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2024-10-19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精选12篇)

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一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生物制药工艺差异教学模式的探索

生物制药工艺是三年制高职院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及工艺的控制要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相应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药物生产企业中,从事生物药物的生产操控、生物制药设备的维护、生物制品的销售等岗位打下基础。高职院校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比较突出,专业知识水平各有不同,传统教学通常将学生按“标准件”进行培养,在生物制药工艺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教学是单向性的,效果不理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在生物制药工艺教学过程中探索差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才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一、教师转变观念,尊重差异差异教学,实际上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人格、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氛围,把思考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倾听意识,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法,制定适合他们的不同目标和内容,善待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差异教学,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找出适合他们成功的途径。只有正视学生差异,才能使各类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适应新的人才竞争。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不再是支配者和统治者,而是支持者和帮助者。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确定适合自己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主控制和调节学习速度,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学习。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评机制,注重一般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满足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充分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通过调研确定差异教学目标。在差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可分为一般教学目标和个性发展教学目标。一般教学目标是指针对班集体全体学生而言具有共性特征的教学目标。个性发展教学目标是在完成某一阶段的一般要求教学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根据对一般要求教学内容的领悟和升华,提出自己在下一个过程中继续完成的具体学习的内容和完成的方式,这个过程的学习,既有要求的统一性,又有要求的差异性。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在生物制药工艺教学中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文由整理发展职业能力,确定教学目标。一般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具有抗生素、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多糖、脂类、核酸等生物药物生产工艺的操控能力,能编制生物药物生产相应的操作规程,能维护生物制药设备。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原理、概念、提取方法、精制方法等知识,结合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从事制药生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确定课程一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差异确定不同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如:不同药物生产的操控能力、设备维护能力、产品营销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等。

三、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确定教学内容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按照基于生物药物的典型工作过程来设计和开发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经过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依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能,把生物制药工艺

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四大模块,即发酵工程制药模块、生化工程制药模块、基因工程制药模块和细胞工程制药模块。每个模块均以生物药物的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和开发学习情境,做到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一个工作过程均对应不同的生物药物的生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分组,整理出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供教学选用。当教师为学生设计和提供多元化选择时,应保证教师所提供的每种选择都是具有发展性的。教师给学生设计和提供的各种选择资源,虽然在具体内容和方法上存在区别,适应的学生个体也各不相同,但其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应该是同等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实现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好的发展。针对不同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构建差异教学不是个别教学,它所面对的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由单个个体所组成的班级集体。由于每个个体在主体素质和发展追求上是存在差异的,对于教学组织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差异教学遵循教学民主、学生文章由整理主体性的原则构建课堂教学。教师对整个教学环境的组织,特别是对教学内容、方法策略、学生安置、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必须实行多元弹性管理,保证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速度、习惯来选择全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或是课前、课中、课后个别辅导学习。教师如何支持和帮助学生,应当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而定。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又要适时地点拨、指导,切忌放任自流;学生既可以独立学习又可以互相讨论,拓展思路,互相启发。具体操作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形成个体自学,小组合作的学习组织。这种形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组内建立组长负责制,各成员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让他们围绕同一学习材料,按教学目标的要求,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能够在同一时间段内管理和监控多种活动,实行动态管理,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操作技能,不能对学生过分干涉。

五、考核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使用统一的方式、相同的方法和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直接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正确的评价观应建立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基础上,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差异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真实产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因此加强过程性的考核非常重要,模块考评中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生物制药工艺差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在差异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资料查找与阅读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认真严谨、求真务实、遵纪守时、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正确使用仪器设备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差异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42-46.[2]郭清娟.试论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70-72.[ 3 ]

黄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实训差异教学策略探索.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12:26-27.[ 4 ]辛江岩.实文章由整理施差异教学的探讨.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9,31(4): 32-34.

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二

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显著的特点,在这种转型的大变革时期,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近几年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生源的质和量都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趋势,就英语而言,学生的综合能力日趋下降;另一方面,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与本专业及本岗位相关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其实,早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2000)57号文件]中就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英语课程。虽然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历经多次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不过由于在学生生源、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因而在英语教学上所取得的效果也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学生的特点:首先,高职生源主要来源于高考成绩位于四批档线的学生,除了应届高中生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中职生。因而,他们的英语综合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普遍薄弱,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学过英语。其次,大部分地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明确,同时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将大部时间都投入到专业学习之中,对于英语而言,只是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所以学习积极性都不高。最后,学习过程中应试学习现象明显。很多学生以英语期末考试和考级考证为目标,比较侧重合格率和过级率,从而忽视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2.高职教师的现状:高职教师主要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很少会从企业聘行业专家,因此理论型教师偏多,实践型教师比较缺乏,对于那些既懂英语教学又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另外,虽然高职教师呈现日益年轻化的态势,但是本科学历的教师还是占大多数,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严重不足,而且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不大,特别是缺少具有较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3.高职教材的弊端: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大多沿用本科或中专的模式,只是对内容进行简单的删减,并不能突显高职教学的特色。而且,重理论,轻实践也是高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学习内容语言深,难度大,实训材料缺乏已经成为它的致命缺点,特别是随着英语语言的推陈出新,陈旧的语篇和失真的词汇根本就无法满足新时期对培养高新人才的需求。虽然高职院校一直都强调“双证”,即学历证书和专业技术技能证书并用,但是就目前的英语教材而言,却缺少与相关的英语技能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

4.高职教学的局限:一方面,以教师为核心授课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英语词汇、语法、翻译、阅读和作文的讲解,但这种沿用中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却缺乏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考核模式主要由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三方面构成,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内容侧重书本知识,学生只是根据课堂笔记和课后习题去死记硬背考点,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仅无法真实反应分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和层次,同时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考核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三、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改革

1.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教育实则就是就业教育,所以首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而,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应由原来的“公共性”向“职业性”发生转变,更加凸显“高职性”的特点。即除了讲授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知识,应增设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场景并导入职场英语知识,同时建立健全实训体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通过改革培养目标,使大学英语不仅仅再是一门公共基础课,而是一门专业技能课,从而达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方针。

2.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增添职业岗位课程。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不再是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而是语言基础课加上职业岗位课,即逐渐形成“1+1>2”教学体系。其中语言基础课应选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仍然以教授听说读写译为主,此阶段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奠定学生的语言基础,也是向职业岗位课程过度做准备。职业岗位课程应以学生的专业为出发点,结合相关职业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环境中所必须的英语基本知识和交际能力,最终成为具有一定外事接待和社交能力,业务洽谈和磋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教学模式:(1)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就业岗位设计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语言任务,以此为中心,引导学生讨论、提问、交流和表达,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促进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鼓励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并掌握语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决策者。这样一来,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语言技能和职业岗位相结合,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语言的交流活动中,就能不断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2)自主学习教学模式:Holec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完全放手并且开放式的课堂,教师退出讲台,充当指导者和旁观者;学生走上讲台,成为主导者和当局者。学生借助网络和书籍,利用第二课堂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就感兴趣的单元内容和职业场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收集反馈意见。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规划并拓展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效率。(3)实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应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式。此模式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即课堂内和课堂外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完成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日常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又具有相关专业的英语知识背景;第二阶段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订单式实践教学,学生从课堂走向企业,通过岗位职业技能的学习,强化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并逐步实现从理论英语知识向职业实用英语的自然过渡,从而达到语言知识内化成职业能力的目标。

