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与和谐社会

2024-06-14

统一战线与和谐社会(精选11篇)

1.统一战线与和谐社会 篇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它既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又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人口计生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密切,人既是和谐社会的中心和主体,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和归宿。而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又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因此,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控制人口数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 人口总量过多,目前仍然是我省、我市必须长期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根据经济学家的计算,人口每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人口增长率每降低一个千分点,人均GDP便可提高0.36至0.59个百分点。从我市情况看,一方面,通过全面推行人口计生基本国策的三十年来,全市少生约 万人。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去年我市人口就会超过 万,人均GDP就会比现有水平减少约 元。由此可见,人口计生事业不但缓解了人口数量的压力,还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缓解了“三农”问题和就业的压力,为实施可持续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由于少生了人口而节省了一笔巨大的开支,在一定程度上,人口计生事业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按照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人均GDP要达到7779美元,为达到这个目标,2020年时,我市人口必须控制在413.9万以内,这意味着今后我市年均净增人口不能超过7.2万人。(兰州06年人均2871美元,人口327.01万人)由此可见,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控制人口总量,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兰州的首要问题,必须引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二)提高人口素质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推进社会和谐,必然要求社会的主体,即这个社会的成员具有较强的素质。从人口计生工作涉及的人口素质范畴来看,主要指身体素质,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人口身体素质总体不高,%至 %的出生婴儿存在缺陷,%的农村妇女患有妇科类疾病,平均每 个家庭约有 个残疾人。一方面,出生缺陷因为康复与治愈难度大,对人口素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影响,较大地影响到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人口计生部门必须切实加强遗传与优生咨询、婚前教育与优生检测、孕产期保健与病残儿鉴定的管理等工作,努力降低可预防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另一方面,为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殖健康系列服务,则是公共政府和责任政府的要求,是亲民惠民宗旨的回归。在实践中,人口计生部门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不断拓宽服务内容,着力实现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升级转型。以认真落实安全、有效、适宜的节育措施服务为基础,全程开展青春期、新婚期、孕产期、育儿期等一条龙服务,全程开展妇女生殖道疾病和其他常见妇女病的普查和防治工作。二是以人才、技术和设备为牵引,建好计生服务机构,让育龄群众享受到温馨、舒适的服务。要继续加大对县级计生服务站的投入和建设,新建、改建乡(镇)服务所和村级服务室。为县级计生服务站添置固有荧光肿瘤诊断仪、乳透仪、台式B超等计生医疗设备,为乡镇计生服务所普遍配置生物显微镜、红外光妇科治疗仪或微波多功能治疗仪等设备。要重视计生技术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帮助和指导她们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三是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推动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计生干部尤其是基层计生干部要按照“知群众情、暖群众心、解群众难”的要求,深入每一个居(村)委会,全面开展送政策法规、送避孕节育知识、送技术服务、送办理证件服务、送优惠政策和保险服务等上门服务,认真接待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咨询和求助,使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计划生育综合服务,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府为民服务的真心和热情。只有这样,广大群众才会主动投入到计生工作中,实现计生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优化人口结构是增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市的人口问题不但有数量问题,质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据人口普查资料,我市人口结构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是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失衡问题,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高于正常比例上限的16.16个百分点。二是人口老龄化问题,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由目前占总人口的5.34%上升到21世纪中叶的18.77%,以较快的速度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两个方面都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化解这个矛盾,增进社会和谐,优化人口结构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我们应该按照“标本兼治、长短相济,疏管结合、打防并举”的思路进行综合治理。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宣传教育。积极开展计生宣传工作“进学校、进商场、进宾馆、进医院、进农村”活动,动员大众媒体和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的重要性和失调的危害性、国家有关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禁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等法律法规和规定,努力形成关爱女孩、关心妇女的强大社会舆论氛围。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合力。将宣传、财政、司法、扶贫、卫生、教育、公安、民政、劳动保障、农业、统计、药监、税务、工青妇等有关部门全部纳入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工作机制之中,明确职责和任务,形成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工作合力。三要强化管理与服务,深入打击“两非”行为。切实加强医务、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规范的教育培训,严格依法进行引产手术的机构准入许可和技术操作人员的资质认证。动员广大群众积极举报“两非”线索,参与打击“两非”活动。建立相邻的县(市、区)、乡镇跨区域协作制度,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加强地区联合,依法依纪严肃查处“两非”行为。四要做好统计监测,严格科学考评。建立出生性别、引产监测网络和登记报告制度,强化信息沟通,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定期分析研究,正确判断出生人口性别比形势,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结合目标责任考核,切实加强对各级各部门的考核评估,尽快建立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科学考核机制,确保取得实效。对于人口老龄化的超前到来,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政策措施,建立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投入农村养老社会化的筹资机制,设立农村养老基金,完善居家养老为主的生活照料体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均衡与和谐,积极应对这个新的、严峻的挑战。

