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5-01-15

关于全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1.关于全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全市水环境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市水环境整治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精心部署,缜密组织,强势推进今年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水环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提升全市整体软实力的基础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展水环境整治,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启东生态环境优势的重大举措,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民生实事工程。

(一)高度重视,组织有序。

今年年初,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关于深入开展水环境整治的议案》列为大会议案后,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整治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调研、动员、安排部署及督查推进,并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总结、点评、督促各阶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为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市专门成立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市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在全面调查摸底和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水环境问题为主要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沟河贯通、河道清障、粪污治理、水质监测、污水处理、生态保洁、打击非法捕捞以及推进“生态治河”等综合措施,全面开展城乡水环境整治工作,并明确了牵头部门和工作职责,全力组织推进整治工作进程。

(二)氛围浓厚、全民参与。

水环境整治是事关百姓民生、千家万户的细微之事。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电台、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宣传攻势,扩大宣传的影响力,增强宣传的实际效果。通过公布整治工作的任务要求、考核办法、工作进度、治理成效等方式,多角度,大频率地宣传水环境整治的意义、方法、途径等,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到水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各镇、园区也在集镇区域、各村中心路路口通过流动宣传车、发放公告、悬挂横幅和宣传标语,在村民和学生中开展了水环境整治知识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掀起了水环境整治的工作热潮,营造了群众关心、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市水环境整治办公室先后印发了工作简报40多期,及时公布各镇、园区水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宣传水环境整治典型和成功做法,明确下阶段水整治工作要点,做好水环境整治工作安排。目前,全市共悬挂水环境整治宣传横幅740多条,发放宣传资料16300余份,在《启东日报》、启东电视台和启东网站开设宣传专版、宣传专栏和专题节目近100个(篇),结合“送电影下乡”活动播放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题视频350多场。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水环境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三)周密部署,推进有力。

从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到全市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动员会、现场会、点评会、推进会等一系列会议的召开,组织推进的力度之强、节奏之快、密度之大、措施之细,体现了市政府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决心。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实行“每周一通报、每月一推进、每季一考核”制度。市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督查工作小组和三个巡查指导小组,从3月中旬开始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现场办公、及时通报、公开曝光等形式,从沟河贯通、河道清障、粪沟治理、生态保洁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督导考核,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并跟踪落实。同时,市河长办采取联合巡查方式,对全市所有大小河道开展每半月一次的地毯式巡查,自3月中旬以来共出动巡查1920多人次,下发整改通知单7344份,将水环境整治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四)加大投入,保障充分。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水平,今年市财政预算投入保洁管护费用超2000万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倍多。市管一二级河道管护经费从2014年的每公里2000元增加至3000元,一二级河道养殖捕捞设施清理奖补资金250万元;对镇乡管护的三四级河道奖补资金从每公里1750元增加到2000元,泯沟管护经费从每人2元的标准增加到3元。同时,各镇、园区和各行政村也积极筹措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费,通过“一事一议”、社会捐资、发动村民义务劳动等形式,大力增加对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水环境整治工作高强度、全覆盖展开。

二、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综合整治,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水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近日在省水利厅和财政厅组织的河道管护绩效评价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8月28日,南通市委、市政府在我市召开了水环境整治及长效管护工作现场推进会,对我市水环境整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农村水利建设有序进行,确保了水系“畅”。

高标准农村水利建设是提高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的关键和重点。我市已连续多年开展包括窄沟拓浚、宅垅(废沟)填埋、沟河贯通三大建设内容的高标准水利建设。2015农村水利建设完成疏浚横河161条、泯沟4880条、土方462万方,完成宅垅整治4000多个、拆坝建涵10235座。2016年在认真总结往年农村水利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加强规划编制,连片推进窄沟拓浚、宅垅(废沟)填埋工程。早在9月18日,我市就召开了全市农村水利建设动员会议,提前明确了今冬明春农村水利建设的总体任务,目前全市冬春水利建设进展迅速。

(二)沟河保洁工作高标准完成,确保了水面“清”。

全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市管一、二级河道的保洁工作由市发包,统一管护19条河道419公里,巡航保洁周期由原来一星期缩短至现在的5天;三、四、五级河道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由各镇、园区具体负责市场化外包工作,共有保洁承包主体37家,市、镇(园区)、村三级由原来的“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为进一步提高保洁效率,在有条件的河道我们推行机械化保洁模式,今年我们在原有9条小型保洁船的基础上,采购了两条大型保洁船,目前招投标采购工作已完成。同时,全市所有河道都明确了责任单位、落实了责任人,四级以上河道均已树立了“河道管护责任管护牌”,让更多的百姓参与水环境整治的监督管理。通过近一年强有力的集中整治,全市河道保洁水平明显提高,绝大部分河道重新焕发了水清、面洁的面貌。

(三)养殖设施清障成效明显,确保了水体“活”。

为全面清理沟河内的网簖、网箱、拦网、摇网、围网、沉船等涉渔阻水障碍物,我市采取自行清除和行政强拆相结合的工作措施,在充分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督促村民限期自行拆除违规河道养殖、捕捞设施。对不能自行清除的少数无证养殖户和捕捞户,我们依法给予强制拆除。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养殖捕捞设施清理工作于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截止目前,全市共清理各类阻水障碍物5.2万多只,打捞沉船18艘,清理率达到99.3%,河道排涝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地实现了水活、水畅。

(四)畜禽粪污治理稳步推进,确保了水质“净”。

为强化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效果,我市积极采取法律教育与技术引导并进的工作方式,不断探索最佳治理模式,在不断增强养殖户“生态养殖、健康养殖”意识的同时,通过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引进拼装式化粪池、购置干湿分离机、修建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等措施,达到畜禽粪便不乱排、不乱堆、不乱放、周边沟河不污染的目标。今年,全市新建化粪池302只,治理粪污沟515条。此外,市相关执法部门还加大了对违规排放养殖户的处罚力度,共立案查处7起,罚款30万元,有力地推进了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工作。

(五)打击非法捕捞战果显著,确保了水中“游”。

自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严厉打击各种危害水环境的行为。对于曾经一度非常猖獗的非法偷盗捕捞行为,采取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没收销毁作案工具,鼓励奖赏举报人员等一系列措施。市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联合巡查执法,加大对电捕鱼、毒鱼、偷鱼等违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偷捕案件,对构成犯罪的,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目前,全市处理违法电捕鱼行为393起,收缴电捕鱼器具393套,开展集中销毁活动6次,在全社会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尤其是今年在社会上影响严重的“毒龙虾”案件,共处理案件5起,行政拘留7人,受到省和南通市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六)城区河道整治扎实推进,确保了水景“美”。

为提升城区河道水质和景观效果,我们合理规划了河岸带的宽度,控制污水排放,突出景观设计,将河道景观与周边小区环境有机融为一体,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与亲水需求,将治理、净化、修复与环境景观美化进行有机统一,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空间。我们通过实施河道整治截污和生态修复工程,对原有城区河道进行全面疏浚,在河道两侧建设污水管网,对两侧企业和居民生活污水全部纳管,并统一进行污水处理。同时,采用种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的方式,实施岸线整治美化和生态修复,进一步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更起到了河道景观提升的效果。通过治理,河道黑臭现象基本消失,周边居民普遍反映整治效果良好,水质明显变清,全面改善了河道的环境面貌。

(七)信息管护系统逐步完善,确保了水况“明”。

为进一步提高水环境整治效率,简化工作程序,我市结合实际开发了一套河道信息管护系统,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了更为科学高效的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该系统,将巡查、审核、反馈等面广量大的工作整合在一个平台,管理人员能及时看到河段最新状况的图片,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启东的河道现状。运用该系统,我市在四季度的水环境整治工作考核中,共采集河道数据16000多个点,通过系统发送河道整改通知单3570张,基本都得到及时整改。信息化监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我市水环境整治实现数字化奠定了基础,为不断提升环境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11月25日,在南通市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工作会议上,作为创新工作我市进行了典型经验介绍。

三、认真分析,举一反三,全面查找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薄弱环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矛盾复杂。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彻底改善城乡水环境面貌,还有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冷静面对,充分认清水环境整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问题为导向,创新举措,全力解决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

(一)群众观念转变尚待时日。

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群众是最大受益者,更应该是直接参与者。在水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群众爱水护水的意识观念和生活习惯还没有形成,提升水环境的要求和随意污染水环境的陋习并存。部分百姓受传统耕作模式的影响对高标准农村水利建设不理解、不支持,从而难于快速解决我市泯沟多而小、环境差的问题。

(二)部分地区资金投入不足。

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战线长,资金投入大。部分镇、园区财政能力稍逊,就不愿意多投入,也没有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投入水环境整治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面上的质量和效果。

(三)畜禽粪污治理进度不快。

我市畜禽养殖规模小而散,养殖户在家前屋后到处布点,猪舍建设布局不尽合理。由于受地域、财力的制约,小规模养殖户对建设粪污处理配套设施积极性不高。截至目前,今年共新建化粪池6040立方米,完成治理数的67%。化粪池和干粪堆积场建设进展缓慢,设施建而不用和河道治理后再次污染现象也时有发生。