4.评估体系: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复合型人才,现代高职教育就应该提倡建立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体系。(1)打破长期以来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核心的终结性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平时成绩及实训实践等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形成贯穿学习始终的形成性评价机制;(2)大力削减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平等的参与到该体系之中,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的比例,将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结语

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三

关键词:英语教学;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双语教学

一、高职学校学生取得高分毕业,却无法获得一份好的工作

对于一位合格且成功从高职技术院校毕业的学生而言,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前提,但很多教学老师甚至是学校,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上,没有根据实际口语交际和应对突发情况应用来培养。这样造成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找不到重心。高职技术院校的教学不应该停留在过去。英语交际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但旅游英语课程的培养,目前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主要是职业性不强,重点不够突出。

(一)高职技术院校所缺乏的是教师、还是新的教材?

对于日新月异的中国而言,旅游已经不在属于一小部分人的消费,也不属于单独去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消费。因此,旅游英语实际应用和学生的交际口语能力、社交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应用流利的英语来处理。对于旅游专业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课程,一般是由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和旅游专业毕业老师分别授课[1]。对于老师的专业是公认的,但是对于实际情况而言,无法把两种专业合二为一,这是一个弊端。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学科的融合,将一些专业词汇及旅游市场最新的动态融合的讲解给学生。因此,“双师型”的教师,是现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相对缺乏,所以把授课的的重点放在词汇等内容的讲解上。

(二)“双师型”的培养

为实现教学的发展,复合型老师的人才培养,也势在必为。旅游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强且注重实际的學科,建设师资队伍更加必要。对于课堂上要准备大量影视、网络资源,将国内外旅游点通过教学呈现在学生面前,更直观的去了解,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2]。同时,国内旅游业和餐饮服务行业,不乏一些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对企业的需求更加了解。同时,他们又具备良好的英语技能及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很具有优势。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专兼结合、的方法,有效解决”双师型”人才缺乏。

(三)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

我国目前旅游英语课堂的教学是以传统的翻译为主,因而造成了过多的关注语言能力或知识,这也就造成了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模式,也就有实习这一实践。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现在学校基本上采用的是“2+1”的模式,也就是大一大二期间学生在校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第三年就要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会到企业进行实习,并且写实习记录。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学校想要学生有实践的机会,企业也需要人才储备。但是对于实际情况怎么样,就不言而喻了。仅仅双赢是不够,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是否应用到,而且对于所学专业是否能满足行业要求时,需要不断地的调整和反复的推敲,还有对学校进行反馈。以此,教学也能够及时的与实际情况相结合[3]。

二、职业导向教学的改革

改革,不仅是老师需要,同时学生也需要。老师一直以来习惯是讲台讲课,传播知识,而学生也是被动或直接接受,两者直之间,一个讲一个听。至于最终接受多少,是否又可以毫无障碍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乃至工作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应更好的把握课堂的节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题中心的交际学法,可以主要通过演讲,角色扮演类,积极的让学生参与其中,主动地学习。旅游英语教学是否能成功改革,其主要因素在教师,教师的观念和想法在其中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年终教学考评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传统的考试主要手段是依据笔试,还有听力笔试考试,学生的口语练习也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忽略了旅游英语专业的特殊性。因此,旅游英语的课程考核要更注重课堂的表现,及平时口语训练的效果。还可以依据考勤、学习任务的完成[4]。

四、结束语

如上所述,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是一项长远的、与时俱进的、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培养出未旅游市场需要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双语教学,课程合理调整,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为风向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也为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把握市场的人才。不断进行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不断创造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才能使旅游英语教学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崔艳菊.试论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08(1).

[3]李会琴,候林春.双语教学在旅游高等教育中实施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6(S1):150:153.

[4]段淳淳.试论旅游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实效[J].教育与职业,2008(9).

4.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四

关键词: 职业能力 拓展训练 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根据其岗位(群)的标准和需要,设计出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方案,并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准”岗位(群)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和训练认识还不足,通过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模式和说教式教学方法的培养效果也不太理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采用创新的教育手段不断开发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拓展训练符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拓展训练是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团队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的学习方式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素质拓展训练进入我国学校课程后,对课程设置和开展的效果缺乏系统研究,大家更多的还是在探讨拓展训练进入学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的开设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而且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拓展训练在高校的推广就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将拓展训练体系化、科学化、合理化地在体育课程中进行设置,根据专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制定出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拓展训练项目组合模式,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

1.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及其培养意义

当前学界对职业能力概念及构成的研究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结合高职教育内涵、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认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是学生从事现代职业时知识、技能、心理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由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是与特定职业活动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关键能力,也称职业核心能力,指在任何职业、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转变。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热点,成为世界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用人单位对人才高职学生的定位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者,而是具有系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是“让人人成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有效途径,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拓展训练及其特点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英国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通过强化的、富有刺激性和冒险精神的专门训练,锻炼年轻海员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二战结束后其训练方式得到人们的认可并被广泛推广,成为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潮流中的一项新的教育(运动)形式和企业培养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拓展训练其实质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它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不再局限于“目标―成就―评价”的模式,倾向于“活动―体验―表现”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2.1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

拓展训练是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方式,更多的是创设情境,让参与者完成体验,进行交流分享,通过克服困难后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2.2训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

拓展训练时指导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是你不能,只是你不敢,不是你的能力问题,而是你的心理问题。”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通过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塑造学员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

2.3训练体现集体中的个性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团队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

2.4教育

活动中学生集导演、演员、观众三种角色于一身,教师从知识技能的讲授者变成引导员。即使在课后总结中,教师仅仅是组织引导讨论,更多的是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完成对体验的超越。

3.高职教育中引入体育拓展训练的现实背景

3.1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必须坚持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为原则。在教学中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作为重要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总思路是以体能活动为引导,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真正契合现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

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对于体能的要求不高,它的焦点和重点更多是放在心理挑战方面,很好地弥补传统体育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心理问题,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化。另外,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所采用的是目标管理,项目设计多是针对人的心理和团队建设,不同项目有不同的培训目标和教学目标。所以,高职教育中的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教学目标应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教学目标发生改变,从而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所帮助。3.2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更关注学生创新、合作、团队等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采用创新的教育手段不断开发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而为市场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拓展训练以其自身独特的“先行后知”的体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领悟道理、改善自我,通过亲身的体验激发自己的身心潜能,增强发展自信、勇敢、顽强等良好品格,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创新思维等职业能力素质,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和“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高职院校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影响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因素

