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2024-07-05

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9篇)

1.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篇一

城口中学关于新课程

实验前期准备及启动实验进展情况的汇报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全面推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府行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从2010年秋季开始,在我市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我校根据市上有关政策规定和工作部署,立即行动,全面动员安排,积极而又务实的推进各项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城口中学建立于1942年,有68年的建校历史,校园占地78亩。目前,学校有56个教学班,其中高中42个教学班,学生3588人,教职工227人。高中学生2686人,新课改实验年级16个教学班、学生1180人。

近两年学校正在致力于扩大规模,2008年毕业535人,招收新生740人,2009年毕业527人,招收新生940人,2010年毕业530人,招收新生1180人。规模正在扩大,但优生增加并不多,主要增加的学生人数是中差生。整体生源基础较差,尖子生外流严重。

近三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呈良性发展,2008年535人参考,重本45人,本科230人,总上线人数485人。2009年参考575人,重本44人,本科247人,总上线541人。2010年参考506

人,重本32人,本科223人,总上线477人。

二、召开新课程实验相关会议 1、2009年12月召开了新课程启动会议,会议由教委组织,教委教育科、进修校、城口中学的相关人员参加。会上讨论了县上的新课程实施方案及相关议题,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2、2010年3月成立了城口中学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并出台了《城口中学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讨论稿。3、2010年4月城口中学召开了《新课程实施方案》研讨会,会议主要讨论了新课改实施方案,对课程设置、学分认证、实验保障等作了研讨。4、2010年7月城口中学召开了新课程实施准备会。会上安排了暑假的教师培训、新教材的征订、学校的实施方案的准备等工作。

三、出台新课程的相关方案

1、县上层面的《城口县新课程实施方案》

2、学校层面的《城口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整个方案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纲;第二部分为课程实施整体方案;第三部分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第四部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第五部分是课程评价;第六部分为教师学生的发展;第七部分是保障措施;第八部分为附则。它是我校2010—2013年新课程实验的纲领性文件。

3、学校层面的《新课改课程设置方案》

4、学校层面的《学分认定方案》

5、学校层面的《教师培训方案》

6、学校层面的《学生评价方案》

四、参加新课程相关的培训

1、校长层面的培训

(1)綦江培训:由进修校、城口中学的相关领导参加了市教委、市教科院在綦江召开的新课程培训会。

(2)重庆市一中培训。这次培训是全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推进培训会。会上聆听了长春和广州两市的专家对新课程实施的解读与探讨。

2、教师层面的培训

(1)校本培训:7月1-10日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先集中安排了学习,提出了要求,然后分别进行了一周的新课标学习。通过学习,实验年级的教师初步对新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参加网上的“国培计划”。

本次“国培计划”我校有50人参加培训;从组织管理上我校实行层级管理,由校长亲自负责,由副校长、年级分管行政担任培训班的班主任,其余辅导教师、网络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都有具体明确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各学科任教教师都必须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系统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每天校领导都会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对培训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培训期间,班主任、辅导教师和网络技术人员各司其职。无论是现场巡视还是网上查看,各位学员能够恪尽职守。线下交流、线上讨论、发表文章、文章推优以及完成作业情况表现突出。全体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习、理解、认同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自觉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并能付诸于教学实践,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

(3)参加网上培训:要求教师上网培训,学习其他先行省份的经验。

(4)分科到重庆培训:

由于7.17洪灾,造成我校大部分学员无法参加重庆市的相关培训,只有物理、体育、英语等学科参加了培训,其余均无人员参培。

(5)省外的教研员培训,我校派教师参加。语文:石魏;数学:瞿继学;英语:贺伦刚;物理:黄利东;地理:屈长江;历史:周兰英;化学:付光明;政治:刘小燕。

教师通过培训,了解了新课程实验的目的、意义,学习了新课程的相关的知识体系,转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教师虽然还有较多的不适应,但信心是足的、行动是快的。

五、加强宣传,积极营造课程改革实验的良好氛围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学生宣传课改意义、课改方案、争取家长和学生的理解与支持;通过教师大会、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方式积极向教师宣传、培训,使全体教师增强课改的自觉意识,深入领会课改的理念以及课改对学生发展,民族振兴的深远意义。学习做标语6副,在教职工大会上讲关于课程实验的内容4次。全校教职工对新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六、新课程实验

1、课程安排

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实施课程。我校高一开设了语文必修1和必修

2、数学必修1和必修

4、英语必修1和必修

2、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在课时安排上,我们接纳了长春专家的建议,语文、数学、外语安排5课时,物理、化学安排3课时,政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安排2课时,信息技术、美术、音乐与心理健康安排1课时,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集中开题结题,利用课余时间研究。社会实践军训安排一周,一般在开学第一周进行;社区服务安排10个工作日,在暑假进行。生物从高二年级起开设,通用技术在高二下期或高二开设。高一年级主要开展行政班教学。

2、备课要求

备课组是年级内各科教学的实施主体,肩负着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要求各科根据学科实际,求新务实,落实好课程改革工作,保证高中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开学第一周,学校就要

求各备课组进行了集中统一备课。在教学目标上要求按“三维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课堂落实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

3、课堂改变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进教学行为,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按县教育局出台教学管理指导意见执行。因校制宜地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办法执行。

4、评价

探索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特长和健全人格等作为评价的重点,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方案。按市教育局出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和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方案》执行。

七、后期工作

1、建立并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成立选课指导机构,引导家长正确对待课程的选择性,切实帮助学生学会选择。按市教育局出台学生选课指导意见执行。

2、完善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制定学校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要坚持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按市教育局出台学分认定管理指导意见执行。

3、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的新型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和机制,制定教学班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

4、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八、遇到的主要困难、问题

1、资源条件不足:师资、场地、设备、资金都相对不足。

2、教研意识、课程意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更新需要有一个过程。

3、学生选课、学分认定、走班的管理问题需要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4、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5、实验器材老化,不适应新课程实验的要求。

6、由于网络不好、天气原因,部分教师培训不到位。

7、新课程的高考怎样考的问题,是目前教师最关注的问题。

8、通用技术教师和器材缺乏,开展实验缺乏必备条件。

9、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质量不高,缺乏专家指导,缺乏

人力物力。

10、新课程实验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总之,在实行新课改的第一个学期要抓住两个核心,即课改实验的规范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周密安排,扎实工作,稳步推进,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

