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发展想法及建议(精选11篇)
1.中医科发展想法及建议 篇一
关于档案及总务工作的想法及建议
档案工作:
为了方便公司的档案材料统一、集中、有序保存,加强公司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同时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档案库房的一般要求:保存档案必须有专门的库房,并且具备良好的卫生环境和防盗、防火、防光、防潮、防尘、防有害生物和防污染等安全措施。(而我公司档案室卫生环境做的很一般,档案室里的东西堆放的东西比较多,堆放的东西多也容易引起火灾。)
二、办公室应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安全和方便利用,并且及时纠正档案管理中的疏漏。
三、档案保管
档案保管工作在整个档案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档案保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物质对象,提供一个最起码、最基本的前提。
1、接收档案必须认真验收,并办理接交手续。
2、存放档案必须有专用柜、架,排架方法要科学和便于查找。(排架和编号应整齐一致、统一编号、空间利用、避光通风;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3、防治档案的损坏(包括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延长档案的寿命;维护档案的政治安全,防止泄密。
四、档案的借阅
因公司需要借阅文档的,应填好档案查阅单,员工不得随意外带有关公司重要的文件材料,确因工作需要外带,需办理档案外借手续,经审核后,方可带出,用毕即归还。阅档人对所借阅档案必须妥善保管,不得私自复制、调换、涂改、污损等,更不能随意乱放,以免遗失。
总务工作:
办公室是一个单位的枢纽,起着承上启下、综合协调、参谋助手、督促检查和服务保障作用。办公室总务则是办公室的内部勤务人员,负责办公室内部事务工作。
一、总务人员要做到眼勤、手勤、嘴勤、脑勤、腿勤。要尽心为领导搞好服务。领导交办的事情要想方设法去完成,积极主动去干好,让领导满意。要热心为群众办好事情。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同事,主动帮助办理各种相关手续,让办事人员满意;力求做到不让工作在自己这里延误,不让事项在自己手里积压,不让差错在自己身上发生,不不让办公室的形象在自己这里受损害。
二,认真做好公司的日常事务,负责好每一次会议总务工作,调配好每一次用车。
三、处理好主动和被动的矛盾。办公室工作的服务性职能决定了工作的被动性,但要做好办公室工作,又必须发挥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善于在被动中求主动,变被动为主动。对一些常规性、规律性、阶段性等确定性工作,不要消极等待,要主动着手,提前准备。对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应急事件和突发事件等非确定性工作,要灵活机动,做到忙而不乱。
四、办公室总务工作事无巨细,不能有半点疏忽和懈怠。要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要为领导决策提供尽可能多的背景资料。
以上谈到的一些想法和心得体会外,本人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问题,现就提出些建议:
一、各个部门的沟通不够流畅、和谐。
建议改进的方法:加强各门门之间的感情的沟通,在不损坏各部门利益的基础之上要使各个部门的小利益同公司的大利益相互和谐,使几个目标和为一起,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取得较大的进步。
二、提高工作效率。
俗话说:“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生命”,效率的高低直接与一个机关的工作质量、工作标准、工作能力有关,如机关效率不高会影响上级对下级的工作部署和决策落实等等效率。
2.中医科发展想法及建议 篇二
1.1 苹果加工比例较低
世界苹果加工以果汁、果酒、果酱等为主, 加工用苹果约占总产量的26%, 发达国家加工苹果的比例为30%~50%, 高者甚至达到75%以上;美国为45%, 阿根廷苹果总产的55%用于加工, 其中加工原料中75%用于生产浓缩果汁。我国苹果分别占世界苹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6%和36.7%, 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浓缩苹果汁生产虽然每年以15%的速度持续增长, 与世界相比, 浓缩果汁生产差距仍然很大。
1.2 缺乏苹果生产原料基地
我国苹果产业仍处于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初级阶段, 由于缺乏稳定的生产基地, 加工用原料多从分散的农户中收购, 且大多为残次落果, 品种混杂, 农药残留及带菌严重, 直接影响加工产品的质量。在我国, 很多农民只有几亩地, 其中有667m2~1334m2地的苹果园。各农户在苹果品种、施肥等方面相差甚远, 所以制造苹果汁的原料系统极其复杂, 给加工带来巨大困难。而发达国家一般都是规模农业。因此,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规范的加工品种商品生产基地。
1.3 缺乏专用型加工品种
我国的苹果加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专业生产原料却停滞不前, 普遍缺乏加工专用型苹果品种。苹果加工主要以现有鲜食栽培品种秦冠、富士为主, 还有少量国光及其它杂劣品种。近年虽有部分企业开始引进澳洲青苹等高酸加工品种扩大试栽规模, 但总体而言, 我国尚未形成明确的苹果加工品种结构搭配和区域布局。
1.4 苹果加工产业链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尚未形成
由于加工果价格普遍低于鲜食果, 加工原料果的商品化生产概念尚未形成, 加工企业与种植者的协作目前仍处于一次性买卖关系阶段, 加之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 导致加工原料果的质量处于很低的水平。此外, 我国还未能建立起苹果品质及深加工产品品质的高技术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程质量监控、评价、预警、控制技术体系, 使得诸如农药残留等一系列安全性指标成为我国苹果及其深加工产品国际化发展的最大挑战。
1.5 我国苹果品种酸度达不到国际市场需求
由于鲜食苹果如富士、嘎拉等品种酸度在0.2%~0.3%之间, 远远没有达到国际上公认的高酸苹果0.6%的标准, 因此用这样的品种加工出来的浓缩汁, 其酸度也远远低于国际上对苹果浓缩汁高酸度规定的3.5%以上的要求。与国内低酸度浓缩汁局面毫无改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国际市场上, 高酸度浓缩汁年年供不应求。欧洲苹果浓缩汁加工大国, 如波兰、匈牙利等, 它们所生产的酸度在3.5%~7.5%间的浓缩汁, 而我国几乎所有浓缩汁的酸度只能达到1%。
2 思路与对策
2.1 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加快苹果生产基地建设
我国已成为全球的苹果浓缩汁加工大国, 但并非强国, 要想成为强国, 目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是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高酸苹果原料生产基地。按照区域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要求, 以果汁加工企业为龙头, 以果农经营管理为主体, 建立相应的加工用苹果原料生产基地, 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
2.2 选用高酸优良苹果新品种
适宜加工浓缩果汁的高酸苹果优良品种应具备, 一是高产、稳产, 丰产性强。二是酸度、糖度高, 出汁率高。三是容易栽培管理。目前我国苹果产业结构正处在重要的调整时期, 因地制宜引进开发含酸量高的榨汁品种或适宜其它加工的专用品种, 建立加工品种原料商品生产基地, 对提高苹果加工品的质量与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早、中、晚熟合理搭配
我国浓缩汁加工设备的利用率不到50%, 造成这种浪费最关键的是原料结构的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因此, 原料上市高度集中, 加工原料难以储存。但过了这段繁忙的榨季之后, 企业设备便进入闲置状态, 所以在高酸苹果种植发展中, 应充分重视高酸苹果的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 提高企业设备、厂房等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 可使企业更多的让利于果农。早熟可发展帝国, 中熟以发展纳春等。
2.4 加大苹果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力度
我国的苹果深加工目前仅局限于浓缩果汁的生产, 果品综合利用的能力远远不够。今后我国苹果加工在生产浓缩果汁的基础上, 更应朝着果酒、果醋、果酱、果泥以及果汁饮料等大众化的消费方向发展。以苹果为原料的香料、化妆品原料、医药添加剂等也可开发利用, 增加高酸苹果加工业的附加值, 提高果农收入。
(责任编辑王蔓)
摘要:随着果品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 人类传统膳食结构大大改变, 果品加工果汁需求日益重要, 果品加工业发展的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在浓缩苹果汁加工方面, 由于较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太高, 导致这些国家苹果汁自给率下降, 而我国则经过近几年农业结构的调整, 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浓缩汁生产国。
3.中医科发展想法及建议 篇三
[关键词] 解析几何;二轮复习;高三;数学;复习;教学
二轮复习教学是高考前的重要复习,是在一轮基础上进行的更有针对性的、专题性质的教学复习. 对于高三复习教学而言,一轮复习是系统的、横向的对各种知识进行梳理,比较全面地对每一章节的每一细微知识点都进行了复习. 与一轮复习不同的是,二轮复习更有针对性、专题性,它能将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有效的纵向挖深,有效地将各类问题有机整合,成为复习教学必不可少的复习途径.
