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论文

2024-10-11

法治文化论文(精选8篇)

1.法治文化论文 篇一

弘扬法治文化 创建法治城市

[日期:2010-04-27] 来源:大连党建网 作者:罗德宝 李学忠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城市的内核。创建法治城市,无论是法制的健全,还是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等制度的完善,都需要先进的法治文化作支撑。因此,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大连特点浓厚的法

治文化氛围。

法治文化建设的内涵

从历史溯源和现实角度看,法治文化是蕴涵法治品格、法治风貌的方向和灵魂,它既包括法治理念、法律意识、公民意识,也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其独特的体系和内涵,存在于各种有形的、可以触摸到的和各种无形的、只能感觉到的物质和非物质

之中。

法律至上。坚持法律至上、培育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先决条件,也是法治的昌明之处。法治不仅要求人民服从法律,还意味着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换句话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所以,法治需要人的理性,也需要人对法的真诚信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以及在法律上实现真正的平等,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这里说的平等主要体现在公民的法律地位上,也就是说任何人不论其民族、性别、阶级、财产、地位、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如何,在法律面前都拥有平等的身份和机会,都必须服从法律,法律面前没有特权思想和特权人

物。

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就是人的基本权利。人权来源于人的理性、尊严和价值。人权问题不再只是政治问题,而成为一个法律问题。人权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和动力,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和国家强制力的保护,完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可以这么说,正是人权体现了法治精神,正是人权保障奠定了法律的合理性基础。

法律的理性化。法律的理性基础对于法治建设至关重要。法治城市的基本精神是理性精神,基于理性的法治是民主价值的保障,而理性的民主制度则是法律价值的体现。因此,创建法治城市,离不开法律的理性基础,必须有健全完善的法治作保障。

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

坚持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弘扬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善于运用法治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建设,确保法治建设由人民共建,法治成果由人民共享。建设法治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工程,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建设法治文化必须体现统筹兼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做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坚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弘扬法治文化。法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障。法治建设谋求的是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内容。法治文化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上,既能提供制度蓝图,又能为人们行为提供观念引导。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利益和矛盾冲突的社会,而法治作为一种社会调控的主要方式,提供了合理公正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有效方法。

坚持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弘扬法治文化。法治的根本精神是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民主制度,法治的根本力量来源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种以人民民主为本质内涵的法治文化,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法治文化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文化,公民意识、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强化是人格、自由、尊严、利益得以保障和法治文化得以弘扬的要求,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坚持在各种形态的文化建设中弘扬法治文化。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相融合,培育城市精神,打造城市品质,提升城市软实力;与机关文化建设相融合,构建法治、民本、廉政、阳光的机关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构筑依法诚信经营管理的企业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治文化环境。总之,通过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

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贯穿于法治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把创建法治城市的过程作为学习实践社会主义理念的过程,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教育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行政执法和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确立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城市是最具权威价值取向的理念,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

严、违法必究。

提升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法治实践与道德实践相结合,既要加强法制教育,注重法治实践,发挥好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强制规范作用,又要加强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发挥好道德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功能。深入开展以“一学三讲”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法律六进”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扎实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全社会形成知荣辱、守法纪、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全面开展地方和行业依法治理活动,建立和规范基层经济发展、利益协调、矛盾处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机制。

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在重视法律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把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法治精神融入人们的头脑之中,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宪法的热潮,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公民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为经济社会

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调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统揽、人大和政协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和引导普法志愿者和新闻媒体承担起更多的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责任,努力形成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法制宣传教育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大连市司法局)

2.法治文化论文 篇二

我国的法制建设宣言和总纲领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就此问题作出指示并讲话。对于“法治中国”在中国法制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并列为四中全会的主体, 构建我国法制国家的宏伟蓝图。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也对法治这以为他作出了详细的探讨, 对我国依法治国的战略作出筹划与部署, 并阐述了一系列的新观念, 带动我国法制社会的提升, 使我国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背景下, 本文从培育公民信仰法律和崇尚法治的意识, 根植和培育民主、权利、程序等法治文化, 以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陕西改革深化、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对陕西法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法治陕西建设路径选择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陕西法治建设存在的障碍

法治文化的形成要经历长期的演进, 然而陕西由于民俗、历史和环境因素, 缺乏政治民主文化意识、法治思想的宣传、法律知识的认识,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支持等条件也不够优越, 在法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阻碍。

(一) 人治文化影响深远。

从历史来看, 陕西文化是传统文化代行代表, 一直缺少法治文化的环境。人治核心的观念体系和价值追求建立在宗法制度、伦理道德和血缘亲情基础之上, 由君主掌控国家大权, 主要依靠理治和德治进行治理, 而理治和德治在本质上是人治, 权大于法, 法治只是辅助的治国方式, 即“政教之用”。一个好的领导人是老百姓希望的寄托, 老百姓更愿意是“清官”来治理国家, 在他们眼中法律只适用于保护自身的权益, 而不适用于治理国家。在这种体系下不可能培养出现代法治所需的“平等”原则, 更不可能产生“形式正义”, 这对现代民主法治建设构成了较大障碍。

(二) 法治意识较为淡薄。

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陕西一些领导干部习惯把法律作为工具, 只考虑如何为“治”理老百姓寻找所谓的法律依据, 以权代法、以权决策, 而没有依法办事的观念, 导致了以领导干部的“思想”为依据的主导思想成为主流, 法律的定制者则是当地的官员, 而老百姓只有服从。反之就会得到“法律”的制裁,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影响法制建设进程的主要原因。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不是法律本身, 而是缺乏法律意识的认知和法律知识的传播。

(三) 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陕西地处内陆, 内部和外部的文化交流受到环境的限制。长久以来, 民间社会自主形成的本土文化, 在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下延伸, 渐渐演变成百姓生活中的“活法律”, 一代代流传下来, 成为社会的主要规范, 极难改变。在遇到纠纷时, 过分讲究克制礼让, “闾里不讼于巷, 老幼不讼于庭”的厌讼思想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 “屈死不告状”的事情在现实社会中还有很多, 通过法庭解决问题的人统称是视为异类。多数人往往通过新房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他们的思想中认为有政府的介入会更直接有效。同时, 官员和公众对法律缺乏信仰, 以至于导致很多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

三、推进陕西法治建设的对策建议

对于陕西这一从根本上缺乏民主法治的地区来说, 具体可以从以下4方面着手逐步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 形成法治文化共识。

“法治文化的形成必须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为前提。”建设法治陕西首先应确立法治文化共识, 从纠正重义务轻权利、重“官”轻民、重政策轻法律的观念入手, 把提升公民主体意识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探讨如何摒弃人治思想, 正确对待发的价值观, 着重强化领导和公务人员的权利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一节本观念。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法治的主体, 国家公职人员才是法治的对象, 唤起公民独立的人格尊严意识, 认识到自己主人翁的作用和地位, 使法治成为公民的文化共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使人民群众在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观念中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

(二) 强化权利的同时进行约束监督。

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举动祸害尤烈, 因为后者不过是弄脏了水流, 前者却破坏了水源”。陕西在法治建设的实践中, 应从合理配置权力、确定权力范围、明确权力界限等方面入手,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强化法治政府建设, 逐步确立权力运行的具体规则、步骤和方法,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 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形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有法可依、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制环境。

(三) 重视法律程序正义。

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树立程序的权威, 法律实体正义依靠法律的程序正义实现。传统的法律文化对实体法的重视高于程序法的重视。在交涉陕西法治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要把程序法的权威树立起来。赋予正当程序内在独立价值。把注意力集中在要行政、立法和司法程序上, 司法程序最为重要, 司法是人民权利和实现社会正义最有力的保障。通常权利和舆论会干扰司法机关分析和处理问题, 只有保证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才可以更客观的处理问题。

(四) 探索法治建设路径。

陕西法治建设的路径不同于经济发达地区, 应该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和文化政治的现状来进行。其中政府推进和人民群众的自觉的性是它本身的最佳途径。根据现在陕西的社会现状分析, 法制建设是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基础之上, 把其作为主要推手。在进行的过程中政府公职人员必须起到以身作则的带头作用, 不能仅仅是制定规则和号召的作用。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参与法治建设, 引导民众自觉守法。同时, 法治文化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历史阶段, 甚至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传承与推进才能形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决定作说明时指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作为托动力的法治文化, 可以让人民群众更深刻的理解法律的要求, 更好的推动立法和执法, 使其能够更好的发展。建设陕西法治社会必须提高以现代法治为核心的法治意识, 提高公职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从而为为营造健全的法制环境, 踧踖全体人民群众法治文化的提高, 实现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必要的条件。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将依法治国作为大慧的主题, 大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成为我党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纲领, 并以此为宣言书。全面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在党和国家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实现伟大的中华名族复兴而努力的关键时期, 如何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深化法治改革, 加快推进陕西法治建设, 是陕西省目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影响陕西法治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 从人治文化影响深远、法治意识较为淡薄、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等影响因素出发, 进而提出建设法治陕西的实现路径, 以期为推进陕西省法治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十八届四中全会,法治思维,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傅小青, 梁知博, 杜宏宠.关于推进陕西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导刊, 2013 (10) .

[3]王茵.关于树立法律至上权威的思考[J].理论导刊, 2006 (04) .