九、努力的方向

新课程实验既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我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关长远,事关全局,任重道远。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振奋精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务实工作,全力推进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当然,新果程实验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工作可能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离要求还有很远的差距。希望市领导和专家多指导、多批评、多帮助。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高中课改这个新机遇中得到新的发展。

2010年10月12日

2.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篇二

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是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平台, 是学生由学校迈入社会的基础。通过实习, 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付诸实践, 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这对于培养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主的材料专业技术型工程师是不可缺少的。

1 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是由指导教师带队, 组织学生集中到校外某些企业参观, 跟班劳动, 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做报告, 讨论实习中的有关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这种传统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逐渐暴露了它的缺陷,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以实现经济效益为核心, 特别是国有企业, 不再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支持大学办学的义务, 因为接待学生实习, 既耽误工作、妨碍生产, 又影响经济效益, 同时企业考虑到知识产权的保护, 所以就越来越不愿意接待学生的实习, 学校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就越来越困难。 (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生人数逐年增大, 原有的定点实习单位无法容纳众多的实习学生, 导致企业只容许学生参观或中止合作。同时, 大批学生到企业实习, 容易给企业的安全和管理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 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 一些实习单位明确表示不接待学生的实习。 (3) 生产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融入生产实践,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目前几乎所有国有大型企业的设备自动化水平都非常高, 操作人员几乎都在控制台上进行操作, 以前的手动操作几乎看不到。生产实习大多只能以参观、讲座为主, 做简单劳动为辅的方式开展, 这样就导致生产实习流于形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抑制, 学习显得被动, 最后考核成绩主要依据实习报告, 难以反映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1,2,3]。

综上所述, 对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造就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具有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 则必须对现有的生产实习教学状况进行调整和改革。

2 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思考

(1)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密切与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联系和沟通, 积极寻求厂校在科研和教学中的联合, 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我们正在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 争取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 制定培养方案,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聘请企业里经验丰富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任实习指导教师, 就生产第一线的材料、工艺、设备的技术和原理进行授课, 答疑解惑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请实习单位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行业现状、发展规划发表看法, 对运行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详细分析。组织座谈会, 单位领导结合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经历, 就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如何正确定位、如何真正的融入企业等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 学到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加深了学生与企业间的相互了解, 为企业优先选拔留用学生创造条件[4,5,6,7]。

(2) 优化实习内容设计, 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和学生的就业, 完善原有的实习大纲。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精神, 对学生应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按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结合材料科学金属方向的实际情况, 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有: (1) 组织车间生产实施和技术管理; (2) 企业实验室技术分析及新产品开发; (3) 原材料的采购和质量控制。这些环节在一般的大中型企业有严格的分工, 但又密切相连, 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工程技术问题。过去传统的实习因时间短促, 学生实习只局限在车间。现在, 如果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 那么就有条件补充完善还未涉及而学生毕业后可能工作的内容。

(3) 加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把学生在企业中所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 带回到学校解决。考虑到目前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有限接纳, 在保持原有合作单位不变的前提下, 作为校外生产实习的补充, 完善在企业实习的不足, 让学生融入生产实践,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 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将原有的实验设备整合, 并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新的设备, 使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形成一定的规模。由于校内实习基地的仪器设备装置是非生产性的, 学生可以进行多次、反复的观看和接触, 动手操作, 可以观察设备的运行方式, 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 并能够从直观上对各种设备的工作机理、作用进行判断, 在校内生产实习基地有效地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7,8]。

(4) 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基本理论教学是在校教师长处, 但大多数在校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 不熟悉具体的工程问题和项目, 为此, 应大力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 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和轮训的制度, 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 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同时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 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2,7,9]。

3 结语

2010年教育部于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涉及几乎全部教育部所属211学校, 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省属普通高校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刚刚开始, 现在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如实习经费标准低, 校外实习基地缺乏, 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缓慢,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学校和社会帮助解决, 学生在校外期间的权利和保障更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探讨。

摘要: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地方普通高校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过去材料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认为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改革尚需加强和完善, 提出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优化实习内容设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几方面的改革思路, 力图利用好实习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 有效地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材料工程优秀人才。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材料工程,实习,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建楠, 刘玉峰, 李春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困境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9) :152-154.

[2]赖李明.大众化教育时期地方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机制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4) :25-26.

[3]张治国, 赵志根, 郑永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1) :139-141.

[4]孟祥宾, 魏泽.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144-146.

[5]邱悦颜, 徐庆军, 田英翠.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 (6) :58-59.

[6]蔡敬民, 董强, 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 2009 (2) :77-78.

[7]易洪雷, 薛元, 张彩云, 等.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l1 (4) :139-142.

[8]刘俊学.“准就业”合作教育的多赢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6) :66-67.

3.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开发;材料型试题;若干思考

一、历史材料重要性的认识

这里所指的历史材料,主要包括文字材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统计图表等。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材料的功能必定得到充分的挖掘,材料题的作用必将大大地加强。这是因为:第一,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由于不同地区选用的是不同版本教科书,新课程高考不可能厚此薄彼,以某一种版本教科书作为考试的主要依据。教科书的作用必然会被弱化,《课程标准》将成为命题的基本依据。但是《课程标准》只是列出历史课程学习要点,并不涉及具体的考查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材料就成为考查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第二,高中历史的课程目标中强调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加了旧课程中没有的“过程和方法”。要有效地考查课标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必然要发挥历史材料在考试中的作用,充分挖掘材料型题目的功能,使之成为考查历史学科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等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第三,无论是从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出发,还是考查学科能力的需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题目,在形式上也应尽量“求新”、“求活”,题目应具有新鲜、灵活、开放的特点,应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利用历史材料创设新情境是设计出上述特点的试题重要的前提。

二、历史材料的主要来源

既然历史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与评价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不容置疑,因此,每位历史教师都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尤其对材料的来源、筛选一定要慎之又慎。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材料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一是来自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教科书毕竟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课程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和学校更是如此。新课程教科书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材料,这些材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和培养学科能力,以及拓展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举凡正文中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历史漫画、文献材料等;课文辅助系统中的各栏目,如人民版的“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学习思考”、“史学争鸣”以及“材料阅读与思考”;人教版的“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以及“阅读与思考”;岳麓版的“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以及“阅读与思考”等提供的材料,皆可为我所用,成为命题的素材。二是来源于网络。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为教学和历史题目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经常利用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命题所需要的历史材料,既方便又快捷,许多图片类的材料型题目就是这样设计出来的。三是来自一些史学著作和史籍。如翦伯赞、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中外史学名家的著作,以及像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通史资料先辑》等权威的史籍。