(四)完善计生奖励与保障机制是助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动力

对为计生做出贡献的群众实行“奖、保、优、免、助”,让她们在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保障,这样就能在坚决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和谐互动发展。近几年来,我省我市立足于有限的财力资源,坚持政策推动、群众受益、部门联动的原则,采取拓宽途径、先点后面、逐步推开的工作方法,不断完善计生奖励与保障机制。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奖励扶助政策。今年全市首批1759名实行了计划生育,符合资格条件的群众,已获得中央、省财政支付的600元奖励扶助金,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深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二是倾心关注农村学龄前儿童医疗保障。从2003年开始,在南丰开展农村0—6周岁独生女健康平安保险试点,2004年在全市推广。几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保险资金260余万元,共为9万余户农村0--6周岁独生子女办理了平安保险,为农村0—6周岁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全市农村0-6周岁一孩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率因此迅速上升到85%以上,还有236例农村一女户主动放弃二胎生育指标。三是积极消除农村二女户的后顾之忧。2001年至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农村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二女户养老保险,按每例投保不少于1500元的标准,各级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912万余元,对全市当年和历年余留未保的6万余户二女户全部落实了保险。四是广泛开展 “一帮一”等助学活动。全市人口计生系统干部职工与1055户农村一女户、二女户女孩结成了 “一帮一”助学对子,帮扶资金达30余万元。农村一女户、二女户和困难计生家庭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期间享受了 “二免一补”优惠。4420名农村二女、独生子女家庭参加中考的子女符合中考加分政策,331人在中考加分时直接受益。五是主动开展扶贫帮困活动。重点对二女户、独生子女户及患有手术并发症、后遗症的困难家庭开展帮扶。农村二女不再生育(含已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独女户)家庭的父母及其未成年的女孩,在县、乡两级医院就诊时,享受免交挂号费待遇,其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及住院床位费也按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享有减免15%的优惠。每年还有近万户计生家庭得到了“三结合”扶助。这些都是各级党委、政府履行职责和义务的具体体现,是对人性尊重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和谐安康的具体体现。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省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新形势新阶段,我们只有进一步强化国策意识,充分认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才能更加自觉、积极、主动的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推向前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统一战线与和谐社会 篇二

一、法治文明的缺失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 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式, 法治要求整个国家以及社会活动均依法而治, 达到文明的程度。法治文明是一个国家实行法治的状态和程度所体现的文明, 因此法治文明是社会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 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因此, 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代表和标志着这个国家与人民文明程度和水平, 所以江泽民同志说: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历史上各种和谐社会的超越, 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 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 在新世纪新阶段,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化, 既给中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 也必然带来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社会主义法制不完善, 现代社会的法治文明程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差很远。比如, 城管执法问题, 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领域, 中国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全国性的独立法规, 导致城管执法的合法性屡受争议, 结果导致城管似乎“无所不管”, 执法职能与卫生、工商、交管等政府部门均有交叉, 在城管和其他部门的管理职能有交叉和冲突的执法领域, 形成“有利益就争着管、无利益就没人管”的局面。并且, 随着《物权法》的实施, 城管在执法中没收包括流动摊贩在内的他人的生产工具、或者是其他的私人财产, 很显然与《物权法》有冲突;再如, 发生在上海的“钓鱼执法”问题, 很显然“钓鱼执法”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是一种公开的“公权敲诈”。“钓鱼执法”违法之处在于, 执法和非执法人员采用了引诱、欺诈、胁迫甚至暴力的方式取证, 违背了法治的基本精神。“钓鱼执法”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淡漠、法治观念不强、法治文明缺失的问题。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 都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实现法治文明。

二、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不仅充分说明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地位, 而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方面的要求看, 每个要求都必须通过法治才能得以实现, 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民主是以法治作为保障的民主, 民主和法治共同构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 法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标志, 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就是法治化的过程, 离开法治来实现民主不是沦为无政府主义就是陷入专制政治, 从而伤害民主自身;公平正义只能通过法治化的途径才能实现, 法治的最基本价值就在于捍卫公平正义, 离开法治绝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因为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衍生出不公和邪恶, 而法治就是制权的, 只有防止权力的异化, 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诚信友爱是人性好的品质, 这种练好品质的实现及实现的程度, 既靠人自身的道德提升, 更需要有良好的制度, 而法治既对诚信友爱的给予肯定, 使人们认同并实践, 更对违背诚信的行为进行制裁, 进而促进社会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因为, 法治为各种社会冲突和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 如果离开了法治的保障, 活力就可能演化成为危害社会的力量, 最终摧垮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法治之所以优于人治, 最根本的在于它使一切社会活动有序运行, 因此, 社会要安定有序, 必须依法治国, 摒弃人治;人与自然相和谐相处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 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各国现代化的历史恰恰是基于“人统治自然”、“掠夺自然”而非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实现的, 而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必然要改变这种观念。但是受利益的驱动, 要实现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变单靠人的自觉是不够的, 必须通过法治文明的培养、法治的途径来约束人们行为, 唯此, 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2]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看, 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和矛盾, 而它们的解决内在的要求依法解决。

三、法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措施

法治文明既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那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走法治之路。在当代中国, 伴随着政治的民主化, 人们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方式不应是强制而是法治, 法治不是治民的工具, 而是民治的方式。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法治不完善的根源在于法治文明的缺失:法治精神没有充分体现到一切社会事务中、依法办事没有成为人们的一种社会习惯。

因为只有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 依法治国, 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才能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才能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通过法治来解决, 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所以, 除完善其他条件之外, 必须从一切方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铺设良好的管道。

为此,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 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首先, 完善法律制度, 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尊重和保障人权, 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 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其次,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 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司法考试等制度。加强司法民主建设, 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 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加强司法救助, 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健全巡回审判, 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 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 方便群众诉讼。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加强人权司法保护, 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完善执行工作机制, 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维护司法廉洁, 严肃追究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从这些要求、原则和措施看, 都充分体现出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措施。任何社会都是多元主体存在的社会, 如何使多元的主体和谐共处, 首先就需要由法律来对这些主体的权利范围做出界分, 用法治规范人们的行为, 提高“法制化水平”[3], 使全体社会成员在任何场合下崇尚法治, 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紧密衔接, 使依法治国的方略得以落实, 使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进而实现社会和谐。

总之, 在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学实践中, 既要以教材体系为依据, 又要实现理论内容的整合, 努力体现法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彰显与内在统一, 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感染力, 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1997-09-12.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2007-10-15.