4.1安全因素

拓展训练以挑战自我心理为重点,特别是高空项目存在一定风险。高校开设的拓展项目虽然经过一定的改进,选择安全系数更高的地面项目,但也会使一些价值更大的拓展项目无法得到广泛开展。因此安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开展。

4.2缺乏必要的场地设施

良好的场地设施是学校开展拓展训练课题的物质基础。部分学校考虑到开展户外运动存在安全问题,只开展定向运动,这样就限制了拓展训练的发展,同时只在学校内操场上进行开展,严重制约拓展训练的普及和推广。而一些学生社团也在开展此项目,但是参加成员较少,影响力甚小,筹措资金很少,所以很难保障拓展训练在学校大力发展。

4.3推广力度不够及师生的认知程度较低

大多数师生仅仅了解到拓展训练是企业对员工的入职培训课程,对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社会适应、职业心理等职业能力了解不多。大多数学校开展拓展训练仅局限于定向运动和户外运动,对于其他项目开设不多,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因此学生不能全面、深入地参与进拓展训练中,不利于学生快速接受拓展训练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拓展训练在高职师生中的普及和发展。

4.4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优良的师资力量是开展拓展训练活动的基础条件。当前大多数拓展教师是从体育教师里面分化出来的,培训经验少,缺乏拓展专业知识,抑制拓展训练在高职学校的发展。另外,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经验交流等途径不断扩大队伍,将专业教师也纳入队伍中,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加以渗透,形成教育合力。

5.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对策

5.1拓展训练课程模式的选择

5.1.1校园内场地为主的拓展课程

该模式是在校内建设以场地拓展为主的小型基地,投资较小,场地易于管理,但高空项目相对较少,缺乏户外自然环境的真实体验。

5.2.2校内场地与野外结合的拓展课程

该模式能进行室内、水上、野外等拓展项目,场地条件较好,拓展环境更接近户外,学生可以在校内基地进行基本的拓展训练,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进行户外自然环境的体验,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5.2.3校内无专用场地的拓展课程

此模式主要是指没有中高空设施和场地,仅以地面游戏和低空项目为课程主要内容,以学生的团队活动为基础开设的拓展课程。此模式对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在一般高校都适合推广,尤其是在一些经费紧张、无力建造大型拓展训练设施的学校。此外这种模式由于没有高空项目,因此风险性很低。但其缺点恰恰在于此,仅有地面和低空项目,难免使学生感觉始终是在做游戏,很难体验到拓展训练的真正价值。

5.2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的设置

5.2.1拓展训练的内容选择原则

针对性原则。不同阶段、不同院校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是有差别的,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拓展训练项目。

个人项目与团队项目相结合原则。拓展训练的大部分是团队项目,依靠团队共同完,强调团队精神。同样拓展训练有一部分是个人挑战项目,但是个人挑战项目并不代表与团队完全分离,在很多时候需要团队支持和鼓励。在选择项目时,必须将这两个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

专业的互补性与结合性。不同学科的学生因专业性质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他们素质的差异,拓展训练中的基本项目都适合于不同学科学生,但综合能力训练项目的针对性较强,主要培养领导、协调、组织等管理能力,而有些学科专业的学生特别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因此项目设计中应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分析,力求通过拓展训练,达到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的补充及提升。

5.2.2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高校中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不能照搬或仿效社会上的拓展培训,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尤其是要考虑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面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的拓展课程要考虑到该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总体的水平。拓展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进行。在课程内容的安排顺序上,趣味性强、操作简单的项目安排到前几节课,挑战性强、操作复杂的项目安排靠后。

5.3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组织

目前社会上的拓展训练课程大部分根据学员的时间安排,大多以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是通过短期的培训达到一定的培训效果。与社会上的拓展训练课程组织形式相比,学校拓展训练课程相对比较灵活,可以提供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社团化运作等方式给学生选择。授课人数宜采用小班制,人数可控制在30人以内,授课班级可以打破原行政班模式,采用同专业学生网上随机组合选课。

5.4拓展训练课程的评价体系

5.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五

论文关键词:能力导向 教师教学 评价

论文摘要:促进学生能力成长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理念要从重知识教学向重能力培养转变,评价指标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评价机制要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重视“从学看教”以及教师自我评价和专业发展。

近年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高校积极倡导诸如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各具特色的课程教学改革,但成效往往不甚明显。从表面上看,是大多数教师依然习惯于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从更为深层的原因来看,是现有的教师课程教学评价并没有大的改变。

作为浙江万里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创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沿承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教学传统,实施全英模式教育,通过采用项目任务、研讨、课程论文、讲演、观点陈述等教学方式和手段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学术能力培养,实行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致的教学评估体系。本文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重点考察对象,浅析中英高校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探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师课程教学评价,为推进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师教学评价理念

教学评价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直接反映了评价者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目标追求理念。英国高等教育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早在英国皇家文科协会就发起了“为了能力的高等教育”运动,提出高校教育学生重要的是‘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知道什么”。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尺和重要依据。因此,好教师的标准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得好,课讲得好,更重要的是善于训练学生获取知识、评判知识、发展与创造知识的方法与能力。英国高校重视课程考试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课程考试以测试学生能力为主,掌握的知识量并不作为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也不是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重点。在学生试卷题目的设计上,强调开放性,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比较和融会贯通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围绕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改革举措,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总体上依然习惯于知识传授,习惯于以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来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好教师的标准,就是能够把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内容讲透彻,解决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没有什么疑问,就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高。而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认知、记忆和复述,往往缺乏对知识本身所进行的思考、批判和探索过程,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提高。在这种知识化评价观念下,大多数课程以知识点的考核为主要目标,笔试形式较多,多样化评价形式较少;一次性考试较多,过程性评价较少;客观性试题较多,主观性试题较少。这样的考试既考不出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也无法知晓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21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知识本位的人才观向能力本位的人才观转变。为此,首先,要建立起基于能力成长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通过建立起过程性、多元化、能力型的课程学习评价反过来“迫使”教师树立起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观。其次,要设计出基于学生能力成长为导向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强迫”教师转变育人观念,积极适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反映了评价者的教学质量观,更直接反映了评价者对影响教学质量因素和表现形式的基本判断。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学生评教问题的设计上,基本上都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从学生“学”的效果来反映教师“教”的效果。比如,在语言和语气上,基本上是使用“我”这个词,绝少使用具有中性意义的“学生”这个词;在指标内涵上,突出师生互动,重点考查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使用了大量的“善于沟通”、“平易近人”、“协助学习”、“保持”、“激发”、“兴趣”、“尊重”、“鼓励”、“促进思考”、“帮助”等词,这样的指标约占6s%;而直接针对教师素质、教学技能、教学态度和教学内容的评价指标较少,约占35%。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重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

