 做好管理考核工作, 保证教师实践效果
建筑类职业院校要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 完善“教师企业经历工程”管理平台, 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期间, 学校与企业共同对教师的实践情况实施管理, 学校与企业就教师的工作纪律、绩效考核等与企业制定详细的书面协议。学校、教学系部对实践教师要派督查小组实地检查, 真实掌握教师的实践情况, 实践结束后, 企业应对实践教师进行技能考核并出具书面鉴定意见, 个人回校后应及时向学校考核组提交实践考勤、日志、实践成果、总结报告等材料。
3 结语
提高企业实践能力是建筑类职业院校提升教师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一项长期任务, 建筑类职业院校要积极鼓励、强力推动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去参加实践锻炼, 加快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努力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师培养目标。
本文在总结当前建筑类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所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研究, 并结合工作实际,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对提升建筑类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段海滨, 钟玲, 李斌.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探析与实践[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7 (3) .
[2]黄宏伟.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0 (5) .
【国家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09-09
中等职业学校珠算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11-2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08年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名单的07-28
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深入思考09-16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调整国家级重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通知11-13
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10-06
东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先进个人材料10-05
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