3.化学与和谐社会 篇三

一、化学与生命

生物体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和谐体系,以生命物质为基础构成,生命过程本身就是无数化学变化的综合表现。一个活的机体必须有储存和传递信息、繁衍后代、对内调节和对外适应、合理而有效地利用环境的物质与能量等功能,处处体现着和谐。从分子水平看,这些功能正是许多生物活性分子之间的、有组织的化学反应的表现。在这些反应中,一种反应的产物成了另一种反应的起点,生命是一套在细胞内外发生的为整体生物所控制的动态化学过程,当这些过程停止时,生命就停止。生命的停止不是化学反应的终结,而是生物体的分解降解全部变成无机物的另一套过程的开始。

二、化學与生活

生活丰富多彩,在不经意之间,人们经常遇见一些化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化学可以给生活增添温暖。尼龙分子中含有酰铵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涤纶是用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纤维。还有类似的许多衣料,丰富了人们的衣橱。在食方面,化学同样重要。用纯碱发面制馒头,松软可口。化学反应是交通工具得以行驶的动力。没有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车辆根本无法开动。化学能是它们得以行动的最原始的能量来源,即使用电做动力,也不能忘记化学能伟大的贡献。在现在,化学仍是交通工具的生命,仍对人们出行起重大作用。

三、化学与健康

对健康的关注也是人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知道,用以保证人体健康的营养、药物的研究、人体中的元素对人体生理作用的研究,以及揭开生命的奥秘等,都离不开化学。因此,如何在这些方面正确地运用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协调研究就成为调节生命活动和提高人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四、化学与环境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起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需倡导三种态度。一是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二是倡导一种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从自然界中学习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三是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在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必需的资源的同时,不忘反哺自然。

五、化学与高科技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国都想在生物、信息、空间、能源、海洋等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发展新技术往往与材料有关,因此新型材料的开发本身就成为一种高新技术,可称为新材料技术。如将超导体用于雷达,可使其灵敏度大大提高,有效作用距离增加数倍。光导通讯使信息通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而光导通讯离不开光导纤维。有些材料在信息技术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半导体材料,它既是组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本元器件,又在信息发送、加工、储存和显示等技术中起关键作用。

化学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社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化学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不断渗透融入教学中,让全社会都关注到化学对和谐社会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市斜桥中学)

4.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 篇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这是按照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的问题。食品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社会安定和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因此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而且密不可分、相辅相承。

一、和谐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对和谐社会的定义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人们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

食品安全同样是个综合性概念,具有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律上的考量。它首先客观反映的是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卫生、质量和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作为社会学概念的食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治理,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和治理要求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所侧重的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所引发的问题,如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非法生产经营等。作为政治概念的食品安全,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是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和必须做出的承诺,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步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替代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等名词,更加凸显了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作为法律概念的食品安全,国际上从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正逐步以食品安全的综合立法替代卫生、质量、营养等要素立法的趋势。如今由于市场经济的特定性和城乡差别的客观性,广大农村成了问题食品的重灾区,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现象以正在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下岗失业人群中蔓延,这些问题发生的背后集中反映了食品安全的经济学属性。

和谐社会对食品安全具有内在的必然要求。食品是人类生存、劳动和繁衍的物质基础,其基本要求是无毒、无害、符合一定的营养要求,不存在可能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反思引起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阜阳劣质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给公众带来的消费恐慌,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心凝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

_、食品产业发展迅速食品产业链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加工业、流通业、餐饮业和国际贸易等行业。近十年中,我国食品产业平均保持__%的年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我国食品产业具有农产品加工的特点,在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有__以上与食品工业相融合,食品工业每年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大约___万至____万人的就业机会。同时,食品工业也是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可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民致富,对构建和谐社会作用巨大。

_、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逐年趋转,广大群众的食品消费信心度也在逐年提升。但由于深层次的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仍然较多,也倍受关注。如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仍然较重,滥用甚至违禁使用高毒农药、非法使用生长激素及“瘦肉精”等现象屡禁不止;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生产假酒、劣质奶粉等假冒伪劣问题突出;在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在农村市场、城乡接合部尤其突出,等等。

5.司法行政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五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司法行政机关担负着组织开展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考试管理、司法鉴定管理等职能,在推进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我省在司法行政工作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司法行政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有些领域立法滞后,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有利条件,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要看到当前工作的复杂情况和突出问题,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综合管理,统筹规划。

为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我认为我省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

(一)提高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各方面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而加强法律服务,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调节相互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就显得至关重要。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党委和政府的部署,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搞好服务。一要突出服务重点,围绕当地大企业的具体情况,组织律师、公证等相关机构,从多方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二要打造服务平台,符合条件的企业应设立公司法律事务处,促进企业的依法经营管理;三要拓宽服务领域,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在代理诉讼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非诉讼事务上,帮助顾问单位完善规章制度,参与市场主体经营决策,增强交易安全,防范经营风险;四要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对服务对象推出更多类型的法律服务业务,增强服务的实效性。

(二)坚持普法和依法治国工作并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承担普法依法治理任务的职能部门,必须不遗余力地充分发挥职能的作用,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要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按照“五五”普法的要求,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相关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旨在提高广大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对各种复杂局势、促进经济增长的法律素质和能力;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引导其规范交易行为、防范市场交易风险,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现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进一步增强法律宣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与各部门和行业的联系沟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共同营造全社会浓厚的学法用法氛围;二要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依法治国观念,为推进依法治国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思想基础;引导公民依法办事,自觉履行义务,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和工作生活,维护自身权益,为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着力引导社会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的创建活动。

(三)尽力化解矛盾纠纷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应当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中前进的过程。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诉讼外解决民间纠纷的法律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要加大基础建设的步伐,不断推进基层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二要加强机构网络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调解机构建设,发展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组织,延伸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触角,使人民调解更深入基层,更贴近民间;三要加强队伍建设,以提高调解质量为重点,不断加强调解工作培训,提高调解队伍素质。