3.法治社会的文化自省 篇三

曾子在《论语》里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显然是一个成年人的自我申思。其实社会也一样。如果某种社会制度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代,这个社会本身一定会时刻对自己保持警醒和反思——社会制度这个东西,不能随便动荡,故而采用文化形式探讨、比较、反省,便成了常见的文化现象。

就《寒战》而言,完全可以看作是高度法制化的城市社会香港。借用影像语言所完成的一次文化自省。当然,《寒战》的主题在世界电影史上并不稀奇,事实上,许多涉案题材的电影都采用了类似的致思方向——往大了说,就是对自由主义式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一次政治哲学探讨,譬如《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讲的就是“暴民起义”(恐怖活动)摧毁日常资本主义社会赖以依存的法律制度后的危机,只是,有了蝙蝠侠这个超级英雄垫底,坏人再怎么折腾,终归逃不过大侠的手掌心。片中的市民成了被恐怖分子裹挟的“公意”背书板,发展成全面夺权行为的犯罪行径由此被宣传为“代表人民意愿”,此时,整个歌谭市正在遭受一次空前的宪法危机,蝙蝠侠再度崛起,其实采用的是凌驾于法律制度之外的手段来拯救了这个(自由主义式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两相对比,《寒战》几乎采用了与《黑暗骑士崛起》完全一样的剧情模式开篇——精心谋划过的恐怖袭击在香港接踵而至,恐怖分子甚至直接劫持了警车、警察,从而使香港陷入了空前的治安危机中。此时。香港警方的最高领导人警务处长正在外国未归。于是,在处理被绑警察的短短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两位副处长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斗。其中一位李姓副处长处事粗暴,甚至僭越法律程序,宣布香港处于紧急状态中,从而造成了事实上的个人独裁——对于脾气火爆的李副处长而言,应对危机是第一位的,那些法律条文都成了束手束脚的繁文缛节,当然都应该暂时搁置;而刘姓副处长则敏锐地捕捉到了李副处长的违法之处,并在几位主要官员的支持下,在警务处内部援引法律条文发起“罢免”程序,成功解除了李副处长在紧急状态下所“攫取”的独裁式权力。要知道,香港是一个特殊的城市社会。香港警察可以看作是香港这个城市社会的主干武装力量,“武装力量”的高级领导发起一次“夺权行动”,简直可以建立“军事独裁”了。所以,《寒战》其实也给香港营造了一个由治安危机(恐怖活动)发展成“宪法危机”的背景(当然这里没有涉及《基本法》),这跟《黑暗骑士崛起》如出一辙,只不过,歌谭市的民众最终被煽动了起来,而《寒战》里的危机重重还是被严格保密的,普通香港市民并不知情。

刘副处长在应对完警队内部的“夺权”危机后,经历重重险阻,终于粉碎了绑匪的阴谋——其实是警队内部的不满分子一手导演了此次系列恐怖事件。影片后半段,随着廉政公署的介入,剧情开始完全变为办公室政治的“文戏”,前半部紧张的绑架、爆炸、劫持等“武戏”就这样烟消云散,从观影感受上来看,令人遗憾。而对于犯罪分子动机的交代,影片也不无牵强之处:如果是为了阻止刘副处长上位,一枪打死他就可以了,搞出这么多事,委实不是正常人思路;而影片最后留下的歹徒未死的包袱,可能也是噱头大于实际——如果要在体制内部制造“阴谋论”式的反派。在现有的电影环境下,《寒战》恐怕已到尽头。

4.法治文化经典语录 篇四

辽宁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培育法治文化,培育全社会信仰法律和崇尚法制的理念、心理和习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由辽宁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辑了《法治文化经典语录》一书。

此书汇集了古今中外关于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醒言警句、经典语录及楹联。具体分设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普法、学法、守法、诚信、法治文明、法制楹联、法制短信10篇。

此书由辽宁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周文、张华、郑义、迟伟凡编辑,可供工作和学习中演讲、写作参考之用。

在此书编辑中,引用了部分网站刊载的一些作者的观点和论述,并加以注明。在此,一并向作者表示感谢。

目录

依法执政篇………………………………依法行政篇………………………………公正司法篇………………………………诚信篇……………………………………普法篇……………………………………学法篇……………………………………守法篇……………………………………法律楹联篇………………………………法制短信(谜语)………………………法制文明篇……………………………… 1 13 21 29 43 58 67 74 82 89

依法执政篇

胡锦涛总书记在组织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0次法律讲座学习《物权法》时指出:“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李白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中.《国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孟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中.《国语》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中.文天祥 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世纪文明竟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邪僻,法制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中.孙中山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者苏联,都是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中.毛泽东

人民民主的原则贯穿在我们整个宪法。---中.毛泽东 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全国人民每一个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首先在座的各位要实行,不实行就是违反宪法。---中.毛泽东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

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

---中.毛泽东 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它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中.毛泽东

制度好坏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中.邓小平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邓小平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中.邓小平

政治上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中.邓小平

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中.邓小平

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使我们党的生活民主化,使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民主化。---中.邓小平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中.邓小平继续努力发挥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中.邓小平

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

治。---中.邓小平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中.邓小平

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中.邓小平

我们要在全国坚决实行这样一些原则: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邓小平

在我国建立和健全完备的社会主义法治,还要经过全国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期努力,绝非一日之功。---中.江泽民

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中.江泽民

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具备较高的依法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能力。

---中.江泽民 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中.江泽民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既要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健全完善法制,又要加强普法教育,不

断提高干部和群众的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素质和自觉性。

---中.江泽民 宪法创造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美.波斯纳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意.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民众对权力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美.庞德

腐败就像一个雪球:滚动一下,就大一圈。美.科尔顿 言论自由是一切权利之母。---卡多索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爱尔兰.伯克 法律的生命从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美.霍姆斯 有两种和平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德.歌德 最好的法律从习惯产生。--法.儒贝尔 法律是社会习惯和思想的结晶。--美.威尔逊 法律应该是稳定的,但不能停止不前。--美.庞德 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利,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利,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予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英.洛克

那不知道自己缺乏自由之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者。--德.尼采 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没金币叫人权。--法.卢梭

法律应当与道德保持一致。--美.富勒 法律应当与权力保持一致。--美.德沃金 法律应当与正义保持一致。--美.罗尔斯 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英.柯克爵士

任何法律和政令的贯彻,如果没有习惯的支持,就必然需要使用更大的国家强制力。而且即使有强大的国家强制力,也未必能够贯彻下去。-英.哈耶克

宪法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一个国家的时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古罗马.查士丁尼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强森

法制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奥地利.哈耶克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脱变成为狂信。-美.伯尔曼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比.费尔德 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步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英.边沁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美.布鲁斯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英.边沁

一国人民具有和他们在道德和智力的进步上已达到的阶段相一致的最好的法律,最纯洁和最有效率的司法,最开明的行政管理,最公平和最不繁重的财政制度,就有希望迅速地进入到更高的阶段。-密尔《代议制政府》

法制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中.陈弘毅

(传统是)在没有其他生活方式对比下,甚至他的存在也难以被觉察。只有在外来法律试图重新规范社会生活时,这种民间法律才通过民众对外来法律的种种不合作、规避法律、寻求、私了、并显示出它的力量和功能。-中.苏力

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法律的调整对象是行为,而所谓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行为,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

社会关系。法律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中.张文显

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的遵守。

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治权,规范约束公权力,防止其滥用和扩张,保障人民权益。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权力制约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权力制约要求由法定。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执法目的上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在执法标准上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准,在执法方式上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执法为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公民的政治权利是现代人权的核心,是公民享有人格尊严和实现充分人权的基本保证。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

值追求。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党的依法执政能力,不仅表现在党自身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上,而且还表现在当所领导的国家机关的工作上。

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党坚持依法执政,就是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采取措施,使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批机关、检察机关的各项工作都纳入法制轨道,督促各级国家机关以及其他工作人员都依照法定权限、遵守法定程序严格履行职责,严格依法办事。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依法治国需要良法善治。-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之路是饱受人治之苦的中国人民的期盼,是新时代的不二选择。---中.江萍

廉政清官扬名千古,腐败恶史遗臭万年。--中国普法网 当人民满意公仆,做遵纪守法模范。--中国普法网 公信不公信,先问执法松紧。--中国普法网 发展不发展,首看百姓冷暖。--中国普法网 有法不依,民愤难为:执法不严,民众怨恨。

--中国普法网

洁身自好,生活安康。--中国普法网 言而无信被人轻,治国离法腐败生。--中国普法网 信誉精于诚荒于嬉,治国成于法毁于随。--南京普法网 诚信为官才能顺民意,法治治国方能保太平。

--南京普法网 诚信做人树形象,法治治国得民心。--南京普法网 办事讲话,诚信为本;治市治民,法制为大。

--南京普法网 民主与法治相铺相成。--东方法制网 自由与纪律相不可缺。--东方法制网 信用与诚实相得益彰。--东方法制网 权利与义务相互对应。--东方法制网 依法治国处处政通人和,以德治国人人安居乐业。--东方法制网 人治治一时,法治治万世。--东方法制网 公民权利不容侵犯,国家权力不能滥用。-东方法制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屏等处罚。-中国普法网 法律是公约。公约由权威。-中国普法网 法律是善行的保护神,是恶行的当头棒。--中国普法网 公民要遵法,政府要守法。--中国普法网 宪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打法,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大纲。--中.《法制与文明》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护神,是国家权力的监督岗。--中.《法制与文明》 为政清廉留美誉,家人走路腰板直。-中国普法网 以德治国强素质,依法治国固根基。-中国普法网 人无信不立,国无法难治,人以诚为本,国以法为天。-中国普法网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国计民生所关。-中国普法网

法制兴邦,人治殆国。-中国普法网 德治法治九州大治,党心民心四海一心。-中国普法网

依法行政编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中.韩非《韩非子.守道》

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

--中.桓宽《盐铁论.申韩》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万。--中.桓宽《盐铁论.疾贪》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中.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赏罚》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中.刘禹锡《砥石赋》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中.苏轼《策别安万民六》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中.苏辙《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 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

--中.吕坤《呻吟语.治道》 法制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 对个人实施强制。--奥.哈耶克

如果行政权力的膨胀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宿命,那么为了取得社会的平衡,一方面必须让政治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另一方面再发的体系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主体性,使它们能够与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相抗衡。

