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五年发展规划

2024-09-17

急诊科五年发展规划(共8篇)(共8篇)

1.急诊科五年发展规划 篇一

蒋 集 九 年 制 学 校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和今后五年发展规划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我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为动力,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全心全意团结、依靠、服务好广大师生,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一)教学质量在全区名列前茅

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办学方针,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95%.教学质量名列前茅2007-2011连续5年获得区教育教学质量奖。07、08获得区教学质量二等奖;07、08度还目标考核先进单位。2009年、2010年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教学质量获得区一等奖;2011年荣获区教学质量二等奖。

(二)平安创建和行风建设成果显著。

2009年3月被评为“淮安市首批平安创建先进单位”和“淮安市行风软环境建设先进单位”。2011年5月被省教育厅、省综治办、省公安厅授予2010度“江苏省平安校园”。

(三)硬件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

2007-2011年五年硬件投入394.3万。新建校舍2568平米。铺设水泥路面350平米,建下水道950米。2010年4月我校食堂通过“市A级食堂”验收;2010年6月幼儿园通过了市优质园验收。

(四)文化氛围不断形成。

报廊、雕塑、墙壁字画均有育人效果。每年购置图书1000余册。体艺工作成绩喜人,2009年3月获区广播操比赛二等奖。2009年6月获区第十二界艺术节组织奖;2010年11月获区教职工乒乓球赛团体第七名。

(五)两支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领导班子团结协作,高效廉洁,大胆创新。教职工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小学教师专科率90%,中学教师本科率达95%.教师都能严格执行“五严”规定。

二、今后五年规划

(一)工作目标

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在园人数与4-6岁年龄组人口数之比)达98%以上。

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以上。

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以上。

4、幼儿园建成“江苏省优质幼儿园”。

5、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本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6、在岗教师全部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教师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5%,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100%。

7、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学校实现光纤连通,网上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

8、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法律法规普遍得到贯彻落实,教育教学管理、招生收费等行为符合规定。

9、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完备。校园周边环境无污染,无不健康、不安定因素。有健全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10、2013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工作思路

1、高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是创建现代化学校、实现高质量教育的物质基础。力争在现有条件下,通过自身努力和上级投入,从校园环境、设备、软件三个方面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今后五年在硬件建设上约投资700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1)力争在2012年底完成学校旧教学楼的内墙粉饰工作。建好校园排水系统,铺设900米下水道,开通校园光纤,实现办公电脑全部上网。完成综合楼建设;(2)加强信息化建设,更新电脑设施,改建充实多媒体教室,不断加强校园网建设,力争在2012年底重新购置教师办公桌椅,在2013年教室全部安装现代化教育设备,实现教师上课多媒化、办公过程优质化、工作环境舒适化。

(3)加强学校档案室的管理和建设,学生资料、教师档案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4)学校每学期都要投入一定经费购置图书,2013年底力争按标准配齐图书室藏书。建设学校阅览室,向学生开放,提高图书的使用率。

(5)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2012年做到操场塑胶化,各类建筑都要名人字画,做到学校无闲人,人人育人,校园无空地,处处育人,校园无小事,事事育人;保证校园环境做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

2、高标准加强班子建设

(1)实行班子学习制度。实行班子每周例会制和每月学习工作汇报制度,使班子成员思想一致,与时俱进,在思想觉悟、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上都能始终走在教师前列,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

(2)实行学校中层干部考核制度。及时考核,积极评价,并注重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培养一批爱岗敬业、善于思考、精于管理、想做事、能做事、做实事的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各类管理人才。

(3)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支部活动规范有序。做好对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坚持标准,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3、高起点建设师资队伍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适应学校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1)充实教师队伍,调整教师结构。学校紧缺专业教师,五年内要引进体育、艺术、科学、信息技术等高素质专职教师。不断优化教师结构。

(2)制定切实可行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在名师工程建设上要出成绩,力争五年内培养2-3名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教坛新秀。

(3)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意识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正确树立现代教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4)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积极做好教师参与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竞争机制。

(5)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要求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定期进行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交流活动,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存在。

(6)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评优晋级、考核和各类奖励机制,逐步完善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再分配方案。

4、高要求强化常规管理

规划期中,根据学校不断发展的态势,及时制订和调整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校。

(1)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实行“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内和外顺、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2)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科学民主管理,落实层级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教代会及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监督作用,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进程,有效促进 学校各项常规管理工作。

(3)明确职责,加强层级管理。坚持将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各办公室(教师)对年级组(教研组)负责;年级组(教研组)对各处室负责;各处室对分管副校长负责,副校长对校长负责。使各管理层面都有明确的职责目标,做到责权分明,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营造良性激励机制。从强化内部管理做起,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实行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管理机制,深入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增强广大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的潜能。(5)重视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和针对性教育原则,对教职工要做到“管理上要严格要求,工作上积极帮助,生活上要热情关心”。通过经常性的政治学习、思想教育,交心谈心等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思想素质,使学校发展和工作思路得到全体教职工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5、高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优化德育工作,提高育人实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与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以少先队为龙头,做到组织领导系统化、管理民主法制化、目标层次化、内容系列化、渠道网络化、活动制度化、考评科学化。二要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室”,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三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使社会主义道德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追求和自觉行为。四要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着力抓好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班主任工作的培训力度,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晋职晋级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五要以营造书香校园、优化综合实践为重点,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六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整合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形成整体育人合力。

(2)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五年内要在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等方面有若干突破。一是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革新教育模式。二是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创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实行三个优化: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提倡激活思维的“启发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益;优化师生关 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三是教学质量要有大的突破。我们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本着“夯实基础,突显个性,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原则,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教学质量上得以进一步的提高。

(3)加强教育科研,打造学校特色

我校目前教师教科研意识和教研工作的实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将不断完善科研制度,充实科研力量。进一步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完善考核奖励办法,激励教师自觉主动参与教科研活动。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努力开创学校教育良好的社会大环境,逐步形成我校课程资源建设的特色。学校将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聘请专家定期到学校指导工作或积极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研意识和实际水平。通过科研促教、科研兴校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从“书匠型”向“科研型”转变。

6、高水平做好后勤服务

(1)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后勤即服务”的思想,把师生、家长的合理需求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2)确立精细化意识,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创造洁净、安全、舒适的育人环境。

(3)切实加强安全防范工作,积极开展建设“平安校园”工作。把学校安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防范机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规划期内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蒋集九年制历经未来五年的锤炼,能成为“管理科学规范,质量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浓郁,全面和谐发展”的在全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现代化学校。

蒋集九年制学校

2012.3.4 5

2.急诊科五年发展规划 篇二

关键词:园艺专业,规划,特色,目标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为落实此有关精神, 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加快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各高校及各专业都在调研制定新的发展规划。高校发展规划的核心中学科专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它可以折射出一所高校的全貌, 也可以反映出当今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且会对学校的专业总体布局、建设发展打下基础。