(四)加强法律援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法律援助制度作为我国重要的一项法律制度,目的是对通常意义上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会权利的社会弱者,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作为实现社会公义和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行为,在一国的司法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要加强法律援助机构网络建设。在县(市、区)成立法律援助中心,形成健全的网络覆盖网络。同时,努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使困难群众能够随时随地申请法律援助;二要不断增强法律援助服务能力,提高法律援助质量,积极整合资源,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力军作用,力求多办法援案件;三要增加投入,不断增强法律援助物质保障能力,努力将各级法律援助经费全部纳入预算。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基金,充分募集社会资金,努力解决困难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和法律援助财力保障不足的矛盾。

6.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 篇六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当前,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已经直接地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财力还没有用到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国改革发展的指导性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政府职能出现了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而造成我过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又带来社会利益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地方政府及其行为方式。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提高社会的参与度,完善制度建设和公共财政体制。而完善制度的关键在于对政府职能重新进行科学定位,从而使政府作用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也带来社会利益的分化与失衡。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结构的调整,各种各样的矛盾必然会集中出现,在某个时期甚至以一种比较激烈的、爆发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利益失衡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基尼系数不断攀升,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不断拉大。有的学者称之为“社会断裂”现象,去探寻其原因时就会发现:促使我过经济近30年快速增长同时又造成一定社会失衡的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及其行为方式。政府在一般性竞争领域内主导经济建设,追求经济增长;相反,在公共服务领域内表现出明显的“短腿”,这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政府仍然具有明显的经济建设型特征,在职能重心及政策取向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偏颇。而国际与民生关系的失衡,是当前各种失衡(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失衡;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失衡;制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失衡;由双顺差与高额外汇储备所体现的外部失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失衡等)的本质体现。众多失衡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与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密不可分.从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与价值取向可以看出,它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作为价值取向和核心目标。和谐社会建设的根基是公正合理的制度,而提供制度产品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

一。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平等公正的制度保障是社会成员的最普遍权利,在保证个人最普遍权利的基础上,个人、组织及政府在彼此交往、交易中还需要具有可预见和可信性,以减少摩擦,防止和化解冲突,促进和谐。可预见和信任是以一种

7.诚信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七

1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树立诚实守信的理念。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 除了法治, 还需要通过道德建设来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社会和谐从一定意义上讲, 大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诚信要求人们互相践诺、守约、守信。纵观历史, 诚信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所遵循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无数有志之士信奉诚信, 弘扬诚信, 践行诚信。就个人而言, 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 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 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 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所以, 和谐社会需要诚信, 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人无诚信不立, 家无诚信不和, 业无诚信不兴, 国无诚信不宁。可以说,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2诚信是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

用诚信道德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关系, 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因此,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对于市场的主体企业来说, 诚信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因为企业的信用状况关系到资源配置、经济运行和市场交易安全等整个经济活动的秩序问题。由于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 种种以失信行为来谋取不义之财的情况还比较严重。这不仅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 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事实充分表明, 诚信是增值空间最大的资本, 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要想构筑企业长青的事业, 就必须从长远出发, 依法经营, 信守承诺,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和谐的市场经济秩序,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是追求社会各方面建设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使诚信在整个社会中形成浓厚氛围, 让诚信融入人们的自觉意识, 成为社会交往的规则, 使全社会以诚信为本。所以, 诚信建设, 既是立人之本,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之本,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 和谐社会中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一深刻阐述说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这些目标的实现, 都离不开诚信道德建设, 离不开诚信道德的规范、支持和维护。因此, 一个社会只有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的道德素养, 才能协调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才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才能使社会生活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从这个意义上说, 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迫切而又严峻的任务。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 强化诚信教育。诚信是调节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态度, 它不仅表明了应该如何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而且规范了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把诚信教育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在强化和谐社会诚信道德教育时, 要注重更新道德教育理念, 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 提高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 形成扬善抑恶, 爱憎分明的社会氛围;还要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 使诚信建设不脱离实际, 努力做到道德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更要注意把诚信教育与其他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确立人们的道德信念, 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 完善人们的道德人格。

第二, 建立信用机制。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在诚信基础上的法制健全、道德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的社会, 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因此,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 与国际惯例接轨,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有利于全民诚信品质形成的社会信用机制, 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 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 一是要建立起经济主体信用档案, 做好信用管理平台, 提倡建立商业化的信用服务体系,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使信用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立起市场经济自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形成守信获利、失信受惩的市场规则。二是要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如果有不诚信的行为, 立即记录在案, 只要打开诚信档案, 其诚信的信用程度就一目了然, 使有诚信的人, 办理任何证件和事情时都能快捷妥当, 事半功倍;使不诚信的人办理任何事情都困难重重, 甚至寸步难行。三是政府要在建立社会信用机制中起宏观引导的作用, 这对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及规范的市场信用秩序, 提高国民素质, 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 完善法律制度。在法制社会里, 诚信既是道德问题, 又是法律问题。法律制度是保障诚信的规范实施的重要前提。要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 确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诚信道德, 一要制定规范诚信行为的专门法规, 做到诚信行为有法可依。二要通过法律强化诚实信用的观念, 让人们真正认识到, 失信行为是违法的, 使人们坚定不移地确立法制观念, 培养诚信的习惯并自觉落实在行动上。三要通过加大执法力度, 使不守信的行为得到惩戒。如果不诚信的行为能受到惩罚, 诚信能带来发展, 久而久之, 大家自然会选择并确立诚信。四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制, 对于拖欠贷款、工程款等不讲信誉的企业, 要用失信的约束惩罚机制来加以惩戒。

第四, 构筑诚信氛围。加强诚信教育, 形成人人讲诚信、全社会讲诚信的社会氛围, 离不开宣传媒体的作用。因此, 要加大宣传力度, 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诚信意识的宣传,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 从社会舆论的角度为公民诚信意识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弘扬诚信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时好要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 对不讲信用的人和事要勇于曝光, 对讲诚信的典型要大力宣传, 以弘扬正气。