--日.棚濑孝雄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英.边沁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定将长存于世界。-美.林肯 政府要么来自于人民,要么凌驾于人民之上。---佩恩 我们建设一个国家的目标在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而不是某一个阶段的幸福。--古希腊.柏拉图

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 为了正义,哪怕他天崩地裂!---古罗马格言 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以公正的逻辑代替武力的逻辑是法律本质的全部所在。---卜思天.儒佩基奇 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英.爱略特 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 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威.厄尔 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古罗马.奥维德

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法律被抹杀便产生专制独裁。--佚名 人类有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美.爱默生 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托.伍.威尔逊

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爱.伯克 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厦,庇护着我们大家;他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英.高尔斯华绥

不健全的法律统治时间不会长。

――英国谚语 法律有权打破平静。

――马.格林 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克罗维乌斯 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赛.约翰逊 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法.弗洛里奥 有多少罪孽就会有多少法律。

――英.弥尔顿 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

――古罗马.朱尼厄斯

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美.杰弗逊 被败坏的道德践踏了的法律还有何意义。

――古罗马.贺拉斯 当有爱蔚然成风的时候,法律也就可以告废除了。

――-亨.布林克洛 荣耀所禁止的法律,法律却往往应允。――威.索林 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理。

――托.富勒 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在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

――爱.科克

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塞内加

一个国家的绝对公理,是受着这个国家的完美的理智法律启发的。

―――乔特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中.苏辙 以法服人,其外若密,以德实疏;以德结人,其外虽疏,其中实密。

――中.苏辙

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佚名

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

――弗劳德

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 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编造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

―――

英.博菜索 不体现民意的法律是绝对行不通的。――埃.哈伯特 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上的法。

――古罗马.西塞罗 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之上。

――古罗马.西塞罗 法律不可能给每个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于全体和大多数人,我们就该满足了。

――古罗马.李维

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了城墙而战斗一样。

――古罗马.赫拉克利特

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

――伯克 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他都不徇私情。

――英.托马斯

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凡是从全体人民之中选出来任命为掌管的,那样的政府是一种民主的政府。---古希腊.德谟克里特

在一个国家中,法律永远是由强者的权力制定的。——古希腊·伯拉图 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中·温家宝

科学立法必须坚持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必须正确处理权力与权力的统一,必须坚持权力与责任相一致的原则。——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杜绝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之间、地方部门政府规章与部门规章不一致甚至发生矛盾的现象。

——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责权统一、政务公开。——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行政机关的权力必须是法律授予的。

——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要实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求、侵权须赔偿。——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是检验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的标准。-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从“用法维权益”到“用法止纷争”,凸显了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良法善治是实施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打造法治政府的宗旨是执法为民,关键是依法行政。

——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突发事件要留神,矛盾化解在基层。——东方法制网 社区治安有诀窍,发动群众最重要。——东方法制网 您的麻痹大意,就是贼的机遇。——东方法制网 执法不能偏私,偏私就是违法。——东方法制网 严以律已,于公于私皆要严;宽以待人,违法乱纪不宽容。——东方法制网

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执政为民。——东方法制网 国法庄严皆有情,执法公正唯无私。——东方法制网 知法守法天下大治,学法懂法国泰民安。--东方法制网 法治治本,人治治标。——东方法制网

法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东方法制网 取之当取,不义之财不取;用之当用,人民权利切勿滥用。——东方法制网

法政严明日月双语鉴青史,律条中正官民一例守丹田。

——东方法制网 17

公正司法篇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他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美·布鲁纳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德·马克思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麦克莱 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过一场冗长的官司。——佚名 人与人不是不相同的,人们不能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视同仁、人人相等。

--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 无保障的权力不是权利 ——佚名 正义不仅应当得到现实,而且应以人们能够看得见方式加以体现。——佚名

有规则就有例外,有损害即有赔。——佚名 特例不应成为立法之依据。——佚名 无信任即无委托。——佚名 缺乏救济的权利是虚假的权利。——佚名 两者权利相遇时,较古老者获胜。——佚名 无救济,既无权利。——佚名 在欺诈面前,一切将不复存在。——佚名 合意创立法律。——佚名

欲学法者,当先学民法。——佚名 私约不损公法。——佚名 类似事项应予类似判决。——佚名 隐私止于屋门之前。——佚名 住宅是个人的城堡。——佚名 呆板的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美·托马斯·福勒 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法·卢梭

认真地对待权力。——美·德沃金 理解法律,特别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英·边沁 谁都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谁也都不应该受法律的欺凌,当我们要求人们遵守法律时,无需征得他们的同意。

——西·罗斯福 法律在你之上,你且不可逾越 ——英·托·富勒 人人皆受治于法律 ——比克斯塔夫 制定法律的人首先触犯法律,这样的法律还有什么意义 ——意·贝蒂 当我看看世界上的各种职业的时候,只有法官这职业让我心动和感激,她有上帝般的仁爱,有父亲般的慈祥,有哲人般的深邃,选择法官是我一辈子做的最好的事情。

——美·沃伦法官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

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法·孟德斯鸠

检察长的唯一职权和必须做到的事情只有一件:监视整个共和国对法治有真正一致的了解,不管任何地方的差别,不受任何地方的影响。——前苏联·列宁

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美·休尼特 一次不公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流水,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英·培根

民众对权力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美·庞德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谁然可能以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

——美·德沃金 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

——法·罗伯斯庇尔 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

——古罗马·奥古斯丁 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

——法·罗伯斯庇尔

如果我们的法律只是自然规律的幼芽,他毫无疑问是好法律。这样的法律可以抑恶扬善。——法·大仲马

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拯救法律了。——法·罗曼·罗兰

法律规定的越明确,其条文就越容易切实地实行。

——德·黑格尔 法律绝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德·黑格尔

没有永恒的法律,适用于这一时期的法律决不适用于另一时期,我们只能力求为每种文明提供相应的法律制度。

——德·柯勒 法律应该是铁的,像铁锁那样。------前苏联·高尔基 法律必须依靠某种外部手段来使其机器运转,因为法律规则是不会自动执行的。——美·庞德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脱变成为狂信。——美·伯尔曼

法制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中·陈弘毅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主文明的标志。——费尔德 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德·拉伦茨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德·萨维尼

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中,司法部门应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意义出发,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马丁

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美·德沃金 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古罗马法谚 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西方法谚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英·培根 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法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因为,即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令人心悸。——意·贝卡利亚

法官对任何按键都应进行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大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结论是自由或刑罚。——意·贝卡利亚

司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平等:越缺乏平等条件的地方,我就越难看出在刑罚平等上有什么司法。

——法·皮埃尔·勒鲁 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成同虚设。没有任何行为比起法官的徇私枉法对一个社会更为有害的了。司法的腐败,即使是局部腐败,也是对正义的源头活水的玷污。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大前提。每一个人都不可以成为自己事务的法官。再由意志而不是由法律行使统治的地方没有正义可言。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道格拉斯

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10次犯罪。——英·培根 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中·《四库全书》 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到社会主义司法越来越温暖、方便、公正、高效。——中·***

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必须深刻把握社会现实,真正领会法律精神原意,使裁判结果或有关决定不仅要符合法律具体规定,也要符合法律的立法宗旨,切实体现公正的价值。

——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资源的整体效益,最大可能地减少当事人的诉累,以最低的司法成本实现司法公正。

——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要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必须做到公正与效率兼顾。——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应当以公正高效权威为价值目标。——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公正是灵魂,没有公正司法将会徒具形式;高效是保障,没有高效正义将大打折扣;权威是品格,没有权威司法将会失去应有的公信力。——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司法权威包括司法权力和司法威望两个方面。只强调司法权力的权威,不是真正的司法权威;只强调威望,就会使权威失去依托,最终使所谓的权威变成空中楼阁。

——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当事人、全社会的尊重和信赖,是司法权威真正整树立的体现和标志。——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努力推进司法公开,其实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懂、感受得到的方式保障司法公开。

——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为了防止权力的腐败和蜕变,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自觉守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保证。——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政治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和法律。——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院要成为最讲理的地方。——中·齐奇 作为一个法官,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老百姓能不通过打官司解决的哪些纠纷都不要打官司,法院的案件越来越少是

我们社会越来越和谐的一个象征。——中·张军

刑罚要贯彻宽严相济政策,既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又要尽量地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铁肩担道义,执法扬正气。-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诚 信 篇

民无信不立。——中·孔子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孟子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古罗马·西塞罗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英·莎士比亚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法·大仲马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美·艾琳·卡瑟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懦弱。--前苏联·高尔基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都是长久之策。——佚名 让法治进驻人心,让诚信成为行动。——东方法治网 诚信加守法,走遍天下都不怕。——中国普法网 个个互信,人人守法。——中国普法网 诚信始于诚心,法治归于法制。——中国普法网 诚信做人人人夸,依法办事家家乐。——中国普法网 求真、求善、求美、务必先求实;立言、立行、立志、方能后立人。——中国普法网

出“局”才知诚信重,进“宫”方恨知法晚。

——中国普法网 天上有个太阳,国家有个法律,心中有个诚信。

——中国普法网

守法贵在终身,诚信贵在每事。——中国普法网 终身守法,终身受益;事事诚信,事事成功。

——中国普法网 诚信个人事事顺,法治社会道道通。——中国普法网 侥幸,是把你一步一步引向坟墓的恶魔。--中国普法网 越奸越诈越贫穷,奸诈原来天不容。——中国普法网 诚信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诚信,守法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守法。——中国普法网 诚信一生,守法一生,美丽一生,幸福一生。中国普法网

人人诚信何来欺诈,事事依法焉有犯罪 ——中国普法网 诚信人欺天不欺,法制人容天不容。——中国普法网 诚信一生,平安一生。——中国普法网 诚信心中有,法治时时守。——中国普法网 洁净生活空间,营造诚信环境。——中国普法网 没有法治国家必将大乱,不讲诚信个人一定遭殃。——中国普法网 诚信缺失乃人性之莫大悲哀,共铸诚信不妨从小事做起;法制健全是国家的坚实基础,推进法治务必要领导带头。