(四)部分河道管护留有死角。

城郊结合部的部分河道管护责任主体不明,整改工作迟迟不能落实。部分镇村界河和农村偏僻角落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相互推诿现象,水环境问题相应比较突出。个别地方在网簖拆除中,存在拆网不拆桩的现象,也容易造成网簖重新设置的问题。

(五)乱排乱倒现象经常发生。

部分小区居民私自将车库改造成生活用房,直接将生活污水排入小区雨水管网,污染了河道。一些小饭馆、小作坊,油污垃圾、清洗废水乱倒乱排,其中也不乏严重污染环境的危险废物,不仅影响城市环境,还带来安全隐患。

(六)长效管护机制尚未健全。

由于非法养殖捕捞行为处罚力度小、违法成本低而屡禁不止。河道整治后,各镇、园区养殖发包工作存在不平衡性。镇村干部在长效管理机制上想得不多,创新很少。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水环境整治成果。

四、统筹部署,狠抓关键,确保全市城乡水环境面貌实现新的提升

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予以深化巩固。下阶段,我们将牢固确立长期作战的工作理念,始终保持强势推进的良好态势,全力打胜打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持久战,确保实现全市河道水面清洁、河坡整洁、水系畅通、水体洁净的目标。

(一)持之以恒抓宣传。

一是加大整治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介宣传讲解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扩大工作覆盖面,用群众身边的事和朴素的语言引导教育,让广大百姓了解、关注、重视并参与、配合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把保护水环境变成全市老百姓的自觉行为。二是宣传一批先进典型。在各镇、园区树立一批示范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加大试点村水环境整治集中攻坚力度,及时总结、及时推广,达到培植一个、带动一片、优化全局的良好效果。三是推广一批经验做法。积极推行“以河养河”的生态治理模式,将疏浚整治好的河道河塘承包给当地村民,通过投放鱼苗养鱼,由鱼食草,着力解决打捞有害水生植物难的问题,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二)攻坚克难抓治理。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把水环境整治工作与高标准农村水利建设有机结合。目前,2016水利建设已经全面铺开,着重抓好泯沟疏浚、宅垅整治、粪污沟和黑臭沟治理、高标准示范区建设等目标任务。二是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畜禽养殖场配套设施建设进度,坚决打击“建而不用”的违法行为,对所有畜禽养殖场周边被污染的沟河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并与已建好化粪池的畜禽养殖户签订粪污无害化处理责任状,严禁出现二次污染。三是加快推进整河发包工作。充分利用水面资源,宜养尽养,大力发展农村渔业生产,通过整河发包、原生态养殖清除河面有害水生植物,并由养殖承包主体承担保洁责任。

(三)常抓不懈防反弹。

一是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各镇、园区要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辖区内禁止在沟河新增阻水和非法捕捞设施,加强对新增阻水和非法捕捞设施的拆除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确保全市不出现阻水和非法捕捞设施反弹的现象。市公安、海渔、水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责,积极配合镇、园区开展整治行动,动真碰硬,打击非法捕捞行为绝不手软。二是加强媒体曝光力度。对于违反规定重新设置阻水设施的人在进行处罚的同时,要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其行为,通过媒体的放大作用,发挥震慑作用,提高打击效果。三是适时发放补助资金。对自愿拆除网簖者,其补助资金要在综合验收通过后分两次发放,对拆除网簖者形成约束力,防止设置新的网簖。

(四)整合资源促联动。

一是增强部门联动合力。进一步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水环境整治中发现的问题,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完成时限,建立任务完成情况的信息反馈、督查核实制度,有效实现整治过程中“巡查发现问题——落实部门职责——限期解决问题——跟踪督查问效”的无缝对接,避免出现“九龙难治水”的现象。二是提高执法监管效率。进一步明确执法监管部门与属地政府职责。执法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综合执法巡查的力量。镇、园区深入开展群防群治工作,特别是对偷盗电捕鱼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上加强预防预控,落实村、组干部上门做好“一帮一”的法制宣传教育,有效提高执法监管的效率。

(五)统筹兼顾建机制。

一是完善河道管护模式。进一步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管护新模式,逐步提高保洁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研究制定政策,对承包养殖户保洁管护到位的沟河,实行鱼苗放养等奖补措施。二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现场办公、及时通报、公开曝光等形式,进一步加大督查指导的力度,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跟踪落实。以整治规范化、运作市场化、队伍专业化、作业精细化、考核科学化、机制长效化“六化”为目标,创新工作模式,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重而道远,事关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市委的正确领导、人大的严格监督、群众的强烈期盼,是我们把握工作的导向、全力推进的指针,更是我们坚定必胜信念、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后盾。我们将以本次人大常委会议为契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水环境问题为主要内容,坚持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为建设百姓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启东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2.关于全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2015年1月15日到2015年2月15日在呼和浩特市调查了20家药店,以及内蒙古大学附近的30名消费者。在呼和浩特市的19家药店中有1 家是大药店,剩余的19 家是中等规模的药店。30 名消费者中有6名是中老年妇女,有24名是刚当妈妈的年轻妇女。

二、调查目的

在新闻中了解到目前消费者对药店销售奶粉不看好,对比国外的情况,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我的调查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奶粉在药店的推广程度;

(2)通过市场调查,了解药店的奶粉销售情况;

(3)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对药店销售奶粉的认知度;

三、调查方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分别对药店和消费者进行调查。对药店共发放了20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 份,对消费者发放了30 分问卷,收回30份有效问卷。在调查对象填写问卷的同时也进行了口头访谈。在获得第一手资料后通过Excel进行数据分析。

四、调查背景

(一)奶粉的需求情况

我们了解到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处于人口生育的高峰,每年新生婴儿数量在1700 万左右。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婴幼儿奶粉消费国。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乳品行业和婴幼儿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持续“走高”。我国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销量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而且,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多,加上婴儿期的孩子还很娇嫩,家长们舍得在这些用品上花钱。因此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前景被大为看好。

(二)药店销售奶粉的优势

第一,药店的销售人员都是通过考试并且获得执照的专业人员,他们可以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为他们搭配其他的营养品。第二,药店销售奶粉在其他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为了紧跟时代潮流,中国必然也要加大对药店的投入,有了政策的照顾,就能更好地发展。第三,在质量方面能得到更好地监控。主要体现在对不良反应的检测上,药房作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一环,能对不良反应信息进行有效收集和上报,最大限度减少可能发生的产品不良反应对社会大众健康的不利影响。

五、调查内容

(一)奶粉在药店销售的推广程度

首先,呼和浩特市作为一个大城市,应该首先响应国家的号召,药店这一销售渠道应该已经成熟。在我们所调查的20 家药店中,只有6家销售奶粉,其中销售奶粉的药店所占的比例是30%。其次,呼和浩特是一座北方城市,我们在网上查找资料可知已经有很多南方城市的药店销售奶粉,在国外,药店这一奶粉销售渠道也已经很成熟。再次,在调查过程中,当我们扮演消费者上前咨询奶粉的相关问题比如某种奶粉适合什么年龄段的婴儿食用时,60%的销售人员会表现得不专业。最后,在销售奶粉的药店中基本上只销售一个品牌的奶粉,而且只有6—8 罐在售,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消费者一次购买2 罐奶粉,只能满足3—4个消费者的需求。

(二)奶粉在药店的销售情况

在我们所调查的并且销售奶粉的药店中有一家是规模较大的京远大药房,剩余五家均是小规模的药店。京远大药房的店长表示他们家的奶粉销售情况很好。其他五家均表示奶粉销售情况一般。我们在某个药房调查时也询问了在该负责人关于其他药房的销售情况,负责人认为其他的药店奶粉销售情况不好。我们的调查时间是基本上是上午9点到下午14点,在这段时间内,药店基本上没有顾客进入。在调查的6家药店中奶粉的摆放位置均是在门店的正中间,消费者一经过就能看见,但是在对每一家药店调查的时间内,都无人问津。

(三)消费者对药店销售奶粉的认知度

目前产品宣传方式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传单、口口相传。我们在满都海公园附近调查了30个奶粉的消费者。其中24的消费者表示不知道现在可以在药店购买奶粉。剩余6的消费者表示他们知道在药店可以购买奶粉,但大多都是通过药店宣传得到信息,其中通过电视广告和报纸了解信息的只有2人,而且这一部分的人表示他们通过报纸、新闻这些媒体得到的告关于药店销售奶粉事件的消息大多是一些负面报道。在调查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引起我的注意,我们所调查的30个消费者中,有27个人表示不会尝试去药店购买奶粉,但他们都表示对药店的奶粉的质量完全信任。

六、原因分析

(一)呼和浩特市奶粉在药店的普及程度偏低的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得到以下信息。第一,药店的销售人员表示药店销售的货物都是总部授权过后并且由总部统一进货过后才能销售。由此可见药店对销售奶粉不是很热衷。第二,药店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销售场所,在传统模式中,药店只销售与医疗有关的商品,奶粉作为一种其他商品要克服很多障碍。比如以前的销售人员都是在消费者上门过后询问消费者的情况后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由销售人员选择药物销售给消费者,而奶粉的需求者大多具有很强的产品意识,他们有自己选择的品牌,药店的销售人员对这类型的消费者还不熟悉。