解析几何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从新知教学开始,学生对于解析几何的恐惧一直延续到高三复习教学. 经过大量资料研究,造成解析几何难学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运算量大是学生对其恐惧的首要原因;第二,几何条件如何转化成代数语言不能较好地掌握;第三,当变量居多时,无法正确选择合理变量进而转化成函数问题求解;第四,解析几何大部分的问题最终都是转化成函数求值域的问题,函数最值求解模型能力达不到要求. 从这几方面来看,解析几何问题最终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在二轮复习教学时,要研究高考中的热点问题结合上述造成困难的原因,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 基于高考真题所反映的信息
每年的高考真题,都是大学教授和中学特级教师命题的结晶. 很多高考真题,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这里面既有考纲中对基本知识考查的诉求,还有在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等层面上进行的提炼和深加工.笔者建议,教师和学生至少要做一做去年的高考真题,读懂这些真题背后所考查的知识点,有助于二轮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问题1:设F1,F2分别为椭圆+y2=1的左、右焦点,点A,B在椭圆上,若=5,则点A的坐标是________.
分析:本题初看似乎与常规问题的解决有着极为不同的角度,但是细细品味,我们就不难发现高考真题想反映的是设而不求思想,但是这个设而不求需要利用椭圆最基本的性质——对称性给予呈现. 利用对称性这样最基本的性质去考查学生,成为高考问题贴近教材的朴实体现.
[?] 类题同练
我们知道,从解析几何教学初始到高三复习教学,运算能力一直是解析几何教学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学生在运算中,往往对于直线和椭圆、直线和双曲线、直线和抛物线的各种不同联立方程极容易算错,笔者的建议是在二轮复习教学中,采用类题同练的方式,加强计算的针对性,从而减少学生在不同曲线背景下的运算错误率.
问题2:已知抛物线C:y2=4x,以M(1,2)为直角顶点作该抛物线的内接三角形MAB. 求证:直线AB过定点.
分析:设直线AB的方程为x=my+b,利用垂直关系及韦达定理,将M点看作两直线交点,利用轨迹思想,设直线MA的方程为y-2=k(x-1),联立抛物线方程,用-取代k,可得直线MB与抛物线联立的方程,进而求得定点(5,-2).
类题1:把M点换成坐标原点,抛物线方程:y2=2px(p>0),则OA⊥OB时,直线AB过定点(2p,0). (教材中的基本知识)
类题2:若kMA·kMB=r(常数),则直线AB必过定点.
类题3:若kMA+kMB=0,则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
如图2,以AB为直径的动圆满足交点M在圆内,可以编制类题:
类题4:若将点M设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则直线AB必过定点.
类题5:若将点M设为圆上任意一点,则直线AB必过定点.
类题6:将抛物线换成椭圆,直线AB也必过定点
[?] 同题多变
二轮复习要注意问题的多变性,有些问题就是不断地在改变条件或者结论,要注重这样同一类型问题的多变,在二轮教学中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特别有助于教学的高效性.
问题3:椭圆+=1的焦点为F1,F2,点P为其上动点,当∠F2PF2为钝角时,求点P横坐标的范围.
变式1:椭圆+=1的焦点为F1,F2,是否存在点P,使得∠F1PF2为直角?(≤e<1即可)
变式2:椭圆+=1的焦点为F1,F2,在椭圆上满足PF1⊥PF2的点P的个数有______个. (2个)
变式3:椭圆+=1,若θ表示焦周角∠F1PF2,求证:S△F1PF2=b2tan.
变式4:点A1,A2是椭圆+=1长轴的两端点,点P是椭圆上动点,则kPA1·kPA2=______.
-
变式5:双曲线-=1上存在一点P满足∠FPF为直角的充要条件是离心率满足e≥.
变式6:双曲线-=1,若θ表示焦周角∠FPF,求证:S△F1PF2=b2cot.
变式7:点A1,A2是双曲线-=1长轴的两端点,点P是双曲线上的动点,则kPA1·kPA2=____.
同题多变使得教学的宽度大大地拉长了,针对同一问题演变出的很多近似的条件或结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同题多变的二轮复习方式也给予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启示.
[?] 条件转化的合理性
学生之所以认为解析几何问题较难,是对如何转化题中的条件还具备不确定性. 很多学生从解析几何学习的第一天就没弄明白,解析几何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二轮复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这一思想的渗透:用代数运算的方式解决几何曲线问题,用合理的代数方式转化条件中的几何表述,注重积累的基础上,提高条件转化的合理性.
问题4:已知抛物线C:y2=-2px(p>0)上横坐标为-3的一点,与其焦点的距离为4.
(1)求p的值;
(2)设动直线y=x+b(b>3)与抛物线C相交于A,B两点,问:在直线l:y=2上是否存在与b的取值无关的定点M,使得∠AMB被直线l平分?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第(1)问显然利用抛物线的定义求解;对于第(2)问,学生最大的疑问是如何用代数的语言描述“∠AMB被直线l平分”,很多学生脑海中没有正确形成问题解决的代数思路:利用kAM=-kBM将几何条件转化成合理的代数语言.
[?] 加强函数最值模型的处理
解析几何问题大都在求解变量范围,这势必与函数最值休戚相关. 中学数学说到底,还是变量问题的研究,这就和中学数学的核心章节——函数密不可分. 可以这么说,求解函数最值模型的熟练程度,是区分优秀学生与否的一个标志. 二轮复习中,教师需要精挑细选典型函数模型为本的解析几何问题,在教学中更有侧重地加以引导,从系统的角度审视,有助于优秀学生更上一层楼.
问题5:如图3,点F是抛物线x2=2py的焦点.
(1)求抛物线的方程;
(2)若点P为圆O上一动点,直线l是圆O在点P处的切线,直线l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A,B在y轴的两侧),求四边形OAFB的面积的最小值.
本题利用动点坐标设置了问题的求解,在求解过程中,使用动点纵坐标建立函数模型,运用整体思想的介入形成了二次函数模型,进而求解. 值得注意的是,解析几何中的大部分问题最终涉及的函数还是一些基本初等函数,如二次函数模型、对勾函数模型等,不过转化过程往往需要整体思想介入才能显现出来,二轮复习教学要加以引导.