三、利用历史材料设计试题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应注意试题的科学性。所谓的科学性,就是题目应该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符合基本的历史常识和历史理论。同时,问题的设计和文字的表达应当严谨,符合逻辑,而不是根据材料胡编乱造,或者提出的问题与选取的材料脱节。

其次,应注意试题的有效性。以我个人的理解,所谓的有效性,就是题目不仅能够有效地考查相关的知识点和能力,而且选择的历史材料应当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与现实关系密切的话题,使设计出来的题目能够较好实现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生活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

再次,应注意试题的多样性。所谓的多样性,主要是指题目形式应多样化。要设计选择题时,我们既可以选用文字材料,也可以选用地图、历史图片、统计图表、漫画等;既可以用材料作题干,也可以用材料作选项。在设计非选择题时,大可不必拘泥于选用某一类的材料,多种类型的材料完全可以在同一道题目中出现。此外,通过提供历史材料,把撰写历史习作、绘制历史图表等学习评价方式纳入历史题目设计的范围,应该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历史题目多样性的新途径。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经历的时间还不长,包括历史材料挖掘使用等在内的诸多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完善;但关键的是要有实际的行动,要善于总结。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精神,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一定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材料解析题设计探索——《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第7期

[3]人民版、岳麓版、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2009年

4.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篇四

——拦隆口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2010年9月,我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以来,在省、市、县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我校认真贯彻高中新课程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以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工作为使命,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高中新课程的研究、培训、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工作,认真探索高中课改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课改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及课改年级基本情况

1、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32个,其中高中部18个,初中部14个。在校学生1611名,其中初中705名,高中906名。教师163人,其中高级教师36名,研究生4名,教师本科率76.9%,省十杰教师1名,县级名师1名,县级骨干教师25名,校级骨干66名。建立了学校信息中心、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现有多媒体教室12个,微机室4个。

2、课改年级基本情况

课改年级一共有学生692人,13个教学班,每班有学生五十来人。任课教师64人,其中6人还担任其它年级学科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较繁重,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22人。

二、我校课程改革前期准备情况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打造特色管理

2010年青海省决定2010年秋季全面推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学校领导高瞻远瞩,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将是学校走出应试教育,提升办学品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2010年9月,学校将新课程的相关要求同创建特色管理结合起来,着手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组织,加强领导。组建了十个组织机构,一是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新课程实施工作决策。二是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与研究小组”,负责新课程实施工作推进与研究。三是学校“课程改革教学指导小组”,负责教学过程管理。四是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学分的认定及管理。五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组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六是学校“课程设置及选课指导小组”,负责课程设置和指导学生选课。七是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小组”,负责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中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八是学校“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指导小组”,负责校本教研积分管理制度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九是“教师评价、教师培训与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教师培训、研修。十是学校“后勤保障小组”,负责提供所需的资金、器材、场地等。以上组织机构的建立,使学校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各职能机构各尽其责,使新课程在我校能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

2、加大宣传、转变观念、奠定思想基础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之际,我校多次召开行政会议,共同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论、文件精神和课改省市的有益经验等,从领导层面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组织教务处、教研组有关人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改革培训会;2010年秋季开学前期,学校就着手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教务处精心选择新课改资料及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相关的系列制度上传到校园网,印发到各教研组、备课组,布置各教研组、备课组开展研修活动;教务处召开课改年级教师会就新课程通识内容、课程初步方案的形成和实施作了分析、讲解; 2010年秋季开学初,学校组织召开了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及家长培训会,会上教务处、政教处领导分别就新课程改革情况以及学分认定、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专题讲话,同时还给家长印发了《给全体高一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介绍课程改革通识内容及学校的实施方案与具体措施等;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橱窗和《拦中教务之窗》平台,大力宣传高中新课程实施,内容具体,宣传到位,如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前的课程改革有什么不同,这次课程改革主要改了什么,如何进行学分认定及管理,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及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设及管理,综合实践活动与社区服务的实施与管理,学生如何应对高中新课程实施等,广泛地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对新课程实施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新课程实施的工作中去。

总之,通过学习、讨论、培训、宣传等方式,我校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方案、措施及意义,增强了参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树立新的理念,转变普通高中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以及课程管理与评价观,从而为新课程实施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3、加强教师培训,打造特色师资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的正确认识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关系到新课程教学的成败。为此,学校把针对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作为实施新课程的首要工作来抓。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的方法。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采取学校、年级组、备课组分层管理模式和专家讲解,小组研究,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去年暑假期间组织高中教师参加了网络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及省、市组织的学科集中培训,今年也进行了高中课改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利用年级组、教研组活动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青海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湟中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及县上统一征订有关学科实施读本,同时,派出7名教师参加北京、重庆、青海主办的国家级新课程实施培训,派出4名教师参加山东新课程实施考查培训,回来后又承担了对高一年级教师的二级培训。另外,教务处、学生管理处负责人赴新课程实施实验省区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高中新课程实施培训,在去年高一新生军训阅兵式及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领导发表了实施高中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讲话,阐述了新课程实施的目的、任务,对高一新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期望。如:2010年11月26日我校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研究性学习专 题工作会议,并到湟中一中观摩学习,上学期先后组织我校高一各备课组教师到师大附中、湟川一分校、西宁五中等学校培训学习,组织教师去湟中一中、多巴中学参加高中课改现场会、研究性学习观摩活动。通过培训和学习,教师基本上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找准了前进的方向。此外,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参加教研组内培训,主要有高一备课组介绍教材整合与使用及校本选修课的开设,学习相关新课程实施资料等。学校安排教师自主学习,将新课程实施的理论学习作为今后教师的业务进修的主要内容。本学期9月8日第八、九节教研组活动时间高二学科备课组与高一学科备课组进行结对子新课改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对转变我校领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我校教师新课程的教学水平取到了积极的作用。