——中·吴畏 生活凝聚诚信,社会共筑法治。诚信与文明牵手,法制与社会同步。以诚感社会,以法治天下。

诚信与公德握手,法制与罪恶如仇。

诚信为本塑就健康人生,法制为纲推进社会发展。诚信塑人,法制树国。

诚信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法制是国家安定的源泉。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法制是社会的保护伞!诚信法制人人讲,社会和谐暖洋洋。建设法治国家,共铸诚信社会。多一份诚信,心灵就多一片净土。诚信书写美好人生,法制建设平安世界。人贵在诚信,国重在法治。金山,银山,法治是靠山。东西南北中,法治在心中。

美德往往以诚信镶边,缺点往往被虚伪掩盖。诚信的种子一旦在你的心灵上生根、发芽,你的心也会随之美丽起来。

共筑法治长城,共享诚信世界。

播种诚信,你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朋友的信任,还有可以信任的朋友。

诚信象一面镜子,一旦有了裂痕,就难以复原。做人没有诚信,人生寸步难行。诚信在心,法制在行。

十户百户千户户户诚信守法,十家百家千家家家安居乐

业。

无诚不足以立信,无信不足以立身。

诚信是连接你我的纽带,法治是彼此忠贞的伴侣。偷吃别人奶酪,必成过街之鼠。构筑信用社会,法德携手治国。以诚待人天地宽,以法治国万年兴。我诚信,我守法,我开心。法律社会,诚信第一。诚信为做人之根本 法治为治国之准绳。践行诚信,铸就文明。

诚信为民春风暖,法治强国党恩甜。权欲双刃剑,功罪一步间。诚信待人,依法办事。

不讲诚信者必被社会所弃,以身试法者必受国法严惩。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莫失言失言必被弃。长治久安靠法制,社会和谐为诚信。诚信营造和谐社会,法制维护文明国家。诚信做人社会和,法制严明事业兴。诚信社会万事兴,法治国家百姓安。诚信是立身之本,法制乃安国之源。诚信孕育文明花,法治结出平安果。

诚信是美德,法治乃国策。做人无诚则孤,治国无法必亡。诚信立口碑,发治安社会。

城市确保千秋业,信用轻赢万众心。忠心万事严依法,正气一生永守诚。诚待天下人赞,法治社会民心齐。无诚信后广宽路,法律面前平等人。诚信法治是治理社会疾病的良药。诚信路远,法治人安。

失去诚信的人类,如同失去灵魂的肉体。

诚信,人生最珍贵的无形之产,法治,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社会和谐需诚信交往,国家发展靠法制维护。社会和谐需诚信,国家发展靠法制。诚信为和谐之本,法治为规范之源。法制促诚信,诚信促发展。德熙天下,法治太平。

诚信风帆同渡文明人生,树法治大旗共展和谐社会。用诚信起航人生,用法治保障社会。依法做事,诚信做人。治国法无边,诚信天地间。

依法治国民为本,为人处世诚当先。

依法治国民为先,为人处世诚信间。人人讲诚信,人人守法治。推进法治建设,共铸诚信社会。诚信通天下,法制保平安。牵手诚信,共兴法治。

诚信与高尚同行,法制与正义相伴。诚信铭刻人生,法治塑造强国。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源泉,法治是一切道德的保障。诚信社会百事兴,法治国家万家乐。

诚则灵,灵则通,通则顺,顺则服,服则信,信则诚,诚必成。

国无法不立,民无法不安。心诚天下友,守法万世平。相交待以信,执法贵在言。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安。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强。

以诚待人人心顺,以法治国国昌隆。以诚待人人友睦,依法治国国安宁。做人道理千万条,诚实守信第一条。诚深,则信广。明礼诚信,人和事兴。无信则人危,无法则国乱。

以诚为信,依法为治。永立诚信,兴业全球。人人讲诚信,事事有法依。“经营”诚信,“经营”人生。以诚为信,依法为治。诚信树美誉,法制赢民心。共建法治社会,争做诚信公民。诚信铸就辉煌,守法放飞希望。法为治国之本,信为塑人之柱。依法治国,国必昌盛。以诚塑人,人可有为。

不成不信社会怎安稳,无法无天国家何久治。金钱万事通,诚信价更高。若为法治国,诚比金更好。

诚信为人立世之本,法制成国护邦良方。你诚信我诚信人人有威信。讲法治护法制个个能自治。

诚信促天下大同,法治令世界和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倿。纲常不可乱,礼仪不可废。法律是刚,诚信是柔,刚柔并济。

法律是强制性,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国家是大厦,法律是框架,诚信是砖瓦。法律是诚信的保证,诚信是法律的基础。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何哉?诚信也。诚信要靠法律维系,法律要靠诚信遵守。

心不诚则失信,法也无法,有了诚信,无法也法。无诚信,何法律?

无法则无天,无法才无天。

内不讲诚信,外不守法律,人桓亡。诚信润物细无声,法律响雷惊天地。诚信法律,双管齐下,一统天下。

诚信是阴,法律是阳,阴阳结合,润生万物。诚信是地,法律是天,天地合一,开辟乾坤。诚信软,法律硬,软硬兼施:诚信内,法律外,内外兼修。

诚信、法律,两手一起抓,诚信、法律,两步一起走。诚信一步登天,法律一步到位。诚信与生俱来,法律与国同在。诚信以法律并驾齐驱。

社会是有诚信与法律组成的双轮车。

不讲诚信,人将不人,没有法律,国将不国。诚信是精神,法律是物质。

诚信法制两手抓,共铸辉煌齐万家。举诚信大旗推进社会文明。树法治航标规范人们行为。

送东送西送出良心与理智,诚实诚信诚就道德于文明。共铸诚信社会,建设法治政府。法律规范行为,诚信打造文明。法律规范秩序,诚信打造文明。法绳罩着你我他,触之紧锁一头拉。信是为人之道,法是强国之本。人若无信,寸步难行。有诚信,才成功。

人人遵纪守法,方能国富民强。诚信构建社会文明。法制推进社会民主。诚信情系你我他。法制平安千万家。心连心共铸诚信长城。手牵手齐建法治社会。

为事实开证明单,为诚信开通行证。法治时代,诚信天下。诚信走天下,法治保太平。共建法治时代,同铸诚信未来

打造诚信总平台,编织法治大网络。人若无信,寸步难行。有诚信,才成功。

诚信彰日月,法治铸千秋。诚信同行四海,法治威信五洲。欺诈无人爱,诚信赢未来。要做“栋梁”必须“诚”长。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诚信时代,法治中国。

多一份诚信,我们的心灵就多一点净土!多一点法制,我们的生活就多一份保障!诚信书写美好人生,法制建设平安中国。人贵有诚信间,国重在法治。

人不讲诚信,则无立身之地,国不重法治,则无太平之日。

法制建设各个参与,国泰民安人人受益。诚信付于行动中,法制重在落实中。以诚待人,依法行事。

人无诚信难立身,国无法治难太平。诚信是传家宝,法治是定国柱。诚信塑人,法治树国。诚信最重要,做人第一条。

诚信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法制是国家安定的源泉。诚信与生活同步,法制与社会共行。生活凝聚诚信,社会共筑法治。诚信与文明牵手,法制与社会同步。

诚信是生活的通行证,法治是社会的安全网。诚信与生活同行,法制与社会共随。以诚感社会,依法治天下。

铸就诚信的基石,推进法治的发展。

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法治是社会的金盾牌!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法制是社会的保护伞。诚信与公德握手,法制与罪恶如仇。张口说法法不容情,开口议诚诚信天下。

诚信是合同订立的基础,法律是合同履行的保障。诚信铸就人生,法制安定社会。诚信,人生的第一步。法治,社会安定石。

互不信任的个人构成零散的社会,零散的社会构成软弱的国家。

你对别人所坐的是最好确保,别人如果对你或你的亲友做这样的事你和你的亲友能接受。

日月共明光万物,人言诚信融千家。取信诚为本,治安法当先。

做人首要道德,治国要靠法律。法律是办事准绳,诚信是立身之本。以诚待人,人人敬;以信办事,事事成。道德诚信人人讲,社会和谐暖洋洋。法治德治齐并举,创建文明大都市。诚信乃立人之本,法治是社会之基。做人常讲诚信,法制伴您一生。法治社会,诚信为先。以诚立信,守法致远。

创新发展,诚信为基;经济腾飞,法制为准。诚信——精彩生活基石。法制——幸福人生保证。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坦坦荡荡。失去诚信,一文不值。以诚立信,以质立名。建法之城邦,做诚信文人。

诚信处世世界大,奸诈为人人格低。做人德为本,做事信为先。

无德之人不可信,无信之人不可交。国无信不存,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以诚待人,以信办事。家和万事兴,国法天下平。

治国先治法,待人首诚信。自律加法律,诚信靠得住。诚信守法,祥和大家。

诚信的个人可靠,诚信的社会公道。诚信依靠法制,法制保证诚信。

诚信为真善美增辉,法治让你我他受益。人人诚信人人受益,年年法治年年进步。欺骗最多得逞一时,诚信至少受益一生。诚心你我他,朋友遍天下。

诚信乃立身之本,法治乃立国之根。法治社会,任诚信者遨游。

诚信是法治的助推器,法治是诚信的守护神。法制社会是诚心者的天下。人人皆讲诚信,法治社会可成。诚信兴业,法制安邦。

诚信信无不达,法治治得久安。

只有诚信的土壤才能培育出法治的参天大树。没有诚信的坚强基石,法制便犹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层建筑。