总之,二轮解析几何复习是提高该知识高度的一个时间点,从多年教学经验来看,上述经验结合编制校本学情的资料,以微型专题的形式介入,对于学生后续时间段内进一步提高解析几何有重要的作用. 笔者反对二轮复习阶段,无目的、无针对性的训练,不研究、不落实的训练是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因此以笔者浅薄之见提出一些二轮复习的想法,不成熟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4.厨房管理的想法与建议 篇四
企业的效益来源于科学的管理,而厨政管理更是酒店管理的重头戏,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厨师和基层管理人员,在这些年里对厨政管理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别是近几年通过交流、借鉴,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今天,我把一些看法提出来供参考,恐有班门弄斧之嫌,其旨在抛砖引玉,请予以指正。
一、合理设计和安排人力资源
根据各位员工特长,合理安排,人尽其才,责任到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精神和个人的潜能,为企业谋取最大利益。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对人的管理是管理的根本内容。在厨师队伍中挑选骨干力量,把权力下放,同时赋予相应的职责,给他们委以重任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酒店设行政总厨一名,对总经理负责;厨师长一名,对行政总厨负责,负责后厨日常事务,生产安排,人员调配技术指导、考核评估等。
2,案板部主管一名,副主管一名,分别由头砧和二砧担任,负责成本核算,计划开单,冰库管理,安排餐前备料,宴会菜单策划、原料涨发等。
3、炉灶部主管一名,副主管一名,负责指导开餐前炉台上的各项准备工作等。
4、打荷领班一名有炉灶主管领导,负责指挥打荷人员,协助厨师菜肴制作,安排上菜秩序等。
5、洗杂部领班一名有案板部主管领导,负责安排洗菜先后,净菜摆放有序,协调盘碗冲洗,定期消毒等事务。
二、建立出品质量监控制度
企业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更是企业制度的竞争。我们依靠完善的制度,而不仅仅靠人的眼睛管理厨房是酒店兴旺的基础,操作如下:
1、所有菜点,实行量化标准。即测算菜谱上所列菜点的标准配份,味型特点、色面、烹调所须时间等。
2、工作程序化。所有上一道工序对下一道工序负责,从粗加工到细加工一环扣一环。
3、当菜品出现退单、投诉等质量问题时,实行严格的责任处罚。
三、建立新品研发制度
经常性的推陈出新是经营上的需要,也能促进厨师技术不断提高,为企业增加魅力。
1、点单率较高的菜点,要巩固,保持和不断提高,使之成为看家品牌。
2、每周不定期抽查菜品质量,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对抽查优秀者予以书面表扬,以资鼓励。
3、由厨师长组织骨干力量,定期研发,推出新菜。原则上每半月一次。
4、试制新菜原则上首先以书面形式报厨师长同意,并注明菜名,烹调时间、味型、成本,然后由厨师长统一安排试制,并经经理办公会品尝,提出改进意见再决定是否推出。目的是有的放矢,不致于使菜谱上相同味型的菜过滥,降低整体效果。
5、定期派出厨师到别的餐饮企业对口交流,积极引进新菜,又不增加很多成本。
6、对创新品牌菜点的厨师予以重奖,并书面或通报表扬,对于创出较好新菜的厨师,视点单率予以奖励,对于3个月以上无新菜推出者予以通报并且基本工资下浮一定比例。
四、建立成本控制制度
餐饮企业的利润既来自于销售,更来自于采购乃至所有环节的有效成本控制。由于产品价格不能随意调价,那么成本控制得好不好就直接影响到酒店的效益,浪费的每一分钱都可以看作是纯利润,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将导致酒店竞争力下降,所以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将是企业盈利的有力保障。
1、采购和验收环节的管理。采购和验收环节历来是餐饮行业内部腐败的重灾区,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源头,这套几个部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专业采购体系,有望解决这一困扰企业的老大难问题。
2、财务部管价格、厨房管质量、采购管渠道、仓库存管验收数量,形成环环相扣。相互监督的制度。
另外,每实行供应商公开招标,把进货价格控制到最低限度。
3、加强贮藏管理。案板部副主管每天收市后把冰箱库存情况填写报表送厨师长,仓库每半月盘点一次,不积压、不浪费。
4、提高拆卸率,物尽其用。
5、严格控制领料。
6、节约调味和燃料,严禁人走炉子空转;水火不关,试行每月水、电、燃料、干货定量(根据营业粗略测算标准)。
7、鲜活原材料保管,要责任到人。
每天填写采购、验收、库存,点单数的日报表,可精确反映原料使用情况,发现一项成本增加可以及时纠正。对于腐败变质原材料必须经厨师长同意方可处理,并填写报损单。
成本控制管理的基本制度:
(1)、采购制度
(2)、验收制度
(3)、食品成本日报表、月盘点制度
(4)、损耗责任、报损制度
五、建立例会制度:
1、员工例会上每天上班时员工点名,由厨师长介绍前一天情况,安排当天重点事项。
2、鼓励员工士气,解决遗留问题。
六、厨房协调
1、与前厅部的联系、协调
2、与采购部仓库的联系、协调
七、建立激励制度
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即顾客的满意度)绝大部分要通过员工来实现和实施。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是厨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1、环境气氛激励:营造良好融洽环境气氛,充分体现积极向上、竞争上岗,按劳计酬、按贡献计酬的原则。
2、目标理想激励:根据酒店经营状况,设计一定的工作目标,再按部门,岗位细分到每个员工,当完成既定目标给予一定奖励。
3、荣誉的奖励:工作突出的员工,骨干,应给予一定的荣誉,树立榜样。
4、感情激励
5、惩罚激励:
以上制度通过奖罚条例来实现。
八、建立食品卫生管理制度
食品卫生是职业道德的侧面反映,应高度重视。
1、按岗位划分卫生责任区,责任到人,卫生包干。
2、卫生状况纳入员工日常考核评估,实行扣分制。
3、食品卫生控制
(1)食品生产过程的卫生控制,严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个人的卫生习惯按岗位责任制规范
以上通过奖惩条例实现。
九、拟建立末位淘汰制使每位员工有危机感
为了保持企业活力,提倡竞争,对于日常考核评估扣分累积达到一定标准的员工予以通报批评,适当的经济处罚,严重的予以辞退。但末位淘汰制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实行需要慎重,必须在企业人才储备较好时才能使用。以大部分员工可承受的压力为度。否则,当心理压力超过员工承受能力时,也可引发大量员工跳槽。
十、考勤与劳动纪律管理:
考勤与劳动纪律关系到每个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企业和员工的自身形像,有必要制度化,通过奖罚条例来实现。
十一、厨房安全管理(劳动安全)
1、新员工必须先培训后上岗
2、厨房设备,操作规范化,严防各种工伤事故出现。
3、严防火灾
十二、所有制度,关键在于具体落实,可以通过员工奖罚条例来具体实现,做到有理有据,有尺度。最终使企业稳健成长,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5.关于招生工作的一些建议与想法 篇五
一、宣传
1.网站:对于一些想要了解学校的人来说最便捷的途径就是上学校的官网,目前学校的网站从内容到布局,从色彩到文字,从结构到美观,总而言之没有任何能吸引家长眼球的东西。所以势在必行的任务就是将网站大换盘,是大换盘!要跟上目前主流的设计,才能入得了我们“三高”家长群体的“法眼”。
2.卡片:印制学生实用的学校宣传卡片,如有课程表、学校风景、英语词汇等,而不是从前单一的文字介绍,学生和家长看过之后就随手丢弃了,宣传品保存的时间越长它的宣传价值也就越能体现,加入实用元素后家长或学校老师愿意留下,对学生有使用价值,一旦录取还能成为一种纪念。
3.易拉宝:制作一些宣传介绍学校的易拉宝赠送小学,也请他们在招生期间为学校展示。
二、事先摸底
通过电访填写过信息登记表的学生,横向了解同班学生的学习和行规情况,能比较客观的了解到一些面谈环节察觉不了的细节,并在评分中给予一定权重。
三、面谈
面谈活动加入体育小游戏,考察学生协调能力、反应力、模仿能力,并对行规情况进行记录。
6.中医科发展想法及建议 篇六
社区党务公开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透明度,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强化党内监督、扩大党内民主、密切党群关系。
一、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社区党务公开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明确职责分工。将社区党务公开工作层层细化,把工作分解到个人,责任落到实处,使社区党支部切实负起责任,把工作做好。
3、加强监督考核。设立《党务公开登记簿》,将公开的内容、时间、形式、审核人逐项登记、归档备案。街道党工委定期对各社区党务公开工作的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年终统一对各社区党务公开工作进行考核,并将结果纳入目标考评。
二、公开内容
1、编制目录。可以先由街道制定党务公开指导目录,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较为详细的公开目录和公开方案,将公开内容细化,并明确专人负责公开工作。12、审核内容。对于预公开的内容要由专人负责把关、审核,交由社区党支部进行集体研究审批,需报街道党工委审批的重大事项要按规定及时上报。
三、公开方式
社区党务公开,我认为可以针对不同内容和特点,确定不同的公开形式。适宜在党内公开的通过党内有关会议、下发文件、定期通报、党员活动室等形式进行公开;适宜对党外公开的采取党务公开栏、网站、媒体等形式进行公开。
1、公开栏。可以单独设立党务公开栏,也可以与现有的社区政务公开栏合并,设立社区党务政务公开栏。至于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结合社区现有条件进行选择。公开栏宜放在居委会办公场所外,或社区人员密集的场所,这样方便群众及时了解和监督。
2、会议、文件。适宜党内公开的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党员群众大会、情况通报会、组织生活会、意见征求会等以会议形式公开;也可通过印发党内文件、简报、公告等文字载体公开。我们也可以将会议的决定和一些文件印发之后贴在公开栏进行公开。
3、媒体。新闻媒体具有公开涉及范围广,时效性强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党务公开网站进行公开。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让所有社区的党务信息通过媒体进行公开有一定的难度。
4、党员活动室。我们可以根据社区的办公场所条件,开辟专门的党员活动室,既方便党员活动,又可以展示党内
文件、通报、简报等,供党员群众随时查阅。
5、设立咨询电话。党务公开我们也可以借鉴采取政务公开的方式,设立咨询电话、信箱等,答复党员群众提出的公开申请。可以公开的,我们要及时公开,不符合公开条件的,我们也要及时说明情况。
6、其他形式。我们还可以在街道、社区进行讨论,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公开。
四、公开时间
公开的时间也可以灵活把握,总体而言就是公开的时间与公开的内容要相适应,固定内容要长期公开;常规工作定期公开,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公开一次;阶段性工作要逐段公开;热点问题、重点事项及党员群众关心的问题要及时公开。
1、长期公开:主要指政策措施、文件规定、管理制度、领导班子分工、党组成员及分工等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内容。如遇修订、调整,应当及时更新。
2、定期公开:主要指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常规性工作。如上级交办的重要事项、社区工作重点等。
3、逐段公开:主要指动态性、阶段性的工作,如社区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等。
4、即时公开:主要指临时、应急性工作,如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党代表推选情况、重大财务开支情况等内容,应当设置一定的机动(预留)板块,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公开。
此外我们还可以聘请党务公开工作监督员,召开监督员
座谈会,使我们的党务公开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纪工委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狠抓教育、筑牢防线。
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将每周五下午3:00-4:00固定为办事处党员领导干部集体学习时间,实现学习制度化、教育经常化,提高了全体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与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了廉洁自律、依法行政意识。