第五, 提高政府公信度。诚信政府是公共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必须建立必要的制度, 来保障诚信体系的实施, 提高政府的公信度。一要解决各级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观念问题, 树立起“政府诚信无小事, 讲究政府诚信, 爱惜、珍惜政府诚信”的观念。二要明确政府职能, 区分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三要提高政府的行政信用度, 把政府信用度与政府行为效率性、规范性、透明性等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和改进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有理由相信, 只要全国人民一起努力, 诚信的美德必然会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诚信之风必然会重返祖国大地。当诚信得到重建时, 经济将发展得更快, 小康社会将得到实现, 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 国家将更加繁荣富强。

责任编辑:程鹏

摘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 即真诚、诚实;信, 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 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

8.财富分享与和谐社会 篇八

今天,已经没有人怀疑华人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潜力。快速的成长与发展给越来越多的华人企业奠定了向世界级企业迈进的信心。在越来越骄傲、自信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什么是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企业需要怎么样的条件?华人企业与世界级企业还有多远?当实力越来越强,财富越来越多,怎样达到与社会的和谐、分享?太多的问题,在寻求着智慧的答案。2007年11月24日—25日,美丽的黄浦江畔,“2007《东方企业家》第五届全球华人企业领袖峰会”论坛上,来自各地的华人企业领袖聚集在一起,探讨“迈向世界级企业——传承与创新”这个主题,数十位演讲嘉宾就“华人企业与全球资本”、“华人企业与高新科技”、“华人企业与新兴市场”、“华人企业与中华文化”、“华人企业与创意文化”等议题进行了讨论。追求着商业的变革力量,贡献他们的智慧和理解。其中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和星云大师的演讲格外引人关注。

财富,是人们所希望的,但是财富不仅是金钱、股票、有价证券。在佛教中,财富的范围是很广的,比如共有财富,当然也有私有的财富。太阳很温暖、很光明,你可以取暖,可以照明。空气,大家都可以呼吸,同样大自然,星辰、月亮、山河、花草树木,大自然的养分也给我们分享。共有的财富当然也是我们的财富,私有的财富有祖传、个人的,我们还有现有的财富,未来的财富,不但是给子孙,甚至给未来的人生。我们不断创造财富,谁能够创造未来的财富?创造社会的财富?创造大众的财富?财富有有形的财富,也有无形的财富。像财富、物质资产,都是有形的财富。另外还有很多无形财富,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道德、我们的慈悲、我们的惭愧心、羞耻观……拥有有形的财富固然要紧,无形的财富像道德、人格、惭愧心、慈悲观念,这也是很重要的。财富是多面的,比如说身体的健康也是我们的财富,有再多的钱财,身体不健康,不快乐,就是有形的财富减少。有人间的欢喜、人间的幸福也是财富。财富有的是外来的财富,还有内心的财富。外来的财富像你赚的钱、利润所得等。内心的财富可以自己制造,所以我们经常讲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工厂一样,这个工厂里面你生产些什么?不好的工厂产品不良,都是污水。好的工厂,你制造很多优良产品,是人类所需要的。这种财富是靠我们内心创造欢喜、创造财富大家分享。江苏江阴有一位吴先生(吴仁宝)在天下第一村。为什么这个村可以做天下第一村呢?他说不是我个人富有,而是希望我的邻居、我的整个村庄,尽量让我们的财富大家共有、大家分享。听说“天下第一村”已经成为一个观光的景点,很多人都希望可以过去参观,可见财富分享不是自己减少,而是会拥有更多。怎样才是财富分享?佛教里面所说,第一不能自私,要以众为我。就像企业家没有员工如何创造财富?创造的财富一定要和员工、社会分享。我们在几十年前,很多的企业主只受过很少的教育,但是手下有很多的博士、硕士,有很多的专家、人,可见财富需要有福德因缘,你有了福德,财富向你靠近,天下的人才都向你集聚而来。财富要分享,结缘、施舍、服务、帮助别人,最重要的是要和谐。和谐才可以创造财富,所以和谐是大家所知道、所倡导的。和谐的社会、和平的世界,怎样才能和谐?比如家庭,父母、儿女一家人要和谐,夫妻互相和谐,和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对我们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脸孔上,眼睛、鼻子、嘴巴长得都不同样,不同样不要紧,只要均匀、只要很和谐就漂亮。平衡均匀就是美,我们的心脏、胃、肺、肝不同,但是相互和谐我们就有健康。像穿衣服,可以红色、蓝色的,但是你要和谐,不和谐什么颜色都不好看。你化妆,胭脂花粉,也要和谐才好看。唱歌、奏乐,大提琴、小提琴,大喇叭、小喇叭……不管多少乐器,只要和谐就好听。舞蹈,各有姿态不同,没有关系,和谐好美。整个的世界不是要求大家一样,同中存异,异中求同才可以和谐。我们的社会慢慢进入富有,大家的财富不断地成长,财富成长的社会要和谐,和谐以后我们的财富才安全,和谐了以后我们的财富更有发展。个人也好,同体也好,家和万事兴。像我们叫和尚,和为尚。释迦牟尼说六和,思想、语言、心意、法治、财产,人间以和为贵。