4、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根据青海省及湟中县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我校制订了《拦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拦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方案(试行)》《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拦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拦中新课程培训实施方案》《拦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方案》《拦隆口中学校本教研积分管理办法》和《拦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方案,并及时将以上方案印发给全体师生。方案的制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划,对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措施,使全体师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能明确目标、有章可循。

三、学校课程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课程实施情况

学校根据《青海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制订《拦隆口中学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按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及周课时数为:语、数、外各6节;理、化各4节;生、政、史、地各3节;体育、信息各2节;研究性学习1节;美、音各0.5节,此外还开设了1节班会活动课和1节校本选修课。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军训: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一般在每年8月份对高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

校内活动:在非毕业年级各班轮流进行为期三天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充分利用每周班、团会活动时间,各班开展演讲、辩论及主题教育等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举办校田径运动会;举办书法绘画比赛及展览活动;举办读书周、科技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建立学生会,实行楼层长、宿舍长制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突出学生自主管理。

校外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团委开展的社区服务系列活动,以及学校各种学生小组组织的校外公益活动。

2、社区服务

由政教处和学校团委统一规划,班主任具体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实施。

3、研究性学习

我校在课改年级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主要由各学科任课教师担任辅导教师,时间实行固定和弹性课时制。研究性学习活动在上学期已确定了有实际意义的、具有可行性、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的情况下,进行了开题报告,到现在第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已经完成,我校高一(1)班第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零食对中学生身体的危害》在我县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上获奖,现高二年级第二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在学生充分利用暑假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正在课题的结题阶段,新高一年级选定了一些优秀教师为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并在第二周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培训会,本周指导教师就如何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了培训,第五周将进行在班级进行开题报告展示,计划在18周完成第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评价、展示。

(三)校本课程开设准备情况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已初具规模,学生选课走班有序进行,已形成自己的课程建设模式,其中已开设《故事与素材作文指导》《古诗词鉴赏》《几何画板》《高中数学知识延伸》《阅读技巧训练》等13门校本课程,其中《几何画板》《舞蹈编导》《农民画》《中华美德18讲》等已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照顾了学生个性差异,张扬了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能飞则飞、能跑则跑”,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每周二第八节高二年级全体学生走班上课,高一年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的26门课程的基础上选了18门课程正在组织学生选课,下周也将开课。从目前状况来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为我校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中的一大亮点。

(四)学生学分认定执行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 学校制定了《拦隆口中学学分认定方案》,明确了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规定了学分认定的程序,建立了学分管理制度。并将该方案发到了每位课改年级师生及家长手中。同时设计了《学科模块学分认定申请表》。该申请表是每位任课教师就自己所教模块给全班每个同学做出的“过程性评价”和“学科模块测试”的等级分认定表,各任课教师把认定表填好后交给班主任,由班主任负责将每个学生的学分认定表存档。

学科模块学习成绩(100%)=出勤(10%)+课堂表现(10%)+作业方面(10%)+平时检测(10%)+模块考试成绩(60%),其中过程性评价(40%)由任课教师按《拦隆口中学过程性量化手册》的标准进行评价,模块学习成绩汇总后分2-A、2-B、2-C、D四个等级,对于模块学习成绩为D等级的学生学校将不认定该模块的学分,补考安排在下学期开学初。上年高一年级必修课各模块的学分认定工作已经完成,目前班主任汇总后交至学生管理处存档。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较广,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重点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等。后者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整个综合素质评价按照学校制定的方案,坚持综合性、科学性、激励性、导向性原则,实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综合评价小组评定等环节。评价要求客观真实地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划定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反思、检查、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教育过程,对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学习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五)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益

从新课程实施一开始,我校着眼于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关注点,开展以此为目标的一系列教学听评课活动,组织了高一年级8名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进行探讨“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压缩教师授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校高一年级教师带着对新课程的初步认识与理解,课堂中教学方式逐步的在发生着转变。如:高一理综备课组提炼出的“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新知识的引入-----新知识讲授----反馈练习----归纳整理----适时检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上学期高一年级教师每两周进行一次“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的编写工作,以上模式的运用已作为我校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内容之一,且已纳入教师的岗位考核中,以鼓励教师大胆积极地运用和实践,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高

一、高二年级教室墙上三面都有黑板,这为更多的学生展示提供了平台。建立QQ群为进行网上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利用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试开期,要求教师积极学习和下载相关的一些学案、课件等,进行“修改——试用——再修改”工作。总之,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转变。

四、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们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上竭尽全力,进行了认真学习和大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新课程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方法措施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课程开设还存在困难,教学资源非常缺乏,通用技术受到实验场地及师资的限制,虽然开了课,但效果不太好,通用技术的实验室建设也迫在眉睫。

2、教师的学习还有待加强,除了少部分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学习以外,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实施还是停留在自学、向本校教师学习或网络学习上,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师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3、研究性学习,缺乏专职教师,缺乏专业指导,实施中存在一定困难,进展比较缓慢,开展得不够得力,多数还在探索当中。

4、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或多或少影响着教师们的新课程教学过程。

5、新课程的实施与现代化设备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况下,课堂会变得更加吸引学生,但是目前高一年级只有两个多媒体教室两套设备可供使用,显然是不够用。

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给目前的学校和教师带来不小的困难,按相关要求,电子档案、纸质档案、记录、评价手册,需要学校和教师完成的内容过于繁复,劳动量大,重复性劳动过多。如何将其合理整合,删繁就简,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进行研究的问题。

五、今后工作的思路

1、组织全体教师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吃透新课程实质,用新课程理论武装全体教师的头脑。

2、继续组织有关学科、有关人员外出学习,借“它山之石”,促自己的发展。

3、努力探索新课程的新路子,大胆创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尽快完善新课程的方法、措施。

4、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

在课改中,我们要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的运作方式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前进,促进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5、培养一批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通过搭建平台,给政策,使名师脱颖而出,利用名师效应来影响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湟中县拦隆口中学

5.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篇五

材料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多年来,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文道育人、成材报国”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按照“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实验型”的办学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坚持学校科研“面向教学,服务教学,提升教学”的原则,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我校落实素质教育、深化课改的先导作用,不断推动课堂质量的提升,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我校的校本研究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走入了市、县级优秀学校的行列。我校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日照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日照市规范化学校”、“日照市办学水平优秀学校”、“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中小学校本研究优秀学校”。