二、琼州学院园艺专业特色

(一) 园艺专业定位

确立实践能力强、应用型、具有热带特色的园艺专业。

(二) 热带园艺的研究内容

支撑本专业建设的学科包括热带观赏园艺学、热带蔬菜学、热带果树学、热带食用菌。避开其他高校具有传统强势的蔬菜学科、果树学科和观赏园艺学等, 以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为依托, 以热带园艺为研究重点, 因此, 在省内的优势和特色尤为鲜明, 从而为我校园艺专业学生就业奠定了竞争优势。

(三) 面向海南等热带地区园艺产业发展需求, 确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园艺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 从而使得社会对园艺专业人才与园艺科技的依托的需求也逐渐增长, 我国海南是典型的热带地区, 也是冬季全国园艺产品供应发源地, 在海南和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园艺产业发挥着日益突出和重要的作用。

三、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与思路

(一) 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培养实践能力强、基础好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确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重视创新能力和学生实践的培养, 利用五年的时间建设成为有一定影响的热带特色专业, 每年争取到部省级项目2~3项, 横向合作项目5~6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必须从教学改革和科研着手。加强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以及目标特色的定位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 需加强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 将现代园艺建成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省级课程改革实验点。

(二) 专业建设主要思路

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 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引进和培养相结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建设带动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为专业建设打好基础;建立任务驱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 拓宽知识面, 强化实践,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建立教学管理平台, 规范教学管理。

主要措施:

1. 加强领导, 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 为保证该项工作按照既定的规划顺利实施, 把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每个细节纳入统一的领导之下, 所以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 (2) 保持与企业、行业、专业、公司户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深入联系, 从而可以更深一步了解人才培养需求, 做到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调整专业建设规划, 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3) 建立健全管理与专业建设的规章制度。按照教育部门对学院重点专业建设的要求和建设标准, 制定本专业建设的一些列计划, 落实任务, 分解目标, 定期对专业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进行检查、评价和整改。 (4) 为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需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广泛听取行业、产业和教育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2. 投入加大, 改善办学条件。

(1) 为营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 应进一步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力度, 完善条件和功能, 建成具有模拟现场或仿真特点的实验实训场所, 从而能满足教学需要的。 (2) 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且通过共享机制, 使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与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创建新的校外实训基地。

3.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1) 全方面地开展社会调查和教学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 着力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 尤其应用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全面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系统设计、素质结构, 整体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2) 完善教学设施条件, 加强教学与管理。通过对教学的质量检查与评估, 提升主干课程的教学效果。 (3)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组织专业团队, 划拨教材建设基金, 使得先进生产技术的发展得以有效展现, 开发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教材, 从而可以满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4) 采取激励机制, 专业建设应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创新, 开展科研和教研。

4. 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办专业和加强产学研结合。

要想与同相关的县、市及行业、公司、企业、专业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们应下大力度, 通过各种方式和多种渠道, 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 开发专业课程, 开展职业培训等。与此同时, 围绕经营发展需要、企业的生产, 应一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努力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

四、师资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 紧紧抓住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 需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 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 通过体制、观念、政策等创新, 建立一套完整的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开发和利用优秀教师的有效机制, 着力打造一支结构优化合理、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专业水平较高、善于创新、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能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落实措施:

1.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到2015年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比例达到90%以上, 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2.大力实施“名师工程”, 加大对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实施“青蓝工程”, 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进程。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围绕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 培养教师“双师”能力。二是加强教师职业资格培训, 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三是选派专业教师到实验实习基地锻炼, 专任教师每两年必须保证两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时间, 每位专任教师至少要有1个以上稳定的行业或企业联系点, 本专业把此项工作作为晋升职称、评优的重要条件, 且与年终津贴挂钩。力争“双师型”教师在专业专任教师中比例达到30%以上。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服务地方经济。充分利用专业教师自身的科技优势, 参与当地农业的“110”, 为农民解疑答难;成立科技讲师团, 送科技下乡;选派科技特派员, 到经济薄弱村帮扶;挂职科技副乡长, 服务地方经济。

五、实训基地

为各种技能教学和训练提供相应的保证, 应首先确立“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 致力于实习、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

落实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 建立园艺专业专门的实验室, 使课程设置的实验都能进行。

2.加强校内基地建设, 建立热带花卉基地、热带果树基地、热带蔬菜基地等, 以便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 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改造,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等途径, 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4.积极参加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努力争取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 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可共享、实用性强的校内实训基地。

5.与兄弟学校按开放、联合、共建、专管专用的原则, 建设实训基地, 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

六、课程建设

为适应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逐步构建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个性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

主要措施:

1.根据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的特点,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在培养方案、过程和制度等方面, 积极研究应用型的大学教育教学规律。

2.根据学生的特点, 把握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集成研究、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应用型大学的专业教学计划, 优化人才的培养方案。

3.加强体现应用型大学特色的教材建设, 要充分体现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4.拟建立校级、省级精品课程4~5个, 如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食用菌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等。

5.积极推进课程设置模块化建设, 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组合, 活化人才的培养制度。

6.优化课程教学, 课程和相应的老师基本固定, 充分发挥教师研究方向上的特长。

七、教研科研

我们要集中力量, 加强教学科研,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教育发展。要想带动教师队伍建设, 就需要积极争取参加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 通过政策倾斜,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 不断推进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罗文华, 罗平.高校专业规划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 2011, 28 (2) .

[2]何秋钊, 魏林红.学院专业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4, (3) .

3.全面认识“五年规划(计划)” 篇三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制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到2005年,我国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这虽然是一字之差,却深刻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自“十一五”(2006—2010年)开始,将“五年计划”称为“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已被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其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以“十二五”规划为例,各部委、省(市、区)需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由国务院编制出全国的“十二五”规划;201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稿;而后将建议稿提交至2011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后付诸实施。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国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演变。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注重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因为苏联从1928年开始就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历史进程中演变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倒向“老大哥”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再加上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的五年计划经验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提出的口号是“工业增速,超英赶美”。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2.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

受“一五”计划的鼓舞,中国人自信心明显增强,第二个五年计划继续实施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但缺点是急于求成。“二五”计划一开始就受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使得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泛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提前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現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技术、文化的高度发展和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由于“二五”计划中的很多具体指标严重脱离实际,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前苏联撕毁合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陷入困境。

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

1964年5月,国家计委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指出“三五”的基本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尖端技术;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使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向前发展。但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国家各项工作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虽然“三五”计划的各主要指标都实现了,但“三线”建设步子过急,给整个经济协调发展带来影响,造成很大的浪费并留下了“后遗症”。

4.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

第四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改善布局;大力发展农业,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建立经济协作区和具有各自特点、不同水平的经济体系,做到各自为战,大力协同;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四五”计划是在“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实施的,多数指标没有完成。这五年是国家各方面都受到损失的五年。

5.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

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编制由于受到之前政治经济发展思维的限制,基本建设投资指标过大,超越了国情,违反了经济规律。后来,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计划进行了重要修改,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实事求是精神的反映。

6.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

第六个五年计划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六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经济发展的指标上,“六五”计划增添了社会发展的内容,说明国家开始重视社会建设,重视协调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建设的投资比例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走上了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7.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