在我国,由于受知识化教学评价观念的影响,教师教学评价指标注重从知识授受视角设计,一般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在教学态度上,突出教学工作纪律和教学责任心;教学内容上,突出教师知识传授的“正确无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信息量大”、“进度适中”;教学能力上,突出教师教学技能,是否能“深人浅出”、“富于启发性”、“熟练生动”、“条理清晰”等;教学效果上,突出教师“教学有吸引力”、“学生学习主动”、“学生思维集中”、“课堂秩序好”、“学生对教师讲课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等。显然,这些指标的内涵突出了教师教的怎么样,忽视学生学的怎么样;突出了对知识授受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发展的综合考察;突出了师生间的从属关系,忽视了师生间的人际互动。

一般来说,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源特点、教学条件以及教师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等。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教是为了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主要看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透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发展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国高校在设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感受、成长和进步。同时,要突出“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评价理念,着力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营造互动、宽容、开放、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合作,以此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创新。

3突出课程考试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关键作用

评价教师教学的指标有诸多方面,如思想品德、教学技能、各项教学工作、教学业绩等等,但是课程教学评价是核心。应该说,一个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技能、各项教学工作态度是聘任时考察和评价的重点。开展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性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和重要措施,但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师教学质量最直接的反映是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

英国高校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也开展同行听课,但是同行听课一般不作结论性的评价,而只是进行一些交流和探讨;学校和学生联合会也定期(一个学期2-3次)开展教学工作会议,讨论教师教学情况;学生也定期对教师的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等等。但是,英国高校坚持“从学看教”的评价理念,特别强调通过对试卷质量和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试卷和评卷一般都要经过“外部评审员”的随机抽检和评审,范围从参与考试命题、批改考卷到成绩分级等广泛的内容,以保证学校执行标准的一致性,防止教师降低学术水准,避免偏离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当然,以能力培养目标为评价依据,重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与我国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将教师教学质量高低与“升学率”挂钩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国高校也大都实施了试卷质量评审以及评卷情况检查制度,但是教研组长、系主任和教学院长大多只是履行程序、走过场而已,很难对试卷内容的难度、广度以及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契合度进行严格审查。目前,我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教学督导”,但是“教学督导”主要以“听课”、“教学事故调查”等为主,极少涉及课程试卷的审查,督导评教一般也是在课程考试之前进行。为此,可以借鉴英国高校的做法,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赋予“教学督导”评审考试命题、批改考卷的权力,未尝不是在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的同时,又保证教学质量统一性要求的有效举措。

4充分尊重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自主权

英国比较重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在评价过程中,学校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让教师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例如,对于评价者的选择,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评价者必须是评价对象能够接受的人选;评价实施过程需要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教师要进行自我评价等等。

在评价的主体选择上,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包括学生、同行、督导和领导评价,一些高校还建立了学生信息员队伍,但基本忽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或者是教师的自我评价结果(如课程教学总结等)在整个评价中参考价值甚微或不起作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质量评价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一般来说,评价是一个主观判断过程,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受自身的经验、感情、利益等因素制约,对同一评价对象往往会做出不一样的判断。开展教师自我评价,对教师教学权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不仅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透明性和教师的广泛参与性,使评价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公正,而且有利于从内部动机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自我评价实质上是教师进行自我成长的专业反思过程。通过对照比较指标体系,教师能够明确自己哪些方面达到了要求,哪些方面还有差距,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逐步提高教学技能。这样,评价不再是评等级和优劣,而成为了激发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5注重教师教学评价个性化原则英国高校重视个性化教师教学评价,宁波诺丁汉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内容、方式具有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学特色和班型大小的差异。学生评教问卷中明确分出了“学校设置的固定问题”、“学院设置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等不同层次的评价内容。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视“统一性”和“集中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也倾向于集中式管理和统一化的要求,反映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一方面,特别强调从不同类型课程中抽出能反映对一般课程共性要求的特征作为评价指标,另一方面,把教学评价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态度及教学责任心上比较多。这种评价体系的优点是要求简单明了,规范性强,便于操作,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模糊了对不同性质、类型和学科课程的不同要求,制约了教学个性和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忽视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过程,使教学评价缺失了应有的多样性和诊断性。因此,在对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明确教学活动因学科专业的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要充分考虑到教师教学成长的规律性,实施分类、分层评教,避免机械地不加区分地按照一把尺度衡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贡献。

6注重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

在教师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方面,英国倡导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而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如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状态、学习热情、学习方法的掌握等)的测量和评价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作用,把评价作为改进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宁波诺丁汉大学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来进行,更多的是一种“合格”、“达标”评价,而不是为了“排队”。其年薪在聘任之时就在评聘合同上签定。教学评价只是作为学校、教师促进和改善教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被纳入到提高教学和教师发展的计划中。另外,学生评教问卷,一般是在课程学期结束时由任课教师当场发给学生,学生匿名填写完毕后由班长收齐、装入信封密封后由学校直接邮寄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材料被视为保密文件,分析统计结果只有教师和系主任知情,由系主任和教师进行直接和面对面地沟通。这样,既保护了教师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提高教学能力。

我国高校过分追求教学评价结果的数值统计和排序,评价结果过多地与教师的聘任、职称、薪酬等奖惩挂钩。虽然这种通过外部的压力能够刺激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但是也往往使人倍感压抑,不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也难免出现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名利而讨好学生,放纵学生,忽视教学目标,降低教学要求,使评价不但没有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6.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六

摘 要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适应能力是该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理念。依据专业特色,实行“课堂、实验、见习、实习”“四段式”教学方式,其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标杆,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调整教学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构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能力。

关键词 “四段式”教学方式 企业需求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26

国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最为典型的有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由于国外和国内具体环境的差异,国际现有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中直接移植应用往往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①国内高校在这方面也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办学模式,如工学交替/岗位实习实践的浅层次实习基地式合作模式;校企联合的中层次实习就业基地合作模式;人才订单与股份合作等深层全方位合作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的企业发展环境中适应和发展,和市场发展、企业需求有机结合。本文主要探索地方本科旅游专业在校企合作发展理念下专业的建设发展思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本学年先后在11版、13版人才方案的基础上,依据学院人才培养要求及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和完善,将专业方向分为三个方向:酒店方向、景区方向、旅行社方向,并参照同类院校的课程设置,调整了课程体系,每个方向设置六门课程,使得专业培养方案方向更为细化、针对性更强,课程安排更为合理科学。

在培养方案中,以“高素质+强技能”为教学理念;以“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三个培养方向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加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的课程比重,构建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利用导游模拟实验室、餐厅、宾馆客房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开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服务技能培训做起,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教师和同学对其工作流程进行指导评价,做到人人参与,个个过关,熟练掌握。从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渗透与理解,并掌握前厅与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及管理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积累从业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

(2)提高授课质量,完善课程建设。按照专业综合改革计划,2015年内本专业所有课程实现了教案、讲义、大纲、课件、试题库的建构。目前,建立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3门优质课程: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学。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力争申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1)多媒体授课。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多媒体授课时数超过95%,使用效果良好。

(2)邀请国内外名师、知名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校来我院兼职,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专业特点,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动态教育和讲座。加强专业教育,通过举办名师讲座、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

(3)积极开展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开拓性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报告、创新思维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程小论文等活动,提高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调动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稳定教学实践基地