重点做好节假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每逢节假日,纪工委都会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中纪委监察部等相关部门制定的各项规定。结合节日特点,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筑牢各级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报纸、网站等各种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廉政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召开廉政座谈会,探讨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建设廉政文化墙、廉政文化小游园,让干部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组织观看《执政之魂—加强从政道德修养》廉政警示片,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
二、完善制度、强化监督。
完善原有制度,抓好落实。将原有的各项制度进行整理,与时俱进地做相应的修订、整改,使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和规范。抓好制度落实情况,街道纪工委结合各社区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签订廉政责任书,聘任廉政监察员。与所辖社区和街道所属部门签订廉政责任书,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廉洁自律意识。聘请聘任廉政监察员,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
落实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议。重大决策、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问题实行集体讨论决定,完善决策程序,保证行政权力有效运行,以制度保廉洁。
三、转变作风、优化服务
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党的形象、人心向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着力转变工作作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升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优化软环境。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着眼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7.中医科发展想法及建议 篇七
1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对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
1.1 促进因素
1.1.1 造福国人, 开创高等中医药教育。
1956年全国首开高等中医药教育, 本科专业仅有中医学1个。1957年国家增设了中药学本科专业, 1960年开设针灸学本科专业。
1.1.2 振兴中医, 适时拓展中医药特色专业。
1982年, 卫生部在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上指出“根据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医学院目前的专业设置应适当调整。一般设中医专业, 部分设中药专业和针灸专业。鉴于中医眼科、耳鼻喉科、骨伤科、外科、推拿、气功等专科, 已濒于失传的境地。因此, 凡有条件的中医学院应有计划的开办相应的专业班或专科进修班。”[1]1987年国家教委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 与高等中医药教育有关的专业包括中医学类的中医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 药学类的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鉴定, 共计9个专业, 另有中医基础医学、中医文献学、中医外科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资源5个试办专业。
1.1.3 顺应市场发展与社会需求, 增设专业学科。
1994年, 国务院下发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国发[1994]39号], 提出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高等教育逐步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 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体制。在这一背景下, 国家将一部分专业设置权下放到了各地方政府, 在原设置专业的基础上对中医药专业进行分化, 使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中医药学的主要学科, 由上世纪60年代的3个专业增至14个, 很多专业非常适应地方和基层工作的需要, 为地方卫生事业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 限制因素
1.2.1 专业设置高度集权, 培养模式多校一面
1961年中共中央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 规定大学专业的设置、变更和取消, 必须经过教育部批准, 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制订或者批准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工作;专业设置、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稳定, 不得轻易变动;课程和学科体系的重大改变, 必须经过教育部批准等等[2]。1984年教育部草拟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的暂行规定》要求“凡增设本科专业, 必须报教育部审批的, 应由学校的主管单位按本规定的有关要求具文报教育部审批。”[4]1999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再次要求高校新办本科专业必须按国家统一的专业目录申报, 并经教育部批准后才能开设[5]。并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开设课程和组织教学, 实施人才培养, 使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高校设置的专业基本相同, 而且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基本雷同, 制约了地方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不利于学校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
1.2.2 专业设置面窄, 扩招过快, 需求不足
1998年教育部为规范专业设置, 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学科专业调整。调整后高等中医药界削减为中医、中药和针灸推拿三个专业。由于专业设置面较窄, 大量学生挤在同一专业或方向上, 这样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又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使人才就业渠道变窄, 就业率迅速下降。就业率降低, 反过来又严重影响了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招生, 使前几年连续走俏的中医药专业的招生工作出现了下滑。
13所高校调研结果显示, 中医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不理想占46.96%、较差占14.09%;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中, 市场需求占41.12%、毕业生质量占30.04%、毕业生就业取向占23.77%;很多中医毕业生不被社会和用人单位青睐的原因中, 中医院发展不景气、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占29.17%, 毕业生过多、大于市场需要占25.54%, 理论基础不扎实、实际动手能力低下占24.29%;中医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影响极大占56.4%, 这动摇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使部分同学丧失了学习兴趣;同时呼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占20.41%。这些调研数据说明: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2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对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影响
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中医基础课、中医临床课、西医基础课、西医临床课以及实践课等构成。五十余年来, 我校按照国家或地方政策法规对中医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七次大的调整, 所以我校中医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在全国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共性和代表性。剖析这七次教学计划的特点, 找出存在的问题, 由此窥见一斑。
2.1 受国家政策和政府职能部门调控的影响, 进行五次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修订
1959年根据卫生部《关于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项原则规定》, 进行了第一次教学计划修订。其特点是:重视中医经典著作、西医基础知识、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和自然科学。
根据1961年《高教六十条》、1962年卫生部《关于中医学院教学工作的几个问题和执行1962年修订的六年制中医专业教学计划的通知》精神, 进行第二次教学计划修订。其特点是:加强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医基本技能的培养、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医古文和古汉语课程的学习, 大量压缩西医课程, 忽略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1978年根据卫生部《关于颁发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 》, 中医专业学制确定为五年。其特点是:在全国中医院校确定了主干课程, 教学计划趋于统一, 增加了西医课程比例, 压缩了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
根据1982年卫生部《关于调整高等医药院校中医、针灸、中药专业教学计划的通知》;1984年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再统一规定教学计划, 只提原则要求, 宏观调控。1986年进行了第四次教学计划修订工作。其特点是:减少必修课, 增开选修课;减少课堂讲授, 增加自学时间;增加实践环节, 西医课程减弱。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于1995年再一次修订了教学计划。其特点是:加强基础课, 医学各专业前期趋同宽厚基础教育;增设主辅修制, 增加面向全校跨系、科的任意选修课;加强西医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加强素质教育、外语和计算机教学。
2.2 卫生服务快速地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修订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 学校于1999年第六次修订教学计划。其特点是:进一步增加西医课程学时, 中医学时有所减少;第10学期安排基础回归教育、毕业前教育、就业培训、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
2.3 统一推广全学分制背景下的第7次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修订
2004年四川省全面推广全学分制, 体现“横向拓宽, 纵向理顺, 加强基础, 调整结构, 更新内容”的原则。其特点是:修业年限弹性化, 4~7年完成本科学业;加强三基, 突出重点;削减必修课学时, 增加选修课学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单独给予学分。
2.4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 弱化对中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全学分制给学生带来选择空间增大, 强调素质教育的培养, 给学生提供了众多学习平台。由于学生选课的不确定性, 以及超学分后的学费问题, 影响了学生对医学课程的学习, 甚至出现放弃专业课程的情况, 弱化了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系统学习。
2.5 大量扩招, 过分强调素质教育和大众教育, 公共课程大量挤占学时, 冲击高等中医药的职业教育