有一个故事说四个兄弟,老大就说要有权势、地位才可以让人刮目相看。老二说我要发财,有钱能使鬼推磨。老三说我要有很多的企业、很多的事业。老四个小弟说,我只想为大哥、二哥、三哥服务,大哥做好了事高处不胜寒,我为你宣扬美德;二哥有很多的财富,别人怪你为富不仁;我为你做一些救济,给人一些帮助;三哥事业多,我更要替你宣传,说你的产品等,我不要事业了,我只要帮你们服务就好了。三个哥哥一听,说“老弟,还是你好,我们需要你”。所以和谐的心,和谐的认识在我们创业当中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的人类,所害,我执、我慢、我痴,邪见,不能容忍,对人忍让、恭敬、给人欢喜、给人信心。给人服务、欢喜,看见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你不结缘哪有人和你友好?我个人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学过什么企业,可说一无所有,现在有人和我说,你把你写的字、书法给大家看,我说那个不能看的,没有练过字,不过假如你们要看看我的心,我的心剖开给你看倒有一点可取。平时,我们用心、关心自己。人,关心财富,要关心自己、关心健康、关心亲人,很少关心自己的心。如果说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从我们的真心、诚心、慈悲心作为出发点,我想各位,财富会增加,未来的事业更成功、更光大。看起来一句话、一件小事,你拥有了就是无限的财富。

9.如何解决社会舆论监督与和谐社会 篇九

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是,要弥补前段时期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这就为舆论监督节目进一步拓展报道空间提供了新思路。如前所述,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在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层面的表现也是比较突出的,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如再不被重视和解决,对下一阶段的改革会带来根本性的影响。而“新闻纵横”前一阶段的报道,对这两个领域关注较少。从当前的社会现状看,舆论监督类报道在这两个领域还是大有作为的:

一、新阿媒体要对社会伦理道德领域的失序现象进行监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必然作用于观念领域,要求社会观念领域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相对于社会结构层面的变化,观念领域的变化往往相对滞后,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规范体系因不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被普遍怀疑、否定,或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而新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规范体系又尚未形成,或尚未被普遍接受,从而引发社会成员发生价值意义危机,出现某种明显的价值混乱或茫然,人们普遍感到心里失落而又无所适从。由于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伦理共识,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失序现象:在道德价值领域,道德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终极道德价值观式微,工具性道德价值观勃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在社会公共领域,常听到社会责任感下降、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叹息,职业道德领域的渎职腐败行为屡

见不鲜。在私人生活领域,旧的家庭伦理不断受到现代观念挑战,传统的婚姻爱情乃至性观念,父母子女的责任义务等问题也不断困扰公众。处理社会关系时,人们要改变熟人社会的交往习惯,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规范,如公平竞争、公事公办、遵守规则等。“新闻纵横”前一阶段的报道,较关注职业道德和市场经济伦理层面的问题,但对伦理道德失序引发的道德价值领域的消极伦理观问题,只有零星的被动报道,较少主动策划,有意监督引导。

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心理服务。由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较迅速,一个时期内公众对于迅速发生的社会转型缺乏必要心理准备,社会生活、文化观念都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在某些方面出现了观念和信仰的“空白期”,实际上形成了主流价值观的缺位。很多人感到焦虑不安、困惑茫然。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都是造成社会心理不和谐原因。和谐的社会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和谐社会说到底在于人与人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心理和谐是社会成员的美好追求。新闻媒体应利用舆论监督的方法,抵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社会歧视、失落不满、仇视社会等等不健康社会心理的传播,加强舆论引导,倡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需求决定新闻报道走向,我国的舆论监督报道,作为新闻媒介对偏离

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一直以来紧紧围绕着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展开报道,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社会秩序的守护者,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另一方面,新闻报道也在不断影响着社会发展,新闻报道的这种影响力并不总是正面的,因此媒介只有随时调整定位和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守望环境、观念引导、解疑释惑。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担负着“监督”的职责,既要求媒介人有“铁肩担道义”的胆识,更要求有把握时代脉动的能力。第一。新闻舆论监督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我国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公众的个性张扬还不太成熟,没有形成理性化,这就要求现阶段的舆论监督。必须避免仅仅关注极个别的不公正事件而陷入普遍的悲情式的舆论宣传之中。由于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法制还不太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舆论监督要有一定的是非辨别力。不能人云亦云,必须有舆论宣传主体自身鲜明的态度和观点。另外,要正确认识西方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说.要认识到西方社会新闻舆论监督的两面性,既要认识到其对社会发展的正面效果和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其为了特殊集团利益而进行监督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第二。坚持全面、客观的基本原则,将新闻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揭露问题要具有建设性,不从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而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扶正祛邪、维护稳定、服务大局出发.弓I导积极、正确的舆论监督方向;不为追求轰动效应而猎奇、炒作或渲染甚至无中生有。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利益多元化以及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必须秉持公

平、公正、合理的原则.避免监督主体在批评过程中出现自身倾向性问题。第三,新闻舆论监督要把握好度。舆论监督报道的内容要适宜。要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既符合党和政府的总体部署。又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能促进问题的尽快解决。报道力度要适当,要掌握分寸.恰如其分。既不能态度暖昧,批评不到位;也不能矫枉过正,造成过度伤害。问题和错误的性质不同,监督的力度应有所不同。对于大是大非、危害严重的问题和现象要无情批判。以惩前毖后,警示后人;对于一般性错误、问题和现象要善意批评,留有余地,以帮助其改正。我国的新闻事业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舆论监督的数量要适当,以免给人造成错觉。影响公众对社会的正确认知.造成消极不良后果。违背舆论监督的初衷。第四,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在法律、政策规定和社会道德允许的范目内进行。目前,我国还没有<新闻法),新闻舆论监督的外部环境不尽如人意。在„新闻法)未出台之前,媒体所能做的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能力.对监督对象实施舆论监督时,既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又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和分寸技巧。和谐社会要求国家权力的运行与新闻舆论监督进行互动。这是新闻舆论监督产生实质性效果的一种表现。但是.新闻舆论监督主体不能越俎代庖.国家权力的运行尤其是法律程序的运行。都应该按照相关法律的要求进行.舆论不能代替法律,不能影响政府部门的正常运作。第五。新闻舆论监督本身要自党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其中主要的就是要做好自身的清康和公正。在我国,由于媒体所具有的政治属性,传媒的舆论工具在某种程度上是党