诚信天下,法制中华。

共铸诚信营造美丽家园,推进法治确保长治久安。诚信,让成功不再遥远。

诚信促进成功,法制铸就辉煌。人以诚立,国以法横。诚信相伴,人生无憾。

做人多一点诚信,生活多一份温馨。诚信促进法治,法制保障诚信。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兴。

诚以为人,信以待他,遵纪又守法,人人把你夸。树有根,人有脸,不讲诚信很危险。

有诚心有诚意有诚信,讲法律将法规讲法制。法治铸诚信,诚信创辉煌。

一人之计在以诚,一事之计在于信。

诚信,人生最珍贵的无形资产,法治,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扬诚信风帆同度文明人生,树法治大旗共展和谐社会。诚信与高尚同行;法治与正义相伴。

普 法 篇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

——中·邓小平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中·邓小平

领导干部学法不仅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和带动全党学法守法、依法办事,而且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中·江泽民

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具有两重意义,即是适应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自觉遵守法律的需要。——中·江泽民

要在全社会广泛倡导全体公民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之纷争,增强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

——中·胡锦涛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中·党的十七大报告

法治文化对公民法制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公民的法治理念、法制心理和法治习惯上面。

——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法制宣传教育应该“从头到脚”做文章,在培养人们的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法制习惯上下功夫。《中国司法》

从普及法律知识到弘扬法治精神是两个层面,那么如何跨越呢?这就需要一座桥梁——法治文化。法治文化直接意义在于,它能够将法律的具体内容和知识提升到法治精神的层面上来,并以文化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就会把公民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态度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法律的尊严性和法治传播的公信力。——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宣传工作的灵魂是文化,只有通过文化的理念传导、文化形式的感染、文化氛围的创造,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情绪,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充分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自觉地接受法律知识的教育和熏陶。

——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红灯行,绿灯停”,这是交通法的规定,也是妇孺皆知的社会规则。这句话用在宣传上叫普法,用在监督上叫依法治理,而人们都能够崇尚红绿灯,自居遵守交通规则,那么,这就是一种社会文明可持续现象了,因此也一种法治文化现象了。——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天地有方圆,方圆写公平;正义不分贫富,法律伴你同行。——中·《法律援助之歌》

天地方圆有正道,法律相伴你我行。-中·《普法之歌》 普法,点燃了民族启蒙的火炬,呼唤着人类的文明;普法,唱响了和谐社会的乐曲,铸就了正义与公平。

——中《普法之歌》

“有了毛病上医院,有了官司上法院”,这没错,但医生的职责不光是为了治病救人,更重有的是为大众提供健康的知识和理念,起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的作用。

——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在中国古代,“和为贵”、“天人合一”、息讼、少讼、无讼等都是作为和谐的最高境界;另外,庭外调解、“私了”,也不能就千篇一律地说是法制观念不强的表现。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是为了社会的和谐有序,和谐才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目的。——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法律制度设计不能片面强调“权利文化”,鼓励当事人为区区小事述诸法庭,这样既浪费国家司法资源,而且伤害互相之间的感情。刑罚要贯彻严宽相济政策,即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又要尽能地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中·《法律历程与文化思考》 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用法止纷争”的背景下,不宜提倡“秋菊打官司”、“讨说法”、“为一元钱打官司”。

——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党的十五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此有了“刀治”和“水治”之分。“制”和“治”看起来只是一字之差,其实是一次伟大的观念变革,表明中国不仅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而且要从治国方式上

根本抛弃“人治”的传统。

——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法治文化是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的灵魂。

——中1《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简言之,法治文化就是法律信仰和法治崇尚。——中·《法治辽宁》 提升法治文化水平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中·《法治辽宁》

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实施的文明程度和全社会对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可以说是建立在法律信仰上的一种文明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理念。《中国司法》

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只有建构与法治社会相契合的法治文化,法治社会的理想才会变成理想的法治社会。

——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党的十七打报告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具有社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法治文化无疑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主城部分。——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眼下我们不是缺乏法律知识,而是缺乏遵守和崇尚法律的意识。法院执行难、打官司变成“打关系”、“信访不信法”,以及枉法腐败现象等等,这都说明法治文化的缺失。

——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2008年6月,发生在陕西的“华南虎照”事件真相大白。造假农民周正龙被刑拘,涉及此事件的13名公务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这一事件的背后折射出了一系列问题,由此引发了人民对于“作为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等问题的思考。——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2009年7月兰州一70多岁退休教师站在十字路口,拿砖头砸闯红灯汽车,得到群众拥护,并有另外两位老人加入砸车队伍。公安机关不说其行为违法,只说是错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老人砸的不单单是违法的汽车,而是在乎与公民共同维护道德和法治的底线。-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法之行,则在于法之信仰。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仅从良法善治字面上理解,良法所体现的是法律文化,善治所体现的是法治文化。——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从普及法律常识到弘扬法治精神,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法治精神是指人们对法律及法治文明的信仰和崇尚。它包含着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谐精神等内容。——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法律只有进入人的内心世界,被人真正信仰和信赖,才能有力量,才能有权威,法治精神就是这种力量和权威的体现。——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在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张、和谐发展的新时代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最大标志就是普法工作走向了理性成熟,普法正从普及法律知识和依法治理向法治文化的层面上转变,法制宣传教育正经历了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法治理念、公民意识到法治精神过程的转变,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标志着普法活动从知识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跨越。

——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的论述,是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对法制宣传教育传统理念的调整和界定,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宗旨从守法维权向和谐文化方向的转变。

——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法制宣传教育以传播法律知识、倡导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和法治文明为宗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因此,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即是法治精神的倡导者,也是社会文明的使者。——中·《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

从某种意义说,讲法治文化就是讲求普法的档次和品位,就是讲求喜闻乐见、寓教于乐、耳濡目眼、潜移默化的功能和作用。——中国普法网

普法,与50年代扫盲运动一样,是一项具有启蒙教育性质的宏大社会工程。但是,普法教育与扫盲教育不可比拟

的是,前者的目的旨在把法律交给人民,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它为社会带来的是一场人们观念上的深刻变革。——中·《法制与文明》

普法,这场由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法制教育活动,不仅播下了社会主义法律的种子,随着法制教育的深入发展,必将在我国的大地上发芽、开花、结果。-中·蔡诚

法盲和文盲一样丢人。——中·太和庄农民 不学法、不懂法,好比盲人骑瞎马。不怕天,不怕地,就怕手中没法律。——中·桓仁农民

普法引起了亿万人观念上的变革。占世界1/5人口的这场思想革命,无疑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中·《法制与文明》 法律的历史并不等于法治的历史。中国的全民普法活动写下了社会文明新的一页。——《中国司法》

普法向社会传播的是一种文明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中国司法》

法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或是一种人生态度。——《中国司法》 经过跨世纪的普法,人民群众缺乏的已不是法律知识,而是缺乏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即,缺乏对法律信仰和法治崇尚。——《中国司法》

法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传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结晶。普法的实质,就是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精神和文明理念的过程。——《法治文化与良法善治》

5.用法治管住“圈子文化” 篇五

李君如

《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24日

05 版)

“四个全面”事关治国理政全局,决不能允许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扰乱整体布局,让权力被一些权欲熏心的人用于扩展其野心的小圈子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而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清正的从政环境,就必须清理各种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要对那些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的党员干部当头棒喝:“圈子文化”不是共产党人的文化,必须痛加鞭挞,坚决抵制。

党内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具有依附性、投机性、帮派性、贪婪性的特点,是一种具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腐朽文化。各级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这种“圈子文化”,玷污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和风气。在这次反腐斗争中揭露出来的帮派圈子,无论是人身依附,还是搞政治投机、结党营私,都离不开个“贪”字。人们常用“巨贪”“贪得无厌”“贪赃枉法”来形容他们。这种贪婪性,决定了他们不管有多高的地位、多大的权力,最终必将自绝于党和人民,受到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的严惩。

多年来,我们党对于自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考验和风险,是十分清醒的。其中,执政的考验,腐败的危险,尤为严峻。这是因为,权力具有两面性,既可以用来为人民服务,又会诱使掌握权力的人利欲熏心、以权谋私。我们党要长期执政,就要长期应对这种考验。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这种考 1 验尤为突出和尖锐。因为“四个全面”事关治国理政全局,涉及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和战略走向,决不能允许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扰乱整体布局,让权力被一些权欲熏心的人用于扩展其野心的小圈子。

抵制和反对源于封建主义的“圈子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思想政治任务,需要找到长治久安的办法。首先,要抓价值观建设。“圈子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极端利己的维护帮派私利的价值观。共产党人的文化,内核就是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取向,就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文化传统。这种共产党人的文化,同“圈子文化”是根本对立的,同时又是克服“圈子文化”的有力武器。共产党人既要成为全社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又要弘扬和践行共产党人特有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搞小圈子,不走腐败路,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其次,要抓阳光制度建设。“圈子文化”的滋生和蔓延,极大地破坏了党的各项制度。总书记强调,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他还指出,要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缺陷和制度漏洞,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同理,解决“圈子文化”,也要把建立阳光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

最后,要通过法治管住“圈子文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所以把法治和发展、改革、治党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正是为了找到一个治本之策、长治久安之道。只要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封建主义就没有了滋生的土壤,“圈子文化”就失去了蔓延的空间。各级干部身体力行抓法治,有针对性地抓,坚持不懈地抓,一定能抓出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建新局面。

6.法治文化论文 篇六

强化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摘要:

加强我区法治宣传和强化法治文化建设是关系到我区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我区“六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法制建设的现状出发,着力加强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我区法制建设新格局。关键词:法制建设

宣传

法治文化

对策

法治宣传是提高我区群众素质、推进依法治区基本方略、建设“法治长寿”的基础工程,法治文化是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对法制教育的一种展现形式,如何加强我区法治宣传和强化法治文化建设是关系到我区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的重要保障,结合我区实际从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六五”普法以来我区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情况