从1999年高校全面扩招以来, 有关部门笼统将大学教育全部称为大众教育和基础教育, 过分强调公共基础课程。在此背景下, 公共课和素质教育课等比重加大到总学时的30%左右, 余下学时, 中西医课程再作6~7:4~3分配, 导致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分流, 影响了医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对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
3.1 贯彻执行《高等教育法》, 允许各地方高等中医院校自主办学
3.1.1 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学制与学历等, 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根据《高等教育法》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的需要, 扩大专业设置面或专业方向, 充分赋予地方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以期冀拓宽就业渠道, 同时构筑适应国家和不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较完整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13所高校调研结果认为, 地方高等中医院校的专业设置下应该分专业方向占65.44%—70%;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注重复合性人才占43.93%—48.86%, 尽可能专业分化 30.16%—30.53%;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应加强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占69.53%;地方高等中医院校应该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培养中医药人才应该占43.85%、非常应该占37.1%;培养目标应当强调地方特色占31.69%、应当多样化占54.65%。所有这些数据说明:我们的培养应面向市场, 专业设置应适当放宽, 应尽可能多样性和兼顾地方特色, 特别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能再出现“千生一面”的状况了。
3.1.2 依法自主确定培养目标和学业标准, 各有侧重:高等中医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应允许它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办学。医学不同与其它专业教育, 它所面对的是人, 所以医学不应该是大众教育和基础教育, 应该是精英职业教育!不能用大众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理论去指导和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术标准应与人才培养层次及培养方向相一致:在层次和学术标准上应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之分;在培养方向上应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及其它专业与方向之分。
专科应着重中医学的职业技能教育, 培养方向和学术标准如针灸技师、推拿技师、美容技师、康复技师与保健技师等。
本科生就业重心已转移至基层医院及卫生所, 本科生应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介于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 有科研和创新意识即可。其学术标准为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操作技能, 具备运用“三基”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个培养目标, 适当减少公共课程的学时数与比例, 增加医学课程学时数与比例, 尤其要加强临床技能训练, 提高其临床工作能力。13所高校调研结果认为, 应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临床技能求的占96.11%, 应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西医临床技能求的占91.04%。处理好通才和专才的关系, 对学有余力的实行“图钉”式博专结合, 增开选修课程、课外实训或见习满足其学习的需要。
7年制和研究生着重精英教育, 应系统地学习中医学, 强化其基本功和专业技能, 发展专业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术标准除掌握“三基”、临床操作技能、熟练运用“三基”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 着重强调其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培养高级医师队伍的后备人才。13所高校调研结果:排在第一位的 (47.75%) 是施行精品路线, 适当增大七年制规模。
博士研究生则培养成兼具科研、创新和临床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
3.1.3 依法自主制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打造专业特色与个性化发展方向: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根据各地方经济、社会与卫生事业的发展,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 依法自主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学时的比例, 打造各校的专业特色, 促进个性化发展。
一是继续实施“按类招生, 分段教学, 中后期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化与个性化, 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拓宽就业渠道。
二是从临床工作实际着手, 改革教学计划, 整合与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以增强和提高学生临床工作的适应性和动手能力。加大基础课程和经典著作的时间, 适当减少临床课程讲授时间。突出实践对促进知识理解和掌握、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13所高校调研结果, 70%以上的医生和学生认为四大经典对临床工作非常有用, 中医专业学生应当全部必修《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三是自编有学术特色、时代性强和文字精练的教材:增加临床实用性,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四是夯实中医学基础:重视和加大“文、史、哲和自然辩证法”及四大经典著作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和时间, 夯实中医学生的基本功底, 为学习、继承与发扬中医学术思想打下坚实基础。13所高校调研结果与此观点吻合:91.32%的教师和79.47%的学生认为加强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文化素养很有必要, 对学习中医很有帮助。
五是提高“习”的比例, 加强临床工作能力的训练
改革从基础教学到临床教学再实习的“老三段”教学模式, 探索分阶段教学 (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交叉进行) 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模式, 大量开展床旁教学;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五年不间断地到临床一线去体验医师的工作, 使其在反复临床实践中, 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 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 不断强化其基本功, 反复训练其临床工作能力。
六是重视临床辨证诊治思维方法和步骤的培养
增设培养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 注重临床思维训练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积极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吸收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可取之处, 探索和建立现代“跟师学艺”模式, 组织学生向本地区名医 (或高年资医师) 学习。
七是提高学生中医急诊处治能力与水平
提高中医的急诊救治率和治愈率, 已成为各级中医院能否提高和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此, 中医高等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组织课间见习、毕业实习和训练临床技能时, 应注意培养中医学生的急诊救治能力, 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各级中医院的发展。
3.2 健全中医药教育体系, 分清层次
健全中医药教育体系, 界定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层次、性质与任务, 根据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学术标准, 减轻院校教育的负担。尤其要完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 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顺利、正常地衔接, 使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3 增加投入, 改善条件, 控制在校生规模, 优化在校生结构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增加教育的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控制高校在校生的规模, 优化专科、本科与研究生的结构。在专科、本科与研究生的结构比例上, 应控制、逐步压缩以至取消专科, 稳定本科, 积极发展研究生, 最终使本科与研究生的结构比例呈金字塔型。
3.4 改革完全学分制为学年学分制, 强化对中医药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我们认为医学院校并不完全适合完全学分制, 仍然建议执行学年学分制。根据医学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的特点, 在医学院校实现学年学分制, 可以兼顾全学分制和知识结构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的长处, 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出现的前后不均衡性和医学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等弊端。
50多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证明: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支持, 需要相应配套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支撑, 需要与西医一视同仁的关怀;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适应人类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医药人员的成材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材的特点, 必须总结、继承和弘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不断研究和改革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现自我完善;在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同时健全与完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摘要:查阅建国以来有关高等中医药教育及相关文献资料, 邀请高等中医药教育专家座谈和咨询, 在东中西部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医师与医务管理人员、高年级学生就招生就业、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等方面进行调研。结合三方面的资料, 分析对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政策影响因素, 针对影响因素提出改革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影响,建议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切实办好中医学院[I], 1982.
[2]崔月犁.继承发展祖国医药学, 加快中西医结合步伐, 为四化健身做出更大的贡献[I], 1980.
[3]教育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I], 1961.
[4]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的暂行规定[I], 1984.