(二)销售人员认为奶粉的销售情况不理想的原因

如下图1 所示,销售人员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药店开始销售奶粉以前,消费者的传统习惯是在超市、育婴店等场所购买奶粉,在药店销售奶粉刚开始的阶段,消费者还无法适应药店这一新的渠道。其次是宣传力度与奶粉品种单一。在所调查的6家药店中目前都只销售一种品牌,只有伊利或者蒙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结算方式的问题。京远大药房的负责人表示大约50%的消费者在药店消费习惯用医保卡进行结算,负责人表示因为奶粉属于食品类,尽管在药店销售,但是依然不能用医保卡销售。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得来

(三)消费者对药店销售奶粉的认可度低的原因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得来

第一,由于在调查的人群中中老年妇女占20%,而中老年妇女对这方面的信息不怎么关注。药店销售奶粉还处于起步阶段,宣传方式还不成熟。第二,可以由图2 可以50%左右的消费者认为药店只是销售与医药有关的商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奶粉作为一种食品就应该在超市、育婴店等销售食品的商店购买。他们觉得药店销售婴儿奶粉肯定没那么专业,而且到药店买奶粉没有什么售后服务。第三,40%的消费者表示婴幼儿的身体免疫系统弱,在吃惯了某种奶粉过后就不能随意更换,就连购买地点也不能随便更换。第四,大约10%的消费者认为药店的奶粉价格比市场价格高。长期以来药店销售的药物价格高,由此消费者容易联想到药店销售的奶粉价格应该比市场价格高。

七、总结与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我了解到目前药店销售奶粉的现状以及不被看好的部分原因。分别从药店和消费者两个角度来看待药店销售奶粉这一事件。在调查过程中对药店的结算系统没有进行具体地调查,还有总部在采购新的商品时需要经过什么程序也没具体了解,希望在以后的调查过程中能相关的信息。下面是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的建议。

第一培训药店的销售人员。目前药店销售人员的普遍现状就是缺乏工作激情,习惯了消费者主动上门咨询购买,缺乏主动寻找顾客的经验和激情。所以需要培训销售人员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第二改善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从前面提到的调查情况可以知道,目前的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里都接收不到药店销售奶粉的广告,所以可以在电视广告、新闻报纸、电台广播、网络等路径投放广告。

第三增加药店销售奶粉的品牌。药店购进货物是需要总部授权并且同意购进,总部没有增加品牌数量第一个原因是成本提高,打开一个新的市场需要成本,货物的存储也需要成本。所以怎么压缩成本也是个难题。

第四在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方面可以通过减免税收对扶持药店。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药店的结算系统的改进。

摘要:近几年来在中国出现的一系列的奶粉安全事件,使人们对我国的奶粉品质失去了信心。为了保证奶粉的质量安全中国开始效仿在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等在药店销售奶粉。我国从2013年10月以来开始在北京和江苏等20家药店试点。作为作为一条新的销售渠道,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其他国家的市场上已经取得成功,再加上国家的扶持,我们推测效果应该很好。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现实的情况与我预想的不符合,这一矛盾这就是我做这个调查的出发点。

3.关于全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随着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出外打工已成为农村青年的首要选择,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而生,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为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冀南地区的5个村子,走访入户,展开留守儿童情况的相关调研。通过与村民、村干部、留守儿童监护人及留守儿童的走访,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被随机抽样调查的5个自然村,共有住户1802户,总人口7968人。第一个村,人口1900人,留守儿童数达20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10.53%,是本次调查的5个自然村中比例最高的;第二个村,人口2600人,留守儿童数达23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8.85%;第三个村,人口为520人,留守儿童数达42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8.08%;第四个村,人口有2227人,留守儿童数为5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2.25%;第五个村,人口数721人,留守儿童数仅1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0.14%,为所调查的5个自然村中比例最低的。

二、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1.生活质量低下,卫生状况堪忧。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一是监管人的身体不好,没有精力照顾好留守儿童。二是监管人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受文化水平限制,缺少营养搭配的相关知识,衣服是否合身是否干净也是放任自流。

2.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疏导。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心理问题。走访中,调查的第二个村小学的王校长告诉人们,该学校四年级有一个男孩,在学校整天不说话,也不与别的男孩玩,经常受欺负,听课看着很认真,但是成绩一直倒数,后来才了解到他父母都出去做小吃生意了,他跟着爷爷生活。

3.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加上监管人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教育不够,导致孩子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学习的积极性被打消,成绩越来越差。

4.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调查中了解到,监管人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存在拐骗、交通、打架、斗殴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同时,学校与家庭缺少沟通,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极易被忽视。

5.学校关注不够。通过访谈发现,学校均无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管理办法。鉴于近期县域内有溺水事件的发生,暑假前各类学校开会强调不能游泳、不能在水源附近玩耍。但是针对安全保护性较差的留守儿童,却没有任何管理措施。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原因来自于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社会方面:社会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农民工”工资住宿待遇的低下,使广大农民没有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家庭方面:家庭的务农收入不足以养活家人,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由于城市学校招生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愿意接收,父母也很难承担高额的费用。城市中一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本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甚至都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2.农民工一般在城市从事的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3.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根本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较大,难以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各项费用。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家庭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外出打工时最好留一人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如果父母双方外出,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同时,父母与孩子的班主任要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的方法。

2.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多措并举关注关爱留守儿童。一是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并记录在档。二是加强沟通,学校与留守儿童监管人要保持沟通,定期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三是寄宿制学校对于留守儿童要成立专门组织或自愿帮扶组织,在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四是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从思想上技能上让留守儿童学会自强自立。

3.社会加强新闻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帮助。政府相关部门要号召爱心人士组建“爱心妈妈”之类的慈善团队,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在村内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五、结语

4.关于全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四

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济宁市委政研室济宁市教育局

职业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级关注的“焦点”。最近,市委政研室会同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县乡村、工矿企业和学校,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基本摸清了全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职业教育发展概况。我市职业教育自开始创办至今已近30个春秋,发展历程波折起浮,曾有过“全国职业教育一面旗帜”的辉煌,有过“几近低谷”的尴尬,也有过“脚踩就业和升学两只船”的困惑。近几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势头,不少方面还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我市共有职业院校72(技工院校21所)所,其中公办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47所;民办高职院校2所、中职20所。初步形成了以5所高职院校为龙头,67所中职学校为主体,168所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2006年,全市中、高职招生规模达到1.43万人,在校生达到4.81万人。骨干院校和特色专业建设得到加强,拥有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院校13所、省级重点职业院校11所,省级教学示范学校7所;拥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专业38个。嘉祥职业中专的机电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专业,济宁市技术学院的数控与机加工、机修钳加工等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各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路子,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十五”期间,各类职业院校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毕业生达到25万多人,各类培训机构共培训350万人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职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距群众的教育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整体上仍然处在“蹒跚行进、奋力爬坡”的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扰,多年存在的“三难”现象仍然突出:职业教育招生难、职业学校办学难、培养学生就业难。调研过程中,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三难”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六个不适应”。

(一)认识不适应形势。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是各个层面的认识滞后、观念陈旧。近年来,国家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事关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

就业压力以及偏面的人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仍然存有偏见。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从政府层面看,有的地方政府没有认清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没有看到技能人才不足的矛盾,没有看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有的认为职业教育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不愿在这方面费力气;很多地方重眼前利益、轻人才培养,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有的县市区政府至今没有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学生家长来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加之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从企业来看,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工厂就是工厂,扯不到一块去”,致使“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和学校缺乏沟通、没有配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二)规模不适应需求。与我市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明显偏小。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市技能人才需求量(新增)38.4万人,年均7.6万人左右。而2006年全市高、中等职业院校年培养能力仅有1.43万人,有的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在校生不足百人,办学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应当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我们在这方面差距更大,多年来我市职普比一直在20-40%之间徘徊,今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5.5万人,职普比例只有26%,明显低于我省多数地市,比全省平均水平还低12个百分点。

(三)条件不适应办学。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力作支撑。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骨干示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不高,现有投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2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大部分县市区没有兑现;每年每班农村4000元、城市5000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经费,普遍没有达到。2006年,我市预算内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费为6920万元,仅占高中阶段经费总支出的22.9%,与我省先进市相比差距甚远。由于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从学校办学设施看,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占地面积不足80亩,校均建筑面积不足1.5万平方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大多数职校办学条件简陋,学校缺少基本的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济宁市第一职业中专占地只有30多亩,在校生1500多人,生均占地面积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生均占地18平方米的标准。从实习实训条件看,1/5的职业学校没有专业实习实训场所。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生均仪器设备总值最低应为3000元,而目前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总值仅为2001元。从师资力量看,我市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编制是几年前核定的,随着近年来职校规模扩大和在校生的增加,专任教师总体数量明显偏少,专业水平也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象兖州职业中专这样的省重点职业学校,竟有20多位体育教师改教专业课。再就是非教学人员过多,比例严重失调,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65.3%。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二者的比例竟然达到1∶1。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高薪聘请校外技能型专家任教,难以保证教学