(1)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建设有旅游管理实验室、客房、前厅管理实训室、餐厅管理实训室,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

(2)构建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平台:成立生态旅游协会,举办第三届导游模拟大赛。

(3)建立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先后与义乌国际大厦、陕西世纪金源大饭店有限责任公司、秦始皇兵马俑景区、华山旅游管委会、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京市中西国际旅游行社西安分公司、中国国际旅行社西安分公司等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每年外出专业见习旅行社两次,景区参观2次,大四学生分别第一学期在义乌国际大厦、三亚国际酒店进行集中岗位轮训,为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对接。加强对学生实习的过程管理,建立校企共管的机制,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库,建立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制度,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直接与毕业鉴定、实习学分挂钩。②

(4)积极参与地方旅游资源建设。2014年7月中旬,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对全市区旅游资源进行摸底,并以微博、通讯稿件等形式对渭南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以大赛为依托,以项目驱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1)以学生旅游团队为平台,以“导游大赛”为契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异较大影响了学习动力不足,生产的产品(毕业生)质量不高――社会需求不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刚毕业,基本从事基层琐碎的管理工作,对学生来说,内心产生失落,如何提升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是专业培养的难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旅游管理专业利用生态旅游这个学生团体平台,开展“明日之星”导游模拟大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和地方旅游部门合作,积极参与渭南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扩大专业知名度。2014年7月中旬,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建立“渭你而来”微博平台,在渭南旅游网、腾讯网等平台发布每日调研通讯报告,发布景区照片,扩大了渭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吃苦精神受到了旅游局领导的肯定,30名学生被评为旅游资源普查“优秀调研员”。通过该活动,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局的产学研关系,为以后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旅游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奠定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1)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流的教师造就一流的学生,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成败,③因此,师资是影响旅游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旅游教育的专业队伍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远跟不上旅游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践经验表明,对于从事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教师,可采用与企业签订挂职锻炼协议的办法加以培养,以丰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考博、在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先后安排专业教师外出学习2人次;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网络在线学习,按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同时鼓励老师在相关企业兼职,并邀请校外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我校做专业讲座,与师生进行交流,开拓视野,提升技能。

2014年7月中旬,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在为期20多天的调研摸底中,双方关系融洽,初步建立了较为良好的产学研关系,为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构筑了桥梁。

7.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七

1高职英语教学及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概述

2010年教育部正式颁布《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规定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 也就是说“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 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仍是以基础英语为主, 忽视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同时, 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也不甚乐观。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概念不是十分清晰明确, 无法对自己本身的人文素质程度做出判断。即使学生对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愿望非常强烈, 由于缺乏有效的途径, 他们缺乏信心。学生对英语是否会提升自身人文素质普遍持赞成态度。高职院校阻碍了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及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 高职英语课程目标不明确

如上所述, 现今各高职院校重专业课程, 轻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作为高职院校一门必修基础课, 课时被大量削减。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 大学英语在大一全体学生中开设, 课时原来一学年128学时, 现在减到了94学时。第三学期开设会计英语和金融英语两门专业英语, 但只为会计系和金融系的部分专业学生开设, 仅仅为36学时。为此, 在有限的课时内, 英语教师只能完成教学任务, 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上实现教学目标规定的“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

(2)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缺乏学习英语兴趣

目前,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有三大类。高中毕业生, 这类学生占高职学生总数的98%。他们经历过高考, 由于英语或数学的分数不是很理想, 所以来到了高职院校, 但是总体素质水平较高。三校学生, 这类学生占高职学生总数的1.5%, 他们初中时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 中考时没能考到理想的高中, 所以选择了职高或中专。这类学生英语基础不好, 缺乏对英语学习兴趣。小专学生, 这类学生占高职学生总数的0.5%。他们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好, 最后以较低的分数考到了高职, 需要在高职念五年。这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基础不好。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 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等。

(3)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教材陈旧

为完成英语课程教学任务, 教师上课时更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多, 学生练得少, 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的互动。教材内容比较滞后。教师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计划, 只体现语言知识的讲授, 没有语言能力训练的内容, 更没有涉及人文素质的内容。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 大学英语教材是2003年出版的, 教材内容与时代脱节。比如, 有个单元的内容讲述高科技, 举例时还在用手机 (cell phone) , 但现在已经是智能手机 (smart phone) 时代。

(4) 高职英语考核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

现今, 高职英语考核遵循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模式,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很难实现科学性和公平性。过程性考核占40%, 分成学生出勤、作业、课堂参与和口语四个部分;终结性考核占60%。由于高职院校规定学生的不及格率, 教师为了控制比率, 往往会出现, 有的学生终结性分数最低, 但过程性分数最高的现象。为此, 这样的高职英语考核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 无法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 更不能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及人文素质提升策略

正如刘黛琳教授所说, “职教外语教学改革, 必须以外语能力为核心, 以职场背景为依托, 以实践实训为途径, 提高职场环境下的外语交流能力。”根据上述分析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课程教学改革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及人文素质提升应通过以下三种策略。

(1) 明确高职英语课程中职业英语能力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有工具性又有文化性。目前, 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是面向所有非英语专业开设的公共课程, 覆盖所有专业和班级。为了培养学生职业英语能力与人文素质, 高职英语课程应明确突出此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之初及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向学生强调此教学目标, 改变学生学习英语只为考试的观念。同时, 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 应该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 强调文化的交际性, 注重语言和认知的互动, 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动机, 塑造人格,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品格和情感。

(2) 引入项目化教学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类型, 它的发展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为此, 职业教育教学中, 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职英语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 需要引入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项目化教学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引入项目化教学模式到高职英语课堂,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以真实的工作情境英语交际任务为主线, 整合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去完成所设定的项目。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指导者, 学生是完成项目的执行者。教师要融入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交际互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 同时, 借助多媒体设备及互联网辅助教学, 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项目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性、创造性及积极性等, 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与职场有效地对接。

(3) 改进高职英语课程过程性考核模式

形成性评价是“以学生学习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 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潜能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及人文素质的高职英语课堂应该更注重过程性考核, 加大过程性考核比例。过程性考核按照职业岗位考核标准, 细化过程性考核标准, 比如, 学生出勤变成工作中打卡制度, 学生课堂参与度按照企业中员工业绩量化, 学生小组合作可以变成企业员工间同行互评, 学生作业作为企业内部报告进行展示层层批阅等。量化的过程性考核模式促使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下获得经验的积累, 提升实践能力, 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 提升学生之间竞争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 同时倒逼着教师去学习, 去积累, 不断丰富自己。

李克强总理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中特别强调职业教育“培养形成高素质劳动大军, 提高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大学英语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基础课程,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在已有的英语基础上, 以职业背景为依托, 以实践实训为途径, 提高职场环境下的外语交流能力;学生在轻松快乐、自发自主的氛围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拓展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升文化修养, 培养职业精神。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考核模式无法突出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更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为此, 本文探索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引入项目化教学模式及改革过程性评价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

关键词: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人文素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崔秀敏, 项新宇.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 .