10.论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十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公共关系作为组织内求团结、外求合作的传播沟通艺术,正是一种追求和谐发展的艺术。本文从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构件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阐述了公共关系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公共关系事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关系

和谐社会建设

作用

影响

关系

一、公关的涵义、特征、职能

要了解公共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必须大概了解公共关系到底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它的特征和职能是什么,才能了解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意义,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它的发展有何影响。公共关系学产生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它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它具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独特功能,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风靡世界的现代思潮。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公共关系的定义,只能对其涵义进行大概的表述,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为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采取传播、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公共关系的特征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以公众为对象、以美誉为目标、以互惠为原则、以长远为方针、以真诚为信条、以沟通为手段。

公共关系的职能广泛而复杂,是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所发挥的独特的、积极的作用,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搜集信息,组织宣传

2、监测环境,咨询决策

3、协调沟通,处理危机

4、创建文化,树立形象。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涵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达到一个目标,而在我们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之前,必须明确和谐社会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才能开展具体的建设工作。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以及理想目标可以概括为:

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个宽容的社会,一个秩序化的社会,是公民、社会和政府相互支持配合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明确提出的重大任务,要求全党同志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快又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可以借助公共关系事业加以促进和改善。

三、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建立、完善一套能够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化解社会冲突的有效管理机制的过程。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沟通和关系协调功能,不仅对营造组织与相关公众的和谐关系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可以对构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公共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公关有助于信息传播,实现公平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真实、有效、及时地传播与沟通,对于促进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可持续利用;对于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信息的传播与沟通正是贯穿整个公共关系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功能,对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信息公开、畅通传播,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公关可以起到协调沟通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协调各种关系,化解矛盾冲突。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其一是: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要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能够诚信友爱、融洽相处。关系协调是公共关系的另一重要功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而公关的协调职能重在协调人与社会,即人与人的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可以运用公共关系的这一功能,能够减少摩擦、化解矛盾、增强团结,形成互相信任、相互促进,共同满足,实现共同合作。通过协调社会中各种组织与社会公众中存在的利益、行为、心理差异,化解矛盾与冲突,促进社会良性循环与繁荣发展。

第三,实现全员公关,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以现代传播沟通手段处理其相关公众关系,从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优化组织生存发展环境。而组织形象要靠人来体现,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对全体员工实行公共关系管理,即全员公关管理。这是一种让全体员工高度重视组织形象,自觉创建和维护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管理方法,做到人人公关、时时公关、处处攻关,达到“人和”境界。发挥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与沟通以及关系协调功能的作用,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普及公共关系信息传播与沟通和关系协调意识,使人人都具有沟通协调能力,懂得公关艺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推行“人人都懂公关、人人都会公关”的全员“公关”,充分发挥协调功能,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增强和谐合作,使社会风气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就达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四、构建和谐社会为公共关系带来的影响 公共关系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为和谐社会服务的同时,公共关系也力求发展自身。构建和谐社会为攻关发展带来了机遇。当前,社会各界已行动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努力。此时,全社会都为公共关系提供了大舞台,为公关策划提供了大市场,为公关展示功能提供了良机。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正面临着一次新机遇,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大显身手,求得中国公共关系自身的大发展。

五、总结公共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综上所述:和谐的社会是公共关系这一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公共关系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它是从更高的角度来构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环境的,是公共关系事业建立和生存的良好土壤。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更为宽泛的、更为宏观的“公共关系的大事业”。公共关系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为这种社会的和谐进行修补和沟通,是在为构建这种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从这一点上说,公共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两者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公共关系只有在和谐的宏观社会环境里才能建立和发展,才能最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达到和谐组织、塑造形象的目的。而社会环境因为有了公共关系事业才能更好的走向和谐与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的宏观长远战略目标,而公共关系却对具体社会组织整体,统筹有序的、和谐的发展上显示出它的独到的功能。只要我们自觉地增强公关意识,发挥好社会组织与组织、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与个人以及人与他人关系上的沟通协调作用,就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目标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建成。

参考文献:

1、《新编公共关系学》 董原 兰州大学出版社

2、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田省强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3、公关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的三大途径

杜明国

公关世界

4、略论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陈世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共关系

黄洪雷

《经济师》

6、公关意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任满丽

公关世界

7、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冯之浚

科学学研究

8、公共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大有作为

崔秀芝

公关世界

9、和谐社会赋予公共关系新使命

陈晓莉

国际公关

10、谈和谐社会中的公共关系

徐爱华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11、论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董原刘嘉慧

热点关注

12、谈全员公关与和谐社会

熊淑玲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3、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陈宁伟

决策参考

14、《公关实战精要》

李平亚

11.公共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 矫正点 关键点 着力点 瞄准点 和谐社会

一、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的矫正点

1.大背景下的公共文明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广大公民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文明程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我们仰望苍穹,拷问良知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在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公共文明在一些方面丧失了其拥有的活力和热情,可谓:官德失廉、公德失心、业德失范、人德失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给社会带来了五个削弱:削弱了政府的威望和凝聚力,削弱了社会配置资源的效力,削弱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削弱了社会财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削弱了人心向善的亲和力。

2.公共文明下的大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格局可以用两个“化”和两个“安全”来概括。所谓两个“化”,一是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明显;二是政治与文化发展多元化。在地球村这个家园里,一元化与多元化并存。所谓两个“安全”,一是传统安全,二是非传统安全。两者相互交织,增大了世界的动荡性和不稳定性。面对两个“化”和两个“安全”以及公共空间的扩大,在走向未来的漫漫征途上,“人类需要探究一些具有当代意义的、由社会发展和公共生活所引发的重大问题。”[1](P001)