时间和质量。“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匮乏,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3.9%,明显低于全省30.1%的平均水平。

(四)专业不适应市场。由于我市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侧重于升学(对口高职)或域外就业,和我市产业发展联系不紧,“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学校不是瞄准市场设置专业,而是依据现有师资确定专业,这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一是为农服务“脱节”。据劳动部门预测,到“十一五”末,我市第一产业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应达到2.46万人,纯增量应达到1.88万人,年均应培养3700多人。而我市职业学校农林水类专业年招生仅有80人,缺口高达46倍。另据调查,我市中职毕业生回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毕业生总数的5%。现在农民迫切需要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但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农业技术中的作用,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二是为工服务“脱节”。从五大产业集群技能人才供求关系看,一般来说,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余有缺、供求之间适当不平衡是正常的。但我市的情况是,这种供求双方基本上处于无引导、无组织的自发状态,反映了我市职业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明显不衔接。三是为三产服务“脱节”。据统计,我市各类职业学校为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只有商贸类的市场营销、餐饮两个专业,年培养能力不足500人。我市已确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明确了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四大重点产业,据测算,“十一五”末我市服务业中的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社区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以及饮食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共需要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应达到20万人,纯增量应达到16.8万人,年均需求量为3.4万人。从目前状况看,我市根本无力培养。以旅游业为例,我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对密集的景点景区,但全市竟然没有一个学校设置旅游或导游专业。实践证明,不与当地经济挂钩,职业教育不可能发展壮大;脱离现实经济生活和产业需求,职业教育肯定做不大,走不快、也走不远。

(五)政策不适应就业。我市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尚不能成为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市各类经济组织中,普遍没有真正建立起技能人才从培养、使用到管理的规定和制度,技术岗位只有27%的人持证上岗,远没有达到全员持证上岗的要求。由于缺乏鼓励在本地就业的政策,目前我市一方面缺少大量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职校毕业生大量流向沿海和发达地区。金乡县职业中专,每年的毕业生全部流向长三角地区;嘉祥职业中专数年来每年80%以上的毕业生到无锡、昆山、青岛等地就业。调研发现,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域外就业率高达60%。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我市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的技能人才,却走出去就业;而我市的一些企业又要拿出必要的成本,从外地引进技能人才。这“一出一进”背后,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人才成本的双重投入,确实值得深思。

(六)体制不适应统筹。我市中职学校隶属教育部门的有32所,其余15所则分别隶属于劳动、卫生、建设等部门。多头管理体制导致缺乏统筹协调、政出多门、各自为战,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表现为结构失调、资源不足、投入浪费等。各部门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各有权限,难免有部门利益、各自立场和自我保护倾向,因而出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难以互认、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难以融通、课程内容难以衔接、职业学校资源

和社会企业培训机构的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显然,如果不能对职业教育实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构建起大职教格局,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受到很大制约。

三、对策建议。综合分析我市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发展应确立以下基本思路: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围绕建设新济宁的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紧扣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寻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着力建构立足经济、面向社会、服务各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新格局。按照这一思路,在整体工作摆布上,应做到“三增”、“三创”、“三强化”。

(一)“三增”:就是增强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增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首先,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既是较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又是人口资源大市,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把发展由依靠资源优势为主,转变到依靠人才、技术和劳动者素质为主上来,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可以肯定地说,我市成为人力资源强市之时,就是我市经济腾飞之日。因此,必须从战略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职业教育,打破“就教育论教育”、“为抓职教而抓职教”的封闭狭隘的思维方式,纠正各种忽视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破除各种陈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经济、抓民生”的观念,强化抓职教就是“打基础、谋长远、创优势”的意识,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做到工作上优先研究、发展上优先安排、政策上优先落实。其次,要广开渠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认真落实政策,保证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拨款。市、县两级政府都应建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骨干示范学校建设、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和农村职业学校建设。支持鼓励新建或扩建职业学校,借鉴外地的经验,凡新建职业学校,市政府可一次性提供启动资金100万元;扩建职业学校,提供启动资金50万元;创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市政府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县级政府予以配套。改革财政投入制度,建立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新机制,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不低于普通高中的水平。拓宽职教经费筹措渠道,市、县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及扶贫资金中,应安排一定比例(10-20%)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应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作为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建设经费。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2.5%足额提取职工培训经费,列入企业成本费用。第三,动员各种力量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国家提出“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对我市来说任务相当艰巨,扩大职业教育培养能力是当务之急。市县两级都要加大职业学校建设力度,在全市大力实施“2531”工程,确保2010年前,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完善一所高标准的职教中心,“达到占地20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在校生3000人以上、实习实训设备1000万元以上”的要求。要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办法,在计划指导下尽量放权给职业学校,让其自主考试、自主招生。要挖掘办学潜力,改变传统的正规学历教育的思维定式,将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不断扩展职业教育生源空间,通过政策引导,让最应成为职业教育

对象的中考高考落榜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等群体,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岗前、在岗、转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达到“让最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到最需要生源的职业学校培训”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三创”:就是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新用工就业制度。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方面,重点是突破体制性障碍。除劳动部门举办的技工学校外,其他行业企业所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层次的资源整合,切实改变目前多头办学、分散管理、资源浪费的状况。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构建“政府办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格局,政府在重点办好一批骨干示范院校的同时,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各种形式的民间职业教育机构发展;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一些职业教育特别是培训机构直接进入市场;要制定专门政策,引导企业强化职业培训,明文规定“办企必联校,建企先选校”,即凡在职职工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企业,均应建立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或者委托一所职业学校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凡不足3000人规模的新建企业应事先选择合作的职业学校。积极推进多形式合作办学,支持成立以骨干院校为龙头、若干学校和效益好的企业为依托的职教集团;实施“名牌带动”,积极创建“名牌学校、名牌专业、名牌基地”,走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的发展之路;以争创“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全国千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为抓手,实现我市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当前,要突出办好市区三所高职院校,按照“保持优势、突出特色、适度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合理定位,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办强办大“龙头”,发挥对全市职业教育的示范带动作用。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重点是强化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我市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做到“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先定专业、后聘教师”。我们通过调查认为,今后五年我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重点建设培育8类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即机械加工、煤化工、医药食品、纺织服装、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围绕这8类基地建设,重点培育80个骨干示范专业,力争30个专业进入国家和省级示范专业序列,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做到长短结合,以“长”促稳、以“短”促活,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创新用工就业制度方面,重点是推行职工持证上岗。要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职工进入企业之前的必经之路,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吸引力。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鼓励企业在本地职业院校中进行招工,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尽可能在当地就业,推进“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共建共赢。认真落实《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进行纠正并依法给予处罚。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安置工作,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培训制度、学历文凭和职业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经人事、教育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受工作

年限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

(三)“三强化”:就是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差已成为困扰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就没出路。建议今后市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重点用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即县市区和学校先拿出资金购买设备、建设基地,然后由市财政奖励其价值的2/3,直到该校实训基地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为止。同时,应当明确规定,新建职业学校,专业实习实训设施必须达到设置标准,否则不予审批;现有职业院校,凡实习实训条件不达标的,原则上不审批新的基建项目。要探索实习实训的新路子,在全市职业学校推行“顶岗实习”模式,并使之制度化。“最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线上、最新的农业技术在大田里”,因此,要想让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管打实用”,就必须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走向田间地头。要深入探索“企校合作、村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在全市开展“一企联一校,一村联一校”试点工作。同时,设立“济宁市职业教育年会”,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做到“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使之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走向社会的平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认定一批以校长为主的职教专家队伍,打造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团队;培养认定一批专业带头人,打造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认定一批骨干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力争“十一五”末,全市“双师型”教师要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全面实施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教师职务聘约管理制度,形成“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启动师资培训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改革职业院校用人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技能人才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人事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聘用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对学校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待遇。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尽快成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职业教育综合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管理全市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其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依法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建立职业教育考核评估机制,把职业教育列入政府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网络人才信息公布制度,搭建全市统一的人才供需“平台”,促进各企事业单位与职业院校的信息共享。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倡树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和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技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5.关于全市基层文化建设情况的报告 篇五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我市把基层文化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各级文化部门努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做出了积极贡献。下面就我市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基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我市也加大了对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基层文化活动的条件和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按照《文化部文化厅关于开展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及《县级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评估标准》的工作要求,我们对市文化馆、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该工程上级拨款71万元,市财政拿出了50万元专项配套资金。目前,该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已完成工程的90%,即将投入使用。

(二)文化建设工程取得新进展。截止目前,我市共有 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其中有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了国家建设项目。其它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正在积极改建扩建当中。投资规模达 50万元。一批符合国家建设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即将投入使用。