第七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展开,力争在五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础;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七五“计划的实施波折不断,既有最高的11.6%的GDP增长率,也有最低的3.8%的增长率,这说明当时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价格问题、经济过热问题、国内政治思潮问题等。

8.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

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适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正式提出,整个社会开始考虑用市场的手段去建设,意识形态的束缚不再成为主流。“八五“计划总的要求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个五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殖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

9.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

第九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短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九五”计划期间完成了第二步战略部署,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五年既有“经济软着陆”,也有经济通缩,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还迎来了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

10.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

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让民众感受到“更宽裕的小康”。“十五”计划期间,成绩和问题一样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征地拆迁成为热点问题;居民收入显著增长,收入差距问题引发热议;“三农”问题成为施政的重点。

11.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把“计划”改成了“规划”,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变向世人表明施政部门的新思维。“十一五”规划强调了国民的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规划的主旋律。这个五年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五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但是,在这个五年里以往社会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问题亟待解决。

12.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4.五年党员发展规划 篇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场党员发展工作,[课件 ]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工作安排和要求,结全我场党员队伍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正确把握新时期发展党员标准,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深入开展双培双建双强工作,大力加强和改进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重点做好在生产、工作一线和青年、妇妇、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为实现全场经济后发赶超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工作任务

今后四年的工作任务是:全场党员每年平均增量控控制在8人以内。到2010年底,全场35岁以下青年党员达到全场党员总数的20%以上;妇女党员达到党员总数的12%以上,消除女党员空白支部;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达到党员总数的20%以上;彻底解决农村党支部多年不发展党员的问题,不出现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工区。各支部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应保持到党员总数的15%以上。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林场党委要把党员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要明确工作责任,党委书记是发展党员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组织委员是“具体责任人”,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要建立党员发展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两年未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一律不得评先评优;三年未发展党员的,对党支部书记予以诫免谈话,并通报批评;四年未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书记予以调整。

2、重点加强农村党员发展。各村支部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规划,增强党员发展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要适度加快农村党员发展步伐,要求每个村每年发展党员不少于1人。同时,党员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五个优先:优先发展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优先发展高中以上学历人员;优先发展女党员;优先发展种养加销致富能手;优先发展村组干部,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战斗力。要深入开展“双培双建双强”活动,着力实施“双培”(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工程,打造一支双强型党员干部队伍,能够肩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从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4、加强对村支委会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一是提高他们对党员发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加强党员发展业务培训,规范党员发展程序,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

5、加强培养,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要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上,要及时把那些品德好、素质高、年纪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人员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并采取集中办班、结对帮助、培养锻炼等方法,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培养教育,使之早日成熟。

5.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篇五

一、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与核心理念

师灵牛集小学办学的核心思想与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多元自主发展,全面探索和建设和谐学校,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二、学校办学目标

办学特色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特色明显,学生100%具有某方面的特长,在全县乃至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办学模式、办学成果独树一帜。

三、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

以优化全方位育人体系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效能为抓手,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注重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在学校办学实践中不断超越自己。经过四年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市一流的学校。

1: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第一阶段(2008.9—2009.8):在稳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前提下,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学校发展的重新定位和制度重构,全面审视、构建学生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持续发展机制。通过学校的制度和机制创新、办学特色和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科研的发展,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形成与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

第二阶段(2009.9—2010.8):全面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学校总体办学水平,使学生的学业成绩继续提高,在办学的总体质量和特色方面在全市产生较大影响,各方面工作创造出一些比较显著的成果。

第三阶段(2010.9-2012.8):全面达成学校发展目标,使学校在全市的影响不断扩大。

四、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战略措施

发展目标是在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不断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发展的任务和使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坚持自己原有办学特色与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超越自我。

(一)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突破口,构建德育实施体系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学校多年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学校德育体系,在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学校下一个发展周期里,将继续坚持德育核心地位,努力构建注重行为规范教育与体验的校本德育体系。积极探索和实践基于体验和养成的新的德育体系,突显学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特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德育体系。

1、围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将学校日常行为管理转化为德育养成管理,重视道德的养成性,建设道德养成系统。每个学部每个年段都应侧重某一主题,如爱心、感恩教育等,持之以恒,形成德育特色。

2、针对家庭、学生的现状,继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家长学习知情机制、家校沟通对话机制以及家长参与机制,更好地发挥家庭这一德育特殊力量的特殊重要作用,有针对性的开展家校合作,共同落实学生的德育工作。

3、继续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开辟学生德育基地,加强校外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人生体验和感悟。把德育的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学生活动的场所从校园延伸至校外德育基地,以致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检验和校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心。

(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持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必须持之以恒地紧紧抓住师资队伍

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建设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进取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认真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三)抓课堂教学研究,实施“课堂教学创新工程”

实施“课堂教学创新工程”就是有目的地组织教师的教学创新,组织教学难点的集体攻关,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规模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强学校总体实力。

(四)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继续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五)抓育人环境优化,营造“大艺术”校园文化

1、校园环境的美化与人文化

根据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逐步改造校园环境,使校园充满人文气息,给人美的感受。在校园设施和设备方面,要本着实用和高效的原则,为教学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2、校园风气的文明化

学校的校风、学风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积淀,也是办学经验、特色与风格的结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校风、学风建设抓起,从管理人员的作风、教师的教风抓起,使校园呈现出文明高雅的文化氛围。

5、全面育人,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劳动教育

(1)成立学校体育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有专人具体负责。评选先进班级、优秀学生把体育、艺术列为重要内容,两课(体育课、艺术课)、两操(早操、课操)、两节(体育节、艺术节)均列入学生操行评比内容。

(2)按照国家全民健身教育的有关精神,高标准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努力提高体育课质量,重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全面开放运动设施;建设标准化的学校医务室,重视青少年青春期卫生教育,控制近视发病率。

(3)以学生社团为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体育、艺术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建设各类运动队和艺术团队,培养体育和艺术特长生。重点建设若干传统和优势体育、艺术项目,力争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4)引导学生增进对劳动的理解,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大力开展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服务劳动知识和技能。

(六)校园经济建设的预期目标与要求

1、学校主干道东部修建的时尚娱乐花园,园中各种名贵树木和花卉一应具全。在花园的中心建娱乐亭,以此为中心,我校充分利用园地,与漯河花卉公司联合,培育了许多新的品种,如美人娇、百日红、广玉兰、桂花等,增加了学校的经济收入。学校花园绿草和花卉,四季常青,让书香校园弥漫着花香,常驻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2、我校空闲地种植柿树200棵预计五年后经济价值将达到1万元。

6.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篇六

目 录

第一章 指导思想

一、企业发展回顾

二、跨越式发展经营思想

三、企业组织结构图

第二章 五年发展规划 一-企业经营总目标

二、目标实现原则

第三章 五年规划期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二、科学发展、建立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