8.中医科发展想法及建议 篇八
1 使用电子病历的现状和意义
我院使用电子病历已有1a多的时间, 共收集到266599个患者的电子诊疗信息。其中不仅包括原有的纸质信息 (医生记录患者的主诉、简要病史、检查及治疗方案等信息) , 而且还包括了检验、检查 (包括放射、B超、病理等影像资料) 等结果信息, 并且这些信息都按照患者的主索引进行归类汇总, 形成了一套患者在我院就诊的完整的诊疗记录。使用该系统, 不仅改变了患者看完病将病历带走医院毫无保留的现状, 而且这些宝贵的信息对医生诊疗和教研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这些信息也为国家卫生部正在筹备推行建设的《区域卫生医疗健康档案》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2 门诊电子病历的中医特色及亮点
我院是一家中医院, 电子病历系统, 应体现中医特色。中医的病历, 其内容主要是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记载, 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四诊, 因此在电子病历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中医特有的诊治方法特性。[1]
2.1 中医电子病历的信息录入
信息的录入是电子病历在中医院实施的最大障碍。中医的病历的书写量比西医病历要大, 要记录更多的信息, 其中有很多是中医特有的名词。其次名老中医是中医临床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份, 对于他们而言, 录入大量的汉字非常困难。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必需要优化信息录入的方式。
2.1.1 系统通过使用模版提高录入速度
根据不同科室、不同医生的要求灵活定义模板, 同时允许医生按照根据自己诊治的病症和书写病历的习惯, 来制作自己的模板。结合中医病历的特点, 将病历内容拆分进行归类, 如问诊、望诊、舌诊、脉诊等描述语言分别进行归类制作成可选的条目, 只要按照自己的习惯顺序用鼠标选取, 拼凑起来, 并做微小的修改即可。
2.1.2 系统支持导入历史病历
根据统计, 中医治疗复诊率比西医高, 治疗过程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用药, 大多数情况下在服药2~3剂后复诊调整用药。通过对比我们发现, 复诊的时候病历内容和处方的变化不大, 只需要简单修改病历内容, 微小调整处方用量或增减少量药品。针对这一特点, 我们设计了病历和处方的导入功能, 对于复诊患者医生可以通过导入历史病历和处方进行修改, 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录入。这个功能在慢性病科室应用效果尤为显著。
2.2 建立中医临床术语库
中医学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许多特有的名词术语, 其内容涵盖了四诊、诊断、治疗方案、中药处方等等。如中医独有的病名, 肝痨、卒中等;中医基础理论名词, 如肺主治节、乙癸同源等;中医治法名词, 如寒者热之、培土生金等;中医方名, 如华盖散、玉女煎等[2]。作为中医病历, 其内容多使用中医专用术语进行记载的, 在建设电子病历系统的过程中, 我们充分考虑这一中医特性, 组织医院的中医专家建立了标准的中医临床规范术语库, 提供给所有医生使用。在定义这些内容时, 还参照了国家卫生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要求, 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医生在制作模板时可以直接调用该库的内容, 对低年资的医生作用尤为显著。
2.3 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治特点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说的核心思想。中医治病对于中药的使用特别讲究, 尽可能多的了解患者的病史、体质信息及用药前后患者症状的变化情况, 对于中医诊治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中医治疗要追根溯源, 并只不是针对病症的临床表现, 寻找"病根", 做到标本兼治。[3]
通过电子病历的使用, 医生可以方便的查阅患者的历史电子病历信息, 了解患者的过往病史及治疗情况, 对比用药前后的病情发展状况, 从而分析病因调整用药, 诊治质量大为提高。治疗效果明显, 对于中医的推广起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4 中医疾病和征候诊断
由于目前中医病历书写要求中需要同时记录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内容, 因此, 我院电子病历系统中, 包含有中、西医两套诊断名词库, 提供给用户使用。中医诊断名称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为标准进行定义。西医诊断名称是按照ICD-9、ICD-10进行定义。这样可以很方便的对比同一疾病中西医之间的理论差异和治疗手段的差别。很好的促进西医诊断和中医关系的研究, 推动中医理论基础的发展。
2.5 舌诊、脉诊、发病节气等记录的保存对于中医诊治和中医研究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精髓是"辩证论治", 而望、闻、问、切四诊是辩证的重要手段, 而后依"四诊合参"的原则审查病因, 辨明病态, 确定治疗原则, 其中舌诊、脉诊是中医临床诊疗重要的项目。舌诊和脉诊是反映体内状态变化的镜子, 因此在电子病历设计过程中也要考虑这部分内容, 尽可能的将其信息完整地记录下来。我们将舌诊和脉诊常见的症状、状态设计成可选的条目保存在模板中, 如厚苔、薄苔、浮脉、沉脉、迟脉等。医生只需选取这些内容即可, 使记录的描述标准化, 方便日后对数据信息的利用和挖掘。同时还需要记录发病节气, 发病节气是用农历记录, 系统提供公历和农历换算功能, 方便农历的记录。这些电子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医生可以通过对比历次记录, 了解患者在不同的节气身体的变化, 方便的了解患者疾病与节气的关系, 可以使医生的诊疗更有把握。同时这些信息也为今后的随访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访人员可以根据发病节气, 适时提醒患者注意防范和调理饮食等。这样使患者更加信任医院, 从而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6 可以有效的实现传染病的监控
传染病监控是我院这套系统的一个亮点, 通过主动申报和被动申报两种方式结合, 实现对门诊患者传染病的全面监控。主动申报:即医生在诊治患者时录入诊断, 如果诊断属于传染病范围, 系统会自动弹出传染病申报日志, 提示医生立即填写。被动申报功能:如果医生在诊治过程中非常忙, 无法立即完成日志申报, 管理感染病报告的部门可以每天生成报表, 通过诊断查询诊断为传染病但未填报传染病日志的患者, 督促主治医生及时填报。通过两种方式的结合, 有效的避免了传染病的漏报, 对于控制和掌握传染病信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中医电子病历的发展与展望
中医电子病历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实施该系统的过程中也存在需要优化和改进的地方, 下一阶段中医电子病历的发展应该围绕标准化、结构化和集成化几方面展开。
3.1 中医信息的标准化
在西医信息化领域, 国外已经有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医疗信息标准 (HL7) , 我们国家在制定自己标准的时候, 可以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是中医则不然, 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中医医疗对象的个体差异大, 医生针对每种症候都有个别的处理办法, 且医生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及习惯各不相同, 往往凭经验办事, 缺乏统一的标准。标准的不统一, 将成为利用信息、挖掘信息的巨大障碍, 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利用价值。因此, 建立《中医信息系统规范》, 对中医电子病历的设计、开发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是中医电子病历发展的核心问题, 也是难点问题。
3.2 中医信息的结构化
电子病历信息的结构化程度往往决定了其为临床及科研服务上功能的强弱, 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电子病历的发展水平。目前由于中医病历复杂多样、标准缺失, 中医电子病历大多采用流式的文件处理方式, 将病历的描述以文档的形式保存, 只是将手写的病历简单的电子化, 结构化程度较低。没有实现结构化的病历对于临床及科研利用的价值大大降低, 但是如果全部按照结构化的方式进行保存, 那么对于病历的录入, 就要花去大量的时间, 严重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而且并不是每一份病历都有医疗及研究价值, 尤其对于大多数常见病确实没有必要花时间录入结构化病历。因此, 中医电子病历应该做到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病历并存, 对于典型的有医疗研究价值的病历, 多花一些时间, 采用结构化的方式录入保存信息;对于普通的常见病病历, 采用流式的方式录入保存, 尽可能快速处理病历, 提高工作效率, 这样可以实现工作效率和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3.3 中医信息的集成化
集成化是中医电子病历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患者的信息源于医疗的各个环节, 如检验来自检验 (LIS) 系统, 影像等信息来自影像 (PACS) 系统, 电子病历将这些信息按患者的主索引进行分类汇总提供给医生, 这就是病历的集成化。集成化是电子病历的优势, 越来越多的医疗仪器都具备了数字接口, 更多的信息集成到病历中。结合中医电子病历, 需要集成更多中医特色的信息, 才能使电子病历更好的服务中医临床和中医科研教学, 同时使电子病历更具中医特色。例如在电子病历中能够采集保存舌诊的图像, 能够通过脉相仪器采集保存脉相图等, 这些信息将使中医电子病历更直观, 无论是对临床诊断还是医疗科研都有重要的价值。
4 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医疗信息数字化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而对于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医来说, 在保留自己传统的同时, 也必须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武装自己。让中医插上信息的翅膀, 飞得更高, 飞的更远。
参考文献
[1]陆凯东.电子病历在中医院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06 (, 5) :766~767.
[2]刘坚, 刘晓辉.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整体临床信息系统建设[J].现代医院, 200, 9 (11) :126~127.