[2]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8.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八

关键词:高职 岗位职业能力 英语教学 改革 思考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突飞猛进,高职院校已近1300余所,在校生近800万人。以“服务为宗旨,就业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各高职院校全面展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职英语课程对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有用知识和能力,是每一位高职英语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1.教师的教学现状

由于高职的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的,没有职业教育的背景和社会、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和阅历,缺少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按照学科教学的思路较多,注重英语知识的完整性教学,但对学生所在专业未来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对英语知识的要求掌握不到位,从而造成授课时专业针对性不强,很难吸引大部分学生的兴趣。

同时,由于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与学校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造成许多英语教师每周教学工作量都在12~16课时,极少部分教师达到20课时,造成一些英语教师每天忙于教学,没有更多的时间给自己“充电加油”,进修学习的机会也不易安排,在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稍为落伍,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2.学生的学习现状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却逐年下滑,职业院校的生源多是高考生和五年制高职生,招生录取的分数线逐年下降。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职录取分数线为例,从2008年、2009年的最低录取分数260分、262分,降到2010年、2013年的最低录取分数210分。目前200分,一些民办高职甚至将最低录取分数降到120分,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下降,整体文化基础课与本科生相比较差,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较少,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在听说方面由于心理惧怕,基本上不敢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二、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英语教学应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联系,要了解各专业的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需求,了解各专业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方向,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做好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1.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质量。首先,每一位高职教师都应自觉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学校可以通过邀请职业教育专家到校开展理念方面的讲座,安排组织教师到教育部指定的培训基地学习,同时在学校内开展转变教育理念大讨论,使得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将老师作为企业的临时员工安排在企业真实岗位上工作,了解各专业对应岗位的基本流程,以提高教师技能和素质,并据此对专业词汇和专业日常用语进行整理。最后,组织相关教师研讨和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并实施。

2.明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英语教学团队要和各专业负责人共同探讨,到企业、行业调查研究,充分听取企业专家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出各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制订英语在各专业教学中的人才培养方案打下基础。例如,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特色专业、自治区优质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现代分析检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石油、化工、轻工、制糖、医药等行业,从事企业原材料的分析检验、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也可以在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产品开发部门等事业单位从事技术服务工作。在英语方面要求学生首先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掌握相应的专业英语词汇;其次学习掌握分析专业英语,能进行分析专业英语的阅读、写作训练,能够较为熟练地与本专业的外国专家交流,能够阅读分析专业的英语资料。

3.加强专业的职业性

研究表明,语言教学的内容越接近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就越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也就越可能取得成功。例如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由于广西的制糖占全国糖产量的60%以上,许多国内外的制糖专业经常到学院交流或讲座,而且每年在广州都要召开国际性的大型学术会议,进行技术、经验交流。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学习安排上,要多与工作实际、行业标准相对应,在岗位能力的要求下,设计职场情景或仿真的工作环境进行教学,加强学生模拟工作场景下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将专业词汇、日常用语、常用句型、专业阅读材料进行整理共享给学生,培养他们将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学习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各专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不同,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每次课结束的时候,安排一个学习任务,采用任务驱动,要求学生根据任务设计场景分组完成,并在下次上课时,由每个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考察他们的基本英语表达能力。

5.改革考核方式

加强过程性考核,学习是一个过程,不能用一纸试卷就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专业不同,对需要掌握的英语短程能力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在不同的岗位职能力要求下,高职英语考核方式应该带有高职特色。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都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共两学期,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课堂表现、每次布置的任务完成情况、课堂中的小演讲、同学之间互评、阶段测试、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成绩等多个方面给出一个按一定比例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形式多样,注重过程,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三、小结

总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应融入专业建设之中,让学生既学到英语的基本知识,又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英语应用能力,成为对社会、行业、企业有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光芬.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J].外国语文,2010(4).

[2]刘黛琳.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2009(6).

[3]高清.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4]王黎明.高职商务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9.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九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仍处在摸索和创新阶段,而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基础课.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学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高职语文教学特色的形成。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实践表明,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能力考核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需求。

一、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语文教学固有的弊端也日渐明显。

1.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院校只认识到高职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大多数专业只开设《大学语文》,甚至不开设;有的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或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没有认识到高职语文也可以作为一门综合的技能课程,也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2.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课时量少、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

3.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与社会对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呼吁把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对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缺少基本礼仪和面试技巧。对应聘岗位了解不多,答非所问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一些高职生在毕业时。连自荐信都不知如何写。

4.高职语文教学师资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有待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这些都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正确定位《大学语文》,树立以人文教育为主的“大语文”教育观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一门课程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教学课题。当前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很模糊,大多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能教材,笔者认为这既不合理又不科学。虽然,一些学者和基层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提出了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题和瓶颈.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徐中玉指出:“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更应该侧重人文性和审美性.多进行人文教育。这里讲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针对唯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流弊提出来的。“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目的,以‘文’为手段,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则”。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更多地把语文作为工具性来看待,因而注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字词讲解、段落划分、主题归纳、写作特点总结等固定模式教学,却忽略了整体性的解读,往往造成整体意境的割裂,进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突破这一模式,教师应有“大语文”概念,结合天文地理、自然科学,更多地用比较联想的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大学语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以情感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语文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技能,更应该把语文当作一种技能进行学习和传授,而不仅仅是基础。很多学校在分科目的时候,也把语文放在基础学科里。到了大学,也把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直至教育行政部门的许多文件讲话中,也把语文列入基础性学科。这些固然都没有错,但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有意无意中就淡化了它的技能性,以及它作为社会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交流能力。”可见,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它作为是一门综合课程,一种技能来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提升学生获得外界信息和指令并进行筛选运用交流的水平,成为学生面对职业变革,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这就要求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突破原有的传统思维,扩大内涵,延伸解读,从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三方面建立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以便解决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和社会需求提升矛盾的问题。1.在阅读教学方面,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基础课程,对外延伸,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鉴赏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筛选运用信息能力。教师可着重进行阅读分析和文学鉴赏,让学生体味中外文学经典,通过了解和体会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学品位,促进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在听说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演讲与口才》、《应用口才》、《商务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之一,是个人知识、智慧与能力的综合反映.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它能让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人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可以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采用仿真环境的模拟实训和考核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有效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并由此引发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在需要,最终实现内外兼修。

3.在写作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商务写作》、《应用写作》、《文学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又扎实不可。”其中“实用的文章”就是应用文。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不仅具备职业的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不论是市场调研、商业策划、企业书函,还是个人求职书、工作报告、竞聘演说等都需要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高职语文教学中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职学生必备语文能力的需要。应用写作的教学是一种实用性、应用性、技巧性很强的写作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建构基于课堂教学、校园网应用写作教学平台和课外实训的开放性、立体化应用写作教学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过去以文学知识、语言知识考核为主,侧重对学生的记忆和阅读分析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这种考核模式不太符合高职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太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为此学校应改革教学考核模式,通过对高职学生从事职业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准入考核,进一步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职业的技能要求、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求。