我国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是四个“化”和四个“深刻”。所谓四个“化”,就是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所谓四个“深刻”,就是我们面对的是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关系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2]

3.时代呼唤公共文明

“在以上的社会背景下,新世纪新阶段公民道德面临三个非常深刻的转变:一是从小生产的观念向近代大工业观念的转变;二是从 ‘质而少文’向‘文质彬彬’的转变;三是从自私利己的思想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转变。”[2]

现时期,全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意气风发、昂首阔步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个宽容的社会,一个善治的社会,一个有序的社会,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诚信的社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3]现代社会所需的高层次、高质量、高要求的公共生活,呼唤着与时代相适应的理性的文明素养和情怀来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

二、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点

1.公共文明的内涵

公共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以及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4]这就表明:文明是人类摆脱愚昧无知、任意妄为的社会历史进程,是社会自我调控能力增强的表现。公共文明是人们在社会共同体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最简单、最起码的美德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思想道德基础。

以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实质内容的公共文明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体现为公民的诚信谦恭、礼貌待人、服务大众的思想和意识;其次,它体现为公民的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气吞山河的胸襟和态度;其三,它体现为公民的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甘于奉献的状态和气质;其四,它体现为公民的认真负责、平等相处、合作共事的导向和行为。

2.公共文明的功能

公共文明是公民对公民角色的公共性本质及其责任和价值诉求的体认、理解、认同与把握,是公民对其自身狭隘的超越,是公民个人在智能和情感上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5]公共文明具有广泛性、直接性、现实性的特征,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首先, “窗口”功能。公民是整个社会联系之网中的重要一环。公民对社会的接触和感受,往往首先来源于公共领域,通过公共领域道德状况的直接体会和感染,公民就会了解社会及其机关组织的精神文明的状况。可以说,公共文明是社会精神风貌的显示器,是透视人类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的窗口,是文明状况本身的晴雨表。

其次,辐射功能。公共文明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辐射到相当宽泛的社会领域,给人以活的表率,给广大群众以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互动功能。公共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极为紧密,公共文明搞好了,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反之,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在时代和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公共文明内涵特质有了深刻的变化,其内容也应相应加以调整,而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应着力加强的地方。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乃阴而抱阳,冲气为和”(《道德经》第42章)。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主张天人合一。“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6]P36这天、地、人三气应相互协调,“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6]P148方能“并力同心,共生万物”。[7]P148这些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地位平等,并无贵贱之分,具有同等价值;人类不应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作是大自然的主人,而对自然妄加作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根同源,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万物是人类的朋友,自然是人类之母,栖身之所,故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升华为道德的关系。人应尊重自然,关爱自然。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我们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树立整体意识、平安意识、保护意识和节俭意识,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追求“道法自然”,报答大地母亲的养育之恩。

2.泛爱万物的人道观

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论语·学而》)意思是说,我们应该把对自己父母的亲情之爱,步步推广出去,以至于爱天下人民,达到“泛爱众”的目的。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仁民而爱物”,即不但要爱人,而且还要爱物(物即有生之类,主要是动物)。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德对待它;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他,却不亲爱他。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3.持续有序的安全观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传统的军事威胁和大规模的核战争危险性进一步下降,但民族宗教冲突、恐怖主义、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匮乏、人口增长过快、金融动荡、粮食安全、传染疾病流行、毒品泛滥、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传统军事威胁与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呈现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趋势。“在安全主体方面,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安全主体,各类组织、个人及人类整体也被纳入安全主体的范围。”[7]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补、平等、协作”,体现了一种相互的安全观。[8]P67—76个人作为安全主体之一,在公共安全领域也应有良好的文明精神气度和行为取向。一要有传统的忠义观,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孔子说:“忠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左传·文公二年》说:“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二要有现代的安全观,安全文明,从我做起。自觉遵守安全道德,是当代社会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当今社会,一个人的行为不仅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而且很可能危及到他人的安危甚至子孙万代的幸福,对人类的整个安全造成伤害。

4.以人为本的善治观

政府不可能是万能的,无所不管的,不可能把社会的方方面面管理得井井有条。任何政府都是“有限的政府”。政府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在一个水平或连结的平台上,与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政府间组织等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实行公共治理。法治和善治是公共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法治国家的法治包括两个基本面向:一方面,法治强调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至上性。政府组织和行政人员应当在法定职能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物,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定程序而行,实行政府行为的法治化。另一方面,政府应当积极关注民众和社会的需要,并对此予以积极回应和满足,政府行政管理必须以保障和促进民众利益为依归。这是法治行政的基本内容,也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基本要求。”[9]P69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10]P8-9

四、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瞄准点

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又是公共文明的客体。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培养具有公共文明品格的人。公共文明具有超越于“私”之上的特质,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自发生成于个人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公共文明的途径有:

1.外在的道德教育

公共文明是理性化的情操,它的培养更依赖于教育,其方法有:环境熏陶法、言传身教法、因材施教法、音乐感化法、个人示范和典范诱导的方法,以及集体和社会影响的方法等。

2.内在的道德修养

为广大公民提供实践的机会、条件和平台,鼓励公民积极投身于公共生活领域,在社会关系中体验感受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行为范式,从而产生感性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整体意识,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整合和提升为公民公共文明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公共良知,形成为指导公民文明行为取向和生活态度的公共情感、公共意志和公共信念。

参考文献:

[1]江涛.公共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陈瑛.如何看待当今公民道德状况[N].光明日报,2007-09-13.

[3]俞可平.和谐社会面面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龙兴海.大力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N].光明日报,2007-08-28.

[6]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肖兴利.国家安全观的重构——可持续安全观[J].云南社会科学,2007(1):15-19.

[8]苏浩.亚太合作安全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9]万俊人.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篇:关于**区民营经济的调查报告下一篇:澳洲红葡萄酒宣传文案