(一)法治宣传活动开展情况

1、重点对象法治宣传

一是建立了干部法治教育基地,将法治宣传计划纳入干部培训课堂,定期举办普法培训班。二是定期开展村居两委干部、协管人员、大学生村官等法制培训及法治宣传。三是

发挥各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保证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经费“五落实”。目前全区每所学校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专业法制人员。四是定期到监狱、劳教场所和公安监管场所对在押人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将“法律进监所”活动进一步向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延伸。五是对房产中介进行普法教育,加大对中介组织违规操作、违法行为的整治清理。六是全区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活动。

2、主题宣传活动开展情况

一是利用3月法治宣传月、“12·4”全国法治宣传日等固定法治宣传月、周、日开展宣传活动,采取普法宣传车宣传造势,现场开展法治文艺演出、发放普法资料和提供法律咨询。二是各街镇、村(社区)利用专栏、橱窗宣传了与群众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组建了法治宣传腰鼓队、军乐队,搭建了普法宣传新载体,丰富了宣传活动的形式,提升了宣传效果。三是机关部门利用学雷锋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禁毒宣传日等契机,充分发挥法治宣传职能,以法制咨询、便民服务为主要形式,以服务基层、司法为民为宗旨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讲解。

(二)法治文化建设情况

1、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法治文化建设

(1)我区从2012年10月起,创办了普法报刊《长寿法治报》和《与法同行》电视专栏。(2)采用“村村通”法治 2

广播的形式,在广大农村地区定期、循环播出,使法治宣传全覆盖、无盲区。(3)其他法治文化活动。一是在黄桷塆游园打造了法治主题公园。二是在凤城街道骑鞍社区、凤城街道梅村社区、长寿湖镇东海村、新市镇惠民村、石堰镇麒麟村等村(社区)打造了多处法治楼宇。三是组建了区级文艺宣传队,定期到街镇、村(社区)进行文艺表演。四是在示范点村(社区)制作了法制橱窗。五是按季度制作并发放法治宣传展板。六是建立了法治宣传进网格试点单位。七是开展普法依法治理项目化管理工程。

2、以新媒体为平台的法治文化建设

(1)我区于2012年10月创建了《长寿普法网》主题网站,并借助这个平台将法制理论知识考试搬上网络,提高了学习效果。(2)创办了《手机法治报》,从2013年9月3日开始,面向全区市民开展法治宣传,指导群众充分运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其他法治文化活动。一是依托移动飞信建立了法治短信平台,定期发送法建信息,传播普法动态。二是建立了法建QQ群,方便了对全区法建工作的指导和部署,加强了各单位之间的工作交流和沟通。

二、我区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我区法治宣传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单位法治宣传流于形式,宣传实效差

我区法治宣传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但是少数单位在法治宣传过程中,未针对本单

位法治宣传重点进行认真分析,对于是否满足了群众需求、解决了实际问题停留在表面,缺少更深层次的研究,宣传效果较差。

2、法治宣传工作保障情况有待完善

在经费方面,按照市委法建办工作要求,法建经费应按1元/人的标准保障,但目前我区的经费仅为0.4元/人,不能满足正常的工作需求。区委法建办目前专职工作人员3名,指导全区的法制建设工作人手不够。在街镇、部门没有专职的法建工作人员这种情况较多,对于法建工作的推进显然是不利的。由于在经费上面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很多单位硬件设施没有跟上,妨碍了民主法治示范单位的创建活动。在考核上,目前我区法制建设工作没有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因此单位对法制建设工作重视不够,不配合不积极。

(二)我区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区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灌输式的宣传模式,而是否满足了群众的要求,真正解决了群众的困难,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没有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另外,经费保障问题同样也是我区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难题之一。以我区新打造的宣传平台《与法同行》电视栏目和《长寿法治报》为例,由于受到经费制约,我们在栏目的筹划、制作、运行等方面都遇到了一定困难。

三、原因分析

(一)少数单位领导重视不够

一是思想上厌倦松懈。部分干部认为普法工作抓了多年,虽然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也有所提高,但以权谋私、滥用权力、执法不公甚至执法犯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觉得法治宣传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二是工作上敷衍应付。认为普法工作是软指标,与经济社会发展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停留于转发上面的文件,偶尔抓一抓宣传咨询,发一发宣传资料,工作流于形式,针对性、适用性不强,敷衍应付现象比较突出。

(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领导干部仍存在官本位的思想,要开展好法制建设、服务好依法治区离不开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培养。由于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忽视了法制建设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强大的保障作用,导致了在工作中只是单纯注重完成任务,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淡薄也降低了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和敬畏,反过来由于群众对法律保障自己权益的不满也必然导致领导干部运用法律处理问题十分困难。

(三)制度化建设不够完备

按照法制建设工作要求,单位在上报的材料中均设置有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了制度保障等,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存在着制度不落实、人员不到位。更为重要的是,法建工作没有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导致部分单位领导重视不

够,认为法制建设工作可有可无,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就可以的想法普遍存在,忽视了法建工作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平安和谐的重要作用。

四、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全区法治宣传“1234”模式,切实提高法治宣传实效性。

1、树立“一个中心”。在新形势下,发挥法治宣传的作用更要以弘扬宪法精神为中心,围绕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科学化的宣传模式,根据我区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采取“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促进法治宣传有效发展。

2、抓好“两个强化”。(1)强化职能定位。根据我区“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的实际,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目的,形成大普法格局。(2)强化工作手段。形成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一是严格考核。一把手负总责,由区委、区政府综合目标考评部门联合相关部门,采取平时抽查、半年督查、年终检查相结合方式进行严格考核。二是落实“一票否决”权。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强化各种监督手段。即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团体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 6 的舆论监督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四是强化激励手段。深入开展各项普法依法治理活动,组织好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3、突出“三个结合”。一是法治宣传与法律服务相结合。着力开展关系民生与发展、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人民内部矛盾调解、公民权益保障和弱势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增强当事人及周围群众的法律意识。二是法治宣传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将文化阵地与普法阵地、文化图书与法制图书、文化学习与普法学习、文化活动与普法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步推进。三是法治宣传与依法治理相结合。结合依法治区、民主法治示范点创建活动,将法治宣传融入到依法治理建设中,以宣传促创建,以创建推动法治宣传出成效。

4、实现“四个突破”。一是在人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建立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普法网格员三支队伍,分期分批进行集中轮训,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二是在设施资源上实现新突破。以人口密集地、休闲场所、公园、车站、商场和主要街道等制作固定永久性法治宣传设施,营造外部法治宣传氛围。同时加大内部设施建设力度,力争做到办公场所专室化、工作运行图示化、宣传设备现代化、普法档案规范化。三是在平台资源上实现新突破。以“8个1”宣传模式为载体,建立起具有长寿特色法治文化大平台,探索法治宣传新途径,如建设普法长廊、普法站台、普法公交车等形式,不断壮大和整合宣传平台资源。四是在经费资源上实现新突破。积极争取区财政拨付、实现法建经费按市1元/人标准落实兑现。

(二)全方位联动,将法治文化与群众生活有机融合,服务社会和谐发展。

1、从普法对象入手。(1)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方面。结合我区普法依法治理项目化管理和法治宣传进网格工程,各村(社区)建立法治宣传栏、法治楼宇、法制图书角。(2)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方面。组织普法讲师团深入企业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的分级培训,编印各种针对企业的法治宣传资料,免费送发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3)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方面。设置校园普法宣传专栏;编印青少年普法读本,免费分发到全区各学校;开展法制主题宣讲活动,形成长效机制。(4)机关法治文化建设方面。设置法治文化宣传走廊,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利用单位内部的便捷式通讯录、手机内网等载体定期发送普法作品,将法制与文化相结合,提高各级干部职工的法治素养。

2、从普法手段入手。

(1)拓宽宣传思路,丰富普法宣传新形式。一是加强楼道法治文化建设。目前我区的法治楼宇主要集中在各示范街镇、村(社区),覆盖面有限。为了满足新形势下广大群众对法治文化的需求,应在全区各个小区楼道、公众活动场所悬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法治宣传牌。二是在现有的法 8

治栏目基础上丰富宣传形式,在“村村通”日常广播的基础上,利用固定宣传日到各学校、各企业或者各街镇采取实地访谈录制的形式,充分扩大群众的参与度。在《与法同行》电视栏目中增设“法制连线”栏目,邀请律师开展法律咨询与提供法律援助或者现场解答群众提问。三是拓宽宣传渠道,利用公交车站、汽车站、火车站等场所制作法治文化宣传专栏,定期更新内容;在公交车上利用车载移动电视进行滚动宣传;在各学校、各企业、各街镇、各部门、各村(社区)当中设置流动法治文化宣传队,采取文艺表演、知识竞赛、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制座谈一体化的形式定期开展活动。

(2)建立普法学法互动平台,提升群众学法效果。一是建立法治宣传群众走访机制,在全区性的大型法治宣传活动中,如三月法治宣传月、12.4全国法治宣传日以及各个固定主题宣传日,在宣传活动开展之前,深入各行各业,面向机关、企业、农村、学校等重点区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实地走访的形式,收集各类普法对象对我区法治宣传工作的意见建议,按照群众所需有针对性的开展普法宣传。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调查走访各界对活动开展情况的满意度,认真对照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二是与群众生活密切融合,提升法治文化建设的趣味性。解决法治文化概念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贴近群众生活需要,制作挂图、折扇、扑克、书签、环保袋等各类载体,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故事、春联、短信、书画、动漫等各类艺术形式,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使法制教育更加日常化、精细化、实用化。三是落实开门评议制度,定期邀请各类普法重点对象代表进行座谈,集中反映各个行业各类群体对法治宣传的实际需求,为我区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发展方向提供思路,探索出一条更加符合我区特色、更加能够反映群众所需所想的法治宣传之路。