三、销售战略和策略

四、持续创新、促进技术的全面进步

五、严格质量管理,塑造永达品牌形象

六、推行精益化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

七、加强财务管理、做好资金平衡

第一章 指导思想

一、企业发展回顾

厦门市永达电工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家两部定点的专业生产各类电力高低压开关设备的企业。历经十多年的奋斗拼搏,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公司整体综合实力已具规模: 公司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现有工程技术人员 60 人,占企业总人数的 30%(其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 15 人,研究开发设计人员 20 人); 企业总资产达 1.2 亿元,厂房总面积 45000平方米,现代化的标准新厂房位于厦门市环东海域思明工业园; 拥有现代化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其中有:

日本亚玛达(AMADA)58 工位高精度最新型的多功位数控转塔冲床;

日本 NBO 公司产的高性能数控折弯机、数控剪板机组成的 CNC 加工中心;

自动化及配套齐全的柔性装配生产线;

检验检测设备齐全,在同行业首创先进的产品模拟检测线,更为出厂产品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公司自创立以来,致力于电力成套设备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设有专业的产品研发中心和 CAD 设计中心,注重吸 纳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工艺,科学合理的调整完善产品结构,为项目提供优良的技术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的技 术质量要求,以其优良的品质和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和好评。

世界电力设备的权威制造商 ABB 公司于 2007 年正式授权永达公司为 ABB 联盟厂家,联合制造 MNS 和 UniGera550 产品,更促进了公司技术、质量、经营的全面提升。

公司遵循创建智慧健康型企业的指导思想,坚持“顾客满意为标准、坚持全员参入、持续改进、提供优质且具有 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方针,始终把产品质量和对客户的优质服务放在第一位,竭诚为电力成套设备的技 术及质量进步而积极努力。

公司坚持“永续经营、达人达已”的企业理念,在努力服务社会的同时,不断的壮大发展自己。目前公司处于快 速发展阶段,特制定企业五年发展规划纲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坚持不断创新,努力实现企业的新一轮跨越。

二、跨越式发展经营思想

以总经理赖东波构思的“永续经营、达人达己,创建智慧、环保、健康型企业”为总目标,抓住机遇,整合有效 资源,坚持创新,实现企业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是企业五年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永达特色的智慧环保健康型企业的显著特征 1.企业领导团队:

∶、以总经理为中心的领导团队符合知识型标准;

∶、团队具有健康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

∶、丰富全面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较强的思维决策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团结、进取、和谐、高效。2.现代人才观念:

◎将企业人力和劳力逐渐转化为企业人才,激发广大员工的智慧潜质;

◎以人为本,打造健康阳光、工作主动、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员工队伍;

◎重视技术、营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双多的哑铃型模式;

◎以人为中心实施管理,重视人员培训和重复开发,持续提升员工的 智力专业知识和技能;

◎鼓励全员参入管理,广纳和奖励员工的合理化建议。

3.追求科技创新:

●具有追求更高、更快、更好的创新精神;

●注重物质形态技术装备(机器、设备、检测手段)的改造更新;

●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推广,支撑企业健康发展过程中的市场新产品需求;

●加强国内国外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信息收集,并有效的加以利用,保持企业技术 在行业中的适当地位;

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企业经营以市场为中心,制定并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产品市 场面向全国,明确市场定位;

坚持企业销售、ABB 合作销售与代理商销售的策略,调动一切销售积极性。5.学习型企业

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就是更好的工作的理念;

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做到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努力营造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氛围,提高员工崇尚学习的热情。

二)坚持“永续经营、达人达己”理念,抓住时机促发展 1. “永续经营、达人达己”理念:

遵循创建智慧环保健康型企业的指导思想;

聚合企业智慧,整合和利用一切有效资源不断的把企业做大做强;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供应商和代理 商利益双盈,鼓励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成长。

2.抓住有利时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国务院批准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福建省特别是厦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难得的有利机会;银行提高了对我公司信用等级的认证,为企业快速发展中所需资金提供有力支持;企业的硬件设施已基本完善。位于环东海域思明工业园的 1 号新厂房已投产,2 号 厂房即将启用,引进购置的先进生产设备已落位投产; 以厦门思明区为主导的政府部门对我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实施行政资源为我企业的发展给予协调和重视;公司与世界 500 强企业 ABB 公司建立了品牌及技术型的战略合作关系,企业及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得到 极大提升; 基本实现了全国销售网络的布局,产品省外销售已成为公司销售的主渠道。

企业五年发展规划的实现,将是企业发展的里程碑,是完成企业迈入大型规模企 业的跨越,(国家宏观控制部门界定:年销售额在 4000 万—4 个亿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额达到 4 个亿以上的为 大型企业)。我们必须把握好难得的发展机遇,奋发拼搏,趁势而上,实现五年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三、公司组织结构图 〔省略〕

第二章五年发展规划

一、企业经营总目标 1.五年经营(销售)目标 〔省略〕

2.新产品项目开发计划:

a. 2009 年完成动态补偿柜产品的开发、鉴定和投产;

b. 根椐市场需求,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适销对路的序列产品,五年规划期内拟开发的新产品项

目:

软启动系列装置;

空调专用控制柜; 35KV 高压系列控制柜;

变频器产品。

3.企业经营规模目标:

二年达到厦门地区行业(民营)规模第 X 名;

三年达到福建省行业(民营)规模第 X 名;

五年进入全国行业排名榜。

二、目标实现原则

1.以创建智慧型高科技企业的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最大化的 发挥领导团队 和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齐心努力、团结拼搏。

2.以五年规划目标为总纲,公司的管理机制、经营活动、工作标准及人员配备都要以实现规划目标为最高工作 准则,要把目标机制贯穿和落实到每项工作之中。

3.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并转变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4.更加注重精益化生产的推行,建立科学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

5. 坚持“顾客满意为标准,坚持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提供优质且有竞争力的产品 和服务”的质量方针。

第三章 五年规划期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与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 灵魂和核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源泉和动力。建设优秀且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公司五年发展规划期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结合公司五年发展规划和公司 自身特点,塑造企业精神、培育经营理念、树立品牌形象、提高职工素质,最终培育和形成上下统一,具有鲜明 公司特点的智慧健康型企业文化,为实现公司迈入全国行业排名榜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人文环境。企业文化的建设以企管部为依托,以工作及业务为载体,以企业理念体系的内容为主导,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质量管理、营销和形象创新为主渠道,建立目标责任体系为保证,有计划、分步骤的推进实施。具体为:

第一步:2009 年底前,建立健全以总经理为首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制定公司五年企业文化实施方案,确立企业目标,完善《员工手册》等规范文件的制定,统一企业认识、规范公司干部和职工的行为,强化广大员 工的纪律观念、责任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培育企业理念。

第二步:2010 年 12 月前,开展企业文化和“品牌”升级活动,实施企业形象统一战略,重视并切实做好 CIS(企 业形象策划)工作。综合运用企业网站、印刷品(产品说明书)、厂服、文具、纪念品、产品包装物、企业电话、广告等载体和形式,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识别系统,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和强化永达公司企业形象,激发广大干 部职工作为永达人的自豪感,增强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永达公司在行业内的知名度、美誉度。