一、构建校本研究平台,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

国运兴衰在教育,教育成败在教师。农村学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的素质、结构已成为制约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主导,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最终实施者,因此,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转变观念,勇于尝试

1、学校领导十分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始终把“科研兴校”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我们的校本研究理念是:“发挥特长,寻求发展”。教育就是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完美发展。为此,学校领导首先提出我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是让教育适合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合我们的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主导,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最终实施者,学校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我们把校本研究的工作重心确立在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上来。

2、校长亲自主持并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校长宋启峰主持并参与了山东省“

十一、五”课题《个性化阅读与校园文学教育》研究工作,副校长宋时远主持了日照市课题《自主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参与了日照市重点课题《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的研究工作。

3、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工作。如我校开展的《个性化阅读与校园文学教育》的课题研究解决了学生作文作文每的写和学生阅读量不足的问题;《自主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解决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问题;《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使我们找到提高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阅读、交流、创作与评价——‘3+1’作文教学实验与研究》解决了作文教学四个有效结合的问题,缩短了评价与反馈的时间,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农村初中生高效课堂学习的实验与研究》解决了农村学校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和杜郎口模式不可复制的问题;《研究数学有效教学与培养学生正确思维方式的习题设计关系》找到目前制约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开放性的设计数学习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成绩。此外,各学科教研组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解决本学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一些有效的研究工作。目前,有9项课题被收录为县级实验课题进行管理。在学校总课题下,每个教师又结合自己的教学需要确立自己研究的子课题,从而达到每个教师都有课题,形成了群众性教育科研氛围。

(二)加强校本研究的管理与制度保障

1、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基

XX年我校率先成立了教科室,配备了专职科研人员,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分管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下设教科室,负责落实学校的日常教育科研工作,形成了校长室—教科室—学科教研组—课题组为主体的校本研究体系,各级分管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学校制定了明确的教育科研工作制度和职责,确立招贤二中校本研究(教育科研发展)长期规划,以此为基础学校教科室制定了教育科研工作计划,并及时进行总结,从而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2、强化制度建设,增强学校科研活力

为了切实抓好学校科研工作,学校出台了《教育科研工作条理》、《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教育科研成果管理办法》、《教育科研奖惩条例》,由学校教科室负责落实,加强了学校科研工作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了教育科研工作。同时在学校教代会文件上明确规定,凡是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主持人和实验教师只要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可以加一定的量化分,取得成果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聘任和评优时可适当加量化分。此项举措有效的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科研的活力。

3、增加经费投入,改善科研条件。

学校每年都拿出2万元左右作为教师培训和课题研究的专项资金,保证了校本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每学期都安排5—10人外出学习,三年来,学校共有50余人次走出日照,先后到省内外教育发达学校考察学习,每年外出培训经费近1万元。学校为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每年拿出1万元左右专项资金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学校积极改善科研条件,先后投入120万元,建成了校园网和实验室,购买图书充实了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教师微机室、学生微机室、学生语音室,上了互联网,准备筹建“招贤二中网站”。学校按要求订购课改培训教材外,每年订阅的期刊近60种,还随时到书城选购教师需要的书。学校曾一次投入几千元,给教师购买了新课程系列丛书、中外教育家专著等大量书籍和光盘,给培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中的主体作用

1、让教师成为学习者

学习是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价值观,教师的差异在于工作中的学习。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发展,只有每个教师水平提高了,学校才会有发展的希望,学习和培训应是教师最大的福利,因此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学习培训形式多样:外出学习培训、汇报移植、专家指导、骨干引领、同伴互助、自修提高、小组探讨、师生互学等。我校81位教师,年平均外出学习培训的次数不少于100人次。中小学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成果汇报材料

2、让教师成为一个反思者。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波斯纳。因此,反思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和习惯。我校对教学反思非常重视,要求教师每节新授课必写“教后记”,并在课时教案纸上体现出来,还有“周后记”、“月后记”每月一汇总上交教导处,从中选出一部分优秀的教学“反思”汇编成《心跳的旋律》,印刷出来,装订成册,人手一册,共享交流。此项活动不仅使教师养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也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至今已存12本,成为新教师进入学校的第一套教材,成为我校一笔最最宝贵的财富。

3、让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研究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教师就是研究者,教室就是研究室,教学过程就是研究过程,教学成果就是研究成果。为了方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利用校园网设立了“教师成长论坛”,教师讲述自己遇到的教育问题或教育困惑,其他教师跟贴,进行帮助,谈谈自己的做法,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一平台,让教师在不断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4、让教师成为一个合作者。合作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和姿态。教育现象错综复杂,教育问题多种多样,要更快、更好的处理这些问题,光靠单个人力量是不能实现的,所以学校非常注重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在原有教研组的基础上重构了“教师研究团队”、注意相同学科、相近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特点,每个团队都有学校领导进行分管,每周定期召开团队研讨交流会,这样有效的实现了教育教学经验嫁接技术,缩短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历程。

5、让教师成为一个创造者。创造是能力的体现,是教师个性的发挥。把备课看成是“设计”,把课堂看成“实践”,把学生的学习进步看成是“成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教师每天都是在进行设计创造,通过课堂实践检验,发现自己的成果和不足,进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也就不断的创造出新的成果来。

(四)以活动为载体,让教师在参与活动中实现成长

1、“人人都是道德模范”活动。教师反复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每学期都要写出新的体会,以达到“温故而知新”逐渐内化的目的。已经连续六个学期,教师要面向所教各班进行职业道德宣誓,接受学生全方位监督。学校还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学生评教师活动。每年都要评出一个“师德标兵”,进行广泛宣传,并给予奖励。诸如此类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站稳了讲台,净化了心灵。

6.新课改汇报材料 篇六

新课改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坡渡镇中心学校的全体师生,对莅临我校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

自2012年4月以来,我校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的精神,认真落实桐梓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精神,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扎实有效的开展课改。下面我将学校基本情况和新课程实施情况作简要汇报,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一、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学校,教师结构中老年化,5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地处县边远乡镇,经济条件落后,办学条件薄弱,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多年来我校办学水平一直在原地徘徊,社会家长对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由于老师的观念落伍,教学方法陈旧,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似乎轻轻松松,大量作业压到课外,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组织建设