1.转变以知识考核为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模式。

过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主要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听说写方面不够重视,为此,在考核过程中可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过程的考核办法。鉴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课程的考核应以课内成绩和课外的动态考核相结合,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着重听说写方面的考核。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两者有机统一于培养学生听说写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2.转变以学校考核为主为以学校和社会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10.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十

关键词 高职教学 课程开发 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这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最为人所接受的重要特征。同时,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人,因而又“体现为承载着满足个性需求,是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教育。”①即通常所说的素质能力提升。在现阶段,高职公共课程的开设越来越丰富,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性以外的素质拓展能力。

本文以高职公共课“演讲与口才”为范本,参考教材苏炳琴的《演讲与口才实训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邵守义的《演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王光华的《口才训练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等,来探究素质能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期对课程的建设有所参考。课程定位建立在拓展共性知识层面

课程定位要根据所对应的专业与学生进行。“演讲与口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定位构架:一是从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设计课程,高职人才培养的制定目标强调“一专多能”型高技能人才,同时在非本专业类中开设“演讲与口才”符合“多能”化导向要求。二是课程的性质确定为公共基础课,强调辅助关系。三是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地位作用,该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技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因此实用性强,许多非本专业增设了此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性质、作用与地位三者间存在总与分的联系,如图1所示。

课程设计应以实操能力为主线

课程设计通常要求简单明了、思路清晰,切忌复杂,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既要做到对课程的介绍,又能体现出老师的匠心独用。在设计过程中,老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重心的迁移,即从理论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转换。由于课程的特点,演讲与口才不具备工科的动手能力,它的特点是通过嘴巴说与身体姿势语言配合,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把握设计的思路,把讲话演变成“动嘴操作”能力。

(1)课程标准应与专业课程的标准有所差别,在学时安排、实训比例方面对照如图2:

(2)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安排时间共18周,分9讲进行,每讲2节课,并确定具体上课内容,其中实践和理论各占50%。在教学进度安排中,一般理论课与实践课穿插进行,一节课中含有实操训练,或者一讲课中有实操训练。公共课的演讲与口才理论性知识相对较少,实操内容比例可以适当增大,因此,要把频繁的实操课时,合理搭配,采取多样方式,让学生愿意学,也愿意做,做就是实操训练。

(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但每位老师都应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在公共课的演讲与口才中遵循:理论与实训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原则;注重有序性和渐进性;强调可操作性,即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的传授、理解、融会、贯通和课堂知识能够活学活用。

(4)教学内容分块式设计。本课程共有9讲,根据每讲内容的相对差别性,结合知识的传递过程,从内容总体上划分三大块,从宏观上理解为课程导入、知识技能掌握、实操训练强化。

根据图3示分块的内容,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学生不会对整门课程一下子感到茫然,这也是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重要技巧。

课程特色更多地结合主讲教师的设计体现出来

公共课演讲与口才在内容的构建上注重以下几点:(1)有针对性地选取内容。作为基础课,要通俗、全面。(2)有层次性递进知识。导入+基本知识+知识与技能。(3)感同身受地导入知识,由同学们经历的或身边的事情切入。在方法手段上,可以采取自问自答、学生互动、老师参与、课堂接力赛的形式。在教学条件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投影仪、电子笔、影像等多媒体设备,结合黑板板书、课堂空间摆设变化。在教材选取上,笔者认为应有一本适应公共课学生的通用教材,而老师教学并不一定要沿袭教材来讲解,老师更多地可以融合其它相关的课外知识、案例进行讲解。

课堂要展示出特色,还需注意以下辅助教学能力。(1)提升教学水平,要活到老学到老,随时充电。(2)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3)实训练习,每个知识点都能引出题目,课堂内同学主动回答问题达30%以上。(4)考核方法:平时成绩70% + 期末成绩30%。(5)教学效果要注重学生的反映。

典型课例介绍

在此选取其中一讲,主题为:有声语言技巧的训练——叙述或说明一件事件或物品。从教学进度表看,这一讲在本课程中属于“第二饼”阶段(共三个饼);从教学内容来看,这一堂课内容属于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初步掌握与熟记。

4.1 叙述

首先教师开始叙述,叙述你印象中,最疯狂的一件事,或是最深刻的一个人。这是很贴近每位同学身份的话题,而我通过讲解,让学生开始有亲近感地倾听,进而放松自己,回忆自己的过去,同时伴有也想讲讲自己的经历的冲动。然后阐述,叙述的几个步骤: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感想、评论、引申。

4.2 说明

请看图4:

举例某个学校的校徽图案,同学们都相对熟悉,都能说出话来。通过引导与讲解,分解成以下几部分:(1)名称,(2)组成,(3)图案颜色,(4)想象,(5)意义。

之后,以图5为例,开始提问:

很多同学根据上面的思路,能够回答这些问题:(1)这是什么,(2)是谁发明,(3)什么组成,(4)颜色,(5)功能,(6)应用,(7)引申。以此类推,类似的这些问题就好办了。

4.3 议论

根据上面老师讲解的思路,同学们对议论就有自己的想法了。(1)故事内容,(2)场景画面,(3)展现关系,(4)悲剧隐患,(5)折射影子。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图片(如图6)要阐述的内容。引申开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经典视频,可以把声音关掉,播放后,让同学们来阐述其画面的内容、乃至内涵。同学们的思维一旦打开,自然就表达出来,其课程的实训效果也就得到了体现。

4.4 小结

最后,再对本次课例进行小结。课堂的难点在于引导和鼓励同学们开口说出来,课堂的重点是要同学们掌握叙述说明议论的基本技能,同时辅以课后作业,归纳叙述、说明、议论的方法与技巧,同时提示下堂课的内容。

课程考核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有很多,其中考核方法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考核方法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演讲与口才属于考查课,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操为主。成绩计算由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组成,各占50%。平时考核主要是以课堂实训为主,全学期下来至少要有5次成绩记录,不定期进行,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随意性逃课的机率少了,参与实操互动的机会多了,老师也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1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十一

关键词:职业能力;病理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新模式,传统的病理学教学要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来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师队伍水准,努力提高学生业务能力和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一、病理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教师拘泥于陈旧的学科范畴,难以开拓创新,课堂一般还是以讲授为主,围绕教师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机制。课程内容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偏多,教学学时缩减,学生人数增加,教学方法落后等诸多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随着医学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融入和医疗组织机构就业门坎的提高,老式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已跟不上当今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及最新进展传授给学生,如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来改革病理学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病理学改革措施

病理学改革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探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对病理知识的掌握,为后期专业课教学和临床应用打好基础。

(一)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主渠道。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基础医学教学仍沿用单纯讲授的填鸭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教育思想,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其次要提倡互动交流的教学形式,教师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复习思考题,引导学生多思考、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再引入本课的教学主题,使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精湛的讲授技巧,才能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病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包含的有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随着病理学教学的现代化发展,首先就要求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教师除具有强硬的理论知识外,平时还应加强在政治思想、外语水平、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教研组内部要互相学习,广泛交流工作经验,制定师资培养计划,提供掌握前沿知识的机会,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教学内容改革