第三步:2012 年在前二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炼、深化,形成具有永达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建立 一整套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确立企业精神、完善市场观念、人才观念、质量观念,全面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永达企业精神被干部职工高度认同,并自觉实践; 科学发展、持续经营、精细管理的观念成为企业的主旋律; 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企业形象的美誉度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都全面显著的提升。

二、科学发展、建立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

公司的五年发展规划是一个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企业目标定得高一些,体现了企业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 精神,使其具有挑战性和感召力,有利激发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但在规划的实施上要把 握好挑战性与可行性的有机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金融政策、市场需求、业内竞争态势、企业自身实力和企 业决策方略,都是直接影响规划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实现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企业能力的平衡,促 进规划目标稳步协调实施,我们要切实做好的工作是:

1.建立团结、和谐、高效的领导团队 公司领导团队的价值取向、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是关系到五年规划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建立以总经理赖东波为 首的团结、和谐、高效的公司领导团队是贯穿于整个规划期的中心工作,要通过自身学习提高、相互支持互补和 调整充实的方法提高领导团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推行科学决策 决策的正确与否和发展成果息息相关,在高目标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避免大的经营失误,确保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要求我们提倡、推行和完善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在重大决策中要充分发挥领导团队和广大员工的智慧,全面客观 的分析和认识问题,实行优化选择,最大化的实现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企业能力的平衡,使决策方案具有 可行性,决策结果具有效益性。

3.实施企业人才战略,支撑发展过程的人才需求 人力资源是企业经营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持续开发,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企 业的长远性战略,五年规划期我们重点要做好: 多渠道引进管理、技术、销售优秀人才,优化企业人才结构; 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员工实施岗位知识、技能培训,开发智能潜力,提高员工素质; 完善人力资源考核机制,制定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激励员工 奋发向上、努力工作;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在工作上尊重员工,在生活上关心员工,增强企业凝 聚力,促进员工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建立和实施 ERP 信息管理系统

2009 年进入新厂区之后要开始进入 ERP 的调查与辅导期;

2010 年签定 ERP 实施的相关协议,并且成立网管部门,推进和管理信息系统; 2011 年全面实施 ERP 信息系统;

2012 年实施自动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办公。

三、销售战略和策略

销售战略如何与公司发展规划相互适应,销售战略如何支撑五年发展规划目标的完成,规划期销售目标如何分解 到部门(销售片区、办事处),销售指标如何落实到个人,确保规划期销售目标的实现,是我们确定销售战略行 为的出发点。

(1)固定大客户市场战略

包括以下几点含义:

该战略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克服本行业中经常出现的一次性项目的 缺陷,使得项目资源可重复使用,通过项目建立关系,通过关系支持项目。

该类客户的特征,我们描述有以下特征:

可每年不断提供项目的单位或个人(又可称有项目源的单位和个人); 该类客户一般来讲还具有一定的规模,每年可提供的项目应该不低于百万元的概念;

典型的对象包括:工业园区、行业销售(例:电力、石化、路桥、煤矿、学院、港务、市政、航空等)、大型企业、品牌房地产公司等。

(2)品牌带动战略 品牌带动有其两方面的内容:

最大化的发挥利用我公司与世界 500 强企业 ABB 和其它国际品牌公司合作的品牌效 应,以其品牌带动我公司的产品销售。

通过优良的产品质量、服务和广泛宣传,提高永达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 公司产品的销售。

(3)规模市场经济带动战略

以公司 5 年达到 5 个亿销售额为目标,利用规模化的市场推动企业的发展。

有计划的布局外省销售办事处,扩大销售规模。

主动积极参入国内行业竞争,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规模态势。

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优化制造成本,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以量为主的规模战略。

2.市场架构的平台建设

(1)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营销基地,主要以煤矿、电厂为主要营销对象,形成规模 销售。

(2)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基地,主要为:

华北市场的销售;

建立服务于全国市场的网络辐射平台:

进入石化、铁道、电力、煤碳、环保、交通等国内垄断行业的采购名目;

建立与全国大型招投标公司的联系和互动;

建立各地区的电网入网平台;

(3)调整福建区域的销售结构,将厦门与福建合并成一个销售区域,重点做好福建及其周边区域的营销;

(4)建立以广东、海南、成都、浙江等为主的华东南及西南地区的市场营销结构。

3.销售渠道的建设

合作销售:通过与 ABB 等国际品牌的合作,拉动公司产品的销售量及提升公司产品 在行业的市场影响力。

代理销售:通过代理渠道,来扩大产品销售,公司优选的代理商应是与企业共同发 展的代理单位或个人,通过代理商的桥梁功能,借助代理商接近市场的优势,为企业发展建立灵活的销售渠道;

自主销售:通过公司自己的销售团队与地方的政府、电力单位、设计院、招投标公 司、客户等建立销售关系,从而推动产品的自主销售,自主销售模式是公司销售的基础,应始终做好并不断加强;

公开投标:招投标是销售的重要模式,所有方式、渠道的规模销售都必须通过招投 标来实现,我们要加强和完善招投标工作的管理,加强与各地电力单位、设计院、招投标公司的联系和互动,根 椐各地行业不同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投标策略,提高项目中标率。

4.建立八大营销关系

营销关系的建立中应做好以下八个单位的关系:

甲方、电业单位、设计院、招投标公司、总分包公司、供方、同行、政府单位。5.建设优秀的销售团队

注重优秀销售人员的引进,要运用多种渠道引进吸收行业内有经验且优秀的销售人员 充实公司销售团队;

注重销售人员的专题培训,提高销售人员的业务素质,重视营销团队整体能力的提高,改变过去以个人为单元的销售模式,实现 1+1>2 的销售模型;

加强对销售人员的管理,帮助和指导销售人员做好重点项目的分析,制定有效策略并 加强跟踪跟催,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把代理商纳入销售团队管理,指派专人负责代理商的沟通、跟踪和服务,激发代理商 的积极性。

建立具有激励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销售政策,对代理商销售、销售价格、销售人员 的奖励和考核等制定出全面、实用、量化及可操作的标准规定。严格规范销售绩效考核,鼓励销售人员多签合同,多得销售提成。

四、持续创新、促进技术的全面进步 1.新产品开发

加强新产品研发中心的建设,完善试验室配备,为新产品项目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 装备配套。

注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采取联合开发和自主开发并举的开发模式,坚持自 主创新,把形成自身的技术专利作为工作重点。在认真做好考察评估的基础上,瞄准 1 至 2 项节能或智能型新产品,,采用与院校联 合开发的模式,争取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完成产品的开发、试制、鉴定及生产化,推向市场,形成新的销售 增长点。