2010年,我市共有131个农家书屋纳入全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计划。目前,这131个农家书屋已全部启动。农家书屋直接建在行政村,出版物丰富实用,群众借阅方便,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为方便农民读书学习、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为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文化队伍建设取得新进步。市文广新局共设办公室、人事财务科、文化科、体育科、广播影视科、政策法规科6个行政科室。局下属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公司、人民公园、剧团、业余体校、稽查队、书画院等9个事业单位。目前,全市文化系统共有在职人员 21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 2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65人,中专以上学历149人。市文化馆、图书馆共有各类人员30多人,业务人员占80 %,已初步形成了层次合理、门类齐全、布局均衡的人才队伍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遍布城乡的业余文艺团队37个,从业人数820 余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我市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基层文化馆(站)干部职工的在职岗位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全市基层文化工作者积极进行文艺创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市文化馆创作编排的歌曲《枣儿红了》和老年舞蹈《敲起渔鼓迎船归》等两个文艺精品在第九届燕赵群星奖角逐中分获一、二等奖的成绩;09年我市老年舞蹈《渤海渔鼓》,通过省文化厅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分别在全省上报国家音乐类、舞蹈类各六个名额中脱颖而出,歌曲《枣儿红了》排名第一,老年舞蹈《渤海渔鼓》(敲起渔鼓迎船归)排名第三,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的角逐;今年春节期间,我市高殿华、李淑华夫妇雕刻的30件花模作品代表河北省,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庆澳门回归展演活动,受到了澳门同胞的热捧。另

外,为进一步加大两个非遗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我们积极联络接洽,邀请中央七套农广天地栏目组来骅拍摄了时长30分钟的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专题片,今年6月份将在央视七套播出。

(四)积极支持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一是深入挖掘并大力扶持了黄骅市麒麟舞艺术表演队,通过我们的大力扶持积极推介,黄骅麒麟舞艺术表演队也获得了优异的成果。2003年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广场舞比赛获银奖;应邀参加了庆澳门回归大型表演活动并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在河北香河县参加广场舞邀请赛并取得了一等奖。二是大力扶持我市羊三木乡嘉禾文体社的发展,通过在文学创作、体育健身活动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文学社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极大的活跃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积极组织市戏曲家协会、市京韵社等有关文艺团体定期在市政府广场、南湖广场、公园广场举办戏迷演唱会,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观看,极大的活跃了我市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多年来,我市业余群众文化队伍十分活跃。如黄骅麒麟舞艺术表演队、黄骅市文广新局老年艺术团、老干部局夕阳红艺术团等。这些团队一方面积极参加全市各类节庆庆典、广场演出等文化活动,为丰富活跃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传播我市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一批业余歌舞、戏剧、表演团体活跃在农村集市、庙会、乡村,以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排练演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传统戏剧等,深受群众欢迎。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展现了我市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为经济建设搭建了重要平台,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二是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成为当地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传播的主阵地,发挥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作用。三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广场的兴

建,一支支有着较高艺术水准的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常年活跃在全市各主要街道、广场,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我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在省、市各类社区文艺调演、舞蹈大赛上都获得过优异成绩。四是素质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少儿文艺和校园文化的繁荣。市文化馆专业老师经常深入到我市渤海路小学、骅西小学、春蕾幼儿园等学校,一方面,利用课外辅导的时间对学生们进行文艺方面的辅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文化馆排练厅、舞蹈厅在舞蹈、声乐、器乐、绘画等方面进行专业的辅导培训。在丰富少儿校外文化生活的同时,少儿艺术素质也得到了较好的提高,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有潜力可挖的文艺苗子。由市文化馆辅导培养的多个少儿艺术团体已成为我市各类大、中、小型文化活动的生力军。五是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给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注入了强大活力,对基层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起着示范、导向作用。除此之外,市政府要求市文化部门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和文化单位下乡进村开展声势浩大的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春联下乡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文化活动难的问题。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全市各级政府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工作原则,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不断加大投入。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申报工作。按照普查工作要求,众多文化工作者走乡串户、实地调查,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地区,对各种类别民间艺术的形式和

内容、现场活动、表演过程、口承资料进行细致的文字记录和现场拍摄。对黄骅渔鼓传承人杨宝山声像等有关资料。对黄骅麒麟舞传承人杨印海复制了麒麟舞的制作图纸及有关资料,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切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保留下来。二是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全社会重视,市政府遵循保护为主、抢救、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下拨专项资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展览活动。积极开展了黄骅渔鼓传唱走进学校和乡村推广普及,渤海渔村剪纸进校园活动。同时,利用暑期文化广场系列演出活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项目在市政府广场、南湖广场多次进行展演,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加大了宣传力度,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知名度。三是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力度。为使我市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长期有效保护,我们对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麒麟舞和黄骅渔鼓两个非遗技艺组织了专门的授徒仪式,其中黄骅渔鼓收徒4名,黄骅麒麟舞收徒3名。另外,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人等12人定期慰问、定期组织体检,同时经常与他们沟通并征询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意见建议。并请他们多带学生,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发扬传承下去。截止目前,我市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16类37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个即:黄骅麒麟舞;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个。即:黄骅麒麟舞、黄骅渔鼓、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黄骅面花制作技艺、黄骅人工制盐、渤海渔村剪纸技艺、贾氏青萍剑、黄骅五虎棍、吊炉烧饼制作技艺。

四是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投入。自08年开始我们积极争取财政非物质文化保护经费2万元,09年又增加到了5万元,为加强保护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

二、当前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我市基层文化建设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由于我市经济基础薄弱,历史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能同步进行,公共文化设施日益显示出总量不足的弱点,同时文化设施分布不够合理。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数量和品种不够丰富。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发展文化事业,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了很大努力。但就目前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仍然不足,基层文化设施设建设滞后。如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现有规模及藏书数量与文化部颁布的两馆要求相差较大等。

(三)投资主体单一,依靠政府投入居多,吸纳民间资本较少。目前,我市基层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有限投入,还没有建立起向社会购买文化产品的体制机制,因而不能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基层文化建设。

(四)文化干部队伍力量薄弱。由于现行人事体制机制的制约,基层文化干部队伍不能补充新鲜血液,缺乏活力。如现有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大都不是专职,一人多用、身兼数 6

职,造成基层文化干部更迭频繁,稳定性差、专业性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等。

(五)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有待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在开展书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艺演出、数字文化信息服务、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市乡镇文化站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还有待摸索,一些管理问题日益显现。如工作经费有限、没有专人进行管理、不能按规定对民众开放等,对有效发挥基层文化设施的作用、服务于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大投入,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基层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确保基层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文化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二)加快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

见》等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法规和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范畴,纳入地方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从资金、政策、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馆(站)、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经费保障力度,加大对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财政补助,保证重大群众活动的经费投入。同时根据实际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开展有导向性、示范性的重大带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基层文化工程建设。落实对文化事业捐赠实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建立筹资渠道多元化、投入主体多元化的基层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文化建设投入格局,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对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业务培训,促使乡镇文化站人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各级政府在机构改革中确保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文化机构的人员编制,明确乡镇文化站的公益性质。在人员配备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逐步形成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大力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对基层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五)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社会的能力。首先,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

发掘、整理和保护。加强传统特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乡土、历史、人文资源,努力塑造地域色彩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巩固培育好现有的特色文化团队,不断挖掘、培植新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间基础的文化资源。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等称号。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面花模子雕刻、面花制作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渔鼓、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街道和文化名村、名人、名品。其次,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县、乡文化机构将进一步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明确服务规范,改进服务方式。将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览、文艺活动、广播影视、宣传教育、休闲娱乐、科学普及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站,提高其服务农民、服务农村能力。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积极扶持农民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室。第三,大力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各县市区基层文化中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戏剧、音乐、图书等文化艺术资源,通过互联网、卫星传输等现代科技形式,为城乡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精神文化服务。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进一步提高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第四,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市政府将按照文化部新颁布并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要求,从规划、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等方面切实加强

6.关于全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关于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党建情况的调查

年月,我市专门制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暂行规定》,全面加强了个体私营企业党建工作。为摸清我市个体私营企业党建现状,推动其更快更好地开展,前不久,笔者对我市的个体私营企业党建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

个体工商户万户,私营企业家,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党员余人,占。近年来,我市坚持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基本思路,将党建工作的触角主动延伸到个体私营企业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共在个体私营企业中组建党的基层组织285个,使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中75以上的党员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

(一)组建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一是单独组建式。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独立的党支部,接受当地党委的直接领导,对党员人数超过或接近50名、100名的,分别建立党总支或基层党委。目前,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已建立单独的党支部213个,党总支16个,基层党委1个。

二是联合组建式。对党员人数不足3名者,充分考虑地理、产业的关系,按照就地、就近、利用管理、便于工作的原则,组建联合党支部。如**个体私营经济木材加工园区联合党支部是由园区的8家企业的13名党员组成,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对加强该园区内党员的管理工作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三是挂靠组建式。对外来人员较多、个体工商户党员较集中的区域,如市场、集镇等,以个体劳协牵头,成立个体分会党支部。目前,共成立个体分会党支部26个。

四是联络帮扶式。对规模较大而无党员的企业,在建立健全工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向企业选派党建工作定向联络员,实行专人帮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基本知识,发展壮大党的力量,不仅提高了个体私营业者的政治素质,而且还建立培养起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4000余人,发展党员316名。