7.弘扬法治文化, 建设和谐新疆 篇七

一、信任关系是合作秩序得以扩展的基础

人类是社会动物, 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必定会产生互动, 形成社会关系, 内容上, 这种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合作关系。原因很简单, 相互争斗的均衡状态是同归于尽。所以, 无论形式如何, 人类之所以能够在严酷的自然选择中生存、繁衍, 必定是因为合作。

根据生物学“亲缘选择”理论, 能够提供“亲缘利他” (具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作出某种牺牲) 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 (1) 因此, “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 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所以, 对于早期人类而言, 生活在同一个山洞里的亲属之间产生合作、互相帮助更多的是一种本能, 是无需用理论进行解释的 (不合作的种群在生存竞争中灭绝了) 。需要理论关注的, 是一个个山洞之间猿人的合作, 是更广泛的人群之间的合作。

按照博弈论的逻辑, 从个体理性出发, 合作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上图表示一个简单的二人互动模型。其中, 表中前一个数字表示B的收益, 后一个数字表示A的收益。

从上图可以看出, 合作对双方而言是最佳选择, 但对某一个个体来说, 不合作可能收益会更高。在给定的人性假设下,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双方都追求自利, 必然会陷入“囚徒困境”, 即双方均选择不合作。

但是, 现实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必须的个体对自身理性的超越确实发生了。关于发生的途径, 有学者给出了解释:第一, 竞争的个体从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受到启发, 把“亲缘利他”扩展到血亲以外;第二, 纯粹的基因突变改变了生物行为, 进而导致个体间的合作。 (2)

从上图可以看出, 信息交流是突破“囚徒困境”、产生合作的必要条件, 如果了解对方意图, 相信对方一定会与自己合作, 那么, 双方的合作就会成功。可见, 信任关系是合作扩展的关键。

生活是最伟大的理论家, 古代人类并不知道博弈论, 但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表达了他们对信任关系重要性的理解。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 在东非的名为“黑夜与黎明交界处”的洞穴中出土了上千片非常小的由土鸡蛋壳打磨出来的小圆片, 中间有孔。按照当时的技术, 一个成年男子必须经过非常艰苦的若干小时, 才能打磨那么一个完整的小圆片, 因为旁边还有大量废弃的碎片。为什么他们要“浪费”宝贵的劳动力去打磨这些东西?当时还没有商品经济, 这些东西不可能是货币, 故而考古学家最后认定, 那是一些被当作“信物”的礼品, 为在洞穴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而被送到其他洞穴里去。礼品, 若要承担信用, 就必须有足够的劳动价值包含在内。 (3)

信任关系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 社会学家认为, 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核心特质是自我意识。 (4) 在与他人的互动中, 人们区分出“我”与“你”、“我们”与“他们”, 并下意识地对“他们”产生排斥,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所以信任关系的建立从而合作秩序的扩展绝非理所当然。哈耶克把一个小群体内的休戚与共、待人如己的情感称为“本能”, 而把合作秩序的扩展视作对本能的背叛。 (5) 所以, 也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带领小群体与其他的更多的小群体进行合作, 尽管这种合作对于该群体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当最后一次冰川期发生时, 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开始养成吃人的习惯。人相食, 是因为没有其他食物可吃, 但这样做最终的结果就是绝种。而经历了同一冰川期的智人, 则凭借强大的社会交往能力, 分布到了更广泛的地域, 不仅存活下来, 而且还发展出了语言能力。 (6)

二、法治是人类社会繁荣的关键

生物科学认为, 自从5万年前人类脑结构发生基因突变以来, 人类基因几乎没有变化, 因此5万年以来人类文明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基本与自然力无关, 而主要依赖于人们社会交往效率的提高。

美国经济史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研究发现, 世界经济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来一直处于美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所论的“习俗经济”, 几乎没有增长, 只有最近一两百年西方资本主义出现后, 才发生了显著增长。

哈耶克从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出发, 批驳了资本主义是西方独特产物的观点。他认为, 资本主义实际上应该称作“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 它的基本要素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事实上, 如果没有合作, 人类根本无法生存, 甚至根本不会出现。因此可以说, 合作秩序的扩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全部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主动扩展还是被动选择。

如同其他的生物种群一样, 古代人类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寻找食物, 是抗拒自然, 是为了生存。那么, 当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到人们能够独立生存时, 合作的内容是什么?

是分工。偶然地, 亚当·斯密发现了了西方兴起的秘密, 在《国富论》中以制针业为例, 阐释了分工的三大好处:

一, 每人专司一职操作娴熟程度获得提高, 熟练程度的提高必然能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二, 节省了通常在由一个工种转换到另一个工种中所花费的时间;

三, 由于操作的大大简化而使工具的创造变得可能和容易, 于是发明了许多方便和节省劳力的机器, 因而使一个人可以做多人的工作。 (7)

为什么会有分工?亚当·斯密认为是出于人类交换的天性。交换是因为人有多种欲望。因此, 现今人类合作的核心内容是分工与交换。哈耶克的老师冯·米塞斯认为, 交换是分工着的个人进行合作的方式之一, “合作”是比“交换”含义更广的一个概念。米塞斯因此定义“社会”为分工的人们的合作体。 (8)

所以, 哈耶克所述人类合作秩序的扩展实质是亚当·斯密语境中分工的细化, 分工的细化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分工、参与合作。

但是, 合作秩序的扩展关键在于信任, 而人的本能又是抗拒对“外人”的信任, 因此合作秩序的扩展步履维艰, 从而市场范围狭小。几千年来, 人们不是没有合作, 但是合作秩序的基础是基于血缘、业缘、地缘而建立起来的私人联系, 所以这种合作秩序的扩展极其缓慢, 效率非常低, 其后果就是诺斯所观察到的几千年来经济周而复始, 没有什么发展。

西方的兴起是一个整体演变过程, 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宪政革命等等, 割去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会造就今天的西方世界。就法治而言, 伴随着西方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一个宪政的形成过程。有学者阐述了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工业革命的发祥地的宪政发展历程后得出结论, “宪政民主政制的核心运作理念就是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 政府的运作是受种种宪章性法律所制约因而政府官员的行政自由裁量权不是无限的和任意的。总而言之, 宪政就是‘限政’, 就是法治下的政府运作和社会治理。” (9)

事实上, 无论霍布斯、洛克还是美国联邦党人, 都是从公民权利的先验性出发得出上述结论的。他们假设了一个“初始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 人人拥有各自的天赋权利, 与他人无涉, 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才签订“社会契约”。这种“原子论个人主义”假设遭致了“社群主义者”的猛烈抨击, 它们宣称, “一个社会不只是经由契约联系在一起的个人间的结合, 它毋宁是一个人们因共享一些相同的习俗和信念而结合在一起的社群。” (10) 因此, 宪政的完善与西方社会的经济迅速增长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仍需进一步解释。

有学者认为, 法治的合法性可以从两个方向得到证实, 其一是洛克、孟德斯鸠及联邦党人的从天赋权利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理性推论;其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演进推理方法, 认为法律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日常实践中演进而来。11我认为, 法律更可能不是人的理性的结果, 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

如前述, 合作的基础是互相信任, 互相信任需要信息交流, 交流信息需要时间、物质成本, 陌生人之间这种信息交流成本是巨大的以至于许多人不得不放弃合作, 因此几千年来人们的合作秩序一直局限在具有私人联系的人们之间, 先是家庭之间, 然后是部落之间, 村庄之间。

“从身份到契约”, 社会的演变使合作秩序的基础由身份关系转变成为契约关系, 法治不仅是理性的结果, 也是实践的结果, 它导致了西方社会的空前繁荣。

以一般性规则取代私人联系作为合作秩序的基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飞跃, 这种取代最突出的特点是把对人的信任转换成了对一般性规则的信任。一般性规则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有学者认为, 人类最早的法律12———公平和正义出自本能, 但哈耶克认为是出自“本能和理性”之间, 但无论如何, 它反复得到遵守并形成习惯。经济学家论证过, 习惯是成本最低的一种行为方式。之后, 通过竞争, 凡是不按照这种一般性规则行事的人类种群都失败了并进而模仿采用这种规则, 这大概就是布坎南意义上的“元规则”, 13对元规则的层层加细就有了今天庞大的法律体系。规则承载了以往数代人的知识积累, 它传递出的信息使我们用不着再一对一地进行具体博弈, 在必须要信任才能有合作的前提下, 双方不再需要相识、相熟、相知 (那样效率太低了) , 只要知道大家都遵守法律就能够做出相应的行为。

理性建构主义主张“建构”这种秩序, 而且也可能成功。从前述“囚徒困境”博弈模型来看, 只要博弈双方都做出相对不利于自己的选择, 合作也会实现。那么, 计划经济作为一种人类合作秩序模型, 它的失败, 与市场经济的成功相比, 一定是在扩展的效率上不如后者。人类合作秩序的扩展效率, 可以大致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扩展的广度, 二是扩展的厚度, 三是扩展的速率。具体到市场, 一指市场半径的大小, 二指市场上交易的物品种类多少, 三是交易耗时长短。论证两种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效率差异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这里只给出结论, 那就是哈耶克认为, 在“分立的产权”激励下, “自生自发”的人类合作秩序是效率最高的。

三、弘扬法治文化是新疆和谐稳定的保证

“市场经济”, 是通过制度竞争而被中国人接受的,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141993年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我国根本大法。抛却意识形态的因素, 市场经济就是哈耶克视域中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亚当·斯密认为, 劳动分工是一个社会繁荣发达的惟一源泉, 如果某个地区贫穷落后, 多半是因为劳动分工的秩序无法扩展到当地大多数人口中去。

哈耶克对当代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的研究表明, 作为合作秩序扩展的基础的“法治” (法治精神) 来源于传统。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没有法治因素。费孝通先生论述过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是一种“差序格局”, “以‘己’为中心,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 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 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愈推愈远, 也愈推愈薄。”15因此,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位置的,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 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16