9.中医科发展想法及建议 篇九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融合到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主要功能中的趋势和过程。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1]。了解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提出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与举措, 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
一、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 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和扶持, 加快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我国每年都派出大批中青年骨干人才到境外从事中医药的教学、临床带教等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拓展, 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高教三十条) 》中提出:“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支持中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 支持高校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实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近年来, 江西中医药大学陆续开展了中韩美容班、中美合作护理班、中英合作市场营销班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以及赴俄优秀毕业生班等志愿服务项目, 推行了与台湾高校互派交流生项目。并在2012级、2014级针灸推拿学专业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针推国际班, 专门针对该班开设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该项目主要为学校的外国政要体验中心乃至国际行业储备人才。
同时, 学校还制定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国内本科交流生管理办法》、《江西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校际交流项目出国 (境) 学习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 支持中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项目的顺利开展, 为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做出了实质性的努力。
面对高等中医药教育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也认识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如国际学术交流少、对外教育师资薄弱、中医标准化进程缓慢、文化差异和冲突持续存在等为题凸显, 而国际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淡薄, 也制约了国际教育的质量提高。[2]
近三四十年, 中医药学日益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重视, 许多发达国家都相继开展了对针灸经络、中医中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研究水平发展到相当高度, 不少方面己有赶上和超过中国的趋势。这无疑对中国的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形成挑战。能否应对这些挑战, 关键在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性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2]。
二、发展策略
对于当前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当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 创新教学模式。
(1) 实现培养目标国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跟进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动态, 融入国际前沿的医学信息和研究成果。教学管理部门应适当引进国际上优质、新颖的原版教材。江西中医药大学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课程和原版教材, 采用双语教学, 增强学生专业外语水平。例如, 中医学概论这门课程采用的就是双语教学模式, 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五部分的教学, 以中医理论传授与专业英语表述同步, 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并进为手段, 以中医专业英语的标准化应用为宗旨, 推动中医的国际化发展。 (2) 打破固有的课程体系, 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 积极推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 广泛采用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例如, 江西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教学中推行的主动式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行的情景式教学模式、经济与管理学院推行的模拟法庭教学模式等, 既发挥了先进教学方法的优势叠加作用, 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3) 积极开展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通过诊断和及时反馈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 在国际上运用广泛。江西中医药大学通过加强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全过程的反馈, 建立相关机制支持考试反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作用, 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2. 培养复合型人才。
21世纪的竞争, 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适应国内外医药市场、医疗体制的变化, 江西中医药大学积极拓展国外交流与合作项目, 培养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 (1) 开展学生国际交流活动, 成立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每年在寒假或暑假期间派遣学生赴国 (境) 外参观、参加学术交流、联谊等活动, 并把参观、交流的感受形成文字、图片和视频, 在学生沙龙中与其他同学分享。 (2) 选送优秀学生赴国外短期学习。积极探索与国外优秀院校或企业建立合作培养人才机制, 选拔学校优秀学生赴国外短期交流学习。学校将国外的专业见习纳入培养计划中, 在课程学习计划中设置短期的国外见习科目, 并适当给予学分认定。近年来, 学校先后选派学习优异、综合素质好的药学专业在校本科生到国内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 (3) 鼓励本科毕业生留学深造, 积极帮助毕业生咨询和联系国外研究生申请, 并对学生的出国留学等相关问题进行指导。
3.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引者。教师自身的学识与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江西中医药大学正努力打造一支国际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1) 建立教师发展中心, 为教师发展提供源动力。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设有常态化的教师培训项目, 执行效果良好。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办4期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班, 在校内开设6期青年教师教学法班、开展63期“梅岭论道”午间教学沙龙主题活动、启动“千里游学—青年骨干教师学术交流项目”。 (2) 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学习深造, 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学校鼓励并支持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内外研修、国家公派或校派出国研修等形式, 前往国内外重点高校或科研机构研修。
4. 积极探索国际化项目。
近年来, 江西中医药大学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推进世界中医药名校建设的进程中取得重大突破, 亮出了一张张鲜亮名片, 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1) 全国首个岐黄国医外国政要体验中心落户江西中医药大学, 截止2015年, 已接待柬埔寨国王、六国驻华使团、中亚多国记者团等参观访问, 是学校接待外国政要最多、规格最高的一年, 为学校国际化办学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 原始创新成果热敏灸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江西中医药大学原始创新成果———热敏灸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填补了江西中医学领域空白。该项技术在海内外广为推广, 世中联热敏灸专业委员会成立;江西热敏灸枣庄分院揭牌, “热敏灸+”计划正式启动;与葡萄牙签署共建热敏灸系和热敏灸分院的合作协议等, 热敏灸技术享誉海内外。 (3) 国际化办学的“双向模式”初步形成。2015年, 江西中医药大学首个孔子学院在韩国世明大学揭牌开院, 标志着学校国际化办学迈出崭新一步。与此同时, 学校与英国博尔顿大学合作办学并招收首届学生;首次招收4名境 (海) 外博士研究生;对外招收长期在校生规模突破800人, 对外办学创历史新高。
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转变教育理念,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中医药高等教育必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彦彬, 赵慧玲.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背景及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10 (11) .
[2]付萍.论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形势与战略[J].环球中医药, 2013, 6 (2) .
10.中医科发展想法及建议 篇十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给新教师的建议:关于听 评课的几点想法
这学期是新一轮聘任期开始的第一学期,学校大部分老师为年轻教师,考虑到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学习锻炼的教研平台,我校与两所邻校共同开展了三校互动教研活动。我们认为,对于一个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能力是最基本最首要的专业素质能力,所以我们教研活动暂以听评课为主。听了一些年轻老师的课,不算多,有了些感想,算不得高见,仅将本人几点零碎的思考整理出来与同行分享,也希望能给某些年轻教师一些有益的借鉴。
新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反思
近两学期以来,在开展校内听课及三校教研的评课研讨时,我们都会先请授课老师来谈谈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然后再进行评课研讨,研讨后还会要求老师要及时写教学反思。前两周的评课研讨活动上,年轻老师小H上完一节数学公开课,因为自认为课上得不太理想,发言时情绪明显有些激动,还带着自责说,因为自己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上公开课,心里有些紧张,因上课刚开始时提出的一两个问题后,没想到学生答不出来,极大地影响了自己的心态,所以后面也越上越压抑,没有激情去调动学生,课堂也很沉闷。我想,作为新教师,一堂课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这是很正常的事。能够通过这一节课发现问题,吸取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善和调整,这就达到了提高自己的目的。对于新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这堂课上得多么成功,而是要有正确积极的学习心态,无论课上得好不好,我们都应该进行课后的自我反思,并将这些思考运用于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因为相对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外出参加各类研讨培训活动的机会总要少得多,所以我坚持认为,教学反思是新教师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
在几次的三校研讨活动中,我看到很多年轻老师在评课时没有底气,以自己没经验为由,不喜欢或不敢发言。于是我特意提出这样一个建议——评课时把发言权首先让给新老师。因为,我认为,逃避发言很多时候是因为人的惰性——不愿意深入思考,这不是谦虚或经验的问题,一堂课听下来,只要愿意积极思考,不论你的观点正确与否,总会有所发现。而积极深入地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每个教师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此外,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各种问题时,有一句话或许能使我们有所启发,那就是——少埋怨学生,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语言表达(包括表达习惯等)——这关乎的不仅仅是一堂课
如果有人问我,评判一个老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好坏,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语言表达能力。听的课越多,便越觉得语言表达的的重要性,也越加深我的这种想法。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表达习惯等)——这关乎的不仅仅是一堂课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我无法想象,一个口齿不清、语言贫乏的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在我看来,一堂课的很多不足之处都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有关。我想以这学期听过两个老师的课为例。这是本校教师小Z执教的一堂语文公开课,本堂课最主要的问题是:有部分预先安排的内容来不及教完,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大多数学生答不出来,表现不够活跃,于是老师花了许多的时间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出在哪呢?其实答案显而易见,大家一致认为,原因并不在于提出的问题本身有多难,而在于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空泛、笼统,表述问题时语言不够简洁明了,有时一个问题出现多次重复解说,缺乏引导的技巧,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或答非所问。同样,听了数学教师小L的课后,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课堂较为沉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该老师在讲课时,语气、语调都显得比较生硬,时不时夹带着“哦,哼”等语气助词几乎成了他的“语言特色”,此外,整堂课听下来,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回答,他很少作哪怕一点适当的评价或鼓励。因此,在课后评议时,我们将语言的表达问题作为一个重点提了出来,并希望其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自觉加以改进和不断提高。类似的令人遗憾的课例数不胜数,因此,要成为一个课堂教学能手,要上出一堂好课,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包括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丰富性和亲和力,并且始终将对语言的敏感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职业习惯。
课是上得顺利圆满了,但你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吗?