(二)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加强党的阵地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建立起固定的党员活动室,使广大党员学习有场所,活动有场地。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配备了电教设备,订阅了党报党刊。目前,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党组织中已有95拥有了专门的党员活动室,实现电教化率达60以上。如**个体私营经济木材加工园区联合党支部专门配备了电视机、录放机、资料橱,购买了电教带,并在活动室配置了乒乓球台、羽毛球、象棋等娱乐设施,不仅增强了党员教育的效果,而且丰富了党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了党员的一致欢迎。

二是完善党内生活制度。重点是建立健全了“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费收缴管理、党员学习培训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确保了党组织的正常运转,目前,制度上墙率达96。**市天成运动设施有限公司党支部还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党内生活制度等与公司内部管理规定汇编成册,下发到每个职工手中,使企业党建工作逐步走上了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坚持围绕业户生产经营,按照小型、分散、多样、实效的原则,组织党员开展“党员挂牌经营”、“一名党员一面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及“1 X”定向联络帮扶等活动,使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压力感明显增强,从而形成了党员带群众、群众促党员的良性氛围。

(三)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一是个体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使党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政治领导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政权基础进一步巩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

二是个体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党员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技能。调查发现,个体私营企业中有85以上的党员职工已成为生产经营中的管理者和关键岗位上的业务骨干,50以上的在企业中已分别担任了班组长或科室主要负责人。

三是个体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参与企业决策、管理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机床有限公司党支部建议公司在加大产品出口的同时,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生产普通机床,销往**、**等多个省市,年可创利税近百万元;**集团党支部向全体职工发出的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个螺丝钉”的倡议,既帮助企业降低了成本,又培养了员工勤俭建厂的作风;**软管公司党员职工***,研制生产的M型脉冲点焊不锈钢波纹管,填补了国内空白,被省科委列入省级火炬计划项目,并荣获国家级优秀新产品奖。据调查,两年来,我市个体私营企业党组织共为企业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近万条,被采纳1000条;党员职工研究出的近百项技术创新成果被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四是

个体私营党建工作进一步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年过六旬的党员个体户渠***一次性投资3万元,在**镇**村建起一所希望小学,使多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青年党员***投资2万元,为家乡架起了一座“致富桥”;青年女党员***在近两年的“双拥”活动中,为驻军官兵捐献鞋垫3万多双等等,据调查,两年来,我市广大

党员业户先后组织便民义务服务6万余人次,为铺路架桥、希望工程、扶贫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320万元,每年被各级政府和部门授予先进、模范等荣誉称号的业户,党员占71.8。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对加强个体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中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力度不大,特别是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主认识不到党的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有的甚至担心抓了党建工作会造成精力分散,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从而使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脱钩”现象。

(二)部分企业规模小,党员少,力量薄弱,甚至有个别企业根本无党员,也不积极培养和发展党的新生力量。调查发现,目前,我市仍有近200家企业出现了党建工作的空白点。

(三)由于个体私营企业中的党员分布广,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加之部分党员不主动公开党员身份,转入组织关系,出现了“隐性”党员问题。据调查,我市个体私营企业中约有600名左右的党员长年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得不到及时教育和管理。

(四)相当数量的个体私营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缺乏从事党务工作的必备知识和经验,工作手段单一,内容枯燥乏味,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目前,我市个体私营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具备8年以上党务工作经验的仅占4,5年以上的也仅占11。

(五)少数党组织形同虚设,常年不开展工作,党员过为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其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三、建议和对策

(一)努力提高对个体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要积极动员和教育各基层党委真正从政治的、大局的、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个体私营企业党建工作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政权基础的必要措施,而且是加快业户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将个体私营企业党建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教育广大业主充分认清党建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切实摆正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积极支持和主动开展企业内部的党建工作,推动个体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二)切实抓好党组织组建和党员发展工作。“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个体私营企业作为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党组织组建工作,做到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同时,要按照原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提出的“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一指示精神,由各基层党委制定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党员工作规划,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作为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切实改变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无党员和一些非公有制企业长期不发展党员的状况。

(三)注重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一是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切实履行好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责任,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企业的贯彻执行,保证企业不出现违法经营、偷税漏税、弄虚作假、损害职工权益等现象,使企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积极给经营管理者谏言献策,当好参谋,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群众的“领头雁”,团结带领群众搞好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二是要做好群众工作,发挥好凝聚人心的作用。企业党组织要从职工群众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既要了解职工愿望,代表职工利益,支持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又要重视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三是围绕增强党的工作的实效性,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要坚持“为企业所需要、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为业主所理解”的原则,找准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找准广大职工群众的兴奋点,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尤其是组织活动要注重实效,灵活多样。在活动规模上,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在活动时间上,既要严格组织制度,又不能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在活动方式上,既要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也要注意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7.关于全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教师的自然状况问卷, 包括学校、年级以及所教授的科目;学校对该课程的态度状况问卷, 包括课程的开设情况、任课教师的选派两个方面;教师教学状况问卷, 包括教学的目标、方法、内容与评价四个方面。我们以五所小学的教师为样本发放问卷100份 (每校20份) , 回收100份, 并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19进行了数据处理。

(一) 学校对该课程重视程度的调查

就调查的普遍情况而言,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 无论从开课、师资, 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 情况都令人担忧。看出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兼职教师为普遍现象, 专职教师基本空缺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要求做到:教学内容综合化;教育以及社会功能多元化;课堂教学形式多变化。因此, 对教师选派要求较高, 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专职教师来担任和研究该课程的教育工作, 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调查问卷显示, 小学里该课程的教师选派存在着较大漏洞, 专职的小学教师只占3%, 班主任兼任品德课为普遍的现象, 其比例达到了76%, 而语文老师以及其他任课教师兼课分别达到了20%和2.7%。品德课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需要有专职的教师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重视此项工作, 而就目前调查的数据来看, 显然情况并不理想。

2. 课程的贯彻实施存在问题, 品德课被占用的情况突出

调查结果表明, 小学的“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课时安排总体上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但实际实施情况不容乐观。被调查学校对该课程的课时安排, 总体都遵循了国家新课程标准小学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 而在实际教学中, 只有32.5%的教师是每节品德课都在认真从事教学, 有55.6%的教师认为, 品德课的一半时间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 占12%的教师则将品德课用来上语数外课程。此外, 还有1%的教师将品德课留给学生自习。从调查结果看, 品德课被其它课程占用的情况比较严重, 占用率达到了一半以上。一二年级相对其他年级而言稍小一点, 六年级的占用情况最为严重。可见, 学校对该课的重视程度急需提高。

(二) 任课教师教学状况的调查

我们此次问卷的第三部分是针对该课程任课教师教学情况的了解与调查。

1. 教学目标制定的情况

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 是具体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 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全面、具体、切合实际。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从调查结果看,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总体较为合理, 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进。数据反映, 7.1%的教师能够根据课表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 有17.9%的教师根据书本的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达到71.2%的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来制定, 3.9%的教师表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调查结果来看, 超过50%的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制定课程教学目标, 这一点比较令人欣慰。但在五六年级的品德课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目标缺失的现象。总体而言, 教师对于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情况较好, 但仍需加强。

2. 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以选取课本内容为主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形态看, 包括文字的和非文字的;从获取的途径看, 包括教材中的和教材外的;从呈现的方式看, 包括整体的和局部的。但无论怎样的教学内容, 其作用是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很好地立足于学生整体。有63.1%的教师根据课本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课标选择的教师所占的比例仅为4.1%, 6%的教师自主选择品德课的教学内容, 而26.9%的教师表示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与实际情况来选择。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要求, 教学内容的选定应立足学生, 而从调查现状来看, 只有26.9%的教师能够做到, 这样的情况的确令人担忧。

3. 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呆板, 需要多元化

该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刻板, 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体现。63.5%的教师对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采用教师讲授法, 而使用探究式教学法、活动课教学法和师生互动法的教师, 分别为5.9%、12.9%和17.8%。可见半数以上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还是传统和呆板, 缺乏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使用。另外, 师生互动法虽然所占比例不多, 但是在高年级的品德课实施过程中相对其他年级运用较多, 这一点值得肯定。

4. 有效教学评价方式的缺失

调查显示, 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存在缺失, 有效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运用不足, 许多评价流于形式。本次调查数据表明, 24.2%的教师选用了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通过考查、考试的形式进行教学评价的教师分别占了19%和11%, 而41.7%的教师则表示没有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对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 教师通过这项活动能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并且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41.7%的教师缺失了这一环节, 这让人不免对品德课的实施效果感到担忧。而选用考试、考查等教学评价形式, 也无法从中看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这样的评价方式效果不大。总体而言, 教师对“品德与社会 (生活) ”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选用情况不容乐观, 需要引起学校领导与教务部门的重视。

二.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现今小学的“品德与社会 (生活) ”课程的实施存在较多问题, 其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分析、讨论和探究:

(一) 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被占用的问题

从本次问卷情况来看,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 (生活) ”课的专职教师基本缺失,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较大漏洞, 品德课被占用情况比较严重。造成品德课教师选派存在专职教师少的原因, 我们认为是社会、学校以及有关教育部门对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专业性认识不足所致。“长期以来, 许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品德课教学不需要多深专业知识, 任何教师都能胜任。这样的课程定位使得品德课教师的学科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社会、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对其重视程度远低于语数外, 甚至也不能和音体美相比”, 因而对专职教师的培养缺乏重视。而品德课专职教师的缺失, 又进一步导致了该课程被其他课程所占用。因为兼职教师居多, 他们难免会利用该课的教学时间来完成自己科目的教学任务, 又加之考试和升学的压力, 所以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而在六年级, 占用情况最为严重, 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学校对品德课虽然课表上按照国家设置课程的标准来安排课时, 但实际实施现状却不令人满意, 也是由于学校对品德课的真正重视程度不够, 因而, 虽课表上有明确的设置, 却缺失行之有效的贯彻实施。

(二) 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我们认为, 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脱节, 教学内容较为呆板。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然而, 为何会出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呢?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课程的任课教师是兼职教师导致的。对兼职老师而言, 他们的教学和管理任务本身就很繁重, 再兼任这门课程, 精力必然不够, 而面临考试和评比等压力的时候, 他们难免会把时间放在自己所教授的“主科”上, 而对于“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难免无暇顾及。

许多教师有正确的教学目标, 但因为其自身又是其他科目的教师, 所以会对品德课的教育有所忽视, 不会在这门课程上真正用心去探索和研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 为了教学简便和节省备课时间, 于是就简单地照本宣科。但这样的做法效果可想而知, 可见, 脱离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难以取得成功。

(三) 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呆板单一的授课方法, 实际上就是由于专职教师缺少所导致的。由于只是兼课教师, 难免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也缺乏对该课程的教师角色认同, 不会专心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摸索。因而, 在选取教学方法的时候就采取教师授课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 品德课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对于教学方法的选取应该多元化, 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 激发小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并培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 现在的兼职教师只将其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至于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任务完成的效果无暇思考, 正因如此, 教师授课的传统教学方法仍在被广泛使用, 自然也就保证不了该课的教学效果了。

三.课程开设情况调查后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教育教学, 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调查中呈现的品德课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增强教师的角色认同

现今小学品德课专职教师缺乏, 兼职教师普遍存在, 这就导致教师对该课普遍缺乏角色认同, 很少有教师会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定位在这门课程上, 以致在调查中出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 那就是在填写自己的基本情况时, 除个别的专职教师以外, 兼职教师几乎没有填写自己是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教师。也正因如此, 所以许多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研究以及投入程度不免打折, 因而加强对该课程的专业师资建设势在必行。这不仅会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更为合理, 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品德课被普遍占用的有效途径, 进而也有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选取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调查表明, 超过半数的小学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大多为书上的内容, 这样的教学不免刻板、呆滞, 无法吸引学生。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 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 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 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 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身心健康地成长。”因而, 对于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们认为该课程的教学除了传统方法之外, 还可以使用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 比如:探究式、讨论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法等, 这样, 不仅能够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更能够使学生获得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 进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 它应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 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 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 尽可能使用多元、有效的教学方法, 选取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这是我们对此次调查提出的主要建议。

(三) 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形式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虽然不像语数外一样需要通过考试制度进行检验, 但是仍需要切实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应体现多主体和开放性的特点, 且要注意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本课程的评价方法我们建议使用的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描述性评语、达成水平评价等等, 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用, 应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8.关于流动商贩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流动商贩管理情况 产生原因

关于流动无照商贩的现场整治执法,历来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难题,牵涉了城市管理执法单位的大量人力物力,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从衡量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来看,对流动无照商贩的现场执法水平的高低是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所以,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现场执法方法,对提高工作效率,顺利开展执法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 存在现状及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通过对市场周围的流动商贩和市场内的业主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商贩由于没有固定的营业摊位,每月可以节省设施费、税费、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等800-1200元。流动商贩的进货渠道和市场内的业户进货渠道几乎相同,有的流动商贩还凭借着自己流动性强、销售量大的特点,购进一些低成本的物品来与市场内业户进行竞争,个别流动商贩还有着8两秤的秘密武器。与此同时市场内业户平均每日要支付约20元税费。一个流动商贩就比市场业户每月多节省一千多元费用。从以上调研分析,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是流动商贩产生的根源所在。

存在现状:从调查分析看,现阶段无照经营的主体人员复杂,其中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困难人员、劳释人员占了相当比例,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社会中低收入的弱势群体,生活比较困难,以从事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的居多;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城镇、城乡结合部和主干道路两侧,骑三轮车的、推手推车的、挑扁担的、摆地摊的,形式多样。流动商贩见执法人员来便一哄而散,待执法人员离开后又重新聚集贩卖商品。对于城管执法人员来说,所管辖的区域大,人数有限,清理规范比较困难。

2 现阶段海港区城管局针对流动商贩采取的主要措施

根据街道办事处的管辖区域,设置了两个执法大队,各自下设5个执法中队,建立队长包区片、队员包路段责任制度,确立“突出重点、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分步解决”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清理占道经营上下功夫。加大了对各类违规占道经营的整治力度,先后组织开展了清理摊点棚亭,取缔露天烧烤、马路市场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二是投资建设规范化摊位。部分缓解了闹市区流动商贩堵塞交通问题,改善了流动小吃卫生差和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三是做好流动摊点规范疏导。启动了“心系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城管”的“民心工程”,按照“主干道严控、次干道严管、小街巷规范”的原则,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前提下,经征求市民意见后,有计划地设置夜市烧烤摊群,修鞋、修车、配钥匙等便民摊点,以满足弱势群体的谋生需求和居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3 针对现场治理流动商贩存在问题的几点分析

要保证对流动无照商贩现场执法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根据所辖区域路段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套相对完善的现场执法工作机制,细化制定出现场执法工作流程,确保现场执法快速有效,真正做到文明执法与有效执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的发生,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些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是时间问题。流动无照商贩具有随时流动的特点,且对周边环境情况保持高度警惕,时刻防备执法人员的出现。所以,对流动无照商贩的现场执法在时间上应注重“准”和“快”。“准”是对流动无照商贩出现的时间、地点掌握准确,这就要求前期调查工作必须做到位。现场执法的具体时间,应尽量避免在交通高峰期间执法。“快”是现场实际操作必须快,包括进入现场必须快,完成执法程序必须快,撤出现场必须快。

二是策略问题。在对流动无照商贩现场执法时,一定要注意策略。如对较大规模流动无照摊群,应有选择,有重点,分阶段,分批次将其逐步整治完毕。如发现流动无照商贩在奔逃过程中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之类的危险,应立即停止追赶,留待以后计划周详再进行执法整治。特别是现场指挥员,如遇到特殊情况造成现场执法无法进行下去的,应当机立断,及时撤离。

三是围观和暴力抗法问题。在现场执法遇到群众围观时要冷静、机智、艺术地给予处理。由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特殊性,群众大多对行政相对人有同情心,可能会产生一些过激言行,其中难免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题发挥,故意挑拨。这时,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头脑,过火的话不说,过激的事不做,通过冷处理的方式使事态得到控制。

4 对完善管理,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法制机构职能建设,确保城管行政执法工作始终纳入法制框架之中。城管部门应该在内部建立起一整套围绕法制机构而展开执法行为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形成环环相扣、层层负责。在城管行政执法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证明:以法制机构为中轴线的行政执法组织监督体制一旦建立完善,不但可以在客观上有效地对具体执法行为进行规范监督,而且这种体制还能发挥出其促使执法人员按照法律的要求,强化自身法制观念的巨大能动性。可以说:法制机构的建设和不断强化,是城管行政执法部门步入法制化正轨必不可少的坚实基础。

二是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使城管行政执法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强化法制机构建设的同时,为了进一步使法制工作具体化,城管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工作的过程中,要不间断地自觉检视自身的执法行为,并根据实际完善整套的城管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体系,这一体系应该包括: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承诺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两错”追究制等。城管行政执法实践表明,制度体系的健全,不但可以极大地促进城管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主观自觉性,而且在客观上也可以促进城管行政执法队伍整体法制化水平的提升。

三是加强岗前、岗中法制业务培训,树立“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良好风气。由于城市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城管行政执法队伍也不断壮大,突出的特点是年轻人所占比例较大,这在客观上造成队伍法制观念以及相关法律基础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将年轻的城管执法队伍锻炼成为一支合格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行政执法队伍,就必须从改造城管队员的思想、向城管队员灌输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入手。基于这样的思路,利用各种机会在城管执法人员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业务培训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实践证明:高强度、大容量的法律培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地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法制观念,城管行政执法才能更准确、更理性、更好地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潘登科,张蕾.流动商贩治理模式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03).

[2]石磊,陈伟,谢剑波.六位一体:流动商贩治理的公共服务模式探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4).

[3]石磊,谢剑波,喻娇.从我国流动摊贩的历史沿革观其存在的合理性[J].现代商业,2010(17).