病理学教学中,因各专业学时和课程设定的不同,相同的教学大纲已不能满足需求。为使病理学教学内容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才的要求,需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将一些课程内容进行添加、整合和序化,及时删除陈旧和重复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前沿病理研究动态、最新的病理学科研成果和病理生理学科在临床上的应用等内容。如临床医学方面,增加了目前发病率逐年递增的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教师根据专业特点,选择与其相关的系统疾病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使病理学教学内容能更好的适应教学发展的趋势。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① 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理论课的延续和补充,教师与学生接触更多些,在实践方面指导更直接。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用不同教学标本或切片、幻灯片、录像带等资料,开展综合性实验,教师稍加引导和提示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去发现异常和病变并对其进行描述与诊断,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对疾病发生时症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② 临床病例教学法

病理学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临床病例教学具有直观性和较强的实用性特点,可以提前增加感性认识。教学中深入临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重点章节重点内容有关的典型病例,一边取材一边讲解,将临床融入到病理教学之中。在病例讨论时,学生可以仔细观察病案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过程,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医学专业兴趣,增强用感性认识来验证理论知识的能力。如列举肺结核造成肺组织干酪样坏死,风湿性心脏病伴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可以让学生一起分析病历上的病理变化、防治原则等,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内容丰富的临床教学,是培养学生直接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可以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

③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系统可以将图像、数据、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体素材,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简单化,方便学生观察病理变化过程。病理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形式的多媒体课件,来解释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如对血液循环途径、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等内容的展示,这种虚拟实景的教学方式,拓宽了教学空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内容的丰富,课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时的内容和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结合现代技术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配合教师的问题,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如讲授白细胞的游出、吞噬现象,要求学生提前自学,教师在讲解它的病理时,可利用一个简单图像显示白细胞从附壁、粘附、游出、趋化,进而吞噬病原体的活动过程;学生根据自学得到的答案和老师的作比较,听课时就可以抓住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总结:

21世纪的病理学教学改革,涉及到各项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的研究,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它强调了各个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融入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突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新芳,李淑元,陈岩.整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10(22)

[2]张润岐,阎爱丽,苏兴利,王湘,郭玉芳,吴庚利,楮薇薇.以病理学为中心的整体基础医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05)

[3]郑伟,李一伟.现代教育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1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十二

1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和教学改革

1.1 专业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

普通高校在设置与调整专业时, 首先要对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划、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需求状况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要以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及本地区人才市场对相应层次、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决定专业设置, 也就是说, 专业设置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开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专业;又要以就业为导向, 从受教育者的需要考虑, 满足学生个人要求。

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在强调需求导向的同时, 必须考虑学校整体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自身条件是否可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 当今技术进步对社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也导致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新旧职业的更替周期加快, 职业流动愈加频繁。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在考虑现实需求和条件的同时, 要有适度超前的意识, 科技发展的动向和趋势,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 抓住时机, 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和改造相对老化的专业, 在总量和时序安排上适度超前, 以适应未来几年的需求。

经济和技术不断发展, 引起了专业结构调整和职业要求的变化;社会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过程。因此, 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满足社会急需和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以便学校对社会需求做出迅速反应, 适时适度地开发新专业, 改造和淘汰旧专业。专业设置灵活也便于学校提高办学效益。但同时还应注意到,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其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式就会趋于稳定。专业设置应针对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 要求一定的稳定性。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也要求专业相对稳定, 因为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师资结构、不同的设备要求, 一个专业从筹办到初具规模, 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 至少3~5年才能看出效果;要取得较好的效益, 则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只有使专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才能办出质量、办出规模、办出特色和利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根据市场的供求法则, 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因此须充分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发展与变化的趋势。

专业设置不仅是学校的个别行为, 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学校面临的是区域性大市场, 合理设置专业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科学规范地设置专业, 遵循局部与全局相协调的原则, 能够减少盲目性、随意性, 提高可靠性、有效性。学校的专业设置需要建立严格、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学校在了解清楚社会需求之后, 应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 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划布局, 设置相应的专业, 要特别慎重对待与周围学校相同或相近的专业, 努力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发挥自身优势, 避免恶性竞争。

1.2 教学改革要瞄准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力, 教学改革必须与社会需求接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这就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即为了适应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要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良好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需求越来重视学生的能力, 而并非纯粹的知识。因此, 我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必须朝着能力本位的方向转化。那些认为“对大学生来说知识最重要”的观点, 已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 我们的高等教育才不至于培养“无能之辈”!也才能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 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科自身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 但忽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往往导致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知识, 却不知在实践中如何运用, 致使“高分低能”。这种教学内容严重桎梏着我们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形成。任何事物都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体。由于学科的分化, 使得许多知识分别归类到不同学科之中进行分类学习, 但是, 这种内容的分化和分类学习造成学生不易对事物进行整体理解, 进而造成实际工作能力低下的现象, 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缺陷。因此, 我们在教学内容筛选上, 一定要紧密结合职业工作实际, 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避免空洞和远离实际的理论, 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高等教育实现以能力为本位教育理念, 必须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知识本位理念下形成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知识本位教育已被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整个高等教育正朝着能力本位方向发展, 但是作为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却严重滞后, 多数教师仍然在沿用那些“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因此,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 必须按照能力本位教育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

只有按照以上这些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满足社会需求;否则, 那种死守传统、原地转圈和闭门造车式的所谓教学改革所培养的人才, 必定会使毕业生走入就业的死胡同, 我们必须加以摒弃。

2 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和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而当前的大学生在这方面相对较弱, 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认为,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做到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 重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真正为就业服务。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 进行迁移、类化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此能力是指那些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 我们所说的综合职业能力与此职业能力有一定的区别。综合职业能力的构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 即在前面所提到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虽与职业岗位关系密切, 但可以迁移、泛化到其他不同职业领域的能力, 属“非专业能力”, 即“关键能力” (也称“通用能力”) 。关键能力不同于一般的基础性能力, 具有明显的职业化特征, 是对传统的职业能力观的补充和发展, 它同专业能力一起构成了综合职业能力的结构框架。

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 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关键能力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 而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职业生计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与纯粹的、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又与完成职业所需要的专业任务密切相关。关键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 方法能力包含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包含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关键能力之所以“关键”在于劳动者应能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交流合作, 从而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 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这对从业人员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中, 既要强调专业能力的提高, 也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团队活动、情景训练、挫折模拟等形式, 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 增强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合作的能力, 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以广泛的社会需求为前提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的各个行业与产业的结构调整与技术的更新, 形成了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教育教学改革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经济的需求, 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面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庆合, 侯金柱.论能力本位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形成[J].职教论坛, 2003, 16.

[2]邓泽民, 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6.

[3]唐燕萍.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2.

上一篇:毛泽东文章读后感下一篇:诗曼芬年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