为切实加强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建立了组织管理与业务指导机构。一是成立新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新课程的改革做出决策和部署,并负责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审定课程的设置,落实国家小学阶段课程实施方案,保障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师资培训。二是建立检查指导机制,学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对课改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不断完善和丰富活动内容,使课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三是制定课改考评方案,对参与课改活动的实验教师,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考评,并把考评结果和评优评先、职务晋升挂钩。四是制定《课程改革实验奖励办法》,将安排专项经费奖励实验教师。对积极参与课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研组、班级、老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奖励。

三、教师培训

教师是新课改的主力军,没有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课改就难以健康顺利实施。我校把教育理论学习与培训作为新课改的最重要的环节,切实抓好教师培训工作。

(一)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内部培训学习。每年8月下旬,学校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新课改通识培训。

(二)参加“国培计划”网上学习。

(三)参加省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这几年来,校长、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了省、市教科局组织的不同层次的培训。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模式及方法

(一)、概念界定

1.“1+2+1”教学模式指:(1)课堂教学的40分钟分别按照1:2:1的比例,划分为“10+20+10”三段六环节,即准备(习旧引新、发现目标)——操作(尝试探究、合作交流)——迁移(达标评价、拓展提升);(2)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划分为三段,1)导——诊断与出示,2)拨——启发与点拨,3)评——评价与补救;(3)学生的自主学习划分为三段,1)尝——自学与尝试,2)探——合作与探究,3)展——展示与迁移。(4)课堂时间划分为三部分,1)教师讲授点拨10分钟,2)学生合作探究20分钟,3)课堂巩固提升10分钟。

2.“1”是指习旧引新、发现目标10分钟,这是准备阶段,准备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刺激回忆先前的知识。“2”是指尝试探究、合作交流20分钟,这是操作阶段,操作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呈现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反馈。“1”是指达标评价、拓展提升10分钟,这是迁移阶段,迁移对应的教学事件是评价行为、促进保持与迁移。

(二)、实施内容

(1)、加强课堂上合作交流的指导,深入研究指导学生预习的有效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导处组织全体老师在摸索试验的基础上,与其它试点班级互相交流,进行教学模式学习大讨论活动,让每位教师深刻领悟理论,并付诸于实际教学中。

(3)、各教研组以“课改”为校本教研内容。通过课改的示范课,做好听、评、研课活动,探讨、学习“1+2+1”教学模式的新方法。最后在学校全面铺开。

(4)、由教务处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材料,改变观念,明确“1+2+1”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重学轻教,教师是引导者,点拨者,而非灌输者。

(5)、自主备课,分工协作,完成本学期每堂课学生自学提纲与当堂训练编写任务。

(6)、通过下发学习资料、学习交流、举办公开课等活动,进一步深化“1+2+1”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7)、加强对教师全程跟踪听评课指导活动,即教务处在进行听课安排是,对一位教师的课要从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三个课型进行全程听课指导。

(三)、实施范围

根据我校实情,在课改工作上又是刚刚起步,因此学校特以三年级和五年级两个班为课改实验班,其它年级逐步推进。

在“1+2+1”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启发与点拨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负责的班级是五(1)班,在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施课改,又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我班采用了分小组的形式。在班上,我们制定了班级评价机制,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来进行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制定本组的学习目标,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来评出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等。在小组评定中,不单单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评定“三好学生”的,而是看那一组的同学表现的最好来评定的。通过几个星期的课堂教学,从一味的教师灌输、强迫学生学习,到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每一堂课,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还有少部分学生还没有适应这样的方式。

五、困难和困惑

问题1:设备和资金不足。目前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室落后,不能满足新课改多媒体技术课的需要,如果添置则需更多的资金。

问题2:上级对课改指导有些地方不明确。尤其是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方面,什么时间测试?考什么?没有明确的文件精神。

问题3:教师跟进培训滞后,主要依托校本培训,上级对阶段性培训缺乏连续性。

问题4:虽然各级对教师的培训做了很多工作,但教师的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对新课改的认识也是各不相同,课堂教学效果差别较大。

困惑1: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困惑2:如何定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型?

困难3:如何平衡升学考试和教学过程的评价?

总之,通过新课程教学实践,参加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念得到了更新,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但我们深知,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将进一步更新理念,坚定信心,增强意识,克服困难,努力把我校的新课改工作做实、做优,把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进一步提升我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仅一个月,我校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7.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篇七

1 高分子材料教学改革原则

20世纪中期以来, 大批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拓展了人类使用材料的范围。与金属材料相比, 高分子材料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原料丰富、成型简单、成本低、耐腐蚀等优点。近年来一些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在诸多领域呈现取代传统钢、铁等金属材料的趋势, 成为机械工程材料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3]。因此, 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须摒弃完全以金属材料为主体的授课方法, 适当增加高分子材料等新型工程材料的比重。因此, 我校在2013年对机械工程材料32学时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 将高分子材料部分由之前的2学时增加到4学时, 并确定了以下改革原则:

1.1 授课内容强调基础性

高分子材料与机械类学生通常接触到的金属材料在结构、性能、制备工艺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向机械类学生讲授高分子材料, 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对高分子材料有最基本的了解。在短短4学时内, 不可能也没必要将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全部内容压缩讲授。这就决定了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高分子材料部分必须侧重于基础性知识, 对于理论性、专业性太强的知识点必须舍弃。基础性内容应当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特点及常用工程高分子材料 (工程塑料、工程橡胶及工程纤维) 的基本力学性能[4,5,6]。

1.2 授课目标偏向工程性

高分子材料不仅可作为结构材料使用, 也可以作为功能材料使用。对于非材料类专业的学生, 特别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 更关心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用范围。因此,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应以与机械工程有关的机械性能为主, 给出常用工程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指标及适用领域。

1.3 授课过程重视学生的先修知识

大多数高校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以金属材料为主线, 在学习高分子材料之前, 学生对金属材料已经有基本了解。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高分子材料的聚集态结构以非晶结构为主, 而金属材料则以晶体结构为主;许多高分子材料, 特别是橡胶类的高分子材料具有金属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良弹性等。学生先修知识的习惯思维在他们学习高分子材料时可能会引起冲突, 因此在授课时必须对金属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的差异予以考虑。采用与金属材料对比的方法学习高分子材料, 有利于帮助学生澄清概念, 更好地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知识。