9.关于全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九

调查报告

3月中旬以来,在市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安排下,由办公室组织人员对琼湖街道办事处、庆云山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和12个乡镇的33个城镇社区进行了全面的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12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共3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乡镇12个,庆云山街道办事处6个,万子湖乡1个,琼湖街道办事处12个,经济开发区2个。2009年社区换届后产生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成员160名,33个社区全部实现了交叉任职,社区党支部书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交叉任职率达100%,社区居委会委员交叉任职人数为93人,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交叉任职率为73%,新一届居委会成员中中共党员126人,占78%;文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160名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为17人,占10%,高中(中专)学历的80名,占51%,初中学历的63名,占39%;年龄结构逐步年轻化,30岁以下的1人,31岁至50岁的149人,50岁以上的10人,妇女干部进入社区工作的比率在上升,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妇女干部39名,占24%,充分体现了社区妇女在构建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全市33个城镇社区运转正常,社区干部的工作热情非常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工作较以前的满意度提高许多。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现状

自2009年5月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湘民发[2001]17号文件)及益阳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在充分听取基层组织和居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本着有利于服务管理,有利于开发社区资源,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发挥社区功能的原则,将中心城区22个居委会和2个行政村整合为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6年第六届社区居委会换届前对全市33个乡镇居委会整合为12个社区,2009年又将万子湖乡加禾村,琼湖街道办事处杨泗桥居委会,五岛村,太白村,凤凰村等5个单位改为社区。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城市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按照“全面出动,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深入调查研究,加强配合,全市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社区居委会管理的范围扩大了,行使的职能增加了,特别是近几年企业改制后,手头的工作变多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党建工作、民政低保、劳动就业、社区教育、普法宣传、社区环境、城市规划等28项工作与当初成立初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领导重视,确保社区经费的落实。2009年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对社区居民委员会责、权、利进行了重新的明确,市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给中心城区每个社区补助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3.5万元。平均每个社区2万元的以奖代补经费和城管进社区的2万元奖励金。同时给乡镇社区按原居民委员会数3000元一个的补助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

2、社区硬件设施的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关键,社区建设必须先建设好社区,也是社区建设发展的需求。社区改制前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尤其是办公设施匮乏,根本不能适应社区建设的要求,随着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行政区划的调整,社区工作的内容和工作任务大幅度地增加,特别是农民工进城和改制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大部分职工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这些人直接关系到城区的稳定与和谐,这就势必导致对社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新形势下要使社区居委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给社区组织以最基本的工作条件,尤其是办公条件,在改善办公条件上,市采取了财政投入与部门相结合的办法,中心城区的黄家亭社区,新和社区,金田社区已有自己的办公场地,各部门为社区提供了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空调、办公桌椅等设备,办公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

3、社区基础性工作逐步完善,一是加强了社区班子建设,根据市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布臵,在2009年社区第七次换届选举中,由市人民政府依据各社区的情况,规定了职位数,由市委组织部下发规定社区主任与党支部书记执行一肩挑,社区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的要求。二是建立了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居务分开制度,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等。尤其是琼湖街道办事处新和社区和庆云山街道办事处的和平社区吸取外地经验,结合本社区实际,把社区建设有关内容编著成册。三是摸清了底子。全市各社区,将辖区内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住址,婚姻状况等登记造册,有条件的社区还输入了微机进行管理。新城区条件较好的社区对辖区内每栋楼逐一编号,在醒目位臵设臵楼栋标牌,每个楼栋聘请了一名治安,计生信息员,为社区的工作夯实了基础。

4、部门联动促进社区工作的发展。社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责任重,仅靠街道办事处和民政部门是难以有所突破的。为此市委、市政府已明确28个成员单位切实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充分利用社区这个平台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共同参与和推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目前已有较多单位拿出了具体措施,如:市委组织部到社区办点示范,提供电教设备,多次派员至社区调研,谋划改制企业党员和单位党员进社区后如何交接和管理教育的问题。市计划生育局下发了《沅江市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意见》,年初又对流动人口和改制企业育龄妇女进社区后如何管理的问题进行调研,对难点社区派员进行常年跟踪服务。市公安局下发了《沅江市公安局社区建设方案》按照“一区一警”的要求,在每个社区设立了警务室,市劳动局的再就业登记进入社区,并且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安排了相应的工作经费和添臵了办公设施。市城管局根据上级城管进社区的要求,安排专职人员进社区督导工作并按季进行检查评比给予奖励。市民政局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在每个社区设立了信息员和专干,将所有的民政业务和款项如实足额的发放到民政对象手中。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2009年第七次社区换届选举后,全市12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共33个城镇社区,217个社区居民小组,选举产生160名社区干部,聘用357名工作人员,社区从居务管理,财务管理等都实现了完全统一管理,办公场地从30平方米到1080平方米不等,办公场地能适应目前服务需求且最好的是金田社区,新和社区,王家亭社区。条件较差且又面积最少的是草尾镇草尾社区,琼湖街道办事处的山巷口社区,泗湖山镇锹板咀社区,阳罗镇永兴社区。3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中,办公场地有房产的只有10个,其余23个社区都是租用的民房、行政事业单位或企业的闲臵房,办公条件恶劣。经济条件从账面来看只有9个社区略有积余。其余24个社区从账面看亏损近300万元,10%的社区工作人员二、三年没有领到工资(以乡镇社区为主);47%的社区工作人员每月工资200-400元;35%的社区工作人员每月工资500元;8%的社区工作人员每月工资1000元至1500元。

1是思想认识不够。个别领导干部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我市社区建设较其它兄弟县(市)有差距。社区建好了,社会就稳定了,和谐了,城市也漂亮了;少数部门单位共驻共建意识不强,还有一些单位没有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社区建设关心、支持,参与不够,没有认识到每个“单位人”将来都将成为“社会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居民群众对社区建设还比较陌生,社区意识淡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是办公场地,办公条件差,发展极不平衡。中心城区21个社区中,办公条件和场地好一些的只有王家亭社区,金田社区,新和社区,其它是租用在本辖区内的窄小的门面内或企事业单位闲臵的房子内,几个工作人员场地拥挤,每天要接待不断来访、办事的社区居民,特别是旧城区庆云山街道办事处的6个社区,工作难度大,情况复杂,条件相当艰苦,除正常的接待工作外,办公,档案,妇检等设施相当简陋。

3是工资待遇偏低,办公经费严重不足。2002年成立社区之时,市政府对中心城区的社区,每个按3.5万元下拨包括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在内,年终每个社区以2万元的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补助。从2009年开始城管进社区,每个社区2万元以季度为单位进行考核发放,乡镇社区的经济条件就更差了,全年的收入来源主要靠政府按原居委会每个拨付3000元的标准,12个社区全都是收不抵支。9年过去了,社区工作任务成倍增加,特别是前几年企业改制后,移交社区管理的下岗分流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目前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工作量不相适应,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无法落实,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发挥。

4是社区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21个社区发展极不平衡,新城区发展起点高,发展快,旧城区相对滞后,条件差,基础也薄弱,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5是社区自身经济发展滞后。除新城区个别社区经济条件和发展经济意识超前外,大部分的社区(包括乡镇社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社区工作就是做一些婆婆妈妈的琐事,社区干部疲于应付方方面面交办的事务,如何发展社区经济考虑较少,尤其是建制镇的社区,经济来源非常少,日常工作难以运转,创收能力极低,制血功能不强,严重制约了社区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1、集思广益,确保社区经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障和提高社区经费已迫在眉睫,经费的短缺,直接影响社区正常工作的开展。调查发现,个别社区由于经费的不足,使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务必使全社会,上级领导机关给予充分的重视,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劳动社保,住房公积金的交纳和办公经费的保证是全市社区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应保证在最低工资标准以上,请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的部门积极协调处理。

2、整合资源,切实保障社区的办公用房。在走访中发现,全市有26个占80%的社区无自有办公用房。随着社会的进步,并结合我市的实际,目前社区在接受企事业单位的下岗分流人员逐年在增长,社区的事务性工作越来越繁重,工作性质较前几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区的办公用房问题和加强社区建设的问题,多年来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多次提案和议案,要求解决好此类事宜,但苦于财力的原因和无好的方法,一直以来未得到解决。近年来,由于事业单位的整合和部分小型企业的改制,在全市社区内都有一些闲臵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原有办公场所,是否可以通过由市政府组织、指定专业的部门牵头,落实闲臵房的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划归社区,解决社区的办公用房问题。

3、采用政策扶持,提高社区的造血功能。发展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只有供血没有造血不是长久之计,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部门配合支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社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可办小厂、开门店等方式提高社区的经济收入。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由经济发展部门积极的向社区建议,提供一些适应社区发展的较好项目,以达到社区经济拓展,逐步实现自给。

4、政府调控,逐步实现社区经济的平衡。全市33个城镇社区,乡(镇)12个,中心城区21个,其中庆云山街道办事处6个,经济开发区2个,万子湖乡1个,琼湖街道办事处12个。在33个社区中,经济条件比较好一些的6个,这6个比较好的社区基本上集中在新城区,且经济条件与基础较其他社区,特别是乡(镇)社区经济差距甚大。条件差的社区1分钱当1元钱用,甚至当10块钱用,经费还是不够用,所以建议是否可以通过政府调控,采用分层次,分条件进行分配资金,以达到全市社区经济的基本平衡。

沅江市民政局

上一篇:荆棘丛中探索信息化管理新路下一篇: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时间像小马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