列入规划期开发的新产品项目,技术含量的定位要高,要在国内同行业具有技术领 先地位,形成国内品牌产品,并向国际品牌靠拢。

规划期新产品开发计划的实施,要在确保 2009 年完成动态补偿柜的开发投产的基础 上,综合市场需求、技术准备、公司条件等因素适时调整新产品的开发顺序和开发项目。

2.工程设计

引进和提升设计软件系统,更新和升级技术设计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 效率。

加强设计的标准化和设计模块化,提高套图率,从而大幅度提 高工程设计效率。

加强审图工作,加强设计指导,减少设计错误,提高设计水平。3.工艺技术 完善加强工艺的组织机构,加强工艺技术管理。完善工艺规范,完善工艺守则。制定作业指导书,规范生产现场的操作,提高工艺质量水平。

4.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的重头戏是进行产品的内部定型,通过该工作的开展,提高公司产品的标准 化和模块化的程度。

建立公司产品、部件、物料的编号的标准和手册,实现信息化管理。招聘专业对口的的技术人员,从技术部开始培训,作为公司的储备干部,为公司其它 部门的发展需求提供人才。

要积极争取厦门科委或区科委的支持,力争公司的新品开发工作能够得到国家和政府 的资助。

五、严格质量管理,塑造永达品牌形象 1.质量工作要遵循的原则

视产品为企业形象,视质量为企业生命;

实现预防为主,质量检验与质量控制并存的管理模式。2.质量工作重点 魅力质量(外观质量):

在 ISO9000 内提到的质量管理原则的第一条就是“以顾客的关注为焦点”,而顾客关注最直接最多的就是外观和 工艺方面的质量问题,因此,我们列为重点工作来抓,可以收到投入小见效快的效果,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眉头的重新设计与规范;

防污、防尘和保洁;

改善包装和运输;

随货出厂文件的改善,做到:齐全、美观、规范;

与工艺相关的其它外观问题的改进提高。工艺质量 在质量工作原则中,我们提到了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制造过程,而工艺质量是制造过程最主要的质量要素,包括 以下几条措施:

优化工艺流程;

健全工艺规范; 完善作业指导书;

增加二次装配工艺设计和母排设计的工艺设计措施;

辅料、零件、工具标准化;

严格按工艺流程、图纸、指导书操作和考核。设计质量 如果说魅力质量抓的是外观,那设计质量抓的就是本质和基础:

加强技术力量,补充技术人员,做好技术能力的储备;

由技术部胡工加强设计审核工作(重点);

完善 BOM 单(即材料清单明细);

加强与客户技术交流和沟通; 实施技术培训,提高设计人员素质。3.加强制造质量的控制 加强工艺质量

强化工艺巡检(完善钣金柜体的检验,增加装配的巡检制度),要制定工艺巡检制 度,包括巡检内容、巡检记录、巡检考核。

工序控制点(或质控点),要设点、建表、记录、控制。4.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设立专职质量管理人员,负责: ISO9000 质量体系的维护和改善;

质量考核工作的完善和加强; 加强供方质量管理; 3C 认证等相关工作;

建立常态性的质量培训机制;

质量管理文件化;

完善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改进制度;

售后服务部与销售部应该建立销售全过程服务机制,做好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工作;

持续开展 QC 小组活动,以推动公司群众性的质量活动的开展;

加强进厂检验(适当增加检测手段;制定进厂检验标准;制定分级检验制度)。

六、推行精益化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

1.继续完善生产计划、调度、报表系统。将计划、月度计划、周滚动计划,工令通 知形成一套有机的计划体系,并利用报表制度和市场信息对生产进行有效的调度与控制。形成程序文件,形成制 度化工作模型。

2.坚持生产车间计件生产的生产模式,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工资标准,修改相关的质 量考核标准。形成文件化的管理体系。

3.要逐步对生产设备、检测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

4.引入精益化生产的概念,根据公司的发展对生产线的布局和生产方式要勇于创新,进 行改进,提高生产的受控程度,推行均衡生产、节拍生产和定额生产制度。

5.逐步建立物料的受控体系,从设计物料清单开始,经过库存核对、采购计划、物料跟 踪催料、物料齐套、制定缺料清单,缺料追货,紧急采购,紧急补料的物控系统。

6.要开始重视采购管理,引入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建立科学的库存管理制度,建立具有 优势的采购渠道和采购基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供方管理制度。

七、加强财务管理、做好资金平衡 资金保障是规划目标实现的关键。加强财务管理、做好资金平衡,确保企业发展过程的资金需要是规划期工作的 重中之重。

1.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 ?制定资金周转期目标,严格掌控资金流向和使用。推行 ABC 管理,按项目计划进度合理采购、库存物料,减少资金占压。

加速货款回笼,建立货款回笼考核机制,运用滞后回款扣罚利息的政策杠杆,促进销 售业务经办人提高货款回笼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认真做好清产核资,努力盘活资金。

采购物料尽量采用支付银行承兑汇票,增加资金用量和利用率。

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办企业的观念,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支出,把有限的资金投入 到应办和必须办的事项,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2.全面严格成本管理 开展成本核算和分析,制定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指标分解到部门、车间及资金流的各环节,做到成本指标层层落实,分口分 段地进行成本管理和考核,把成本控制工作与部门的经济责任结合起来。

制造部门要负责制造成本的控制和降低:

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工资成本;

做好物料合理库存;

加强辅助物料的控制管理;

做好物料的节约利用,做好修旧利废工作;

加强水、电、气的利用控制;

提高车间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装配一次合格率的比率。

技术设计部门要负责产品设计成本的控制:

认真做好与设计院和客户的技术交底,合理选配元器件;

认真做好功能与成本的分析,优化设计方案,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元器

件选型合理;

加强项目元器件采购清单的管理控制,避免多购和重复采购的情况发生。

采购部要负责采购成本的控制:

综合物料价格、质量、结算方式因素,优化选择供应商; 坚持多询价、询好价、货比三家的采购方法,密切注视市场价格的波动,做到同等 物料购进价格最低;

依据项目生产计划,合理掌控项目物料购进的时间点,做到既保障生产又避免资金占压。

财务部要负责对成本的整体控制、监管和考核:

汇总编制成本计划和目标,认真进行成本核算;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成本的审核,控制通信、交通、业务费等的支出;

强化对成本的监管和考核职能,及时提报成本纠偏整改方案,监督部门改进。3.拓展融资渠道,保障企业发展

7.急诊科五年发展规划 篇七

一、“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显著优化、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地位作用持续增强的五年,是“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得以确立并丰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全国农机化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成功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持续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及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政策法规建设取得新突破,农业机械化扶持力度加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先后发布实施,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地方相关法规共同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农业部和各地相继制定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基本涵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实现重大突破,若干涉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建设规划启动实施,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机试验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信息宣传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地陆续出台财政专项、作业补贴、基本建设投资、税费减免、信贷优惠、政策性保险、农机设施农用地管理等一系列扶持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实施,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逐年大幅增加,受益范围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51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超过1105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1078万台套,受益农户达906万户。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机装备总量较“十五”末有大幅增长,提前实现规划目标。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28亿千瓦,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9%、33.1%和15.8%,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年均增长70.5%;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保有量比例从1:11提高到1:4.6。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林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保有量快速增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装备稳步发展。