1.4 教学方式应具有高效性

高分子材料课程涉及的概念繁多, 容易混淆, 对于机械类学生而言比较抽象, 难以理解。在短短的4学时内, 要想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相关基本概念, 必须摒弃照本宣科或一味讲授的教学方式。通过高效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引导学生思考, 方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5 提供扩展知识的参考书

由于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结构、制备工艺以及表征与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完全不同, 而且目前在机械工程材料中高分子材料部分比例很少。为解决这一矛盾, 在章节后面列出了比较系统的高分子材料性能、内容、结构、制备工艺以及表征方面的书籍, 以供学生参考[7,8]。

2 高分子材料教学改革

根据以上原则, 我们在2013年度的授课过程中对高分子材料的讲授进行了调整, 具体如下:

(1) 授课内容及学时安排: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 (高分子、单体、链节, 0.5学时) ,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方法 (按用途分类, 按热行为分类, 按反应类型分类, 按主链结构分类, 0.5学时) , 高分子材料基本结构 (简单介绍近程结构、远程结构、聚集态结构的概念, 0.5学时) 及物理状态 (玻璃态、高弹态和粘流态, 0.5学时) , 典型工程塑料的力学性能和应用 (1学时) , 典型合成橡胶的力学性能和应用 (1学时) 。

(2) 重点讲授常用工程高分子材料 (工程塑料、工程橡胶及工程纤维) 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典型工程高分子材料的适用领域。

(3) 授课过程中通过列表等方式将高分子材料的相关内容与金属材料进行对比, 一方面避免概念混淆, 另一方面突出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的不同之处。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通过设问、模拟实验、举例、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在多媒体课件中, 采用丰富的图片、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结束语

通过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高分子材料的教学方案改革, 学生对这种新型工程材料有了基本且更为全面的了解, 他们深刻认识到, 高分子材料是机械工程材料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分支。

摘要:目前各高校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均以金属材料为主线。近五十年来高分子材料异军突起, 成为新型的工程材料, 因此有必要在机械工程材料授课中增加高分子材料的比重并进行相应的改革。大连理工大学从授课内容、授课目标、授课过程、教学方式及参考教材等方面对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高分子材料部分进行了改革, 实践表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高分子材料,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文九巴.机械工程材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于永泗, 齐民.机械工程材料[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3]张留成.高分子材料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4]高建纲, 宋庆平, 丁玉洁, 吴之传.工科非本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高分子通报, 2009 (5) :63-66.

[5]韩顺玉, 柳海兰.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5) :93.

[6]詹茂盛, 何利军.“高分子材料课程信息化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3) :69-71.

[7]何曼君.高分子物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8.新教师汇报材料 篇八

时光匆匆,我到二中已快到两年,回想这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有得有失,有喜也有忧,当然也有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爱护,在这里谢谢大家了。

新到校区,学校给予我高度的信任,安排我教3个班的物理和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当时是既高兴又紧张又担心,高兴的是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紧张的是我是新人,很多工作还不熟悉,工作怎么才能干好让别人认可,担心的是工作做得不够好就丢脸了。现在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的情况做个汇报

一.在思想上,我热爱教育事业,到二中后,对教育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思考,正因为这些认识和思考,给了我无穷的动力,励志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得自己认为的最棒。二.在工作中,又有两方面汇报

(1)在班级管理中,由于没有多少管理经验,有些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还好学校给了我们班主任培训的机会,收获颇多;在学习同事们的管理方法的同时,自己也对班级管理进行思考,大胆的尝试有些管理方法,班级面貌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自己为取得的成绩高兴着。但对班级的管理不是一撮而就的,学生也在观察你,对你熟悉了,当然也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在新问题的处理上,我处理的方法有些欠妥,现在想来应该这样:遇事不能大发雷霆,大喊大叫,这只会伤自己的身体,也显得自己轻忽易燥,还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其次,在班级管理中,应认真细致,多观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不仅要知道学生的各方面信息,也要了解他的家庭,知道他是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作为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育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在班级管理中,有时候应该宽容和大度,要知道没有不患错误的学生,学生有了错误后最重要的是如何教育,让他从心底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努力改正,争取更加优秀,老师对他的教育是对他的关心和爱护,用我们的“爱心”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实为上策。

这些是我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2)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备课,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力求在课堂上让学生听得明白,学的轻松愉快;及时批改作业,课后认真反思,也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各项培训。有以下收获和感悟:在培训中,我对物理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老师不只是在教书,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人,培养能把这些知识传承和发展的接班人。在教学中,应该不厌其烦的倾听学生的问题,并认真细致的讲解。在教研中,多与人沟通,虚心请教,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在工作中的困惑,主要有两个方面:

在班级管理中的困惑。1.初二如何接班更好。2.对于双差生如何教育。3.怎样挽救那些正在逐渐堕落的孩子。4.男生懒惰的风气如何改变。5.如何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物理教学中的困惑。1.怎样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2.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觉得充实,有趣,学而不厌。3.复习课如何上才是最有效的。等等

9.学校工作汇报材料新 篇九

一、学校基本情况。

李外河小学位于李外河村北,占地面积10656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生均占4.4平方米。均达到上级指定标准。全校配套用房共计63间。

在校生305人,有九个教学班,一年级58人,二年级63人,三年级38人,四年级63人,五年级35人,六年级48人。

我校现有教职工25名,专任教师24名,中师学历1人,大专学历19人,大本的5人,正在进修大本有4人,小学高级教师10名,学历达标100%。

我校配备有微机室、仪器室、音美器材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等专用教室。

二、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预防学生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上级要求,我校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对我校的安全管理 和安全设施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检查。具体措施如下:

1、工作部署

召开学校安全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学校安全工作。召开全体教师会议,提高广大教师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并把学校每一处的安全问题都落实到每一个人,使全体教师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2、全面排查安全隐患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一次细致彻底的安全检查,确保各类隐患及时排除,并对检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并按要求填写安全检查记录和安全检查整改台账,做到“谁检查、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明确责任。

(1)、对校舍、围墙、厕所、车棚等建筑物进行了重点检查,并对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落实好防护措施。