在多民族聚居地区, “人伦”关系大致是家庭、家族、部落、部族、民族、其他民族等等。有学者认为, 很多人对民族概念存在误读, 我们通常所称的“民族”更应该被称为“族群”。“民族” (nation) 与17世纪出现于西欧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自决”政治运动相联系, “族群”则用于表示多族群国家内部具有不同发展历史、不同文化传统 (包括语言、宗教等) 、甚至不同体质特征但保持内部认同的群体, 这些族群在一定程度上可被归类于这些社会中的“亚文化群体”。17尽管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18, 但从人类合作秩序扩展的角度看, 视民族为“亚文化群体”更为恰当。所以, 本文所谓“民族”, 就是在“亚文化群体”的意义上使用的, 也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才有可能谈得上“民族团结”。

一般而言, 基于私人联系的家庭、家族、部落、甚至民族 (如果人数不是很多的话) 内部的劳动分工秩序都可能维持并扩展。但是, 现代社会“族际之间”的合作秩序的扩展就必须依靠超个人力量———法律。

“民族团结”, 就是分工合作的秩序迅速扩展到各民族的人民之间, 实现各族人民分享分工的好处的目标。在价值多元和文化多元的今天, 各族人民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在目的各异的情形下, 秩序的形成愈发倚重于法律。

在法治视域中, 民族团结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就是各族人民都严格遵守规则, 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经济发展需要的恰恰是遵守规则, 是法治。按照哈耶克的说法, 法治保证了每个人“确获保障的私人领域”不受侵犯, 使每个人都能利用远远超出个人所能获取的知识从而改善每一个人的生活境遇。因此, 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完美地统一于法治。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就形同虚设。”这句法谚的经济学含义是只有被自觉遵守的法律才是成本最低的扩展人类合作秩序的方式。因此, 法治精神对于族际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

法治精神的培养有赖于法治文化的熏陶。法治文化的核心是“健康、高尚又不违反人性的遣德, 为求正义、不顾私利的勇气, 对政治与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 对自己同类的博爱之心, 诚实信用的行为准则, 容纳异见、Fairplay的胸怀, 等等。”19可见, 法治文化尽管对于新疆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至关重要, 但它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尤其是在当前社会道德水准下滑、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更显艰难。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言:一切问题, 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 由文化问题解决。为了新疆的和谐稳定, 为了家园的长治久安, 我们必须要有这种担当, 有这种勇气, 大力弘扬、建设法治文化。

从具体建设层面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其次, 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意识;第三, 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机制;第四, 营造崇尚法治的氛围;第五, 弘扬法学理论研究;第六, 繁荣法治文学、艺术、影视创作。20

有学者认为, 法治的中国道路, 实际上意味着中国人世界观的转变, 意味着中国人成为能够真正思考问题的人, 从人性结构的角度看, 法治的中国道路实际上又意味着当代中国人真正长成为人。21

8.法治文化育人创建和谐校园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35-02

一、基础分析

我校从2000年起实施青少年法制教育,“以人为本建设青少年法律特色学校”,“法制教育促特色,法制教育促发展”是我们十年来始终坚持的办学目标和办学举措。

“四·五”普法期间,学校努力探索,建立稳固的、独具岩小特色的“八个一”,“二走进”法制教育模式,树立了学校办学特色。“五·五”普法期间,努力创新,谋求发展,在传承深化原有法制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文学艺术创作相结合,法制教育与益智游戏相结合,让学生“乐学法、学法乐”,青少年法制教育特色持续发展。我校成为“全国青少年法律示范学校”、“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柳州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学校”。我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办学特色业已形成,但未能较好实现青少年法制教育特色办学成效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扩散,实现“以人为本建设青少年法律特色学校”办学目标。

二、方案制定

通过对自身特色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把握,经过城区、市级专家组的指导,特别是受到自治区教育厅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校长管理能力提升”项目组专家提出“学校特色建设需有界定、有理念、有路径”的指导意见启发,我们形成了“立足青少年法制教育特色建设基础,回归行规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和谐思想”的特色建设思路。

有界定:将“法”的内涵界定为行规习惯、法律法规、方法规律;将法制教育拓展至“尊规守法”、“讲究方法,尊重规律”教育。

有理念:万物皆规律,有法天下和。

有路子:创新养成教育课程、法制教育课程、书韵课程、学科课程、环境课程,推动以我们对“法”的内涵界定为主题的各课程教育内容的有机联系建构。

2010年10月完成学校“法治文化育人创建和谐校园”特色建设方案制定。

三、工作开展

依照学校特色建设方案,以“统一规范+个性创造”、“内核牵动+团队发展”为工作策略,全面启动特色建设各课程。

(一)扎实基础——养成教育课程全面实施。由德育部门和各年级组长组成专项工作“智囊团”,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结合我校德育常规工作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确立以“微笑问好、卫生保洁、军事化出操、快乐阅读”四项行为习惯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制定“四大行规”养成教育课程方案。

组织开展奖章设计、展示、评选系列活动,在奖章的设计创作、欣赏评选中,对四大行为规范的内涵要求形成思考和把握。举办隆重启动仪式,将行规要求用文艺节目展演的形式传达给学生。编写出“行规要求”、“名人遵规故事”、“行规童谣”等板块组成的“四大行规”课时教材。将行规要求编成简洁上口的童谣,以《手册》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背诵学习。制作四大行规规范图解、行规表现教学光盘,实现教学直观化。印制奖章、创作“岩小娃”形象,形成激励引导学生的课程形象符号,让教育生动有趣、富有儿童气息。

设置梯级评价机制,确定目标激励。设置铜、银、金质奖章,每月进行评比,激励学生持续达标;设置阳光少年、形象代言人奖项,每学期进行评选,激励学生深度达标,较好地解决行规养成过程时间长、易反复等问题。学生面貌、校园风貌发生显著变化。

(二)优化核心——打造法制教育课程主阵地。传承活动课程,寓教于乐。继续实施“八个一”(一个模拟法庭、一份法制校报、一个法制宣传室、一节法制班会课、一台法制文艺节目、一个法制主题网站、一节法制课、一套法制教材),“二走进”(走进家庭、走进社区),“两结合”(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文学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法制漫画童谣创编活动;法制教育和益智游戏相结合的法制棋谱创作活动)法制教育活动课程。“法制棋”系列活动获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

研究课堂教学,拓展阵地。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法制教育也不例外。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法制课堂教学研究,首先利用课程方案中的校本课程课时,每周安排一节法制课,调整师资,法制课执教由班主任兼任到由政教部门人员和信息技术小组老师专门任教,更利于保证老师的教学精力,形成研究力量。法制课执教老师参加了市司法局举办的“法制教师培训”活动,定期开展法制课校本教研活动,采用《小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制教育课本》进行教学和相关研究,打造了三节法制精品课,在柳州市司法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录制了教学光盘,逐步向市级推广。探究法制课教学基本环节、模式,着手从我校法制教育新内涵出发,对现有教材进行选取、整编,形成我校法制教育的教材。

(三)追求提升——寻求书韵课程连接纽带作用。书香教师培养以教师“漂书”活动为载体,每学期完成一轮教师漂书活动,简短的阅读眉批、小小漂书交流卡在教师中传递阅读的收获体验。此外,利用学校论坛,开展阅读交流;组织专题总结活动,分享教师阅读收获。

实施“书韵童年”课程,建立班级图书角,通过读书小报制作、读书卡制作、班级读书会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进文庙”、“开学第一诵”、“农历节日经典诗词诵读”等活动。

重新完善“书韵童年”课程方案,对必读和选读书目进行调整,设立与“规”、“法”、“和”教育主题相衔接的书目,发挥阅读在各课程有机联系建构上的纽带作用。每两周设立一节阅读课,为阅读课程的实施提供时间保障。

(四)综合渗透——建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行为课堂。建立全校层面以一二年级为内核,各年级团队发展;班级层面以班主任为内核,科任老师团队发展的工作模式。通过《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培养方案》,让教师明确需要培养的各项习惯及其达标特征,规范课程内容。以课堂观察、学生访谈为评价方式,以问题追踪、阶段反馈为引导手段,推动教师行为课堂建构水平提升。前一阶段,基本完成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引领,促进学生良好“听”、“说”、“读”、“写”习惯培养的研究,进行了教师课堂经典评价语言收集。将工作重点确立为“学习习惯培养与学科素养落实有机结合”的研究,通过优秀课例展示、分析,对“行为课堂”特征进行描述,让教师明确方向。组织开展“行为课堂建构”专题赛课活动,推动有效行为课堂的建构。

(五)全面覆盖——彰显法治文化。组建部门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共同参与的各子课程实施项目“智囊团”,参与课程方案制定、活动策划;组织寒、暑期专题培训活动;进行特色建设工作师生问卷调查分析,促使最大范围的学校成员深入思考学习、理解把握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理论、策略。

在校园、楼道建立“四大行规”课程、习惯养成课程、法制课程、书韵课程等特色教育主题宣传板块,营造环境文化。实施“一班一特色”工作,班级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同步。班级环境文化“三角”、“五台”体现四大特色支柱课程内容,并通过指导班主任撰写工作手记,提升教师实施特色课程的能力。

赋予常规工作特色建设主题,全面发挥法治文化育人功能。升旗仪式开设“四大行规”教育小讲堂;班队课进行行规要求学习和评章活动组织;“校长讲坛”进行“习惯成自然”专题辅导;“校长说事”进行特色课程实施案例分析引导;“校长寄语”体现习惯培养、阅读等主题;家长学校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专题辅导;红领巾广播站播报学生进行特色课程学习的体会收获。

上一篇:婚礼上父母幽默答谢词下一篇:描写秋天冬天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