“过于刻意地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这是课改给课堂带来的误导,课堂有时是需要适当的安静,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负责教研的高老师在评课时颇有感触地说。这些话我深有同感,我们在坚持课改的同时,也应该坚持批判性的理性思考。
听过许多课,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提的问题太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却太少,表面看起来课上得很顺,课堂气氛活跃,其实学生往往没有得到真正的思考。还有一种情况,为了把课“赶”完,甚至急于打断学生的思考或回答,因为怕学生回答不出来耽误时间使课上不完,于是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过于笼统,问题太长,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等。因此我常想:老师能不能上得轻松一点,讲得少一点,慢一点,问题提得少一点,给学生的思考多一点。因为我们知道,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老师讲得越多,学生用来自主探索与思考的时间越少,因此得到各种能力的培养、锻炼便越少,学生所得也便越有限。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老师要敢于相信孩子,尽量讲得少一点,甚至“懒”一些,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能完成的任务,老师尽量不包办代替。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在这里我有个建议:听课时,不妨把自己假设为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听课,比如思考老师的每一次提出的问题,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对于备课,我自己有这样的想法——不能让学生过于轻松甚至不需要经过太多思考便能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应该给学生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障碍”。记得前几年担任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时,我特意买了好几本奥数,经常会从中挑出几道题,有时是抄在纸条上让他们传阅,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完成课本学习任务后去完成,课后,我经常看到学生们会围在一起进行思考、讨论,比赛谁先想出来,越是经过艰苦思考完成的题目,越让人觉得有成就感。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奥数比赛(镇里也没有举行相关比赛),而是为了让部分学生优秀生能够“吃得饱”,在思考解题的过程中享受思维带来的乐趣。
公开课:别“习惯性”地忽略中等生、后进生
课堂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量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参与课堂,这本是一个常识性的教学原则。然而,听过不少公开课(尤其是借班上课),却发现大多数同行们,似乎习惯性地将这个问题忽略了。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堂课下来,老师个人素质无可挑剔,课也上得似乎让人无话可说,学生配合默契,然而遗憾的是: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那么两三个。很多老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新老师,尤其是借别校的班级上的公开课。因为一心想把课上得顺利圆满,害怕学习落后的学生出错不知如何收场。可是,不知老师们有没试想过,如果这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是成功的,如果一个学期的课都这样上的话,如果那些常被遗忘的中等生、后进生在课堂上长期得不到关注,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知识技能及成绩的两极分化必定更加严重。我想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师缺乏“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意识。二是教师对缺乏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或者足够的自信(当然还有公开课的“特殊性”),这个不再多说。前者无须多说,至于后者,课堂原本就是不断生成变化的教学活动,课堂中出现各种自己预想之外的情况,如学生答不出题或课堂出现“不和谐音”,作为教师,应该把它视为一种挑战和考验,才能更准确客观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借此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这也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
文 章来源莲山
11.钻井工程发展趋势及建议 篇十一
1 油气钻井工程的发展方向
通过现阶段油气钻井实际的分析得到, 我国油气钻井的发展将会变得更加经济、更加环保、钻井的机械钻速将会越来越快, 钻井工程将会越来越智能化, 钻井的安全性也会得到较大提高。石油钻井工程的作业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实现油气流动的通道, 使油气从井下流到井口, 钻井工程还需要以提高油气的产量和采收率为目的, 提高井下流体从井底流向井口的效率。通过对国内外大型的石油服务公司发展方向分析得到, 在石油钻井工程领域比较关注, 油气钻井工程的自动化发展, 地质导向钻井发展、深水钻井技术发展, 新型高效破岩设备发展等, 这些方向也都是目前钻井工程研究的热点, 同时也是钻井工程急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各大石油公司都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人员。经过广泛的调研分析得出, 我国石油钻井工程发展趋势有, 首先在石油钻机设备方面, 石油钻机逐渐的大型化、智能化、专业化, 石油钻井的性能和效率将会越来越高, 石油钻井操作人员数量也会得到大幅度减少, 钻井设备运行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越来越安全和高效。特别是海洋钻井设备, 将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海洋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 海洋石油资源将会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区域。海洋石油高效钻井设备的研发将会成为钻井设备研发的重点。利用先进的钻井工艺设备, 为不断提高油藏采收率服务, 钻井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实现油气井底到井口的通道, 同时还能够不断的提高油井产量, 充分挖掘出油藏的剩余油, 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钻井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研究新型的高效钻井技术, 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型破岩钻井工艺和设备不断被应用, 为提高钻井机械钻速, 快速发现油气储层奠定了基础。激光钻井、等离子钻井等钻井新技术改变了常规钻井工艺方式, 是钻井技术革命性技术, 这些革命性技术和常规钻井技术不同, 不需要钻头和地层直接接触, 通过非接触的激光、等离子等方式实现岩石的破碎。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设备损坏, 充分利用能量, 提高破岩的效率和质量。井下测量工具也将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更新。井下信号的传输更加稳定, 信号传输的速率越来越高。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 井下工具的耐温性将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集成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井下工具将会越来越集成化, 一体化。钻井液的品种和类型将会不断的完善, 逐渐的多样化, 功能完善化。随着钻井地层深度的增大, 地层的温度越来越高, 对钻井液的耐温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连续油管钻井、套管钻井技术不断完善, 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不断减少, 非常规的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等资源的开采量将会不断增大, 配套开采技术和设备也会得到不断发展。水平井、鱼骨井技术不断发展, 对于增大原油的产量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石油钻井工程发展建议分析
对于深井硬地层的开发, 建议不断完善钻井的设备和性能, 保证钻井设备性能能够满足井深的要求。加大钻井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研究, 提高钻井的质量和效率。研究高效的井下破岩钻井工具, 充分利用钻井液的水力能量, 提高钻头井下的破岩效率, 研制新型耐高温螺杆, 保证螺杆钻具在井下高温条件的性能。不断加强海洋钻井设备的研究, 随着陆地油气资源的不断减少, 海洋将会成为未来主要的油气资源开采区域, 由于海洋条件的特殊性, 对钻井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都很高, 因此需要不断加快海洋钻井平台关键设备的改进和完善, 提高海洋钻井平台的作业效率。研究专门使用于海上钻井条件的专用钻井装备。针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埋藏的特殊性, 制定合理的钻井作业工艺方案和流程, 研制出专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钻井设备, 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不断加强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的攻关, 加强自主创新、研制出高效的钻井工程设备, 为提高油气钻探的效益打下基础。
3 结语
随着石油钻井行业竞争的不断激烈, 钻井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油气从井底到井口的通道, 同时还应该不断的提高油井产量, 充分挖掘出油藏的剩余油。井下测量工具也将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更新。井下信号的传输更加稳定, 信号传输的速率越来越高。非常规的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等资源的开采量将会不断增大, 配套开采技术和设备也会得到不断发展。研究高效的井下破岩钻井工具, 充分利用钻井液的水利能量, 提高钻头井下的破岩效率, 研制新型耐高温螺杆, 保证螺杆钻具在井下高温条件的性能。通过研究对于充分认识我国石油钻井工程的发展趋势, 促进我国石油钻井工程的不断发展, 降低油气钻探的成本, 提高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颖, 杨小珊.浅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石油钻井标准化工作[J].中国科技信息.2008.
[2]杨庆理, 秦文贵, 郑毅.关于中国石油钻井业务转变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J].石油科技论坛.2010.
【中医科发展想法及建议】推荐阅读:
中医科建科及发展规划10-25
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10-15
传承中医药文化 发展中医药产业09-09
宾阳县中医医院医改建议09-29
基层中医院的发展思路08-07
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08-27
中医院工作发展规划11-16
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12-22
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11-02
传统文化及中医养生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