(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新跨越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3%,较“十五”末提高16.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3个百分点,远高于“十五”期间年均0.7个百分点的增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作业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水稻机械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达到20.9%和64,5%,较“十五”末分别提高13.7和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7和6.2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达到25.8%,较“十五”末提高22.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5个百分点,进入提速发展阶段。马铃薯、油菜、棉花、花生、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全面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极大增强。

(四)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新机具新技术应用范围逐年扩大

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力度不断加大,部分“瓶颈”环节技术与集成问题得到解决。大马力拖拉机研发取得明显进展;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装备基本成熟;油菜收获、甘蔗收获、牧草收获、节水灌溉等作业机具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建设了一批部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县。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育插秧、玉米收获、高效植保、秸秆还田、畜牧水产养殖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范围显著扩大,技术集成度逐年提高。设施农业面积大幅度增长。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深入开展,农机操作人员技能不断提高。以公益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及生产企业为支撑的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建立,农机鉴定检测、质量投诉监督、标准化等质量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平安农机”顺利开展,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五)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农机社会化服务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服务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国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7.2万个,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总收入达到3665亿元,较“十五”末的2273亿元增长61.2%,年均增长10%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达到2.2万个,入社人数达43.3万人。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渐形成。订单合同作业、承包租赁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机作业环节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扩展。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等跨区作业蓬勃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六)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随着国家鼓励政策、资金投入、财税优惠等扶持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强,科研开发、生产制造体系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农机工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年总产值达到2838.1亿元,较“十五”末增加162%,年均增长21.2%。农机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品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增强,科技含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大型农机企业加速成长,高性能、大马力农机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有所改善,大中型拖拉机和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产销量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农机产品产销量位于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农机流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连锁经营、专卖店等现代流通方式蓬勃发展,以民营农机流通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经营方式、流通渠道、流通业态并存的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农机出口增势强劲。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设施装备保障。

“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实践表明,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必须把强化法制建设和优化政策环境作为重要保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强化政府支持,促进农业机械化规范、高效、持续发展;必须把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作为工作主线,强化科技支撑和农机农艺融合,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必须把培育发展主体和创新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作为主要抓手,着力培养以农机手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活力。这些宝贵经验对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机械化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法律法规政策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国家财政支持能力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日渐成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民渴望有尊严的生活和体面劳动,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更加旺盛而迫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农机工业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现代流通体系逐步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瓶颈不断攻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技术装备支撑更加有力。

(二)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整体水平依然不高;与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要求相比尚存诸多差距;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整体依然不足,研发投入少,基础性与原创性开发能力不强。二是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丘陵山区和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滞后,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慢,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三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一些先进适用技术集成推广受到制约。四是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五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机作业条件总体较差。六是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

综合判断,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处在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重要阶段。进入“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加快提升发展质量,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农业机械化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以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为重点,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落实完善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培育发展主体,壮大人才队伍,强化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重点突破,科学发展。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等为重点,加大协同攻关和工作力度,加快实现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

—鼓励创新,完善机制。创新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农机工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搭建以企业为核心、科研为基础、示范推广为推动力的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

—市场主导,政府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继续加大对农业机械购置、使用、维修和农机工业的财政、金融等扶持力度,调动企业研发生产和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主要农机装备数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水稻、玉米等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和现代设施农业取得明显进展,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农机农艺融合度、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度进一步提高,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万台死亡率持续下降,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农业机械化各项工作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加大宏观引导力度,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更加注重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重点促进大马力、高性能、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老旧、高耗能、高排放、安全不达标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更加注重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机手素质,加大科技创新与技术培训力度;更加注重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更加注重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环保低碳的农业机械;更加注重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机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构建综合配套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体系,切实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任务有:

(一)全面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

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坚持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要重点提升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及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机械保有量;加快老旧农业机械的更新报废;促进作业机械和拖拉机配套机具的发展,改善配套比,提高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在小麦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的基础上,继续集中力量提升水稻育插秧、玉米收获、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棉花育苗移栽和收获、油菜播种和收获、甘蔗和甜菜收获及主要农作物产后处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并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生产种类丰富、生产手段改善、生产过程规范、生产供应均衡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按照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的思路,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和支持农民购置使用经济实惠、轻便耐用的粮食作物和特色作物生产机械,推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发展。

(二)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

建立农机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整合农业机械化科研资源,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促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加大小型园艺机械研发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蔬菜、水果、茶叶等劳动密集型园艺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推广精量播种、播种后镇压、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清洁环保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全面挖掘农业机械化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潜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不断壮大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培育和壮大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加强对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干部职工的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提升服务意识,提高行政能力。广泛开展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安全监理和试验鉴定等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提高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切实加强农机作业、维修、经营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机操作使用等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创新教育培训内容,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四)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

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主体,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技术指导,进一步增强社会化服务能力。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带动高性能机械、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创建品牌,支持引导开展跨区作业等产前、产中、产后农机社会化服务,发挥农业生产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农机维修业,规范农机维修点发展,支持企业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联合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维修技术。

(五)深入推进安全发展

全面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以提高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上牌率、检验率和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为重点,以创建“平安农机”为载体,完善配套规章制度,推进农机安全保险、免费安全检验、机具报废更新。增强关键生产环节、重点机具和重要农时生产的安全监管能力,依托“金农工程”,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信息化。加强农业机械使用安全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农机安全标准执行检查,加大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预防和减少农机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身财产安全。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满足农机安全执法服务工作需求。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机安全互助和保险补贴。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组织开展在用特定农机产品质量调查与重点检查、公布调查结果,引导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六)大力促进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发展

以提升技术装备有效供给能力为重点,促进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发展。密切部门配合,推动落实扶持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优化农机工业产业结构,形成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引导调整农机产品结构,鼓励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经济型农机装备。鼓励支持优化农机市场布局,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督促指导生产企业落实农机产品“三包”制度,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五、区域发展重点

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突出重点的要求,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协调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东北地区

强力推进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等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着力提高水稻机插、玉米机收及深松整地机械化水平,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提高大型农业机械使用效率。努力提高甜菜收获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蔬菜瓜果等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以及生猪、奶牛、肉牛等家畜养殖机械化。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和农作物秸秆收贮加工机械化。积极发展农用航空,大幅度提高飞防灭蝗能力。

(二)华北平原地区

重点巩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成果,推进应用小麦抗旱节水机械设备和技术,进一步改善装备结构,提高作业效益。强力提升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率先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花生收获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力度,扩大花生机械收获面积。加快研发推广棉花育苗移栽机械,探索棉花机械收获有效途径。全面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蔬菜瓜果生产机械化和生猪、奶牛、蛋鸡等家畜养殖机械化。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稳步发展农用航空,提高飞防灭蝗能力。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

重点普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立油菜生产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机制,积极发展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加大直播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力度,推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棉花育苗移栽机械研发推广力度。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与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园艺作物育苗、种植、采摘机械,提高园艺作物机械化水平。积极研发、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降低劳动强度增强应用效果。稳步发展农用航空,提高飞防灭蝗能力。