(2)、检查消防设施,确保灭火器齐全、有效,并能正常使用。

(3)、检查用电线路和各种电器设备,无安全隐患。

(4)、对室内悬挂物、门窗玻璃、体育器械器材、教学仪器设备进行了仔细检查,未发现安全隐患。

3、认真检查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制定保安管理制度和保安职责,加强对保安的管理。严格执行来客登记制度和值班制度,对不认真值班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

4、我校平时还通过校会、班会、品德课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安全法制教育,提高了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三、教育教学开展情况

1、办学条件方面

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上级给配备了图书、音美器材及体育设施,提高了办学水平。

2、教育、教学及特色教学方面

学校按上级的要求开设了各门课程,校长、主任每周不少一节对教师进行听、评课,与教师进行沟通,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体教师在授课方面都能明确教学目标,并有教改意识,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每位教师基本功都比较扎实,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各位教师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我校尽力搞好教研活动和兴趣小组,划分并组织好各教研

组和兴趣小组,要求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过程有记录,活动有成效。兴

趣小组设有书法组、美术组、跆拳道组,由专人管理,有小组名单、活动计划。在特色教学上我校开展了欢乐大课间活动,每天的上午课间操后,学生进行跳

绳、滚铁环、板羽球、丢沙包、纸飞机、羽毛球等活动,大大加强了学生的运

动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体质标准。

3、专用教室的建、管、用方面

我校配备有微机室、仪器室、实验室、音美器材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

专用教室。

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音美器材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有严格的管

理制度和专职的管理人员。2008年,我校又更换了30台配置更高的计算机,并建立了局域网,同时连接宽带,让网络连接世界。

4、教改和课改方面

为了适应新形势,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也加大力度推进课程改革,多次组织以课改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让课改深入人心,增强全体教师 课改意

识,改变教学观念。培养骨干教师在全校内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每学期都组织

听、评课活动,听课后每位教师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建议,力求

在活动中有所提高,给每位教师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发挥长处,找出不足。去年全乡组织的六年级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我校举行,由我校青年教师葛艳艳来

做课,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这也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改的进行,大大提升了教

师的教改意识。

5、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为他们创造条件,加强学习和宣传,培养教

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增强自信心、自尊心,牢牢

树立主人翁意识,做到以校为家;树立教改意识,挑战传统教育;树立学习意

识,永不知足;树立合作意识,齐心协力,使自己的文化素质、政治觉悟全面

提高。定期对教师进行微机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控辍保学开展情况

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偿试,采用多种手段,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建

立控辍保学组织机构。以班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互相帮助,提高学习兴趣。开放图书室,通过学习典型人物,加强思想教育,拓展学生兴趣,组建各课外

小组,进行家访,与家长、学生沟通,加大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

保护法》等法律,依法治辍。

五、改善办学条件开展情况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遵循“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分设

施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活动建设和制度建设五个方面进行。

1、设施建设

近两年,上级部门先后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图书、办公设备、教学仪

器等,保证了师生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为教学现代化和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2、环境建设

我校环境建设以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浓厚、恬静雅致”的校

园环境为目标,遵循“设计科学、规划合理、经济实用、整洁舒适”的原则,种植花草,粉刷校园,来塑造校园的整体形象,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校园的点晴之笔。一年来,我们坚持

以“人文精神为指导,科学精神为基础”的方针,按照“协调和谐、美观大方、有效育人”的思路来进行,先后办起了班级文化长廊,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

4、活动建设

活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血脉,它丰富活跃着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校

园文化活动,能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我们开展了教师学生读书比赛,我的书画园地,做个文明小天使等活动。

5、制度建设

如果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一个整体,比作一个完整的人,基本建设是躯体,环境建设好比外衣,文化建设是眼睛,活动建设是血脉,那么,制度建设就是

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脑和灵魂。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以及校园文

化建设的政治性、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

建设的研究,班子成员经常学习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多次就校园文

化建设问题进行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为促

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证。

六、幼儿教育开展情况

(一)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

为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要求,采取积极措施,创办示范性幼

儿园,使其在办园方向、办园规模和条件,幼儿园管理,保育质量等方向,切

实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二)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

李外河幼儿园现有教学用房10间,在园幼儿114人,教师5名,很明

显房舍不足,教师人数短缺。对于房舍我们已申报扩建10间房及学生的活动

面积。对于大型玩具进行了修理和购置。

(三)进一步加强幼教管理

第一,加强业务指导。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幼儿

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摆脱“保

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 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渗透,全面实

施素质教育,幼儿园制订了学期工作计划,每学期末向中心小学报告工作,必

要时随时报告。

第二,建立安全制度。安全工作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安

全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做到日排查、周总结,彻底

消除安全隐患,经常性展开幼儿安全教育。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七、获得的荣誉

我校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学校、教师、学生都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表彰。2004年7月荣获了廊坊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2004年9月荣获了固安县“中小学幼儿广播体育比赛”三等奖。

2004年11月荣获了固安县教育局“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2005年6月荣获了廊坊市教育局“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荣誉称号。

2008年3月荣获固安县教育局“学校管理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2009年荣获廊坊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进单位。

2010年荣获廊坊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进单位。

2011年荣获省级示范园荣誉称号。

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这两年即将迎来人口的一个高峰期,我校面临学生人数多,房屋面积严重不足的现状。

2、由于我校教师配备的不足,音、美教师严重缺乏,不能够很好的完成音美的教学任务。

3、缺少微机教室一名。

九、工作思路

“众人划浆开大船”,学校工作也是一样。农村小学校教师相对较少,但工作任务却与大学校不相上下,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如果没有一只和谐、团结、务实的教师队伍,学校的整体工作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打造一支即有实干精神,又有集体主义观念的教师团队,是我校能够稳步前进的重要保证。

1、提倡“和谐式”管理。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团结全校教师,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空间,灵活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倡导全体教师为学校献计献策,为学校的发展齐心合力的工作。另外,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多些“理解”而少些“束缚”。“理解”是和谐的管理,追求的是共同目标,向往的是同心同德。坚持以人为本,信任、关心每一名教职工,给予教师主动发展、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给教师一片蓝天,他们会给学校带来明媚的阳光。

2、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和地位,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尽量改善教师的待遇和办公条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学帮助和教学用品,是教师从事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网上邻居共享怎么设置下一篇:学生入团志愿书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