(四)南方低缓丘陵区

重点发展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努力提高水稻、油菜栽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制约,提升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林果等经济作物及生猪养殖机械化,推广应用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五)西南丘陵山区

强力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重点推广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种收机械和植保机械。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推广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藏区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努力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

(六)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

加快发展玉米、马铃薯、棉花等作物生产机械化,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大幅提高棉花采摘机械化水平和农用航空服务能力。加大抗旱节水机械设备推广应用力度。大力推进苹果、梨等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提高鲜活农产品贮藏装备保障水平。努力提高苜蓿等草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积极推进新疆和藏区农牧业机械化实现更大发展。

对于地形地貌有交叉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加快提升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甘蔗等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机械化。

六、主要工程和重大专项

(一)主要工程

—保护性耕作工程。根据《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支持511个项目县(场)完成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建设任务。到“十二五”期末,建成600个高标准、高效益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2000万亩。通过项目建设与辐射带动,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约1.7亿亩,占我国北方15个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苏北、皖北地区总耕地面积的17%。

—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依托《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在24个省份的800个粮食大县(场)实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安全监理等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推动开展农机试验鉴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农机维修、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条件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农业航空站和农航作业起降点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支持大型复式和高性能农机具发展,支持适宜地区示范推广中小型先进适用农机具,适当支持适宜地区购置国内尚不能批量制造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喷灌机等农业机械。在规划、用地、投入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具停放场(库、棚),改善农机存放和保养条件。

—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管理信息工程。依托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示范,加强农机作业管理,提高作业水平和安全水平,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利用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布机械和市场分析、形势预测、政策动向、农机质量保障等信息。继续开展农机服务电话和手机短信服务,免费为机手提供天气、供求、价格、交通等信息,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针对性,促进农业机械有序流动。

(二)重大专项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继续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科学合理确定补贴资金规模。统筹兼顾,全面促进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关键薄弱环节及经济落后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公开公平公正确定补贴对象,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服务组织以及农机大户、种养大户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创新完善补贴运行机制,加强监管检查,促进补贴政策规范有效持续实施。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与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优化等工作紧密结合,切实发挥补贴政策宏观调控作用。

—农业机械化重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补助。继续增加财政专项投入,以各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基地)为主要对象,以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优化为主要目标,支持开展水稻育插秧,玉米、甘蔗、花生收获机械化,以及棉花、油菜、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在适宜地区实施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鼓励地方对当地关键薄弱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给予作业补贴。继续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和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化技术。积极促进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粮食仓储技术及设施农业的示范推广。鼓励支持土地经营规模较高地区大规模应用农用航空技术,提高飞防灭蝗效率。推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和试验示范。

—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专项。加大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创新投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集中力量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机制。

—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结合有关农民培训项目,培养农业机械操作能手、维修能手和经营能手。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培养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完善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开展相关基地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扶持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的财政、税费、金融、保险、用地、基本建设等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规范操作,严格管理,提高效率。积极开展农机作业补贴,进一步扩大农机作业补贴规模和范围,大幅度提高深松整地、育插秧、秸秆还田、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等增产效果显著、生态效益突出的机械化技术应用面积。建立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制定农机以旧换新办法。积极推动开展农机保险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保农机给予保费补贴。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完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健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改善基础设施

支持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机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设施等建设内容纳入相应规划。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机安全监理、鉴定推广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停放场(库、棚)。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落实年度建设投资。落实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将设施农业发展和农机具存放场所建设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制定农业机械维修质量标准,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网络,积极发挥生产企业作用,建立高性能农机具维修站点和区域骨干维修网点。加强农业机械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基地建设,鼓励培训机构更新教学机具与仪器,为农业机械化人才教育培训创造条件。支持现代农业机械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三)提升服务能力

以满足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理和信息宣传等五个体系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依法规范、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运行机制,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到户率和普及率。改进部、省级农机鉴定机构检测手段,拓展检测领域,保证鉴定的科学性、权威性。健全以县级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体系。改善农机安全执法手段,提高安全监理服务能力。支持培训机构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完善农业机械化信息搜集、整理、发布制度,推动形成以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为龙头,省级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为纽带,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综合性强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

(四)推进依法行政

深入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普法教育,开展法制宣传培训,增强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干部职工的法治意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强化依法行政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强配套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完善配套的部门规章,把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各地依据法律法规和本地实际,制定完善地方性农业机械化法规规章。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坚决打击违反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的各种行为,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切实维护农民和农机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结合本地情况,将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组织协调和相关机构队伍建设,充实工作力量,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农机科研、生产、流通、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本地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技术推广、生产组织、安全监理等工作,抓紧修订完善农业机械化统计指标体系。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科技、工业、水利、商务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通力合作,共同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作用。要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宣传,积极营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利环境。

8.新加坡电子政府规划下五年 篇八

日前,记者在数字城市建设与发展论坛上了解到,新加坡正在制订下一阶段2011〜2015年的电子政府总体规划。该国下一阶段的电子政府将借助新兴技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采取与私营机构和公共部门新的合作模式。“新规划的愿景是建立一个与国民互动、共同创新的合作型政府。”IDA中国区司长李斯勤介绍说,新加坡政府积极打造各种电子服务平台、创新应用程序给公共部门、私营机构和国民。如今,新加坡政府已经推出了多项便利的在线服务,如网上商业执照服务(OBLS)及新加坡通行证(SingPass),SingPass为用户提供了访问各类政府网站的公用密码,供用户方便与政府打交道、办理各种事物。

新加坡整合政府2010(iGov2010)计划是新加坡政府当前的五年整体规划,它通过利用资讯通信技术整合政府工作,让政府感到满意并连通民众。新加坡在实施“智慧国2015”计划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一直努力把经验和技能带到中国。例如,今年6月,IDA国际公司和星桥新加坡国际公司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一份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制定并落实广州数字城市的总体规划;9月,IDA又带领新加坡资讯通信技术商务考察团到武汉进行访问,重点就“智慧城市”举行了研讨座谈会。在协助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同时,新加坡也想吸引中国许多独特的概念和应用,带回新加坡进行实践。

李斯勤告诉记者:“新加坡电子政府取得成功的经验是,政府要在资讯通信技术的应用中扮演重要角色,电子政府的计划和实施需要统一规划,政府、企业界和社会力量的紧密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同时,电子政府可以通过资讯通信技术为客户和公众创造更多价值。”“智慧国2015”的愿景确定了四大关键战略:第一,通过搭建超高速且具有普适性的有线光纤和无线两种宽带网络,建设新一代资讯通信基础设施;第二,通过提供辅助资金、技术支持、合作征求计划等方式推动和支持资讯通信技术在金融、教育、医疗、物流等行业的应用,实现关键经济领域、政府和社会的转型;第三,通过吸引国外领先企业、刺激资讯通信创新和促进本地企业国际化发展,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产业;最后,通过提供培训和奖学金等多种方式培养精通资讯通信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人力资源。

上一篇:标准商业计划书怎么写下一篇:学校禁毒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